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
教體藝〔2021〕7號
2021年8月2日
發布機關:教育部 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衛生健康委 市場監管總局
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

教體藝〔2021〕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廳、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局:

加強新時代學校和幼兒園(以下統稱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建成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衛生健康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提升學生健康素養,為學生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現就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全面提升學生健康素養納入高質量教育體系,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目標和評價標準,深化學校健康教育改革,夯實學校衛生條件保障,構建高質量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基本原則

——堅持健康第一。教育學生樹牢「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理念,學會和掌握健康知識與技能,為人人終身健康、建成健康中國奠定基礎。

——堅持面向全體。將健康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發揮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體育與健康課教師和教職員工等全員育人作用,構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責的健康教育體系。

——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普及健康知識,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引導樹立正確健康觀,以防病為中心向以健康促進為中心轉變。

——堅持問題導向。着力破解制約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影響學生健康的重點問題,因地制宜,深化改革,綜合施策。

3.工作目標

2025年,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學校實施、社會參與的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學校健康教育時間切實保證,健康教育教學效果明顯提升。辦學條件達到國家學校衛生基本標準。學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測研判、精準管控、應急處置等能力顯著增強。學生健康素養普遍提高,防病意識和健康管理能力顯著增強,體質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2035年,學校衛生條件、體育設施、健康教育和健康素養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建成教育強國和健康中國要求,形成高質量的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體系。

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4.提升學生健康素養。聚焦以健康觀念、健康知識、健康方法、健康管理能力等為主要內涵的學生健康素養,促使學生養成良好衛生行為和習慣,保持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校園文化。以中小學為重點,注重大中小幼相銜接,完善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主題教育為重要載體、以日常教育為基礎的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健全學生健康素養評價機制,納入教育評價改革,形成學校全員促進、學生人人健康的良好氛圍。

5.明確健康教育內容。構建分學段、一體化健康教育內容體系。修訂《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落實《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崇尚科學、尊重生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掌握日常鍛煉、傳染病預防、食品衛生安全、合理膳食、體格檢查、心理健康、生長發育、性與生殖健康、心肺復甦、安全避險與應急救護等方面知識和技能。把預防新型毒品等毒品教育納入健康教育課程。落實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任務,加強青春期、性道德和性責任教育。開發健康教育教學資源。開展全國學校健康教育示範課與教研交流。

6.落實課程課時要求。完善課程安排,系統設計教學標準、師資配備、評價體系、制度保障,確保各級各類學校將健康教育貫穿教育全過程。鼓勵普通高校開設健康教育必修課或選修課,師範類、體育類普通高校應開設健康教育必修課和教法課。落實各學段健康教育教學時間,中小學校每學期應在體育與健康課程總課時中安排4個健康教育課時。

7.拓展健康教育渠道。構建學科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內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依託「師生健康 中國健康」主題健康教育、「中國學生營養日」等重要活動和時間節點,多渠道、多形式向學生、教師和家長開展健康教育。鼓勵開展健康知識競賽、健康技能展示等,每年舉辦全國學校健康教育成果展示。創新健康教育形式,深化「互聯網+健康教育」。廣泛開展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衛生防疫法律法規教育。鼓勵學校建設健康教育體驗室、健康教育校長(名師)工作室。支持學生社團、志願者開展衛生健康知識宣傳教育。

8.保障食品營養健康。倡導營養均衡、膳食平衡。學校配備有資質的專(兼)職營養指導人員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開展學生膳食營養監測,實施學生營養干預措施。根據年齡和生長發育特點,為學生提供均衡營養膳食。引導家長科學安排家庭膳食。加強飲食教育,引導學生珍惜糧食、尊重勞動、踐行「光盤行動」、讀懂食品標籤標識,形成健康飲食新風尚。落實《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嚴格學校食品安全管理,全面落實學校食品安全校長(園長)負責制,完善學校負責人陪餐制度和家長委員會代表參與學校食品安全監督檢查機制。建立學校安全飲用水管理制度,定期開展水質監測。加強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綜合治理。

9.增加體育鍛煉時間。按照教會、勤練、常賽要求,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強化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開展全員運動會、親子運動會。嚴格落實眼保健操、課間操制度,提倡中小學生到校後先進行20分鐘左右的身體活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10.強化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生命教育、親情教育,增強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意識。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保持樂觀向上心態,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理念,自覺維護心理健康,掌握正確應對學業、人際關係等方面不良情緒和心理壓力的技能,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做到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加強重大疫情、重大災害等特殊時期心理危機干預,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大學校心理健康人才隊伍建設,2022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達到80%,2030年達到90%。

11.養成健康行為習慣。保持勤洗手、常通風、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科學就醫用藥、不濫食野生動物等日常健康行為和習慣,生活中做好自我防護、保持手衛生。保持規律作息和充足睡眠。健康足量飲水,減少飲料攝入。踐行綠色環保理念,減少污染和浪費。

三、夯實衛生工作基礎

12.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弘揚愛國衛生運動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推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從環境衛生治理向師生健康管理轉變。宣傳和落實生活垃圾分類要求。推進學校廁所革命,建設、改造學校衛生廁所。加大學校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建設無煙學校。

13.健全疾病預防體系。鞏固深化拓展教育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與經驗,全面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堅持多病共防,完善疫情防控制度,健全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制度、疫情調查制度、健康檢查制度、留觀隔離制度、醫校聯防制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預防、控制學生近視、肥胖、脊柱彎曲異常等發生、發展,定期對學生課桌椅高度進行個性化調整。修訂《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將脊柱健康檢查納入中小學生體檢項目。加強學生健康體檢管理和數據分析應用。

14.實施體質健康監測。每年開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每3年開展一次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每5年開展一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調研。全面開展學生常見病及健康影響因素監測與干預評價。建設全國學生健康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健全學生健康電子檔案,與衛生健康系統有關數據互通共享。加強學生健康管理,開展健康評價,為學生制定個性化健康指導方案、發放健康處方。探索建立特異性體質和特殊疾病學生健康管理制度。

15.加強學校急救教育。實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動計劃,完善學校急救教育標準,加強學校急救設施建設和師生急救教育培訓,納入教育「十四五」規劃,從人、財、物等方面予以保障。鼓勵開發和應用優質急救技能教育培訓課程資源,建設高水平急救培訓講師隊伍,加強適齡學生急救培訓,在師生中逐步普及急救知識和技能。

16.推進衛生設施建設。按照國家學校體育衛生條件試行基本標準,加強質量認證管理,高水平推進教學衛生、生活設施建設,高質量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新建學校的飲水、教室採光和照明、通風換氣、採暖、廁所和其他衛生設備,應嚴格執行最新國家標準。制定高校校醫院、中小學衛生室(保健室)配備標準。加強學校衛生標準宣貫及應用。

17.優化組織機構設置。鼓勵學校成立健康教育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提升健康教育能力,提供高質量健康教育服務。加強疾控機構學校衛生科所、區域性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高校校醫院和中小學衛生室(保健室)建設,配齊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拓展現有疾控機構、區域性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職能,加強業務指導和技術培訓。2022年,中小學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專(兼)職保健教師或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到70%, 2030年達到90%。

18.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開設健康教育等相關專業,支持高校設立健康教育學院,培養健康教育師資。加大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探索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醫療機構派駐等方式解決校醫和健康教育師資配備問題,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相關服務。實施學校健康教育教師培訓計劃,加強健康教育師資培訓,建立定期輪訓制度。把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重要內容,納入「國培計劃」。把健康教育作為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專(兼)職保健教師、健康教育教師、體育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重要內容。利用大數據、雲平台提高校醫醫療服務能力和健康教育水平。

19.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各地和高校要堅持成果、貢獻、業績導向,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實行分類評價,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師、校醫和保健教師按規定參加職稱評審。完善校醫等學校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准入、職稱晉升、待遇、評價和激勵機制。校醫參與學校健康教育、傳染病防控、值班值守等計入工作量,依標準核發薪酬。

20.建設專業研究平台。切實發揮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等智庫作用。各地和相關高校要加強健康教育教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成立健康教育教學等專家組織,服務科學決策,提高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專業化、科學化水平。

四、加強組織實施

21.強化組織領導。實施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5年)和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2021—2025年)。各地要把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納入規劃,加強統籌協調,落實工作責任,制定本地區實施方案和五年行動計劃。各校要建立校長負總責、分管校領導牽頭抓、相關部門保落實的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22.健全協作機制。構建各級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密切協作的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區域性中小學衛生保健機構等要為學校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持,鼓勵選聘醫務工作者擔任健康副校長。將符合要求的高校校醫院納入當地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提供公共衛生服務與基本醫療保障。將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小學校醫室建設納入政府公共衛生體系。推廣醫務託管、醫校協同等經驗做法,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學校醫務服務。

23.優化發展環境。持續推進健康中國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專項行動,實施健康學校建設計劃,遴選建設全國健康學校、健康教育改革試驗區和試點縣(市、區),將健康學校建設相關內容納入文明城市、健康促進縣(區)評價指標體系。大力宣傳地方和學校加強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典型經驗做法,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健康促進機制,營造健康教育環境,培育健康促進文化。

24.完善投入機制。加強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經費保障,納入學校年度預算。鼓勵社會資金、公益機構支持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多渠道增加投入。

25.納入評價體系。各地要強化考核,把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教育部門和學校負責人業績考核評價指標,納入學校督導評價體系,加強督導檢查。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市場監管總局

2021年8月2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