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夏堂文集/卷一
曉諭書壬辰四月十五日
[編輯]咨爾東土大小民人咸聽。我曉諭之後。安堵如古。各業其職。勿動勿撓。毋至流散。今我雖曰異國之人也。雖曰先鋒之將也。自在本國。已有心誓。無意攻伐於汝國。無意侵暴於汝等也。素聞東土之禮義。久仰東土之文物。願一見之。徒切竭忠之心。常常慕之。每欲薰陶於聖德。憧憧此心。未嘗頃刻而少弛也。幸被淸正之選我爲先鋒。仗鉞率師。以至於此。然而我不忍侵暴禮義之邦也。我不忍殘害中夏之民矣。若害一民。則非但有負於平生之素志也。抑亦獲罪於上天也。吾豈忍爲哉。吾豈忍爲哉。爾等其毋曰以我爲他國人之來侵。老者安之。稚者保之。耕者耕市者市。視我以同國之人。而毋敢隱避逃匿。毋敢廢業棄職。安心耕織。安心讀書。上以事君親。下以保妻孥。而如有一軍橫侵濫雜之弊。則卽卽來告。以施軍律。如前安堵。毋至騷撓。以副此區區之意望焉。
講和書壬辰四月二十日
[編輯]惟壬辰四月日。日本國右先鋒將沙也可。謹沐浴頓首。裁書於朝鮮國節度使閤下。伏以僕島夷鄙人。海區庸夫也。生纔髫�。已有慷慨。厭侏俚之殊俗。惡左袵之陋風矣。及至成童。無所知識。而但聞海東有國。名曰朝鮮。朝鮮之爲國。一遵中華之制度。衣冠文物。共三代而無異。禮樂刑政。效唐虞而淳厖。彝倫得其敘。九法得其正。三綱五常八政九經。述聖經而無愧。仁義禮智孝悌忠信。遵賢傳而克明雲。故僕一聞此說之後。慷慨之懷。益切於中。自以爲心語曰人生而爲丈夫。是則幸也。而不幸不出於中華文物之地。生此偏邦夷服之中。未免爲左袵而死。則豈非宇宙間英雄之恨耶。慷慨不已。或至涕泣。臨食而忘食。當枕而忘寢者久矣。今於淸正之無名興師也。以僕爲勇力過人。膽氣超倫。特爲先鋒將。僕嘗聞東土之爲禮義之邦。又心非淸正之有意射天。無名興師。雖死於淸正之手下。而不欲爲先鋒。然而一心素願。旣在於一出朝鮮之地。故強爲先驅。而領兵三千。及至本國。始見其民物。則雖兵火倥傯之中。衣冠文物。想見中華。而果如平生所聞。信乎三代禮儀。盡在此矣。故用夏變夷之意。藹然於中。遷於喬木之心。油然而生。無意戰伐。去金發矢。不忍害仁義之邦。不忍殘三代之民。則噫嘻痛矣。悠悠此世。我安適歸矣。旣矯淸正之指揮。則無以見淸正之顔矣。又見東土之文物。則竊欲自附於大人。僕之進退。實爲狼狽矣。今此僕之所以向化歸義者。智非不足也。力非不贍也。才非不逮也。勇非不壯也。非兵革之不精也。非器械之不利也。兵甲之堅。可以摧百萬之師也。謀畫之秘。可以壓千丈之雉。而旣無一戰則又無勝負矣。夫何有強弱之不敵。而有此求和也。然而區區所願者。徒仰禮義文物之美。衣冠風俗之盛。願爲聖人之氓於禮義之國也。今閤下肯以許之。俾容此身於麾下。則僕當效死竭力。而僕之所領兵三千。皆梟勇慓卒奇才劒客也。爲閤下先驅。則足當一面。閤下誠能容而接之。與之籌策。共成大功。以全社稷。以安生民。使東方之聖君無貽乙夜之憂。則丹書鐵券。垂功名於無窮。而僕則爲擇木之良鳥也。閤下則爲扶國之柱石矣。豈非爲僕之幸甚。而亦非爲閤下之幸甚耶。惶恐慚愧頓首。
上節度使書
[編輯]惟癸巳五月日。日本國講和將沙也可。謹沐浴裁書於節度使閤下。伏以小將東投講和之後。卽伏見本國兵器。則雖有劒戟斧鉞強弓勁弩之等。而其於臨陣戰闘之際。一無精銳之可言者。不勝慨然之地。昔者晁錯之言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敵也。臨陣而器械不利者。豈非兵家之大患耶。日本兵器之㝡精者。有異於是。一曰火砲。二曰鳥銃。俱是兵家之最精。而發無不中。中無不死者。雖有智勇之絶倫。而無奈於中丸。雖有才略之過人。而莫禦於飛丸。強弓之所不能當也。利劒之所不能接也。實天下㝡妙者也。小將習知此等做出之方。請以火砲鳥銃之制。敎之於軍中。轉習其竗。需用於戰陣。則何攻而不取。何戰而不勝耶。蓋此鳥銃之法。本是日本之所未有者。而昔者日本沉水人得之於海底。以爲兵器。則此乃楚漢相爭之時所未有者。而三國鼎峙之日所未聞者也。古今兵家豈有如此鳥銃之玅技者乎。今以鳥銃之法。得行東國。則何憂乎敵國外患耶。惟願亟施小將之請。炙焰焇搗火藥。鑄鳥銃累萬餘柄。試以破賊之後。又敎於各邑各鎭江邊屯兵所處。以爲兵家最精之利器幸甚。
答閔評事有慶書
[編輯]日前自監營轉致下問書伏奉。而比來轅門體候萬珍。下懷區區伏幸。而大駕播遷於寧邊。凡爲臣子者。孰不痛咄耶。當此板蕩之時。保社濟民。專靠我明公。但賊勢鴟張。殆無襲破之期。伏望神謀秘計。殲滅賊陣。以安邦家。則實爲宗社之幸。而生民之幸也。鳥銃火砲之制。旣有備局之報雲。此去陣下將金繼守,金繼忠兩人。旣得精竗。伏望一從其言。則必得其妙。
上謝副使漢陰李相國書
[編輯]伏拜下書。以伏審統餘道體候神衛萬重。下懷欣幸。而得伏聞大駕播遷寧邊。切伏想位在憂國之職。心焉如割之痛。日夜入骨。痛迫之極。倘如何哉。賤俘姑保淺息。而日事干戈。破賊無期。徒自焦憫。罪悚萬萬。而惟冀賢相公指揮之如何耳。鑄銃之敎。頃因備關。遍敎於沿邊各陣。而但聞鑄銃之鐵極艱難得。幸伏望鍾樓街上有破鍾之鐵。埋置土中雲。以此等棄之鐵。遍給各陣。多得鑄銃之意。稟于楓宸之下。則實爲萬幸。伏未知如何。敢發此言。極涉唐突。而當今急務。莫過於此。故有所伏達。還切罪悚之至。
上謝全羅體察使松江鄭相公書
[編輯]轅門操鍊之中。伏拜下書。謹伏讀書中辭意。則有大駕播遷博川。痛骨罔極之敎。讀未了而涕淚潸潸。豈以此東土君臣逢此時運之不幸耶。一般痛咄。難以伏達。而第伏審統軍道履神衛萬重。下懷伏幸之至。賤俘淺息一如前㨾。而切伏見賊勢難挫。殲滅無期。此莫非賤俘不能效忠報國之致也。死罪死罪。搗藥鑄銃。頃因移關上送金繼守矣。伏未知伊間鑄出幾許柄耶。幸伏望勿限多鑄伏望。
謝京畿道觀察使柳根書
[編輯]伏拜下書。謹伏審陣中體履神衛萬重。是則幸也。而大駕播越寧邊之報。聞不勝痛骨罔極之至。伏想職在憂國。如割之痛。倘如何哉。伏慮萬萬。賤俘堇保殘喘。而日事操鍊。破賊無期。此莫非賤俘等無才略無籌策之致也。只自死罪死罪而已。頃者金繼守回還之後。得伏聞多鑄銃藥。俾習精竗雲。聞不勝欣幸之至。而若有不足之患。則更招金繼守以爲加鑄之地如何。伏望。
謝黃海道觀察使柳永慶書
[編輯]頃於八莒壘門拜謁之後。恆切仰慕之際。伏拜下書。披讀再三。尤庸欣幸。而第伏審此時統軍餘體履神衛萬相。伏幸萬萬。小將堇支淺息。而陣味日漸勞攘。而殲賊無期。伏庸咄歎之至。下問搗藥鑄銃之法。頃者金繼守進去之時。伏想傳其妙法。而或者初學者訛傳其法。故終不得竗法耶。然而旣有命送之敎。故更送金繼守。以爲期於極爲敎受其玅法耳。限其學者必得其竗法然後還送繼守。伏望耳。
答慶州府尹朴毅長書
[編輯]伏承辱下書。謹伏審陣中體候神相萬珍。何等伏賀。而第聖上之次於博川。實是臣民痛骨無涯之處也。伏想憂國之心。必有如燬之歎矣。痛咄何言。小將一味如宿。是則私幸。而但賊勢少無摧挫。何以則殲滅醜虜。以復君父之讐耶。日夜顒望者。惟在明公指揮方略之如何耳。鳥銃之鑄。火藥之搗。自是小將閑習之事。而東來之後。切見兵器之無一精竗。故始敎於陣中。而方欲遍敎之際。又有指示之敎。故以陣下將金繼守依敎上送。幸伏望許多鑄搗。以爲破賊之計。則豈非國家之大幸耶。惟願一從此人之指敎。則可得其竗法耳。
答江原道觀察使姜紳書
[編輯]伏拜下書。伏審體候萬安。伏喜難量。而昨聞海西消息。則黃牧破賊白馬山城。奪馬五十餘匹雲。不勝欣幸。伏未知得聞此好消息耶。小將姑保淺息。而惟以戰陣日事奔忙。伏悶何白。餘萬不備。
答忠州府使尹承言書
[編輯]陰雨不霽。川渠漲溢。鎖人深陣。適足生病之際。忽伏承惠書。無異坐語於干戈之中也。何等欣喜。況伏審此際。氣候連享萬珍。伏庸慰賀。小將淺息無恙。是則幸也。而賊勢鴟張。頓無退挫之意。而今有天兵分駐慶州大丘三嘉之令。小將今向八莒。而劉總兵亦有不久於大丘之勢。是可伏憫耳。鳥銃火砲。其間鑄出幾許耶。金繼守過今月後。還送伏望耳。
答全羅道觀察使李廷馥書
[編輯]伏拜下書。謹伏審分憂中體候神衛萬重。下懷欣幸。而第聖駕之移於寧邊。伏聞以後五內分崩。膓摧肝裂之外。抑又何達。切伏想一般於一國。何以堪抑。伏庸痛咄而已。賤俘一味汩沒於戰陣之間。徒自竭力。而破賊無期。此莫非智略淺劣之由也。罪悚何言。頃因備關之嚴飭。以鑄銃搗藥之法。業已遍敎。而又有此下敎。敢不惟命是從。
答海州牧使李泰亨書
[編輯]日前上書。其果下覽耶。今又承拜下書。連伏審近日潦水。政中體候一向萬重。何等伏慰。僕連以戰陣馳突。殆無暇日。伏悶之中。昨伏聞大駕次於博川之消息。驚惶痛惋。曷有其極。只自悲念。無以爲仰達矣。鑄銃一節。旣是一國之遍敎。竊伏想一依備關。曾多造出。而但聞藥力似有未及遠透雲。此無他。應有未極搗之致。搗藥之軍。各別申飭似好耳。
答淸安縣監金有亨書
[編輯]匪意得承惠書。謹伏審無前潦霖。政餘起居候一向區區。伏庸欣幸之至。第邦運不幸。醜虜鴟張。殲滅無期。此莫非僕等不能竭力之致。只自罪悚萬萬。鑄銃搗藥。自是此人素所閑習之事。而來此以後。切欲廣敎各陣各邑之計。恆切於中。而今有此指揮之敎。敢不承命。玆以上送陣下將慣於做出之人。幸伏望一從此人之言。以爲鑄銃搗藥之地伏望。
答忠淸御使李公時發書
[編輯]獲拜下書。伏審繡衣行李餘。體候神衛增重。伏慰伏賀之至。而當此國事板蕩之日。臣民之痛迫。益復如何。卽伏聞受命按問。多有故御使風儀。令人延頸有望奠安生民之道矣。何等伏幸。賤俘日事勞碌。破賊無期。只自罪悚。鑄銃造藥之敎。素是此人之慣習者也。雖非勤敎。而常有傳此法於東土之志也。況有嚴敎申飭。豈敢少弛。不以副盛命耶。
答防禦使李薲書
[編輯]頃者進拜。迨今依幸。卽於便來。又承下書。謹伏審此時潦炎。防禦餘起居候一向萬重。何等伏慰之至。小將一味依昔。而賊陣氣勢。日以益盛。而祖總兵立馬城外。無意進闘之計。故我軍多有死亡。是可悶也。幸伏望拔力蓄銳。殲破賊鋒。以復君父之讐。千萬顒祝。
謝都元帥權相公慄書
[編輯]伏拜下書。伏審日來統軍餘。體候萬吉。伏喜難量。而第緣於祖總兵之立馬城外。以致國兵之多死。忿咄何言。切伏想一般於此心之慷慨。不勝伏悲之地。賤俘一自退陣之後。常懷忿忿之心。實欲生疽奈何。何以則破賊獻捷。以復君父之讐耶。惟竢指揮之得其竗策耳。
答忠淸道觀察使尹公承勳書
[編輯]連伏承下書。謹伏審比日潦炎。氣體候一向萬安。是則幸也。賊陣之近逼。實爲大患。切欲勒兵以進。而目今慶州陣未免勢孤。故不能遠赴。伏歎何言。賤俘一自移陣之後。百事踈忽。雖免身恙。以是爲憂耳。金繼守來到。而得聞多造銃藥。足以禦賊雲。伏喜萬萬。
答禁府都事曺公好益書
[編輯]日前伏承下書。未及上謝。又伏拜下書。兩度尋問。出於濫外。只自悚側惶感之至。連伏審陣中體候萬衛。下懷欣幸。而第昨伏聞大駕移於寧邊。當此潦炎。玉體能無欠和耶。痛迫之懷。伏想彼此一般。何等搥胸次骨之痛耶。小將淺息姑安。而惟以破賊無期。日夜焦思之至。鑄銃之法。旣敎於各陣。又有備局關文。何敢少忽耶。惟當謹奉下敎。極力遍敎之意。申勑於各陣伏計耳。
答京畿右防禦使吳應鼎書
[編輯]伏承惠書。謹審日間氣體候平吉何等。僕堇得前㨾。而賜姓錫名之恩。實是千古所無之隆渥。感骨罔極。而又有執事盛吟之句。此實賤俘之尤爲榮感之地。有光萬歲之下者。倘如何哉。只自銘佩而已。
答京畿左防禦使邊良俊書
[編輯]寄來華冷四絶。讀不勝感佩之地也。豈以外國賤俘。獲霑賜姓錫名之隆恩。又得此大君子吟詠之美耶。只切盛滿之戒。何等悚側而已。而又伏承下書。謹審體候萬安。尤爲伏幸之地。適因撓撓暫此。
答蔚山郡守金太虗書
[編輯]敬拜來書。謹審臨陣起居萬衛。伏慰之至。敎意字字涕淚。敢不惟命。而忘喪第掃賊難於指日而誓。只自撫劒揮涕而已。
答本道觀察使金公晬書
[編輯]大駕播越西行。一國臣民。孰不痛咄處耶。伏想職在分憂。痛迫之懷。益切於中。何以堪抑耶。伏承下書。以審體候萬重。伏庸欣幸。小將姑保殘喘。而賊日益盛。討滅難期。晝夜憂悶耳。鳥銃火砲之製作。甚非難知之事。一見可得精妙也。而旣有下書。又有評事之請。故玆送陣下將慣熟製作之法者。伏望多造敎訓。以爲共破賊陣。以安宗社之地如何。
答高公彥伯書
[編輯]大駕播遷。東土臣民。孰不痛哭忿恚耶。竊想嗟咄之懷。一國同然。伏不審比來臨陣體度神衛萬珍。僕雖是覊旅之臣。同被邦運之不幸。賊勢日騰。勝捷無期。只自撫劒長歎。惟冀天時之回泰而已。伏望操鍊軍卒。蓄銳俱發。期於破賊之地。日夜顒祝。
上都元帥金相公命元書
[編輯]大駕移於博川。實爲臣子痛迫次骨之處也。忿忿之外。抑有何說耶。但賊勢漸熾。掃除無期。尤爲痛悶。伏不審比來都統體候萬重。小將堇支陣中。而鳥銃火砲之制。金繼守旣得竗法。故昨已上送於備局。伏望附書於次知都監處。問其多方造法。以爲國家之長策幸甚。
答招諭使金公誠一書
[編輯]大駕播遷西關。一國臣民。孰不流涕痛咄。而竊伏想位在柱石。酸鼻之痛。曷有其極。此莫非小將等不能竭忠而致此也。只自罪悚萬萬。而頃於八莒陣中。始得拜謁之後。山斗之望。恆切於中。如有所大得於心。而特以兵革之倥傯。不得有時乎趨謁。憧憧下忱。與日俱深。卽拜下札。謹伏審統餘體候神衛萬重。伏庸欣幸。今因備局關文。備知鳥銃火砲搗藥之法使之遍敎之令。小將前此業已使各陣學得此法矣。又承下書有金繼守上送之命。故玆以上送此人。多鑄蓄銳。以爲伺發破賊之地伏望。
答統制使李公舜臣書
[編輯]伏拜下問書。謹伏審統餘體度神衛萬重。下懷伏幸。殲滅醜賊。難定期日。竊伏想憂國之心。彌日彌篤。伏庸伏念之地。小將雖是覊旅賤俘。而猥忝臣民之列。一般於本國之臣矣。然而智謀鹵莾。才勇俱乏。不能出一計畵一策。以補萬一。還切罪悚之至。下問鳥銃火砲搗藥之法。頃因備局關文。旣敎各陣矣。今又有上送金繼守之命。敢不惟命。伏望做出許多柄。期於全沒賊兵之地。日夜顒祝。
答紅衣將軍郭公再祐書
[編輯]大駕西幸。莫非臣子之罪也。流涕之痛。竊伏想一般於一國臣民也。第賊陣乘銳。似有不可急擊之道。伏望按甲休兵。乘釁俱發。以復君父之讐。千萬伏祝。而方今諸陣顒望者。以將軍忠義之堂堂。應有礪白刃伺發之道也。而鄙陣以劉總兵將若有不久之勢。故姑竢都督之指揮。而日夜伏望耳。
答金將軍德齡書
[編輯]賊勢日熾。大駕西幸。臣民痛咄。寧欲溘然無知。不審此辰。心制體度萬重。伏慕倍切之至。小將姑保殘喘。而日事操鍊。以爲蓄銳之地。而今聞嶺右賊勢。日益鴟張雲。故將以大都督之命。欲向宜寧陣。而所持器械。無一精銳。只待天時之默運耳。
答日本副使金公應瑞書
[編輯]寂寞邊塞。獨坐撫劒。悵望雲樹之際。伏承滿紙情書。伏讀再三。如陪光儀。何等欣幸。而第審流火。體度神衛萬重。伏庸慰喜之至。僕天涯絶塞。支保殘喘。此莫非聖上眷恤之德。只自罪悚萬萬。竊伏見書中示意。則將有涉海濤做萬里之行。雖是朝家之命。能無去國之懷耶。爲之伏慮萬萬。而僕之所記許多文字。來此之時。未知生還對童稚。故託屬於大人之案下。百世之後。俾傳於僕之弱子殘孫。以爲流傳之計矣。今者閤下有此長風波浪萬里之行。伏未知誰托而何以藏之也。然此乃僕之私願。而今閤下任國家莫重之責。受國家莫大之恩。辦天下第一大行。惟願晏然還旆。復我聖主之命後。攜手同盃。說盡僕故鄕之事。則一則以喜。一則以悲也。而猶有涕淚之漣漣者。惟此賤俘。旣在殊方。幸値閤下之信便。而緣於華夷之自別。未能寄情書於骨肉之間。此心悲涼。倘如何哉。幸望如逢僕之諸兄。而傳語報平安。則實無異於此身之親往來於故國也。欲說此事。臨紙痛哭也。
謝嘉善疏
[編輯]伏以臣本海外蠻人。覊旅賤蹤。欽仰乎本國堯舜之風。願借乎本國聖人之土。寄子孫於禮義之邦。留姓名於文物之鄕。悠悠此願。弸於胸中之際。被選於淸正之先驅。渡海於四月十三日。而越海卽日。始見東土。則衣冠文物。果如所聞。故慕夏之意。愈篤於心中。歸義之志。冞切於所見。逐以所領兵三千。歸附於慶尙兵使臣朴晉。以至今日。而曩在南垂。再戰再捷。非臣之功也。此莫非賴聖上神威之功。而彤庭試藝。恩數備至。陞資二階。榮寵靡極。豈以外國之賤俘。有此崇資華班之赫赫。功名高位之彬彬耶。揆以私分。默揣天恩。榮則幸矣。感則深矣。徒增隕越。不覺涕零。伏念臣素乏才勇。又無智略。而殲滅醜虜。似無期日。則實由於臣之不忠於國家也。言念臣罪。萬死猶輕。而恭竢誅戮。猶恨死所之不得矣。聖恩弘大。不惟不誅。假之以恩寵。猝富貴不祥之言。古有是語。則安知其不在於臣身。而苟添是資。則天必厭之。神必猜之。臣焉敢當也。臣焉敢當也。且忠臣不事二君。則臣亦不肯名節之臣也。臣常愧忸耿耿於心。在臣旣無忠節之可褒。又無功業之可尙。則聖上何取焉而寵用之若是耶。臣於私分。誠惶誠恐。不知所爲。然而聖德廣運。不以臣賤俘而棄之。不以臣有罪而容之。臣雖島夷。亦一人也。豈不知報聖恩之萬一也哉。顧念臣尙保首領於東土者。幸已極矣。伏乞聖明察臣愚衷。矜臣微誠。亟收恩資。以肅朝綱。以安私分之地。臣無任。
賜姓名謝恩疏
[編輯]伏以臣島夷賤俘。覊旅冷跡。待罪嶺陣。竭盡心力。惟患破賊之遲延。恭竢誅戮之及身。聖恩弘大。不惟不誅。賜姓錫名之恩渥。遽及於萬死猶輕之身。此何恩數。此何恩數也。臣本鴂舌之人。素抱慷慨之志耳。聞東土之衣冠文物禮樂刑政。有唐虞三代之風雲。故思見東國之民物。晝宵憧憧。如狂如癡之際。惟彼淸正選爲先鋒。心中甚非淸正之有意射天。無名興師。然而強爲先驅。及至本國。則文物之彬彬。禮義之煌煌。果是中華制度也。一自越海之日。卽有講和之意者。欲以此身托於禮義之邦。願倡一廛而爲氓於聖人之國也。本非宦達釣名之地也。又使子孫寄在於聖人之國。將使爲禮義邦之人也。又無使子孫欲爲顯揚於朝著者也。然而旣歸之後。竭盡心力。討賊效忠。在臣道理所當然。故一戰嶺陣而勝。再戰嶺陣而捷。此非臣智勇之過人也。實賴聖上體天之德。惟我聖上歸功於賤臣。濫賞於賤臣。美姓美名。以加賤身。表以揚之。顯以寵之。此實千古所未有所未聞之恩也。昔秦穆公尊寵由余。而未聞有賜姓名之道。漢武帝愛厚日磾。而豈有如臣之賜姓名耶。然則臣之蒙恩於聖上者。前史之所未有也。臣何以得報我聖恩之罔極耶。臣無任。
還賜牌疏
[編輯]伏以國之所以有臣者。將以需用於亂世也。臣之所以事君者。亦以共濟乎板蕩也。若其昇平之世善治之時。則雖有百僚之蹌蹌。而只是等閑之人也。苟有當亂之世急遽之日。則爲國盡力。效死竭忠者。臣子之職也。惟彼臣子之爲國盡力者。非希功也。乃臣子之當然也。效死竭忠者。非望賞也。乃臣子之職分也。以爲國盡力。爲之要功。以効死竭忠。有意望賞。則此非人臣之道也。臣今於牙賊捕斬之事。非有意於要功也。非有意於望賞也。臣本島夷之人。猥添臣列。濫被賜姓錫名之恩。則實千古罕有之榮寵也。骨雖糜肉雖粉。而此心竭忠。終無有日。雖欲爲國身死。而亦無死地。故尙保殘喘。以至今日。猶冀子孫之寄託於禮義之邦也。豈意賞田賜牌。遽及於無似無功之臣。此何恩數也。此何恩數也。設使臣身有功於斬捕牙賊。此乃臣子爲國討亂之節也。固無可賞之賜也。而況且牙賊之捕斬。以我聖上神靈之威。而假手於臣也。若使臣非假手而獻其馘。爲臣之道。討逆受功。義有所不可。而理有所不合於事君也。臣寧爲販寶之翁。不忍以牙賊之頭。賣之於國家而受直也。且牙賊自是國逆也。參以國典。國逆之莊籍於公家。則今此賞賜之田。乃是牙賊之莊也。請沒於守禦而爲屯田。俾補軍門之用。則臣心晏然於垂死之前。臣目可瞑於九原之下也。伏願聖明察臣微誠。俾遂賤心。以安私分之地。臣無任。
仍防疏
[編輯]伏以臣竊以謂自古有國者。莫不有敵國之憂。而惟在防禦之得其道。故敵國不敢肆釁。而國以之釋憂矣。昔齊威王之時。檀子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爲寇。而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漢武帝時。李廣爲右北平太守。則匈奴謂之漢之飛將。不敢近漢塞。由此觀之。防禦之得其道者爲如何哉。方今北虜之爲害於我國者。其來久矣。而尙未得其道。故使我聖上每切乙夜之憂。則爲東方臣子者。孰不欲捐軀赴難。以死於國哉。然而臣竊料北虜之勢。緩則肆凶。急則逃走矣。講其防禦之策。則一男子一長劒而已。而前後守防者。非不男子也。非無長劒也。終未得其守防之道者。是不過乍往乍來。無許多年守防之人。故戒飭踈於前後。防禦忽於嚴截者。以其人數數往來。而無久守長計之致也。故惟彼醜兇。乘釁作孽。或窺或撓。而使我邊憂。殆無寧日。誠可寒心也。臣歷顧朝廷。鴻武立立。可防北邊之憂者。非無其人。而寔由於不能長久防禦之故也。今此臣之所願者。不計年數。限北警之解弛。仍爲防禦。則北憂庶可少弛也。今臣之自願仍防者。極涉狂僭。而臣以外國賤俘。受厚恩於兩朝。欲報聖德。終無餘日矣。臣請以一身而作長城。一劒而當百萬。守防北邊。遠逐醜虜。奠我邦家。以報聖恩之萬一。則死無恨於九原矣。伏乞聖明察臣愚衷。許以仍防。以釋國憂之地。臣無任。
謝正憲疏
[編輯]伏以臣島夷賤俘。外國覊旅也。慕仰乎中夏之禮義。投托於聖人之片壤。苟全性命。無意宦達。遺布子孫於東土。俾守禮敎於仁義之邦者。臣之所希望於中心。而區區至願者也。而曩於年前。北憂數警。故臣以血氣之勇。爲國之心。不忍坐視。十載邊境。日夜枕戈。備嘗艱苦。堇得晏如。此誠非賤臣才勇之出倫也。又非賤臣智謀之過人也。實賴我聖上德敎之盛。而惟我聖明尊寵賤俘。臣何有一分盡力於其間哉。然而寶墨煌煌於紙上。奬以盡心。崇資赫赫於鬂邊。金以頂之。而況天廚之美醞珍羞。恩榮靡極。豈意不肖賤臣。獲此恩數。無乃有上天之厭。而果不無鬼神之猜乎。嗚呼。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欲恩之謝。骨肉俱碎矣。悠悠此世。臣何敢報得我聖上之恩耶。伏乞聖明亟收賤臣正憲之牒。以安私分之地。臣無任。
軍令狀
[編輯]小將以外國之人。來托本國者。只是金應瑞而已。則應瑞與小將。爲主客之間也。應瑞今犯大罪。至於軍律之將施。小將豈敢坐視其死耶。伏願小將斬獲倭將之頭。以贖應瑞之命。而小將若違與提督獻請之約。則請斬小將之頭。以贖金應瑞之罪。如是軍令狀事。
鹿村誌
[編輯]余卽島夷之人也。當壬辰之歲。淸正非義興師。欲伐東土。而以我爲先鋒。余乃心非淸正之無名興師。而生有慷慨異志。年纔孩提以後。無意於左袵侏俚之俗。有志於中夏禮義之彬彬。淸正之選爲先鋒。佯若欣然。許爲先驅。及至越海。初見萊府。則衣冠文章。有唐虞之俗。禮義民物。如三代之風。雖兵火搶攘之時。而無變俗易風之道。故心欣然悅之。慕夏之意。益切於中。以心無征伐之意。曉諭於東土民人。遂以所領兵三千。歸附於本道節度使之陣。而一自講和之後。切有效忠聖主之心。一戰而勝於南方。再戰而又勝於南方。連上捷書。則自上使之乘馹上京。命召引見。賜以姓名。由是感激。一片丹心。斷斷無他。而大抵東士軍器之最精者。太不如日本。而至於鳥銃火砲之節。全不知何㨾物事。故余乃敎其炙焰焇做鳥銃之制。而東土之人。多有才藝。數月之間。皆得精妙。以此鳥銃。所向無前。戰必得勝。故國家別設訓局都監。敎以鑄銃搗藥。而爲軍器之最精者。壬辰獲功。蓋由於鳥銃訓鍊之設也。雖無鳥銃。以東土聖君之作。必無不勝之理。然而亦安知果獲全功之道哉。雖然余之託跡東土者。非求榮達也。非爲釣名也。蓋其講和之初。心有二計焉。一則慕中夏禮義之俗。樂堯舜三代之風。而受一廛願爲東方聖人之氓也。一則遺子孫於禮義之邦。繼繼承承。必得其爲禮義之人。而無求顯達。謹守余志。則余目可瞑於九原。余心自樂於泉臺。故親占一莊於達城之南三聖山下友鹿之洞。惟此所占。非盤谷而盤谷也。非栗里而栗里也。其爲莊也。山不高而秀麗。水不深而淸淺。鳳巖立其東。黃鶴之峯峙其西。南有紫陽。北有白鹿。寒泉之水湧其右。僊遊之洞邃其左。蓋鳳者文明之瑞。而出於舜文之時。則以巖名鳳者。可見其文明之兆也。鶴者僊人之禽。而李謫僊有昔人已乘黃鶴去之句。則以峰名鶴者。可見其僊人之棲也。況且紫陽白鹿。卽朱夫子講明道學之地。則吾子孫或冀有講道討義之人歟。余於洞名友鹿。竊有所取焉。夫山人之隱居山中者。友麋鹿而偸閑。則友鹿之意。果合於吾平生隱居山中之義。而滌塵心於寒泉之水。掃白雲於仙遊之洞。故誅茅卜居。以遺子孫。是乃吾遂願之地也。此不過一身之私幸。而八年南憂之餘。北警繼起。無歲無之。故余乃自願。仍防十年邊塞。晝夜枕戈。備經艱險。堇得寢熄而還。光海朝引入後苑。親自犒饋。特加正憲。敎旨中自願仍防。其心可嘉。御筆書之。而所可忿懥者。歲在仁廟朝甲子。逆適肆凶。及伏誅後。其副將徐牙之素稱飛倭也。東西馳突。無與比敵。故余乃追斬其頭。獻馘九重。則朝家以牙之贖公田民賜牌酬功。余爲固辭不受。納於守禦廳爲屯田。而所可哀痛者。天運不休。邦厄未盡。又於丙子。北胡匪茹。侵於之疆。余卽聞變。星夜馳突。及至京城。則大駕播遷於南漢。賊勢滔天。遂以所領兵一百五十名。直抵雙嶺之陣。殲戮醜虜。幾至勝捷。獻馘之際。鬼神有猜。時運多舛。火藥庫中奄然失火。此所謂英雄無用武之地也。士張空拳。矢道旣盡。故欲赴南漢行在之所。扈從聖躬。而所斬賊鼻不知爲幾萬。而充戰帒趲程。跋涉至於南漢。則和議已成。計無所出。不覺失聲大哭。憤氣徹天。擲投賊鼻於地。膽欲裂而心欲摧。噓唏流涕。而痛咄曰豈以東方禮義之邦。而忍屈膝於如犬如羊之下。則揆以尊周攘夷之道。其何以立於覆載之間耶。余有一劒。足當百萬師。而今焉若此。安用此劒乎。投劒涕泣。怒髮衝冠。噫嘻痛矣。若使東土臣民。有一分春秋之義。則寧不愧哉。寧不愧哉。寧死於灣胡白刃之下。不願爲講和於醜虜之前也。言念及此。壯士英雄之膓。安得不摧裂哉。蓋宣廟之賜姓金字者。以本姓出於沙氏。故取義於沙中金之義也。以金海爲貫者。我自海中而來。故取義於海中金之義也。前後三朝。薦蒙國恩。非止一再。欲報朝家之恩。實爲骨碎而肉糜。固所甘心。嗟爾子孫。體三朝寵遇之典。追思余投托之意。世世相傳。謹守鹿村。不以榮達爲意。務耕勤學。㓒室之中。徒懷丹忠之心。蓬蓽之下。毋忘戀君之懷。以副此投托之意。以慰我九原不瞑之魂也。
慕夏堂記
[編輯]夫天下之國。其麗不億。而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各隨其邦之俗。有左袵者。有侏俚者。有被髮者。有鴂舌者。而無彝倫之序。無禮義之風。其違禽獸者幾希矣。若夫中夏之爲國。則上自唐虞三代之世。以及乎漢唐宋明之時。而有三達德五達道三綱五常天敘天秩之彬彬。則猗歟中夏之衣冠文物禮樂刑政。信乎爲天下㝡。而爲宗主於天下四夷之國也。惟此靑丘一域。僻在海隅。文質得宜。禮敎適中。有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焉。有仁義禮智孝悌忠信之行焉。則可以爲伯仲於唐虞也。可以爲四於三代也。而衣冠文物。視大中夏而爲小中夏也。餘生於島夷左袵之邦。有慷慨異志於髫�之齡。慕中夏禮樂文物之鬱郁者。恆切於一團方寸之間。食而忘味枕而忘寢者。二十年於玆矣。歲在宣廟壬辰之四月。淸正爲帥。興師東伐。以我爲先驅。故及至越海之日。始見東土民物。則雖兵戈之間。尙有禮讓之風焉。倥傯之中。亦有文物之盛焉。眞所謂三代禮義。盡在此矣。吾豈忍以干戈加於仁義之邦。亦豈以弓劒施於衣冠之民乎。自在本國行帥之前。已無意於征討禮義之邦。則及至東土越海之日。夫安有侵暴文物之鄕哉。惟如是。故曉諭於民人。講和於本國。累蒙天恩。賜姓錫名。加以崇資。奬以竭忠。豈以島夷之賤俘。猥蒙三朝之恩寵耶。玆借一廛。爲氓於聖人之朝。又占一莊。遺托於子孫之居。慕夏二字。揭以堂名。大抵慕夏之義。非在於徒揭堂名者也。畫出乎平生慷慨之志。寫得乎中心慕夏之義也。蓋一慕字之中。自有無限之志也。慕之爲言。慕中夏之禮義也。慕中夏之文物也。慕其衣冠。慕其民俗也。三綱五常。心悅而慕之。孝悌忠信。心悅而慕之。言行動靜之間。無非慕夏也。起居雲爲之際。無非慕夏也。然而非但此身之有慕於中夏。抑亦使我子孫。亦慕於中夏。然則堂名慕夏。以銘此心。揭以慕夏。以彰吾志。惟爾子孫。體我慕夏之心。認我慕夏之意。忠孝以傳家。禮讓以修身。則庶不負於余之慕夏也。慕夏二字。實爲吾平生之至願也。遂以慕夏名吾堂而記焉。
家訓
[編輯]余之託跡東土者。非但爲遂平生慷慨之志也。有慕中夏禮讓之風。而欲使子孫綿綿爲中夏之民。世世爲禮讓之人也。故今玆卜居於大丘鹿村之中。爲吾子孫者。須體我意。毋慕乎榮達。而務耕勤學。不願人之富貴。而尙淸尙儉。居家以孝親。出外以忠君。發一言而或恐不忠不孝。行一事而或恐不淸不儉。毋以酒色喪滅天性。毋以貨財負乎親戚。臧賊乎人者。莫酒色若也。誤人乎私慾者。莫貨財若也。可不愼哉。可不愼哉。毋博奕毋闘閧。博奕則心荒。闘閧則身亡。可不懼哉。余乃島夷之人。覊旅於本國。一自歸義之後。歲在丙子。我國講和於北虜。夫北虜者。大明之敵國也。故余亦以尊周之義。恨結中心。而顧此賤身。三朝之所寵遇也。以三尺長劒。十年邊塞之所仍防也。我則生丁不辰。遭遇板蕩。忠孝掃如。淸儉蔑如。常有愧忸之心。汝曹毋以我爲模。忠於君孝於親。以伸吾願。淸於節儉於身。以襲吾志。則人必指汝等而言曰其父其祖。雖是島夷之人。有子若是。有孫若是雲。則豈非有光於我耶。且人有善而揚之。人不善而掩之。人犯我而不較。人謗我而默默。則犯者自愧。謗者自息矣。爾曹勉之。且爾等雖或有富貴。而毋以富貴凌蔑貧賤。雖或有貧賤。而安於貧賤。見人之厄窮而必周恤之。見人之貧弱而必救濟之。此心常存乎心。則人亦救我於厄窮貧弱之中矣。豈不休哉。種一德而受百慶於後世。行一善而遺萬利於子孫也。欲爲子孫計者。可不以德種之。以善行之乎。敦睦於同堂之內則外人不敢侮之而家祚綿遠。忠孝於一門之中則遠近慕之而子孫受福。豈不休哉。且吾家得姓得名之後。恆有私分之惶愧者。夫忠之一字。善之一字。卽吾平生之所不堪所不能。而卒得美名於聖朝。以顧名思義之道論之。則寧不愧哉。寧不愧哉。爲吾子孫者。忠於事君。善於行事。其於顧名思義之道。襲我平生之願。慰我九原之魂矣。區區之懷。曷嘗少弛。爲吾子孫者勉之勉之。
內外子孫及鄕里共井人約條
[編輯]一。惟我托跡殊方。孤寄萬里。有子有孫。成行眼前者。爾內外男女子孫。體我遠來投托之意。以敦睦爲戒。以忠孝爲主。無負余平生之志事。
一。惟我子孫與他姓共井之人。誼同至親。情猶骨肉。勿以細事微故。互相闘閧。勿以女子之言童稚之傳。遂成釁隙事。
一。孝於父母然後百行從之。毋論大少男女。以孝親爲百行之源事。
一。惟此共井之人。毋以少凌長。以賤凌貴。毋以強凌弱。以富凌貧。毋肆虐。毋放逸。毋嗜酒。毋使酒。毋博奕。毋相爭事。
一。根於農桑。毋墮業棄職。毋至貧窮事。
一。凡於官納及還上應稅等節。每以初定日畢納。無貽官家之憂事。
一。同井之人。若有疾病憂患。而至於失農之弊。則勿論上下。一齊合力。付種及除草秋收等節。俾無失時事。
一。里中之人。或有失火。則各出蓋草椽木。以爲搆舍以給事。
一。或有國變及兵革之事。則凡我內外子孫與同里諸人。倡義起軍。以赴於亂。抵死力戰。討平效忠事。
一。同里之人。或有失物逢賊之事。則勿論上下。家家人人。各持麻繩一二把。三稜杖齎糧。追尋跟捕。限五日還歸事。
一。同里之人生子。而觀其氣骨才稟文武間。各其勸奬。期於成就事。
一。同里之人。或無器械。不能如意作農。則有牛器械者。先爲借給。俾無失時愆期事。
一。凡我子孫及同里之人。冠婚喪祭之時。無財不能辦備。則同里之人。各出財力。以爲賻助事。
一。同里之人。若有與他里人相爭。則勿爲偏黨。以義理辨其曲直是非。以爲和解事。
一。每年春秋講申之時。有司持此約條。讀聽上下人。而其女子童稚則以釋讀聽事。
一。春講申則以花辰爲之。秋講申則以楓節爲之。而講申時各持壺果。以爲終日燕樂事。
余乃海外覊旅之人。孤寄殊方之蹤。慕中夏禮樂文物之盛。借聖人一片寸壤之廛。遺托子孫。自成一村。間有他姓同里共井。則必有敦睦和融之風。然後里可有仁厚之俗矣。苟或不然。人各異心。家各異論。則吾所以慕夏投托之義。果安在哉。玆以大槩約條。列之於左。以爲一里中金石之典。誠不負約條。而一乃其心。則衆心成城。日新又新矣。外村之人。誰敢侮之。而其將謂里仁爲美矣。惟願吾內外子孫與他姓之共井者。克遵此丁寧之約條。則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