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特殊天才」論的政治陰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戳穿「特殊天才」論的政治陰謀
江西省文藝大批判寫作小組
1971年5月21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部光輝著作中,精闢地指出:「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主席的這些論斷,運用辯證唯物論的反映論,深刻地揭示了文學藝術的來源和本質,有力地批判了劉少奇、周揚一類假馬克思主義政治騙子關於文學藝術源泉的種種謬論。

劉少奇、周揚一類政治騙子,多年來大肆叫嚷什麼:「文學藝術和其他工作不同,需要特殊的天才」,作者只要靠「自己的天才和習慣」,就可以寫出作品來。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論認為,人的一切才能都是屬於知識的範疇,知識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才有的。人們只有參加階級鬥爭、生產鬥爭、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才能得到知識,增長才能。文學藝術的創作才能,也是如此。劉少奇、周揚之流鼓吹的「天才」,是所謂天生的「先知」。這種「天才」,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藝工作者怎樣才能創作出文藝作品?毛主席教導我們: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只有「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文藝創作必須以生活素材作為原料,人的頭腦只能作為一個加工的工廠,而作家的才能技巧則是一種加工的手段。離開了工農兵群眾的三大革命鬥爭實踐,離開了人民生活這個唯一的創作源泉,光靠什麼「自己的天才和習慣」,是不能創作出革命文藝作品的。中國文化革命的偉人魯迅說得好:「天才們無論怎樣說大話,歸根結蒂,還是不能憑空創造。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然而他們寫出來的,也不過是三隻眼,長頸子,就是在常見的人體上,增加了眼睛一隻,增長了頸子二三尺而已。」

至於什麼「文學藝術和其他工作不同」以及「特殊」云云,不過是幌子而已。劉少奇、周揚一夥打着這種幌子,無非是為了否定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否定社會實踐是文藝工作者認識生活和表現生活的基礎。文學藝術和其他工作比較起來,當然有其「不同」和「特殊」的地方。但是,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是一條普遍的規律。文學藝術反映生活雖然是以形象為手段的。可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和數的概念一樣,形的概念也完全是從外部世界得來的,而不是在頭腦中由純粹的思維產生出來的。」

劉少奇、周揚一類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騙子,所以要在文藝創作問題上大肆鼓吹唯心論的先驗論,是有其陰險而惡毒的政治陰謀的。

毛主席早就指出:「資產階級頑固派,在文化問題上,和他們在政權問題上一樣」,「他們的出發點是資產階級專制主義,在文化上就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他們不願工農在政治上抬頭,也不願工農在文化上抬頭。」按照劉少奇一類假馬克思主義政治騙子的說法,文學藝術既然只是少數所謂「特殊天才」的事,那末,被他們誣衊為「天生的愚蠢」的廣大工農兵群眾,便只有被排斥於文藝的門外。他們正是用這個「特殊天才」論作為根據,否定工農兵是文藝的主力軍,反對工農兵進入文藝陣地,以便他們實行資產階級的文化專政,把文藝這塊資產階級的「世襲領地」,作為大放封、資、修毒草,大造反革命輿論,顛覆無產階級專政的「裴多菲俱樂部」。

他們鼓吹這一套,又是為了阻撓革命的文藝工作者深入工農兵,深入實際鬥爭。他們妄圖用唯心論的先驗論的精神枷鎖,把文藝工作者禁錮於大廈高牆、書齋琴房之中,憑藉故紙堆和二三手材料去「閉門造車」,乞靈於什麼「天賦」、「靈感」,冥思苦想,想入非非,進入所謂「眼睛一閉就是那些形象」的唯心主義的創作死胡同,以利於為他們炮製封、資、修的毒草,為他們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效勞。

毛主席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深刻而尖銳地指出:「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劉少奇一類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騙子,他們並不是為抓文藝而抓文藝,為鼓吹「天才」而鼓吹「天才」的。用他們自己的黑話來說,叫做「用心良苦」,「有深意存焉!」這個「心」,就是篡黨竊國之心;這個「意」,就是陰謀復辟之意。

然而,歷史的辯證法是無情的。在毛主席親自發動和親自領導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劉少奇、周揚等一夥自命「天才」、不可一世的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騙子,連同他們的一套騙術,終於被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革命人民識破戳穿,拋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在紀念《講話》發表二十九周年的時候,我們要牢記毛主席關於「展開一個無產階級對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鬥爭」的教導,深入開展對修正主義思想的批判,深入批判劉少奇、周揚一類假馬克思主義政治騙子散布的唯心論的先驗論、地主資產階級的人性論、階級鬥爭熄滅論等修正主義貨色,增強識別真假馬克思主義的能力,提高執行毛主席無產階級文藝路線的自覺性。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