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建設小學以兩條路線鬥爭為綱 結合斗、批、改實踐開展革命大批判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建設小學以兩條路線鬥爭為綱

結合斗、批、改實踐開展革命大批判
營口市革委會報道組
1970年3月6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遼寧營口市建設小學,在開展革命大批判的初期,有過一些糊塗認識。有些同志說,對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咱們象掃地似的已經掃過多少遍了,「沒批頭」了。

果真如此嗎?在工宣隊主持下的學習班裡,大家認真學習了毛主席有關教育革命和階級鬥爭的偉大教導,認識到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和凱洛夫修正主義《教育學》的餘毒在學校的影響還相當深。比如,「智育第一」「師道尊嚴」的餘毒在學校里還時常變換着形式出現。批判了「智育第一」,出現了把政治和文化對立起來的現象;批判了「師道尊嚴」,出現了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的現象;批判了學生課業負擔太重,又出現了不留作業和不進行必要考核的現象,等等。這種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現象,反映出一些人對於兩條教育路線、兩種教育思想的界限沒有劃清,實質上就是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餘毒遠遠沒有肅清。 為了進一步深入開展無產階級教育革命,在工宣隊的領導下,建設小學掀起了革命大批判的高潮。可是許多大字報是脫離實際的,沒有打中要害,沒有解決問題。工宣隊遵照毛主席「要過細地做工作」的教導,引導大家結合學校斗、批、改的實踐,把教改中的問題擺出來,以毛澤東思想為武器,對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地進行具體分析,大破大立,邊批邊改。這樣做,使大家分清了是非,提高了路線鬥爭覺悟,一個一個地解決了學校斗、批、改中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教育革命。

怎樣看待智育?無產階級要不要智育?這是革命大批判中需要認真解決的一個問題。批判了「智育第一」以後,有的教師上課只講政治,不講文化,認為講文化就是「智育第一」。究竟什麼是「智育第一」?如何看待智育?經過分析批判,大家認識到:「智育第一」是虛偽的反動的口號,其實質是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的;在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統治下的所謂智育,內容是封、資、修的東西;搞「智育第一」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資產階級接班人。

無產階級要不要智育?大家學習了毛主席的教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認識到要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我們必須有無產階級的智育。文化課必須用毛澤東思想來統帥,要為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服務。

經過這樣的分析批判,不但認識到了劉少奇、凱洛夫鼓吹的「智育第一」的實質,而且明確了什麼是無產階級的智育。懂得了不抓社會主義文化課,就是沒有全面貫徹毛主席關於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指示,違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認識明確了,大家把「怕」字換成了「敢」字,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的指導思想更明確了,講課的勁頭也更足了。

過去,建設小學為了突出「智育第一」,追求升學率,每天放學後,都有教師把個別學生留下來補課。批判「智育第一」之後,有的教師認為這種辦法必須廢棄。所以,下班以後就回家,再也不給學生補課了。在批判凱洛夫時,大家對這個問題進行分析,認為過去給個別學生補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尖子」,為學校和教師爭光。這樣做,也壓得一些學生喘不過氣來,嚴重地妨礙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現在還要不要給一些學生補課呢?大家批判了「智育第一」,學習了毛主席倡導的「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認識到學生功課沒學好,或因請假誤了功課,都應當幫助他們補好課。

建設小學還在革命大批判中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批判了「師道尊嚴」以後,曾經出現有的教師不敢教育學生,有的學生也不服教育的現象。這主要是對「師道尊嚴」批的不深,破的不徹底。為此,大家進一步批判了凱洛夫散布的「自古以來,人們就教兒童要『聽大人的話』」的反動謬論,認識到「師道尊嚴」實際上是一切剝削階級用來為本階級培養「恭順的奴才」的一種手段,劉少奇、凱洛夫利用「師道尊嚴」對學生實行資產階級專政,目的是為資產階級培養接班人。

那麼,現在怎樣看待師生關係呢?通過革命大批判,認識到在階級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階級關係,師生關係首先是一種階級關係。無產階級的新型的師生關係,應該建立在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的基礎上,政治上要互相促進,思想上要互相幫助,教學上要互相學習,生活上要互相照顧。怎樣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係呢?大家學習了毛主席關於「很多人對於官兵關係、軍民關係弄不好,以為是方法不對,我總告訴他們是根本態度(或根本宗旨)問題,這態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的教導,進一步認識到,能不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係,關鍵在於教師能不能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搞好思想革命化,樹立為革命教書的思想,也就是能不能把培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作為自己應盡的職責。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0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6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