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問。真心無相。云何知有不空常住湛然之體。

答。以事驗知。因用可辯。事能顯理。用能彰體。如見波生知有水體。

十八空論雲。一切諸佛於無餘涅槃中。亦不捨功德善根門。猶隨眾生機緣。現應化兩身。導利含識。所以得知涅槃之中猶有法身者。以用證體。既覩應化之用不盡故。知此身之體常自湛然。永無遷壞。


問。悟此宗修行之人。得圓滿普賢行否。

答。一切理智無邊行願。皆不出普賢一毛孔。若實入此宗鏡中。乃至凡聖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圓滿普賢之行。

如古德雲。以遮那之境界。眾妙之玄門。知識說之而不窮。善財酌之而不竭。文殊體之而寂寂。普賢證之以重重。何者。以文殊是自心如理之體。體常湛然。以普賢是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

所以寶性論明有二種修行。一如實修行。了如理一味。二徧滿修行。備知一心有恆沙法界。是以悟此真如無盡之心。成得普賢無盡之行。亦云梵行已立。己事已辦。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唯不具普賢行門。乃至三歸五戒等一切修進之門。悉不成就。以不達本故。故知見性修行。性周萬行。

如華嚴經雲。菩薩行即如來性。如來性即菩薩行。若明見此旨。方稱圓修。權教罔思。下位天隔。讚一念隨喜福尚無量。何況正念修行。為人開示。故知萬途雖別。一性無差。若未歸此自心之性。終非究竟。凡有所作。心境不亡。皆墮輪迴。不入真實。

如大智度論雲。複次。如水性下流故。會歸於海。合為一味。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為法性。如金剛在山頂。漸漸穿下至金剛地際。到自性乃止。諸法亦如是。智慧分別推求已到如中。從如入自性。如無本末生滅諸法戲論。是名為法性。詳夫諸大乘經。祖佛正意。凡從今日去。紹佛乘人。先須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滅為因。然後以無生之旨。徧治一切。

所以華嚴論雲。若有習氣。還以佛知見治之。若不入佛知見。設有修行但成折伏。終不能入諸佛駛水之流。如法華明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只是於眾生心中而論開示。以佛知見蘊在眾生心。故若宗門中從上亦云。先須知有。然後保任。又雲。頭尾須得相稱。不可理行有闕。心口相違。入我宗中。無有是處。若未悟自心無生之理。唯以生滅心為因。欲求無生之果。如蒸沙作飯。種苦求甘。因果不同。體用俱失。邪修妄習猶九十六種。捏目生華。趣寂執權。似三乘道人勞神費力。若入宗鏡。理行俱圓。可謂二見之良醫。釋真之皎日矣。

故大涅槃經雲。譬如霧露。勢雖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惡業。若未遇宗鏡正法之日。不了一切法同虛空性。執有前境相狀可觀。隨相發心。緣塵起行。不達同體之旨。悉墮有為。盡成愛見之悲。終成厭倦。若依宗鏡如說修行。所有一毫之功。畢趣菩提之果。是以無緣之緣。顯無化之化。謂眾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若無緣即無所化。若真心隨緣不壞緣起。則亦有所化。如是則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非起行之真。不從行顯良。以體融行而因圓。行該真而果滿。理行兼備。因果同時。圓解圓修。方成宗鏡。又此普賢之行。全是佛智。佛智即是真心。

如華嚴經頌雲。佛智廣大同虛空。普徧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則全佛智是眾生心。世間妄想皆從眾生心變。能變之心既是佛智。所變之境豈成實耶。則了世間妄想皆空。終不起於異見分別。謂凡謂聖。謂有謂無等。又了世間妄想即如量智。不起異分別。即如理智。如量觀俗。如理了真。又即體之相包含是如量智。即相之體一味是如理智。若理量雙消。方冥佛智。是以若欲真俗雙照。因果俱圓。不出如理如量之二智。

如佛性論雲。此理量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着。二者無礙。言無着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着。是如理智相。無礙者。能通達觀無量無邊境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又此二智有二義。如理智為因。如量智為果。言如理為因者。能作生死及涅槃。因如量為果者。由此理故知於如來真俗等法。具足成就。又如理智者。是清淨因。如量智者。是圓滿因。清淨因者。由如理智三惑滅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圓滿因者。由如量智三德(圓滿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故。知成佛皆由二智。如理智者。即一心之體。為因。如量智者。即一心之用。為果。所以體用相即。因果同時。初後卷舒。悉於一心圓滿。乃至法界顯於塵內寶剎。現於毛端。皆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若但證如理之旨。普賢大用不得現前。若唯行如量之宗。文殊正智不能究竟。具此二門。方明宗鏡。一切萬法皆是心成。離心計度。皆失宗旨。


問。唯心之體。前已略明。唯識之相。如何指示。性相雙辯。方顯正宗。理事俱通。始祛邪執。

答。欲顯正宗。先除邪執者。故須因事明理。會妄歸真。真是依妄之真。因情說會。事是從理之事。破執言明。無執而理事俱虛。離情而真妄雙絕。瞖消而空華自謝。念息而幻境俄沉。今依諸聖。於眾生界中抱教迷宗。蓋非一二。撮其樞要。無先二空。以迷人空故。起我見之愚。受妄生死。以迷法空故。違現量之境。障淨菩提。所以我法俱空。唯從識變。今立第一心法。能變識有三。一第八異熟識。變二第七思量識。變三第六了別境識。變既唯識變。我法皆虛。因此二空故。契會玄旨。以我空故。煩惱障斷。以法空故。所知障消。煩惱障斷故。證真解脫。所知障斷故。獲大菩提。然後行滿因門。心冥果海。則境識俱寂。唯一真空。當知名相關鎖。非智鑰而難開。情想勾牽。匪慧刀而莫斷。應須責躬省己。䇿發進修。是以履圓通之人。豈墮絕言之見。𤼵菩提之者。不生斷滅之心。


問。大乘圓頓。識智俱亡。云何卻述緣生。反論因果。

答。經雲。深信大乘。不謗因果。又雲。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夫唯識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識變故。諸法得生。以識為因。正果相者。由種識故。生諸分別法體之果。及異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諸佛。下及眾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撥無。墮諸邪網。只為一切外道。不達緣生。唯執自然。撥無因果。二乘眇目。但證偏空滅智灰身。遠離因果。世間業繫無聞凡夫。五慾火燒。執着因果。盡成狂解。不體圓常。皆背法界緣起之門。悉昧般若無生之旨。今所論因果者。唯以實相為因。還用實相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終不作前後同時之見。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圓因妙果。

華手經偈雲。是心不在緣。亦不離眾緣。非有亦非無。而能起大果。若先因後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壞也。緣生之法不相續故。即斷滅。故自他不成故。如數一錢不數後錢。無後二者一亦不成。為剎那不相續。剎那因果壞。多劫不相續。多劫因果壞。待數後錢時。前一始成。因果亦爾。要待一時中無間者。因果始成。若爾者。如兩錢同數。無前無後。誰為一二。誰為因果。亦皆不成。

如華嚴經。因果同時者。俱無如是前後因果。及同時情量繫着。妄想有無。俱不俱。常無常。等繫着因果。但了法體。非所施設非因果繫。名為因果。非情所立同時前後之妄想也。故經雲。眾生界即佛界。如文殊以理會行。普賢以行會理。二人體用相徹。以成一真法界。然此心是法界之都。無法不攝。非但凡聖因果。乃至逆順善惡。同歸若一。一悟是自心。則事事無非正理。若上上機人。則一聞千悟。斯皆宿習見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須憑開導。因他助發。方悟圓成。

為此因緣。微細纂集。所以雲。若有一微塵處未了。此猶有無明在。以不了處為障翳故。何況自身根門之內。日用之中。有無量應急法門。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喫一百味飯。雖然得喫。設問總不知。若欲為未了之人。憑何剖析。只成自誑。反墮無知。自眼未開。焉治他目。是以善財首見文殊。已明根本智。入聖智流中。然後徧叅道友。為求差別智道。習菩薩行門。遇無厭足國王如幻法門。見勝熱婆羅門無盡輪解脫。尚乃迷宗失旨。對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淺智所及。何乃將蚊子足擬窮滄溟之底。用蜘蛛絲欲懸妙高之山。益抱慚顏。須伸懺悔。是以般若海闊。入之者方悟無邊。法性山高。升之者乃知彌峻。伏自大雄應世諸聖。發揚至像法初。則有馬鳴龍樹等五百論師。大弘至教。及像法中。復有護法陳那等十大菩薩。廣解深經。辯空有之宗。立唯識之理。悉是賢劫千佛十剎能仁。同酬本願之懷。共助無緣之化。何乃持螢光而干日馭。捧布鼓而近雷門。不揆寡聞退慚劣解。牛跡豈將大海齊量。腐草焉與靈椿等榮。今此持論。為成法器。深心好樂大乘之者。

如大寶積經雲。佛言。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時聞如是等甚深法已。應為如理者說。不為不如理者。為信者說。非不信者。仰惟叅玄之士。願稟佛言。深囑慕道之賢。同遵祖意。


問。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迄至今日。云何着於言說。違背自宗。

答。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着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恆游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今所錄者。為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此一心法門。是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故須三量定其是非(三量者。現量/比量/非量)。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四分者。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正理無虧。然後十因(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攝受因/生起因/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四緣(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辯染淨之生處三報(謂現報/生報/後報)五果(異熟果/等流果/離繫果/士用果/增上果)。鑒真俗之所歸。則能斥小除邪。刳情破執。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若不達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體用俱失。故知浪說心之名字。微細行相懵然不知。終不免心境緣拘。自他見縛。目下狐疑不斷。臨終津濟何憑。所以般若是送神符。臨終能令生死無滯。只為盲無智眼。教觀不明。從無始已來。不能洞曉。違現量而失自心體。逐比非而妄認外塵。終日將心取心。以幻緣幻。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覺知。莫能暫省。今更不信。復待何時。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塵勞網密。非智刃而莫揮。


問。祖佛大意。貴在心行。採義徇文。只益戲論。所以文殊訶阿難雲。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爭如一念還原。深諧遺旨。

答。此為未知者說。不為已知者言。為未行者言。不為已行者說。若已知已行之者。則心跡尚亡。何待言說。今只為初學未知者。己眼不開。圓機未發。須假聞慧。以助初心。為未行者。但執依通。學大乘語。如蟲食木。猶奴數錢。乃至塵沙教門。皆為此之二等。因茲見諦。如說而行。且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聞之力。猶膏助明。以劣解眾生從無始來。受無量劫洞然之苦。只為迷正信路。失妙慧門。狂亂用心。顛倒行事。何乃盲無智照。翻嫌真實慧光。貧闕法財。更祛多聞寶藏。

如華嚴經雲。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是以因聞顯心。能辯決定觀察之禪。因禪發起無行無生之慧。因慧了達諸法如實之覺。因覺圓滿無礙解脫之智。斯皆全因最初多聞之力成就菩提。若離此宗鏡。別無成佛之門。設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有慧無多聞。是不知實相。譬如大暗中。有目無所見。多聞無智慧。亦不知實相。譬如大明中。有燈而無目。夫學般若菩薩。應須三省。若心不動。諸事寂然。

如入愣伽經偈雲。但有心動轉。皆是世俗法。不復起轉生。見世是自心。來者是事生。去者是事滅。如實知去來。不復生分別。又若執經論無益。翻成諸聖虛功。則西土上德聲聞。徒勞結集。此方大權菩薩。何假翻經。如抱沉痾之人。不須妙藥。似迷險道之者。曷用導師。良醫終不救無病之人。導師亦不引識路之者。見與不見。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關意密。實不敢以己妨於上上機人。但一心為報佛恩。依教略而纂錄。如漏管中之見。莫測義天。似偷壁發之光。焉禆法日。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爾沙門須具三施。三施之內。法施為先。念念不忘利物。步步與道相應。究竟同歸。莫先宗鏡。

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離愚痴故。

金剛經雲。若菩薩心不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是知。心目開明。智日普照。光吞萬像。法界洞然。豈更有一纖塵而作障翳乎。如是則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密。何者。若不見一塵。則無所取。若無所取。亦無可與。是布施義。是大捨義。故經雲。無可與者。名曰布施。如是則慳施同倫。取捨平等。不歸宗鏡。何以裁之。


問。何不依自禪宗。躡玄學正路。但一切處無着。放曠任緣。無作無修。自然合道。何必拘懷局志。徇義迷文。可謂棄靜求諠。厭同好異。

答。近代相承不看古教。唯專己見。不合圓詮。或稱悟而意解情傳。設得定而守愚闇證。所以後學訛謬。不稟師承。先聖教中。已一一推破。如雲一切處無着者。是以阿難懸知末法皆墮此愚。於愣嚴會中示疑起執。無上覺王以親訶破。

首愣嚴經雲。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着名之為心。則我無着名為心否。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像名為一切汝不着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云何無着。是故應知一切無着名覺知心。無有是處。又所言放曠任緣者。於圓覺中猶是四病之數。

圓覺經雲。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上所說。不唯作無着任緣之解。墮於邪觀。乃至起寂然冥合之心。皆存意地。

如有學人問忠國師雲。不作意時。得寂然否。

答。若見寂然。即是作意。

所以意根難出。動靜皆落法塵。故知並是執見修禪。說病為法。如蒸沙作飯。緣木求魚。費力勞功。枉經塵劫。且經中佛語幽玄。則義語非文。不同眾生情見麤浮。乃文語非義。又若執任緣無着之事。盡落邪觀。得悉檀方便之門。皆成正教。是以藥病難辯。取捨俱非。但且直悟自心。自然言思道斷。境智齊冺。人法俱空。向眾生三業之中。開佛知見。就生死五陰之內。顯大菩提。則了義金文。可為繩墨。實地知識。堪作真歸。故得智炬增輝。照耀十方之際。心華發艶。榮敷法界之中。如上所述。皆為有心成障。若乃離於妄心。自然合道。


問。本自無心。妄依何起。

答。為不了本自無心名妄。若知本自無心。即妄無所起。真無所得。


問。何故有心即妄。無心即無妄。

答。以法界性空寂無主宰故。有心即有主宰。有主宰即有分劑。無心即無主宰。無主宰即無分劑。無分劑即無生死。


問。無心者。為當離心是無心。即心得無心。

答。即心得無心。


問。即心是有心。云何得無心。

答。不壞心相而無分別。


問。豈不辯知也。

答。即辯知無能所。是無心也。豈渾無用。始是無心。譬如明鏡照物。豈有心耶。當知一切眾生。恆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辯。皆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謂眾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以即心無心故。心恆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恆是心。理恆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恆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當知但有心分別作解之處。俱是虛妄。猶如夢中。若未全覺。所見纖毫亦猶是夢中事。但得無心。即同覺後。絕諸境界。但有一微塵可作修證不思議解處。俱不離三界夢中所見。經雲。無有少法可得。佛即授記。

又經雲。若有眾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為證得如來智慧。又且無心者。不得作有無情見之解。若將心作無。此即成有。若一切處無心。如土木瓦礫。此成斷滅。皆屬意根強知妄識邊事。是以稱不思議定者。以有無情見不及故。

所以圓覺經雲。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問。既不得作有無之解。如何是正了無心。

答。石虎山前斗。蘆花水底沉。


問。前標宗不言法相。云何已下更用廣說事相法門。

答。若不先論其事相之表。何以辯其體性之原。如世間法。未見其海。爭識其波。未見其山。寧諳其土。今欲總別雙辯。理事具陳。不達事而理非圓。不了理而事奚立。故云理隨事現。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又從總出別。因別成總。不得別而何成總。不因總而豈稱別。則理事總別。一際無差。只為今時但唯執總滯理。見解不圓。法眼將明而不明。疑心欲斷而非斷。皆是理事成礙。總別不通。故四弘誓願雲。法門無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何乃虛擲寸陰。頓違本願。守愚空坐。辜負四恩。若愚痴人不分菽麥。似牛羊眼。罔辯方隅。現今對境尚不圓明。臨終遇緣焉能甄別。直須達事通理。徹果窮因。無一法而不明。無一塵而不照。則見聞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故法華經雲。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故知一心實相。悉是諸法。諸法所生。皆從現行善惡薰習第八識含藏種子為因。發起染淨差別報應為果。若不微細剖析。問答決疑。則何由到一心總別之原。徹八識性相之際。

古德雲。提綱意在張綱。不可去網存綱。舉領意在着衣。不可棄衣取領。若祗集而不敘。如無綱之網。若祗敘而不集。如無網之綱。故知理事雙明。方通圓旨。教觀齊運。始達一乘。且如等覺菩薩。妙果將圓。卻入幻網門。倒學凡夫事。習世間三昧。具工巧神通。今之所宗。且明大旨。須先立後破。以洗清塵。然即破立同時。而無所破。不同權教。定執教相之有門。寧比小乘。唯證析法之空理。今則以別成總。將偏顯圓。別成總而一際無差。偏顯圓而萬法齊旨。開合自在。隱顯無方。若執之成萬有之瘡疣。若定之為四魔之根蔕(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況百法明門。大乘菩薩初地方了。乃至十方諸佛。本後二智俱證俱緣。若不證唯識之性。不成根本智。無成佛之期。若不了唯識之相。不成後得智。闕化他之行。此唯識百法者。乃是有為無為真俗一切法之性相根本。所以經雲。若不證真如。焉能了諸行。若不證唯識真如之性。焉能了唯識百法之行相。故云。根本智證百法性。後得智緣百法相。

大乘起信論雲。信成就發心略說有三。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發大悲心。願㧞一切眾生苦故。


問。一切眾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復脩一切善行。教一切眾生。

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復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眾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法。

如首愣嚴經雲。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是以若偏執相而成妄。定據性而沉空。今則性相融通。真妄交徹。不墮斷常之見。能成無盡之宗。故知。若欲深達法原。妙窮佛旨者。非上智而莫及。豈下機而能通。

所以法華經偈雲。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又華嚴經雲。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罙成就。隨意堪用。然雖萬行磨鍊。皆是自法所行。

如先德雲。一切佛事無邊化門。皆依自法融轉而行。即自心中有真如體大。今日體解引出法身。由心中有真如相大。今日了達引出報身。由心中有真如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乃至十波羅密一切塵沙萬行。但是自心中引出。未曾心外得一法。行一行。若言更有從外新得者。即是魔王外道說。夫欲顯正宗。先除邪執。

百法鈔雲。破邪執者。即二邊之邪執。總有三種二邊。一外道斷常二邊。如有外道一向執常。即四徧常論等。是此即常見邊。又有外道一向執斷。即七斷滅論。是此即斷見邊。第二小乘假實二邊。或有小乘一向執假。即一說部等。執一切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即是着假邊。又有小乘一向執實。即薩婆多及犢子部等執諸法皆實。即是着實邊。第三大小乘空有三邊。即小乘有部等執心外有法。是着有邊。大乘清辯菩薩等撥菩提涅槃悉無即是着空邊。顯中道者有二。一假施設中道。二真實中道。真實中道有三。一者能證淨分依他是其妙有。智起惑盡。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處中道。二者能證有為是其妙有。所證真理名曰真空妙有。真空正處中道。三者唯於法身上說本來實性。名為妙有。即此實性便是真空妙有。真空正處中道。二假施設中道者。即佛於後得智中。而假施設。亦有三種。一者不斷不常中道。謂佛經中說有異熟識為總報主。此陰纔滅。彼陰便生。即是不斷。又說生滅不定名曰無常。即是不常。不斷不常正處中道。此破外道斷常二邊。二者不假不實中道者。謂佛經中說一切色心從種而生者。即是不假。依此分位或有相形。即是不實。稱實而談。正處中道。此破小乘假實二邊。三者不有不無中道。謂經說我法徧計即是不有。依圓妙有即是不無。離有離無正處中道。此破大小乘空有二邊。是以欲執二邊之情。即背中道之理。纔作四句之解。便失一乘之門。須知非離邊有中。亦非即邊是中。若離邊求中。則邊見未冺。若即邊是中。中解猶存。是以難解難知。唯深般若。執之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之。了之若清涼池。諸門皆可入矣。故知法無定相。迴轉隨心。執即成非。達之無咎。如四句法。通塞由人。在法名四句。悟入名四門。妄計名四執。毀法名四謗。是知四句不動。得失空生。一法無差。升沉自異。

又唯心訣破一百二十種邪見雲。或和神養氣而保自然。或苦質摧形而為至道。或執無着而椿立前境。或求靜慮而伏捺妄心。或刳情滅法以凝空。或附影緣塵而抱相。或喪靈原之真照。或殞佛種之正因。或純識凝神受報於無情之地。或澄心冺色住果於八難之天。或着有而守乾城。或撥無而同兔角。或絕見而居闇室。或立照而存所知。或認有覺是真佛之形。或效無知同木石之類。或執妄取究竟之果如即泥是瓶。或妄緣趣解脫之門似撥波求水。或外騁而妄興夢事。或內守而端居抱愚。或宗一而物像同如。或見異而各立法界。或守愚痴無分別而為大道。或尚空見排善惡而作真脩。或解不思議性作頑空。或體真善妙色為實有。或脩沉機絕想同有漏之天。或學覺觀思惟墮情量之域。或不窮妄性作冥初之解。或昧於幻體立空無之宗。或認影像而為真。或捨虛妄而求實。或詺見聞性為活物。或指幻化境作無情。或起意而乖寂知。或斷念而虧佛用。或迷性功德而起色身之見。或據畢竟空而生斷滅之心。或執大理而頓棄莊嚴。或迷漸說而一向造作。或據體離緣而堅我執。或忘泯一切而守己愚。或定人法自爾而墮無因。或執境智和合而生共見。或執心境溷同亂能所之法。或着分別真俗縛智障之愚。或守一如不變而墮常。或定四相所遷而沉斷。或執無脩而祛聖位。或言有證而背天真。或躭依正而隨世輪迴。或厭生死而喪真解脫。或迷真空而崇因着果。或昧實際而欣佛厭魔。或着隨宜所說而守語為真。或失音聲實相而離言求默。或宗教乘而毀自性之定。或弘禪觀而斥了義之詮。或鬬奇特而但願出身俄沉識海。或作淨潔而唯求玄密反墮陰城。或起殊勝知解而剜肉為瘡。或住本性清淨而執藥成病。或尋文採義而飲客水。或守靜居閒而坐法塵。或起有得心談無相大乘。或運圖度想探物外玄旨。或廢說起絕言之見。或存詮招執指之譏。或認動用而處生滅根原。或專記憶而住識相邊際。或安排失圓覺之性。或縱任虧入道之門。或起身心精進而滯有為。或守任真無事而沉慧縛。或專繫念勤思而失於正受。或效無礙自在而放捨修行。或隨結使而恃本性空。或執纏蓋而妄加除斷。或保重而生法愛。或輕慢而毀佛因。或進求而乖本心。或退墮而成放逸。或語證相違而虧實地。或體用各據而乖佛乘。或欣寂而住空失大悲之性。或冺緣而厭假違法爾之門。或着我見而昧人空。或迷現量而堅法執。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見。或信不兼解而長無明。或雲人是而法非。或稱境深而智淺。或取而迷法性。或捨而乖即真。或離而違因。或即而亡果。或非而謗實。或是而毀權。或惡無明而背不動智門。或憎異境而壞法性三昧。或據同理而起增上慢。或貶別相而破方便門。或是菩提而謗正法輪。或非眾生而毀真佛體。或着本智而非權慧。或迷正宗而執化門。或滯理溺無為之坑。或執事投虛幻之網。或絕邊冺跡違雙照之門。或保正存中失方便之意。或定慧偏習而焦爛道芽。或行願孤興而沉埋佛道。或作無作行修有為菩提。或着無着心學相似般若。或趣淨相而迷垢實性。或住正位而失俗本空。或立無相觀而障翳真如。或起了知心而違背法性。或守真詮而生語見服甘露而早終。或敦圓理而起着心飲醍醐而成毒。

已上略標一百二十種邪見。並是迷宗失旨。背湛乖真。捏目生華。迷頭認影。若敲冰而索火。如緣木以求魚。畏影逃空。捫風捉電。苦非甘種。沙豈飯因。皆不能以法性融通一旨和會。盡迷方便。悉入見纏。不達正宗。皆投見網。所以天魔外道。本無其種。脩行失念。遂派其原。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絲毫見處不亡。皆成外道。

如華嚴論雲。見在即凡。情亡即佛。

祖師雲。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法華經雲。此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是以若實悟宗之人。尚不得無見無解。豈可更隨言執意。而起不見有解乎。

佛藏經雲。佛言。一切諸見皆從虛妄緣起。舍利弗。若作是念。此是正見。是人即是邪見。舍利弗。於聖法中。㧞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手無觸礙。諸沙門法皆應如是。又雲。佛言。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見即是邪。是以若能離見。即成諸佛。十方稽首。萬類歸依。

如中觀論雲。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若入宗鏡。正解分明。體用相含。心境交涉。空具德而徹萬有之表。事無礙而全一理之中。又若究竟。欲免斷常邊邪之見。須明華嚴六相義門。則能任法施為。自亡能所。隨緣動寂。不壞有無。具大總持。究竟無過矣。此六相義。是辯世間法自在無礙。正顯緣起無分別理。若善見者。得智總持門。不墮諸見。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亡。雖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詳法界內。無總別之文。就果海中。絕成壞之旨。

今依因門智照。古德略以喻明六相義者。一總相。二別相。三同相。四異相。五成相。六壞相。總相者。譬如一舍是總相。椽等是別相。椽等諸緣和同作舍。各不相違。非作餘物。故名同相。椽等諸緣。遞互相望。一一不同。名異相。椽等諸緣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諸緣各住自法。本不作故。名壞相。又椽即是舍。為椽獨能作舍。若離椽。舍即全不成故。若得椽時。即得舍故。所以椽非是少力共成。皆是全力故。舍既即是椽。餘瓦木等總並是椽。若卻椽即舍無故。舍壞故。不名瓦木等。是故瓦木等即是此椽也。若不即椽者。舍即不成。椽瓦木等皆不成。今既並成。故知相即耳。椽即瓦木等。一椽既爾。餘一切緣例然。是故一切緣起法不成即已成也。別相者。椽等諸緣。別於總故。若不別者。總義不成。由無別時。即無總故。以因別而得總故。是故別者以總為別也。如椽即舍故。名總相。即是椽故。名別相。若不即舍。不是椽。若不即椽。不是舍。例如若不即總。不名別。若不即別。不名總。

是故真如一心為總相。能攝世出世間一切法故。約攝諸法得總名。能生諸緣成別號。法法皆齊為同相。隨相不等稱異門。建立境界故稱成。不動自位而為壞。又雲。一總相者。一合多德故。二別相者。多德非一故。三同相者。多義不相違故。四異相者。多義不相似故。五成相者。由此諸義緣起成故。六壞相者。諸緣各住自性不移動故。此上六相義門。是菩薩初地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能入法界之宗。不墮斷常之見。若一向別逐行位而乘宗。若一向同失進修而墮寂。所以位位即佛。階降宛然。重重鍊磨。本位不動。斯則同異俱濟。理事不虧。因果無差。迷悟全別。欲論大旨。六相還同夢裡渡河。若約正宗。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若約圓修。斷惑對治。習氣非無。理行相資。闕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別之道無虧。普賢以行會理。根本之門不廢。如上微細擇見真實識心。可謂教觀相應。境智冥合。正助齊運。目足更資。則定可以繼先德之遺徽。紹覺王之後裔矣。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