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工農群眾為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拜工農群眾為師
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薯類組
1968年10月9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農業生產上馬鈴薯(土豆)退化的問題,一百多年來國內外一直認為是老大難的問題。現在,在我國已經得到基本解決。這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是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勝利,是廣大貧下中農的重大創造,是科學技術人員和工農相結合的結果。

馬鈴薯是一種高產的糧食作物和優良菜種,也是深受國外歡迎的出口物資。可是,我國中原和南方地區種馬鈴薯,由於退化問題,年年都要從邊遠的北方調運大量種薯。這不但浪費大量財力物力,還影響種植面積的擴大。因此,解決馬鈴薯退化和就地留種問題,就是科學研究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偉大領袖毛主席歷來就教導我們,科學研究必須聯繫生產實踐,知識分子必須與工農兵相結合。毛主席還教導我們說:「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要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毛主席給我們指出了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赫魯曉夫竭力反對毛澤東思想,提出了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科學技術路線。他拚命鼓吹科學研究脫離無產階級政治,脫離工農群眾,脫離生產實際。他把資產階級專家、「權威」捧上了天,胡說什麼:「國家的進步,要依靠科學家的努力,尤其需要老科學家帶頭」。他一腦袋洋奴思想,他無恥地叫囂:「照洋人的路子走,可以少走彎路,科學研究不是自己搞,主要是好好向人家學習。」

馬鈴薯退化問題的解決,徹底駁倒了中國赫魯曉夫的反動謬論。

「照洋人的路子走,可以少走彎路」嗎?恰恰相反,洋人的路子,不但是「彎路」,而且是不通的「死路」。我們在開始研究馬鈴薯退化問題的時候,也查閱過歐美各國的文獻。在洋人那裡,論文成堆,學派林立,爭論得不亦樂乎。可是,他們的學說,都只觀察了現象,沒有說明退化的本質,因此,也就不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到頭來,只得出什麼「馬鈴薯的品種只是一瞬間美景」呀!什麼「馬鈴薯遲早有滅種的危險」呀!等等反革命的悲觀宿命論調。中國赫魯曉夫說,「科學研究不是自己搞,主要是好好向人家學習」,就是要把我國的科學研究工作引向死路。

「尤其需要」資產階級「老科學家帶頭」嗎?資產階級專家們搞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出論文,樹學派,爭名奪利。而他們的論文,卻是懂的人不看,看的人不懂,對國計民生、科學事業沒有用處。十幾年來,在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影響下,馬鈴薯退化問題的研究,一度被引導到脫離工農、脫離生產的花盆裡去了。甚至有人搞起什麼馬鈴薯皮色的變異研究,要把紅皮馬鈴薯變成白皮的,再把白皮的變成紅皮的。這種變魔術的辦法,絲毫不解決馬鈴薯生產的實際問題。一個農場老工人一針見血地批評說:「如果都象你們這樣試驗,我們工人連口涼水都喝不成了。」

事實教育了我們,再不能踩着洋人和資產階級「權威」的腳印走路了。我們認真學習了毛主席的光輝著作,認識到:「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我們衝破走資派的種種阻撓,跑出實驗大樓,走出試驗場,奔向各地農村。我們先後到過十多個省、市,深入田間地頭,拜貧下中農為師,和他們一起開調查會、田頭座談會。從此,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打開了一個新天地,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在廣大貧下中農和各地科技人員支持下,我們詳細地了解了馬鈴薯退化問題的現狀和歷史,搜集了我國農民和奮鬥在農業第一線的科學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研究資料。經過分析綜合和試驗,發現我國農民在防止馬鈴薯退化、解決就地留種問題方面,有着極為豐富的寶貴經驗。例如,安徽界首縣的農民,採用一種辦法保持一個品種不退化,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山東滕縣一個農民,連續種了二十年,年年都是自留種,兩季畝產四五千斤。我們把群眾的經驗加以總結推廣以後,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區,開始解決了就地留種問題,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

中國赫魯曉夫污衊工農群眾是「落後」的。他在科學界的代理人,也拚命反對我們同工農結合,甚至惡狠狠地說:「總結來總結去,還是農民那一套,沒有什麼理論,更談不上是什麼科學。」他們心目中的「科學」,就是洋人的華而不實的那一套。洋人研究了一百多年沒有結果的老大難問題,在我國農民手裡早就把它解決了。我國農民的這「一套」,比洋人的那「一套」高明得不知多少倍。先進的中國農民,落後的西方資產階級「權威」,這就是鐵的事實作出的結論。

什麼是理論?毛主席教導說:「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稱得起我們所講的理論。」實踐出理論。我國農民既然創造出優異的成績,我們革命的科學工作者,也一定能夠在向農民學習中,概括出科學的馬鈴薯退化理論來。

毛主席教導我們說:「從舊學校培養的學生,多數或大多數是能夠同工農兵結合的,有些人並有所發明、創造,不過要在正確路線領導之下,由工農兵給他們以再教育,徹底改變舊思想。這樣的知識分子,工農兵是歡迎的。」我們要遵照毛主席的教導,同工農兵結合,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徹底改造思想,為農業和科學的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8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4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