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辦學 多快好省地培養師資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開門辦學 多快好省地培養師資

——組織巡迴輔導教學的一些體會
廣東師範學院革命委員會
1971年6月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教育要革命」的教導,我院採用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在籌辦普通班的同時,組織巡迴輔導隊進行巡迴教學。從一九六九年七月起,我們先後組織了三十一支巡迴輔導隊,到全省八個地區四十個縣、市,協助地、縣、社舉辦了三十一期中學師資培訓班,有八千多中、小學教師參加學習;到九十一個公社流動輔導在職教師近一萬人。廣大工農群眾和革命師生稱讚巡迴輔導隊是「教育革命的輕騎隊」,是辦在農村的「流動大學」。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工人階級和貧下中農掌握了文權,教育事業迅猛發展。全省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中學生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二倍半。但是,原有中學師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需要。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提拔了一部分小學教師到中學任教,抽調一批經過勞動鍛煉的知識青年和復員轉業軍人充實教師隊伍。這些同志迫切要求提高政治和業務水平。

面對這種情況,師範學院部分革命師生深入農村學習、調查,急貧下中農之所急,提出組織巡迴輔導隊,上山下鄉,送教上門的倡議。這一革命倡議得到領導的支持。但是,有人卻認為,搞巡迴輔導「不正規」,「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圍繞着要不要辦巡迴輔導隊,在學院開展了一場大辯論。宣傳隊、革委會領導革命師生,認真學習毛主席關於「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規的小學、中學,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和識字組」等指示,狠批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使大家認識到必須沿着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輝道路,多快好省地培養師資。認識提高了,革命師生立即組織巡迴輔導隊,走出高樓深院,到三大革命運動中去辦學,一面接受工農兵再教育,一面開展輔導活動。

在巡迴教學中,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政治是統帥,是靈魂的教導,組織師生反覆學習《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和《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關於加強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決議》,批判單純業務觀點,肅清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智育第一」的餘毒,堅持用毛澤東思想育人建隊,全面落實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指示。輔導隊適應農村需要,主要採取三種形式辦學。

一、定點辦班。這就是以地、縣師範學校為點,舉辦教師學習班,集中培訓。學員主要是小學、初中教師和部分復員轉業軍人、知識青年,一般經過三至六個月學習,回去擔任初、高中的教學工作。學習內容主要是毛主席的教育革命指示,同時總結、交流教育革命實踐經驗,學習一些必要的業務知識,提高用毛澤東思想統帥社會主義文化課的能力。在輔導工作中突出無產階級政治,急用先學,學用結合,收到較好的效果。如輔導隊協助曲江縣師範學校舉辦的教師培訓班,有學員五十三人,大部分是小學教師,經過兩個半月學習,有五十二人回去擔任初中的教學工作,一般表現比較好,受到貧下中農的歡迎。

二、分散輔導。深入公社、大隊,特別到山區和邊遠地區流動輔導,就地培訓。輔導形式因時因地制宜,對教學中的個別疑難問題,個別解決,共同性的問題,集中到公社輔導。輔導時間,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一般都是利用農忙假、業餘時間進行。輔導隊在徐聞縣三個月,通過辦短訓班輔導學員一千多人。

三、建立業餘輔導網。我們遵照毛主席關於「有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的教導,輔導隊協助公社建立和健全教育輔導網。輔導網做到「五定」:定領導,定輔導員,定製度,定地點,定活動內容。輔導活動形式多樣:討論新教材,集體備課,上試教課,上輔導課,講用會,經驗交流會等。輔導隊把政治思想好、教學水平比較高的教師組織起來,和他們一起開展輔導活動,在實踐中共同鍛煉和提高,為輔導網培養一批骨幹。如巡迴輔導隊協助曲江縣白土公社建立輔導網,一年多來,一直堅持「五定」制度,積極開展各種輔導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改的問題,主要是教員問題。」巡迴輔導隊到三大革命運動中辦學,走同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有利於在使用中改造和提高原有教師。農業基礎系有位生物教師,過去在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毒害下,理論脫離實際,一九六五年他作了《提高幼兔成活率》的研究報告,但是,對學院養兔場的兔子成批地死亡,他卻毫無辦法。去年,他參加了輔導隊,在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下,把畜牧獸醫課搬到牛棚豬捨去上,學習了貧下中農的實踐經驗,摸索出豬、牛病常用針灸穴位和牲畜發病季節特點,給學員講牛流感防治、豬喘氣病醫療法等,短短兩個月,使學員很快掌握了常見豬牛病治療知識和方法,並帶領學員為貧下中農醫好豬、牛六十多頭,三鳥二百多隻。他深有體會地說:「過去為個人名利,象走進了死胡同;現在為工農兵服務,革命的路子越走越寬。」

舊師範大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嚴重脫離三大革命運動實際,培養出來的學生「圖書資料裝滿箱子,公式定理裝滿腦子,到了中學就沒法子」。巡迴輔導隊把師範學院辦到社會上去,緊密結合三大革命運動實際,設立課程和組織教學,並編寫了一些專題性教材。這對改造舊師範大學和教材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