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政和聖濟總錄/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 政和聖濟總錄
卷第六十一·黃膽門·胸痹門
作者:太醫院 北宋
公元1111-1117年
卷六十二

卷第六十一·黃膽門[編輯]

黃汗[編輯]

論曰黃汗者汗出如柏汁,沾衣黃色。故謂之黃汗。由脾胃有濕,瘀熱伏留。熏發肌肉。

散而為汗,其證使人身體虛浮。骨節疼痛。發熱汗出而不渴者是也。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汗出而不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黃如柏汁,脈自沉。此由汗出水入汗孔。水從外入而得之,黃 苦酒湯方

黃 (銼五兩) 芍藥 桂去(粗皮各三分)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苦酒一盞半。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服之當心煩。

苦酒阻故也。

治黃汗兩脛冷,又從腰以上汗出。腰 弛痛,如蟲行皮中。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黃汗。桂枝加黃 湯方

桂(去粗皮)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黃 (銼五兩)

上四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半分切,大棗二枚劈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溫服,復取微汗。須臾不汗者。食稀熱粥,以助湯力。

治黃汗身腫發熱,汗出而不渴。狀如風水。汗出着衣皆黃。吳藍湯方

吳藍 芍藥 麥門冬(去心) 桑根白皮(銼) 防己 白蘚皮 山梔子仁(各一兩半)

上七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未效再服。

治黃汗身體重。汗出不渴。汗沾衣黃如柏染。黃 湯方

黃 (銼) 赤芍藥 茵陳蒿(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冬(去心焙一兩) 豉(二兩)

上六味,銼如麻豆,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入竹葉十四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

治黃汗,身體熱不退。大小便不利。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 赤芍藥 甘草(炙銼) 木通(銼) 赤茯苓(去黑皮) 黃 銼(各一兩) 大黃(銼炒二兩)

上七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大小便通利為度。

又方:梔子仁 栝蔞(銼炒) 苦參(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末。醋漬雞子。全用二枚,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日四五服。

治黃汗、汗出如柏汁沾衣。身體虛浮。蔓荊子散方

蔓荊子(二兩)

上一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井花水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三十六黃[編輯]

論曰黃病有三十六種,所載名數雖同。而證候各異。皆非黃膽之比。求之於經。無所稽考。然此病中原之人未曾識,惟東南方往往有之,其狀與熱病相似。俚俗能辨之。先看其口中血脈,即知是黃。乃施點烙針灸。多致痊安者,大抵東南之域。其地濕,其氣熱。濕熱相蒸。易成瘴毒,人感其邪。有此黃病。療不及時,則傷害至速。灸烙方治。不可緩也。

心黃第一病患面赤口張。氣喘多驚、饒睡。手腳煩疼。舌上瘡生。心下急悶。不欲飲食。舌縮口乾。七八日內,必發狂走。即是心黃。先烙上脘穴,次烙關元。及灸十八壯。若不瘥。再灸七壯,次烙背心下廉。及天窗,如不瘥者。宜服柴胡湯方

柴胡(去苗) 枳殼(去瓤麩炒) 升麻 黃連(去須各一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半)甘草(炙銼) 知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三。後飲少熱粥。以助藥力。汗出為度。

肝黃第二病患齒黃目如丹赤,口燥熱渴。氣力虛劣。身體青黃,即是肝黃。眼中血出。氣息急者,不堪醫。先灸肝俞。次烙心俞。及上囟。灸下廉次烙臍下三寸,次烙中脘陽明二穴。若不瘥,灸天窗及心俞各百壯。又不瘥。即作土漿服之。又不瘥。宜服知母湯。及灸烙百會。土漿方

人糞(半盞用新汲水三升調入地坑中攪百遍濾取汁二合) 青蒿汁(一合如無汁干者搗末二錢

上三味,和勻頓服。不拘時。

治肝黃。知母湯方

知母(焙半兩) 柴胡(去苗) 茵陳蒿 甘草(炙銼) 常山(炒) 鱉甲(去裙醋炙各三分)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豉一百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投入煉了豬脂半合,攪勻食前溫服。吐利為度脾黃第三病患兩頰生青,脈起目黃。齒齦皆青。唇黑生瘡。通身黃色,鼻中煤生。心腹脹滿。不下飲食。大便不通。即是脾黃,先烙頰上青脈。次烙脾俞及胃脘陰都穴,不瘥。灸脾俞百壯。

宜服豬苓湯方

豬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心) 大黃(銼炒) 梔子仁 朴硝(各一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脾黃脹滿,氣沖胸膈。大腸不通。宜用鹽蜜煎方

鹽(搗末半兩) 蜜(二合) 皂莢(搗末一分)

上三味,先將鹽入銚子內。次下蜜皂莢末,慢火煎可丸。候冷丸如棗核大。以膩粉滾為衣。內下部中,良久大便通利。

肺黃第四病患口乾舌縮,目赤鼻血出。先烙足心。次烙心俞百會天窗里廉肺俞丹田等穴,若不瘥。

即灸肺俞期門氣海穴百壯,若煩渴欲得飲水。及大便不利。宜服黃硝湯方

大黃(銼炒) 硝石(碎各半兩)

上二味,和勻。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分溫二服。

腎黃第五病患腳冷,面目俱青。身上冷。臍下結硬。氣急衝心。先烙腎俞,次烙期門氣海足陽明兩手心天窗百會等穴。若不瘥,灸氣海期門下廉腎俞百壯。候之如語聲重。呼吸勻即堪醫。

若氣連呼三聲,吸氣不入者。不堪醫也。即宜灸兩乳下三七壯。不瘥。宜服雞參飲方

雞子(去殼一枚) 人參(一兩) 蜜(一合) 生薑汁(半合) 朴硝(一分與雞子同研勻)

上五味。先將人參姜蜜,用水一升。煎至七合。去滓入雞子朴硝攪和,更煎五七沸。空心頓服。

治病患手足拘急,眠臥艱難。芸苔飲方

芸苔子 萵苣子各一兩

上二味,同研如泥,入新汲水一盞,攪和後,以生絹濾取汁,頓服之。

鬼黃第六病患汗不出,漸加困重。 氣心脹。唇黑遍身黃。妄見鬼物,道得古人名字。此是鬼黃,宜烙中脘穴。更灸二七壯。次烙背心。及灸上囟一七壯。又烙心俞肝俞腎俞。如瘥即遍身赤色。汗流如雨。喘氣調勻。此為可治,如身體青。脈息漸微。胃脈絕者,此不堪治也。如無此候。宜服龍齒湯方

龍齒 麥門冬(去心焙) 人參(各一兩) 遠志(去心三分) 甘草(炙銼一分)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奸黃第七病患向明臥多,愛索鞋擬起。身體全冷。肉色蒼黑。睡中啼泣。或狂言妄語。此是奸黃。

先烙手心,次烙第三指間。又灸一七壯。次烙氣海上脘人中神庭等穴,不瘥灸背心下廉穴百壯。候之,如心腫腳腫。驀回窺人者。不堪醫也,如無此候。宜服茯神湯方

茯神(去木) 酸棗仁(炒) 人參(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臍皮半兩) 乾薑(炮一分)

上五味, 咀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血黃第八病患三日鼻中出血,大小便赤下血。心間煩悶。腹中有塊。痛如蟲咬,吐逆喘粗。此是血黃。先烙丹田穴,次烙後心上囟。如不瘥者。宜服續隨湯方

續隨子(十四粒細研)

上一味。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放冷頓服。當吐瀉愈。看鼻衄及下血。其血鮮者堪醫。如齒及鼻黑,發直者死。

治血黃頭悶,心中痛結塊。心煩吐逆。茅根湯方

生茅根(銼一握) 生地黃(拍碎一兩) 刺薊(銼半兩)

上三味,以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後分溫二服。

人黃第九病患面青掩口,惡聞人聲。或似顛狂。此是人黃。急宜灸烙,先烙承漿穴。次烙第三椎。

次烙下脘,次烙期門。不瘥灸肺俞後心百壯。若脈息動止,常共鬼語。此不堪治。若無此證。

宜服赤箭散方

赤箭(一兩) 天竺黃(半兩) 牛黃(一分) 鉛白霜(一錢)

上四味,各搗研為散和勻。每服一錢匕。食後煎金銀湯調下。

髓黃第十病患四肢疼痛無力,好眠冷地。身體遍黃。次便青綠色起。唇齒俱白,眼帶微腫。宜灸下廉。及兩手陽明穴百會等。每處各三五十壯,若身體赤色。宜服黃 散方

黃 (銼) 黃連(去須) 甘草(生銼各半兩) 黃芩(去黑心一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粳米泔調下。不拘時。

黃十一病患色青次卻色赤,或經下後。頭髮自落。吃食漸少。吐逆心煩。睡則夢與鬼交,氣力虛乏。或食物難消。宜灸臍下百壯,得力者肉色漸變。如是小便赤澀。鼻中煤生。齒焦眼黑。

不堪醫也,若無此候。宜服桑螵蛸湯方

桑螵蛸(銼炒) 白朮 黃 (銼)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棗大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急黃十二病患心腹急悶。煩躁、身熱。五日之間。便發狂走,體如金色。起臥不安。此是急黃。

先烙百會,次烙下廉。次烙肝俞。更灸三十壯。不瘥灸神庭天窗後心百壯。次宜用吹鼻方

瓜蒂(七枚搗末) 亂發灰(一錢)

上二味。同研令勻。每用少許、吹鼻中。

又方:惡實(一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上二味,粗搗篩。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入馬通汁一合。攪勻。更煎一兩沸。食前分溫二服,若是齒如熟豆色。 氣心頭硬者,不可活也。

氣黃十三病患初得。先從兩腳黃腫,大小便難。心中戰悸。面目虛黃。不能食。宜服葫蘆飲方

苦葫蘆瓤(不拘多少)

上一味,以水研服少許。須臾吐瘥。

癇黃十四病患身如金色,不多言語。四肢無力。好眠臥。口吐粘涎者。宜服茵陳湯方

茵陳蒿 白蘚皮(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二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

白黃十五病患顏色乾枯,目下赤。口乾舌縮。心中恍惚,四肢煩重。此是白黃。先烙舌上青脈。

次烙上脘魂門二穴。灸二十壯。不瘥灸百會、氣海、百壯。及宜服地黃當歸湯方

地黃汁(五合如無用生干地黃三兩水漬研汁代之) 蜜(三合) 當歸(細銼) 白朮(細銼各一兩

上四味,先將當歸白朮、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下地黃汁並蜜和勻。分作三服。

相繼服盡。若患人言語錯亂者,十死不治也。

陰黃十六病患寒熱,並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陰黃。先烙上脘穴,更灸二十壯。次烙氣海下廉內乳等穴,不瘥灸氣海天窗百壯。更宜服麻黃梔子湯,若人中反者。不可治也。

麻黃(去根節半兩) 梔子仁(七枚) 甘草(炙三分)

上三味,各細銼。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分溫二服。

膽黃十七病患體上黃綠色,胸中氣滿、或硬。不下飲食。此是膽黃。先烙膽俞下脘穴,次烙手足心、並十指。次烙心俞百會神庭風門穴,不瘥灸膽俞並後心百壯。及宜服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三分) 芍藥(一兩半)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日三。

驚黃十八病患面青身黃,心中煩亂。起臥不安。唇里瘡生,目視 。此是驚黃。先烙上脘。次烙風池心俞下廉穴,如不瘥。灸後心兩傍一寸半,各二十壯。宜服牡荊湯方

牡荊子 白朮(各半兩) 芒硝(一分研湯成下)

上三味,二味細銼。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下芒硝攪勻,食後溫服。如病患望之色青。近之色白,身體涼冷。言語帶邪。氣急衝心。汗出不多,此是死候也。

風黃十九病患愛笑,腰背急。手足強。口乾舌上生瘡。三部脈亂,此是風黃。先烙肺俞。次烙第三椎風門,兩傍相去各三寸。又烙手心。及足陽明氣海陰都百會下廉腎俞。不瘥更灸神庭天窗氣海後心下百壯。及服麻黃湯方

麻黃(去根節) 葛根(銼) 白朮(各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走精黃二十病患昏昏饒睡,四肢疼痛。面目俱黃。舌上紫色。甚則舌面坼裂,及加黑色。此是走精黃,宜用藥烙之。

牛脂(一兩) 豉(半兩)

上二味,煎過牛脂。以綿裹作包子。於舌上烙去一重黑皮,濃煎豉湯一盞飲之。不瘥者。

灸上囟穴百會穴後心氣海百壯。若爪甲黑者,不可治。若得睡喘息勻者生。

酒黃二十一病患五臟積熱,面赤。言語帶邪。昏沉錯亂。目中黃色。此是酒黃。灸後心百會下廉三處百壯。若 氣上喘。脈如屋漏。此候不治。如只大便下血。宜服澤瀉湯方

澤瀉(銼) 黃芩(去黑心) 白蘚皮 茵陳蒿 阿膠(炒燥一兩) 甘草(炙銼三分)

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半匕。空心米飲調下、日二。

雞黃二十二病患面目俱青。好向暗處眠臥,不欲見明。手舁衣服,狀如鬼神。望見黃花生者,此是雞黃。六日堪醫,七日難治,宜先烙大椎。次烙風府,及手心。更灸後心、天窗、百壯,即瘥,若腳冷腰疼搐掣。左足眼睛忽陷。不可治也。如無此狀。宜服地黃飲方

地黃(半斤肥嫩者洗劈碎) 黃雌雞(一隻去皮毛腸胃細銼)

上二味。用水一斗。煮至三升。去滓一日內徐徐服盡。

蚰蜒黃二十三病患身體涼冷。舌上黑脈。及兩頰有青脈起。目黃時時變異。腦如針刺。頭旋欲倒者。

是蚰蜒黃,宜先烙青脈令斷。次烙舌上黑脈。及舌根兩旁。更烙章門百會。不瘥即灸氣海、下廉、百壯。宜服驢乳方

上宜取驢乳一二升頓服。若舌上更有黑黃色。鼻干不得睡。面帶青色。不可治也。

火黃二十四病患先體熱身赤,午後卻涼。遍身有赤點起。宜烙腳心背心手心百會下廉即瘥。如生黑點,不可療也。如無黑點。宜服紫草湯方

紫草(去苗) 吳藍(各一兩) 木香 黃連(去須各半兩)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走馬黃二十五病患眼黃面赤,狂言罵詈。努目高聲。起臥不安。發即狂走。先烙髮際。次烙風門上脘及關元。又烙下廉,並兩手足心即瘥。更宜服竹葉湯方

竹葉(細切一握) 小麥(二合) 生薑(切一兩) 白馬通(新者絞取汁一合湯成下)

上四味,用水三盞。先煮麥取二盞。去麥下竹葉生薑。煎至一盞半。去滓入白馬通汁一合和勻,分溫二服。

房黃二十六病患身體沉重,狀似着熱。不得睡臥。小便黃色。眼赤如朱。心下塊起。狀若痴人。如此證候。十無一生,先烙上脘及心俞。次烙舌上。灸關元下廉百壯。宜服燒衣灰方

上取婦人內衣,燒灰細研。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

黑黃二十七病患身面黑黃,口唇兩頰上有青脈起。出於口角者。十無一生。亦有脈息沉細。吃食不妨,身如土色。宜先烙口中黑脈。次烙百會穴。又烙玉泉足陽明穴章門心俞下廉。不瘥宜服後鬼臼汁方

生鬼臼(一兩)

上一味,搗絞取汁一小盞。服之即瘥。如無生鬼臼。即用干者搗羅為末。每服二錢匕。

新汲水調下不拘時。

厭黃二十八病患四肢煩疼,手足無力。吐逆不下飲食。漸漸瘦弱。先烙玉泉及灸三十壯。次烙口中黑脈並曲池。灸里廉後心百壯,如未瘥。宜服大黃湯方

大黃(銼炒)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水黃二十九水黃之狀,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語聲不出。先烙關元。次烙下廉百會髮際。不瘥灸後心氣海百壯,及宜服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銼炒) 甘草(炙各半兩)

上二味,銼如麻豆大。分為三服。每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又方:干木瓜(一兩) 芥子(半合) 陳橘皮(湯浸去白切炒半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爪黃三十爪黃之病。口苦舌干。身體急強。面目俱黃。行履不得。言語狂亂。四肢疼痛。發即便走。宜先烙後心。次烙氣海足陽明及烙百會。灸五心穴、各二七壯。如未瘥。宜服瓜蒂散方

瓜蒂(一兩)

上一味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匕。新汲水調下。不拘時。以吐利為度。

腸黃三十一治腸黃心中悶絕。腸內 痛。狀如刀刺。先烙大腸俞。次烙小腸俞。次烙氣海。如未瘥。

宜服四味黃芩湯方

黃芩(去黑心) 當歸(各一兩) 黑豆(半合) 茅根(半兩)

上四味,各細銼。分作三服。每服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

犢黃三十二治犢黃舌兩邊先從後起。次生向前。兩旁有赤脈。狀如蚯蚓。宜急烙斷。毒瓦斯貫舌。其狀紫色。次灸兩口角。及人中並承漿。各二十壯。

氣黃三十三治氣黃先從腳膝浮腫。大小便難。心寒顫掉。宜烙百會及兩口角。次灸中脘穴二七壯。

此黃亦令病患多笑。七日堪治。八日病過不可治也。

豬黃三十四治豬黃口嚼沫從口角出。九日可治。十日疾勢已過。宜急灸兩牙關二七壯。次灸承漿二七壯。

土黃三十五治土黃身體冷。面色青。宜灸太沖。及百會後心髮際百壯。若面目及十指俱青。不治也蝦蟆黃三十六治蝦蟆黃。舌上青脈起。七日盛。九日病過。急烙大椎即效。此病晝夜不睡。宜服豉梔湯方

豉(二合) 梔子仁(七枚)

上二味。粗搗篩。用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頓服。

卷第六十一·胸痹門[編輯]

胸痹統論[編輯]

論曰虛極之人。為寒邪所客,氣上奔迫。痹而不通。故為胸痹。其證堅滿痞急。或胸中如噎塞,或胸背皆痛。或胸滿短氣。咳唾引痛。煩悶白汗出。或心痛徹背。或肌痹皮痛。是皆閉塞而不通也。夫脈當取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則胸痹而痛。又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是也。

胸痹[編輯]

論曰胸痹之病。其脈陽微而陰弦。陽虛則知在上焦。陰弦故令胸痹心痛。古方用理中湯。

取緩其中氣則可也。然背者胸之府。或築或悸或渴或腹痛或寒或腹滿。其候不一。治當隨宜加損也。

治胸痹。理中湯方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乾薑(炮各一兩半)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各一,若築者。此為腎氣動也,去術加桂二兩。臍上築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一兩半。下多者。復用術。

悸者、加茯苓一兩,渴者、加術二兩一分。腹中痛者、加人參二兩一分。寒者,加乾薑二兩一分。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後。食久以稀粥投之,衣復取微汗。

治胸痹。栝蔞湯方

栝蔞實(一枚並瓤用) 枳實(去瓤麩炒五枚) 半夏(湯洗去滑、四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白KT 漿二盞。薤白一握切。生薑一分拍破。同煎至一治胸痹。枳實湯方

枳實(去瓤麩炒半兩) 栝蔞實(一枚並瓤用)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三兩)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晚各一。

治胸痹。枳實湯方

枳實(去瓤麩炒四枚)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三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薤白一握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晚各一。

治胸痹。麝香散方

麝香(研一兩) 牛黃(研半兩) 犀角(鎊一分)

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白汗出。半夏湯方

半夏(湯洗七遍切焙二兩半) 栝蔞實(一枚) 薤白(切二合)

上三味,銼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分切碎。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又方:枳殼(去瓤麩炒三十枚)

上一味。搗羅為散。食前米飲調下。方寸匕。日三夜一。

又方加桂等分。

治胸痹切痛。梔子湯方

梔子仁(二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一兩)

上二味。 咀。每服三錢匕。水一盞。薤白三寸。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胸痹噎塞[編輯]

論曰胸痹之病,以胸中痞結不通。故有噎塞之證。蓋寒氣客於五臟六腑。因虛而發。上沖胸間,則氣痹而不通。甚則為噎塞也。

治心胸氣悶。喉中噎塞。昆布丸方

昆布(洗去咸焙三分) 赤茯苓(去黑皮) 枳實(麩炒去瓤) 木香(半生半熟) 訶黎勒(

上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

治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滿。赤茯苓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細辛(去苗葉一兩) 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分) 枳殼(去瓤麩炒一兩) 栝蔞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分拍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如人行五六里再服。

治胸痹連心氣悶。喉中塞不通。陳橘皮湯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分) 赤茯苓(去黑皮) 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 栝蔞實(一枚去皮瓤用子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溫服,日午臨臥各一。

治胸滿氣噎。通氣湯方

半夏(湯洗去滑七遍焙四兩) 桂(去粗皮一兩半) 吳茱萸(湯洗去涎焙乾炒半兩)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分拍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空心臨臥各一。

治胸中 如滿,噎塞唾沫。橘皮枳實湯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枳實(麩炒一兩半。)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入生薑一分拍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

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治胸中氣塞。茯苓湯方

赤茯苓(去黑皮三兩) 甘草(炙銼一兩) 杏仁(五十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治心胸噎塞壅悶。食不下。半夏丸方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桔梗(各二兩) 桂(去粗皮一兩半)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

上五味,搗羅為末。生薑汁煮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木瓜湯下。

治心胸噎塞壅悶。食不下。昆布湯方

昆布(湯洗去咸焙) 桔梗(銼)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 枇杷葉(炙去毛) 枳殼(去瓤麩炒) 桂(去粗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五片。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胸痹心下堅痞急[編輯]

論曰體虛之人。寒氣客之。氣結在胸。郁而不散。故為胸痹。其證心下堅滿痞急。甚者、痛搶心如刺。手不得犯。治之稍緩。便致危殆。不可忽也。

治胸痹。心下堅痞。枳實湯方

枳實(麩炒四枚) 桂(去粗皮一兩)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四兩) 栝蔞實(去皮焙一枚)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薤白五寸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治心胸氣急刺痛。不可俯仰。氣促咳唾不下食。陳橘湯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芍藥 當歸(切焙各半兩) 木香(一分) 桔梗(炒三分)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治胸痹。心下氣堅。 刺不可俯仰。氣促咳唾引痛不能食。枳實桔梗湯方

枳實(麩炒七枚)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 桔梗(炒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破。薤白五寸切。煎至八分。

去滓溫服。

治胸痹緩急。薏苡散方

薏苡仁(七百五十粒) 附子(大者五枚炮裂去皮臍)

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半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未瘥稍增之。

治胸中隱然而痛。桂姜丸方

桂(去粗皮) 乾薑(炮) 烏頭(炮裂去皮臍各一分) 人參(三兩) 細辛(去苗葉) 山茱萸 貝母(去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下。稍加之。粥飲亦得。

治寒氣客在胸中。郁而不散。堅滿痞急。病名胸痹。四溫散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 蓬莪朮(煨銼各一兩) 胡椒 枳實(麩炒各半兩)

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熱酒調下。

治胸痹。心下堅痞。五味丸方

桂(去粗皮) 訶黎勒皮 檳榔(銼各一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乾薑(炮各三分)

上五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酒或薑湯下。

治胸痹。心下堅痞。豆蔻湯方

白豆蔻(去皮) 桂去(粗皮) 木香 人參(各半兩) 陳曲 京三棱(煨銼各一兩)陳橘皮(湯浸去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寒氣結為胸痹。心下堅痞。木香丸方

木香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羌活(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遍各半兩) 檳榔(銼) 桔梗(去蘆頭) 枳實(麩炒黃色秤) 濃朴(去粗皮姜制秤)白朮 甘草(各半兩炙黃銼)

上一十一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生薑湯下三十丸。日三。

胸痹短氣[編輯]

論曰胸痹短氣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和。風冷邪氣。攻注胸中。其脈太過與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極虛故也。陽微主胸痹。陰弦主腹痛。又肺主於氣。肺虛則人短氣。平人無寒熱。短氣若不足以息者。體實也。實則氣盛。盛則氣逆。逆則不通。故亦短氣。凡脈沉遲小緊者。皆是胸痹短氣候也。

治上氣心胸滿、不下食。桑白皮散方

桑根白皮(一兩銼) 大腹皮(一兩銼) 陳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秤)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桂心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生薑一分拍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治胸痹短氣。半夏湯方

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 赤茯苓(去黑皮) 人參 前胡(去苗各三兩) 甘草(炙銼一分) 桂去(粗

上七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三枚劈破。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治胸中氣滿塞短氣。前胡湯方

前胡(去苗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甘草(炙銼一兩) 杏仁(二七枚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上四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治胸痹連背痛。短氣。細辛散方

細辛(去苗葉一兩半) 熟干地黃(焙一兩半) 甘草(炙銼一兩半) 桂(去粗皮一兩半)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半) 枳實(麩炒半兩) 白朮(銼一兩半) 乾薑(炮一兩半) 栝蔞實(去皮一兩半)

上九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

治胸痹胸脅短氣妨悶。不下食。木香丸方

木香(半兩) 蕪荑(三分)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 萊菔子(微炒一分) 訶黎勒(微煨去核用皮

上七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空心日晚各一。

治胸痹短氣。橘皮湯方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三兩) 枳實(炙二兩半)

上二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再。

胸痛[編輯]

論曰胸痛者胸痹痛之類也。此由體虛挾風。又遇寒氣加之。則胸膺兩乳間刺痛。甚則引背胛。或徹背膂。咳唾引痛是也。

治胸膺痛。桔梗黃 湯方

桔梗(炒二兩) 黃 (細銼) 沉香(銼) 當歸(切焙各一兩) 芎 人參 甘草(炙) 紫蘇葉(各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

治兩肋連心及肩痛。乍發乍止。紫菀丸方

紫菀(去土二兩) 桔梗(炒一兩半) 木香(二兩) 當歸(焙乾一兩)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上七味。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檳榔湯下二十丸。日晚再服。

老幼臨時加減。

治胸痛。枳實散方

枳實(去瓤麩炒二兩) 桂(去粗皮一兩一分)

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

治胸痛。白朮枳實散方

枳實(去瓤麩炒) 陳曲(微炒) 白朮(各一兩)

上三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

治胸痛。柏實散方

柏實 桂(去粗皮銼等分)

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匕。米飲調下。日三服。

治卒苦煩攻胸痛。薏苡根飲方

薏苡根

上一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