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宋永明延壽 著

清世宗胤禛 輯

問。凡聖既同一心。云何聖人成一切種智。凡夫觸事不知乎。

答。只為凡夫背覺合塵。為塵所隔。迷真徇妄。被妄所遮。自心與他心。二俱不了。焉能博通萬類。成一切種智耶。

故起信論雲。眾生以依染心。能見能現。妄取境界。迷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是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但了一心。諸塵自會。起心背法。即乖法體。既與法違。則不通達。若能順法界性。合真如心。則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矣。


問。若了一心。何用廣知諸法。

答。一心是總。諸法是別。別雖從總。事起千差。若不子細通明。遮照雙運。則理孤事寡。不入圓通。

維摩經雲。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問。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以何為中道。

答。若有中道。則不名中。若無中道。亦不名中。

如涅槃經雲。內外合故。名為中道。既雲中道。何得是有。既雲中道。何得是無。若也有執。則無所不礙。若也無執。則無所不通。

如智論雲。若人見般若。是則名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名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名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名解脫。中道即實相。是有也。中道即性空。是無也。亦名為假名。亦有亦無也。亦名為中道。非有非無也。故知無執。則四句皆是。


問。為中即是道。為離中別有道。為道即是中。為離道別有中。

答。離中無別道。離道無別中。即以道為中。即以中為道。此之中義即是一心。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以真心徧一切處故。

肇論雲。有心者。眾庶是也。無心者。太虛是也。眾庶處於妄想。太虛絕於靈照。豈可以處妄想絕靈照而語聖心乎。故須遮照無滯。體用自在。方成理行之門。

華嚴經雲。菩薩住是不思議。於中思議不可盡。住是不可思議地。思與非思俱寂滅。若唯遮思議境者。則凡聖絕分。故非但遮常心。亦應融常心。是則於中思議不可盡。遮融無二。則思與非思。體俱寂滅。方曰真不思議也。是則遮照無滯。理事不虧。即遮而照故。雙非即是雙行。即照而遮故。雙行即是雙遣。不壞本而常末。萬行紛然。不壞末而常本。一心恆寂。所以色塵體寂。香界性空。執作有無之邊邪。達成唯心之中理。法法皆圓願海。塵塵盡具行門。應念而六度咸成。目擊而真心普徧。

如無盡意菩薩經雲。普賢如來國土。彼諸菩薩當見佛時。尋能分別諸深妙義。具足成就六波羅密。何以故。若不取色相。即是具足檀波羅密。若除色相。即是具足屍波羅密。若觀色盡。即是具足羼提波羅密。若見色寂滅。即是具足毗梨波羅密。若不行色相。即是具足禪波羅密。若不戲論色相。即是具足般若波羅密。是諸菩薩即觀佛時。尋具如是六波羅密。得無生忍。


問。真如寂滅。本無次第之殊。法界虛玄。豈有階降之別。云何一真體上而分正助。

答。若以唯識真性。則性融一切。尚不指一。何況分多。以解行證入之門。不無深淺。

如華嚴論雲。十住以來菩薩所行。皆是助道。非是正位。故意欲明行所行者。是為助道。無住無行。任真自體。名之為正果。故若以初發心住。以法性無相根本智。不離無作用之體。行諸萬行。菩薩與佛因果本來體齊。若簡佛果無作無修。菩薩正加行已來。總名助道。以動寂無礙。正助元來不異。此即全別全同。境界難解。佛及凡夫各自別有。是全別義。故二見恆存。若全同故便成滯寂。圓融道理事理不礙。若也法門全分兩向。是凡夫法。全合一體。是二乘法。但以理事自在。其道在中。留心滅之。此亦不可。以心存之。此亦不可。此助道行門。與正智果德無作之門。體合無二。事中軌則。不可不分。以其體用。不可一向全別。以全同作全別。以全別作全同。不可全別無全同。不可全同無全別。如迷此同別二門。即智不自在。

又經雲。智入三世。悉皆平等者。明智能隨俗。言入三世。即俗體本真。故言平等。以總別同異成壞門。六相義該括。即總而全別。即別而全總。即同而俱異。即異而恆同。即成而俱壞。即壞而俱成。皆非情繫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生滅相故。如是皆是如來理智體用依正悉自在故。以自體無念力大智照之可見。是以若上上根人。頓了心空。入真唯識性。現行餘習種子俱亡。則何用更立地位。只為中下之根。或有緣信。或有正信。或有解悟。或有證悟。根機莫等。見解不同。於妄功用中分其深淺。雖即明知信入唯識。心境俱空。以微細想念不盡。未得全除。分分鍊磨。於昇進中。故有地位差別。以根塵五陰。微細難亡。若得識陰盡。方超地位。了無所得。究竟圓成。如淨瑠璃內含寶月。

如首楞嚴經雲。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併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消色陰文雲。佛告阿難。當知汝坐道塲。消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闇。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盡受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盡想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消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盡行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消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盡識陰文雲。佛告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倐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祕。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羣召已獲同中。消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隣。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乃至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佛地論中。言清淨法界者。則是無垢淨識。真如一心。即此正宗。凡聖共有此一法界。是四智之體。四智則一體之用。以諸佛現證。眾生不知。以不知故執為八識之名。以現證故能成四智之相。若昧之。則八識起執藏之號。七識得染污之名。六識起徧計之情。五識變根塵之境。若了之。頼耶成圓鏡之體。持功德之門。末那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觀察之妙。轉正法之輪。五識興所作之功。垂應化之跡。斯則一心匪動。識智自分。不轉其體。但轉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問。說有為法。皆蘊處攝。如來純無漏法。還具蘊處界否。

答。識論雲。處處經說轉無常蘊獲得常蘊。界處亦然。寧說如來非蘊處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說。又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此轉依果又不思議。超過尋思言議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


問。此智是佛知見。無師自爾。何假因緣稱揚開示。

答。此智雖不約緣生。而從緣顯。若執無因。皆成外道。

如古師雲。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顯。則亦因緣矣。

法華經雲。佛種從緣起。

楞伽經雲。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有常不思議。何以異耶。佛言。彼諸外道無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起。故知無有一法不從心生。三乘之道悉皆內證。若心外立義。任說幽玄。皆成外道。又若入唯識智。雖不執前境。不同愚闇無知無見。雖照境虛。智眼斯在。

能斷金剛般若論頌雲。雖不見諸法。非無了境眼。

所以永嘉集雲。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則了境而生。境了則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無所了。了境而生。生無能生。生能無生。雖智而非有。了無所了。雖境而非無。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如火得薪。彌加熾盛。薪喻發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其詞曰。達性空而非縛。雖緣假而無著。有無之境雙照。中觀之心歷落。

又頌曰。若智了於境。即是境空智。如眼了空華。是了空華眼。若智了於智。即是智空智。如眼了眼空。是了眼空眼。智雖了境空。及以了智空。非無了境智。境空智猶有。了境智空智。無境智不了。如眼了空華。及以了眼空。非無了空眼。華空眼猶有。了華眼空眼。無華眼不了。


問。諸佛唯一法身。云何說三身差別。

答。約用分三。其體常一。

識論雲。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徧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是以轉滅三心得三身。一根本心即第八識。轉得法身。二依本心即第七識。轉得報身。三起事心即前六識。轉得化身。則八解六通。一心而起。三身四智。八識所成。終無一理一行而從外來。皆從自識施為一心而轉。乃至一身無量身。如華嚴所明無量身雲。重重無盡。皆從性起。無礙圓融。如日光與虛空合。不分彼此。


問。變化身與他受用身。為是真實心。是化現心。

答。此二身是化。然化不離真。

識論雲。此二身雖無真實心及心所。而有化現心心所法。

由此經說。化無量類。皆令有心。又說變化有依他心。依他實心相分現故。乃至自性法身。唯有真實常樂我淨。離諸雜染。眾善所依無為功德。無色心等差別相用。自受用身。具無量種妙色心等真實功德。若他受用及變化身。唯具無邊似色心等。利樂他用化相功德。是以如來妙體清淨法身。不去不來如影如像。猶四王天之日月。(東持國/南增長/西廣目/北多聞)顯清淨水中不出不入。似憍師迦之宮殿。現瑠璃地界非有非無。

涅槃無名論雲。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動若行雲。止猶穀神。豈有心於彼此。情繫於動靜者乎。

是以諸佛不出世。亦不入涅槃。但隨有心機熟眾生。感見報化之身。所有見聞。皆是眾生心中之影像。故云。心生於有心。像出於有像。則諸佛無心無身。豈有勞慮疲患者乎。

復禮法師述三身義雲。法身猶虛空之性。雲蒸即翳。霧斂即明。其性本常矣。報身若乘空之日。赫矣高昇。朗然大照。其體恆在矣。化身如鑒水之影。沚清即現。流濁乃昏。顯晦不恆。往來無定。夫化佛者。豈他歟。報身圓應之用。報身者何哉。悲智所成之體也。悲以廣濟為理。智以善權為業。所以因時降跡。隨物現身。身跡者。用也。悲智者。體也。體是其本。用是其末。依體興用。攝末歸本。欲求其異理。可然乎。報身即化也。化身即法也。

般若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以舉足下足。道場觸處而無盡。開眼閉眼。諸佛現前而不滅。如上所說。一體三身。理事相成。體用交徹。不出不在。隱顯同時。皆是一心本宗正義。是以一身多身。皆是法界。所悟一法。即無礙法界。


問。諸佛法身湛然明淨。如何起六根之相。

答。一以即相明真。何乖大用。二以利他勝業。不斷化門。

如寶性論雲。依自利利他成就業義故。說偈雲。無漏及徧至。不滅法與恆。清涼不變異。不退寂靜處。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妙色常湛然。六根甚明淨。佛眼見眾色。耳聞一切聲。鼻能嗅諸香。舌能練眾味。身覺三昧觸。意知一切法。除諸稠林行。佛離虛空相。又偈雲。如虛空無相。而現色等相。法身亦如是。具足六根相。又偈雲。如來鏡像身。而不離本體。猶如一切色。不離於虛空。

起信論。明不思議業相。則諸佛境界。云何不思議。以非一非異。不有不無。非言思可定。情解所測故。稱不思議之業相。此不思議之業相者。謂與眾生作六根境界故。

寶性論雲。諸佛如來身。如虛空無相。為諸勝智者。作六根境界。示現微妙色。出顯妙音聲。令嗅佛戒香。與佛妙法味。使覺三昧觸。令知深妙法。常化眾生。是真如之用。故云不思議業也。此本覺用與眾生心本來無二。但不覺隨流。用即不現。用則於彼心中稱根顯現。而不作意我現差別。故云隨根。自然相應。見無不益。是隨染本覺之相。所以菩薩能行非道。通達正道。若入宗鏡門究竟之道。則染淨由心。無非無正。若入方便門分別之道。則菩薩大悲力。故常行無礙。


古德問雲。非道之行是煩惱業。菩薩應斷。云何行之。

答。有三義。一漸捨門。止惡行善。二捨相門。善惡俱離。三隨相利益門。染淨俱行。此第三門更有三義。一約行。自行修淨。化他隨染。二約人。化凡同染。化聖同淨。三約法。隨世間法。必須現染。修菩薩法。必須修淨。


又問。菩薩行非道。修何道。

答。道有三種。一證道。謂二空。真如正體智證。二助道。緣修萬行。助顯真理。三不住道。即是悲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薩示行。現同其事。為欲同惡止惡。同善進善。若其疎異。教化即難故。須行非而度脫之。皆令悟入同體真心耳。


問。身土既總唯一心法界之體。如何是自他各受用身土之行相。

答。一體雖同。不妨互徧。同中有異。自入於他。異中有同。他徧於自。


古德問雲。自受用身土。一一無邊。諸佛身土。不相障礙。行相如何。

答。如水乳一處。其體無別。鵝王飲之。但得其乳不得其水。乍見將謂水乳是一。若飲已。即知有異。又如眾燈光。同處一室。自色不可分。若論光體。元來各別。自受用身。雖合一處。元來各各有異。皆自受用法樂。則一一皆具八識故。所以得互徧非同。一體無異。非一非異。可辯佛身。


問。既是真如。何分身土耶。

答。據義立之。於真如中。以性成萬德為身。以真空之理為土。約義即別。體不相離。又真理中具四德。常淨二德為土。我樂二德為身。故云。我此土淨而汝不見。則真身含萬法為土耳。若心外取土。見相迷真。成妄想之垢。故稱為穢。若見心性。則名淨耳。是以一法不動。異見常生。迷有作塵勞。悟空成佛國。非移妙喜。匪變娑婆。亦非神力。所為法性。何曾遷變。猶眩瞖之者。同處各觀。蠅髮毛輪。所見差別。如執外境界。皆是妄心。

如經雲。例如今目覩山河。皆是無始見病。


問。心外無法。道外無心。云何諸佛自稱出世得道。廣說教門。

答。只為眾生不了唯心。妄生外境。以不實故。所以諸佛出世。若有一法是實。則諸佛終不出世。所說方便教門。不為知者說。但為未知者。破執除疑。似形言教。若執喪疑消。則無道可得。無法可說。

思益經雲。佛言。我坐道場時。唯得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問。宗鏡唯心者。何分始末乎。

答。始末是述心之義。約用行布門中。相雖歷然。體常融即。

起信鈔問雲。據其論旨。初是一心。後亦一心。初後何別。

答。初之一心。心當能起。後之一心。心當所歸。雖前後體同。且為始終義異。由是行布諸門歷然。又雲。但以本是一心。離名絕相。任其迷悟。萬法隨生。生法本空。但唯一體。宗鏡亦爾。為廣義用。前後不同。然是一心之前後。前後之一心耳。所以理事平等。何者。非初無以立後。初等於後。非後無以成初。後等於初。又理從事顯。理等於事。事因理成。事等於理。故云。萬法雖殊。不能自異也。況宗鏡中。一尚不能一。豈況異乎。

所以起信論雲。一切諸法。平等平等。鈔釋有二。一謂真性於一切法中平等。如像中鏡。二即諸法本空故平等。如鏡中鏡。


問。夫言法身者。心為法家之身。身是積聚義。積聚含藏一切萬法。故名為心。即何用更立般若及解脫二法。

答。法身即是人人俱有靈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照。則顯現法身。故經雲。隱名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又若得般若。則一切處無著。不為境縛。即是解脫。若顯法身得解脫。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萬行。皆由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餘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犂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愛之甘露。截痴網之慧刃。濟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虛設。

祖師雲。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以此三法。不縱不橫。非一非異。能成涅槃祕藏。

古德雲。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即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

淨名經雲。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若不觀自心。非己智分。不能開發自身寶藏。


問。真如一心。收盡無邊義理。究竟指歸何法。

答。究竟指歸。三德祕藏住。

首楞嚴經雲。種種示作。現眾色像。故名為身。所作辦已。歸於解脫。智慧照了。諸色非色。故名非身。所作辦已。歸於般若。實相之身。非色像身。非法門身。是故非身非非身。所作辦已。歸於法身。達此三身。無一異相。是名為歸。說此三身。無一異相。是名為指。俱入祕藏。故言指歸。當知般若亦知非知。非知非不知。道種智般若。徧知於俗。故名為知。所作辦已。歸於解脫。一切智般若。徧知於真。故名為非知。所作辦已。歸於般若。若一切種智般若。徧知於中。故名非知非不知。所作辦已。歸於法身。達三般若。無一異相。是名為歸。說三般若。無一異相。名為指。俱入祕藏名指歸。當知解脫。亦脫非脫。非脫非非脫。方便淨解脫。調伏眾生。不為所染。名脫。所作辦已。歸於解脫。圓淨解脫。不見眾生及解脫相。故名非脫。所作辦已。歸於般若。性淨解脫。則非脫非非脫。所作辦已。歸於法身。若達若說。如此三脫。非一異相。俱入祕密藏。故名為指歸。當知種種相。種種說。種種神力。一一皆入祕密藏中。何等是指歸。指歸何處。誰是指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永寂如空。是名指歸。故知能化所化。無盡法門。未有一法。不指歸宗鏡。

所以普智禪師雲。佛道皆因何法成。悟心無體盪無明。莫怕落空沉斷見。萬法皆從此處生。


問。凡聖之道。同一法身。如何起應化之身。攝機宜之眾。

答。只為眾生不了。自他唯心。橫生彼此。若自達真空。則諸佛終不出世。菩薩亦無功夫。


古德問雲。若言自他俱是自心現。離心無實我人者。諸佛亦見有眾生。豈可有妄心未盡耶。

答。諸佛見有眾生。俱是緣生幻有。不知謂實有我。所以造業受報。枉有輪迴。此由無實我。感諸佛慈悲。若實有我。非是妄有者。諸佛何故妄救眾生。以我實有不可救故。今為救者。定知無我。妄計有也。故知眾生不離佛界。迷不覺知。

華嚴經頌雲。佛身非是化。亦復非非化。於無化法中。示有變化形。是故現化紛然。未嘗不寂。真性湛然。未曾不化。若不達此理。自尚未度。焉能化他。

如說五身者。叡公維摩疏釋雲。所謂法性生身。亦言功德法身。變化法身。實相法身。虛空法身。詳而辯之。一法身也。何者。言其生。則本之法性。故曰法性生身。推其因。則是功德所成。故言功德法身。就其應。則無感不形。則是變化法身。稱其大。則彌綸虛空。所謂虛空法身。語其妙。則無相無為。故曰實相法身。故知一體不動。名逐緣分矣。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雲。如是一切諸佛教化方便法智。我皆集在一心中。同金剛菩提聖性三摩地故。

金光明最勝王經雲。譬如日月。無有分別。亦如水鏡。無有分別。光明亦無分別。三種和合。得有影生。如是法如如。如如智亦無分別。以願自在故。眾生有感。現應化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現。如來者。無去無來。故云往應羣機而不去。恆歸寂滅而不來。何者。依體起用故是去。以即體之用故不去。應機現前合是來。以應不離體如月之影故不來。又往應合故是去。應無應相故不去。恆歸寂滅合是來。滅不可得故不來。乃至一切法。皆無來去。

如華嚴光明覺品。文殊師利頌雲。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越。而能善知法。當成大光耀。若於一切智。發生迴向心。見心無所生。當獲大名稱。眾生無所生。亦復無有壞。若得如是知。當成無上道。

又大乘大集經雲。佛告賢護。如火未生。或時有人發如是言。我於今日先滅是火。賢護。於意云何。彼人是語為誠實否。賢護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賢護。如是。諸法從本以來。畢竟無得。云何於今乃作斯說。我能證知一切諸法。我能了達一切諸法。我能覺悟一切諸法。我能度脫一切眾生。於生死中。此非正言。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無諸法。亦無眾生。云何言度。但世諦中。因緣度耳。故知。心外無法。何所得耶。佛身無為。但隨緣現。

如肇論雲。放光雲佛如虛空。無去無來。應緣而現。無有方所。然則聖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虛無。無執無競。導而弗先。感而後應。譬猶幽谷之響。明鏡之像。對之不知其所以來。隨之罔識其所以往。慌焉而有。惚焉而亡。動而逾寂。隱而彌彰。出幽入冥。變化無常。其為稱也。因應而作。顯跡為生。息跡為滅。生名有餘。滅名無餘。然則有無之稱。本乎無名。無名之道。於何不名。是以聖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天而天。處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是以明鏡無形。能現萬形。聖人無心。能應萬心。隱不韜光。顯不現跡。故論雲。聖人寂泊無兆。隱顯同原。存不為有。亡不為無。何者。佛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形。


問。如來法身即真心性。如來報身依真而起。若如來化身。還有心否。

答。若約體亦不離。若約事即分。

如深密經雲。曼殊室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來化身當言有心。為無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薩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無心。何以故。無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


問。一切境界。因心分別。若有分別。即屬無明。故云無心分別。一切法正。有心分別。一切法邪。諸佛如來。已斷無明。無有心相。云何能知。真俗差別之境。名一切種智。

答。以法無自體故。即分別無分別。以體不礙緣故。無分別即分別。


如起信論雲。自體顯照。故名為覺者。謂有難言。若無別體。何能普現眾生心行故。

答雲。自體顯現。如珠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喻心。光喻於智。心之體性。即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耳。故論文甚分明。


然論中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劑。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徧。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如鈔雲。以內迷真理。識外見塵。故於如量之境。不能隨順。種種知也。如人動目。天地傾搖。故不能如實知也。是知心海波停。萬像齊鑒。澄潭浪起。諸境皆昏。

御錄宗鏡大綱卷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