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錄宗鏡大綱/卷八
問。從禪定而發慧。因靜慮以證真。何不令息念澄神。冥宗照體。故云。禪能洗根情之欲垢。摧結使之高山。滅覺觀之勐風。遮煩惱之毒箭。曷乃廣論總別。說佛說心。惑亂初機。有違正典。
答。夫禪有四種。一作異計。忻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二信正因果。亦以忻厭而修者。是凡夫禪。三了生空理。證偏真之道而修者。是小乘禪。四達人法二空而修者。是大乘禪。若背教而唯成闇證。只為己眼不明。守默而但坐痴禪。所以慧心弗朗。徒興邪行。空濫真修。入道之初。教觀須具。執觀門而棄教旨。終成上慢之愚。徇他說而背自心。實招數寶之誚。所以華嚴明成就無生之慧。先賴多聞。佛藏說速入涅槃之門。皆因聽法。
如佛藏經頌雲。百千啞羊僧。無慧修靜慮。設經百千劫。無一得涅槃。聰敏智慧人。能聽法說法。斂念須臾頃。必速至涅槃。此頌是自利入道也。又經頌雲。假使頂戴塵沙劫。身為牀座徧三千。若不傳法利眾生。決定無能真報者。斯頌乃利他報恩也。華嚴明菩薩證無生慧光。皆因善巧多聞。又聞有助觀起信之功。能圓自行。說有斷疑成佛之力。可以化他。
故華嚴經頌雲。譬如闇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是以說圓頓教印眾生心。開大施之門。成無邊之益。若不以此示人。雖有利他而不盡善。所益既尠。用力尤多。若直指自心。全提家寶。如傾囊倒藏。大施無遮。徹果該因。究竟常樂。
所以輔行記雲。若以權法化人。法門雖開。不名傾藏。今於一心開利物門。傾祕密藏。示真實珠。心既不窮。藏亦無量。藏既無量。珠則無邊。含一切法故名為藏。理體無缺。譬之以珠。是則開示眾生本有覺藏。非餘外來。
維摩經雲。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
問。生佛同體。何故苦樂有殊。
答。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了心原妄想不生。不失正念。我所心滅。故不受生死。即究竟常寂滅。以寂滅故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達本心。種種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愛。以憎愛故心器破壞。即受生死。故諸苦自現。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切萬法不出自心。入萬法門三乘位體。一切賢聖論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
文句疏雲。若尋教跡。跡廣徒自疲勞。若尋理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當知種種聲教。若微若着。若權若實。皆為佛道而作筌罤。大經偈雲。麤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此之謂也。
如大智度論雲。譬如治病。苦藥鍼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穌陀扇陀。病人眼見。眾疾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是以了心實相。悟在剎那。積行而成。因賖果遠。但有一毫之善。悉隨喜迴向實相之心。乃至四威儀中。觸途成觀。念念契旨。步步入玄。不令一塵而失真智。如箭射地。無不中者。故知。信解實相心入宗鏡內。舉念皆是。無往不真。方順佛所知。不謗三寶。若得實相智慧。所廕一切萬行。悉皆成就。如大鵬影覆其子。令子增長。如今學人。但自直下內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虛。一法纔通。萬像盡歸心地。一輪有阻。千車悉滯修途。明明而只在自知。念念而無非真實。外麤易鑒。不慮他疑。內密難窮。唯應親證。
如龐居士偈雲。中人樂寂靜。下士好威儀。菩薩心無礙。同凡凡不知。佛是無相體。何須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如人渴飲水。冷暖自心知。又。若入此宗鏡。諦了自心無處無方。一切清淨。
甚深大迴向經雲。佛言有三種迴向。何等為三。謂過去空。當來空。現在空。無有迴向者。亦無迴向法。亦無迴向處。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迴向。作是迴向時。三處皆清淨。以此清淨功德與一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迴向者。無有凡夫及凡夫法。乃至亦無有佛及向佛者。何以故。法性無緣。不生不滅。無所住故。
此宗鏡錄是大智所行。上根能受。絕投岩痴狂之見。捨草菴下劣之心。非限量之懷輒可希冀。持螺何以酌海。折草焉能量天。若遇大機。又不可行於小徑。須依宗鏡直示本心。如經雲。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無以大海內於牛跡。是知於此生信者。甚為希有。何者。信果佛則易。如十方諸佛。信因佛則難。如現今眾生。
故起信鈔雲。信過去釋迦當來彌勒等是佛則為易。有今信眾生心中真如是凡聖通依。迷之則六趣無窮。悟之則三寶不斷。此為希有。故知萬法歸心。則道全矣。
如庚桑子道全篇雲。吾能聽視不用耳目。非易耳目之用。所告者過也。公曰。孰如是。寡人增異矣。其道若何。寡人早願聞之。庚桑子曰。我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表。邇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吾必盡知之。迺不知為是。我七竅手足之覺。五藏六腑心慮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何璨注云。心形泯合神氣。冥符洞然至心。與無同體。然後心彌靜而志彌遠。神愈默而照愈彰。理極而自通。不思而玄覽。非夫至神至聖。其孰能與於此哉。斯乃靈真之要樞。重玄之妙道者也。是以。內外指歸。須冥符心體。則洞照無遺矣。遂能和光萬有。體納十方。夫言和者。非有能所二法。相順名和。
如古德雲。凡聖各別。不得名和。心體離念。不得眾生相。法界即我。我即法界。名和。
首愣嚴經雲。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斯乃能所跡消。真俗冥合。非從事行因異而同。但了心無自他。萬法自然一體。既與萬法體和。則不共物諍。
如華手經雲。佛告舍利弗。是故。菩薩發菩提心。應當觀察是心空相。舍利弗。何等是心。云何空相。舍利弗。心名意識。即是識陰。意入意界。心空相者。心無心相。亦無作者。何以故。若有作者。則有彼作而此人受。若心自作則自作自受。舍利弗。是心相空。無有作者。無使作者。若無作者。則無作相。右人戲論是心相者。則與無礙空無相諍。若與無礙空無相諍。是人則與如來共諍。若與如來共諍。當知是人則墜深坑。是知。若入宗鏡海中。已攝餘一切法門。登法性山。悉見諸無邊境界。
如大涅槃經雲。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如是金剛三昧。當知已為修習其餘一切三昧。
問。諸佛境界。唯趣不思議一心解脫之門。何謂不思議解脫。
答。以一切法非有而有。有而非有。非定量之所知。故稱不思議。既以非有而有。即不住於無。有而非有。即不住於有。有無不住。即於諸法悉皆解脫。以一切法不出有無故。是知一心解脫之中。無有文字。則無生死。無煩惱。無陰界。無眾生。無憂喜。無苦樂。無繫縛。無往來。無是無非。無得無失。乃至無菩提。無涅槃。無真如。無解脫。以要言之。一切世出世間諸法。悉皆無有。
如首愣嚴經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所以大涅槃經中佛說一百句解脫句句皆云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夫如來者即一心真如自性中來故云如來。
如經雲。當知解脫即是如來。如來之性即是解脫。解脫如來無二無別。是以如來之性即眾生性。眾生之性即一切法性。一切法性即是心性。以心性徧一切處故。則一切處悉是不思議解脫。以不見自性故。則隨處貪着。着即被縛。若了斯宗。縛脫俱寂。所以雲。離即着。着即離。幻化門中生實義。亦無離。亦無着。何處更求無病藥。
是知。心解則一切解。與真性而相應。心縛則一切縛。與塵勞而共處。出要之道。於此絕言方便之門。更無過上。此不思議真性解脫法門。一入全真。真外無法。意消能所。情斷是非。此非誦文法師湊其智海。闇證禪伯了此慧燈。唯除真見性人。一乘道種。方能悟入。頓了無疑。此圓頓教門唯一無分別法耳。無有際畔。不涉一多。以即邊而中故無法可比。以即妄而真故無法可待。豈更佛法待於佛法。唯一絕待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法。無所可待。亦無所絕。唯證相應。不在言說。
問。眾生法身與佛平等。云何不起報化之用耶。
答。雖本平等。隱顯有殊。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
起信疏雲。但眾生迷自真理起於妄念。是時真如但現染相。不顯其用。如水為風所擊。但起波瀾而不能現像。
又鈔釋應化不起者。但以妄染覆之。非謂本覺無此應用。亦非固心抑令不起。斯則過在於妄迷而不知。何關於覺。以本覺常具常熏。故如修竹有龍鳳之音。塵鏡有照膽之用。是知靈台絕妙。眾生莫知。若暫返照迴光。無有不得之者。如地中求水。鑛里求金。唯慮不肯承當。沉埋心寶。宗鏡委細意囑。於斯普勸後賢。直須知有。
問。華嚴經是圓滿教。所明一法纔起。皆有眷屬隨生。今此何故唯論絕待。
答。所言眷屬者。皆是理內眷屬。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必無心外法而為主伴。
如淨名疏問。華嚴頓教大乘。可得約行明諸法門。此方等經及小乘教。何得亦約觀行明義。
答。此經既雲。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不約觀行。豈稱斯文。故知。了義教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唯一心故。所以雲。圓機對教。無教不圓。理心涉事。無事非理。又雲。根羸則法劣。器廣則道圓故。
問。此宗玄奧。性自天真。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云何廣述諸有差別行門。
答。夫妙達殊倫。則法法齊旨。巧通異道。乃物物咸如。夫言了因者。乃是於真心中性德顯了。故名了因。生因者。亦是信心中能生六度萬行。故名生因。生了俱心。理行非外。若不了此。取捨萬端。纔入斯宗。自無高下。夫三界之有是菩提之用。本末相徧。空有融通。豈同豁爾之無。塊然之有。
如大智度論雲。空有二種。一者善空。熾然修一切行而了性空。二者惡空。恣行惡法而欲撥令空。今論不可得空。此空不離諸法。諸法不離此空。當知一切法趣空。如瓶處空。十方界空不異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
華嚴論雲。若也但修空無相法身。即於智不能起用。若但一向生想。不見無相法身。即純是有為。又雲。如是大悲。如是智慧。如是萬行。皆為長養初發心。住初生佛家之智慧。大悲令慣習自在故。時亦不改。法亦不異。智亦不遷。猶如竹葦。依舊而成。初生與終無有麤細。亦如小兒初生而後長為大。無異大也。是知。差別行門皆入畢竟空中。若欲見道修行。無出身心之內。
華嚴經頌雲。身為正法藏。心為無礙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故知身為法聚。無一法出我身田。心為慧光。無一智離我心海。若迷之者。則身為苦聚病原。心作無明怨賊。先須察所治過患之跡。方立能治功德之門。則一切眾生所造過患。莫越身心。若欲對治。唯戒與慧。若修身戒則戒急而妙行成。若修心慧則乘急而真性顯。故得乘戒兼急。理行俱圓。正助相資。方入宗鏡。內外朗鑒。一道清虛。
問。道無可修。法無可問。纔悟大旨。萬事俱休。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又法華經雲。三藏學者。尚不許親近。今示身戒心慧。既違大乘之經教。何成後學之信門。
答。經中所斥三藏學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則但持身口斷四住。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枝葉之病苗。定則形同枯木。絕現外威儀之妙用。慧則唯證偏空。失中道不空之圓理。故稱貧所樂法。墮下劣之乘。為淨名所訶。是愚人之法。今此圓宗。定慧尚不同大乘初教無相之空。及大乘別教偏圓之理。豈與三藏灰斷定慧之所論乎。此宗鏡錄戒定慧。乃至一事一行。一一皆入法界。具無邊德。是無盡宗趣性起法門。無礙圓通實不思議。
如觀和尚雲。凡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是以八地已能離念。佛勸方令起於事行。故經頌雲。法性真常離心念。二乘於此亦能得。不以此故為世尊。但以甚深無礙智。此勸皆是事行故。是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造作。求佛智如成器也。
又華嚴演義雲。若執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本自明。不拂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求依他勝緣。以成己德。並為偏執。故辯雙行。依本智者。約理。無漏智性本具足故。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心鏡本淨。久翳塵勞。恆沙性德。並埋塵沙煩惱。是故。須以隨順法性。無慳貪等修檀等六波羅密。以諸佛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妨求故。事不礙理。求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大智度論雲。法忍者。於內六情不着。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一切法相常清淨故。何謂一切法相常清淨。以同遵一道故。
所以華嚴疏雲。一道甚深者。亦名一乘。佛佛皆同一真道故。佛佛所乘。同觀心性。萬行齊修。自始至終更無異徑。故為一道。
問。真心常住。徧一切處者。即萬法皆真。云何而有四時生滅。
答。了真心不動故。則萬法不遷。即常住義。若見萬法遷謝。皆是妄心。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外境本空。以從識變故。若離心識。則尚無一法常住。豈況有萬法遷移。
問。如今現見物像榮枯。時景代謝。如何微細披剝。明見不遷之旨。
答。但當見性。自斷狐疑。
故金剛三昧經雲。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是以。起恆不起。不起恆起。如此通達。不落斷常。可正解一心不遷之義矣。
如先德雲。夫物性無差。悟即真理。真即不變。物自湛然。常情所封。於不動中妄以為動。道體淵默。語路玄微。日用而不知者。物不遷也。事像可觀。稱之為物。物體各住。故號不遷。不遷故隨流湛然清淨。為物故與四像而為所依。故知。無生不生。無形不形。處性相而守一者。其唯不遷論焉。
所以不遷論雲。是以如來因羣情之所滯。即方言以辯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異者。其唯聖言乎。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雖復千途異唱。會歸同致矣。而徵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何耶。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故不馳騁於古今。不動故各性住於一世。然則羣籍殊文。百家異說者。苟得其會。豈文言能惑之哉。是以人之所謂住。我則言其去。人之所謂去。我則言其住。然則去住雖殊。其致一也。故經雲。正言似反。誰當信者。斯言有由矣。何者。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有何物而可去來。然則四像風馳旋機。電卷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也。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託至於初步者。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矣。故經雲。三災彌淪而行業湛然。信其言也。何者。夫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昔不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何惑於去留。躊躇於動靜之間哉。
問。萬法唯識。諸佛單住真如。名無垢識者。為複決定有心。決定無心。
答。據體則言亡四句。意絕百非。約用則唯智能明。非情所及。
如華嚴經雲。佛子。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古釋雲。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者。約體遮詮也。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者。寄用表詮也。一師雲。識等有二。一染二淨。佛地無有漏染心及心所。而有淨分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強識劣故。於心王上以顯無染。約彼智所以明無量。若必無王所智依何立。經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則有心王明矣。一師雲。以無積集思量等義故。說心等叵得。就無分別智以顯無量。非無心體上之三解。俱明心意識有。又雲。佛果實無心意意識及餘心法。雲不可得。唯有大智。故言智無量故。知如來心。經雲。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佛地論中五法。五法者清淨法界兼四智。攝大覺性。唯一真法界及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菩提。不言更有餘法。此二說約無。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言。若依後無。未免損減。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既雲知如來心。不可言無心。可知明非無心矣。又心既是無。智何獨立。亦違涅槃滅無常識。獲常識義。若有無二義雙取。未免相違。若互泯雙非。寧逃戲論。若後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即同真性。故曰唯如。照用不失。故云如智豈離心外而別有如。是則唯如。不乖於有。前宗以純如之體。故有淨心。心既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即真之有。與即有之真。二義相成。有無無礙。正消經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義深玄。言不及故。寄遮顯深。言但以智知如來心者。託心所寄表顯深。云何深玄。欲言其有。同如絕相。欲言其無。幽靈不竭。欲謂之情。無殊色性。欲謂無情。無幽不徹。是知佛心即有即無。即王即數。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數。非依於王。亦非不依王。一一皆爾。圓融無礙。
清涼記釋雲。言佛無心有智成相違過。心王最勝。尚說為無智無所依。豈當獨立。如無君主何有臣下。今先別會二宗。後通合二宗。先會法性宗意。雲。心即是如。智即如智。離心無如。則知有如已有心矣。況即體之用稱如智。即用之體即是真如。如一明珠。珠體即如。明即如智。豈得存如亡於心矣。次會法相宗意。雲。即如之有。有豈乖如。如鏡即虛。則有心無失。是知即真之有。即有之真。通會二宗。即真之有。是法相宗。即有之真。是法性宗。兩不相離。方成無礙真佛心矣。又心中非有意。亦復非無意者。非有是不即義。二相別故。亦非不有是不離義。無二體故。又非有者。以無二體互攝盡故。亦非不有者。二相不壞力用交徹故。
問。境識俱遣。眾生界空。諸佛究竟成得何法。
答。一切異生因識對境。於生死中妄生執着。起常等四倒。二乘之人於涅槃中。妄求解脫。起無常等四倒。諸佛如來因境識俱空。能離八倒。成得真常樂我淨四波羅密。
寶性論雲。依二種法如來法身有淨波羅密。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同相故。二者離垢清淨。以勝相故。有二種法如來法身有我波羅密。一者遠離諸外道邊。以離虛妄我戲論故。二者遠離諸聲聞邊以離無我戲論故。有二種法如來法身有樂波羅密。一者遠離一切苦。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有二種法如來法身有常波羅密。一者不滅一切諸有為行。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取無為涅槃。以離常見邊故。勝鬘經雲。世尊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所以如來唯證四德涅槃。祕密之藏。
問。既經雲。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者。云何教中或說無我。又說於我。豈不相違耶。
答。夫說常與無常。我與無我。但形言跡。皆是方便。
所以肇論雲。菩薩於計常之中演非常之教。以佛初出世便欲說圓常之妙門。真我之佛性。為一切外道。皆妄執神我。徧十方界起於常見。若說真常樂我淨。恐濫邪解。且一時拂下情塵。故云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又二乘及權假菩薩。不知諸佛祕旨。執方便門。怱怱取證。皆住無我之理。以為究竟。世尊又愍不達。遂乃具說常樂我淨。若有於此究竟之說。明見真我佛性。人木蟲塵分明無惑。尚不住於中道。豈更見有常無常。我無我二見之所亂乎。或若雖聞常樂我淨之名。只作常樂我淨之解。隨語生見。昧自真心。則我無我之藥。成我無我之病。故知真我難辨。非證不明。
夫欲正修行者。不歸宗鏡。皆墮邪修。以萬緣所起。起自真如故。
清涼鈔雲。因該果海。果徹因原。以極果由於始信。信依本智而起。今不離本智故。斯則以因成果。攝果酬因。然因有二種。一約本有恆沙性德。信解行願等無不具故。二約修起。謂依本信德而起信心。依本解德而起解心。
如起信論雲。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等。故一一修起。皆帶本有。俱來至果。無間道中。一時頓圓。解脫道中。因果交徹。名為得果。果亦有二。一者本有菩提涅槃。一切佛性本覺具故。二者修起令證菩提。始覺悟故。始覺同本。無復始本之異。名究竟覺。則二果無礙。然二因本從本覺體上起來。則二因與本果無礙。始覺既同本覺。則極果全同於二因。則二因與二果交徹。故因該果海。果徹因原。又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該果也。雖得佛道。不捨菩薩行。果徹因也。
御錄宗鏡大綱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