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問。無性理同。是何宗攝。

答。法性宗攝。如古師雲。法性有體。是法相宗義。事上無體。是法性宗義。

問。若一切法實無性者。不得教意之人恐成斷見。

答。若有性故。一法不成。以無性故。諸緣並立。於無性中有無俱不可得。豈成斷常之見耶。

如大般若經雲。佛言。善現。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於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於此執有無性。故知既不可執有。亦不可執無。以自性中無有無故。所說有無之法皆是破執入法之方便。

故先德雲。用無所得為方便者有二。一以無所得導前隨相。則涉有不迷於空。為入有方便。二假無得以入有不存無得。即無得亦是方便。此為入空之方便。是以無得相空。無作人空。無際性空。此三相盡法界理現故。菩薩不壞空而常有。染淨之法宛然。不礙有而常空。一真之道恆現。如是雙照。方入甚深。

如寶聚經中。佛告迦葉。有者是一邊。無者是一邊。如是等彼內地界及外地界皆無二義。諸佛如來實慧證知得成正覺。無二一相。所謂無相。

是以先德雲。謂諸宗計多說但空自性。不空於法。如法相宗。但無遍計非無依他。今既無性緣生故有。有體即空。緣生無性故空。空而常有。要互交徹。方是真空妙有。

又約緣起法有二。一無相如空。則盪盡無有。是相空。二無自性如幻。則業果恆不失。即性空。以相空故。萬法體虛了無所得。以性空故。不壞業道因果歷然。以此性相二空。方立真空之理。是則非初中後際。終始宛然。無能造作人報應非失。故知無性理成。法眼圓照。更無一法有實根由。今更引證廣明。成就宗鏡。夫真俗二諦。一切諸法。不出空有。空有之法皆從緣生。緣生之法。本無自體。依心所現。悉皆無性。以緣生故無性。以無性故緣生。以此緣性二門。萬法一際平等。

是以華嚴記廣釋雲。謂緣生故有。是有義無性故空。是空義。二義是空有。所以謂無性故有。是有所以。緣生故空。是空所以。所以即是因緣。謂何以無性得成空義。由從緣生所以無性。是故緣生是無性。空之所以也。何以緣生得為有義。特由無定性故。方始從緣而成幻有。是故。無性是有所以。若將四句總望空有。則皆名所以。故云緣生故名有。緣生故名空。無性故名有。無性故名空。良以諸法起必從緣。從緣有故必無自性。由無性故。所以從緣。緣有性無。更無二法。而約幻有萬類差殊故名俗諦。無性一味故名真諦。無性緣生故空者。並離斷見。謂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今緣生故空非是空無。無性故空。亦非定無。定無者一向無物。如龜毛兔角。今但從緣生無性故。非定無。無性緣生故有者。並非常見。常見之有。有是定性。有今從緣有。非定性有。況由無性。有豈定有耶。從緣無性。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非真故。亦云幻有。亦名妙有。以非有為有故。名妙有。又幻有即是不有有。

大品經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故。非有非不有。名為中道。是幻有義。真空是不空空者。謂不空與空無障礙故。是故非空非不空。名為中道。是真空義。

庵提遮女經偈雲。嗚呼。真大德。不知實空義。色無有自性。豈非如空也。空若自有空。則不容眾色。空不自空故。眾色從是生。

復有四義。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無性故空義。二真空必成幻有。是無性故有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緣生故有義。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緣生故空義。然此空有二而不二。須知四義。兩處名異。一真空必盡幻有。是真空上空義。二真空必成幻有。是真空上不空義。三幻有必覆真空。是幻有上有義。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幻有上非有義。又須知。有非有。空非空。今此空有無礙。即是非空非有無礙。舉一全收。若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非空非有無二。為雙遮之中道。遮照一時存泯無礙故。雲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以幻有為相。真空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又別顯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並皆離也。無分別法。但約智說。唯無分別智方究其原。可謂難思妙旨。非情所知。故云性海無涯。眾德以之繁廣。緣生不測。多門由是圓通。莫不迴轉萬差卷舒之形。隨智鎔融一際開合之勢。從心照不失機。縱差別而恆順。用非乖體。雖一味而常通。

肇論雲。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何則。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言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是以聖人乘真心以理順。則無滯而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淳。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如。此則萬像雖殊。而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像非真像。像非真像。則雖像而非像。然則物我同根。是非一氣。潛微幽隱。殆非群情之所盡。故知若乘真心而體物。則何物而不歸。齊一氣以觀時。則何時而不會。何時而不會。則知觸境之無生。何物而不歸。則見物性之自虛矣。若任情所照。曷能盡其幽旨乎。若不悟宗。難逃見跡。纔入此宗。自然融即。謂先明其起處。知自心生。既從心生。則萬法從緣皆無體性。必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悉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但論空有。則廣明諸法。何者。以空有管一切法故。此空有二門。亦是理事二門。亦是性相二門。亦是體用二門。亦是真俗二門。乃至總別。同異。成壞。理量。權實。卷舒。正助。修性。遮照等。或相資相攝。相是相非。相遍相成。相害相奪。相即相在。相覆相違。一一如是各各融通。今以一心無性之門。一時收盡。名義雙絕。境觀俱融。契旨忘言。咸歸宗鏡。是以。須明行相名義差別。方能以體性融通。若不先橫豎鋪舒。後何以一門卷攝。如上微細剖析。廣照空有二門。可謂得萬法之根由。窮諸緣之起盡。此有無二法。迷倒所由。九十六種之邪師因茲而起六十二見之利使。從此而生。菩薩尚未盡其原。凡夫安能究其旨。

所以寶性論雲。空亂意菩薩於此真空妙有猶有三疑。一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二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疑空是物取空為有。

大智度論偈雲。有無二見滅無餘。諸法實相佛所說。

淨名經雲。有無二見無復餘習。又偈雲。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何者。若時機因緣執有。則說空門。若時機因緣著空。遂談有教。為破有故不存空。因治空故不立有。故說有而不有。言空而不空。破立一際。遮照同時。

故知。真空難解。應須妙得指歸。若隨空有之文。皆墮邪見。

如無生義雲。經言。持心如虛空者。非是斷空。由有妙神即有妙識思慮。華嚴經性起品作十種譬喻明法身佛有心。大師言。雖有妙神。神性不生。與如一體。譬如凌還是水。與水一體。水亦有凌性。若無凌性者。寒結凌則不現。如中亦有妙神。性同如。清淨則現。不淨不復可見。乃至如師主姓傅。傅姓身內覓不得。身外覓不得。中間覓不得。當知傅姓是空。而非是斷空之空。以傅姓中舍有諸男女故。言性空。異於虛空。佛性是空。諸佛法身不空。

如上空有二門。約廣其義用。遂說存泯開合。若破其情執。乃說即離有無。設當見性證會之時。智解俱絕。如泯絕無寄觀雲。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迥絕無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謂行境。何以故。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乃至若不洞明前解。無以躡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絕於前解。無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捨。無以入茲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絕。

古釋雲。空若即色者。聖應同凡見妄色。凡應同聖見真空。又應無二諦。空若不即色者。見色外空。無由成於聖智。又應凡聖永別。聖不從凡得故。又色若即空者。凡迷見色。應同聖智見空。又亦失於二諦。色不即空者。凡夫見色應不迷。又所見色長隔真空。應永不成聖。生心動念即乖法體。失正念故者。真空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動念執相。所以若言即與不即。皆落是非。瞥掛有無。即非正念。故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問。凡涉有無。皆成邪念。若關能所。悉墮有知。如何是無念而知。

答。瑞草生嘉運。林華結早春。

問。修行契悟。法乃塵沙。云何獨立一心為宗而稱絕妙。

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觸途成壅。若不得唯心之訣。正信無由得成。纔得斯宗。千門自闢。道不待求而頓現。行弗假修而自圓。

所以真覺大師歌雲。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以此無生一門。一成一切成。乃至三身四智。八解六通。無漏無為。普賢萬行悉於無生一時圓滿。

寶藏論雲。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天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恆沙而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於陰入之坑。是以體之即妙即神。顯無價之寶。迷之成粗成昧。墮陰入之坑。遍覽圓詮。釋之莫盡。仰唯諸聖。贊之靡窮。可謂入道玄關。成佛妙訣。乃至凡聖因果。行位進修。不離此心而得成辦。契同心性。何德不收。以一切法隨所依住。皆於一心頓圓滿故。如斯之事。豈非絕待之妙耶。

如還原觀雲。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之內。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即十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經頌雲。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次第輾轉成。此無礙人方得悟。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名真。若為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是涅槃。云何名煩惱。云何是菩提。何者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觀性海。真原朗現。一塵之處。以眺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塵相空無所有。即淨也。由於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也。由觀塵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涅槃也。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煩惱也。由塵體本空。緣慮自盡。即菩提也。由塵相體無遍計。即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個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

經頌雲。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理。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也。所言即者。現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門。如鏡頓現。不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後。一見一切見。一聞一切聞。不俟推尋。若待了達而成。皆為權漸。若能觀於心性之一。則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轍。今古不易之一道也。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王。俱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若諦了之。一切在我。升沉去住。任意隨緣。示聖現凡。出生入死。變化難測。運無作之神通。隱顯同時。闡如幻之三昧。是非冥合。逆順同歸。語默卷舒。常順一真之道。治生產業不違實相之門。運用施為。念念而未離法界。行住坐臥。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對面千里。

問。此宗所悟。還有師否。

答。此是自覺聖智。無師智。自然智。之所證處。不從他悟。自證之時。法從心現。不從外來。故無師契而能自得阿耨菩提。

問。若言無師自證者。即墮自然之計。執從他解者。仍涉因緣之門。且大道之性。非是自然。亦非因緣。云何開示而乖道體。

答。為破他求故。說須自證。為執自解故。從他印可。若當親省之時。迷悟悉空。自他俱絕。非限量之所及。豈言論之能詮。何以故。離一切限量分別故。明知說自說他。言得言失者。若約聖教。則是隨世語言。破執方便。若依意解盡。是限量分別。不出情塵。但不執教以徇情。則方見性而達道。

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

答。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恆處塵勞。長居淨剎。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圓。乃至等冤親。和諍論。齊凡聖。泯自他。一去來。印同異。融延促。混中邊。世出世間。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之力。莫能過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無住力。所以先德釋雲。無住力持者。則大劫不離一念。有剎那成佛之功。頓截苦輪之力。

金光明經疏雲。如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心智之光明。能發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痴暗。體則憔悴。心有智光。膚色充澤。故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淨故色淨。即是明也。知一切法無一切法為明。是以。若於宗鏡纔有信入。便生圓解。能發真正菩提心。更無過上。是無等等心。是最勝心。是最實心。

止觀雲。發此心者。能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無明轉即變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俱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辯。眾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脫法中而求於脫。是故。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拔兩苦(世間苦出世間苦)與兩樂(世間樂出世間樂)。故名非縛非脫真正菩提心。若一發此心功德無際。念念圓滿十波羅密(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

故淨名經雲。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俱足。今宗鏡正為開示此心。一一搜窮。重重引證。普為一切法界含生。凡有心者願皆信受。纔得信入。法爾自然。發此無上菩提之心。便坐道場。行同體大悲。起無緣慈化。是以十方諸佛贊了此心。能發菩提者功德無盡。此論開發信入功德無邊。若但見聞。設不信樂。尚種善根。無空過者。

如華嚴經雲。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所以華嚴初發心功德品頌雲。菩薩發心功德量。億劫稱揚不可盡。又頌雲。所說種種眾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又經雲。初發心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若起一普賢行時。即遍一切行一切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一切果。窮盡法界。俱足一切。猶如帝網。

是以此宗鏡錄中。並是稱性而談。約本而說。因果皆實。理事俱真。以是圓滿之宗。普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俱足。眼外無法。乃稱普眼。亦名普眼經。遂令見聞之人皆同性得。以此性無盡。則所益何窮。可示後賢。同繼斯種。所以如來藏經中。校量功德恆沙寶台供養所不能及。以七寶是限量之財。供養乃有為之福。若持此經者。則一乘常住之寶。真如無盡之福。如法界比微塵。豈可校量乎。

所以仁王經雲。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恆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是以了心無作。即悟業空。觀業空時。名為得道。其道若現。何智不明。心智明時。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法爾能現自利利他之力。故法華經偈雲。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問。目心為鏡。有何證文。

答。大乘起信論雲。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一如實空鏡。二因薰習鏡。三法出離鏡。四緣薰習鏡。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俱足圓滿。

又。一空鏡。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後二約體用。

如佛地經雲。複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

大涅槃經雲。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又云何等名為伊帝目多伽經。乃至拘那牟尼佛時名曰法鏡。是知古佛。皆目此為鏡。以教法萬義。真俗萬緣。無不於中顯現故。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鏡攝一切法。故稱調御佛智藏。故名般若德。是知。諸聖皆目心為鏡。妙盡其中矣。

大乘千缽經雲。諦觀心鏡。照見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淨。遍觀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靜。無有障礙。所以先德雲。此真如性。猶如明鏡。萬像悉於中現。又一切萬法有二。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為能現。由後義故為所現。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又明鏡只照其形。不照其心。只照生滅。不照無生。但照世間。不照出世。有形方照。無形不照。且如心鏡。洞該性地。鑒徹心原。遍了無生。廣明真俗。有無俱察。隱顯咸通。優劣懸殊。略齊少喻。

先德雲。如大摩尼寶鏡。懸耀太虛。十方色相悉皆頓現。而此鏡性淨光無有影像。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澄澈清淨而無影像。以昔大悲不倦。隨眾生業緣感應差別。普現一切色身三昧。眾生聞見無不蒙益。諸佛以無漏金剛心為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但為煩惱習氣所覆。無體不現。如瓶內淨燈光不滅。名如來藏。亦名功德藏。亦名無盡藏。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何以故。無礙解脫是一真法性。不與世間出世間所共故。

經雲。無比是菩提。不可喻故。若有悟斯真實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同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恆不變。諸佛一切時中離觀相故。經偈雲。心淨已度諸禪定。是以心淨故。則孤光一照。萬慮全消。如暗室懸燈。重雲見日。如古德偈雲。安知一念蒙光處。億劫昏迷滅此時。故云。法有應照之能故。況之以鏡。教有可傳之義故。喻之於燈。可謂慧月入懷。靈珠在握。法界洞徹。無不鑒矣。

才命論雲。心徹寶鏡註雲。夫心以鑒物。庶品不遺。洞徹幽明。同乎寶鏡。又莊子云。至人之心若鏡也。又如世間之鏡。尚照人肝膽。何況靈台心鏡而不洞鑒耶。所以昔人云。不遊大海。未睹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覿干霄之狀。如未臨宗鏡。焉識自心。恢廓而體納太虛。澄湛而影含萬像。不信入者。莫測高深。

故真覺大師歌雲。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像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是故。依此起信論四種空鏡義。遂乃廣錄祖教。顯現一心。證成宗鏡。

所以論雲。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者。有法者。謂一心法。若人能解此法。必起廣大信根。故信根既立即入佛道。以成佛道故。離二現行。云何現行。一者凡夫現行。生死成雜染事。二者二乘現行。涅槃失利樂事。縛脫雖殊。俱迷宗鏡。今成佛道無二現行。圓證一心。具摩訶衍。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作一種之光明。為萬途之經濟。

問。宗鏡廣照。萬法同歸。是此鏡義否。

答。若凡若聖。說異說同。皆是鏡中之影像。唯此一鏡。圓極十方。鏡外無法。彼我俱絕。古德雲。若言眾生心性同諸佛心性者。別教也。圓教心性是一寂光。無彼無此。極十方三世佛及眾生邊際成一大圓鏡。但是一鏡。無有同異也。佛及眾生一鏡上像耳。

問。此宗鏡中。如何信入。

答。但不動一心。不住諸法。無能所之證。亡智解之心。則是無信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雙寂。故知若有能證。則為有人。若有所證。則為有法。以唯一真法界故。則心外無法。不可以法界更證法界。是以此錄。削去浮華。唯談真實。不依名字。直顯心宗。

問。所度之機無量。能度之法無邊。立五行門(聖行梵行嬰兒行病行天行)。張八教網(頓漸秘密不定藏通別圓)。何乃以心標宗。能治一切。

答。方便有多門。則遐張八教之網。歸源性無二。乃高峙一心之宗。如千方共治一病。萬義俱顯一心。令不執見徇文。失真法之味。所冀研心究理。得正覺之原。此一心法門。橫通豎徹。攝盡恆沙之義。故號總持。能為萬法之宗。遂稱無上。若但論事行。失佛本宗。

釋論雲。持戒為皮。禪定為血。智慧為骨。微妙善心為髓。是以能說此法門者。是徹佛真心。施於己髓矣。實乃能治之妙。何病而不痊。巧度之門。何機而不湊。洗除心垢。拔出疑根。言言盡契本心。一一皆含真性。法法是金剛之句。塵塵具秘密之門。

如入法界體性經雲。文殊言。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

勝天王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一切境界。無有一法不通達者。修行如是智波羅密。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觀察。從初發心至入涅槃。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一切境界即是一法。何以故。如如一故。不見我能修及所修法。無二無別。自性離故。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密。通達智般若波羅密。

思益經雲。網明謂梵天言。是五百比丘從座起者。汝當為作方便引導其心。入此法門令得信解。離諸邪見。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痴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涅槃者但有名字。猶如虛空。但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是知。一切不信眾生。邪見外道。徒生厭離。枉自妄求。究竟一心位中未曾暫出。

故密嚴經偈雲。如飯一粒熟餘粒。即可知諸法亦如是。知一即知彼。譬如饡酪者。嘗之以指端。如是諸法性。可以一觀察。

楞伽經偈雲。譬如鏡中像。雖見而非有。於妄想鏡中。愚夫見有二。

問。一心平等。理絕偏圓。云何教中又說諸法異。

答。隨情說異。雖異而同。對執說同。雖同而異。將同破異。將異破同。雖同雖異。非異非同。皆是俯順機宜。善權方便。

大涅槃經雲。譬如女人。生育一子。嬰孩得病。是女愁惱。求覓良醫。良醫既至。合三種藥酥乳石蜜與之令服。因告女人。兒服藥已。且莫與乳。須藥消已方乃與之。是時。女人即以苦味用塗其乳。語其兒言。我乳毒塗。不可復觸。其兒渴乏。欲得母乳。聞毒氣便捨遠去。其藥消已。母乃洗乳喚子與之。是時。小兒雖復渴乏。先聞毒氣。是故不來。母復告言。為汝服藥故以毒塗。汝藥已消。我已洗竟。汝便可來飲乳無苦。其兒聞已。漸漸還飲。經合譬意。譬無我等猶如毒塗。說如來藏如喚子飲。或時說我。或說無我。皆為適機。如彼塗洗。如義海雲。謂塵事相是異。剋體唯法是無異。只由法體不異。即異義方成。以不失體故。只由塵事差別。即不異義方成。以不壞緣方言理也。故經雲。奇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能說諸法異。森羅雖異。不能自異。虛空雖同。不能自同。以無體故。法法常生。以無用故。塵塵恆寂。皆是世間分別。眾生妄情於平等法中自生差別。向無二相處強立多端。猶若畫師。邈成高下之相狀。或如金匠鍛出大小之器形。萬法體常虛。但唯自心變。

大莊嚴論偈雲。譬如工畫師。畫平起凹凸。如是虛分別。於無見能所。言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於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云何不須怖畏。以自心變故。如畫凹凸由自手畫故。

御錄宗鏡大綱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