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望溪先生全集 (四部叢刊本)/集外文卷第三
方望溪先生全集 集外文卷第三 清 方苞 撰清 蘇惇元 撰年譜 景上海涵芬樓藏戴氏刊本
|
望溪先生集外文卷三
議
修
祖陵廟寢議
乾隆元年二月初二日奉
上諭
祖陵廟寢宜重加丹雘特命〈臣〉等稽古禮文謹按禮記
春秋修其祖廟周官守祧職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其
廟則有司修除之其祧則守祧黝堊之蓋古者近廟每
祔必新故專舉修除祧或久而剝漶故專舉黝堊其實
臨祭則祧必修除歲遠則廟必黝堊亦互相備也言黝
堊則丹艧可知矣春秋書魯世室屋壞左傳曰書不共
也公羊穀梁傳曰譏久不修也然則年代久遠牆垣棟
桷皆宜審察而謹修之宗廟之禮然則山陵廟寢不應
異義請
勅下工部擇堂司官明愼者周視詳度具奏謹議
喪禮議
欽惟我
皇上仁孝性成踐行古昔聖王之道致喪三年再下
明詔命羣臣詳稽典禮此在
聖躬爲至德而敎孝作忠實化民成俗之要道也〈臣〉等
謹按夏商之禮自孔子已歎其無徵周衰典廢后王不
降德司徒不縣𧰼籍藏故府黎獻無聞是以諸侯喪禮
孟子亦未之學漢興河閒獻王得邦國禮五十六篇上
之而武帝便安秦儀莫能承用自東漢魏晉六朝以逮
唐初羣儒議禮之文尙有引用者而其書遂亡自是以
後皇王喪紀類皆隨俗傅會隱情失義與禮經不應用
此顯學之儒深惜庸臣淺識雖有賢君不能將順其美
坐使天經地義曠絕不行猶幸先聖遺文散見周官儀
禮戴記及七十子所傳述者猶未盡泯〈臣〉等謹詳考經
傳參互相證擇其無戾今制而可存古義者條具以聞
竊惟我
皇上徇齊典學凡聖經賢傳及儒先所論辨
聖心洞然具見其表裏伏望立中制節定爲
本朝國恤之經俾四海臣民惟
皇之極觀感率由自飭厥性永永年代守爲典法〈臣〉等
無任悚息待
命之至
禮記王制喪三年不祭惟祭天地社稷爲越紼而行事
蓋天子承統於天爲祖宗守社稷故雖親喪可暫以私
屈也謹議二十七月內
天地社稷之祭
皇上躬行暫用吉服終事而釋
周官大宗伯王若不與祭祀則攝位量人職凡宰祭與
鬱人皆受斚瀝而皆飮之天地社稷旣親承事宗廟之
祭胡爲不可以親也古者父爲繼祖之子斬祖爲適孫
齊統之上承彌重則哀之下逮彌遠故緣祖考之心達
孝子之義雖旣葬時祭不可廢而使宰宗人將事焉謹
議旣葬
宗廟時祀前期以聞命諸臣攝祭
周官小宗伯之職大田帥有司饁獸於郊軍將有事則
與祭有司將事於四望大烖及執事禱祠於上下神示
肆師之職與祝侯禳於畺及郊餘小祭祀大祝小祝將
事不惟宅憂可使人攝也謹議自朝日夕月以下凡外
祭祀前期以聞遣官致祭
禮記閒傳斬衰三升旣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
禮有以故興物者衰杖絰帶是也故漸易而輕使哀情
象之謹議百日以後
皇上衣靑絹裏以縞冠裏亦如之加靑緯帶從衣
禮記喪服四制父母之喪十三月而練檀弓篇練練衣
黃裏縓緣此小祥之易服也謹議小祥之後
皇上衣青紬裏絹淺藍冠緣亦如之
禮記閒傳又期而大祥素縞麻衣玉藻篇縞冠素紕旣
祥之冠也謹議大祥之後
皇上衣元青緞裏以縓冠裏亦如之自受服易青至大
祥朔月月半之奠或朝夕上食仍用白衫冠無緯終事
而釋大祥後不復服
儀禮士虞禮中月而禫禮記閒傳禫而纖無所不佩謹
議
皇上禫祭後衣藍緞表衣石靑冠朱緯帶佩畢具
古者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後世加以二十七月何
也禮記喪大記禫而從御吉祭而復寢蓋旣禫居外寢
婦人可從而與執事矣然必更四時吉祭始復內寢吉
祭之期寛以浹月然後無弗逮故於古有加焉謹議二
十七月內元旦冬至不受朝賀遇大典
陞殿暫服吉終事而釋
春秋之義臣子一例故日事君猶事父也儀禮喪服傳
君至尊也父至尊也禮記昏義爲天王服斬衰服父之
義也古者端衰無等謹議自齒朝以上冠衣宜從
上所服在師中則仍其常服
禮記雜記大夫次於公館以終喪士練而歸疏謂邑宰
之士歸其所治邑也又曰大夫居廬士居堊室尊卑外
內之有別蓋以稱情而責其哀敬之實焉謹議文臣在
京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在外兩司以上中外武臣二
品以上皆終喪不得嫁子娶婦下此以周期爲限本身
則終喪不得娶妻聽樂宴賓視此謹議
貴州苗疆議
〈臣〉聞貴州羣苗與他省世有土司者異蓋散居谿谷彼
此不相統屬寨大者不過三五百家一戸中丁眾力強
則小戸服焉此戸衰弱又別推眾強者爲頭目萬不能
爲大害於州縣聞近日守土之官以苗人傷殘病死地
多空虛議募人屯田乘其衰弱而據其要害以〈臣〉所見
惟熟苗所居與州縣壤接建堡興屯扼其要害可以制
生苗之岀入誠爲有益若生苗所居山峻谷深地勢陿
隘難立城郭而山徑四通萬不可招募屯田蓋天地之
德本宜並育並容況奪其世世生長之地絕其妻子衣
食之源使無以自存雖目今救死扶傷未敢妄動而少
少生聚則必奮死以相爭奪阻兵殘殺終無已時至於
從前已經設兵戍守如淸江丹江等處止宜擇水路深
通湖南之粟可方舟而下廣西之粟可溯流而上者增
兵開鎭據其中央臨制四旁每年兵糧皆自他省載運
其地若全無苗民則量招屯戸與戍兵相倚爲氣勢
尙有苗民則止於戍兵住宅前後各畱地二畝以種菜
蔬外此仍還土苗耕種聽通商旅列市肆其水路不通
與通而灘淺不利船行之地則戍守之兵盡數撤囘其
與鎭戍鄰近及水路之旁土苗百家以上則擇其爲眾
苗所信服者授以百總之職置土兵五人二百家以上
則置把總土兵十人三百家以上則置千總土兵十五
人皆照綠旗兵弁賜俸給糧而絲粟不取於苗其不願
者亦𦗟之如此則近苗慕歸附之利遠苗無侵擾之害
而苗疆可永遠安定矣我
皇上深識遠見盡除苗地租賦誠和輯苗民之要道但
新改歸流之苗以納租爲苦而歸附熟苗尤苦差役聞
各省苗疆不獨
欽差及本地上司往還路過搬運行李盡役熟苗卽家
丁書役承差出入亦然是以熟苗不得自營生業深爲
苦累宜著
功令惟
欽差量定夫役其餘官員俱照內地雇夫不得空役熟
苗至於戍守之兵舍熟苗無人運糧山谷崎嶇盡一人
之力不過米三斗食至戍所存者二斗交糧之後歸
途竟無糧可食如此而不思變計則未得生苗之地先
大傷熟苗之心熟苗離心則生苗之地恐終難久據〈臣〉
所以請水路難通之地戍兵盡數撤囘者此也又環苗
疆大小村落皆宜勸土人築堡開壕種樹冬日習武而
量減其租賦於一堡之中擇二三雄武老成爲眾所信
服者爲堡長給以頂帶比樂舞生有司加禮
朝廷閒歲小加恩賞則到處皆有土兵緩急足恃視養
綠旗當差之兵更爲得力而所費無多此所謂爲難於
其易圖大於其細也
塞外屯田議
自古控抱關塞制馭戎狄莫善於屯田蓋省運餉之費
則國用易充而民力不至於疲且以農夫爲戰士則習
飢勞耐寒暑筋骨堅強緩急足恃今準噶爾外雖歸順
其心尙不可知必
廟謨早定戰守有備將材士武然後精神可以折衝不
敢妄動〈臣〉聞塞外開墾之地已經注籍者自 以西
至歸化城東西將及五萬頃〈臣〉請卽籍其現在耕農爲
衞卒無論兄弟親戚奴僕必家有餘丁三人然後許其
受田以正身爲衛卒而餘丁力耕盡免其租賦未墾之
地則召募山陜邊民官子牛種立房舍歳給銀糧期以
三年地熟然後使自食其力環歸化城三百里內凡有
可開之田漸次召募開墾務可養衛卒二萬家伏乞我
皇上先遣滿漢大臣宅心公平材識岀眾者二人巡視
規度以地之肥瘠爲差凡正卒一人所授之地必可給
十二三口衣食農功畢則帥餘丁開濠築堡二三月農
功未興亦然十一月至正月則𦗟其結伴不拘人數入
山步圍則數年之後塞外正卒得二萬人並羨卒得勝
兵八萬口內之兵可以有缺不補漸次減半部署旣定
然後擇大臣一員爲屯田經略歸化城以東設屯田兵
道三員其西其北各設兵道一員武弁至參遊而止聽
兵道節制鄂勒昆戍守處設都統一員聽經略節制環
歸化城三百里內衛卒必半有妻子每年七月發萬人
赴鄂勒昆更番戍守其有險可依之地則造立土城水
草甘美則隨處築堡建墩以通烽火凡田連二三十頃
必於西北畔開濠種樹當要路者至兩三重則居者有
蔽而寇不能測永爲金湯之固矣至於歸化城以東已
墾之田有係諸王大臣及各旗官弁産業者環歸化城
可開之地有𫎇古駐牧者以
皇上之命量其所值賜以金帛自無所難爲國家建萬
世之業不可以惜官費用也
臺灣建城議
臺灣府治建城眾議皆以爲難然不過慮其土疏地時
震雖成易毀工役甚大勞費無已時耳不知設守重洋
與內地異而臺灣變亂皆自內作非禦外寇比也其地
之門戸曰鹿耳門近府治號稱天險港容三舟旁皆巨
石鋒稜如劒㦸舟行失尺寸頃刻沈沒內設礮臺所恃
以爲固也然往者
王師平鄭克塽近平朱一桂皆乘風潮水高港平眾艘
奔赴毫無阻礙大兵一入卽獲安平港巨舟斷賊去路
而招撫府市人民南北路農商聞風絡繹綑載而至相
依以自保物力旣充軍氣自倍賊戰不能勝守無可據
惟散而逃耳追而躡之隱死無地故旬日可坐定也曩
令朱一桂有城可據收府市人民財物以固守南北路
隔絶不通大兵雖入攻之不拔坐守安平曠日相持兵
罷食盡欲由鹿耳門饋餉濟師則風潮不便勢難更入
智勇俱困自拔之不能遑言克敵哉若謂築城以禦外
寇則又闇於形勢者也兩征臺灣皆先整兵泊舟澎湖
之南風澳以候風潮風潮之便歲不過一時時不過數
日若盜賊竊發或外番窺伺泊舟於澎湖則夕至而朝
捕之矣至南北二路可通之地雖多然如南路之蟯港
北路之八掌溪海翁港鹿仔港甲西二林三林中港竹
塹蓬山惟小舟可入其巨港大舟可入者不過南路之
打狗東港北路之上淡水其次則北路之笨港鹹水港
耳地遠府治縱有外寇不取道於此備設礮臺増益汛
兵朝夕巡視足矣大洋之中舟難久停循數推理絕無
萬有一然之慮也凡闇於事理之人妄議建置更革未
有不滋後患者
國初以海賊入寇議於海船可入處下梅花椿不知黃
河入海氣力峻猛海船必不能溯流而上妄於雲梯關
下樁覆舟敗葦遇樁而止壅以濁流數十年後淤爲平
地海口路塞淮黃泛溢
聖祖仁皇帝親巡再三指授方略費
國帑鉅萬僅乃復通松江海潮出入之地舊有戈船底
繫鐵索鐵菱三角小毛朝夕乘潮岀入不知所事或奏
罷之其後沙停成港海潮大入而不能出漂流崇明太
倉諸州縣六七萬家蓋害伏於無形非明者不能見也
今議臺灣築城毋乃𩔖此若不早遏後此悔不可追矣
江南閩廣積貯議〈傳貴本小有不同蓋先生初稿也今從王本厚子云方氏家譜〉
〈所載同此鈞衡識〉
周官以荒政聚萬民其十有一皆庶政足以寛民者也
捐上所有以予民者僅居其一曰散利縣都之委積以
待凶荒是也而其本計則在五黨之相賙司稼之均民
食士師之通民財易所謂勞民勸相也三年耕則有一
年之食九年耕則有三年之食所以積於不涸之倉藏
於不竭之府也然古之爲積貯者與今異古者上公營
國不過九里而民皆散處於中田故管子曰野與市爭
民言其聚散之數相倚爲多寡也自井田廢而民之聚
者不可散歷世相仍通都大郡有人滿之患其尤聚者
如江以南之金陵嶺以南之番禺其土之入所贍者十
之一又如閩南諸郡崎嶇山澤地狹而人眾其土之入
所贍者三之一是不待天爲之災苟有風潮之阻遠方
之粟不至寛者數月劇者旬時而民已坐困矣捐上所
有以賑之當其時則不易徧屢而行之則不可繼故今
之計莫若使民自爲積民自爲積而後事可常也令牧
民者比次境內中家以上使家爲囷倉秋冬之交遠商
麋至中家計日而自備其食富民倍之其上三之其上
五之歲十一月官稽其入二月而出之聽其自糶富者
斥其餘不失十二之利而貧民皆有所恃矣所患者胥
吏之紛擾與不肖有司之假貸而是者可責之大吏
也雖然此一切之計也察萬貨息耗之情則固有其本
焉以中人爲準日再食不過一升鹽費不過一錢而酒
之耗數倍於米煙之耗數倍於鹽故上腴之地皆爲煙
圃五種之美半化爲糟醨此東南之公患而在人聚土
狹之區則更劇也若嚴斷二者其於民食可益三之一
此世所目爲迂闊鄙瑣之談也然古之治天下者至纖
至悉也故蓄積足恃蓋分數明也雖周公之建典管子
之易政亦是而已矣
渾河改歸故道議
渾河改歸故道其名甚美而切究事理則其患有來年
卽可徵驗者有十年之後不可救藥而今尙伏於無形
者蓋始爲此議者但見五十年前渾河時漫於固霸秋
稼雖傷麥收常倍民咸利之不知爾時本無隄岸任其
漫流故二三百里閒雖不廢耕稼而室廬甚少自改故
道入勝芳淀往時濁流游盪之地民皆定居村堡相望
𫝑難遷徙今雖令民自築護村土埝而無竹木石葘卑
薄壚疏不惟難禦伏秋之漲卽春夏水潦少昌固南霸
北之民己不免蕩析離居之患此情勢已見萬口同咨
者也爲此議者但見永定河未開以前水至固霸則泥
沙盡停而淸流會白溝河以入淀數百年淀無停淤以
爲改復故道當與昔同而不知水勢地形今昔迥異蓋
河湜未築任其游盪力緩勢散故泥沙盡沈而會於白
河者皆淸流又有深廣數百里之淀以容之故久而無
患及隄岸旣立水束力強奔騰洶湧泥沙難定且見今
金門閘壩之外固南霸北良東永西不過百里視當年
容水之地僅得四分之一則伏秋汎漲會入白河者必
不能無泥沙白河力弱則先淤白河白河力強則必淤
淀內白河淤漲過猶可開通淀內淤人力萬難挑濬十
年之後全淀盡淤〈自渾河入勝芳淀後淀已淤十之六七〉子牙河所挾畿
南眾水渾河所挾塞門眾水不能入淀必橫穿運河不
惟漕運難通而沿河之地城郭人民皆一朝而化爲巨
浸矣聞自建金門閘後渾河已半行三角淀外惜下流
仍入淀中恐終不能無淤塞耳必就渾河下流別開河
道引入淀之流盡行淀外按圖揣度惟由東沽港北至
青光以下會大淸河可以達津入海然必於上游引玉
帶河爲尾水以刷泥沙新河兩旁堅築泊岸岸外寬作
遙隄以防異漲然後無潰溢以淤淀湍悍以穿渾河之
患古人治水至險艱之地焚石鑿山必開通而後止今
淀外之地不過高下不齊用力不至若此之艱難也如
慮工費浩繁以改復故道爲𥳑便則未知伏秋汎漲近
河村邑吿災請賑將無虛歲卽置黎民之死病於不問
而
國家勞費正自無窮是所謂以冥冥決事也
黃淮議
黃河有六七十年以前久釀之患淮河運河有二十年
來積漸因循隱伏之患黃淮合流東至雲梯關入海相
傳從前關下卽海口
國初以防海寇下樁雲梯關覆舟敗葦遇樁而止河流
旁漱淤沙漸移漸長迄今由雲梯至海口約二百四五
十里中有青沙夾沙又有仰面橫沙正當口門俗稱鐵
門檻灘康𤋮三十五年童家口決河督董安國以海口
淤淺別開馬家港引河導黃河由小河入海姧民王繹
之利黃水能腴已田倡議建攔黃壩堵截河流三年後
始知其害拆壩而受病已深且壩址尙存下流愈淤愈
高矣三十九年二月河督于成龍堵塞馬家港口六月
復決建議畱二十丈口門至今未閉河分二道流愈緩
沙愈停矣此久釀之患萬口所同咨也康𤋮六十一年
河決朱家海黃流入洪澤湖者逾年湖底日墊日高而
人不悟數年前折磨盤墩建新閘改故道每歲伏秋黃
流倒灌淸江浦以入運河河身日墊日高人雖知之而
偷安目前以至有今日此所謂積漸因循隱伏之患也
洪澤湖之㡳日高則無以受長淮聚匯之眾流運河之
底日高則無以受淸口之暴漲故連年皆患伏秋水大
其實非水大也乃湖河底皆淤墊容水之地少耳洪澤
數百里之淤墊雖神禹復生無道以疏瀹淸浦運河秋
冬閉閘可濬而在此時亦不急之務以雖濬而地狹河
淺不足以洩洪澤之異漲也黃淮上流旣無法可施惟
海口深通下流暢無壅然後上流可免衝決方今急
務莫如乘霜降水落即急築馬家港口〈此口原寛二十丈今衝開百餘〉
〈丈每遇伏秋倒𣻌佃湖支河之內瀰漫無際安海阜三州縣隄內居民頻年水患甚劇若得閉塞亦可以甦數〉
〈州縣之民〉使河流不分則勢猛而新沙不停倣古戈船之法
急作方底淺舷之船二三十號船尾左石各立兩柱底
繫鐵索鐵菱三角小矛於鐵門檻上流兩岸排豎鉅石
設轆轤每船用篾纜麻索八條分繫船尾四柱繩結轆
轤人挽篾纜乘流下灘過灘三五丈卽轆轤人挽而上
分班復下灘沙雖堅屢經菱矛爬搔急流乘之不過旬
月必次第開通此費少而功大實奇策可用〈若鐵門檻沙離海口〉
〈尙有三五里則只須每船多三五健卒乘流下隨轉舵赴岸引纜而上兩岸轆轤繩纜井不必用〉萬一
沙堅如鐵掛菱矛而不動則港口旣閉引河可以挑濬
〈馬家港引河至出洋處約一百四五十里現在通流〉宜卽開闢此河使深廣與大
河等束以遙隄挑築旣畢便引全黃之水注新河而
堵塞舊河可使二瀆安流百年無變舍此別無救敗之
策但開通馬港恐淮安海州境內諸水無歸則宜於鄰
河趨會之處別開支河總匯入海州之漣河會同入海
然後有利無害雖工費必數百萬金而錫數百萬生靈
以數百年安瀾之福每歲省修築之費數十萬收淹沒
田禾蠲免之正賦數十萬每遇異漲省賑濟之帑粟數
十百萬日計不足歲計有餘明者當能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