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戰線的偉大勝利
我國糧食戰線的偉大勝利
——初步扭轉了南糧北調,糧食形勢越來越好 |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二周年的時候,我國糧食戰線同其他戰線一樣,形勢一派大好。在國內糧食自給有餘的基礎上,北方地區又做到了糧食基本自給,初步扭轉了南糧北調的局面。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變化,是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糧食形勢大好的重要標誌
[編輯]南糧北調,是我國歷史上存在的一個大問題。過去的封建王朝為了維護他們的反動統治,每年都要將南方的大批「漕糧」(官糧)調往北方,補充反動官府和軍隊的給養。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農業生產遭到更加嚴重的破壞,河北、山東、河南、遼寧等北方地區糧食奇缺。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三一至一九三三年,河北從外省和外國輸入、供應主要城市的小麥和麵粉,達二十多億斤。至於農村,缺糧情況更為嚴重。廣大勞動人民一直處於飢餓狀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偉大領袖毛主席和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生產力得到了解放,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是,由於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和破壞,北方地區糧食仍然不能自給。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摧毀了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得到深入貫徹執行;各級黨組織和革命委員會,帶領廣大群眾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億萬人民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偉大氣魄,與天斗,與地斗,與階級敵人斗,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北方地區逐步做到了糧食基本自給,初步扭轉了南糧北調的局面。 南糧北調的局面初步扭轉,是我國糧食形勢越來越好的一個重要標誌。
我國糧食形勢大好,首先表現在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食產量不斷增長。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在連續九年獲得農業豐收的基礎上,今年又迎來了第十個豐收年。今年,夏熟作物和早稻獲得大面積均衡增產,總產量又超過去年水平。晚秋作物長勢良好,可望獲得好收成。
歷史上多災低產的地區,大破懦夫懶漢思想,發揚大寨革命精神,治山治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初步改變了農業生產的落後面貌,出現了許多大面積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地區。山西省昔陽縣認真推廣了大寨經驗,一九六九年糧食產量比一九六六年增長一倍,全縣糧食平均畝產達到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一九七○年,糧食產量又有大幅度增長。河北省,過去海河水係為害,十年九災。不少鹽鹼地,過去是:「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不旱不澇收鹼巴,就是難以收莊稼」;現在,經過治理海河以後,糧食產量顯著增加。近兩年,全省糧食產量比治理海河前的最高年產量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到五十。遼寧省,大打農業翻身仗,一九七○年的糧食產量比一九六九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三。這個省的朝陽地區,過去是一個低產區,現在做到了糧食初步自給,結束了長期「吃糧靠外地」的歷史。
過去由國家供應糧食的一些經濟作物區,認真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按照國家計劃的要求,合理安排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大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做到了糧食和經濟作物雙豐收,雙貢獻。棉花、油料、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較大的山東省,現在,不僅棉花、花生、水果的總產量有了很大的增長,而且糧食總產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盛產棉花、煙葉的河南省,現在糧食初步自給,棉花的產量超過歷史上最高水平,烤煙的生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過去生產條件較好的地區,大破「增產到頂,潛力挖盡」的自滿情緒,樹立「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的思想,做到:自然條件好,不放鬆改天換地的鬥爭;產量高,抓革命、促生產的勁頭更大;集體經濟發展了,不忘國家的支援,力爭做出更大的貢獻。浙江、廣東、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糧食平均畝產都超過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各種經濟作物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他省和自治區也都出現了許多糧食畝產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地區和縣。
我國糧食形勢大好,還表現在城鄉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糧食消費水平逐步提高。在舊中國,糧食被剝削階級所攫取和壟斷,糧價飛漲,廣大勞動人民終年不得一飽。每遇較大災荒,更是赤地千里,餓莩遍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由於無產階級掌握了政權,生產資料所有製發生了根本變革,徹底改變了舊社會糧食分配極不合理的情況,解放前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悽慘景象早已一去不復返了。一九五三年,我國又實行了糧食統購統銷政策。黨和國家從全國人口出發,按照「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合理分配糧食,保證了全國人民的基本需要。城鄉人民的口糧比解放前大大增加。解放以後,國家多次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格,而銷售價格保持穩定,糧食收購價格和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以及糧食經營管理費用全部由國家補貼。這樣,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又不增加城市人民的負擔。這是舊中國任何一個反動政府不可能辦到的,也是任何一個帝國主義國家不可能辦到的,只有在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才能辦到。
我國糧食形勢大好,還表現在糧食儲備不斷增加。由於全國糧食自給有餘,國家糧食儲備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社隊集體糧食儲備和社員個人糧食儲備也在不斷增加。歷史上長期缺糧地區的許多公社和生產隊,現在都有了儲備糧。原來就有餘糧的省、市、自治區,有更多的公社做到隊隊有儲備,戶戶有餘糧。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夕,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妄想新中國將會因解決不了吃飯問題而垮台;美帝國主義者估計我們終久會向他們討乞美國麵粉才能活下去。毛主席當時就痛斥了美帝國主義的無恥讕言,明確指出:「革命加生產即能解決吃飯問題」。①我國糧食形勢越來越好的事實,證明毛主席的英明論斷是一個偉大的真理,同時,也給美帝國主義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編輯]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是毛主席的偉大戰略部署,是落實毛主席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偉大戰略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
糧食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列寧曾經指出:「真正的經濟基礎就是糧食儲備」,「沒有這種儲備,國家政權便會化為烏有。沒有這種儲備,社會主義的政策不過是一種願望而已。」②我國糧食生產迅速增長,初步扭轉了南糧北調的局面,糧食儲備不斷增加,為無產階級專政的進一步鞏固,為國民經濟有計劃地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糧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毛主席教導我們:「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依然存在,各國人民必須有所準備。但是,當前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只要存在着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顛覆和侵略的威脅,我們就必須從各方面加強戰備,抓緊糧食的生產和儲備。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同時,在我們這樣地域遼闊的國家,局部地區的歉收,是難以完全避免的。為了瞻前顧後,以豐補歉,備戰備荒,我們在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在保證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前提下,「一定要有儲備糧,年年儲一點,逐年增多。」③現在,我國北方缺糧的河北、山東、河南等省做到了糧食初步自給,遼寧省大大提高了糧食自給水平,並且都有了一些糧食儲備,今後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儲備將會繼續增加。這樣,一旦外敵入侵,發生戰爭,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從北方到南方,到處有糧,可以保證軍需民食,支持反侵略戰爭;遇到歉年,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安排好人民生活,保證生產的發展。這可以使我們在反侵略戰爭中,在同自然災害的鬥爭中,掌握主動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人是每天都要吃飯的,不論辦工業、辦農業、辦商業、辦教育、辦軍事,辦任何一項事業都離不開糧食。工業能否多快好省地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能夠提供多少商品糧食。我國北方地區土地遼闊,資源豐富,是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隨着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這個地區農村提供的商品糧顯著增加,一九七○年同一九六五年相比,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五。這就為發展北方地區的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由於南糧北調局面的初步扭轉,也為南方地區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使整個國民經濟更快地發展。我國北方地區是棉花、油料、烤煙、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近幾年,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糧食的基本自給,有力地促進了這個地區各種經濟作物和其他農副業的發展,鞏固和發展了農村人民公社集體經濟,增加了社隊和社員群眾的收入,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
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偉大勝利
[編輯]我國糧食形勢越來越好,初步扭轉了南糧北調的局面,是億萬人民特別是農村人民公社社員群眾和基層幹部堅決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同劉少奇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進行鬥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
廣大人民群眾在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堅決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粉碎了劉少奇一夥右的和形「左」實右的干擾和破壞,使我國農業沿着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勝利前進。生產關係的偉大變革,人們政治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推動了生產力的大發展,為解決人民吃飯問題鋪平了道路。
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的關係,貫徹執行毛主席提出的「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偉大方針。農業上不去,就會拖工業的後腿,使工業不可能迅速發展。越是工業發展的地區,越是要抓緊農業生產。劉少奇一夥阻撓北方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別有用心地說北方有的地區工業多,城市人口多,糧食自給解決不了,只有靠外進。廣大人民群眾粉碎了劉少奇一夥的罪惡陰謀,貫徹執行工業和農業同時並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各行各業加強對農業的支援,積極促進農業實現機械化,使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以比較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發展農業生產,必須遵照毛主席關於「農業學大寨」的教導,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廣大人民群眾批判了劉少奇一夥鼓吹的「農民種田,國家出錢」、「學不學大寨,一樣吃飽肚子」等謬論,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的群眾運動。全國各地農村學大寨,抓根本,突出無產階級政治,狠抓階級鬥爭和兩條路線鬥爭,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教育人,加強領導班子思想革命化,發揚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堅決走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道路,向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發展農業生產,必須貫徹執行土、肥、水、種、密、保、管、工的農業「八字憲法」。「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對水旱災害較多的北方地區來說,尤其如此。為了改變北方地區的水利條件,發展農業生產,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一系列英明指示,制定了一整套正確的治水方針。劉少奇一夥強調治水工程劃地為牢,各自為政,反對全面規劃,破壞團結治水;強調大型為主,國辦為主,反對大中小型結合、小型為主,群眾自辦為主;時而強調只蓄不排,時而又強調只排不蓄,反對「遇旱有水,遇澇排水」④的方針。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各地清算了劉少奇一夥的罪行,總結了兩條路線鬥爭的經驗,使治水工程有了更快的發展,為農業連年豐收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糧食分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特別是缺糧地區,合理分配糧食顯得更為重要。劉少奇一夥在破壞農業生產的同時,還破壞國家糧食分配政策。廣大幹部和社員群眾,抵制了劉少奇一夥的干擾和破壞,遵照毛主席關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教導,正確處理局部和全局、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保證國家需要和集體生產、積累的需要,同時,「儘可能使農民能夠在正常年景下,從增加生產中逐年增加個人收入。」⑤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使集體儲備糧逐步增加,社員生活逐步改善,進一步調動了廣大社員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我們在糧食戰線上已經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決不能說我國糧食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我們當前的農業生產水平還是不高的,地區之間發展也還不夠平衡,扭轉南糧北調的局面也還是初步的。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改善,對糧食的需要將逐步增加。我們一定要遵照毛主席關於「必須把糧食抓緊」的偉大教導,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生產,堅持計劃用糧,節約用糧,反對鋪張浪費,增加糧食儲備。讓我們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批修整風,反驕破滿,謙虛謹慎,團結一致,認真貫徹執行黨的「九大」和九屆一中全會、二中全會提出的各項戰鬥任務,為徹底扭轉南糧北調局面、奪取糧食戰線上的更大勝利而繼續努力奮鬥!
註:
①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
②列寧:《全俄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關於人民委員會工作的報告》,《列寧全集》第三十一卷,第四六○頁。
③轉引自一九六九年七月十一日《人民日報》。
④引自《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上冊第二○六頁。
⑤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