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東報紙與革命運動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廣東報紙與革命運動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在清同治初年太平天國盛時,香港已有報紙之出版,初為《中外新報》,乃英文《孖喇報》之一種副刊,故又名《孖喇報》。次為《迴圈報》,刊於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法人占奪安南東京即在此時。再次為《華字日報》,乃英文《德臣報》之副刊。此三報僅《迴圈日報》一家純屬吾國人資本耳。甲申(一八八四年)中法戰役前後,廣州有一報館產生,名曰《廣報》,其方式略同港報,均作直行長行。首載上諭宮門抄等類,新聞記事各以四字題目冠其端,記載至為簡陋。出版數年,因刊刻某大員被參一折,為粵吏封禁,報中職員以先期遁走,僅乃得免。《廣報》被封後,官紳士子仍流行一種京鈔,以傳達政治消息。無何,復有一報繼續產生,名曰《中西報》,其始以沙面為發行所,蓋鑒於《廣報》之覆轍,乃託庇沙面租界外人勢力下,欲以避免官吏魚肉。後乃遷至朝天街,該報主持筆政者,有勞亦漁、武子韜、陶檀庵諸人,皆當時知名之士,亦頗暢銷。乙未(一八九五年)孫總理楊衢雲等謀在廣州起義,即《中西報》最風行時代也。其後復有《博聞》、《嶺海》各報繼起,《博聞報》最初編輯為鐘榮光,後改名安雅,而《嶺海》則純由著名賭商蘇星衢(綽號蘇大闊)者出資,有副刊曰《天趣報》,專談花事,為粵省花界小報之嚆矢。是時廣州、香港各報只記載瑣碎新聞及轉錄滬報消息,絕不知新學為何物。嗣丁酉(一八九七年)上海《時務報》、澳門《知新報》相繼出版,競言新學,香港各報稍稍和之,廣州報紙始敢略談時事。己亥(一八九九年)冬,革命宣傳機關之《中國日報》,初刊於香港,抨擊滿清惡政,不遺餘力,粵人紛紛購讀,尤以政界銷路為多。廣州各報以相形見糸岀,遂亦漸以提倡新學為言。庚子(一九〇〇年),拳亂後,粵中滿吏亦稍知新學之必要,頗以振興教育設立學校為務,時任《安雅報》編輯者為詹憲慈(菊隱),任《嶺海報》編輯者為胡衍鴻(漢民),均以鼓吹新學聞於社會。壬寅(一九〇二年)粵督陶模派吳敬恆率領學生數十人渡日本習速成師範,詹、胡二人同在被派之列。癸卯(一九〇三年)正月,洪全福、梁慕光等在廣州發難之計畫失敗,《嶺海報》著論排斥革命排滿,指為大逆不道,香港《中國日報》駁之,雙方筆戰逾月。《嶺海報》操筆政者為胡衍鶚(清瑞),即漢民長兄。《中國報》操筆政者,為陳詩仲、黃世仲,是為革命扶滿兩派報紙筆戰之第一次。同時粵垣有《時敏報》發刊,乃倡辦時敏學堂諸人所設,因出版適在洪全福失敗後數日,故記載黨事極詳,頗受世人歡迎。癸卯後香港有《世界公益報》、《廣東報》、《商報》、《有所謂報》等先後出版,除《商報》屬保皇黨機關外,餘三報均為黨人鄭貫公所組織,闡揚民族主義,不亞於《中國報》,一時革命派報紙之聲勢為之大張。甲辰、乙巳(一九〇四至一九〇五)間,粵中風氣頓開,學校報館繽紛並起,如《羊城報》、《七十二行商報》、《國是報》、《亞洲報》、《群報》、《時事畫報》、《二十世紀報》等相繼出版。適有華僑馮夏威為美國新頒華工禁例,自刎於上海美領事館門外,舉國大憤,各省志士紛紛組織拒約會以保國權,粵港各報莫不極力提倡,以伸正義。香港《公益報》因載所繪龜扛美人圖,為英政府逐其主筆出境。丙午(一九〇六年)粵督岑春煊以官力強收粵漢鐵路於商人之手,粵紳黎國廉率各界人士奮起抗爭,岑乃派兵置黎於獄,廣州各報處於積威之下,噤若寒蟬,獨香港各報齊聲反對,極論岑督攘奪路權之非。新出版之《維新報》、《東方報》、《少年報》、《日新報》等同一論調,岑督乃下令禁止港報入口以洩憤。丁未、戊申(一九〇七至一九〇八)間,湘、皖、滇、贛、粵、桂各省革命軍陸續舉事,排滿怒潮,震撼全國,粵中各報亦漸仰首揚眉批評時政得失。度戌(一九一〇年)前後出版各報,廣州有鄧悲觀等之《國民報》,潘達微、鄧慕韓等之《平民報》,陳耿夫、李孟哲等之《人權報》,盧諤生等之《軍國民報》,陳炯明等之《可報》,楊計白等之《中原報》,鄧警亞等之《齊民報》。汕頭有謝逸橋、葉楚倫、陳去病、林伯杞等之《中華新報》。新甯有劉少雲等之《新寧雜誌》,□□等之《四邑》旬報。香港有潘飛聲、陳自覺等之《實報》,洪舜英之《婦女星期錄》。就中如《國民報》、《人權報》、《可報》、《平民報》、《軍國民報》、《齊民報》、《中原報》、《中華新報》、《實報》等,多與革命黨人有關。以是對於辛亥三月二十九黃花崗之役,及孚琦、李准、鳳山之被刺咸記載周詳,讚揚備至。及武昌革命軍興,清吏張鳴岐、龍濟光、李准等初欲負嵎自固,詎滬電謠傳「京陷帝崩」四字,港、粵各報相率登載,全城人士歡聲雷動,張督知人心已去,無可挽救,始倉皇出走,龍、李遂亦卑辭乞降。使廣東省城,得以不流血而獲光復者,報紙之力為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