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晃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新晃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制定機關: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
新晃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在維基數據編輯
法律位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性法規在維基數據編輯
立法機關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在維基數據編輯
有效區域新晃侗族自治縣在維基數據編輯
收錄於 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在維基數據編輯

新晃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1986年4月12日新晃侗族自治縣第九屆人民代表大

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1986年4月28日湖南省第六屆人

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批准 根據1998年4月23日新晃侗族自治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關於修改〈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中少數民族公民結婚年齡規定的決定》修正 1998年5月30日湖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准 根據2007年1月8日新晃侗族自治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新晃侗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的決定》修正 2007年6月1日湖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批准)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結合新晃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政治、經濟、文化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自治縣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把自治縣逐步建設成為團結、民主、文明、富裕、和諧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是縣人民代表大會和縣人民政府。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縣的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自治縣人民政府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自治縣的國家行政機關。

第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證憲法、法律在本縣的遵守和執行,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

第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第三章第五節規定的縣級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本縣的實際,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本縣各項事業的發展。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本縣實際情況的,在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後,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第六條 自治縣繼承和發揚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提倡愛國守法、禮貌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重視人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倡導文明、健康、節儉的生活方式,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第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保障自治縣內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自治縣的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打擊、取締邪教組織。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支持各族人民開展有益於民族團結進步和身心健康的傳統節日活動和文化體育活動。

第八條 自治縣逐步建立健全保險、福利、救濟、優撫安置等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第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鄉鎮政權建設。鄉鎮人民政府指導幫助村民委員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工作。

第十條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中,除侗族代表外,聚居在本縣內的其他民族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各民族代表的名額和比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原則確定。

第十一條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中,侗族公民應占多數,其它民族應當有適當名額。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有侗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

第十二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的組成人員中,侗族公民應占多數,其它民族應當有適當名額。

自治縣縣長由侗族公民擔任。

第十三條 自治縣人民法院院長或副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或副檢察長中,應當有侗族公民。

自治縣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合理配備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工作人員。

第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本縣的特點和需要,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設置工作部門,並在上級國家機關確定的總編制內,自主地安排和調劑各部門的編制員額。

自治縣所屬工作部門要合理配備侗族工作人員和其他少數民族工作人員。

第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採取多種形式,積極從本縣各民族中培養幹部和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並注意在婦女中培養幹部和專業人才。

第十六條 自治縣的國家工作人員,享受民族地區生活補貼和邊遠艱苦地區工作津貼,其標準應當逐步提高,其他福利待遇也應當給予優待。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採取優惠政策,鼓勵和引進各類專業人才投身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各項社會事業建設。

自治縣對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顯著的勞動者,授予各種榮譽稱號,並給予物質獎勵;有重大貢獻的,給予重獎。

本條的實施辦法,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制訂。

第十七條 自治縣的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繫,聽取人民的意見和建議,關心人民的疾苦,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各族人民服務。

第十八條 自治縣在苗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苗族鄉。苗族鄉鄉長由苗族公民擔任。苗族鄉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備苗族工作人員。苗族鄉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採取適合本區域特點的具體措施。

自治縣人民政府有關苗族鄉的決定、命令和指示,應當適合苗族鄉實際情況。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採取措施,幫助苗族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第十九條 自治縣自治機關自主管理所屬的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其隸屬關係需要改變時,應事先徵得自治機關的同意。自治縣境內的行政、事業、企業單位,應當尊重自治機關的自治權,遵守自治縣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接受自治機關的監督。

第二十條 自治縣在國家宏觀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建立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推動縣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第二十一條 自治縣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步伐;積極爭取上級國家機關對縣域工業經濟發展在項目、資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傾斜。

第二十二條 自治縣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加速農業產業化建設,因地制宜地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確保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自治縣穩定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鼓勵土地使用權依法合理流轉,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增加農業投入,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加快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

自治縣保護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第二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大對養殖業的投入,採取措施確保養殖業安全,推動養殖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

第二十四條 自治縣加強林業建設。堅持以營林為基礎,普遍護林、大力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方針。鼓勵多種投資主體發展林業,誰造誰有,合造共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自治縣科學規劃林業建設目標,深化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建立比較完備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產業體系。

自治縣依法保護森林資源,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功能作用。禁止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毀林開墾。

自治縣的林業規費,用於發展自治縣林業和維護森林生態安全。

第二十五條 自治縣加強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禁止非法占用土地資源。

自治縣徵收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除上繳中央部分外,其餘部分專項用於自治縣耕地保護和開發。

第二十六條 自治縣依法保護、使用、管理水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加強河流的綜合治理,防治水害。鼓勵依法興辦小水電,保障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自治縣實行取水許可制度、河道作業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水資源制度,依法徵收的水資源費,作為自治縣開發利用、涵養保護水資源和規劃管理專項資金。

第二十七條 自治縣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加強環保治理工作。

自治縣加強氣象探測環境的保護,合理利用氣象資源,積極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第二十八條 自治縣加快交通事業發展。自治縣享受上級國家機關專項扶持和對民族地區的特殊政策優惠照顧,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縣、鄉、村公路等級和質量。

第二十九條 自治縣依法管理和保護境內的礦產資源。對可以由自治縣開發的礦產資源,實行統一規劃,合理開發。

自治縣徵收的礦產資源補償費,除上繳中央部分外,其餘部分專項用於自治縣礦產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

第三十條 自治縣在國家宏觀產業政策指導下,根據本縣的財力、物力和其他具體條件,自主安排本縣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級國家機關幫助自治縣的基本建設項目,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享受減少或免除地方配套資金的照顧。

第三十一條 自治縣堅持科學規劃和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積極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加快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

自治縣鼓勵居民在城鎮投資興業,發展城鎮產業,繁榮城鎮經濟,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

第三十二條 自治縣自治機關加大對本區域貧困鄉(鎮)、村的扶持力度,積極爭取上級國家機關在財政、金融、物質、技術、人才方面的支持,採取措施幫助貧困鄉(鎮)、村和貧困人口儘快擺脫貧困狀況。

第三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採取有效措施,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鼓勵在自治縣投資興辦各種所有製成份的企業,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同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事業單位開展經濟、技術協作。

第三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照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國家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自主安排使用屬於本縣的財政收入,調劑本縣財政預算,制定本縣財政管理實施辦法。

自治縣財政依照國家規定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級國家機關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和民族優惠政策轉移支付,以及上級國家機關確定的其它方式的照顧。同時享受上級國家機關對自治縣共享收入全部返還的照顧。

自治縣的財政預算支出,根據財力情況,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設立民族機動專項資金、預備費和民族工作經費。

第三十五條 自治縣的財政因國家政策調整所減少的稅費和應由上級國家機關給予的政策性補助,報請上級財政以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足額補貼。

自治縣如遇嚴重自然災害,使財政預算收入預算支出發生減收增支時,享受上級國家機關給予加大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等照顧。

第三十六條 自治機關對國家撥給本縣的民族補助費和各項專用資金實行專款專用。

第三十七條 自治縣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大力推進高中階段教育。

自治縣設立民族中學,在鄉鎮建設好寄宿制學校,全面落實國家的扶貧助學政策。

自治縣設立民族職業學校,建立職業培訓中心,積極開發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大力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建立職業技術人才就業機制。

第三十八條 自治縣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社會組織個人依法興辦教育事業。

第三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教師培訓,努力提高師資素質。

第四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尊重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護學校財產,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

第四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科學研究機構建設,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人才,改善科學技術人才的工作條件。自治縣的科學技術人才應面向縣域經濟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推廣應用科學研究成果,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第四十二條 自治縣堅持文化事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加強文化團體、基層文化組織和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開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各族人民體質。

自治縣大力發展廣播、電視、電影、郵政、通信、網絡等事業。

第四十三條 自治縣充分挖掘、整理民族風情、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資源,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發展旅遊業,並享受國家旅遊產業建設的照顧。

自治縣對境內的旅遊資源實行科學規劃、合理開發、依法保護、永續利用。

自治縣自治機關鼓勵投資開發自治縣旅遊資源,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四十四條 自治縣發展衛生事業,加強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加強公共衛生工作,加強地方病和傳染病防治工作,建立完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和衛生服務體系,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

自治縣重視民族傳統醫藥研究和開發利用,支持民間醫生依法行醫。自治縣加強食品衛生、勞動衛生、環境衛生的監督工作。

第四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開展同外地的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協作。

第四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安全生產,切實加強安全監管工作,保障勞動者的生命安全。

第四十七條 自治縣根據國家和湖南省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實行計劃生育,制定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具體辦法。

第四十八條 自治縣在行政區域內逐步實行殯葬制度改革。

第四十九條 十二月五日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

第五十條 本條例自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之日起施行。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性法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