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二
卷二百二十一 ◄ | 文獻通考 卷二百二十二 經籍考四十九 |
► 卷二百二十三 |
|
子醫家
[編輯]- 《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針石湯火所施師古曰:針所以剌病也。石謂砭石,即石針也。古者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齊音劑,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瘉為劇,以生為死。
- 《漢·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手。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漢志》: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
《漢志》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隋志》:醫方二百五十六部,四千五百一十三卷。
《唐志》:明堂經脈類一十六家,三十五部,二百三十一卷失姓名十六家。甄權以下不著錄二家,十卷。
《唐志》:醫術六十四家,一百二十部,四千四十六卷失姓名三十八家。
王方慶以下不著錄五十五家,四百八卷。
《宋三朝志》:經脈四十六部,一百四十卷。醫術一百九十一部,二千九十九卷。
《宋兩朝志》:經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醫術八十四部,二百二十六卷。
《宋四朝志》:三十六部,二百九卷。
《宋中興志》:一百七十九家,二百九部,一千二百五十九卷。
※《黃帝素問》二十四卷
- 鼂氏曰:昔人謂《素問》者,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唐王砯注。砯謂:「《漢藝文志》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兼《靈樞》九卷,廼其數焉。」先是第七亡逸,砯時始獲,乃詮次注釋,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論》、《本病論》二篇,砯自號啟元子。醫經之傳於世者多矣,原百病之起瘉者,本乎黃帝;辯百藥之味性者,本乎神農;湯液則稱伊尹。三人皆古聖人也,憫世疾苦,親著書以垂後,而世之君子不察,乃以為賤技,恥習之。由此故,今稱醫者多庸人,治之失理,以生為死者甚眾。激者至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豈其然乎!故予錄醫頗詳。《隋志》以此書為首,今從之。
- 陳氏曰:黃帝與岐伯問答。《三墳》之書無傳,尚矣,此固出於後世依託,要是醫書之祖也。唐太僕令王砯注,自號啟元子。按《漢書》但有《黃帝內、外經》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嘉祐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承詔校定、補注,亦頗採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王砯者,寶應中人也。
※《靈樞經》九卷
- 鼂氏曰:王砯謂此書即《漢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之九也。或謂好事者於皇甫謐所集《內經》、《倉公論》中抄出之,名為古書也。未知孰是。
※《呂、楊注八十一難經》五卷
- 鼂氏曰:秦越人撰,吳呂廣注,唐楊元操演。越人渤海人,家於盧,授桑君秘術,明洞醫道。世以其與黃帝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採《黃帝內經》精要之說,凡八十一章。以其為趣深遠,未易了,故名《難經》。元操編次為十三類。
- 陳氏曰:《漢志》亦但有《扁鵲內、外經》而巳。《隋志》始有《難經》,《唐志》遂屬之越人,皆不可考。「難」當作去聲讀。
※《丁德用注難經》五卷
- 鼂氏曰:德用以楊元操所演甚失大義,因改正之。經文隱奧者,繪為圖。德用,濟陽人,嘉祐末,其書始成。
- 陳氏曰:序言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楊元操復為之注,覽者難明,故為補之,且間為之圖。首篇為《診候》,最詳,凡二十四難。蓋脈學自扁鵲始也。
※《虞庶注難經》五卷
- 鼂氏曰:皇朝虞庶注。庶,仁壽人,寓居漢嘉。少為儒,已而棄其業習醫。為此書以補呂、楊所未盡。黎泰辰治平間為之序。
※《金匱玉函經》八卷
- 鼂氏曰:漢張仲景撰,晉王叔和集。設答問雜病形證脈理,參以療治之方。仁宗朝,王洙得於館中,用之甚效。合二百六十二方。
- 陳氏曰:林億等校正。此書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之,曰《金匱玉函要略方》。上卷論傷寒,中論雜病,下載其方,並療婦人,乃錄而傳之。今書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以便檢用。其所論傷寒,文多節略,故但取《雜病》以下,止《服食禁忌》,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而仍其舊名。
※仲景《傷寒論》十卷
- 鼂氏曰: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撰次。按《名醫錄》云:「仲景,南陽人,名機,仲景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以宗族二百餘口,建安紀年以來,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傷寒居其七,乃著論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善醫者或云:「仲景著《傷寒論》,誠不刊之典。然有大人之病而無嬰孺之患;有北方之藥,而無南方之治,此其所闕者。蓋陳、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湯治傷寒。」其言極有理。
- 陳氏曰:其文辭簡古奧雅,又名《傷寒卒病論》,凡一百一十二方。古今治傷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
※《脈經》三卷
- 鼂氏曰:題云黃帝撰。論診脈之要,凡二十一篇。
※王叔和《脈經》十卷
- 鼂氏曰:晉王叔和撰。按唐甘伯宗《名醫傳》曰:「叔和,西晉高平人,性度沉靖,博通經方,精意診處,尤好著述。」其書纂岐伯、華陀等論脈要訣所成,敘陰陽表裏,辯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痾,纖悉備具,咸可按用。凡九十七篇。皇朝林億等校正。
※《脈訣》一卷
- 鼂氏曰: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
※《脈訣機要》三卷,《脈要新括》一卷
- 陳氏曰:通真子撰,不著名氏,熙甯以後人也。以叔和《脈訣》臲卼鄙俗處,疑非叔和作,以其不類故也。乃作歌百篇,按經為注。又自言常為《傷寒括要》六十篇,其書未之見。
※《巢氏病源候論》五卷
- 鼂氏曰: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業中被命與諸醫共論眾病所起之源。皇朝舊制,監局用此書課試醫生。昭陵時,詔校本刻牘頒行,宋綬為序。
- 陳氏曰:元方隋太醫博士。其書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按《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醫者可以參考。
※《雷公炮炙》三卷
- 鼂氏曰:宋雷學又撰,胡洽重定。述百藥性味,炮熬煮炙之方,其論多本之於乾甯晏先生。學又稱「內究守國安正公」,當是官名,未詳。
※《天元玉策》三十卷
- 鼂氏曰:啟元子撰,即唐王砯也。書推五運六氣之變。唐《人物誌》云,砯仕至太僕令,年八十餘,以壽終。
※《金寶鑒》三卷
- 鼂氏曰:衛嵩撰。嵩仕至翰林博士。《崇文總目》云:「不詳何代人,述脈候徵驗要妙之理。」
※《寶臟暢微論》三卷
- 鼂氏曰:五代軒轅述撰。青霞君作《寶臟論》三篇,著變煉金石之訣,既詳其未善,因刊其謬誤,增其闕漏,以成是書,故曰「暢微」。時年九十,實乾亨二年也。
※《聖濟經》十卷
- 鼂氏曰:徽宗皇帝禦制。因《黃帝內經》,採天人之賾,原性命之理,明營衛之清濁,究七八之盛衰,辯逆順之盈虛,為書十篇,凡四十二章。
- 陳氏曰:闢廱學生昭武吳褆注。
※通真子《傷寒訣》一卷
- 鼂氏曰:題曰通真子而不著名氏。用張長沙《傷寒論》為歌詩,以便覽者,《脈訣》之類也。
※《醫門玉髓》一卷
- 陳氏曰:不知作者。皆為歌訣,論五臟六腑相傳之理。
※《傷寒百問》三卷
- 鼂氏曰:題曰無求子。大觀初所著書。
※《醫經正本書》一卷
- 陳氏曰:知進賢縣沙隨程迥可久撰。專論傷寒無傳染,以救薄俗骨肉相棄絕之敝。
※《運氣論奧》三卷
- 鼂氏曰:宋朝劉溫舒撰。溫舒以《素問》氣運最為治病之要,而答問紛揉,文辭古奧,讀者難知,因為三十論、二十七圖,上於朝。
※《五運指掌賦圖》一卷
- 陳氏曰:葉玠撰。
※《脈粹》一卷
- 鼂氏曰:宋朝蕭世基撰。世基常閱《素問》及歷代醫經,患其難知,因綴緝成一編。治平中姚誼序之。
※《南陽活人書》二十卷
- 鼂氏曰:宋朝朱肱撰。序謂:「張長沙《傷寒論》,其言雅奧,非精於經絡者不能曉會。頃因投閑,設其對問,補苴綴緝,僅成卷軸。作於己巳,成於戊子。計九萬一千三百六十八字。」
- 陳氏曰:肱以仲景《傷寒》方、論,多以類聚,為之問答。本號《無求子傷寒百問方》,有武夷張藏作序,易此名。仲景南陽人,而「活人」者,本華陀語。肱,吳興人,秘丞臨之子,中書舍人服之弟,登第,仕至朝奉郎直秘閣。
※《傷寒微指論》二卷
- 陳氏曰:不著作者。序言元祐丙寅,必當時名醫也。其書頗有發明。
※《傷寒證治》三卷
- 鼂氏曰:宋朝王實編。實謂百病之急,無逾傷寒,故略舉病名法及世名醫之言,為十三篇,總方百四十六首。或云潁州人,官至外郎,龐安常之高弟也。
※《傷寒手求俗方》一卷
- 陳氏曰:甯海羅適正之尉桐城,民俗惑巫,不信藥,因以藥施人,多愈。遂以方書召醫參校刻石,以手求迷俗。紹興中有王世臣彥輔者,序之以傳。
※《補注神農本草》二十卷
- 鼂氏曰:宋朝掌禹錫等補注。舊說《本草經》神農所作,而《藝文志》所不載。《平帝紀》:「詔天下舉知方術、本草者。」「本草」之名,蓋起於此。梁之《錄》載《神農本草》三卷。書中有後漢郡縣名,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至張機、華佗始為編述。嘉祐初,詔禹錫與林億、蘇頌、張洞等為之補注。以《開寶本草》及諸家參校,採拾遺逸,刊定,新舊藥名一千八十二種,總二十卷。
※《大觀本草》三十一卷
- 陳氏曰:唐慎微撰,不知何人。仁和縣尉艾晟作序,名曰《經史證類本草》。按「本草」之名,始見《漢書·平帝紀》、《樓護傳》。舊經止一卷,藥三百六十五種。陶隱居增《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因注釋為七卷。唐顯慶又增一百十四種,廣為二十卷,謂之《唐本草》。開寶中又益一百三十三種。蜀孟昶又嘗增益,謂之《蜀本草》。及嘉祐中掌禹錫、林億等重加校正,更為補注,以朱、墨書為之別,凡新舊藥一千八十二種,蓋亦備矣。今慎微頗復有所增益,而以墨蓋其名物之上,然亦殊不多也。
- 石林葉氏曰:《神農本草》初但三卷,所載甚略。議者考其記出產郡名,以為東漢人所作。梁陶隱居始增修為七卷。然陶氏不至東北,其論證多謬語。唐顯慶中,蘇恭請重修,於是命長孫無忌等廣定,遂為二十卷,亦未盡也。自是偽蜀韓保昇與術家各自補緝辯證者不一。開寶中別加詳定,嘉祐初,復詔掌秘監禹錫、蘇魏公諸人再論次,遂大備。蓋《神農本草》外,雜取他書凡十六家云。
※《圖經本草》二十卷,《目錄》一卷
- 鼂氏曰:宋朝蘇頌等撰。先是,詔掌禹錫、林億等六人重校《神農本草》,累年成書奏御。又詔郡縣圖上所產藥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編述。於是頌再與禹錫等裒集眾說,類聚銓次,各有條目云。嘉祐六年上。
※《證類本草》三十二卷
- 鼂氏曰:皇朝唐慎微纂。合兩《本草》為一書,且集書傳所記單方,附之於本條之下,殊為詳博。
※《本草廣義》二十卷
- 鼂氏曰:皇朝寇宗奭編。以《本草》二部著撰之人,或執用已私,失於商確,並考諸家之說,參之事實,覈其情理,證其脫誤,以成此書。
- 陳氏曰:其書引援辯證,頗可觀采。
※《紹興校定本草》二十二卷
- 陳氏曰:醫官王繼先等奉詔撰。紹興二十九年上之,刻板修內司。每藥為數語辯說,淺俚無高論。
※《子午經》一卷
- 鼂氏曰:題云扁鵲撰。論針砭之要,成歌詠,蓋後人依託者。
※《銅人針灸圖》三卷
- 鼂氏曰: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詔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為式,分腑臟十二經,旁註俞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為圖法並主療之術,刻板傳於世。夏竦為序。
※《明堂針灸圖》三卷
- 鼂氏曰:題曰黃帝。論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明堂者,謂雷公問道,黃帝授之,故名云。
※《存真圖》一卷
- 鼂氏曰:皇朝楊介編。崇甯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範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王莽時,捕得翟義黨王孫慶,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其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始終,云可以治病,亦是此意。
※《膏肓灸法》二卷
- 陳氏曰:清源莊綽季裕集。
※《點烙三十六黃經》一卷
- 鼂氏曰:不著撰人,唐世書也。《國史補》云:自茗飲行於世,世人不復病黃癉。
※《肘後百一方》三卷
- 陳氏曰:晉葛洪撰。梁陶隱居增補。本名《肘後救卒方》,率多易得之藥,凡八十六首,陶並七首,加二十二首,共為一百一首。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病」之義名之。
※《千金方》三十卷
- 鼂氏曰:唐孫思邈撰。思邈博通經傳,洞明醫術,著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禁架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後世或能窺其一二,未有不為名醫者。然議者頗恨其獨不知傷寒之數云。
- 陳氏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其前類例數十條,林億等新纂。
※《千金翼方》三十卷
- 鼂氏曰:思邈著《千金方》,復掇集遺軼以羽翼其書,成一家之言。林億等謂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闢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針灸》,而《禁經》終焉者,皆有指意云。
- 陳氏曰:其末兼及禁,術用之多驗。
※《外臺秘要方》四十卷
- 鼂氏曰:唐王燾撰。燾在臺閣二十年,久知洪文館,得古方書數千百卷。因述諸病證候,附以方藥、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門。天寶中,出守房陵及太甯郡,故以「外臺」名其書。孫兆以燾謂「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針」,譏其為醫之蔽。予獨以其言為然。
- 陳氏曰:自為序,天寶十一載也。其書博採諸家方、論,如《肘後》、《千金》,世尚多有之;至於《小品》、深師、崔氏、許仁則、張文仲之類,今無傳者,猶閒見於此書云。凡醫書之行於世,皆仁廟朝所校定也。按《會要》:嘉祐二年,置校正醫書局於編修院,以直集賢院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校勘,蘇頌等並為校正。後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序,下國子監板行。並補注《本草》,修《圖經》,《千金方、翼》、《金匱要略》、《傷寒論》悉從摹印。天下皆知學古方書矣。
※《產寶》二卷
- 鼂氏曰:唐昝殷撰。殷,蜀人。大中初,白敏中守成都,其家有因免乳死者,訪問名醫,或以殷對,敏中迎之。殷集備驗方藥二百七十八首以獻。其後周頲又作三論附於前。
※《龍樹眼論》三卷
- 鼂氏曰:佛經龍樹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說,集治七十二種目病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