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御錄宗鏡大綱/卷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問。性自了了常知。何須諸佛開示。

答。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虛空木石。故云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體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

如華嚴經中。覺首等諸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何等是佛境界智。何等是佛境界知。文殊頌答雲。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如是慧境界。平等如虛空。又頌雲。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羣生。既雲本淨不待斷障。即知羣生本來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知。故法華中開示令得清淨者。即是寶性論中離垢清淨也。此心雖自性清淨。終須悟修方得究竟。

經論所明有二種清淨。二種解脫。或只得離垢清淨解脫故。毀禪門即心即佛。或只知自性清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性清淨。自性解脫。漸修令得離垢清淨。離垢解脫。成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壅滯同釋迦佛。

經問。云何佛境界智。此問證悟之智。云何佛境界知。此問本有真心。答智雲。諸佛智自在。三世無所礙。答知雲。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識是分別。分別非真知。唯無念方見。又若以智證之。即屬所詮之境。真知非境界故。瞥起照心即非真知。故非心境界。以不起心為玄妙。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虛心遺照。言思道斷矣。北宗看心是失真旨。若有可看即是境界也。

寶藏論雲。知有有壞。知無無敗。真知之知。有無不計。既不計有無。即自性無分別之知。是以此真心自體之知。即無緣心。不假作意。任運常知。非涉有無。永超能所。

水南和尚雲。即體之用曰知。即用之體為寂。如即燈之時即是光。即光之時即是燈。燈為體。光為用。無二而二也。又雲。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如是開示。靈知之心即是真性。與佛無異。既馬鳴標心為本原。文殊擇知為真體。如何破相之黨但云寂滅。不許真如。說相之家執凡異聖。不許即佛。今約教判定。正為斯人故。西域傳心多兼經論。無二途也。但以此方迷心執文。以名為體。故達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心也。喻以壁觀。令絕諸緣。絕諸緣時。

問。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

問。以何證驗。雲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師即印雲。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直待他自悟。方驗真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故云默傳心印。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六代相傳。皆如此也。


問。悟此心已。如何修之。還依相教中令坐禪否。

答。若惛沉厚重難可䇿發。掉舉勐利不可抑伏。貪瞋熾盛觸境難制者。即用教中種種方便。隨病調伏。若煩惱微薄。慧解明利。即依本宗一行三昧。應知權實有異。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詮遣盪排情破執之言。為表詮直示建立顯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機誘引一期權漸之說為最。後全提見性真實之門。遮詮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謂顯其所是。又遮者。揀卻諸餘。表者。直示當體。

如諸經所說真如妙性。每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因無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皆是遮詮。遣非盪跡絕想祛情。若雲知見覺照。靈鑒光明。朗朗昭昭。堂堂寂寂等。皆是表詮。若無知見等體。顯何法為性。說何法不生不滅等。必須認得現今。瞭然而知。即是我之心性。方說此知不生不滅等。如說鹽雲不澹是遮。雲咸是表。說水雲不乾是遮。雲濕是表。空宗但遮。性宗有遮有表。

今時人皆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為無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又若實識我心不同虛空。性自神解。非從他悟。豈藉緣生。若不對機。隨世語言。於自性上尚無表示真實之詞。焉有遮非方便之說。如今實未親證見性之人。但效依通。情傳意解。唯取言語中妙。以遮非泯絕之文而為極則。以未見諦故。不居實地。一向託空。隨言所轉。近來尤盛。莫可遏之。若不因上代先賢多聞廣學。深入教海。妙達禪宗。何能微細指陳。始終和會。顯出一靈之性。剔開萬法之原。

故須先約經教。印證禪心。然後禪教雙亡。佛心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亡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如此則自然聞泯絕無寄之說。知是破我執情。聞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氣。執情破而真性顯。即泯絕是顯性之宗。習氣盡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頓漸互顯。空有相成。若能如是圓通。則為他人說無非妙方。聞他人說無非妙藥。藥之與病。只在執之與通。

故先德雲。執則字字瘡疣。通則文文妙藥。如上依教依宗撮略和會。挑抉宗旨之本末。開析法義之差殊。校量頓漸之異同。融即真妄之和合。對會遮表之廻互。褒貶權實之淺深。可謂卷教海之波瀾。湛然掌內。簇義天之星象。奐若目前。則頓釋羣疑。豁然妙旨。若心外立法立境。起鬬諍之端倪。識上變我變人。為勝負之由漸。遂乃立空破有。賔有非空。崇教毀禪。宗禪斥教。權實兩道。常為障礙之因。性相二宗。永作怨讐之見。皆為智燈𦦨短。心鏡光昏。終不能入無諍之門。履一實之道矣。

金剛三昧經雲。如我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

夫立教之本。無出意言。以意詮量。從言開演。故基師雲。至理澄寂。是非之論息言。般若幽玄。一異之情絕慮。息情慮故非識非心。絕言論故非聲非說。法非聲說。說遍塵沙。理無識心。心該法界。心該法界。斯乃非心作心。說徧塵沙。此亦無說為說。


問。境本無生。心常不住。何煩立觀。背自天真。

答。為未達本無生而欲向外妄修者。令自內觀。冥合真性。

如永嘉集雲。誡其疎怠者。然渡海先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應何日。此勸守愚空坐。不慕進修者。

又雲。妙契玄原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斯乃得旨之人。奚須言觀。即屆寶所。終不問程。已見玉蟾。寧當執指。

故般若吟雲。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即心心是佛。何佛更堪成。


問。此宗鏡錄。於頓漸兩教。真緣二修。云何悟入。如何修行。

答。今宗鏡中依無作三昧。觀真如一心。念念冥真。念念圓滿。如台教明。修無作三昧。觀真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真修作佛。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離真緣二修而作佛。若無四修即無四作。是無作三昧。豈同爾相州北道明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亦不同相州南道用真修作佛。


問。偏用何過。

答。道無諍。何得諍同水火。今明用三昧修中道第一義諦。開無明。顯法性。忘真緣。離諍論。言語法滅。無量罪除。清淨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寶珠自然現也。見佛性故即住大涅槃。


問曰。若爾者。今云何說。

答曰。大涅槃經雲。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道得故。故不可說。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說。今以因緣故亦可得說者。若解四悉檀意。(悉檀。此雲徧施。四者。一世界悉檀二各各為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說則無咎。次明證成者。若觀無明見中道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

故入不思議法門品雲。若知無明即是明。明亦不可得。是為入不二法門。若入中道。即能雙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今依四悉普為羣機。於真緣二修中。是無作真修。頓漸四句中。若約上上根是頓悟頓修。若約上根或是頓悟漸修。此宗鏡錄是圓頓門。即之於心。了之無際。更無前後。萬法同時。

所以證道歌雲。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只各於自心靜念。如理思惟。即如是。如是顯現於宗鏡中。瞭然明白。起此無涯之一照。徧法界無際之虛空。無一塵而不被光明。凡一念而咸承照燭。斯乃般若無知之照。照豈有邊。涅槃大寂之宗。宗何有盡。

如般若無知論雲。放光雲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道行雲般若無所知。無所見。此辯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也。果有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然則智有窮幽之鑑而無知焉。神有應會之用而無慮焉。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何者。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

是以。言知不為知。欲以通其鑒。不知非不知。欲以辯其相。辯相不為無。通鑑不為有。非有故知而無知。非無故無知而知。是以知即無知。無知即知。無以言異而異於聖心也。

難曰。夫真諦深玄。非智不測。聖智之能在茲而顯故。經雲。不得般若。不見真諦。真諦則般若之緣也。以緣求智。智則知矣。

答曰。以緣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雲。不緣色生識。是名不見色。又雲五陰清淨故。般若清淨。般若即能知也。五陰即所知也。所知即緣也。夫知與所知。相與而有。相與而無。相與而無故物莫之有。相與而有故物莫之無。物莫之無故為緣之所起。物莫之有故緣所不能生。緣所不能生故照緣而非知。為緣之所起故知緣相因而生。是以。知與無知。生於所知矣。何者。夫知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諦自無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於知。所知即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緣法。緣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諦。故中觀曰。物從因緣有故不真。不從因緣有故即真。今真諦曰真。真則非緣。真非緣故。無物從緣而生也。故經雲。不見有法。無緣而生。是以真智觀真諦。未嘗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無知。但真諦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緣求智。故以智為知。緣自非緣。於何而求知乎。

難曰。聖心非不能是。誠以無是可是。雖不是是。故當是於無是矣。是以經雲。真諦無相。故般若無知者。誠以般若無有有相之知。若以無相為無相。又何累於真諦耶。

答曰。聖人無無相也。何者。若以無相為無相。無相即為相。捨有而之無。猶逃峰而赴壑。俱不免於患矣。是以至人。處有而不有。居無而不無。雖不取於有無。然亦不捨於有無。所以和光塵勞。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爾而來。恬澹無為而無不為者也。

難曰。聖心雖無知。然其應會之道不差。是以可應者應之。不可應者存之。然則聖心有時而生。有時而滅。可乎。

答曰。生滅者。生滅心也。聖人無心。生滅焉起。然非無心。但無心心耳。又非不應。但是不應應耳。是以應會則信若四時之質。直以虛無為體。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滅也。

難曰。聖智之無。惑智之無。俱無生滅。何以異之耶。

答曰。聖智之無者。無知。惑智之無者。知無。其無雖同。所以無者。異也。何者。夫聖心虛靜。無知可無。可曰無知。非謂知無。惑智有知。故有知可無。可謂知無。非曰無知也。無知即般若之無也。知無即真諦之無也。是以般若之與真諦。言用即同而異。言寂即異而同。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照功。是以辯同者同於異。辯異者異於同。斯則不可得而異。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內有獨鑒之明。外有萬法之實。萬法雖實。然非照不得。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此則聖所不能同用也。內雖照而無知。外雖實而無相。內外寂然。相與俱無。此則聖所不能異。寂也。是以經雲。諸法不異者。豈曰續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後無異哉。誠以不異於異故。雖異而不異耳。故經曰。甚奇。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又雲。般若與諸法亦不一相亦不異相。信矣。

難曰。論雲。言用則異。言寂則同。未詳般若之內則有寂用之異乎。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主於用也。是以智彌昧。照逾明。神彌靜。應逾動。豈曰明昧動靜之異哉。故成具曰。不為而過為。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斯則窮神盡智。極象外之談也。即之明文。聖心可知矣。

釋曰。般若無知者。是一論之宏綱。乃宗鏡之大體。微妙難解。所以廣引證明。夫般若者。是智用。無知者。是智體。用不離體。知即無知。體不離用。無知即知。若有知者。是取相之知。即為所知之相縛。不能徧知一切。故論雲。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若是無相之知。不被所知之相礙。即能徧知一切。故論雲。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以要言之。但是理事無礙。非即非離。如論雲。神無慮。故能獨王於世表。智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者。不即事也。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者。不離事也。理非即非離。如事亦然。是以理從事顯理。徹於事。事因理成事。徹於理。理事交徹。般若方圓。故能有無齊。行權實雙運。豈可執有執無。迷於聖旨乎。所以論雲。欲言其有。無狀無名。欲言其無。聖以之靈。何者。此有是不有之有。曷有其名。斯無是不無之無。寧虧其體。有無但分兩名。其性元一。不可以有為有。以無為無。故論雲。非有故知而無知者。以知自無性。豈待亡知然後無知乎。論雲。非無故。無知而知者。以無相之知。非同木石。無而失照。此靈知之性。雖無名相。寂照無遺。如論雲。考之玄籍本之聖意。豈復真偽殊心空色異照耶。是以照無相。不失撫會之功。覩變動。不乖無相之旨。造有不異無。造無不異有。未嘗不有。未嘗不無。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以此而推。寂用何妨。如何謂覩變之知異無相之照乎。又論雲。知即無知。無知即知。無以言異而異於聖心也。故知。若雲有之與無。同之與異。皆是世間言語。但有虛名而無實體。豈可以不定之名言。而欲定其無言之妙性也。

今總結大意。般若無知者。但是無心。自然靈鑒。非待相顯。靡假緣生。不住有無。不涉能所。非一非異。而成其妙道也。所以先德雲。夫聖心無思。名言路絕。體虛不可以色取。無慮不可以心求。包法界而不大。處毫端而不微。寂寥絕於生滅。應物無有去來。鑒徹天鏡而無鑒照之勤。智周十方而不生二相。森羅萬像與之同原。大哉。妙用而無心者。其唯般若無知之謂乎。

永嘉集雲。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無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自性瞭然故。不同於木石。手不執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

古德偈雲。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競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


問。諸佛經教。皆以名句文身詮表。方成法義。云何但名一心而已。

答。此心是諸法之都。顯事合理故稱曰經。豈止於心。乃至一切六塵悉皆是經。

如大品雲。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此色能詮一切法。如墨黑色。一划詮一。二劃詮二。三劃詮三。豎一划則詮王。足右劃則詮丑。足左劃則詮田。出上詮由。出下詮申。如是迴轉。詮不可盡。或一字詮無量法。無量字共詮一法。無量字詮無量法。一字詮一法。於黑墨小小迴轉。詮量大異。左迴詮惡。右迴詮善。上點詮無漏。下點詮有漏。殺活與奪。毀譽苦樂。皆在墨中。更無一法出此墨外。略而言之。黑墨詮無量教。無量行。無量理。黑墨亦是教本行本理本。黑墨從初一點。至無量點。從點至字。從字至句。從句至偈。從偈至卷。從卷至部。又從一字句中初立小行。後着大行。又從點字中。初見淺理。後到深理。是名黑色教行義。三種微發。乃至當知。黑字是諸法本。青黃赤白亦復如是。非字非非字。雙照字非字。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見非不可見。何所簡擇。何所不簡擇。何所攝。何所不攝。何所棄。何所不棄。是則俱是。非則悉非。能於黑色通達一切非。於一切非通達一切是。通達一切非非非是。一切法邪。一切法正。若於黑色不如是解。則不知字與非字。青黃赤白有對無對。皆不能知。若於黑色通達。知餘色亦如是。此即法華經意。以色為經也。聲塵等亦如是。


問。但了一心。若無位次。真偽何分。須合教乘。以祛謬濫。

答。誠如所言。闕一不可。圓教觀心須明六即。古德約四教明六即者。若藏教執色為有。施拙度。破析之因成但空灰斷之果。通教執色心是空。了緣生無性之宗。失中道不空之理。別教從心生十法界。心但有能生十界之理。性未即便具十界之因果。如從地生一切草木。但從一心次第生十界也。圓教心具十法界。不待能所。生亦無前後際。只一念是十界。只十界是一念。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念念中體常圓滿。塵沙萬德不欠少一分。八萬惑業不除斷一分。不謂佛是果頭極聖。我未證得。不謂凡是底下穢濁。我應捨離。總覽法界在一念心頭。如一圓珠瑩徹。明白圓解。更無覺觀進修。亦不見有凡聖取捨。分別妄念悉盡也。

以初圓信人未得純淨。煩惱有厚薄。習氣有淺深。分別難忘。攀緣易起。心浮觀淺。惑重境彊。於對治之中故分六即。是以凡夫心性本體。實齊上聖。但凡夫未能常用本體。隨境生心。分別計校千差萬別。無始妄習何能頓遣。雖有見解。未能常照。故是凡也。

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是理即。若能暫照諦理。即坐佛座。證佛身。用佛法。當此一念圓現時。不見十方佛異我此身此念也。解而未修。是名字即。念有分數。名觀行即。念以於境。名相似即。境入於念。名分真即。無境無念。名究竟即。

雖六常一。何凡何聖。雖一常六。凡聖天絕。又六而常一。故言即一。而常六故初後不齊。是以頓悟宗已。復須言行相應。既得本清淨。又須離垢清淨。

如大集經偈雲。遠離一切諸煩惱。清淨無垢猶真實。其心能作大光明。是名寶炬陀羅尼。


問。只如自心。如何觀耶。

答。性該始終之際。體非起盡之緣。體徧迷悟之中。性非解惑之事。又雲。夫心原本淨。無為無數。非一非二。無色無相。非偏非圓。雖復覺知。亦無覺知。此之心性。畢竟無心。有因緣時。亦得明心。既有論心。即有方便正觀之義。譬如虛空。亦有陰陽時雨。心亦如是。雖無偏圓。亦論漸頓。

若觀心非空非有。則一切從心生。法亦非空非有。如是等一切諸法在一心中。當知觀此心原與如來等。如此觀心。名觀佛心也。若能如此信解。功德無量。此一念信解心。心同佛心。信齊佛信。入真實般若之性。到究竟解脫之原。即以無量無數劫中修五波羅密之功德。校量信解宗鏡一念之功。萬不及一。故云。不識玄旨。徒勞念靜。是以先悟宗鏡。然後圓修理行無差。方為契當。


問。如上觀心。如何是所入能入之門。

答。能所之入。唯是一心。約智而論。假分能所。所入即所證一心之理。能入即能觀一心之智。又理是心之體。智是心之用。猶如日光。還照日體。以此心光。復照心體。則二而不二。體用冥一。不二而二。能所似分。

永嘉集雲。故知妙道無形。萬像不乖其致。真如寂滅。眾響靡異其原。迷之則見倒惑生。悟之則順違無地。閴寂非有。緣會而能生。峩嶷非無。緣散而能滅。滅既非滅。以何滅滅。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滅既虛。實相常住矣。

華嚴疏雲。生之無生。真性湛然。無生之生。業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見。離生求無生。即是斷見。皆不達實相無生無滅之理。若正了無生。則無生無不生。豈定執有生無生之二見乎。


問。覺王明敕。大教指歸。末法比丘須於四念處修道。其旨如何。

答。此出大般涅槃經最後垂示。總前教跡。同此指歸。以四念處即是宗鏡所明一切眾生身受心法。如經雲。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

華手經雲。四念處者。於聖法中。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一切諸法皆名念處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豈能壞乎。若有二法。則能相壞。

金剛三昧經雲。心無邊際。不見處所。論釋雲。心無邊際者。歸一心原。心體周徧。徧十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雖周三世而無古今之殊。雖遍十方而無此彼之處。故言不見處所。

大法炬陀羅尼經雲。夫念處者。云何念義。當知是念無有違諍。隨順如法。趣向平等。遠離邪念。無有移轉及諸別異。唯是一心。入不動定。若能如是。名為念義。

此四念處。破八顛倒。一不淨中作淨想。二苦中作樂想。三無常中作常想。四無我中作我想。此是外道凡夫四倒。又一淨中作不淨想。二樂中作苦想。三常中作無常想。四我中作無我。想此是二乘四倒。共成八倒。是以修四念處觀。破八顛倒於中而般涅槃。是十方諸佛出世本懷。究竟指歸。祕密藏中最後放捨身命之處。正當宗鏡大旨一心法門。

夫四念處者。念即觀慧之心。處即智照之境。能所冥合。唯是一心。

大論雲。念想智皆一法異名。初緣心名念。次習行名想。後成辦名智處者。境也。皆不離薩婆若能觀之智。照而常寂。名之為念。所觀之境。寂而常照。名之為處。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無相。無相一相。即是實相。實相即是一實諦。亦名虛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如是境智無二無異。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亦例雲。說處及處智。皆名為實諦。是非境之境。而言為境。非智之智。而名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

金光明經雲。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此意蓋明念只是處。處只是念。雖說色心兩名。其實皆是不可思議一心。今只觀此一心。即不可思議。十界恆現前。入心地法門。但心之一法。微妙幽玄。見有淺深。智分優劣。須凴廣學。以至法原。

法華經雲。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

外書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但堅志節。常聞未聞。熏修而觀力轉深。磨鍊而行門益淨。常起難遭之想。道業恆新。長懷慶幸之心。終無退轉。


問。既以真心為宗為本。如何辯其功能湛然常住。盡未來際。

答。此心法妙故。如神不可測。無依無住。非古非今。只是有而不可見聞。非是一向空寂。蘊無盡之妙用。不斷不常。具莫測之靈通。非隱非顯。

古德雲。因雖涅槃永寂。而智體不無。不爾將何窮未來際。故知此之心神。凡聖之本。盡未來際。無有斷絕。諸佛常正念此法。祖師唯的指此宗。斯乃無相之真。真何有盡。無為之道。道何有窮。如幽谷之風。相續而微聲不斷。若洪鐘之響。隨扣而清韻常生。

寶藏論雲。唯道無根。靈照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恆真。唯道無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既達此常住宗體。自然盡未來際。不休息佛業。

華嚴經雲。於一念中盡知一切心。非心地境界之藏。於非心處示生於心。遠離語言。安住智慧。同諸菩薩所行之行。以自在力示成佛道。盡未來際。常無休息。釋曰。心非心者。識行於境。名之曰心。智行於境。名曰非心。

所以愣伽經雲。得相者識。不得相者智。故知菩薩隨順妄緣。不捨世法。於方便中悉能示現。隨增減劫。任長短緣。乘大願風。相續不斷。供佛利生。無有休息。

如華嚴論雲。十一地等覺位菩薩。以大慈悲心行赴俗濟生之門。表自出世道滿。無更求解脫離染離淨之心。但以乘法性船。張大慈悲帆。以大智為船。師順本願風。吹諸波羅密網。常游生死海。漉一切眾生有着之魚。安置無依普光明之智岸。常生一切幻住萬行功德。法界無礙寶堂。

御錄宗鏡大綱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