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御錄宗鏡大綱/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問。此一心宗成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否。

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何以故。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以本淨非瑩。法爾天成。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失理。以無位中論其地位。不可起決定有無之執。經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門。對治習氣升進非無。又染淨階位皆依世俗名字。分別則似分階降。不壞一心。譬如土銀金等三種器。量雖殊。然一一器中虛空遍滿。平等無有差別。虛空即喻一心法身平等之理。諸器即況根器地位階降不同。道本無差。隨行有異。夫論行解。頓漸不同。現行煩惱有淺深。薰染習氣有厚薄。不可一向。各在當人。業輕則易圓。障深則難斷。只如登八地菩薩。親證無生法忍。觀一切法如虛空性。此猶是漸證。無心至十地中。尚有二愚。入等覺位。一分無明未盡。猶如微塵。尚須懺悔。又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無法。如患眼翳者。不信空中無花。以分別智解心不亡。但緣他境。未住自地。

如首楞嚴經雲。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所云大菩薩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薩。尚心外見淨土。以智緣理。不名自住。若十地菩薩。雖心外不見境。猶有色心二習。是以有頌雲。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併名破戒者。故知。若入宗鏡究竟一乘門中。方雲持戒。方雲見道。

且知見有四。一知而不見。初地至九地。二見而不知。即十地。三亦見亦知。唯佛。四不見不知。地前異生等。若得直下無心。量出虛空之外。又何用更歷階梯。如未頓合無心。一念有異者。直須以佛知見治之。然後五忍明其正修(伏忍信忍柔順忍無生忍寂滅忍)。六即揀其叨濫(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則免墮增上慢。究竟圓滿佛乘。

若入宗鏡中則為普機。菩薩乘。不思議乘。依普門法。一位一切位。如善財一生具五位等。皆是普法相收。此普賢機。乃見一切所見。聞一切所聞。即普眼境也。普法相收者。以心外無法故。名為普。一切行位皆在心中。豈不相收耶。於行布門。似分深淺。

如玄義釋不思議境雲。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即百法界。一法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八相者即主住異滅本四相。隨四相合成八相)。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

又不思議佛境界經雲。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於何地。為住聲聞地。為住辟支佛地。為住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知我決定住於一切諸地。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於凡夫地也。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位者。云何建立諸地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佛地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於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於一切法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於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

是知。從有為而至無為。因生忍而成法忍。圓融不壞行布。壞則失全理之事。行布不礙圓融。礙則失全事之理。然雖理事一際。因果同時。生熟之機似分。初後之心不混。直至妙覺。如月圓時。始盡因門。方冥果海。

如華嚴經雲。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問。如上所說即心即佛之旨。西天此土祖佛同詮。云何又說非心非佛。

答。即心即佛是其表詮。直表示其事。令親證自心。了了見性。若非心非佛。是其遮詮。即護過遮非。去疑破執。奪下情見。依通意解妄認之者。以心佛俱不可得故。是以雲非心非佛。此乃拂下能心。權立頓教泯絕無寄之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亦是一機入路。若圓教。即此情盡體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離。體用相收。理事無礙。

今時學者既無智眼。又闕多聞。偏重遮非之詞。不見圓常之理。奴郎莫辯。真偽何分。如棄海存漚。遺金拾礫。掬泡作寶。執石為珠。所以經雲。譬如痴賊。棄捨金寶。擔負瓦礫。此之謂也。今當纂集正為於茲。且心之與佛。皆世間之名。是之與非。乃分別之見。空論妄想。曷得真歸。所以祖師雲。若言是心是佛。如牛有角。若言非心非佛。如兔無角。並是對待強名邊事。若因名召體。豁悟本心。證自真知。分明無惑者。終不認名滯體。起有得心。去取全亡。是非頓息。亦不一向離之。妄起絕言之見。亦不一向即之。反墮執指之譏。

如華嚴論雲。滯名即名立。廢說即言生。並是背覺合塵。捨己徇物。若實親省。現證自宗。尚無能證之智心。及所證之妙理。豈況更存能知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近代或有濫參禪門不得旨者。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判為是教乘所說。未得幽玄。我自有宗門向上事在。唯重非心非佛之說。並是指鹿作馬。期悟遭迷。執影是真。以病為法。只要門風緊峻。問答尖新。發狂慧而守痴禪。迷方便而違宗旨。立格量而據道理。猶入假之金。存規矩而定邊隅。如添水之乳。一向於言語上取辦。意根下依通。都為能所未亡。名相不破。若實見性。心境自虛。匿跡韜光。潛行密用。是因全未悟道。唯逐妄輪迴。起法我見。而輕忽上流。恃錯知解而摧殘初學。毀金口所說之正典。撥圓因助道之修行。斥二乘之菩提。滅人天之善種。但欲作探玄上士。效無礙無修。不知返墮無知。成空見外道。唯觀影跡。莫究圓常。積見不休。徒自疲極。

問。云何頓斷疑心。生於圓信。

答。所以雲。難信者如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人無信者。實相之理止在心中。無勞遠覓。近而不識。說之不信。故云難信。是以須具大信。方斷纖疑。此是難解難入之門。難省難知之法。如針鋒上立無邊身菩薩。將藕孔中絲懸須彌之山。不思議中不思議。絕玄妙中絕玄妙。所以法華會上。身子三請。四眾驚疑。只如五千退席之人。皆有得聖果之者。聞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開權顯實直指自心。尚乃懷疑拂席而起。何況末法機劣之人。遮障既深。見惑尤重。情塵尚壅。慾火猶燒。而能荷擔斯大事者歟。是以妙得其門。成佛匪離於當念。若失其旨。修因徒困於多生。唯在信心。別無方便。以是入道之原功德之母故。所以古聖雲。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此宗鏡錄。不揀內道外道。利根鈍根。但見聞信入者。皆頓了一心。理事圓足。

如圓覺經雲。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克滿。良以眾生。包性德而為體。約智海以為源。故須開示。

所以般若文殊分雲。若知我性即知無法。若知無法即無境界。若無境界即無所依。若無所依即無所住。如是開示。如是信入。則是真實句。亦是金剛句。以無虛假及可破壞故。

如大集經雲。真實句者。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又雲。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名金剛句。是知。無有一法可得。名深信堅固。如金剛不可沮壞。無信心中能見佛。若有一法可信。即是邪見。一切不信。方成其信。

如般若經雲。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密。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密。如是解者。可謂深達實相。善說法要矣。所以雲。無一法可得。名深達實相。

如法華經偈雲。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穩眾生故。亦說如是法。雖雲種種道。其實為佛乘。釋曰。本師以出至梵天之舌相。演真實言。放一萬八千之毫光。現稀奇瑞。引三世之覺王。同詮此旨。付十方之大士。共顯斯宗。論位是最實之位。言詮乃第一之詮。可謂究竟指歸。真實行處。若但志心讀誦。靈感難思。何況信解悟入。如說修行供養。則福過正遍知行處。則可起如來塔。

又如神力品偈雲。能持是經者。諸佛皆歡喜。是人之功德。無邊無有窮。故知證此一毫之靈智。量逾無盡之太虛。今者與諸有緣信士。親聞正法。復思夙願。微有良因。於末法中偶斯遺教。既欣遭遇。傍愍未聞。遂乃略出要詮。遍示後學。可謂醍醐之正味。不覺不知。甘露之妙門。不問不信。如斯大失。實可驚心。

如法華經雲。於後末世有持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釋曰。於在家出家四眾之中生大慈心者。即是示如來一心方便門。慈能與樂。俱令信入。同證大般涅槃四德之樂。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者。即是外道邪見不生正信之人。悲能拔其苦。即是示如來一心解脫門。皆令悟解。永拔分段變易二死之苦。

此宗鏡錄。於後若遇有緣信心。或曉夜忘疲。精勤披覽。以悟為限。莫告劬勞。是以。諸大菩薩皆思過去波流苦海。作不利益之事。喪無數身。都無利益。又今猶處生死惡業之中。皆是過去世中妙行不勤故。今者偶斯正典。可謂坐參。但仗三寶威神。諸佛加被。無諸難事。早得心開。普及一切法界含生。皆同此悟。即斯願矣。須知圓宗罕遇。若芥子投於針鋒。正法難聞。猶盲龜值於木孔。若非夙熏乘種。久積善根。焉偶斯文親得傳受。應須慶幸。荷佛慈恩。所以古人或重教輕財。則輸金若市。或忘身為法。則立雪幽庭。且金是身外之浮財。豈齊至教。命是一期之業報。曷等真詮。是故。因聞般若深經以為乘種。遂得乘急。常聆妙音。可以身座肉燈。皈命供養。皮紙骨筆。繕寫受持。又我此宗鏡所錄之文。但為最上根人。唯令佛種不斷。聞於未聞。誓報慈恩。不孤本願。若涉名利。非被此機(古釋華嚴教所被機五簡非器一違真二背正三乖寶四狹劣五守權)。當知。不偶斯文。虛功累劫。纔聞此旨。便入圓通。深囑後賢。無失法利。

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佛言。我今演說心地妙法。引導眾生令入佛智。如是妙法。諸佛如來過無量劫時乃說之。乃至以是因緣。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於耳。須臾之頃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若不聞此不思議廣大威德圓頓法門。何由修行速證究竟一乘常樂我淨大涅槃果。以眾生處不定聚中。聞小修小。遇權習權。俱成大失。今所集者。所益弘多。設聞而不修。亦成其種。何況聞思修者。

如先德雲。如今若要直會。但不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佛是自心義。亦名為道。亦云覺義。靈覺之性亦是心。心即道。道即佛。佛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所測。若知諸法從心生。即不應執。執即不知。若不見本性。十二分教則為虛設。故知。因教明心。何執文義。又教從心生。心由教立。離心無教。離教無心。豈心外別有教而可執乎。

所以唯識疏雲。若頓教門。大不由小起。即無三時前後次第。即華嚴經中說。唯一心是初成道竟。最初一說又雲。諸愚夫類。從無始來虛妄分別。因緣力故。執離心外定有真實能取所取。如來大悲。以甘露法授彼令服。斷妄狂心。棄執空有。證真了義。華嚴等中說。一切法皆唯有識。所以佛證唯識。說一心經。令依修學。釋雲。天親造頌。成立佛經。令諸學者了知萬法皆不離心。即大乘中道義。理顯矣。是知圓中之信。此信難成。


如起信鈔問雲。此信若言本有眾生。何故沉迷。如其本無。憑何發起。

答。此信本來非有非無。以非有故眾生沉迷。以非無故遇緣即起。若言定無。發起何物。若言定有。何假因緣。然上所述。是約迷悟因緣說。若論此信。須不信一切法乃能成信。亦不是非有非無。何者。以眾生不覺。似迷非迷。真性不沉。故不是非有。以一念複本。似悟非悟。不從新得故。不是非無。故云。自心起信。還信自心。


問。一心具實性。凡聖是虛名者。云何作凡之時。熾然繫縛。諸有證聖之日。豁爾解脫。真空乃知。不唯但名。的有其事。

答。雖有其事。如同夢中之事。設有其名。皆非得物之名。故知夢覺俱虛。名體雙寂。

如淨名私記雲。法相如是。豈可說乎。若說則言有一法可得。存法作解還是生死業。今時只欲令眾生除一切見。此中見無別義。亦無巧釋。如人夜夢。種種所見。比至覺時。總無一物。今亦爾虛妄夢中。言有萬法。若悟其性。畢竟無一物可得。此中亦無能說能示。亦無能聞能得。是以異生非墮凡夫地。迷處全空。諸佛不證真如門。悟時無得。則不見有一法可斷。無生死所出之門。不見有一法可成。無菩提能入之路。

思益經雲。諸佛出世。不為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生死涅槃之二見耳。是以大雄垂跡。但示正宗。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斥情識而歸淨識之道。


問。皈命三寶。是仗他勝緣。云何總歸一心而悉圓通。

答。諸聖以無為而得名。圓修以無作而成行。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了一切法空。則常在三昧。

超日三昧經雲。知色心空。得佛何難。斯之謂矣。故知一切諸法未有不由心者。心攝一切。如如意珠無不俱足。且論三寶。所以教中但云自皈依佛等。終不雲皈依於他故。雲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原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自原。馳散六塵。今舉命根。總攝六情。還歸其本一心之緣。故曰皈命一心。即具三寶。三寶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名法寶。心體無二即僧寶。入宗鏡中。於剎那間念念見一心三寶常現世間。或障重遮深。任經塵劫終不省信。尚不聞三寶之名。豈遇一真之道。故知。親見佛親聞法人難得。阿難二十年為佛侍者。尚不見佛面。唯觀救世者。輪迴六趣中。又。但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廣博嚴淨經雲。若能持此經。俱足一切戒。

金剛三昧經。明悟本覺者。佛言。如是之人不存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雖不具戒。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

經雲。不求諸法性相因緣。是名正慧。寧外徇文言強生知解耶。是知。心外見法。盡名外道。故經雲。外道樂諸見。若直了自心。則不為諸見所動。如經雲。菩薩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即一切法。夫言無所見者。非是離一切法雲無所見。即見一切法而無所見。以無所有即一切法。一切法即無所有故。所以經頌雲。若能除眼翳。捨離於色想。不見於諸法。則得見如來。


問。萬行唯心。則因心起行。夫道場法則。全在事相而修。云何總攝千途咸歸一道。

答。我此宗門一乘之妙。唯以一念心照真達俗。成無上覺。名為道場。何者。照真則理無不統。達俗則事無不圓。

所以維摩經雲。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什法師釋雲。二乘法以三十四心成道。大乘一念則確然大悟。具一切智也。肇法師解雲。一切智者。智之極也。朗若晨曦。眾冥俱照。澄若靜淵。群像並鑒。無知而無所不知者。其唯一切智乎。何則。夫有心則有封。有封則有疆。封疆既形。則其智有涯。其智有涯。則所照不普。至人無心。無心則無封。無封則無疆。封疆既無。則其智無涯。其智無涯。則所照無際。故以一念一時必知一切法也。又道場者。實相理遍為場。萬行通證為道。則道無不至。場無不在。若能懷道場於胸中。遺萬累於身外者。雖復形處憒鬧。跡與事鄰。乘動所遊。無非道場也。

諸法無行經雲。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眾生皆是道場。是不動相。文殊師利。一切法寂滅相。無相。無生相。無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場義。

華嚴經頌雲。如是一切人中主。隨其所有諸境界。於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捨菩提行。又經雲。一剎那心覺一切法究竟無餘。是妙菩提。今亦不礙事相道場。以即法恆真。相在無相。理外無事。無相在相。又無相在相。則隱顯同時。相在無相。則空有一際。

悲華經雲。雖修淨土。其心平等猶如虛空。雖行道場。解了三界無有異相。斯則行事而不失理。照理而不廢事。事理無礙。其道在中。經雲。眾生如一切法如。如無有生。如無有滅。以此義故。舉足下足不離道場。於念念中常作佛事。故知。通達一念。法法周圓。諦了一心。門門俱足。則無邊佛事。不出一塵矣。


問。既稱一心一身。云何教中立種種身相。種種法門。

答。斯乃萬化之原。一真之本。隨緣應用。猶如意珠。對物現形。若大圓鏡。是以能包萬像。是大法藏。出生無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恆如。是如來藏。本性無形。是淨法身。體合真空。是虛空身。相好虛玄。是妙色身。妙辯無窮。是智慧身。隱顯無礙。是應化身。萬行莊嚴。是功德身。念念無滯。是入解脫法門。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六根自在。是入無礙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又此中旨趣。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攝則唯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之垢焉能染。

廬山遠大師雲。唯一知性。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隨用別分。受想行等各守自相。得言有數。如金與器。非無差別。金器雖別。時無前後。心法如是。若言定一金時。應當無其諸器。若言定別器。應非一金。心法一異。准此可知矣。是以若但指金則失器。壞於世諦。若但指器則失金。隱於真諦。所以性淨隨染。舉體成俗。即生滅門。染性常淨。本來真淨。即真如門。斯則即淨之染不礙真恆俗。即染之淨不破俗而恆真。是故。不礙一心。雙存二諦。乃至無量身雲。無量法門。隨義雖分。一心不動。是以眾聖所歸。無非法也。法即心也。是以法能成佛。

大報恩經雲。佛以法為師。

般若經雲。我初成道。觀誰可敬可贊。無過於法。法能成立一切凡聖故。

台教雲。若觀如來藏心地法門。即是觀如來眼耳鼻舌身意。豁然真發。得見佛性。三智現前。三身俱足。故知舒為萬法。卷即一心。一中無量。無量中一。

宗鏡一心之旨名俱足道。是圓頓門。就緣起則無邊。約真性則無二。一多交徹。存泯同時。

如法藏法師雲。明不二者。若執塵與心為一。遮言不一。以心所現。非無緣故。若執塵為二。遮言不二。以離心外無別塵故。一二無礙。現前方入不二。

經頌雲。無二智慧中。出人中獅子。不著一二法。知無一二故。又雲。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泯。泯者泯其體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恆存。即存恆泯。所以一心總含萬有。萬有不異一心。

如起信論疏雲。所謂法者。即眾生心者。出其法體謂如來藏。心含和合二門。以其在眾生位故。若在佛地。即無和合義。以始覺同本。唯是真如。即當所顯義也。今就隨染眾生位中。故得具其二種門也。次攝一切世出世法者。辯法功能以其此心體相無礙。染淨同依。隨流返流。唯轉此心。是故若隨染成於不覺。即攝世間法。不變之本覺及返染始覺。攝出世間法。此猶能生滅門辯。若約真如門者。即鎔融含攝染淨小殊。故通攝也。


問。諸總持陀羅尼門。差別句義。數若恆沙。云何但於一心悉皆開演

答。離心無說。離說無心。舒則恆沙法門。卷則一心妙旨。微塵經卷。盡大千而未展全文。普眼法門。竭大海而不書一偈。如忉利天鼓。演莫測之真詮。雷音寶林。說無生之妙偈。安養國內。水鳥皆談苦空。花藏海中。雲台盡敷圓旨。此一心門。是一字中王。亦名一語。亦名一句。

思益經雲。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聖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默然。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處而有所說(身受心法四念處)。名聖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斯正說時。心契法理。即不說耳。明非緘口名不說也。

如入佛境界經雲。佛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人見。無有人聞。無有人現在供養。無有人未來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諸法一。不說諸法多。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證菩提。諸佛如來。不依一法得名。亦非多法得名。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念諸法。不知諸法。不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一法。不示諸法。

瓔珞經雲。以一句偈訓誨八萬四千國邑。

大集經偈雲。無量智者佛真子。數如十方微塵等於無量劫咨問佛。不盡如來一字義。又雲。能以一字入一切法。為眾生說。是名般若波羅密。

無涯際總持經雲。是般若波羅密。一語能答萬億之心。

首楞嚴三昧經雲。文殊言。若人得聞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萬句義。百千萬劫敷演解說智慧辯才不可窮盡。是名多聞。

大涅槃經雲。若見如來常不說法。是名俱足多聞。又雲。寧願少聞多解義理。不願多聞於義不了。即是入此宗鏡。一解千從。雖廣引文。只證此義。上根一覽。已斷纖疑。中下再披。方能具信。對根故爾。非法合然。

所以勝天王般若經雲。佛復告善思唯菩薩言。賢德天子已於過去無量百千億劫。修習陀羅尼門。窮劫說法亦無終盡。善思唯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陀羅尼。佛言。善男子。名眾法不入陀羅尼。善男子。此陀羅尼過諸文字言不能入。心不能量。內外眾法皆不可得。善男子。無有少法能入此者。故名眾法不入陀羅尼。何以故。此法平等。無有高下。亦無出入。無一文字從外來入。無一字從此法中出。又無一字住此法中。亦無文字共相見者。亦不分別法與非法。是諸文字說亦不減。不說無增。從本以來無起造者。無壞滅者。善男子。如文字。心亦如是。如心一切法亦如是。何以故。法離言語。亦離思量。本無生滅故無出入。是名眾法不入陀羅尼。若能通達此法門者。辯才無盡。何以故。通達不斷無盡法故。善男子。能入虛空者。則能入此陀羅尼門。

華嚴出現品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音聲。非量非無量。非主非無主。非示非無示。疏釋雲。莫窮其邊故。非量隨機隨時有聞不聞故。非無量多緣集故。非有主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當體無生故。無能示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華嚴演義雲。至聖垂誥鏡一心之玄極。大士弘闡燭微言之幽致。雖忘懷於詮旨之域。而浩瀚於文義之海。蓋欲寄象繫之跡。窮無盡之趣矣。故知。非言無以立其文。非文無以廣其義。非義無以窮其玄。夫得其玄者。則宗鏡無盡之旨矣。旨既無盡。不說不知。今為未知者言。不為己知者說。脫或諸宗異執見解差殊。或空有相非大小各諍。斯乃不窮理本。強說異同。入宗鏡中。勝負俱息。如析金杖。段段俱金。猶截瓊枝。寸寸是寶。


問。信入此法。還有退者否。

答。信有二種。一若正信堅固。諦了無疑。理觀分明。乘戒兼急。如此則一生可辦。誰論退耶。二若依通之信。觀力粗浮。習重境強。遇緣即退。

華嚴疏雲。深心信解常清淨者。信煩惱即菩提。方為常淨。由稱本性而發菩提心。本來是佛。更無所進。如在虛空。退至何所。


問。法唯心說者。云何教立五時。聽分四眾。

答。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說唯心說。聽唯心聽。離心之外何處有法。

寶性論偈雲。天妙法鼓聲。依自業而有。諸佛說法者。眾生自業聞。如妙聲遠離功用處身心。令一切眾生離怖得寂靜。佛聲亦如是。離功用身心。令一切眾生得證寂滅道。故經偈雲。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隨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

若頓教中。非直心外無佛色。等眾生心內所顯之佛。亦當相空。以唯是識。無別影故。色等性離。無所有故。一切無言。無言亦無故。是故聖教即是無教之教。如經頌雲。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

經雲。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又說聽全收。生佛相在。如一明鏡。師弟同對說聽。以師取之即是師鏡。弟子取之是弟子鏡。鏡喻一心。師弟喻生佛。是謂弟子鏡中和尚。為和尚鏡中弟子說法。和尚鏡中弟子。聽弟子鏡中和尚說法。諸有知識。請詳斯喻。此喻猶恐未曉。又如水乳和同一處。而互為能和所和。且順說聽。以能和為說。所和為聽。且將水喻於佛。乳喻眾生。應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雖同一味。能所宛然。雖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攝。思以准之。又眾生心中佛者。此明眾生稱性普周。而佛不壞相在眾生心內。言為佛心中眾生說法者。此明佛心稱性普周。而眾生不壞相在佛心內也。更無別理。但說聽之異耳。是知一切眾生語言。皆法輪正體。若離眾生言說。即佛無所說。先德雲。若離方言佛則無說。聖人無心以萬物心為心。聖人無身亦以萬物身為身。即知聖人無言。亦以萬物言為言矣。

肇論雲。為莫之大故乃反於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於無名。何謂小成。通百千恆沙之法門在毛頭之心地。何謂無名。形教遍於三千。無名相之可得。故須宗說雙通。方成師匠。

所以經偈雲。宗通自修行。說通示未悟。

真覺大師雲。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宗通是定。說通是慧。則宗說兼暢。定慧雙明。二義相成。缺一不可。

然諸教中皆說萬法一心。而淺深有異。今約五教略而辯之。

一愚人法聲聞教。假說一心。謂世出世間染淨等法。皆由心造業之所感故。若推征則一心之義不成。以立前境故云假說。

二大乘權教。明異熟賴耶以為一心。三界萬法唯識變故。

三終教。說如來藏以為一心。識境諸法皆如夢故。

四頓教。泯絕染淨以說一心。為破諸數假名故。

五圓教。總該萬有以為一心。事理本末無別異故。

如上所說前淺後深。淺不至深。深必該淺。所以宗鏡雖備引五教一心。證明唯指歸圓教一心。總攝前故。又如鈔雲。一心為如來所說法之根本者。蓋緣如來依此一心而成就故。是則信解行證。皆依此心。從微至著。未嘗離此。若離於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離此有說者。皆外道教也。

所以起信論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

御錄宗鏡大綱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