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揮麈前錄/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揮麈前錄
全書始 卷一 下一卷▶

誕節立名自唐明皇千秋節始

[編輯]

唐《明皇實錄》云:「開元十七年秋八月,上降誕之日,大置酒合樂,燕百僚於華萼樓下。尚書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張說率百官上表,願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於天下,咸使燕樂,休假三日。詔從之。」誕日建節,蓋肇於此。天寶七載八月己亥,詔改為天長節。其後肅宗以九月三日生,為地平天成節,史不書日。文宗以十月十日生,為慶成節。武宗六月十二生,為慶陽節。懿宗十月二日生,為延慶節。僖宗八月五日生,為應天節。昭宗二月二十二日生,為嘉會節。哀帝十月三日生,為延和節。梁太祖十月二十一日生,為大明節。末帝九月十二日生,為明聖節。唐明宗九月九日生,為應聖節。晉高祖二月二十八日生,為天和節。出帝六月二十七日生,為啟聖節。後漢高祖二月四日生,為聖壽節。隱帝三月七日生,為嘉慶節。周太祖七月二十八日生,為永壽節。世宗九月二十四日生,為天清節。恭帝八月四日生,為天壽節。本朝太祖二月十六日生,為長春節。太宗十月七日生,為乾明節,後改為壽寧節。真宗十二月二日生,為承天節。仁宗四月十四日生,為乾元節。英宗正月三日生,為壽聖節。神宗四月十日生,為同天節。哲宗十二月七日生,避僖祖忌辰,以次日為興龍節。徽宗十月十日生,為天寧節。欽宗四月十三日生,為乾龍節。太上皇五月二十一日生,為天申節。今上皇帝十月二十二日生,為會慶節。而章獻明肅皇后正月八日生,為長寧節,宣仁聖烈皇后七月十六日生,為坤成節,以嘗臨朝故耳。五代諸君節名,不見於正史,以鄭向《開皇記》考得之。唐代宗十月十三日天興節,見令狐文集中。唐順宗聖壽節,見於齊抗《會稽捨宅為寺碑》。後唐清泰帝正月二十三日千春節,見於《五代史·晉家人傳》。近董令升作《誕聖錄》,惜乎未盡也。

祖宗御像所在

[編輯]

祖宗神御像,設在南京則鴻慶宮,西京則奉先寺之興先。會聖宮之降真殿,揚州曰彰武,滁州曰端命,河東曰統平,鳳翔曰上清太平宮。及真宗親征北郊,封泰山,祀汾陰,則有澶淵之信武,嵩山崇福之保祥,華陰雲臺之集真。乾德六年,即都城之南,安陵之舊域,建奉先資福院,為慶基殿以奉宣祖。藝祖則太平興國之開先。太宗則啟聖之永隆。至大中祥符中,建景靈宮天興殿,以奉聖祖。其後真宗之奉真,仁宗之孝嚴,英宗之英德,皆在其側也。又有慈孝之崇真,萬壽之延聖,崇先之永崇,以奉真宗母後。章獻明肅在崇真之旁,曰章德。章懿在奉先之後,曰廣孝。章惠在延聖之後,曰廣愛。在普安者二:元德曰隆福,明德、章穆曰重徽。元豐中,神宗以獻饗先後失序,地偏且遠,有曠世不及親祠者,乃詔有司:神御之在京師寓於佛祠者,皆廢徹而遷之禁中,由英德而上,五世合為一宮,幾十一殿,以世次別東西序。帝殿一門,列戟七十二。殿之西廡,繪畫容衛,公王名將,羅立左右。內有燕寢溫清之室,玩好畢陳。而母後居其北。改慶墓曰天元,後曰太始。開先曰皇武,後曰儷極。永極曰定大,後曰輝德。奉真曰熙文,後曰衍慶。孝嚴曰美成,後曰繼仁。英德曰治隆。其便殿十一:曰來寧,曰燕矣,曰靈遊,曰凝神,曰天遊,曰冷風,曰太靈,曰丹臺,曰靈昆,曰昭清。以五年十一月奉安帝後,塑像於新宮,大赦天下。繪像侍臣於後。元祐初,即治隆之後宣光殿以奉神宗。紹聖初,辟宮之東隅為顯承殿,以宣光殿故址為徽音殿,以奉宣仁聖烈。建中靖國元年,詔以顯承介於一偏,廟號未稱,於是度馳道之西,東直大定,南北廣袤地勢,並撤省寺,創為西宮,建大明宮以奉神宗,為館禦之首。涓日遷奉親祠,永為不祧之廟,以示推崇之意。曲赦四畿,錄功臣後,如元豐故事雲。

祖宗聖誕之地建寺賜名

[編輯]

西京應天寺,本後唐夾馬營,大中祥符二年,以太祖誕聖之地,建寺錫名。東京啟聖院,本晉護聖營,以太宗誕聖之地,太平興國六年建寺,雍熙二年寺成,賜名。二寺皆奉祖宗神御。英宗以齊州防禦使入繼大統,治平二年建齊州為興德軍。熙寧八年八月,詔潛邸為佛寺,以本鎮封賜名興德禪院,仍給淤田三十頃。

開基節名因孟若蒙乞置

[編輯]

開基節建名,世多無知者。建炎初,嘗詔:「如後來所立元聖、真元節名之類,除開基節外,悉皆罷去。」始知為未久。因考建中以後詔旨,政和二年,南京鴻慶宮道士孟若蒙進狀言:「本宮每遇正月初四日為創業之日,修設齋醮,乞置節名,以永崇奉。」詔從其請。近見曾仲躬云:「若蒙亦能詩文。清作南京少尹日,嘗與之遊。亂後復會於三衢。紹興間,若蒙又以前績自陳。時秦會之當軸,令敕住臨安府天慶觀,非其所欲,拂衣而歸,老於衢雲。」仰惟太上皇帝中興再造,復在南都,符命豈偶然哉。

太祖詔修三代帝王祠廟配享所在

[編輯]

太祖皇帝朝,嘗詔修先代帝王祠廟,每廟須及一百五十間以上,委逐州長吏躬親點檢,索圖赴闕,遣使覆檢。令太常禮院重定配享功臣,檢討儀相,畫樣給付。

女媧祠在晉州,書傳無功臣可配。

太昊以金提、勾芒配,祠在陳州。

炎帝以祝融配,祠在衡州。

黃帝以后土、風后、力牧配,祠在坊州。

高陽以玄冥配,祠在澶州。

高辛以稷配,祠在宋州。

唐堯以司徒高配,祠在鄆州。

虞舜以咎繇配,祠在道州。

夏禹以伯益配,祠在越州。

商帝成湯以伊尹配,祠在河中府。

中宗太戊以伊陟、臣扈配,祠在大名府。

高宗帝武丁以甘盤、傅說配,祠在陳州。

周文王以師鬻熊配;武王以召公配;成王以周公旦、唐叔、虞叔配;康王以太公、畢公配;秦始皇帝以李斯、蒙恬、王翦配;漢高帝以蕭何配;文帝以周勃、陳平、劉章、宋昌配;景帝以周亞夫、竇嬰、申屠嘉、晁錯配;武帝以公孫弘、衛青、霍去病、金日磾、霍光配;宣帝以丙吉、魏相、霍光、張安世配。以上十帝並祠在長安。

後漢世祖以鄧禹、吳漢、耿弇、賈復配;明帝以東平王蒼、桓榮配;章帝以牟融、趙意、宋安配。以上三廟並在河南府。

魏武帝以鍾繇、荀攸、程昱配,廟在相州。

文帝以賈詡、王朗、曹真、辛毗配,晉武帝以羊祜、張華、王濬、杜預配,二廟在河南府。

後魏孝文帝以王祥、王肅、長孫晟配,後周文帝以宇文憲、蘇綽、燕公於謹、盧辯配,二廟在耀州。

隋高祖以牛弘、高熲、賀若弼配,廟在鳳翔府。

唐高祖以河間王孝恭、殷開山、劉政會、淮南王神通配,廟在耀州。

太宗以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配,廟在京兆府。

明皇以張說、郭元振、王琚配,廟在河中府。

肅宗以苗晉卿、裴冕配,廟在京兆府。

憲宗以裴度、杜佑、李訴配,廟在同州。

宣宗以夏侯孜、白敏中、馬植配,廟在耀州。

朱梁太祖以劉鄩、敬翔、葛從周、袁象先配;後唐莊宗以郭崇韜、李嗣昭、符存審配;明宗以霍彥威、安重進、任圜配;石晉高祖以桑維翰、趙瑩配。以上並在河南府。

皆著之儀制。是時吳、蜀未平,六朝帝廟闕而不載。

本朝功臣配享

[編輯]

本朝曹武惠配享太祖,武穆配享仁宗;韓忠獻配享英宗,文定配享徽宗。父子配享,自昔所無也。

高宗用人納言皆有明見

[編輯]

明清側聞,紹興初。劉大中以監察御史宣諭諸路回,宰巨以其稱職,擬除殿中侍御史。太上皇帝云:「且令除秘書少監。」宰臣啟其所以,太上曰:「水中所至多興獄,尚有未決者。一除言路,外方觀望,恐累及無辜。」德壽之號,稱哉。後因閱《會要》,恭睹宏休,恐中秘之書,臣下莫得而悉窺,今載其略。紹興三年四月十六日,知藤州侯彭老言:「本州賣鹽寬剩錢壹萬貫文省,買到金一百六十餘兩,銀壹千八百兩投進。」詔:「縱有寬剩,自合歸之有司,非守臣所當進納。或恐亂有刻剝,取媚朝廷。侯彭老可特降一官,放罷,以懲妄作。所進物退還。」紹興十三年四月一日,宰執進呈前廣南東路轉運判官范正國言:「本路上供及州郡經費,全仰鹽息應辦。比因全行客鈔,遂或闕乏,欲自今本路州郡凡屬屯駐兵馬去處,許依客人買鈔請鹽,各就本州出賣,所得息錢,專充軍費。」上曰:「法必有弊然後改。未見其弊,遽先改,非徒無益,必致為害。凡法皆然,不獨鹽也。」又建炎元年十月十二日,宰執詣御舟御榻前奏事訖,上曰:「昨日有內侍自京師齎到內府真珠等物一二囊,朕投之汴水矣。」黃潛善曰:「可惜!有之不必棄,無之不必求。」上曰:「太古之世,擿玉毀珠,小盜不起。朕甚慕之,庶幾求所以息盜爾。」四年三月七日,宰執進呈宣撫處置使奏:「大食國進奉珠玉寶貝等物,已至熙州。」上曰:「大觀、宣和間,茶馬司川茶不以博馬,唯市珠玉,故馬政廢闕,武備不修,遂致胡虜亂華,危弱之甚。今若復捐數十萬緡,貿易無用珠玉,曷若愛惜其財,以養戰士?不若以禮贈而謝遣之。」乃降旨宣司,並不得受,令量度支賜,以答遠人之意。紹興元年三月二十二日,荊湖南路馬步軍副總管孔彥舟言:「於潭州州城蓮池內收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寶,乞差人宣取。」詔:「御寶已足備,兼自艱難以來,華靡之物,一無所用。令彥舟不須投進。」此與夫卻千里馬、還于闐玉,適相符合,誠帝王之盛德也。

仁宗不以玉帶為寶,以人安為寶

[編輯]

《李和文遺事》云:「仁宗嘗服美玉帶,侍臣皆注目。上還宮,謂內侍曰:『侍臣目帶不已,何耶?』對曰:『未嘗見此奇異者。』上曰:『當以遺虜主。』左右皆曰:『此天下至寶,賜外夷可惜。』上曰:『中國以人安為寶,此何足惜!』臣下皆呼萬歲。」

李和文其家書畫皆冠世之寶

[編輯]

《和文遺事》又云:「其家書畫最富。有吳道子《天王》,胡環《下程圖》,唐淨心《須菩提》,黃居采《竹鶴》,孫知微《虎》,韓幹《早行圖》、《梅雞》,傳古《龍》,江南畫《佛》,唐希雅《竹》,李成《山水》,唐畫《公子出獵圖》,黃居采《雕狐圖》,黃筌《雨中牡丹》,李思訓《設色山水》,周昉《按舞》、《折支杏花》,徐崇嗣《沒骨芍藥》,江南《草蟲》、《獨幅山水》,黃筌《金盆鵓鴿》、《大窠山茶》。書有懷仁真跡,集右軍《聖教序》,貞觀《蘭亭詩序》、右軍《山陰帖》、《樂毅論》,顏魯公書《劉太衝序》。皆冠世之寶。」

以玉帶為朝儀始於熙寧

[編輯]

熙寧八年四月,岐王顥、嘉王頵言:「蒙遣中使賜臣方團玉帶各一條,準閣門告報,著為朝儀。臣等乞寶藏於家,不敢服用。」上命工琢玉帶以賜二王,二王固辭,不聽。請加佩金魚以別嫌,詔並以玉魚賜之。玉帶為朝儀,始於此。

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

[編輯]

北齊顯祖高祥、晉陽公李元忠、南齊竟陵王蕭子良、隋長孫覽俱諡文宣,孔子蓋出四諡之後。大中祥符元年,始加「玄聖」二字,後避聖祖諱,易為「至聖」。熙寧中欲加諡「至神元聖帝」,禮官李邦直以謂夫子周臣也,周室諸君止稱王,執以為不可。卒從其議。

郡國立學自元魏獻文始

[編輯]

元魏獻文欲置學官於郡國,高允表請製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其博士取博關經典,履行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助教亦與博士同,年限三十以上。若道業夙成,才任教授,不拘年齒。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束循名教者,先盡高門,次及中第。帝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事載允傳。本朝高承纂《事物紀原》,自謂博極,而不取此,何耶?

東臺西臺立號所始

[編輯]

唐高宗改門下省為東臺,中書省為西臺,尚書省為文昌臺,故御史臺呼為南臺。趙璘《因話錄》云:「璘又云:『武后朝,御史有左右肅政之號,當時亦謂之左臺、右臺。則憲臺未曾有東臺、西臺之稱。』」明清嘗記張鷟《朝野僉載》對天後為戲語云:「左臺胡御史,右臺御史胡」 是也。本朝李建中為分司西京留司御史,世以西臺目之。李棲筠為御史大夫,不樂者呼為「棲臺」,蓋斥其名也。

崇政殿講書肇於開寶

[編輯]

明清五世祖拾遺,開寶八年,以近臣薦,自布衣召對,講易於崇政殿,然後命官。崇政殿說書之名,肇建於此。行事具載《三朝國史》。

本朝列聖潛藩升府

[編輯]

太祖皇帝以歸德軍節度使創業,升宋州為歸德府,後為應天府。太宗以晉王即位,升并州為太原府。真宗以壽王建儲,升壽州為壽春府。仁宗以昇王建儲,升建業為江寧府。英宗以齊州防禦史入繼,以齊州為興德軍。神宗自潁王升儲,以汝陰為順昌府。哲宗自延安郡王升儲,升延州為延安府。徽宗以端王即位,升端州為肇慶府。欽宗自定王建儲,前已升中山府。太上以康王中興,升康州為德慶府。今上以建王建儲,升建安為建寧府。宣和元年六月,邢州民董世多進狀,以英宗嘗為鉅鹿郡公;又知岳州孫勰進言:「英宗嘗為岳州防禦使。詔加討論,時邢州已升安國軍,遂以邢州為信德府;岳州為岳陽軍。是歲十月,又詔以列聖潛邸所領地,再加討論,以真宗嘗為襄王,升襄州為襄陽府;仁宗嘗為慶國公,以慶州為慶陽府;英宗嘗為宜州刺史,以宜州為慶遠軍;神宗嘗為安州觀察使,以安州為德安府,又嘗為光國公,以光州為光山軍;哲宗嘗為東平軍節度使,以鄆州為東平府,又嘗為均國公,以均州為武當軍;徽宗嘗為寧國公,以寧州為興寧軍,其後又以徽宗嘗為平江、鎮江軍節度使,並升為府;又以太宗昔嘗為睦州防禦使,升睦州為遂昌軍;今上皇帝即位之初,升隆興、寧國、常德、崇慶諸府;皆以潛藩擁戲之地也。

英宗與令鑠同年月日時生

[編輯]

英宗在濮邸,與燕王宮族人世雄厚善。兩家各生子,同年月日時。是生神宗,而世雄之子令鑠也。神宗後即帝位;令鑠進士及第,為本朝宗室登科第一。

皇朝列聖搜訪書籍

[編輯]

國朝承五代搶攘之後,三館有書僅萬二千卷。乾德以後,平諸國,所得浸廣。太宗向儒學,下詔搜訪民間,以開元四部為目,館中所闕及三百已上卷者,與一子出身。端拱元年,分三館之書,別為書庫,目曰秘閣。真宗咸平三年,詔中外臣庶家,有收得三館所少書籍,每納一卷,給千錢。送判館看詳,委是所少書數,及卷秩別無差誤,方許收納。其所進書及三百卷以上,量才試問,與出身。又令三館寫四部書二本,一置禁中龍圖閣,一置後苑之太清樓,以便觀覽。八年,滎王宮火,延燔三館,焚爇殆遍。於是出禁中本,就館閣傳寫,且命儒臣編類仇校。校勘、校理之官,始於此也。嘉祐五年,又詔中外士庶,許上所闕書,每卷支絹一匹;及五百卷,特與文資。元豐中,建秘書省,三館並歸省中,書亦隨徙。元祐中,重寫御前書籍,又置校對黃本,以館職資淺者為之。又置重修晉書局。不久皆罷去。宣和初,蔡攸提舉秘書省,建言置補御前書籍所,再訪天下異書,以資校對,以侍臣拾人為參詳官,餘為校勘,又以進士白衣充檢閱者數人,及年皆命以官。未畢而國家多故,靖康之變,諸書悉不存。太上警蹕南渡,屢下搜訪之詔,獻書補官者凡數人。秦熺提舉秘書省,奏請命天下專委守臣,又有旨錄會稽陸氏所藏書上之。今中秘所藏之書,亦良備矣。

士大夫家藏書多失於仇校

[編輯]

承平時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曆陽沈氏、廬山李氏、九江陳氏、番陽吳氏,俱有藏書之名,今皆散逸。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傳錄,仕宦稍顯者,家必有書數千卷,然多失於仇校也。吳明可帥會稽,百廢具舉,獨不傳書。明清嘗啟其故,云:「此事當官極易辦。但僕既簿書期會,賓客應接,無暇自校。子弟又方令為程文,不欲以此散其功。委之它人,孰肯盡心?漫盈箱篋,以誤後人,不若已也。」

紹興帝後陵寢以攢宮為名

[編輯]

紹興初,昭慈聖獻皇后升遐,外祖曾公公卷以江東漕兼攝二浙應辦,用元符末京西漕陳向故事也。朝論欲建山陵,外祖議以謂:「帝後陵寢,今存伊、洛。不日復中原,即歸祔矣。宜以攢宮為名。」僉以為當,遂用之。陳向權漕事,見汪彥章所撰《徐丞相夫人陳氏墓誌》。夫人,向之女也。

徽宗永固陵為永祐

[編輯]

紹興戊午,徽宗梓宮南歸有日,秦丞相當國,請以永固為陵名。先人建言:「北齊叱奴皇后實名矣,不可犯。且叱奴,夷狄也,尤當避。」秦大怒,幾蹈不測。後數年,卒易曰永祐。

全書始 下一卷▶
揮麈前錄

本南宋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