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074
卷七十三 ◄ | 新元史 卷七十四 志第四十一 |
► 卷七十五 |
食貨七 |
卷七十四·志第四十一
○食貨七
△鈔法
元初仿金人交鈔之法,有行用鈔,其制不可考。太宗八年,於元奏行交鈔,耶律楚材曰:「金章宗時初行交鈔,與錢通用。有司以出鈔爲利,收鈔爲諱,謂之老鈔,至以萬貫易一餅,國用日匱,當爲殷鑑。今印造交鈔,宜不過萬定。」從之。先是,太祖晚年,博州行元帥府事何實因兵燹後百貨不通,以絲效印置會子,一方便之。是爲用交鈔之始故。
中統元年,始造交鈔,以絲爲本。以銀五十兩易絲鈔一千兩,諸物之直並從絲例。蓋猶沿實之舊法。是年七月,又造中統元寶鈔。其文以十計者,曰:一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以百計者,曰: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以貫計者,曰:一貫文,二貫文,每一貫同交鈔一兩,二貫同白銀一兩。是又仿金人之大鈔、小鈔,而增爲三等雲。又以文綾織爲中統銀貨,其等有五,曰: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每一兩同白銀一兩,然銀貨終未施行。三年,敕私市金銀應支錢物,止以交鈔爲準。四年,諸路包銀以鈔輸納,其絲料入本色,非產絲之地赤聽以交鈔輸納。是年五月,立燕京平準庫,以平物價而利鈔法。尋命各路立平準行用庫,選富民爲庫、副使。後有賈胡交通阿合馬,欲貿交鈔本,私平準之利,以增歲課爲詞。世祖問戶部尚書馬亨,對曰:「交鈔可權萬貨者,法使然也。法者,主上之柄。使一賈胡擅之,何以令天下。」事始寢。
至元三年,諸路交鈔都提舉楊揖上鈔法便宜事,請以五十兩鑄爲定,文以元寶。從之。自後十三年,伯顏平宋,鑄揚州元寶,納於朝廷。十四年,大都所鑄者重四十九兩。十五年,所鑄者重四十八兩。至遼陽元寶,乃二十四年徵乃顏後所鑄雲。至元十二年,添造釐鈔,其等有三,曰:二文、三文、五文。初,鈔印用木板,十三年始以銅。十五年,以釐鈔不便於民,復罷之。十七年,中書省議:「流通鈔法,凡賞賜宜多給幣帛,歲課宜多收鈔。」從之。立畏兀兒交鈔提舉司。先是,至元九年,立和林轉運使兼提舉交鈔。至是,畏兀兒亦置提舉司。二十年。又立畏兀兒交鈔庫,蓋鈔法通行西北邊矣。
十九年,中書省奏準治鈔法,其通行條畫凡九事:
一,鈔庫倒昏鈔,每一兩加工墨三分。如官吏人等暗遞添荅工錢,自倒換十四兩以下決杖有差。
一,買賣金銀,付官庫依價倒換。私自買賣者,金銀斷沒,一半給告捉人充償,十兩以下決杖有差。
一,賣金銀者自首,免本罪,官收給價。買主自首者,依上施行。
一,金銀匠開張打造之家,憑諸人將金銀打造,鑿記匠人名姓於上。不許自用金銀造賣,違者依私倒金銀例斷罪。
一,拿獲買賣金銀人等,私行買放者,依例追沒斷罪。放者罪與同科。
一,收倒鈔,當面於昏鈔上就印毀訖,封記,將昏鈔按季解納。違者,決杖五十七,罷職。
一,鈔庫官吏侵盜金銀寶鈔,借貸移易使用者,依條畫斷罪,委管民長官按月計點。一,鈔庫官吏將倒下金銀添價倒出,更將本庫金銀捏合買者姓名,用鈔換出,暗地轉賣與人者,無論多寡,處死。
一,暗地將金銀到庫,不得添試殊色,非理刁蹬,違者杖五十七,罷職。然法雖嚴密,行之既久,物重鈔輕,不勝其弊也。
二十三年,中書省傳旨,議更鈔、用錢。吏部尚書劉宣獻議曰:「原交鈔所起,漢、唐以來皆未嘗有。宋紹興初,軍餉不繼,造此以誘商旅,爲沿邊糴買之計,比銅錢易於齎擎,民甚便之。稍有滯礙,即用現錢,尚存古人子母相權之意。日增月益,其法浸弊。欲求目前速效,未見良策。必欲創造新鈔,與舊鈔相權,只是改換名目,無金銀作本稱提,軍國文用不復抑損,三數年後仍與元寶文鈔無異。鑄造鋼錢,又當詳究。秦、漢、隋、唐、金、宋利病,著在史策,不待縷陳。國朝廢錢已久,一旦行之,功費不資,非爲遠計。大抵利民權物,其要自不妄用始。若欲濟邱壑之用,非惟鑄造不敷,抑亦不久自弊矣。「時桑哥用事,絀宣議不聽。是年,以張珪、朱清併爲海追運糧萬戶,賜鈔印,聽其自印交鈔,其鈔色比官造加黑印,朱加紅。自是,瑄、清富埒朝廷,卒以汰侈伏誅。
二十四年,改造至元寶鈔,其鈔樣爲葉李所獻。李嘗獻於宋,請以鈔代關子,宋人不能用。至是,世祖嘉納之,使鑄板。其通行條畫,凡十四事:
一,至元寶鈔一貫當中統寶鈔五貫。
一,依中統之初,隨路設官庫買賣金銀,平準鈔法。每花銀一兩入庫官價至元寶鈔二貫,出庫二貫五分。白銀各依上買賣。課銀一定,官價寶鈔二定,發賣寶鈔一百二貫五百文,赤金每兩價鈔二十貫,出庫二十貫五百文。
一,民間將昏鈔赴平準庫倒換至元寶鈔,以一折五,其工墨依舊例,每買三分。
一,民戶包銀願納中統寶鈔者,依舊聽四貫,願納至元鈔,折收八百文。
一,隨處鹽課每引賣官價鈔三十貫,今後賣引,許用至元寶鈔二貫,願納至元寶鈔四貫者聽。
一,茶、酒、醋稅,竹貨,彤粉、錫碌諸色課程,收至元寶鈔,以一當五,願納中統寶鈔者聽。
一,系官並諸投下營運斡脫,公私錢債,關借中統寶鈔,還至元寶鈔,以一折五出放,斡脫人員毋得阻滯。
一,平準庫官、收差辦課人等,如遇收支交易,務要聽從民便。若不依條畫,故行阻抑鈔法者,斷罪除名。
一,如用中統寶鈔貿易,止依舊價,無得疑惑鬥漲價直。有高擡物價者,罪之。
一,訪聞民間缺少零鈔,難爲貼兌。今頒行至元寶鈔,自二貫至五文,凡十一等,便民行用。
一,僞造通行寶鈔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定仍給犯人家產。
一,委各路總長及處管民上下半月計點,平準鈔庫長官、公出次官,承行各道宣慰司、提刑按察司常切體察,如有看徇,通同作弊者,一體治罪,亦不得因而搔擾沮壞鈔法。
一,應質典田宅,並以寶鈔爲則。無得該寫絲棉等物,低昂鈔法,違者罪之。
一,提調官吏不得赴平準庫收買銀,及多將昏鈔倒換,違者罪之。
一,條畫頒行之後,若禁治不嚴,流行滯澀,虧損公私,其親管司縣府官斷罪,解任路府判官亦行究治。終元之世,中統、至元寶鈔兼用,其條畫迄不能廢雲。
二十九年,令隨路平準庫存留鈔本。三十一年八月,詔諸路交鈔庫所貯銀九十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兩,除存留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兩爲鈔母,餘悉運於京師。
元貞元年,加重挑補鈔罪,仍優告捕者之賞。七年又定改補鈔罪例,爲首者一百有七,從者減二等,再犯者杖與首同,爲首者流。
至大十年,武宗以物重鈔輕,改造至大銀鈔,自二兩至二釐定爲十三等,每一兩準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赤金一錢。尚書省臣又請罷中統鈔,以至大鈔爲母,至元鈔本百萬定以給國用。三年,尚書省臣言:「昔至元鈔初行,即以中鈔本供億,仍銷其板。今既行至大鈔,乞以至元鈔輸萬億庫,銷燬其板,止以至大鈔與銅錢相權通行爲便。」又言:「今年印至大鈔本一百萬定,乞增二十萬定,與銅錢並用,分備侍衛及鷹房之費。「並從之。
四年,仁宗即位,尚書省臣以變亂祖宗舊法,俱伏誅。伏曰:我世祖皇帝參酌古今,立中統、至元鈔法,天下流行,公私蒙利,五十年於茲矣。
比者尚書省不究利病,輒意變更,既創至大銀鈔又鑄大元至大銅錢,倍數太多,輕重失宜。錢以鼓鑄弗給,新舊恣用,曾未再期,其弊滋甚。
爰諮廷議,允協輿情,皆願變通以復舊制。其罷資慚院及各處泉貨監、提舉司,買賣銅器,聽民自便。已發各處至大鈔本及至大銅錢,截日封貯。民間行使者,赴行用庫倒換。
未幾復詔收至大銀鈔。是時,河南行省右丞王約度河南歲用鈔七萬定,必至上供不給,乃下諸州收至大、至元鈔相半。衆慮方詔命,約曰:「歲終諸事不集,亦有司之責。」遣使白於中書省,遂許遍行天下。
至順二年十月,燒積年還倒昏鈔二百七十萬定。時監燒昏鈔者,欲取能史,概以燒鈔爲僞鈔,使管庫者誣服。獄既具,中書省左司都事韓元善知其冤,覆之,得免死者十餘人。又江南行臺御史許有壬行部至江西,會廉方使苗好廉監燒昏鈔,檢視少者日百餘人,好謙恐其有弊,痛笞之。從哺罪,率剔真爲僞,以迎其意,管庫使榜掠元完膚。有壬覆視,皆真鈔也。遂釋之。蓋燒昏鈔,本以除弊,而奉行不善,事枉人冤,則刻核者爲之也。
至正十年,詔天下以中統交鈔一貫文權銅錢一千文,準至元寶鈔二貫,仍鑄至天上通寶錢,以實鈔法。時右丞相脫脫再入中書,銳意更張鈔法。會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集賢翰林兩院官共議之。先是,左司都事武祺嘗建言:「鈔法自世祖時已行之後,除撥支料倒易昏鈔,以布天下外,有合支名目,於寶鈔總庫料鈔轉撥,所以鈔法疏通,民受其利。比年以來,失祖宗元行鈔法本意,不與轉撥,故民間流轉者少,僞鈔滋多。」戶都韙其言,凡合支名目令總庫轉支。至是,祺與吏部尚書偰哲篤俱迎合脫脫之意,獨集賢大學士呂思誠力言不可,語詳《思誠傳》。脫脫不聽。行之未久,物價騰貴。又值軍興,糧儲賞犒,每日印造不計其數。京師鈔十定易鬥傑不可得。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易。公私之鈔,積村不行,人視之如爲廢褚焉。
元之鈔法,一變於至大,再變於至正,皆欲錢皆欲錢鈔兼行,以實濟虛,其言似近理,而座以致亂,劉宣之議,可謂知本矣。
凡昏鈔,貫伯分明,微有破損者,併合使用,不用者罪之。大德二年,定昏鈔倒換體例二十五樣:
一,上截貫伯行使四字並貫伯俱全,無下截者。
一,止存二貫文省其貫伯,並鈔張上截俱俱損去者。
一,止存二貫文三字,其省字並鈔俱損去者。
一,止存二文二字,其貫省二字並貫伯下截俱損去者。
一,二貫文省四字俱全省去,貫伯邊一半並左邊上一角鈔紙不存者。
一,文省二字並貫伯左邊一半俱各損去者。
一,止損省字並一角鈔紙者。
一,損去貫字並貫伯右邊一半,並右邊鈔紙不存者。
一,字貫伯各昏爛不堪辨認,邊欄花樣可以辨認者。
一,碎爛補作一處用另紙襯貼,字貫可以辨認者。
一,邊角有火燒煙薰痕跡,面字貫可辨者。
一,油污鈔,字貫可認者。
一,鼠咬鈔。字貫可認者,俱合倒換。
一,損去二字近上一半,並近上鈔紙不存者。
一,損去二文省三字已上鈔紙,止存貫字,並貫伯邊欄可以辨認者。
一,二貫文省俱無。止有貫伯並下截鈔張者。
一,厚硬鈔紙無二字並一角,其貫文省三字並貫伯完全者。若二字微能辨認,尚可倒換。
一,損去二貫二字,並右邊紙不存者。
一,中心損去二貫文省科一字者。
一,中心損去二貫文省四字。
一,雨水氵弇陋損爛不可辨認者。
一,損去二文二字並已上鈔紙者。
一,鈔料火酒損邊,或下截並嬈去二字者。若不幹礙字貫及無行用庫退印,尚可倒換。俱不合倒換。
僞鈔。至元五年,詔:同造僞鈔人有侮過自首者,與免本罪。十五年,定造僞鈔者,不分首從,俱處死;知情分使人等,杖一百七;著爲令。二十五年,又定社長鄰右知而不首者,比附買、使犯人減一等科罪。元貞元年。詔:挑補鈔者,杖七十七,從杖五十七。大德十年,定挑鈔人再犯杖一百七、徙役一年。從杖一百七。呈慶元年,又定:買使挑鈔者,比買、使僞鈔例,杖九十七。其立法尤爲嚴急焉。凡歲印鈔數:
中統元年,中統鈔七萬三於三百五十二錠。
二年,中統鈔三萬九千一百三十九錠。
三年,中統鈔八萬錠。
四年,中統鈔七萬四千錠。
至元元年,中統鈔八萬九千二百八錠。
二年,中統鈔一十一萬六千二百八錠。
三年,中統鈔七萬七千二百五十二錠。
四年,中統鈔一十萬九千四百八十八錠。
五年,中統鈔二萬九千八百八十錠。
六年,中統鈔二萬二千八百九十六錠。
七年,中統鈔九萬六千七百六十八錠。
八年,中統鈔四萬七千錠。
九年,中統鈔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六錠。
十年,中統鈔一十一萬一百九十二錠。
十一年,中統鈔二十四萬七千四百四十錠。
十二年,中統鈔三十九萬八千一百九十四錠。
十三年,中統鈔一百四十一萬九千六百六十五錠。
十四年,中統鈔一百二萬三千四百錠。
十六年,中統鈔七十八萬八千三百二十錠。
十八年,中統鈔一百九萬四千八百錠。
十九年,中統鈔九十六萬九千四百四十四錠。
二十年,中統鈔六十一萬六百二十錠。
二十一年,中統鈔六十二萬九千九百四錠。
二十二年,中統鈔二百四萬三千八十錠。
二十三年,中統鈔二百一十八萬一千六百錠。
二十四年,中統鈔八萬三千二百佳,至元鈔一百萬一千一十七錠。
二十五年,至元鈔九十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二錠。
二十六年,至元鈔一百七十八萬九十三錠。
二十七年,至元鈔五千萬二百五十錠。
二十八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二十九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三十年,至元鈔二十六萬佳。
三十一年,至元鈔一十九萬三千七百六錠。
元貞元年,至元鈔三十一萬錠。
二年,至元鈔四十萬錠。
大德元年,至元鈔四十萬錠。
二年,至元鈔二十九萬九千九百一十錠。
三年,至元鈔九十萬七十五錠。
四年,至元鈔六十萬錠。
五年,至元鈔一百五十萬錠。
六年,至元鈔二百萬錠。
七年,至元鈔五一百十萬錠。
八年,至元鈔五十萬錠。
九年,至元鈔五十萬錠。十年,至元鈔一百萬錠。十一年,至元鈔一百萬錠。至大元年,至元鈔一百萬錠。二年,至大銀鈔一百萬錠。三年,至大銀鈔一百四十五萬三百六十八錠。四年,至元鈔二百一十五萬錠,中統抄一十五萬錠。皇慶元年,至元鈔二百二十二萬二千三百三十六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二年,至元鈔二百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三年,至元鈔二百萬錠:中統鈔二十萬錠。延祐元年,至元鈔二百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二年,至元鈔一百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三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四年,至元鈔四十八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五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六年,至元鈔一百四十八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七年,至元鈔一百四十八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至治元年,至元鈔一百萬錠,中統鈔五萬錠。二年,至元鈔八十萬錠,中統鈔五萬錠。三年,至元鈔七十萬錠,中統鈔五萬錠。泰定元年,至元鈔六十萬錠,中統鈔一十五萬錠。二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三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四年,至元鈔四十萬錠,中統鈔一十萬錠。天曆元年,至元鈔三十一萬九百二十錠,中統鈔三萬五百錠。二年,至元鈔一百一十九萬二千錠,中統鈔四萬錠。元之錢法。至元十四年,禁江南用銅錢。是年,日本遣商人持金來易銅錢,許之。十九年,又用左丞耿仁言。以鈔易銅錢,令市舶司以錢易海外貨,仍聽船戶通販抽分。至二十三年,乃蔡海外貿易者毋用銅錢。至大二年。詔舶商販鋼錢下海者禁之。二十二年,中書右丞盧世榮訂鑄銅錢,言鈔爲虛,幣宜括銅鑄至元錢與鈔參行。帝然之。已而不果。大德十一年,武宗即位,闊爾伯牙裏請更用銀鈔、銅錢,集議不行。及尚書省改鈔法,並議鑄錢。至大二年,大都立資國院,山東、河東、遼陽、江淮、湖廣、川漢立泉貨監六,產銅之地立捉舉司十九。是年十月,以行銅錢詔天下。御史言:「至大銀鈔始行,品目扶碎,民猶未悟,而又兼行銅錢。慮有妨礙。又民間拘銅器甚急,弗便。」詔與省臣議之。三年,遂鑄錢二等:曰至大通寶者,一文準至大銀鈔一釐,其錢文爲楷書;曰大元通寶者,一文準至大通寶錢一十文,其錢文爲西番篆書。歷代銅錢,悉依舊例與至大錢通用。其當五、當三、折二,並依舊數用之。至八月,又以行用銅錢詔天下。
四年,仁宗即位,罷至大錢,詔以鼓鑄弗給,新舊恣用,其幣日甚,與銀鈔皆廢不用。禮部尚書楊朵爾只曰:「法有便否,不當視立法之人爲廢。且銀鈔固當廢,銅錢與楮幣相權而行,古之道也,何可過遽乎!」言雖不用,時論韙之。
至正十年,置諸路寶泉提舉司於京城。明年,又立寶泉提舉司於河南行省及濟南、艾寧等路。未幾,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亦立提舉司等處。是年十一月,鑄至正通寶銅錢,千文準中統交鈔一貫,先是,翰林學士揭傒斯請兼行新舊銅錢,以救鈔法之弊。不報。至是,更定鈔法,並令鑄錢。詔曰:
我世祖頒行中統鈔,以錢爲文,雖鼓鑄末遑,而錢幣兼行之意已具。後造至元寶鈔,以一當五,名日子母相權,而錢實未用。今鈔法偏虛,民用匱乏,爰謀拯弊,必合更張。鑄至正通寶與歷代銅錢並用,以實鈔法。子母相權,新舊相濟,以上副世祖立法之本薏。
十六年,禁銷燬販賣銅錢。初,世祖以錢幣問太保劉秉忠,對曰:「錢用於陽,褚用於陰。今陛下龍興,沙漠君臨中夏,宜用楮幣。俾子孫世守之。若用錢,四海且不靖一遂屏銅錢不用。迨武宗用之不久。輒罷。至正錢、幣兼行,以實鈔法。未幾,盜喊蜂起。天下大亂,秉忠之言若合符節蔫。然歷朝並鑄銅錢,蓋,以備佈施佛寺之用,非民間通用也。
自世祖以後,中國用褚幣,西北諸潘仍行錢幣。其制有銀幣、銅幣。幣品,文爲汗名,冪爲人面或爲騎馬,詳泰西人所著《蒙古西域諸國錢譜》不具論。
這部作品在1930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33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