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順慶府志
卷一
[編輯]順慶府志序
[編輯]郡邑之有志猶國家之有史所有由即邇 見遠以以適於治之書也其間積邑而郡集 郡而省集省以大一統揆國是則國不泥 於荒服猶之省不暗於郡邑郡邑能周識 乎所隸於以通險易酌時宜一風尚頌神明焉志之時義大矣哉安漢距會城西北陲秦火而後典籍散遣志乘剝落隻字莫睹者歷有年所惟是山川之靈異節義之 精英典制人文之光耀績而復蝕蝕而復績者豈非間氣之磅礴不容終晦哉邇者綸音特下詔令天下各直省例以志進所謂能邇柔遠求治無巳之盛心其未艾也凡茲臣工撫有疆域詎敢冒昧以圖顧余自奉命來黃茲郡郡蒞事伊始百凡未諳夙夜余自奉於案牘間捧讀徵書之檄見 上憲仰體朝廷高矚曠覽坐致到隆指掌可諳之至意也 矧茲彈丸版籍維新洞若觀火條分縷晰如理家焉安上金下如如寘物焉文何慮乎礙目棘手不足仰報高深於萬一乎無如諸屬當灰燼之餘壁藏人廢獻老無稽呼疾應遲人之披煙撥草廣搜遠緝所幸古洞殘碑縉紳秀士存什一於千百次第編修各竣乃職雖牧說野史因陋就簡然山川之靈異節義之精英典制人文之光耀如江河之麗地日月之經天而余得以約 略其間險易以通王制以定官箴以立禮義以興教化以起風尚以一一凡所謂因革損益酌古宜今權衡盡變者不覺油油然其欲出爰集郡紳士彙而成帙藉手 上憲以覲天子囑以史筆從事寧核母縱寧實母華務期有裨於 國以適於治是為朝家命志之意若乃圖繪山靈輝張藻翰黼黻 太平南轅北轍其於斯役也不大相徑庭矣哉於是乎序 峕 康熙二十五年元十月中憲大夫頟順慶府事閭山李成林茂遠氏撰
序
[編輯]乙丑仲冬余捧檄來果見數荒草連雲荊榛蔽目回想昔年巴西一帶何少名山勝境異蹟奇蹤而今無不在灰燼之中於是今昔之感實切予懷已每從採風問俗之餘詢及當年遺事故老亦所茫然噫余今身居是邦猶不得之於見聞聞者百世之下亦竟湮沒無傳矣不幾謂蠶叢鳥道渾沌未開再誰識島中之有國緣是流連不置 適余代庖茲郡先奉 大部有纂輯郡志之行彼時文檄如雨當事者咸以兵燹之後遺燬無存是諉余曰不然此 國家必傋之成書今日史史舘纂修之要典豈可聽其無存而不之問也遂不憚筆舌煩勞嚴檄九屬諸君早輯是書襄成鉅典半載於茲諸君俱勉力採訪搜輯於殘碑斷磒之中幸得彙集邑志又幸我 郡侯李君下車伊始欣然即肩任其責廷訪本郡宿學名儒互相參酌考訂刪繁就簡正其疵謬去其俚俗丙寅自夏租秋溽 暑秋人揮汗成兩意良苦矣賴同事諸君子滴露研砞竟成鉛槧之役書成弗勝偷偷㤨由是知天未荒陬無不仰賴聖天子右文之治 各憲基振興之功俾此書之不塵飯土羹也始余塞北鄙人不過私竊幸夫宕渠名勝 從茲不致湮沒無傳巳耳敢曰有寸功於是書乎漫為之序 康熙丙寅秋日承德郎郎順慶府通判古秦張鳳翮彩程甫謹識 脩姓氏 總裁 順慶府知府李成林 茂遠 遼東人 總脩 順慶府通判張鳳翮 彩程 遼東人 監修 南充縣知縣張宿焜 映垣 山西夏縣人 例貢 府儒學學訓導陳道行 泰堦 成都郫縣人 歲貢 縣儒學訓導王道焜 炳生 保寧梓潼人 例貢 總脩屬志 南南充縣知縣張宿焜 映垣 山西夏縣人 例貢 西充縣知縣戴民凱 韋堂 福建南靖人 例監 蓬 州知州徐 浩 伯海 遼 東 人 廕生 營山縣知縣李天培 垣青 遼 東 人 監生 儀隴縣知縣陸 曾 法輿 浙江會稽人 難廕 廣安州知州李萃秀 孚六 遼 東 人 難廕 渠 縣知縣董 鉅 子駿 北直永平衛人 歲貢 大竹縣知縣高文泋 恆湘 江南江都人 例監 隣水縣知縣 蔣 擢 毅齊 順天大興人 官監 管理局務 順慶府絰歷 何士奇 魯齊 遼東人 舉人 南充縣典史 武奮楊 威軒 山西文水人 纂輯 舉人 羅承順 念南 雍秉僨 性夫 廩生 楊象觀 何 源 南充 校閱 舉人 許大用 見菴 李時中 慎修 宋長輝 秩東 南充 袁家麟 范光閭 黃世臣 崔文岸 龐 憼 李昭濟 錦江 西充人 白不淄 錦山 羅在公 庭槐 李堞仁 德彰 陳汝明 黼公 營山人 張天鳳 羽伯 廣安人 趙 瑨 珩子 李 甡 楚材 渠縣人 陳 源 生萬 陳祖舜 然藜 大竹人 訂正 舉 人冉存異 同人 南充 吉賾貞 程若 西充人 貢 生茍若荀 文若 任爾瓊 報以 韓 文 約我 嚴有孚 石菴 馮 愷 良哉 馬之驥 良公 南充 趙長慶 行徤 陳我愚 智若 西充人 傳 珩 上王 廣安人 甘維元 子貞 隣水人 廩 生馬士璵 學海 西充人 採輯 廩增附生貟文 郁 張維衡 羅 洪 陳文懿 冉介異 王士弘 李用中 崔文遠 李 哲 江 本 韓 敏 陳 搢 何維清 程 炳 李 彬 張有光 羅 謹 杜朝斗 羅司隆隆 羅 達 楊 鐸 冉 甡 馬 俊 周世䘵 李 介 劉慶生 茍自新 杜長俶 陸祚昌 張元振 楊 璉 嚴 儼 任文敏 任之傑 任良弼 王 琮 譙 易 唐 元 俱南充 斯 翼 崔 鰲 王之鵬 王之翼 高道章 蒲元生 馮述善 李 掞 袁家隆 斯之凱 杜 升俱西充人 母璽書 方奇彥俱蓬州人 王玝胤 羅在弼 陳所懷 羅在銓 陳所聞俱營山人 傳曰新 王先庚 席承寵俱儀隴人 楊春藻 蕭懷貞 姜輔周 王 鏞 鄭 啟 鄭 名俱廣安人 補鐫姓氏 順慶府知府黃 銑 湖 北漢陽籍順天大興 人 監生 南充縣知縣王衍慶慶 山東人 舉人 府儒學教授李傑甡 成都縣人 進士 府儒學訓導康濟鴻 金堂縣人 廩貢 縣儒學教諭曹中俊 仁壽縣人 副榜 縣儒學訓導陳 榕 長壽縣人 舉人 順慶府經廳楊 浩 浙江人 例監 南充縣典史張玉麟 北直 大興縣人 吏員 嘉慶十二年仲冬月 日
凡例
[編輯]一郡郡志總統十屬不厭其繁先經通志肇修之曰順屬荊榛甫刈百凡草創未盡厥概今幸前徽復舉漸進文明採訪較詳考證頗確片紙隻字皆為吉光諸如星野山川人物等項俱總十屬彙其大全依次編輯悉照通志新例遵 憲典也 一戶口貢賦國之大計順屬兵火之餘往額 無稽不敢㤀列今遵本朝額徽定製載通志外如新墾季報弁兵等項乃隨時生聚未有底止難以額限俱按實編輯重國課耳 一名宦鄉賢例取請定從祀者編入志乘順屬明末之亂巨寇猖狂其間戮力鞠躬旌表國及巖棲穴處處潛德未彰今歷久論定除詳省志者依次編定即省志未及載者 俱為增八以備牧史 一秩官省志止載中丞監司以及守令而鐫學佐尉不與焉礙其煩也但儒學為多士坊表人文根本佐貳勷理一邑拮據勤勞均有採集勷事之功不得以微員沒之附志本屬印官之下 一人才係國家楨斡粵稽往代周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漢舉贒良唐宋元明鄉會科目率皆綱羅翊運不負天之生生才我 朝得人一循舊例而㧞茅連茹來章致慶則又軼往代而上之自周紀庸蜀外歷漢唐宋元明迄今科第分載見鐘靈之有自來也一孝義節烈原為天地正氣以克塞其中者也上為星展下為河嶽又何足異奈寇賊蹂躪地暗天昏其間忠臣孝子節婦貞女經旌揚揚者不過什一千百今就耳目所及最真確者俱為例載雖有未蒙具 題者有未蓋棺論定者俱附於末以維風化 以示闡揚 一風俗倡之自上上行下絲一道同風是以讓畝讓路見於西岐買犢買牛得於渤海在主持風化者有以變之也果中俗古樸質我朝三十十年來仁育義漸四民樂業返樸還醇其敦禮讓事詩書人文丕振又駸駸乎其有彬雅之風矣通志所載去古未遠頗為饑略然避去取之嫌又不敢逐為增減也故 仍之亦必詳列例中以望變齊至魯變魯至道者 一通志所載諸如山川橋梁古貴人物仙釋有一事兩兩見者一人兩地者一蹟數處者不無互異今訂之通志較之屬志且酌其地之遠遠審其時之代遷確而後入其有訛錯者即於本志下注通志誤載增入者注通志未載字樣便於稽覽 一茶鹽錢驛水利屯田水搉等政關係 最遺書付之灰燼故故老皆巳凋殘再行修纂除遵照通志外或據之屬志或得之諮詢聞見所及節次成書其混玉於崑山遺珠於滄海掛漏之咎固所難辭而質之公慎之心或亦可以自慰矣 志局同事羅承順 雍秉質 楊象觀 何 源等公列
郡志目錄
[編輯]圖考 星野 形勝 山川 建置沿革 城池 宮室 公署 學校校 祠祀 貢賦 秩官 名宦 科第 武宦附 人物 孝義 列友 隱逸 流寓 僊釋 風俗 土產附 古蹟 陵墓 寺觀 祥異 鹽法 兵制 設防附 驛傳 藝文 御製 詩 賦 贊 碑碑記 敘 疏 傳 墓誌 祭文 雜著外紀
圖考
[編輯]卷二
[編輯]星野
[編輯]斗象王謨上下昭回成七政天時人事高深倚伏覘群星故疇咨決休咎放勳庶績咸熙而敬授識豐荒義和百工允治彼若貫珠若連壁纍纍自有分纏乃為申界為未宮昭昭各居定位分野以尊北極極上麗參並之區分星以拱三垣下該鶉首之次惟欽若乎昊天自乖沴之悉泯作星野志參井之分鶉首之次
形勝〔疆域附〕
[編輯]山河百二古嘆美於雄封雲棧千盤人兢難於蜀道四塞固蠶䕺天府資北來鎖錀三巴表安漢神京控西去咽喉踞渝夔之保障萬頃遙臨樹宕達之屏籓層峰遠峙大易昭豫守之文典誥垂申畫之義德固宜修險亦不廢作作形勝志嘉陵大江襟帶於左棲樂金泉雄峙於有 開漢誌 依山為郡接連漢中 方輿勝覽 山川延綿翩翩舞鳳 西湖十里荷香青居朱鳳白塔龍門插漢廻施多仙人窟宅 南充縣志 郡山矗於四望溪水迤其西南溪山奇秀 蓬州圖經溪山奇秀兩峰高峙屹然霄漢山多蘭菊春秋開時清香蒲於山谷之間 南隣渠水東枕大溪 寰宇記 鳳臺鶴鳴雄峙東西孝廉仙林屹立左右群峰環抱渠水瀠瀠洄 西充縣志 東流篆水西倚秀屏南望猊峰北接焉瑙 渠江圖經 連巴引梓蔽軥控夔雙鳳飛其左五馬馳其右嘉陵漾其前翠屏遶其後東有黃合之之奇西有洪崖之固南有合峰之除北有清溪 之浴群山環拱大江襟帶 蓬州志 前擁翠屏張據雲鳳芙蓉拱左太白接後 營山志 金城儀隴擁於西北伏虞龍源峙於東南 儀隴志 南建巴徼北接通川複嶺西橫西江東下 廣安志 渠江潛渝襟帶於左王環寶珠環拱於右封疆界界夔梓之間歌舞帶巴渝之俗 渠縣志 南引巴渝北抵通達 大竹縣志 雲鉤翔鳳對峙於前岳門石龜森列於後 青池縣志 首連夔達尾引巴渝海寶崑樓聳於西北臥龍隣榖界在東南地間賓墊水會岷江 隣水縣志 東西廣七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百四十里東至梁墊界六百二十里西至鹽亭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蓬溪界九十里南至定遠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南部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省城六百二十里 通志誤載一千七百六十里 北上京師一萬五百二十里 通志誤載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南充縣 附郭 西充縣 府治西八十里 蓬 州 府治東一百四十里
山川
[編輯]於夏後瞻崧高之嶽吉甫甫鐘靈羨澄徹之波河圖獻瑞至若嵳峩孕秀璞玉炫果山之華漣漪洄紋明浦蘊漢水之私峰環水遶隹氣蘊藉於嘉陵峙穩流安化晶照臨乎安漢肖五服而輯瑞匯百穀以朝宗作山川志南充縣 附郭 果 山 府治西層峰秀起土多黃柑晉御史陳壽歸隱於此宋郡伯溫有詩見藝文 金泉山 府治西唐仙女謝自然飛昇處上有石石宋李宏有詩見藝文 西 山 治西沿西溪其來千里風水絕勝郡中名家多卜地於此 寶臺山 治西與金泉山相對上有覽秀亭 朱鳳山 振響峰頂因名舊有馭鳳亭縣志文載山頂有池清濁與大江漲淍相符有下與嘉陵一脈通之句旁有洞刻任太史讀易記為隸書 清泉山 治北十里有古剎俯瞰龍門諸山 舞鳳山 治西北十里狀若鳳翔上有文昌宮 大方山 治西二十里謝自然嘗棲真於此又有小方山與之相峙千峰自嶺周廻繚遶 請雨山 治東七十里邑人禱雨有應因名 青居山 治南三十里唐姚昂詩云雲天峙兩峰南北峭地盤一水古今流宋淳祐中兵亂魯移治此山至元初建征南都元帥府於此山之龍筇壩 大躭山 治南一百里與小躭山相對隋居士楊躭脩道於此 諸葛山 治東四十里孔明駐師於此陣跡猶有 徐仙洞 治北富安鎮縣志載載今名西成村 嘉陵江 治東自閬中八蓬州界至此為一郡名 勝東至合州釣魚山下渠江來合唐萬應物有詩見藝文 清水溪 治東五里居民藉以灌溉 大斗溪 治東六十里源出老君山與嘉陵江合傍有石如斗因名 曲 水 治南四十里源出琉璃鎮盤廻曲折流 入嘉陵江 流水溪 治西八十里源出遂州平流三十里無灘因名 大小洲 治西三里 又治東有小中壩文獻無徵未是孰是 冽泉井 縣學東味甚甘 天封井 治南昔爾朱真人吐冊在內病者飲之即愈 金 泉 治西二里昔袁天罡宅此李淳風來訪㓐敘門外以試其術袁曰子有金氣然己化為水矣李出視之果成泉因名 昆 井 城西六十里 滴乳泉泉 治西二十里昔有道士何志全飲此泉年八十面如紅桃宋樊汝贒詩云雲液落山腹脈與崑崙通云何山下叟八十桃顏紅 西 橋 治西三里明大學士陳以勤建 馬宗橋 治東四十里宋邑民馬馬普宗建 觀音橋 治東四十里學士黃輝建 泥溪橋 治南十里黃輝建 浮 橋 治東白塔寺渡知府沈橋建郡人仕瀚 有記見藝文 西 溪 治西發源西充崇禮山迤逶而來並城西面跑嘉陵江僅里許南下朱鳳山匯 於江通志未載 江泉井 治北五里井在江千因名味甚涼美歲旱郡人禱雨請水轉應𨊸同知陽鳳於井傍石壁刻刻曲水流觴數字太守昝雲鶴刻源蹟活水司李田生金刻甘泉嘉樹等字通志未載 總真山 治西三里山勢巍峩峰巒㝦屼環山皆 拱面峙若屏舊傳一夕風雨飛觀音石像於此郡人為之建菴祈禱響應太史任瀚讀書處通志未載 凌雲山 治東三十里層峰聳峭高可凌雲因名通志未載 朝陽洞 治西金泉山左兩洞相通戶東何因名額刻隱仙洞三字明方伯施嘉議有詩 見藝文 八景 果山秋色 曲水晴波 朱鳳朝霞 書居國樹 金拉夜方 白白雲晨鐘 蓮洲古識 棲樂靈池西充縣 西充山 治後 孝廉山 治東項項上舊有文昌祠 化鳳山 治東上有漢將軍紀信廟 鳳臺山 治西山頂方如臺因名 亞夫山 治東與縣城相倚 雙圖山 治東十里里唐程太虛嘗浴於谷中仙跡猶存石池尚在 隱居山 治北十里上有清泉宮唐程太虛嘗居於此因名 南岷山 治南甫五里上有九共十三峰漢何岻 隱居處程太虛脩煉於此 鳳儀山 治南四十里 歲堂山 治南十五里上有百福院為歲時祈禳之之所 回龍山 治北三十里聳翠紵青榮回盤橈因名 乾明山 治西北四十十里 拱辰山 治北五十里 瓊珠山 治西三十里 紫崖山 治北六十里上有利應廟 扶龍山 治北大寧鎮 清清虛巖 治西小寧鎮 琴 洞 治北二十里人履其中聲響如琴因名 海棠川 縣治內多海棠今皆荊榛蔓艸 桂花橋 治南橋前多桂樹 鶴鳴山 治內上有蕭君廟若狐鶴摩空通志未載 仙林林山 治南郊外上有列真觀明尚書馬廷府讀書於上 青蓮山 治東郊外圭峰禪師何炯祠堂塔曰青 蓮因名 文筆山 治南二里即學宮之文筆奇峰聳翠勢 若干霄出沒煙雲如如花如霧 鷺鸞山 治南二十里上有井相傳井側有巨人跡室女履跡而孕生圭峰棄諸野鷺鸞以翼覆之因名 金粟山 治南二十里相傳每晨有粟穗現於山嶺隋因敕建維摩院於上 鳳凰山 治南二十里順治丙戌歲獻賊盤踞於此國朝遣肅籓領兵征剿遂遂授首 鳳頭山 治西北五十里接古東關界萬山攅伏一峰孤聳 大馬山 治南十里即縣治對何宛如飛騎凌虛奔踶萬狀 鹿巖山 治東八里郴州同知斯美嘗登眺山巔養麟建亭集門人演說大易巖下即鹿溪因名 西嶽山 治東十二里相傳傳蜀漢趙雲屯兵於此 上有桓侯廟 金貴山 治東十五里唐敕封建龍臺寺 紫鳳鳳山 治東二十里唐時有碑飛來巔上有文昌祠 衣架山 治東四十里上有應星廟明解元劉啟周讀書其上形如翠衣熠灼 走馬嶺 治東北三十里下即紀信宅紀載扶龍村郎此信得神馬嘗於北遊騎因名 金華山 治西二十里唐射洪陳子昂訪友於此山示清泉香香冽不戌卓錫解元馮天培讀書處 官祿山 治西四十里有徐丞相墓古碑題宋敕 賜飛魚帶丞相徐公之墓 奇鞏山 治東北三十里漢紀信將軍獲馬於此後漢祖困榮陽急信授高祖馬先馳去信乘黃纛出降漢祖始得免 書樓山 治治北三十里宋徐丞相建書院於上因名 觀子山 治東十里其勢施繞秀折 月四 御史李完通政李兆兄弟讀書其上 寶禪山 治北四十裏白竇禪師脩道於此因名金子山 治東三十里明進士劉劉文琦讀書處 織機山 治西六十里接占郪江界奇峰插天巉崖千仞山巔有石室室中有石裕幽甚 八不知所抵額題織女洞世傳有仙女織機聲先時凡孝義貧窶者持線禱於洞口三日後往取即成絹 降降真崖 降真觀懸崖如以真人何群題詩崖上 虹 溪 治東郊外資福寺前東流合泒直注奔趨 象 溪 治北四里環流繞縣合於學前 陵 溪 治西三十里即小陵鎮河 三河口 即東北二水合合流學前為泮池順流而下為郡之西溪合於江 鹿溪河 治東二十五里為縣東溪發源處 馬龍潭 治東四十里宋時有神馬夜飲於此 環潭洞 治西五十里唐李淇潛潛脩於此後為補號土主洞通秋埡龍井 四景 龍池夜雨 南岷仙境 錦水棠風 虹橋桂月 州 玉環山 州治下有玉環井 鳳凰山 治南上有三峰中一峰高峙兩峰相相接如鳳凰飛舞之狀 五馬山 治北五里五峰並峙勢若奔馬 壯 山 治北八十里為州主山 崇覺山 治西二十里上有崇覺寺 雲 山 治東南二十里宋淳祐間間建州治於此 三合山 治西五十里三峰品峙又呼筆架山 玉 泉 治南五十里泉湧如濆玉 毓贒贒橋 治西 惠政橋 治西 五馬潭 浴西怪石飛水間若五馬浮水之狀異人過此有五馬潭乾出狀元之句 四景 雙蓬疊翠 五馬排空 琴臺夜月 石壁晴雲營山縣 雲鳳山 治北門外宛如雲中飛鳳 太白山 治西 集真山 治北八里上有玉皇宮 獅子山 治東三十里以形似名 封竇山 治西西十里 袞 山 治西十五里上有鳳凰臺石壁硝立隱若龍鱗宋郡守吳幾復詩蒼厜皺文龍脊在清泉㴠泳海源通 青羊山 治東六十里上有石池水源清洌四時不盈不涸昔有仙人脩煉於此嘗有青羊出沒舊建有青羊宮 大蓬山 治東北七十里與與小蓬山對峙一名綏山列仙傳葛由得道於此山有龍湫遇旱禱雨即應 擬舊由蓬州人嘗乘木羊登此山隨得皆得道上昇 芙蓉山 治南北八里峰巒叢峙秀若芙蓉因名翠屏山 治西一里里竹梧蒼翠儼如屏障 透明巖 大蓬山前山有石穴如穿鑒之狀一名棲真巖道士陳知禮有巖穿徒使月出沒路險何妨雲往還之句 東 巖 治東又有西巖俯瞰大溪為一邑登臨 之勝 藍 溪 治西十十里 七曲匯 治東六十里水流瀠洄七曲兩岸懸絕 望仙橋 治東六十里相傳昔有群仙會此因名 濟川橋 治東 岳池附 羊 山 岳池山下有洞曰角竹樵牧每見羊自洞出叱之復回有道人隱此講經一羊跪聽 龍穴穴山 治北五里崖穴中有巨龍迴旋得名方輿記岳池之封山也唐何少卿讀書於此 姜 山 治北一十里蜀漢姜伯約屯兵於此 鴨 山 治西二十里昔人見雙鴨飛入山池化為石因名上有鴨山寺唐乾元中建通志未載 石龜山 治西一里狀如伏龜上刻龜峰二字 金龍山 八景 大蓬仙蹟 翠屏聳秀 九曲流泉 雲鳳呈祥 龍馬歸槽 石牛臥嶺 芙蓉蓉曉日 琵琶晚照 儀隴縣 金城山 治北眾山環向如雉堞因名上有數石形如貯采囊又名金粟山唐義士何滛舉兵討典死於此建家祠 南圖山 治南南一里 儀隴山 治西三十里上有石刻儀隴二字縣以 此名 伏虞山 治東五十里為一方險要之地隋魯魯置伏虞縣 石城山 治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 鐵 山 治北四十里色如鐵 觀隴山 治東十五里登經則隴之諸山皆見 龍源山 治北五十里上有石泉 大儀山 治西二十里每覘煙雲卜晴雨上建高明殿中真武殿下敕建張公土主永濟廟 仙女山 治北十五里上有盤石世傳仙姬姬遊此 人丁五千五百六十一丁國朝清丈中下田地共四十三頃五十八畝七分二釐二毫八絲 見載稅糧二十八石四四斗八升七合三勺二抄六圭 人丁一十七丁六文一絲三忽九微三塵四織 共徵丁糧條銀五十四兩六錢六分三釐九毫四絲八忽二微三塵六纖九渺 遇閏加微銀一兩一釐三毫九絲四忽四微四塵一纖 實微魚油課銀一兩一錢五釐釐 學租榖一石二斗 金堆洞 大儀山畔石壁刊金堆洞三字相傳傳晉縣尹張英遇仙處至今石門宛然 佛龍洞 金城山萬曆辛巳年兩面崩出大洞內有生成佛像額有佛龍洞三字中可坐四五十人上下絕壁各數十丈明知縣廖登於山頂抱升子脩行處建樓屹然高聳一方偉觀 賈島洞 治南洞山內有讀書石案 流江溪 治南二十里源出儀隴山達縣泩江 罕 溪 治東十里源出永家山 鰲 水 治北三十里水中有石狀如鰲 天生橋 治花五十里 懸 水 治前城角下石穴湧出有詩見藝文 乳 泉 大儀山左懸巖有石如乳泉從乳出內有洞曰乳泉世傳老子煉丹丹於此 松花泉 東龕寺右味有松香 觀音井 崇福寺側石壁有觀音像天旱禱雨立應 月 井 金城山北峭壁間石形如半月水自石中出 峭壁井 治前石壁一窩如缽隨取隨盈 永濟井井 大儀山右大旱不涸 高明井 大儀山嶺冬溫夏涼 天仙橋橋 治南三里廣三尺厚一尺長一丈浮空橫渡泉從巖底石穴中出 八景 方洲夜月 天橋聖水 大儀疊翠 峰巒煙雨 茶坊占洞 抱樸遺蹤 山澗春雲 歷山霽雪廣安州 秀屏山 治西層崖峭壁草木叢茂宛如屏障 鶴棲山 治西南十里冀都鎮有碑略雲唐貞元十年果州女子謝自然白日飛昇先有雙鶴棲於此山後飛迎自自然駕之而去因名其年月與果州石刻不異通志誤載白鶴山 子仙山 吳薦廣安志曰子仙山在治西二十里五代時將軍馮勝之子脩煉於此一日仙去將軍立堂數楹以望之一名望子 山通志雲馮緄有子脩煉於此一日辭父母謂當仙去以來晨白鶴飛翔為度緄登山望之巳而果然按漢車騎將軍馮緄有子鸞舉孝廉官即中並無得仙仙之事當為馮勝子也參考仙釋志有馮真注緄子亦係誤載 富靈山 治東六十里郡縣志在渠江縣東南七十里峻峭多藥物仙靈所居 榖城山 治東六十里山能興雲甫有禱輒應 繋縧石 治西有石上有繋縧痕柏傳異人到此禮塔解縧繋石而去 篆 水 治東北五里灘石縱橫湍流奔急俗呼呼為三十六灘其間有府渠相櫃深廣半之可以流觴歲當冬春水涸官民遊豐 於此 洄 水 治東即渠水也以其瀠洞因名名 寒泉水 學前泉自石罅中出極寒冽 井 泉 治南井中三穴中一穴味甘大旱不涸宋郡守陳良刻石 石 泉 治東北二十里源出石崖清冷甘冽四 時時不涸 至喜橋 治東革歐陽脩自吳八蜀喜路險至此始平因名 羅洪渡 洄水渡 黃瓦渡 龍門渡 異治西 渠 江 江有三十六灘水之灌輸其間者渦渟渠別莫知凡幾江中沱磧有如鸕鷀若繋縧若張繖有如明月團圓神仙遊戲州人嘗以三月三日往遊宋大觀以及嘉定間知軍宇文能承務務即張庭堅德州舉軍李陶桃彥遠何溫淑游伯畏何宋鄉楊次皋安康民各揩時髦遊賞其中通志未載 岳池附縣 羊 山 岳池山下有洞曰角角竹樵牧每見羊自洞出叱之復回有道人隱此講經一羊跪聽 龍穴山 治北五里崖穴中有巨龍迴旋得名方輿記岳池之封山也唐何少卿讀書於此 姜 山 治北一十里蜀漢姜伯約屯兵於此 鴨 山 治西二十里昔人見見雙鴨飛八山池化為石因名上有鴨山寺唐乾元中建通志未載 石龜山 治西二里狀如伏龜上刻龜峰二字 金龍山 治西三十里宋慶曆中狀元蒲信讀書處碑碑現存通志未載 封 山 治北六十里上有龍湫旱禱立應 老君山 舊碑載唐天祐間有道士乘馬至此馬化為石道士亦不見通志誤載白鶴山 寶珠山 治西七十里山有石槌河有石鼓 岳池水 治東三十五里安岳山高六百丈其水出焉寰宇記雲上有聲間鳥也 酉 溪 志雲治西二十里里有酉溪自舊縣發源流八罕灘有酉溪寺通志未載 黽 山 治北二十里最高峻上有寺俗呼為禹山 速 山 治東四十十里唐地里志雲龍扶速山即此有環水出此 翔鳳山 治北一百二十步上有三峰如翔鳳之狀 虎頭山 治西十五里其山巉崖險峻 㝹 山 治東三十里其山與岳門山相聯分峙二十六峰 大龍山 治西十里狀如游龍 靈溪水 治西水水中有石如龜 渝 水 即流江溪在渠縣北十里源出儀隴東入渠江 龍穴水 源出大竹金盤盤山流至隣水合洪溪八江 石牛潭 治北五里靈溪中有石似牛 將軍池 治東五里漠武侯忠兵造甲之所 靈溪橋 治內 金石井 治東翔鳳之側崖上刻有金石二字其水清清冽甘美四時不涸又名龍王泉渠 縣 福壽山 唐趙忠簡公於崖畔書福壽二字 玉蟾山 治西峰巒聳翠形如蒲月因名 八濛山 東北七里八峰起伏嘗有煙霞濛其上漢桓侯與張鄧拒於此 樂 山 治北二十八里每歲人日邑人將鼓笛酒食登此此讌樂以祈蠶事 禮義山 治西宋寶祐間嘗徒渠州治於此 宕渠山 治西五十里一名大青山又名花果園 其山崇峻險不可測東西二石門 緣沼山 治東五十里上有池水四時皆緣 虹飲巗 治西其形類虹飲亭上有滴水下有石臼大如盂盛之日出時有虹影映巗下 起文峰 治東其山秀拔賓對泮宮 寶珠山 在儒學前百步其頂特立狀如珠圓 幞頭山 一名大斌山在縣治東北六十里與禮義山相峙壁立四面峭峭削正德十年鄢藍典變土人避兵於此明末寇亂邑人郭榮貴榮昌率鄉中數千人築砦居之屢敗賊兵存活數寓人 鳳凰山 治東十里梓潼化書五十二鳳山化郎 此地也 大青山 治北六十里上有馮緄祠方輿勝覽以為即宕渠山非是 㠓山砦 治北七十里築砦避寇 捘羅砦 治北五十里四壁懸峻土人避寇於此 報恩砦 治北一百二十里舊學基址邑人曾鎰有詩勒石 老關砦 治北六十里土人避寇於此流賊來攻夢漢壽亭侯來來救已而賊眾皆病解圍而去遂立廟祀之 石子崗 治西二百步即今儒學是也梓潼化書第五十九旌隱化在此通志未載 銅魚洲 治南三里江有石磧如魚黃色舊傳開科之歲水聲潺湲異常是歲必有登高第者 渠 江 治東源源出巴山流經達蓬等州至縣東流至合州會嘉陵江 白水溪 治東三十里以源出白水洞因名 潛 水 治東五十里南北朝元魏鄑道元謂宕渠有大穴潛水入焉 渝 水 治北二里即流江溪 白水洞洞 治東四十里有瀑布數十丈自絕頂直掛洞口下為龍湫旱禱立應通志未載四景 寶珠珠呈瑞 龍湫瀑布 石磧豐年 銅魚隹謙大竹縣 隣 山 治東南二百里山色如鐵唐隣州隣山縣以此名 晶然山 治南二百二十里相傳晶然真人遊憇於此因名 仙門山 治東一百里即今盤山峰高聳上有仙女石梳粧石突起奇特七碑山 治東南百餘里上有七石望之如碑 九盤盤山 治西十里其山高峻盤詐九折 黃城山 治東八十里絕頂寬平四圖蒼黃石壁如城 龍潭峽治南六十里峽下有龍潭旱禱立應 東流溪溪 治東七十里源出獅子山流八渠江隣 水 治南二百里中有大石礬懸流十餘丈 流憹江唐以此名縣 永安橋 治東南三十里隣水縣 黃陵山 治南五十里崖畔石窟微有泉出百人飲之不竭經年不盈 掛掛榜山 在學宮之右是年邑有登第者則雷雨 交加洗去浮沙赤土耀日狀如金榜 五華山 治東六十里上有五峰秀色如華因名 寶榖山 治東五十里相傳傳有老僧攜一徒倚石建菴忽有榖自石罅中出日給二僧之用 海寶山 治西無際禪師成道處 崑樓山 治北五十步其形如樓 臥龍坡 治東北三十五里武侯嘗經此山畔有石高二丈刻臥龍坡三字 老君洞 治南六十里山下水冬暖夏涼 鴛鴦池 治東北七十里方圓數十丈每有鴛鴦 浮其中 永清橋 觀音橋 治東南二十五里 隣 山 治東北六十里山色如鐵唐隣州及隣山縣以此名通志志未載 隣 水 治南一百里中有大石磧懸流十餘丈 縣以此名 關門石 治南四里兩溪夾合石壁如削中有大石劈立下有土洲狀似魚是歲水撲其首尾可卜登第先後 石 舡 治東五十十里實榖山下溪中有石形如舟俗呼石舡載實榖 玉屏山 治後其形如屏 天馬山 治前二十里形如天馬通志未載
建置沿革
[編輯]建邦設都爰定一王之制準今酌古具見三代之宜開拓樹之侯封理無可略因革異於世序道在維新旌功表地安漢本乎安劉鑑往開來紀名因而紀實錯彇入雄圖車書一統隸置歸天府基業無疆興章燦燦若日星山 河鞏於帶礪作建置沿革志順慶府 禹貢梁州之域啇未八於廬彝周建巴子國春秋時為巴國地秦惠王滅巴初置巴郡漢為充國安漢穿縣地仍屬巴郡漢未劉璋分墊江以上仍為巴郡治安漢晉屬巴西郡劉宋分置宕渠郡隋省宕渠郡八巴西唐初地屬隆州尋置果州治南充尋復舊舊大曆中又改克中尋復舊五代蜀置永寧軍節度使宋 初以州隸梓州路寶慶間陞順慶府元置東川府又改順慶路明改府領州二縣八皇清因之 南充縣 附郭 漢 巴郡克國地 晉 屬巴西 宋 置宕渠郡 隋 廢郡為南充縣 唐 立果州 宋 為順慶府治 元 併漢初縣八焉 明 因之編戶八里為順慶府附郭 皇清因之 編戶五里 西充縣 漢 安漢地 晉 置西充縣屬巴西郡 梁 置木蘭郡 西魏 改晉城 唐 改西充縣屬果州 宋 因之 元 因之 明 因之編戶八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五里 蓬 州 漢 宕渠地 晉 置巴巴西郡 梁 置伏虞郡 周 置蓬州安固縣 唐 復置蓬州治大廣縣 宋 以蓬池縣為州治 元 置蓬州路治相如縣 明 以相如縣省八編戶六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三里 營山縣 漢 宕渠地 梁 置相如縣 隋 屬巴西郡 唐 置朗池縣屬果州 宋 改營山縣 元 因之 明 因之編戶三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五里 儀隴縣 漢 閬中地 隋 廢縣屬隆州 唐 置方州尋廢以縣隸蓬州 宋 因之 元 並休虞二縣省八 明 因之編戶六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二里 廣安州 漢 巴郡之宕渠墊江安漢三縣地 晉 屬巴郡 唐 為杲渠合三州地 元 置廣安府 明 改州編戶 十里領縣三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四里 岳池縣 歸併廣安州 漢 南充地 宋 屬宕渠郡 唐 分相如南充二縣地始置岳池縣 宋 屬廣安軍 元 併新明和溪八焉 明 屬州編戶十五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一里康熙柴年歸併廣安 渠 縣 漢 宕渠地 晉晉 屬巴西郡 後魏 置流江郡 唐 為果州 元 因之 明 改縣省流江八焉編戶十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四里 大竹縣 漢 宕渠地 晉 屬巴西郡 隋 置宕渠郡 唐 分宕渠縣東界大竹屬蓬州八隣山縣縣 宋 復置渠州 元 併隣山隣水二縣八焉 明 改今屬州編戶二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二里 隣水縣 漢 屬宕渠地 晉 巴西郡 齊 宕渠郡 梁 立隣水縣復置隣州 西魏 改隣山縣置隣州 元 復立隣隣州併隣山八焉 明 復大竹地置隣水縣編戶十七里隸順慶府 皇清因之 編戶二里
城池
[編輯]畫郊畫圻封建於今為烈掌脩裳固陰雨自昔綢繆設險重於金湯禦防有恃力役需乎木石疏築維時樹雉堞於巍峩雄封為之益壯開天塹之深廣叵測因以潛消無庸甲胃于櫓忠義素洽人心況有高城陂地詩書又維風化險在無形守期有據作城池志順順慶府 城池明洪武初自比津渡遷於此周一千 三百丈高一文二尺濶一丈池深九尺濶六心門九景和來薰阜成陽復餘小東門小南門小西門小比門西湖門各覆以樓崇禎甲申燬至皇清康熙七年知府李民聖重脩易其額東漢津南鶴鳴西金池比儀鳳康熙十五年江漲入城城崩池塞二十二年年知府張經知縣張宿焜捐俸重脩尚未全復 南充縣 附郭 西充縣 城池明天順間知縣張貴始築土城周七里高一丈成化知縣柳金用石包砌門四進賢大安仙林㤙光 蓬 州 城池明天天順間判官李懋始築牆豎柵周四里弘治中知州畢宗賢同知段普相繼包砌建樓門四蓬萊鳳山龍溪五馬州志 載周五里七分高一丈五尺 營山縣 城池明成化中知縣李李琳始築上城正德中知縣嚴傑包砌周八百八十一丈門四東秩臨清西成覽秀 儀隴縣 城池明成化初知縣明鬳築土城知縣周洙豎樓正德中知縣利本堅遷北倚金城山周一百六十丈高廣各一丈五尺包石 門四東作西成迎恩朝闕 廣安州 城池舊豎木為棚依山甃石為牆周六里明成化中知州會瑀許仁修築同知秦昇甃臺駕樓砌石門四柔安鎮安清安寧安志載九里七分 岳池縣 城池明天順中知府陳琳築土為城成化初典典史馬貴甃石正德中知縣孫翰重修 周八十丈門四迎暉景安來薰永安縣高載周約三里七分 渠 縣 城池明成化中知縣朱化始築西南樹樹正德中知縣甘澤補築通包砌石門四各覆以樓外環濠縣志載周約四里高二丈置五門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雷鳴魯率士民歸城脩築如故 大竹縣 城池明成化初知縣李旻始築砌石周八百餘步門四通濟通渠通石通達 隣水縣 城城池明成化初知縣于福削山砌石為城周四里門四迎陽永寧鎮安安慶
宮室
[編輯]土堦茅莰,古稱舜日堯天;瓊室瑤臺,世傳去宮漢闕。壯九重之雕鏤,豈徒侈觀,廣百工之苫茅,因思庇野。野若倚天而就,岳陽樓傳仲漆之文,拔地以成,滕王閣賦王勃之筆。田弘正笥中誇富,萬卷藏書,杜少陵海內知名,草堂如斗。登臨可賦,挹盡水色山光;景仰堪思,想見高風雅致。荒苔雖冷,斷碣猶存,作宮室志。 開漢樓府治南,昔紀信誑楚而開漢業,因名。萬卷樓金金泉山下,晉陳壽讀書於此。仙鶴樓府治東,瞰大江,宋郡伯溫詩:春去春來好風月,鶴樓端勝庚公樓。收樓府治南,元郡人拜都輩讀書於此,皆成進士,因名。 聖江樓府治北一里,大學士陳以勤建。北津樓府治北五里,張三豐有詩,見藝文。清暉樓府治北,下瞰大江,其景清絕。梯雲樓西充治南。文明樓蓬州治內,舊為相如縣學樓,郡人人何弱翁建。蓬萊閣蓬州治內,知州畢宗賢建。御書樓營山治東六十里。文昌樓儀隴治南五十步。金城保障樓儀隴金城山頂,知縣廖登建。觀音閣儀隴金城山右,知縣廖登建。秀屏樓廣安治西。宋建,以以山名。會仙樓廣安治西。宋建。霄漢閣廣安治西,顏真鄉書霄漢閣三字,石刻尚存。承慶樓渠縣治內,王伯衢祖龍川翁建,後燬,伯衢復脩,李大初為扁曰承慶起。文峰樓渠縣治東一里,宋嘉祐間建。 袞彇樓隣水治西六十里。宋嘉定間間建,知縣趙彥礪為置制使安丙立,遺址尚存。相樂堂平政堂堂靜治堂萬卷堂凝香堂生嘯堂桂堂竹堂俱府治西。宋建,今燬。步虛堂府治金泉山。宋鄭方庭詩:平生酷好退之詩,詩謝女仙蹤頗自疑,不到步虛臺下看,瓊英環佩有誰知。琴堂蓬州治西南六十里,相傳相如彈琴於此。洗心堂府治北,江泉井側。出縣志。自治堂盡心堂俱廣安治內。宋建。又有進思、登秀、冷然三堂,思政堂堂月田、遠堂俱廣安治內。舊渠江治宋建。讀書堂龍穴山。相傳唐何少鄉讀書之所。燕居堂渠縣南。宋陳義建。有戒子詩,石刻尚存。藏春亭府治內。靈甫亭府堂後。知府沈良佐建,同知魯儒記。桂花亭府治後,知府昝雲鶴建記。記見藝文。四水亭清風亭俱南充治西。覽秀亭府治西七里,舊為鄉十期集題名之所。五友亭府治南。宋游丙題云:明月清風為道友,古典今文文為義友,孤雲野鶴為自在友,怪石清流為娛樂友,山果橡栗為相保友,是五友者,無須臾不在此問也。湖心亭府治西北二里嘉湖書院前,郡守昝雲鶴建,黃輝有詩。瑞蓮亭在石佛寺,明朱張商英英有詩。潄王亭廣安治內。宋建,郡人吳伯能家詩。邀月亭儀隴治東,龕院盤石。虹飲亭渠縣治西。觀星臺府治北五里,譙周觀星處。光相臺青居山石。七佛臺青居山後,有佛足、鳳足靈蹟。孝義臺廣安治內,唐陳子昂之後,後有仙居於此,七世同居,唐旌表之,宋時臺尚存。鳳凰臺,營山治治西十五里,昔有鳳凰棲於此。讀書臺,營山治東六十里。大蓬山,晉李時於此讀書。
卷三
[編輯]公署
[編輯]樹屏維籓尊卑原有定製親民應宿堂階一凜成模巡方駐南國入思召伯之棠朝宿欵元臣史傳姬公之署鈴閣玉壼壼冰聽政無容越俎㦸壘蓮花幕豎壁尚有行營圯而弗葺具瞻之義謂何勞不以時子民之心安在位維面南須知補過在我心常拱北無㤀退食自公作公署志順慶府治 康熙十七年燬建造茅屋居康熙二十二年奉頒 御書清槙勒製 匾懸於府堂 經歷司 燬 照磨所 燬 司獄司 俱府治內 增綱司 道紀司 俱府治西 嘉陵驛 燬 豐豐大倉 燬 都察院 治內燬 察院行臺 治內 布政分司 裁 按察分司 裁 府 舘 陰陽學 醫 學 申明旌善亭 養濟 院 俱燬 桑棗園 漏澤園 南充縣治 府治西國朝知縣湯裔振重脩康熙二十 二年知縣張宿焜奉頒御書清慎勒製匾懸於縣堂 儲積倉 縣治北 北津渡巡檢司 治北五里今裁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治為燬 西充縣治 西充山下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戴民凱奉頒 御書清慎勤製 匾懸於縣堂 濟留倉 養賢倉 俱治西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俱縣治大門外 東 養濟院 俱燬 蓬 州治 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徐浩奉頒御書清慎勤製匾懸於州堂 豐積倉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正司 道正司 養濟院 營山縣治 翠屏山麓明主簿繼富建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天培奉頒 御書清慎勤製 匾懸於縣堂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 儀隴縣治 康熙二十十二年知縣陸曾奉頒御書清慎勤製匾懸於縣堂 陰陽學 醫 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 廣安州治 秀屏山東即宋元軍府舊基明洪武間知府左祥知州王可尊建修 康熙二十二年知州李萃秀奉頒書清慎勤製匾懸於州堂 河泊所 在州治內清源坊 稅課司 州治前裁 豐積倉 燬 養濟倉 三溪里 永豐倉 在桃坪里 永膳倉 清溪里 永安倉 崇義里 盤龍驛 州南 明嘉靖中建 守禦千戶所 治東今裁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正司 道正司 養濟院 俱俱燬 岳池縣治 明洪武初知縣梁谷才徒建今歸併廣安州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 渠 縣治 康熙熙二十二年知縣董鉅奉頒御書清慎勤製匾懸於縣堂 豐盈倉 治西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 大竹縣治 峙山下明知縣凌伯溫建熙二十二年知縣高文泋奉頒 御書清慎勤製 匾懸於縣堂 培賢倉 燬 豐禾倉 俱治西 龍溪驛 明嘉靖中 建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 隣水縣治 昆樓山南明成化初知縣宋瑩建康熙二十二年知縣蔣擢奉頒 御書清慎勤製 匾懸於縣堂 興濟倉 治東 預備倉 燬 養賢倉 學內 陰陽學 醫學 申明旌善亭 僧會司 道會司 養濟院 俱燬
學校
[編輯]聖王御曆六經與日月同懸文運光天五繡偕奎壁共聚式昭右學之文道隆作睹茂輯東膠之典瑞啟圖書宮牆高數仞須探尼父心傳雷兩振三春因見聖人教澤神皋會江漢之靈龍駒驥子盡列天閑爼豆奪淵雲之氣金匪琳瑯同登清廟設鐘鼓於成均典維造士建庠序於列㪊道重重明倫作學校志順慶府儒不 祔治南宋慶曆間建明洪武九年重脩亂後灰燼 國朝康熙九年 知府李民聖重脩康熙二十五年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 嘉陵書院 府治北一里明萬曆 間知府饒景暉建 丘泉書院 治西一里明大學士陳以勤建 嘉湖書院 明萬曆中太守昝雲鶴知南充縣吳亮嗣築室率諸生講藝獲雋甚 多後因塑二公像於院祀之 南充克縣儒學 縣治西南舊在北門外明弘治中遷入城萬曆中知縣吳亮嗣 重脩亂後灰燼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湯裔振重脩十九年知 縣張宿焜袿脩康熙二十五年奉頒 御御書萬世師表 西充縣儒學 治南城外宋淳祐間建明洪武二十年重脩亂後灰燼 國書 知縣王葵錫重脩知縣戴長凱補脩康熙二十五年奉頒 御書萬世 師表 蓬 州儒學 治北宋淳祐間建於雲山元至正中遷此明因之康熙二十五 年奉頒御書萬世師表 果山書舘 州治南嘉陵江宋刺史王旦建明成化中刺史畢宗賢重脩今燬 營山縣儒學 治西元對順間建明萬曆間重脩亂後灰燼 國朝康熙年間 知縣毛鳴岐重脩康熙二十五年奉頒 御書萬世師表 儀隴縣儒學 舊在南圖山宋嘉定遷城東北倚金城山俱燬 國朝順治間 劉在宸署居居金城山就上建廟三間康熙四辰知縣柳天植于 西門外改建至聖廟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陸魯捐資復于城東 舊地康熙二十五年奉頒御書萬世師表 廣安州儒學 治東舊在秀屏山下下宋嘉祐間遷南岡明建治城西亂後灰燼 國朝康熙年間州守黃標重脩康 熙二十五年奉頒 御書萬世 師表 岳池縣儒學 治南宋太平興國建明洪武七年重建康熙二十五年奉頒 御書萬世 師表 井泉書舘 縣西明成化中郡人吳伯通建今燬俱歸併廣安學 渠 縣儒學 舊在南門外飲虹亭側宋嘉定間知縣邸居正遷入治西石子 茍禮後火盡 國明知縣雷烏魯重建康熙二十四年知縣青 鉅補脩康熙二十五年奉頒御書萬世師表 大竹縣儒學 治南宋嘉定中建元至正初重建亂後灰燼 國朝知縣高文 泋重脩康熙二十五年奉頒御書萬世師表 隣水縣儒學 治東宋崇寧初剙明萬曆中重脩兵燬 國朝知縣蔣擢重脩 康熙二二十五年奉頒御書萬世師表
祠祀
[編輯]山川嶽凟上帝命以百靈伏臘歲時下土奉為群祀俎豆有專祠報功功崇德春秋無滛薦禳稔祈豐黍稷非馨昭格固在明信神道設教立誠未盡愚民尸祝豈為森偶但就其俯之易忽當思仰之難諶對越不在壇壝縱時乎隱無所臨恍若儼有所見豈曰邀福用以告虔作祠祀志南充縣 附郭 社稷壇 治城北 風雲雷雨山川壇 治城南 㪊厲壇 治城西 文 廟 詳見學校 啟聖祠 見學校 文昌宮 治南 城隍廟 治西 譙公祠 府治右縣治左今燬 陳壽廟 治西三里壽晉著作作郎元至正間建廟名昭護今名土主廟 桓侯祠 府治前 安少保生祠 治內魏子翁有記 沈太守生祠 治西祀太守沈林 昝太守生祠 治南祀太守昝雲鶴 饒公祠 治西西祀太守饒景暉 吳公祠 治西祀邑令吳嗣亮 陳公祠 治南明敕建大學士陳以勤謚文端大學士陳于陛謚文憲父子世祀 紀侯廟 治西城外今燬 西充縣 邑厲壇 治北城外十月朔日祭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城隍廟 治內鶴鳴山下 文昌祠 治內鶴鳴山下 利應廟 在紫崖山上祀祀宋忠臣王雲元封靈顯繼善公 三義祠 治丙鶴鳴山下 蕭君廟 治東 川主廟 治內祀江瀆 帝廟 治南門外 忠祐廟 治西祀漢交軍紀信 蓬 州州 司馬長卿祠 在治西 忠節祠 在文廟東正德中楚祀死事副使馮傑僉事王源 王文正公祠 治西祀宋王旦 柱稷壇 治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治南門外 八蠟祠 東門外 州厲壇 今俱廢 城隍廟 治南 營營山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城隍廟 顏真卿祠 治北魯公常為咸安長史有碑 支昌祠 在治北一在文廟後今廢 東嶽廟 治東 水府祠 治東 王公祠 治西明正德間鄢藍之變王公死書茲土祠祀之以典史鄧俊醫官馬仁 義民張天壽陪祀 關帝廟 治西 惠濟廟 在聖水寺旁旱禱即應 儀隴縣 社稷壇 在南圖山今址存 風雲雷雨山川壇 治西門外北山之麓今址存 城隍廟 治右 永濟廟 治西三十里大儀山畔內祀敕封忠應王王土主張公之神宋紹興三十二 年敕賜永濟廟為額天旱官民詣廟禱謁即應元至正庚寅脩葺萬曆四 十一年重脩前令柳天植題額曰應宿仙班 廣安州 社稷壇 在治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治南 州厲壇 在治北 城隍廟 舊址在城西門外 國朝 葺標遷建城西 武安廟 舊址在治東 國朝州守黃標遷建治西 桓侯廟 在詶南二里明洪武中州守張文建 郭公祠 任州南十五里祀明州守郭齡康熙八年州守守張枏重建 關帝廟 治東 義士何公廟 治東祀五代義士何龍 柴侯廟 治東祀州守柴良 岳池縣 歸併廣安州 社稷壇 治東 風雲雷雨山川壇 治北 邑厲壇 治北 城隍廟 治東 關帝廟 治東 王觀廟 治西宋宋時建 渠 縣 社稷壇 治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治南二里 邑厲壇 治北三里 城隍廟 治西 濟遠廟 治北二里龍驤山祀漢車騎將軍馮緄 文昌祠 舊名旌德祠在石子崗上 蕭公廟 治北一里 川主廟 治北一里 關聖祠 治西南寶山上 張公祠 治治東七里八濛山上 靈官祠 治內弘治中建 大竹縣 社稷壇 在城南燬 風雲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北燬 邑厲壇 在城西 文昌宮 治南燬 城隍廟 治南燬國朝知縣俞宣瑯重建 濟遠廟 治南祀漢馮緄灰燼無存 靈官祠 在儀門左前知縣高文泋重建 隣水縣 社稷壇 治北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治南二里 邑厲壇 治北一里 城隍廟 治內 關帝廟 治側 張桓侯祠 治東 川主廟 明建在北關餐 靈官祠 在儀門外
貢賦
[編輯]因土貢作爰報八八載焦勞則壞賦成須知四海胼胝供玉帛供鹽絺食貨開之禹貢納穩秷納粟米遠近輸于夏民若乃態罷狐貍織皮亦云薄矣至於璆鐵銀鏤砮磬夫豈厚哉下上下中石田半為不獲浮潛八渭臣心實凜無虞底植有訓撙節為經作貢賦志 順慶府屬 原額稅糧七萬二千四百七石三斗二合 七勺三抄二撮八圭八粒 人丁七萬三百七十七丁國朝清丈實熟民田九百八十五頃七十十四畝五分九釐一毫七忽三微九塵 見載稅糧七百九十三石八斗一升八合五勺九抄五撮六圭八粒九粟 人丁一千四十一丁六文七忽一微三沙三渺 見微丁糧條銀一千九百三十一兩六錢 七分二毫八絲六六忽四微八纖八沙 遇閏加徵六十五兩四錢三分九釐二毫絲三忽六徵四塵三纖康熙二十五年奉旨豁免本年逋欠並二十六年地丁各頃錢糧每歲上供曰蠟四百二十三斤一十兩六錢七分核減每斤價銀三錢整共銀一百二十七兩一錢六釐七毫八絲七忽五微 魚油課銀一兩一錢五釐 學租銀二錢四釐 租谷三石相鬥九升三合 南充縣 舊額稅糧四千七百五十七石一斗六升六合一勺六抄一撮五圭 人丁八千七百九丁國朝清清下田地七十四頃三十二畝三分七釐八毫一絲八微五塵 見載稅糧五十二石六斗五升二合一勺七抄八撮八圭二粒 人丁九十三丁二文七絲一忽三微六塵三纖 共徵大糧條銀二百一十兩九錢八分七釐七毫五絲五忽三微九塵三纖 遇閏加徵銀六兩兩六錢五釐二毫六絲八忽八塵一纖 每年採買 上供白蠟三十七斤十兩六錢七分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價銀十一兩二錢六絲 忽五微 學租銀二錢四釐 西充縣 舊額稅糧四千六百三十八石六斗四升二合七勺四抄 人丁九千七百七十七丁國朝清丈中下田地二百九十八頃八十十四畝 二分六釐八毫一絲八忽七微 見載稅糧二百三十一石一升一合八勺六抄七撮六圭七粒二粟 人丁四百七十五丁七文九絲一忽九微六塵二纖 共徵大糧銀四百九十八兩七錢九分二釐八毫八絲七忽二微七塵五纖八沙八渺 遇閏加徵銀一十五兩四錢四釐二毫毫八 絲二忽六微八塵九纖 每年採買上供白蠟五十五斤每斤斤核減價銀三錢共銀一十六兩五錢 蓬 州 舊額稅糧一千七百八十四石八斗五升五合 人丁五千五百一十二丁國朝清丈土著流寓及弁兵自首開墾田地三 十三頃六十三畝六分八釐八毫一絲八忽 見載稅糧一十七石六斗一合八勺一抄四撮六圭八粒 人丁四十九丁一文一絲八忽七微七塵一纖 共徵大糧銀七十一兩七錢二分三釐三毫六絲五忽五微五塵六沙二渺 遇閏加徵銀銀三兩一錢九分三釐四毫五 忽五微五塵八纖 營山縣 舊額稅糧一千七百五十四石七斗一升四合七勺三抄 人丁二千二百七十三丁國朝清丈中乾田地一百二十二頃三十八畝二分八釐一毫一絲六忽 見載稅糧一百二石六斗六升五合九勺八抄四圭九九粒五粟 人丁一百三十三丁一文二絲二忽八微八纖 共微大糧條銀三百五十九兩九錢三分九釐一絲二忽九微二塵九纖二沙六渺遇閏加微銀一十四兩八錢九分四釐四毫二絲四忽三三微二塵三纖 每年採買上供白蠟一百二十六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銀三十七兩八錢 儀隴縣縣 舊額稅糧三千二百二十一石六斗二升四合三勺 人丁六千一百一十丁國朝清丈中下田地七頃七十七畝七分八釐六毫四絲一忽 見載稅糧八石二斗四升九合二勺六抄七撮三圭八粒七粟 人丁一十五丁五文三絲四忽三微二塵 五纖 共徵丁糧銀 十二兩七錢九分八釐一 毫四四絲五忽九微一塵九纖九沙一渺 遇閏加徵銀七錢九分九釐九絲九微八塵三纖 廣安州 舊額稅糧一萬七千七百四十九石九斗七升三合九勺九抄四撮八圭八粒 人丁一萬二千六百一十二丁 國朝清丈實熟中下田地共二十六頃八十畝九分四釐四毫八絲六忽四微四塵 人丁一十二丁八文六忽四微二纖 見載稅糧二十二石三斗二升八合七勺 七抄九撮五圭七粒三粟 共徵大糧條銀四十二兩八錢錢四分六釐 五毫九絲五忽八微二纖八沙五渺 遇閏加徽銀一兩四錢七分九釐三毫五絲八忽五微九塵一纖 每年採買上供白蠟三三十五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價銀一十兩五錢 租榖九羊三升三合 岳池縣 歸併廣安州 舊額稅糧一萬三千八百五十八石二升八合八勺三撮 人丁一萬九百五十九丁國朝清丈中下田地一十八頃八十四畝八分 六釐八絲四忽四微 見載稅糧一十三石三斗七升一合八勺九抄三撮八圭七粒二粟 人丁二十四丁四文七絲九忽六微七塵八纖 共徵一糧銀五十四兩四錢六分六釐三毫二絲七忽七徵二塵五沙二渺 遇閏加徵銀六錢八分分三釐八毫七忽二微三塵七纖 渠 縣 舊額稅糧六千九百一十石三斗七升八合三勺二抄 人丁四千二百九十五丁國朝清丈中下田地共三百二十五頃一十二畝六分四釐八毫 見載稅糧二百九十七石二斗四升二合六勺一抄一撮四圭一粒二粟 人丁一百八十三丁丁四文五絲七忽二微 七塵一纖 共徵大糧丁條銀五百七十兩一錢九分五釐一毫五絲五忽八微七塵塵八纖四沙五渺 遇閏加徵銀一十九兩八錢八釐四絲三忽三微四塵六纖 每年採買上供白蠟一百七十斤每斤核減價銀三錢共五十一兩 黃 芸 豐城人弘治中由舉人任府同知鋤強扶弱威惠竝行 黃 表 南平人成化初由舉人任府通判留心撫字民皆仰之 吳吳 懋 大理人府通判善草隸工詩文尤長於治陞階州以採木勤勞卒郡人深 惜之 王 仁 盩厔人嘉靖初任通判有高節始終不渝教民農桑風以禮讓聞母喪徒跣千里囊橐無餘物 勞傳相 江西德化人任推官平友惟允囹圄無冤有索星朗照之頌 麥茂實 人丁五千五百六十一丁國朝清史下田地共四十三頃五十八畝七分二釐二毫八絲 見載稅糧二十八石四斗八升七合三勺二抄六圭 人丁丁一十七丁六文一絲三忽九微三塵四纖 共徵丁糧條銀五十四兩六錢六分三釐 九毫四絲八忽二微三塵六纖九渺 遇閏加徵銀一兩一釐三毫九絲四忽四微四塵一纖 實徵魚油課銀一兩一錢五釐 學租租榖一石二斗
秩官
[編輯]躬桓蒲榖,天府辨其等威;火鳥雲龍,聖主置為群吏。九官十二牧,惟其人不惟其官;三百六十曹,顧厥名當思厥義。是以分符訓竹,列郡樹保障之司;出宰字人,花封重循良之選。選熊軾臨於朱旛,堂簾赫奕,不減渤海風流。銅章綰乎墨綬,琴鶴紓徐,漫誇河陽雅度。曠官有戒,越俎無譏。作《秩官志》。
順慶府
[編輯]知府一員,同知一員,通判一員,推官一員,經歷一員,照磨一員,儒學教授一員,訓導一員,陰陽學一員,醫學一員,僧綱司一員,道紀司一員,訓術一員,訓科一員。
明知府
[編輯]- 李俸先,進士,洪武中任。
- 杜沂,真定人,進士,永樂中任。
- 趙時中,歷成人,進士。
- 趙友龍,會稽人,進士。以上宣德中任。
- 余復,衡陽人,進士,正統中任。
- 彭謙,廬陵人,進士。
- 阮遷干,交趾人。以上景泰中任。
- 吳玉,高縣人,進士。
- 解延年,棲霞人,進士。以土天順中任。
- 張海,淮安人,進士。
- 塗淮,靖安人,進士。
- 陳亭,蒲田人,進士。
- 樊金,進賢人,進士。以上成化中任。
- 沈林,長洲人,進士。
- 張賢,祥符人,進士。以上弘治中任。
- 李傑,韓城人。
- 皇甫錄,長沙人,進士。
- 樊禹,文安人,進士。
- 沈良佐,零陵人,進士。以上正德中任。
- 章書,餘干人,進士。
- 崔允,代州人,進士。
- 朱良,慈谿人,進士。
- 錢洋,常熟人,進士。
- 孟琦,咸寧人,進士。
- 趙鑾,永康人,進士。
- 朱簠,山陰人,進士。
- 丁自申,晉江人,進士。
- 沈橋,會稽人,進士。
- 伍典,永州人,進士。
- 袁光翰,豐城人,進士。以上嘉靖中任。
- 徐學古,洛陽人人,進士。
- 樂順賓,定海人,進士。
- 王以纁,芝安人,進士。以上隆慶中任。
- 林喬相,晉江人,進士;
- 鄭遷,蒲田人,進士;
- 張元善,韓城人,進士;
- 周光鎬,湖陽人,進士;
- 李蘇,襄陵人,進士。
- 王九德,祥符人,進士。
- 孫世禎,清平衛人,進士;
- 饒景輝,進賢人,進士;
- 管學畏,新安人,進士;
- 管雲鶴,三原人,進士;
- 謝廷諒,金谿人,進士;
- 張和中,濱州人,進士;
- 劉芳譽,陳留人,進士;
- 李得中,南陽人,進士。以上萬曆中任。
- 黃色中,湖廣人;
- 楊呈秀
- 屠振鐸
國朝知府
[編輯]- 王國治,陜西洋縣人,貢士順治五年任。
- 李聖裔,陜西南鄭人,順治七年任。
- 李經國,直隸南舉人;
- 劉禆,陜西中部人,進士;
- 汪永瑞,江南吳縣人,進士;
- 洪其清,浙江山陰人,貢士,順治十七年任。
- 李民聖,康熙九年任。
- 張經,北直贊皇人,拔貢,康熙熙十九年任。
- 李成林,遼東廣寧人,監生,康熙二十五年任。
明同知
[編輯]- 富好禮,浙江嘉興人,進士,洪武初任。
- 嚴昇,直隸繁昌人,十八年任。
- 張思智,宣德二年任。
- 李進,宣德七年任。
- 楊仲謨,江西吉水人,進上,正統六年任。
- 賀壁,湖廣江陵人,舉人,景泰三年任。
- 龔思信,江西人,天順二年任。
- 宗安,江西廣信人,成化二年任。
- 潘亨,直隸山陽人,舉人,成化二年任。
- 諸廷儀,陜西寧夏人,舉人,成化十八年任。
- 程春震,湖廣雲夢人,進士,弘治二年任。
- 錢穎,浙江金華人,進士,弘治十年任。
- 劉遜,安福人,進士,弘治十五年任。
- 董蕓,江西豐城人,進士,弘治十六年任。
- 任經,陜西商州人,舉人,正德六年任。
- 魯儒,湖廣嘉魚人,舉人,正德七年任。
- 吳祥,廣西臨桂人,舉人,正德十四年任。
- 楊一誠,天臺人,舉人,正德十六年任。
- 許世昌,陜西登城人,舉人,嘉靖七年任。
- 汪鑾,河南弘家人,舉人,嘉靖十一年任。
- 李玘,江西廣信人,進士,嘉靖十六年任。
- 秦登,陜西咸寧人,舉人,嘉靖十七年任。
- 程緒,陜西風翔人,進士,嘉靖十九年任。
- 薛廣倫,陜西寧夏人,舉人,嘉靖二二十一年任。
- 王儀鳳,山東音兵人,舉人。
- 許奇,貴州貴陽人,舉人。
- 許爚,浙江嘉興人,進士。
- 謝承志,廣東海陽人,舉人。
- 李司鎭,江西泰和人,舉人。
- 裴寀,山西蒲州人,舉人。
- 張鎰,陝西醴泉人,舉人。
- 呂應台,湖廣宜都人,舉人。
- 譚文達,陝西邠州人,舉人。
- 劉希皋,陝西保安人,舉人。
- 劉希祚,湖廣衡陽人,舉人。
- 姚文昌,浙江慶元人,舉人。
- 馬性和,河南禹州人,舉人。
- 成正位,湖廣興國人,舉人。
- 崔維徾,直隸大名人,舉人,萬曆三十五年任。
- 俞汝謙,宿宿松人,舉人,萬曆三十六年任。
- 趙乾淸,陝西華陰人,舉人,萬曆三十七年任。
- 令狐一申,直隸人,舉人,萬曆四十二年任。
- 洪應科,浙江定海人,舉人,萬曆四十六年任。
- 耿進明,雲南中衛人,舉人,天啟六年任。
- 趙環,廣東東莞人,舉人,崇禎三年任。
- 劉肇統,雲南祿豐人,選貢,崇禎六年任。
- 趙應昌,貴州黎雜人,選貢,崇禎九年任。
- 吳鼎元,廣東吳川人,舉人,崇禎十六年任。
- 梁美煥,貴州永寧舉人,崇禎十四年任。
- 朱議潘,江藩石城王孫,崇禎年任。
國朝同知
[編輯]- 陳瑜
明通判
[編輯]無考
國朝通判
[編輯]- 韓齊范
- 秦生鏡。
- 宋瑾,遼東人。
- 李佺齡,河南人。
- 安達里,遼東廣要人,康熙十九年任,陞廣東連州知州。
- 居歆,浙江人。
- 張鳳翮,滿洲籍,陜西人,廕生,康熙二十四年任。
明推官
[編輯]- 黃輔禎,洪武一十一年任。
- 王佐,宣德四年任。
- 阮子春,正統二年任。
- 黃浦,蘇州人,正統六年任。
- 李用中,雲南人,景泰二年任。
- 徐安,北直人,天順二年任。
- 王真,北直人,天順四年任。
- 梁昭,興濟舉人,成化元年任。
- 曺濟,湖廣江陵舉人,成化十七年任。
- 李永,陜西武功人,監生,成化二十一年任。
- 熊政,江西新建人,監生,成化二十一年任。
- 楊熙之,弘治四年任。
- 方方敬,直隸舉人,弘治十一年任。
- 劉琛,西安前衛人,進士,弘治十六年任。
- 宋繪,陜西寧夏人,監生,正德二年任。
- 孫譽,直隸景州人,監生,正德八年任。
- 勞傳相,江西德化舉人,正德十二年任。
- 喻希禮,湖廣麻城進士,嘉靖三年任。行取福建御史。
- 王作,陜西寧羗人,監生,嘉靖四年任。
- 劉曉,雲南曲靖人,喜靖八年任。
- 陽際春,河南湯陰人,監生,嘉靖十一年任。
- 王淮,東平州人,舉人,嘉靖十五年任。
- 李應庚,山西平定舉人,嘉靖十六年任。
- 嚴光治,湖廣興國人,舉人,嘉靖二十一年任。
- 陳博,湖廣崇陽舉人,萬曆二十六年任。
- 田生金,湖廣麻城進士,萬曆三十五年任。行取南直御史。
- 李居簡,陜西同州舉人,萬曆四十年任。
- 河海宴,山西平陽人,進士
- 孟官,陜西咸寧人,進士。
- 陳加兆,貴州印江人,舉人。
- 馬卿,山東壽章人,舉人。
- 蘇奈。王轍,陜西隴西人,舉人。
- 鄭淮,江西金谿人,舉人。
- 張應斗,浙江烏程人,舉人,萬曆四十三年任。
- 郭象儀,廣西宣宣化人,舉人,萬曆四十七年任。
- 辛嗣進,雲南右衛人,舉人,天啟二年任。
- 彭自修,湖廣城安人,選貢,崇禎元年任。
- 黃甲俊,雲南蒙化人,舉人,崇禎六年任。
- 司光祖,河南祥符人,舉人,崇禎六年任。
- 俞志虞,浙江新呂人,進士,崇禎八年任。
- 唐允恭,雲南寧安衛人,舉人。
- 熊丸,直隸阜城人,歲貢。劉懷民,貴州思南人,舉人。
- 謝德申,直隸大興人,進士
國朝推官
[編輯]- 劉運開,陜西盩厔人,拔貢,順治三年任。
- 駱而翔,江西唐昌人,舉人,順治十四年任。
- 伍柳,江西安福人,進士,順治十四年任。
- 王考祥,山東人
- 康熙陸年裁缺。
明經歷司照磨所
[編輯]前俱無考。
國朝經歷
[編輯]- 梁邦英
- 郳金馬
- 焦本興,陜西長安人,監生,康熙十九年任。
- 何士奇,遼東舉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國朝照磨
[編輯]- 王啟鳳
奉裁缺。
明儒學
[編輯]無考。
國朝儒學教授
[編輯]儒學訓導
[編輯]- 陳道行,成都鄉縣人,歲貢,康熙二十四年任
僧綱、道紀、陰醫等官俱缺
[編輯]南充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缺。訓導一員,陰、楊、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明知縣
[編輯]- 麥茂實,洪武年任。
- 師用昌,永樂年任。
- 顧紳,永樂年任。
- 任符慶,宣德年任。
- 石震,宣德年任。
- 馬宣,正統年任。
- 郭義,景泰年任。
- 王玨,雲南太和人,天順年任。
- 岳禎,漢州人,成化年任。
- 張成德,成化年有。
- 徐永,成化年任。
- 劉璽,陜西舉人,成化年任。
- 伍鳳,廣西舉人,弘治年任。
- 姬紳,陜西人,弘治年任。
- 王綸,湖廣松滋人,弘治年任。
- 陳伯安,湖廣黃陂人,進士,弘治年任。
- 錢瑞,江西新喻舉人,弘治年任。
- 馬瑾,河南舉人,正德年任。
- 韓春,湖廣襄陽舉人,嘉靖年任。
- 王潮,雲南楚雄人,嘉靖年任。
- 宋文,湖廣襄陽舉人,嘉靖年任。
- 吳孔祥,湖廣府城舉人,嘉靖年任。
- 汪伊,南直飲縣進士,嘉靖年任。
- 王信之,雲南建水州舉人,嘉靖年任。
- 鄒星,雲南寧安舉舉人,嘉靖年任。
- 劉大有,雲南蒙化舉人,嘉靖年任。
- 吳深,南直寧國舉人,嘉靖年任。
- 張一龍,湖廣華容舉人,嘉靖年任。
- 何一達,湖廣道州舉人,嘉靖年任。
- 龔紱,南直高郵進士,嘉靖年任。
- 吳鑑,江西南城進士,隆慶年任。
- 徐嘉龍,貴州貴陽舉人,萬曆年任。
- 趙攀鳳,陜西秦州舉人。
- 段公袞,貴州貴陽舉人。
- 江有源,南直泰倉衛進士;
- 楊光訓,陜西渭南進士;
- 杜若芝,湖廣黃岡舉人;
- 沈正隆,湖廣沔陽進士;
- 狄觀教,湖廣江陵舉人;
- 錢淛,貴州銅仁舉人;
- 劉蘭,湖廣京山進士,欽取禮部主事;
- 吳嗣亮,湖廣廣游進士,欽取兵部給事中;
- 沈紹中,貴州銅仁舉人,
- 熊嗣先,湖廣麻城舉人,陞敘州府同知。
- 馬元中,雲南蒙化舉人。以上俱萬曆年間任。
- 羅宰,湖廣南漳進士,天啟年任。欽取刑部主事。
國朝知縣
[編輯]- 黃夢卜,陜西人。
- 李色蔚,北直隸人。
- 萬戶侯,陜西舉人。
- 湯裔振,順天南皮人,進士。
- 沈紹堯,浙江鄞縣人,貢士,康熙六年任。
- 段維袞,河南人,進士,康熙十一年任。
- 張宿焜,山西夏縣人,例貢,康熙二十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教諭
[編輯]- 嘉天寵,保寧劍州舉人。
國朝儒學訓導
[編輯]- 張希聖,重慶合州貢士,康熙九年任。
- 王道焜,保寧持撞人,歲貢,康熙二十一年任。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 李生輝,陜西冨平人。
- 張希春,陜西人。
- 武奮揚,山西文水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陰、醫、僧、道等官俱未設
[編輯]西充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員,訓導一員,陰陽學、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知縣
[編輯]隋
[編輯]- 屈突通,長安人。
宋
[編輯]- 邵博,河南人。
- 牟積中
元
[編輯]- 杜承事,至正間
- 買仕忠顯
明
[編輯]- 林德新,洪武四年任。
- 管時中,直隸柏鄉人,洪武二十一年任,陞御史。
- 孟佑,湖廣武昌人,永樂七年任。
- 李稱,宣德年任。
- 鄒淵,湖廣黃岡人,宣德年任,陞興安知州。
- 尹忠,雲南趙州人,正統八年任。
- 吳暄,天順元年任。
- 張貴,河南新鄭人,監生,成化元年任。
- 徐端,浙江秀水監生,成化七年任。
- 張諒,陜西蘭州人,監生,成化十二年任。
- 張義,湖廣府城人,監生,成化十五年任。
- 宋銊,成化二十年任。
- 柳金,成化二十五年任。
- 趙恕,陜西西寧人,監生,弘治十年任。
- 趙玥,湖廣京山人,舉人,弘治卜五年任。
- 陳璽,湖廣漢陽舉人,正德三年任,左遷洪雅教諭。
- 熊子英,陜西誎爭人,舉人,正德五年任。
- 李時,雲南泰和舉人,正德八年任。
- 張佐,湖廣武昌人,舉人,正德九年任。
- 趙卿,雲南洱海衛舉人,正德十二年任。
- 高鵬,湖廣蘄州進士,嘉靖四年任,陞崇慶知州。
- 董士毅,湖廣麻城舉人,嘉靖八年任,陞蓬州知州。
- 甯元伯,湖廣衛陽舉人,嘉靖十五年任,陞成都府通判。
- 張文淵,江南武進舉人,嘉靖二十五年任,陞漢州知州。
- 裴東周,嘉靖甲寅年任。
- 張仕旂
- 陳爰諏
- 馬騰雲
- 朱高,湖廣景陵人,舉人,萬曆十四年任。
- 黃居祚,江西安福人,進士,萬曆三十一年任。
- 戴君㤙,湖廣灃火人,進士,萬曆以十二年任,歷寧夏巡撫。
- 譚大紀,廣東合浦人,舉人,萬曆四十八年任。
- 程士陞,湖廣黃岡舉人,天成二年任,陞秦州、廣州。
- 董光夔,寧波人,舉人,天啟七年任。
- 尹夢鰲,雲南大理人,舉人,崇禎二年任。州知州。
- 沈縉,湖廣施州衛人,舉人,崇禎五年任,陞北京京感馬崇
- 董明道,雲南人,舉人,崇禎九年任。
- 翟元耀,江南高垂人,舉人,崇禎十一年任。
- 鄧維高,廣西人,舉人,崇禎十五年任。
國朝知縣
[編輯]- 陳于宸,陜西南鄭舉人,順治八年任,陞順慶府同知。
- 劉弘猷,陜西朝邑舉人,順治十三年任。
- 李式祖,陜西潼關衛人,貢士,順治十二年任。
- 王葵錫,浙江富春人,貢士,順治十八年任,陞遼陽知州。
- 黃朱朂,福建南安舉人,康熙八年任。
- 戴民凱,福建南靖人,監生,康熙十九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教諭
[編輯]缺。
國朝儒學訓導
[編輯]- 盧鼎傳,保寧人,順治五年任。
- 程升,萬縣人,歲責,康熙二十二年任。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 郭金湯,陜西涇陽人,康熙五年任。
- 高飛鵬,陜西冨平人,康熙十九年任。
陰醫、僧、道會等官
[編輯]俱未設
蓬州
[編輯]知州一員,吏目一員,儒學學正一員,訓導一員,陰陽學、醫學各一員,僧正、道正各一員。
知州
[編輯]隨
[編輯]- 柳倹
唐
[編輯]- 顏真卿
宋
[編輯]- 王旦,北直大名人,端拱間任,歷平章。
- 邵曅,桂陽人,歷光祿寺丞。
- 寇域、
- 裴德裕、
- 吳幾、
- 杜源、
- 施澤善,寶祐中任。
- 趙汝簡,慶元間任。
元
[編輯]- 張大悅,寶佑間任,歷副都元帥,封咸安郡侯。
明知州
[編輯]- 陳瑛,成化中任。
- 鄒統,臨川人。
- 金紞
- 畢宗賢,武進人。
- 王錦,灃泉人,歷按部副使。
- 鄒瑛
- 董桓,洛陽人。
- 吳佩,裕州人。
- 劉崐,萬安人。
- 李必聞,睢州人,舉人
- 劉河
- 陳其志
- 李聞之
- 田鐸,陽城人,內陞。
- 喬德元
- 王明弼
- 趙名世
- 潘時宜,湖廣人
- 李章玄,雲南人
國朝知州
[編輯]- 庫揀
- 朱克澤
- 劉芳契
- 孫自俊
- 張大受
- 鄭聖瑞,遼東人,陞戶部員外
- 徐浩,遼東人,廕生,康熙十九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學正
[編輯]- 陳藎,蒼溪舉人,歷陞知州
- 董漢奇
- 王臺鉉
- 唐欽明,茂州人
訓導
[編輯]- 陳雯
吏目
[編輯]前無考
國朝吏目
[編輯]- 田有邦
- 甯廷貴,北直人。
- 劉纉緒,陜西人。
- 李世廉,山西人。
- 杜大芳,北直人。
陰、醫、僧、道正等官
[編輯]俱未設。
營山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教論一員,訓導一員,陰陽學、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知縣
[編輯]漢
[編輯]- 第五倫,宕渠令。
唐
[編輯]- 顏真卿,天寶中咸安長史。
宋
[編輯]- 孫寶賢,熙寧中
- 楊霹,紹興中,眉山人。
- 雍師正,淳熙中,錦屏人。
- 張與孠,嘉定中,金泉人。
- 范伯損,金泉人。
- 張子益,南鄭人。
- 祖錫,咸安僉書。
元
[編輯]- 周郁,延祐中。
- 何克,紹定中,廣漢人。
- 賈謙,至順中
- 也力的斤,任達魯花赤。
- 閻公,至元中
明知縣
[編輯]- 于紹,本縣人,舉賢良,授本縣知縣。
- 費文質,華亭人。監生。
- 馮義
- 朱經,洪武年任
- 王庸,河州人,宣德年任。
- 唐禎,浙江監生。
- 陳常,沅陵人。監生。
- 徐觀,上饒人,監生,天順中任。
- 張義,應城人。
- 游廷昌,湖廣人。監生。
- 李琳,華州人,舉舉人。
- 龔政,孝感人。監生。
- 任重,裕州人。監生。
- 李鼐,郿縣人。監生。
- 韋廷理,均州人。監生。
- 陳猷,潮陽人,舉人。
- 嚴傑,武昌人,舉人。
- 孫進善,陜西人,監生。
- 孟陽,宜都人,監生,嘉靖中任。
- 何霑沛,貴州人,監生。
- 繆良玉,烏撒人,舉人。
- 劉堯臣,蒼梧人,舉人。
- 何敘,陜西人,監生。
- 楊文煥,貴州人,舉人。
- 惠及民,三原人,舉人。
- ?????缺
- 王廷稷,晉江人,舉人。
- 瞿賓,沅州人,萬曆中任。
- 顧應龍,晉江人,舉人,陞蘄州知州。
- 張顯然,思南人,選貢。
- 謝煥,漢陽人,選貢。
- 向日丹,大治人,選貢。
- 周鳴鳳,雲南人,歲貢。
- 高雲鳳,雲南人,舉人,陞眉州知州。
- 陸瑞鵬,雲南人,舉人。
- 王三聘,貴州人,舉人。
- 蔣允芳,廣西人,舉人。
- 馬中豸,太寧人,選貢,陞知州。
- 李希裕,雲南人。以上萬曆中任。
- 徐有威,江西人。
- 程宗玉,南直人,天啟中任。
- 李榯,浙江人。
- 馮大珍,湖廣人,貢士。
- 夏士文,江西人。
- 張霆,雲南人。俱崇禎年任。
國朝知縣
[編輯]- 趙振芳,順治中任。
- 上官弘道,順治中任。
- 趙星,湖廣人,貢士,康熙年任,陞階州知州人,舉人。
- 廖士貞,湖廣人,舉人,康熙十九年任。逆變被執,不屈,殺之,題賜贈廕。
- 楊虞宮,山東人,進士。
- 李天培,遼東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教諭
[編輯]- 郭爾憲,梓撞人,舉人,順治治年任。
- 張其赤,洪雅人,舉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訓導
[編輯]- 張聫印,洪雅人,歲貢,康熙二十一年任。
- 周衢,崇慶人,歲貢,康熙二十五年任。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 ??亮,直隸人。
- 李正屏,大同人。
- 劉廷西,富平人,康熙十九年逆變,瞰執不屈遇害。
- 王洪達,紹興、康熙二
陰、醫、僧、道會等官
[編輯]俱未設。
儀隴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訓導一員缺,陰陽學、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知縣
[編輯]晉
[編輯]為羔羊縣
- 張英,羔羊令
宋
[編輯]為紹興令
- 陳汝義,建陽人。
明知縣
[編輯]- 姜勤,永樂中任。
- 王維善,晉寧人,宣德中任。
- 胡濬,興寧人,成化中任。
- 孫範,成化中任。
- 楊榮,扶風人,成化十八年任。
- 陳輅,興國人,弘治中任。
- 黃閏
- 利本堅,英德人。俱入名宦。正德中任。
- 劉受㠐
- 饒才,隆慶中任。
- 陳所學
- 伍常振
- 廖敦
- 郭際羙,萬曆中任。
- 鄧守俊,湖廣人。
- 李時開,江南人。
- 畢九臣,湖廣人。
- 趙敏學,浙江人。
- 廖道凝,廣東人。
- 郝佑隆,寧夏人。以上俱崇禎年任。
國朝知縣
[編輯]- 劉在宸,頻陽人。
- 答表思
- 夏景耀,廬江人,順治年任。
- 柳天植,遼東人,康熙三年任。
- 陸曾,浙江會嵇人,廕生,康熙十九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
[編輯]缺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 房名耀,德州人,康熙十九年任。
- 余權,錢塘人,康熙二十年任。
陰醫僧道會等官
[編輯]俱未設
廣安州
[編輯]知州一員員,吏目一員,儒學學正一員,訓導一員,僧陽學、醫學各一員,僧正、道正各一員。
知州
[編輯]晉
[編輯]- 何隨,郫縣人,司空武之後,為安漢令
明
[編輯]- 柴良,襄陵人。土寇作亂,驥人州城,獨懷章坐中堂,為賊所殺。
- 張澤,雲南霑益人;
- 郭齡,山西洪洞人。
國朝知州
[編輯]- 黃標,遼東海州衛人,貢生,順治十八年任。
- 徐盛,遼東人,襄熙十九年任。逆變被執不屈,典殺之,題賜贈廕。
- 袁文清,遼東人,廕生,康熙十九年任。
- 李萃秀,遼東人,難廕,康熙二十四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學正
[編輯]- 張象樞,舉人。
訓導
[編輯]- 孫承章
吏目
[編輯]前無考。
國朝吏目
[編輯]- 杜翊唐,北直元氏人,康熙十九年任。逆變離任。
- 周發華
陰、醫僧、道正等官
[編輯]俱未設。
岳泡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僧學訓導一員,陰陽、醫僧、道會等官各一員。
明知縣
[編輯]- 江斐,陞河江布政使司
- 陳宗凱,陞大理寺少補。
- 李光裕,陞延安府同知
- 高梁楹,陞福建按察使司。
國朝知縣
[編輯]- 柴汝蘭,山東鄒縣人,歲貢,康熙四年任。
裁缺歸併廣安州。
渠縣
[編輯]知縣一員,興史一員,儒學教諭一員缺訓導一員,陰陽學、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知縣
[編輯]漢色令
[編輯]- 第五倫,京兆長陵人,為宕渠令,歷官大司空
宋
[編輯]- 龔鼎臣,須城人。
- 楊思復,嘉定中
- 虞允文,孝宗朝拜相,封雍國公,謚忠
- 胡戴榮,寶佑中
元
[編輯]- 劉仲達,安西人,大德初
明知縣
[編輯]- 鐘程,黔人。
- 廖日監,吉水人,正德年任
- 朱詮,鳳陽人。
- 甘澤,蘄州人。
- 唐仕斌全州人,天啟中任
- 戴國棟
- 張萬象
- 方岳朝,榖城舉人
- 邸居正,天啟中任
- 陳一經,江西建呂人,拔貢。
國朝知縣
[編輯]- 熊焯,進士,陞御史
- 成弘輔,江南海門人,歲貢。
- 雷鳴魯,歲貢
- 劉夢饒,江南蕪湖人,貢主
- 傳世烈,江西新喻人,貢士,康熙八年任。
- 黃伉,北直舉人,康熙十年任。
- 王質,浙江紹興人,康熙十九年任。逆變被執,不屈遇害,題賜贈廕。
- 張為煥,江南崑山人,進士,康熙一十一年任。
- 董鉅,此直豐潤人,貢士,康熙二十二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教諭
[編輯]缺。訓導李李為彝,潼川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雷昌達,陜西涇陽人,康熙十九年任。
陰醫僧道會會等官
[編輯]俱未設。
大竹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訓導一員,陰陽、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知縣
[編輯]明知縣
[編輯]- 譚思敬,洪武中任。
- 李旻,成化初任。
- 劉永成,弘治中任。
- 薛平,杞縣人。
- 種山,咸寧人。
- 蔡彬,南康人。
- 初旦,潛江人。
- 陸如衢,趙州人。
- 劉時達,金州人,舉人,嘉靖中任。
國朝知縣
[編輯]- 陳光煥,福建古田人,恩貢。
- 俞宣瑯,浙江海寧人,進士,康熙四年任。
- 張鳳翀,陜西中部人,進士,康熙十九年任。逆變離任。
- 高文泋,江南江都人,例監,康熙二十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訓導
[編輯]- 陳治才,萬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二年任。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 張光孝,陜西西富平人,康熙十九年任。逆變離任。
- 吳戰言,浙江寧波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陰、醫、僧、道會等官
[編輯]俱未設。
隣水縣
[編輯]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訓導一員,陰陽、醫學各一員,僧會、道會各一員。
知縣
[編輯]明知縣
[編輯]- 朱瑩,南豐人,監生,成化中任。
- 丁福,隆德人。
- 曾倫,雲南人。
- 魏溶,蒲折人,正德中任。
國朝知縣
[編輯]- 李時亨,直隸棗強人,順治十八年任。
- 勞溫良,廣東人,進士,康熙三十年任。逆變離任。
- 胡雲龍,遼東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 蔣擢,順天大興人,監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儒學
[編輯]前無考。
國朝儒學訓導
[編輯]- 張天鵬,夔府達州人,歲貢,康熙二十四年任。
典史
[編輯]前無考。
國朝典史
[編輯]- 李希聖,陜西高陵人,康熙十九年任,逆變離任。
- 陳鼐,天津衛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陰、醫、僧、道會等官
[編輯]俱未設
名宦
[編輯]績茂旂常垂功名於不朽勳高麟閣指帶礪以旌盟墮淚望新碑峴石鐫留傘祐字攀轅來故老杖藜攜出會嵇錢虛懷相士國學十餘人張寬相如文翁之教澤由來尚矣實心為民守灑三十六陸海天府李公之治績不誠偉哉肩杜有餘榮甘棠茂於南國斯民維直道遍德自在人人心作名宦志漢 第五倫 字伯魚京兆長陵人栍質慤少文時以清白稱為宕渠令有治行民甚懷之歷官大司空 何 隨 郫縣人人司空武之後為安漢令以善化民民咸知禮義廉恥去官時送吏乏食乃取道側民芋以綿繋其處償 之民相語曰聞何安漢兼吏行過從 者或無糧乃爾持綿追還終不受 州 志增入通志未載 柳 儉 蓬州刺史潔巳愛民凡訟者庭責不為文書約束獄無繁因時稱廉正唐 屈突通 長安人知西西充縣事 度規模賴以詳明 韋貫之 京兆人為吏部員外郎牛僧孺等忌之以考賢良事坐貶果州刺史有善政仕至平章事 崔元亮 開元中任果州刺史姚合送以詩騎吏緣青壁旌旗度白雲劍銘生蘚色 巴字疊水文足徵其概 史謙恕 果州刺史百姓歌之曰史君來何晚昔無儲今有飯 李 堅 貞兀間授果州刺史課最遷遷秩司農少卿 顏直卿 字清臣登進士第貞元元年李輔國 脅遷上皇於西內真卿率百僚上表問起居輔國惡之貶蓬州長史仁仁以撫民寬以馭眾恤宵患救饑寒去後郡人思德立祠祀之宋 趙 繁 開寶中任刺史建學育才多仰之 楊克讓 知果州有善政特賜璽書褒美 查 道 字湛然休寧人端拱初登進士淳化中知果州寇黨何彥忠擁眾不聽撫道單騎趨賊所諭以詔意意賊咸曰仁郡守也肯害我乎相率拜給劵歸農賜璽書褒美之 崔 立 任果州推官會有役兵輦官物道險乃率眾錢傭舟知州姜從革論如率 歛法當斬當事者二人立日眥非私巳罪止杖以示懲耳革不聽後諭奏詔如立所所 邵伯溫 康節之子守果州請罷歲錢數十萬以省民力民受其惠擢提點成都刑獄除利州轉運使蜀人德之 劉儀鳳 知果州初儀鳳為果椽起居即趙逵 薦其富於才華恬於進取及擢州守政績著聞 劉光世 字德脩簡州人進士第歷右正言知果州趙汝愚薦之擢殿中御御史 孔忠齊 知果州號為循吏郡人為立良牧碑 李脩孺 知果州有治裝蘇軾作詩美之 葛 宮 知南充有惠政時東川饑民艱食部使者檄宮守咨咨昌兩州悉以惠政著聞 陳 瑊 知南充有能名歲旱帥司免下戶兩稅轉運使安節以為虧漕計瑊言茍利於民違之不可節從之 王 旦 字子明大名人端拱間知蓬州清節著聞民被其澤官至平章事為名相卒謚文正 邵 曅 字日華桂陽人太平興國中登進士第歷蓬州錄事參軍時部民張道農等被誣為盜獄巳具曅察其枉不署牘未幾捕獲正盜農等得釋及代還太宗喜謂曰爾能活吾貧民民深可嘉 也賜賜錢五萬授光祿寺丞 寇 瑊 任蓬州軍事李順餘黨謝盛等復起為盜瑊擒送京師 裴德祫 知蓬州有善政平居議法必依仁恕吳幾復 知蓬州有惠政滿去父老拜庭下曰卿民被使君之政久矣今聞還朝故 來相別且歌曰使君來兮父母鞠我禮化行兮民無謂餓餓使君去兮不可復留人意悵悵入淚雙墮 趙汝簡 字伯訓開封人慶元間知蓬州以詩書為政先風化而後刑威 李道傳 慶元進士為蓬州教授開禧間金兵窺散關急而吳曦復叛道傳遺書安 撫楊輔論曦必敗宜舉義討之輔不能決乃棄官歸曦平進秘書郎歷官兵部郎中道傳明河洛之學篤於大義嘗書喚起截斷四字於臥榻屏間其慎獨如此卒謚文節 尹天民 會昌人由太學博士知相州時王黼專專政黼舊在太學乃天民所隸齊生也有強天民者天民笑曰見王丞相 豈不得好官但恐為顏閱所笑後不除侍講不就清議高之 杜 源 知蓬州開禧中蜀大疫沿路貧民流離死者棄屍蒲野源於龍章山作大 塚二以葬之義塚碑刻今見存 施澤善 轉運使寶祐中元兵拔吉平遂至蓬州連山澤善死之 余 玠 蘄水人淳祐間制置使於營山屯兵聚糧以備元蜀人賴之 陳汝義 建陽人紹興中知儀隴蒞宮勤傎民悅之 席 芾 知儀隴縣蒞官嚴明興學勤農邑人頌之 李 晊 知廣安軍事簡易為政寬厚治民 任去郡人咸慕之 朱 昂 開寶中知廣安軍事仁恕決訟寬簡 臨民擒擒妖賊李仙蜀民以安歷官至翰林學士工部侍郎 凌 策 字子奇宣州人登進士天禧中判廣 安軍事佫勤吏職處事精審歷官諫議丈夫知益州初策登第夢人以六印加劍上遺之後往劍外九六任卒符其夢雲 李大臨 字才之成都人登進士第官秘書門校理家貧無僕隸自秣馬仁宵 使覘之之曰真廉七也以親老知廣安軍事上言青苒不畏權要歷官集賢 脩撰致仕 馮 澥 字長源普州安後人登進士第知廣安軍事有政聲一時重之之 蘇 植 嘉定中知廣安軍事以才學飭吏存心撫字教養畢舉政令一新 龔鼎臣 字輔之須城人宋仁宗時舉進士知 渠州渠故僻陋無學者鼎臣建廟學選俊秀為生徒日授講說立課肄法自後始有登科者繪像祀之 虞允文 字彬甫仁壽人七歲能文紹興中進士知渠州地僻民窶窶常賦之外又行加歙允文奏罷之遠近鼓舞孝宗時拜相封雍國公卒謚忠 安 丙 廣安人嘉定間知渠州事恤民力夙有名望吏民畏懷郡郡人杜宿之撰德政記 楊思復 嘉定中知渠州有聲望每被旨典文銜學者宗焉 胡載榮 寶祐中知渠州時元人來侵載榮徒治保險率州人矢死固守卒賴以全 元 張大悅 寶祐間守蓬元統中官至閬蓬廣安順慶等路右副都元帥封咸安郡侯商挺稱蓬之俗少商賈多文士務農力田咸公之力雲 馬家古歹 慶陽人至元中為西充主簿時辟盜劫掠有姓逃竄聚眾眾於南岷山極力 捍禦全活甚多今存老馬寨民歲時祭之 閻 公 至正間為營山令牛生二犢麥秀兩岐禾一本九穗人以為善政所致雲劉仲達 安西人大德初知渠縣作與文教鼎新學舍學學者頌之 明 王 源源 山西五臺人分巡川北道督兵征鄢藍至營山遇典死之有餐節傳見藝文志 周道直 陜西臨潼人乙酉舉鄉試歷遷知保寧府務以德化民兩臺舉卓異忽有奢崇明之變奉檄攝川東道事駐梁 山聞成成都被轉徵土司秦良玉兵鼓以忠義親率督戰賊敗宵遁授守北道天啟五年崇禎二年兩奉綸褒一時勛名鮮出其右雲 杜 沂 真定人洪武中知順慶宅心公正律已嚴平㪊人稱頌焉 余 復 衡陽人正統初知順慶性廉靜開拓 城池修理學校勞績居多 解延年 棲霞人天順中知順慶性廉靜開拓城池修理學校勞績居多 陳 亨 蒲田人成化中知順慶執法不撓史民畏服去任不持一錢時稱清白 沈沈 林 長洲人弘治中知順慶公廉持正平 易近民有古循吏風郡人立祠祀之 沈良佐 湖廣人正德中由進士知順慶府延士論以蘇民瘼 崔 允 代州人嘉靖中由進士知順慶規模方正豪強斂跡 朱 簠 浙江人嘉靖中由進士知知順慶振廢 典勵人文文學政事人咸稱頌 沈 橋 浙江會嵇人嘉靖中由進士知順慶誠於愛民加意作興學學校郡稱治 周光鎬 潮陽人萬曆間為順慶守倜儻有權略建越彝叛過兵備副使監軍事有功 富好禮 喜興人洪武初府同知創街衢置坊巷戶口田糧悉賴經理理 嚴 昇 繁昌人洪武中任府同知清租賦平徭役民無煩擾 許 奇 貴陽人由舉人任府同知歷任六年多異政督通省木政議鹽井課租治行種種民咸思焉 洪武間任南充建設學校作興十類邑人頌之 師用昌 奉新人知南充愛民如子毫不忍傷藹然有愷悌之風 符 慶 太康人知南充凡便於民務在必行人咸德之 岳 禎 漢州人知南充持重寡言喜怒不形百凡務撙節以益民 陳伯伯安 黃陂人知南充才幹敏捷撡守清潔吏民畏懷之 錢 瑞 新喻人知南充一清如水性甚嚴厲權豪屏跡以勞瘁卒於官百姓辰之吳嗣亮 黃 蕓 豐城人弘治中由舉人任府同知鋤強扶弱威惠竝行 黃 表 南平人成化初由舉人任府通判留心撫字民皆仰之 吳 懋 大理人府通判善草隸工詩文萬長於治陞階州以採木勤勞卒郡人深 惜心 王 仁 盩厔人嘉靖初任通判有高節始終不渝教民農桑風以禮讓聞母喪徒跣千里囊橐無餘物 勞勞傳相 江西德化人任推官平反惟允囹圄無冤有索星朗照之頌 麥茂實 萬曆間知南充建學課士邑人德之祀以祠出縣志 陳九益 由進士知南充治政神明邑人思之出縣志 月中桂 江南舉人知知南充作養十類一時科第多出其門出縣志 朱文鼎 江西舉人知南充政治廉明強暴畏之出縣志 史覲宸 雲南舉人知南充養士愛民值逆亂公練兵守河賊益近僉請公去公曰效死勿去奉教已久乃皆紳士並力守城拒賊當時有史公大丈夫之稱城陷公死之出縣縣志 管時中 柏鄉人洪武間以御史言事左遷西西充廉能有聲勸課農桑作興士類陞吏部主事 高 鵬 蘄州人由進士知西充秉性剛明吏胥畏服訊獄果斷不避強勢士民仰其德 戴君恩 字忠甫湖廣人由進士治西充好惡 同民室家安堵培養士氣科甲蟬聫載載縣志 藺從善 磁州人西充教諭實心鼓舞風化大行陞秩賛善 黃嘉祚 江西人萬曆中治西充建儒學坊置祭器學田息訟稱循吏焉出縣志 陳 瑛 成化中知蓬州宅心誠實政舀公奇 田 鐸 陽城人進士任戶部即弘治初謫知蓬州喜興文學督諸生誦習積榖數千以備軍餉民食皆賴之陞僉事民思德政 統 正德問知蓬州時平訟簡民心梲慕 鄒 紞 臨川人知蓬州時巴中擾亂紞外給軍餉內節民財勞苦萬狀逮賦平調去郡人追思之 畢宗賢 武進人知蓬州政教兼舉士民永賴 王 錦 醴泉人知蓬州秉公執法請託不行餽餽遺一無所受時以剛明稱擢按察副使 鄒 瑛 由進士任蓬州秉官蒞政九年民心悅服 董 桓 洛陽人知蓬州時多虎民有告母被虎食者桓移牒城隍遣人捕虎虎於廟前殺之州人稱異 吳 佩 裕州人知蓬州愛民興學卓有循吏 之風 劉 崐 萬安人人知蓬州愛民造士冰蘗自甘遷蘇州同知去蓬人思之 李必聞 睢州人由舉人知蓬州直介清約澹泊盟心時稱天下清官第一 董士毅 麻城人由西充令擢蓬州守撡履清 約後解組歸止行李一擔其清約如此 李聞之 福建人任蓬州治政廉能決斷勤敏案無留牘興學明倫士民丕變詳藝文出州志 田 鐸河東陽城人由戶部郎知蓬州貞兼精敏器識弘明不畏權勢建置亦多 後以賢能著應召內遷祀名宦詳去思碑出州志 潘時宜 湖廣人任蓬州沉毅兼能聽斷明爽見事風生毫不退縮多建置詳藝文出州志 李 昱 成化初任蓬州學正教士有方一時時興起與知州畢宗賢遷學廟東區畫 得宜 張 璠 會寧人蓬州訓導時大寇犯境學舍圯壞璠倡義捐俸脩葺規制煥然 黃 謙 蕪湖人以御史言事謫營山清廉仁愛隣民訟多質成任任期年百廢俱舉政教一新士民懷之 任 重 裕州人知營山居官兼謹政治公平任蒲歸民不忍舍 費文質 華亭人知營山撫流民開闢田野性嚴明吏不敢欺 朱 經 知營山學宮隘陋遷於太白山為政簡易民甚稱便 王 庸 會寧人知營山增脩學官毫不取民刑清訟簡百姓樂業邑稱稱治焉 李 琳 華州人知營山才識明敏遇事立決獄無冤滯 嚴 傑 武昌人知營山蒞任創建百廢俱興廉靜有為士民懷之 羅 福 寶慶人教諭營山勤於訓誨激勸有方每以氣氣節相砥礪士風丕變 鄧 俊 石首人任營山典史署縣事王源命督兵禦賊藍廷瑞等城陷父子被執相對罵賊餐事聞廕子一人 姜 勤 永樂初知儀隴興學校恤民隱士民頌之 黃 閏 正德中以監察御史謫儀隴政尚嚴明犯者動繩以法民不敢欺號為鐵令令尹 楊 榮 扶同人知儀隴政尚寬簡遺愛在民心思不置 周 道 石首人知儀隴興學校勸農桑清操 懋著一時稱為賢令 徐 亮 會嵇人知儀隴興學校平賦役儀人 賴之有古循良風 利本堅 英德人知儀隴時當多多事省約以節民財邑賴安撫 馮 義 滇人知儀隴興學勸農足邊餉歲來 歛屢行販恤全活甚多 潘 譿譿 荊州人知儀隴實心愛民九年如一日百姓上乞留復任三載 趙 裕 知儀隴理煩治劇廢墜咸舉秉性嚴正人莫敢千以私 柴 良 陽人天順間知廣安澤及孤貧賢 聲甚著後餐賊難 伍思韶 為西人嘉靖間知廣安多善政愛民如子有古循良風 許 仁 南安人守廣安除暴安民興禮讓捐俸脩學不傷民財 郭 文 知廣安公平廉正舉行卿約境內感 化 郭 齡 山西洪洞人治廣安清而溫惠而直 廉而不不激寬而不縱有古良牧風 馬 虔 雲南武定人崇禎間知廣安立法畫一剛介不阿遷達州僉事 陳 琳 應城人天順中由御史左遷知岳池 與民約信不事鞭樸後陞僉事 李 璽 稷山人成化中知岳池性清約持正士大夫非公事不不敢八其室 梁谷才 任岳池受民好士創縣治建學宮脩築牆壝倉庫百工並作民不告勞 程 濟 陜西人岳池教諭知星象建文時上 章言熒惑守心明年七月當有兵起 上召八京逮獄以驗其言後北平果舉病難陞翰林監軍致東東昌之捷及建文避位濟與從亡幾五十年顛沛艱險維持調護曲盡臣節所言皆驗使建文得免於難送之歸國自滇還 京不知所終 朱 詮 鳳陽人成化中知渠縣廉能公恕賦 稅訟獄久服民心後有除寇功詔賜旌異 甘 澤 蘄州人正德初知渠縣清慎剛果值鄢鄢寇之變矢心餐守邑賴保全渠人繪像以祀 蕭 韶 龍泉人正德間知渠縣廉恕公平興學校勸農桑士民感戴 鐘 程 黔人嘉靖間知渠縣歲大饑多方賑濟活者甚多擢御史去民思之 廖日監 吉水人渠縣教諭博學勤教捐俸建 明倫堂兩齊庖庫廢墜皆舉 譚思敬 洪武中知大竹克勤公事事節用愛民劉永成 弘治中知大竹剛直果斷才足有為建學宮植義倉民胥賴焉 劉時達 陜西金州人嘉靖中由舉人知大竹時寇賊嘯聚密嘏方略捕獲凡二百餘人地方以寧居官五年奸慝無不歛手 薛 平 杞縣人知大竹施政有方斷斷獄明允 魏 溶 蒲圻人正德末知隣水性剛毅不茍取與邑多盜公令嚴捕遂解散歲旱禱雨立應民大悅有兄弟訟田公諭以難得之之義各泣謝而退後竟卒於官 丁 福 隆德人知隣水勤政事平徭役民受其惠 宋 彬 永豐人知隣水廉能勤慎政善安民曾 倫 雲南人隣水教諭持身有禮接士以恩學規嚴謹講諭詳明國朝 湯裔振振 南皮人由進士順治間知南充建學課士政治廉明時大師往返郡城公 理煩行行重諸凡就緒材幹識力有占良牧風丁內艱去邑人哭餞數十里
卷四
[編輯]科第
[編輯]貢舉係人才司命有君相有鬼神文章關世運隆汙為星辰為河嶽三蒐藝苑無非陶汰英雄百戰詞埤大都奔走豪傑壯則風檣陣馬秦漢阞其波瀾奇則夏鼎周敦炎黃投之矩殹名飛八郡豈徒張華劍沖砝鬥牛官榜列群仙要使崆峒履踏碎賀蘭石十亂乘時各調風風雨八才命世其整乾坤作科第志唐進士 何 烱 元和進士後為圭峰禪師 馬 容 任侍郎 趙彥昭 任中書侍郎俱府屬人 宋進士 何 亮 任 璉 俱淳化進士 王 湛 何 拯 祥符進士 段 全 何 揆 陳堯谷榜 范 隆 咸平進士 何 灌 趙 寅 張 簽 杜 濟 張唐英榜 王尚敬 景祐進士 張 佑 楊 庚 皇祐進士 何 湛 王與敬 李 曼 嘉祐進士 何 荀 羅仲行 何 淹 張 僅 李介夫 楊 昉 許安榜 雍公說 治平進士 朱 橄 王執中 尚德完 徐鐸榜 張 翺 張 潤 朱 瑗 熙寧進士 王 經 何大中 登時彥榜 袁遵行 朱 棣 何 息 游大經 登登元豐焦蹈榜 何 璵 袁天倪 蒲昌齡 袁天澤 馬涓榜 王 紹 楊 概 鮮于翔 李嘗寧榜 唐天民 元祐進士 李 瞻 政和何卓榜 以 期 特奏名 常 秀 何宗愈 王之純 特奏名 雍 錡 索 貫 嚴 金 袁宗寵 徐 奇 趙阞仁 宣和進上 何景山 何廷老 何三接 范 湖 李 岳 范 驤 雍 逖 朱 鶴 登王佐榜 王 寶 樊 賓 紹興進士 王 葶 何慶長 朱 瓛 蒲謙益 楊文仲 隆興進士 趙 藻 羅 界 登鄭喬榜 楊 鶚 鮮于造 王 繁 乾道進士 李 恢 侯午仲 鮮于于輝 呂文淵 嚴 揆 陳 礪 戴 炳 王 克 機 榮 希 驤 譙 炎 向秉忠 陳履祥 登黃由榜 楊楚奇 王 騤騤 楊好問 陳 鎮 姚辨之 范 鼐 雍 水 游仲鴻 謚文忠 見人物 丁宜之 淳熙進士 楊 普 善 辰 時 擬 陰辰之 趙 申 紹熙進士 雍 提 嚴庚震 慶元進士 希 昔 楊 政政 侯子常 希 德 興 依 汪寅亮 興 侯 李 圭 王應酉 王 填 楊寅傑 嘉定進士 何士宗 太平興國進士 何 絳 趙 蒙 范師道 蒲慎密 黃登史 何嗣業 嚴 庚 嚴 安 何 渙 宣和進士 湯 裕 王壽壽明 楊安厚 羅 恂 李申錫 何 顒 蒲世南 楊用卿 楊時俊 鮮子逢 紹興進士 胡 震 何謙之 郭 熙 王廷瑄 何弱翁 寶慶進士 楊萃午 楊震邦 楊 叔 呂 傑 向公行 王豪彥 蒲文憲 李邵塗 南 鵬 湯 懋 乾道進士 鮮鮮于卓 淳熙進士 羅保卿 楊 靖 紹熙進士 賈仲榮 慶元進士 楊子寅 嚴 炎 楊伯琦 侯之卯 端平進士 何 造 何 經 何脩輔 元豐進士 何格非 元符進士 任雲章 任漢章 任天章 任有章 謝處厚 謝自厚 謝繼厚 謝純厚 任 逵 何 祥 雍 沿 端平進士 李迅 王 概 慶曆 進士 楊 灝 黎 淳 何至 皇祐進士 羅 祥 黎 壽 黎 侁 嘉定進士 游 浻 治平進士 安 惇 熙寧進士 楊嗣慶 鄭 戢 李 顒 黎安仁 元豐進士 鄭 脩 楊 端 元祐進士 馬 觀 紹聖進士 安 郊 元符進士 安 枕 徐 何如 中 文 郊 式 大觀進士 馮 源 孚 傑 安 沆 周公 周邦直 趙 經 馮邦求 安邦寧 政和進士 安必先 安 庠 趙彭年 焦堯廷 宣印進士 王邦彥 楊 庭 馬 駸 楊 珫 建炎進士 李廷英 楊 眉 周之翰 劉 剡 何 共 耿天一 游 柄 羅 伋 羅俊德 紹興興進士 游 桂 陳秀習 隆興進士 蒲 璉 王壽嵩 王 雲 王 威 彭 震 元祐進士 袁盡規 紹興進士 李 完 蒲 更 元符進士 趙 輔 程 伋 崇寧進士 胡 弼 趙文仲 瞿邦彥 大觀進士 王 悅 蒲 經 羅雲從 林 植 政和進士 韓 悠 楊希仲榜 何 迪 政和進士 程 攸 沈政榜 杜 汲 何性仁 王佑榜 鈞昌期 何 儼 紹興進士 彭 亙 木待待問榜 霍去病 蒲 晨 隆興進士 袁 錫 袁家待 張 賢 余復榜 王光孚 詹騤榜 袁 離 姚穎榜 石天麟 特奏名 丁 燧 衛經榜 馮震武 王容榜 杜紹高 趙 宸 李 午 嘉泰進士 趙 丁 趙 灼 何元龜 胡仲酉 鄒應龍榜 袁天將 許奕榜 袁濬仲 慶元進士 李京鎬 趙大榮 趙從革 杜子光 郭 儀 袁簡之 嘉足進進士 杜世霖 游 似 仲鴻子於謚清獻 何震之 袁必大 蒲澤之 徐元傑榜 何 酉 嚴 紳 何德絲 端平進士 袁禹錫 徐儼夫榜 蒲 黻 澤之 度 洪 楊希敏 陳文龍榜 蒲 信 狀元 張大玨 元豐進士 蒲 琰 紹興進士 馮寅啟 寶佑進士 彭 戢 袁仲廉 李 景 元佑進士 徐南強 徐 愷 徐 鯉 馮 奇 趙孟龍 趙 渥 朱 龍 朱 利 朱 程 何 倫 楊 鶚 張 祐 馮子脩 馮 璵 朱 璩 呂 文 朱 釗 楊剛中 何 金 朱 起 朱 堂 史 枕 朱參兢 朱 校 無 寅 趙 巽 何 清 何 賤 史 願 何安常大進士 何繼言 何 勉 白勝祖 白惠祖 趙國才 何元正 何 群 何 絅 何 坤 何廷順 正統壬戌科進士 尹 鈜 乙丑科進十 何 琛 南充 景泰辛未科進士 張 永 南充見人物 天順丁丑科進士 馮 孜 南充見人物 徐 貫 渠縣人 癸未科進士 吳伯通 廣安人 成化丙戌科進士 鄧 杞 廣安人 楊廷貴 岳池人 壬辰科進士 王 參 南充 楊 純 大竹人 戊戌科進士 任 弘 南充 馬廷用 西充人 辛丑科進士 劉 讓 廣安人 呂 和 大竹人 何繼繼善 何久內 白西應 李世貞 文如玉 見人物 何必安 趙拜都 何大榮 何汝明 袁 密 廖 麟 羅 呈 劉 禎 龐 壎明洪武戌科進士 馬 忠 馬俊彥 李 俊 李忠迅 乙未未科進士 范 循 南充見人物 石 玉 岳池人 戊戌科進士 王 賓 廣安人任御史廷杖祀鄉賢 辛丑科進士 張文魁 岳池人 宣德丁未科進士 王 鏵 南充 甲辰科進士 馬 金 西充人 丁未科進士 張 相 蓬州人 向 時 岳池人 弘治東戌科進士 李李應和 大竹人 唐 臣 營山人 丙辰科進士 張 惟 南充見人物 王孝忠 南充 余 琰 渠縣人 巳未科進士 以以 龠 西充人 母 恩 蓬州人 壬戌科進士 程雲鵬 南充 李陽春 渠縣人 譚 倫 隣水人 楊一鈞 隣水人 乙丑科進士 柳 㮨 南充 王 昂 廣安人 王秉良 西充人 正德戊辰科進士 石天柱 岳池人 張以莊 南充 王 珮 南充見人物 酉辛未科進士 羅 方 南充 向 信 岳池人 杜 杲 南充任知府 羅 玉 南充任御史 甲戌科進士 史 麟 南充 韓士英 南充任兵部尚書 丁丑科進士 李秉仁 西充人 王翰臣 渠縣人 陳大道 南充 任 佃 南充弘之子 母德純 南充任大理寺見人物 張 芋 南充 楊 瑞 岳池人 庚辰科進士 楊 琰 南充 王朝用 南充任御史 楊 麗 南充見人物 嘉靖癸未科進士 張大用 南充 姜 恩 廣安人 王 袞 廣安人 徐萬壁 大竹人 丙戌科進士 楊順明 南充 王 柄 南充 巳丑科 任 瀚 南充見人物 王養正 南充 壬辰科 王 廷 南充見人物 文 衡 南充見人物 王繼宗 南充 乙未科 王 遵 南充見人物 楊子臣 南充 崔 官 西充人 譙孟龍 南充見人物 戊戌科 王之臣 南充 趙之屏 南充見人物 杜汝楨 南充 任 良 南充 辛丑科 王養浩 南充 馮 薦 南充見人物 馮 守 南充 陳以勤 南充見人物 戊中和 南充 余夢說 廣安人 甲辰科 辛未科 王 延 南充 萬曆甲戌科 姜 召 廣安人 丁丑科 楊文舉 南充 庚辰科 江宗棐 大竹人 癸癸未科 任 悊 南南充 雍之可 西充人 劉三才 隣水人 王德完 廣安人有傳 丙 科 江鐘廉 南充 熊 密 廣安人 巳丑科 黃 輝 南充 楊繼夔 隣水人 壬辰科 楊松年 南充 杜日章 南充 黃 韑 南充輝之弟 乙未科 袁 諫 西充人 戊戌科 楊芳隆 南充 辛丑科 劉文琦 西充人 鄭 郛 順慶人 甲辰科 馮從龍 隣水人 丁未科 孔弘賾 隣水人 庚戌科 明時舉 南充 明之胤 南充 王世廕 南充克人 已未科 甘學濶 隣水人任提學 楊文岳 南充 李若梓 南充見人物 天啟壬戌科 李 完 李 兆 俱西充人 乙丑科 江鼎鎮 南充 崇禎戊辰科 楊一儁 隣水人任御史 王 選 西充人 馮 韜 西充人 辛未科 李乾德 西充人 花上苑 南充 陳周政 營山人 甲戌科 余尚春 渠縣人 李含乙 渠縣人 丁丑科 龐昌胤 西充人 羅心樸 營山人 癸未科 歐養素 鄧士廉 俱廣安人 程 英 南充 柳 稷 南充見人物 國朝進士康熙辛丑科 李 桓 營山人任知縣 陳 瑄 大竹人任知縣 康熙庚戌科 李竑鄴 渠縣人 康熙乙丑科 徐先第 大竹人 明洪武科舉人 王壽安 南充歷歷御史 馮彥章 大竹人任訓導 母思義 蓬州人任長史 趙 仁 岳池人解元 周添祥 岳池人任長史 劉 智 順慶人任教諭 李 疇 廣安人 田 煥 渠縣人任教諭 姚思道 廣安人任學正 羅 妙 大竹人任阞教 譚 興 岳池人歷即中 魏 禎 岳池人 馬 忠 儀隴人見進士 楊 懋 廣安人任推官官 王牧登 廣安人 趙 能 大竹人歷御史 朱 福 順慶人 楊 榮 南充任教諭 唐 彬 南充 覃 安 南充 陶 虞 濬 廣安 龐 壎 順慶人 何 胄 王 良 南充 杜享義 逄州人 朱萬金 慶安人 成 濟 虞安人任訓導 劉文林 大竹人見進士 南 鹽 營山人任學錄 本樂年舉人 山牧 南充 周 舉 廣安人任經歷 楊 定 西充人 楊 義 蓬州人 馬 良 蓬州人任通判 李儼儼 營山人任學正 雲 廣安人 知州 李 誠 渠縣人歷同知 黃 禎 用同知 張 翰 任 論俱大竹人 劉美禎 張 拱 胡 杲 石 王 楊 璿 任知縣俱岳池人 任學正 何希 任知縣 馬俊 譙譙 炎 俱蓬州人 張 亨 任斷事 張 英 孫 俱西充人 楊 著 蓬州人 張 榖 岳池人 方 亮 陳 宣 任鹽運使使俱廣安人 張 琚 費 廣 俱南充 何 器 蓬州人 陳 珍 南充 牟大用 唐 潤 歷御史俱蓬州人 李 紹 任知縣營山人 王 寧 儀隴人任經歷 魯 貫 任教授 周 杲 任主簿 王 海 任縣丞 茍 儁 俱廣安人 蕭 鞾 夏 宗 任教諭 秦 哲 任御史俱大竹人 馮 峻 李 榮 劉 郁 馮 冕 任經歷俱西充人 何 翰 南充人 王藻 胡 迪 俱廣安人 馮 彝 岳池人 范 循 南充人解元 馮 昌 歷歷御史 何 濬 羅 清 俱儀隴人 胡 貴 廣安人任知縣 張添壽 渠縣人 李 俊 詹 岊 任教諭 章 冕 任知縣俱大竹人 李文興 任縣丞岳池人 任 敬 文 淵 王 芳 賈 澤 俱西充人 余 驥 萬 珠 俱岳池人 謝 遶 大竹人 沈 靜 廣安人 樊 容 南充人人 陳 泰 王 霄 茍 誠 俱蓬州人 張思敬 段繼元 梁志聰 俱大竹人 胡 睨 李 美 俱西充人 王 賓 歷御史諫言廷杖廣安人 賈 敬 南充人 余 烈 任訓導 張 宣 俱廣安人 何 山 南充人 楊 敬 李 鐸 俱蓬州人 陳 清 渠縣人 彭 齡 任知縣 陳 隆 任伴讀 李應庚 黃 裳 任訓導 章 甫 訓導俱大竹人 劉 耿 何 璽 俱岳池人 何 敏 西充人 畢天鳳 任縣丞 徐 煥 任知縣 羅 勝 任知縣俱廣安人 余 麟 胡 鎮 朱克讓 程 本 王 慶 俱廣安人 蘇 立 岳池人 馬思敬 任知縣 衛 震 張 高 俱南充 周 鼎 任知縣 彭 廷 蓬州人 楊 瑛 任推官 李 觀 任經歷俱儀龍人 張 儉 任經歷 羅 善 魯 僖 田 澤 王 弼 任訓導俱廣安人 徐顯宗 劉 志 任訓導 何 升 俱渠縣人 張文魁 張致和和 俱岳池人 湯 恕 周 顯 秦 顯 胡 春 在訓導俱大竹人 張 羽 岳池人任州判 黃 旭 廣安人任州判 張 瑄 南充歷御史 王 銊 張應衡 任知縣俱營山人 蘭 芳 榮 康 周 宏 陳 淵 俱廣安人 鄧 宗 陳 鵬 大竹人 周 鐸 任知縣 熊 讓 俱大竹人 石 泉 歷知府 宗 道 岳池人 任 廣 南充 宣德年舉人 蒲 玉 南充 蒲 雄 廣安人 王 哲 南充任教授 吳 譽 渠縣人 黃 敏 李天祿 俱渠縣人 趙 壁 南充任訓導 母 俊 蓬州人 唐 繹 渠縣人任任教諭 王 佐 儀隴人 正統年舉人 何 琛 南充 李 銘 蓬州人任訓導 辛維和 廣安人任訓導 尹 鈜 岳池人 張 永 南充 李 英 營山人 徐 讓 陰 南 任訓導 徐 瓉 渠縣人任經歷 楊 勉 岳池人任推官 歐 中 任教授 李 斐 中順天鄉試岳池人 王廷傑 南充任通判 馮 玫 南充任布政 王 制 南充 何 樸 廣安人任教諭 泰年舉人 張 欽 南充人任推官 龐 珣 任提舉 王 儁 任知州俱南充人 黃 政 任訓導 熊伯珪 任訓導俱渠縣人 王思安 大竹人任訓導 楊 寬 岳池人任教諭 龐 瑜 南充人任教諭 楊 洪 羅 熙 中順天式俱南充人 雍 熙 南充人中順天卿試 鮮 卓 營山人任教諭 何 漢 任訓導 蘇 榮 任運同俱廣安人 徐 貫 唐惟善 任知縣俱渠縣人 譚 栍 大竹人任知縣 余 忠 岳池人 楊 立 岳池人任知縣 姚 常 中順天式 陳 綱 任教諭俱廣安人 李 實 渠縣人 天順年舉人 饒 旭 南充人任知縣 王 參 南充人 母 英 歐宏先 任知縣 鄧 杞 劉 剛 任訓導俱廣安人 吳尚東 大竹人 汪 祥祥 岳池人歷知府 楊 欽 南充人 羅 銘 渠縣人 吳伯通 廣安人 母 誠 閔 恕 俱渠縣人 李 春 岳池人歷同知 成化年舉人 鄭 倫 西充人任通判 任 弘 南充人 馬廷用 西充人 易永中 廣安人 劉 讓 廣安人人 楊廷貴 岳池人 楊 純 大竹人 余正巳 岳池人 楊 璽 渠縣人 王 玉 渠縣人 石天麒 岳池人 王 黻 何 時 吳伯統 譚宗宗泗 魯 輝 俱南充人 茍 鵬 任知縣 張 相 葛 瑛 俱蓬州人 賀 愷 南充人 蔡賓傑 廣安人 黃 明 任知縣 劉 商 任知縣 呂 和 俱大竹人 吳文瀚 岳池人任教諭 楊 立 張 惟 俱南充人 朱 柱 廣安人任知縣 李應和 大竹人 陳 紀 任知縣 何 東 任知州俱岳池人 馬 金 西充人 唐 臣 營山人 張 汗 廣安人任訓導 來 溥 渠縣人任知縣 張閱嚴 任知州 趙 齊 樊 釗 俱西充人 弘治年舉人 王邦寧 王 河 任通判 譙秉秉彝 任知縣俱南充人 母 恩 蓬州人 余 琰 渠縣人 楊 鉉 南充任通判 李 俊 南充 張 貫 蓬州人 楊 弘 李 恕 俱岳池人 譚 倫 隣水人 徐 爵 江萬實 大竹人 蘇 森 廣安人 程雲鵰 任 似 任同知俱南充必之子佃弟 王孝忠 南充 馬 龠 蒙 亨 俱西充人 李陽春 渠縣人 辛紹暘 余 相 王 昂 俱廣安人 蘇 彰 柳 稷 王 度 杜 杲 史 相 俱南充 劉 益 岳池人 楊一鈞 隣水人 韓萬鐘 南充 馬呈圖 蓬州人 陳 表 廣安人 張 夔 南充 何 湛 南充 魯鎰 渠縣人 王翰臣 渠縣人 杜 純 南充 羅 方 南充 王秉良 西充人 周 卿 廣安人歷御史 馬 馴 岳池人 石天枉 岳池人 張 勛 南充 正德年舉人 張以莊 王 珮 羅 玉 白 壁 江萬實 俱南充任知縣 袁 偉 西充人任任知縣 劉 橋 渠縣人 唐 通 任知州 唐 傑 任知縣 韓士英 俱南充 耿 宸 柳 璣 任知縣 母德純 張 玠 俱南充 楊文傾 西充人任知縣 向 信 楊 瑞 俱岳池人 張 芋 史 麟 陳大道 任 佃 弘之子 明幼克 歷知府 張 苪 任 纉 弘之孫任知縣 朱 相 韓 孜 俱南充 吉 人 西充人 李 觀 渠縣人 張 橋 大竹人 任 寅 任知縣 譙宗伯 任知縣 楊 琰 俱順慶人 宋 奎 岳池人 王朝用 李 友 任知縣俱南充 李秉仁仁 西充人 楊順明 解元 楊 麗 譙 暘 任能判 李必敷 雍士賢 俱順慶人 任天澤 西充人任知州 王 袞 廣安人 黃 仴 徐萬壁 俱大竹人 嘉靖年舉人 王養正 南充 任 瀚 文 淵 何承䆊 張大用 文 衡 俱南充 羅 瑀 譙 茂 王 臺 順慶人 孫萬福 南充 馮 賢 張 雅 俱西充人 姜 恩 廣安人 王 柄 譙孟龍 譙 思 南充 何錫禎 蓬州人 辛萬約 廣安人 何 清 順慶人 楊 望 王 廷 順慶人 王王養浩 順慶人 楊 澤 王汝夔 之子 羅萬鵬 王維宗 南充 蘓 焌 廣安人 徐廷淵 渠縣人 冷孟章 江之蘭 俱大竹人 石 忠 任知縣岳池人 吳 椿 任知縣大竹人 王 遵 趙之異 杜汝楨 杜成德 順慶人 任 良 王郁 陳 輅 楊子臣 南充 余夢說 廣安人 任尚升 王之臣 馮 薦 馮 守 雍 禮 譙 岳 順慶人 戈中孚 李 苾 南充 程 順 岳池縣人 楊應祥 楊順徤 陳以勤 江 橋 南充縣人 唐 徽 蒲友仁 鄭聚東 廣安人 王守義 陳尚儒 岳池人 弋中和 南充 羅 元 順慶人 范希正 解元 張 鐸 張 鑑 俱南充 侯 錫 儀隴人 王 梁 廣安人知縣贈侍郎賓之孫德光德完父祀鄉賢 王纉 王 銳 文 階 杜時芳 張 萬 俱南充 楊 敷 吉行徤 俱西充人 李初元 營山人 姜 吉 廣安人 曹 鈿 俱渠縣人 趙宗韶 岳池人 任元康 王 謙 俱順慶人 王纘宗 張 鉉 索 俊 俱南充 王 楠 解元 崔行可 侯九錫 楊同仁 俱順慶人 楊 侃 營山人歷知府 趙 能 廣安人歷僉事 楊 脩 鄧宗臣 歷知府 尚德恆 王 詔 儀隴人歷知府 楊文壁 順慶人 張文淵 西充人 李友柏 儀隴人 蘇 松 慶安人 楊 沂 解元 王續之 黃子元 俱順慶人 王用禎禎 黃 袍 譙仕淳 俱南充 陳奇策 蓬州人 任 合 歷通判 王 郁 歷知州俱南充 工中行 蓬州人任知縣 歐 梅 廣安人任知州 陳于陞 譙田龍 任知縣 何子明 王 佐 楊 浚 南充 雍之可 王奇嗣 俱西充人 隆慶年舉人 張應徵 順慶人任同知 任 哲 王 伊 任同知俱順慶人 李 益 任知州 楊 恕 未任 韓敬可 俱南充 茍繩武 蓬州人任教諭 楊從恩 南充任知縣 萬曆年舉舉人 陳于朝 南充 何子益 南充任御史 李 先 蓬詶人任推官 李彭年 渠縣人仁知縣 姜 召 廣安人 陳 策 曹良言 俱渠縣人 劉明簡 隣水人任知縣 黃 輝 解元 張 燭 任知縣 任 愚 歷同知 龐 述 俱順慶人 羅仲元 羅仲先 揚文舉 葛騰芳 楊文會 任知縣俱南充 李公選 歷同知 易文柄 任通判俱西充人 江宗裴 大竹人 岳 方 任評事 楊 偉 任知縣俱廣安人 楊學大 蓬州人歷主事 王德光 職方主事與弟德完同榜賓之孫梁之子 王德完 俱廣安人尚書有傳祀鄉賢 雷 鎬 大竹人 陳治道 隣水人任知縣 文加兆 南充任知縣 馬晉明 任推官 馬孫謀 任通判 馬孫訓 俱西充人 龔一麐 營山人任知縣 楊繼夔 劉三才 解元俱隣水人 黃 韑 輝之弟 張應美 王 延 李 竹 杜日章 俱順慶人 蘇希瞻 順慶人任同知 汪鐘廉 南充 劉啟周 西充人解元任任同知 鄧自新 熊 密 俱廣安人 楊松年 西充人 趙 映 渠縣人 表 諫 西充人 楊 益 順慶人 侯文才 營山人 關 郛 廣安人 劉明節 隣水人中應天試知縣 劉文琦 啟周之子西充人 任 惠 順慶人任知州 于有光 西充人 陳 鶴 營山人 王光裕 廣安人任知縣 尚 彥 楊時隆 楊芳隆 俱同克人 鄭 卿 廣安人任教諭 尚 交 順慶人 范謹身 南充 馬 溫 西充人 于必振 營山人 趙承芳 岳池人 孔弘賾 馮從龍 俱隣水人 馮福謙 順慶人 程道行 南充 鄧士昌 陳行健 俱廣安人 王王建中 順慶人 王世廕 南充 王宗詰 營山人 李兆翼 南充 明時舉 明之胤 順慶人 龐學魁 李 完 西充人見進士 寇 潔 渠縣人 韓 芳 順慶人 王觀化 順慶人 吉 易 西充人 楊文岳 見進士 李自新 王先胤 俱南充 楊初芳 高似斗 俱西充人 李 塤 順慶人 李若梓 南充 馮 韜 張 震 西充人 皮自珍 唐 勳 南充 甘學濶 隣水人見進士 朱廷望 江應斗 俱大大竹人 任天授 明 聘 俱順慶人 王 勮 南充 天啟年舉人 楊一儁 隣水人 曹一舉 陳桂棟 俱隣水人 江鼎鎮 南充 李 完 李 兆 李乾德 俱西充人 崔維坤 董如蕙 俱南充 美顏年舉人 張懋萃 王 選 南充見進士 譙若屺 花上苑 見進士俱南充 汪 㫤 廣安人 王 鉉 營山人解元 趙奇策 李儲乙 鄭之珖 杜可樞 樊昌祚 李世蕃 龐昌胤 西充人 張應宸 歐養素 廣安人 陳周政 營山人見進士 顧士廉 廣安人見進士 侯政勤 羅心樸 俱營山人 李含乙 渠縣人見進士 侯師聖 營山人 文孔益 余尚春 渠縣人見進士 羅心魯 營山人 張 葵 廣安人 冉世維 南充 皇清順治辛卯科舉人 馬 峩 西充人 陳六承 渠縣人 于兆霖 營山人 于紀紀鳳 于紀龍 龔 榜 文在茲 俱營山人 陳 瑺 營山人 陳 琰 營山人 戴國光 渠縣人 甲午科舉人 馮天培 西充人解元任知縣 趙 瑨 渠縣人 張時粹 西充人 高儀坤 西充人 段 銓 順慶人 斯舉斯 西充人 胡 璉 渠縣人 白不淄 順慶人 羅為賡 南充 張燦壁 西充人 于 蕃 營山人 蘇文淳 營山人任知縣 江鼎甲 南充 常時泰 南充 丁酉科舉人 蔡其珍 營山人 段 銘 渠縣人 張羽皇 營山人見任經歷 陳我志 西充人 宋文 池人 于鴻漸 營山人 黃世臣 順慶人 李 珪 渠縣人 羅在公 營山人任知縣 袁錫袞 西充克人 蒲昌迪 順慶人 凃山崐 順慶人 羅為絃 營山人 陳汝昌 營山人 陳 扆 順慶人見任知縣 庚子科舉人 陳其品 大竹人 馬世瓊 西西充人 李喻奇 營山人 王鳳瑞 營山人 陳 坤 營山人 張履泰 大竹人 程曰都 南充 康熙癸卯科舉人 李竝鄴 渠縣人見進士 羅心醇 營山人 龔 魯 營山人 龔 愚 營山人 羅心簡 順慶人 羅心淡 營山人 范光閭 順慶人 張大志 大竹人 陳 瑄 廣安人見進士 李 揉 營山人 龐 憼 西充人 崔文岸 西充人 丙午科舉人 黃承冕 大竹人 張廷璉 營山人 龔 表 營山人 李自牧 順慶人 巳酉科舉人 李秀奇 順慶府人 段 鑑 鑑縣人 羅承順 南充 冉存異 南充 張天鳳 廣安人 王穆然 渠縣人 李井仁 順慶人 陳祖舜 大竹人 壬子科舉人 餐心捍 西充人 陳汝明 陳汝為 李 揀 俱營山人 雷五鳴 渠縣人 陳 源 大竹人 辛酉科舉人 雍秉質 南充 馬士玠 袁家麟 俱西充人 李 甡 王用義 俱渠縣人 徐先弟 大竹人見進士 甲子科舉人 許大用 李時中 宋長輝 俱南充 李昭濟 西充人 李以寧 營營山人 王升南充人 明 南充縣貢士 何明龍 程騰芳 黃昌明 何洛文 有傳 沈爾澤 程師堯 贈中憲大夫 楊光臣 楊維藩 任訓導 杜鐘岳 任同知 羅天榖 任訓導 李 直 任訓導 崔斗瞻 程吉士 程道章 任推官 任 炌 任 瑤 西充縣貢士 白仁遠 洪武十九年貢官至浙江巡撫 麻元貞 洪武二十年貢任都察院都事 賈 庸 洪武二十一年年貢 羅 琮 洪武二十二年貢 王惟福 洪武二十三年貢任湖廣灃州同知 楊 源 洪武二十五年貢 徐才美 洪武二十六年貢任廣西桂林通判 任起南 洪武二十七年貢任湖廣衡山縣丞 蒲富安 洪武二十八年貢 劉 壁 洪武二十九年貢任山東布政司理問 袁 嵓 洪武十一年貢任縣丞 游 方 洪武三十五年貢任寧羗州訓導 嚴 斆 永樂元年貢任真隸寔州 張 岷 永樂三年貢任江西湖口知縣 何 建 水樂四年貢 趙福山 未樂五年貢 楊千祿 永樂六年貢 杜復初 永樂七年貢 吉 廣 永樂八年貢任湖廣辰溪主簿 王 禮 永樂九年貢任山西平定知州 陳 純 永樂十年貢 袁 安 永樂十一年貢 觸 傑 永樂十二年貢 何 洲 永樂十三年貢 楊 銘 永樂十四年貢 梁 用 永樂十五年貢 何 信 永樂十六年貢 何 敬 正統元年貢住西市政司峰政 張 信 馬 驤 周 璣 正統五年貢 張 翼 任縣丞 何性初 馮 政 任主 馮 彩 任訓導 蒲 清 任長史 李 彪 正統十三年貢任眠府舍人 何 蛟 正統十二年貢 龐 賢 任雲南昆陽知縣 劉 瑛 郁侄景泰元年貢任山東提舉 周 政 景泰二年貢任湖廣會同縣主簿 石 璿 景泰三年貢任知縣陞貴州按察司經歷 羅 淵 景泰四年貢任雲南巡撫 羅 煥 景泰五年貢任知縣 賈 魁 景泰六年貢 何中立 天順元年貢 張 鐸 天順五年貢 馬 鐸 天順六年貢 王 冕 劉 玨 趙 溥 何 倫 楊 泰 斯 綸 任州判 賈 銘 成化二年貢 蕭 容 成化四年貢 王 能 成化六年貢 何 能 成化八年貢 斯 縉 咸化十年貢 樊樊秉初 成化十年貢任縣永 何 兌 成化十四年貢任推官 趙 鑑 成化十六年貢 黃 裳 成化十九年貢 何志亮 何 福 李文順 王 道 何 昂 弘治元年貢任知縣 胡 紀 弘治五年貢 張 敷 弘治七年貢 姚 冕 弘治九年貢任知縣 馮 玉 弘治十一年貢任縣丞 王 俊 十一年貢任縣丞 何士鰲 十二年貢 斯 文 十三年貢任教諭 杜文顯 十五年貢 安 泰 十七年貢 楊 英 正德元年貢 賈 爵 二年貢貢 任 全 五年貢 何 奎 六年貢 高 登 七年貢 呂 武 九年貢 馬 晉 十一年貢 羅 星 十二年貢 羅本本立 十五年貢 任 倫 十六年貢 楊自然 嘉靖元年貢 斯 美 二年貢任同知 楊 亨 三年貢 王 環 四年貢 王 輔 六年貢 杜懷謨 八年貢 王秉倹 十年貢任推官 賈大義 十年貢 斯民表 十三年貢 吉行達 羅鳳翔 羅 薦 楊 幹 楊宗元 斯 養 二十二年貢任知縣 朱 鸞 龍 賢 馬 弇 李友柏 萬曆年貢任推官祀卿賢 右來薦 羅履素 楊 蒤 任知縣 龐學元 魏 祥 馬 裁 俱萬曆年貢 陳王道 天啟年貢 馬 英 任知縣 宋文運 楊明繼 王甲英 科貢俱天啟 馬 華 恩貢 楊際昇 吉 昂 馬登崑 馬國駿 崑之子 劉時行 高儀乾 科貢知縣 陳世傑 張鵬翼 拔貢任知縣 劉時紘 恩貢 馮登俊 俱崇禎年貢 陳 明 王 壁 陳 晉 歷主事 羅 維 馬 仝 歷知府府 馬 龠 李 相 王行之 歷嘆簿 安 相 泰之子 王 遷 何䐻霄 馬公擴 馬公撰 馬公揚 馬公搢 王 拱 李 和和 王 範 崔 鈒 歷同知 蓬州貢士 樂 韶 萬 鐘 張 貫 胥麟周 茍人龍 于 禎 洪武貢歷都察院 蘇 霖 任縣丞 鮮勝宗 任知縣俱洪武年貢 彭永中 永樂貢任經歷 淳從善 永樂貢任長 李泰厚 任教諭 牛 剛 宣德貢任檢校 文 哲 正統貢任知縣 龐 俊 正紡統貢任主簿 柴 貴 正統貢任縣丞 馮仲賢 景泰貢任訓導 李 善 大順貢任訓專 杜宏 天順貢任訓導 周 籌 成化貢任吏目 張 翀 成化貢任訓導 趙 惠 成化貢任教諭 嚴 敬 成化貢見鄉賢 李 灝 弘治貢見知縣 楊 蔓 正德貢見人物 賓 嘉靖貢任知縣 王士元 嘉靖貢見人物 于士華 嘉靖貢見隱逸 劉 洋 嘉靖貢見人物 陳 銓 萬曆貢任訓導 羅 瓊 萬曆貢任教諭 羅為冕 瓊子萬曆貢任教諭 白可文 萬曆貢未仕 陳文謨 萬曆貢 羅為縉 崇禎貢任教諭 李之芳 崇禎貢任知縣 李之蓁 崇禎貢任州判 李時皋 崇禎貢 李丹年 崇禎貢 儀隴縣貢士 侯 信 人鄉賢 馬 駿 任綏寧知縣 劉 詔 劉 謨 任上進知縣 馬道濟 李友松 李奉時 李逢時 李 洋 李 澤 何大行 任教諭 黃金閏 黃 鐘 黃 錫 王 陞陞 任新都教諭 馬斯溫 任新繁教諭 趙 祥 任教諭 王 皋 任阿迷知州 毛 渙 任教諭 王天然 王泰然 任梁山教諭 王雍然 任通城知縣 何 思 任藍田知縣 何 愚 王 傳 馬良遠 蒲尚錄 任金堂教諭 李 亨 嚴 謨 任威遠教諭 陳 時 雊 鑑 任蓬溪教諭 李 舉 任巷溪教諭 杜維禎 王之禎 劉應壁 楊若梓 劉應薦 劉朝鳳 潘 琦 鄭之臣國朝 南充縣貢士 張四維 陳 拱 李兆襄 若梓子纂脩郡志見隱逸 陳于王 蒲嗣果 任榮涇教諭 馬騰先先 拔貢 茍若筍 任涪州訓導 任爾瓊 任富順訓導 韓 文 嚴有孚 馮 愷 馬之驥 西充縣貢士 羅羅于明 楊爾梅 趙長慶 任知 羅良弼 李在公 楊篤生 何翰寵 王一心 楊開泰 王臺鉉 何銘鼎 馬天衢 龐 恕 楊魁吁 馬濟美 趙錫胤胤 趙心普 陳我愚 馮天祐 馬相如 張楚珩 高道生 杜永昌 蓬州貢士 熊吉夢 唐之傑 程補之 熊飛夢 王際盛 楊完美 蘇眉英 蘇世英 姚自明 鄧 偉 營山貢士 魏之璵 李 旻 李 昌 侯 璋 羅 芳 李仁民 張廷翰 于仲奮 王維綱 于述珂 司元胤 陳所儲 于在心 侯嘉榮 陳汝諧 任訓導 李 縂 任合州訓導 陳汝弼 儀隴縣貢士 席端閣 王 壁 楊若栒 張景運 侯干周 慶安州貢士 傳 珩 李若榛 渠縣貢士 大竹縣貢士 陳 瓉 陳應熊 陳其綸 隣水縣貢士 甘維元 國朝監生 彭際盛 任河河南武陵縣知縣見人物 彭長泰 彭長齡 俱註選縣丞俱南充 陳汝楫 營山人 凃長春 渠縣人
武宦附
[編輯]明武舉
[編輯]- 蒲藩
- 何汪
- 陳廷傑,小河守備。
- 鄧若禹,任龍安參將。
- 龐還中,拔將。
- 王朝倚
- 韓標,俱拔將。
國朝武宦
[編輯]- 杜君恩,都督僉事,任湖廣提標中軍參將。
國朝武舉
[編輯]- 馬雲先
- 周誌全
- 杜文光,俱補行辛酉
- 王之屏,甲丁,俱南充人
- 楊鳳䎂,丁卯,廣安人。
卷五
[編輯]人物
[編輯]爾間孕秀鬱菌,離奇生申,本乎嶽降曠代鐘靈,補天浴日,名世會際昌期。鼓吹休明,旦奭闢乾坤,欲開之泰連參贊元化,伊呂燮宇宙自然之氤氳。世相有箕裘,豈徒後先嗣。美文章,通性命,應知述作崢嶸。樹織詞壇,果山偕眉山並峙;繃源河洛,錦水與漢水同流流。廟堂多武功,其是伏波橫海;草野敦文教,無非繼往開來。才無假於異代,養固在乎聖朝。作人物誌。
漢
[編輯]紀信
[編輯]- 紀信,安漢人,為漢將軍軍。項羽圍漢王滎陽急,王患之。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信乃乖王車黃㠴左纛,曰:食盡矣,漢王請降。楚聞,咸呼萬歲。漢王以數十騎出西門遁去。羽於是殺信。永加封忠祐安漢公。
紀通
[編輯]- 紀通,信之子。高后八年,太尉周勃討諸呂,通時掌符納比,軍竟以安劉。
龐雄
[編輯]- 龐雄,渠縣人。永平二年,南單于檀興烏桓反,殺遼東守取夔。遣雄將師討之,大破單于,遷大鴻臚,封都亭侯。
陳禪
[編輯]- 陳禪,安漢人,字紀山。仕郡功曹,舉善黜黜,惡內畏服。舉茂才,為漢中太守,賊聞聲即降。遷馮馮翊,官至司隸校尉。
馮煥
[編輯]- 馮煥,渠縣人。安帝時為幽州刺史,秉正嫉邪,為奸黨中傷。許作璽書收煥其子緄、勤,煥上訟,果得許者抵罪。會卒,帝憫之,比錢十萬,官緄即中。
馮緄
[編輯]- 馮緄,煥之子,字鴻卿。少學春秋司馬兵法。安仕蜀為觀閣令。蜀平,司空張華薦壽撰蜀相諸葛亮集,奏除著作郎,領本部中正。撰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序事,有良史之才。
譙登
[編輯]- 譙登,安漢人。永嘉初,守梓潼。李驤拔涪城,登食盡援絕,驤攻之益急,登不屈死之。
閻纘
[編輯]- 閻纘,安漢人。博覽墳典,慷慨有大節。懷愍太子廢,纘輿棺詣闕,上書,理太子冤。五子皆聞望有才。長子亨,為遼西太守。
龔壯
[編輯]- 龔壯,渠人。潔已守道,嘗謂人莫大於忠孝。父叔為李特所殺,積年不除喪,卒為李壽定計殺特及壽。壽立,徵壯不就。又上封事勸壽稱藩於晉,壽不聽,辭歸。
梁
[編輯]侯瑱
[編輯]- 侯瑱,安漢人。梁時屢平蜀賊,後敗侯景。歷官司空、太尉,都督五州,鎮湓城,以功封零陵郡公,諡莊肅。
趙震
[編輯]- 趙震,西充人。仕威遠令,聽民訟,以敦倫為重。
宋
[編輯]何涉
[編輯]- 何涉,安漢人。讀書晝夜刻苦,六經百家、山經地誌,志醫十之術,無所不通,過目不忘。舉進士,知合州,遷司戶員外郎。著有春秋本旨、廬江集七十卷。
雍鈞
[編輯]- 雍鈞,安漢人。治平進士,為御史臺主簿。時章惇用事,朝士盈門,鈞獨不往。惇怒,黜鈞蓬州。
黎錞
[編輯]- 黎錞,廣安人。慶曆進士,朝議大夫。英宗以蜀士為問,歐陽修對曰:文行蘇洵,經術一鐓。嘗知眉州,蘇軾作遠景樓記,稱其簡而文,剛而仁,明正而不阿。久而民益信之。
鄭脩
[編輯]- 鄭脩,蓬州人。年七歲,日誦萬言。遊太學,登元元祐進士,知梁山州。軍祿有餘,悉為小民代輸。未及引年,幡然而歸。結茅以居,扁曰飯牛庵。年八十七卒。今墓在蓬池。
李協恭
[編輯]- 李協恭,儀隴人。人雍熙問狀元,授梓州刺史,總領四川財賦軍馬,功業一時推重,多所著作。何宗元九龍歌:孔孟周公道有歸,昨夜夢中猶徘徊。先生芳躅猶堪追。題曰:為狀元李協恭作。
張廷堅
[編輯]- 張廷堅,廣安人。字才之。元祐進士。徽宗時擢左正言,與鄒浩、龔大江公望、常安民、杜伯雨皆在諫列,時稱為得人。嘗上言司馬光、呂公著之賢,又薦蘇軾、蘇轍,忤執政,出為京東轉運判官。蔡京欲引為巳用,廷堅不從,京憾之,列諸黨黨籍,編管象州。卒贈徽猷閣學士,諡節愍。
馮子脩
[編輯]- 馮子脩,西充人。元祐進士。為長安令,不屈。童貫節義備見記纂淵海。
彭戢
[編輯]- 彭戢,鄰水人。元祐進士。為兩浙提舉,奉祠以歸。嘗畜雙鶴,江右士夫送行,有扁舟載雙鶴,萬卷貯群書之句。
張天玨
[編輯]- 張天玨,岳池人。嘗讀書角竹洞。元豐舉進士,累官諫議大夫。蒞官盡職,志節甚偉,立朝敢諫,知無不言。
姚邦基
[編輯]- 姚邦基,岳池人。舉進士,知尉氏縣。滿秩,劉劉豫僣竊,邦基遂棄官去,聚徒教授,隱於山林。豫敗,紹興中徵之,寵以京秩,不就。
何麗天
[編輯]- 何麗天,安漢人。宦遊中都,賦懷親十三篇,如毛詩體,隨表上進。求外補。上嘉其志,而詔嶺南遠官皆迎養。
游桂
[編輯]- 游桂,廣安人。隆興進士。志慕聖賢,學窮性理,所著有禮記經學三十一卷。仕制司機宜文字。從子仲鴻,從孫似,俱大拜。
安堯臣
[編輯]- 安堯臣,廣安人。宣和初上書論權要,補補承務,即累官南平太守。
游仲鴻
[編輯]- 游仲鴻,安漢人。淳熙進士,知中江,制置使金鏜等薦之,召八宰相,趙汝愚甚重之。時光宗以久不視重華步少,汝愚書陳宗社計。及孝宗升遐,遂贊定大策。後知嘉定,有政績。卒諡曰忠。
雍沿
[編輯]- 雍沿,營山人。舉進士,善吟詠,有詩集行世。
安丙
[編輯]- 安丙,廣安人。淳熙進士,以資政政殿大學士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平吳曦之亂,進少傳。卒贈少師,諡忠定。著有晶然集。
蒲擇之
[編輯]- 蒲擇之,渠縣人。紹定進士,歷禮部尚書。淳祐中,元人犯蜀,以擇之為制置使,有幹理卻敵之功。
游似安
[編輯]- 游似安,漢人,仲鴻子。嘉定中進士,累官吏部尚書。八侍經筵,帝問太宗貞觀治效何速如是,似推原以對。淳祐中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南充公。卒贈少師,諡諡清獻。
王傳
[編輯]- 王傳,通六經詞賦,秦蜀之士受業其門者多顯達。
王叔簡
[編輯]- 王叔簡,由渠州徒居廣安,剛毅平直,樂學能文,尤長於詩。擢省第一,明年登進士,判潼川,痛洗盬筴之獘。太常博士葉適常以志行端一,才能強敏薦之,時稱其難進易退之節。
趙寅
[編輯]- 趙寅,西充人。登進士第,官至奉議即閬州分僉僉。有氣節,元兵至,不屈而死。
元
[編輯]袁岱
[編輯]- 袁岱,渠縣人。穎敏博記能文。延祐進士,為夔州路大寧判官,有能名。
陳繼賢
[編輯]- 陳繼賢,廣安人,君節子。少孤,刻意為業,寒暑無間。登延祐進士,判懷遠,有兼能公正之稱。捐俸鑄祭器,置文廟,並書萬餘卷。
文如玉
[編輯]- 文如玉,順慶人。少嗜學,多著作,舉進士,官至東路太守。政平訟簡,禁暴戢姦,姦吏民懷之。
明
[編輯]庹智
[編輯]- 庹智,蓬州人。淇武初由太學住,任戶科給事中。見鄉賢。
母思義
[編輯]- 母思義,蓬州人。洪洪武初舉人。工詩文,歷官周府長史,為時名宦,子孫科第不絕,卿人榮之。
楊貴亨
[編輯]- 楊貴亨,營山人。洪武舉賢良方正,任兵部即中,歷江西廣信府知府。
于禎
[編輯]- 于禎,營山人。洪武中大學生,歷御史。往往剛付,抗言時事,有直聲,擢河南知府。
羅茂英
[編輯]- 羅茂英,儀隴人。洪武中監生。居官清槙,聲譽著聞,終副使,家無餘積。
于紹
[編輯]- 于紹,營山人。舉賢良方正,任知縣。招流移,闢田野,政績甚著。
石泉
[編輯]- 石泉,岳池人。永樂間舉人,歷南陽知府。大旱三年,泉披髮跣足拜禱,雨如注。又奏復南陽王府侵占民田四十餘家,咸立祠祀之。致政歸,晉階大參,詔有司月給未三石以供朝夕。
王鐸
[編輯]- 王鐸,逢州人。永樂中舉人,官萬縣訓導,歷略陽教諭。嘗陳保釐十二策,著有補著顏子集並詩稿行於於世。
范循
[編輯]- 范循,南充人。永樂初進士,擢御史,陞貴州僉事。耿介直撲,克持憲紀,有右人風。危言劾嬖倖獲罪,直聲聞中外。
文哲
[編輯]- 文哲,營山人。正統貢,任武昌縣。廉介勤慎,撫養百姓,作興學校,吏民懷之。
張永
[編輯]- 張永,南充人,景泰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禮部主事,擢知嚴州府。為政嚴明。歲饑不待報,請減稅額,闢沙渚,沒豪右田以給貧民。御史上其其狀,賜璽書褒美。
馮孜
[編輯]- 馮孜,南充人,景泰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擢知延安府,改郡城,寬賦役,雪冤疑。建陽賊嘯聚,直抵巢巢穴,擒斬賊首,民賴以安。陞湖廣參政,以親喪去任,廬墓哀毀,養疾不出,上論高之。
吳伯通
[編輯]- 吳伯通,廣安人。天順進士,歷官按察使。學務躬行,以道自任。督學河南、浙江,振起士類,惓惓以治心養性為訓。居家建甘棠書院,教授百餘人,手錄白鹿洞規示之。著達意稿、近思錄。其學根極於性命之理,而發揮於王道,學者稱石谷先生。
□洋
[編輯]- □洋,岳池人。天順舉人,由訓導歷陞至知府。其校文於楚,有以以賄進者,厲聲叱之,亦不問其姓名。同知雲南,清戎均役,濬渠息盜,滇人賴之。
馬廷用
[編輯]- 馬廷用,西充人,號紫崖。成化間進士,歷官侍讀學士,以經學推重天下,所著文集數十卷,學者宗之。
馬金
[編輯]- 馬金,西充人。父廷用,成化中為侍讀學士,多著述。金登進士,歷浙江布政使使,所至有惠政,民為祠祀。弟龠,由進士歷官參政,併有聲譽於時。
向時
[編輯]- 向時,岳池人。成化中進士,歷南京禮部郎中,知德安府。均里役,息爭訟,民心感悅。致仕歸,訓子孫以廉介,家範凜然。年八十,手猶不釋卷。
楊純
[編輯]- 楊純,鄰水人。成化中進士,任監察御史,巡按貴州,斷決如流。任滿,百姓乞留一年,上許之。謠曰:鄰水楊,但願年年巡貴陽。陽。貪汙畏法,軍民安康。陞陜西副使。去之日,黎獠遮道攀留。
余正己
[編輯]- 余正己,岳池人。成化舉人,授清豐教諭。博聞強記,明數學,造木牛流馬,屢試輒驗。定曆法,三上疏糾盧侯之失,阻於權右,齊志以歿,識者哀之。
王昂
[編輯]- 王昂,廣安人。弘治進士,官給事中,歷陜西副使。彈劾不避權勢,朝寧有聲。致仕歸。敦行右右道,表正鄉閭。
母恩
[編輯]- 母恩,蓬州人。弘治進士,知臨海縣。治行精敏,卓然有聲。陞湖廣御史。著有詩集及家禮考。
李陽春
[編輯]- 李陽春,渠縣人,弘治中進士,任行人,奉使名藩,餽遺一無所受。居諫議,彈劾不避權。權要以木常少卿致仕歸,恂恂如書生,卿人仰之。
張惟
[編輯]- 張惟,南充人,弘治舉進士,素履端介,以忤逆瑾,幾死於獄,九載不調,家居孝友篤實,卿里稱焉。
李應和
[編輯]- 李應和,大竹人。由弘治進上給事中,遷參議。廉介自守,以德化民。有侵官地若干畝,有有司漁獵其利,置不問。應和清出還官,計畝徵稅,官民兩便,人為立碑頌德焉。
談倫
[編輯]- 談倫,鄰水人。弘治進士,知潮州府。築海口時數千丈,民居獲安。砌廣信橋,往來便之。
柳稷
[編輯]- 柳稷,南充人,弘治進士,觀政刑部,忽疾作,曰:吾嘗夢作志伊學顏論,其能久乎?果爽於京。著有封建論。
楊一鈞
[編輯]- 楊一鈞,鄰水人。弘治間進士,官漢中知府。禦侮救荒,民賴以安。陞浙江副使,漢人為祀,祀名宦。
唐臣
[編輯]- 唐臣,營山人。由弘治進士歷知府,忤權貴調,調知澂江府,有惠政。轉鹽運使,未至而卒。囊無一錢,當道資送之。著拙庵集。
王佩
[編輯]- 王佩,南充人由正德進士。性剛毅,不隨時俯仰。歷湖廣副使,獨持夙裁,不畏強禦。及解歸,飭躬勵行,鄉語推重。
韓士英
[編輯]- 韓士英,南充人,正德進士,授主事,榷稅江西。時宸濠不軌,公持正不與通。及守岳陽,弭盜賑饑,屢有異政。歷都御史,巡撫鳳陽,晉大司徒,改司馬。滌蠹減租,選將練卒,赫然然有聲於時。毋德純,南充正德進士,歷大理寺正,以議禮獲譴,釋回。尋復職,陞尚寶卿。吏部尚書楊博疏言:德純爭論國事,力劾權奸,衡因既深,緩急可用。數語見公生平雲。
唐通
[編輯]- 唐通,南充人,正德舉人。弱冠時推廩以給卿人。知階州,一介不取。聞父計,即徒步歸,哀至喪明,時稱其孝。
張芊
[編輯]- 張芊,南充人。正德中進士,為郎中,榷稅浙江,以廉名擢漢中知府。持法公平,不逐時好。好所至遺愛,人爭傳誦。
向信
[編輯]- 向信,岳池人,時之子。正德進士,歷御史。上封事數十條,巡視通倉,議脩連河,皆有碩畫雲。
王翰臣
[編輯]- 王翰臣,渠縣人。正德間進士。居父喪,遵行朱子家禮,監司賻以金,辭不受。妻李氏卒,終身不娶。事繼母以孝聞。授主事,歷鹽運同知。屏祛宿獘,官民便之。卒於官,囊無餘物,時稱廉介。
江萬實
[編輯]- 江萬實,大竹人。正德初進士。任監察御史,巡按江西。抗疏言事,動關國體。時討寧庶人及平華林巨寇事,與有功,時稱名御史。
韓孜
[編輯]- 韓孜,南充人,登正德卿薦,後築室青茅山,沉酣典籍,寒暑不轟。守今憐其貧,徵段託以助者,孜力卻之。仕司務,奉命賑秦民,頒賚有法,恩無不遍。遷員外。
石天柱
[編輯]- 石天柱,岳池人。正德戊辰進士,歷都給事中,立朝敢言。武宗欲幸宣府,天柱刺血書疏以進,遂止。兵部尚書彭澤,澤被誣當刑,柱陳澤征伐功,忤旨外調。嘉靖初,詔復前職,尋陞大理寺丞,卒於官。所著有秀峰集及奏稿。
馮馴
[編輯]- 馮馴,岳池人。正德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會乾清宮災,疏弭變七事,言甚懇切。出守興化,除二虎三彪,政治肅然。謠曰:馮太守,來何遲,書吏瘠,百姓肥。銓部考最,榜天下第一。官至江西布政使司。
楊麗
[編輯]- 楊麗,南充人,正德中進士,授戶部主事。歷守楚雄府,有惠政,民立生祠以祀。歸與諸弟怡怡一堂,分財讓產,人稱君子。
楊瑞
[編輯]- 楊瑞,岳池人。正德進士,以行人封楚藩,卻其餽。擢御史,巡北城,清戎除盜,釐奸剔蠹。從議犬禮謫隨州判官,卒於家。隆慶初,詔贈少卿。
羅玉
[編輯]- 羅玉,南充人,正德進士,為黔滇御史,謫發奸回,籍籍有有聲。
譙孟龍
[編輯]- 譙孟龍,南充人,嘉靖進士。歷官眾政先知南昌府,廉潔方正,時稱循良。居卿孝友,閭里咸化。
張鑑
[編輯]- 張鑑,南充人,嘉靖中進士,初授會稽令。均田田畝,清削,豪右侵占流移復業者五千家。行取南御史,出守建寧,兵憲臨清,尋陞山西按察使。後巡撫山東,行丈糧田保甲弭盜法,天下則之。引疾歸,用薦起總督糧儲,八年,宿蠹盡革。卒時,囊無一金,人比趙清獻雲。所著有皇極經世衍義、賦役法屯操奏案微安圖議石州奏疏江泉別集中永遺稿行於世。
陳以勤
[編輯]- 陳以勤,南充人,由嘉靖進士選八讀中秘書。其閣試文有將與皇夔說旦為仲仲伯,不知蕭曹房柱為何人之語。後同新鄭高公侍讀講於穆宗潛邸,高去,獨侍九年,啟沃最多。會儲位不安,公為保護,功著羽翼。穆宗初載,手詔以禮卿入內閣筦摳務。於時巖廊畫一,海宇寧謐,公之功居多焉。家居十七年,卒于里第。穆宗震棹輟朝,賜祭葬如例,諡文端。初,公遲回宦轍,不屑投足倖門。或笑其迂,公嘆曰:士君子立身行已,當自迂始。作法於迂,其獘猶通。作法法於通,則孔光、張禹之徒,且搞旌攘臂而前矣。故迄今談先輩典型者,必以公為歸。
任瀚
[編輯]- 任瀚,南充人,嘉靖已丑進士,對策稱昌。御批云:勉朕求敬,一之為主,忠哉!由庶吉士歷時經筵,寵眷甚渥,為當國者所忌,乞休杜門。年甫四十,絕跡公庭,惟以靜養著書為事。工於文,尤善自祕。海內慕其高,徵文者踵至,當路薦剡三十十餘次,竟不出。家居五十餘年。所著春坊集鈞臺集河關留著錄任文逸稿任詩逸草海鶴雲巢對聯諸書,行於世。公生平講性命之學,及終之日,即即其生之日,譚笑而逝,聞者莫不稱奇。
馮薦
[編輯]- 馮薦,南充人,登嘉靖進士,由榖城令擢御史。時世宗好方技,疏五上,皆嘉納。歷按山東、湖廣,兩主試事,公明有聲。以敢言忤權貴,遷知府,引疾歸,傾俸置業,以貽姻戚之貧者,竟不言德,士林重之。
王遵
[編輯]- 王遵,南充人,登嘉靖乙未進士,貴州福建左布政使。始公為東陽陽縣令,以寬平為理。邑有礦徒作孽,眾謂可兵取為功,遵馳尺一諭之,立解為即中。日有大獄,株連數百人,公疏枉滌滯,全活甚眾。其他招徠逋寇於楚雄,大舉鹺政於兩淮,成城建學,淮人感德,肖像祀之。而閩省備倭,尤為邊防所賴焉。
何子明
[編輯]- 何子明,南充人,嘉靖乙丑進士,筮仕錢塘,砥節礪操,不阿權貴。有季吏目者,偶死疑獄,子明立剖其冤。四年,召為御史,多所彈劾。尋遷廣東僉憲,諸戎馬屯政備邊狀,無不諳悉。粵龍門門從化賊倡亂,新寧盜鼓譟從之,勢猖獗,當事者計莫知所出。子明時以少參授節銊招撫之。胄不肆殺戮,戮且嚴,督將裨非生擒不餓功,由是人無倖功,渠魁授首。及紀平寇績,晉憲副,錫金帛,而子明已卒。
王奇嗣
[編輯]- 王奇嗣,蓬州人。嘉靖甲子舉人,任貴州思南推官,陞知州,不就,歸不持一物。卒之日,語其子曰:我生七十三,平生不愧天。在家不說事,做官不要錢。子孫皆如此,福澤永綿綿。諸子鬻產以葬,亦可稱清白吏矣。
王廷
[編輯]- 王廷,南充人,號南岷,嘉靖進士,由戶部主事改御史,拜官數月,讜論日陳,彈劾權奸,諳州倅,直聲籍籍。繼守姑蘇,勤明廉介,吳人祠祀之。晉秩中丞,總理河道,遺後世之利。總督淮陽,轉輸籌畫,咸當機宜,奏平倭偉功。隆慶慶間乞歸,年八十,當被存問,壽考令終。贈少保,諡恭節。所著有奏議、詩文、拊岳集、兩漢書鈔等書。
王柄
[編輯]- 王柄,渠縣人。嘉靖丙戌進士,任主事,權稅不私一物。守岳州,有築隄功,遷雲南副使,德威丕著,諸酋納款,款乞休。家居課子睦族,鄉里翕然化之。
趙之屏
[編輯]- 趙之屏,南充人,登嘉靖進士,任大理寺評事,多平反。陞岳州知府,歷貴陽陽憲副、湖廣參政,征苗多所擒獲。致政歸,讀書於方山洞,著有洞林夢語、吞痀遺響等書。
文衡
[編輯]- 文衡,南充人,由嘉靖進士任雲南僉事,歷官清嚴,以水蘗著,文章行誼,卓有古風。
李初元
[編輯]- 李初元,營山人。嘉靖甲辰進士,任御史。性剛介寡慾,出按河南,豪右聞風歛跡。卒於汗署中丞藩臬啟啟其篋,惟遺金五錢,布襪一雙,可概其人品矣。
楊侃
[編輯]- 楊侃,營山人。以歲貢司訓於秦,登陜西嘉靖乙酉卿薦,陞知縣,終雲南曲靖府。質亮端方,所至有聲。處卿黨恂恂,與物無忤。
王續之
[編輯]- 王續之,南充恭節公冢孫。嘉靖壬戌進士,歷兩浙副憲,雲南大參,江西藩伯。性端正雅醇,忠誠天賦,剔歷有聲。其家學淵源,蓋有自雲。
徐萬壁
[編輯]- 徐萬壁,大竹人。嘉靖癸未進士,歷官陜西兵憲,上籌邊奏議,邊境賴賴以保障。有罪囚不應死,與御史爭之不得,投劾歸養。邑往事協濟,萬縣守備東卿,民不堪命,力言於當路罷之,里民至今頌焉。所著有縣志、族譜五穀集諸書。
張大用
[編輯]- 張大用,岳池人,嘉靖中進士。性英英邁,以部屬榷稅蕪湖,廣報羨以千計。僉陜西憲臬,奉敕長城,建鎮朔樓,工成,陞副使,管鹽法。有太監敗盬法,參劾罪之,一道肅然。
王袞
[編輯]- 王袞,廣安人。性孝友,登嘉靖進士,授行人,擢御史,執法不阿,抗疏危言,切中時事。如辨天地合祭,條馬政四事,荒政十七事,背其大者。巡湖廣,貪墨皆望風解印綬去,時稱名御史。
陳于陛
[編輯]- 陳于陛,文端公以勤子。由隆慶進士八中祕,至參大政,政日距太傳二十有七年,明朝二百年父子拜相者始見於此,時論榮之。公自以遭遇尤奇,思得當以報。是時上歹深拱,群臣希得進見,諸以言斥者眾,吏治隳窳,兵食消耗,公心憂之,疏為六事以獻,悉採其意行之。公性悃款,若不能道一辭。及遇大事,讜論切至,以時啟沃居多。言官被斥,南北臺省幾空,公亟疏其無罪。公自隨太傳,已習聞國家訓故,又該覽諸家所撰紀,以為實錄寶訓會典諸書,率渙渙不相屬,亡以示後。且使天子一旦思觀祖宗便宜故事,及先臣善言懿行,安所持而獻疏請纂脩正史,備一代紀載。既得請,則日夜編摩鉤校,不遺餘力,竟以此憊病劇而終。天子為哀悼,輟朝,賜諭祭,命皇長子以其意往賻之,禮部郎一人持節護喪。策贈少少保,諡文憲。
李益
[編輯]- 李益,南充人,由隆慶舉人仕路南守。初令寧鄉,值清丈之役,實心平賦,豪右不悅。尋改定邊,捐俸創學,士風丕變。又嘗築右洞哨以禦寇。事聞,有帑金之賜。決黑龍江灌溉瘠土,全活者萬家。所至皆祠祀之。
茍繩武
[編輯]- 茍繩武,蓬州人。由隆慶舉人授涇陽訓,卒於官。性孝友,事繼毋曲為承順。父祖遺產,割與叔父兄弟之貧者,日與諸生講論不倦。秦中人裹糧從之。當路推榖使天假以年,所就未可量也。
王德完
[編輯]- 王德完,廣安人,降慶進士,任兵科都給事中。上欲易東宮,抗疏直諫,下詔獄究問。主使之人兩次打問,只供太祖高皇帝主使,廷杖一百為民。神祖遺詔,起國本功第一,陞左僉都御史,歷戶部尚書。卒賜贈廕祭葬。
鄭卿
[編輯]- 鄭卿,萬曆丁酉舉人。博極群書,屢上春官,不金堂卒。所著有《博雅篇》百四十卷,為廣安聞人。
袁諫
[編輯]- 袁諫,西充人。萬曆進士,歷官陜西神木兵備道,監兌籌邊,卓有聲莝里居賑荒造橋,周寒士,恤孤貧,有推解風,迄今口碑存焉。
李若梓
[編輯]- 李若梓,萬曆進士,南充人,益之孫。性孝友。任襄城令,郡有麵油航稅,為諸商病,悉罷之。三年,調洪洞。襄民赴闕上疏,旨云:民情思戀,著照舊供職。旨下,到洪洞數月矣。山西撫按亦據民詞留之,其略云:襄城、洪洞均為赤子,奪此還彼,若洪洞何?後陞陜兵道。時流寇猖獗,斬渠魁神一元,擒普天飛。以勞瘁致病,遷河南布政政。卒。崇祀鄉賢。
黃輝
[編輯]- 黃輝,南充人,字平倩,號慎軒。弱冠舉省元,由萬曆進上,選八中祕。光宗任東宮,輝為講讀官,啟沃調護,甚見親禮。歷大司成,以好談祥理為臺臣論列,引疾歸。家居清素,一如寒士。四十喪偶,不再娶。長齊修凈業,而文名動天下。尤精翰墨,海內多寶之。著有鐵菴集八十卷、平倩逸稿三十六卷,門人蔡復一刊行於世。
李竹
[編輯]- 李竹,益之叔,萬曆舉人。生而神異,一目數行俱下,終身點畫不差。精天文數學,不為舉子業。兄迫之,八場草畢,不謄真。監臨重其名,命房考謄之。既中,有草幅偏能中李竹藻,文何自落落孫山之句。性嗜酒,不宦不娶。著有發明天文正謬等書。
楊文岳
[編輯]- 楊文岳,萬曆進士。南充由太僕寺卿忤逆璫魏忠賢,謫外。時登萊新設巡撫,文岳首其事,得軍民心。後命討闖賊,困於汝寧,被執,賊呼以先生,公大罵,不食數日,成灌以粥,嚼舌和粥,噴血,復罵死。賊義之,加棺。歙賊退,都督孫尚進哀慟曰:楊公豈受賊棺耶?易之,時已經年,面色如生。
劉文琦
[編輯]- 劉文琦,西充人,由萬曆進士任麻城令,清廉愛民,尊賢禮士,賢聲內聞。行取八部,復出守河南大梁道,麻人思之,請祀名宦,立碑紀德。
李兆
[編輯]- 李兆,字見可,西充人,由天咨進焉。崇禎間,三典銓選,介直清操,不阿權貴,人無敢干以私者。累官右通政卒。
李含乙
[編輯]- 李含乙,渠縣人。由崇禎進士任禮部員外,崇禎未,丁憂里居。張獻忠礦成都,後以其偽都督馬元利掠順慶城,戌守焉。含乙破家家募士,得數千人,圍廣女州。城陷,會元利赴援,含乙戰敗,餐之。
李儲乙
[編輯]- 李儲乙,崇禎庚午舉人,任監紀推官。弟李含乙戰死,儲乙率餘眾守渠縣。獻賊偽都督張恭來寇,城陷被執,不屈死。《縣志》載。
李乾德
[編輯]- 李乾德,字雨然,西充人,崇禎辛未進士,累官偏沅巡撫。蜀亂,奉命聯江上兵將恢復地方。時賊據滇、黔稱王,一時靡然從之,無敢一言抗犯。乾德獨拒不從,書詞凜厲。後被執載舟中,不食者數日。屆月波澤與其弟升德慷慨赴水死。
冉世維
[編輯]- 冉世維,南充人,己卯舉人,任江西永寧縣。舊多大盜,前尹皆順從,否則必餐于盜。維到任,盜皆糾眾擁至後堂,維佯許之,乃密令家人召應捕,活殺于署,盜患遂息。事間,晉秩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
傳嘉行
[編輯]- 傳嘉行,以明經出仕,任雲南楚雄知府,視民如子,以朝議大夫致仕,百姓思之。居林下三十年,年九十七卒。凡所著作數十種,兵火後皆散失,惟碣殘碑猶存。
王瑨
[編輯]- 王瑨,廣安人,尚書王德完子。以廕官職方即中。孫可望王黔中,恥不受偽官,潛匿苗峒,六年不出。上嘉其忠,後陞雲南順寧知府。兵至餐難,子有文請同父餐,俱盡節,父子稱忠孝焉。
張綬
[編輯]- 張綬,營山人。廉能端謹,奉法不阿,盡策撫夷,郡民永賴。
李華
[編輯]- 李華,營山人。性剛毅,行誼端嚴。八太學歸養至孝。性成分田產以給孤,友孝純篤。
于士元
[編輯]- 于士元,營山人。八太學作日抄以紀行。居鄉黨,著族譜。養母終身弗仕,分產以給愛弟。
龍遂
[編輯]- 龍遂,營山人。養親弗仕,事兩毋不殊,孝敬友于庶弟捐貲以助孀妹之貧。
王宗舜
[編輯]- 王宗舜,營山人。賦性剛介,立身端方。撫庶弟同患難,貽橐均分。
李永喬
[編輯]- 李永喬,營山人。秉性剛介,文學博雅,侍親疾數月,未嘗解衣,卿評重之。
程道行
[編輯]- 程道行,南充人,舉人。歷岳州知府,多惠政,岳人祠祀之。
侯文才
[編輯]- 侯文才,營山人。歷任知府,清廉多多惠政。解綬歸,持身謙讓,人稱典型。
王鉉
[編輯]- 王鉉,營山人。性敏達,學問淹雅,著述甚富。
楊璽
[編輯]- 楊璽,西充人。家貧寡合,力學自持。知湘陰,直道不容,民有去思碑。
王嗣文
[編輯]- 王嗣文,大竹人。由歲貢歷任山東副使。齊藩藩事多不法,嗣文抗直不呵,力為裁抑,後皆畏憚,無干犯者。
張郁
[編輯]- 張郁,蓬州人。由太學生歷武昌、鶴慶推官,陞太僕寺正,所至有聲聲子相,由進士知醴泉、慈谿,以廉能名。
劉尚綸
[編輯]- 劉尚綸,大竹人。由歲貢任順天推官。時有疑獄久不決,綸一推問,即得其情,人稱神焉。
唐寅
[編輯]- 唐寅,營山人。以貢任華陰令。清操自勵,歸不治產業,書史自娛。布蔬人所不堪,而寅處之澹如也。
王度
[編輯]- 王度,南充人,精易學,後學宗焉。仕御史,臺院中皆以老成推重之。
孔承宣
[編輯]- 孔承宣,鄰水人。先聖六十一代孫。教諭麻城,拜掃東魯先塋。袁俸以資寒士,還文載之遺金,解宋忠之大難。尤好賑貸,遇歲饑,多所全活。
劉洋
[編輯]- 劉洋,營山人。性孝友,歷任秦、豫,有興學造士之功。歸,囊篋蕭然,清操不改,鄉閭重之。
李籌
[編輯]- 李籌,營山人。少有文行,任褒城令,獨著清操,恤民隱,革獘政,舉循良第一。
龔一麐
[編輯]- 龔一麐,營山人。性資端謹,文學博治,歷仕二十年,所在皆有恩澤,被寵褒。所著有南雍集。
嚴敬
[編輯]- 嚴敬,營山人。質直好義,行喪禮,非斥浮屠,人皆效法。
羅翔鳳
[編輯]- 羅翔鳳,營山人。事事父兄,有行誼,積學精深。著有芝城草、創古集、新聲命說、實錄等書,藏于家。
皇清
[編輯]高儀坤
[編輯]- 高儀坤,西充人,字寧一。性孝友,嗜學。領甲午卿薦,授浙江平陽縣令。時新經兵火,坤清操自矢,靜以寧民。一日謂家人曰:曰:吾其餐於此乎?恨不及與毋兄別。因手書遍致親友,託以後事。及卒,喪不能還,平陽民痛哭罷市。歙賻贈行,立祠祀之。
蒲昌迪
[編輯]- 蒲昌迪,渠縣人。由舉人授山東鄆城縣,廉潔有政聲。陞山西絳州,鄆人擊登聞鼓,保留不得,刻石紀其德。公嘉獎拔後進鄆鄆庶吉士魏希徵、中書舍人王啟沃、絳州庶吉士李復泌等,皆以貧士受知門下,成進士,予告歸,卒。于道絳人請入名宦廟,祀不絕。縣志載。
彭際盛
[編輯]- 彭際盛,南充人,字於斯,以明經任武陟令,政簡宜民。邑有沁水,歷為民患,盛捐金脩築提塹,民得享安瀾。歲丁未,蟲蝗為災,河北傷民苗甚毒。盛深夜虔禱,蝗越境飛去,士民因有張公再見無先後之謠。後以老病乞休,士民號泣籲留,拘例不得去,日攀臥遮道,為立祠祀之。縣志載:
羅為賡
[編輯]- 羅為賡,南充甲午舉人,任浙江孝豐令,教民造士。壬子八闈,所舉皆一時名名士,聯鑣翰院,僉稱賡得人云。其革蠹罷稅,方級陰獘,豐人德之,祠祀焉。後內陞行人司。所著有苕西問荅錄並諸家圖考、敦庵集等書。
羅為緗
[編輯]- 羅為緗,營山人。性質愨,中崇禎癸酉鄉試,不慕莝膴,敦孝友,恂恂謙讓,獎進後學,人稱為金玉君子。公請附八鄉賢。
陳瑺
[編輯]- 陳瑺,營山人,舉孝廉。先於明末率里民保守,縣城得以獨保。後全川郡縣始陷。歲饑,與弟設立場市,存活鄰邑流離難民千計。後知湖廣耒陽縣,以以賢能清廉著,耒人德之,祀以祠。
陳𤥙
[編輯]- 陳𤥙,瑺之弟同兄,舉孝廉,知郾城,以仁愛名,士大夫至今德之。
陳汝昌
[編輯]- 陳汝昌,營山人。性嗜讀書,明末大亂,流離中手不釋卷,以童舉孝廉,任江南太平縣,里有賢聲。
孝義
[編輯]天經地義,詩著蓼莪;勁草疾風,人思板蕩。問天倫不篤,功名之顯赫皆非;若大節多慚,文章之爛熳何補。求忠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考事業須先家庭之內。故捨生取義,焚身傳之漢史,嚼舌見於明編。而復性回天,馴虎見於渠州,冽泉應於克國。如從容就義,不乏揄旌。至若艱險成人,尚多隱行。表彰不事,激勸無無,由作孝義志。
漢
[編輯]張嶷
[編輯]- 張嶷,西充人。昭烈時,以都尉平山賊,除越嶲太守。政先恩惠,群蠻降服。後拜盪寇將軍,與魏戰沒,民為之立廟以祀。
晉
[編輯]成象
[編輯]- 成象,渠縣人。淳化中,李順據渠,父悸,餐象,哀毀慟哭,盧於墓側,有虎訓燕集之之祥,遠近咸稱孝子。
譙登
[編輯]- 譙登,西充人。永嘉初,守梓潼。李驤拔涪城,登食盡援絕,驤攻之益急,登不屈,餐之。
宋
[編輯]賈嵩
[編輯]- 賈嵩,蓬州人。力學至孝,舉孝行。
黃壽
[編輯]- 黃壽,蓬州人,舉人,以孝著。
狄承嗣
[編輯]- 狄承嗣,蓬州人。母年八十,忽病不越,承嗣告天,願以身代,毋卒哀毀傷生,負上成墳,盧墓三年。
杜源
[編輯]- 杜源,蓬州人。開禧中,蜀大疫饑,北路尤甚。源事親孝,嘗慨然曰:民吾同胞,何忍暴露。遂別男女骸骨,作二塚葬之。
周八行
[編輯]- 周八行,岳池人。事親統孝,親沒廬墓,甘露降五里,賜帛旌表。
王雲
[編輯]- 王雲,西充人,字子飛,成進士。欽宗時為給事。會邊勢迫急,康王往為質,後以以肅王樞代之。康王還,十一月,欽宗更遣康王如師,雲為副。比至磁州,以雲清野,故眾共賊之,雲遂餐。諡忠介,贈尚書。
趙寅
[編輯]- 趙寅,西充人。登進士士第,官至奉議郎,閬州分僉。有氣節,元兵至,不屈而餐。
元
[編輯]范均保
[編輯]- 范均保,儀隴人。至正中,母有疾,保割股和藥以進,乃愈。事聞,詔立孝感坊以表之。
陳君節
[編輯]- 陳君節,廣安人。生數歲,元末兵起,繚俘去,幾三十年。君節克勵成業,及有室,寢食不安,攜家貲北往,尋三歲,始得奉之以歸,孝養不衰。
馮伯樂
[編輯]- 馮伯樂,西充人。四世同居,孝義聞於時,門人拜都輩皆登第。
明
[編輯]羅坤賢
[編輯]- 羅坤賢,蓬州人。洪武中隱居,夙敦孝義,闔門八十口同爂,人咸稱焉。
姚氏之門
[編輯]- 姚氏之門,南充人,永樂靖難時,姚氏聚闔門男婦置酒哭祭。建文痛飲,皆縊死。鄉里積屍焚之,為棺木二丈許大窖藏焉。太守不敢顯旌,題碣曰姚氏之門,在城南紅土坡。
魏必通
[編輯]- 魏必通,儀隴人。成化中,父成賊死境,成率兵禦之,被執。必通八賊營,以身代父,賊乃釋成而留必通,抗言不屈,被殺。
楊凌曦
[編輯]- 楊凌曦,營山學生。明正德間,藍賊陷城,攜妻女潛避叢葦中。賊獲之,欲犯其妻,曦不顧身,相拒而死。事聞,旌為義夫。
孫仲王
[編輯]- 孫仲王,南充民。正德癸酉,流賊侵縣,仲玉與眾守李灘,為賊所獲,令探水,仲王示不可渡,且呼眾固守之。賊不得渡,斬仲玉,遂去。總制彭公大書忠義以表之。
張賢
[編輯]- 張賢,大竹人。明正德間,父為賊所獲,欲殺之。賢以身蔽父,賊斫臂,又折其唇,流血數升,祈祈請甚哀,父賴以生,賢亦不死。鄉人甚重之。
王蘋
[編輯]- 王蘋,明崇禎間武生。獻賊至,語其父曰:食國家水土,力不能報,畢命可耳。父然之。賊至,其父拔刀殺數賊,死焉。遂擒蘋,蘋罵不絕口死。
賈雄
[編輯]- 賈雄,西充人,為寧川衛百戶。正德間以孤軍擊賊於花牌樓,斬殺百餘人,力戰死,賊亦敗去。僉事王綸檄致致祭,號曰英勇,作記以紀其功。
劉時行
[編輯]- 劉時行,西充人。崇禎間貢,任永永寧衛教授。李逆犯闕,崇禎兇聞入蜀,時行聞之悼甚,觸明倫堂碑死。
龐昌映
[編輯]- 龐昌映,西充人,字再玉。崇禎丁丑進士。為人英毅激烈,讀書累萬卷,為文不屬草,出口皆入理奧。知江南青陽縣,感時艱,願以死酬國。所著詩文傳於世。家集兵燹,遇闖賊犯闕,即冠帶北面再拜涕泣。偶吟云:七尺微軀,赴之水漚漚山霧;一腔浩氣,留作河嶽星辰。追東漢三十三年建武之號,深恨白首無成;憶文山四十七載臨刑之詞,幸有丹心不改。送盡節。
蘇應奎
[編輯]- 蘇應奎,渠縣人。樂善好施,饑莩道左,瘞千餘人。
王燦
[編輯]- 王燦,渠縣學生,事親純孝,親沒,廬墓側,咸中禮度,門扁孝子。
程九霄
[編輯]- 程九霄,岳池人。天性孝友,親沒廬墓。繼母疾篤,九霄齊冰求以身代,尋愈。及卒,文廬墓,觀察使蔡中孚售以厚帛,鄉人敬慕之。
羅敬
[編輯]- 羅敬,營山人。性敦孝義,里崇釋教,敬絕之。篤行家禮,至今化焉。
唐宥
[編輯]- 唐宥,營山人。通春秋,事親以孝聞。賊攻縣,宥督兵與櫃,眾潰與毋被執不屈死之。越三日,如生。
何本清
[編輯]- 何本清,儀隴人。藍鄢攻縣,清先鋒追殺,力屈死之。事聞,旌曰忠義。
劉洋
[編輯]- 劉洋,營山人。孝友敦實,守喪禮不出戶庭。任河南,後陞陜相,捐金節文廟給寒士。及歸,囊無半金,而操操愈不變。
于前光
[編輯]- 于前光,營山人。母病,藥必親嘗,達旦不寐,如是三年,積勞卒母榻前,毋逝。家人聞前光,哭堂上久之。
張添壽
[編輯]- 張添壽,營山人。有膽氣,追藍鄢賊至富順三母灘,戰死。事聞,旌表曰義勇。
馬仁
[編輯]- 馬仁,營山醫官。禦藍鄢賊。城陷,同王僉事死於難。
王琰
[編輯]- 王琰,大竹人。親患疾,割股四次獲愈。妻楊氏,雙盲不娶,人服其孝義。後遇旌表。
楊思義
[編輯]- 楊思義,西充人。嘗以貲貨人,歲荒未償者焚券。文出粟于于餘石,八官賑濟,有司立坊以旌。孫文,領鄉薦。
費弘道
[編輯]- 費弘道,蓬州民。鄢賊犯境,王僉事令顧兵隨至營山剿賊。王被執,眾皆道竄,獨弘道躍馬護關挌,殺數十人,力屈死之。事聞,詔嘉忠義,仍恤其家,歲給朱帛,免差徭,子孫世襲冠帶,祠祀忠節。
何秉良
[編輯]- 何秉良,廣安人。為為郡庠生。父母先後卒,良廬高三年,事聞旌表。
蕭伯瑀
[編輯]- 蕭伯瑀,渠縣人。藍、鄢之亂,瑀率堡兵剿捕,累立戰功。後以聲援不至,戰死。巡撫林公以文祭之。
張銓
[編輯]- 張銓,南充人。父任平湖時,時扶祖櫬歸,過黃陵,舟覆,銓號泣八水,櫬得舉。郡守徐公聞於朝,旌其門。家有冽泉出,名曰孝應泉。
樊明善
[編輯]- 樊明善,南充縣廩生。闖賊破京城,聞變大慟。時撫軍龍文光駐順慶,明善喪服詣軍門曰:鼎湖新去,臣子不共戴天。公聞變三日矣,而無所施為。即龍深謝之。乃破家募士,與獻賊屢戰敗,敗績,死之。
陳懷西
[編輯]- 陳懷西,南充武生。獻逆陷城,誘之官,陳曰:寧作盛朝武生,豈作逆賊元老。賊怒斬之,懸首東門,其子亦裒慟而死。
韓荀
[編輯]- 韓荀,南充人,韓芳弟。幼時,父為聘於杜。未幾,杜友墜樓下,遂傴僂。女父語荀父曰:小女如此,恐誤若子終身,其另為聘。荀父以語荀,荀曰:伊恐誤兒終身,不幾誤彼終身乎?堅不毀盟。後畢姻,琴瑟靜好,一乳雙男,皆聰穎善文,誠輒冠軍,人以為陰德所致雲。
崔官
[編輯]- 崔官,西充庠生,幼喪父,母何氏撫養成立,素孝,力耕養母。母病,官三割股而痊。隆慶元年旌表。
王選
[編輯]- 王選,西充人。少孤貧,毋鄧氏苦節撫育。選躬耕奉養,無少懈,率教勤學,登進士,將赴選,以毋年高,欲行且止者三,期迫,因泣血勉去。任陜西縣令,牽於勢,不得養,憂鬱成疾,卒於任,以孝行聞。
斯光朝
[編輯]- 斯光朝,西充人,偕兩弟光粲、光全同居,養孀母素孝,知縣沈縉題扁雲孝子令人。
馬中樂
[編輯]- 馬中樂,蓬州人。以明經設帳,一時名士多出其門。性極孝,賊變,負母逃難,途中遇賊,欲殺母,樂以身衛,衛曰:我身可殺,毋殺我母。抱首大哭,賊感動,乃釋。
周宗應
[編輯]- 周宗應,儀隴人,為縣倉吏。明壬午,景亮兵破城,知縣趙敏學被執,詈辱索糧求放,知縣遂釋敏學。後因無糧,宗應甘代知縣死,賊兩釋之。
楊若楹
[編輯]- 楊若楹,儀隴人,楊純道過繼之子。姚黃賊亂,執其父至達州,若若楹聞知,星馳至州告賊,以身贖父歸。楹後為賊所殺。
楊正道
[編輯]- 楊正道,儀隴人,同妻王氏,於丙戌年姚姚黃賊破砦,被執,遭賊苦栲,夫妻罵不絕口,被殺。
王宷
[編輯]- 王宷,儀隴人,邑庠生。姚黃賊破砦被執,宷先曉以大義,賊偶疏忽,遂墜砦而死。席雙楠儀隴庠生。姚賊破砦,執楠,楠告賊,且寬衣冠南拜,服刃而死。
劉義國
[編輯]- 劉義國,儀隴人。明丙戌賊,賊破砦,被執,指賊大罵,投砦而死。
王爾讀
[編輯]- 王爾讀,儀隴人,邑宦王皋家□。獻逆破城,知縣李時開被賊追迫,將執,爾讀以身向前,持石禦賊。官得兔,爾讀被戮。
陳忠
[編輯]- 陳忠,渠縣人。鄢、藍之亂,忠輸米五百石以助軍餉,奉旨表其門日陳忠尚義之間。
王樹極
[編輯]- 王樹極,渠縣人,李含乙內弟。從李恢復廣安,為為裨將。李與賊戰,墜馬,為賊所獲。極巳潰圍出,遙見之,遂夕戈格殺數人,亦為賊獲,太罵不屈死。
郭榮貴
[編輯]- 郭榮貴,渠縣人。強幹任俠。明未亂,與弟滎昌築砦大斌山,殺賊首吳應元,宕達安堵。時斗米值百金,貴兄弟自儉節,傾囊接四方文士及避亂者,無間親疏,悉為館榖,賴以存活者甚眾。邑之相繼登科第者,皆得其推解焉。順治戊子,賊首楊秉胤擁眾來奪,奪斌山。貴兄弟力拒不下,乃問走本朝投誠,輸餉一千石,請兵勦賊。撫院李公國英遣大兵擊破之,賊遁走川東北遂八版圖。年八十卒,邑人士德之。
張鵬翼
[編輯]- 張鵬翼,西充人,字羽南。由拔貢任衡陽尹。逆獻破城被執,鵬至不屈,賊怒,將斬之。鵬兆面整衣冠再拜,賊持其身,以首倒濡水中,出沒數十次,鵬仍叫罵不巳。闔門少長皆投水,無一存者。督學陳士奇贈以對云:兆何拜螭頭,聖明任他棒棒百喝千。舌不逃,色不逃,洋洋呼古今,屠狄三閭,是真骨肉。中流隨魚腹上下,闔家在左浮右拍。義當死,命當死。侃侃赴楚蜀瞽宗。兩廡為大衙門。張養養奇,西充廩生,字純陽。少負才名,值姚寇之變,被執,罵賊而死,闔家罹害。
馬孫鸞
[編輯]- 馬孫鸞,西充人,字瑤臺,庠生。為文聲譽騰於州里。值姚寇變,被執,鸞罵賊不已,且曰:吾生為明士,死亦願為明鬼,豈為汝屈耶?賊遂殺之。
陳好德
[編輯]- 陳好德,西充人,中軍守備,有才幹。值獻亂,狗節死之。
陳好問
[編輯]- 陳好問,西充人,小河守備。獻逆時,好問糾眾欲縛偽縣令高凌雲,正故國號,事洩,遂遭戮。
國朝
[編輯]姚銓
[編輯]- 姚銓,西充人。父早故,事毋嘗孝,後毋病,銓泣天祈祝,願以身代。將危,遂割股奉毋,旋得愈。知縣王葵錫旌扁。越數年,其毋乃終。
李應瑞
[編輯]- 李應瑞,西充人。事毋以孝聞。知縣黃朱最旌以扁。
高璞
[編輯]- 高璞,西充人。庠生。叔祖儀坤為平陽令,卒于官,未及還里,璞奉祖父命,赴浙扶櫬。儀坤居官清介,逝後囊無遺金,為還里計。璞曰:有孫不克使祖返靈葬,非孝也;坐視不為計,非義也。有一于,此安用生為?時歲試甫屆,璞,璞慨悼不少顧戀,遂作募丐求。風霜勞瘁,遍涉江湖七載,始移柩還鄉安葬,後竟除名,人惜之。
陳搢
[編輯]- 陳搢,南充生員。父陳于王教諭營山,搢事於官。父暴疾篤,搢哀號夜禱,割股以進,士林重之。
耿聯甲
[編輯]- 耿聯甲,南充武生。父疾篤,聯甲夜禱於灶,割股進,父病竟痊可。
馮瑛
[編輯]- 馮瑛,南充武生。父馮不偉,夙患病,一夕疾篤,瑛割股和藥,竟竟賴以痊。
張天賜
[編輯]- 張天賜,南充民,母病,割股進之,獲愈。逾年復病,又割股進之,復得痊可。
馮勷
[編輯]- 馮勷,南充民,父馮化羽病甚,將免,勷割股進之,尋愈。
列女
[編輯]苞孕陰柔,合陽德而正位;本根巽索,峙坤茍以永貞。歌黃鵠之歌,堅哉陶女;賦孤燕之賦,苦矣瑜妻。肩臂忍傷,那減松筠節操;髮膚甘劉,何殊水雪雪心肝弱質捐狂瀾漢水;貞魂繚繞青天白日。微軀摧崖谷果山烈性,植成翠柏蒼松。苦節與烈節無殊,不讓柏舟自矢;婦道偕夫道兼盡,儼然畫荻流芳。作列女志。
漢
[編輯]趙娥
[編輯]- 趙娥,渠縣人。漢末避黃巾亂,夫萬有足疾難行,娥扶之。萬為賊所殺,欲污娥,不從。臘以矛指之,娥諫,身當刃。
明
[編輯]陳氏
[編輯]- 陳氏,渠縣人,陳南山女。歸同里王某。年二十一歲夫亡,義不再適,織紝以奉翁姑,四十年始終一節。天順間旌表。
李氏
[編輯]- 李氏,渠縣人。年二十,有殊色,適渠氏何玉,生子數月,藍鄢賊入境,李負幼子奔江滸。賊追之,紿曰:不殺爾,可來結為夫婦。李氏罵曰:強盜,我寧死,肯肯從爾乎?遂抱子投水死。
頡氏
[編輯]- 頡氏,字妙善,年十八歸陳政,卒,謂家人曰:婦人以夫為天,今不幸無恃,不死何待?遂縊合葬。
姚妙清
[編輯]- 姚妙清,年十八,適千戶吳旻,生子甫三日,旻卒。孀居四十餘年,教子成立。弘治間旌表。
羅松貞
[編輯]- 羅松貞,渠學生羅汝傑女。藍鄢賊陷城,舉家潛於白石洞。賊攻洞,執貞欲犯之,罵不絕口,遂投崖而死。事聞旌表。
李氏
[編輯]- 李氏,李陽春女,適生員唐宥。賊攻縣,城陷被執。賊以刃磨李氏頸,李厲罵:賊奴,我李給事女,唐知府兒婦,肯從狗彘乎?賊怒,並懷抱兒遇害。事聞,旌表。
侯氏
[編輯]- 侯氏,營山學生楊凌曦妻。藍鄢賊攻縣,侯攜女薰英避叢薄中。賊搜得,欲犯之,侯罵不絕口,被殺。事聞,旌表。
樊小解
[編輯]- 樊小解,西充生員王秉亮幼女。藍鄢,賊奄至,獲之,欲加凌辱。小解大罵,賊怒斬之。
李氏
[編輯]- 李氏,知州唐通繼妻。適通踰年,通病篤,與訣曰:若少且無子,能守乎?李嚙指以死自誓。通卒守節五十四年。事聞,敕建坊旌表。
楊氏
[編輯]- 楊氏,西充人。年二十適王味龍,甫期,龍故娠,生子名孝,楊撫以成立。生孫孝,先母卒,祖孫形影相弔,人皆皆賢之。以壽終。
安氏
[編輯]- 安氏,西充高陽里民劉景妻。年十六,有姿。邑正德辛未,流賊擄得,欲辱之,安厲罵不從,賊殺之。
許氏
[編輯]- 許氏,名景秀,渠人許景潤之女,年十八。正德間,藍、鄢寇境,女家少長奔竄女,女坐深堂不去,為賊所獲。賊魁見其姿色,欲納之,女罵不絕口,遂遇害。事聞,旌表。參政錢鳳朝有贊。
吳氏
[編輯]- 吳氏,渠人吳伸禹之女,適良壽。壽愚且聾啞,吳事之純謹。流賊八其家見其姿色,欲劫之去,吳度不免,紿賊抱幼子踰垣赴水死。
塗氏
[編輯]- 塗氏,岳池塗元晦之女。正德間,流賊執欲犯塗,不從,赴水死。有司以聞,旌表。
石氏三懿姑
[編輯]- 石氏三懿姑,岳池人。早失父母,痛門祚衰薄,弟瓊尚幼,誓不適人,襁襁負弟鄉校讀書,遂克成立,為衣冠望族,俱年近八十而終。新新都楊太史為作《傳》,萬曆戌,子督學郭公以聞,旌表之。
馮氏、文氏
[編輯]- 馮氏、文氏,年十八適南充張寧陽,生子環甫一歲而夫逝。其貧守節,孀居五十餘年,始終一節。張環病革,囑其妻文氏曰:「姑老,汝少無子,汝能養吾螟目矣。」文即自誓守節,以紡績養姑,雖親戚童僕罕見其面。馮氏壽八十餘卒,文益勵初志。嘉靖中,分巡陸公表其閭。
張氏
[編輯]- 張氏,南充人,年十五適生員龐龐岳卒。岳止遺一子,祖母逾七十,家無宿糧。張工紡織,造酒漿,上供兩世甘旨,下教遺孤游泮,閭里死喪,竭立劻勷,節孝雙美,有司旌嘉之。
來氏
[編輯]- 來氏,渠縣人,來薦書女,適燕化鳳。夫故,來甫十七歲,父母憐其少而無依,諭令更嫁,來號泣幾欲殉死。事舅姑克盡婦道,躬操井白紡織以營葬事。守節五十餘年,人無閒言。
李氏
[編輯]- 李氏,渠縣人劉廷可妻。年二十,廷可卒,無子,李艱苦奉姑,拮據死葬,鄉人稱述之。
趙氏
[編輯]- 趙氏,南充張永昂妻。歸張四載,昂亹縊死,與夫同葬,賜旌。
李氏
[編輯]- 李氏,南充生員謝彭年妻。謝蚤逝,舅姑欲奪其志,李以刀截雙耳乃止。甘貧守節。後舅姑、姑與夫三喪,李皆竭力營葬,教子成立,遊泮。
黃氏
[編輯]- 黃氏,南充太史黃輝孫女,適杜瑤。夫卒,年十七,生遺腹子,長長齊,奉佛。甲申聞變,泣與其子曰:「爾幸遊泮,我苦節十七年,遶茲亂世,敢未活乎?我死,汝勿事賊,即報汝父母也。」遂縊死。
楊氏
[編輯]- 楊氏,南充進士楊芳隆女,嫁一期,夫卒,長齊繡觀音數百軸,資夫冥福,年八十端坐而逝。
明氏
[編輯]- 明氏,南充給事中中明時舉女,適知府王觀化子朝卓。卓省父溺死,明氏年甫十八,守節六年。賊魁張虎獲之,悅其色,謂之曰:「昔為小姐,今為勳臣妻。」明大馬曰:「賊奴,我名臣女,士人妻,使賊奴為我僕,尚不敢污我乎?」賊百計誘之,其罵愈厲。賊怒,寸斬之。
□□
[編輯]- □□,岳池石天柱姊,父母早喪,天柱幼,三女交,誓不字,且撫且教,後登進士,仕宦多求聘者,竟不字以終身焉。今「三淑聯芳」之碑尚存。
李氏
[編輯]- 李氏,營山李鍪女。父患心疾,矢志不嫁,奉雙親為終身計。二親既沒,氏紡績自給,清白堅貞,始終一節,年踰八十卒。
王氏
[編輯]- 王氏,營山王臺之女,初聘蓬州賀姓,賀子卒,賀族子弟謀再聘,氏遂割耳泣言曰:「豈有一女而再聘者?我有父母,孝養終身足矣。」素食自甘,終始不渝。有司旌其門為烈女雲。
周五女
[編輯]- 周五女,鄰水人。年十四喪父,誓奉孀母不字。年七十四,罵姚黃賊,舉火自焚。
陳氏、彭氏
[編輯]- 陳氏、彭氏,鄰水人。姑媳雙節,鄉里稱焉。
王氏
[編輯]- 王氏,營山人王猷母,夫早卒,守制,奉養公姑,教子游泮,兩院旌表。
蘇氏
[編輯]- 蘇氏,營山庠生蘇之胤女,適侯姓,舉一子。夫卒,蘇年十七,誓志撫孤,事翁姑至孝。孤夭死,哭號自經者再,以救得不死。家酷貧,無僕婢,蘇親操薪水紡織,以給衣食。兵荒困苦,水節愈勵,至今垂四十餘年,里人無大小,咸欽重之。
王氏
[編輯]- 王氏,南充王觀化女,年年十五適顧應聘卒。自局一室,閨範肅然。年五十餘卒,有司扁其門曰「甘貧苦節。」
羅氏
[編輯]- 羅氏,南充羅翔鳳女,年十六歲適庠生王言,一年言卒,遺老毋幼弟,囑氏事育,自甘清苦,年八十餘。當道旌其門「節堅水霜。」
李氏、羅氏、李氏
[編輯]- 李氏、羅氏、李氏,營山庠生王昱、王昌胤、王繼胤之妻。姑媳避亂山中,賊搜獲之,皆曰:「我等世族也,殺豈從汝耶?」罵賊肢解之,餘皆遇害。
李氏
[編輯]- 李氏,營山李乾道妻。乾道事親以孝聞,旦卒,李守節六十餘年,教子義方,享年九十餘,有司表曰「節壽雙堅。」
陳氏女
[編輯]- 陳氏女,西充孝廉陳扆女,年十六,未字。值獻逆亂,隨父母避至射洪。賊至星散,迫之使行,大罵不屈,賊怒殺之。
李氏
[編輯]- 李氏,西充庠生李大年妻。崇禎丁丑冬,遇流賊於小陵鎮盡節。邑中丞李乾德七其事略云:生員李大年之妻李氏,與臣初不同族,遇賊,命之言,不言,令令之跪,不跪。賊怒,三斷其頸,罵不絕口而死。奉旨旌表。
陳氏
[編輯]- 陳氏,西充知縣高儀坤元七,遇姚寇,追至縣,夫婦被執,道經祖塋,謂其夫曰:「今不幸遇賊,若受辱,何以對先人於地下?」言未畢,迫之行,不從,罵賊,撞巖而死,子遭戮。
李氏
[編輯]- 李氏,西充高道生妻。遇姚寇,屯營山縣西古山寺,夫婦被執,知不得脫,萬與夫永興觸階而而死。
杜氏
[編輯]- 杜氏,西充杜可大女,張奇策妻。遇獻賊被報,杜只詈罵不從,賊怒臂而死。
何氏
[編輯]- 何氏,西充庠生崔大韶妻。韶卒,何年二十三歲,遺孤崔官尚幼。後有欲奪其志者,何斷髮自誓,撫官成立,遊泮食廩餼,守節九十七終。隆慶元年,旌以「節壽」扁額,至今猶存。
張氏
[編輯]- 張氏,西充庠生陳韶妻,進士張文淵女。韶卒,張、張年二十四歲。子奇學、奇蘊甚幼,撫育成立,俱列庠生。守節七十六終。
馬氏
[編輯]- 馬氏,西充廩生吉旭妻。旭卒,馬年二十七,遺二子,長賾貞,次壯貞,甫三歲,姑病篤,馬仰天割股救母,旋愈。後子賾貢中甲午鄉試,壯貞食廩至貢。馬年六十餘終。邊今以節孝聞於鄉。
陳氏
[編輯]- 陳氏,西充張騰霄妻,遺子文淵尚幼。陳年始二十一,矢志守節,撫淵成立,登進士,歷官雲南參政,受贈恭人,奉旨建坊旌節。
斯氏
[編輯]- 斯氏,西充庠生何達光妻,卒,斯年十七,遺孤顯應甫半歲,撫育成立,遊泮食廩餼。節聞,屢經巡撫旌獎,年七十餘終。
鄧氏
[編輯]- 鄧氏,西充庠生王進善側室。善,衣冠族也。其長婦某素妬,鄧年二十二方娠,善疾篤,意後有隙,秘遺以像。後鄧產子選長,婦果誣以非善,出鳴於官。訊時,鄧取像質諸官,容豸宛然,且繪像以手指軸柄,官遽感觸。月軸,見善有遺囑存,具知非偽。鄧撫孤從學,曲承長意,侍愛遷備,至選後登第。鄧卒時年九十。
陳氏
[編輯]- 陳氏,西充庠生馬雲官妻。官赴省試,中途溺死,陳年方二十,撫子守節。後子夭折,仍獨守五十餘年終。事聞,旌表。
王氏
[編輯]- 王氏,西充高似斗妻。斗卒,王年二十二,與嫡男儀坤備歷險阻,守節五十餘年終。
杜氏
[編輯]- 杜氏,西充杜時泰女,庠生陳輔聖妻。時姑病篤,杜割股救之,旋愈。時人共稱其孝。
盧氏
[編輯]- 盧氏,蓬州王傑妻。賊亂,避于雲山砦,後被執,賊欲污之,盧搶地叫罵,奪賊刃自刺而死。
李氏
[編輯]- 李氏,蓬州生員劉沛然妻也。頗有姿色,善圖畫,工詩文。沛死,李年二十四,豪勢加脅,欲娶之。氏剪髮毀容,誓不再嫁,守節年七十而終。
于氏
[編輯]- 于氏,蓬州生員崔之茂毋也。賊亂,同子避亂雲山砦。賊攻破砦,氏即擊戲于枉未死,而賊至,釋其索,欲強其行李,遂望懸巖墜地而死。半月,面豸如生。
羅氏女
[編輯]- 羅氏女,儀隴人,人羅某女,年十五,有姿色,未適人。明藍鄢賊破城,被執。其時女父與縣令俱為賊獲,賊欲污氏以私,女紿之曰:「官為一邑之主,父為一家之主,汝釋之,吾必從汝。」及釋,女大罵,投巖而死,後巖前紅光三日。縣以聞,旌其坊曰「松貞。」
張氏
[編輯]- 張氏,儀隴傳佐政妻。年二十人,死後,所親欲奪其志,張竟不從。年七十,完節以以終。
何氏
[編輯]- 何氏,儀隴張仕祿妻。年二十三而寡,堅節苦守,凜如水水霜,撫孤教子,得以成名。年八十五而終。
雒氏
[編輯]- 雒氏,儀隴楊明道妻。年二十五夫死,誓不再醮,終身苦守。年六十竟以節終。
田氏
[編輯]- 田氏,儀隴傳佐靖妻。適靖甫五載而寡,堅志守節,孝事翁姑,慈愛乳子。年六十五而終。
侯氏
[編輯]- 侯氏,儀隴庠生何潔誠妻。年二十五而天死,苦心紡績,教子讀讀書,永無他志。後長子何所讓登崇禎癸酉榜,次子八泮年六十而終。
王氏
[編輯]- 王氏,儀隴知州王詔之妹,適席存仁,甫年餘而存仁歿,氏苦守遺子,斷髮毀容,誓不改節。年踰七十,全貞以終。縣令旌表之。
張氏
[編輯]- 張氏,儀隴貢生楊若栒妻。明甲申,賊破砦,被執,欲強加污辱,氏罵賊不絕口,賊猶不忍加刃,氏投崖而死。
楊氏
[編輯]- 楊氏,儀隴隴張如耀妻。甲申之變,為賊所獲,強欲凌辱,楊叱罵不從,碎屍以死。
李氏
[編輯]- 李氏,儀隴舉人李友柏孫女,適邑人張景運,避亂戴天砦。癸未,賊破砦時,氏抱病,知不能脫,跳崖而死。收殯,顏如生。後常有霞霧籠罩其地,蓋正氣之不泯也。
陳氏
[編輯]- 陳氏,渠縣生員李高魁妻。高魁早卒,家甚貧窶,陳鞠養二子,備極辛苦,皆得成名。儲乙中庚午卿試,次含乙,中甲戌劉理順榜進士,受封太宜人。誥制有云:「血忱格天,起天危於九死;丹心誓穴,課子業而又騰。」時論高之。苦節四十二年,七十五始卒。
王氏
[編輯]- 王氏,渠縣進士李含乙次妻。姊妹同歸於李,事姑以孝聞。後李殉難二年,王氏避亂山中。姚、黃賊至,姊妹進散,王為賊所獲,罵賊不屈。賊怒,刀刺之,罵賊愈厲,卒被被數鎗而死。賊退,姊乃購人求其居,歸時盛夏,經半月,面色如生。
劉氏
[編輯]- 劉氏,渠縣儒生王樹極妻。明未城破,避亂舟中,為賊所獲,欲驅以行,劉紿之曰:「汝汝且收貲財,須共去也。」賊然之,得間,遂攜其娃友躍八水中。
金蓮
[編輯]- 金蓮,渠縣人,不知名姓,生員陳其珍之婢也。癸未九月,賊破渠縣,金蓮負其珍幼子逃走,為賊追及,令棄其子隨之去。金蓮泣曰:「吾主暮年,止有此子,死則死,斷不肯棄。」賊怒,將殺子,以身蔽之,被數刀猶不移,賊乃捨去。金蓮死,其主之幼子卒得活。
李氏
[編輯]- 李氏,渠縣郭玉安之妻。妻明未,賊大亂,李隨夫挈舟往達州避亂,半途為賊追及。李有女名二麼,年及笄,李呼二女曰:「寧為清白鬼,不可忍辱偷生。」遂母子攜手赴水死。後月餘,得其屍,猶相攜不解。
王烈女
[編輯]- 王烈女,渠縣人,闕名。未適而夫卒,父母將另字人,女誓不改適,遂縊崦死。撫院公旌之。
吳氏
[編輯]- 吳氏,鄰水人,節操素著著,明萬曆年間奉旨建坊旌獎。
談氏
[編輯]- 談氏,鄰水人,水霜自守。明萬曆年間奉旨建坊旌獎。
國朝
[編輯]馮氏
[編輯]- 馮氏,南充明孝廉冉世維妻。國朝孝廉冉存異毋夫。世維官死貴陽,馮扶櫬還里,安葬如儀,教子登賢書。方伯金公旌其門曰「白髮水霜。」太守李公旌曰「閨中銕漢。」紳士公請入志。女年十九,適江津舉人程于淳。甫半月,淳死,氏守貞不改,人稱世節雲。
王氏
[編輯]- 王氏,南充甲子孝廉許大用母。夫喪,年甫二十七歲,勉治夫及兄姊三喪,教子成名,六十方終,紳士公請八志。
楊氏
[編輯]- 楊氏,南充嚴天衢妻。適衢喪,年二十,遺孤襁褓,氏堅志撫孤,豪右不敢奪,幾歷寇亂,卒教子有孚成明經,士民稱之。年七十五卒。
任氏
[編輯]- 任氏,南充青明妻。年十六適明,十九明故,家無尺童,且未有出,氏矢志守貞。時豪右欲奪其節,氏斷髮自誓,奉姑張氏,定省不怠侑獻。逆亂大饑,氏糠秕自厭,以豐旨事。及歿,裹土以葬,盡哀。歷今居孀五十八載,猶力作自給,鄉評重之。
張氏
[編輯]- 張氏,南充馮碧妻。毋病,氏夜私禱大地,持刀割股,得少許,嫌不足,連割二次,和藥進,毋始得痊。
趙氏
[編輯]- 趙氏,蓬州人,良應妻。性孝賊,賊變,夫婦毋子逃散,人傳毋被賊追溺,氏聞訪至彼,亦溺。康熙九年,奉上旌其墓曰「孝媲曹娥。」
廖氏
[編輯]- 廖氏,蓬州生員熊起麟妻,生員廖宗映女。事孀姑謹慎,紡績供甘旨十數年無倦。姑病,割股以進,遂愈。一時公議請旌,氏止之。
李氏
[編輯]- 李氏,西充人,庠生斯為樸妻。夫卒,子舉斯甫五齡,李備艱苦,堅霜不渝。舉斯成立,遊泮,泮遭獻逆,挈子避亂山谷,始獲保全。後舉斯中甲午鄉試,闔邑紳士景其苦節,具呈巡按高題請,奉旨賜坊,表曰「貞節千。」舉斯夫婦相繼卒,遺幼孫翼,又賴育成八庠。始婚時年八十六終。
陳氏
[編輯]- 陳氏,西充人,龐之望妻。望卒,陳年十八,遺孤一歲,撫育成立。事姑任氏甚甚孝,姑屢病,割股者三,以孝節聞於鄉。年七十餘終。
龐氏
[編輯]- 龐氏,西充人,楊勝任妻,庠生龐可述女。任早卒,龐年二十六,遺孤三月。龐柏舟自矢,撫育成立,年七十八終。
張氏
[編輯]- 張氏,西充人,庠生李鐘林妻,孝廉張時粹女。早卒,張年二十,遺孤佺方三月。張貧苦自甘,佺病篤幾危,張痛哭告天,求延李氏嗣,佺得愈。人咸以為苦節所感雲。
何氏
[編輯]- 何氏,西充庠生馮昌運妻。年二十歲,遺子甫一歲,又值兵燹頻仍,守節撫子成名,歷盡劫難,堅霜不渝。縣聞,旌扁額曰「水雪松筠。」知縣王葵錫題。
陳氏
[編輯]- 陳氏,西充人,蒲綸妻。綸故,陳年二十無子,矢志志守節四十餘年。闔縣具呈本縣,知縣王旌扁雲「拍舟勁節。」
徐氏
[編輯]- 徐氏,保寧進士徐雅池女,適營山貢生劉時宏。宏奉憲檄招安土寇楊問奇被害。徐年二十餘,無子,撫抱侄荀龍為嗣,堅水自守。後荀龍登甲午鄉薦,事平,徐偕子赴巡撫李報冤,問奇伏誅。督憲賜扁旌節。年六十終。
蘇氏
[編輯]- 蘇氏,營山儒童侯甸之妻。甸故年十八,矢志不嫁,勤於紡績,自給其身,苦節二十一年,毫無異志。知知縣李天培詳情旌表,事聞,詔樹其坊。
陳氏
[編輯]- 陳氏,營山孝廉汝明、汝為妹,適本縣監生子之驥。驥八八太學肄業,沒於京邸。計聞氏悲啼數日,禮夫靈畢,引刀自刎死。知縣李天培上其事,請諸當道,題聞旌表。
李氏
[編輯]- 李氏,渠縣人劉宗現之妻。夫病,李許以同死。夫卒,李營葬事,心殊坦然,人以為將更嫁者,遂有人來謀娶,李從容葬夫畢,其夜縊死。生員李鐘秀率鄉人為文以祭焉,聞者莫不下淚。
雷氏
[編輯]- 雷氏,渠縣人,黃應朝之妻。夫與賊戰死,雷少年守志,教其二子,皆補弟子員。知縣傳「世烈」,給扁旌其其門。
雷氏
[編輯]- 雷氏,渠縣人,適黃政峩。夫故,養其孀姑張氏,以孝聞。苦節四十「年,教其子黃瓚、黃琮弟子員,有聲籍籍。年六十始卒。」
卷六
[編輯]隱逸
[編輯]考槃載詠,詩美碩人;谷口怡情,史稱達士。巢由當當雍變,箕救幽棲彝齊際末清,首陽高臥。溯彼逸跡,艷治之習因消;聞茲尊行,風流之漸自遠。若盜名沽譽,君子固無取乎虐聲;乃峻節清風,處士實有關於名教,作隱逸志。
晉
[編輯]譙秀
[編輯]- 譙秀,南充周之孫,少靜默,郡察興孝廉,不就。李雄據蜀,慕秀名,徵之不應,皮弁衣,躬耕山藪。桓溫滅蜀,遣使敕所在四時存問。
唐
[編輯]何滔
[編輯]- 何滔,岳池人,隱居讀書於金城山。天寶間,安史之亂,舉義討賊,賊死艱,廟祀此山,宋賜額靈濟。
蓬池隱者
[編輯]- 蓬池隱者,蓬州人,出處不不可考。遇李太白於金陵江上,問姓名,竟不告,遂以蓬池隱者呼之,贈以詩云:心愛名山遊,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臺,此去或未遠。遇君蓬池隱,就我石山飯。空言不成歡,強笑日已晚。綠水向雁門,黃雲蔽籠山。嘆息兩客懷,徘徊吳越間。共語一執手,留連夜將久。解我紫貂裘,且換金陵酒。酒來笑復歌,興酣樂事多。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明晨掛帆席,離恨蒲清波。為太白所賞如此。
宋
[編輯]馮休
[編輯]- 馮休,南充人,真宗時不應辭召,隱居小方山著書。
趙真一
[編輯]- 趙真一,師仁之後,義不仕元,隱居終身。趙古則製碑,比之伯彝氏。
李士寧
[編輯]- 李士寧,蓬州人,性慧而狂,善詩文。旻一履城市,人呂慕其風者,求見輒避之。後出遊,歐陽水叔見而異之,贈以詩云:蜀比士寧者,不邪亦不正。混世使人疑,詭譎並一行。生平不把筆,對酒時高詠。一如不著意,語出多奇勁。傾財解人難,一下通名姓。金錢買酒醉高樓,明月月空林眠不醒。一身四海即為家,歸來萬里聊庶與。既不採藥賣都市,又不點石化黃金。進不于公侯,退不隱山林。與之遊,吾但愛其人,而莫見其術,安知其心?聞有道之士,遊心太虛,逍遙出入,嘗與道俱。故能入火不爇,入水不濡,嘗聞其語,未見其人也,豈斯人之徒歟?不然,言可純師,行可純德,而滑稽玩世,其東方朔之流乎?
何群
[編輯]- 何群,西充人。在太學,請復古制,又上書言三代選士先行誼,後世專以文詞,請罷去詞賦科。諫官御史亦以為言,廷議韙其說而不行。群乃取平生所為賦八百餘遍焚之,竟歸,不復舉進士。嘉祐中,何剡表其行,賜號安逸處士。趙忭知益州,奏群逸稿云:非若茂陵書也。寢不下。
彭任
[編輯]- 彭任,岳池人。慶曆中,富弼使遼,任與偕行,道次語弼曰:朝廷書詞,萬一與口傳異,將何以對?啟視,果不同。弼即即日還朝,更書而去。
黃蓬石
[編輯]- 黃蓬石,蓬州人,性端而靜,行潔而清,出入起居,手不釋卷,結廬于蓬池之南,著書垂訓。當事聞而徽之,竟避去。嘉祐巖記稱:李士寧、黃蓬石擅名物表,出處無稽。張先,蓬州人,東渡後,每取徐孺子傳讀,而漢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如徐孺子之志行,斯可也。遂脩身自得,足跡不入城市,墓在蓬池。
明
[編輯]王銊
[編輯]- 王銊,營山人。永樂中以易中式,隱居翠屏山,不仕,號竹壑老人。侍御方升贈以詩云:曾何蟾宮折桂花,歸來林下度年華。於今兩鬢鬢俱成雪,萬竹森森暮景賒。
趙祖益
[編輯]- 趙祖益,南充人,精易學,明性理,著述博雅醇正,不作雕蟲語。居鄉恂恂長者,至老手不釋卷,蓋嗜學純儒也。
王聘臣
[編輯]- 王聘臣,臣克人,字啟幸,天啟辛酉舉人。素性質樸,歷官惠州府同知。時姚賊為害,百姓苦之。公弭緝有方,盜感革心,境中安堵。會闖逆煽亂,即解組歸里,絕意軒冕,以詩酒自娛。年八十五卒。
馬雲錦
[編輯]- 馬雲錦,西充人,字時章,章號製仙,丁卯舉人。令江西南城,決獄平反,全活甚眾。時益藩縱橫,多不法,錦與之抗,因掛冠林下,隱居泉石,終身高尚,著書行世。年六十四卒。出縣志。
高儀乾
[編輯]- 高儀乾,西充人,字清一,崇禎副榜。為人孝友,令枝江,以清節聞。闖逆破楚,解官歸隱林下,與戚里譚,絕口不及名利,鄉評重之。年六十卒。出縣志。
李應庚
[編輯]- 李應庚,西充人,官貢生。性英敏端方,以父井恩廕司務。闖逆犯闕,庚解綬歸里,築室龍臺山下,讀書課子,未嘗以事干當道,逍遙物外,對鄉黨導以孝弟,里中化之。所著文集,類皆融會經史,深弘博雅,嘗以五柳先生自況,號龍臺山人。以壽終。出縣志。
于仕華
[編輯]- 于仕華,營山人。幼篤學,遊太學,思親衰老,浩然歸養,安貧盡歡,其孝思尚志如此。
任準
[編輯]- 任準,渠縣人,尚升之子,該博群書,屢舉不第,遂隱居著述。所著有任子迂言、籌畫寰區並周易解等書,晰天人性命之理,經世宰物之方。督學晉江黃公聞而嘉之曰:此吾鄉陳茂烈之流也。表其門曰羽儀百世。年七十終友。友人朝議大夫傳嘉行為之銘。
甘明鶴
[編輯]- 甘明鶴,鄰水人,字羽嘉,學闊次子。明貢士,屢舉不第,築室老君山,講學於天逸。齊貴顯造訪,不得覿面。以博古訓後為事,遠近受業,一時文人才士多出其門。著有天逸集行世。年六十餘終。出縣志。
國朝
[編輯]李井襄
[編輯]- 李井襄,南充若梓子。少穎異,博該群書,弱冠即明經,不不仕。種花澆竹,詩酒自娛。授生徒,講溓洛正傳,郡後學皆出門下。當事重之,延脩郡志,著作甚富。年六十卒。出縣志。
傳惟清
[編輯]- 傳惟清,渠縣人,字天一,號待菴,嘉行孫。博聞強識,以文藝名,高尚不仕。仕少保李國英徽之三友,乃就居幕,數月辭歸,著作不倦。年六十六卒。出縣志。
流寓
[編輯]荔枝三百顆,嶺南便可為家;斗酒百遍詩,長安何妨作客。扶筇適興,不了足底煙雲;策蹇行吟,未償胸中嘯傲。慕伊人之宛在,山水猶香;景達士之來遊,姓名不古。況形勝擅於蜀北,停參盡名士風流,而人文甲於巴西,羈旅皆高賢遺韻。榻冷苔封,芳型自遠。遠作流寓志。
漢
[編輯]司馬相如
[編輯]- 司馬相如,僑寓蓬州,有相如故宅,宅畔有琴臺,後人立祠祀之。
唐
[編輯]李白
[編輯]- 李白,彰明人,週遊四方,經宕渠,過南南陽,有詩。
李淳風
[編輯]- 李淳風,知星象,聞南充袁天罡名,訪之,瘞釵袁宅外,以試其術。袁曰:子有金氣,然已化為水矣。李出視之,果成泉,遂為金泉。
崔塗
[編輯]- 崔塗,進士,嘗避亂宕渠沖相寺,詩刻尚存。
杜甫
[編輯]- 杜甫,遊鄰水,石刻書巖二字,出縣志。
陳子昂
[編輯]- 陳子昂,遊鄰水,有鑿池,池遊飲處,出縣志。
呂嵓
[編輯]- 呂嵓,遊岳池集虛觀,有詩,見藝文。
宋
[編輯]黎嵩
[編輯]- 黎嵩,浮梁人。建隆初,八蜀居廣安,其孫錞最名世雲。
蘇軾
[編輯]- 蘇軾,眉州人,來遊郡南朱鳳山,半載,又寓蓬蓬州山寺,今名來蘇寺,碑刻尚存。
黃魯直
[編輯]- 黃魯直,同蘇子瞻寓郡南朱鳳山。
范正己
[編輯]- 范正己,姑蘇人,文正公第三子,純禮之子。韓城鄭可行撰墓誌云:徵猷公正己自杭幕召除京師漕。時二帝北征,乘輿輿南狩,大盜克斥,京城隨陷。公以死奉法,守節不撓,抗章論事,知無不言。分鎮罷,監司郢斷,四顧無歸,逼迫奔竄,徒步攜幼八蜀丐宮祠於宣司局,薄祿以贍養,終家於蓬州。
何造
[編輯]- 何造,成都人,徒居於蓬。其子絳,孫脩甫、會,孫格非,相繼登第。有三桂堂。
歐陽脩
[編輯]- 歐陽脩,自吳八八蜀到廣安,嘉曰:路至此平矣。有至喜橋。
元
[編輯]孔敬周
[編輯]- 孔敬周,宣聖五十六代孫。天統中寓渠江,多詩文。
張大悅
[編輯]- 張大悅,寶雞人。大定初寓蓬,倡義休障鄉閭,後封,封咸安郡侯。
張德潤
[編輯]- 張德潤,大悅子,襲封咸安郡侯,捐俸飾先聖殿兩廡。
邦都
[編輯]- 邦都,順慶人,歷官四川轉運使,寓於蓬。
明
[編輯]張三豐
[編輯]- 張三豐,遊北津樓,有詩,見藝文。
李鐸
[編輯]- 李鐸,光化人。父智,任蓬州學正,因占籍。永樂初中式,官略陽教諭,陳休釐十二策,被召入京,待問一年,復任。著有補註註顏子集並詩稿行世。
雪菴和尚
[編輯]- 雪菴和尚,名守牧,字懶牛,初不知為何許人。臨寂,徒順之曰:我松陽人也。考建文遜國,御史葉師賢為松陽人,走蜀中,寓鄰水白龍洞松柏灘,創寺靜誦,聞者以為佛經。及往觀,則讀易經乾卦。又嗜楚詞,日攜一本登舟,中流朗誦一葉畢,即投一業於水中,投門復哭,哭已復誦,終卷乃止。
仙釋
[編輯]黃冠羽服,肇自伯陽。竹笠緇衣,倡於漢代。伐毛洗髓,視天地若蜉蝣蝣;見性明心,納須彌於介寸。金莖仙掌露,不知何處傳來;天花貝葉文,誰向空中覓圭。乃若留侯赤松之遊,似非無因好道;淵明白蓮之杜,當亦有意逃禪。唐詔刻於金泉,增光鄉黨。龍池傳乎夜雨,表異儒林。作仙釋志。
唐
[編輯]袁天罡
[編輯]- 袁天罡,南充人,居朱鳳山修煉,丹井尚存。
爾朱仙
[編輯]- 爾朱仙,亦同袁天罡修煉朱鳳山,嘗吐丹天封井內。
謝自然
[編輯]- 謝自然,南充人。見元中,以女冠於金泉山,白日飛昇,賜敕手書俱見藝文。
程太虛
[編輯]- 程太虛,西充人。人自幼學道,隱居南岷山絕粒,有二虎侍左右。九井十三峰,皆其修煉處也。一夕大風雨,砌下得碧玉印。每乞符初年,印以授之,即獲豐稔。元和中解體,後遷神於元宮,容豸不變。宣宗命人求之。過商山,宿逆旅,躡險有公館,青童引見一道士自稱程太虛祖居西充,且囑曰:君明歲自蜀來南岷,無忘我。及至蜀,視畫像,與前見者者無異。宋賜號通濟大師。
圭峰禪師
[編輯]- 圭峰禪師,西充人。相傳鷺鶿山有井,井側有巨人跡,女履其跡而孕。師生而棄諸野,馬字避弗踐。鷺鶿以羽覆之,之母收以養。及長,舉進士,不仕,奉佛講經青蓮山,青蓮擁出八龍聽講。今有八龍池在縣南。
葛由
[編輯]- 葛由,蓬州人,嘗乘木羊上綏山,隨者皆得道上昇。
胡德元
[編輯]- 胡德元,蓬州人,從太和孫先生得道,雨煉千日,留記上昇。
宋
[編輯]張英
[編輯]- 張英,初拜儀隴令,過採石江,遇一取水女子,姿貌絕世,謂英曰:五在年夙約與君當會於大儀山。英叱之。至任半載,日夕聞儀聲一口,率部眾逐機聲而往。行數里,至大儀山一石洞,門錀宛然,前女出迎,相攜而八洞門即閉。從史史哀號,有二史石自門隙出,眾以石歸,近縣五里不能舉。邑人建祠塑像,各置一石於腹,至今祈禱輒應應廟曰永濟。
馮真
[編輯]- 馮真,廣安人,馮勝子,脩煉岳門山,白日飛昇。總志誤馮緄子。
明
[編輯]死心和尚
[編輯]- 死心和尚,居雲霧山,示寂後,肉身尚存。無際禪師,鄰水人,結菴海寶山,二十餘年,得道昇去,其跡尚存。
不二禪師
[編輯]- 不二禪師,無際徒也,通小乘法,知未來事。釋語錄。上召際八京師,不二言於師曰:御殿氈禱,不可履也。下有大乘法。又御賜清茗,不可飲盡,當沃之以救吳災。際詣闕,如言而而行。啟氈視之,果有經卷。覆茗後,果有吳人馳報,南有火災,得黃雨滅其焰。
西懷和尚
[編輯]- 西懷和尚,髫年削髮,朝四山,通三教,隱居海寶山,悟上乘,受法天童頂無際。二十五代泒。圓寂時,先命眾僧集薪綸焚而去。月餘,有人遇於楚鄢郢間,歸語其啟,即禪師脫化時也。
風俗
[編輯]陳詩有制,爰重採風之條;納賈成規,式隆問俗之典。同風歸一道,樸素著鳧魚;遍德暨群黎,醇龐推安漢。兩相遺有典型,化洽絃歌由世澤。諸儒率者,先先正俗,偕禮讓自家風。奢參以禮,固陋之習無聞;質酌以文,彬雅之風堪紀。忠義刊於石壁,伊邇先民;模範著之青編,通志為略,作風俗志
- 賨人剽勇。《風俗通》
- 民喜商賈而怠穡事。《社稷壇記》
- 近代儒風尤盛,人物間出,不減果遂之風。《宋郡縣志》
- 好義多儒。《成安志》
- 倃尚禱祀。《元虞集記》
- 婚體親迎,務農力作。《蓬州志》
- 士習淳厚,民性樸質。《西充志》
- 務耕織,尚禮義。《營山志》
- 少商賈,鮮文士。《□□志》
- 淳厚忠義。《廣安志》
- 歌舞帶巴渝之俗。《大竹志》
- 地瘠民窶。《渠縣志》
- 民性質直,士氣勇健。《鄰水志》
- 居人庶富,士務文學。《岳池志》
土產附
[編輯]- 絲:南充、營山、渠縣、廣安、蓬州俱出。
- 天門冬、黃栮:俱南充出,
- 紫梨:廣安志:
- 買子木:渠縣出。
- 芫花:西充出。
- 綿布、蕨:俱鄰水出。
古蹟
[編輯]古立堪念,人思晉伐衣冠;幽徑生憐,誰問吳宮花草。臨風懷謝朓,望蒼𥈎以心遐;登樓悵飛仙,吟黃鶴而意遠。塗山神禹蹟,功德固與崢嶸;錦水子雲居,文章不同寂莫。邦名忠義,月黯開漢之樓;跡訪仙奇,蛩吟天之宅。斷煙蕪艸,煙沒幾許風流;翠靄青蘚,隱約無窮韻致。遺壤雖荒,伊人宛年。作古蹟志。
南充縣〔附郭〕
[編輯]- 充國城,府南三十五里,宋郡伯溫有山句翠合水連雲,萬戶樓臺照眼明之
- 安漢城,府北三十五里,漢為縣,屬巴郡,晉、蜀巴西郡,劉宋於此置宕渠郡。
- 宕渠城,府北四十里,即石笥垻城也。
- 廢流溪縣,唐置,宋四之,元省。
- 鄰水鎮,古鄰州地。
- 譙周宅,北五里,碑尚存。
- 袁天罡宅,在金泉山。
- 金塿,在清居山,高與寺等,亭亭如浮屠,常有光焰。
- 嘉陵驛,治北。
- 黑石塔
- 白石塔,俱四水堂側。
- 畫卦石,治東四十里,石上有八卦痕,相傳李耳以足畫者。
- 忠義之邦,在金泉山,宋太守揚濟感紀信䛘楚成漢,於石壁刻忠義之邦,以志果風。
- 千佛巖,治北五十里,石壁刊佛千數,數眉目畢具,道傍有碑,刻古公輪子真蹟數字。
西充縣
[編輯]- 紀信宅,治東三十里高陽里扶龍材
- 扶龍樓,化鳳山下。
- 程太虛宅,治東十里雙圖山後。
蓬州
[編輯]- 廢蓬池城,治東,唐、宋時建州治於此,故址尚有。
- 山燈,治南山上燈光嘗夜見,初發三四點,漸至數十點,光耀射人,呼為聖燈。
- 文明樓,治內,元右丞張大悅遷治於此,郡人何弱翁建,今數。
- 琴臺,治南,相傳司馬相如彈琴之角,明角史盧雍有詩,見八景。
- 瑞蓮亭,治南石佛寺左,宋張商英建蒼傳亭,時有瑞蓮並帶,剝爛爭鮮,異香數里不散。
營山縣
[編輯]- 燈草池,昔人有「燈草𣴊邊夜讀書,拂雲蕭寺倚清虛」之句。
儀隴縣
[編輯]- 良山舊縣,縣東北一十里
- 儀隴縣故址,治西二十里
- 伏虞縣,治東八十里
- 羔羊縣,治西大儀山原。
- 古方州,在金泉山,唐置州於此。
廣安州
[編輯]- 大小良城,治北八十里
- 虎嘯舊城,治北十里
- 渠江舊縣,治北五里。
- 石龜,治北十里,井中有石龜,相傳嘗能轉移,其首所指之方,歲必豐稔。
- 石繖,治東五里,江有巨石,周約二丈餘,中高四垂,狀如傘蓋,俗呼為石涼橵。
- 白塔,宋資政殿大學士安丙建。
- 戲仙臺,臺下有洞,嘗有美女遊於臺上,狂士作詩嘲之,後遂不至。
岳池縣〔歸併廣安〕
[編輯]- 廢新明縣,治南十里
- 廢和溪縣,治西二十里
- 洗馬坊,姜山上,姜伯約遺跡
- 楊雄讀書臺,治西,時有鹿眠戶外。
渠縣
[編輯]- 禮義城,治東六十里。宋寶祐間徒治於此,練使將軍胡榮率州人以死拒元軍,因名。
- 廢流江縣,治北十里。
大竹縣
[編輯]- 廢賨城縣,舊曰始安,隋改賓城,唐改渠縣。
- 石船,治西南二百里。溪中有石長丈許,宛如船。
鄰水縣
[編輯]- 白磁洞,治南六十里,有石孔如屋,雲氣垂白。
- 書巖,治西二十里,為杜工部遺跡,石刻書巖二字。
- 流杯池,治外二十里,陳子昂鑿池遊飲處。
碑記
[編輯]漢
[編輯]- 車騎崖石刻,郡國志云:後漢車騎將軍馮緄於此鐫崖刻石十有餘處。寰宇記,在流溪縣。
- 相如故宅石記,在相如縣西南聖佛寺,漫不可讀,父老尚知為子昂所撰。
唐
[編輯]- 二良牧碑,馬育孟撰,載唐二刺史事碑,在郡治醋庫之側。
- 朱鳳山觀銘,長史息袁𤣱文,在山上。
- 金泉山仙述居,唐太和五、五年,果州刺史韋公肅文,在山上。
- 鄭餘慶詩刻,在金泉山上。
- 誥刻,在金泉山,見藝文。
- 移縣碑,在南充縣門,大中年立,文字磨滅。
- 王維送楊長史赴果州詩,在郡治。
- 屈突公德政碑,在西充縣資福寺,河南府陸渾尉崔晟撰。
- 僊林觀碑,在西充縣列貞觀,唐中書侍郎趙彥昭撰。
- 程仙師蟬脫偈灶筴碑,在西充縣降真觀。
- 圭峰禪師傳法碑,在西充縣金蓬院。
- 相如縣石龕佛像記,在縣治。陳子昂撰
- 偽蜀刺史徐光溥詩,在金泉山。
- 偽蜀誓火碑,永平五年建,在州治北廣川廟,
- 永興節度使王彥超重建行成思堂石刻,不著其姓,今附於後:作堂在姑孰,把摩來果山。男子四方志,萬里如日前。振振隹公子,性行純於天。既知仁有本,自應枝葉繁。宣尼語參孝,推廣十八遍。君能廣推之,九思極其全。道行身亦立,揚名顯其先。回觀廬墓人,卑卑何足言。
- 謝寰山靈泉碑,謝真人父諱襄,所居名謝寰山,山有院名靈泉,有一唐碑字滅。
- 耆舊錄:自漢紀信以下三十六人,並見學錄。蒲士龍所編耆舊錄,又有趙嗣業、趙昌漢、游問為之贊,並繪像於鄉賢堂。又自隱逸王公字以下一十四人,在耆舊錄外,亦繪像於鄉賢堂。又復搜訪以下二十餘士,悉擊於左。而其《游仲鴻傳》記趙忠定紹熙甲寅始末甚詳。
- 開漢志:郡守朱繁開漢志序云:紀將軍加封誥祠有云:實開漢業,故建樓命名曰開漢。郡志名亦曰開漢,理亦無錯。而郡志序云:又以開漢名郡之切詳。州名皆朝廷所錫,不應擅改。今九域志第曰南充郡,朝廷所以命也,未請於朝以來,改命而自曰開漢,於理未安。
渠州碑記
[編輯]- 雙石闕,在大竹縣北一里。其一鐫云: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侯沈府君。其一鐫雲漢新豐令交趾都尉府君。具闕士各鐫出禽獸飛走之像。又有單石闕二,去此一里,鐫刻同此。
- 三聖碑,係唐睿宗御製文,今在縣南州學內。
- 道德經碑,在城北紫極觀,唐咸通中刺史程壽建。
- 後漢車騎將軍馮緄墓誌銘,墓在大竹縣古賨城。雙石闕西南一丈三尺,按後漢書。緄,宕渠人也。墓銘碑尚在,額篆云:車騎將軍馮公之墓。碑文作隸書,字猶可辨也。
- 公府建置碑,開寶三年張其記,乾德六年許允脩。
- 大唐渠江縣沖相寺碑,碑立於會昌之後。
- 古賨城碑,九域志云:流江古賨城,有古碑,文字磨減。
- 宕渠志:無編集人姓名,無郡守題名及仙釋詩章等文。
廣安軍碑
[編輯]- 鶴棲山古碑。山在冀都鎮,有古碑,字雖漫滅,尚可髣髴。大略云:唐貞元十年,歲在甲戌,果州女子謝自然白日昇仙,刺史李堅以狀聞,又為之傳。於時先有雙鶴飛宿此山,然後飛迎自然,駕之之而去,自是俗呼鶴棲山。按自然昇仙在果州金泉山,李堅上其事,唐德宗賜詔刻石金泉山左,年月與此碑所載無異。
- 故縣鎮顏魯公碑,舊傳邑宰有姓顏者,魯公之先。魯公之刺湖州也,過道,因有碑銘。今碑磨滅,存十三字,曰:命除湖州刺史顏真卿勒銘道院。乾道中移置軍城。
- 龜山碑,在岳池縣東六十里,掘地得斷碑,乃唐人經行所記。
- 敕賜孚惠靈公廟碑,在皛然山,有晉太康八年碑文。
- 廣安志:嘉定改元,郡守廖唐英序。
蓬州碑記
[編輯]- 隋蒙州普光寺記:歐陽集古錄云:蒙州普光寺碑,蒙州者,漢南陽郡之育陽縣也。碑以仁壽元年建,無書撰人名氏,而筆畫遵美,玩之忘倦。蓋聞皇仁壽以來碑記,字書多刻,往往不著姓名,惟于道護所書嘗著之,然碑石在者尤少,余每與蔡君謨惜之。自大業以後,率更與虞世南妓盛,既接於唐,遂大顯。
- 周萬歲通天碑:報恩光孝觀在石泉縣,有周萬歲通天碑,前內供奉書手玉惠元書,其石擊之,清響似玉。碑陰有段文昌留題。
- 西天佛足碑:在天聖院廨。
- 唐僖宗碑:圖經云:今碑字沒,有唐僖宗一碑。乾符四年,漢陰縣助脩道施主云云。
- 安康志:郡守宋子欽序。
陵墓
[編輯]蒼酲之墟,儼天威於咫尺;季隴之劍,凜生氣以千秋。樵採禁軍中,伯國折節;抔土悟主上,廷尉持平。道塚麟麟,保無勳留宇宙;商丘封封樹,應知心在天朝。矧曠代之俎豆不替,罰有常經,乃百世之賢哲,雖凋瘞,毋或褻。金堆既往,零露秋霜寒鶴唳,名分截然;馬鬣雖遙,悲風夜月嶺猿啼,伊人宛在。作陵墓誌。
漢
[編輯]- 襄平侯紀公通墓,西充治北四十里龍宮山下。
- 廷尉馮公緄墓,大竹縣北古寶城下。
蜀漢
[編輯]- 牙門將軍王公平墓,府治南十十里。
- 光祿大夫譙公周墓,府治右。
晉
[編輯]- 都尉陳公壽墓,府治南五里。
梁
[編輯]- 司馬侯公瑱墓,西充治南岷山下。
唐
[編輯]- 程太虛蟬脫墓,西充治南岷山下。
宋
[編輯]- 少保忠定公安公丙墓,廣安治南五十里。
- 狀元李協恭墓,儀隴治北十里九龍山下。
- 尚書趙公墓,西充治東三十里。
- 丞相徐公墓,西充祿山下。
- 學士節愍張公廷堅墓,廣安治北。
元
[編輯]- 太子墓,岳池南八十里龍杲觀。元憲太子卒,卒葬此。
- 張相公墓,蓬州治北三里。丞相張大悅葬此。
- 孝孫墓,蓬州治西二里。相傳元初革命,有孫負祖難,遇賊被害,遍孫從行,孫罵:若輩不能敕民,反害民手。賊怒,亦殺之,葬此。
明
[編輯]- 太傅大學士文端陳公墓。南充治北棲樂山下。
- 少保大學士文憲陳公墓。南充治龜金泉山後。
- 尚書韓公墓。南充治西三十里。
- 尚書恭節王公墓。南充治南。
- 司直任公瀚墓。南充治西棲樂山後。
- 詹事黃公輝墓。南充治東十五里
- 尚書馬公墓。西充治東三十里。
寺觀
[編輯]浮屠崇七級,金碧飾於於梁裝;玉宇迥千層,瓊瑤幻乎許步。梵王殿上月輪高,人傳勝概;蕊珠宮裏簫韶奏,句寫坡仙。劉郎雲後。干樹桃熟元都聖教序來萬卷經藏白馬。雖侵霄耀日,世俗不免庸愚;而拂靄纏煙,風景為之點綴。蝕殘碑上字,依稀見先代之繁華;刀澹艸中壇,徘徊動遊人之慨慕。作寺觀志。
南充縣〔附郭〕
[編輯]- 西禪寺,治西,宋賜貞如,今名真如寺。
- 清居寺,治南二十里,邑人明總督揚文岳有詩。
- 龍門寺,治北三十里,邑人柳稷有詩。
- 朱鳳寺,治南五里,邑人李益有詩。
- 聖泉寺
- 清泉寺,治北十里。
- 棲樂寺,治西二里,任瀚讀易處。
- 白塔寺,治東。
- 香積寺,治東十五里。
- 甘露寺,治西一里。
- 元妙觀,治西,宋治平初建。
- 賽雲臺觀,治西金泉山上。
- 尋羊觀,治西二十里,
西充縣
[編輯]- 資福寺,治東,唐圭峰禪師說法於此。八龍聽講,是夜雨花。
- 南岷寺,治南十里,有九井十三峰勝跡。
- 金山寺。
- 隆真觀,治南十五里,相傳程太虛脩煉處。
- 洞天觀。
- 西禪寺,治東十五里,唐敕建。
- 龍臺寺,治東十五里,唐敕建。
- 馬容寺,治東二十里,並敕建,即馬容宇。
- 竇禪禪寺,治東五十里。
- 北福寺,治北四十里,宋敕建。
- 草堂寺,治北三十里,唐敕建。
- 大悲寺,治北十里,唐敕建。
- 常寧寺,治北十里,唐敕建。
蓬州
[編輯]- 廣慈寺,治東,宋建。
- 雲山寺
- 石佛寺
- 延真觀,治東,宋宣和初建。
營山縣
[編輯]- 靈鷲寺,治東六十里,宋乾道中建。
- 太平寺,宋淳熙中建。
- 淥井寺
- 道林寺
- 崇真觀
儀隴縣
[編輯]- 崇福寺,治北,宋紹興中建。
- 金繩寺
- 東龕寺
- 太華觀
- 朝陽觀
廣安州
[編輯]- 南峰寺,治西,宋張、張商英有詩。
- 凈居寺,治東,元至元中建。
- 西巖寺
- 興國寺
- 元壇宮,治南,宋嘉定中建。
- 姜山寺,治西。唐笛宋時建。
- 紫極觀,治北。
- 子仙觀,治西。
岳池縣〔歸併廣安〕
[編輯]- 大聖寺,治南,宋嘉定中建。
- 觀音寺,治南,宋太平興國九年建。
- 靈泉寺。
- 虎頭寺,治北,伏虎禪師遺剎。
- 雙泉寺,蘇東坡有詩。
- 東觀,治西,相傳呂洞賓過此,夜宿多岐,乃畫一蝙蝠於楹間,至今永絕。
- 龍泉觀,治東八十里,相傳宋太祖微時過此,患渴無水,插劍於地,泉水湧出,因名。
- 太虛觀。
- 天寶觀。
- 澠山寺,治北三十里,有杜甫許。
- 雲鉤寺,治南二十里,唐貞觀中建,嘗有曰雲鉤其棟上。
- 古觀寺,治北十里
渠縣
[編輯]- 祥符寺,治東一里,舊雲汧江寺,宋大中祥符三年敕賜今名。
- 西巖寺,治西一里。
- 珠山寺,治西七里,元至元中建。
- 南陽寺,宋紹興中建。
- 沖相寺,定光佛道場,唐雀塗避亂於此。
- 紫極宮,治北一里,宋咸淳中建。
- 靜邊寺,唐靜邊軍刺史徐丞瞽建。
- 五佛寺,治南七里。
- 羅漢寺,治北一里,元建。
- 顯教寺,治北二里。
- 白兔寺,治北,宋建。
- 法雲寺,治北,宋建。
- 白沙寺,治北,宋建。
大竹縣
[編輯]- 萬壽寺,治南
- 寶勝觀
鄰水縣
[編輯]- 延福寺,治東
- 觀音寺,明建文遜國亡臣雪菴隱此建剎。
祥異
[編輯]景星慶雲,紀事紀名紀實,山崩地震,書年、書月、書時。十日風而五日雨,聖朝即此,此是瑞。九年水而七年旱,帝世不諱言災。蓋五事本於五行,順徵休而逆徵咎;八休配乎八封,貞則吉而悔則兇。堯典詳天略人,欽若恐後;春秋重災輕瑞,感召惟先。必後臣之交惕,斯乖沴之咸消,作祥異志。
明
[編輯]- 天順元年,岳池民王孝忠家白蓮並蒂人。
- 嘉靖七年,西充縣饑。
- 十年,西充縣大豐。
- 十年,岳池縣地震,渠縣粟一本十一穗。
- 十五年,岳池縣地震。
- 隆慶二年,渠縣大水,渰入縣治。
- 萬曆二十三年,順慶有鳥狀如鸞。明任人旱。
- 二十五年,府南插旗山牧童掘地,深廣丈餘,內有瓦棺以萬計。
- 三十年,西充縣高家村產靈芝數莖一。
- 天啟四年,西充縣天雨灰三日。
- 崇禎九年五月,西充水溢入城,並淹學宮,城垣崩壞,漂沒民居二十餘家。
- 十三年,蓬州大水入城,漂沒兩河民居、牛隻、禾苗無數。
國朝
[編輯]- 順治六年,南充縣大豐,蓬州疫,六月大旱。
- 十年,西充縣大豐。
- 十四年三月二十五,西充縣地震。
- 康熙元年,西充縣大豐;六年,又豐。
- 九年,西充水漲,淹學宮,壞城數十餘丈。
- 十五年,南充縣大水入城,舟楫遊於市,城垣崩塌。
- 十六年三月二十日,甘露降,人爭嘗之,味如飴;四月初六日又降;九月初二日又降。
- 十七年,蓬州大水入城。
- 十八年,南充縣大豐,六月,火燬府治。
- 八月,蓬州蚩尤旗見,凡四十日。
- 二十二年,南充縣有野豕,白晝從東門入城經正街直至縣前,居民格殺之,重可二百筋。冬月初一日,渠縣禮義山銅魚門側鄉民聞響聲如雷,雲中有人墜下,其身正紅,自南而北,移時乃沒。
- 二十三年春夏,蓬州大旱,居民採葛而食。六月,渠縣有蟲數斛,似蝗,黑色,頭銳,有趐足,飛集大古山馮公祠,棟宇簷楹悉滿,人以手掬之,臭不可聞。
- 二十五年五月十二日,南充、西充暴風大雨,瓦飛樹折,毀毀民居數十餘家。
鹽法
[編輯]絺鹺有貢。下土之億供,不敢私乎地產;疏鑿維勤,草野之飲食,亦廑念乎天朝。因自然之利,管子開食貨之源;善變通之權,歷化更榷稅之法。莫道煮海無庸,天倉有宿;須知調羹多味,鼎鼐攸司。雖山童水涸,載課無多,而尺地莫非王土,則灶冷泉乾,追賠不及,遺黎總屬吾民。留不盡之財於民間,裕有餘之政於公府。作鹽法志。
順慶府屬
[編輯]前無考,見總徵課銀四十三兩一錢六分,稅銀四十六兩八錢四分三釐七毫。
南充縣
[編輯]原額中、中、下鹽井十眼,現存六眼,煎燒中井六眼,母日徽課銀五錢。其徽銀三爾之井一眼,徽銀四錢五分。下井三眼,每井課銀四錢,共徵銀一兩二錢。每歲中下井十眼,共徵課銀四兩六錢五分。每年行旱票八十張,每張徵稅銀二錢七分二釐四毫,共徽稅銀二十二兩八錢八分一釐六毫。
西充縣
[編輯]盬井二十二眼,崩塌十五眼,現煎七井,每年共徽課銀三十八兩一分,徽稅稅一十八兩五錢二分三釐三毫。
蓬州
[編輯]現徵盬課銀五錢,旱票二十張,共徽稅銀五兩四錢四分八釐。
兵制
[編輯]易訓弧大,奠國勢於磐石之安;書言虎賁,肅軍威於敵愾之晶。論制於周家,井田尚矣;講武於唐代,府兵近焉。春蒐夏苗,蛩洛之聲靈不遠;秋獮冬狩,司馬之遺意廟筭推武侯,八陣棋羅,狡兔野;膚功奏知醟。三駕敝楚蕭魚間。軔里連鄉,偉哉伯佐。止齊步伐,庶幾王師,作兵制志。
國朝
[編輯]順慶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防兵三百,隸川北鎮,後奉裁。今川北鎮分防守備一員。
- 營山縣,川北鎮分防
- 廣安州,川北鎮分防
- 渠縣,川北鎮分防
- 鄰水縣,川北鎮分防
驛傳
[編輯]郵政允釐,呼吸通乎帝座;驛使遄發,瞬息過於國都。風入四躥輕,來如歷場。帆開千嶂碧,去若瓶溜。雉尾連雲,嶇崎頓忘蜀道險;彩鷁臨江,波濤全失灩澦深。一紙皇華下九垓。玉饌仙館。殊方珍物貢北闕。雷令風生。豆萁金錢毋扣侵。應念人馬俱困。雕鞍蘭棹少需索。當知水陸交衝,作驛傳志。
南充縣水跕
[編輯]現設南列二跕,共跕六隻。水手十二名,橈夫三十六名,共四十八名。每名每日概支銀二分,每日共支銀九錢六分。
陸跕
[編輯]現設馬四匹,每匹日支草料銀六分,毋日共共支銀二錢四分。馬夫二名,每名日支工食銀四分八釐,每日共支銀九分六釐。摃夫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銀一分二釐,每日共支銀一錢二分。三茂共每日支銀陸錢五分六釐。
西充縣
[編輯]現設馬四匹、馬夫二名,摃夫十名,三項每歲共支銀二百七十三兩六錢錢,今奉裁,止共支銀一百六十四兩一錢六分。
蓬州水跕
[編輯]蓬州水跕,現設跕舡三隻,水手六名,每歲支工食銀二十八兩八錢。橈夫十八名,每名歲支銀一十八兩。二項共支工食銀每歲四百九十六兩八錢。奉裁。今實支水橈工食銀三百九十六兩九錢六分,遇閏加增銀三十三兩八分。
卷七
[編輯]藝文
[編輯]瑞啟河圖洪濛破庖義之畫畫書讎天祿爛熳然劉向之藜精一闡自虞庭聖代心法靈秘傳來圯上安漢功臣鬼號倉頡爰洩造化之奇花夢江淹益揮藻思之筆昭回萬丈光芒扶王翊運機杼百家組織綴草摛菁襟懷不俗翰墨猶香作藝文志
御製
[編輯]唐
[編輯]大唐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昇敕書手詔宣示中外
[編輯]敕果州僧道耆老將士人等卿等咸蘊正純並資忠義稟溫良之性欽道德之風志尚純和俗登清凈女道士超然高舉抗跡煙霞斯實聖祖光昭垂宣至教表茲靈異流慶邦家欽仰之懷無忘鑒寐卿等義均鄉黨喜慰當深牡為宣慰想悉朕懷卿等各平安好州縣官吏並存問之遣書指不多及
敕果州刺史史手書
[編輯]李堅正亮守官公誠奉國典茲郡邑政治人心所部之中靈仙表異元風益振治道彌彰斯蓋聖祖垂光教傳不朽歸美於朕朕良所兢懷省覽上陳載深喜嘆冬寒卿平安好 書指不多及 貞元十年
宋
[編輯]
高宗御書耤田詔 渠縣治
[編輯]朕惟兵興以來田畝多荒故不憚卑躬與民休 息今疆塲罷警流徒復業朕親耕耤田以先黎庶三推復復進勞賜耆老嘉與世俗躋於富厚昔漢文帝頻年下詔首推農事之本至於上下給足減免田租光於史冊朕心庶幾焉咨爾中外當體至懷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明
[編輯]
賜陳文端公誥 南充
[編輯]制曰朕祇承天序肇建皇儲惟贊議之勞先於宰輔而審道之現屬在孤卿有頗宣庸宜 渥咨爾少傳兼太子太傳禮部尚書武英殿人學士陳以勤熙時碩德命世宏宏才恢宇沖襟尤兼資乎慎密謙衷清操復時出以和平粵自秉筆先朝夙稱良史迨乎橫經朕側八告嘉謨翰長胄師建道德文章之準貳卿端任暢詩書禮樂之華休名既永於僉諧懋績益彰於歷試肆朕訪落命汝贊樞爰加 學之御載晉秩宗之職蓋文考留以相朕先俾羽翼乎渺躬而朕乃學焉後臣遂使股肱乎王室卿能推昔時之啟 沃為今日之經綸以疇咨咨廟堂則天言汝代以參和鼎鉉則帝載汝熙而且履正奉公心先勤於體國集思廣益量每廓於容賢惟茲一德之交實切九重之眷用頒特典以答殊勛茲仍授爾階光祿大夫錫之寵誥於戲亮天地以弼一入任重中臺只寄端元良以貞萬國功高東禁之聯十事陳猷既佐予以謹始貳公弘化尚祝爾以代終庶邦其永孚於休則爾亦永終其譽欽哉隆慶二年四月初五日
賜陳文憲公誥
[編輯]制曰朕崇薦徽稱語敫 茲臣庶咸被嘉休睠予講幄之良日以 史侍朕左右忠勞特茂寵賚宜先爾翰林院脩撰陳于陛乃原任少傳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陳以勤之子蔚承家學峻發廷掄自秘館儲英詞曺效職探微言於術藝勤信史於兩朝以爾學有淵源克參講席而能本以懇悃效之葳規肆朕學務緝熙惟爾日勤勤臣益茲用覃恩授爾階儒 林郎錫之敕命昔在漢唐韋賢之子元成重光相葉蘇環環之子頲並在禁垣前史美之今乃父夙以鴻碩弼亮先朝爾其克紹芳徵庶幾往哲以稱朕簡昇至意欽哉萬曆六年四月初二日
又
[編輯]制曰朕緝熙聖學寤思忠猷惟西清論道之臣夙資啟沃乃東觀儲材之地方藉甄陶可是勛相而無褒表爾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上教習庶吉士陳于陛家傳經術世篤忠貞早 振朵於詞垣遂宣猷於講幄文既足以華國志右切於格君六籍微言嘗鉤元以訓志兩朝信史具提要以垂謨七歷儲寀而八綸闈乃以秩宗而師端尹掄才儀省羅俊又於空群膩職選卿辨官材而協眾比遴三宅以表庶常爰八告之謀猷出為士迪本世承之蘊藉卓樹師謨鼎望爾隆官箴具葉茲用歲閒授爾階通議大夫飲之敕命於戲金華勸講猶徒論說之之資王署育英不在文詞之未尚益務責難陳善俾朕學 且日新成德達材使良七蔚為世用光昭先人之令聞永諧寰宇之具瞻欽哉萬曆二十一年二月三十日
贈謚
[編輯]制曰國家有世德之臣增光揆路海宇共人倫之望宜備彝章惟予輔弼之良未究經綸之業眾皆悲其不不憗朕何愛於追褒爾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陳于陛岷峨靈秀井絡精英廼父當先朝時實稱釐定賢郎因繼起 後殊有鳳毛性資素秉公忠議論每多慷慨東觀專校讎之任北門領侍從之班寅清夙夜之資司司其左右帝王仁義之道賴以講明屢典文衡彙進珪璋之彥志成正史勒成琬琰之章薦膺宗伯崇御晉掌絲綸要職身荷安危之重心懷獻替之誠忠孝之譽藹聞變和之功茂著方請微疴這告遽聞永謝之音儼風度以如存睠忠勞之未泯載躋穹秩爰易嘉名特贈爾為少保謚文憲錫之誥命於戲姬旦夾輔之勛至君 陳而益顯阿衡匡維之線逮伊陟以重光斯為聖代之世家肆茂熙時之盛典申茲休命永耀重原萬曆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日諭祭一壇聞喪一壇萬曆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皇帝遣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范謙諭祭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贈少保謚文憲陳于陛維卿學有淵源性成耿介手披經史史經筵弘啟沃之功志在春秋史局脩編摩之鈌 堅祈簡任世掌絲綸密贊系璣式孚同德甫作濟川之舟楫期為一體之股肱箕尾忽䮦乃鞠躬而盡瘁臺星俄折惜不憗於良臣魏徵之鑑雲亡班固之書莫續輟朝增嘆揜袂生悲卹與宜隆既有光於先世芳名如在應無憾於重泉諭祭牧申鄉其歆服
敕祭漢廷尉馮緄文 渠縣
[編輯]欽承上命致祭於漢廷尉尉馮公之神曰惟神為漢名臣屢彰功伐忠孝之節史冊所傳靈爽昭 敷久而益著禦災捍患福庇邑人累代褒封人心響慕稽之祀典崇報攸宜茲惟仲春式舉時薦神其欽格以慰眾忱
詩
[編輯]袁天罡宅〔南充〕〔唐此山主人〕
[編輯]危石纔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處澗水流來落花
嘉陵江〔南充〕〔唐韋應物〕
[編輯]水性自雲靜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嘉陵驛〔南充〕〔唐張蠙〕
[編輯]嘉陵路惡石和泥行到長亭日已西獨倚蘭干正惆悵海棠花鷓鴣啼
草堂寺雪梅〔西充〕〔唐何烱〕
[編輯]雪在天兮兮梅在牆梅花與雪約難忘梅從雪裏開千片雪向梅邊點幾行點雪雪如梅有意滴梅梅笑雪無香試將梅雪閒吟弄踏雪尋梅到草堂
磨劎泉〔以下俱西充南岷山〕〔唐程太虛〕
[編輯]淅泉巖溜漾清波淬出光釯利太阿槗下斬䗊餘事事耳斷除天下幾妖魔
清心泉
[編輯]飛泉觸石王叮噹片隱神龍歲月長多少人間煩苦事只消一滴便清涼
蘸月泉
[編輯]銀蟾蘸影碧泉中萬里雲收湛太空到了清虛無一物水晶宮伴黃寒宮
漼印泉
[編輯]一脈靈泉天地通金章玉篆洗磨中水清不愛人妝點印色何曾雜得紅
潄玉泉
[編輯]瀑布橫飛翠壑間間泉聲乃耳送清寒天然一曲非凡響萬顆明珠落玉盤
洞陽峰
[編輯]南岷勝概壓諸方東壁奇峰出洞陽支五日喜攙晃耀大千世界使輝光扶開華徵煙雲渺顯得蓬萊日月長世道廢興原有數浮沉聚散亦何傷
步虛峰
[編輯]試說南岷第一峰步步虛略崒勢凌空等間舉足乘風馭即便翻身到月宮緱嶺上升王子晉洞庭飛過呂仙翁我今欲把凡軀歸去蓬萊三界中
醮壇峰
[編輯]蒼松老檜擁華壇鶴唳猿啼白晝閒煙篆香殘凌漢表風飄仙樂響山閒高燒泰華金蓮炬齊到黃岡玉筍班獨步蒼苔尋故赴恍然咫尺覲天顏
伏龍峰
[編輯]卓立南岷碧漢中彩雲祥瑞伏龍峰盤旋旋宇宙崢嶸勢鼓舞風雷變化蹤泉吐香涎通小竅煙籠蒼角挺喬松朝雲暮兩陽臺下不數巫山十二重
彩霞峰
[編輯]登高放眼亦寬賒五色祥雲晤彩霞纔接晴虹撐碧漢旋移旭日照天涯楓頭帶赤飄晨鶴林表翻紅熌暮鴉一抹深深知幾許碧桃枝上有仙家
集虛觀〔岳池〕〔唐呂巖〕
[編輯]青蛇煉影月徘徊夜靜雲閒尚未來應是有人新換骨暫留蹤跡到大臺
沖相寺〔渠縣〕〔唐鄭谷〕
[編輯]退居瀟灑寄禪關高桂朝朝簪凈室間孤昂暫習雙鶴歇五雲爭放二龍閒輕舟共泛花邊水野履同登竹外山仙署金閨虛位久夜清應夢近天顏
南陽寺〔渠縣〕〔唐李白〕
[編輯]惜此落日暮愛此寒潭清西暉逐流水宕漾遊子情空歌望明月曲盡長松鳴
南陽寺〔朱縣〕〔唐元稹〕
[編輯]稹渠江明鏡峽逶迤船到明灘洩蒼遲櫓竊動搖妨作夢巴童指點笑吟詩畬餘宿麥黃山腹日臂殘花白水渭物色可憐心莫憾此行都是獨行時
題起文峰挹翠閣〔渠縣〕〔唐陳運判失名〕
[編輯]依倚高巒作郡城人家樓閣一層層霜睛東觀初收收橘水冷南陽尚採菱可愛遠山連遠水更逢高道與高僧僧揚俱是超然客應許元門為一燈
金泉山〔南充〕〔宋李宏〕
[編輯]昔日謝女飛仙處此日遺蹤尚宛然蟬脫舊衣留石室龍飛流水湧金泉碑書故事封蒼蘚殿寫真容鎖翠煙薄暮嶺松聞鶴唳猶疑彷彿是神仙首句目字飛宇後重用可依通志作音時昇仙
題謝自然〔南充〕〔宋鞠拯推官〕
[編輯]真仙能輕舉飄緲出塵塵寰碑古名嘗在松枯鶴不還風煙殘照外樓閣翠微間為訪休泉去浮生得暫閑
降真崖〔西充〕〔宋何群〕
[編輯]鳳頂孤峰聳絕奇仙師雲馭又棲遲飛騰岷嶺元和日留記山嵓景枯時水秀山阿朝北坎山排井勢拱南離他年殿閣鳴鐘磬廣運重開帝載熙
琴臺〔蓬州〕〔宋田況〕
[編輯]西漢文章世所知相如閚麗冠當時遊人不賞凌雲賦只說琴臺是故基
遊大蓬山〔營山〕〔宋雍沿〕
[編輯]棲閣參差聳茂林危梯堭徑幾重深周行巖麓四十里王視井厘千萬尋僧住不生雲水興客遊儀息利名心若教工部曾經此應遍處吟
御書閣〔營山〕
[編輯]三聖神毫曼古稀龍盤鳳戲宛欲飛藏珍今作名山寶六歲中添一褐衣
透明嵓〔營山〕
[編輯]神鋒剜孰能窮夕照晨曦兩面面通絕勝定應天下少憑㦨疑在畫圖中
仙馬洞〔營山〕
[編輯]龍駒昔日比昇仙洞揜碑荒不計年勝跡依然無處問一㧊空鎖薛蘿煙
靈羊洞〔營山〕
[編輯]人嵓林麓更深幽昔有神羊此處遊洞口險無人跡到不知靈物屬誰收
古憚窟〔營山〕
[編輯]問出當當日木真僧應何宗門繼祖燈靠險馮靈為隱窟不容俗步等閒登
李特讀書臺〔營山〕
[編輯]白雲深處一高臺昔日青編謾此開未審存亡有何得卻嗟劉禪是庸才
湫池〔營山〕
[編輯]一池雖狹底應寬時有神龍在此間每到偷湫公吏至立看雲雨出山前
秀士嵓〔營山〕
[編輯]望雖有像問無聲何事空空負此名時勢人棈多好假謾將頑石比儒生
馮緄王平論德碑〔營山〕
[編輯]漢將威聲蜀將名皆馮靈氣應時生雖然功烈輝前史尚得聞人更一評
爾朱真人藥灶〔營山〕
[編輯]當日先生藥已成便將金鼎等閒輕迄今遺跡峰巒上時有清煙灶下生
遊大蓬山〔營山〕〔宋楊霹提刑〕
[編輯]衷懷不是薄蓬萊歷險捫蘿得得來擬乞靈丹換凡骨還知勇退近近仙才幾重煙水目長斷一寸功名心已灰但使箇中絕塵滓枉教元洞莓苔
同楊提刑遊大篷山作〔營山〕〔宋何格非〕
[編輯]隨軒甘雨漲溪灣霽景鰲思峰勢絕攀使者星臨雙劍外郎官宿下五雲間正逢嵓壑三秋爽且對煙霞一日閒四海蒼生望謝老未容放意玩雲山
大蓬山〔營山〕
[編輯]不須身在玉霄峰眼前滄海蓬萊同疑從弱水三千里相對良山咫尺中功成去伴赤松子政外來從黃石公欲下山時空月白塵緣還在簿書叢
遊西巖乳泉〔渠縣〕〔宋彭公儀〕
[編輯]西巖風景天下絕幽竇洩出山之脈滴瀝無間古與今常陰洞內層冰冽風清夜寂夢初回忽聽天系聲相協渺哉大場深難搜雞子之中聞巧說其間清濁氣分行清者不長無少洩至今間世生靈哲感君神靈瀝成血明似利物濟時心湛苦靈源常潔白君侯志尚源泉潔重物是民揚祖烈公餘行樂此登臨二賞目愜心神悅歸來吟興殊掀揭金玉象珘刊美碣大都景物有時興況逢公是詩中傑我聞世有泉石心或由矯激成狂吟惟公寓意遠且深直期後嗣流清音
紫極宮〔渠縣〕〔宋徐仲章〕
[編輯]不須騎鳳跨鯨鰲來訪蓬蓬宮是我曺玉笈普書金簡重碧碑題字紫垣高因思大道閒閒意頓覺浮生事事勞一榻清風曾化鳳略無塵夢及三刀
北津樓〔南充〕〔明張三豐〕
[編輯]誰喚吾來蜀地遊北津樓勝岳陽樓煙迷沙岸漁歌起水照江城歲月收萬里清波朝夕湧千層白塔古今浮壯懷無限登臨處始識識南來第一洲
隱仙洞一名朝陽洞〔南充〕〔明施嘉議聚議〕
[編輯]朝陽古洞隱真仙石磴苔荒不計年今日偶來逢勝境壼中別是一雲天
龍門寺〔南充〕〔明楊瞻御史〕
[編輯]群山雄聳各爭奇從古騷人費品題盈壑杉松馮占鶴插天樓閣許煙迷雙龍環遶岷峨外三峽奔騰灧澦西團寺風光尚嫵媚不須更到浣花溪
登小方山〔南充〕〔明韓士英大司馬〕
[編輯]援蘿直上小方石乾坤池水流高滴環觀峰煙疊千萬坐對仙嶺僅咫尺春風此時能醒酒客子何人解吹笛夕陽古道聯鑣歸明日西山已陳跡
飛仙石〔南充〕〔明張張鑑大中丞〕
[編輯]掃雲來上飛仙石風舞巖沙寒露滴閱世經過幾千秋去天不盈三五尺誰騎白鶴度方壼我向揚州吹鐵笛長嘯一聲煙霧深空山月映遊人跡
棲樂山〔南充〕〔明黃輝〕
[編輯]一上飛仙石飄飄千古情仙人不可見秋月繞林生高池淡無影獨酌依空明卻望來時路微茫煙際城
龍門寺次韻〔明周光鎬〕
[編輯]東望龍門八紫煙江行十里到諸天長林暑盡松風細匹練晴飛漢水懸一叩法宮心自遠況逢珠樹月初圓宰官現出僧休訝不為笙歌載酒船
龍門寺〔南充〕〔明任瀚〕
[編輯]司直檻外鶯花春可憐尋芳遙坐翠微煙君君侯未放郎官醉更上清江載酒船
送張鑑張鐸試禮部〔明任瀚司直〕
[編輯]澤國才名數二張牙檣早晚下瞿雪天外漸分吳苑樹斗邊遙識漢宮香錦江煙浪通彭蠡玉壘風雲接建康聞道希生能射策盡收春色向明光
短狐行〔明張鑑〕
[編輯]安漢城中多陰雨安漢山頭雲四起濁浪排空聲若雷囊棟鱗鱗煙霧裡曦和旬日不弭旌短狐道上伺人行噬人膏血望其腹枕籍髑體如丘陵虓虎無威力不足搏噬猶疑傷類族狐心恃此愈縱橫我今為汝磨青萍光芒閃爍沖牛斗誓為天子除妖氛破狐穴斷狐蹤使人披星帶月任來往坐令宇宙千載頌休隆
歔欷篇為劉太孺人賦〔明黃輝宗伯〕
[編輯]未亡人未歸君夢先歔欷遺君節婦子神已知妾志有眼眼不相識預懸身後淚琴瑟幾年歡旅病半愁悴黽勉藥粥間忍泣俄成涕不以五歲兒寧當君後逝餘息幸自寬忍更勞囑累妾心原土土城南共君瘞兒在猶君在留眼為君視囊空姑舅遠母家亦中蕢跬步百荊棘十指代簪珥孤燈教兒讀哽咽遺書字是君不盡苦使未亡人替別君五千日一日為一歲兒幸顯君名信若神所遺薄命尋常節亦復蒙旌異贈君太史服髣髴卒生意喜極悲更生何心著冠佩刻骨與毀形生死久浮記呼兒啟君殯歸葬今年遂草土薄板棺灑血重護置忽忽三十年相從復舟際追憶憶別時言詎知今日事帆旐影不傳不得曉來微雨夕陽西
連洲古識
[編輯]大小洲連燦碧沙公侯生此信非奢杜陵有語君須記餘慶還歸積善家
棲樂靈池
[編輯]山頭池水涵碧空下與嘉陵一脈通想見仙姝上昇日鳳笙龍笛水光中
西溪〔南充〕〔明王美中浙人〕
[編輯]谷口口舊名鄭鹿門初姓龐高堅良托疏山澤媚此邦清泉紀南國自西繞東江吞吐日月胷推蕩古今降中有靈池宮明珠如寶缸中有有敷天澤灑雨如分淙中有傾洞才橫絕子雲牕中有湍悍力堅為紀信幢峨眉分積雪濯錦世無雙詞源倒三峽奮迅如奔瀧往來杜陵客時乘三兩艭互為金石逺噌宏振鳴扦君不見聽此歌苕川霅水多委波何幸置身五峰下得挹西溪萬尺沱來瞿塘先生有西溪萬尺東海淺之句慰此饑渴心潤勝九里河君不見聽此歌
棲霞洞〔南充〕
[編輯]蓬瀛必海島接武亦難臻白雲日月看葛洪乘之如飛輪誰復知此山且有陳真人丹灶胃荒葛吐焰沖霄旻巖洞絕塵映遐蹤重可循今為擴之增數掾鑿雲彫鏤刻劃垠坐我石踦蹬設我厜牀茵黃庭養我性南華悅我神為校古來之謫仙半出絕世之文人不假燒丹汞無事效熊伸煉出五色五章之絲綸吐出丹山如鳳麟攜來蜀江濯西漘艷艷艷霞彩絢莫倫世謂百道絳綃天上有豈知此山洞中別有有真
題白雲觀壁〔南充〕
[編輯]世事浮雲都罷休綸巾羽扇海天秋秦宮漢闕何須問古往今來空漫愁閑引蒼龍朝碧落醉騎黃鶴下丹丘蓬壼去地三千丈閬苑中天十二樓獨珮火玲降鬼國並懸飛鏡照神洲年光彫換不知老豈羨君王萬戶侯
舟泊赤壁〔同群友北試舟次赤壁夜東坡故事狂歌醵飲聲達守禦者使卒牌狗即牌陰草律覆雲〕〔任瀚〕
[編輯]舟泊蘆花淺水溪友人約我泛清巵高戨赤赤壁兩篇賦正是黃州半夜時城上將軍陰有約江邊士子總無知君侯若問真消息曾有芳名到鳳池
過紀將軍祠〔西充〕〔明張海郡守〕
[編輯]秦人失鹿世爭強楚漢相㭙幾戰塲高祖百年成漢業將軍一死解滎陽功同樊噲瞧雄羽計鄙荊軻刺始皇不獨於今名不泯昭昭功烈海天長
謁紀侯廟〔西充〕〔明潘亨縣尹〕
[編輯]巍巍傑閣俯南山烜赫威靈宇宙間滎澤焚身全漢業沛中仗劍識龍顏石橋水滿虹留影松樹煙消鶴自還今日登臨成感概落花飛雨正斑斑
春霽登南岷山紀興〔西充〕〔明高鵬縣尹〕
[編輯]陟彼南岷雄鎮自古悠悠斾旌載仰載俯有壁斯崇有澗斯阻奠我蒸民遠彼外侮陟彼南岷厥風高亢匪峰則高惟民之望陟彼南岷厥石剛怪匪石則風君子之介岷之水潭潭兮嗟彼美人源源兮岷之粟盈盈兮荷天之祿繩繩兮岷有檡參天其色彼曷悴兮歲寒之節岷有筠青猗其洛兮真人之風
題福寺〔高鵬縣尹〕
[編輯]老松殿閣護蒼蒼水揜虹橋竹揜房一脈龍池雲結蓋千尋佛閣鶴來翔煙波因寺生勞彩桃李李生春遆遠種種風光牽絆我振衣欲遶廻廊
馬梁瑱墓〔西充〕〔明楊瞻〕
[編輯]再鎮盆城日徥真屬此公力謀梁社稷官拜漢司前後三東南復總戎至今江左地書史記宏功
紀將軍神宇〔西充〕
[編輯]滎陽一火自甘焚忠烈千年賴久存卻嘆楚人偏易誑坐觀黃幄出東門
南岷仙境〔西充〕
[編輯]安漢城南擁翠憹真人不識幾經春一從白白目飛昇去松作蒼龍石代麟
北福禪關〔西充〕
[編輯]茅庵小結俯清泉聞說圭峰此坐禪細雨山前飛白鷺香風石上吐青蓮
錦水棠風〔西充〕
[編輯]川光日射錦溶溶花睡初晴兩岸風輸與漁人爭秀色問津不逐武陵紅
登南岷山〔西充〕〔明李乾德〕
[編輯]一上南岷頂蕭然雲岫冷真人何處是笑指山前井
謁長卿祠〔蓬州〕〔明盧雍〕
[編輯]蜀中人物稱豪傑漢室文章擅大家此地卜居猶故跡當時名縣豈虛夸琴臺積雨蒼苔潤祠屋濱江草樹嘉莫問少年親滌呀高風千載重詞華
雙蓬疊翠以下〔蓬州〕〔八景明盧雍〕
[編輯]兩峰爭獻秀飛翠八清江不不用浮東海蓬萊未有雙
五馬排空
[編輯]五嶺若奔馬爭先勢勢未降只恐化龍去莫教㳞渡江
石壁晴雲
[編輯]翠壁生鱗甲晴雲淡復濃試看雲作雨此壁赤為龍
馬鞍樵唱
[編輯]一曲入松塢雲峰知幾層不須誇矍鑠老慣此山行
五馬排空
[編輯]奇峰疊疊勢何雄疑是雲間萬里驄此處不聞封太守誰來五馬並追風
琴臺夜月〔明盧雍〕
[編輯]相如一去已年年縣廢臺空名自縣莫道當壚化影盡至今皓魄尚娟娟
嘉陵晚渡〔明盧雍〕
[編輯]嘉陵古渡鎖秦垓一望長空眼底間日暮江風人短棹丹霞時傍晚雲來
朱渚漁歌〔明盧雍〕
[編輯]何處漁郎自放歌恍疑牛背滴山阿不知別有滄浪友獨自含情標若何
大蓬山〔營山〕〔明韓宜可副憲〕
[編輯]聞道蓬萊別有春五雲深處隔凡塵松迷鶴徑渾無路花阻簫音不見人滄海日華翻貝闕玉山霞氣逐颷輪劉即自是神仙侶何用天臺更問津
遊大蓬山〔營山〕〔間嚴光治〕
[編輯]蓬萊聞海岳此地若為容路接三巴勢江流萬里宗懸崖雲欲墮鎖洞洞露交蹤神工開鬼斧造化洩奇蹤一水中分色雙池並浴龍曇花還佩舞瑤草八牀茸驚聽惟啼鳥鳴霜報曉鐘仙僑如可渡凡石隔無蹤閬苑居何侶瀛洲水自淙評題多宋句苔蘚半唐封江漢飄零客煙霞意興隆簿書辭俗略筐莒采溪葑角巾冠碧玉野服雜芙蓉渴飲蘭為液饑食菊作饗山中聊有適野外不須供伯起關西裔林逋楚舊逢論心忘短日撫景值寒冬弔古王風遠憂時鹵騎瞻天迷斗柄望鴈阻衡峰安得騎黃鶴相與訪赤松
大蓬山〔營山〕〔明王鋐〕
[編輯]登山散步巳忘吾猶有蓬之心也夫俯視塵寰皆俗業仰觀佛地實仙仙都禪門易八隨參叩野鳥難臺任噪呼幾欲題吟無上境搜腸五蘊悉空乎
青羊宮〔營山〕〔明孔恂聖裔〕
[編輯]青羊佳境勝蓬菘此夕登臨眼界開寶鼎丹成仙解去松林風定鶴飛來天池有水通滄海石洞無雲鎖碧苔一宿竟忘山下去朝陽又促上天臺
遊淥井寺〔營山〕〔明孔恂聖裔〕
[編輯]雨後登臨淥井隈羊腸古滛渠莓苔扶蘇鳳毛風中舞滴瀝龍涎石底來衲子子傳香延野客騷人得句放奇才酒酣耳熱歸興晚十里松風踏月回
題王馮二公忠烈祠〔營山〕〔明徐丞〕
[編輯]丞妖狐貪刑天正怒惡毒饞猿又群呼巴夔千里重傷殘天子懷憂復西顧憲使提後分主憂坐期一旦功全收天心弗順人豈料英雄戲血成川流營山城中血流滿火焰山前事尤慘我刀無瞖彼戈利白日無光天黯黯土公為國能捐軀馮公慷慨真丈夫食君之祿死君事所傷赤子曾何辜君不見庚午壬申禍極酷匯淮沸隲河洛濁如公肝膽知幾人狗支卻能全血肉新祠翼翼邇苩池聖朝恩典非公私疾風勁草從來說萬古乾坤萬古祠
翠屏山〔營山〕〔明王廷稷〕
[編輯]城外蒼山竹萬竿層巒疊翠擬屏看春來帶雨姿偏潤秋去去經霜色耐寒日影搖光金鎖鎖風聲引韻玉珊珊當年中竹人何處懷昔咸今獨倚欄
題興國寺石壁〔廣安〕〔明魯儒同知〕
[編輯]煙韋深處欲逃禪歇馬逢僧話空祿面色不改開萬仞江聲隨浪度流年龍歸洞日雲初散月持松梢鶴未眠為借清燈留半榻令人無任賦歸田
題興國寺石壁〔廣安〕〔明張海郡守〕
[編輯]上方臺殿倚晴巒百轉丹梯未易攀荒荒徑草深寒鷺宿澄潭雲合雨龍還紅塵滾淁浮生界王樹森森望子山一段風煙看不盡馬頭龍燭落人寰
題興國寺石壁〔廣安〕〔明潘亨同知〕
[編輯]茲山出天未盤旋知幾重雲埋石路窄肩輿若難通亭午午至山寺倒尾出遠公風傳殿角鼓雲遏檻前鐘馮即巳化鶴有嶺當前峰神仙杳何許干載留奇蹤下有千尺潭曲折蟠虬龍奔流灑寒雪十里開腥風山空萬籟寂野花鋪地紅千靈悉呵護諸天咸職供元猿攀碧柯白鶴巢蒼松但覺世慮悉倐邇詩興濃援筆寫長題詞抽不暇工安得丹丘子與之醉醇醲便欲謝塵緣依此金人宮逍遙天地間脫略闤闠中所愧徒碌碌簪裾亦何容
宿玉蟾寺〔渠縣〕〔明吳廷舉〕
[編輯]川北湖南一水通一生半寄祝融峰此身尚逐雲來往又桂玉蟾山上松
白水寺〔渠縣〕〔明陳于陛〕
[編輯]香臺高倚碧雲層宴坐秋中練氣澄不界晴陰原自隔半空樓閣共誰馮流沙道布布青羊老蔥嶺經來白馬僧何事紅塵無靜履不知此處問宗乘
宿靜邊寺〔渠縣〕〔明王來賓〕
[編輯]何年古寺一江灣灣臘盡春回駐此間風雨半窻醒客夢松蘿滿徑廻人寰禪關寂寂傳心訣征斾悠悠遶蜀山欲問遠公同結社紅塵猶自點衣斑
過白兔寺〔渠縣〕〔明胡際亨〕
[編輯]古徑荒涼煙草深白雲隨我過長林已完宗國十年事止剩先塋一片心莫道功名都是夢須知姓字貴於今西風日暮高如許歷落殘陽照碧岑
果山秋色〔以下南充八景〕〔國朝李成林郡守〕
[編輯]憑虛一望慶雲卿黃橘丹楓襯曉光萬里秋風開錦繡半天鴻動清啇城迷衰草遊麋鹿畦遶寒山熟稻梁卻羨著書歸隱者勝思鱸膾始高翔
曲水晴波
[編輯]一泓澄碧大汪收迤邐琉璃作勝遊景入行春隨悼悼遠時當羽觴流醉眠兩岸聞黃鳥歸路長隄信紫不識山陰今似否勞人心事在遼鷗
朱鳳朝霞
[編輯]曉天雲影輕綃扶得得金輪上海潮影射芳林晴靄靄繡披巖壑仙翁丹火應猶在詞客文光尚未遙願向山頭乘紫鳳早餐沆涉學吹簫
金泉夜月
[編輯]小水盈盈碧沼開須知即此是瑤臺折釵一幻遊仙去飛鏡長隨王女來魄照岸頭堪弄笛聲飄林下好浮杯何時得遂山公志通夕聽泉踏月回
白塔晨鐘
[編輯]夢回身在萬山中靜裏聲聲度曉曉風醒世元音開覺路發人深省諦真空漏催銀箭星河動響逐天雞碧落通自古浮圖多不偶須於此地悟圓融
青居煙樹〔唐姚昂詩天時兩峰南北峭地盤一水古今流宋淳祐中兵亂曾移治此山至徂初建片征南都元帥府于此之龍筇壩〕
[編輯]岧嶤無處不蒼煙草樹深深澗壑連水剪一環浮日月山蹲兩劍刺雲天荒城寂莫千秋夢古寺淒涼半壁禪欲訪勝蹤人已謝幾回翹首思悠然
連洲古䜟
[編輯]䜟地靈應自傑人多何況江頭記不磨牛相雙鸂原未謬羊公墮馬幾曾訛沙明別浦連金瑣岸繞廻瀾帶玉珂莫道芳洲無所驗孔圖常演卯金過
棲樂靈池
[編輯]山不巃嵸水不清敢雲境使人驚由來洞府神異定有靈音廻物仙樂飄颻緱領似龍池消長錦江平因思大場成形勝豈為登臨博一名
果山秋色
[編輯]國朝張鳳翮別駕金風過嶲淡朝曛一望平蕪今昔分分埋沒黃柑荊棘裡空留山色慾齊雲
曲水晴波
[編輯]一徑斜灣水勢溶清溪日映遠山濃流觴勝事誰多問絕俗還疑渤海峰
朱鳳朝霞
[編輯]鳳凰於今卻忘還斑爛彩羽舞雲間霞光川江上宇宙呈祥有此山
金泉夜月
[編輯]夜靜泉聲月照寒點金遺事屬詞壇神仙慣會移移星斗惹得人人另眼看
白塔晨鐘
[編輯]浮圖玉立在江濱隱隱隱鐘聲來曉晨作客頻頻驚夢醒霜澄還有月當庭
青居煙樹
[編輯]層嵐疊翠廻相差萬樹含煙時雨滋遙望峰頭清不斷還思著履過橋西
連洲古䜟
[編輯]天然長就兩灘沙䜟語鐘英語未奢世遠人亡洲並渚從今應更發誰家
棲樂靈池
[編輯]一池靈水起山空泉脈源源江水通聞說仙姬飛羽處仙風還在此池中
八景
[編輯]晨起驚聞白塔鐘青居高樹綠煙濃果山秋色雲山在曲水晴波萍水春夜月好看金化處朝霞喜見鳳儀峰地地靈人傑連洲䜟棲樂應思著屐從
賽雲臺〔南充〕〔國朝毛鳴岐營山令〕
[編輯]寒雲臺上午風清東望巴江萬堞平白塔遠連天外影斷橋近接澗邊聲棲真仙女朝陽洞賞芋神君安漢城客舍不須愁寂莫濁醪好何杏杏花傾
早春遊棲樂山〔南充〕〔國朝李北襄邑人〕
[編輯]側嶺橫峰取路長洞門未定幾時荒不堪城市朝雲冷可是山林夜月涼倒壁蒼枝催臘盡滂巖寒蕊帶春香石盤好掃容趺坐不著閒思那得忙
虹橋桂月〔西充〕〔國朝戴民凱縣尹〕
[編輯]空山煥色野雲平寒澗流光宿霧清樓閣廢興燈寂寂石橋坡際臥分明
化鳳山〔西充〕〔國朝朝袁錫袞邑人〕
[編輯]鳳是何年化今古巖邑間造物蘊靈氣而為仕此山此山亦非偶九嶷堪作友蒼翠閣年深幽靄長自守家住邑城東適與鳳山通俯仰隔世代來往共誰同春暮褰裳歷四顧煙霞閴惄然動我思俯首不忍覿憶昔全盛時把酒何高壘轉瞬指方屈景物竟如斯日薄西山暮歙袂點勝遊難再期韶光豈虛度慇勤謝仙翁莫負青蔥樹明發復登臨不以興廢故
遊上方寺〔西充〕〔國朝陳我愚〕
[編輯]相逢且莫問行送秋花處處香水緣山清客眼鳶飛魚躍助詩腸參天古塔雲起覆地蒼松繞石涼到此徘徊不忍去頓忘梁苑是
流杯池〔西充〕〔國朝袁家降〕
[編輯]池臨溪畔流杯勝跡猶傳作賦才啼鳥數聲人盡去荒煙一片我還來萋萋怨重渠邊草漠漠愁多石上苔曾照當年歌舞夜潭頭空有月徘徊
遊常寧院〔西充〕〔國朝李杲〕
[編輯]峰廻路轉插青霄杖履追隨伴寂寥有灑攜來千日醉雲堂鐘鼓任僧䯨
甲子榖日喜晴國〔國朝徐浩蓬州牧〕
[編輯]巳喜年華媚還逢榖日晴山農占歲事野鳥變新聲暢煥回天意高卑順土情無愁征稅急努力事春耕
弔陳烈婦〔國朝羅在公營山舉人〕
[編輯]大家千金軀自待原不輕一朝存大義千古有令名憶昔于公子奮志赴蓬瀛鳳凰偶相別奪錦以為榮臥病依京旅愴然返太清生離與死別滄桑有變更悵望一灑涙悲哀已盡情吁嗟陳夫人決氣獨崢嶸念彼良人柩漂泊在燕京麥舟伊誰陣扶櫬馮誰行興言及於斯焉敢愛餘生磨笄學趙趙女慷慨同程嬰殊無張皇態措語極分明兩袖如掣電雙眸類殞槍血濺生身母氣排同胞兄兄左右皆失色之子猶生平行年三十二綽約似鄔饢焉知浩然氣丈夫失其英豈無兒女戀鳳雛任長成豈無環珮惜外物安可滎心堅如金石揮刀在一誠視死無難色還為流俗驚夫人工翰墨書慕顏真卿非徒象其跡俠烈亦同聲朝廷重節義吾黨有公評哀哉陳烈婦當事誰為旌
哭烈妹〔國朝陳汝明營山舉人〕
[編輯]阿妹阿妹不同行我一一念之九廻楊少小庭訓富青箱史稱忠孝謬荒唐里中親貴鳳求凰吾家伯仲慎東牀于氏好子丈夫郎一生守口無雌黃家世簪纓正未央夫婿龍馬珮鏘鏘甫到貧家屆滄桑十年格關等黃梁深山逃跡改明裝同挽鹿車守糟糧吞聲野哭薜蘿牆生雛何由拜姑嬋群盜如麻頭欲霜舉案饋食同孟光夫婿省覲八帝鄉四載酒食竟誰將斷機飯蠶葉滿筐苔堦踏遍消息茫有客貽書天一方蕭然慈濟返大荒燕市孒身藥誰嘗阿妹破鏡不能忘悲哀路人心亦傷從容願配主中堂扁舟何日下瞿塘太息無侶問瀟湘生平守約用何藏麥舟欲助氣氣低昂嚼舌頓足似獞狂南北輒迷道阻長寸寸斷臂今不妨胡為藏刃入內房再拜兄兮呼高堂子在此兮女在傍言未畢兮益濺裳縱棖見之難為剛瑤池水雪不足楊妹心匪石豈圖芳如此不愧人間婦何我日夜起徬徨但憾生來不男子折檻安肯負明皇
方州夜月〔以下儀隴八景〕〔國朝陸曾縣尹〕
[編輯]一州平坦高無際先得長空皓月圓樹影玲瓏敘八幕山容淺淡半籠煙風清鳥弄簷前竹地白人歸鏡裏天逼近星河惟此處娟娟相對幾經年
天橋聖水
[編輯]代渡長虹誰架成天宮奇搆搆碧雲橫石樑浩劫蒼苔古柳岸凝寒煙水生牛渚無橋馮鵲駕仙槎有路覓機聲獨憐提畔今非昔椆悵彫欄聽鳥鳴
抱樸遺蹤
[編輯]東晉名賢此地仙結廬高隱在山巔臺磯曾解丹砂味並灶空餘綠草芋煉就神樓人巳去養成胎息榻將穿瑯琊琊賣藥傳千載惆悵斯民未有緣
大儀疊翠
[編輯]形勝巍然高壑宗青蘿殘蘚綴奇峰山空松老隨風韻剎古雲間竟日封碧壘參天懸怪石寒煙匝地覆蒼龍雨餘椎解漲新緣岑翠參差色更濃
茶房古洞
[編輯]桂壁樓臺百尺懸蜂房穿鑿倚雲邊門無溪徑攀蘿八石有源泉活火煎隔岸數峰齊檻列到窸閒月伴僧眠依山結搆排空駕別是人間一洞天
立山霽雪
[編輯]挺然玉柱凌霄植雲壘空朧望欲賒削筆浮水堪堪八書長天積素亂歸鴉山村不夜常疑月朧樹非春卻有花夕照層巒消未盡依稀曲澗直還斜
峰巒煙雨
[編輯]山城黯淡潤如酥遠岫空濛綴畫圖滑滴莓苔千樹暗迷離林麓一峰無斷雲影裡飛翡翠客雨聲中襍鷓鴣風捲餘煙新壁壘清繩現處培偏殊
山澗春雲
[編輯]片片輕雲潛不渡山行曲徑冷侵人重遮古剎開還合淡淡鎖前村淺復深閒掛碧松應有意偶迷青嶂出無心群峰吞吐飛難盡樹色空濛認未真
卷八
[編輯]賦
[編輯]日方升賦〔明陳于陛〕
[編輯]伊高天之泬寥覆萬有而無垠炳赤標以成象揭陽烏之威神滌素魄於靈淵麗昭質於蒼旻蓋乘乾而獨運理終古以若新方其金鏀寂閴玉漏逡巡星月競皎庭燎未未陳爾乃韜精襲采悶悶汶汶窙恍惚以奧密握靜一於洪鈞逮夫夜氣微晨光發莝鏞鑑宵鼓歇爾乃扶搖馺沓輪囷突屼駕神岳之將沸海濤之汨則有陽侯 攬轡豐隆先驅馮夷捧蓋後異揚麾擁雲旗之縹緲駢霞光之陸離遠而望之氤氳曈曈如神龍之瞪目近而察之灼爍炤爛擬朱鏡這呈呈規朗朝旭於始旦燭萬象而生曦嘒三五以失色郎晻靄何能蔽之屬太陽之當天驚幽魅以奔走奪隣燭於螢囊闢冪蒙於蔀斗於斯之時魚錀既啟九關洞開旌旗辨色群工畢來乃有容成步晷義仲察表太史書雲鷄人唱卯䊊丹陛以輝煌映彤墀異窈窕螭頭抱影而護蛇金莖 動色而婹裊我大君順天蠻變遷政糧離明溥偏照及八荒三樓四洋一出開塲士晨起而披吟工夙興以動點往旅告于多露紅女織於東方凡含心歙氣孰不感愓乎青陽方其掛影千山分暉萬壑東自海邦西暨絕幕南盪朱垠北能朔漠氛氛氣被掃曦和磅礴洵九有之混茫盡耿光而灼爚天子方且鑒於日邁法乎天行圖慎終於有俶奮初政於精明問何其以 視朝儆同夢於鷄鳴體惜陰於夏禹法待旦於周成則使遲遲之舒景與聖德乎並進熙熙之泰運同國祚之方興乃大小臣工咸負暄而思獻遐遐邇黎庶頌天保之恆升豈不受億萬之仰戴起三五之閎登者哉其詞曰離離海嶠開光霽兮照臨下土闢霾曀兮雲霞綺錯邈瞻睇兮麗於扶桑達無際兮高朗令終光不替兮
贊
[編輯]朝議大夫黎公錞贊〔宋吳薦〕
[編輯]三傳融心六一攸契經術揚廷結知英帝學仕兼優借留斯致牋簡遺言百世爭媚
右正言節愍張廷堅贊
[編輯]大科傑魁正言清秩諫紙數陳侃侃無匹惟憸弗從從三謫匪逸節愍揚名百世一日
宣教郎畏齊游桂贊〔宋失名〕
[編輯]三禮正傳濬淵樂絕經學有編日星昭捐猗我 文皇治教超越用輔休明大加宋列
少保忠定安公丙贊〔宋失名〕
[編輯]桓桓忠定神發晶然甫登仕版經濟默全霆掃兇逆談笑首傳功流秦蜀千斯萬年
嘉議大夫石谷吳公伯通自贊
[編輯]仁之居廓然義之路坦然此天之所以與我者與聖賢而同雖余足之之履有未遍也而其目之睹已瞭然惟之死而心亦靡他又能無適而不皆然則位雖止乎三品而壽亦拘乎百年茲生 也庶乎真不徒然
南充陳文端公像贊〔明趙志皋〕
[編輯]於惟我公介直天挺秀孕扶輿精儲參並正氣堂堂兩䏬烱烱巖廓羽儀縉紳袖領密勿功高竹帛功映勇退急流風清志廻業紹元成名嗣鐘鼎嶽立淵涵雲慶星景肖象如生披圖起敬耿耿丹心莫狀靈瑩
南充王恭節公象贊〔明李青霞〕
[編輯]王南岷本是天上神仙是以不貪財不好色為 天下第一
任太史少海贊〔李青霞〕
[編輯]胸中有神腕下有鬼須士從鬥牛官下到星宿海不然豈能能椷搖山嶽右吐江河哉是則是儀容雖肖心日難撶
黃太史慎軒贊〔李青霞〕
[編輯]黃詹事文章動朝廷書法玅天下何曾畫得一筆且逃禪方外足下更少一朶蓮花
碑
[編輯]西充紀將軍廟碑〔宋郡愽郡守〕
[編輯]果州西充縣有漢將軍紀信廟世傳將軍邑人也今縣之扶龍村紀姓尚多而史無傳家世不可考矣漢高皇帝之興有天命哉方困於榮陽其勢甚危一時謀臣多亡去者獨將軍死焉嗚呼古固有死貴其成天下事也自將軍之死明年諸侯會垓下又明年項羽滅高祖有天下其功遠矣方裂膏腴之地以王諸公而褒崇之冊無聞焉故同時死死事者將軍與御史大夫周苛樅公史皆無傳將軍與苛僅見姓名而樅公不 知為何人可勝嘆哉高后時紀通通尚符節張晏註通信之子尚主也功臣表載紀通以父誠死事封侯晏之說誤矣高祖以周苛之功復拜其弟昌為御史大夫後封汾陽侯其子成封景侯景帝時苛之孫尚為列侯苛沛人也豈將軍之世絕乎抑以其遠處巴蜀而不見也蓋從高祖之土自秦八蜀者復其世自蜀八秦者不錄焉故予考高祖功臣多豐沛故人而從起漢中者趙衍一人而巳史記高祖之王巴蜀也閬人范 目有膽策知高祖志大為發崈民之勁武者從定秦地功成封目為長安建章卿侯更封閬中慈卿侯侯目辭漢沔縣侯而史亦不載按果州在秦漢時為巴郡屬邑意將軍起此邑從高祖如范目也高祖還定三秦蜀之士大夫相從者為多蕭相國所以勸王王漢中撫其民以致賢人天下可圖也發巴蜀之租以給軍食漢所以滅楚者恃此矣惜其舊史簡略不詳見也予當遊梁治榮陽登廣武山弔楚漢遺跡過將軍之墓 蓋彽徊不能去根司馬遷班固不嚴立立之傳唐盧藏用作碑辭語卑近不足以表其功烈西充令以邑人之意請予為記將刻石置廟中且曰使後世君子知將軍為蜀人尚史之闕文也子故樂為之書
墨池準易堂記〔宋何涉〕
[編輯]道昧於叔世而白於盛時跡毀於無知而伸於有識蓋其常爾楊子雲歷漢平新奔際號為名儒聲光馮馮雖千百年亡轍衰貶有宅一區在 錦官西郭隘巷著書墨池存焉後代追思其賢而不得見立亭池端歲時來游明所以景行響慕八魏晉李唐其間興衰如蟻薨薨如蠅營營侵晦講譊之聲未窮而氏姓俄變獨子雲之宅巋然下據不被廢撤亦足以信其材度藝學為世世所仰也王德數盡中原潰喪王建由草竊進攘蜀主僣立稱號用滛雪暴恣以成其一切固不暇識所謂楊子雲果何人也宅與墨池垣八官界為倉庚地至孟之祥昶世及皇朝仍而弗 革淳化甲午紀順寇始亂放兵燒掠隆隆積廩化作交阜賊平主者因其地改創營鳴以休養卒徒五堵儒宮彌益汙辱慶曆丁亥今相國集賢文公適為是都尹有中興寺僧懷信詣庭言狀公歏惋累曰命吏尋遺址畫疆以還其舊然屋巳名龍女堂池復堙塞淟涊時方議疏葺而公遽廷八覲事用中寢明明歲戊子㮛刑司高侯惟幾乘間獨至睹荒圯渺莽咨嗟人之且言子雲八十一首十三篇逮它箴頌其辭義奧遠山 生澤浸上與三代經訓相標襮上大夫不通其語眾指以為孤陋用其道反絀其跡如聳善捄俗之風將墜地弗振何退諭賢僚名卿歙俸餘以圖經構知尹直樞密程公學據壼官人推宗師扶乘颷流敦尚名義聞而說命取良材克助其用都人逮白衣黃冠師雖平時叛吾教訓佗說以自誇者亦歡欣忘劬來相是役辯方審曲率有意思直北而堂曰準易繪子雲雲遺像正位南響諸公儀觀列東西序池心築臺置亭其上 曰解嘲前距午際軒楹對起以須宴會曰吐鳳意葩雜樹移置交帶垂苕森列氣象藹藹三月晦凡土木黝黝堊之事畢成君子謂高侯是舉也扶既廢補久闕其激勸風旨雖古人不過矧夫資識端亮學術雄富若導積石引長河愈久愈洪而無枯涸之慮文章麗密據法裁詖若衣藻火以退塗服故舉動建置皆可師小子不文承命恐悚謹為之記
南充譙公廟記〔元胡醇〕
[編輯]順慶府南充舊有譙太師之廟馮休譙炎魯為之記自兵燬後莽為荊荊榛按蜀相亮命公為勘學從事後主拜僕射家令時邊將挑釁軍旅數興侯陳仇國論蓋儒而知兵者也後遷光祿大夫以文墨議論結主知每詢問大議則對以經傳莫非尊主庇民之學忠肝義膽必欲噓赤龍氏既夾之鼎而復燃之其忠誠可嘉尚景曜五年魏遣鄧艾間道伐蜀聲勢震蕩眾議奔南侯力止之蜀民安堵侯之謀也魏以侯全蜀有功 封陽城亭侯竟不屑受侯之文章事充當傳無窮史稱其博覽經傳知天文生平著述有五經解定法訓古史考凡百餘遍御史陳陳壽常師事之吁侯有文武全才而藏諸用為邦家公計而顯諸仁以功以德廟食卿國固宜衍而未艾廟之復興也 溪杜君源海百川條陳有司從所請杜乃捐金獨力成之非敬神如在見善必為者疇克爾耶是役也自至大元戊申秋創造巳酉仲春落成新廟奕奕民且具瞻屬余為記自 惟衰耄學殂荒落何足以發揮神之盛德大業姑敘興創始末紀實而巳
南充青居山重脩慈雲寺記〔明陳以勤太師〕
[編輯]青居吾郡名山在治南二十五里嘉陵江遶郡郭而下至山之北趾曰前津又紆折而西且三十里復至山之南趾曰後津而去蓋郡下流之雄障也山踞兩津乘巖一髮中蟠澗谷多厘市人煙其頂三峰並峙中名青居以山青翠可知也旁曰君子峰曰金塿峰巖磴磴間隱靈蹟三十 有四最著者曰仙人洞有丹並丹灶曰七佛臺有佛足鳳足之異曰光明臺有佛光時見登青居巔望四面江流浮練若在幾席景不奇絕郡志稱山有亭四曰白雲光相汲江五友蓋昔人觀眺遊適之處文邵公伯溫為郡守常有詩曰江上死亭名四水山頭頭禪剎占三隅則其飛薨連構之盛尚可想見至宋淳祐間制置使余玠以兵燹嘗蹔移郡治於此因山設險瞭遠為備昔之亭榭檻宇又化為樓櫓鋒鏑之塲矣八我 明來山中舊蹟大半荒蕪獨所謂慈雲寺者歸然其巔殘碣尚可考為皓昇禪師開山號牧牛道塲皓昇者渠江聖果院神僧常駐錫青居有禪牀木虎之異者也迨近歲寺復傾圯柱礎偃踣榛棘蔽徑僧多散食他方余少結精舍不讀書山麓每登臨四屬風雲變幻舟楫出沒未當不歏詫為洞心駴目之奇而又咨惜惜墜緒無人力振之者會隆慶庚午余謝政歸里日幅巾杖策徜徉山水聞因慨然以經營為已任詢之故 老僉雲寺在山巔上兩旁風僧不能安住稍移下數十武依山臨壑風氣宛蓄蓋吉壤也因鉂岨為平移舊宇飭新之為殿堂五間次山門兩節庖廡略備其材水工費皆余捐歲祿助之巳復莊嚴像飾令僧圓繼信持稍拓旁壤可耕者若于畝資其董脩於是名山勝蹟儼復舊規而來遊者咸有所棲托以遂其窮搜極覽之致寺僧礱石請余記之餘起而嘆曰夫茲山也自洪荒荒肇闢已然平時則幽亭曲榭以供土紳壼觴 之適世亂則峭峭壁深塹以脩戎旅渠憺之具隆污之態蹩然若流而茲山者何嘗加損毫毛其間哉顧人情睹變故則必瘁然以憂處安暇則必爽然以喜而余也生太平之世冰浴明聖之膏澤以休逸其老於此但見天山若增而怊水若增而澤廣原媚我以晴景長林噓我以惠風何之壘堞欹傾更足指點以為瑰在之觀而助吾之樂豈非至幸至幸者歟吾又聞佛氏之說惟一真性不壤其諸大地山河皆幼相屬昧若 漚芥矧茲一山巖寺舍之廢興毀成何足控搏者然然則彼之瘁憂於世變者固為非達而今之留連情景意適忘倦亦子瞻氏所云僅取一饜飽同歸於朽腐者也僧力宴坐精進以脩其佛之說漫書此付之俾稍知悟八附載營建歲月於左雲
南充陳文端公祠堂記〔明郭子章督學〕
[編輯]萬曆丙戌冬十有二月子章八蜀道果州過大學士陳公廬而式焉是時公歿巳五月矣又明 年以試事八果州欽弔公靈於棲樂山之麓長公學士君持喪堊室于章從學士君所得盡讀公生平所著書明日果州諸生上公祀卿賢狀子子章曰公非三川一卿士也諸生固請曰江出岷漢出嶓家分流舛馳所注無方所出則有宗果亦公之岷嶓也惡得無祀乃下有司崇祀公卿賢又明日諸生合郡邑父老復上公專祀狀子章曰公業已並俎豆於爾先賢而專祀奚也諸生父老固請曰日月不並出狐不二雄神龍 不匹猛獸不群公道繩聖賢功施社稷其行純矣惡得無專祀乃下有司以其狀聞之少司馬中丞徐公柱史何公守道大參劉公如有司議十地創祠專祀公於果城學士君聞而詣子章曰是非先公志也先公公生而恂恂於鄉待市井小兒情瀾不竭歿而以其祠房觴享之貲費其枌榆人不孝皋矣何辭於先公子章曰不然下邑故相楊文貞公章為諸生時曾相祀事於其祠巳司李建州建州楊文敏公祠亦如之今席 年以試事八果州欽弔公靈於棲樂山之麓長公學士君持喪堊室子章從學士君所得盡讀公生平所著書明日果州諸生上公祀鄉賢狀子章曰公非三川一鄉士也諸生固請曰江出岷漢出嶓家分流舛馳所注無方所出則有宗果亦公之岷嶓也惡得無祀乃下有司崇祀公鄉賢又明日諸諸生合郡邑父老復上公專祀狀子章曰公業巳並俎豆於爾先賢而專祀奚也諸主父老固請曰日月不並出狐不二雄神龍 不匹猛獸不群公道繩聖賢功施社稷其行純矣惡得無專祀乃下有司以共狀聞之少司馬中丞徐公柱史何公守道大參劉公如有司議卜地創祠專祀公於果城學士君聞而詣子章曰是非先公志也先公生而恂恂於鄉待市井小兒情瀾不竭歿而以其祠房觴享之貲費其枌榆人不孝辠矣何辭於先公子章曰不然下邑故相楊文貞公章為諸生時曾相祀事於其祠巳巳司李建州建州楊文敏公祠亦如之今席 文襄趙文肅二公皆專祀祀遂內匪創自果也學七君曰無已請照舊䣑自屋之下無煩里旅上無損干公帑以終先公志以徼諸大夫之惠於百世於是有司一聽學士君祠而僅以春秋祠具載在祀典幾何祠乃落成有司者蠲吉奉公主濟濟森森薦豆其中學士君始函書告子章曰先公祠以今年正月甫事七月已事內而廟寢堂廡外而旅樹唐陳旁而墉坦牆屋幸俱糞除當秋之次丁日已設先公位腥肆爛腍絃歌 而薦之矣惟是麗牲石未辭敬以屬子章子章三讓不獲竊惟公當隆慶初相昭陵其其豐功駿烈幕惟幄而曜臺階國史書之大司馬張公狀之彪炳矣至其未耄而縣車無卻而告老眎捐相印如釋重肩許相國銘公謂近世大臣出處之際未有如公勇決矣夫公之出而相天下也相則伊呂相而處也處則綺黃使夫人眎之若春夏秋冬不可為常子章常竊窺其微矣公之言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方可 是王者之佐又曰生之於人大也一失不復得言也人以至貴之身而逐至賤之物如明珠之樂雀以有涯之生而役無涯之知如精衛之填海以恬然無恙之生而自投於必不可可救之地如夜蟲之赴火以奄然有限之生而好為人所不知何人之計如愚公之移山其約而言之則曰逆來順受可以廣度順來逆受可以燭幾嗟嗟公惟廣度也廣度故能格非所以應待萬方覽耦百變也而成昭陵之相業公惟燭幾則貴 主若轉丸掌中足以自樂也故不難巖居川觀以成今日一代之典型由是譚之公之所以相所以捐相其得之說約者深也昔者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三月魯國大治齊人歸女樂孔子不稅冕而行伊尹出有莘攻鳴條相湯以王及嗣王克終久德始復復政厥辟而歸說者謂仕止久速用舍行藏夫子若太和元氣千駟弗視一介不取尹蓋以天下自任古聖賢相人國其出處進退類如此以公眎之何如哉可以勒於 彝鼎矣公名以勤字逸甫號松谷一號青居山人其先世出閬州陳秦公後幾傳而為訓導衝生太學生信信生大策是為公父以公貴三世褒贈如公官子即學士君溫文貞白隱然負公輔器如公當日雲子章通籍晚隆慶庚午舉於熙而公以是年去國丙戌仕於蜀而公以是年捐館捨不得一日侍辟咡之詔乃交驩學士士君時時習聞公令德名訓猶侍公側也因緣祀事餐聽輿誦方高山而仰目媿銘鼎之無文其辭 曰粵帝會昌宅與劎閣下為岷山上為井絡金隄東雄玉津西鑿景福㫠蠁神降棲樂清泉雕月寶臺鳴鶴篤生異人暐矆綽約謫自列宿鬱為帝師行媲魯史學願宣尼冽比宕渠巍埒綿虒肅皇之季公守其雌昭陵御宇卜曰非羆作歲霖雨為國元龜十事沃心四劄陳愫歲星熊熊冬日昫昫氓繇昭蘇士頌陶鑄帝眷方殷歸來三賦貳于後國致其師傳綠野裴晉洛陽文以公惟惟廣度人人格非公惟貴生哲人燭幾扎 也虎變處也鴻飛逍遙莊濮容與嚴磯帝念鑿鑿臣屬公古稀鐘鼓喧闐寶鏹紛緋百全全昌星隕天府天子曰噫奪予尚父太常議謚司空復土嘉陵瀰瀰周原膴膴巴賨父老涕洟噢咻祀公鄉賢築公廟廡匪位之欽惟道是尊於以薦之采蘩采蘋於以秦之頌箎頌塤感德百世福衍來昆西京韋平東漢楊袁勒之䂥石永式神垣
南充棲樂山讀易記〔明任瀚太史〕
[編輯]易者聖人所以權衡天地陶治萬象節宣元化酬酢神明無為也而無不為者也是故河出圖洛出書封象未張而易者形乎其中矣聖人定未畫之中以象太極大道根矣畫一而奇畫兩而偶兩儀成矣三畫而成卦三才分矣八封環環列象在其中矣引而肴之數在其中矣一陰一陽迭用剛柔繋之臧否性在其中矣盈虛消息與時信將動靜各得其常命在其中矣易出乎震行乎巽曣㬈乎離養乎坤旋宴息乎兌奮乎乾 歸藏乎坎酢喪乎艮道在其中矣是故易道閎遠神化文明肴蒸三極盪摩元精天地得易日月星辰順軔寒暑不相射山海晏清王侯得易萬事貞百官以察萬國咸寧庶人得易則萬化生乎其身是故主事莫嚴乎太極求配莫正乎兩儀設位莫明乎三才揲數莫精乎肴策法象著明莫大乎天地雷雷風山澤水火發天地之藏察鬼神之蘊窮元達化取精多用物弘莫備乎聖人是礦聖人乾有不龜之卜有不筮之著有不 畫之易匪夷所思先天謀兆後天御時不龜不筮而鬼神變化莫能違之易庶幾其有興乎
南充世相祠記〔明黃輝太史〕
[編輯]嗚呼益維皋子陟亂伊訓天右夏殷遹祊其盈迨我聖明載鴻嘉慶陳維姚宗充祥遠濬承祚儀鵷紀山騰駿秀篤文端坤靈育炳守禮執義化有餘景光舄而融緒昌彌振文憲承之家聲籍甚僉目元成佐曆要領公寶是符如持躬信信挨誠自封影絕莝競如被羔紽素絲以英憂國 如家慺慺怲怲虎幃隱諷龍庭顯諍家有賜書冊府雅尊綺齡游習鳳喜龍蝹腹笥便便身為典閱深惟世業頡誦所命嚋雲無史祇誣先正盍及圖旃光我謩訓詎絣紛華獨懸先鏡尤介簠簋岡點籝幐一介無忽萬邪不員兩世相門水操加峻厥清水如澄之彌靜厥白玉如礱之彌瑩愽學多聞易名有定定乃著清白維家之稱遠岌先民近宮後進擊公世澤四海並並如曰汲嫄或斯維緶
重脩西溪廣恩橋記〔明陳以勤大師〕
[編輯]順慶治左大江而右西溪溪發源西充崇禮山逶迤有折而來並城西面距大江不能里許若拱若翼若為之綰束演漾渟潏而乃南下稍廻遠匯於江當綰束處舊有石橋跨溪載郡乘曰西橋相傳宋嘉嘉定間建至嘉靖初始頺塌雲其址接比郭闤外為走省府孔道軒輶端節之士相望幐篋儋負者踵相接也夏秋霖潦旁溢溪流拓認江無所洩漭漭成巨浸傳使坐稽王程 征夫弛肩而嘆嘆憑絕衝濤者往往委魚腹霜降水涸揭跣逗淖中龜痡不可忍官或為之架木設枉杓歲歲元飾疲費矣於是郡人爭言復舊橋便以用誳作勞未暇也隆慶庚午余謝政府歸里目擊阽苦狀歏曰橋之弗圖害哉昔野廬氏掌達國道路行舟車擊互者萍氏禁民無川游本朝都水令若曰諸通達驛道以時葺治河津合置橋梁者在所起造蓋遵用周典雲且斯橋日亦其廢墜是為將蠲民疾而非厲之也夫 以起利則仁以興廢則誼奉憲令則格稽古典則順豈其不可哉會大參靜靜齊梁公分守吾郡娓娓詢民所便苦余首舉為言因請以上一歲夫廩之賜稍捐田榖百石佐公費梁公曰嘻美意哉顧道津梁責在長吏其孰若飾廚傳急也而令鄉之先生長者職其書乎遂偕分巡僉憲王公議符合亟聞之大中丞雲澤王公侍御允吾虞公咸相嘉獎厥成下之府若縣商計經費而專委西充簿毛鳳彩者董其事毛有局降永 經始之日四顧周環㼉土藏制曰溪流長而深濶橋非高廣無以壓水衝即高廣無以壯厥基且速之圯兩岸壖㙭善崩非厚布之堤以以捍湍復射齧而橋不可規固夫語有之堅樹在始矣於是揆日鳩工徒首築堤堤東西衝七丈有奇甃石為之樹櫸柳以護石而後釃流劃波流瀹溪底植巨椿密揵其下䕺臥碇石槃亙蟉結為墩離立水中者八從墩參石犬牙亟錯魚鱗穕襲攅扶而上鎔銕液注其中旁設鉤環為空以 行水者七而後成橋橋高三丈中稍窿起而兩撱平翼之欄楯表之石枋其脩視高九倍廣減其高三之一其趾移舊橋上流二十丈許其夫役取之十一里其菝植若水銕膏堊之需則兩臺各斥贖金三百兩道各百金太太守鄭公遷大尹段君公袞各五十金泊予夫廩之助為千金而羨者什之二復歸之公帑其始事以萬曆六年六月十三日其訖工以八年四月十四日蓋橋成而視昔規撫閡桀巍壯有加爛若星梁之 架漢蜿若王虹之臥波雖復狂瀾砰湃暴浸歏軋栝然付諸屐烏之下而不知於體績哉是役也余實者其議諸大夫謨謀僉同而梁公慫薄尤力若乃目揣心營無靡財無麻工以垂永利不泐毛簿有焉當役始作多齰舌謂成功難猝睹比畚梮且飾民乃大龢會載經載營靡僣厥素一日而嗚湍湍長津化為彝陸砥道行旅如歸無褰裳掬指失檝之難邦人士女黧老黃孺扶攜來觀謳謠祝佛之聲鏘濟盈耳非夫佚道使 民民所憎好鮮苑弗濟者與至夫輦石嶔嵓縋之淖淵工故不細矣一無斷絙刓膚之恐若鞭三七神業相之無亦天之有意新斯橋久矣姑藉人力成之耶橋既落成諸大夫問所以名之餘請以廣恩名諸大夫曰公之業在卷阿之七八矣處隴畝而猶然不忘主上推所為隆輔優老古者以媚其卿之人斯名允哉余曰非然也諸大夫分虎竹綰銀艾祇宣宣明天子美澤起民墊溺登諸枕席唯不佞若驂之從勒焉而何故 自為名於是橋成二年矣潮陽周公來守郡始謀篆石紀成績屬筆於予謹撰次其事之顛委若此嗟嗞乎西橋之舊吾郡宿老頗能譚述余童兒時游詠其處及見斷石齒齒在兩涯也尋則蕩無跡焉矣使橋初陁坼在事者不惜為之傾絕計則何至遽壞其壞也蓋人也今余等徼天之靈幸藂群筴以復舊睹然而程較勞力難易奚百倍啻矣夫天下事當緒業未造則慮始難樂成易比鎼穴欲生則補塞易撤新難難獨一 橋然也哉余等勉成其難辟之如室已鎮囊矣所願後之君子無忘彌縫其易易斯橋之為千萬世利也其可既乎爰綴銘詩用詔方來其諸有勞茲役者例得紀名碑陰銘曰迢迢蘭溪自克之西蜿以長今爰究爰度伊昔有作矗猗梁兮若墉既治弗塗蔇茨失周防兮巖巖維石日嚙月澆蕩為汪兮厲者滅裾憑者其魚胥盡傷兮疇溺疇勢痌閫克念萬夫望兮起墜則那僔沓孔多築道傍兮荷天之休卿士葉謀人神勷兮 役者子赴功如其素拓前光兮垂虹亙螭於以落之舉酒慶兮瀰瀰浸宅駢肩躡跡遊通莊兮耄倪來觀舞手歗權頌言颺兮疇克慮始蒙成則喜逸且康兮成之之孔鄞期保厥完垂茫茫兮來者斯愛尚俾勿壞利澤溥兮諗爾攸司賕此聲詩永無忘兮
西充袁公祠碑〔明戴君恩西充令〕
[編輯]袁公祠者故參藩俞廷袁公施濟於其鄉其鄉之父老德焉而祠之以崇報者也當歲戎申大 饑民至斗米千錢死者以國量乎澤若焦公是時方致仕歸撫其橐中金嘆曰嗟乎昔蠫大夫解相印退居豐積貯完物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不榖諫幸備位藩臣無能有所建高以禆禆補朝廷惠意標何居邑元坐觀此子遺者民也行且為溝中瘠不一為引手乎撿之得八有金糴米若干石以待不能舉火者散之且為粥以飼之當是時遠近挈簟負子而至者以萬計多所全活公既檢橐中金活民 已又念邑介萬山中零雨時至則群壑湍飛瀑注匯於溪溪狹而無所注即浹旬猶然浸潯衍溢如往來揭厲何何仁人之為也於是鳩工鑿石為之橋者數而塗之人所致利有攸涉公素任俠自用不肯下人人有不已順者必柝之與人處多戅率不習為委蛇然而而慷慨好施千周人之急甚已之私殆有魯朱家郭解之遺風矣卒之三年諸所嘗惠於已者思其誼相與請於中丞臺吾儕小人饑食其粟溺因其梁惠渥矣 厚施而無報如翳桑之夫何願為之祠而歲俎豆焉以志弗諼中丞臺曰可既落成邑諸生龐學元馬生裁若而人以碑記屬余余謝不敏固辭請益力因為詮次其語而稍緣飾之使碑焉且為銘曰俶余拜除出自都門諸客酒余語及參藩予者參半亦有否焉其在否者謂公難近剛直自用殊多悻悻藩籬畛㽣胡乃斤斤予予者則曰公無他䐅衆為名高慷慨激昂千金可擲一飯不㤀今觀於公博施眾濟慕麼鴟夷積居 九忠稿馘其蘇褰裳靡滯人亦有言士鮮瑜全唯暇可指厥瑜乃傳有始有卒惟聖人然鶴嗚之麓作廟翼翼以蒸以嘗我黍我稷千夫所祝食報何極
平蠻碑〔明任瀚太史〕
[編輯]夜郎為寇中國僣稱侯王自莊蹻略西極以來軍法所不制蠻中推夜即部最號梟雄是稱都蠻竊據犍僰要害四塞險絕猨猱虎豹所宮即有孫吳提重兵壓境賊乘高客軍處其下如人 射鵰雲中仰面向空巧力俱喪喪故先朝諸將獸守多敗屈失利常置不問明興二百年間王師西下討罪前後數百戰訖無成功憲皇帝嘗敕大司馬提軍十八萬駐境上師老將罷纔博一捷然所耗傷甚重得不補亡今聖神文武皇帝嗣位朝覲萬國薄海窮裔包奉貢獻無敢後時唯都蠻擁部落橫行塞下數犯慶長高琪筠不漸逼敘瀘所到疆土盡赤刳衄人血肉以釁甿甿野死無弔殿中丞開府會公上上疏言臣待 西陲不能絕邊患無所稱塞意旨願將戮力破蠻赭其巢略地以聞皇帝下閣臣議維時元元相張公集百官闕下言蜀在中國為西南重鎮叛不速討諸蠻將望風起事蜀豈得全百官多以蜀道艱難十倍淮西塞比噤不敢發間又以漢武使唐蒙略通夜即事對公厲聲言兵不擇地惟其人吾將以一中丞取夜即若走雷電可橫槊立辦所不成者吾不得復平章國事遽八奏上進取上詔遣使授中丞弓劍節斧行大將軍 事聽自擇官諸不用命者其殺母赦中丞既受詔督軍夜即以左布政使成能參政官周伯龍兵巡副使江僉事思充咸八贊計畫暨知府大壯等分局局授事表請以南中軍都督使顯為節師總制諸軍以故總兵成參將等十二人為偏將自宣撫效忠以下咸聽節制會顯以往事論列當罷賴元相知顯自少從蠻中立功蠻故憚顯威名且臨敵易將非便得不軒由是顯益感激思奮願以身許國賊不破不敢生還元年春 三月中中丞南嚮誓師授要束傳令軍中無殺降無從亡匿有取黷賄市奸宣漏風指坐以黨叛伏誅臨敵苜䑕攜貳逗遛進退者其斬以徇誓巳密進顯計師所何顯議九絲城蠻中都會自比幕南王庭彝漢土著無賴亡命所歸地深阻不得猝拔陵霄巖九絲便門都砦東比霤先擊便門坎東霤即王庭早晚可得獨陵霄王阿茍最桀點蠻所柨畏然喜貪賂遺封爵使通 原本闕 下關執其王井六酋帥以獻群獠奪氣夏六日 軍襲落豹設伏擒四賊將取惡涘坎進迫鹵營顯以牙校鯨將銳卒五千與成澤軍合圍連決十餘戰城破賊敗走追斬二百級誅名王阿麼名賊將六七人泉其頭夜即都市六月以鎮雄兵三千攻落亥鯨軍藍坺襲洪岸成軍董木與鎮雄兵犄角火蠻巢千餘賊迎敵決殊苑戰執其兩名王斬首麾下盡收都巖巖部落秋七月始計取九絲城城據夜郎西山兩壁相望中阻長谷軍八谷兩陣夾攻無得脫者崖澗斗絕四十 里三雄王壁其上控弦數萬王皆強力曉軍事慣攻戰聞別柵既破益防隘拒險巖矢石塹牢自衛顯使間諭三雄王大將軍用兵如神號聞海外今以十萬師摧兩崖如榑雛榖埋豈得逃能先事降我許德以不死蠻懼且遲回觀望不決部下乞降者二千三百有奇秋八月令募郡國敢死少年增兵至十四萬公按兵法分五部進各進二萬八千以行營副使江監督諸軍軍士顯仁威引軍八黑帽軍其西斷呂郜烏蒙尕峨 諸路成將將所部出印壩軍其南以當芒部越雋牂牁澤軍出榖爆陳其比以絕冉駀董十韓胡韓似甫軍得穵口陳東北斷其內寇使母猾餉道母阨諸胥以資寇食任繼祖軍西南與顯兵合五陣環絡如連珠緩急相應兵既會典出勁卒塵柵下十餘戰皆北始退保兩壁間乘城轉石發標弩下撃䎒䎒如電霰不休時鬼方多淫雨韻霧書螟蠻堅持不下秋九月公傳檄責戰甚厲用顯計令軍中厚賞賚土漢衡鋒死士使 夜襲城會鯨等將顯所用諜夜八帳中見顯諜言蠻中九日作社椎牛牛大饗且見霖潦無博戰理將弛兵酗酒自放顯密諭諸將官出不意廼夜發猿臂軍千人乘飛磴銜枚取道間關霧甫中遲明進薄城下斬守門鹵破關以八諸路軍取烏銃為節刻期會戰起寅至午所格殺慣戰數百人賊披靡前軍引火炬燒城中囷千餘炎燄張天賊勢窮赴火墮崖谷死者數萬雄王皆棄壘走分兵大索冬十月取次就禽都蠻至是 盡滅計先後下城柵六十有奇擒王三十有六俘斬四千六百有奇略地四百里還報闕庭皇上御皇極殿傳制曰國有戎兵朕不敢臆決決維朕元輔忠亮以身擊天下安危不問海內外聞有作難愓若躬行陣中岡有寧所乃西事告警獨許爾中丞可屬戎政假爾大將軍節斧之成筭諸有所關決無弗汶從維爾中丞哲肅勞瘁封疆能策諸將士破鹵王以速成丕功用奠西陲康靖我國家克稱朕意其晉爾右副都御史 胡以下爵賞有差其以九絲城為建武城置府兩兵下控西南彝落命有司發蔡蒙石勒朕文以臣功能使賦者銘其勞聲諸永世其辭曰天王神聖威加九憂僰胡為者坤之社其山嵂屼谷谼聞蠶叢開國來百戰不得下鬼方其讎讎之聲在野貍書號守以虎獠不庭成邊櫓國有大盜問元輔其誰使者徇西土殿中有丞既文且武願假節銊膺跋扈丞哉飛檄怒濤發英風颯爽能起邊城八萬四千戰死之白骨筆籌赤讀 肝膽壯勁氣直上蒼龍闕雲旓雨旂盪摩日月墨王牋廖王王劂落豹慧落抅飿長鍜夜搗雄王窟三十六王碎領顝土有賸壞戶有降卒書蘭靡莫咋舌不敢唾揲揄邛筰磔狗飲血斷出沒咦雀八淮化蠣房雉八海化蜃光寇盜得險化侯王窅窅建武城列雉天一方守者非忠賢能無化脟狼蜀有天險上為劍閣下瞿唐割據自古昔可獨問夜即誰借聖王三尺銕為君世代誅豪強蜀不割蠻不屋蔡蒙補天之石高崒嵂長 與乾坤鎮南荒無使三十六王城下里夜哭
虞秦公世德碑〔明任瀚太史〕
[編輯]虞出勾吳以國姓自吳太伯謀與弟仲雍逃讓去周達吳義至高世為勾吳君長國虞故稱虞仲傳季簡叔達凡五世皆稱虞仲至武王克敢求益虞仲後於周北故夏䞪列為倫侯得稱虞公公由態遂疆鳩彝餘喬屈羽轉皆仁厚立國用能藩衛亡周宗所失墜至畢軫以虢故黷賄晉人執虞公有其國虞再八吳凡自壽夢至季札 虞之在句吳者始益大季札敦厥祖虞仲高義遜位諸樊實陽工休史蓋蓋稱延陵季子云當平原君時有虞卿者善著書方略計事出公係龍上名聞諸侯晚乃益窮困不得意逃匿會稽山下著書虞氏春秋號躡蹻虞卿梁始與王諮議參軍檢校太子中庶子荔皆虞卿後人荔生唐永興間懿公世南從吳郡顧野王受尚書京房易事秦王為佐命功臣掌制辭令主讎校中秘補益弘多薨賜葬昭陵園文懿生工部待即 昶居雍為唐勛胄代以材官聞著九世至北郡刺史殷乾符中殷從憘宗幸蜀留仁壽郡多善狀遂家仁壽不返五傳而得周國公昭白周國國生魏國公軒魏國公生左中大夫陽陽生開國男贈太師秦國公褀褀字齊年初名蚺政和五年舉進士受賜更名即宋丞相雍國忠肅公允文父雍國功勞氣略載在盟府忠孝聞於四海精誠烱烱盪摩日月惟秦國實開厥先故稱舊家父老能端慎典型陶務後來子弟炅炅有成 立為國家倚緩急者必歸秦公秦公當宣和中判夔路轉運權大寧監夔山谷阻險多怪石碨礧不可以田民歲用火耕日采谿毛薇蕨相啖食縣官令下數亡命散走不制公為請於上得悉蠲除非分科稅惠惠聲流聞時號為才臣紹興秦檜當國竭天下財力供歲幣令長吏時節包貢水土珍怪百物公轉運潼川諸路抗疏言王室在難宜務鐐減徭役罷四方無名貢獻絀貪墨吏謝天下臣所部劎南軍困不宜有徵制可 其葵賜其所部城 亡田 租半為令甲檜大慚沮竟壁公杵旨免歸日閉閣著書不預外事舊所嘗部父老日餽遺問訊不絕道路紹興十七年以壽終遠近哭泣相弔時論偉之公長厚仁人有密行垂休奕世孫公亮拜光祿勳公著刺史開州杭孫守長寧皆顯有丕功會孫剛簡方簡彝簡簡同時舉進士剛簡尤負奇節謇然有直名元封雍郡侯圭章學士集嘉魚大夫槃皆公元孫公既廟食五百年御史吳皋喻君奉皇帝命來 按蜀覽咨方乘得公墓處哀虞仲延陵之世不不宜令闕然湮滅不載使縣人請辭於瀚歸而鑱諸石為虞世家辭曰烈烈秦公厥初爰嫄維神明胄棄稷後昆勾吳泰伯將仲進奔從者成蹊古高義存爰逮壽夢世遠益敦噩噩延陵業遜諸樊仁聖賢人其後倡作有窮夫差虞鬼不隟敕卿文懿屈起南服躡蹻著書策勞定國振微者蚺判夔維惠允文勤王丕顯奕世山則阿江有沱蔚然而蒼墳者何死而無朽碣則那
重建萬福寺碑記〔明黃輝太史〕
[編輯]成都萬福寺僧重蘭造余手數十行墨曰寺在楮矣願一言文諸石余讀之肅然婁歏已又穆然遠思思雲僧之言曰凈因寺俗呼萬佛近又易佛為福矣相傳創於漢延熹或曰即古凈眾寺苦竹林寺電唐無相禪師建塔鐫佛者萬寺以故名後塔毀高節度駢取修鑼城而名今猶之洪琥中蜀獻王就國宮未竣多遊其地遺像具在時猶號竹林寺日本僧中選有禪焉蜀王感其 誠以承運殿副材施奉金像並置置法藏莊嚴冠圭里王蓋嘗與名僧遊而宗初冣密若選者殆泐軰人乎恭惟高皇帝用仲尼之道治世而不遺竺乾氏以為人天小果猶能代兇頑為善陰翊王綱大哉聖人之言往代佞佛率徒向福田宜為昌黎氏笑然昌黎徒攻其表卒不覺八其裏宋儒遂轉攻其裏而識者以為固未離於表也無表無裏兼總條貫洞然於儒佛之道之合所無害乎各用其跡惟我明高皇帝若曰儒賜 之佛陰之以無用之用濟有用之用兇頑且良而況其良者乎故其教東宮諸王以宋景溓學士而名名僧十餘輩亦得預遊處其度量如天地曾無華梵於胸中而一切異同之關爭若五金之投於治而百川之八於海自非智絕百王孰能破拘閡以創垂拱遠收陰陽之用於無窮乎正德中寺燹於流賊惟殿亡恙萬曆初僧宗禪輩復印經金陵募造閣度之又續脩華嚴凈土二閣及廊廡銅鑄呵彌陀佛十地菩薩諸羅漢 像歲甲辰八月佛殿左右欄墜賴上下群力復脩之完以其餘增飾廊閣禪堂視昔加整先是蜀王出帑金命工脩葺兼置焚獻常住田地二分共八十四井畝一時施義義助工若部院直指藩泉及鄉士大夫大小群宗並齊民之有力者費可三四千金以故人心競勸而千載不朽之佛圖不旬月而重新詎非成都盛事乎或於戲梵宮寂寞拘士既見諸無用流俗又難與圖成匪賢者繼作孰能原共初意而用之然非平世 有餘力雖欲完之於幾毀而公私因有所不暇蜀比年苦水苦兵又苦榷采形誳已甚賴賢王良卿大夫猶克有力於檀施而成都省會地霑濡最近睹先獻王之遺跡以遠思親賢樂利之餘雖其寂寥如萬福而所謂前王不忘者者固未嘗不在夫揣物之肥必視其難腴茲役也可謂腴於難矣其它離而跂合墜而當興有易且大乎是者吾將幸而獲觀焉且夫道無精粗大小也而有精粗大小也存乎人挈精用粗粗咸為 精故斯剎雖小可以觀大余不佞沗從史氏後誠真小者因以存其大者使君子之讀之亦必肅肅然婁嘆穆然遠思乎創述廢舉之所以茲碑也誰曰不宜
渠縣靜邊寺碑記〔明王冕〕
[編輯]渠縣古渠州也去縣二舍許有寺曰靜邊寺臨江滸而清幽山四四遠而壯麗弘治甲寅夏余來官之時經宿焉有住持僧繼學導謁諸旨殿及解迦輪藏金容皆古刻推輪轉榖沾精神非後世善刻畫者能之詢所由學白曰此唐之天 時始也徐公承亮為靜邊軍刺史以其宅改 堂為院令僧承詮主而焚祝之至宋慶元僧 海勒石以紀其事因風磨雨洗而敝矣嘉定 子紹符建佛殿廊宇宇卒沒於寇元泰定間寶 鼎新脩造彭守劉公為記雖非寶月之請特重紹符之事而表彰之屢經端平至元之兵而 迦輪藏敕未泯也迨我朝洪武永樂間皆無 考宣德乙卯有僧禧海新搆法堂其徒昌宜 立正殿拜如來殿又立法堂大悲閣復立鐘 及廊自正綂巳未至景泰丙子規模氣象始 禪院而動觀瞻也成化丙戌學始繼昌而主此山歲月經久殿宇傾頺尾木脫落金像損缺學 乃心憂面漆書夜無聊即與祖祥祖儉等諸徒議曰吾佛門子弟視此忍乎遂會工脩飾飾四方信善齊飯食錢帛者來如歸市不踰年而傾者復脫者繼缺者全舊者聿新於是前功愈大而益聳人矣矧此又為營渠之衡而凡馳王命走公務及諸藩臬權貴經此岡不停車駐馬而信宿之此寺所以益名而甲諸寺也越三歲丁巳大建山門三間前中兩楹間為中道以通出八外兩楹間列金剛三塑後樹以石以避風雨由 是棟宇鳥革簷阿翬飛山門樓殿前後相拱廊宇僧舍左右相副巍巍乎煥煥乎此功這所以成也遂命儉來告成請為記辭弗獲乃喟然曰大凡有所為者無患乎事功不不建而業不久特患人心之不純也能一心則何事有不可為者觀靜邊一寺由天成以迄於今世道幾變而金像儼然如千載一日也自詮以至於學住持幾更而相繼脩獻先後猶一人也此無他心統故耳且學以泏然之身為沙門弟子幼而出家終 身薄淡故能續香火於千載之上而成功於千載之下與佛教生華至於如此矧孔子之道大中至正如日中天非他道可擬彼師之者能純一心以崇正道則斯道大行故凡為人子者無不知孝其親為人臣者無不知忠於君孝則克承先志而家道道正盛忠則能保邦本而國勢昌此所以無愧名教而為邦家之光也使吾心少有不純則物慾牽引將假夫子之言而利已損人友夫子之道而靡所不至時而虎時而䑕豈 能成功而久業哉噫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所繋甚大心純則中有主而不遷於物天下無不可為之事無不可建之功無不可久之業況為佛教耶余非惑此者以其克紹前烈為可取而樂道之因採昔昔之所白者以紀歲月雲厥功始於是年之八月成於十二月記作明年已未三月也
脩通濟堰碑記〔明黃輝太史〕
[編輯]曆甲辰蜀按臣某會督撫臣某言臣所部離堆堰水利聞天下餘堰子孫列以數十通濟為巨江自錦官下緣新津金馬河西來八焉堰並 折逆上絕河南之溉邑眉詶彭山及成都中衛前衛屯田無慮若于畝堰用竹緯礫歲脩以三邑州民有司艸艸主持厥柄力龐工瑕小漲輒敗腴田半蕪民與糧逋蓋費至堰者尚付之水又況況其不至也者民少見利焉而顧以害 僉謂堰非緯礫任必曰石之石之必以官庶力而必即一勞十年年逸所省濟既多矣與其歲動民而無益也請專新津責選曉吏某某使之功成覈以賞不者罰於惠民便事下戶部覆議如請於是吏人各如檄服程伐堅募健植杙籍石于夫子來邪許沸波駢民壁屹渴虹蜿蜒江龍君控雲根鱗鱗驩平漲三州邑曰吾小人人命在堰堰命在大君子乃祠王公李氏於寶華山陽將世馨厥暘與此江俱嗚呼禹家門乎江旅 平不旋踵獨胡太守水堰之為難蓋情是梗歟亦疑弗若假之豈江實爾明德廣運奧視蜀衣帶視水節斧所照百靈奉指導恐後茲堰也割流中野俾俾江建福蓄雨時施俾歲逭罪天澤地肥幹幾由人章光幽燭萬千炬犀瀆精自明計寧有愛焉顧往者奈何用緯石捍波寸等扈洊同兒戲閱人如許世岡或置慜直指李公昔佐渝州行役過之遂悉堰故其家視四方懷貯利害資今日斧割類爾制府王公同心共濟風動 上下各展厥力指隨臂努誠感川後遄告成事便三州邑得田於江逃移復租賊克熙熙奉祠享無窮嗚呼都哉不瓴何建不綆何汲瓴如綆如累絕丘立匪民則能秋毫帝力枳水維堰枳堰維人母易絕礥分寸畝鐘引畚代耨有泐必新守在蜉蚍如噻金城庶綿斯澤湔浭弟昆罵呼澤哉
增脩順慶府府學記〔明楊麗邑人〕
[編輯]順慶郡庠司教秦子國泰段子珪宋子間時謂一泉子曰泰輩以官得日侍孔子堂廡之間因謁聖賢位序仰思問荅之狀宛然問政亦多矣孔子荅之類有不同我郡侯拙齊朱翁固聖賢心地也若其政事在孔門何居一泉子曰子求朱侯之政於孔門誠是是矣予聞朱侯實有以聖賢議論見諸行事之實者昔夫子荅子張問政曰尊五美夫所謂五美者惠而不費勞而不怨 欲而不貪泰而不矣威而不猛侯之政備矣二子曰斯確論也願因以衍之一泉子曰靈雨應旱魃無殃矣塘甸築畎畝有獲矣惠胡費河治以奠居也並甃以禦侮也勞胡怨心公理自得也刑清仁自存也何有於欲禦眾以寬也臨事以敬也何有於驕衣冠雅飭表之正也體貌奇異望自尊也不猛之威也三子曰今日始聞君子之大政也但三子青重而秩微居無止志志無以行矣至將有志我侯創而新之今秩然矣願 有記似於五羙無與也一杲子曰 三子之官侯之屬也三子居它或弗急於此侯獨舉之此正所謂無眾寡無小大無敢僈也三子日是政之經也美之徵也是焉奚啻鍺諸心將以以鏤之石
浮橋記〔明任瀚太史〕
[編輯]越巉嚴驀幽壑出虎豹狷狖窟穴刳剡離奇輪囷以航清冷不測之淵使人絕長江如道唐除歷都市不知淼漭出風濤上此非有雄奇峻略 強仁義垂功勞永世厚施不求報如孫叔敖杜元凱諸人其誰職為此者長江 天地為物最最險嘉陵江出劍南軍負果用東 而下望之 瀵張天名宋家灘者又荊 益通津中流齒齒多怪石夏秋水盛時石隱不見漫然且成安流至霜降水落則乃衝薄 盪流牙怒號過人瞬息失便即舟敗覆沒不救下為魚龍餌食莫有出者故稿師往往據舷 抗臂榰順邀取長物以因行客乃嘉靖癸丑春郡帥南山深侯東 即鶮鳴山下西距長隄甃石水步范鐵以關其中步外各植華表相對峙貫以索綯繋橫江舫百數十艘版其上施籧篨為閣道以通輿馬往來可以東紀海岱比比之欮漢穹廬南窮百蠻西薄崑崙流沙鬼神靈怪不人之國無復瀹滯其傍則為飛檻欄改錯以朱黫塑之如井韓瑯牀鱗差陵歷過客憑倚延佇則水煙漠漠鸛鶷鶖鵘交戛上下皋樹傳陰汀花亂人月在蕕蒲鳴概欵乃橫渡琳宮梵塔倒影中流割然如夢如 畫天倪道機皆自浮梁焉發之逎知偉人奇作與造化爭雄自蠶叢開國以來實所未見江山有待將非其時乎昔秦昭王使其中大夫李水為蜀守鑿離推辭洪水之害蜀人世世祠之今梁益間有神露冕而赭其袍若玉者故老老相傳以水仲子昉蓋由以水事報其後人即如沈侯嘉陵江浮梁功不知百世後宜何所食報也梁成都郡人士諸大夫相與歌謳令德使任瀚記其事沈侯貞白偱艮多惠政籍籍可銘金石諸 無關水事者法不得書
南充縣儒學記〔明陳良弼僉事〕
[編輯]立廟祀孔子有自來矣漢創始於闕里唐詔郡邑通立之宋元以迄國朝兼備廟學之制尊崇孔子之道蔑以加矣按郡志南充邑學古在府治北距城五里許洪武年間遷於郡治幾一里百年於茲主縣屢易長吏能祇先聖德意以理民事有恭有慢是則廟祉舉墜亦隨之張弛景泰六年春教諭孫勝奉命典邑教教謁廟庭若口 何狹陋若此亟宜改作之竊計役殷費鉅岡敢輕易因循至閱歲敝漏將覆壓又值寇擾茶毒吏民方洶湧奔走戎事奚暇及此典教遂毅然重新之且曰士飽薄非可給民力瘁非可勞具疏為募勸之舉邑之尚義者大半欣然願助不約而同錢榖須臾咸傾郡邑官僚各出公帑恐有後期即諏日克拓基址市材鼎建大成殿十有六楹崇五尋有二尺廣尋視崇倍又九尺深去廣三三尋餘三尺簷隅翬飛刮盈達卿舟堊漫 飾軒敞弘麗麗視舊規大有加焉是役經始於天順四年九月吉日越明年歲暮訖工是何其既完且美之易也廟成教諭孫勝滿考將去訓導易寬慮久湮成績具事始未書來請記夫受命兼教職之任者守令事也今職儒官肇斯任舉為已責弗咎有司故人皆樂於捐利為義以贊相之於以見聖天子盛化覃敷文廟興隆民性復善首可書之矧諸士子瞻依廟學之森嚴佩昭聖賢之格言樂育造就出而效用浮英華湛 道德統用孔子之之道漸摩熙皡之民豈止一邑一郡而已耶予惟重典教能祇先聖德教匪能成人尤能作人將有可書者故於木石匠費之功官民資助之費皆墨之成化乙酉冬日記
府治桂花亭記〔明咎雲鶴郡守〕
[編輯]天子命予守順慶予素僻山水抵舍憂隘甚二儀上下尋隙地稍稍容膝地誅茅剪棘築短屋桂樹下控控當廳前亭亭雲霄中翠蓋雲籠碧色曰麗若天樹錦屏者焉余公餘閉閣思過焚搏山半煙取出師表讀一過歌正氣歌烽闋呼青州從事對青天碧桂嚼一鐘呼管城子撚鬚數莖好鳥為我鳴枝頭嫋嫋奏管絃聲時有白雲襯碧空繡出千峰萬態余時幾上遊華胥國被 杜鵑喚回掩卷凝睇自者白青者青相聞綴桂梢而晴光滿空歌鳥互荅此時神倩飛越若義皇上人不知天之高地之下也時祝融氏攻我太甚移殘鐏樹下投松桂茂蔭驅之須臾青奴授杖攜我嘯柏臺坐虬翁前前去酷吏呼故大掃開片石掛支衣薜蘿置素書石上與黃石公譚半日恨無白衣送酒彈無統琴數指蒼頭指峩眉巫峽拄頰爽氣者久之而棲樂聳翠白塔縣青朱鳳回頭邀喜陵河伯蜿蜒青居山前又若 為太華主人送一大奇觀也須臾返照樓樹赤霞雕碧海溶溶玉兔湛湛白虹子擁水輪桂梢桂子飄香月華掩映余又呼射洪緣波把玉煢問嫦娥安在而桂影婆娑置我月殿逡巡玉欄于也余樂甚徘徊樹下不忍去鹿譙氏又催午漏問蒼生矣嗚呼當此桂之溷王孫氏襍樗櫟中中過者不問何異枮木朽棘一旦披榛蕪圍玉闌大為風月氏所賞何何者擯斥之久而今遭逢之偶哉人生之遇合大抵如此呼毛穎識之 時萬曆丙午歲也
西充西城樓記〔明劉文琦邑人〕
[編輯]國家設城衛邑即東西南北位門門春豎以樓輪徭卒鳴柝守之司晨昏直啟閉用警非常厥制良善余邑東北一區西南二區一溪自北流襟縣而下一溪自東流合北流匯泮泮宮而南計一邑而區有三溪有二地形甚折貫一城築之甚難國初建橋者三東南角一西南角一西北角一累石為堵眾臨河藉橋載之命日䀦河洞 統東西南北令圉如亙維時勢分而氣聚飛以而衛嚴儼焉休障嘉靖間郡守朱公廢三橋莖西南二城直甃石自化鳳山巔周圍逶迤合垸北築一城置西南城外名為據險實則裂漢以令有山河之感自是抵東北門樓閣可觀亟取二門僅存空址而樓已廢如首無冠殊不羅納瞻視余自為諸生時睹此缺陷每慫恿邑侯妙唯唯不即鳩工竟同畫餅心竊慨焉邑侯戴一視吾邑聰徹若聽神敏決若發弩以以事關利憲 迅速不終日余乘公暇為侯言慨慷任之卜日命匠屬一一二耆老董其役邑簿尉實綱紀焉相俸若干金平值民間易木石境內父老子弟咸侯義舉子來恐後始事於丙辰二月落成於圓月匝兩月而樓成巍插霄漢可摘星斗屹立減頭居肽金湯登斯樓也化鳳鶴鳴鷺鶿南岷詣峰豁肽眉宇虹橋錦水流盃諸嘉概近在目前春而梅柳吐芳桑麻蓊翳夏而蟬鳴烏舞禾壽黍秀藉以觀風匪正登眺之奇已也侯懿政建 三坊崢然氣色如新遠近改觀願紀一言垂示來茲余喟然曰黃侯知務哉非綽楔之能興士而士之興所由起也夫夫政教一也不教惡能政上下之間感精有道成不盡乎符符自不廢故萬里之晷景在圭表三軍之目號在旗志長吏與弟子朝夕體貌猶未乎耳況乃文物然形劘機觸不言相喻文物且助之為鼓舞其精神未嘗不在文物也由斯以談綽楔之表志也大矣西充者自紫巖馬先生父子以經學行誼重天 下比歲人文葦然掇巍科相望侯又徼靈山川導迎善氣所為感精乃爾士益盛宜不可量顧安所報侯侯亦寧靳私報為無巳則一意脩國家乎夫經術行誼人倫為紀臣鵠子鵠有而邑紀將軍父子在在若立事立功侯司空輩亦胡可易得兼之以澤於道若蛟龍霖若鳳凰韶若神靈變化母墜厥緒為知已羞庶幾如侯所感矣侯尊太公好施亟人誼甚高常捐俸千金葺橋學宮侯為政清肅公敏絕利竇多平反務首訟 靖民往往和禁方藥起盲瞶人惠肽太公志也也在事三年民曰信以懷顧方言學政不備書侯各嘉祚號震寰字君錫占籍滇雲楚雄府鎮南江西安福人
西充程太虛祠記〔明馬雲錦邑人〕
[編輯]距城東五里許地名程村李唐時隱士程太虛脩煉處也太虛生於隨煬帝朝避亂棲於南岷之陽脫公在憲宗元和之四年厥後以靈顯敕號道濟真人歷來往跡巳覓片石書之矣無多 贅為村有見闕實據形勝群峰敞秀溪水環濴沆瀣可餐朝露可潄真僊居也先是克人或因年不順成災疫時至投忱默運其應如響緣以地處幽僻人跡鮮至廊房湫隘羽士無停而真人上寢半屬鼯鼪借窟昔時所稱於莵聽經陳寶迎道玉印星砌者杳不可睹祇惟兔葵燕麥搖動春風殊足動今昔之感耳乙亥春旱魃噓炎饑饉洊至川北諸路輒嗟無雨考考雩鼓而不靈鞭蜥蝪而不應人咸患之僉慮厄斃於歲乃 謂真人遣遣語將欲駕八龍之蜿蜿載雲旗之逶迤復還舊館一人楊言石人和應嗟乎鶴歸華表地是人非豈獨丁令威之綣懷故國而真人之不掛念慈腸哉若夫僊駕所臨阿香鳴奏靈華耀光少女煽風雨師灑潤有種之穫較他邑倍多焉此盍非關造物實由仙惠也克邑人士荷仙鴻袥乃虔而衷縧而慮鳩工庀材輝煌其琳宇黝堊其芳檽且置田若干以供青雲子之具匪以崇報實惠依福庇使人謂上界仙班有 益人國不淪虛寂克人報祀與天無極即即高真之宴然受享理宜世祚故敢以鐫之石
西充重脩圭峰禪記〔明元㑑〕
[編輯]化鳳城東越虹溪橋數步許有寺名資福古為青蓮基昉諸大唐時異僧圭 者也按傳燈錄圭峰宗密禪 州西充人 何氏家本豪盛髫齓通儒書 探釋典唐元知二年將赴貢舉偶造道圓和尚法席欣然契會遂求按削一日隨眾僧齊於㾈 任灌家以坎授經得圓覺下二章覽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語圓圓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頍之教此諸授汝耳行矣 無自 於一隅也乃涕泣奉命禮辭而去因謁荊南張禪師張曰傳教人也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尋 漢北持清涼山廻往鄠縣 堂寺未幾復八寺南圭峰蘭若太和中徵八丙賜紫衣帝屢問法要朝士歸慕慕惟相國裴公休深八堂 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以貽後代其考多羅子義經標雲圭峰西州果州人業儒登進士常持遂州庠為學時道圓從成都來因緣會合遂禮 出家其說亦 少有有異同經文自言有曰宗密髫專魯誥冠討竺墳俱溺筌蹄惟味糟粕而大本之論則又曰元亨利貞乾之德始於一氣常樂我凈佛之德也本乎一心所著諸詮大都是此由是觀之圭峰果逃儒而八佛家者明也相傳資福山為圭峰始焉脩行處今殿左雨花堂為說法所每升講時天雨花故名堂後有池見八龐眉人自池出侍席聽畢復八今名龍池是故資福為占今賢士大夫弔古尋幽勝地而誦法圭峰者誠不欲 墜厥緒也自唐而五代而宋而元中間完毀幾何碑碣殘斷磨滅岡稽我國初仍故址新之遂為祝壽濱儀之所由是蓋為重地而修飾之功率當先而急焉者矣時洪武成化弘治間僧會了通海洪本徹廼今僧會恩之祖之叔常後先相勵更新以纘厥舊服迨今歷年多殿廊飛閣堂廈諸神像殘蠱剝落殊不稱眾情恩懼厥祖心捐倒貲廩無所於愛鳩督群群工幾歲廟貌諸像逈然煥然堂之階下樹小橋榜曰八龍講所 閣之下為臺臺臺上樹小坊榜曰龍池古塔坎為脩道逕趨溪之濱樹危坊三楹榜曰圭峰禪院院左右翼以牆牆之餘恩手植枯數百清陰結幄翛然有霞外景象俾數百年前往跡昭新於百世下耳目而演儀之地侈吉輝廓雍穆作大觀恩茲舉也集有眾善固如此況恩尤弗局爾跡志君有遠慕者克之多彥顏樂與之可茲山雅曠環寓講舉子業予每治暇如課多彥而諸僧浸灌禮義衣冠之化之深亦彬彬之有師弟 子師兄師友之稱之禮由是而知師弟子者父子之倫也師兄師友者弟兄朋友之倫也向使去而父子弟兄朋友相事相使相維之道亦將潰壞不能有立也昔人有曰吾與浮屠氏者俱生死吾聖人之道而不知者也嗚呼諒哉圭峰之學荒也遠矣惟於此倫而寢有所悞恩脩廢之力力匪徒善繼述而為圭峰存故事耳吾記可固為說之辭廼合稽釋典克老多聞布顛未而書之
新脩蓬州振德書院記〔明姜寶〕
[編輯]蓬州察院行臺左舊學廢址在焉先是蓬人或利其地庶幾學可遷則地可請而得也故倡為遷學之議學既他他所矣適信州潘女時宜來為守知議者意之不可乃因地後有文昌祠前有三司廳事而梢大之扁其堂曰文禮門曰尋孔顏樂處門以內左右各建小廳分扁其門日脩日是若號舍相對然而名振德書院將使州于弟侯上官於此者時以思顧名義而亦時有所 請益焉余自去年以來兩校士於蓬果之間潘守凡兩以記文為請及余轉且去而潘猶要於路請未已也余乃為之記曰潘守所以請余文不巳者非欲明其意以傳示無窮者乎今夫民之為道也性一而論吾學焉者學其所一與五五而巳矣教焉者亦教其一與五而巳矣書院以振德名非謂性道人心有出於是一與五之外也蓋性道不可益而教則有所可加古之為唐堯首發其義椎舜承其統而行之蓋至成周而 制為始備雲夫堯以敬敷之命命司徒而猶未巳於勞來匡直輔且翼焉之為教也於是舜得之而命夔命禹成周又得之而建大司徒大司樂鄉師鄉大夫閭胥族黨等官胄子搃之期於成而直寬剛簡之救其偏頑讒之不忍於棄而侯明撻記書識工颺之冀其改師儒明友之無不聯時教正正棄之無不舉道藝德行之無不考且察焉游惰之無不警而奇袤之無不惕也斯其與勞來匡直輔且翼焉之教可謂見之行事 之著明而於振德之方亦可謂真有禆於民之所自得矣然當時學校之設止於鄉國之並建而未始別有其地師資之益止取諸師儒朋友之相與聯也而亦未始別有其人今於學校之外乃復有此書院之建也其子弟未必日藏脩乎即其師儒朋友相與聯也亦未必日講習乎其中也非唐虞成周之制而欲以振德為名焉其可乎哉雖然予常知潘潘守之意也其曰文曰禮雲者即余所謂一與五者之博約也曰脩曰 雲者即余所謂一與五者之體用也於孔顏之樂處而求以尋之於文禮脩齊之間又即余所謂一與五者之旨趣也是不但求之師儒朋友之交而於上官之有道者有儀刑有誦法焉不但藏脩講習於庠序之司而於庠序之故墟亦異其觸而有感思無往而非師資之人則亦無往而非得師之地此蓋潘守所以為振德之方而善得唐虞成周之遺意者真足傳示於無窮矣余天司校士之責方自媿未能而而潘守以 振德之說請於余殆將有所䧃余而亦余之所取而喜者即潘守不知請猶將樂為這言況要于咱而不巳耶予又何谷以終辭乎書院前為門中為儀門又中廳後為文昌祠傍左右各為小廳事其別一區則僧史所也共屋屋四十四楹學廢扯共橫二十三丈歲計八租共二石二斗皆其所當計也故書之
建脩蓬州黌宮記〔明朱綵〕
[編輯]州儒學唐宋至國初基於此地科第稱盛後有北隅之適傳有利其地者致然萬曆丙午秋始得復焉建於山岡之巔又懼氣風之太露也首事者僉謀詳爰未當於此址也頻經遷移諸務尚未落成而肇修偖旋復傾圯也乙亥之冬邀大聖人之靈福蓬郡守李公聞之至熊軾初臨首廟謁焉謁謁既周歷觀殿廡講堂各祠則見藩壁柱桶阤陷滲漏上之不能蔽風雨下之土淤 茅芄與夫敬一亭各齊舍之未舉禮門義路坊之未備砌也殿以滋蔓垣也及肩俯可窺且學前隙地之可曠者宜萃亢者宜覷坎者宜益觀巳噓嗟而嘆曰何有於茲夫子宮之如是也一一大創不可以成釁序蓋聞之君君子議而貽眾以議者非善也畏義而輟務以不集者非勇一動者無佚愛費者無輯睹茲宮也曷容緩其但也然當此四方戎馬征輸匱乏時將官乎而以無贏矣將民乎而永無則矣於是毅然捐金鄧 若家事更柱壁隆瓦桶曼磗石梳積穢新丹堊飾龕棹而殿廡遂巍煥然而櫺星門內各建牆垣五十餘丈高丈許樹坊二座而內氣聚櫺星門外平亢崇培坎虧萃曠散隙地左右各樹牆垣百丈餘高丈許左八路百丈甃以石建禮門坊右八路百丈甃以石建義路坊中為靈根重茂坊欄軒稱是是外建石屏一座裒然相望宮牆壯麗坊屏連雲規制森羅昭乎形勢之美也前有斯文重地坊三元坊朽木難支則撒而新之 又新增雲路坊使前有芳模後有媲美儼乎趨步之端也脩敬一亭於後山之巔特隆其規遵土製也創尊經閣於辛方之乾以昭其制崇聖教也建文峰於前山之巽以聳其觀應地靈也他如啟聖祠之重脩明倫堂之補葺齊舍之增設諸臺之蘊隆井井乎無復敝曠殘缺之陋焉是役也物材則採民間現給平價而無官價病民之苦人夫則取間曠兵草草及諸犯罪應贖者以役獲免而無里巷夫役之擾匠作則日給廩 餼旬勞以酒內而無白役向隅之悲監督則選官吏之有識有能者互相覺察黽勉而又省之試之不憚其勞所以無往時乾役之虞以是成功速而民不告困土水興而財不病匱不數月間而規模視昔大異諸人士及村落細民咸樂曰善萬於朔望講課之餘進諸生而訓之曰子知之乎士風之壞也以群而習也劣者妬賢陰而選也失者讎獲不脩之務而妬以讎趨乃壞君子恥之故敦本刊華厚其儲也去佻崇正傎 其發也觀善則摩逢抑則奮務脩脩而已於是諸生唯唯再拜咸沐德以謝焉丙子續登賢書者一人嗣是而聯翩翺翔科第於唐宋國初相輝映是李公之德大有造於蓬士者蓋不獨一時始遷之時得黔記雲
重脩蓬州學官並魁星樓記〔明王德完〕
[編輯]環嘉陵百城繡錯倚山濱江溯惟蓬山舊樹學宮介治後西北平岡宏崇塏爽人文遞發迨中葉改建北隅風水漸渙王氣頓爾默黯邇來賴郡大夫暨薦薦紳父老之靈遷復舊址屬以公私交困未竣厥工風雨飄搖日就陁陊會丙辰秋滇南曹侯來綰郡符蠲煩若詢病若釐好蠹省刑薄賦與利規便種種循良惠政侯為西諸侯冠加意學校陶養髦士暇日寧視學宮低徊咨 嗟曰誰司師帥而忍令若此余不榖實應且槐其敢謝弗任也顧民不堪勞而學事匪輶余其能獨為裁乎爰慫恿諸生請於分守柯公分巡李公學憲杜公太府李公侯復北郵督中仗乞當道僉事曰可侯遂割俸糈十之五金帑羨餘贖鍰無虞百餘餘緡鳩工藏材增師文廟門蕪塗澤明倫堂黝堊丹漆舉如法改豎濡學門開夾道繚以周垣建綽楔一顏曰斯文重地又按形家言慮堂太高亢氣局汗漫於堂拓基創樓三 楹中奉奎宿像像蓋取天文志斗奎戴笠六星主人間文衡藉以呵護士默扶文運仍懸鶴山先生舊題文明樓工始戊午仲春越三月告厥成工於是蓬諸事寓書紫金山房屬余記其朦余按樓高凡幾丈飛棟峍嵲疏寮𤫩瓏倚檻遠眺遙山蒼翠欲來窺人澄江㶁㶁西注如練如帶雲樹參差汀烏翔集萬並朝煙平沙暮靄頃刻萬狀恍可人意煌煌大觀也哉自今蓬多士群居類聚陶斯澄心默坐絃歌講習選日勤課其藝 文無輟晦明寒暑將來蒸蔚鬱為時棟聯翩天路輝映筍班以追皋夔伊周之蹤悉自此樓開之則曹侯植培誘掖之功豈其微哉昔文公治蜀學校開講堂選所部僋茂子弟脩詩書禮樂之教維時蜀士有若杜遵張寬何武司馬相如楊雄王褒之流皆沐其餘澤以節義文章名天下禮殿石室之盛精采風華垂千百世不衰今曹侯大有造於蓬土靡止文翁下吾安知異時蓬山人物不堂趾炎漢其為名俎豆豆獨一文翁 擅巋然靈光哉余斯為蓬山發特縷述顛末如此俾諸勒之貞瑉思不愧斯樓以無忘曹侯之勤侯名宸字斗拱雲南鶴慶人庚子卿進進士是役也共襄其成則別駕劉君之賡督理學務捐俸拮據則別駕王君儒其先後預事前別駕黃君應隆學博傳君惟肖秦君祖孝張君淵亦得書之
大蓬綏山景福寺碑記〔明陳周政邑人〕
[編輯]嘗聞洞天福地城中分五嶽之圖化外寰中海上壯三山之之勝崑崙西望隔鷲嶺以為遙湘浦南巡遡龍茅而未返誰復種曇花於凈土手闢雲霄結庵果於香城眼開日月余邑東北六十里之遙有綏山大蓬者乃蜀之明岡也蜀之綏山有二而此則居其一焉峰懸有仞猿有翼而斯飛路狹千尋鵬無風而亦歇書藏委宛臺吟天子之聲羽化空濛橋寫仙人之扁桃非凡種 猶開三千年結子之花羊以水為桄睹十二八飛身之跡誦萬了物外之句想見菊潭尋論德降香之碑幾同碧落掃蒼苔而題字崖摩唐宋風流榻玉笈以更名山即瀛壼副本乃運當陵谷將劫墜昆灰高臺與雁塔俱平曲岸並侯池共共盡宕奎縹緲御書不復舊樓龍窟榛燕觸石奚尋古穴我穆宗皇帝捍仁王之寶鑑驅梵帝之金輪宏蔞宗風普臨法界爰有太虛大師者法名方蒲俗姓清河營山之長樂里人也四諦 非他六塵無我九齡祝髮使窺有覺之門萬里扶筇殆通無生之路南浮巨浸用敷舍衛二乘西餒函關偶類宣尼七日遂仰天發願隨禮佛盟心謂六道輪廻尤難沆瀣欲十方熙穰盡食瑯玕乃於隆慶二年來闢茲山三麼中靈珠於蔓草投空谷以足音夜聞木客之嘯歌曉見山魈之走匿振金金繩於巳絕穿玉峒以重開陶洗萬靈敕毒龍以吐木疏通百險命猛虎以守聞由是緣房丹鏁遠八晴霞既而紺殿青峨近瞻 皎月天童潤色黃瑉碧玉之宮海聖彌綸獅子龍王之會一聲清磬人非人等各飽香㕑幾棒空魚世出世間咸歸凈域厥徒則有賢清碧潭者實沙門之領袖厥孫則有定載千江者又法苑之護持益繼前脩永貽後則龍文百斛合為一灶之炎蟻陣千重不礙方丈之室下官蓋嘗登而覽之高則鬱峨眉之雪奇則涵雁蕩之秋險則堪秤韓子之書幽則可轉中郎郎之美探巘腰而酌井毛骨為驚坐洞口以吹雲神魂若濯 板古藤而延竚如有人來臨絕壑以息揚欲乘風去去憶雲中之鷄大忽悟前身問世外之向平要諸異日至於感彼僣國不無桑海之悲亦或發我詩脾實有江山之助今值花朝之節復為醟樹之遊蓋自老僧八十載之經營加以高侶三四代之改革尋碧磴歷層階啟金鋪闢玉戶雕簷畫拱虬廻紫漢之宮重岫複巒鳳䎝丹山之外雲霓若動似臨王舍城中神足疑行即坐菩提樹下態態焉魂魂焉信十洲之別舘而九 品之上國也下官閻浮熙輅吳楚飛鴻每多山水之緣頗負煙雲之氣原非生客豈吝雄文爰役隃糜用期帶礪雲爾
重脩營山縣學碑記〔明王廷稷邑令〕
[編輯]營山縣學在縣治西太白山陽蓋元時舊址雲正德間毀於賊知縣嚴公諱傑重脩之有年矣至是久費敝漶日甚弟子業其中亦玩愒不振嬉且弛隆慶戊辰因廟基左畔傾圯圯學宮弟子懼旦暮墜且以其地湫隘又迫隍河風氣否竊 非所以啟觀瞻潛居藏脩而時遊息也遂議改建之邑父老王宥等二十餘人又相與贊之得金三百餘兩議協胥以白於署縣事照磨胡君芹而請諸當道分巡李公江署督學宋公綢俱然其議於是並日日孔臧庀材鳩工卜地惟吉背西向東爰命耆民李繼然劉沫鸞等四人董其役晨夜經營且傭且作既而譚君如龍張君希賢相踵令茲土咸益以俸加展國焉工善吏勤結搆惟堅穹而為宮崇而為室宮之傍為廡堂 之側為齊外為門週為垣他若庖廚廩庫之坎與夫祭祀燕享之器靡不畢治而於啟聖宦賢之祠則葺故而新之而旦成而介召之以左遷去壬申歲余繼令是邑睹而壯之然猶未竣工也其後二年餘復增以贖作甬壁以樹於門之外作賢關聖域以界於壁之東作文林林坊於從八之路以飾往來之觀焉廼乙亥冬告落輪奐一新觀者聳目諸弟子訢訢喜色私相告語謂昔湫隘今軒豁以宏否塞者今不敝不迫而風 氣開以殊敝漶不治圯且墜者今壯麗鞏以固而吾諸士業其中玩愒不振嬉且弛勃勃奮以勵有所慕而興藏而脩息而遊嗚呼盛矣興博陳君應春孟君桂礱石為碑請余文以記余謂興學者有司事也進學者諸士責也今事在有司者胡君先焉任其劬譚君張君繼焉殫其勞吾役焉處其逸吾無庸慮矣責在諸士者諸士奮以勵吾無無庸朂矣然有一焉諸士之奮也勵也將為若孔為希顏而慨然有學古之思耶無 亦羊質而虎皮以詐名於斯世以媒軒冕以要利祿也如其若孔而希顏也則八其室服其服誦其言履其行是亦孔顏之類也即一簞一瓢而所得固多矣奮勵也不亦善哉如羊質而虎皮詐名欺世媒軒冕要利祿巳也則僣乃宮竊乃服莊乃言飾乃行是亦盜跖之類也即萬鐘五鼎而又惡用奮勵焉而與昔之嬉且且弛者相去何遠哉孟子稱舜跖之分利與善之間正為此爾噫居學者可不朂諸是為記
重脩營山縣碑記〔明王昂邑人〕
[編輯]營山縣隸蓬州屬順慶府在蜀之東北天文並鬼分野又曰在參並之間古禹貢梁州之域歷代以來名亦甚繁廢置不一至後周太和間始置營山縣隸蓬州後又遞改至宋復為營山南渡後余玠城此以禦蜀口有元及我國朝因之編里為四廣二百里餘延袤一百三十里許東通夔府西接保寧南連廣安北距巴達前擁翠屏後據雲鳳芙蓉拱其左太白揖其右又有雙 蓬九曲之奇石牛龍馬之秀風俗醇樸人物早殷亦往古之名區而方今之望縣也洪武初知縣邑人子紹創建未備天順初蕪湖黃讓以御史謫典史復加脩脩葺繼後作縣者惟守成爾迄今百五十餘年正德庚午冬藍鄢作耗茶毒生靈川北迤西一帶州縣俱遭焚劫而營山為甚公署市廛廟壇學社等處悉為煨燼椎時督軍都憲林公檄發丹銀若干仰復脩治知縣陳公猷因賊未平難於成功且以更調去任甲戌冬 十有二月公承土命來宰茲邑下車視篆憫此殘毀遂奮然以脩復為任精選義民中賢能者董其役郎首捐俸資為倡邑之耆民多願助工力先是縣治東三十里有寺名延壽乾屬僧違法事覺巡撫都憲馬公犜下毀之眾皆皆紐於福報之說尚莫敢動公立遣壯丁刻期折缷板本磚瓦釘鐵之屬運充厥用乃發金貿材庀工啟土先正堂坎儀門坎官舍坎吏居興犴獄麗譙申明旌善陰陽醫學等項咸歸於宜又脩察院 分司以駐憲節脩廟宇祠壇以妥神棲脩學校以育英俊脩牌坊以聳觀瞻脩倉庫以儲錢榖脩養濟院以恤孤老脩橋梁道路以便往來至於城牆之築周圍幾百幾十丈幾尺高若干上覆以屋以備風雨之患池濠之鑿濶若干深若干周圍與城牆丈尺相稱各繚以石以防衝突之虞其規模製度高高偉弘敞視昔百倍經始於是年之冬越明年七月而群工告成為日幾百幾十有奇為種幾百幾斛 奇銀以兩計者幾 百幾十有奇竹以箇計者幾萬幾千幾百幾十木以章計者幾萬幾千幾百幾十敷甓之數灰釘之用難以盡計父老士民無不嘆羨不圖營山縣治今日重脩若此謂非公經綸有術才力有為何以能然咸願伐石為記以彰盛美乃具狀付學中廩膳生員唐寅徵文余適含哀於家禮不可言兼又往年親經其處而目擊其事義胡可默竊惟天下之治亂關乎氣運之盛哀而郡邑邑之興廢擊乎守令之得失得其人則政得 其理政得其理則則廢者以興墜者以舉而氣化之盛衰世道之治亂胥此轉移在昔春秋之世宋陳與鄭俱罹回祿宋因以替陳因以微獨子產相鄭大施令政卒能以災箐之餘變為勝國今營冊屢遭流寇擄害五年之間已鞠為茂草之墟來蒞政者多藉僧捨得公躬勤撫綏大肆製作不幾年而縣治更新邑居改觀費用措置無損於民豈不與子產之令政異世而同符即此端可以大書特書不一書以彰盛美於無窮 者矣記勒之勞復何敢辭謹具來來狀略䈵其概於此公姓嚴諱傑字秀夫乃湖湘之武昌人也以明經登弘治十七年甲子科鄉試第任今官當道重其才而旌獎之者各有公論將來大用實未可量茲不贅凡有事於斯舉姓名爵里皆得並書
南充舞鳳山衍慶宮碑記〔明衍慶仙官降乩〕
[編輯]紫府飛霞洞天昔為神父王君陛下棲真所王君仙去故址猶存百世之下無能注意斬蓬棘 而聿新之者嘗以世人以榖緡作不經之務尚孰念王君有奇勳於蜀神靈在天英爽不磨而一為創始以召神貺哉迨蜀民茍氏父子子銳意開闢於是洞天鼎新而神王顯化有地則予今日顯化何子以豎行祠者自非父王君之遺意哉古郡城在唐為果州今皇明更名郡曰順慶也城北五里許有山名曰舞鳳特出諸鳳認窺江瀉勢如彩鳳迴翔真勝境也王君倦而憇此以水郡人王基之子而獲棄母後人感而來之 食報為不知年幾變遷而神之旺氣不泯豈非人以地靈地由人顯哉舊有大殿妥王君像蒞之以受享祀設中小殿以妥吾祖清河帝王君二太尊又名家慶堂堂右設小祠妥九天聖母左稍下下則為五鬼堂前虛閣數楹以居奉祭者誠盡美矣獨予兄弟每從王君馳雲馭漢而此山亦數所經歷者無祠以為寓所寧非缺典乎予將默募城中好事者舉不便乃巳巳巳春自飛霞洞天適趨雷杼過者社令執符道迎至則 公車何子以鸞叩休咎予不知未來因不報察其人當隸善籍非惡醜類遂以祠託之渠欣欣然領諾念在速成吁王君得茍子而有洞余得何子而有祠前後緣同古今事一不其異哉祠木告成先屬余作文以垂諸堅石用昭不朽何子見其遠且大歟因付鸞書篆表其首末而何子之德澤與此山為悠久哉謹志無王隆慶巳夏
渠縣遠濟王廟碑記〔明曾鎰邑人〕
[編輯]順慶府廣安州渠縣為乞恩報祀有功靈神事抄奉本府州帖文承奉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劄付承準禮部其字一千五百六十八號勘合祠祀清吏司案承奉本部連遶該本部題本司案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四川等處承宣布政政使司順慶府廣安州渠縣知縣 臣 甘澤謹奏據本縣一十二里老董魁楊彥魁張乾朱澄等呈前事本縣城北濟遠廟神邑人稱為土主本神極靈禦賊尤顯父老相傳賊不怕渠縣人只 怕渠縣神邇者正德五年十一月初間流賊藍廷瑞鄢本恕等自川東地方流八川北本月十五晶攻破營山縣揚言要來攻劫渠縣當蒙本縣率領師生里老人等詣廟禱告至十二月初四日寅卯時分前賊約有一萬餘人來攻本縣當即發兵出城迎至一里之程地名辛家摽與賊對敵斬割賊首甘老人並賊從首級耳鼻小功共六十六顆付生擒賊從王仲林等二名戰戰時四山皆明爽獨戰塲煙霧昏合各兵仰見空 中一人揮戈戈何賊議者以為神之畫陣本月初五初十六年二月十八日三月十三七年閏五月初九至二十一八年正月二十三等日前賊重復來攻本縣亦各先期如前禱告至期發兵截殺各兵自能奮勇何敵信有神助節起又斬割首級耳鼻小功共二十二顆付生擒賊從陳道恩等一十八名收廻勇婦戴廷瑞元貞等九名口魁等竊思流賊屢來攻縣屢見敗陣關廂不被其燒燬人財不被其劫擄 不被其姦 污城涉以堡不被其攻圖破陷此雖人力實仗神靈況歲或災旱有禱輒應為此合行連名 星如蒙轉奏乞賜諭祭每歲春秋以時遵行為民崇報便益等因到縣行間又據本縣儒學廩增附生員宋翀萬崇本王柄致仕官徐端舉人曾鎰監生陳鳳省祭官劉仁等各呈前事 臣 即考閱朱子通鑑綱目竝史臣范曄所撰神之本傳及歷代碑文神姓馮名緄字鴻卿邑郡宕渠人少學春秋司馬兵法綱目大大書漢順帝建康 元年秋八月楊徐群盜范容等作亂遣御史中丞馮緄督州兵討之漢桓帝延袺五年十月以馮緄為車騎將軍討諸蠻降之六年年秋武陵蠻復友率兵討平之馮緄坐免八年詔李膺馮緄劉裕輸作左校時應奉上疏稱緄前討蠻荊均吉甫之功乞原緄罪傳與碑文載辯父之冤不致枉殺以蔭為即中舉孝廉七適為廣漢屬國都尉徵拜御史中丞順帝未持節揚州諸郡軍事興中即將滕撫擊破郡賊遷龍西太守後鮮 卑寇邊又為遼東太守曉喻降集虜皆弭散徵拜京北尹轉司隸尉遷廷尉太常徵拜車騎將軍討諸蠻斬首四千餘級受降十餘萬人又拜將轉河南及復為廷尉又坐誣輸左校拜屯騎校校尉復為廷尉卒於官後唐僖宗封為靈應侯宋入祖敕建廟宋神宗加封應民侯宋徽宗賜濟遠廟額又加封惠應王宋出宗加封惠昭澤工宋寶祐二年改封忠惠英烈廣祐仁濟王傳與碑文先年編刻成耆名紫志孝歸臣方綱屋 所書者參看信乎其忠且孝也夫官不一遷史不一書爵不一封功並吉甫德全忠孝孝神之聲名固巳顯著今古有不待 臣 言者矣 臣 今備查得本縣自正德五年十二月初四日起至正德八年正月二十三日止賊屢攻城屢獲小勝節起功坎申解巡撫紀功衙門紀驗明白取獲批廻在卷委果在先是 臣 因其勢事危迫節坎率眾禱告獲蒙神助乃得保全此固人心之所願祀也然祭祀一節國家大典禮或未宜亦難曲 從 臣 又考之祭法雲以勞定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神在當時以勞定國今為神明又能應禱而捍大患皆為祭法之所取也伏望皇上垂念神功俯從人願乞敕該部再加加考訪如果 臣 言可據乞於每歲春秋二時賜祭一壇庶使良將忠臣冥感乎浩蕩之恩而村翁邑士永遵乎崇報之典矣等因奏奉聖旨該部知道欽此欽遵抄出送司案呈到部看得四川渠縣知縣甘澤奏稱本縣城北濟遠廟神馮緄討賊之功 並於吉甫而立身大節克全忠孝故歷代褒刲建祠今益為人心響慕致有靈應乞要每歲春秋賜祭一節原神之靈異固未可盡知而其忠孝大節則載諸史傳有非誣者今人心之崇尚如此亦非淫祠可比況該縣舊有廟宇響人崇奉不替合無俯從所請於翰林院撰擬祭文類行四川布政使司轉行該府縣支給無礙官錢量備牲醴就遣本縣掌印官春秋致祭似亦相應緣係乞恩報祀祀有功靈神及奉欽依該部知 道事理未敢擅便本年六月初初九日本部尚書劉春等於奉天門具題本月十二日奉聖旨是著本縣掌印官致祭欽此欽遵擬合通行除外合就連送仰付該司類行四川布政司轉屬支給無礙官錢量備牲醴就遣本縣掌印官春秋致祭仍將用過官錢開報戶部知數等因承此比對原墨字號相同擬合通行劄仰本府備行廣安州轉行該縣欽遵施行奉此案照先為前事已經奏請去後今奉前因除行掌印官欽遵 每歲春秋致祭外今將奉到勘劄並敕賜祭文及祭品數目合就勒石以憑永遠欽遵致祭施行
里脩順慶府學記〔國朝張含輝督學〕
[編輯]間嘗過闕里遊孔林岡旱隱起林巒挺秀古檜之奇特荊棘之不生鳥雀之不巢豈非霛貺所鐘自有鬼神呵護哉非獨東魯為然也 大聖之神如如日月經天無幽不照如水行地中無往不有自天下郡縣建立學官而 先聖實式憑 之況百代俎豆馨香於此古今人才樂育於此凡隸其中者紳䄒卿相爵並祿糈何一非聖人之徒而食其餘澤乎飲泮水而思源當不忍鞠為為茂草也昨不佞臨順禮謁 先師見學宮荒廢惙自傷心皆由兵燹之後因循安陋使然似非所以安 神靈崇文治也昔文翁化蜀以興學為先而張益州魏文病皆以建學為首務此本土先達之巳事余雖才不逮古賢而職在弘文可坐視竹冊車器委諸草莽冠舄笙磬不列 講堂司訓之典守謂何慨然思謀重脩而太守李公與余同心第恐歲久未葺榱㭥之朽蠹棟宇之傾圯丹堊之漶漫牆垣之頹敗工用浩繁費屬不貲須合眾力始克有濟茲特設緣冊廣為募化隨力捐助共襄襄厥盛此亦縉紳士庶尊師重道好善成美之心欣然而樂從者也自是而鳩工庀材蠲吉興事俾規模弘煥瞻廟貌之更新雋又蔚什肆人文之丕變庶辟雍泮水之歌再頌於今日矣事竣之後不佞將捐助姓字 彙冊報院勒石以誌不朽太守請序質言以弁於首雲
重建舞鳳山文昌宮記〔代陳副戎〕〔李兆襄本朝明經〕
[編輯]乙未五月大將軍焉公奉命鎮嘉陵余從將軍為偏將抵郡予登樓櫓顧形勝美哉山川而城中草木人物皆非矣越秋軍政稍暇乃延紳士進耆老探諸古蹟相攜登舞鳳山絕頂有文昌宮遺址剪棘坐堦次千里皆豁䀵焉山勢綿亙如游龍如驚蛇如翔鳳翩遷如天馬騰踏右帶 西溪明如長練下則西湖汪洋十里盡荷香平原沃野想見盛時耕夫牧童漁歌樵唱之境雉堞隱隱在微蒞煙際間白塔龍門棲樂朱鳳各以其插漢之勢橫側之態相望爭雄而鄧妍大江萬頃繞城而東之誌雲嘉陵奇峰環遶仙人窟宅斯固未足以盡之也因歷言所鐘諸大老而感治亂興廢之在乎人也宋之游仲鴻父子皆大拜明明陳公松谷父子相神宗皇帝輔少主攝國政則大總憲王南岷太子司直任忠齊則 遠紹聖學慎軒為儒林宗文冠當時書法獨絕秉節銊專征伐後騎箕報主叫烈如生則總督楊斗望志氣才華錚錚表見者不下數百人豈非邦有老成人固宜其海晏河清哉烏呼今之君子猶有昔之君子乎使諸先正所舊祀神明之宇僅借予武人而謀復新之夫孰為之而令至此相與欷歔者久之予乃召工人計其木石磚銕金漆丹堊踰年而廟成後之君子其愓然有思乎項諸君子讀書明道深深考治亂之原遠 取百代古人近法里開先正為臣為子全忠全孝登斯堂也無媿神明所以防堅未保大有如先正之身繋安危有治無亂則斯廟可巍然於舞鳳山頂矣詎不有待於後之賢士哉
重脩蓬州城隍廟序〔國朝徐浩本州牧〕
[編輯]大人之舉事也舉其心之所安以以愜其心之所不安者而巳予自庚申春衘命西馳跋涉連雲驅馳烏道計兩閱月始抵蓬治一二哀鴻驚聚羅拜於煙蘿榛莽之下門所 以為城堞者則身然廢垣也問所為官署者則肅然數椽也予心焉傷之籌所以招徠而撫字者幾㤀寢食禾幾幾東川寇起鄰邑被陷侵我邊陲郡人曰民稀典農盍去諸余曰為天子守土賊犯境即棄城而去如職守何於是奮臂一呼心力並協擐甲揮戈凡六十日兩河持以無恐後大師東伐諸寇盪平時渝城蒲漢兵屯事繁而劇太守以他事去總憲哈公委予攝篆甫一歲餘蓬事多艱士民人籲余辭渝歸蓬空城寂 邃草木逾豐脟狼狼異類與民分域而居予率二三僕隸刈除驅逐招集逃區有可以興利除害者不遺力常兀坐衙齊思治民祀神未可偏廢一日集郡人士霜與縱步壇壝故址所存者僅文昌一閣廣慈半椽至城隍一廟舊制雖存而瓦緣傾圯風餐雨宿法象飄零餘顧謂郡人曰諸廟俱燼余何敢妄議勞民獨是城隍為郡中正神與余表裏陰陽咸欽承上帝好生以撫緩 天子百姓者忍聽其頹廢 傾覆余心不安爾紳士耆民之心諒亦不安城隍赫赫之靈得無怨恫與爰命梓人計工度材予撰疏持缽捐俸為倡紳士耆民爭相輸助重建馬門三楹香閣一座正殿三楹餘思城隍之靈妥矣而城隍之 父母未獲寧居城隍之心不安餘思爾郡人之心心其刻刻自寧乎又從而建後殿三楹以妥神之 父母向之風餐雨宿者今則廟貌聿新甓囊重煥矣何之法象飄零者今則望之儼然重開生面矣予心安焉郡人 士之心亦安焉城隍赫赫之靈亦或少怨侗歟所謂舉其心之所安以慖其心之所不安者端在是矣今而後陽有守陰有神可以福庇民生為 天子撫綏百姓矣神其鑒予之心式榖我士女孳養我畜產無夭扎之驚無疵厲之患四時不害年豐歲稔蓬之人黃童白叟永荷 神庥起焚溺而登春臺當亦不忍茲茲役也
西充重脩夫子廟記〔國朝戴民凱縣尹〕
[編輯]康熙拾玖年春蠶叢再闢焰絕潢池予不敏來 蒞茲土維時民氣未恬士風亦沮誦絃之聲杳無聞焉予惻惻久之爰月課進諸生童以時較藝夫豈弋名沽譽哉庶幾於正人心培國本意也朔望之期每頂謁夫子廟椽灰瓦礫高曰荊趾予顧而嘻曰三代之學皆以明倫人倫之大首於君父乃者逆臣僣紀據險扼塞人倩動搖夫子之道不絕如線揆厥所由皆緣聖教沒湮聖廟榛蕪也因集邑紳士詢廟所廢興狀僉雲始自趙宋宋淳祐間舊學自孝廉山層奰而下二 水環流文河如帶與縣署對峙若兩翼翼然規模宏濶人文蔚炳後遷城置學宮於郭門外氣侷促隘雖異舊時然承敉寧後殿堂廊廡猶奕奕烜烜未之有敝迨獻寇八蜀燔燒都邑不減咸陽三月火而聖殿頹然零零雨灑翦剪風摧行將就什也彼別祠廻廊簷覆地花石封塵土者又安暇計哉前襯儀隴署充事柳公天植始搆明倫一堂甲寅之變廝養詩書戈矛學校克人䕜食鶉衣惴惴懼不克於難過斯廟者輒嘆夫 子之澤將斬茲奉 天戈西指民熙物恬即承首以 夫子廟諮詢生等顧忍聽其廢焉圯焉與草木為伍也予曰夫鼎新聖廟甚盛事崇啟啟斯文予夙志也即今 聖天子在上隆儒重道詔制興學各憲臺恪承同旨加意菁莪予敢諉其事雖然民力悴矣色菜形鳩歙之既不可何以裕錙銖也者無巳為出予橐及我同人共勷厥舉計匠費工需饋羞石瓦允若干金勉力就事所憾乏梁棟材逮諸矢心董又者敢以謀諸 大夫學士於是孝廉龐子憼庠生李子傑楊子柱朝各出山間株木不少芥蒚春元趙子心並貢生羅子良弼吉子壯貞王子予勷庠生斯子之凱李子琰劉子張乾斯子翼龐子惟中陳子中翰悉殫慮竭心朝朝夕不怠首自聖殿之浦葺次建啟聖祠又次而櫺星門㦸門兩廡名宦鄉賢祠左右兩齊廂房敬一亭煥如雲搆爛若星羅經營於辛酉歲之十月朔日落成於乙丑歲之十二月二十日而前之煙題蠹磑荒斥蓬蒿 中者今且巍巍復舊觀矣予因是目諸生而言曰而亦知吾新廟意乎夫妥聖崇師 聖天子的舊予敢貪天功詡詡自德色哉願諸生來庠序游者登其堂拜瞻其位思夫子之道屹焉與天地要終始者無他忠孝焉巳矣夫楊氏為我義近孒孒墨子兼愛仁為煦煦三綱蔑五五倫斁獄訟繁興寇盜相賊職是故也吾徒學於聖門人則孝子梯弟出則良弼藎臣方不隳闕里宗傳名完千古不然彼兩廡之森森廟饗者贈醫 異人也乎余之捐囊同人擲鏹亦此物此志雲爾若夫因仍宋制復還舊規則又俟諸百世以下非 日之所能眾曰唯唯謹謝教敢不恪遵乃命且願以此詞鐫諸石勒之不朽予義無容辭援為之記
重脩宕渠城垣碑記〔國朝李珪邑人〕
[編輯]維明之季天慨其盈䓉芽煽動城邑淪陷宕渠界在西陲稔害尤烈癸未九月燬於賊丙戌再燬丁亥又燬五年之間刀鋸不得一閒道道殣相 望闔邑之人無有齠齔幸而存者萬不得一皆設險負嵎皆山為砦城中虛無人樓櫓歌袤池隍堙塞日傾月圯浸以成墟十有八年城水斯拱封獬書見鵂鶹群啼望而畏之人莫敢至今上皇帝員員之明年乃命中丞佟公來撫蜀部少保大中丞李公親董六師安集全蜀遊魂授首蜀疆底定佟公曰余膺簡命輯寧西上凡茲流離胥宜佃而田而田而宅其未寧幹止者還安集之爾良司牧共咸副副此意籌 渠邑邑侯激川雷公集椽吏卒隸師儒紳衿操斧斤控畚鎛則以盛夏之月月放舟而下泊 煨躬自斬列伐之丁丁旬有五日其址乃見其功無涯費未可貲左右皆難之公獨毅然曰是余之責未可以諉輿馬衣飾細至剻緱有一可辦者余無所靳出而售之得金五百則以六月望曰鳩工庀材百役咸集合僺成雷揮汗如雨鼓倡節杵而下者數十百人皆公自為饘粥而餔啜之而邑人未之聞也自夏徂秋以王眷南口 工少止明年春二月尋前工會諸上臺各有捐城乃就其為新築者二百四十五丈有奇補而綴之者又三之二逾年而成不煩民力自古以來來勞苦而功高未有若斯者也於是督府殳章紀敘 天子嘉之乃命大力何公案其勞蹟至則灌莽豁然麗譙巍煥鴻雁於飛炊煙漸合賦詩以贈喜而歸蓋將陟公以酬其瘁矣邑人曰嗟我邦之人萬死而甦丘隴闤闠分與長辭擊公之力獲處我土盍鐫之石示我子孫俾以世 世而戶祝之公口無庸誰司民社而復戶功慮不及此聊以語我同事庶其諒予之衷而成予之志乎蓋父老歡然合詞而誦也其辭曰潛江之水不向流上有有巖邑兮蟠飛樓壁遺鎬池兮祖龍去煙燹蔽天兮燔我邑而而成丘我邑既燔兮我民散我民散兮見麋鹿之書遊忽有慈父兮姓惟雷襜車露冕中州來手闢草昧城關開築成鉅邑宛以廻我民生還殊不惡葺上編茆還方作同是東西南北人此身倖免填溝壑 決策歸來兮潛之滸仁我人居兮有父母似公之德兮亙萬古
邑侯劉公增脩渠縣文廟記〔國朝李珪邑人〕
[編輯]既成先聖殿於石子崗之原雖堂構垂成而得堊未施位次草創先後拉雜其於備儀盡制之風蓋闕如也康熙五年府君劉公肇舉典禮來方禋祀將振衰而起廢也乃計其歲得之俸鳩工庀材諸用悉備成風之枝畢獻其長刻鳶之已無閟其巧遂合合蒰爭輝榱題煥采煌煌然 若不知有劫灰烽燹之日也於斯時也宮廟改觀生徒踴躍將勒石而紀焉劉公曰吾聞司拉之責職兼名教今聖殿雖雲茍美而先聖先儒分獻無所啟聖文昌專祀闕然是朝廷未克展崇報斯文之典即有司無以為作養生徒之豐也爾乃市輿馬貰冠服得金盈百貨材累千瞖彼工師度其舊址建兩祠於聖廟之後培兩冊於聖廟之傍各三楹焉自夏徂冬巋然畢峙習習飛烏革勢連牛斗之間鴟尾龜趺玅奪乾坤之 化豈惟新甫徂徠畢出松杉之用亦知嫏嬛□委將開圖史之藏嗟乎劉公可謂有功聖門□矣方明之末儒術不進教化凌遲俎豆之氣□為茂草士生其時惟流離遷徒以頻於困耳不安知所謂文章經學萬一可為世用者賴今一天子崇儒重道俊民聿章而公獨能建學明倫為 朝廷作人造士則所謂文翁之雅化既明明釐然畢見於此矣當其落成爰書於石庶幾□朽
營山重脩城隍廟碑記
[編輯]嘗聞禦災捍患安民阜物必有神以司之故祀典所載城隍為郡邑正神與山川土田相表裏也所由來矣營山僻處山陬兵火之餘城郭 墟人民離散神祇廟宇灰盡無餘戊申夏余 茲土邑盡草莽野多狐免問所為城隍故宇 頹然瓦礫而巳朔望展謁拜跪於泥塗叢棘之中不特無以壯巨觀甚非所以妥神靈也是 冬余捐俸為倡里里老百姓各爭輸鳩工度材 正殿一座頭門牌坊一座越明年冬建後殿一座左右十殿各五間二門樓一座甫竣工邑民熊有政以生前願力遺貲若干兩裝塑金身輝煌照耀為神重開生面向之草草莰香花者今則廟貌聿新甓惠重煥矣餘思陰有神陽有令皆所以福庇民生者神能鑒令愛民之心式榖我士女孳養我畜產無夭扎之虞無沴厲之患和風甘雨蒸民以粒是神無曠職也令能體神庇氏之念簠簋必飭苴苞不行毋縱城社以作奸 毋聽魑魅以書見清白乃心綏此一方是令職無忝也將見黃童白叟陰受神之庇陽受令之廕起焚溺殘喘直登諸春臺之上邑父老子弟並受其福是神與令能相與以有成也神與令能相與以有成邑父老子弟歲時奉俎豆薦馨香以血食千年與邑山川土田相表裏也固宜於其落成之日書建始未以示將來茲記
重脩鄰水縣儒學碑記〔國朝蔣擢縣尹〕
[編輯]余歷考盛世之治莫始於重人材而所以□□ 材莫始於重學校蓋學校重則人知禮氣髦英僋之士群相鼓舞於其間而後出而有之足以成一代之治是以京師首善爰立成均均典樂教胄憲老乞言其意至深且遠而黨庠墊序之設厥制亦與並重故申之以君臣父子之義而復有詩書以說之琴瑟干羽以鼓動之終其身瀹洽於禮義之中俾天下曉然善之可為而一時賢才輩出風俗醇厚其道未或踰乎此也然則學校所關顧不重哉我 皇上側席有又 崇儒重道數 臨辛太學頒發經書日講講鍥意上幾唐虞三代之隆而且 允言臣條議令各省捐輸脩葺學宮紀功優敘無非為養育人材地也而 督藩者撫泉言 大臣朝而奉 命夕而檄下莫不爭淬勵以副 聖天子同文盛心標何吏治久寙視儒術為迂踈即賢有司類以催科簿書為急春秋祀享朔望拜謁僅循故事求其脩廢舉墜力以養育人材為重蓋亦寡矣嗚呼學校不重則賢材何由從興人心何由以□□□ 義醇厚之俗何由以為為摩瀹治而曉然□□□可為余不敏幼奉先人遺訓盱衡當世思舊□振之歲癸亥承乏鄰水鄰雖僻處果郡東南舊稱劇邑科第蟬聯有明隆萬以來銓部劉公三才方伯馮公從龍大中丞甘公學濶楊公一僋後先繼起勛名要望父老至今猶能傳之餘下車後即趨謁 聖廟廟在邑之東郊僅存大成殿蕪沒榛莽中前後堂廡鞠為茂草及周詳審視山水環抱文峰秀起何以肆拾年來科目讒 響豈地靈無殊曩曰而獨大異於昔賢耶抑育之無其地而譽髦英儁之士無由鼓舞耶遂不禁愾然奮興曰是有司司之責也爰捐俸貳百餘金購木石若干瓴甓若千灰鐵堊飾之屬若干屬諸胡士奎揑鄉約耆老胡一學吳伯眉吳伯祥等董其事於是正殿之朽者易之缺者補之墨者堊之而啟聖祠明倫堂東西兩廡名宦文昌諸祠相繼建立工始於甲子歲之孟春迤□年餘而落成余率諸大展拜於廟往器□□□ 仰進退咸肅於禮乃以諸生而謂之曰平□□學校之足重乎學校修而後育材有地人□□而後風俗以醇從此講習彝倫說詩書而敦禮樂不寧惟是足以紹劉馮甘楊諸公之緒而所所以炳然上副當代右文之治者實基諸此矣諸生皆以余言為然爰勒之貞瑉以貽後之君子
卷九
[編輯]序
[編輯]贈安黎二生序〔宋曾鞏〕
[編輯]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書至京師遺余稱蜀之士日和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攜其文數十萬言安生亦捻其文 數千言辱以顧予讀其文誠宏壯雋偉善反覆馳騁窮盡事理而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二生可謂英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可謂善知人者也頃之黎生補江陵府司法參軍將行請予言以為贈予四 予之知生既得之於心矣廼將以言相求於外邪黎生曰生與安生之學於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今求子之言蓋將解惑於里人予聞之自顧而笑夫世之迂闊孰有甚於子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於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闊孰有甚於余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為叐於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吾言而歸且重得罪庸詎止於笑乎然則若余之於 生將何言哉謂余之之迂為善則其患若此謂為不善則有以合乎世必違乎古有以同乎俗必離乎道矣生其無急於解里人之惑則於是焉必能擇䩊以之遂書以贈之二生並示蘇君以為何如也
文徵仲先生詩序〔明王廷〕
[編輯]甫田詩者衡山先生之所作也先生少負不群之才以經濟自任顧屢試不第將畢志於隱廼以朝臣之薦授翰林院待詔然非其好也故身 遊巖廊而心泉石感時觸物每有歸與之興居少日竟掛冠歸今徜徉徉林壑且二十年於戲其真脫履於名利之塲也哉讀陶潛傳至歸去來辭未嘗不灑然欽其為人以為逈絕塵俗無與為侶以今觀於先生其出處大致略無少異而高潔之操介特之行彝曠之懷深遠之識有不可以古今論者豈真戀情於一丘一壑間哉先一著述甚富餘未嘗八先生之室獲睹此編歸歸讀之不能釋手因錄而傳之詎惟先生之用 古博雅亦庶幾少裨於名教云云爾
贈播州孫太守序〔明黃輝〕
[編輯]漢武開西南彝來雖破為彝然未一於漢書夜即亙南黎彝漢間為播自唐至皇明萬曆乃郡之為遵義遵義之名不彝矣其心詎必曰吾真漢矣哉漢之自興國孫大夫始大夫甫擢守遵義雅揖座上問所為為播者一曰語不云乎霜雪之後必有陽春播自晚唐醞釀姧宄文廣以延昭孫怙其獬獰信然自彝久乃乍庭於勝國 勝國嘉之好予名曰醞犍自勝國迄今又三百一計歲而宮始瀦犍詎易醞哉跳梁封尕令乃蠢然彷彿於人彼其所世耳目者皆三苗故刊不典而自為者也天兵加臨猶鷔然旅拒舟川川殷谷京觀搶雲麤犇甫定獝猅未息亟之當更鳥獸散耳謂宜蕩軼簡易如班定遠而可乎公謝曰唯唯其一曰不然夫刊亂國不用重典乎法無故重重乃稱亂播久矣其人狎暴而侮平毋尋姑息久則玩玩而法之彼且重不堪事則 之生事復生事紛糅偪亂將若之何必也一宣皇帝功令及歷朝憲軌以徇一切剷抹彝舊帖如漢約使戾氣越志日銷月鑠而後乃明章生路以就其惡死也者如是而安安乃可久公又謝曰唯唯眾莫知公所為公殆無取乎哉曰豈其百徵一無無受也公曰凡我予者皆是也吾第當吾予而已甫至遵義則在事者方議增木價公喟然曰金彝赤子祍席無恙乎未也胡木之求多為夫昔也采淹無慮旬月而今也日之遵 義不價而功矣若之何功是增焉遂抗議講罷在事者日㱒公於是勵精視事首釐縱恣自嚴交際始王教曰太守去鄉閭西來數千里為天子拊循吏民身且不得私何苞苴之與有一切訟牒守旦夕手不律青央矢不因爰書攘一錢累若雞犬其放屬八見自有常度奈何用土宜不陳溷守堂為自今有仍陋輒前前者投儀狀使自祍去民乃知漢官堂室清嚴峻絕如在天上無復向時有須貓鼠出八徑竇安怪其法法厲 甚蓋所自法乃爾公念彝難民民木難士士雖近蜀聲教陰遠習澆以鄙乃狷俸百金脩學宮諸列祀者廟之咸秩而肅列科條倡士士以課世進則手為竄正藹如父兄訓子弟焉又教曰天冠地履堂簾在此張遠方冠裳僣差其一凜於制違者論以罪夫蠹則有鴷或則有式天地之仁也今公庭積滑鼠於社蜂於稷何蠹如之師誼右主客相倚起滅鼠雀霅煜反覆朘削無辜何或或如之守必不與蠹或共郡也亡論吏若 民其並為守鮤若式務跡之得即付法法法無赦於是士若教民若令誼疆畏戢善良鼓舞橋約道路一切脩治夜即國幡然為漢治郡焉而公在遵義三年政既報成矣公為政勤敏精豁未嘗幟寬嚴自命而長厚愛物自不忍天性諸所展厝皆豈弟近民無城府圭角纖毫矯飾之跡而風度廉整歲儀爽朗故聲色不大見者自栗至其問下戶疾苦禮助貧士借災疫流徒常若不及良所謂當予者故用漢三年而彝俗賴化 蓋感人若斯之深哉昔魯至春秋蕓弱不振即周公先見未如之何而童子結旅衛魯猶存孔氏家法漢高以天下之威迫重其子斗大故城猶歏其守禮義之雲而不忍輕動教化之關於於是遠矣凡封疆開建必謹其邕始之以正其後莫敢茍且夜即之為彝不知幾千百歲至聖明始漢其地而風氣洊間凝衣冠氣象以發露其間豈偶然哉吾故日漢播民者自孫大夫始世有知言君子必以子為不妄矣予未嘗見大夫也 厥僚齊朝夕夫夫言之詳以授鄭生直二千里延安漢間言孝於鄭生總穎譓諦能言諸公所言者夜即即有人焉大夫之造志不徒矣故予有以贈大夫如此雲
讀蜀中草序〔明黃輝〕
[編輯]山中春旱久不聞雨聲今日有雲涔涔從眉際起俄乃陰陰靄四合微風導傾喬林助勢萬峰盡響此吾讀何仲純詩時也清聲秀色激亮映發冷冷油油相八為味撫攬應接惟恐復盡當是時耳如目目如口口如心自舞自跳得未嘗有如是甘露之集文園而溧瀨之逢孟漿不知饑渴之去人也嗟乎自余還里一切謝筆研逃空谷矣聞足音而喜可知也矧仲純以鐘呂振之 哉往余邂逅仲純燕市中得所為博士家言大怪李將軍不侯未知其稱詩乃爾諸所為儷語雜文雖造次應酬皆纚纚華贍然直仲純八蜀筆耳仲純令營山良聲籍甚見謂文學飾治夫誦詩達政古何以稱焉何日復見仲純盡索所為詩若文起我我懶癖山靈行復作時雨矣
重脩真如寺序〔國朝張宿焜尹〕
[編輯]果以衝瘠之區孤懸天末日遠長安屢惟仜燹疊遭塗炭庚申歲冬焜來治茲邑目擊城市坵墟哀鴻驚集逆孽之惙倍於他郡嗟此一方民何偣祠至於斯也洎郡太守恩撫字廣招猍猍脩城垣葺庠序以及梵宇神祠凡可為錫福民社者皆煥然聿新予以譾陋之才借榮宇于亦與有幸焉治西西禪古剎創自有唐至宋錫額真如歲時伏臘郡官生將朝賀先期演禮於茲故 有坊額曰疾禮獻逆一炬可憐焦土後雖脩葺存存意耳下期復遭蹂躙補葺雲艱住持無來請于予曰真如古剎雖經郡守當事捐俸營脩但工多綠寡厥事不竣乞賜數言為施者先予維治民事神為宰者事茲寺雖雲梵宇實為演禮之所夫演禮者上以重朝廷下以教百姓者也為國以禮固不重且亟而可略焉弗講哉似非事之不關風化者士大夫不舉之所得類也數言代募即衷之韓昌黎狄梁公當不以此為謹 焉予愧官寒俸薄點石非金獨木難支需我同志共勷厥事量力隨緣成我郡太守為國以禮重朝廷教百姓之至意庶幾政行化洽革漓俗返醇風人心復古兵革潛消更始始維新永安忠義此固予之厚望於南民者豈徒施予之區區哉故嘉其事而為之序焉
募修紀公廟序〔國朝戴民凱縣尹〕
[編輯]予嘗讀漢史見榮陽誑楚奇策輒慕公之智勇奮身不啻欲見公之生面乃於庚申春仲來宰 是邦謁公祠宇軒豁儀度儼有生氣頂禮徘徊深幸得所瞻仰考詢公之受封歷代宋為忠佑侯元為輔德顯忠康濟王明為忠烈侯祀典昭著奈何廟貌荒涼嘆忱久之邑人指指語予曰邑有八景將軍神宇其一祠前魏樓額扶龍閱歷年所傾攲次頺一夜狂風驟發眾皆慮其必墮向晨趨視樓端方如舊咸稱非公靈不及此予竊以為不然默相兩暘俾無乘愆士效忠良女知貞操是則公之靈顯耳豈以反風正樓類術 數家風而啟後世疑平兵屢之餘莫死丹態風伯故效天工以待後之火力當斯四境昇平時和和年豐將軍神宇仍禁緣苔碧草賣予之責因舉寺僧慧鑑等義民嚴曰灃等瀉工而謀輝煌灑掃焚燈令僧住時與襲廕生員公孫忠沛共司其事凡我縉紳士庶自有同心勿限白鏹菽栗力役匠工任意多寡惟冀樂輸
疏
[編輯]罷權奸以勵臣節疏〔明王廷〕
[編輯]臣惟禮義兼恥立國之四維刑賞予 君人之大柄匪四維以攝之則風流波靡其湞靡極匪大柄以駇之則蓄惡長好甚亂將爽靡考古聖帝明王致美當時垂休百世率相是道莫之有改也今陛下明聖洞燭幽陷敀攬威權親握大柄雖古帝王何以加之陛下之臣乃有不公不法昌奸惡以切切大位亦飥暴白之笑陛下亦既洞悉之矣而猶使之自決隄防自破廉恥強辨陾非靦顏任位是不能吐露因誠仰聖陛下早 為之所也近該科道等官交章論劾吏部尚書汪鋐在任奸惡情狀該鋐自陳乞休節荷俞旨勉留臣仰見陛下推誠待物以禮遇下一以全大臣進退之體一以養士人廉恥之節甚盛休也臣聞賈誼有言曰上設禮義廉恥以待其臣而下不勵節行以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汪鋐若果以禮義自防以廉恥自勵當不惡人言披瀝誠悃再四陳乞必於求去去則陛下優容之體大臣進退之義兩得之矣今汪鋐自陳略無懇 詞詞且強為飾辨在肆猖狂全無忌憚臣聞宋仁宗之時任用臺諫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相傳以為盛事今鋐處聖明之朝敢肆其奸佞貪鄙之狀掇拾奏辨欺藐朝廷天下後世其將謂何臣不勝憤忿其汪鋐奸惡諸臣已悉言之臣不敢贅惟觀奏辨之疏必欲上挾輔臣旁及僚友下連司屬以圖根盤蒂固之計人皆指為鬼猾神奸牢不可破臣則實知其市井無賴小人之所為銨甘心為之決裂 甚矣其辨諸臣劾巳者俱指為挾私夫兵私與否臣不能知然然使鋐平日果正大光明清白自持人雖欲兵有言將以何為指實鋐不自引咎而惟欲以兵私一言鉗制言官之口古來奸臣肆惡堵塞言路皆此等之言為之也近聞其語曰御史出外巡按自有許多政事當幹不在進言臣聞之實驚且駭此事實李林甫專權誤國之術而鋐取以自用耳昔李林甫作吏部欲蔽塞人主視聽自專大權明詔諫官謂曰今明主 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烏用多言諸君不見立仗馬乎食三三品料一鳴輒斥去悔之何及時補闕杜連上書言事即黜為上郌令自是諫諍路絕而朝廷之士皆歙容屍位無復直言任李林甫之所為矣今鋐以林甫自待臣不知其視陛下為何如主也至於所言欲禁偽學此尤奸險兇惡敢於無禮自有宋大儒闡明道學統我祖宗列聖及我陛下聖聖相繼以道化民而於申飭天下提督學校憲臣之諭猶拳拳焉久 化成天下之士方知講明義禮砥礪名節有所倡而勉於為善有所畏而不敢為惡今鋐欲以此禁將欲使人盡如鋐貪昧無恥蠅營狗竊茍桎梏於貨利不顧禮義不惜廉恥然後為善耶何其忠之甚也昔漢桓帝誤聽牢修而有黨錮之禁唐文文宗誤用訓註而有朋黨之禁宋晢宗寧宗誤信蔡京韓兊胄而有姦黨偽學之禁二時端人正士斥逐殆盡至今言之猶足校交箅漢唐宋之天下竟以滅亡載在史冊一一可觀也今鋐欲取以誤陛下 臣不知其視陛下為何如主也臣友覆觀鋐之疏其奸惡無恥俱可概見而陛下猶不即斥去尚使供職者臣仰觀陛下之之意欲存大臣之體以聽其自決耳然禮義可行於君子而黜罰當加於小人臣觀汪鋐之意決不能自裁以義懇切來林以仰承陛下之休美何也臣有以驗之而知其然也往年汪鋐在都察院科道諸臣賞紳劾其尋惡至斥為面帶千層皮鋐乃強顏就列動輒肆辨今復蹈 之是陛下所知也不知累朝大臣被劾曾有此論辨否乎被劾人員不許論辨所以防奸撤壅故祖宗重禁之今被劾論辨自鋐始此知其不能懇切求退一也後遇吏部尚書員鈌鋐乃自陳才能獻於陛下以求任用其轉吏部亦有疏上陳臣猶記其語曰使臣十年不死得以十年在部而天下有不治者請斬首以謝不職之罪夫天官家宰人物之權衡陛下所慎重而不輕以以授人者也茍非其人一日不可使居其位而 況可以自售得得之且使之十年在位乎鋐之意不過欲媚假靈寵招權納賄行私報怨以肆奸惡耳其為此言誠溺於中而不覺也此知其不能懇切求退二也夫官階之可予可奪陛下實主之也臣下何得而專之往年陛下嘗有旨責吏部矣為汪鋐者自當輸情服罪祇侯明旨可也卻乃先詣權門長跪乞憐且曰汪鋐得吏部尚書老先生與的全仗老先生扶持其跟隨官吏莫不惀口非議一時士夫傳以為叐雖卒以 嫁禍而鋐之行險益彰於人此知其不能懇切求退三也夫由前觀今則汪鋐姦鄙成性無無恥自恣若非待陛下明示譴發彼必貪昧隱忍戀榮慕祿且或不免有長跪乞憐如昔日之所為者是不惟有負陛下待大臣之盛心其為汗聖朝清明之化損國家威權之體亦不少也孔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曾謂以患失之鄙夫而可使之冒大位列清班乎且家 宰者百官之倡也士風者治理之機也上古所以稱治者以士人尚廉恥而風俗厚也後世所以不治者以士人寡廉鮮恥而俗薄惡也而今之士風惟奔競交結阿庚庚趨謟之為務而禮義廉恥漫不知其為何如若汪鋐者前後論列幾數十疏且猶儼然在位恬不為怪談叐如故掇辨不已是無禮義廉恥之尤者也今其奸惡已敗露矣陛下不亟去之則在朝諸臣將益倣成風廉恥盡喪實不知其所底極故臣欲陛下亟 去汪鋐者非有深讎宿怨於鋐實以百官表率之地非鄙夫壬人之所宜久據而強辨無恥之臣尤非聖世所宜有正以導士習而勵臣節也孔子曰遠佞人記曰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是無非言斥邪遠姦實平治天下之之大機也伏願陛下俯鑒臣下之奏深維治理之原察汪鋐奸佞欺負之狀曰為罷出別選德望素著老成兼靜公靖直亮大臣一員以克其任使凡內外大小臣工知有姦佞無如鋐軰者決 不容於堯舜之世而相勉為善不敢效尤則土習可端風俗可正而太平清明之治可坐致矣實天下之幸宗社無疆之幸臣冒癗天威無任惶悚待罪之至嘉靖十四年九月初六日題
乞重究內臣紏眾闕下毆打朝臣疏〔明王廷〕
[編輯]本月初九日辰時臣等侯陛下退朝散出掖門偶見內官積有百餘人填塞掖門外臣等以為朝廷頒賞伺侯因即前行聽聞諠嚷回見眾內 擁採監察御史李學道按扯在地剝去說席 口叫打死拳毆腳踢拔髮棍打頭破血出兇橫莫救一時大小臣工相顧駭愕以為自古所未有之變蓋帝王所以治下者在法度臣民所最敬畏者在朝廷今掖門之外畢朝堂也乃紏集眾人毆打朝臣猶謂有法度乎猶謂畏朝廷乎及詢被打之故蓋因御史李學道巡視中城兵馬司地方於六月二十七日總申具呈並徐氏投告有已故夫陳用宣存日逐出出義羅許義私自凈身投八皇城今來家持刀嚇財等因到官 已經本官參奏夫許義既侂皇城即不當出外既已具奏即應侯朝廷處分今乃不侯處分紏眾毆打御史於闕廷之下臣等竊惟御史乃朝廷耳目之官掖門擊朝廷嚴禁之地敢行稱亂是視朝廷為無法度矣其視陛下為何如雖先朝奸宦橫恣亦所未見不意乃見於中日傳於遠邇人將謂何四彝朝貢何所觀瞻臣等甚為陛下惜也今所毆人眾臣等不知其誰何然掖門內臣必知之錦衣衛旗投必知之內內官監必 知之蓋許義即八皇城必何執事擊何太監名下以此推求則今日絆眾毆打皆此太太監之所為也身為太監則為朝廷禁近之臣敢於蔑視法度蔑視朝廷猶使近在左右殆恐不可況漸不可長姦不可縱臣等不能不為之隱憂也伏望陛下興念及此大彰乾斷亟行究治以振綱紀以保治安再照臣等待罪紀綱重地才識闇劣先事不能寢朋黨之謀臨事不能為解棼之策自擊此變實切慙悚乞將臣等速行罷黜以 為不職之戒臣等不勝懇切待罪之至隆慶二年七月十一日題
保舉疏〔明任瀚〕
[編輯]明王御曆六經與日月同縣文運光天五緯偕奎壁共聚蓋三蒐藝死無非陶汰英雄百戰詞塲大都奔走豪傑所以貢舉擊人才司命文章關世運汙隆謂之文則上為星辰而下為河嶽謂之命則 月四 有君相而幽有鬼神恭惟文昌司祿帝君道參元化威制萬靈節宣雨露風霆酬 酢皇王帝霸啟聖圖則恢張龍漢疏元範則洞演蒼冥洗唐日於黃瀾補蜀天於漏海奉王詔總領中華文獻在神霄特稱貢舉真君且劎閣去參宮尺五號清河帝子之幽都矧鳳山與棲樂爭雄正北郭神王之舊館某托巢黌序抗籍神鄉鄉頃當棘闈掄選之秋正屬草奔飛騰之日鑒前度摧牙折㦸捲土重來誓今番奏凱勤王封侯未晚所患文不經世學未能方識奇宇近愧楊雄讀異書遠慚劉何西京賦十年綴草空 憐倚馬才名東方生三歲談天謾誇屠龍伎倆炎黂朔毳寒暖殊情越蘭吳絲元黃異染故有貪則徇貨烈士則徇名墟土其人柔窞土其人惡方正之子不倔強自可則傲岸相高沉潛之軰非狹量寡容即險中多忌豪華輕俊不無行檢微虧短褐蕭條未免風節易喪多才者或耽吟風月刺切古今負氣者者或馮借章縫武斷鄉曲是以高明之家鬼職其室滿盈之子盜扼其藏雲中射鵰手何知命數當奇天上脩文即不 標陰功未著某薄陳罪狀遙控元聞禱禊非科神情俱眩燭龍慧炬能散長誑重昏若海吞天賴有慈航可渡伏望明威下鑒景宥宏開漢高祖拔老將於屠門略其舊樂唐太宗錄功臣於敵壘許以自新神其使我神皋會江漢之靈俎豆奪淵雲之氣秋廉振藻萬象齊傾月觀摛舊八荒並吐炎黃投之矩殹秦漢助其波瀾奇則夏鼎周敦壯則風牆陣馬倒風洗明月清瑩絕絕倫捲霧桂長虹光焰萬丈由是名飛八郡榜列 群仙龍駒驥子盡列天閑金薤琳瑯同登清廟騎箕尾上盧子以以爾塵世便隔煙霞豈徒張華劍沖破鬥牛戀秩蠻空峒履踏碎賀蘭石行將許身抗稷契出則挽古回唐虞庶幾十亂乘時各調風雨八才命世共整乾坤但觀意氣摩青雲誰堪王佐後來肝膽貫白日豈負神明
傳
[編輯]陳文端公傳〔明陸光祖〕
[編輯]公諱以勤字逸甫號松谷一號青居山人母娩身時夢一星如月狀光燭庭堦驚而拜之忽有神自天下授以硯夢覺而生公嘉靖辛丑成進士改庶吉士癸卯授翰林院檢討壬子八月克裕邸講官丙辰冬九月任滿陞脩撰戊午進司經局洗馬兼侍讀初兩邸並建位號未定世廟春秋高厭聞儲嗣事他邸宦侍窺望非分萬一 或於宮掖中設機鍵不得動則為飛語中之分宜如彌遠新恩之說釁端叵測公及新鄭相向攢眉商圖䛆護密啟穆皇慎起居戒邸中口語無輕洩焦心瘁志髮為驟驟白一日分宜子世蕃以父命召公及新鄭讌語曰聞殿下少嫌於家大人信否新鄭解紛不甚當窾公獨莊語曰觀皇上命名與尊公之題講讀官君世之心固久定無可疑者也殿下名從元從土明示乘乾御宇意故事藩邸講讀官以二檢討克之裕邸獨 用一編脩以示崇異是尊公將順聖意安社稷殿下洞鑒尊公何嫌之與有世蕃八語其父猜嫌立釋公侍裕邸幾十年在諸臣中勞最久穆皇亦注念特甚常手書忠貞二字及啟發弘多四字以賜他恩數賚子不可勝紀庚申九月聞聞外媽特賜祭仍賻金五十兩路費稱是絲縀八表裏面辭日勉以途遠天寒切宜珍重語辛酉上命景邸之國公北面稽首曰此社稷蒼生福也癸亥三月起家除原官甲子二月陞侍讀學 士掌院事總校永樂大典再陞太常寺鄉管國子監祭酒乙丑陞禮部有侍郎尋轉左寅寅改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教習庶吉士時高文端公為大宗伯八直撰元儀諸文次且及公高戲語曰公何不肯作青詞今何如公曰安知不能力辭迄不與事高公終以此致人言拊髀曰吾愧陳公多矣丙丙寅十二月二十六晶穆皇登極公以從龍舊蒙召見賜賚加等丁卯二月手敕原講官陳以勤陞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十 學士同徐階等八閣辦事上之踐祚也天下顒顒想望太平公乃首上謹始十事一曰定志二曰保位三曰畏天四曰法祖五曰愛民六曰崇儉七曰攬權八曰用人九曰接下十曰聽言奉旨嘉納冒克世廟實錄總裁官知經筵事以重錄永樂大典成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九月以大慶加少傳兼太子太傳穆皇敦敏淵默自朝講外希與群臣見奏章每下閣臣臣條旨亦不甚可否而近貴乘間多綠內降得橫恩公 憤之上勵精脩脩政四事疏其一請司禮官將每日奏章類進擇便殿一一覽驗施行庶政體以漸明習且令左右不得窺其隙其二言上紹位漸久神明之斷未彰威福之柄稍移宜躬親決事時有所予奪操縱以收大權其三請非時延見大臣發清問俾之口對狀以流通精神決去壅蔽其四言旨從中降者漸不可長宜裁以法使執常伯之識近日月之際者有嚴心而不敢肆四事披脈福角忌諱他人所斷舌不敢道者 日造請里諸耆舊故與太傳驩者相從劇飲為樂太傳雅愛嘉陵黛王之勝公為搆樓其處集集唐人詩涉江樓乾為絕句若干首每太傳與客遊輒命歌以佐觴太傳遊而樂之者有說約語皆至訓大傳歿公富思不巳奉其手澤襲而置之座右一嚬笑有一不如說絕指即痛自刻責曰吾乃負吾父嘗自以為物禁太甚即吾兩世繼貴何德以堪之深自貶損約束食一肉脫粟之飯身自衣皂綈夫人以下三澣衣布闝腠蒼 頭廬兒數十指皆家產子椎魯質樸無褒衣大裾者以是為惜福持盈然亦性澹素非強飾也生平嚴取予自自期在里未嘗以秋毫千人八秉樞軸尤謝絕賄遺門無雜賓泊然如水卒之曰撿其橐僅成殮事其廉如此然好賑人之急三宗賴舉火者數十人戊子巴蜀旱甚公為設粥食之全活甚多公廣顙長目美髯骨隆隆起望之若古柏喬松又多隱德皆壽徵也顧乃及中壽止先彗出犯中臺占於不利人私憂公公 穆皇覽之稍感悟庚午三月滿從一品考賜羊酒鈔錠給授柱國廕一子中書舍人時內江趙文肅公初登政府銳意有所建豎新鄭再起與文肅相引重然其趣有公私意氣若穎密而中實盾矛江陵且關交其間文肅未之悟也公見之歸志遂遂央目以荷國深恩無能報塞因再上時政六事疏一慎擢用二酌久在三懲贜吏四廣用大五練民兵六重農榖奉旨所奏深切治理具見忠猷是年秋公連章乞骸骨上降溫旨 慰留再四始得請加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致仕賜璽書嘉獎給驛遣行人護行有司月給廩役思禮濃渥近世罕儷越二年今上登極公遺書江陵勉其保聖躬輔聖德勤聖學每聞當寧問善八登用眉端栩栩增色或事不當意秘嚬蹙久之其盛德克美見於論誥所褒予者不一而足穆皇敕諭稱公曰淳德應期宏才命世非堯舜不陳有朝夕納誨之意以社稷為悅有左右調護之忠文曰履正正奉公心克勤於國體集思廣 益量每廓於容賢又曰嘉猷八告常先天下之憂正色立朝深得大臣之體奉今上敕諭稱公曰難進易退屹然舊人之典型後樂先憂卓爾大臣之風節天語鄭重一時所未有也公貌古氣清度量宏遠人莫窺其際常自言朝廷置輔設參當以協心幹國為務其果於自專不樂人言過於引嫌不肯進言者皆非也又言吾軰當以威福歸主上公議付大廷寧使蒼生受利而巳無其功自古豪傑功功名彪炳皆後人所欣慕 而述之彼其人故無喜功名心也一一有此心其設施舉措必且乖隔矯拂何功名之足紀故隆慶初巖廊畫一海宇宴然公所匡持調護居多學問以倫紀為大宗踐脩為實地謂聖賢盛德必自矜細行始堯舜事業必自一介不取始故終其身天彝脩飾即一舉動左規右矩不失尺寸燕居必具衣冠歙足危坐終日無惰容言必稽名教惟立節砥行為兢兢為文初學馬遷後宗曾子固晚則涵融閎肆自成大家大都氣完 而力充沉鬱而有致近世聱牙棘澁巉削餖飣之習抹然殆盡既參大政不復修詞人業古今名臣批患扶頃解紛應變之之蹟手書大帙撫捲成思若身周旋其間而求為之處者丁丑少宰補曰講官公寓書勉之曰人皆以侍禁幄為光榮吾意不然蓋講陪密勿無顯然可紀之功然日陳說德義或於上心有開悟即利澤加天下不貲此昔賢所欲踴躍而效之也庚辰春少宰以公年七十懇請歸省上俞允且念先帝舊臣 特命撫按官具禮存問仍出尚方綺幣寶鏹以宏之人謂是役也有異數三焉廷臣非六載不歸省少宰踰兩期得以傳行令甲大臣致仕非八十不存問朝臣謝事非因緣國慶無由沐恩賚賚公非時蒙特賜甚渥中外咸艷慕之公卒之前一日有大星自東南隕一郡皆驚蓋適與母符雲公生於正德辛未終於萬歷丙戌六月十九日享年七十有六配王氏封一品夫人子于陛于明于陛隆慶戊辰進士官吏部右侍郎兼 翰林院侍講學士于明早夭三世俱以公鼎貴贈光祿大夫少傳兼太子太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配俱一品夫人於戲以當世廟未年猜疑起於父子安危擊乎宗社公於盃酒叐談間出一三言解之得相之才上穆皇三疏卓然可見之施行得相之略健而引疾眷而乞休無卻而先遯未缺而遽止得相之智立朝三十年一以忠忠誠目結人主貴溪分宜勢燄炎人無能以毫毛加公之上得相之節論聖緊德業在勤小 物嚴一介得相之學生平泉石舄憋日涉金閨父子繼承未六十而引年未八十而有問得相之福予小子子表公者止此至於總其始終核其巨細則有史官之汙青在焉不具載
陳文憲公傳〔明範謙〕
[編輯]大學士陳于陛字元忠別號玉壘山人其先閬人也自彥良徒南充之水西里世為水西陳氏當元至正間公九世祖曰興祖數傳至衡為大理府訓導其子信為太學生信生大策大策生公父太傳公以勤自衡至大策三世並以太傳貴贈如其官太傳為翰林檢討時生公長安邸第先夕比鄰鄰數人夢天樂填填導一羽衣太傳所旦而生公既長犀角豐盈太傳絕愛憐之即課 讀不甚亟而公自喜學益甚所綜撰立立數十百言俱如太傳意所出太傳愈益喜曰兒類我辛酉年十七舉於鄉未午脫入敏甔監臨怪問何年少而穎若是也名孰何公正色對曰茲非通姓名地也蓋是時太傳巳起宮端浸貴然戊辰二十四成進士高等選八中秘而太傳業已相矣每閣試太傳輒引避弗預閱卷而公試輒褒然首諸士庚午授翰林院編脩歷脩撰講讀數年擢洗馬已擢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 士掌院事文擢禮部右侍郎尋改吏部自右徒左秩蒲擢禮部尚書掌詹事府如故其明年入參大大政自吏館日至相凡典文衡者三直曰講者再所得士及獻納為多相之曰跑大傳二十七年明興二百年父子拜相始見公時論榮之公亦自以遭遇尤奇思得當以報上是時上方深拱群臣希得見以言斥者至數百吏治惰窳兵食消耗公私心憂之疏為六事以獻其一曰接見大臣謂天下猶一身然君為之心心之不 運身於何有以肅皇帝之明聖而益倦於勤晚節可睹陛下自視孰與肅皇帝自肅皇不能以是為安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請亟修朝講召對之典以決壅壅蔽其二曰錄用人才謂言者本以戅直獲罪非有他深過可棄必終錮之令槁項黃馘以死國家曾不得其一割之用非所以安社稷也請自今天曹以屢薦者列聞惟上所用不則與眾斥之使歸於上而賢不肖無溷三曰勸獎外吏謂今時重內極矣要以親民宣 化則守若令為政顧執不移等而令豪傑誳乎宜倣古制及祖宗初意行取之典雜及州守舉貢郡守考最得以次擢京卿諸撫臣當代視內外賢者參用之以示天下無不可得之功名務磨濯以自見四曰清查邊餉謂歲八不過五千餘萬邊餉餉乃至三百四十萬矣天下財產安得不蹶請慎簡邊計之臣令奉專敕得漸汰虛浮即不能如先朝舊額亦宜社近規為中至而止五曰儲養將才謂武科齪齪既不足致異材諸 以薦用者又徒據紙上空言一再不效而絀請自令以武勇薦者必下公卿大臣共覈之各試以其能其有拳勇卓絕諸不登武舉之科者別立科羅之六曰擇用邊吏謂吏治最要而邊為甚以其內撫民而外禦侮非習邊不任也請別為銓法擇與邊宜者吏之有功則增秩久任諸生中頭於武者督學得自選待待用庶幾任環黃邦政軰可復起也上采其議多見之行公性悃款居恆若不能道一詞然遇大事廷臣即未言 輒言即言又切至自在卿貳時己一再疏請冊立東宮及臨朝講至是益以為地密責重非以時啟沃輒難報稱而又適國家多故愈益發憤欲據所言冀幸上之一悟化之一更也會是年冬言臣斥者二十餘人南北臺省幾空公從輔臣申救不巳則又卟以以為齒馬投鼠自古記之今法行自近不足煩曰簡且臺省建白自有主名又或遠在南都或奉使各省意外株連不知罪本兼其平日固有觸宸嚴貴近者概 而罰之是言亦罪不言亦罪臣恐天下有以窺陛下淺深謂陰惡其直而陽以嘿斥之從此士務默默即有奸蠹誰當絆發亹亹數百言絞而且婉雖不得請而中外翕然然稱之公自隨太傳舍習聞國家訓故又該覽諸家所撰紀以為實錄寶訓會典諸書率渙不相屬亡以示後且使天子一旦思觀祖宗便宜故事及諸先臣善言懿行安所持而獻因上疏請纂脩如宋正史既得請則日夜編摩鉤校不遺餘力雖既相事日益劇 而公尤拮據不懈時詞臣以草呈者亡慮數十家公必為字櫛句沐之省覽日或不暇輒夜繼之如程乃止以為為常幾欲旦暮以謝天子然公竟以此憊公初素強亡恙後稍病胃亦時時愈比乃益數即又劇公自視其手理臞甚私憂之意欲解而西顧獨念受國恩厚固當奉職死節官下終不顧首丘矣故雖疾猶彊視事率以分獻南郊不任風寒疾作卒年五十有二天子為哀悼輟朝賜諭祭金錢雜帛少府供帳又命皇 長子以其意往賻之儀部郎一人持節護喪歸發水衡錢輟近臣董穿復土起墳如太傳制度追贈少保謚曰文憲都門輓送車數百兩道路皆舉音以過哀世侈為異數而賢十天夫憂時艱者率相顧欷噓以為時方多故而國家乃失一良佐公性至孝自太傳傳乞身公扶侍歸里第太傳輒趨公八侍及侍講幄至親切矣然未嘗三年淹也當太傳七十時公特乞歸省上因命使者存問太傳而公歸日舞綵奉觴為太傳壽又 曰造請里諸耆舊故與太傳騹者相從劇飲為樂太傳雅愛嘉陵黛玉之勝公為搆樓其處集唐人詩涉江樓者為絕句若于首母太傳與客遊輒命歌以佐觴太傳遊而樂之著有說約語皆至訓太傳歿公哀思不巳奉其手澤襲而置之座右一嚬叐有一不如說約指即痛痛白刻責曰吾乃負吾父嘗自以為物禁太甚即吾兩世繼貴何德以堪之深自貶損約束食一肉脫粟之飯身自衣皂綈夫人以下三澣衣布闝膝蒼 頭廬兒數十指皆家產子椎魯質樸無褒衣裾者以是為惜福持盈然亦性澹素非強飾也生平嚴取予自期在里未嘗以秋毫干人八秉樞軸尤謝絕賄遺門無雜賓治然如水卒之日檢其橐僅成殮事其謙如此然好賑人之急三宗賴舉火者數十人戊子巴蜀旱甚公為設粥食之全活甚多公廣顙長目美鬚髯骨隆隆起望之若古柏喬喬松又多隱德皆壽徽也顧乃及中壽止先彗出犯中臺古於輔不利人私憂公公 竟當之皆天雲公故善屬文常言蘇子自以其文如萬斛泉隨地湧出行止一寓之自然斯足以狀文之樂矣至於觸山礙石傾仄洄洑澎湃激越無不自得此良工之苦而蘇子未之及也蓋成之易則不工不工則不傳不工不傳之文為之不如其巳所著有萬卷樓稿若干卷世多有之學者為之語曰前有眉山後有南充言父子俱善文又蜀產也然公父子故不以是重贊曰余蓋聞陳故胡公後帝舜所出也公豈其蘭 裔耶何父子相繼之盛也公嘗語人曰吾居蜀言蜀寧靜淡泊吾之師也余考其行事良是聲稱爛焉為公輔冠有以也夫公故盛年天子倚以為重而竟早卒豈非天哉假令漫假之年如其所欲售當與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王恭節公傳〔明李春芳〕
[編輯]公諱諱廷字子正號北崖別號南岷世為南充少時潛心理學賦性淡泊一無所嗜惟留心經濟大略激昂慷慨立志較然不欺與同邑任司直內江趙文肅公相友善嘉靖四年舉人中嘉靖王辰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御史拜官數月首劾汪鋐直聲籍籍震闕權奸側目謫毫州吏目貧甚而清節彌堅關稅可榷金錢公力辭之於是薛蕙作詩美之相與講溓洛之學由州倅陞 崑山令多異政繼櫂蘇州刺蘇固浮華煩劇號稱難治而公勤明廉介均徭役釐夙獘濬沿海水利吳人至今貌祀之歷任藩臬晉秩中丞總理河道大有功嘉靖三十九年任南京戶部右侍郎四十一年督撫淮揚兼兼僉都御史是時倭寇內訌東南騷動公轉輸籌畫悉當機宜而倭亂以平值楚藩之國所在驛騷公用知府范檟榮閘水放舟一夕徑過凡供應悉遵會典不費民間一錢淮民感之欽陞二級嘉靖四十五年 推南京禮部尚書改北京左都御史公之為都御史也整大綱持風紀謂治平久法不得不密申明祖宗憲令拯一切紈紕陋落之習穆廟登極輔臣新鄭與藝亭隙鉤其事為疏使門生齊康上之華亭乞休公會九卿及給事御史交章請留華亭而極論齊康阿私罪狀穆廟為為謫康遠外而許華亭養疾華亭始視事時穆廟深居淵默大臣自朝講外希得進見中貴多緣內降得橫恩公方惄焉憂之蓋璫勢之橫也始於怙 寵成於欖權而其禍及於天下漢唐以來覆轍相尋故至明猶未盡革時有璫許義者以事于巡城御史李學道不知應璫踵門而訾御史執笞之璫憾甚結黨百餘人毆御史於午門公聞之擬疏紏璫將上華亭謂疏即行璫爭自匿究不得主名因使人詢司理監滕祥曰日者群璫辱御史夢毋論御史王臣不可可辱即天子臨御所而群毆人保上不怒乎何不詗得其人速奏司禮以主名上聞公疏繼進天子震怒群璫 窘不能自匿又無可以以宛轉他道者悉就逮杖其首三人發邊戌餘九人各杖六十克南京凈軍居無何戶部左給事張齊奉使宣大納商賄三千金為之請欲破壤鹽制以利與商公探得實劾之下齊獄論戌邊於是豪強無不歙跡一時苞苴路絕朝右肅然終穆宗之世璫豎不敢肆志者皆公之力也公出則宣猷敷化八則彈壓百司清德重望海內莫不仰之文徵仲唐荊川王龠州歸震川鄭端簡放文集中往復稱許 任司直公瀚嘗題其卷埋輪都亭肝膽壯拔劍承明君頗似鐵冠崱屶水霜寒炯炯留中多多奏議亦足以見公之概矣隆慶四年致政歸惟圖書數匣無長物所居田廬無一境者新鄭挾私削其制其後屢起不就居卿恂恂從不一刺八公庭目與陳文端公文憲公父子徜徉山水間子弟科第相望不以為嘉惟忠孝是訓言動皆可師法年八十特賜存問又五年乃卒贈利部尚書太子少保謚恭節所著有附缶集兩漢書 杪奏議詩文若于卷行世弟延辛未進士官大 訴事遵乙未進士歷官貴州福建左布政子續之壬戌進士歷官江西布政功績備著敭歷有聲其家學淵源蓋有自雲
任司直傳〔明成都後學費秘撰〕
[編輯]任瀚字少海號忠齊南充少穎敏嘉靖巳丑羅洪先榜進士選庶吉土除吏部考功主事歷文選即中意意有不合常以病辭癸巳天子遴才改春坊司直兼檢討與陳束唐順之無過輩以 文名時謂之八子偕鄒守益談良知之學於言下洞見陽明大意巳未分校禮闈巳亥扈蹕巡楚久之又求去石首張相國慰留公上書曰瀚常以病求解職我公時為少宰留瀚勉強受官今又三年矣踈野性情不堪吏職再辱慰留追維維前義感慨並集中古以還此誼不見於公卿久矣瀚獨何心寧不依依諺雲薦龜玉幾不如塗曳尾飾豹文素不如生澤霧君相不以為狂人固各有見幸明公諒察乃解官歸年甫四十 當道剡薦三十餘次竟不出公少有用世之志凡百家二氏之言岡不蒐討後友求六經闡明聖學晚尤潛心於易深有所得勤石城西棲霞洞記之其辭曰易者聖人所以權衡天地陶治萬象節宣元化酬酢神明無為而無不為者也是故何出圖洛出書卦象未張而易形乎其中矣聖人定未畫之中以以象太極大道根矣畫一而奇畫兩而偶兩儀陳矣三畫而成卦三才分矣八卦環列象在其中矣引而肴之數在其中 矣一陰一陽迭用柔剛擊之臧否性在其中矣盈虛消息與時偕行將動靜各得其常命在其中矣易出乎震行乎巽曣㬈乎離養乎坤旋宴息乎兌奮乎乾歸藏乎坎老乎艮道在其中矣是故易道閎遠神化文明爻蒸三極盪摩元精天地得易日月星辰順軌寒暑不相射山海宴清王仡得易萬事貞百官以察萬國咸寧庶人得易則萬化生乎其身是故主事莫嚴乎太太極求配莫正乎兩儀設位莫明乎三才揲數莫精 乎爻策法法象著明莫大乎天地雷風山澤水火發天地之藏察鬼神之蘊窮元達化取精莫備乎聖人故聖人者有不龜之卜有不筮之著有不書之易匪彝所思先天謀兆後承御時不龜不筮而鬼神變化莫能違之易庶幾其有興乎嘗遊崤函中丞蔡清問易為著四圖並作贊授之從公學者甚眾李竹張鑑陳于陛王續之杜翼所文衡李益索俊楊文舉黃輝羅仲元兄弟皆出其門竹舉鄉試著皇極經世發明鑑大中 丞著皇極經世衍義仲元弟仲光著三學質疑于陛大學士輝少宗伯別有集集其餘政事文詞卓有可觀公性方嚴耄勤不倦因人造就諄諄誘迪然不事標榜期於實踐陳文端公建金泉書院延之講學亦堅辭之給事中杜翼所其甥也丁艱歸公與書曰愚平居靜坐思量有一大事當與吾甥言之昔范魯公質自從仕未嘗釋卷或止之質曰吾他日若當大任茍無學術何以處此張忠定聞寇萊公大拜歏曰蒼生無福 門人怪問曰寇準才不可當惜用太速不及學耳吾甥今已為大行不久起復即當八臺諫毫課朝廷治亂安危所擊天下大事惟宰相得行臺諫諫得言占名臣在諫垣者多至百餘疏少亦六七十疏然皆明切事務可見之施行非學術素精識見素定臨事茫然何以得此大抵居官以後更無閒暇若此時用心打疊他日八手如探囊出物遇一事便有一段大議論不可攧破此一生受用不盡也語僉事文衡雲生不負君 死不避難舍吾子無可與論學矣其訓迪後學大都類此公雅好恬退雖負經濟實學不樂顯仕居林下五十餘年未嘗通謁時貴而方外羽流假公名以惑世稱公有黃白術語極妄誕不知公理學淵源實出溓洛諸君子生平著述甚富蜀亂散亡略盡惟任詩逸草僅存讀棲霞洞石刻微言奧義直剖河洛之祕方士荒唐之說不足信也公二子長元康鞏昌太守次元爽別駕皆有政政聲公年九十三歲卒
黃少宗伯小傳〔明錢謙益〕
[編輯]先生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萬曆乙丑成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編脩官歷詹事府少詹異時館課文字皆沿襲格套爛熟如舉子程文人人目為翰林體及王李之學盛行則詞林又改步而從之天下皆誚翰林無文平倩八館乃刻意為古文詞傑然自異館閣課試之文頗取裁於韓歐後進稍知響往古學之復漸有端倪矣巳丑同館者詩文推陶周望書法推董元宰而平 倩之詩若書與之齊名時東宮未立獨侍講幄周旋其間卒賴以立其後與袁伯脩中即兄弟研窮性相之業所至遊覽山水尋訪禪衲雖居華要有雲水道人之致以口望當大拜忌者使言官抨之詞臣結社談禪與方袍圓頂為侶不當復點廊廟遂不復起而卒熹宗天啟元年用科臣徐憲請追贈禮部右侍郎廕子八監以功在國本故袁袁小倏曰戌戌之冬伯修中即皆宦吳門予八太學平倩從蜀來聚首最密中郎作 詩力破時人蹊徑多破膽險句伯脩詩穩而清平倩詩奇而藻兩人皆為中郎所轉稍稍失其故步壬寅冬平倩請告歸蜀會葬伯脩予送之西陵自取榜紙書隆中詩予賞其王略無偏正天威有縱禽之語又極極愛翫其字法至今藏貯縑囊中也平倩自定其集今所傳者皆其身後門生故奮掇拾成集故其詩文隹者多不存焉
羅侍御傳〔明余尚慎〕
[編輯]先生諱玉號鳳岡南充也幼而穎異祇侍父前一凜庭訓既長讀書長樂寺以窮理盡性為務訓率五弟和而有範正德丁卯舉鄉薦辛未赴禮闈登楊慎榜進士授遷安縣令縣故小而淳公治以簡靜而民愛之不嫩者知公非百里才上聞得旨改調武進武進煩劇號難理公治以嚴明而民益愛之人問公公曰為國牧民務務得所養民氣耗於多事而培以無事學術艱深 非蒼生之福然俗有殊異治貴變通與宜之豈有成法之可執哉蒞武三載教養備至自閭閻以至縉紳巨族莫不屍而祝之之撫按廉薦以治行第一考選御史時逆瑾初敗張彬朱寧輩又且導上遊幸欲巡視泰岱歷徐揚抵金陵下蘇浙浮江漢登武當且遍觀中土繁麗雖以陳文忠梁文康諸公左石調護遽難奪也而公同眾抗疏諫止諸邪銜之上大怒命跪午門外五日欲俱予以杖賴上英明得釋而遊幸之意亦遠 以寢會寧藩蓄叛志公偕同列交章薦王守仁撫贑江右卒賴以定公居臺諫凡有關國體必抗疏剴切既疏輒焚其草故籍多不載奉命出巡得滇差凡按部務理幽治平反必得其情情而獄無冤民尤黜貪污薦奏必極廉正而郡無贜墨其率屬逮下在整大綱宣德惠不察察以為明也諸總酋長叛服不常行驄所屆輒披誠開導勉以忠義而諸蠻部落無不感化時公聞弟瑀登賢書歏曰國恩未報弟或可展此志矣父 享華年幸得釋事侍旦夕歡雖一日猶百年也差竣復命連疏乞休終養居家奉親不減孺慕親歿後起復於嘉靖八年任山東兗道副使駐節沂州沂為南北孔道蒙羽馬陵諸山寇盜往往竊發且協理河工徵調旁午公德威並用頑梗革心而治具畢張河濟濟安流歲轉漕及額朝廷方欲大用公而公初服之志巳決於告歸日課子弟其恂恂讀書自愛者尤拭目待之間尋山水出不輿蓋一如儒素固泊如也公善書青 神欒欒在義獻父子間名山勝跡多有留題有家乘稿詩文若干卷經兵燹後遺亡予予常至武進寓公舊治側見父老談往事猶得指邑乘道公遺行不置口非有深八乎人心安能於百五十年後猶流連感慕若是乎公享年七十餘卒於正寢葬西山官鹿山之麓子綸孫仲英今為賡其五世姪玄孫雲
羅孺齋先生傳〔明李竹〕
[編輯]余讀隱逸諸傳類皆有過人之行外史氏好為 怪誕附會其說而而不明乎心跡之所存後之人亦遂有惑焉夫學者見聞該博為能不眩於既往取信於方來則吾卿孺齊先生可傳也先生姓羅名順子南充君子鄉人也其先世居楚麻城七世祖紹貴公始遷於蜀代有聞人先生獨耽隱性純孝成人不改孺慕與配韓氏耕作自食從不問戶外事鄰人之居址卑持畚錘發先生廡下土高其址先生之戶外幾沼弗較也先生之敘侍御鳳岡公御命巡方過先生廬商國 計民生之要先生指陳數語切中肯綮侍御嘆服遂速昆明之駕人以此知先生非石隱者耕耕以治生學以明道居其厚不居其薄務其實不務其名居常教子寬嚴有法諸孫蒸蒸成立夫婦齊年至耄耋猶健卒之日適當先生誕辰親戚子弟咸在稱觴先生叐談自若食糕次置其餘於盤匡坐而逝韓出其殮具皆先豫備者韓拊幾而慟曰吾與夫子生同年不得與夫子死同日乎遂藏先生之巾履退而臥亦於是夜終 焉噫富貴貧賤寵辱死生之間先生若有有所主者吾觀古之逸民如陸通龐德公梁鴻輩同力而耕齊眉而舉何容心於匹夫匹婦之外千載而下猶令人想見焉先生其類是乎吾恐傳先生者於其言笑飲食之頃夫婦同逝不無稱異故特傳以別之使太史氏有逝考焉
袁氏李氏傳〔明呂潛〕
[編輯]崇禎癸未秋少司農西充李公兆予告歸蜀以道阻南行明年至楚而京師不守蜀亦陷因走黔中止思南遣使潛歸訪其家當時西賊彝彝滅蜀士紳殆盡公舉室及其宗黨皆與晁御史完被戮死成都即紀綱僕無能多免者安偽令下公夫人倉卒奔劉氏女家而使婢袁氏負其次子映庚去映庚生九年矣劉氏姊飲之雞子強留之袁氏奮呼抵雞子於地竟負典庚去袁氏 少戅原以配應高使居別宅者而蛐庚有乳母李氏多心計顧與其夫居袁卿不及於難哀氏以獨思脫映庚處之密室盡改其服飾頭面混常兒居二日偽令蒐捕益急袁氏與其姑謀先為出耘田也者每旦荷畚鐘糞除具挾一小子從城門外出暮還驗無他使門卒辨識巳姑媳頗熟凡數日則使映庚荷糞簏隨出益就就近城田共耨鋤時時叱映庚 遺草或更謬叱漬計上往夾兵氏無復異視之者垂暮乃令其妬還 而巳負映庚乘月走山徑六十里欲赴公之族子某映庚不肯曰我族決無可倖免者且某其非能活我投他氏便乃更山行約數十里得天王廟林巒淼鬱將欲投之而映庚慮止此無所恃頗記其兄之外氏強姓者南充多豪有力得可託嗾袁氏就僧問其居止僧初不肯言久之乃有一僧注視映庚不移目反覆辨詰約袁兵具道名氏及所自來則告強氏所袁氏涕泣謂僧曰曰師慈悲無害我理乎固當告我城中某 婦此兒則李吏部之之次子也城中收拷其家幾盡此幼子無辜當並死我感李公長者竊之出走耳強氏者其兄之外家意擬往投寄此子命無他也僧勃然曰我固疑汝非村人我即強氏某常從伯叔往過李公習公家此公次子某耶面甚善非謬也內之內室飲食之且曰公子即止君所耳此間去城市遠無慮袁氏亦自意廟僧實繁有徒可以揜公子而此僧既李氏謂當可託目更涕泣敦付囑之乃辭去居一日以民 周視僧眾復私念此名勝地動人耳目方自全不暇何能全我乃謾謂僧曰強公某嫗素素念我我欲往省視僧許之相持以行強之老母果善其來為之垂涕撫慰甚至留使其寢起又數日映庚悉預其家婚祝讌會如平時因復私念此何時而強尚不為避難自全計乃酒食宴樂爾爾此死地不能活我明甚然母憐愛深難與計乃謾謂曰此有庵觀隹處否兒欲一戲遊母嘖嘖有之使僕負行十許里曰真人觀地頗幽僻 映庚遂固留不肯返強亦聽其寄止妬問遺之而山僧大疫起死者過半獨一老僧與映庚不疫相與飲食諸未死者皆安之居月餘有婦行哭從兩兩男子以來映庚適在門遙疑非常將避之而婦巳望見遽呼映庚名映庚辨其聲為乳母李氏走相持哭幾絕問所以來則李氏幸脫難即陰募人伺察諸擊累中映庚實不在乃以他辭走卿里遍物色之凡數十處矣爾日不意得之非有聞也其明日密使從人負映庚歸然 猶慮其親隣知之禍不測未至舍十許里便異道相望以行時時呼公子哭甚哀為無復見也八門後與其夫謀藏之石囷之復壁餘人罕見其面出耘牧或它有所之亦必哭嗚嗚或更與夫交相啼啼啼盡哀其隣人皆信之會偽令亦稍稍弛督責如是者又數月思南之歸僕乃至至而隣人乃悉知公子果在李氏處且聞李公固在方益貴多恨不得負公子者袁氏知公之有問也密來送公子公子請與偕行而其夫應高 已與難死獨其姑在無他子袁氏泣曰公子行矣吾不能棄吾姑竟歸李氏極贊其夫棄家貲偕歸僕迭負公子徑走黔中達李公所方映庚去強三日而強氏被戮無老穉皆死及李氏棄家以映庚行十日而偽令復下李公之遠近戚屬皆再戮無老穉皆死於戲異哉哉公之清忠亮節能行其志於操切之朝天下識與不識皆敬信之其後必有達者可無疑也而映庚以九歲兒沉幾觀變卒能出險克其所至公輔大業固 將許之獨怪袁氏一爨婢能不負若主身犯兇威行其譎智而全公子於九死之餘雖古之俠義偉丈夫何以加焉且是時固已明知國亡主不測即公一姓駢首九原矣當何所為而為之者李氏親乳公子其憐愛不能不篤而憧憧老庸婦失之若驚得得之若驚其不速公子死者幾希矣乃能潛求偽哭慎密如此彼賊棼棼狡如兔獰如虎而兩婦忠愛出之股掌何學而能然也於戲異哉旂即次童僕貞李公之謂也
王德完傳〔明黃虞稷〕
[編輯]王德完字子醇四川廣安州人少舉於卿房師閱卷見有朱衣象簡者立於前異而錄之萬曆十四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屢上疏言邊計多中機宜又疏論遼帥虛胃軍功黔國驕恣不法兩廣總督劉季文殺良胃功經略鄭雊主和誤國司禮監太監田榮貪貪財岡上章凡數十上時方議處置楊應龍德完言應龍罪在殘下不在叛上若以叛道罪之於彼猶有辭 惟以殘暴罪之於法斯難逭當痛為懲創待以不死褫其其冠服解其職任聽應龍子襲繼其職既可彰浩蕩之仁亦可洩神人之憤報聞屢遷戶科都給事中上理財四議一曰脩屯盬以實邊塞二曰核軍伍以禁冒侵三曰酌錢法以克帑藏四曰嚴參治以完積逋又言財有三害一冗官二冗兵三冗費冗官最濫於錦衣傳奉帶俸廕授等員冗兵莫甚於京營及勇士四衛冗費莫過於各監局之工匠光祿太常之㕑役至 中書科之帶俸禮部之譯生鴻臚之通事序班神樂觀之樂舞生工部文思院之官作及以大工陞除者在在虛糜並請裁汰以奉使歸歸省萬曆二十八年起工科都給事中八陳蜀中大木大稅大兵三苦劾湖廣稅監陳奉承天守備太監杜茂章三上奉旨詰責時東宮冊立無期鄭貴妃專寵有言帝待中宮薄侍衛僅數人不數接見中宮抑鬱且得疾口語嘖嘖德完乃上恭請篤厚中宮疏雲臣惟大學論治國平天下必 始於家齊班固以夫婦之際為人倫之大端匡衡所謂生民之始萬福之源是也天子之於後猶天之於地日之於月陽之於陰父之於母天不交地則乾坤毀日不麗月則晝夜息陽不順陰則寒暑愆父不顧母則家道索今皇上萬國之父也中宮萬國之母母也皇上聰明天縱仁愛性生其眷禮中宮素稱優渥乃職自八京數月以來道路喧傳咸謂中宮役使止得數人憂鬱時親藥餌且阽危不自保職驚忱不禁宮禁深嚴 虛實未審第職言官得以風聞言事果中宮之不得於皇上萬一有憂鬱歟則子於父母之怒猶得以號泣幾諫矧中宮為萬國母安得隱忍不言以傷斁彝倫果皇上之眷顧中宮有加無忝歟則于於父母之謗猶得以昭雪辨明矧皇上為萬國父安得蒙蔽不言虧損聖德躊躇數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蓋天地陰陽之大變宗廟社稷之隱憂大小臣臣工無一人敢言職尫贏之骨不足以當捶楚所恃者高皇在天之靈且 羨漢史袁盎撒座事耳得致皇上眷顧中宮止輦虛受媲美漢文臣死且不朽疏八帝震怒下德完詔獄嚴究主使之人已而吏部尚書李戴等給事中楊應文御史周盤等連章論救上皆以黨訜切責之而奪給事中御史俸一歲輔臣沈一貫上㧦論救帝遣文書官至閣申諭諭中頗言邇年以來中宮稍稍捍戾不慈朕每隨事教訓務全婦道等語則事頗有據一貫復揭言外廷言正紛紜若見此諭必復生異議乞收收回 以全盛美復諭內閣不許諸臣激聒而杖德完百削籍為民然自是是優禮中官始終無間矣德完居家二十年神宗崩遺詔錄用建言國本諸臣擢德完太常寺少卿未至再擢都察院左僉都御交天啟改元德完上決大疑定大獄領大柄三事內言楊鎬李如楨一案關擊匪輕宜酌通國之公論蚤決死生之定案如以為可生即應遣戌立功冀收桑榆之效如以為可殺即宜正刊駢決勿致釁孽之生有旨鎬如楨並從寬 議於是廷臣多言如楨寅緣於內以得之者並以議德完而先是臺臣房可壯疏薦舊漕撫李三才可用令九卿廷議德完謂三才用於外許之之用於內當以白簡從事時諸臣畫題多言不與者刊部侍郎鄒元標獨署曰母必德完謂畫題但當書與不與從無書母必二字者大臣當國是何故首鼠兩端蓋誠勉之語元標初不以為忤也而新進好事者遂借譛於元標元標欲乞身去兵科給事中魏大中因疏紏德完黨私 鎬如楨德完引咎並陳會推始末因求罷帝復優旨答之而責大中輕率復晉德完戶部左侍即督理錢法時朝論猶譁然不已德完八上章求去不允其年十二月卒於位贈戶部部尚書德完為侍即時奏請選司屬一員給敕書關防於荊州鑄錢附漕艘連入京其銅鉛之值視南北京省十之六復以四川加泒銀委瀘州道市銅鉛揆川船運至荊州亦如前附漕艘或搩民船送漕撫附運其雲南銅鉛運至瀘州亦如之即 各布政司有鑄者皆倣此帝多採用其言會學明作亂德完言令滇撫提兵駐霑益黔撫兵駐永寧楚撫兵駐歸巴秦撫兵駐二即關協力進剿固為萬全之計然必設一總督控制五省而以近地撫臣才望出眾者為之庶可朝命而夕馳其後竟如所畫有有希泉奏議十二卷
明經羅時齊先生傳〔明馬世奇太史〕
[編輯]闈中閱羅子抱靈卷擬其文心水雪以為有唐人避俗自攜之況已接其人水雪而金玉也巳 接其尊人學博公如之無何又從學博公讀其曾大父時齊先生敘實錄乃知君家世德不啟漢穎川之陳關西之楊矣先生名翔鳳字瑞霓時齊其別號元末有自楚麻城避亂八蜀者家雞山族漸大先生兄弟四人而行居三沉深嗜讀書十五補博士弟子七試棘院不得售然一時學者尊為正宗所成就至五十餘人性篤孝旨旨傷孤失怙凡力可致其母者雖甚勞窘無廢母歿獨身為營葬百費以之當析著諸兄弟謠斥 取餘而巳生平寶躬如壁然削去稑角自謂無一言之辱於人亦未嘗受人一言之辱少喜飲酒能以德御其量鄭康成一飲三百杯溫克之容終日不怠差於先生見之學使考蘆山胡公采學官議標先生素行以示諸生曰是真德行能於尋常日用間實心體認者乙丑用歲薦對大廷授湖廣永州府學訓已遷南江縣學諭再遷永州府學授三任俱儒林昔人以為崦嵫暮氣苜蓿冷曹繞指指柔多潦倒金錢高者遊戲吏 隱已爾先生侃侃自愛其鼎飲水奉職暇暇則握管論文與古人對晤所著有芝城草創古集新聲二帙讀之摛藻鸞龍不復知為廣文官也當司授永州時直指郭公有僑盻之日檄署永明邑篆先生清操愈厲於前人借脂之潤幾欲飲灰目濯所興除人皆便之遇兩辭重輕反覆詳慎不務為鉤距蘄廷中稱平而止一時卿士大夫人願先生旦暮即真而坐前任南江交代不明完中考功法論者謂師儒之局非錢榖簿書比 飯且不足有何奸利需上官稽核而狺狺執為辭乎然先生默不辨也解組之日邑吏民擁舟泣送有失聲聲者歸家卜居官懋山麓仲長樂志之論香山池上之遍摩詰輞川之圖昌黎盤谷之序先生兼有之而先生所雅慕在堯夫曾於叢林峭壁問建精舍一所終日徜徉其中為致語曰木石深居處風塵不到天門人李壽卿者因額以空中樓閣蓋取堯夫似先生也先生襍引堯夫語自況人無妄交物無妄受吟自在詩 飲歡喜酒又曰百年昇平未為不偶七十康強未為不壽而於所謂天根月窟駕風鞭霆故謝以為未敢庶幾嗟呼此其為先生哉先生孫曾林立不下烏衣崑崙之源今方始大名博博名為縉抱靈名心樸讜博弟為緗抱靈弟心魯皆孝齊餘為諸生者近十人並有名詞苑 馬子曰蜀自長卿開山才人踵出至宋漸用勳名風節著其以隱德稱者蘇雲卿何季業輩寂寥數人耳明允跡在隱顯間迄端明欒城杲杲在日中 矣若叔黨兄弟不幾公慚卿卿慚長乎羅先生即起家薄宦無改隱德詠歌擊壤託寄堯夫先生固願以少微一星自晦乃其子孫又何颷飛景附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家風殆近之今吳越士大夫喜稱門閥以立聲價似燿燿宵行未晨晨而熄於戲視先生潛光闇脩卒大其世者何如哉予綜論先生標舉似明允而品更高綱㭫似雲卿季業而藻不揜勳名非必如宋景仁淳夫諸君子而風節無妨頡頏噫吾猶於抱 靈想見先生之水雪而金玉也
明何明經先生傳〔國朝潘之彪縣尹〕
[編輯]假自學術不明後世以誦讀為體筮仕為用總角則呫嗶括帖幸而以時藝得售即計溫飽贍妻孥企仕籍近遠較食邑饒瘠矢念如是文安問其文章事業哉不幸而不遇則諉時命而嘆身家無福其所以遇不遇漫不相關而弗遑遑者未明窮理盡盡性之為體而行道救時之為用也余治蓬隣於遂遂禦司兵者南充明明經何 啟圖先生子也蓬轄於遂例得商地方事公餘聞先生狀先生幼讀父書知講究即宗性理不屑屑經生家言弱冠食廩邑中明年即舉茂才初就鄉試詞旨奧密非時技落孫山焉郡先輩謂此文可名世不可遇世先生曰聖賢豈有所謂遇世者哉詭遇獲禽謂王良何學益進肆力為古文詞獨嗜老蘇迨庚午歲復就省試歸則除堦掃徑自擬必高捷不意報錄至經門不入先生拊膺曰天生我何何為乎憤鬱氣逆而卒噫先 生亦何烈哉先生亦何激哉揆先生之意夫亦謂謂士君子讀書明道原以濟時利物使但皓首窮經自老牖下彼君若民亦焉用我輩為也其亟於用世之心其亦願學孔子皇皇欲易之意與予故樂傳先生之激與烈俾來風者知先生之為救時行道而非熱中富貴之所得擬也先生可以傳矣世系詳段大尹誌銘中茲不贅先生諱洛文字啟圖終之日距予來蓬之日閱四十年所先生子名五桂字鳳亭時以千戎挾兵 禦遂州其爽俠倜儻蓋有自雲
明侍御李公光岳傳〔國朝戴民凱〕
[編輯]予令西充諗知李氏為邑中望族其先世累德澤迨友柏子藻公始以明經稱最應歲貢貢進士選積官至司李所在以明允聞子藻公舉丈夫于二長完字光岳次兆字見可光岳公生於萬曆乙酉春正月十七日公齠齔時性慧異倜儻落落多氣節邑人怪之使往就學善讀書一日十行積久了無遺置其為文閎中肆外酣史耽 經三峽倒流百川騰沸不屑就經生家語萬曆已酉選於卿公年甫弱冠領鶚薦越明年蹴公車就道往應禮部試屆闈試草既顧少憇假寐夢躡梯登天有神蹴焉曰待來科同同者公俯睇見少年者一歡躍勃勃欲並上狀公熟瞰之則公弟見可公也公以是屢躓春官鬱鬱未即化去天啟辛酉公難弟見可公奪卿省幟伯仲偕與計上俱登第成進士見可公名次七十有三公名次九十有三當拜除皆應得縣癸亥公授 汝寧之西平公弟授彰德之林縣甲子同考河南所拔識名下無虛藥籠中皆參苓器眾梧謂公及弟有知人善鑑風焉是時子藻公暨孺人喻氏椿萱比節公偕弟就養以時道里復相望致身竭力兩無歉矣尋以調繁公得知南陽公弟弟知安陽一撮之事亦如在西平時事南陽唐藩驕蹇人也公至悉皆以禮馭之以嚴見憚當不在汲黯下適治北臥龍岡諸偷兒行劫者賈人以劫布事鳴公公訊記識有辨集諸僚佐往按 掠商地取什草十餘莖牒諸城隍司詰責草以盜所出沒處城中人盡譁駭聚觀者以 討俄傳奉上檄檄市布各千⽦行克禦寇資密遣諸幹胥盡封賈人布以待官市史承風旨集布往觀之折布絎中有坐血痕染者按其圖識廷鞠之盜驚服咸吐以實具知其為唐藩豎賈人人公按律 一夕 遣決無留滯其他事發伏摘奸類如此故南陽稱神君焉會唐藩以事露敗諸鉤黨者減罹咎公獨超然物外以正直骨鯁著於詩 丁卯歲復分考得士有八尋以萬公章薦剡表公治行為河南第一膺內召戊辰入為江西道御史巡視南城巳已出按甘肅未蒞任丁內艱去癸酉起復又丁外艱丙子歲補浙江道御史巡按兩淮恤商惠工彈劾不避權倖因以忤大璫楊顯名左遷江西驛傳道副使公知嫉邪戾俗直道難容忽忽作鱸鱠想遂掛東門冠旋歸書錦甲申夏張賊獻忠躪蜀一時薦薦紳先生家靡不鐵頸躓骨公孤忠感奮不授偽號謀潛率 義義勇從中起事往靖國家難如文丞相故事會士賊鮮于洪克偽令高凌雲具悉公情狀馳赴告諸賊賊環兵遽收公公秉義不屈死論者謂公崖異峭矗有古俠士風豈知性秉貞毅寧玉碎不瓦全視人間兒女子輩喔咿嚅唲茍且偷生者可同日語哉宜與唐顏真卿比烈矣先是公從南陽入御史臺時吏民遮道留公欷噓泣下不忍舍既去作生祠像之諒矣其治縣譜諸父老猶能傳說事在南陽名宦中當必有表而 出之者予於退食之暇晤其從姪孫昭濟道公事甚悉兼訪之遺老學士詢謀僉同具知顛末故敢為之傳
李儀部傳〔國朝方象瑛編脩〕
[編輯]李含乙字生東號青藜蜀之渠縣人少師事兄孝廉儲乙奉母以孝聞蜀人稱之日孝友之家乙卯舉於鄉試崇禎甲戌成進士授高郵州知州精敏謙幹郵人至今思之庚辰陞禮部儀制司員外壬午歷主客司郎中丁母憂時蜀中大亂 所在被寇公間道還渠渠已為張獻忠所據公匿民舍賊聞遣人致奠因叩門禮請公以母柩未窆匿不出旬月間擇吉卜葬殞畢乃衰絰絰至郊外挺身示賊奮投逆流中賊駕小舟沿江挽救公志在必死乃逆水廻湧至淺灘遂為賊所得賊驅公及兄儲乙入城交以禮送詣獻忠儲乙怒罵公不語仰大大笑而已賊知不可屈以利刃迫之公兄弟延頸就刃引而出之者數四終不動於是桎梏之擊獄中邑人素重公聞公 被禁群呼日李公賢者以忠義被辱我等忍坐視乎奮激赴難者倉卒數萬人薄城圍之賊知不敵夜遯去公乃得出獄郎里中壯士擇其勇健者為一軍建立義旗方其時川北一帶為賊盤踞聞公公義各去偽號殺偽署官吏蠭起應之軍聲大振時大學士王應態以宰相制全川與公相犄角賊數戰不利乃引歸成都東北稍稍寧息惟廣安州尚為賊藪渠合之道阻塞應態遺書必取此以通咽喉公遂麾眾過戰於廣安 城下親冒矢石大呼奮八馬蹶為賊所獲公仰天嘆曰本期剪滅群醜上報國家下安桑梓今事不濟天也大罵不屈死之兄儲乙統其眾後年餘眾賊偽降儲乙納之被執不屈罵賊死之
陳太翁傳〔國朝程升學博〕
[編輯]先生諱扆字補袞家世晉城其先祖考韶以文章名於庠娶進士張公文淵女三舉子伯早逝仲諱奇學季奇蘊俱列黌序稱才士蘊公猶以忠厚重於時婚馬氏克之望族焉舉子二先生 其長也甫五齡太母即世先生哀慟如古孝子性穎異讀書一目數行弱冠遊府庠陸離瑰偉不屑屑以時好重僉雲西邑山川磅礴古多俊傑之士先生其儔與嗣居父喪哀毀骨立祭祀咸以禮其遺產讓弟不較盈誳此亦仁人常行求之凡夫庸子則難之似不足為先生述然生乎之大節孰有重者於此服先生之孝悌升升聞之友愛者務德而好施輕財而重義先生世素封喜周急貸不責劵貧不責償姻放之不能娶 葬者恆倍給之而活邑庠何沛然父子一善惟最著當獻逆之殘賊高凌雲之暴邑之有齒焚身者億計沛然父子罹桎梏先生密捐五十金脫二命於九死之餘夫豈忘危濟難者歟先生愚不可及矣卒欲沛然之報出金而救人救人而納謝是鉤名而賈利也吾忍為是哉迄今克人士猶多道焉於此服先生之義兵燹後先生家屢空恆以勤儉率子弟多所訓說皆有關忠孝大節順順治壬辰登郡貢丁酉舉孝廉戊申授 山東兌州鉅野令居官官如寒素性孤介時人莫敢干以私政治暇時與父老講讀律令使誥誡其閭里猶以培士氣為急而獎進造就俱有法如武世臣於瓚姚文錫解易皆其選也果相繼登第士林服水鑑焉時鉅邑多流民貧不能保聚先生資給牛種曲意安集不數月歸者纍百餘家所謂保民如子其在斯乎先生不樂民訟用法以寬而弭盜紏奸則愈猛始下車有客死於盜者不自諱即申憲盡捕戮之萑苻悉化事 無鉅細靡一不師古循良予生晚雖未親睹其懋績然嘗造先生之廬見先生之餘餘產器用仍處士風無所緣飾僕從蕭然公子諱我愚字智若公舉壬戌歲進士疏食自甘晏如也公孫彪項年列泮猶以力耕奉孝祀非清白吏子孫能若是乎於此服先生之兼嗟夫以先生之風各不過鄉薦官不過邑侯且卒於宦棲魄山左十餘年歸櫬在壬戌之冬囊底空乏天之待行狂似有靳乎詩曰德音不瑕先生有焉是餘富也 振振公子先生有焉是飶貴也保艾爾後先生有焉是餘福也天之報先生曷有極哉夫麟川錦水之間世傳伯樂尊詡若而賢者先生奚有遺行歟升不敏鮮經術乙丑春寄鐸鐸晉土與智若公雅善得讀先生行略懼其言不足以傳先生可傳又安敢不因先生傳先生也拜為詞
太母李氏傳〔國朝劉沛先〕
[編輯]先嘗讀晉史至下宮之難每感程嬰公孫杵臼撫孤死節事慨然曰吁成季宣孟國之良也而 線不絕則嬰之力居多焉蘇子曰人固有死重於泰山有死輕於鴻毛者賢者非愛死誠重其死也傳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噫嘻斯言也千古貞臣節婦之箴也先昔秉鐸西土與同譜斯子舉斯善嘗嘗造其廬拜其萱堂李母戮戮皤髮因具悉生平節守之概無何予以官遷戴罪拾遺補闕而太母及舉斯亦棄人間事回首當感慨擊之矣其孫翼走數千里詣先出太母行略白先傳不敏 得與舉斯榜則先於母猶母也母於先猶子也敢惜片言不以慰母哉母李氏克之豐樂里人也父諱文舉家世力田淡薄無他營適太翁斯公為樸年益長常乏寧馨兒懼家聲不克荷以紹箕裘也者乞諸媒往聘母為伉儷母既適斯為斯家婦年及笄幽閒貞靜柔順淑正三日後即撤環瑱操井臼躬親耘耔勞勞不少暇既娠娠生舉斯則母年二十有二未幾而太翁為撲抱恙疾大漸恚曰弱媳穉兒何恃無恐母曰恃有妾在 古也有誌誌夫死從子義也妾願比節松筠撫愛諸孤成立母泣泣為後嗣憂既而為撲公卒母挈子去城業於鄉畫則胼胝以相哺夜則懸燈以課業艱苦倍嘗甘之恬如也如是者三十餘載斯子舉斯始遊泮且舉子翼母慨然曰子既列名黌序孫亦森森玉立吾可告無罪於宗祖矣丙戌之秋豕突巴山獻寇屠邑母攜子若孫避難於郪江之界懼賊勢銳甚恐孤穉不得脫計必遠遁山谷旋奔鹽亭之高峰山澗中凡三 閱月高眺俯瞰脫子與孫於刀叢㦸棘間晝夜不得息迨王師入蜀蜀長鯨受首始舉家反諸邑還視丘園蒿荊滿目嶺骨山骸城狐野鼠憾無兇年榖以給子孫朝夕費乃日採山蕨野苓以哺諸孤暇時切責子誦讀以待聖朝揚舉甲午歲舉斯果舉鄉薦孫翼亦採苩藻而太母年踰七十矣克邑紳士高其節聯名具呈巡按高題上聞賜坊旌節而舉斯竟以玉樓促召仙化去其夫人李氏亦繼夫子同遊地下煢煢一孫年 始十二卒賴祖母提挈家勢愈微水霜之性益烈出耕八績不減諸奔竄㒹越時然於支撐狼狽中婚其孫婦適二孫女於名族乃乃以遐壽終於戲如母者可謂烈丈夫矣方其拊膺自誓之時無異程嬰之決所從也及其奔竄溪谷反覆於一生九死之際不美山中之與匿也俄而子顯名孫克家流離傾折百挫不回家事無一憾而後逝焉則又等諸還邑於武而辭諸大夫以下報宣䧃者矣古有程嬰以興趙氏之族今有大 母以啟期氏之緒魯子所謂臨大節而不可奪者其在斯與於戲如母者可謂烈丈夫矣
任氏傳〔國朝陳我愚〕
[編輯]任氏者出自本邑民家生而貞靜善事父母即怒責惟和順而巳以故族黨間以孝稱之及長適里人楊汝學常苦貧乏乏明孝廉龐學魁及子廩生可不一往周給之可還知其為人善良令為第三子憼乳母任之為龐氏子乳母也撫育愛護極其篤至且出自然憼巳五歲猶一步一 趨蓋由任之篤愛使然也是時明未流寇瀰漫可還將終呼任囑曰天下大亂蜀無寧土身家未可必其保全是兒不能離汝汝亦愛之篤今以付汝夫婦負之非匿幸而存則汝之義方於古人矣可善待之由是任語夫曰主君夙昔遇我甚厚今以幼子見託當盡力保全時時勢固難無容辭也自是蓋常避寇或隱林莽或潛山谷或盡日始爨或終夜不眠處傾覆流離之中岡不竭力保護不少踈虞後值巨寇張獻忠剿罰 一日賊眾突至以萬騎遂數千人任負龐氏子與眾俱犇約走數里氣力匱竭任視賊望眾追追乃獨走一路因得蛻免少息須臾嘔血升許由負兒遠犇故也又值歲饑強者至屠人而食任謂夫曰蜀土無糧何以久存我等性命猶可如龐氏之子何遂夫婦攜憼遠適於秦方去蜀時汝學尚有親姪以二子不能並存棄姪而獨全憼憼逮聞蜀難既平任又謂夫曰龐氏子已九齡矣彼家世世業儒不及今攜歸就學他日龐 氏之書香不嗣吾與罪也何以見主君於地下於是攜歸就學夫婦力耕以供給之憼既八泮且食廩諄諄誡之勤學憼登康熙癸卯鄉試任與夫大喜曰吾今可以下見主君而不愧矣是歲夫婦遂相繼終焉嗟呼宋儒蘇軾有言託幼子不在乎才而在乎節不在乎節而在乎氣不信然歟事無論巨細人無論貴賤其理一而已矣吾觀近世士在夫多取便伖敏捷之之子於其問見其技能畢給以為可付大事及時易事更一 旦有患則掉臂而去去視其主之緩急不啻秦人視越人之肥瘠者而任獨以善良見許於龐公不負其將死叮嚀之言艱危萬狀始終一心卒能保孤成名而延龐公之祀信可軼荀息而追逐程嬰杵臼矣較之便佞敏捷之輩奚可同日語也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彫其是之謂乎若任氏者所謂才不足而氣節有餘者也予先世與龐氏代有親且同桑梓其於任保孤始末蓋多自擊焉非猶夫得之傳聞也心竊賞之故樂為 之傳
烈婦陳氏傳〔國朝白不淄〕
[編輯]余嘗讀商書而至維皇上帝降衷於下民厥有恆性則知忠孝節義性所自具亦人所共具也然每不多得之鬚眉男子而恆見之閨中少婦者此何以故蓋以男子者大溺於利慾則役於浮名故寧為辱生而不為烈死寧引經據古曲為文說而必以全生間有迫於事勢怵乎清議旁皇回惑不得已而死者是皆知生之樂而不 知殺身成仁之至樂也知死之哀而不知捨生取義之深可哀也邑烈婦陳氏乃湖南耒陽令陳公瑺之女潤州太守于公紀龍之媳也秉性性統淑穎慧幽貞幼與胞兄孝廉黼公同讀父書嘗謂之曰妹與兄誼則同胞學則共業願兄異日無墮名義妹亦不媿俶貞斯亦足矣及笄牙歸監生于之騏紀龍之次子也夫妻相敬宜室宜家利慾浮名非其所屑蕓窸雪案亦以當 況其勵者勵其夫雖歷經兵燹險阻偣常而常 變不移唱隨如故所慮者翁姑南宦烽煙隔壤每一念及未嘗不淚濕沾襟幸庚申冬 王師東伐群氛電掃而騏父之訃音隨至氏同夫南伺再拜相對號泣幾不欲生即擬從夫奔喪而長途新闢伏莽尚滋騏別氏往南氏泣泣而言曰君去當竭力治喪善事老母二子二女妾自教之勸母早歸無為妾念及別訓迪子女足不履戶外期年而之騏之計音又至矣氏兄知之氏母知之氏之僕婢亦知之尚未敢令其氏知也 嗟呼氏兄知之氏母知之氏之僕婢亦知之而民有不知者乎氏知之尚肯隱忍辱生旁皇回惑不得巳而後死者乎彼村嫗灶婢見氏衷毀踰禮設靈祭告有生則同衾死則共靈之語知氏之必不可留矣乃以緩死相勸何以蘇屬國洪忠宣勸人乎夫屬國十九年而歸漢忠宣十八八年而歸宋數年之內幸以不死使不幸以他故死即不忍為逆劉豫所留亦將為降李陵所笑以生平貞淑自許之氏而忍出此乎故至性所 激義不崇朝忽顧謂兄曰孤孀老母兄自養之煢煢弱息兄幸撫之言畢即引頸持刀應手而倒形神慘惻不一刻而命亡志遂皎如白日之光凜如狀霜之冽條條乎江河之浩瀚峩峩乎崑嶽之崢嶸其視蘇屬國洪忠宣隱忍十數年生還以名忠臣者又加一等矣是氏之一死也既不媿與兄相許之志又不負同夫共勵之誼一時聞見心膽皆碎千載談論齒齒舌俱香嗟呼氏死矣氏二子岐嶷穎慧異日高大門閭駟馬 家聲文而益振必將以氏之奇貞異烈白當寧而史筆之若以今日之公道邀靈旌烈氏之志諫不在此余也濫叨親誼獲附里居何不幸而見此亦可幸而見此耶愧余疏陋鄙俚不能悉悉其懿行謹略以示來茲不日採首陽之薇娥江之水相將於翠昇之陽其為貞烈歟其不為貞烈歟鬚眉男子覽斯傳而有感焉則知上帝降衷不獨厚於婦人已矣
卷十
[編輯]墓誌
[編輯]陳文端公墓誌銘〔明許國〕
[編輯]萬曆丙戌六月十九日光祿大夫柱國少傳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松谷陳公卒於家公之謝政歸在隆慶庚午迄於丙戌拾柒年往矣當公乞身時年僅六十聰明強健猶壯也先帝睠惟舊學可任肺腑倚藉方殷功見言信朝評士論亡不鼎臺而著蔡之而同事者興化李公恂恂守和新鄭高公共事裕邸之日 久江陵張公則公所舉士內江趙公為鄉人四公者又交重公非有纖介瑕潁枘鑿齟齬也而公健而引疾眷而乞休休無卻而先遯未缺而處止蓋公之稱曰夫酒有闌而驩有極使主人意倦而客璼連或酌酒罵坐而後去敦與威儀秩秩一辭而退者乎自公去後而內江以他事與新鄭左明年興化以言去後三年新鄭以罪去最後江陵乃敗一紀之間如鳳翔千仞而松柏鬱然後凋也公有子曰學士君初以史官扶持 公歸已而講帷奉上賜歸為壽既晉學士念公不置方圖歸養而公計至上聞嗟悼輟朝一日贈太保謚文端諭祭十有一壇給水衡錢遣官治葬事蓋君臣相得父子相成上壽壽完名終始靡間雲公諱以勤字逸甫號松谷一號青居山人其先世自閬中來居南充之水西里始祖曰彥良更數世有興祖者當元至正間為公八世祖興祖生思誠思誠生文質文質生平皆受農平生紀始用儒起家為愽士弟子而紀之子衡 貢為訓導衡之子信貢為大學生皆室於蒲氏以禮經其家信四子大道大策大學大猷大道丁丑進士慶陽判大猷貢為宿州學正而大策室王氏是為公父母自公父母而上至訓導公三世並以公貴贈光祿大夫少傳兼太子太傳禮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室俱一品夫人而公母王夫人身公時夢有星如月光燭庭階俄有神降授以研寤而生公生穎異不好弄伯父器之曰吾陳三世為儒鬱而未兇其在孺子乎公 益發大與季父相師友銳志經術年十八為郡博士弟子才名籍甚丁酉領鄉書辛丑第進士選庶吉士癸卯授翰林院檢討乙已代制草克會典纂脩官丁未分校禮闈尋請急侍父歸巳酉居母喪壬子服除是秋克裕邸講讀官丙辰遷修撰戊午進司經局洗馬兼翰林侍講初兩邸並建而上號號未定群小窺隙釁動搖百端公憂之密細穆皇夔夔藩邸規左右戒屬垣多方調護之一日分宜子致公及新鄭屏人語曰稍 聞殿下有惑志謂家大人何新鄭故為謔語公正色曰安得此言人國本固默定久矣乃生而命名從元從土若曰首出九域君意也故事諸王講讀並用檢討今間一編脩獨異他邸以示崇重相意蓼下母謂尊公社稷臣安得此言分宜乃安侍裕邸九年穆皇嘗手書忠貞二大字及啟發弘多四字賜公庚申聞父喪賜祭賻及綵幣路資癸亥服除仍代制制草甲子遷侍讀學士掌院事總校永樂大典亡何遷太常寺卿領 太平南轅北轍其於斯役也不大相徑庭矣哉於是乎序 峕 康熙丙寅嘉平月中憲大人知順慶府事閭山李成林茂遠氏撰 國子祭酒事乙丑擢禮部右侍郎尋改左明年改吏部左侍郎郎兼翰林院學士教習庶吉士 子國以此得執經門屏間竊步趣公乃無行不與二三子雖不廢課習非其重也穆宗登極君見賜賚有加是時天下想望太平而公自以舊臣首上謹十事定志保位畏天法祖愛民崇倹攬權用人接下聽言比姚崇要說雲丁卯遂詔公以宗伯直文淵閣參機務總裁世廟實 知經筵事會大典成加太子太保直武英 以大慶加少傳兼太子太傳戊辰今上五 位東宮出遇輛臣於馳道勞苦之公仰見育姿退而額手曰宗社萬年慶也時華亨徐公當當國而新鄭用事兩家門客乘其隙交章相人朝 或左右袒公獨中立無所附竟二公去僉議不及公公嘗自言朝廷置輔設參本為協心體國安事羯羠乃或專愎不受言或引嫌不盡言皆非也故公在政府若金石相宣塤箎共和及當大事決大疑正色昌言不為首鼠兩端又言執 政者第虛心潔巳奉一人威福聽百司公議也綱維蠲煩苛進忠賢抑躁競慎守宗祖憲令罷一切紛更恬然而天下理矣自古賢豪功名蓋天下而無功名之心心喜功名天下始多事蓋公相業未未竟乃其梗概在數語間隆慶初法令畫一海宇敉寧公所匡維調劑之力多焉公又以時政尚恭默希所墳央而近倖多緣內降得橫恩於是疏言勵精脩政四事甚切至上心寤已有詔令司禮監設文書案先朝如公指竟罷 之疏亦留中論者借焉庚午公以從一品滿蒙羊酒鈔錠之賜廕一子中書舍人而是時新鄭內江外相引重而中矛盾江陵因搆其間公燭其微因有歸志然猶上疏陳慎擢用酌久在處贜吏廣用人練民兵重農榖六事其秋遂乞骸骨上慰留甚溫疏四上上始得請加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致仕賜而嘉嘉獎給驛歸遣行人護行有司給廩役陛辭之日上目送之而諸縉紳為公祖道者車馬填溢瞻望咨嗟以學士君與群 即兩疏東都門事未足侈談而後新鄭得罪獨乘牛車徬徨去國嘆曰南充公真聖人也公立朝三十年歷館局鄉二以及宣麻一務直已守義奉公履正上結明主而下為物情所歸國嘗燕見問應事公曰行其初心得失勿問國至今弦韋斯言抑以是想見公平生公貌古氣清與人交表裏洞徹不設町畦畦而其中有介然不可溷者議論慎重不破的不發生平獨好古法書名繪彝器至其奉身粗糲之食澣濯之衣泊如 也其學以倫紀為大宗操修為實地謂古人盛德大業自勤小物傎一介始故居恆不輕取予即燕藝衣冠危坐見世儒聚談性命掩耳不願聽曰儒者於學譬食飲裘葛耳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獨居不愧屋漏安事多言人有迂公目笑之者公曰作法於迂其獘猶通作法於通流沔何極哉又誚公此不近名乎公曰夫無實而外自標幟者電光晲采耳若實也日日月星辰麗天自古所為垂簡編勒鼎彝皆是物也奈何 勿好好公為文初宗馬遷後頗尚曾子固既參大政不復脩詞人業獨手錄古今名臣批患扶傾解紛應變之蹟口誦心維設身其地而懸車以後乃喜佛書時與高僧遊葛巾羽氅婆娑小園中更不問戶外事至聞端人耆碩進用色動眉端有不當未嘗不嚬蹙也庚辰公七十上出尚方綺幣寶鏹命學士君持歸賜公且令兩臺使者存問海內艷之平生少疾負鯢齒耳毫寸許面有嬰孺色偶以暑月竵下遂不起公雅數夢 日星河漢卿雲鸞鶴幡幢狀人曰公殆從列宿間謫也卒之前日有大星星自西南墜一郡皆驚蓋與母夫人夢徵合公生正德辛未九月二十日享年七十有六室王氏封一品夫人先公卒側室賈氏智氏李氏賈智俱先卒有弟曰以勛國子生蓋推子廕廕之子二長于陛即學士君辛酉戊辰以家學魁其經婦左都御史王公廷女封孺人贈安人繼婦馮封安人次于明生十一年天皆賈出女一適福建左布政使王遵子 庠生揚之智出孫男二長光謨生十三年夭次光譔孫女三所著有青居山房稿若干卷學士君卜以戊子年三月十七日葬公於賜塋棲樂山之麓介大司馬張公所為狀屬予小子銘予小子實師事事公異知又心服公沈毅有大節近世大臣去就之際先幾勇決未有如公者銘何敢辭銘曰有曜列星淪精少傳夢而公生墜而公僕天啟我公篤我明祚眾圓獨方人趨我駐潛龍在淵如翼斯附飛友在天如霖斯雨矢其 謨謀去其媚妒羹和樂諧牖納眷遇示我師表式我王度朱紱方來歸田早賦明哲煌煌靡有他故鴻飛飛冥冥弋人仰慕慕水逍遙濠濮同趣帝念舊臣乃眷西顧養羊上尊載沾異數令名考終全昌裕後羔袖狐裘傾輈載路先幾如公誰與並騖穹然者封鬱然者樹巢有鳳凰穴無狐兔於萬斯年亦孔之固
陳文憲公墓誌〔明陳懿典〕
[編輯]萬曆甲午秋余與南充陳公實財受綸扉之命公八既數月而余從田間來與公周旋公荷上知遇又自念父子繼登三事世受國恩益感奮圖報稱而會政府諸君子皆同籍名交愈得發舒其意諸君子方倚公為重而公感時憂國拮據勞瘁丙申冬遂寒疾不起上震悼卹典極優贈少保仍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上上謚文憲遣官護喪歸其嗣大學生光譔將以某 年月日葬公於賜葬某山之聒走使數千里以黃太史所勒狀請志銘余自惟與公舉同榜仕同官學同志知公最深何敢辭按狀公姓陳諱于陛字元忠別號玉壘世為四川順慶府南充縣人先自閬中徒南充出宋秦公後始祖曰彥良元至正間有興祖者實公九世興祖生思誠思誠生文質文質生平平生紀家世業農紀始受讀紀生衡為大理府訓導衡生信貢為大學生信生大策大策生太傳文端公以勤勤則公父 也衡信大策皆以太傳貴贈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大學士大傳為檢討討時生公於京邸生時室中夢有仙晉導從自天擁人而下已而生公太傳異之公生而幼慧讀書如夙飛太傳不甚督公篤志下帷有所綜輯結譔輒如太傳公旨太傳益喜曰是真類我辛酉公年十七舉鄉試第四人戊辰舉禮部第三人對策高等尋改翰林院庶吉士時同館皆一時之選而太傳方援立公出從諸彥歸奉庭訓博 綜考鏡銳意於文閣試每冠太傳公常避不閱卷徐文貞笑謂太傳曰我安知為公子眾實有目何不學祁大夫庚午授授編脩尋充實錄纂脩宮時太傳意有所不可輒上書乞骸骨公固請扶侍同不蜀中父子書繡世侈為盛事壬申公復如京師會穆宗實錄成陞脩撰旋以太夫人憂歸丁丑以世宗實銀成陞俸一級服闋以原官克日講已卯此讚帷敘勞再晉俸一級庚辰太傳公年七十公上疏乞歸省上念太傳為先 舊學而公又以世臣在講席特詔有司存問賜公鏹幣乘傳歸省故事大臣里居滿八衷始存問而太傳以七十因公得之稱異數雲公歸集裡中耆舊如任太史瀚王公節公廷廷十餘輩為高年會公從太傳身行酒炙必極歡乃罷太傳雅愛嘉陵黛玉山搆樓游焉公集唐詩詠江樓者命童子歌以佐觴凡可娛太傳者無不先意承之類如此癸未仍補日講兼起成注甲申擢司經局洗馬乙酉主順天鄉試晉侍協學士 丙辰秋太傳計至公哀毀骨立上仍賜鏹幣給驛所以贈卹有加已丑上召公仍為日講官俄遷詹事府詹事掌翰林院事庚寅上疏請立東宮辛卯擢禮部右侍郎掌詹事府壬辰主考會試導改吏部右侍即未幾轉左以原宮教習庶吉士癸已以以三品考滿上剛鈔錠羊灑廕一子入監復同諸臣固請冊立戰未俞久而並封中止皇儲出閣公與有力焉已又疏請上勤明講接臣工如往歲不報是秋擢禮部尚書兼翰林 院學士仍掌詹事府公少從太傳習國家故實入詞林後更留意通今之學國史家乘無不折衷而討其至謂實錄寶訓秘在金匱而倉典職掌文渙而不屬野史諸家更稗而不典茍不及此時脩正史何以昭一代之盛乃上疏請倣宋正史例開局纂脩詔允行甲午春感疾乞歸上慰留不許是年秋詔簡閣閣 部巳有所推舉上詔並上前所推姓名乃命公以原官兼東閣大學士與不倿同八閣參機務則上固獨深知公 也公感上拔擢首上六事一曰接見大臣二曰採用人才二曰勸獎外吏四曰清查邊餉五曰儲養將才六曰選擇邊吏大意謂方今至尊端拱忠良沉滯吏治惰窳國儲匱乏邊餉多敬武備未脩今不更始後將何極以肅皇帝之精明而末年同黷成風彝戎交侵則倦勤之故請急脩朝講召對之典以振綱紀決壅蔽斥謫諸臣無終錮理宜令吏部坎第列上可用者者用之而後以賞罰隨其後人情重內輕外今後行 及州守太守守治行高者即八為列卿巡撫宜參用內外果賢則久任之歲入有限邊餉日增宜簡主餉曹即重其權使覈虛冒將帥國之爪牙平時宜令公卿大夫各舉所知武舉外別立一途以收異才邊吏宜擇人與地宜者銓註令習熟邊事以需邊用縷縷幾萬言蓋公素所籌畫而蓄積者也上皆嘉納久行乙未二月以西塞功進太子太保已滿二品考晉太子少保賜賚加優仍廕一子八監讀書是冬言官同時被旨 落籍者二十餘人南北臺省幾空公同餘輩密揭救者再露章救者一丙申春公公獨上疏曲為諸臣營救若謂諸臣建白各有主者又或遠在留都或奉使外省平時往往抗直不避概而逐之是言亦罪不言亦罪天下且謂陛下陰惡其言而名以不言斥之臣等亦何以自解言極委婉上意或稍解竟寢不行然中外翕然誦之未幾兩宮災公同諸大臣直叩內殿問慰覬得面陳不獲已上疏引咎自陳乞罷不許然因是多 時事之感矣每與人木輩言輒憂形於色公體素強又加意尊生戒飲某澹乃自此日減冬至有事南郊感寒寒疾漸成闕格竟不起上聞震悼命宗伯諭祭賜賚加渥又諭皇長子故閣臣于陛有講幄勞特致優賜尤曠典也於是議贈太保議謚文憲謚法曰博文多能曰憲本朝有文憲曰宋公景溓彭公時費公宏併公而四也公生於嘉靖某年月日卒於萬曆二十四年某月某曰享年五十有二公生平端凝雅重外和內介 被容接者如坐春風而砥礪操持凜然不可奪自史局以至政府謝絕餽遺門庭如水無私交無私請尤嚴飭家幹短褐應門從無有鮮衣怒馬出長安市者性澹素雖生而富貴衣不御鮮華食不享兼味一切濃艷嗜嗜好泊然無涉惟好聚古今墳典閉戶伏讀門分類析皆手自綜輯為詩文冠冕宏麗居然盛世之音顧匠心鎔裁不輕出嘗著文樂軒記以見志而所注心王宏在經世之學自居太傳子舍歷金門踐樞要日 月考究往代典制朝家令甲與夫名臣碩輔所規條厝注者故首創正史之議先諸大志欲使六曹九域之故披卷可得上備九重乙夜之覽下令當事者有所據以應猝意頗深遠一參大政即毅然以擔當國事為已任會余輩同心一洗往時格套遇事皆參伍斟酌公處其中益得抒發其生平平矢謨效悃功在廟社者良多然公自分世臣遭遇尤殊幾得一旦為所欲為挽迴旋轉以竟太傳之緒而一時極重難返公每苦 心深念思所以潛移九閽壅滯之端陰消四海凌競之習而心口自諫難以告人竟抑鬱賚志而沒悲哉古稱三立公金玉其身龍虎其文旂常其代籍令假之數年正史勒成則祖宗之盛美與夫王侯將相之懿爍煌煌琬琰比於日星奚但遷固卻步將令典謨爭光以公精誠謀斷選八密成旋乾轉坤於不見不聞之地又奚論夫姚宋房杜哉惜也盛盛年不待大業未終然在公身則少生貴門長應華選晚入鼎司通籍二 十餘年與脩實錄者二總裁正史者一入侍日講者三分校禮闈者一典主文衡者二主上養之以為舟楫盬梅而海內仰之如清鏞大呂沒之日無賢不肖皆嘆息其賢始終完結毫無點垢可謂得全昌者矣所著有萬卷樓集若干卷藏於家前代父子繼相者時有本朝公卿奕葉蟬聯者累累不絕而父子大拜獨公一家公起家詞坦久侍講讀受知聖主宣麻時年未逾艾入閣即條上天下大計卒未未及躋首揆皆與文 端公同然太傳因同事者多牴牾蚤冥鴻鴻見幾先歸享巖居之樂者凡二二上公與余輩規隨共濟方期樹立無涯乃盛年而失之此則所以異也先時彗犯中臺占者曰中臺主益州公竟應之抑亦異矣是宜銘銘曰益部山川古稱奇絕錦江委蛇峨嵋賳嶪篤生太傳濬發我公黑頭黃閣父子攸同巍科早掇光我王國出入承明含香載橐金華久直玉鉉終升忠貞世篤簡在帝心帝曰休哉餘思世臣惟陟繼尹克相中 興六事要說比於姚崇正色垂紳穆如清風家無鐘鼓國有桃李 原本缺六字 濟濟立朝三紀平章兩歲補袞回天中流砥柱來從天未去應中臺彗芒夜射哲人竟摧豈不華閥豈不鼎鼎貴僅止中壽造物若忌惟鳳有羽惟麟有趾視彼遺文遺茲哲嗣高山崇墉賜藏在焉用託貞珉結為大年
杜孺人墓表〔明郭子章〕
[編輯]逞萬曆戊子予督蜀學西試南國得今劉水部 德華是時水部尊嚴長沙郡丞元定業已舉乙酉鄉試第一人文名籍籍與黃慎軒太史埒予兩事之為老友比已亥予撫黔中長沙來令都勻之清平三載考績最于尉尉薦之例得贈其父可軒為清平令母杜氏孺人清平遷長沙郡丞辛丑水部成進士授黃州麻城令長沙曰予可以歸矣乃致其仕還蜀乙已夏長沙病慨然曰啟周年老七凌先人墓前石尚虛有如霜早梧楸琰琬永缺何以見先人地下乃力疾述苦狀 謂水部曰宇內名公如郭中丞得其片語便足千秋且予在黔日跽而匄之矣孺子當卒予志亡幾何長沙場壬子嘉平水部乃述其父易責語函其王父狀來匄表嗟乎長沙父子在門牆從遊日久予何愛一語不以慰長沙於九九京耶接狀贈君諱隹字用鄉一字美文可軒其別號公先世西漢長沙王裔散處民間遞遷清江安福號墨莊劉氏至元末賊亂遷渝州及定遠八明遷西充者曰從義從義孫瑛起明經為提舉 贈君提舉孫也數歲父秀歿母董氏顧復而句讀之家貧有巨人志矢曰不青吾衿不問室也嘉靖丙戌補邑校士弟子員且為人師二堂弟俱巳受室贈君猶鰥人遲之日吾將擇婦久之始問於高陽氏即杜孺人夫慕少艾慕妻子人情乎君業已為弟子員乃人師而遲遲擇配則梁紇娶顏孔明娶黃意意也遠離受慾如風卻雲是曰真仙以一儒生館榖於廣元旋何氏門外屢日益解隣豪厚幣欲奪之何與豪戰於野殊 免力相角贈君巽解之曰聞賓師以禮未聞以力脅何聘在先某惡敢負豪媿而屈服之不願死戰競一儒生即二氏之雄俠亦贈君之義激是曰民望取杜孺人後君肆力發憤卷文不足一日仰天欷歔孺人怪之曰今坊刻經書大全及性鑑諸史有善本如無貲何孺人脫簪珥市之君得書如獲於越夜半罷則焚香跽讀以卻睡魔夫未得書而泣以求既得書而而跽以讀漢臣三篋梁相五車君何胸藏是曰學海贈君學 成崑崙文文成珠璣邑侯相鴻甯公扁其堂曰鵾化南池第試有司輒高等鄉試數北不敵焉帳授生徒不下百人游泮者半贈君什九居城孺人什九居鄉督僮僕脩田疇灌植桑麻佐夫君誦讀莫年徜徉山水夫婦齊好莊敬如賓蜀人望之若冀野鹿贈君偕孺人既隱得工沙手寫經箋本及禮經會元等書課之孺人和熊助之曰是子將超軼絕塵不知其所豈天憐君沉落將酬以子耶比得生水部孺人抱而祝之曰是 能讀父書繩袒武者劉氏世不乏墨莊矣後俱如孺人語蜀人視劉氏子孫若超宗鳳毛而謂孺人女知矣水部部之學得之長沙長沙之學得之贈君即溟海之栗大如瓜鐘山之李大如斗君其溟海鐘山耶長沙為楚黔郡邑俱屬予梱轄區不輕予人言人之德痛於不報人誇其質予知其厚故能有水部之文斧藻群言其才可分十人即為人中龍殿上虎亡不可而主也贈君與孺人合葬於衣山之陽敬為表之曰是墓 也西兄國劉啟周之父若母文琦之王父王母藏而泰和郭子章之辭其世系生卒月日子孫名氏詳誌狀中
杜恭人墓誌〔明王德完〕
[編輯]吾蜀世家,著於安漢曰劉氏。父元定,解元,長沙守。子德華,進士,任參政。蓋復兩世亢宗雲。元定博物君子,不佞曾面及,復得締交於德華。一日,其子蹉越二百餘里,行行請曰:吾先王父母迨先大人之不朽也,一屬青螺郭中丞,一屬慎軒蓋太史。今吾父母即竁有日,敬虛壙石以累吾子,不佞弗文,何能鼎兩公?無已,請以里言紀懿媺,可乎?按狀,公諱文琦,字德華,一字五雲,學者稱,號翼白先生。其先世屬漢帝系長沙王裔,處民間,隸籍江西臨江府,遷吉安府安福縣,太保式立禮之後,朱子所為記,記墨莊劉氏者也。立禮諸生,攽、敞、奉,世號三劉,以文學冠冕一代數世錫卣,淳佑進士,出任重慶府。錫卣後遷定遠,入明居西充。開家之祖曰從義。四子:友能,生瑛,任山東提舉,屢世積德,遞元定五經諸史、綱目、性理,又快讀所未見書中乙酉解額所刻墨義,今昔無不贊嘗者。歷任長沙,積累功德,諸書文集,永載史冊。於丙午冬,推鄉賢崇禮,稱為羔柴子羽,孔氏所云好學者歟。次子德華,生而聰神。初彌月,可軒兩老人見而異之,日眥吾家亢宗子也。年甫十二,以儒士入闈,列膠序,旋廩於庠。是時才名浸浸度越,恭人攻苦食淡,脫簪珥佐之,俾結勝友切劘,蘄一夕九萬里也者。乃秋闈暫蹶,恭人慮市囂非面壁所亟,慫恿德華凈掃太平莊,下帷習靜,為攝心處。恭人綜理拮據,日治絲枲,場圃委乘之屬,戶外事絕不關。德華用是精心肆力,博極群書。舉辛卯鄉試,鴻聲博洽,泰人翼贊力居多,謂一第芥拾耳。於辛丑登進士,授楚麻城令。元定書箴曰:家世墨莊,清白可念。麻城土瘠,勿剝民自封,為家聲辱。矧衣山丘壑無恙,歸而窮約,夫復何恨?德華頷之,而益自砥。每遠思揚祖祖之德,近思嚴父之訓,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減麻城之田稅,稅三分有二,萬民受福。時元定調清平,太宜人自清平如麻,見德華黧悴民隱,旴食不遑,勞之曰:兒尚咄咄書生耶?古稱貌瘦民肥,茍益於民,即損已,奚病更為?德華著四戒曰:母染指,母鉆豶,母點先人清風,母貽子孫罪孽。昧當日元定箴語益加勵。德華跪受教,麻中赤子咸不冤,而戴長令所由長沙守太宜人之教陰庇之。元定擢長沙,速迎太宜人,德華出俸金三十為壽。太宜人心知德華宦狀,奚曰:無以延賓,累吾髮足矣。奚以金為?麾禹不及其半。及抵長沙,私語元定:丞俸幾何?母母令兒窘於覲也。元定亦笑曰:亭州令不能自達於長安耶?計約需百緡,馳及之。自是德華永檗,聲冠寰宇。公擢刑部主事,細詢諸囚,得其無辜者若干,密疏其事,以白堂官,釋冤一拾餘人。公復稟曰:輦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書為奏,久其議天下,覈實其罪而平反之,咸稱公陰功浩大。長沙丞與太宜人顏髮毿毿皤矣,以是漸就衰颯。公聞而心悸,幸乞便差歸省色養。僅一週,竟坐舊痾復發,卒。遺訓脩睦外,惟曰積德累功,以基後福而巳。起任鞏昌府太守。公風節不不改前操,輕刑薄稅,莫不被澤。民間產麒麟,皆應公之祥。治。偶遇一地,倔號曰竹異人,得邵子皇極正傳,言公有仙骨,意欲引渡,已往未來,無不洞悉。公問官至何,秪雲當字陸拾萬錢糧。私擬宦至兵部尚書,及陸陜參政廷㙐王殿解陸拾萬金,宰斧資約數升,獻於朝廷,賜為清白吏。秦還未二載,德華病歿,束裝無長物,生前善狀,難以盡述。然忠恕存心,孝以傳家。遇有橫逆,輒反躬自責。遇有歲饑,輒損榖以賑;遇親戚有急,輒委曲維持。與本宗置一義田,攻書窘苦者資以誦讀嫁娶貧乏者佐以裝飾,立以為公產。所著五經諸史講藝與德輿集、負薪集諸書文卷若干,藏於家。丙子春,邑諸生請請祀於學宮入文廟,而俎豆三劉之澤,千古未艾也。公三子,長時綸,次時紘,俱貢生;又次時紘,廩生。女七人,俱適顯貴族。今仲秋吉,琦、德華、兆附恭人,古禮也。銘曰:楚郡丞賢哉,繄賢賢父;秦參政賢哉,繄賢賢子,子神靈磅礴,昌被西土。載錫崇禮,受天之祜祜。籜厚瑯玕,曰羞砆碔。孫枝璆璆,宮商葉取。長沙未竟,嗣起大夫。戒盟肺腑,陶鑄公輔。馬陵蔥鬱,龍氣環聚。我徵且幽,史世其譜。
吏部李公墓誌〔潘紱〕
[編輯]明懷宗皇帝臨御十有七年,明察中外大吏,吏以功名終者,不概見也,而吏部為尤甚。苞苴之情,上若觀炎,一麗法鮮不讎者。相傳主爵即凡若干員,以功名遷,遷而保令名者纔三人,西充李公居其一。公諱兆,字見可,一字為之。以知縣高等八為吏部稽勳主事,歷驗封、考功主事,轉稽勳員外郎。當是時,先皇帝以獨知簡任德州相謝公伸,使長六卿。德州亦以獨知才公,進公驗封郎中,轉文選,即與其秉鈞相終始,餘雖任弗善也。然上方惑宜興,興相未盡察。宜興日夜盜國柄,挼擢搢紳,而公乃時時摧折其意。貲監周聖瑞,宜興諸父也,使其戚司封顏某以宜興指怵公,求為縣,公不許。宜興曰:內地即不可,姑與邊邑。公亦不許,曰:邊患方深,安用此紈袴兒誤封疆為?宜興御之,復為所私。襄陽守求匿喪,遷憲副,然後報艱。公大唶曰:知其在艱而遷之,是我與若均不孝也。知其在艱而故遷之,而後報聞,是我與若均不忠也。忠孝兩字,俱從主爵壞,朝廷安用此主爵也?卒不許。宜興大怒,日夜陰持,緩急相牴牾,冀有以齕公。公乃上上章,自投劾,嚴裝待命,上諭止之。因復上言:怨謗多不能弭之口,才守有不足侍之時,願即罷斥。上復慰留之,曰:簡爾司銓,特出朕意,爾惟矢公矢慎,勿遺勿濫,以副朕心。不準辭。如是者三,始復出。初,公里居,悉其郡守黃色中多治效。既被召行,黃守遣人道謁,投刺纔通名御不遺一葅,公益重之。過新野,聞其舊令某廉直忤上官,左遷炤磨以去,而邑人念之不已,因亦默識其名。至是即擢黃守監司川南,而以新野令為順德同知,人莫測也。儀部黃即中六年不調,更因他詿誤,誤鐫三級,而處之不以為意,公心折之。一日罷朝偕行,談及吳越水利,黃條荅巷晰,復為公稍稍論列當世事,皆中肯綮,感慨激壯,竟不一語寒溫。公嘆曰:嗟乎!如此人而閒曹淹之,吏部之罪可勝誅哉!呼主吏亟擬遷地。適粵東海南道方應代,遂力為謝公言。謝公以鐫秩不得擢為嫌,且虞上意不測。公曰:人才難得以成格,錮一有用之人,無寧以帶降責其有用之效。某於此人何有?上明聖,必能察也。即不測,某請當之。果得請,而明年黃奏上考矣。朝士賢者,雖鐫秩亦得遷,自此始。里同年某為比部,部即久例轉監司,而其人苦索高州守。高州,腴郡也,公惡其意,絕之,並停其遷,其後卒以賄敗。姻戚何工舍任數饒蓄積,意擬一官走京師,百計請公,公不許。家人有言,公曰:吾為主爵,豈不能官一姻親?顧其人多欲,又躁而險,不堪使與民社毒一方耳。厚贈而遺之。其慎名器又如此。公之主事考功也,歲屬當大計,而即某殊不稱,謝公毀成例,使公分省主之,簿書山積,皆親手目窮按比夙莫癉瘁,遂箐一日。既訖事,休沐還里,而謝公必欲得公起主選。公以目箐且病胃,馳書痛辭者十餘往即其同宦鄉人某,覬典選,日短公,且謂公已盲。謝公使人視公,實不盲,意乃愈堅。亟請上以嚴旨趣公病癒,將大用。當是時,歸路寇充斥,公買舟南行。明年甲申春,道坎沅州,聞先皇帝殉社稷,痛哭嘔血數升,病遂亟。其夏張獻忠亦陷蜀,蜀不可還,乃止於黔之思南,而遣使潛歸訪其家。公素下急,有不如意,雖小衄,去就爭之。故自出為主政,即不攜妻孥,至是盡室若干口,皆與其兄御史完同罹禍。獨坎子映庚九歲有機略,能與一婢偕遁免。而公之間使又數月乃達。達里陰求得映庚,負走思南歸之公,公始益悉家難,慟橨幾絕。越二年春,僦居酉陽之龔灘,病且革,易簀之夕,索筆賦詩四章,中有「數莖短髮留殘頂,一片荒碑勒本朝」之句,投筆呼映庚曰:爾父負國恩,無以見先皇帝。即死,勿厚澰我青衣免冠,俾得待罪地下。勿違吾言。乃瞑。公以萬曆辛卯之三月十日生,得年五十七。映庚悉遵治命,殯公洪渡,旋徒殯於長壽之磧溪。公既卒,故相呂公大器及其姻黨簡視公橐圖書衣帛器具約數十金。嗟乎!膴仕垂三十年,而廉謹乃至於此。蓋公家學淵源最為醇正,即其詩文,益敦尚理體,非茍作者。夫啟辛酉,酉舉於鄉。明年壬戌,與兄完同舉進士,就除皆應縣,而以雙白在堂,因乞同省便迎侍。公得彰德之林縣,而完為汝寧西平父母以時迭就,兩子養惟所欲。久之,治行皆有聲,同分典鄉闈,皆得士,而完以繁調南陽,公調安陽道,時復相望,往為迎養兩尊人如林縣時,真異數也。按公先世本楚麻城人,蒲姓。元末始入蜀者曰蒲景春,婚於西充之李氏,生三子,而其季曰文富,生子溟,後李氏稱李蒲溟,自溟以下,遂襲用李姓。溟生旭,旭生二子,曰翰、曰盛。盛願謹,能里鄉,里不倏德怨,又能謹事翰腴,腴田美宅皆以與之,里中稱孝弟。盛生嘉美五子皆儒業,而最少曰友柏,字子藻,號左泉,是為公父。左泉篤行醇備,邃經術,以歲貢出司安縣訓,督課嚴整,以身教率士,士無賢不肖,皆砥行脩名,爭相感化。至如飭子讀書脩古,雖顯貴亦如課方名時,未嘗少假顏色,故各大有成就,無近習茍且意。當叛酋奢寅寇成都安縣時,司訓君已遷石阡司李去,獨免寇躪,人謂其盛德所致,良不誣也。無何,公兄弟皆通籍,爭迎養,司訓遂亦自罷免,就養河南。尋以兩子最,連拜恩綸如公兄弟官。久之,復以御史完覃恩,晉拜御史,及共母前後封拜悉如制,一時恩命皆生受之封。公卒於崇禎癸酉春二月,以乙亥之十月葬之其縣之老張埧,實有餘兆。而公舉乃為亂阻,寄殯江濱。映庚孝行醇篤,履素端方,繼志述事,不忝伊父風。以隊都察元無司務,而秉性恬如,不屑作宦情想,退而讀書服古,寓意松筠,嘗以五柳先生自況。庚子冬,挈其孥先還蜀。戊申歲,復扶輀歸歸里。庚戌春,營喪於縣西老張埧祖塋左,請志於紘。紱實不才,實嘗奉教於公,得瞻坊表,又與映庚共晨夕若干年,悉其家世甚核,其何敢辭?是以姑為論次行事,及其生卒年月、子姓嫁娶氏族之略。
文
[編輯]祭敕封翰林院檢討陳公文〔明張居正〕
[編輯]嗚呼!自綺等得侍吾師陳先生,聽其語,未嘗一日不仁岷峨錦水之間者,念翁在也。然翁聞先生之欲歸,輒唏噓不樂,馳書戒使,拒而尼之。先生徘徊於邑,欲去不克遂者,數年於茲。故翁之歿也,先生崩慟殞絕,嘔血呼天,不能自止。誠憾乎夙志之有違,而痛乎追養之之莫逮也。夫父子之愛,天性也。人之於子,莫不願拳跽傴僂,拊之膝下,袒韝鞠跽,就之朝夕。然世顧有近之而愈戚,遠之而愈欣者,將資父之義,重於承歡,顯揚之美,賢於色養耶?嗟乎!身無衡命,順之而巳。茍順其命,生則悅之,死則安之。夫先生為講幄近臣,有論思之責,有調護之寄,任大望重如此,翁能以私愛奪之否乎?第令先生奮然中一旦之志,不顧顧違,養快其志可矣,翁悅之否乎?不悅則必有佛鬱壅閼之懷焉,翁能以壽考終其年否乎?若先生者,蓋有所謂抑志以安親,違以順命者也,而又何憾於心乎?某等遊先生之門,悲先生之志,以先生之能順其意為安且悅也,故辨香陳詞,告翁之靈,並以為先生解。嗟乎!翁而而有知,當亦無逆於斯言乎!
祭陳夫人文〔明王世貞〕
[編輯]嗚呼!惟少傳公為國碩臣,偃蹇厥助,以耦夫人。惟夫人不厭荊素,以佐少傳公五絁之節,而式是百辟也,則天下稱儉德焉。惟夫人不憚拮據,以寬少傳公內顧之憂,而一志於國也,則天下稱勤德焉。惟夫人不猜小星,以均少傳逮下之澤,而篤生哲嗣也,則天下稱稱寬德焉。椎夫人不倦乳翼,以體少傳公貽燕之思,而俾嗣哲之通國籍也,則天下稱慈德焉。少傳公之歸也,天千既為之續廩,以資我夫人中饋矣,而太史方時割大官之法醞球飶以為寄,夫人種其德而始其報,則胡以不白歲也,而遽奄然以長遊,豈人理之不可常,抑造物以盈而見忌。嗚呼!天之於夫人,雖稍嗇其年,而名寵之盛,與為之伉若嗣者,則賢後而光前。譬之婺女之精,或少掩於岷峨,而萬古之澤,不竭於嘉陵之川。從古等昔附驓於少傳公之未者,視夫人嫂也。光祖等接武而第者,夫人蓋猶有母道也。聊寫悰於絮觴,仍擬德於束草。夫人其一享之,母忘共佑冥冥,以安太史于孝,而安我少傳於老哉。尚饗。
祭僉憲王公文〔明龔勉仕〕
[編輯]我嗟我公,巡守分同,值茲強賊,毒我生靈,相酬以酒,相相誓以忠,毋身毋家,盡瘁厥躬。西寺分袂,子巴我通。曾旋省之未暇,俄報寇之自東。烽煙一望,舉邑皆空。據我左右,不滿乎四十之數,顧咸激以忠義,共守乎煨燼之域。公獨遙為義舉,絆屬郡民兵,東率赴援,共期成功。孰料儀隴焚劫,蓬人遁空,蕞蕞爾營山,城郭無備,公何為強往也耶?蓋惟知國爾忘家,君爾忘身,以地方休戚為念,而死生妻子皆不暇計。身被六鎗,而赤心猶耿耿不昧;淚滴雙紅,而慈闈猶拳拳難置。忠孝兼全,兩不相背。惟以身殉地,名垂青史,死何其榮。視彼棄城逃遁,遺災兒童,生亦何益?近者吳公之罵賊而死,郝公之抗賊不跪,蓋與公之為三,咸高風之難繼。嗟乎!仁成義全,而我之身事將來未知何如所寄。英靈在天,其使殄滅此賊,以成三公之志也耶!
祭僉憲王公〔明嚴傑〕
[編輯]嗚呼!惟公功在一方,身殞營山,允矣。當史筆穹碑,特書屢書,蓋有可言。得非厄於權奸,非歿於非辜,仁人義士,痛心流涕。雖然,賊勢蜂起於一朝,固非人力所能挽,而公論隨定於今日,公之節氣不待久而暴白,是則天理之在人心,有不可終泯滅者。幸逢朝廷憫公忠賢,兼隆進階之恩,廕子之請,下命有司立祠肖像,定以時祀,以勵死節。公祠雖立於唐太師顏魯公廟之傍,其禮制蓋將俾與之同一血食於無窮也。嗚呼!公與魯公,世不同,跡則同也;事不同,心則同也。九原之下,終終無遺恨。魯公廟祀,至今益隆,安知後之祀公,不如今之祀魯公耶?附以典史鄧俊、醫官馬仁,亦憫其同死難者。傑、來管晚,不及見公,而祇獲像公,詢公死節,如親面公焉。噫!何日過太原,歷五臺,經公墓道,束芻斗酒,沃醉塚上,固非晚。嗚呼!尚饗!
毀佛像文〔明王廷稷〕
[編輯]明萬曆元年歲次癸酉九月戊寅朔越二十有八日乙巳,先時西林寺惠戒等姦發,配遺知縣王廷稷,既請廢其麉以為書院,乃於是日親率工詣寺,毀其所為佛像者,而用文以告曰:佛古未嘗有也,作俑於漢永平,其事之有無,說之是非,前人闢之審矣。吾姑無庸論,且即其有者而借其䚴以告焉。佛有五戒,淫居其首,而清凈為宗,托鼠為阱,此經藏之大旨也。乃身任空門,奸襲窟室,使世有佛,則惠戒者,黑簿之所不赦,而好跡之,露其丈六之靈譴也。佛之惡且厭而不樂歆其居也,非一日矣,顧不能自化去耳。且其教主於捨身普度,使其真身未死,猶當割截為眾生利門,又何愛於其像其神無在無乎不在,十方世界皆梵利,妙雨慈雲皆旓枝,又何待於像?然則其所謂佛者,惟無知耳。巍然者泥梗,塋者金碧,何待於告?如其有知也,則吾之毀之也,為之脫塵緣,超覺路,開佛日,佛將德我不暇也,又奚容告?吾之告以此文也,以覺世之憒憒者,使有以知吾道之是,而彼說之非也。故既以讀諸壇次,並以置諸廳壁。
雜著
[編輯]道術辦〔明陳于陛〕
[編輯]道者,萬世之公也,而人各徇其見以自為方,則其大用始裂。君子明於至當,以究觀眾論之得失,是故支離漫漶者,不足以病吾之真也。道之統紀,自堯、舜傳周公、孔子,如日月行於天,江河流於地,其孰得而湮晦之者?惟夫世衰教微,然後方術競出,百家互勝。若它嚚魏牟、惠、惠施、鄧析之徒,堅白異同之論,行僻而堅,言偽而辯,猖狂游浮,無所歸宿,以其持之有見,故往往足以譁世。敢寵賴子思、孟軻,推明正義,以覺悟當時,所謂廓氛霾以重新,廻狂瀾於既倒,功亦偉矣。漢之興也,遷、固二子以陰陽、老、墨、名、法與儒並立,為六家,為九流,其舛戾巳甚。乃佛氏晚出,而其理彌近,其辯辯彌熾,蓋吾道不絕如線焉。自是以後,則老、佛與儒並立為三,堅不可破,而諸說者不能同矣。夫道一而已,自人之泛焉駕其說也,分散而為百,又凌替而為六為九,于於三而不可破也,豈非吾道之不幸,聖賢所深憫者哉?故今之學者,能闢佛老以昌吾儒,而道術明於天下矣。然在昔韓愈、歐陽脩之流,號為豪傑,亦常奮然攘臂與二氏角,其言徒煩而卒不能勝者,何耶?蓋吾儒之與佛老辨者,不當斤其異,而當究其同。得其同,則其異者不言而解也。儒之同於二氏者,何也?吾曰盡性性,彼亦曰見性;吾曰主靜,彼亦曰無為,蓋亦不甚相遠者。然吾儒之道,則欲統四德,和七情,敘丑倫,廓而克之,以為天下國家,始於操存涵養之密,而終於一體之公,此所以為知化立本,經綸無倚之學也。彼二氏者,則於父子夫婦之倫,斗斛權量之數,欲一切掃歸於無,而其道固不可治天下國家,是則其所異也。當今之世,議論稍涉於佛老,人輒以反戈人室譏之。至其所以排逐二氏者,又不深推其同異,稱曰佛則以寂為名,稱曰道則以虛為宗,皆非大中至正之準也。不知吾儒所謂寂然然不動,以虛受人者,誠何物乎?要之,地殘之所可取者,正在於此。而其其漶漫忘反,得罪名教者,特以寂而不能通,虛而不能應。吾儒則以其虛寂盎然,推之萬物耳。然吾儒之學,順而不失其中;二氏之學,逆而無當於用。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非空言無實者所得而議也。今有人執此令於天下曰:彼二氏之說,非盡邪㤀也。其葆性命、全道德者,則其所得也;而遺去名教,荒越倫理,則其所失也。吾知為之徒者,知二氏之得,皆吾儒之所有,而二氏之失,又吾儒之所無,將捨其術以趨於正之不暇。而兩端之道,其視吾儒,猶爝火之於日月,汙瀆之於江河,孰敢居然抗衡而相為盛衰也哉?雖然,古今之方術,其散而百家,淪而為六為九者,皆偏於奧㝔,不見純全,與佛老無異也。是故吾儒之道根於心,以參天地,育萬物,眾技不能掩其其說,群儒不能亂其真。吾懼神聖之所以教人者,闇而不宣,鬱而不發也。作道術辨。
慶成宴致語〔明陳于陛〕
[編輯]伏以漢祠太乙,休符丕集於瑤壇;周宴鎬京,睿渙聿頌於金闕。湛露被鴻鸞之簉,霱雲臨玳瑁之筵。慶與人同,祉由天錫。恭惟皇帝陛下,凝神淵穆,受命溥將。虎變龍飛,纉祖宗無疆之福;鳳儀獸舞,衍邦家有道之長。信至治足以配配天,惟大聖為能享帝。茲者時當陽復,禮重郊禋。前朱雀而翼翠虬,迓琱輿之至止;薦黃流而陳蒼玉,邁芝檢之登封。牲燎昭升,明祇共衛。珠星壁月,葉景運於千年;瑞氣祥雲,絢靈文於五夜。九穹申佑,萬國騰驩。肆熙典之告成,乃酺筵之特舉。獵三靈之潤澤,布在明廷;錫五福於寰區,先茲近宷。銅龍曉闢,宸楓與黼袞交輝;金馬書趨,宮漏並珮環同韻。當既枰太平之日,冰,宴遊豈弟弟之慈。履聽星辰,寶殿夔龍接跡;旗翻日月,繡墀鴛鷺成行。玉露瓊漿,紫霞觥分從僊掌;篂唇麟脯,赤瑛盤擎出天廚。繽紛來山陸之奇,蔓衍奏魚龍之技。雲璈錦瑟,如聆帝樂於釣天;鳳管鸞篇,似寫仙音於閬葬。彩雲光裡裡,依微百合飄香;文石班中,璀璨萬花堆錦。麗日映蒼龍闕角,輕煙繞金爵觚稜。雉影開而聖主高居,渺渺上仙桃之色;豹尾分而嘉賓在列,呦呦聞野鹿之鳴。且未言臣樂之未央,又報道天顏之有喜。五紋添線,漸看春到瑤臺;萬歲稱觴,恍憶聲傳嵩岳。明良交慶,願年年垂堯舜之衣裳;天地同和,喜鬱鬱滿成康之宇宙。某等叨居法部,欣際昌辰,謹獻俚言,上塵聰聽。
兩漢書抄後〔明王廷〕
[編輯]余少苦闇昧,寡見聞文,家貧乏書,甫省事,輒從郡中故家倩所畜書閱之,已乃取去。又苦性拙善忘,不能久記憶,所閱書有當於予心者,隨手抄錄,往往成卷,然皆為科舉記耳。既舉進士,所抄書輒隨手散去,不復存。入仕以來,嘗讀兩漢書,昔人謂范不如班,余不謂然。三代而後惟兩漢最為近古,班、范雖不同時,然皆有史材,二書所載則固漢人與漢事也。且漢興四百年間,名儲碩士蒙論閎議,嘉節美行,炳炳曅曅,賴有二書存焉耳。班、范雖嘗博綜取裁,皆據其巳成而屬輯成書,稍斷以巳意,又安能以已之文文人之文哉?故余讀兩漢書,見有文章之美、辭令之善,可以啟發性靈與政治行蹟之懿可為吾人龜鑑,及一字一句一策之奇者,皆為摘出。往歲游濟寧,政有餘閒,因遂手錄一過,每攜以偕行。然字蹟潦草,不便檢閱至此,因令吏人錄之,總為書十六卷。昔子思子論山,以草木之生、禽獸之居、寶藏之興為山之冨。今兩漢書之冨,何以異此?顧余所抄,殆樵夫獵子持斧蹄八山,隨所得多寡,非草木則禽獸耳。而寶藏之珍奇固不能識,亦不能得也。呂氏謂以搏黍與百金之冨,和氏之壁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殆此類夫!然此為余拙蠢計,若世世之愽學如張安世記所亡書三篋者,不將謂我為杓之人耶?因書於後,俾謹藏之,無見笑於大方家雲。
封建論〔明柳稷〕
[編輯]封建之法,諸儒論之備矣。其大端有二。泥於古者,以三代之制為可復。達乎變者,以贏奏之法為當守。雖有得失,要非至論也。夫天下之不可兼得者,勢與權而巳矣。勢之重者,則當損其權。而不可假藉以益其勢勢。權之重者,則當抑其勢,而不可崇長以助其權。二者惟人主得兼之,而他人莫可使與。在昔之明聖,所以操握天下之大分,而不可以告人者也。波所謂封建者,或以王室之懿親,或以公家之勳閥,其勢之重,固巳貳於天子而蓋夫天下者矣。乃列壤而君之,官屬惟其所制,戎賦惟其所徵,州賞號令惟其所施。以勢若彼,以權若此,則強與亂相成,嫌與逼相各。求其奉法守分如周之伯禽禽漢之劉蒼者,固不易得也。王者制天下,顧可僥倖萬一而恃之以為久安之計耶?余故曰:二者皆未及其至也。然則孰為至?抑求其無獘而巳矣。昔者舜之處象也,使吏代之治而納其貢稅,則優游於富貴之樂而無歉,上之恩以浹,而下之亂自消,君之疑不生,而慮之祿有終。是非特因其不肖而為之,抑求其無獘而全之耳。世謂舜之處象,因其不肖而為之也。故始以肖望其親為嫌,而卒乃陷其親於大惡而不能救,周公之於管、蔡是也。向使周公之於管、蔡,如象之於有庳,則何至至於殺之、囚之、降之也?與其殺之、囚之、降之而不赦,孰若不任以事之為得也?或者曰:王者之封建,蓋將公天下於同姓異姓之賢,使各私其民而共戴王室也。如舜之法,則賢者無所施,而周、召為棄材。以是不然。方周公使管、蔡之監殷也,豈不以為此吾之親而可依以無患者?而管、蔡亦振振然良公子,未聞有顯過者也,而卒乃挾叛人,連諸侯以危社稷。夫人臣之惡,莫大於叛逆,而管、蔡則為之。蓋匹夫無道,惡止於殺人,而王侯犯分,必至於凌上,其權與勢使然者。使象居管蔡之地,地又安能晏然而巳耶?周召之賢,固所當用,而用之必不為國家之禍者。然求之後世餘千百年,如周之元聖者幾人?如召之敬德者幾人?繼此復千百年,吾知求一人而不可得也。以千百年所無之一人,而以之待千百年之人,雖愚者亦知其舛也。固必如周召之元聖敬德而後可用,如管蔡之中材則不可用,而況如像者乎?或者又日:䀦代之君皆古聖人也,而為法若此,其獘何也?是又不然。蓋凡法之立而行之久也,則一利一害出焉。法之善者其利多,其不善者其害大。大乘其後者,乃斟酌其利害而更之,而不能無獘也。屢更屢是,而後知古人之得失,而良法出焉。是非非知之所未及,而謀之所未盡也,勢使然也。夫舜之法,達權與勢,而行之無獘者,通乎此,豈獨可與議於封建也哉?
與張明徹書〔明任瀚〕
[編輯]瀚愚不肖,竊以今世文禁方嚴,所至莫不按劍決眥以待癧。自獲麟以後,文章不幸,未有甚於南渡與今日者。瀚山居且八載,抗耦垂綸,絕口不敢道文墨事。不圖良工天發芝,園園啟靈,投之瑯函,萬寶畢露,遂使石渠亡富,陳留掩袂。世所稱文起八載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如我公者,將無所謂其人哉?昔人謂賢者之必有文章,如名山大川,必興雲雨;隋珠和璞,必露輝光。使孔子不著六經,百世而後,亦何由稱述。我公制行以周孔為師,陳詞與詩書比軌,弘麗精微,懷奇佶屈,雖不可名狀,而愛君憂國,秉道嫉邪,辭榮獨往之意,烱烱如丹。使獻吉諸人今尚在,當為走避三舍無疑矣。瀚倔強寡諧,不能為佞。兒子元康,自謂得見明公後,便知脫去凡近,以游高明。蓋公精神意氣,自有擊服人心如此。從事西旋,漫爾附謝高誼。四郊多事,伏惟門人為國崇獲。不宣。
與杜翼所給事〔明任瀚〕
[編輯]愚平居無事,靜坐思量,有一大事,當與吾甥計較,不知高見以為何如。昔范魯公質自從仕,未嘗釋卷,人或止之,質日:吾他日若當大任,茍無學術,何以處之?張忠定聞寇萊公,大拜歏曰:蒼生無福。門人怪而問之,答曰:寇準才不可當,可惜用大速,不及學耳。吾甥今已為大行,不久起復,即當為臺諫者,臺諫朝廷治亂安危所係,大下下之事,惟宰相得行,惟臺諫得言。古之名臣在諫垣者,有稱前後百餘疏,或至二百餘疏,少者即不十七八十疏,然皆鑿鑿可行,明切世務,垂聲無窮。此非平日學術素精,識見素定,臨事茫然,何以得此?吾甥聰明,固不待言,然愚所望於甥者,當必如古之名臣,精忠貫白日,勁節凌雪霜,義聲赫赫,照耀海宇。舍居幽閑靜之時,不將一生事業打疊停當,列有何時可幹幹此事也?大扺在官以後,再沒一時閑了。若此時留心打疊下,他日臨事,只如探囊出物也。每遇一事,便有一段大議論,使人不可顛破,只此便是一生受用不盡。如今且取歷代名臣奏議,看其中剴切快意者,逐條點取讀玩之,漸自有得。莫謂放逐之人卻官人間閑事是幸。
家報〔明黃輝〕
[編輯]十月二十八日,王希泉上疏,欲主上篤厚中宮。上震怒,昨拏送鎮撫司打問。其打不輕,而旨意甚重。此兄孱體,何以堪此?嗟乎!為臣不易,真不易哉!今中宮愈危,皇長子可知矣。舉朝惶擾,莫知所為。昨上有密諭諭沈相公,雖語秘不傳,而其意極怪,變動消息,只在目前,奈何奈何!兒久薄宦情,無日忘去,徒以講筵無人,未忍恝然,濡滯至此,始悔不早耳。今已令僕輩收書箱,兒行李不多,飄然長往不難,但恐著數閹到面前,去之無及,奈何奈何!從來註籍須月餘乃請告旨,不題覆,又須二旬內外,縱極早,亦首尾歷歷四十日乃可行。今希泉如此,舍兒無為盡力者。然但與同鄉圖之,亦不致傷鋒犯手也。
敕脩紀廟奏議〔明斯美〕
[編輯]工部歷事監生臣斯美奏為脩廟貌,表忠義,以圖激勸事:臣係四川順慶府西充縣人,伏睹詔書內一款:天下祀典神祇,所以保庇生民,有司務在誠敬奉祀。壇廟損塌,隨即脩理,無致褻瀆廢弛。欽此。切照漢將軍紀信,係臣西充縣人,有忠祐廟,里有紀村溝,將軍之後裔家焉。郡號為忠義邦者,有自也。考之史記·功臣年表內載:信以中涓從起豐沛,以騎將入漢中,以將軍擊項籍,攻盧綰。又考之通鑑載:項羽圍漢王於榮陽,將軍紀信言於王曰:事急矣!臣請誑楚王,可以間出。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請降。楚楚皆呼萬歲,之之城東觀。漢王以故得與數十騎出西門遁去。羽遂執信,燒殺之。嗚呼!為紀信者,豈不知羽炎如爐,熾如火,自取燒殺之殘哉!知有君而不知有身耳。臣謂此時若無信,漢之為漢,未可知也。然則漢高四百年天下,全有賴於將軍之一死乎?是其有功於漢室者甚大。然義氣充塞宇宙,亙古亙今,常存不泯。嘗弢宋名臣陸務觀所撰《鎮江府城隍廟碑》,神乃信也。紹興、隆興間,北敵入塞,賴神陰相,金鼓之聲起於神廟,而鎮於江壖。敵遂折比不支,退舍請盟。時咸謂神之功也,不可貪為己力。知府方滋上其事,後詔賜廟額曰忠祐。是其有功於宋室者固大。迨至於今,將軍生氣凜凜,鄉邦或歲時旱潦疾疫,禱之輒應。正德七年,全蜀流賊作孽,勢甚猖獗,燒劫縣治大半。明年復入寇,密邇城邑,居民相顧失色,束手無策,相率禱於將軍廟,立寨於廟之化鳳山。是夜,寨上兵刃皆起火星,光耀燭人,賊遙見引去。一縣生靈賴以安堵。是其有功於異代亦大矣。夫以將軍之忠貞貫日星,功業掀掀天地,高帝分符析壤,將軍獨不與帶礪之盟,司馬遷、班固亦不為立傳。評者謂漢高為寡恩,班固為薄忠義者,有以也。寧不灰天下後世忠義之心哉!臣與將軍同梓里,心切仰慕,不忍扼腕不言。洪惟我朝褒忠旌節,崇德報功,以砥礪人心者,隨在在有之。查得滎澤縣乃將軍死節處所,廟貌偉觀,春秋祭祀。又查得景泰年間,寇都御史巡撫四川,征討六川夷賊,夢神助陣獲捷,具狀以聞。荷蒙先帝命下本院傳檄本府,念將軍之功德,報之於後裔,取紀宗者充生員,以守廟貌。後十年餘,廟貌無人看守,祠宇類皆傾圯,無以安妥忠鬼有識之士為之心惻。伏望皇上廣開忠義之路,大賜激揚之典,不食明詔大信於天下。乞敕禮部行四川巡撫于信鄉邑忠祐舊廟量為增修,每歲歲春秋照依滎澤一體祭祀,仍照寇巡撫所奏,優其後裔一人,以次相傳,世守其廟,庶將軍之忠義流芳於千載,英靈血食於故鄉,使天下後世皆以紀信為法,為臣死君之難而為忠臣,為子死父之難而為孝子,為弟死兄之難而為恭弟,為婦死夫之難而為節婦。感發興起,昌熾成風,斯亦激頑起懦,鼓鑄人材,而為敦化善俗之一助雲。原係修廟貌,表忠義,以圖激勸事理,為此具本,親齊奏聞。嘉靖四年伍月十八晶,工部歷事監生臣斯美謹奏。奉旨:禮部知道。
與玉壘陳學士〔明申時行〕
[編輯]伴至辱華翰,深荷雅情。諸所獎許,雖極為過情,讀之愧汗。不榖惓惓許國之丹,則可謂獨觀觀其深矣。他年願乞公言銘吾墓焉,感謝感謝。詢之來使,知我師翁福履茂綏,神理愈工,耄期之壽,勿問可知。公昔者親承天寵,奉尚方之朋錫,萬里歸歡,乃人間稀遶之盛事,寧親之心,已無不罄矣。簡書有嚴,尚當遄發征旄,還事講幄,勿令依依久戀庭闈也。
又
[編輯]響者,勸講金華,徘徊玉署。時則聖功遜敏,主德清明,啟沃之資,裨益非淺。屬素車之遄發,致經闈之久虛,三接已希,十寒斯懼。比祥期既及,召命遽頒,殆聖明側席以需賢,俾儒碩橫經而納誨,是豈菲劣所能贊襄?伏奉教言,良深悚仄。至聞輿從尚在里門,則簡書有嚴程,郵傳有特賜,當以奉公為急,趨命為恭,中途之章,似在可也。
與陳秀才書〔國朝羅為賡〕
[編輯]年來南北棲棲,不遑寧處,寒暑勞頓之弗恤,非笑詆毀之弗顧,誠以吾鄉文獻凋殘之後,凡有志者,不宜得半而止,私之一巳以自快也。宋游清獻父子從魏鶴山講學,得溓洛正傳,悟後於漢儒註疏未嘗釋卷,以救高明不實之獘獘。明任少海先生,當嘉隆間,與趙文肅公齊名。先生穎異夙成,然學亦經三變而後抵於醇。其始以詞章自雄,後入青城,遇異人授以鴻寶脩煉訣。既參少室大意,遂留心二氏。居官翰林,及與鄒守益輩相往復,從王氏門人得陽明的旨,始復一意聖賢之學。其門人之最著者,李華池竹著皇極經世發明,大中丞手鑑著經世衍義,自陳文憲著正意見及道術辯。先叔祖諱仲先八室最久,潛孚默契,盡盡得其秘授之。先叔諱世信。予齠年頗竊聞其義,然非心思言量之可及,至今弗羌負荷焉。于時時其于太守任事,事文衡孝廉索俊,或見之文學,或施之政,卓有可觀,而文肅之後無聞焉。其故何?曰:吾學雖有所授,然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認得出。若專靠書朋,終不得力。近時方外謂門人案顧不可無一部史記,良以今之學者,相心自用,誤巳誤人。凡得字忘心,看心失字,與夫佅為是者,舉不足以模範後昆也。徒且從五經、四書本文細註,潛心熟讀,暇則靜坐,以補小學求放心工夫。為文力追正始,務去陳言新義,自出言行不茍,篤實踐履,不患不為吉人善士也。頃接來見之語,恐於日用不切,兼廢舉棄,久而忘返,仍蹈區區從前之失也。
諸家圖說〔國朝羅為賡〕
[編輯]予少也有志於學,而苦於眾說之紛岐,茫無從人。年十三,奮然欲其樊籬而靡所取資。從姪宗魯,少學於於先叔佐明先生,知其還於性學,其原本之任司直少海,且言易道在蜀,代不乏人,何不虛心從事乎?于是侂城肆業,朝夕與居者四載。先生嘗夜坐,予每侍,竊聞其所稱任公嘗為蔡中丞子木留著四圖並贊詩,未免漏洩太盡,於是殷勤請問,先先生引而不發,疑情莫釋。得來瞿塘易注圓圖,觀之,與周子少異,質之先生,終莫得其肯綮。及閱趙太州所傳華山舊本,其太極與周溓溪圖相綜,河圖即今之洛書也。其後南遊江左,復觀藏書之家所傳古河圖,即今之太極圖,雲本龍馬之皮,其旋毛黑白相間,而成周之天球河圖是也。藏之天府,歷晉元康間,武庫有紅衣之厄,乃與往代異寶同時灰燼。洛書即今之河圖,龜之背文是也。謂今之洛書,乃後人牽合為之,與章潢所著之古圖不類焉。夫一圖也,而彼此互異若是,宜乎按圖索駿者之貿貿也。因思先生當日不明言之意,其為予也深且切。子輿氏云:盡信書則不如如無書。學者能自得夫畫前之易,洗心退藏於密,則有圖無圖,總成剩義,先聖豈欺我哉!
外紀
[編輯]- 南充游忠公嘗從朱文公講學,深明性理,迄迄今果中頗得其傳,蓋自游氏父子云。
- 寧宗參知政事游忠公嘉定,其子清獻公登第,後亦大拜,與明世相文端陳公父子事相類,豈山川使然耶?
- 陳文端家聯云:老去自覺萬緣俱盡,那管人是人非;春來尚有一事關心,祇在花開花謝。
- 陳文端父子學本誠明,志切伊傳,雖功茺有弗逮,然定國本而安社稷,亦非後世偷生茍免者者之所能也。黃少宗伯輝之於泰昌亦然。
- 先正如韓石溪、王南岷、任少海、陳文端、文憲五君子,或嚴氣正性,或樸實謹密,或端凝簡重,資質不凡。
- 黃太史有言:士大夫下筆,使有數萬卷書氣象,便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又云:字不宗二王,終為下品。余飲虹云:曾讀兩相文字,氣度春容,與任、黃二太史迥別。
- 先正有云:生平不作圓軟態,此是丈夫;能軟而不失剛方之氣,此是大丈夫。黃鐵菴《菴書》得此意。韓石溪家聯云:朝廷放歸,誓不管閒事,內外親朋,請勿開口;家庭宜靜,須早完公事,弟男子姪,各宜體心。李青霞嘗稱玉壘相公有仙骨,少海太史有仙眼。
- 李華池名竹,過止成誦,博雅好古,性嗜酒外不涉世務,如李青連之為人。太夫人生先生時,夢一道人跨龍而以為謫仙雲。
- 陳文憲計聞,上命皇長子曰:陳閣老侍若講讀,宜若卹其喪。乃遣中官致金帛,此明朝所未有也。
- 大理寺母德純奏曰:本生之義,蓋嘗詔天下矣。今復去之,則兩考無別,自古及今,殊無此禮也。留中。戊寅,世廟齊居文華殿,公同何孟春等一百三十一人赴左順德門跽伏力爭。上命司監官錄諸姓名,收擊諸為首者公等八人於獄,編伍受杖。
增續
[編輯]增續跋言
[編輯]蜀自兵燹後典籍散失古誌鮮鮮有存者 上御極之十年 制詔天下纂修省誌郡邑 以次編輯越四年蜀復擾攘致多未遑二十五年復 詔海內增修舊誌為 國家一統成書們是各省郡邑次第修舉而果郡誌則前刺史閭山李君所修也歲乙酉余奉 簡命來守宕渠索郡誌闕逸不可帙詢其故 僉曰厄於火嗚呼李君搜羅於荒殘灰燼之餘亦僅存十一於千百而又為祝融所厄零落無稽緬惟流風善政故家遺俗不禁撫撫江山之勝㮣而穆然於彼都人士也越一年訪之營令張君出有原板一冊乃授首令王君學博王君程君撿遺板於東廡缺者補之壞者修之不閱月而剞劂工竣成書復完聊以塞責而又查自二十五年以至於今凡秩官科第以及兵制之添 設者藝文之間出者增定而附諸未庶什年來守令參佐科第人物一一條晰不至闕焉未備以俊夫後之君子之採拾雲爾因綴數言以跋其後時 康熙四十有六年歲次丁亥孟夏吉旦賜進士第中憲大夫知順慶府事槜李李袁定遠謹跋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纂修順慶府志以後未與紀載秩官科第等項
[編輯]順慶府
[編輯]知府
[編輯]- 梁 璜 山西汾州府平遷縣人巳酉舉人康熙三十年任
- 邵逢春 北直順天府宛平縣人貢監康熙三十二年任
- 白為章 鑲白旗遼陽鐵嶺縣人監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 袁定遠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庚戌進士康熙四十四年四月任
通判
[編輯]- 任士璦 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例監康熙三十年任
- 趙 晟 福建漳州州府龍溪縣人拔貢康熙三十五年任
- 張 懌 山西平陽府蒲州人例監康熙三十九年任
- 王以豐 奉天蓋州人例監康熙四十四年任
經歷
[編輯]- 徐承熙 浙江嘉興府秀水縣人吏員康熙二十八年任
- 吳廷簡 江西撫州府金谿縣人吏員康熙三十八年任
- 黃玉瓉 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吏員康熙四十年任
- 唐則寬 江 南昌府南昌縣人吏員康熙四十二年任
- 馬維詔 山西大同府大同縣人吏員康熙四十四年任
教授
[編輯]- 陳 俊 夔州府奉節縣人辛酉舉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 吳秉忠 夔州府達州人癸卯舉人康熙三十年任
- 王 鼎 重慶府巴縣人庚午舉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 蒲薦馨 潼川州蓬溪溪縣人辛酉舉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訓導
[編輯]- 程元霦 敘州府隆昌縣人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
南充縣
[編輯]知縣
[編輯]- 陳邦寄 遼東鑲黃旗人康熙 十九年任
- 錢 濬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 王 鶴 河南河南府孟津縣人陜西隴州知州降補 康熙四十二年任
教諭
[編輯]- 蒲薦馨 蓬溪縣人辛酉舉人
- 王 捷 峩眉縣人庚午舉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 黃 琬 中江縣人天酉舉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 鄧必達 瀘州人辛酉副貢康熙四十五年任
訓導
[編輯]- 江中鯤 遵義府遵義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九年任
- 陸萬瑚 直隸雅州人歲貢康熙四十八年任
典史
[編輯]- 曲 斌 順天府宛平縣人吏員康熙四十二年任
- 錢鳳威 順天府大興縣人吏員康熙四十四年任
西充縣
[編輯]知縣
[編輯]- 顧用霖 江南蘇州府長洲縣人壬戌進士康熙二十八年任
- 藺復元 正白旗人廕生康熙三十二年任
- 郭 沅 河南開封府郾城縣人甲戌進士康熙四十一年任
- 方曰定 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人歲貢康熙四十二年任
教諭
[編輯]- 高于崧 重慶府涪州人丁卯舉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 何 煥 敘州府宜賓縣人癸酉舉人康熙三十十七年任
訓導
[編輯]- 張天鵬 達州人歲貢康熙十九年任
- 陳 信 寧番衛人歲貢康熙四十年任
- 宋 弓 保寧府巴州人歲貢 康熙四十二年任
典史
[編輯]- 苑茂生 山東鄆城縣人吏員康熙三十年任
- 薛 琮 直隸延慶州人吏員康熙三十六年任
- 張 銳 陜西富平縣人吏員康康熙四十年任
- 王增 蘇州府宛平縣人吏員康熙四十五年任
- 戴 房山縣人吏員 四十五年任
蓬州
[編輯]知州
[編輯]- 談永朝人舉人康熙二十十八年任
- 李滋奇三韓人 改前龍陽縣知縣康熙二十六年任
- 佟世愚 奉天人監生前資縣知縣康熙四十五年任
學正
[編輯]- 王纘修 潼川州人歲貢康熙二十八年任
- 余啟志 奉節縣人歲貢康熙四十三年任
- 黃 鼎 長奉縣人丙子舉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訓導
[編輯]- 曹衍祚 汝川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七年任
- 何 廉 壁山縣人歲貢康熙三十十八年任
吏目
[編輯]- 袁廷英 順天府大興縣人吏員康熙二十八年任
- 王廷揚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吏員 康熙三十年任
- 金 鼎 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監生
- 江 阜 江南盧州府桐城縣人吏員康熙四十三年任
營山縣
[編輯]知縣
[編輯]- 何 禎 浙江杭杭州府錢塘縣人監生 康熙二十八年任
- 高 珍 鑲黃旗人㤙監康熙三十二年任
- 張玉璘 山東兗州府鉅野縣人監生康熙四十一年任
教諭
[編輯]- 蕭 菁 墊江縣人丁卯舉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 李森崑 成教府簡州人拔貢康熙四十三年任
訓導
[編輯]- 周 衢 成都府崇慶州人歲貢康熙二十五年任
- 石奠國 敘州府興文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七年任
- 王 愷 會川衛人歲貢康熙四十四年任
典史
[編輯]- 逮雲桂 直隸真定衛人吏員康熙三十一年任
- 于 濬 直隸真定府武強縣人吏員 康熙四十四年任
儀隴縣
[編輯]知縣
[編輯]- 包太隆 正黃旗人監生康熙二十七年任
- 邵弘堂 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巳酉舉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 胡士觀 湖廣寶慶府邵陽縣人丁卯舉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 莫士毅 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監生康熙四十五年任
教諭
[編輯]- 唐獻章 保寧府人副貢康熙四十一年任
- 楊 芳 成都府簡州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訓導
[編輯]- 施成澤 成都府簡州人歲貢康熙二十七年任任
- 何玉璽 保寧府南部縣人歲貢康熙三十年任
- 高天培 綦江縣人歲貢康熙三十五年任
- 金聲振 眉州人歲貢康熙三十六年任
- 胡為輔 重慶府墊江縣人歲貢 康熙四十一年任
典史
[編輯]- 周 鑣 江南人吏員康熙二十九年任
- 蓋之相 陜西邠州人吏員康熙三十三年任
- 王 銘 直隸真定府新河縣人吏員康熙四十一年任
廣安州
[編輯]知州
[編輯]- 李時泰 正經人廕生前筆帖式康熙三十年任
- 劉德統 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人拔貢 康熙三十五年任
- 邵仲禮 順天府宛平縣人貢監前福建布政司經歷 康熙四十一年任
- 江中楫 江南徽州府敦縣人歲貢康熙四十七年任
學正
[編輯]- 孫無勳 邛州人歲貢康熙二十六年任
- 陳治才 夔州府萬縣人歲貢康熙三十年任
- 黃中美 瀘州人庚午舉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訓導
[編輯]- 徐應宿 安岳縣人歲貢康熙三十四年任
- 傳之勵 遵義府桐梓縣人歲貢 康熙四十四年任
吏目
[編輯]- 陳文新 河南溫縣人監生康熙二十六年任
- 王廷舉 河南豐縣人吏員康熙三十八年任
渠縣
[編輯]知縣
[編輯]- 王秉義 鑲紅旗人廕生康熙二十六年任
- 常一真 河南開封府鄭州人丙午舉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 李毓英 山東州府臨淄縣人巳未進士 康熙二十八年任
- 孫叔貽 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丁卯舉人康熙熙三十年任
- 侯承垿 江南常州府無錫縣人歲貢康熙三十七年任
教諭
[編輯]- 袁開聖 峩眉縣人丁卯舉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 蕭盛昱 重慶府墊江縣人丁卯舉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訓導
[編輯]- 李山眉 溫江縣人歲貢康熙二十六年任
- 張名世 巴縣人歲貢康熙二十九年任
- 蕭際盛 成都府綿竹縣人歲貢康熙三十四年任
- 李天敘 夔州府巫山縣人歲貢康熙四十四年任
典史
[編輯]- 陳伯乾 山東德州人人吏員康熙二十五年任
- 劉德濬 山東濟寧州人吏員康熙二十九年任
- 盧 龍 直隸獻縣人吏員康熙三十七年任
- 薛 琮 直隸宣化府延慶州人吏員前西充 康熙四十三年任
大竹縣
[編輯]知縣
[編輯]- 楊 務 江南揚州府興化縣人舉人康熙一十 年任
- 何 藩 江南松江府華亭縣人歲貢康熙三十 年任
- 劉文著 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歲貢康熙三十五年任
- 鄒圖雲 江西建昌府南城縣人進士康熙四十一行
教諭
[編輯]- 程 晉 夔州府萬縣人副榜康熙三十三年任
- 羅 鈺 重慶府忠州人舉舉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 羅錦襄 成都府資陽縣人拔貢康熙三十八年任
訓導
[編輯]- 楊延楠 保寧府劍州人歲貢
- 謝朝玉 嘉定州榮縣人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
- 張 昈 成都府威州州人歲貢康熙四十四年任
典史
[編輯]- 諸世維 北直吏員
- 姚 祥 浙汪紹興府人吏員
- 郭天培 陜西西安府咸寧縣人吏員
隣水縣
[編輯]知縣
[編輯]- 許允元 順天府昌平平州人廩士康熙二十六年任三十二年陞巳州知州
- 姚弘烈 奉天人歲貢康熙三十三年任四十一年陞河南汝州知州
- 郭 鍈 漢軍歲貢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任本年九月丁艱
- 徐枝芳 福建建寧府浦城縣人舉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教諭
[編輯]- 趙 暄 劍州人舉人
- 古慥四 酆都人舉人
- 章闇然 嘉定州人舉人
訓導
[編輯]- 張天鵬 達州人歲貢
- 黃月輝 中江縣人歲貢
- 周 衢 成都府崇慶州人人歲貢
典史
[編輯]- 陳 鼐 天津衛人
- 洪經芳 杭州府東流縣人
- 陳 友 保定府祁州人
- 洪永年 歸德府永挽縣人
- 沈非龍 杭州府仁和縣人
順慶營
[編輯]增續國朝修志以後未與紀載康熙二十七年設立順慶營經制官員及馬步戰守兵 順慶營 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馬兵九十五名 步戰兵一百三十五名守兵二百七十名名共五百八見名康熙四十年撥歸提標把總一員馬兵二十名步戰兵三十名守兵五十名止設經制遊守千把官兵四百七員名
順慶營遊擊府
[編輯]- 康承祖 山東臨清衛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移移任
- 許士龍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
- 施 瑤 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行伍康熙三十八年任
- 杜汝崑 山西大同府人行伍康熙四十年任
- 達養棟 陜西涼州衛人行伍授都督劍事康熙四十三年任
守備
[編輯]- 吳伯裔 重慶府巴縣人武舉康熙二十七年任
- 王 錦 陜西延安府人村材康熙三十四年任
- 羅萬繡 直隸天津衛人武舉康熙三十八年任
- 王永錫 北直祁州人辛未武進士康熙三十九年任
千總
[編輯]- 劉漢臣 陜西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
- 王正名 河南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
- 張 振 山東人行伍康鸆二十九年任
- 陳 武 陜西長城縣人行伍康熙三十五年任
- 劉 六 陜西人行伍康熙三十九年任
- 陳善教 陜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一年任
- 趙景龍 陜西人行伍康熙四十一年任
- 王明興 陜西甘州人行伍康熙四十四年任
- 韓 豹 河南人行伍康熙四十伍年任
把總
[編輯]- 姚光被 河南人行伍康熙二十七年任陞本營千總
- 胡守禮 陜西人行伍康熙二十年任陞本營千總
- 董成榮 龍安府人行伍康熙二十九年任
- 朱應洪 陜西人行伍康熙二十九任
- 劉 雄 陜西人行伍康熙三十四年任
- 張化英 陜西人行伍康熙三十六年任
- 張進才 陜西人行伍康熙四十年任
- 邵友仁 夔州府人行伍康熙四十五年任
- 王 元 陜西西人行伍康熙四十四年任
- 王 璽 河南府人行伍康熙四十四年任
科第
[編輯]進士
[編輯]康熙戊辰科
[編輯]- 王 升 南充人,任文選司即中
康熙甲戌科
[編輯]- 張有光 南充人,任任縣知縣
康熙丁丑科
[編輯]- 任爾瓊 南充人,癸酉解元
康熙庚辰科
[編輯]- 于之輻
- 王曰俞 俱營山縣人,癸酉舉人
舉人
[編輯]康熙丁卯科
[編輯]- 韓 敏 南充人
康熙庚午科
[編輯]- 杜 升 任鹽亭諭
- 馬建勳 任武康縣知縣,俱西充人
- 段維黻 渠縣人
康熙己卯科
[編輯]- 冉介異 南充人
- 李昭治 西充人
- 李源長 廣安人
- 侯學脩 營山人
- 江世祚
- 徐元良 俱大竹人
康熙壬午科
[編輯]- 寇 昂 渠縣人解元
- 程 鎬 南充人
- 馮志章 隣水人
- 崔 鰲 西充人
康熙乙酉科
[編輯]- 何 琬 南充人
- 宋時溓 南充人
- 羅 忻 營山人
- 楊奇昌
- 張 芳 俱廣安人
- 吳存珌 隣水人
貢士
[編輯]南充縣貢士
[編輯]- 楊象觀 任蒲江訓
- 陳文懿
- 崔文遠
- 張維衡
- 羅 洪
- 王士弘
- 楊元玠 任資縣論
- 文 郁
- 屈必通
- 羅 達 任隆昌諭
- 孫如綽
- 李 彬
- 馬 俊
- 冉 翹
- 韓 敬
- 常文煥
- 羅司隆
- 任尚志
- 唐 元
- 周世祿
- 甘克家
- 馬天縱
西充縣貢士
[編輯]- 趙心鼎
- 斯之凱
- 張嘉論
- 李 琰
- 龐惟中
- 馮天敘
- 吉乾貞
- 王養奇
- 李 楷
- 馮述善
- 馮天榮
蓬州貢士
[編輯]- 熊貞麟
- 羅在弼
- 劉竹苞
- 熊天麟
- 熊兆麟
- 陳所聞
- 蘇 瑤
- 陳天縱
- 王允中
- 張萬言
- 楊弘烈
- 鄒宗孟
- 鄭玉璽
營山縣貢士
[編輯]- 李如唐
- 陳所學
- 龔 恆
- 李依仁
- 冉志孔 成都府訓
- 李欲仁
- 陳王前
- 陳所論
- 王吉生
儀隴縣貢士
[編輯]- 傳曰新 綦江縣訓
- 黃新甲
- 張 理
- 胡 㫤
- 馮懷珍
- 席馮龐
- 陳丕治
- 佘際辰
- 馬斯英
- 張彩
廣安州貢士
[編輯]- 蒲天培 新都縣諭
- 鄭 咸 南江縣諭
- 蕭懷貞
- 歐賡歌
- 王 韜
- 陳文謨
- 鄭 名
- 劉永清
- 楊于藩
- 張毓靈
- 胡永錫
渠縣貢士
[編輯]- 王開第
- 熊 銓
- 蒲 湜
- 王令德
- 李 浣
- 程 鵬
- 歐中清 犍為縣訓
- 蘇易簡
- 蒲 洹
- 王 謨
- 張 理
- 李 淇
- 何蔚彩
- 蒲 洺
- 黃 瑄
- 蒲 芳
- 周 瑛
- 周 冕
- 湯亶中
- 熊維新
- 歐 愈
大竹縣貢士
[編輯]- 朱文煥 蒼溪縣訓
- 周世昌
- 王以偉
- 孔映昭
- 黃良相
- 黃維世
- 丘道隆
- 張萬言
- 黃玉魁
- 熊兆先
- 陳 玫
- 周世熹
- 蔡永甲
- 王以晟
隣水縣貢士
[編輯]- 孟學詩
- 周文衡
- 甘維元
- 甘惟治
- 王學珣
- 孟士驓
- 馮士岱
- 王學開
- 鐘應朗
- 王學闢
- 吳存中
- 胡士奎
- 吳存性
- 楊宗美
- 王道崇
監生
[編輯]- 羅文達
- 羅 藻
- 劉永功
- 杜天樞
- 杜又喬
- 王者弼 俱南充人
- 趙 梓
- 李昭漢
- 袁 岱 俱西充人
- 晏席珍
- 楊弘勳 俱蓬州人
- 陳 繡
- 陳 繏
- 陳汝霖
- 陳 綵
- 陳 緒
- 羅 㥌 俱營山人
- 蒲 潔 陜西曲阜縣丞
- 段維黻
- 李 冒
- 鄧 林
- 葉承宣
- 王于祉
- 郭 淳
- 游繼醇
- 劉正煥
- 劉正熿
- 劉正烯
- 李 松
- 謝奇生
- 鄭梁棟 俱渠縣人
武舉
[編輯]康熙庚午科
[編輯]- 馮若驥 南充人
- 張開甲 渠縣人
康熙已卯科
[編輯]- 蒲在鎬 南充人
- 楊奇賢 廣安人
康熙壬午科
[編輯]- 王 玠 南充人
康熙乙酉科
[編輯]- 張茂先 渠縣人
增續藝文
[編輯]詩
[編輯]詠郡城八景(袁定遠,浙江秀水縣人,進士,順慶太守)
[編輯]果山秋色
[編輯]- 果山一片草離離,不是當年景物時。若得雙柑猶有興,願將斗酒聽黃鸝。
白塔晨鐘
[編輯]- 城東蕭寺傍雲開,一塔崚嶒立水隈。霜月未低人未醒,鐘聲早巳渡江來。
曲水晴波
[編輯]- 源出琉璃分外青,天光雲影照波明。謾言水是無心物,曲曲灣灣似有情。
朱鳳朝霞
[編輯]- 山勢廻翔若鳳鳴,詩難題詠畫難成。霞光照處真奇絕,萬丈紅綃對日明。
青居煙樹
[編輯]- 一水囘環兩岸分,參差煙樹掩斜曛。春來好向山頭望,青翠重重似綠雲。
金泉夜月
[編輯]- 埋釵一事自非訛,明月千秋浸碧波。始信黃金能化水,世人何故欲金多?
棲樂靈池
[編輯]- 莫訝靈池萬古傳,江心水真透山巔。欲知此內相通理,須問當年謝自然。
連洲古䜟
[編輯]- 人傑由來屬地靈,山形水勢護雙汀。只今剩有秋濤響,誰向城頭月下聽?
又題八景〔有引〕(王以豐,字懋公,奉天蓋州人,順慶別駕)
[編輯]- 宕渠八景,古人題詠最多。兵燹後搜羅入志者,僅十之一。數十年來,志復遺缺,以致名山勝蹟,仍歸文獻之無徵矣。乙酉,郡侯侯袁先生來撫茲士,民安物阜,百廢俱興。獨慨郡志一書,止存斷簡,簿書之暇,親為校訂。不越月,補舊增新,復彙成帙,俾按圖以索,而八景遺蹤,依然可考。雖皆榛莽丘墟,終不至荒煙湮沒也。予謬襄斯郡,爰賦短章,敢雲媲美前賢,聊以續貂雲爾。
宋山秋色
[編輯]- 露冷兼葭八月天,尋秋來到果山前。不知橘柚歸何處,無數荊榛起暮煙。
曲水晴波
[編輯]- 樹夾澄波曲折流,臨溪坐看水悠悠。我雖未向山陰過,差勝蘭亭一度遊。
朱鳳朝霞
[編輯]- 天半紅綃對翠屏,丹霞朱鳳兩亭亭。恰如一片桃花影,照得春山分外青。
金泉夜月
[編輯]- 清光閃爍一輪圓,浸入波心不計年。明是神仙藏玉鏡,何常有月在金泉?
白塔晨鐘
[編輯]- 隔水招提一塔圓,山僧早起愛遲眠。鷄聲未報鐘先到,催動江城萬戶煙。
青居煙樹
[編輯]- 遠樹重重暮靄浮,天然隹景對山樓。緣陰淡處煙來補,翠色濃時雨乍收。
連洲古䜟
[編輯]- 山川靈秀毓公侯,千載猶傳大小洲。峩欲攜樽洲上坐,隔江撐過木蘭舟。
棲樂靈池
[編輯]- 靈池莫訝與江通,曾有仙姝自不同。夜半冷冷山籟響,猶疑簫管在空中。
兩夜過延壽觀(劉謙,字益侯,四川學使,比直,真定府武強縣人)
[編輯]- 髣髴聞狺吠,尋聲至汛塘。大呼驚睡卒,強起具溫湯。手拭油衣漏,心知驛路長。從茲將火炬,高下任宵行。
其二
[編輯]- 延壽觀前過,無僧任叫號。雲深山似墨,兩急水如潮。跋浪魚龍出,跳梁豺虎驕。驚鬼應巳去,剪紙未須招。
登賽雲臺(張懌,字大凱,順慶府別駕,山西平陽府蒲蒲州人)
[編輯]- 憑高俯矙倍分明,山色波光兩後清。萬疊翠屏圍四野,兩條雪練抱孤城。
渡嘉陵江
[編輯]- 嘉陵渡口蓼花紅,小艇橫江破曉風。兩岸平沙秋水闊,數聲柔櫓白雲中。
春晚登西山絕頂(王鶴,河南孟津縣人,南充令)
[編輯]- 薄暮芙蓉亂,林光襲野人。山高天漸近,雪盡草方新。所向因成趣,茲遊逈絕塵。欲歸歸不得,恐負嶺頭春。
江水
[編輯]- 為恨東流水,滔滔未有涯。不辭來萬里,一夜到三巴。雲樹牽檣影,秋風觸岸沙。如何持漢節,八良泛輕槎?
西園即事
[編輯]- 兩歇園如洗,晴看草木新。踈籬纔過水,曲徑半通畇。魚戲非因客,花飛不避人。悠然鐘磬響,䉕舍在東鄰。
江舟暮返
[編輯]- 煙舫中流急,嘉陵兩岸開。夕風隨處到,好月忽飛來。沙靜明如雪,湍奔響若雷。傳籖相對笑,飲乃棹歌廻。
遊宕渠山
[編輯]- 宕渠山北轉,勢除似崤函。崖斷雲來補,蹊荒竹未芟。牛羊遊壁壘,舟楫擊松杉。司馬江州遠,青青濕布衫。
登尊賢閣遠眺
[編輯]- 凴檻疑無地,川原閣外收。遙天開劍壁,斷岸俯江流。野戌烽煙靜,山村桑柘笛。昇平容坐嘯,閒殺紫驊騮。
嘉陵秋望
[編輯]- 果州城外天寥闊,黃柚丹楓秋正高。萬里南行悲伏櫪,兩年西笑對神皋。麟遊靈峙舒萍草,鳥集苞桑育羽毛。簪短帶長聊縱目,嘉陵濤似廣陵濤。
譙光祿墓
[編輯]- 光祿侯封九十餘,爭傳仇國勸降書。漆燈明滅秋煙裏,石馬蕭條夜月虛。都尉壩荒陳壽宅,宕渠人憶紀公車。惠陵昭烈如相見,舊日君臣此索居。
貫維堂偶詠
[編輯]- 蜀稱鷄肋可忘機,日坐孤亭澹落暉。巴子城開丹嶂合,嘉陵驛遠素書稀。花逢好兩還須發,鳶戾何天不可飛。七十高堂今矍鑠,笑看兒著老萊衣。
乙酉築草亭憶呂天益昆仲
[編輯]- 霜霜繁露冷鴈來初,伐木丁丁結草廬。遠市新嵐趨洞壑,干霄籠竹俯庭除。巴西地濕愁多病,渭北秋高好著書。風落夕雲三萬里,元方昆季近何如?
乙酉秋夜欲約張慶餘同登朱鳳山絕頂
[編輯]- 欲上高峰第一層,江山佳處快同登。於人秋月今如此,愧我我弱冠總未能。同馬攻車思洛浦,觀風聽樂有延陵。牽居南北皆霜鬢,那得青蓮擊日繩?
杜鵑
[編輯]- 踈枝夜半舞廻風,雨後新煙散遠空。望帝宮中花寂寞,天津橋畔月朦朧。國聲斷入園林響,拂羽高飛鳥道窮。口血未乾緣底事,鱉靈今巳去蠶叢。
古意
[編輯]- 萬里龍沙戌,蘆笳八月秋。秋空明月好,切莫近高樓。
春日早起
[編輯]- 良晨啟素園,風日延新草。春鳥嚹花飛,落來深未掃。
宕渠見雁思江南浦雲曠二首
[編輯]- 獨向江皋數雁群,關河嘹嚦不堪聞。遙遙書繋相思字,萬里東飛只為君。
- 渭樹江雲隔雁群,多年貧病不相聞。為憐寶帶橋頭月,不照青天獨照君。
秋日送友人歸河南
[編輯]- 送君躞蹀出城關,滿目江山歷塞塵。莫怪長條輕折盡,年年楊柳怨歸人。蕭蕭蘆荻滿江干,遠近秋秋雲濕錦鞍。萬樹蟬嗚楓葉落,七盤山色待君看。棧閣晴雲傍馬飛,山光到處襲秋衣。金牛峽接青龍背,只恐歸人不肯歸。行行朝莫共雲山,歷國蘇秦久未還。一片歸心禁不住,隨君北過五丁關。
春日登城望桃花約彭貞一不至
[編輯]- 白雲初卷明江樹,孤客乘春愁日莫。兩岸紅飛二月花,花飛不辨螺溪路。
南樓晚望(張衍懿,江南太倉州人)
[編輯]- 獨上南樓望,孤城一水間。連天荒荒草路,隔岸夕陽山。北極人來少,西爐戌未還。臨風思漢節,何檄諭諸蠻。
巴江夜月
[編輯]- 皓月上江城,秋空萬里清。金波隨峽湧,玉露浥沙明。愁唱關山遠,從教河漢橫。徘徊望牛斗,無限故園情。
日上
[編輯]- 獨凌高閣望雲橫,截峽束湍江水倒流。麥壠風開翻雉綱,沙灘煙起聚漁舟。遙思故國青天外,萬里蒼茫動客愁。
雨夜
[編輯]- 秋雨空齋徹夜聞,孤燈對酒不成醺。一年魚鹿慚蝸角,萬里關河阻雁群。地人巴江常少月,天連巫峽搃為雲。人情友覆渾如此,漫看相如諭蜀文。
巴中九日遇雨
[編輯]- 瘴雨蠻雲鬱不開,他鄉何虔可登臺。天邊雁影迎風斷,峽外江聲擁樹來。失路孟嘉無舊識,傷時庚信有餘哀。攜樽獨上南樓望,欲插茱萸首重回。
巴江雨後(王眉榖南充令,長子侯補主事)
[編輯]- 寒生積雨後,旅客易秋衣。落葉輕能響,濕雲重不飛。遠看新浦樹,回憶故山薇。厭彼嘉陵水,東流流何日歸?
西園
[編輯]- 細雨連晨夕,孤亭暑氣收。雀嚹初濕草,蟻上未開榴。為愛園林靜,渾忘今古愁。逍遙堪倚劍,西笑憶中州。
登東城樓作(王眉年,南充令,次子侯選知縣)
[編輯]- 新晴無事一登樓,極望天南萬里秋。故國蒼茫煙樹隔,他鄉羈旅雁鷖浮。西來山色連巴嶺,東走汀聲入楚丘。遠近依然殘壘在,駊駖日夜嚮孤舟。
尊賢閣懷古
[編輯]- 尊賢閣傍大江邊,秋日登臨意惘然。開漢樓頭雲欲散,宕渠城上烏初還。孤峰峙立青天外,兩水水爭流緣樹前。風景不殊人代易,凴欄空望舊山川。
題留靜邊寺(侯承垿,江南無錫縣人,渠縣令)
[編輯]- 靜邊寺影傍西天,松柏亭亭枝倍妍。唐宋流芳碑更古,元明遺跡缽還堅。嶺高翠色廻廊後,水曲清光繞殿前。撿點工人修葺早,從今七寶快長年。
郡侯白公召賞池蓮
[編輯]- 傳道嘉湖好,紅蓮香滿庭。猿啼驚宿鳥,魚躍亂浮萍。兩過花逾潤,煙迷葉更青。君侯乘雅興,漫擬醉翁亭。
其二
[編輯]- 池邊秋氣爽,夜靜聽蛩嗚。竹裡狂風影,林間曲水聲。香飄天際遠,花照月光清。才短無佳句,依依敢伴行。
題留三匯〔即事〕
[編輯]- 三江匯水曲,乘興慣停車。浪急浮神馬,峰清照石魚。天工人莫駭,民力我須儲。螺尾灘聲轉,欣看客意舒。
題留渠邑
[編輯]- 宕渠花放色逾新,好鳥枝頭語意親。嶺峻亭首幽徑爽,江清幕外碧光勻。萬家食足風猶古,十載身忙學未純。乘興尋遊誰處可?還憑詩酒趨良辰。
白磁洞(徐枝芳,福建浦城人。隣水令)
[編輯]- 盤旋烏道上平原,古洞幽深靜不喧。自有甘泉來活水,何須載酒問桃源?
臥龍坡
[編輯]- 遙望臥臥龍勝,巍然霄漢間。松濤疑作雨,雲勢欲吞山。馬蹶人皆倦,亭新樹自閒。我來存感慨,丞相渺難攀。
惠樓雜詠
[編輯]- 青山當牖竹沿溪,坐對群峰孰與齊?春靜幽禽多怪語,聲聲飛過石橋西。一聲雀噪過樓東,卷被開窓日巳紅。獨有桃花情易惹,年年無處不春風。花時置酒破春寒,樓靜風高燕子閒。日暮山頭新月上,焚香直坐到更闌。樓閣風微燕語喃,晴和正好誠青衫。深紅淺綠相輝映,山外風光逈不凡。
如夢令(春日東周康侯廣文)
[編輯]- 為問海棠開否?又值去年時侯九十好春光,曾記與君消受。依舊,依舊,莫負花前酒。酒後
過無際寺(鄒圖雲大竹令)
[編輯]- 公餘無計避塵氛,嘉聽鐘聲出白雲。雲古寺梅花晴沼放,高僧竹院午香焚。煎成錄茗前春味,摘得青蔬滿座芬。何事攅眉歸去早,暖風亦自送微醺。
過九盤山
[編輯]- 嶺上行人踹,風前立馬嘶。路從山左右,崖傍水東西。捷足礙頑石,輕車翻濁泥。林深時欲兩,怕聽鷓鴣啼。
宿凈邊寺
[編輯]- 江村雪映古浮屠,舟子凍眠隔岸呼。暮鼓敲殘燈影動,老僧茶灶作行廚。
雙溪燕尾(在治城外西北之郊)
[編輯]- 水遶城西北,紆流勢欲東。投懷成合抱,轉翅在廻風。蕩漾差池影,頡頏清淺中。快如雙剪下,前路有橋通。
過仙橋(在治城北明口)
[編輯]- 家住迎仙里,來往迎仙橋。三十登科後,摘茲萬里遙。小橋通城北,遇仙名早標。我行與仙遇,俯仰極高超。駟馬情何鄙,飛舄有王喬。
遊白塔(程元霦府儒學司訓)
[編輯]- 勢如文筆鎮狂瀾,層疊莊嚴清凈觀。形聳寺旁霞彩耀,影垂潭底水晶寒。登臨環顧千峰秀,俯首遙睇萬壑寬。每旦山僧題釋偈,鐘聲散入五雲端。
漢紀將軍誕日(世傳為城隍)
[編輯]- 成仁仁正氣在榮陽,豈識赤心身後王。主勢巳危群莫策,策,敵鋒難犯巳甘嘗。形歸灰燼乾坤老,忠貫人間日月長。民到于今蒙福庇,年年此目躋公堂。
落耕青蓮溝(彭長泰,南充人)
[編輯]- 為慕躬耕事,歸來學種田。人營新白屋,地接古青蓮。取徑開叢棘,尋源得舊泉。襄陽如有寄,不用買山錢。
青居山閱宋時故城
[編輯]- 卓絕青居險,雲中閣道懸。城成南宋目,地闢大唐年。俯視全川水,孤撐半壁天。空餘一片石,功業幾人傳?
弔光祿譙公墓
[編輯]- 雖識天心在,臨年豈愛軀?勸降書是誤,仇國論如迂。墓老孤城曲,祠荒宿草蕪。嗟哉終寂莫,萬右一長吁。
春日與諸同人飲賽雲臺
[編輯]- 象外鶯花分外幽,攜樽人至飲高樓。長橋倒影浮溪面,遠塔幾雲雲出嶺頭。樹老松杉非近代,碑殘文字幾經秋。江山不遂滄桑變,我軰今來續勝遊。
觀楊巨源將軍射獵西西山
[編輯]- 草木霜凋雉兔肥,秋原立馬看鷹飛。指麾士卒如臨敵,親見將軍自合圍。雪裏桃花刀殐血,風翻柳葉鐵為衣。當年裴旻何高下,常過西山射虎歸。
題螺溪釣所
[編輯]- 螺溪一水曰瀧瀧,激石爭流未肯降。覓得磯頭堪理釣,何須遙羨富春江。
山中荅王擬山使君
[編輯]- 年來幾幾易鶡皮冠,住老青山入道難。戶外從無車馬跡,白雲漫擬使君看。
遊朝陽洞(柳湯魁寧夏遊學醫士)
[編輯]- 清晨覽勝上朝陽,悞入天臺遇阮郎。洞口桃花親囑咐,君今歸去莫傳方。
憶清暉閣
[編輯]- 樓臺已化碧塵飛,隹氣空空籠翠薇。惟有落花芳草地,至今一片屬清暉。
登過江樓
[編輯]- 闊水含煙兩岸秋,江樓倚望漫悠悠。日間多少往來客,都上孤舟過浪頭。
題詠白塔
[編輯]- 登臨回視萬山低,自覺孤高莫與齊。疑是崑崙白玉柱,人間藉作上天梯。
文
[編輯]創建尊賢閣記(王鶴南充令)
[編輯]余牧秦隴十有二載庚辰去隴癸未補宕渠令秋九月抵任其域在坤維梁州之區參井天章江漢地紀北引雲棧之奇南接茶峽之嶮大江虹貫於左群山羅立於右土柔而風和美哉山河之固誠益州之襟喉巴子之都會也蓋陰陽潭噩淳灝清英淑萃之氣聚久而垕歷漢唐宋明以迄於於今賢哲叢生其孤忠大節與日月爭光參賛密勿吁咈乎太平 入則獻替出足以包舉黔首文章華國武以勘禍亂即庶司百官恪共厥職炳炳耀耀斯固土君子之大幸也若夫學古服官大受小知沉鬱於下不能用用不能盡天奪之年不獲老其才而卓犖乎世直道莫容值虎虎吞蛇螫之時孟鷙訾謷受吆咤於䝖貉之手聽進退於孔壬宵小之門傷巳斯又土君子之大不幸也至於生前封侯死有餘馨姓名載乎史冊勳業銘之鐘虞祠廟享之子孫祀之何 其偉歟或天步多艱瓖材瑰行懷其寶而迷其邦志甘泉石世系滅絕以衊於信史史稗官之所傳行事不少概見又自悲矣斯蓋士君子之有幸有不幸也不有後之君子誰則識之於戲旻天不弔獻忠蠭蜀取我衣冠而赭之幽我士女而殲之降割善類吾懼其文不足考獻不足徵奕世湮沒而禋祀之不臘也及是時盧牟漸立捐祿榖身自鳩工建閣二楹於南門之闈 先師櫺星門之東與梓童殿奎光閣相聯望不役一民不取財於廛市一任於已兼謀諸邑之羅西溪焉西溪羅先生者由甲午孝廉宰孝豐治行兩浙稱最例得考選對策中時弊言過切直上歏曰有古諍臣風眾眾惡之補行人詩所謂皇華臣也居六歲道不行遂隱於家讀書樂道土水其形骸年七十有七老而彌篤與余為忘形交因得考其姓氏官爵論次其先後星 布於上顏曰尊賢歲時薦俎豆尸祝庶幾與江山同流峙表見宕渠人才之難之盛以待後之學者太史公曰士之砥行立立名非附青雲之士烏能施於後世宕渠後進觀型效法孰勵其志作其氣立德立功立言他日為日為星為河漢古人非不可及天下事無不可為與漢唐宋明諸君子共傳不朽斯則建閣之餘意也夫是為記
創建義學記(王鶴)
[編輯]嘗攷南充古巴國地嘉陵朱鳳山高水長虹 貫繡錯甲西南歷漢唐宋明賢豪炳蔚震河嶽而光宇宙者煇煌卓犖史冊間洎明末流寇屠螫繼以吳迎蹂躪數十年來金戈鐵馬教化陵夷萟萟苑陸沉俗習頺敗而士風日遠於古矣余於癸秋奉簡命令茲土睠緬山川俯仰今古思先王黨庠術序之設自王宮國都以及郊坼閭巷莫不 建學立師家絃誦而比屋可封人心正聖學明風俗淑善而不忒猗歟盛哉今我皇上表章六經闡揚聖道孳孳然曰教天下以學凡內外臣工所以仰體 德意俾閭左秀良有所憑藉而起爰商諸文學士有以修建義學言者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卜宅於東門內嘉嘉陵驛故址相度經營櫛風沐兩芟荊敷菑鳩庀梓材勤垣墉塗㮣茨達樸斷不事丹蒰繪藻歷數月而告成於戲國家之楨幹藉 乎四方之人才實關乎學校之興廢今既興之爰述昌黎之言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肆我多士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憤啟於晦明風雨之際愓勵於曰用彝倫之中沉潛經史正誼謀道比休前哲廣譽天下方不上負吾君中負吾親親下負吾身若其教者束以章句學者專以記誦事勦襲倖利達無禆寔用雜以權謀術數妄干朱紫匪惟余不敢望於都人士要亦非 朝廷重士聖賢垂教之本意也昔胡安定先生患隋唐以來尚文辭遺輕業謹條約以身先之嚴師弟子之禮為文章皆傳經義日月刮劘㥊㥊為諸生言其所以治巳而後治乎人者程明道先生言於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本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宕渠之師若徒其思之哉 工興丁亥孟春望日落成於初秋正三楹耳兩楹階除植竹不及及他卉漪漪曠有斐之觀蘭蕙俎建中不伍於眾草贊成者邑紳彭君長泰義民杜荃也後之君子緣此而增廣之則斯學之大幸也夫
疏趙心抃(兵科給事中西充人)
[編輯]題為敬陳蜀省應行應革利獘懇乞聖恩酌賜整理以恤殘疆事
[編輯]臣 鄉四川遠在邊徼其間地力之厚薄民風之淳澆未有明白曉暢八 告者緣蜀省去 神京六七千里兵燹之後人民稀少仕宦寥寥又無經商之人往來各省游談之士交結縉紳因而疾苦利獘無由見知於人人 亦無從而知之 臣 係蜀人生長其地知之極詳所有興革利獘敬為我皇上陳之 一成都府水利宜責耑官也古稱益州沃野千里耑指成都一府而言其上最為膏腴又灌縣之水可以灌溉無亢旱之憂每年至二月下旬灌水放入四野之地盡成水田可以插栽秔稻又稱陸海當年人民繁盛時設有水利道耑管水政經營溝洫 以洩水害今水利道奉裁久矣然然從前田地未經開墾舊日溝渠仍在尚不致有害於人蒙皇上休養生息數十年人民漸多田地漸闢其中溝渠年久坍塌淤積無人淘汰又有豪強兼併之徒壤去阡陌以致水道壅塞每歲二月後一經兩集四望皆水淹沒稻禾無路可行大為民害 臣 見成都府通判一官職掌甚閒合無請 旨令其兼司水利使之董率各縣及時淘汰淤塞修築塌壞使水由故道匪但行旅旅無患即地方亦受經界清正之利而古制可復矣 一成都直季之官宜革也直季之官原以承審欽部案件今四川邊方小省人煙寥落詞訟鮮少至欽部案件雖或時有亦易歸結安用此直季者 為哉自有直季之官添百姓無限苦累蓋直季多輪泒各府通判衙署清令率皆貧瘠蜀省幅幟最寬山川又險往來奔走道路動需月餘一年之俸既不足供往來之之費勢必索夫馬於民間紛紛滋擾矣 臣 見外省煩劇地方尚有不用直季者何偏簡小省必欲有此名目也請敕撫臣永行革去嗣後遇有欽部案件及撫臣自理狀詞酌量事之大小緩 急就近批審或批原地方官承審結案庶案件可清民累可除且可絕夤緣之獘矣一驛站宜蛻道路之遠近除平量行改正也四川驛站設於我 朝甫定之初路途遠近乎險衝僻未盡協宜經制一定不能更變其中中有遠至百數十里者即近亦有八九十里者山高路險馬力易盡且羊腸烏道三四十里即可當平川之百里衝遠之邑額馬支應不敷遂起 民馬之議雖屢經督撫諸臣嚴禁然偏僻州縣尚可遵行咱當極衝者不得不取資民力於是每縣民馬有二十匹者亦有十餘匹者新復之民民何堪此累請敕撫臣細加清理查蜀省驛站之極僻者量為裁減路險而遠者量行增額酌於損益之間永禁民馬之害則民不招徠而招徠日集矣 一落地之商稅宜因時變通也四川偏在 一隅北通秦省東通楚省南通黔省僅三路耳當日定稅之時川北先入版圖秦省往來人多故於廣元縣定稅額一千四百餘兩楚省船隻一通即於重慶府定額數百餘餘兩黔省接連蜀界故於遵義府定稅額二千七百餘兩近日黔省貨物稀少而稅如故秦省災荒之後遠商寥落而稅如故起解額銀不足勢必蔓延土著生理既病商而又病民似宜隨時變通寬一分以 廣招徠俟克盈之日再議加額者也 以上四事皆關蜀省民生利獘 臣 冒昧詳陳仰副皇上軫念邊方矜恤遠民之意仰敕賜部議 臣 鄉叨浩蕩之恩不淺矣緣係條陳 臣 鄉事理字多逾格貼黃難盡伏乞皇上恩賜全覽施行 奉旨旨該部議奏
題為請申明言官之職掌以彰(名前同)
[編輯]聖朝昌言之實實政事昔時言路之途甚雜今耑責於科道官是科道衙門原以盡言為職分也況恭逢聖明在上懸鞀止輦無殊神禹虛懷諸臣凡有條奏必蒙聖顏開霽從容下詢使得盡其所言其或少存緘默又必俞旨導之使言是 皇上納諫如流豈非臣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之時乃極言竭忠者寡其故何也以臺臣而言各道御史與堂上都御史皆以御史名官古制無甚統屬彼此得互相參參劾今則都御史社監察御史儼然為屬官矣殊非設官初制且各道御史奏疏於前都御史指參於後其所以指參者以御史不先預聞也阻塞言路莫此為甚至 臣 衙門職掌曰封駁曰紏參曰條奏曰申救封駁申 救久已不行至於紏參條奏未嘗不循分盡職也然誰則無所避忌直言無隱者耶間有直言者議事之臣非斥為弔譽沽名即目為紛更報怨且誣為受人囑託不思人非性生回忠烈不忍負皇上拳養之恩孰肯以一身之功名性命冒此嫌疑哉即科道諸條奏有為皇上允行者亦有不允行者聖人無我必確見其應行與否否乃因偶一不用 遂相率以言為戒而群目為多事之人人必欲去之而後巳若非皇上聖明包容言官幾無容身之地矣伏乞皇上申諭科道諸臣務皆秉公抒蓋以副厥職不許瞻顧嫌怨茍且塞責各部諸臣凡議覆科道諸臣條奏止論其言之有無關係虛公採取不得因所言之礙其行事輒用私意概以無容議具覆庶幾人各有懷忠願盡之心而 國家收昌言之效矣 臣 邊方末學止知抒誠報主岡有瞻徇冒昧陳言伏乞皇上上睿鑒施行
醵金重樹雁塔引 趙心抃
[編輯]嘗聞造物忌名非靳名也惡夫名不稱實也故因積累之厚薄以成名之大小且因積累之久暫以基名之遠近或筮仕顯赫或半通朱綰或捷南宮或登賢書或逢恩例或膺歲 薦或人成均鹹得列名雁塔夫雁塔之名昉於唐其邕以韋肇登第後偶題名於上世遂襲為故事於義似無足重輕或者謂雁行有序而去來有定時凡士之採掇芹香肆業頖宮飛騰以成名者悉按年按科以紀紀名與任固如雁之不紊其行也抑名之成也有昔微而今顯者有前盛而後衰者有奕葉丕振如蟬聯者有隆替迭見若鵲起者亦有不大發越而衣冠綿綿者其乘除之妙固因人之積 累而然又如雁之去來不愆其侯也吾邑夙稱簪纓勝區歷代之宣猷黃閣草制鸞坡珥貂拖紫服豸佩魚坐尚書省理天下平以至作屏屏藩擁朱幡乘五馬分符花縣者指不勝屈豈第愽甲乙科名鼓鐘辟雝巳耶乃四貴坊磨滅難攷矣惟黌宮之雁塔尚存然在櫺星門內者創樹年遠僅有塔形幸㦸門外兩塔巍然似足壯觀又苦貞瑉不堅半為風雨肅蝕正嘉以前猶屬可稽隆萬以至 國朝則闕然焉矣每與同志除草穢洗苔蘚聚覽其間不勝浩嘆謀起而新之續之巳非一日慮工鉅費夥非一手足之烈復慮觀成甚易而謀始實難未敢輕試於行而司教先生慫恿激勸之曰斯勝舉也匪獨闡揚前賢興起後進其於淳人心厚風俗勸學敦行均有裨裨益蓋名之登於塔也匪易易也名登於塔旁觀者指之曰某某此某之前人也而今且衰矣某某此某之子孫也而今復盛矣衰者何 故而盛者何因耶即為之後者或目而思曰某某我之先人也而我何若此也思則奮矣或目而色喜曰某某我之祖若宗也而我幸不墜家聲也喜則愈加勉矣即此思與喜之心又若嘿為驅之俾其積德累仁矣若是則雁塔之宜新也誠不可緩也願闔邑之同為仁人孝子悌弟賢孫者視為已事母作泛觀觀各捐資斧共勷厥成以完茲勝舉雲
行健趙先生墓誌並銘(新城王士禎)
[編輯]康熙壬子予有蜀役蜀士之才美者多從遊而西充二趙子心抃心普兄弟尤卓犖奇偉因獲聞其尊人行健先生之賢又二十四年心抃官給事中與予同在京師於是先生年八十餘矣而神明不衰每家書至皆蠅頭絪書所以教誡心抃者不啻辟咡提命以為先生期賾未有艾也無何心抃視河報命歸而先生訃聞心抃擗踴泣血次先生行述 稽顙來乞銘嗚呼予以通門之舊仰止先生餘二十年矣其忍不銘按家乘趙氏之先本秦人明初徒蜀西充至良佐者有學行稱石橋處土處士子純純子延年家益起好施予鄉鄰待以舉火者恆數百家有二子長曰永慶次即先生諱長慶行健其字先生生年十五補博士弟子有聲世祖章皇帝順治十年甲午始以拔貢入國學謁選人得棗強縣丞為政平恕蒞事明決令長 取裁焉縣有大繇役輒倚辦事訖而民不知勞故上官重之有如禮俾署高邑武邑兩縣治狀著聞兩縣人尸祝之會以武邑迯人案註誤去官縣之父老子弟籲留不可則宿春糧泣涕走送百里外其感人如此先生既歸開門授徒戶履恆滿其訓心抃兄弟曰讀聖賢書貴明義理非祇佔畢章句梯榮媒利利為仕進羔鴈也人能將賢賢易色吾日三省吾身二章力體而力行之其去聖賢不遠富貴 利達非所知也先生事父母至孝喪葬一遵古禮兄歿撫兩從子如子崇禎末蜀大疫里有一室七人同日併命者先生往經紀其喪無所畏避先生父病彌㺈舉逋欠契莂百紙悉焚之曰天災流行變難將作吾得正首丘幸矣彼窶人子勿更苦之先生泣受教及獻賊躪蜀屠戮靡孒遺胔骼狼籍道路亂定先生率童僕躬自收羺匝月乃畢將㪵雲雷驟作兩大至先生跪禱曰天豈不欲劫餘餘枯骨 復於土耶抑某心未誠不蒙神鑒耶禱竟而霽人皆異之先生自祖父陰行為善至是益好行其德大亂之後家僅具饘粥而親䣊之不能葬不能婚嫁者賙給無倦色鄉人以不平來訴先飲之酒乃婉言以明其是非人率悅服一邑化之以闘爭為恥獄訟為之衰息康熙十三年吳三桂作逆偽檄至蜀脅士大夫先生挈諸子遁山谷以免㤀何賊賊平先生乃復故廬謂心抃曰 天威撻撻伐四方寧謐子可以出而仕矣心抃令太平以課最入為兵科給事中守先生之教岡敢隕墜其以給事需次歸也先生教之曰小子幸叨聖恩備員諫官補闕拾遺是其職也勿默默則曠官勿激激則近名小子慎之心抃居門下省一載章十數上皆關天下大計而立言一本忠厚識者謂得諫官之體蓋先生之教也康熙三十三年冬心抃奉 簡命視河工於淮揚明年二月還京師而先生考終於家無疾坐逝若祥定然 銘曰 南岷之山靈氣輪囤僊人所家以葆厥真行同王烈居近何岷孰雲幽宮閬臺與鄰華表歸來福爾爾後昆
崔烈女傳(王鶴)
[編輯]崔南充人父維坤明崇禎內子科舉於鄉任黔中湄潭令陞比部主事攜眷就道行七百里鬱鬱賚志以歿母女抵涪州僮僕皆散偽弁李姓者乘亂竊據聞女有殊色慾欲娶為妾崔度不免遂絕吭而死其母亦沉於江王子曰竊聞坤德不外著惟女子節烈一事則天地賴之日月光之山川草木靈之鄉黨閭里
爭傳之餘之南充充人慷慨謳吟謂余曰有明崔維坤官黔中湄潭偕其妻女僮僕以往後遭時亂固圉我民人多所建豎四年任滿辛已內陞主事行李簫條道路梗塞旬餘行七百里病屏營母女齊沐虔寅請於天求以身代禱弗應應增劇卒於道妻瞀女廢七箸哎血毀瘠不欲生顧從地下尋以母在僮僕皆紛散無兄弟姊妹可任者披麤衣嚙蕨根薇子奉母西歸里偽弁李姓據涪州為歌舞戰爭之場擁眾萬餘殄厥 老弱焚廬舍掠子女金帛為東川劇賊物色崔代欲納諸室以悍卒數十人露白刃環之猙獰呼噪謂其母曰從則朱提金碧僕媵如雲坐享華美富厚酒肉醉飽不則兩命俱斃母聞之驚惶錯愕仆諸地崔詒其徒曰我年十六尚未字人甘為將軍婦今汝主母也但我名門女男女大倫雖當兵戈離亂熟當與母慮之眾乃避舍母蘇女汝曰父死母老兩命相倚倚伏今天柱折地維鎧日盪月晦此乾坤何等時乎寸心以毋 老為憂以從賊為辱節孝兩不俱全立其大者遂散髮再拜絕吭而死是蓋視一身等鴻毛以一死重丘山寧玉碎勿瓦全也規夫癸未甲申間志臺制執鞭弭以為瓜牙比堯舜較湯武而頌功德者何如歟語畢請為之傳廼據事書其本末傳成肅肅愾然而嘆南充地之靈人之傑也夫南充古安漢縣安漢者何蓋紀將 身死社稷脫高祖於滎陽而而漢始安也是 義鄉黃太史之孫女抱家國恨投繯自 事女 拒賊推刃他如龐岳妻之水心謝彭年妻之雪肝顧應聘妻之苦節完貞王言妻之死孝飲血燁燁屹屹採諸志乘而崔氏一死可以補天地報父母剔削兇遞之神齆可以扶綱常而勵風俗正天下以風後世志堅金石氣吞河嶽直與古今正人君子忠臣義士相頏頡又豈巾幗中斷臂剔目封髮嚼齒者所可倫也噫崔固烈矣其母治沒江潭不亦賢哉嗚乎陰陽苞孕忠孝節烈之氣炎漢鐘於紀將軍而不鐘於譙陳有明 不鐘於應瑞友慶而獨鐘於崔氏氏可嘆也夫
明通議大夫戶部右侍郎前通政使司右通政光棣寺少卿吏部文選清吏司即中見可李公墓表(明潘紱)
[編輯]明懷宗皇帝臨御十有七年,天下誦明察中外大吏以功名歸,歸而終保令名者,不概見也,而吏部為尤甚。何甚乎吏部?吏部羶,羶吏部者為益羶。苞苴之情,上若觀火,一凡法鮮不讎者。相傳主爵即凡若干員,以功名遷,遷而終保令名者纔三人,而西充李公居其一。公諱兆,字見可,一字為之。以知縣高等入為吏部稽勳主事,歷驗封、考功主事,轉䅖勳員外。即當是時,先皇帝以獨知簡任德州相謝公陞使長六卿,德詶亦以獨知才公,進公驗封即中,轉文選即民。其秉鈞相終始,餘雖任弗善也。然上方惑宜興相,未盡察。宜興日夜盜國柄,搯擢縉紳,而公乃時時摧折其意。貲監周聖瑞,宜興諸父也,使其戚司封顏某以宜興掅怵公,求為縣,公不許。宜興曰:內地即不可,姑與邊也。公益不許,曰:邊患方深,安用此紈絝見誤封疆為?宜興御之,復為所私。襄陽守求匿喪,遷憲副,然後報艱,公大唶曰:知其在艱而遷之,是我與若均不孝也;知其在艱而故遷之,而後報聞,是我與若均不忠也。忠孝兩字,俱從主爵壞,朝廷安用此主爵也?卒不許。宜興大怒,日夜陰持,緩急相牴牾,冀有以齕公。公乃上章自投劾,嚴裝待命,上諭止之。因復上言:怨謗多不能弭之口,才守有不足恃之時,願即罷斥。上復慰留之,曰:簡爾司銓,特出朕意,爾惟矢公矢慎,勿遺勿濫,以副朕心。不準醉。如是者三,始復出。初,公里居,悉其郡守黃色中多治效。既被召行,黃守遣人道謁投刺,纔通名銜,不遺一葅,公益重之。過新野,聞其舊令某廉直忤上官,左遷炤磨以去,而邑人念之不巳,因亦默識其各。至是即擢黃守監司川南,而以新野令為順德同知,人莫測也。儀部黃郎中六年不調,更用他詿誤鐫三級,而處之不以為意,公心折之。一日罷朝偕行,談及吳越水利,黃條答甚晰,復為公稍稍論列當世事,皆中肯綮,感慨激壯,竟不一語寒溫。公嘆曰:嗟乎!如此人而間曹淹之,吏部之罪,可勝誅哉!呼主叟亟擬遷地,適粵東海南道方應代,遂力為謝公言。謝公以鐫秩不得擢為嫌,且虞上意不測。公曰:人才難得以成格,錮一有用之人,無寧以帶降責其有用之效。某於此人何有?上明聖人能察也。即不測,某請當之。果得請,而明年黃奏上考矣。朝士贒者雖鐫秩亦得遷自此始。里同年某為比部即久,例轉監司,而其人苦索高州守。高州腴郡也。公惡其意,絕之,並停其遷,其後卒以賄敗。姻戚何上舍任數饒蓄積,意擬一官走京師,百計請公,公不許。家人有言,公曰:吾為主爵,豈不能官一姻親?顧其人多欲,又躁而險,不堪使與民社毒一方耳。厚贈而遣之。其慎名器又如此。公之主事考功也,歲屬當大計,而即某殊不稱。謝公毀成例,使公分省主之。簿書山積,皆親手目窮按比夙莫瘴瘁,遂箐一目。既訖事,休沐還里,而謝公必欲得公起主選。公以目箐且病胃,馳書痛辭者十餘往,即其同官卿人某,覬典選,日短公,且謂公歸巳盲。謝公使人視公,實不盲,意乃愈堅。亟請上以嚴旨趣公來,而數喜為人言,公掌選即盲有餘矣。當是時,宜興睥䁛久,乃更欲以甘餌哸公,時復使人欵致肺腑,公不應。每朝參遇公所,一揖徑去,雖欲接語不得也。公端亮繩尺人也,而敢於執一是以行其所學,人不能幹,即謝公,時相違覆,無所共附,事多堅忍可傳者。遭時宇裂,文獻凋亡,及其子姓皆晚成,獨一老紀攔騃不識字,然事公久,蹴之使言,頗能追舉旬朔,多所闕誤,為之參伍舊間,稍得倫次爾爾,君子惜之。然公機鑒之明,能不自枉如今,遂松病國者比,亦略可見矣。故事,選即蒲,晉卿貳太常,無貳光祿者。公乃終坐政府,意僅得光祿少卿。而御史張法猶阿意詆公,營進光祿。上為斥張御史曰:李某清恬慎練,量陞乃其應得,不必苛議。壬午,出典山西鄉試,尤能公慎自矢,一榜書稱得人。尋進通政司右通政,掌封聯,愈刻厲,思舉大故可以報國。適朝議有欲稅民以上頗是之,而副使張宗孟揣合干進,即以為言。公驚曰:方今之患,孰有大於此者?乃上疏數千言,力陳稅田非便動天下,恐益召不測。上悟,事乃寢。久之,宜興敗,當國者益龍悷首鼠,無所忌恥。公感憤,上書,極言得失,頗侵政府。政府怒,嗾吏部出公撫陜西,欲以陷公。公即擬馳往。次日,秦陷報至,上遂不命行。先是,公以史部勤勞,屢患病。癸未秋,病復作,遂三上章乞骸骨。上亦廉知公病非謬,乃更進公戶部右侍,即下俞旨,許以暫假歸調攝,病癒,將大用。當是時,歸路寇克斥,公買舟南行。明年甲申春,道次沅州,聞先皇帝殉社稷,痛哭嘔血數斗,病遂亟。其夏,張獻忠亦陷蜀,蜀不可還,乃止於黔之思南。已而遣使潛歸訪其家,公索下急,有不如意,雖小衄,去就爭之。故自出為主政,即不攜妻孥,至是盡室若干口皆與。其兄御史完周罹禍,獨次子映庚九歲有譏略能,與一婢偕遁免。而公之間使,又數月乃達里,陰求得映庚負走思南歸之公。公始益悉家難,慟憤幾絕。越二年春,僦居酉陽之龔灘,病且韋,猶日以國家為憂。每從粵中來者,問及朝事,拊膺長叫,悲憤噎絕,則起步亟丈,撚鬚摩頂,嗚咽久之,曰:嗟乎!吾得與汝偕歸地下,死不朽矣。易簀之夕,索筆賦詩四章,中有數莖短髮㽜殘頂,一片荒碑勒本朝之句。投筆呼映庚曰:爾父負國恩,無以見先皇帝,即死勿厚殮我,青衣免冠,俾得待罪地下,勿違吾言。乃瞑。公以萬曆辛卯之三月十日生,得年五十有七。映庚悉遵治命,殯公洪渡,旋篩殯於長壽之磧溪。公既卒,故相呂公大器及其姻黨簡視公橐圖書、衣帛、器具約數十金。嗟乎!膴仕垂三十年,而廉謹乃至於此。蓋公家學淵源,最為醇正,即其詩文,益敦尚理體,非茍作者。天啟辛酉舉於鄉。明年壬戌,與兄完同舉進士,就除皆應縣,而以雙白在堂,因乞同省,便迎侍。公得彰德之林縣,而完為汝寧、西平父母以時迭就,兩子養,惟所欲。久之,治行皆有聲,同分典卿闈,皆得士。而完以繁調南陽,公調安陽,道里復相望,往來迎養兩尊人如林縣時,真異數也。按公先世木楚,麻城人,蒲姓。元末始入蜀者,日蒲景春,官果婿於西充李氏,生三子,而其季曰文富,生子溟,後李氏稱李蒲溟。自溟以下,遂襲用李姓。溟生旭,旭生二子,曰翰,曰盛。盛願謹,能重鄉里,不修德怨,又能謹事翰腴、曰美宅,皆以與之。翰已無有,里中稱孝弟盛生嘉美。嘉美五子,皆業儒,而最少曰友柏,字子藻,號左泉,是為公父。左泉篤行醇偹,邃經術,以鄉貢進士出司安縣學。愽督課嚴整,以身教率士,士無賢不肖,皆砥行修名,爭相感化。至如飭乃子讀書修古,雖捷春官,官侍從,如課方名書數時未嘗少假顏色,故各大有成就,無近習茍且意。當叛酉奢寅寇成都安縣時,司諭君已遷石阡司李去,獨免蹂躪,人謂其盛德所致,良大誣也。無何,公兄弟皆通籍,爭迎養,司諭還,亦自罷,允就養河南。尋以兩子最,連拜恩綸如公兄弟官。久之,復以御史完覃㤙晉拜御史,及其母前後封拜悉如制,一時㤙命皆生受之,又異數也。封公卒於崇禎癸酉春二月,以乙亥之十月苑之,其縣之老張垻,實有餘兆,而公舉乃為亂阻,寄殯江濱。映庚孝行醇篤,履素端方,繼志述事,不忝伊祖父風,以恩拜除都察院司務,而秉性恬如,不屑作宦情想,退而讀書服古,寓意松筠,嘗以五柳先生自況。庚子冬,挈其孥先還蜀。戊申歲,復扶輀歸里。庚戌春,塋喪於縣西老張垻祖塋之左,請志于紱。惟紱不慧,實嘗奉教於公,得瞻坊表,又與映庚同官,共晨夕若干年,悉其家世甚該,其何敢辭?是以敢為論次行事,及其生卒年月、子姓嫁聚、氏族之略。
五色雲賦〔李藩臺觀風戊辰〕(貢生韓敬南充人)
[編輯]蓋自兩儀既分五行附麗寓形於琮宙之中徵色於乾坤之內四德行生於四時萬化流光於萬類時兼兩而敷榮間亟三而而藻繢蘊光華於碧空更變化而莫對青隨鸞至赤共龍飛紫現楨待黃呈嘉瑞偶占一氣之清和足兆千秋之運會未有異彩輝煌奇光凝聚太史奏景運之隆當寧協全是之契如斯雲者也茲蓋一人有慶百度維貞俻五德敘五行輯五王佐五臣敷 五教卹五刑五上修其職貢五服被其深仁於是聖德應於天而禎祥俻於雲天道下濟地氣上騰輪囷氤氳藻彩繽紛稽之上世率為休徽光暎傳臚兆魏公之相棄龍成彩色籠漢帝之行營麟鳳皇祥啟南陽再再造之鴻運文龍炳煥應太原義軍之先聲呂氏望之而從季祖龍厭之而東征朝擁陽臺之曲夕覆甄宮之陰西浮蜀天東繞吳陵倚參墟而若蓋動雙闕以如旌蒲花發而高舉松柏窺而還興彩絢季龍之詔 光凌繡虎之文謂青霄之偶爾徵應非虛疑天孫之組組織機杼何存匪繪事之丹青可擬豈人間之黼黻堪並直遠駕乎唇霓復超越乎景鄉聚也倐忽彬彬乎燦爛而崢嶸散也飄然杳查乎潛蹤而歙痕夫孰測其聚散兮其將叩九閽而問太清
明王烈士傳(署南邑令仇鳳沖撰)
[編輯]王烈士者蜀之南充也名景啟字心肖少聰慧居家孝友善屬文年十二應童子試出惟於理有未窮題燦肽成章督學使者奇之青其䄒屢應舉數奇不遇時當明末賊揭竿起四方雲擾日擊世變慨肽有澄清志遂棄毛錐習騎射前明巳卯中武舉第二北上阻李自成自磁州回川而張獻忠之亂作矣賊由由巫峽進夔關尅重慶抵成都破之蜀境盡為賊有盤踞險要僣 號改元設科取士士士之嗜利不知名義者尚習舉業啟斥之曰茲何時也乃求仕進乎約諸生樊明善陳奇才等十三人陰招義旅以圖恢復鄉里惡少為賊爪牙洩其謀被執賊帥誘之降不從遂縛家人妻妾子女奴僕三十二口明告曰降則全家盡釋不降閤戶遭映啟瞪目弗聽答雲國家養士三百年焉肯一旦從賊要殺就殺此膝斷不可屈於是賊驅啟家人盡戮之其十三人家口一時併斬之賊猶不忍遽害啟留 數日誘以百計毅肽弗動且雲大大丈夫當輿屍裏革偷生何為者賊知其終不從遂被害死之日挺立受刃聞者莫不隕涕嗟乎啟在明季未有將相之任封彊之寄也使其混跡遠引豈不體有身家哉乃心期討賊奮不顧身妻子閤門駢首就戮非剛腸男子何以至此蜀所稱斷頭將軍舍啟其誰也予於數十年後攝篆南邑啟弟景星嘆惜為予言之故編次焉
建立懋修書院碑記(沈清任)
[編輯]果郡懋修書院之名前太守金江劉公造所命也公扵乾隆九年來守是邦甫下車即問書院於諸紳以未有所建對公憮然久之遂即文昌宮為學舍延師儒置膏火集諸生而督課之迄扵今三十年矣繼公而來守郡者皆能敦文教培植後進院之生徒亦自朂所學無怠荒歷科以來登賢書者有人補博士弟子食庠餼者歲歲無間蓋蒸蒸乎響風慕義之邦也余自安徽觀察鐫職之後荷聖主厚恩矜錄棄材復命為蜀中司馬壬辰觸熱來川即投南徼參軍幕府歸而大吏簡權 斯郡又奉檄督理將路軍儲癸巳冬抄始視郡事時刺史長洲禇公拱亭攝南充同年友閬中嚴子古塘主講席郡之僚佐賓友皆有興逢義學之意而無其地無其資余奮然曰無其地可以擇也無其資可以集也特患無其人耳且昔賢之望寺後者何若後賢之企于今者又何若而奈何少諉乎禇公欣然喜群彥色然舞於是方春始和覓嘉湖故址於北郊得遺田一區計畝百有廿六冊而收之以益膏火二月初吉尋金泉勝跡扵東麓畫地量工將依山傍林而築室焉余友顧君越亭高君其道謂余曰聞城之西舊有宮祠為人所買今又將轉售之之矣 其堂無規制真書院也盍亟圖諸命駕觀之果不爽遂大集郡之牧令而申約曰得其地地矣曷各捐廉八十金以成斯美乎眾曰諾予金而得屋鳩工而庀材日省月試分官監修不百日而工以成其堂七楹兩翼舒也其廂周環新舊間也周繚以垣庀土茨也閥閱崇宏大門閭也柵其街塗樹坊表也陰以竹木餐秀色也祀我先師欲士之知所則也文昌奎光業其機也龍袞魚藻麗其象也榜以學記刊之訓辭衷則可久也仍其懋修之名勉以懋修之實原始而要有終於是徑日而迎乎師師陶陶焉祝策而 進乎士士恂恂焉君子哉若人尚德于斯樂善于斯為國家楨幹無不于斯易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可以進德矣矣修辭立其誠可以居業矣築是室者有厚望居邦者有觀羨 焉若夫嘉江抱靈鳳山孕秀琳宮梵宇夾輔其間是又果郡之大觀而奇才之所從出也是為記 乾隆三十九年歲次甲午仲夏二十又一日仁和沈清任澹園氏撰文
澹園拱亭招遊金泉山甘露寺(四川學政吳省欽)
[編輯]群山圍數州萬疉湧駭浪莽莽莽東北川天影覆幃帳衇絡歸果城俯仰入夷曠譬如羈馬駒失勢乍一放頃出城西門西溪水搖漾㟢嶔隨步矼短漿偶來傍喚渡叐未譍花氣極張王離離草緣坡窅窅柏翳壙失道牛跡間人跡勉相向良久逢道師頻作瓜豆餉周折升茅亭苔磴滑難抗闇檻牧孤清惡竹塞四望咄嗟鐘磬聲飄落上層上高眺目轉迷冥搜趾偏壯雖無甘露零卻有遠風颺方池渟湛然暗泉互輸償安知茶話餘所歷皆危嶂鑿壁施櫓巢 到眼詫奇創低掠鳥一行高遏牧雙唱散金治不乾千均菜花漲漲錯以蓊麥畦繡此淺深樣舞鳳峰盤盤白蓮波盎盎窮巖試廻面瞻禮帝釋狀頗訝兠率宮而化支提鋮童騃昇列仙碑篡祕珪瑒寶墨訊巳凋精藍憩較暢大夫領郡邑是邦寄保障紛紜犒饟交帖帖息輿謗庶幾為政閑允矣雅材尚 品 去重徘徊斯遊冠巴閬
陪遊金泉山甘露寺即事步韻(沈清任)
[編輯]昨昨歲履蠻疆盡日逐顛浪奮身拔雪回首泣氈帳冬殘來果城心目巳遐曠及春侍旌節颯爽等飛放郭門高峩峩帶水光搖漾群山走兔鹿危聳絕依傍軒然風俱和蔚哉氣轉玉欲尋都尉蹤廻巒渺古壙 時求陳都尉壽遺塚未得 道人引曲徑茅亭屹相句萬緣蔽修篁一掬清泉餉及升層嵓見兒孫俯難抗金紫紛遠披青黃愜遙望天風吹我衣恍在雲霄上早覺襟抱舒況對河山壯槐嬌紅面迎柳𣯶緣腰颺大塊文太奇麗佝容先償茶瓜泌甘露小憇下晴嶂連朝關 城府遊屐此為創暮色翻歸鴉停雲起樵唱溉溉流亂鳴雙鎖西溪漲幾成輞川圖幻作作槐源樣探輿拂花田跋馬入平盎前峰忽回互中有女冠狀雲是謝仙昇瑤宮閟幽藏蘓黃不可尋翠墨寶圭瑒名賢繼斯文山靈共酣暢疫氓苦蘭絲守官愧保障深思導壅川而敢弭民謗求安貴治才好古鑒風尚為歡須兩壼明發又江閬 公即以次口業軔閬州
註釋
[編輯]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