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總體規劃(2018-2035年)
作者:廣州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2019年11月5日

前言[編輯]

國務院關於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覆》(國函〔2016〕36號)明確廣州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為落實廣州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家戰略,特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評價[編輯]

(一)基礎設施。[編輯]

廣州是我國涵蓋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的典型樞紐代表,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鐵路樞紐、公路站場及集疏運網絡等,樞紐格局基本形成。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是我國三大國際航空樞紐機場之一,現有3條跑道,飛行區等級為4F級。2017年開通國內外航線307條,其中國際航線153條,機場旅客吞吐量658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78萬噸,世界排名第13位、19位。

廣州港是全國沿海主樞紐港和集裝箱幹線港,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有海運貿易往來,沿珠江兩岸至入海口依次分布着內港、黃埔、新沙、南沙等四大港區。201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5.9億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037萬標箱,世界排名分別為第5位、第7位。

廣州鐵路樞紐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特大型鐵路樞紐,擁有京廣鐵路廣深鐵路廣茂鐵路廣珠鐵路南廣鐵路貴廣鐵路京廣高鐵廣深港高鐵廣珠城際廣佛肇城際。廣州鐵路樞紐已形成以廣州南站廣州站廣州東站為主,廣州北站為輔的「三主一輔」客運格局;貨運體系依託江村鐵路編組站,主要有下元大朗等鐵路貨場,以及魚珠、黃埔東兩個港前站。2017年廣州鐵路客運發送量為1.17億人次,貨運發送量為1924萬噸。

廣州公路樞紐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公路主樞紐,擁有京廣澳高速大廣高速二廣高速廣深高速瀋海高速濟廣高速等高速公路,交通運輸發達;共有五級及以上公路客運站28個、公路貨運站36個。2017年廣州高速公路里程為972公里,公路客運量為2.54億人次,貨運量為7.7億噸。

(二)客貨運輸。[編輯]

1.旅客運輸。[編輯]

廣州對外旅客運輸分為對外長途客運和珠江三角洲城際客運兩個層次:

對外長途客運。總體來看,公路在運輸體系中占比偏大,鐵路其次。在方向分布方面,往北京、武漢等正北方向客流比重最大;往長三角、福建等東北方向,往貴州、四川等西北方向客流比重其次並相近。

珠江三角洲城際客運。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各城市之間聯繫緊密,相互間城際客流量大。目前城際鐵路網尚未形成,仍需依靠國鐵幹線網發送,城際客運以私人小汽車為主,軌道和公路客運為輔。

2.貨物運輸。[編輯]

廣州貨運量始終位居國內前列,年增長率為10%左右,且以公路、水路運輸為主。其中,廣州港油氣製品、鐵礦石、糧食、滾裝商品汽車和集裝箱貨物運輸呈現較好增長,港口集疏運以水水中轉為主;鐵路貨運主要發送品類為煤、金屬礦石、石油、集裝箱等;公路貨運量逐年增加,但增速放緩。

(三)總體評價。[編輯]

1.功能作用。[編輯]

隨着珠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的實施和一系列重大交通設施項目的建設,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得到了鞏固。

一是各種交通方式齊備,交通樞紐功能相對完善。

廣州樞紐基本具備了區域間以民航、幹線鐵路、海港、幹線公路為依託,區域內以城際鐵路、公路、內河航運為支撐,樞紐內以城市軌道為骨幹的輻射服務能力。

二是樞紐布局基本合理,支撐城市空間作用明顯。

廣州樞紐基本形成了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南沙港區為龍頭,以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江村鐵路編組站為核心,以公路客貨運樞紐站、地鐵樞紐站為補充的空間和功能布局,整體結構基本合理,支撐了廣州市城市空間拓展和布局的優化。

三是樞紐輻射能力較強,帶動產業發展效果較好。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充分發揮國際中轉、對外門戶、國內樞紐功能,已經形成了覆蓋亞太地區、輻射全球的航線網絡;廣州港積極拓展國際國內航線,航線通達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成為全球物流鏈中重要的一環;廣州依託國家幹線鐵路網和幹線公路網,形成了輻射全國各方向的運輸網絡。上述綜合交通輻射服務功能的發揮,為區域發展與產業升級提供了較高水平的引領作用。

四是交通銜接水平提升,綜合服務效率顯著提高。

2017年廣州已建成13條(段)城市軌道線路,運營里程391公里,銜接了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等主要客運樞紐;常規公交網絡已基本完善,形成了覆蓋全市域的服務網絡,並與203個城市軌道交通站緊密銜接;水上巴士系統已開通14條航線、28個碼頭,總里程達53.9公里,進一步方便了公共交通出行。

2.存在問題。[編輯]

廣州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和布局與我國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要求仍有差距。

一是國際航線不夠完善,國際功能有待拓展。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國際航點數為87個,與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香港國際機場相比偏少,需進一步開拓國際航點和航線;廣州港外貿集裝箱占比37%,在全球貿易網絡中的地位需要進一步提升;鐵路樞紐尚未開通國際客運班線,高端服務功能不完善,輻射能力需加強。

二是鐵路通道能力不足,輻射作用尚需加強。

廣州往粵西海南島南昌合肥方向尚無直達高鐵通道;往福州、杭州、上海方向需通過廣深港高鐵、東南沿海鐵路,繞行距離長;往珠海、澳門方向需通過廣珠城際鐵路,技術標準低、區間通過能力緊張;西部通道尚需優化加強,往南寧、昆明方向需通過南廣鐵路和雲桂鐵路,往重慶、西安方向通過貴廣鐵路轉渝黔鐵路;難以有效發揮華南綜合交通樞紐的核心樞紐功能,鐵路通達性需進一步加強。

三是站場布局不盡合理,高鐵功能仍需加強。

隨着城市功能和產業布局優化,位於城市中心的客貨運樞紐,與城市發展要求逐漸不匹配,需要逐步外移或轉型升級。廣州既有高鐵站場布局逐漸不能適應旅客便捷出行需求,降低了高鐵服務效率和競爭力;既有鐵路樞紐布局難以支撐廣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及國家鐵路樞紐服務功能,需在城市主要發展方向的南部南沙副中心、東部增城區和主城區規劃新的客運場站,改擴建既有客站,提升客運功能。分散布局的鐵路貨場使列車穿越城市頻繁,對城市影響加劇;部分貨場處於主城區,發展空間不足。

四是客運樞紐能力不足,難以適應發展需求。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和廣州站兩大客運樞紐現狀能力難以適應未來樞紐功能定位和旅客出行需求。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一期工程旅客設計吞吐能力4000萬人次,二期旅客設計吞吐能力8000萬人次,預計遠期廣佛地區航空吞吐量需求為1.6億-1.8億人次。廣州站設計日均旅客發送量3萬人次,現日均旅客發送量達到6.86萬人次,最高旅客發送量達到15萬人次/日,車站能力利用已至極限。

五是一體服務仍需提升,換乘換裝亟待改善。

目前廣州主城區與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南站已有城市軌道通達,但客運樞紐之間互聯互通有待加強,廣州樞紐與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城市之間缺乏快速軌道交通聯繫,樞紐銜接疏散效率不高。廣州港南沙港區尚未建成疏港鐵路,集疏運網絡有待完善。廣州港口與泛珠三角經濟腹地的輻射潛力和服務功能尚未充分發揮。

二、需求分析[編輯]

(一)國家、區域與城市發展要求。[編輯]

1.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編輯]

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趨勢,促進經濟要素國際自由流動和市場深度融合,構建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網絡,提升廣州在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和產業鏈中的地位。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港、廣州鐵路樞紐為依託,完善西向高鐵網絡,銜接北部灣地區、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南亞地區,支持建設「一帶一路」樞紐,支撐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互聯互通網絡構建,助力國際化創新,保障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拓展中國國際生存空間,締造中華民族的大國崛起。

2.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要求。[編輯]

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優勢,深化粵港澳及高水平國際合作,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全方位開放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帶動大灣區共建世界級港口群和空港群,優化高速公路、國家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布局,強化與港澳交通聯繫,構建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抓緊推進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三期擴建、深茂鐵路、穗莞深城際、廣佛肇高速等一批重點項目,打造便捷的區域一體化交通體系。

3.泛珠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編輯]

泛珠地區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新形勢下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推動內地九省區一體化發展,深化與港澳更加緊密合作,共同打造全國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核心區、「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區域。廣州需進一步消除制度障礙,加強與泛珠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發展跨境多式聯運,大力推進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實現連接東盟、面向世界的開放格局。

4.珠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要求。[編輯]

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圈,正在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發揮着引領全國發展的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區將打造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為主體,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具有全球範圍內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必須進一步強化廣州在區域發展中的服務功能,加快以廣州為核心的國鐵網、城際網和樞紐建設。做好廣佛交通一體化規劃,促進廣佛同城化。

5.廣州建設我國重要中心城市的要求。[編輯]

提升廣州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化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在新一輪國際化浪潮中成為領軍城市,支撐「主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鄉村」的城鄉空間網絡體系,服務「三中心一體系」建設,按照「一江兩岸三帶、三大戰略樞紐、多點支撐」城市發展要求,重點圍繞以南沙副中心和廣州港為載體的國際航運樞紐,以空港經濟區和白雲國際機場為載體的國際航空樞紐,以黃埔區(廣州高新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等)為載體的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組成的三大戰略樞紐,以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國際金融城、珠江新城融合發展的黃金三角區,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北站、廣州南站和廣州站—廣州東站等組成的交通樞紐三角區,調整樞紐站場布局,優化交通網絡結構,完善綜合交通互聯互通體系。重點加快南沙副中心(南沙自貿區)與主城區和重要交通樞紐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繫。

(二)客運需求分析。[編輯]

1.對外長途客運量。[編輯]

廣州及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在較長一段時期內還會保持較高增速,第三產業比重增加,會產生更多商務出行;產業向內陸轉移會減少務工客流,但廣州作為總部基地和市場銷售基地,與內陸生產基地之間將會有更多的商務往來。同時,隨着城鎮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出行次數將不斷增加。

隨着產業升級,高端商務出行將越來越多,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民航開始進入大眾化發展階段,廣州民航客流需求將長期保持較高增速。京廣高鐵、貴廣鐵路、南廣鐵路等高快速鐵路建成運營,支撐鐵路客運量持續增長,預計年均增速10%左右。受鐵路客運專線項目陸續運營的影響,公路長途客運量將呈現下降趨勢。

2.城際客運量。[編輯]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進入一體化發展全新階段,大規模城際鐵路建設將加速區域一體化進程。城鎮間經濟產業協作配合將更緊密,城際客流、尤其是商務出行規模需求將大幅增加。在城際鐵路逐步成網期間,城際間客流年均增速在5%左右。

在運輸方式結構上,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網逐步完善,便捷、準時等優勢將不斷吸引大量城際客流轉移,城際鐵路客運需求將保持較高增速。受結構調整影響,城際公路班線客運需求難以增加。順應個性多樣化需求,以小汽車為主的非營運性公路客運量持續增加。

(三)貨運需求分析。[編輯]

1.貨運需求增速將放緩。[編輯]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下,產業轉型升級會帶來本地的貨運生成量減少;在「一帶一路」促進下,預計通過廣州樞紐中轉的貨物將會增加。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貨運需求仍保持增長,但增速將放緩,十年左右將進入峰值平台區。

2.貨運結構不斷調整。[編輯]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和普速鐵路運能的釋放、多式聯運體系逐步完善、區域內高端高附加值貨物運輸需求將快速增長,大宗散貨直接需求將逐漸減少,跨區域大宗散貨轉運需求將明顯增加。樞紐貨運結構將呈現適應性調整的趨勢,鐵路貨運需求將明顯增長,港口貨運需求將穩步提升,公路長途貨運需求略有下降、中短途貨運需求持續增長,民航貨運需求將保持快速增長。

三、總體要求[編輯]

(一)指導思想。[編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一帶一路」建設、交通強國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推動廣州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全面上新水平,加快引領型全球城市建設,以拓展國際交通功能為核心,提升運輸服務品質為準則,推動空港、海港、陸港三港融合,培育城市發展新動能,打造開放式、立體化、智慧型綜合客運樞紐和多式聯運綜合貨運樞紐,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將廣州建設成為引領現代交通發展的全球交通樞紐。

(二)基本原則。[編輯]

統籌布局,突出功能。充分考慮城市空間、人口分布、產業布局及既有樞紐等因素,統籌各類樞紐,促進合理分工,突出交通功能,支持綜合開發,形成「客內貨外」的客貨樞紐布局,有效支撐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拓展。

強化銜接,優化集疏。加強客運樞紐與城市公共交通尤其是軌道交通的有機銜接,立足同台換乘、立體換乘;推動「交通+物流+產業」融合發展,注重貨運樞紐集疏運專用通道建設。強化樞紐內外便捷聯繫,構建樞紐與主要客貨源地的快速連接通道。

注重效率,綠色先行。貫徹旅客零換乘、貨物無縫換裝理念,大型客運樞紐合理集約集成,貨運樞紐因地制宜整合提升,打造生態環保型綜合交通樞紐,實現可持續發展。

提升服務,信息引領。以樞紐為載體,遵循「以人為本」,協調運輸組織,強化各種運輸方式的融合發展、信息互聯互通,打造智慧樞紐,提高一體化運行效率,實現客運高速化、貨運物流化和管理智能化。

(三)發展目標。[編輯]

按照建設全球交通樞紐的總要求,未來廣州發展的階段目標是:

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着力解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空域問題,加快航空樞紐基礎設施和集疏運系統建設,拓展歐美非國際航線,完善航線網絡,建成國家面向亞太地區的航空門戶樞紐;優化完善廣州港,積極推動郵輪母港建設,建成南沙港鐵路,實現海鐵聯運,建設廣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高鐵東西向通道和鐵路主樞紐站場,開通國際鐵路班列,基本實現距廣州1000公里範圍主要城市3小時內直接通達;基本建成以廣州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網和城際鐵路樞紐體系,實現1小時交通圈;完善珠江口高速公路網,強化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輻射力。

2035年建成全球交通樞紐。適應廣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的要求,應用新技術,適應新需求,創建新模式,探尋中國特色的國際化發展道路,完善面向全球的航空航運網絡、面向亞歐大陸的鐵路班列,建成自由貿易港,持續提升服務全球的國際運輸能力和影響世界的國際交通網絡,實現12小時全球航空交通圈,構建支撐人和商品國際交流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樞紐城市,聚集掌控資本流動和文化話語權的雄厚實力。

表1 廣州全球交通樞紐建設主要指標一覽表
類別 主要指標 2017 年 2020 年 2035 年
航空類 開通國際航點(個) 87 100 190
旅客吞吐量(萬人/年) 6584 8000 12000-14000
貨郵吞吐量(萬噸/年) 178 230 500
航運類 開通集裝箱班輪航線(條) 197 200 300
其中:外貿班輪航線(條) 91 100 >160
郵輪旅客運輸設(萬人/年) 40 75 300
貨物吞吐量(億噸/年) 5.9 6.5 7.5
集裝箱吞吐量(萬標箱/年) 2037 2500 3600

運成 鐵路客運發送量(萬人次/年) 11711 14220 >39680
鐵路貨運發送量(萬噸/年) 1924 2349 3:4176
高速鐵路 廣州段運營里程(公里) 148 205 450
普速鐵路 廣州段運營里程(公里) 123 224 300
城際鐵路 廣州段運營里程(公里) 13 190 500
城市軌道 線路長度(公里) 391 >500 2000左右
道 路 類 高速公路 廣州段運營里程(公里) 972 1155 1500
樞紐換乘要求 換乘距離和時間 平均換乘距離不超過200米, 換乘時間一般不超過3分鐘

四、規劃布局[編輯]

(一)布局策略。[編輯]

1.以空港海港為主導,戰略引導城市空間格局。

空港海港是廣州建設全球交通樞紐的承載主體,是提升全球性資源要素集聚和輻射能力的戰略資源。統籌謀劃兩港資源,構建樞紐核心支點,鑄就城市空間格局戰略引導和有效支撐的重要基石。

統籌構建機場體系,支撐外圍新城發展。擴大規模,拓展功能,依託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港,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建設成為國際領先的空港經濟示範區。在城市東部和南部地區,預留控制機場用地,做好場址淨空和電磁環境保護工作;結合珠三角軍民航機場布局調整規劃研究廣州第二機場,結合周邊空域研究規劃廣州通用機場。強化空鐵聯運,建設白雲國際機場至主城區快速直達的軌道交通通道。統籌運輸與通用機場發展,滿足多層次、多樣化航空需求。

優化整合港區功能,促進港城協調一體。優化廣州四大港區功能布局,重點發展南沙港區,實施廣州港出海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區四期工程、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工程等一批重大港航設施,實現港口貨運功能向南沙港區集聚,建設郵輪母港和休閒碼頭,支持旅遊經濟和休閒產業發展;逐步轉型和升級內港港區和黃埔老港作業區的港口生產功能,實施城市化改造;優化黃埔新港和新沙港區,拓展增值服務,實現港口產業升級。

2.以客內貨外為基準,優化整合城市站場布局。

「客內貨外、高鐵內普速外」是綜合交通樞紐總體布局的基本思路。應按照城市空間發展整合優化功能布局,打造主城區功能強大和多層結構的樞紐格局。

一體化整合主城區客站。推進廣州站—廣州東站一體化改造,推動主城區的可持續發展;依託機場和鐵路客站,整合公路客運站場,主城區既有公路客運站場總量規模不擴大,優化調整站點布局,適度向廣州南站公路客運樞紐轉移客流,外圍城區結合城鎮建設合理布局公路客站。

差異化布局貨運樞紐站場。環城高速公路以內區域,嚴禁建設大中型貨運樞紐站場,既有鐵路和公路貨運站點逐步推進客運化改造或轉型升級,近期難以改造或轉型升級的,應限制規模擴大和功能拓展。環城高速公路以外的主城區區域,嚴格控制貨運樞紐數量與規模。

3.以整合提升為手段,增強功能融合發展能力。

服務品質是廣州實現全球交通樞紐的重要構件,是體現人本服務的衡量基準。功能融合的樞紐綜合體是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運輸服務品質的重要載體。

整合交通功能。推進各種交通方式之間、城市內外交通之間和城市交通設施的有機銜接,推動空港、海港、陸港三港融合,綜合集聚旅客直通和中轉換乘等運輸功能、運行調度和時刻協調等組織功能、信息發布和平台共享等資訊功能,實現旅客零換乘。以提質、降本、增效為導向,強化精準銜接,改革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模式,推動貨運物流一體化、集裝化、網絡化、社會化、智能化發展,構建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新體系。

拓展非交通功能。推動大型樞紐綜合開發,發展旅客集散、商業辦公、居住休閒為一體的城市功能區,融入特色文化、生態景觀、節能環保等元素,塑造城市交通綜合體,打造城市新地標。

(二)客運樞紐空間布局。[編輯]

1.空間結構。[編輯]

規劃形成「雙芯兩極」客運樞紐布局。

雙芯:航空芯——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構建航空樞紐網絡,連接廣州北站、廣州機場站、知識城站,打造世界級空港和空鐵聯運樞紐;主城芯——在人口高度集聚的主城區,依託廣州中心火車站(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白雲站等,建設廣州樞紐中心,合理布局汽車客運站和水巴碼頭,高密度布局旅客換乘樞紐,優化提升主城區服務能級。

兩極:南沙極——以南沙郵輪母港、南沙站為主,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高品質服務樞紐;東部極——以新塘站、增城站為主,打造東部門戶樞紐。

表2 廣州重要客運樞紐規劃方案及功能定位
級別 序號 名稱 位置 功能定位
特級客運樞紐 1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客運樞紐 白雲區、花都區 國家三大航空門戶樞紐之,服務於洲際聯繫和亞太地區的世界航空樞紐,南方最大客運綜合體和主要綜合交通中心。
2 廣州中心火車站樞紐

廣州站-廣州東站聯合樞紐)

越秀區、天河區 從全國普鐵客運服務中心轉變為全國高鐵服務中心。
3 廣州南站樞紐 番禺區 全國高鐵核心客站,珠三角鐵路客運中心,綜合交通樞紐。
一類客運樞紐 4 廣州第二機場客運樞紐 複合型航空樞紐組成部分,集多種方式為一體的機場綜合交通樞紐。
5 廣州南沙郵輪母港樞紐 南沙區 全國郵輪始發港之一和水上休閒中心客運港。
6 白雲站樞紐 白雲區 廣州鐵路樞紐普速客車主要客站。
7 廣州北站樞紐 花都區 廣州鐵路樞紐輔助客站,城際鐵路樞紐站,與白雲國際機場構成空鐵聯運交通樞紐,一體化客運綜合體。
8 佛山西站樞紐 佛山市 廣州鐵路樞紐主要客站,佛山市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城際鐵路樞紐站。
9 新塘站樞紐 增城區 廣州鐵路樞紐輔助客站,廣州東部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主要服務廣州東部城區和增城區。
10 南沙站樞紐 南沙區 號港澳大灣區中心樞紐,高品質一體化服務城市綜合體,珠三角城際網比要的樞紐站點。
11 增城站樞紐 增城區 服芬廣州東部、東莞北部、忠州西部的廣州東部交通門戶。
12 廣州機場站(T3航站樓) 白雲區 與白雲機場T3航站樓組成空挾一體化換乘的交通樞紐。
13 知識城站樞紐 黃埔區 廣州東北部主要綜合交通樞紐。

2.布局方案。[編輯]

根據城市空間格局和運輸需求發展,以空港、鐵路樞紐為重點,汽車客運站、水運客運港、軌道交通站、公交站場為基礎,梳理既有,謀劃新設,合理集合各類設施,共規劃布局100個客運樞紐站點。按照客運規模和功能,劃分為五類,其中一類客運樞紐及以上層級的樞紐為大型客運樞紐,二類客運樞紐為中型客運樞紐,其他客運樞紐為小型客運樞紐。特級、一類、二類客運樞紐屬於綜合交通樞紐,共28個;三類、四類客運樞紐屬於一般交通樞紐,共72個。

特級客運樞紐。指國際型和全國型樞紐,規模巨大,具備廣泛的對外輻射網絡和強大的運輸集散、中轉能力,是國際、國內客運體系的重要節點。此類樞紐包括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客運樞紐、廣州中心火車站樞紐(廣州站—廣州東站聯合樞紐)、廣州南站樞紐等3處。

一類客運樞紐。指全國型樞紐,具備較廣的對外輻射網絡和較強的運輸中轉能力。此類樞紐包括廣州第二機場客運樞紐、南沙郵輪母港樞紐、白雲站樞紐、廣州北站樞紐、佛山西站樞紐、新塘站樞紐、南沙站樞紐、增城站樞紐、知識城站樞紐、廣州機場站樞紐等10處。

二類客運樞紐。指區域型樞紐,以服務周邊省區和珠三角區域旅客運輸為主,是對外客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此類樞紐包括慶盛站樞紐、從化站樞紐、琶洲站樞紐、竹料站樞紐、石圍塘站樞紐、蓮花站樞紐、鎮龍站樞紐、滘口汽車站、黃埔汽車站、新市橋汽車站、花都汽車站、荔城汽車站、新塘汽車站、槎頭汽車站、海珠汽車站等15處。

三類客運樞紐。主要指城際型樞紐,以服務珠三角地區城際間換乘的旅客運輸為主,包括城際鐵路、通用航空和水路客運等功能,是城市對外交通的輔助客運樞紐。此類樞紐共21處。

四類客運樞紐。指城市型換乘樞紐,服務城市內換乘旅客運輸為主,包括城市軌道交通樞紐站和常規公交樞紐站。此類樞紐共51處。

(三)貨運樞紐空間布局。[編輯]

1.空間結構。[編輯]

規劃形成「雙核一帶」貨運樞紐布局,支撐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點。

南沙核:以廣州港南沙港區為核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建設自由貿易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機場核:圍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推動空鐵融合發展,打造高端貨運經濟區。

環城帶:在廣州主城區外圍,圍繞鐵路貨運通道和二環高速公路,布局廣州集裝箱中心站、增城西物流基地、白雲貨站等鐵路、公路貨運樞紐站場,與產業聚集區形成緊密互動格局,實現交通物流融合發展戰略。

2.布局方案。[編輯]

根據產業布局和交通資源條件,規劃確定了64個貨運樞紐站點。按照貨運規模和樞紐功能,劃分為五級,其中一級貨運樞紐及以上層級的樞紐為大型貨運樞紐,二級貨運樞紐為中型貨運樞紐,其他貨運樞紐為小型貨運樞紐。特級、一級、二級貨運樞紐屬於綜合交通樞紐,共14個;三級、四級貨運樞紐屬於一般交通樞紐,共50個。

特級貨運樞紐。指國際型和全國型樞紐。依託海港、空港、鐵路中心站等大型貨運設施和口岸設施,具備強大的物流輻射能力和貨物儲存能力,主要提供國際和國內貨物運輸服務,是國際貨運體系的重要節點。此類樞紐包括廣州港南沙港區(含南沙港物流基地)、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貨運樞紐等2處。

一級貨運樞紐。指全國型樞紐。依託大型貨運交通設施,具備較強的物流輻射能力和貨物儲存能力,主要提供國際和國內貨物運輸服務。此類樞紐包括廣州集裝箱中心站、第二機場貨運樞紐、廣州港黃埔港區、廣州港新沙港區等4處。

二級貨運樞紐。指區域型樞紐。依託產業園區和重要樞紐站場,以服務市域中長距離貨物運輸為主,兼顧珠三角區域內貨物,是對外貨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滿足所在區域貨物運輸物流組織與管理,同時兼顧地區商貿流通和重點產業貨運配套服務。此類樞紐包括增城西物流基地、石龍物流基地、白雲貨運站、花都貨運站、從化貨運站、大崗貨運站、下元貨運站、小虎島物流中心等8處。

三級貨運樞紐。指市域型樞紐。以鐵路、港口、公路等交通設施為主,配套設置各類集疏運設施,主要包括集裝箱中轉站、公鐵中轉、道路貨運銜接中轉的貨運站場。此類樞紐共22處。

四級貨運樞紐。指城市配送中心。面向大宗用戶和地區用戶,以組織一般鎮域、區縣內部的貨物運輸為主,主要是部分中小規模公路貨站和重要城市物流配送中心。此類樞紐共28處。

(四)樞紐交通網絡。[編輯]

1.交通網絡主骨架。[編輯]

客運網絡架構。以主城區為核心,構建「十字+四環」客運主骨架。

十字:以廣州中心火車站(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白雲站為主,完善「十字型」高鐵骨架,「縱軸」以京廣—廣深港高鐵、廣中珠澳高鐵、廣清永高鐵和京廣鐵路為主,「橫軸」以貴廣鐵路、南廣鐵路、廣汕鐵路、深茂鐵路、贛深高鐵、廣湛高鐵、廣河高鐵為主。

四環:廣佛環城際—珠三角城際新塘經白雲機場至廣州北站段—佛莞城際、廣佛環城際、地鐵11號線、環城高速公路。

貨運網絡架構。圍繞海港、空港樞紐和產業園區,構建「三環+九射」的貨運主骨架。

三環:二環高速公路—廣明高速公路、南沙港鐵路—廣珠鐵路—廣州鐵路樞紐東北外繞線—廣深鐵路、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

九射:北向通道以京廣鐵路、京珠(G4)和大廣(G45)高速公路為主,東向通道以廣梅汕鐵路、沈海(G15)和濟廣(G35)高速公路為主,西向通道以柳廣鐵路—廣茂鐵路、二廣(G55)和廣昆(G80)高速公路為主,形成9條對外貨運放射線格局。

2.對外通道網絡。[編輯]

鐵路對外戰略通道。規劃形成銜接長沙、南昌、汕尾、深圳、珠海、茂名、南寧、貴陽、梅州、永州等輻射全國10個方向「四面八方、四通八達」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

城際鐵路。規劃以廣州為中心,與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互通的城際鐵路交通圈。

高速公路。構築以廣州為中心「三環+十九射」的珠三角區域高速公路格局,成為華南地區高速公路網絡中心、公路客貨運樞紐。規劃建設花莞高速、虎門二橋、南沙至中山高速、廣連高速、白雲機場第二高速、從埔高速、增佛高速等項目,規劃研究花莞西延線,完善高速公路網絡。

航道、錨地。加強航道建設,提升超大型集裝箱船和大型郵輪的通行能力。推進珠江高等級航道建設,擴大西江航運幹線通航能力。提高錨地適用能力,滿足廣州港及周邊港口大型船舶候泊、防台、應急等要求。

3.城市交通網絡。[編輯]

規劃以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為主體,與城市主幹道路、水上巴士共同構建樞紐銜接交通網絡。

市域(郊)鐵路。聯接廣州主城區與外圍城區、周邊城鎮組團及其之間的通勤化、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是城市交通網絡的主骨架,打造30分鐘通勤圈,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務品質。規劃研究利用在建或既有東北外繞線、南沙港鐵路等開行市郊列車;結合廣州市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規劃發展情況,發展市域(郊)鐵路,補充完善多層次、立體化軌道交通系統,支撐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設。

城市軌道交通。為確保國鐵、城際樞紐與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網緊密銜接,並實現大型樞紐站至少與其他兩類樞紐站或重點發展區的直接軌道交通聯繫,規劃建設三個層級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市域高速軌道主要承擔主城區與南沙副中心、外圍城區及鄰穗城市中心間的高速聯繫,設計速度在160-250公里/時;城市軌道快線主要承擔主城區、南沙副中心及外圍城區間的快速聯繫,以通勤功能為主,兼顧連通功能,設計速度在100-140公里/時;城市軌道普線主要承擔主城區內部及其連綿發展地區走廊加密、南沙副中心及外圍城區獨立成網,以通勤功能為主,兼顧連通及線網銜接功能,設計速度在80-100公里/時。

新型有軌電車。規劃形成「安全、便捷、舒適、低碳、經濟」的現代新型有軌電車系統,充分發揮其對城市軌道線網的銜接加密作用。規劃建設荔灣線、增城線、黃埔線等線路,促進城市重點發展區地面公交轉型發展;規劃研究南沙、從化、番禺、白雲、花都等行政區的新型有軌電車線網,構建城市各區內部公共交通骨幹捷運系統,提升軌道交通運能和覆蓋率。

城市道路。加快全市主骨架道路網建設和主幹路擴容,重點完善東部地區路網,打通西部交通瓶頸,形成高效合理的道路網絡體系。建設空港大道、花都大道等項目,完善空港、海港集疏運通道。加快推動廣花一級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南大幹線(東新高速—蓮花大道)等項目,加強廣州主城區與外圍城區的交通聯繫。啟動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等項目,提升白鵝潭經濟圈、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等重點功能區市政交通基礎設施水平。完成廣州大道快捷化改造系統工程、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項目,改造主城區主要交通擁堵節點,提升路網整體運行效率。優化城市主幹路網,打通「斷頭路」,提高市政道路網的通達性和便利性。

水上巴士。結合「一江兩岸三帶」、南沙副中心戰略引導下的城市空間結構,將航線網絡往東部、南部地區拓展,促進水上巴士與城市建設相融合,加強對主要片區與觀光景點的覆蓋。

4.軌道交通網絡融合。[編輯]

聚焦需求痛點,着力我市軌道網融合、零距離換乘和一體化銜接,提供全鏈條的完整運輸服務,發揮運輸資源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推進軌道交通網絡一體化發展。

軌網融合。研究軌道交通網絡互聯互通技術標準、連接方式,整合規劃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推動軌道交通網絡融合,實現跨線運輸、功能互補和資源共享,提高軌道交通整體運行效率。規劃建設鐵路聯絡線,完善幹線鐵路之間互聯互通;依託樞紐及聯絡線,實現幹線鐵路與城際鐵路之間有效連通;通過樞紐整體規劃,推動城市軌道與幹線鐵路和城際鐵路有機銜接。

零距離換乘。通過樞紐綜合體整體規劃和一體化設計,構築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等垂直布置和平面集聚,優化人車動線,打造明亮、溫馨、便捷換乘系統,實現立體換乘和同台換乘。重點推進廣州站、廣州東站、白雲站、新塘站、增城站、南沙站等大型鐵路樞紐,以及鎮龍站、琶洲站等城際鐵路樞紐綜合體一體化規劃設計。

一體化銜接。應用「互聯網+」和「物聯網+」等創新技術,統一信息平台,整合全鏈條運行流程,協調運行頻率和時刻,推行客運一票制和貨運一單制,實現無縫化銜接。

(五)與周邊城市互聯互通規劃。[編輯]

1.軌道交通互聯互通。[編輯]

推動廣佛同城化發展,加快建設廣佛環城際、佛莞城際、廣佛地鐵瀝滘至燕崗段、廣州地鐵7號線西延順德段、佛山地鐵2號線,規劃建設廣湛高鐵、廣佛江珠城際等,規劃研究佛山地鐵8號線銜接白雲站方案。完善與東莞、深圳及香港等大灣區東岸城市的交通銜接,加快建設佛莞城際、穗莞深城際,規劃建設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贛深高鐵南沙支線,規劃研究東北客車聯絡線、廣州地鐵22號線延伸至東莞、廣州地鐵5號線與東莞地鐵1號線對接、廣州地鐵28號線支線等。強化與中山、珠海及澳門等大灣區西岸城市的交通聯繫,建設南沙港鐵路,規劃建設廣中珠澳高鐵,廣州地鐵18號線延伸至中山等。推動廣清一體化,加快建設廣清城際,規劃建設廣清城際廣州站至廣州北段,規劃研究廣清永高鐵方案。加強與惠州、河源等粵東城市的銜接,加快建設廣汕鐵路,規劃建設廣河高鐵。

2.道路交通互聯互通。[編輯]

佛山方面,加快建設珠江大橋放射線接廣佛新幹線、欖核鎮西向公路延長線、廣佛肇高速,加快推進五丫口大橋大中修工程,規劃建設增佛高速、建設大道接大坦沙大橋工程、沉香沙大橋,儘快啟動S118黃村至大渦段拓寬改造工程等項目。惠州方面,繼續推進從莞高速惠州段和汕湛高速惠州至清遠段,規劃研究花莞高速東延線等項目。東莞方面,加快建設虎門二橋,深化研究增莞番高速與東莞路網銜接工作,規劃建設蓮花山過江隧道、新槎大橋等項目。中山方面,繼續加快建設廣中江高速,規劃研究南沙至中山高速及S111南沙段改造工程等項目。清遠方面,配合推進佛清從高速北段、東環快速路南延至樂廣高速王子山出入口、廣連高速花都至連州段等項目。

五、國際航空樞紐規劃[編輯]

(一)航空樞紐布局。[編輯]

緊抓我國實施「一帶一路」、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和加快民航業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着力提升白雲機場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着力建設生態智慧現代空港區,着力發展臨空高端產業,着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龍頭,規劃研究廣州第二機場,預留通用機場,構建國際航空樞紐體系。

(二)航線網絡規劃。[編輯]

積極推進空域管理制度改革,擴大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空中通道能力,增加空中交通容量,爭取儘快放開低空空域,提高空域運行效率和安全水平。搭建廣州「空中絲路」,繼續建設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面向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的網絡體系;大力開拓歐洲、美洲、非洲的國際航線網絡,打造通達五洲的洲際航線網絡體系;繼續完善國內航線網絡,構築干、支線結合的航線層次結構。優化點對點航線網絡,建設輪輻式航空網絡,推進空鐵聯運發展,完善國際航空貨運網絡。推動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與珠三角地區周邊機場的協同發展,滿足珠三角地區航空業務量增長的需求。

(三)集疏運體系規劃。[編輯]

以構建「內通外聯、內外循環」交通網絡格局為目標,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統籌建設時序,促進城際鐵路、城市軌道、高快速路及機場周邊市政道路的無縫銜接。推進廣州北站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規劃廣州機場站,研究廣河高鐵、廣湛高鐵、廣中珠澳高鐵和東北客車聯絡線引入廣州機場站方案,加強廣州北站和白雲國際機場的交通銜接,實現空鐵聯運。加快推進機場第二高速、花莞高速等高快速路建設,完善空港道路集疏運網絡。規劃研究城市軌道引入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新通道,加強空港與廣州主城區、南沙副中心的快速聯繫。

六、國際航運樞紐規劃[編輯]

(一)航運樞紐布局。[編輯]

優化港區功能布局,促進港城協調發展,採用開放式、市場化手段,推動珠江口內及珠江西岸港口資源整合與合作,創新對接西部陸海新通道,打造世界級樞紐港區。重點建設南沙港區大型專業化深水泊位和出海航道,實施南沙港區四期和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等工程,實現港口貨運功能向南沙港區集聚,建設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加快培育郵輪旅遊產業;推進內港港區和黃埔港區老港作業區轉型升級,根據城市化發展逐步調整貨運功能,轉型發展郵輪、客運、濱水休閒功能;發揮黃埔港區、新沙港區重要港區作用,推進技術改造,拓展增值服務,促進港口物流產業升級;內河港區主要服務城鎮臨港產業,重點餵給南沙航運物流樞紐,適度發展濱水休閒功能。

(二)疏港網絡規劃。[編輯]

進一步完善疏港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西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等航道建設,提升船舶通過能力和航線輻射能力,進一步完善海水—水水聯運。加快建設南沙港鐵路,推進海鐵聯運,加強內陸無水港規劃建設,形成廣州至長沙、昆明、成都三大無水港運輸廊道。完善集疏運公路網絡,建設南中高速、廣中江高速、虎門二橋、黃欖幹線等公水聯運通道,實現南沙港區與周邊城市大型貨運樞紐、主要貨源點便捷高效聯通。

七、國際鐵路樞紐規劃[編輯]

圍繞廣州建設全球交通樞紐的總目標,按照「四面八方、四通八達,客內貨外、動內普外、多站布局、多點到發,高效換乘、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路地合作、互利互惠」的總原則,推進廣州建設國際鐵路樞紐,形成輻射國內外的大型放射狀鐵路樞紐。

(一)樞紐布局。[編輯]

按照多站布局、多點到發的站場布局和功能分工,以及互聯互通、高效換乘的客運樞紐布局原則,規劃形成以廣州站廣州東站廣州南站佛山西站白雲站為主要客站,以廣州北站南沙站新塘站為輔助站的「五主三輔」客運樞紐布局,預留增城站、機場站、知識城站發展為樞紐重要客運節點條件,規劃研究廣州東部新客站;按照多式聯運、鐵路物流融合發展的貨運樞紐布局原則,形成以廣州集裝箱中心站為一級,以石龍物流基地、增城西物流基地為二級,萬頃沙物流基地為三級的鐵路貨運樞紐布局,支撐廣州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廣佛同城化廣清一體化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規劃預留高鐵物流基地發展條件。以江村編組站為主、南邊站為輔的貨運列車解編系統。

(二)對外軌道交通網絡規劃。[編輯]

1.國家鐵路。[編輯]

規劃形成輻射全國10個方向「四面八方、四通八達」的對外戰略通道格局,強化廣州樞紐在國家鐵路網的功能定位和國內外服務輻射能力。

廣州—長沙—北京通道:京廣高鐵。

廣州—南昌—北京通道:建設贛深高鐵引入廣州工程、贛深高鐵南沙支線銜接京九高鐵。

廣州—汕尾—上海通道:建設廣汕鐵路深茂鐵路銜接東南沿海高鐵。

廣州—深圳—香港通道:廣深港高鐵、規劃研究東北客車聯絡線。

廣州—珠海—澳門通道:利用廣珠城際鐵路形成廣州—珠海—澳門高速鐵路通道。規劃建設廣佛江珠城際、廣中珠澳高鐵。

廣州—茂名—海口通道:規劃建設深茂鐵路、廣湛高鐵

廣州—南寧—昆明通道:南廣鐵路、規劃研究南廣鐵路連通東南亞通道。

廣州—貴陽—西寧通道:貴廣鐵路、規劃研究貴廣鐵路廣寧聯絡線。

廣州—梅州—杭州(上海)通道:規劃建設廣河高鐵銜接龍梅龍高鐵至杭州。

廣州—永州—重慶通道:規劃研究京廣輔助通道廣清永高鐵

2.鐵路支線和聯絡線。[編輯]

規劃建設支線和聯絡線,加強樞紐內互聯互通,提高廣州鐵路樞紐中轉運輸效率。樞紐內規劃廣深港高鐵引入廣州中心城區聯絡線、京廣高鐵引入廣州站聯絡線(廣州北—白雲站)、廣州北站至長崗站聯絡線、仙村聯絡線、贛深高鐵南沙支線、廣州站至廣州東站增建Ⅲ、Ⅳ線工程等6條客運聯絡線。規劃三眼橋新塘通道擴能,提升通道能力。

3.城際鐵路。[編輯]

在建廣佛環線佛山西至廣州南站段、廣清城際廣州北站至清遠段、佛莞城際廣州南至望洪段、穗莞深城際新塘至洪梅段、珠三角城際新塘經白雲機場至廣州北站段、廣佛環線廣州南至白雲國際機場段等6條城際鐵路交通項目。規劃建設穗莞深城際琶洲支線、廣佛江珠城際、廣佛環佛山西至廣州北段、廣清城際廣州站至廣州北站段等城際鐵路交通項目。

八、運營服務[編輯]

廣州綜合交通樞紐規模巨大、主體眾多、功能多元、信息分散,需要統籌協調整合,實現高效順暢運營。

(一)運營管理模式。[編輯]

綜合交通樞紐運營管理是體現交通運輸行業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重要環節。樞紐中各運營管理主體不僅要做好自身的運營管理,更要兼顧其他交通方式的運營特點,做到運營過程既相對獨立,又協調聯動,發揮整合優勢,為客貨運輸提供統一、便利和高效服務。

廣州客貨樞紐中,特級、一類(級)、二類(級)樞紐由多種交通方式、多元投資主體和運營主體構成,原則上應朝專業化運營、一體化管理模式方向發展。除專業化業務(包括行車組織與管理、調度及客戶服務、施工組織與管理、專用設備維護與管理等)由各部門獨立運營外,共性化業務(包括內外部協調與管理、票務組織與管理、樞紐物業維護與管理、公交站場維護及管理、出租車場維護及管理、社會停車場維護及管理、共用設備的維護與管理、資源綜合開發及管理等)應由樞紐運營企業實行統一管理,並建立專門協調機制和機構。三、四類(級)樞紐交通方式、投資主體和運營主體相對單一,原則上保留現有專業化管理模式。

(二)統籌協調發展。[編輯]

樞紐間的合理分工、單體樞紐內的分工協調和一體化管理,以及與城市交通的配套銜接,是推進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發展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重點協調綜合交通樞紐與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空間布局,發揮樞紐系統的整體效能,建立央地間、區域間、方式間合作機制,將綜合交通樞紐作為交通運輸協調發展的切入點,確保區域交通一體化保障機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

單體客運樞紐功能的合理分工對於樞紐總體功能的發揮,旅客出行時空效用的提升十分重要。綜合考慮客運站數量及地理位置、城市交通銜接條件、機械設施配備、樞紐布局與能力等相關因素,以提高旅客出行效率為基本原則,合理分配、充分利用既有客運資源,實現樞紐集群的最大效用。在廣州主城區既有車站進行改造後,結合車站和線路能力,將中短途高速動車的到發車站設在廣州站、廣州東站,平衡好中短途客流、中長途客流直接進入廣州主城區的需求。

制定法規規章、相關政策及技術規範,合理界定、清晰劃分交通樞紐內各運營管理主體的界面;對新建、改擴建的綜合交通樞紐應統籌考慮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模式。

綜合銜接樞紐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運營服務,着手建立聯動運營平台,實現各管理主體信息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協調管理;建立公共安全、應急保障體系,有效實現客運樞紐與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車等方式的聯動,提高客運樞紐特殊情況下高峰客流疏散能力。

(三)信息技術應用。[編輯]

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通過建立公眾出行和公共交通乘客信息服務平台,以及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樞紐信息服務系統等,有效整合旅客出行、載運工具運行、配套服務等信息,實現各方式、各主體之間信息共享,便利公眾出行,利用「大數據」建立管理決策支持系統,保障客運樞紐順暢運行。

圍繞網上運輸交易,開發網上交易、合同確認、貨物流轉監管、網上支付結算等交易相關功能,提供運輸物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進一步開發信息服務、行政服務、物流技術輔助等增值服務功能,發揮整個樞紐系統的綜合效能。

九、樞紐綜合體建設與土地綜合開發[編輯]

為落實國家、省關於打造現代綜合客貨運樞紐、實施軌道交通沿線土地綜合開發的相關政策要求,建設綜合換乘系統,改善出行條件,切實推進樞紐綜合體同步規劃、同步選址、同步設計、一體化建設,同時圍繞樞紐綜合體開展周邊土地綜合開發規劃,推進土地儲備,實施綜合開發,完善城市功能,實現土地高效集約利用,建立「樞紐+社區+產業」的開發模式。

(一)目標。[編輯]

建設一批示範性、現代化、立體式綜合交通樞紐。加強樞紐一體銜接、綜合服務、中轉集散及內外輻射功能,以樞紐為中心,建成與城市空間、產業發展聯動融合的立體式、複合型綜合體。

落實「樞紐+社區+產業」的開發模式。建立集交通、商務、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為一體的城市功能區,引領城市發展,優化城市布局。

(二)基本原則。[編輯]

一體化規劃建設。按照「零距離」換乘、一體化建設運營要求,以旅客便利出行、便捷換乘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強化樞紐與配套設施布局協調、運輸功能與城市服務功能有機銜接,推動統一規劃、同步建設、一體運營。

交通物流融合發展。交通樞紐與物流園區布局銜接緊密、多式聯運和物流供應鏈融合發展,運輸標準化、信息化、規模化上水平,帶動高端物流服務發展。打通銜接一體的全鏈條物流體系,構建資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創建協同聯動的交通物流新模式,營造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良好市場環境。

樞紐引導城市發展。依據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確定周邊綜合開發區域功能定位、用地布局、規模和範圍。統籌樞紐建設與城市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強化區域聯動開發,構築區域新興增長極,提升城市服務品質。在保障樞紐交通功能的條件下,通過樞紐和周邊區域聯動開發、融合發展,有序拓展和提升樞紐片區城市服務和產業服務功能,促進交通與產業融合發展,塑造暢捷舒適的城市功能區。

(三)統籌規劃編制。[編輯]

1.編制樞紐周邊土地綜合開發規劃。[編輯]

結合樞紐項目的前期規劃研究(項目建議書)同步編制樞紐周邊土地綜合開發規劃方案,由軌道交通投資建設主體聯合市土地開發部門、各區政府共同編制。樞紐周邊土地綜合開發規劃應考慮軌道交通線網投資與周邊土地綜合開發收益的總體平衡。內容包括規劃範圍、開發定位、儲備用地規模、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建議、交通專項規劃、土地開發及收益測算、實施計劃等。

2.編制樞紐綜合體概念方案。[編輯]

重點圍繞建設我市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交通樞紐,打造零換乘一體化、無縫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近期優選具備整體開發條件的國鐵、城際、城市軌道等軌道交通樞紐,以及若干大型客運場站,在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階段分別編制樞紐綜合體概念初步方案和概念方案。內容包括用地範圍、功能布局、建築設計、交通銜接、景觀環境設計、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分析、經濟收益測算及項目建設投融資方案研究。

(四)落實實施主體。[編輯]

樞紐綜合體既是軌道線網規劃建設的重要節點,又是周邊土地綜合開發規劃方案中的重要項目,既可獨立選址與軌道線網同步建設,又可與周邊土地綜合開發規劃相互銜接形成整體。

1.樞紐綜合體實施主體。

軌道交通投資建設主體統籌國鐵、城際及城市軌道的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並協調項目投資的銜接,由各軌道交通項目投資建設主體共同協商確定樞紐綜合體項目的實施主體。由實施主體開展樞紐綜合體概念方案、周邊規劃方案及用地選址的編制、申報及項目報建等工作。

2.樞紐周邊土地儲備主體綜合開發用地按照規劃方案由市級土地開發部門和國土規劃部門及其他具有市屬用地規劃審查權限的單位按程序推進土地儲備和開發工作。

樞紐綜合體和周邊開發可視情況土地聯動供應、統一建設。

(五)分類研究投融資模式。[編輯]

按照樞紐綜合體的開發類別,分類管理投融資模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樞紐建設。

對於整體開發樞紐,鼓勵軌道交通建設主體與社會資本合作投資建設,由社會投資主體單獨投資建設的採用兩種方式,一是由社會投資主體投資建設軌道交通設施和綜合開發,二是社會投資主體統一建設承擔綜合開發建設費用,軌道交通投資建設主體承擔軌道交通設施建設費用。對於局部開發樞紐,可參照政府投資項目統一規劃設計、整體報建,明確軌道設施部分和綜合開發部分投資分攤。對於不適宜開發樞紐,按照政府投資管理相關規定執行,相應投資納入軌道交通建設資金統籌解決。

(六)土地儲備與供應。[編輯]

樞紐綜合體用地範圍納入樞紐主體工程徵收範圍,與樞紐主體工程用地一併徵收,費用根據土地使用性質分別列入軌道交通建設成本和軌道交通場站綜合體土地開發成本。土地供應可結合地塊實際,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鐵路建設實施土地綜合開發的意見》(國辦發〔2014〕37號)和省市有關政策文件執行,按照「一體規劃、同步建設、統一供應」的思路,主要採用劃撥、協議出讓、公開出讓等方式。

周邊土地儲備由市土地開發部門負責,區政府結合地塊摸查情況制訂徵收補償方案,土地儲備資金由市財政資金安排解決。

建設用地使用權按照地下、地面、地上分別設立,從傳統的地面擴大到土地多層空間,立體化利用土地資源。

十、近期重點建設項目[編輯]

近期重點建設項目共83個,其中對外通道項目工程27個,樞紐項目工程30個,銜接項目工程26個。

十一、保障措施[編輯]

(一)健全規劃落實機制。[編輯]

2016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簽訂《三方共建廣州綜合交通樞紐示範工程合作框架協議》,推進規劃落實。國家層面建立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推動先行先試,省層面相應建立協調機制,加強廣州與大灣區及其周邊城市的一體統籌,市成立專責小組,統籌推進航空、航運、鐵路等建設工作,制定建設工作方案,明確工作責任,具體推進規劃實施。加強與國家、省鐵路網規劃、機場布局規劃,廣州鐵路樞紐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廣州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等相關規劃銜接。簡化列入規劃項目的審批程序,出台推進規劃實施的政策,建立規劃實施5年評估和動態調整機制,提升規劃的可實施性。

(二)強化資源保障和項目支撐。[編輯]

樞紐建設開發注重與城市空間、產業發展聯動融合,保障樞紐規劃建設用地等資源的落實,推動樞紐有序發展。要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規劃的銜接,項目選址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如確需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等法定規劃的,應按程序報批。廣州市政府在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時,根據既有和新建鐵路線路和站場的選址,做好用地控制和預留。

創新綜合交通樞紐項目投融資模式,促進重點項目建設,確保規劃總體目標的實現。利用大型客運樞紐商業價值,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土地綜合開發、股權融資、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政策和資金支持,統籌推進綜合交通樞紐項目規劃建設。充分發揮各軌道交通投資和建設單位的實施主體責任,運用市場化的手段,發揮在項目投融資、土地綜合開發、一體化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保障樞紐項目在建設和運營階段的財務可持續性。

組織編制並實施軌道樞紐零換乘一體化建設及周邊土地綜合開發策劃方案。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建設主體的作用,統籌零換乘一體化軌道樞紐建設和周邊土地綜合開發,推進樞紐統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要進一步強化交通樞紐規劃建設與城市品質提升、市民生活需要、產業發展要求的協同融合,促進培育新業態、新模式等城市發展新動能。

(三)創新政策保障。[編輯]

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強「異地通關」、「異地候乘」、港澳「綠色通關」等政策研究,支持航空運輸模式創新,並加強與國家、省相關部門的對接工作,實施啟運港退稅、免稅購物政策,推動空海鐵口岸間互聯互通,協調聯動,確保各項政策的落實。研究出台促進空鐵聯運、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支持政策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指引及技術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