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
教科信〔2021〕2號
2021年7月1日
發布機關:教育部 網信辦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人民銀行
教育部網站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

教科信〔202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網信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通信管理局、財政廳(局)、中國人民銀行分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網信辦、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財政局、中國人民銀行分行,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台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教育新基建)是國家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牽引力量,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舉措。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教育新基建,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技術迭代、軟硬兼備、數據驅動、協同融合、平台聚力、價值賦能為特徵,加快推進教育新基建。以教育新基建壯大新動能、創造新供給、服務新需求,促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需求導向。聚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立足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動教育新基建,夯實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基礎條件。

堅持創新引領。深入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發揮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作用,推動教育數字轉型。

堅持協同推進。加強部際協同、部省聯動和區域協調,提高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的能力。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引導各方主體參與教育新基建,培育良好的發展生態。

堅持統籌兼顧。統籌傳統基建與新基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統籌存量與增量設施,注重盤活存量,避免重複建設。統籌網絡安全和信息化,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

(三)建設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結構優化、集約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體系,並通過迭代升級、更新完善和持續建設,實現長期、全面的發展。建設教育專網和「互聯網+教育」大平台,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數字底座。匯聚生成優質資源,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相融合的新校園,拓展教育新空間。開發教育創新應用,支撐教育流程再造、模式重構。提升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防護能力,保障廣大師生切身利益。

二、重點方向

(一)信息網絡新型基礎設施

充分利用國家公共通信資源,暢通連接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機構間的教育網絡。提升學校網絡質量,提供高速、便捷、綠色、安全的網絡服務。

1.建設教育專網。充分依託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互聯網已有建設基礎,根據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強國家主幹網、省市教育網和學校校園網的銜接,實現網絡地址、域名和用戶的統一管理。按需擴大學校出口帶寬,實現中小學固定寬帶網絡萬兆到縣、千兆到校、百兆到班,以及部省數據中心、高校超算中心等設施的高速互聯。深入推進IPv6等新一代網絡技術的規模部署和應用。

2.升級校園網絡。推動校園局域網升級,保障校內資源與應用的高速訪問。通過5G、千兆無線局域網等方式,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支持建設校園物聯網,推動安防視頻終端、環境感知裝置等設備聯網。通過衛星電視、寬帶網絡和寬帶衛星為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輸送優質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二)平台體系新型基礎設施

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平台融合發展,構建互聯互通、應用齊備、協同服務的「互聯網+教育」大平台。

3.構建新型數據中心。支持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混合雲模式建設教育雲,為本地區教育機構提供便捷可靠的計算存儲和災備服務。規劃整合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低小散舊」的數據中心,不鼓勵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建設數據中心。鼓勵區域和高校共享超算資源和人工智能算力資源,提供基礎算力工具。

4.促進教育數據應用。升級教育基礎數據庫,形成教師、學生、學校組織機構等權威數據源,為推動「一數一源」提供支撐。依託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推進跨部門、跨地域、跨層級的數據流動。提升教育發展動態監測能力,提升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強化精準趨勢分析能力。升級教育科學決策服務系統,建立教育發展指數,匯聚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數據,支撐科學決策。

5.推動平台開放協同。聚合各類教育應用,構建面向各級各類學校的開放平台。支持學校根據業務需要推動業務上雲,通過提供便捷、優質、可選擇的雲應用,支持學校開展教育教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建設開放應用接口體系,支持各方主體提供通用化的教育雲應用,構建多元參與的教育應用新生態。

6.升級網絡學習空間。升級面向廣大師生的網絡學習空間,兼容各類平台終端,支持開發網絡學習空間的移動應用,支撐泛在學習和掌上服務。依託空間匯聚各類終端、應用和服務產生的數據,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支撐,促進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有機結合。構建教育經歷服務體系,建立師生數字檔案,記錄存儲學習經歷與成果。

(三)數字資源新型基礎設施

依託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數字資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供給模式,提高供給質量。

7.開發新型資源和工具。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數字教育資源。加強戰略型緊缺人才培養教學資源儲備,支持國家電視空中課堂、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高等學校線上一流課程、網絡思政課程建設。引導研發支持教師備授課、網絡教研、在線教學的學科教學軟件和滿足特殊教育學生學習需求的個性化資源、設備、工具。

8.優化資源供給服務。匯聚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科技館等社會資源,共享社會各方開發的個性化資源,建立教育大資源服務機制。系統梳理各學科知識脈絡,明確各知識點間的關係,分步構建國家統一的學科知識圖譜。對現有資源進行分類標識,匹配學科知識圖譜。升級資源搜索引擎,通過平台模式為師生提供海量的優質資源和精準的資源服務。

9.提高資源監管效率。依託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提升數字資源供給監管能力,實現資源備案、流動、評價的全鏈條管理。把好數字資源准入關,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支持下的數字教育資源內容審核。利用區塊鏈技術保護知識產權,探索個性化資源購買使用和後付費機制。通過用戶評價和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推動數字資源迭代更新。

(四)智慧校園新型基礎設施

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利用信息技術升級教學設施、科研設施和公共設施,促進學校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一體化建設。

10.完善智慧教學設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體教學裝備水平,支持互動反饋、高清直播錄播等教學方式。部署學科專用教室、教學實驗室,依託感知交互、仿真實驗等裝備,打造生動直觀形象的新課堂。有條件的地方普及符合技術標準和學習需要的個人學習終端,支撐網絡條件下個性化的教與學。支持建設滿足教學和管理需求的視頻交互系統,支撐居家學習和家校互動。

11.建設智慧科研設施。推動智能實驗室建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科學實驗、記錄實驗數據、模擬實驗過程,創新科研實驗範式。探索實驗室安全智能監管和科研誠信大數據監管應用。促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高性能計算平台和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建設科研協同平台,提供虛擬集成實驗環境、科研實驗數據共享等服務,支撐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域的協同創新。

12.部署智慧公共設施。升級校園公共安全視頻網絡,基於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突發事件的智能預警,加強安防聯動,支撐平安校園建設。建設學校餐飲衛生監測系統,加強食材供應鏈管理和廚房環境管理,建立師生健康檔案,支撐健康校園建設。探索推進基於物聯網的樓宇智能管理,因需調節建築溫度和照明等,支撐綠色校園建設。

(五)創新應用新型基礎設施

依託「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創新教學、評價、研訓和管理等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13.普及教學應用。普及新技術條件下的混合式、合作式、體驗式、探究式等教學,探索新型教學方式。推動「三個課堂」等應用,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開發基於大數據的智能診斷、資源推送和學習輔導等應用,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開發基於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學伴等教學應用,實現「人機共教、人機共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4.創新評價應用。創新信息化評價工具,全面記錄學生學習實踐經歷,客觀分析學生能力,支撐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推動學生數字檔案在評價中的應用,轉變簡單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的學生評價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探索試行規模化在線考試、無紙化考試。

15.拓展研訓應用。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助力提升教學能力、優化教師管理。開發教研支撐應用,開展基於教學能力智能診斷與分析的自適應學習和網絡教研,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開發教師培訓應用,提供模擬實訓環境,提升教師信息化運用能力。開發教師能力評估應用,實現伴隨式數據採集與過程性評價,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16.深化管理應用。推動教育行政辦公數字化,支持全流程、全業務線上辦理,普及線上協同辦公、移動辦公等新形式。深化教育督導信息化,實現大數據支持下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評估。利用一體化服務平台,推動政務服務全程網上受理、網上辦理和網上反饋,實現一網通辦。探索利用智能技術開發自動化辦事應用,創新管理服務模式。

(六)可信安全新型基礎設施

有效感知網絡安全威脅,過濾網絡不良信息,提升信息化供應鏈水平,強化在線教育監管,保障廣大師生的切身利益。

17.增強感知能力。完善教育系統信息資產數據庫,掌握信息系統(網站)情況,繪製網絡空間資產地圖。基於教育專網開展網絡流量監測,及時監測安全威脅、發現攻擊行為。建立教育系統應急指揮網絡,提升安全事件發現、應急報告、協同處置、追蹤溯源等能力。匯聚安全威脅和情報信息,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研判,形成趨勢報告。

18.保障綠色上網。在教育專網主幹網和校園網互聯網出口建設網絡訪問防火牆,自動識別、過濾不良網站和信息。在中小學生個人學習終端增加青少年保護功能,保護學生視力健康,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支持開發適用於中小學生使用的安全瀏覽器等軟件和教育學習平台,從嚴限制廣告,杜絕不良信息,保障學生綠色上網。

19.推動可信應用。促進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提升供應鏈安全水平。有序推動數據中心、信息系統和辦公終端的國產化改造,推進國產正版軟件使用。推動建設教育系統密碼基礎設施和支撐平台,建立完善全國統一的身份認證體系,推動移動終端的多因子認證。利用國產商用密碼技術推動數據傳輸和存儲加密,提升數據保障能力。

20.健全應用監管。提升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教育軟件、在線教育平台和新型數字終端等監管的信息化支撐能力,推動新技術、新應用進校園審核備案。會同網信、公安部門開展人工智能算法備案、檢查和評估。建立完善教育信息化相關企業信用記錄,通過大數據分析各類應用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為事中事後監管提供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建立網信、發展改革、財政、通信、工業和信息化、金融等部門參與的協同推進機制,加大工作指導力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組織統籌,制定本地區教育新基建的實施方案,會同網信、通信、工業和信息化等相關部門將教育新基建納入本地區的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網信規劃和地方新基建支持範圍。

(二)健全標準規範

國家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覆蓋信息網絡、平台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標準規範體系。重點制定平台建設、數據治理、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標準,推動平台互聯、數據互通和安全可控。制定教育新基建各項任務的指標體系和建設指南,提高建設質量和效率。

(三)提升支撐能力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強管理、技術、服務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為可持續服務提供必要保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以產業孵化基地為載體,打通教育新基建的上下游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式發展。支持高校將前沿技術應用於教育新基建,推進產教融合,提供科技支撐。

(四)完善經費保障

地方各級教育、發展改革、財政、通信、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應加強統籌協調,優化支出結構,通過相關經費渠道大力支持教育新基建。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加強對薄弱環節和貧困地區的傾斜支持,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優化金融服務,支持教育新基建。

(五)強化監督評價

加強項目立項管理、採購管理、過程管理和績效管理,建立健全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體系和標準,保障工作質量。各地教育督導部門應將教育新基建重點任務納入對下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和對學校的綜合督導評估。探索建立動態監測和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動質量監測與效果評估的常態化、實時化、數據化。

教育部

中央網信辦

國家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財政部

中國人民銀行

2021年7月1日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