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教育部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教育部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
教科技〔2020〕3號
2020年3月3日
發布機關:教育部
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

教科技〔2020〕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戰略部署,圍繞《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及《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中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和教研模式等重要任務,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針對基礎教育階段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現實需求,在各地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現就進一步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以下簡稱「三個課堂」)應用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推動課堂革命,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促進育人方式轉變,支撐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生態,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二)應用模式

「專遞課堂」強調專門性,主要針對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採用網上專門開課或同步上課、利用互聯網按照教學進度推送適切的優質教育資源等形式,幫助其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名師課堂」強調共享性,主要針對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專業發展水平不高的問題,通過組建網絡研修共同體等方式,發揮名師名課示範效應,探索網絡環境下教研活動的新形態,以優秀教師帶動普通教師水平提升,使名師資源得到更大範圍共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名校網絡課堂」強調開放性,主要針對有效縮小區域、城鄉、校際之間教育質量差距的迫切需求,以優質學校為主體,通過網絡學校、網絡課程等形式,系統性、全方位地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或全國範圍內共享,滿足學生對個性化發展和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三)總體目標

到2022年,全面實現「三個課堂」在廣大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按需應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課的問題得到根本改變,課堂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持續優化,學校辦學水平普遍提升,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有效彌合,推動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統籌規劃和落地實施,推動應用普及

各省級教育部門要以問題為導向,按照省級統籌規劃、區域整體推進、學校按需使用的原則,制定分級分層、相互協調的「三個課堂」總體推進計劃,有組織地推進「三個課堂」實施。各市縣教育部門要根據區域教育發展水平,結合教育信息化工作部署,制定「三個課堂」應用實施方案,確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系統推進「三個課堂」常態化應用。各學校要結合實際,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加強與學科教學的融合,並向全方位育人拓展,制定「三個課堂」常態化應用的實施細則,使教學教研活動有章可循。鼓勵特色發展,不同區域和學校要因地制宜、創新路徑、分類推進,形成區域內、區域間「三個課堂」應用的新形態。

(二)健全運行機制和考核激勵,激發應用活力

健全組織運行機制,把「三個課堂」納入日常教學管理體系,進行統一管理與調度,明確不同應用模式下輸出端與接收端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規程;科學確定輸出端的輻射範圍,合理控制接收端的數量;加強輸出端和接收端的線下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人文關懷。推廣「中心校帶教學點」「一校帶多點、一校帶多校」的教學和教研組織模式,鼓勵組建實體機構以「聯校網教」的方式集中開展「三個課堂」應用實踐。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統籌優化本地教師隊伍結構,合理配備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師;把教師在「三個課堂」中承擔的教學和教研任務納入工作量計算,並在績效考核、評先評優、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建立多方參與機制,積極引導行業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公益機構、志願者團體等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贏的「三個課堂」應用生態。創新建設運維機制,鼓勵採用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專業化的運維服務體系。

(三)強化教師研訓和教研支撐,增強應用能力

結合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發揮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強「種子」教師和培訓者開展「三個課堂」相關培訓的能力,加強國培、省培、市縣培訓項目有效銜接,開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全員培訓,重點解決在線授課、網絡教研、操作實踐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強教師「三個課堂」應用的基礎能力。採取整校推進方式,加強對校長、管理人員和骨幹教師的業務培訓,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領導力和信息素養,提高「三個課堂」的應用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中小學校優秀教師、省市縣教研團隊、高校學科教學專家等多方聯動的「三個課堂」應用能力研訓隊伍。組建網絡研修共同體,以先進理念為引領,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新興技術為支撐,推進「三個課堂」應用校本研修。通過開展教學比賽、出版案例集、召開現場會、舉辦應用展示活動等方式,宣傳推廣「三個課堂」應用的先進經驗。

(四)優化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改善應用條件

統籌多方資源,全力補齊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在「三個課堂」硬件設施與軟件資源等方面的短板。因地制宜地選擇合理的技術方案,選用性能適切且成本優惠的信息化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符合用眼衛生要求的學習環境和設施。鼓勵充分利用現有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普通教室,避免重複建設,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益。充分發揮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對「三個課堂」的基礎支撐作用,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和基礎數據的互聯互通能力,廣泛開展直播式、錄播式、植入式、觀摩式等多樣化應用。加強「三個課堂」與網絡學習空間應用的融合,依託網絡學習空間拓展資源共享、教學支持、學習交互、學情分析和決策評估等服務。綜合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不斷增強「三個課堂」的智能化、共享性、互動性。

(五)開展質量監測和效果評估,提升應用效能

加強對「三個課堂」的統籌管理,構建基於網絡的教學安排、課堂教學、教學研究、質量監測、評價反饋的閉環系統,確保「三個課堂」教學質量。依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採用網絡巡課、教學實錄等方式,通過對「三個課堂」應用的信息採集和數據分析,實現對「三個課堂」應用效果的動態監管,輔助科學決策、支撐精細管理、促進精準教學。建立「三個課堂」應用進展信息報送和發布制度,及時掌握和通報工作進展與應用成效。結合對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評價以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督導評估認定工作,構建「三個課堂」應用質量監測與效果評估的指標體系,制定評估辦法,定期開展測評並發布評估報告,促進質量監測與效果評估的常態化、實時化、數據化,提升「三個課堂」應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各級教育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教育部負責制定「三個課堂」應用的宏觀政策和標準規範,加強工作指導。各省級教育部門要明確統籌「三個課堂」應用的職能部門,開展多部門協同聯動,出台相關配套政策,組織制定實施和考核辦法,為「三個課堂」應用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各市縣和學校是應用主體,負責對「三個課堂」運行環境和應用服務等進行維護管理,保障「三個課堂」穩定運行、迭代升級和有效使用。教研、師訓、電教、信息、裝備等相關業務部門應從教研指導、教師培訓、技術支撐、運行維護、諮詢服務等方面,保障「三個課堂」的常態化應用。

(二)經費保障

中央財政在相關項目中加大對地方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開展「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引導地方加強對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的經費投入,制定「三個課堂」輸出端學校和教師激勵政策,為設備採購、購買服務、資源配置、教師培訓、教學應用、考核激勵等提供經費支持,保證經費的合理使用。統籌考慮「三個課堂」建設經費、運維經費、應用經費和培訓經費的合理比例,優化經費支出結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更好地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作用,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三個課堂」建設,提供高質量的運維和支持服務。

(三)安全保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與文件要求,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絡安全監測預警通報制度和個人用戶信息保護制度,探索建立應用軟件安全評估機制、數據分級保障機制、安全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根據「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逐級落實「三個課堂」網絡安全責任。各級教育部門應要求「三個課堂」相關服務提供方,規範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排查網絡安全隱患。加強對「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相關人員的網絡安全教育,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能力,維護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

教育部

2020年3月3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