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徹底批判「知識私有」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徹底批判「知識私有」觀
瀋陽金屬研究所革命大批判小組
1971年3月1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摧毀了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但科技戰線上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並未停止。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為「公」還是為「私」,是這場鬥爭的一個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劉少奇鼓吹的「知識私有」這個反動觀點,在科技界裡流毒很深。文化大革命前,「知識私有」主要表現為個人奮鬥、成名成家。目前,公開叫嚷「知識私有」,宣揚個人成名成家的人雖然已經不多,然而「知識私有」的餘毒尚未肅清。什麼「一技之長是看家本領」,「搞科研工作沒奔頭」,「為本單位爭光」等,就是「知識私有」思想在新形勢下的表現。我們必須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革命大批判,徹底批判這種思想。

有一些科技人員認為有了「一技之長」,就象「關公耍大刀」,有了看家本領一樣。他們不是利用「一技之長」為社會主義服務,而是作為取得個人名利的資本。

毛主席教導我們:「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知識、技術,從來都是為一定的政治路線服務的。在我們國家裡,如果科研工作脫離了無產階級政治,就會走上邪路。劉少奇鼓吹「知識私有」,就是妄圖使我國的科學技術研究為他復辟資本主義服務。

我們金屬研究所電子顯微鏡組在文化大革命前後所走過的道路,就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這個組擁有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可是,文化大革命前,在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毒害下,有些資產階級思想嚴重的人,把先進的設備看作是「私有財產」,把掌握的先進的技術視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他們只為自己「寫論文」追求個人名利,對國家和人民急需的科研任務卻置之不理。有一個單位從某資本主義國家進口了一批鍍錫鐵板,發現鍍錫層的表面不正常,懷疑質量有問題,親自找上門來要求用電子顯微鏡鑑定出準確數據,以便同對方談判。對這樣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卻被某些「專家」、「權威」以「檢驗工作沒水平」,「科研部門應多做『理論』性的工作」為藉口,而拒之門外。

經過文化大革命,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這個小組的革命科技人員把知識、技術獻給工農兵,主動為工農兵服務。一次在鑑定一項進口鍍鋅鐵板表面質量的任務中,他們為革命刻苦鑽研技術,終於在較短時間內,鑑定出鍍鋅表面質量不合格的準確結果,為國家作出了貢獻。同樣的工作,一個為「私」,一個為「公」,立足點不同,態度不同,結果就不同。事實證明:那些把科學知識、技術作為追逐個人名利的資本的人,在很多情況下,非但不能為中國革命、世界革命服務,反而幫了資產階級的忙,危害了革命事業。知識分子只有一心為革命,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作用。

「搞科研工作沒奔頭」,「多動手,少動腦」等說法,是新形勢下堅持「知識私有」的另一種表現。有這種思想的人,恰恰過去以搞科學研究為榮,把完成科研任務做為攫取個人名利的墊腳石。他們認為科研為個人名利才有「奔頭」。今天所謂「沒奔頭」,只不過是因為資產階級個人成名成家思想碰了壁而已。過去劉少奇一夥鼓吹有了技術「就有了一切」,是利用「知識私有」觀念為復辟資本主義鳴鑼開道;今天有的人又散布「沒奔頭」仍然是維護「知識私有」,阻擋革命的知識分子把知識獻給勞動人民,為無產階級服務。

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工農兵登上了上層建築斗、批、改的政治舞台,為一切願意為工農兵服務的科學技術人員充分發揮才智,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廣大革命科學技術人員和工農兵肩負着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重任,怎能說「科研沒奔頭」呢?我們金屬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在三大革命運動中,與工人相結合,在科學研究上突破了某些「專家」、「權威」設置的高溫合金領域不可逾越的「禁區」,他們研究、試製成功了多種立足於我國豐富資源的新型高溫合金,改造了那些被外國人吹得神乎其神的「最先進」產品,打破了美帝、蘇修的技術封鎖,為我國金屬材料領域填補了空白。我們從來沒有感到象今天這樣大有作為。事實證明:科技人員只有樹立全心全意為工農兵服務的思想,才有廣闊的前途。那些至今還有嚴重的「知識私有」觀念的人,如果不加速改造思想,確實對無產階級毫無用處,到頭來只有被人民所拋棄。

「為本單位爭光」。這是「知識私有」在新形勢下的又一種表現。這種謬論在一部分人中間很有市場。他們往往把本單位局部的利益凌駕於全局的利益之上,把他們掌握的技術,擁有的設備,搞出的科研成果都據為「本單位所有」。在大協作中「搶龍頭」,爭「成果歸屬權」,甚至說什麼:「科研單位是導演,生產和使用單位是演員」,「發明權應該歸科研單位」。這種本位主義即擴大了的個人主義,同共產主義大協作精神是完全不相容的,它對無產階級的科技事業起着阻礙作用。

毛主席教導我們:「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我所廣大科技人員,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鍛煉,走出實驗室,拜工農兵為師,組成了研究、生產、使用單位的「三結合」小組,進行社會主義大協作。在研究一種國家急需的新型合金鋼的擴大實驗中,工人師傅帶頭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關,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研究成功了這種「爭氣鋼」。它取代了某些外國人極力吹噓的「王牌鋼」,正在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樣高速度、高質量地發展的新鋼種,若不是發揮「三結合」的作用,進行社會主義大協作,單憑科研單位搞「學院式研究」是根本辦不到的。實踐中,他們深深體會到,知識分子如果不走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則將一事無成。

我們批判「知識私有」,並不意味着不要知識,更不是說知識分子無用,而是為了更好地發揮革命知識分子在三大革命鬥爭中的作用。無產階級不但需要掌握知識,而且必須成為知識的主人。我們批判的是那些把「一技之長」作為「看家本領」的個人主義思想。而象白求恩同志那樣,把自己的專長貢獻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在技術上精益求精的人,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毛主席教導我們:「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廣大科技人員,只有在三大革命運動中,不斷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徹底拋棄「知識私有」的資產階級觀點,把知識獻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才能不斷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為人民作出較大的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