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訪書志/卷十四
卷十三 ◄ | 日本訪書志 卷十四 |
► 卷十五 |
僅存賦及詩四卷,雜文以下無之,無目錄、後跋,與《江文通集》合為一函。賦四十一篇,詩六十三篇。按《思王集》原書三十卷,久佚。後人從類書選本中鈔出為此集。《提要》所稱嘉定癸酉宋刊本,賦四十四篇,詩七十四篇。自張燮、汪士賢以下漸有增入,無復減少者。此本賦四十一篇,所原似更在嘉定本之前,故所載反略。其中往往有缺字,又如《矯志》詩題下註:「『作孚』之下脫二句。」《三家集》則僅於字下註一「闕」字,陳朝輔本則並不註闕脫。其餘異同,更難悉數,大抵皆出後來臆改,則此本可貴也。每半頁十行,行十八字,左右雙邊,中縫在橫線下題「陳集」,其刊當在嘉靖間,其款式實源宋本。按明朱之蕃有《唐百家集》,其版式字體略與此同,而所載唐人集亦唯存詩、賦,此本或亦朱氏所刊與?
明萬曆元年東陽王乾章刊本,凡十卷。首《故太尉喬公碑》,與別本異。元和顧澗薲以黃筆校蘭雪堂活字本,以薲筆校舊鈔本,以墨筆校《後漢書》、《文選》及各本,精審之至,聊城楊氏重刻《蔡集》,即此本也。
此本原初陳仲魚征君舊藏,目錄前有魚圖像印,又有「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監我」方印。後為唐端甫仁壽所得,有「唐仁壽讀記」印。端甫多藏古本,余得其手校《晉書》,其宋板《晉書》為李木齋所得,並附記之。
前有元祿庚午可昌序稱:「得《襄陽集》三集,不問字畫善否,篇什多寡,遽命剞劂氏以刻諸板,其所訛缺,姑仍舊本,以俟智者校焉。」書分下、中、下三卷,凡《遊覽》五十七首,《贈答》三十一首,《旅行》三十首,《送別》四十首,《宴樂》十七首,《懷思》十五首,《田園》十九首,其二百九首。首題「孟浩然詩集卷上」,次行題「須谿先生批閱」,三行題「吉安元鼎校正」,(當是日本人。)中縫題「襄陽集」。按《四庫》著錄為明人刊本,有王大源、韋滔二序,此本皆脫。余所見須谿批點名家詩集,多不載舊序,是其陋也。或坊賈刪之。又士源序稱,集其詩二百一十七首,分為四卷。此本卷數皆不合,知非唐人綴輯之舊。須谿評語類傷佻儇,亦無所發明。唯據《眾妙集》云:「《除夜有懷》一首為崔途詩」。頗見考證。校之明本分體編詩,以近體為古詩,又竄入他人之詩者,相去天淵矣。
案明閔齊伋及汲古閣刊本作三卷,知篋無此二書,未識與此本異同若何。惟有明朱謦所刊《唐百家詩》本亦作三卷,亦分類編詩,而《贈答》類《宿廬江寄廣陵舊遊》之下,《荊門上張丞相》之上,多出詩十二首。又下卷《田園》類之後有《美人》類七首,《時節》類三首,《拾遺》三首,此本亦無之。然《遊覽》類既有《春晚詩》,不應《初秋九日》等詩又別出《時節》一類。《美人》類之詩亦大半可入《懷思》類中。余疑朱本為、後人綴拾浩然佚詩,而妄立名目以附於後。至《清鏡嘆》、《涼州詞》、《庭橘》三首,又分三類。故題為《補遺》。其實宋本至《田園類》而止,別無《美人》、《時序》二類為此本所佚也。
《提要》又引《容齋隨筆》疑其《示孟郊詩》時代不能相及,此本及朱本皆有之。又謂《長安早春》一首《文苑英華》作張子蓉,而《同張將軍薊門看燈》一首亦非浩然遊跡之所。唯朱本有《長安早春》一首在《時節》類,此本則二首皆無之。然則此本於孟詩雖有所佚,尚無宋以後人竄入之弊,固校孟詩者之標準也。至朱本與此本字句異同互有長短,則當參校而得之。
余歸後,聞黃蕘圃所藏宋本尚存吳中,則此本未足奇也。
《須溪先生校本韋蘇州集》十卷(元刊本)
[編輯]首有王欽臣序,次目錄。首行題「須溪先生韋蘇州集卷第一」,次行題「蘇州刺史韋應物」。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卷中多校錄異同之字間有評語。末有何湛之兩跋,須溪此本多據何本補入者。其第二卷《呈崔郎中》之上補入三「篇」,《雪夜下朝》之下補入四篇。第五《答棐處士》下補入十八首。第七《秋景詣瑯琊精舍》之下補入三首。第八末補入一首。共補入二十九首,皆低一格。《拾遺》八首,則云:「熙寧丙辰校本添四首,紹興壬子校本添三首,乾道辛卯校本添一首。」則是《韋集》自嘉祐本以至何湛之本凡六本矣。原序五百七十一首,按目錄除補遺外,只五百五十五首;以何本補入二十九首,則當為五百八十四首,其數皆不相應,未知其故。昔人云「獨憐幽草澗邊生」,宋板作「澗邊行」,以「生」為誤。此詩在第八卷,「幽」下註云:一作「芳」;「生」下註云:一作「行」。則知作「生」、作「行」皆宋板所有矣。今世行者,康熙中項絪以北宋本翻雕,稱即王欽臣本。又毛晉所刻王、孟、韋、柳四家本,行篋中無此二書,未知何如。然須溪據六本以校定此本,則所得多矣。
後序
[編輯]韋應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其詩如深山采藥,飲泉坐石,日晏忘歸。孟浩然如訪梅間柳,偏入幽寺。二人趣意相似,然入處不同。韋詩潤者如石,孟詩如雪,雖淡無采色,不有輕盈之意。德祐初秋看二集並記。(此不著人名,當即須溪總評也。)
又按:《提要》云:「項本分十四類,原篇雲『分類十五』,殊不可解。」此本亦十四類,而序亦作「十五」,則非誤也。然則此與項本分類皆非欽臣之舊。
陶韋合刻跋(按此則何湛之並有《陶集》刻本,此在須溪跋後。)
《詩》三百十一篇,所為美刺,要皆抒於性情,止於理義,無所為而為,不求工而工也。後之為詩者,以為一秇而競趨之。至於唐,且以為制科之羔雁已。嗟乎!以詩而博名高取世資,必且為快目艷心之語,驚魂動魄之談,適人之適而非自適,其適安在?其抒情而止理義,說者謂詩盛於唐,予謂至唐而漓也。晉處士植節於板蕩之秋,遊心於名利之外,其詩沖夷清曠,不染塵俗,無為而為,故語皆實際,信《三百篇》之後一人也。唐刺史作,不虧情理,少涉濃郁,未必與處士雁行。乃效陶潛諸作,可稱逼肖,蓋似者,其模仿之工,不盡似者,則時尚所移也。雖然,曠代希聲,寥寥寡和,若刺史者,亦處士之後一人也。倘褅尼立而並袷二祖,則陶幾入室,韋漸升堂,意味風流,千秋並賞。予因合刻之,聊以存古人三百十一篇之遺意雲。園居士何湛之書。(按此序不著年月,當再考。)
此本《詩集》,首先標楊齊賢、蕭士贇名,次標「吳會郭雲鵬校刻」。《文集》首卷則標「郭雲鵬編次」,不列齊賢、士贇名,蓋以《文集》無兩家註故也。其目錄後有「嘉靖癸卯春元日寶善堂梓行」篆書木記。
《天祿琳瑯》亦載此本,以郭氏不自為序跋,疑雲鵬為書估。今按:此本於楊、蕭二註刪削過半,又增以徐禎卿之說,當非書估所能為。然楊、齊二註正以詳贍為貴,雲鵬意取簡約,而學識不足以定去取,適形甚陋。特以撫刻差精,為《天祿》所收耳。
首有元大德癸卯劉將孫序,次目錄,前題「須溪先生劉會孟評點」,次附錄各家序跋及須溪《總論》,次年譜。以下唯卷一題「會孟評點」,(《文集》卷一亦有此題。)餘卷並無之。據將孫序(將孫系會孟之子。)知此本為高楚芳所編,蓋楚芳刪次各家之註,而附以會孟評點也。其詩亦分類編次,而與魯訔、黃鶴本皆不甚合。明代白陽山人、金鸞、許自昌等所刻,皆從之出;而並遺劉將孫序,遂不知編此本者為何人。朱竹垞竟謂出之蔡夢弼,尤失考矣。《四庫》著錄本但稱前載王洙、王安石、胡宗愈、蔡夢弼四序,知其所見亦明刊本。蓋此四序原在《附錄》中,明刊本刪存此四序,並劉會孟《總評》十一則盡刪之,篇中評語竟不題「會孟」名,其為庸妄何可勝言!《提要》引宋犖謂杜村評點自劉辰翁始,劉本無註。元大德間有高楚芳者,刪存諸註及劉評附之,此本疑楚芳所編也。是則國朝唯宋牧仲得見此本。(《天祿琳瑯》所收亦白陽山人本。)今又二百餘年,余始從日本得之,以印證牧仲之說,亦一快也。《提要》稱篇中所集諸家之註,直贗錯雜,蓋指偽東坡註而言;不知此編絕不載東坡註,劉將孫□已明言之。《提要》未見劉序,又未暇細核全書,故意此千家註中必有東坡註,遂漫為此說也。
余又藏一本,每半葉十二行,行亦二十三字。序文每行減一字,版幅亦略縮小,亦為元刊,而摹印在後,且塗抹滿紙,遠遜是本,附記於此。
《增廣註釋音辯唐柳先生集》二十卷、附《別集》、《外集》、《附錄》(南宋刊本)
[編輯]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六字。首乾道三年陸之淵序,次劉禹錫《柳先生文集序》,又次諸賢姓氏,曰:「中山劉禹錫編,河南穆修敘,眉山蘇軾評論,胥山沈晦辯,南城童宗說音註,新安張敦頤音辯,新安汪藻記,張唐英論,雲間潘緯音義。」其書分類編次與穆修本合,惟彼以《非國語》為四十四、四十五兩卷,此則合並詩文為二十卷,而以《非國語》為《別集》。其《外集》則采自沈晦本,《附錄》下逮紹興,當為潘緯所定。考《柳集》有四十五卷者,為劉禹錫所編,(禹錫本附《墓誌》、《祭文》於第一卷,穆修本則不附之,卷數與禹錫本同。)有三十三卷者,為元符間京師開行。又有曾丞相晏元獻二本,而無二十卷之本。據陸之淵序,似潘緯所據本亦三十二通,則此二十卷為坊賈所合無疑。《四庫》著錄麻沙本,系四十三卷,是又據穆修本分之。余亦藏有此本,每半葉亦十三行,行二十三字。然分合雖殊,實無盈缺,唯其卷一下題「南城先生童宗說註釋,新安先生張敦頤音辯、雲間先生潘緯音義」,故《提要》據以為說,其實此宋本無此題也。《提要》稱書中所註,各以「童雲」、「張雲」、「潘雲」別之,不似潘緯自撰之體例,疑本各自為書,而書賈合之,其說誠是。蓋五百家註本有張敦頤《柳先生歷官記》,此本無之,則知其於張說有刪削矣。又此本註中多詳音訓,而略於事實,唯童宗說頗徵史傳,而與韓氏詁訓本多同。其不著姓名之註,則又與五百家註相出入,疑其互有攘取也。編中所載「一本」與五百家悉合,疑魏仲舉即以此為藍本也。今穆修四十五卷之原刊既不傳,麻沙四十三本亦為難覯,明代翻刻,訛謬宏多,然則以此當《柳集》之祖本可矣。
或疑此本不缺宋諱,又四周雙邊而黑口,當是元以下本,未必為宋刻。余謂不然,余所見麻沙宋本不避宋諱者甚多,小字《唐文粹》其一也。四周雙邊及黑口亦起於南宋,而元人承之,詳見余《古刻源流考》及《留真譜》中。且元人刻書,字體皆趨圓潤,(即如《千家註杜詩》是也。)此刻字體則純是南宋格。(余仁仲《穀梁傳》是其證。)又紙質堅而薄,是宋閩地所產,元、明人無之。況此書元麻沙本已改其款式,《提要》所據本是也。
明崇禎中,閩中黃燁然、黃也剛與《劉蛻集》合刊本。有「小野節」、「小島學古」印記。首載正德丁丑王鏊序,知其從王本傳刻者。王刻世尚有之,又有宋本,舊在顧之逵家,顧澗薲曾為校訂,云:「《龍多山錄》『樵起辛而遊,泊甲而休』。刻《武侯碑陰》獨謂『武侯治於燕奭』見宋刻而知正德本之謬」。今此本亦沿其誤,似未足珍。然樵自序前不標「《孫可之文集》序」六字,樵自題銜在序後,猶是古式,勝於汲古本遠矣。近日南海馮氏重刊《可之集》,自言得見澗薲兩校本,又見黃蕘圃校本。顧氏且云:「有《唐文粹辨證》之役,遍搜唐集……勘正。」知必於《文粹》所載可之文,一一校錄。馮氏參校重刊,宜乎折衷一是。今以馮氏本對勘,不唯《文粹》佳處不能從,(《開元雜報》,《文粹》作「帛其縵,誌其末」。謂以帛覆藏之也。《廣雅》:「幔」,覆也。《說文》無「幔」字。蓋「縵」與「幔」通。今本作「帛,而漫誌其末」,「帛」字遂無著。)即此本是處,亦多改刊,如書《何易於》「城嘉陵江南」,蓋謂益昌縣城在嘉陵江南耳。(按:唐益昌縣,今四川保寧府昭化縣。縣城適在嘉陵江南,唐屬利州刺史。利州,今廣元縣,在昭化縣北。下雲刺史崔樸自上遊泛江東下,即謂利州刺史也。故易於自雲「為屬令」,若非本州刺史,安得稱屬令乎?)馮本從俗作「河南刺史」,而以「城嘉陵」斷句,為不辭矣。其他顯然謬誤,馮氏略不能訂正,且有各本不誤而馮本獨誤者,此由重寫失於覆勘之故。(別詳《劄記》。)吾不知「多見校本」謂何,甚矣!傳刻古書之難也。
明崇禎癸未,閩中黃燁然刊本。(與《孫可之集》合刻,亦小島藏本,森立之《訪古志》載之。)其自序蓋以天啟甲子吳緋所輯六卷本重加補綴者。吳緋序則云:「舊稿本之桑悅,悅故振奇士,即偽造伊世珍《瑯寰記》者也。」按此本所載蛻文,不見於《文苑》、《文粹》兩書者尚多,或疑有偽作。然《文泉子》原書十卷,《書錄解題》尚著錄,則亡佚不久;或桑悅故有傳鈔本,未可以《瑯寰記》一概例之。唯此本以《文粹》所載對勘,亦多脫誤,(如《諭江陵耆老書》,誤「諭」為「論」。《嬴秦論》「而先立與」,脫「而先絕其術欲有立」八字。《獻南海崔尚書書》「今閣下」下,脫「則踰垣塞牖而已雖然當閣下」十二字。其他字句差違,尤難枚舉。)良田展轉鈔刻之故。《四庫》著錄有崇禎庚辰閩人韓錫所編《文泉子》一卷,先於此刻四年。又有閩齊伋刻本,稱《拾遺集》,余俱未得,不知與此本詳略異同若何。然原集既不存,恐皆以吳緋為藍本,亦未有以遠過之者也。
存一、二兩卷,無序文及刊行歲月,亦不知註者為何人。審其字體、紙質,的為朝鮮人刻板。卷首題「《樊川文集》卷一」,下記「夾註」二字,次行題「中書舍人杜牧」,旁註「牧之」二字。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註亦十七字,註頗詳贍。卷末又附添註,註中引北宋人詩話、說部,又引《唐十道志》、《春秋後語》、《廣志》等書甚多,知其得見原書,非從販鬻而出,當為南宋人也。自來著錄家無道及者,豈即朝鮮人所撰與?惜所存僅二卷,不得詳證之耳。森立之《訪古志》稱為寶素堂舊藏,顧無小島印記,當是偶未鈐押耳。
唐沙門不空撰。不空西域人。唐代宗時贈司空。所翻經律甚多,亦兼通外典,此《表制集》皆其當肅、代兩朝所上表啟及答制也。末附徐浩所撰《不空碑》文一首。此集南、北《藏》皆不載,蓋已佚矣。首題「《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一」,次行題「上都長安西明寺沙門釋圓照集」。圓照之序在第一卷內,目錄附於卷後,古式也。
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首有紹熙四年楊萬里序,序後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宅書籍鋪印行」,世謂之「府棚本」。蓋陳氏在臨安刊書最多而且精也。今觀此本,刻印雅潔,全書復完美無缺,信可寶也。《披沙集》,《四庫》未著錄。據誠齋序,推挹甚至,當為晚唐一作手。明朱警刻《百家唐詩》,稱皆以宋本裒刻,所收咸用詩,即據此本。行款亦同,唯刪其卷首總目,其中間有墨丁、訛字。席氏《百唐詩集》又源於朱本,皆補填之,而誤字尤多。如《緋桃花歌》首句「上帝春宮思麗絕」,「宮」,席誤「官」。末句「爭教比物芳心歇」,朱本「心」字墨丁,席本補「菲」字。《短歌行》「下在黃埃上須漸」,朱、席本「漸」誤「慚」。《小松歌》「短影日斜不滿尺」,朱、席本「日」作「月」。《劍喻》「誰是的提絜」,朱、席本「的」誤「■〈白旬〉」,不成字。《放歌行》「至哉先聖情」,朱本「聖情」二字空,席本補「先哲」二字。《覽友生古風》「皴皵老松根」,席「皵」誤「散」。《題友生叢竹》「蒲箑今無種」,席「蒲」誤「晡」。《江南曲》「鄉夢欲成山鳥啼」,席本「鳥」誤「烏」。《寄修睦上人》「相憶由來一無事」,席本作「無一」,又「相似不似寄數字」,此本「相」字空缺,朱本同,席本補「相」字。《古意》「論交通財能幾何」,朱、席本「通」誤「過」。《昭君》「蠻夷莫敢侵」,席本「夷」作「彜」。《贈來進士鵬》「灘急五更風」,席本「灘」誤「難」。《酬鄭進士》「新居深似白雲間」,席本「白」誤「自」。《友生見訪》「共約冰銷日」,席本「約」誤「酌」。《春晴》「新詩吟未穩」,朱本「穩」字墨丁,席本補「就」字。《酬蘊微》「訪君還獨還」,朱、席本「君」字並空缺。《分題雪霽望爐峰》,朱席本「霽」並誤「花」,席本「爐」上增「香」字。《雪十二韻》「陂椿吐白蓮」,朱、席本「舂」誤「椿」,「槎面江搖錫」,席本「樓面光搖錫」。《廬山》「稜收雪氣昏」,朱本同,席本「雪」空缺;「作賦偶無孫」,朱、席本「孫」誤「人」。《謝友生遺端溪硯瓦》「淺小金為鬥」,席本「淺」作「碊」,觀下句「泓澄玉作堤」,則作「淺」是也;「想樂與天齊」下缺一句,朱、席本皆同。《山中夜坐》「一床山月竹」,朱本同,席本「山」作「秋」。《送韋主簿》「嚴風愛日淚闌干」,席本「嚴」作「巖」。《夏日別余秀才》「沖漠非吾事」,朱、席本「漠」誤「漢」。《寄題從兄坤載》「雨中寒樹愁鴟立」,席本「鴟」誤「鵶」。《題劉處士居》「月過修篁影旋」,席本「旋」作「漸」。《和友人喜相遇》「文賦歌詩略不專」,朱、席本「略」誤「路」,又「謝思寧許夢魂通」,席本「許」作「計」。《和修睦山居》「不論軒冕及漁樵」,席本「及」作「與」,與下句「性與情違漸漸遙」復。《觀山榴》「卻應羞得強青青」,朱、席本「羞」誤「著」。然亦有宋本誤席本較正者,如《寄楚瓊上人》「靜對五峰秋」,此本作「對靜」。《雪十二韻》「童癡為獸捏」,此本、朱本「捏」誤「沮」。《夏日別余秀才》「嶽麓雲深麥雨秋」,此本「麥」誤「夌」。是則當分別讀之。《全唐詩》編為三卷,校之,有兼從朱、席二本者,然未見此本,故猶有誤字。
此本為日本寶歷十三年所刊,首有皆川願序,稱以元時刻本重校上木。首載東坡序,題銜稱「門人翰林學士」云云。稱其通家子有島氏藏《歐集》二本,其一為元時刻本,因合校刻之。第一卷為賦與雜文,蓋即據《居士集》而截去首卷之詩、賦與雜文為第一卷,以下次第悉與《居士集》合。未知所據原本如此,抑皆川願等刪其詩?然每卷正文中,多列異同。其每卷末所載校刊人姓名,亦悉與前本合,則知即從前本出也。皆川願所校異同則列於欄外,其中多稱「蘇本」、「宣和本」,蓋其所見一本夾入註中之語,尤為精善,故亟錄之。
首有大德辛丑劉須溪之子劉將孫序,次大德丙午毋逢辰序,次《年譜》六葉,不題撰人名氏。首題「《王荊文公詩》卷第」,二行題「雁湖李璧註」,三行題「須溪劉辰翁評點」,蓋與明嘉、隆間海鹽張宗松刻本同出一原,張本刪須溪評語耳。唯張本缺前劉、毋二序,又缺《年譜》。其第三十卷及第五十卷均缺尾葉,今並鈔於後。據將孫序,知須溪於雁湖註亦略有刪節,故盧抱經所註長塘鮑氏宋槧十七卷殘本(宋本存第一至三卷、十五至十八卷、二十三至二十九卷、四十五至四十七卷。)尚有魏鶴山一序,註中每有多至數條者。然宋本亦無第三十卷、五十卷,則此二葉獨賴此本以存,殊足貴也。
右朝鮮活字版。首山谷子黃垺序,次許尹敘。據《敏求記》言,舊藏《山谷詩註》,目錄首缺二版,此本有之,則知是從宋本出也。每半版十行,行十七字,註雙行,行十七字。有「養安院藏書」記。
首門人魏衍記,記後低一格為政和丙申王雲題,末有弘治丁巳楊一清跋。據云:初刊於漢中,後又得定本於江東故家,遂再版焉。然此本日本元祿三年亦有翻刊,每半版八行,行十六字,體勢與宋板《山谷集》合,當從宋板翻雕者也。然則此本為《後山詩集》之最善本矣。
相傳陳同甫所輯《六君子文粹》之一也。此本僅存十四卷。以《淮海集》校之,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及繁文者,在他人則為妄,在同甫則為嚴,此自關乎學識也。
此宋槧謝薖《竹友集》十卷,鐫刻精良,紙墨朗潤,宋槧之絕佳者。《四庫提要》云:「今所行本只四卷,又有詩無文」。其所著錄之十卷本,乃明謝肇淛從內府鈔出,然傳鈔者仍希,故百年來著錄家仍不見《薖集》。若宋槧原本,則自明內府外,無著錄者。然則此本為天壤間孤本已數百年,無論今日也。初為日本向山黃村所藏,余謂宜重刊以廣其傳,因借得用西法影撫之。未幾,余將歸,黃村好余之刀幣古泉數十事,乃議以此原本交易之。薖與兄逸,同列「江西詩派」中。據苗昌言跋:此《集》得之於其子敏行,即其所編次。又稱:二謝交遊遍天下,既沒之後,「為之傳、序、哀詞、祭文者甚眾,今未暇博詢而遍錄也。特取呂舍人之所書,摹其真跡於後」。夫以薖之文行,烜赫一世,生平酬應之作,當不下數十冊。此《集》名為十卷,其實詩不過二百六十二首,文不過二十五首,並其傳、序、哀詞、祭文不載。其編次之謹嚴,可謂不誣其先。則昌言稱敏行之「詩律有典型」者,亦為實錄。今人名不出裏閈,身前刻集,卷耑題詞連篇累牘,轉瞬化為煙雲。讀此《集》,知古人篤實,所以傳世愈遠也。
余歸後,得金山錢氏小萬卷數所刊謝本,其誤脫不下數百事,良由謝氏以寒夜急錄,不能精審;加以展轉傳訛,故不可讀。乃別為《劄記》,入《續群書拾補》中。
《集》分上、下二卷,首梅堯臣序,首題「和靖先生詩集序」,不冠以「林」字,次行題「太常博士宛陵梅堯臣撰」。(明沈行輯本刪除「宛陵」二字,以置於年月之後。又序文「寧海西湖」之上,沈本改「寧海」為「錢唐」。)序文於「和靖」皆提行,其根源於北宋無疑。今就明沈行輯本校之,沈本多出《春日寄錢都使》一首,《和虢略秀才》一首,《傷朱寺丞》一首、《林山人隱居》一首、《洞霄宮》一首、《宿洞霄宮》一首。又「草泥行郭索,雲水呌鉤輈」二句。其重輯本不載、見於此本者,《秋懷》一首、《寄輦下莫降秀才》一首、《梅花》二首、《西湖小隱》一首、《東竹寄曹州任懶夫》一首。又《和病起》一首,此本在《和謝祕校西湖馬上》之下,沈本以《和安秀才次晉昌居士留題壁》之下。其他字句異同,更難枚舉,然則沈氏亦未見此本也。《宋志》載《林逋詩集》七卷,又二卷。《書錄解題》雲,《和靖集》三卷,《西湖紀逸》一卷。然本傳雲「所傳三百餘篇」。此本篇數亦相合。則《志》所稱「七卷」、「又二卷」,與《解題》所稱「三卷」者,不知為誰誤。《淡生堂書目》載此書不著卷數,僅署「二冊」,或是此本。至明正德丁丑沈行輯本則為四卷。國朝康熙中,吳調元刊本因之。昔劉後村以《摘句圖》證和靖詩之多逸,為之惋惜。今此本《秋懷》以下六首全篇宛在,竟為沈行、吳調元本所脫,不尤可鄭重哉!
明崇禎庚辰進賢熊人霖校刊,蓋據萬曆張維樞刻本重雕者。目錄後附《始末征》。首樓昉原序,次萬曆乙巳張維樞所撰《忠簡傳》。又有附刻《雜錄》,則建炎二年高宗所賜誥敕及宋濂、解縉以下題跋。按國朝義烏縣王庭曾重編本為八卷。據《提要》稱,增入《諫止割地》一疏,而以樓昉原序及明初方孝孺序弁於篇首。今此本無《諫止割地疏》及孝孺序,有樓昉、張維樞序,亦小有不相應者。惜篋中無王庭曾本,未能一一校對之耳。
首題《誠齋集》卷第幾,次行題「廬陵楊萬里廷秀」。計《江湖集》七卷,《荊溪集》五卷,《西歸集》二卷,《南海集》四卷,《朝天集》六卷,《江西道院集》二卷,《朝天續集》四卷,《江東集》五卷,《退休集》七卷,合為四十二卷。按《誠齋全集》本一百三十三卷,今著錄家所傳朱竹垞影宋本,有劉煒叔序,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每卷後有「嘉定元年春三月男長孺篇次,端平元年夏五月門人羅端良校正」。此本皆與之合,的系從宋本影鈔,唯前無劉煒叔序。又《文獻通考》載《江湖》、《荊溪》、《南海集》俱有自序,何義門所見宋賓王藏本,《江西道院》、《朝天續集》亦有自序,此本皆無之。岳珂《桯史》稱《朝天續集·韓信廟詩》「淮陰未必減文成」句,麻沙刻本訛「文成」為「宣成」,此本作「準陰何必減宣成」,意者原於麻沙本。當時本僅刻《詩集》,非影鈔者之有所略也。
無序跋。首有「奚疑齋藏書圖記」,末有「嘉靖庚申至月慶州府尹龜巖李公剛而所贈,此書板在是府」,當亦朝鮮人所題。首行題「晦庵先生朱文公詩集卷第一」。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字體古樸,當是明初所刻。每卷後附《考異》,知非茍付剞劂者。
萬曆丙辰黃州守王世德刊。據其自跋,從原本出,蓋猶葉水心所刊原書也。葉序後有瞿九思及郭士望序。《祭呂東萊文》六篇在第二十二卷,鄒本移於第二十三卷。明崇禎癸酉鄒質士刊本即從此本出,而頗有訛字。國朝康熙四十八年,其永康族裔重刊,所據此本有永康知縣姬肇燕序。獨怪同治戊辰永康胡氏重刊此書,而所據以辨訛考異者,僅崇禎鄒氏本及道光間陳坡刊本,而萬曆黃州本、康熙永康本皆不得見焉。胡為龍川鄉後進,而又為楚中書局提調,未必此二本竟絕於世,毋亦搜訪之未周乎?
明萬曆戊午郭鳴琳刊本,徐𤊹所輯。前八卷為臯羽本書,九、十兩卷為《附錄》。按《四庫》著錄為平湖陸大業本,則有《遺集》二卷,《遺集補》一卷,此本無之。意陸氏所據為弘治間儲巏刊本,故以其所遺別為兩書,此本已匯入八卷中。徐興公以博洽名一世,又與臯羽同郡,其所訂當不至大謬,惜筐中無陸本,不得一互校之也。
明弘治乙丑廬州府同知崔嵩刊,有後跋,稱從蜀本錄出,而次第則從元本。蓋以蜀本將各集匯並,失靜修本意,故仍從元本,以《丁亥集》為首卷也。每集首行題下著「保定崔嵩校正」。《附錄》,房山賈彜編。《續集》題「後學楊俊民裒錄」。崔跋又稱「元本乃其門人真定安熙所訂,最為謹切」。
明嘉靖元年刊本。首有祝鑾序,蓋刊於杭州者。此在卓氏刊本之先,又系以宋寫本覆刻,殊為精雅,而傳世頗少,因錄之。胡翰《序》(至正十二年。)
劉基《序》
胡助《序》
男吳士諤《跋》。《跋》後題「金華後學宋謄寫」。
《新芳薩天錫雜詩鈔選槁全集》一冊
[編輯]日本明歷三年刊本。按:天錫《雁門集》本八卷,汲古刊本並為三卷,《集外詩》一卷,有自序及幹文傳序。此本無序,詩後附文七首,皆為緇流所作。據《標目》稱為「《妙選槁》」,則非「全集」也。然驗其板式,的為從元槧重刊,惜篋中無《雁門集》,未得一校之。
明劉基撰。無序、跋、目錄。按基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二卷,《春秋明經》二卷,《犁眉公集》五卷,各自為書。成化中,戴鱀等始合為《誠意伯文集》二十卷,而各集別行本遂微。此五卷,首雜文、次樂府、次詩,猶為原刊。《提要》稱此集為「二卷」者,亦誤也。世傳基《推碑圖》等書,神怪謬妄,不可窮詰。然觀此集第三篇《謝恩表》中有云:「基一介愚庸,生長南裔,拙無知,其能識主於未發之先者,亦猶巢鵲之知太歲,園葵之企太陽」。又云:「至於仰觀乾象,言或有驗者」云云。是基本深明術數占驗之學,宜乎後之方技家多所依託也。
首有顧存仁、範惟一、劉鳳、黃文祿等序,並有自識《集原》一首。《司勛集》,《四庫》雖著錄,而世罕傳本,此猶原刻初印本,著之。
明董越撰。弘治九年,越以右庶子兼翰林侍講使朝鮮,歸而為此賦。初刻於江西泰和,此為朝鮮太鬥南重刻者。所載山川風土頗略,文辭亦質實有餘環麗不足。然越留其國僅浹月,宜其不能賅備。且采風問俗,意存徵實,固有資於考核,正不必以《三都》、《兩京》相誇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