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媿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五十七
攻媿集 卷第五十七 宋 樓鑰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本
|
攻媿集卷五十七
宋 樓 鑰 撰
記
雪竇山錦鏡記
雪竇山名天下自下而升既至絶頂而地始平曠四山
又環之寺據正中氣象雄秀二水不知所從來出山之
兩腋而㑹於前徑赴大壑峭石削立險不可測崩空落
崖飛雪千丈洞心駭自勝絶一方此山之所以得名也
繇古以來登覽之士不知其幾於創見何暇擬議紹
興甲子郡太守尚書莫公將來游乃始發妙意於萬象
之表謂水去太亟屬寺僧以田爲池使二流匯其中寛
納而緩出之則寺當少利有詩云能廢千畦渟玉雪不
妨飛練掛丹梯讀者韙之而四十餘年十易主人咸睥
睨以爲難淳熙十一年足庵鑒公禪師既至百廢修舉
取莫公之說斟酌之八月己未遂興畚鍤池深一尋縱
四百三十尺廣半之築隄南西以便往來因橋爲閘視
水漲落而閉縱焉明年二月庚子池成漪漣拍隄渟濙
如拭千巖倒景空明相映道俗欣嘆見未曽有禽魚下
上咸有喜色師問名於雪窻張武子良臣武子曰是所
謂淵林錦鏡者也遂以錦鏡名而謂余記之餘不能習
隂陽家言然通天下一氣耳山如人之定形水如人之
脈絡或瀦或泄當適其中池之未作也水若建瓴山之
氣與之俱逝而不留及其既積則淑靈之氣得以扶輿
磅礴於茲矣繼自今其必有卓然超徹之士深藏若虛
出於此山以振祖風者豈惟利而已哉曩嘗一再游焉
間久不雨水僅相續蕭索輪囷固自不惡惟積雨暴漲
則尤爲壯偉可觀顧安得每每如許及今過之既坐亭
上徐徹三版水則大至怒濤迅雷凌駕震疊素蜺萬數
哮吼層出真天下之奇觀也始惟見寒莎野卉紛駭相
應少焉覺兩涯石壁亦爲之低昻不已此非親至其上
深矉而駐觀者不足以知此莫公止謂不妨飛雪之勝
不知此池之成關機闔開乃大有功於瀑泉也足庵傳
洞下心宗精鍊刻苦等接物法施不吝所向傾動緇
白數主廢剎皆立興之壯年嘗出力於此以辦衆縁晚
座道場年踰八十適丁歉歳艱食之餘他人支傾補壊
猶懼不濟乃於談笑間成此勝事用錢百萬外不以謁
諸人內不以費諸帑傾囊倒篋一力爲之信有大過人
者是役也僧德宣實相其事妙有智思規畫多出其手
又得信士單承亮割膏腴以補田之廢此池益可以久
矣故併書之以告來者雲
望春山蓬萊觀記
老與佛之學行於世尚矣未知孰爲輕重然以吾鄉一
境計之僧籍至八千人而道流不能以百其居才十數
而佛廬至不可數何耶蓋嘗聞之歐陽公矣大略以爲
佛能箝人情而鼓以禍福人之趨者衆而熾老氏獨好
言清淨靈仙之術其事冥深不可質究故凡佛氏之動
搖興作爲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不能獨興
且曰其間能自力而不廢者豈不賢於其徒者哉明之
四山去郡皆三十餘里西有湖千頃一山穹然秀出此
爲最近者名曰望春舊有靈波廟以祠白龍政宣間有
陳孜者始崇以殿辟道院於東俾道士馮立權奉香火
祖父少師典鄉邦因湖之淤請於朝而田之歲得糓亡
慮四十萬斛父老以爲徳生立祠其中又得道士何思
遠居之於是觀宇益興廊廡略備思遠澄心鍊氣得黃
老之真風驅役鬼物靈跡有不可掩者嘗之京師有運
船數百千艘欲絶淮而潮不登爲作法於其堧未幾潮
溢歡聲如雷悉賴以濟發運使以聞𢽟差明州管內副
道正盜發清谿旁郡山谷間多響應者祖父大飭守備
郡以無恐思逺亦有隂助石記存焉紹興癸夘太守莫
公將命拜章禱雨而驗奏移象山蓬萊觀廢額手書扁
牓以寵異之其後主者竭力以増益前功今知觀呉若
訥繼胡志清之後里之巨室厲氏兄弟相與出力興造
又得昝氏創岱嶽行祠於山麓遂爲一方勝處由歐陽
公之言觀之諸君可謂能自力而賢於其徒者矣鑰自
念生晚不逮事祖父嘗拜祠下冠佩儼然幼年及識何
君猶記其道貌能歴歴道祖父時事使人起敬呉嗣法
於何爲孫行厪行乃祖之法以大其居是爲能負荷者
故與之游一日來請曰觀之興才六十餘年懼無以傳
逺久願記之應曰傳之久不久正不在記而況此骩骳
之文乎世之棟宇有傾民力爲之欲爲無窮之計而驟
起亟廢幾不能以一瞬山巔水涯結茅累甓或遂化爲
殊庭自前古以至今日者非一也子以爲今之琳宮蘂
館據名山洞府之勝霞冠星䙱搖曳其間者皆固然耶
其創始之初亦若是而已又未必能如子之居之壯也
其寖致雄盛者雖曰有數亦存乎人爾揆之世法又何
止棟宇也哉今蓬萊之興或作於前或繼於後以隮登
茲歸語子之徒儻能念其囏勤而増葺之則真可以無
窮矣呉曰正欲記此以示來者遂爲之書
天童山千佛閣記
淳熙五年孝宗皇帝親灑宸翰大書太白名山以賜天
童山景徳禪寺寺之門甚雄敬刻雲章尊閣其上又於
方丈專建一閣以藏真跡實爲禪林盛事前所未有也
初西晉永康中沙門義興卓庵此山有童子來給薪水
後既有衆遂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以師篤於道行
遣侍左右因忽不見自是始有太白天童之名山在郡
東南六十里所太白一峯高壓千嶺雄尊深秀爲一郡
之望紹興初宏智禪師正覺欲撤其寺而新之謀於衆
有蜀僧以隂陽家言自獻曰此寺所以未大顯者山川
宏大而棟宇未稱師能爲層樓傑閣以發越淑靈之氣
則此山之名且將振耀干時矣覺深然之乃拓舊址謀
興作內外鼎新以次就成智匠高妙務極崇侈門爲高
閣延袤兩廡鑄千佛列其上前爲二大池中立七塔交
映澄澈游是山者初入萬松關則青松夾道凡三十里
雲棟雪脊層見林表而倒影池中未入窺樓閣已非人
間世矣中建盧舍那閣尤爲壯麗住山三十年其爲久
逺之計皆絶人逺甚後有慈航了朴一坐亦二十年起
超諸有閣於盧舍那閣之前複道聨屬至今巋然相望
又大築海塗増益歲入由是天童不特爲四明甲剎東
南數千里亦皆推爲第一遊宦者必至至則忘歸歸而
詫於人聲聞四方江湖衲子以不至爲歉皇子魏惠憲
王出鎮一見慈航歡若平生暇日來游顧瞻山林登玲
瓏坐宿鷺或累日不忍去因圖以進於上㑹稽郡王太
師史文惠公又從容奏請遂有四大字之賜瑰奇絶特
之觀無以加矣十六年虛庵懐敞自天台萬年來主是
剎百廢具舉追跡二老而千佛之閣歲久寖圮且將弗
支猶以前人規模爲未足以稱上賜欲從而振起更出
舊閣及前二閣之上僉以爲難師之志不囘也先是日
本國僧千光法師榮西者奮發願心欲往西域求教外
別傳之宗若有告以天台萬年爲可依者航海而來以
師爲歸及遷天童西亦隨至居歲餘聞師有攺作之意
請曰思報攝受之恩糜軀所不憚況下此者乎吾忝國
主近屬它日歸國當致良材以爲助師曰唯未幾遂歸
越二年果致百圍之木凡若干挾大舶泛鯨波而至焉
千夫咸集浮江蔽河輦致山中師笑曰吾事濟矣於是
鳩工度材雲委山積列楹四十多日本所致餘則取於
境內之山始建於紹熙四年季秋之甲申才三載告畢
費緡錢二萬有奇是歲海莊倍稔贏糓三千斛如有相
之者不求於人見者樂施以迄於成凡爲閣七間高爲
三層橫十有四丈其高十有二丈深八十四尺衆楹俱
三十有五尺外開三門上爲藻井井而上十有四尺爲
虎座大木交貫堅緻壯密牢不可拔上層又高七丈舉
千佛居之位置面勢無不曲當外檐三內檐四檐牙高
啄直如引繩旅楹有閑翬飛跂翼周延四阿繚以欄楯
內爲綺疏表裏明豁自下仰望如見崑閬梵唄磬鐘半
空振響徜徉登覽四山下瞰河漢星斗如在欄檻御書
金榜巍乎中峙翊以翔龍護以絳綃高出雲霄之上真
足以彈壓山川傳示千古善財童子大裝嚴藏入見樓
閣廣博無量則不可知若經行四方室屋巨麗殆未見
其比也鑰奉祠東歸嘗往遊焉驚歎傑特目神駭過
於耳聞敞請記其事老矣學落不能形容姑記大槩以
表吾鄉之勝海內好奇之士欲游而未遂者覽此則太
白之景思過半矣虛庵道價素高禪子向方島夷亦聞
其名而歸之加以願力深重才刃恢恢巧匠瑰材成此
勝事觀者無不羨歎或請飾之敞曰殫力竭財幸躋登
茲行且謝去若丹雘華飾尚有賴於後之人云
安巖華嚴院記〈代仲舅汪尚書〉
吾鄉僧剎最衆奉川一邑凡七十有二雪竇古道場爲
冠其次則安巖山也林壑幽䆳非餘山比出縣治三十
里創於唐之大歴而廢於㑹昌五季漢之乾祐僧清聳
義仙入山求卓庵之地登高四望投以一石誓曰石所
住處吾其止焉既得之曰此五龍之地居此者當利見
大人皇朝乾德錢氏猶在吳越聞聳之名命住杭之靈
隱寺號了悟禪師乃以此庵爲四明道場爾後寖爲徒
弟廢壊天聖中有老禪伯其名上曰居下與泰陵廟諱
同字久住天童山邑有汪居士湜自號和靜先生以其
好佛里人稱爲汪長老率信士十人力挽師爲此來既
至尤與居士契合遂相與營度形𫝑遷立寺基相去二
百步有蔣宗盛施錢十萬鑿山平址汪君鳩合衆力建
寺宇百餘楹殿堂宏敞中嚴像設康定元年括囊山人
志全爲之記大率稱其地之勝東接奉川西連台嶠南
臨滄海北倚四明言其興造之速則曰霜暑不再金碧
相輝師又自作十方遺戒謂永爲十方宗師說法道場
語論深切蓋凜然可畏人也手植松六千本自葛隩至
門約十餘里亦有松門記三碑皆居士所立稱爲檀越
主則施財出力爲多矣慶歴三年賜華嚴禪院之額外
建玉澗流峽望春濯塵四橋中有釣臺緑蘿望海亭皆
爲佳境距今百六十餘載間有興作支傾補壊視舊不
能有所増益今住持僧無盡俗姓汪氏寔居士五世孫
也出或庵體公㑹下三住名藍來主華嚴十年矣念居
士經始之勤益務興起族弟智德捨俗爲僧與之勠力
有蓬道奧山緜亘三千畝岡壟險絶莽爲盜區僻在此
山之西徳之已業也至是捨入山中別立一庵以謹護
守林巒映發又一勝處於北名馬跡開廢田八頃又以
衣盂增置三十畝以贍塔庵盡公既已重建僧堂鐘樓
等比舊加壯創爲舂磑機輪激水爲無窮之利又將増
廣大殿香積地之廢興固自有時居士植福深厚厥後
族處雙谿爲大家其興未艾豈苟然哉余家久與之通
譜視之猶南阮也族子伋與宗黨求記於余余笑曰嘗
觀白樂天沃洲禪院記謂晉宋以來白道猷始居此山
中間寖荒大和有頭陀僧白寂然卜築遂爲禪院寂然
謂樂天爲從叔乞爲之記樂天系以詞雲道猷肇開寂
然嗣興今日樂天又垂文茲山異乎哉沃洲與白氏其
世有縁乎今安巖大剎居士建立於前無盡嗣興於後
又委余以記余有從子清一方禮盡公爲師其於汪氏
又不止如沃洲之與白氏也因慨然爲書之
徑山興聖萬夀禪寺記
徑山天下奇處也田雙徑而上至高絶之地五峯巉然
中本龍湫化爲寶所國一禪師開山於天寳之初特爲
偉異天作地藏待斯人而後發道成名震召歸長安代
宗爲之執弟子禮將相不得預大丈夫事繼之以無上
又繼之以法濟坐鎮羣魔刃斮禪牀而色不動識錢武
肅王於㣲時故吳越累世崇奉尤謹皇朝至道中太宗
皇帝賜以御書並佛骨舍利元祐五年內翰蘇公知杭
州革爲十方祖印悟公爲第一代住持紹興七年大慧
禪師來主法席衲子雲集至千七百衆末年南歸重來
跲而復振人境相與映發道俗趨仰龍神亦隨指麾而
定顯仁皇后在慈寧宮高宗皇帝在徳夀宮時皆嘗游
幸就書龍游閣扁牓孝宗皇帝書興聖萬夀禪寺又賜
以圓覺經解天下叢林拱稱第一大慧以來名徳繼起
神龍靈響素著國家民庶有禱輒應累封神應徳濟顯
祐廣澤王廟爲靈澤且有玉圭玉帶黃金缾罏祭器之
賜其盛極矣然而廢興有數不可豫知國一之後以㑹
昌沙汰而廢咸通間無上興之又後八十餘年慶賞始
以感夢起廢爲屋三百楹翦去樗櫟手植杉檜不知其
幾今之參天合抱之木皆是也䝉菴禪師元聰以慶元
三年自福之雪峯被旨而來道譽隆洽不媿前人五年
仲冬行化浙西而囘祿挻災烈風佐之延燔棟宇一昔
而盡異哉人皆以爲四百年積累之業一旦掃地有能
興之非磨以嵗月未易就也先是寺基局於五峯之間
又規模不出一手雖爲屋甚夥高下奢儉各隨其時因
陋就簡亦復有之衆爲之請曰大慧無恙時豈不能撤
而更之顧其勢未可茲焉火起龍堂瞬息埃滅豈龍神
欲一新之乎況祖師之像出於烈燄而不毀開山之菴
四面焦灼而茅不傷師與國一俱姓朱氏或疑以爲後
身比移醬壇湧泉成井今日安知非暫廢而當復大興
耶聰曰有是哉㣲我誰當爲之乃出衣盂爲之倡率學
徒元韶可逹等所在縁化兩宮加以錫賚施者聞風日
集動以萬計又命南悟等廣募閩浙江東西良工伐木
於山日役千輩斤斧之聲震動山谷凡食於山者無問
比丘優婆塞相與勸勉智者獻謀壯者出力夙夜經營
不翅己私開拓舊址首於東偏爲龍王殿以嚴香火之
奉繼爲香積㕑以給伊蒲之饌延湖海大衆則有雲堂
供水陸大齋則列西廡此皆一日不可緩寺之所以立
也寳殿中峙號普光明長廊樓觀外接三門門臨雙徑
架五鳳樓九間奉安五百應真翼以行道閣列諸天五
十三善知識仍造千僧閣以補山之闕處前聳百尺之
樓以安洪鐘下爲觀音殿而以其東西序庋毗盧大藏
經函鑿山之東北以廣庫堂輦其土石置後山巨壑中
開毗那方丈於法堂之上復層其屋以尊閣思陵宸翰
御榻修復妙喜塔亭仍建䝉菴於明月池上爲香水海
以沐浴爲天慧堂以選僧禪房客館內外周備像設雄
尊金碧璀璨法器什物所宜有者纖悉必具不可勝書
蓋其百工競起衆志孚應經始於六年之春成於嘉泰
改元之夏閱月才十餘而變瓦礫之區爲大寳坊始者
蕩廢於一彈指頃若甚慘矣及其興之神速則高掩前
古而又雄壯傑特絶過於舊按圖而作井井有條雲棟
雪脊翬飛層疊迥出於煙霏空翠之表春秋二㑹來者
益衆奔輳瞻仰如見化城驚瞿踴躍稱未曽有徑山干
是乎大振矣余嘗登含暉之亭如踏半空左眺雲海視
日初出前望都城自西湖浙江以至越山歴歴如指諸
掌真絶景也爲別峯寳印賦詩有百萬檆松雙徑杳三
千樓閣五峯寒之句印爲之撫掌且曰山中之景幾無
餘藴矣是時新創大閣丹雘未施上下一色如凝霜雪
涉二十年猶屬夢境今則土木之盛何止十倍恨未能
一寓目也聰忽以書相尋於寂寞之濱屬以記文遣僧
契日攜書來見備道始末辭之曰年侵學落筆力隨衰
子之師願力宏深成如許大佛事不求於重望雄文之
士而爲此來何其舛耶求之再三拙菴又助之請遂櫽
括其語爲之大書且告之曰大慧千僧閣之成一時稱
爲盛舉善乎李資政之記以謂在杲公何足道而循習
齷齪者以爲奇特不亦陋甚矣哉聰之爲此初豈有意
於興作者因鬱攸之奇變偶人情之響答上資國力廣
集喜捨時節因縁有相之道以隮登茲是固不可不記
以傳逺然於師何有哉矧國一之初本無可傳之法其
後瞻禮之衆傾於億兆財施之廣形於千萬視之如幻
等之於空居惟一室室惟一牀布褐陶匏澣衣糲食其
視寵榮震耀何如也聰方以此道行而余欲以言語贊
歎有爲功德多言益足爲贅是故言盡於此師其以爲
然乎
江州普照院記
余少侍先光祿自洪都舟行順流而東過彭蠡望廬山
開翠屏於空外小泊南康迫於行役不及一至山中歴
指五老香爐諸峯悵望而行猶意此生可游也老矣遇
人自山中來必問泉石之勝或惠以圖與記讀之若身
到其處也住育王瑞公九江人嘗以問之最能言受業
普照院之詳蓋院去湓城之東才十五里爲人游樂
之地昔曇珣律師講經宴坐感白鹿之祥至今有白鹿
臺臺下即此剎晉義熙中逺公與十八賢結蓮社於茲
山而於山巔水涯建立法幢甚衆此蓋其一也雖非深
入廬阜而面勢殊勝前橫大江江中桑落洲正與之對
亦爲一古剎中更兵火蕩爲榛墟紹興初僧崇信始誅
茅結屋而徒弟普誠與嗣子師瑞師紹師義師卿相與
募縁興建已而正殿廊廡法堂寢室輪藏三門鐘樓佛
閣庖湢等處無一不備瑞公自以土木但爲有爲功徳
出而遊方以一大事爲己任首住舒之興化移浮山未
幾被命來育王時佛照光禪師自徑山乞歸來居東堂
瑞其高弟也既嗣法席父子更唱迭和相爲引重衲子
雲集因念受業香火之傳猶有未滿人意者罄衣貲度
智日智月等十僧使相其事爲經久之計増田以待雲
水高人是剎之立幾七百餘載既廢而復大興豈無數
耶瑞公清介孤高而未嘗爲矯厲之行道俗歸重故能
一坐大道場至於九年略無魔惱已而退居西塔又復
累嵗一日語余曰出本無心住亦隨縁拙菴既已示寂
吾將歸老於前山山間素無碑誌願爲之記將歸而刻
之噫余既無由杖屨相從以酬素願縱到山中勝具亦
已無有矣師之歸度無再見之日廬山面目終不能復
識既爲書其始未又重爲之憮然也
魏塘大聖塔記
僧伽本西域人唐龍朔中始來中國於泗州臨淮縣信
美坊乞地建標欲爲伽藍掘得古香積寺石記並金像
一軀上有普照王佛字或言師頂有一穴窒之以絮夜
去絮則香滿一室質明香還復窒之萬回異人謂觀音
化身也示寂於長安以有靈應遷還泗上爲之建塔傳
於世久矣鑰先祖少師年四十爲守家傳其顯應事甚
衆陳子充大光了齋之孫貳卿之子與余家有連比任
太府寺簿余方爲郎相與尤厚余既投閒而子充亦掛
衣冠矣忽以書來雲先侍郎自紹興十二年南蘭陵解
郡組延平既無先廬無所於歸始謀禾興之居僑寓魏
塘大聖院六年始得今竹橋之宅院以大聖名中有瑞
像靈異幾不勝書蓋自治平紹聖時屢發妙光其明屬
天圖志實載之至今水旱災疫必求於此祖父諫議嘗
因從兄黙堂繪像而爲之贊所謂一月在天影分萬水
者也方寓居時祖妣尚無恙洎吾二親闔門敬奉皆所
親見久思有以崇事之老僧清梵戒行堅潔一夕夢僧
伽欲建塔於寺中既以實告適符願心自淳熙六年竭
力爲之經理歲捐百斛以爲助今將二紀土木之工悉
已就緒其高七層塔心相輪以次而舉指日可畢願爲
我記之餘方病足僵臥一榻酸呻無聊未能屬筆隔嵗
而相促不已余昔誦韓文公詩僧伽後出淮泗上勢到
衆佛尤魁奇且有突兀三百尺之語東坡之詩云不嫌
俗士汚丹梯一看雲山繞淮甸乾道間以假吏過泗但
有火燒水轉掃地空之嘆而已盤溝小像之在吳門人
猶敬之不謂殊特之觀乃見於此子充疎財好施既以
輕視軒冕不問家之有無獨於此舉惟力是視倡率衆
施成此勝事三請之勤見於羅雀之門與世異好如許
余亦不得而辭也
仰山太平興國禪寺記
仰山天下之勝地也雖未曽一至其處讀韓昌黎之文
而知山之有神閱傳燈而知小釋迦之開山二神蕭姓
釋迦之來實有靈響遜山爲寺又能隂相黙佑招致檀
施以至於今迦之道愈高山之神益靈山之名日以著
環袁之境旁及四鄰之外水旱疾疫必禱而奉香火者
尤衆其詳又見於孚惠二王集録寺興於唐㑹昌之元
至皇朝太宗皇帝賜以太平興國禪寺之額仍賜御書
棟宇之盛甲於江右自迦至今凡三十有七代矣嘉定
元年閏四月三日不戒於火延燔殿堂樓閣三百餘楹
盡爲煨燼茲豈有數耶太守寺正余公謂一郡倚此山
爲命當有以興起之亟捐金錢三百萬首建法堂及二
王之殿戶部尚書趙公爲建僧堂三門且爲之主盟知
隆興府待制趙公前後施錢亦三百萬作佛殿住山清
公率其徒持鉢四逺聞者樂施不數月佛殿丈室香積
廊廡盡還舊觀而煥然一新則大過之嗚呼又何其神
速也余侯以丞相之弟平易近民既已成民而又能致
力於神尚書斂澤民之惠袖活國之手歸而燕居助成
大事連帥又出俸餘爲之倡率清以一衲度寒暑頃在
淨慈孝宗知其名召對而賜之頌至今土木形骸不攺
故時四人者相與敬孚惠之靈神興釋迦之名剎一廢
一興殆不偶然清屬予爲記記其大概雲爾神有二祠
去寺逺者一舍近者才五里而寺亦祠之釋迦諱慧寂
初來自郴余侯名應誠尚書名善堅待制名希懌清自
號簡菴餘四明樓鑰也
攻媿集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