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二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宋永明延壽 著

清世宗胤禛 輯

第十四祖龍樹尊者。行化到南印土。彼國人多修福業。不會佛理。眾問佛性大小。師曰。若說大小。即是大小。非佛性也。即為說法。對大眾而現異相。身如月輪。當於座上。唯聞說法。不覩其形。彼眾有一長者名曰提婆。謂諸眾曰。識此瑞否。彼眾曰。非其大聖。誰能識也。爾時。提婆心根宿淨。亦見其相。默然契會。乃告眾曰。師現佛性之義非師身者。無相三昧。形如滿月。佛性之義也。語未訖。師即現本身。座上說偈曰。身現滿月相。以表諸佛體。說法無其形。用辯非聲色。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初第十七祖僧迦難提因至其舍。忽見一子。手執銅鏡而至師所。尊者曰。子幾歲耶。子曰。我當百歲。是時尊者見答百歲。復問曰。汝當無知。看甚幼小。答吾百歲。非其理也。子曰。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尊者曰。子善機耶。子曰。佛偈雲。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尊者敬之。深知是聖。又徵問曰。汝執此鏡。意況如何。爾時童子以偈答曰。諸佛大圓鏡。內外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俱相似。父母見子奇異。遂捨出家。尊者即領游化至一古寺而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於彼殿上有銅鈴。被風搖響。尊者問曰。彼風鳴耶。彼鈴鳴耶。彼銅鳴耶。子曰。我心鳴耳。非風銅鈴。尊者曰。非風銅鈴。我心誰耳。子曰。二俱寂靜。非三昧耶。尊者曰。善哉。真比丘。善會諸佛理。善說諸法要。善識真實義。又告曰。我今將此正法眼藏付囑於汝。汝受吾偈。當行化之。偈曰。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伽耶舍多後付鳩摩羅多。傳法偈曰。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於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此土初祖菩提達摩多羅。述安心法門雲。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問。云何自心現。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顛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讓大師雲。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達心地。所作無礙。汝今此心。即是佛故。達摩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自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汝可隨時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從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馬大師問曰。如何用意。合禪定無相三昧。師曰。汝若學心地法門。猶如下種。我說法要。譬如天澤。汝緣合故。當見於道。馬大師又問曰。和尚雲見道。道非色故。云何能覩。師曰。心地法眼能見於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馬大師曰。有成壞否。師曰。若契此道。無始無終。不成不壞。不聚不散。不長不短。不靜不亂。不急不緩。若如是解。當名為道。

吉州思和尚雲。即今語言即是汝心。此心是佛。是實相法身。佛經雲。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隨世界應處立名。如隨色摩尼珠。觸青即青。觸黃即黃。寶本色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割。鏡不自照。隨像所現之處。各各不同。得名優劣不同。此心與虛空齊壽。若入三昧門。無不是三昧。若入無相門。總是無相。隨立之處。盡得宗門。語言啼笑。屈伸俯仰。各從性海所發。故得宗名。相好之佛是因果佛。即實相佛家用。經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從心想生。亦云法性家熖。又雲法性功勳。隨其心淨。即佛土淨。諸念若生。隨念得果。應物而現。謂之如來。隨應而去。故無所求。一切時中更無一法可行。自是得法。不以得更得。是以。法不知法。法不聞法。平等即佛。佛即平等。不以平等更行平等。故云獨一無伴。迷時迷於悟。悟時悟於迷。迷還自迷。悟還自悟。無有一法不從心生。無有一法不從心滅。是以迷悟總在一心。

南嶽思大和尚雲。若言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聞說淨不生淨念。即是本自淨。聞說空不取空。譬如鳥飛於空。若住於空。必有墮落之患。無住是本自性體。寂而生其心是照用。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離定無別慧。離慧無別定。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即定之時無有定。即慧之時無有慧。何以故。性自如故。如燈光。雖有二名。其體不別。即燈是光。即光是燈。離燈無別光。離光無別燈。即燈是光體。即光是燈用。即定慧雙修。不相去離。

真覺大師雲。夫心性靈通。動靜之原莫二。真如絕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原不狀。鑒之則乃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恆清。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神秀和尚雲。一切非情。以是心等現故。染淨隨心有轉變。故無有餘性。要依緣故。謂緣等之法。皆無自性。空有不俱。即有情正有時。非情必空故。他即自故。何以故。他無性。以自作故。即有情修證。是非情修證也。經雲。其身周普等真法界。既等法界。非情門空。全是佛故。又非情正有時。有情必空。故自即他故。何以故。自無性以他作故。即非情無修無證。是有情無修無證也。

智達禪師心境頌雲。境立心便有。心無境不生。若將心繫境。心境兩俱盲。境心各自住。心境性恆清。悟境心無起。迷心境共行。若迷心作境。心境亂縱橫。悟境心元淨。知心境本清。知心無境性。了境心無形。境虛心寂寂。心照境泠泠。

長沙和尚偈雲。最甚深。最甚深。法界人身便是心。迷者迷心為眾剎。悟時剎海是真心。身界二塵元實相。分明達此號知音。又學人問。盡法界眾生識心。最初從何而有。偈答雲。性地生心王。心為萬法師。心滅心師滅。方得契如如。

牛頭下佛窟和尚雲。雖同凡夫。而非凡夫。不得凡夫。不壞凡夫。謂別有殊勝在心外者。即墮魔網。我今自觀身心實相作佛。即是見十方佛同行同證處。問。佛身無漏。戒定熏修。五陰不縛不脫。不敢有疑。且如大品經雲。眾生不善五陰之身。亦不縛不脫。甚令人驚疑。答。若向眾生五陰外。別有諸佛解脫。無有是處。只了眾生自性。從本已來。無有一法可得。誰縛誰脫。何得更有縛脫之異。問。經雲眾生與佛平等。無有縛脫。何得六道眾生沉淪。不得解脫。答。眾生不了色心清淨。妄想顛倒。不得解脫。若知人法常空。其中實無縛脫。

佛窟下雲居和尚心境不二篇雲。世出世間。俱不越自一念妄心而有。一念纔起。萬像分劑。一念相生。便成心境。若非心境。何得有念可見。既有所見之念。又有能見之心。將知念即是境。見即是心。所見之念便成色蘊。能見之心便成四蘊。經雲。五蘊是世間。一念具五蘊。一一蘊中皆具五蘊。故得一不礙多。多不礙一。所以心境交通。互為賓主。若諦了一念之體。即恆沙世界。常現自心。由迷一念。即境智胡越。

先曹山和尚雲。佛心牆壁瓦礫是者。亦喚作性地。亦稱體全功。亦云無情解說法。若知有。這裡得無辯處。十方國土。山河大地。石壁瓦礫。虛空與非空。有情無情。草木叢林通為一身。喚作得記。亦云一字法門。亦云總持法門。亦云一塵一念。亦喚作同轍。若是性地不知有。諸佛千般喻不得。萬種況不成。千聖萬聖盡從這裡出。從來不變異。故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顯宗論雲。我此禪門一乘妙旨。以無念為宗。無住為本。真空為體。妙有為用。夫真如無念。非念想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能見。真如無念念者。即念真如實相。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能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常求無念。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西天諸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

顯正論雲。問。欲顯何義。名為顯正。答。欲顯明一切眾生本原清淨無生心體。即是諸佛之正性也。所以者何。一切萬法。心為其本。然其心性都無所依。體自圓融。不礙萬法。雖應現萬法。而性自常真。無住無依。不可取捨。

勝天王經雲。清淨心性為諸法本。自性無本。虛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當知此心。即是最勝清淨第一義諦。一切諸佛證知所歸。問曰。定以何法為心體。答曰。不應求心之定體。何以故。心非所緣。無無相故。亦云非能所絕相待故。體不可染。性常淨故。非合非散。自性離故。不礙緣起。性虛融故。不可說示。名字空故。諸法虛淨。緣相離故。靈照不竭。用無盡故。果報不同。作業異故。因果宛然。不斷絕故。亦非真實。業性如幻故。又不斷絕。現施為故。亦不可取。畢竟空故。諸法平等。一相如故。境智無差。離分別故。萬法即空。性無生故。是以一切分別。不離自心。一切諸境。不離名相。若了萬法。不了自心分別。無由能絕。

乃至楞伽經雲。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彼心者。即取相所得心也。一乘者。即離相清淨無生心也。此心悉能包含運載一切諸法。故名一乘。

法苑珠林雲。夫壅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揚其湯者。未若撲其火。何者。源出於水。源未杜而水不窮。火沸於湯。火未撲而湯詎息。故有杜源之客。不壅流而自乾。撲火之人。不揚湯而自止。故知心為源。境為流。不察本心源。但隨諸法轉。意如火。事如湯。不制自意地。唯從境界流。斯皆失本迷源。隨流徇末。若能頓明意地。直了心源。不求脫於諸塵。不繫縛於一法。可謂究末遇本。尋流得源矣。遂乃無功而自辦。無作而自成。顯此一心萬法如鏡。

般若燈論序雲。始夫萬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雖動而恆寂。物非有故。雖起而無生。是以聖人說。如幻之心。鑒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則物物性空。知心無心。則心心體寂。達觀之士。得其會歸。而忘其所寄。於是分別戲論不待遣而自除。無得觀門弗假修而已入。蕩蕩焉。不出不在。無住無依者也。

緣生論雲。元是一心。積為三界。凡則迷而起妄。聖則悟以通真。

陀羅尼三昧法門偈雲。是法法中高。猶如須彌山。是法法中海。眾源所共歸。是法法中明。猶如星中月。是法法中燈。能破無邊闇。是法法中地。荷載徧十方。是法法中母。出生諸佛種。

法界觀序雲。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唯一真之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而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令一切眾生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而證法界也。乃至於佛身一毛端。則徧一切含一切也。世界爾。眾生爾。塵塵爾。念念爾。法法爾。無有法定有自體而獨立者。

杜順和尚攝境歸心真空觀雲。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所以曰歸心。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恆然而無盡。

復禮法師雲。觀業義者。夫業因心起。心為業用。業引心而受形。心隨業而作境。然則因業受身。身還造業。從心作境。境復生心。若影隨形而曲直。猶響隨聲而大小矣。

智者大師與陳宣帝書雲。夫學道之法。必須先識根原。求道由心。又須識心之體性。分明無惑。功業可成。一了千明。一迷萬惑。心無形相。內外不居。境起心生。境忘心滅。色大心廣。色小心微。乃至知心空寂。即入空寂法門。知心無縛。即入解脫法門。知心無相。即入無相法門。覺心無心。即入真如法門。若能知心如是者。即入智慧法門。

澄觀和尚華嚴疏雲。上來諸門。乃至無盡不離一心。一心即法界。故起信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心體即大。心之本智即方廣。觀心起行即華嚴。覺心性相即是佛。為未了者。令了自心。若知觸物皆心。方了心性。故梵行品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然今法學之者。多棄內而外求。習禪之者。好忘緣而內照。並為偏執。俱滯二邊。既心境如如。則平等無礙。昔曾瑩兩面鏡。鑑一盞燈。置一尊容而重重交光。佛佛無盡。見夫心境互照。本智雙入。心中悟無盡之境。境上了難思之心。心境重重。智照斯在。又即心了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心佛重重。而本覺性一。皆取之不可得。則心境兩亡。照之不可窮。則理智交徹。心境既爾。境境相望。心心互研。萬化紛綸。皆一致也。唯證相應。名佛華嚴矣。釋雲。今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作佛。不知即境即佛。是境作佛。今明以如為佛。心境皆如。心如即佛。境如焉非。又心有心性。心能作佛。境有心性。安不作佛。以心收境。則心中見佛。是境界之佛。以境收心。境中見佛。是唯心如來。

如上所引祖教。委細披陳。可以永斷纖疑。圓成大信。若神珠在掌。寶印當心。諸佛常現目前。法界不離言下。是以從初標宗。於一心演出無量名義。無量名義不出理智。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即一切法如虛空性。空性亦空。畢竟寂滅。今還攝無量義海。總歸一句。乃至無句。究竟指歸。言思絕矣。


問。如上解釋引證。皆是祖佛之言。何不自語。

答。我若自語。一切茫然。罔措津涯。豈有申問之處。設祖佛之教。皆是隨他意語。曲順時機。是以世尊言。三世諸佛所說之法。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又經雲。先佛已說。後佛隨順。若能如是了達。則知佛語是自語。自語是佛語。故本師雲。一切外道經書。皆是佛說。非外道說。又雲。釋迦如來語。提婆達多語。無二無別。若於此不信不明。皆成二見。常縈分別凡聖之想。恒生取捨自他之情。欲紹吾宗。無有是處。此是祕要之門。難信之法。轉深轉細。難解難知。悉抱疑情。盡居惑地。

今宗鏡所錄。皆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隨聞一法。盡合圓宗。實可以斷深疑成大信。

如清涼記雲。謂聞空莫疑斷。是即事之空。非斷滅故。聞有莫疑常。非定性有。從緣有故。聞雙是莫疑兩分。但雙照二諦。無二體故。聞雙非莫疑無據。以是遮過。令不著故。又聞空莫疑有。是即有之空故。聞有莫疑空。是即空之有故。聞雙是莫疑雙非。是即非有無為有無故。聞雙非莫疑雙是。是即有無方是非有無故。是知。諦了一心。羣疑頓斷。則有不能有。空不能空。凡不能凡。聖不能聖。豈世間言語是非之所惑哉。

所以前後廣引者。只為此心深奧故。難信祕密故難知。乃至菩薩大智。尚須佛力所加。豈況淺劣而能知者。是以雖前引後證。文廣義繁。則語語內而利益根機。聞聞中而驚新耳目。勿厭重說。起上慢心。所以本師雲。行住坐臥。常說妙法。又雲。我於得道夜及涅槃夜。是二夜中間。常說般若。是以機多生熟。信有淺深。前聞熏而未堅。後聞熏而方入。

如大智度論雲。譬如搖樹取果。熟者前墮。若未熟者。更須後搖。又雲。複次是般若波羅密相。甚深難解難知。佛知眾生心根有利鈍。鈍根者少智。為其重說。若利根者。一說二說便悟。不須種種說。如是等種種因緣故。經中重說無咎。


問。如上所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融通一切。此心為復能含一切法。能生一切法。為復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

答。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者。若雲心含一切法。即是橫。若雲心生一切法。即是縱。若雲自生。心不生心。若雲他生。既不得自。云何有他。若雲共生。自他既無。將何為共。若雲無因生。有因尚不生。況無因乎。


問。心非四性者。教中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工畫師。無不從心造。則是自生。又雲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是他生。又雲所謂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則是共生。又雲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則無因生。既屬教文。云何成過。

答。諸佛隨緣差別。俯為羣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理。皆是四悉方便。權施空拳誑小兒。誘度於一切。


問。既非縱橫。不墮四性。則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否。

答。是則成二。


問。如是則一切不立。俱非耶。

答。非亦成二。如文殊言。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問。既無二相。宗一是否。

答。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


問。如何得契斯旨。

答。境智俱亡。云何說契。


問。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

答。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亡跡。


問。如何得形跡俱亡。

答。本無朕跡。云何欲亡。


問。如是則如人飲水。冷煖自知。當大悟時。方合斯旨。

答。我此門中。亦無迷悟。合與不合之道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苦說數千般。此事萬種況不成。千聖定不得。大地載不起。虛空包不容。非大器人。無由擔荷。若未親到。徒勞神思。直饒說玄之又玄。妙中更妙。若以方便於稱揚門中。助他信入。一期傍讚即不無。若於自己分上觀照之時。特地說玄說妙。起一念殊勝不可思議之解。皆落魔界。

所以圓覺經雲。虛偽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

此宗鏡中。是一切凡聖大捨身命之處。不入此宗。皆非究竟。


問。畢竟如何。

答。亦無畢竟。


問。前雲不入此宗皆非究竟。此又云何稱無畢竟。

答。前對增上慢人。未得為得。認虛妄為真實。執顛倒作圓常。為破情塵。權稱究竟。今論見性。豈言虛實耶。


問。以此通明之後。如何履踐。

答。教誰履踐。


問。莫不成斷滅否。

答。尚不得常住。云何斷滅。


問。乞最後一言。

答。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問。此錄括畧微細。理事圓明。於慕道人得何資益。

答。若第一義中。無利無功德。就世俗門內。似有於稱揚。總有二途能裨初學。一者為未信人。令成正信。攝歸一念。不外馳求。二者為己信人。助成觀力。理行堅固。疾證菩提。步步而不滯寶所功程。念念而流入薩婆若海。似乘廣大之輦立至寶坊。如駕堅牢之船坐登覺岸。


問。集此宗鏡。有何功德。

答。此不思議大威德法門。但有見聞。深獲善利。如一塵落嵩岳之崗隴。已帶陵雲。滴露入滄海之波瀾。便同廣潤。可謂直紹菩提之種。全生諸佛之家。何況信解受持。正念觀察。為人敷演。傳布施行。約善利門。無法比喻。功德無盡。非種智而不可稱量。利樂何窮。過太虛而莫知邊際。以滿空珍寶供養恆沙如來。化十方眾生盡證辟支佛果。未若弘宣斯旨。開演此宗。以茲校量。莫能儔比。可謂下佛種子於眾生身田之中。抽正法芽向煩惱欲泥之內。然後七覺華發。菩提果成。展轉相生。至無盡際。

如華嚴探玄記雲。於遺法中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子。當必得此圓融普法。

又法華見寶塔品雲。若接須彌擲置他方。亦未為難。手把虛空而以遊行。亦未為難。若持此經為一人說。是則為難。故知竭海移山。非無為之力。任使躡虛履水。皆有漏之通。曷若開諸佛心。演如來藏。紹菩提種。入一乘門。能託聖胎成真佛子。何以故。謂得本故。如從源出水。因乳得酥。

如鴦崛魔羅經雲。複次文殊師利。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鑽求。而不鑽水以無酥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複次。文殊師利。如知山有金故鑿山求金。而不鑿樹以無金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複次。文殊師利。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故知入宗鏡中。見如來性。菩提道果。應念俱成。如下水之舟。似便風之火。若背宗鏡。不識自心。設福智齊修。終不成就。如求乳鑽水。離山鑿金。任歷三祇。豈有得理。如宗鏡所錄前後之文。皆是諸佛五眼所觀。五語所說。無一言而不諦。非一義而不圓。可俟後賢。決定信入。

如月上經偈雲。假動須彌山倒地。修羅住處皆悉滅。大海枯涸月天墜。如來終不出妄言。以茲誠實。可徧傳持。功德無邊。言思罔及。

所以唯識論偈雲。作此唯識論。非我思量處。諸佛妙境界。福德施羣生。斯論大旨。非情識知解之所思量。乃是大覺不思議絕妙境界。以此弘揚不思議無盡之福。悉用普施一切法界無量含生。同入此宗。齊登佛地。

華嚴疏主藏法師發願偈雲。誓願見聞修習此圓融無礙普賢法。乃至失命終不離。盡未來際願相應。以此善根等此性普潤無盡眾生界。一念多劫修普行。盡成無上佛菩提。

御錄宗鏡大綱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