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春秋分紀 (四庫全書本)/全覽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春秋分紀 全覽1 全覽2


  御製題宋版春秋分記
  分記原通記尊王義寓中程公悅宋寧宗時人所𢰅春秋分記以史記法取左傳事釐為年表世譜名譜又為厯書天文五行諸書又分記周天王內魯外諸侯以及次國小國四夷之事條分縷析事因左氏義本聖經皆首記天王以見天下之一乎周分記諸國以見列國之所以異詳見公悅自序其弟公許於乾祐三年刻梓以廣其傳年經國為緯外抑內斯崇統萬乃惟一㑹殊則以同希珍𫝊宋槧遣暇可研窮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五
  春秋分紀       春秋類
  提要
  等謹按春秋分紀九十卷宋程公説撰公説字伯剛號克齋丹稜人居於宣化年二十五登第官邛州教授吳曦之亂棄官擕所著春秋諸書匿安固山中修之甫成而卒年僅三十七是書前有開禧乙丑自序淳祐三年其弟公許刋於宜春凡年表九卷世譜七卷名譜二卷書二十六卷周天王事二卷魯事六卷大國世本二十六卷次國二卷小國七卷附録三卷其年表則冠以周及列國而後夫人以下與執政之卿皆各為一篇其世譜則王族公族以及諸臣每國為一篇魯則増以婦人名仲尼弟子而燕則有録無書蓋原闕也名譜則凡名著於春秋者分五類列焉書則厯法天文五行疆理禮樂征伐職官七門其周禮及列國世本以及次國小國附録則各以經傳所載分𨽻之條理分明敘述典贍所采諸儒之説與公説所附序論亦皆醇正誠讀春秋者之總滙也明以來其書罕傳故朱彛尊經義考注曰未見顧棟髙作春秋大事表體例多與公説相同棟髙非剽竊著書之人知其亦未見也此本出揚州馬曰潞家與通考所載卷數相合內宋諱猶皆闕筆葢從宋刻影抄者劉光祖作公説墓誌稱所作尚有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葢刻意於左氏之學者宋自孫復以後人人以臆見説春秋惡舊説之害巳則舉三傳義例而廢之又惡左氏所載證據分明不能縱橫顛倒惟所欲言也則併舉左傳事跡而廢之譬諸治獄務燬案牘之文滅左證之口而是非曲直乃可惟所斷而莫之爭也公説當異説坌興之日獨能考核舊文使本末源流犁然具見以杜虛辨之口舌於春秋可謂有功矣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孫士毅
  總 校 官陸費墀










  春秋分記序
  司馬子長始為紀傳表書革左氏編年之舊踵為史者咸祖述焉近歲程君伯剛又取左書釐而記之一用司馬氏法然則編年果紀傳表書之不若乎按詩王政廢興大小分載是為二雅十五國事各以條列則曰國風此固紀及世家之權輿也懷襄既定邦賦以成厥有禹貢前代時若分職以訓專為周官此則八書之端緒也左氏身為國史讀夫子之春秋將傳焉以翼之遂為席捲載籍包舉典故囊括萬務併吞異聞之規摹然事雜而志繁義叢而詞博非胷臆之大或得此而遺彼非精力之強或舉始而忘終析異合同彚分區別君葢善學左氏者匪編年不紀傳若也始君為卭南校官嘗過漢嘉我先忠公實為守君入謁以春秋官制䞇焉先公異之俾佀往丹鉛㸃勘不以旅寓輟後三十餘載書既藏祕府君弟季與自頌臺薇省作牧宜春鋟而廣之以敘見屬於是從君之子子壬取全書繙閲焉年表之卷九世譜七名譜二書二十有六周天王事二魯六晉至吳世本之數與書等次國小國四夷附録十有三其於諸書力尤浩大凡厥典制宗王揭周侯度不恭是非自辨封建廣狹閏餘舛差說多紛紜訂使歸一當曦之叛棄官入山茹涕修之事定竟死嗚呼夫子春秋有事有文有義尊王抑霸貴夏踐夷此所謂義非耶今事與文君既殫精竭思矣其於義也不惟筆之抑又身之自唐以來或欲獨究遺經閣束三傳不知鑿空而立已見於此事而探聖心所得孰多使與君同時獲見此書必將曰吾改是君名公說籍敘宣化故眉徙雲淳祐三年夏四月乙卯南光游佀序
  周禮有史官掌邦國四方之事達四方之志諸侯亦各有國史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春秋魯史也仲尼加筆削為垂世之經孟軻氏發明宗㫖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辠我者其惟春秋乎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嗚呼孟子之言則春秋傳心之要也夫春秋為天子之事當本之周曷為本之魯也本之魯而元年春王正月加王乎其間以魯而系之王示天下諸侯皆當宗王也列國之事不一矣事有隠惡安得盡見之赴告冊所可見者大綱存焉舉其大綱則妙而天道微而物變與夫國異政家殊俗可以推見此春秋詳於內魯而亦該夫侯國之政也左氏傳經紀載博備兼列國諸史之體使後之㳂事以求經不為無取然或謂艷而富其失也誣公穀二傳解經多而敘事畧亦蔽於短俗學者高則束𫝊而談經下則徇文而違理嘗竊病之輙推春秋㫖義即左氏傳分而記焉事雖因於左氏而義皆本諸聖經又旁采公穀及諸子之説精且要者附正其下冠以周尊王也次以魯內魯也自晉以下為世本者十有二次國小國各自著録又為年表世譜書揔九十卷目曰春秋分記曲明聖人遺意以示來世至於得失盛衰之變亦備論其故葢春秋則以見天下之當一乎周而分記則以見列國之所以異因其異而一之此分記所為作也尚春秋意也開禧二年歲在乙丑春正月丙戌睂桂枝程公説伯剛甫序
  先兄伯剛自童丱至強仕殫思於春秋一書不自覺其心力之耗重以惑時憤懣歿其元身言之可為楚愴猶幸先一年而分記書脫藳持是以待後之學者其為壽也不亦多乎哉兄早登進士科須次親庭及為廣𨜞主簿臨邛敎官公許皆得侍左右每見其窮晝夜廢食寢節玩索探討鈎纂竄易前後積藁如山先君子先夫人一日閲所坐團蒲穿破意竊嘉之而亦憂之力戒以惜精神飬壽命兄拱手答曰學不可已而脩短不可期茍得就此書庶無負大人及吾母敎誨二親固疑其語之不祥後一年而卒死生出入意者自有見而然耶公許幼刻意欲自見於詩文所習博雜兄責之甚厲忝繼名第偶以組繡鞶帨見知於當代文章家游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引重繆承人乏載筆入直禁省而經訓突奧未之有省多以是有愧於吾先兄是書嘗得備四庫之儲塵乙夜之覽學春秋者多欲傳抄苦於編帙之夥誤恩軄牧宜春六閱月綱條粗整因㠯餘力刻梓公帑廣其傳於四方兄玉立頎秀蜀之儒先若李文懿公楊恭惠公劉文節公游忠公劉清惠公寳謨宇文公皆深知之而鄧元卿薛仲章宋正仲李徳秀馮公輔程元甫李貫之張義立與今秀巖李微之太史諸賢則同志而相與講論者也東南鉅公將指使蜀兄與之際遇尤加賞識而敬愛之厚莫若大諫溫陵傅公傅公在朝訝嗣音之間闊適有故吏上謁亟問以安否狀何如吏具以答傅公歎惋不已兄之學於春秋為専門然每與仲遜兄揚㩁今古所著金石刻辭極精詣詩亦雅淡鋭欲以不朽自樹立而皆不克壽可悲也已宇文公正父從南軒㝡乆以學行著西南兄事之期年得南軒講論理性之說益以茲事自任天假之年其所成就詎止是耶猶子子壬頃歲避地下峽乃盡以兄遺文篋藏與俱油口風濤獨分記得免適經進副本留京邑得以參校舛誤斯文之不墜天也而忍使之堙晦無傳可乎若夫仲氏之詩文甚富不幸併燬於兵火矣兄之言行得文節劉公誌墓足以詔永乆論著之法亦已詳所自為序及知院資政𢎞毅堂游公冠篇端之作手足鍾情愴慕奚極凡夙昔所親見兄稽古之勤求益之切取友之端具載如上方抑以表見吾兄此書非與淺學編類以備遺忘者同覽者當自知之公論在人小子不敢得而私也淳祐三年癸卯歲立秋節季弟朝奉大夫直寳謨閣知袁州軍州事借紫程公許序



  程伯剛墓誌銘
  吾友程公說字伯剛眉之丹稜人居於敘之宣化伯剛靜而文方敎授臨卭官滿成都臺府爭辟舉之聞逆曦㠯蜀叛毀車馬棄衣冠即日逃歸入門而號㠯白其父其父與宣化令始知之相與驚憤不能食伯剛白有司乞休官侍親入深山若將避世者對客輙流涕其弟公碩字仲遜時分敎益昌艱危中誓不辱賊賊平而伯剛以積憂傷且方奔避時失食飲節忽忽病醫誤投之藥汗不止遂死開禧三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年三十有七仲遜丐檄走哭喪次與其父相向慟已而父收涕語曰若兄之未生也吾夜夢立門外一青矜童子挽吾衣曰我為公嗣問其所從來則曰我青神先生兒也明年而若兄生長而父師不煩於敎當此變亂與汝隔不相聞若兄入縣西北安固山為終焉計不復問家事但攜所著春秋諸書以自隨謂諸弟曰我嘗遊青城大面諸山徘徊不忍去去之三年日往來於懷也今此山遠城市茂草木吾心有感焉語未既泣數行下曰妖氛未除世路艱棘吾欲從此逝矣疾革父母問所欲言無他語但云仙階淺未足以成功名答其弟其子亦然殮之夕從弟仲藝夢若兄言我故青城山人也吾父乃以為眉之青神宜為我一正其誤先是汝兄方之少城出門連夕雪汝弟公辰夢一黃衣告以兄所辟兩闕俱非當授青城山仙史哀哉數事如合券吾兒之生死如此復相向慟失聲其卒之明年嘉定元年十月乙酉塟之於縣西馬泉山之原仲遜受學於伯剛伯剛與仲遜同年舉進士既仕矣俱以所學孳孳質於余伯剛骨秀而神清尤積學苦志平生於春秋一書究之反覆不厭有春秋分記九十卷左氏始終三十六卷通例二十卷比事十卷勤矣哉而未嘗止也又取諸儒講解鈎纂之名曰精義病中猶不去手書未及成而卒伯剛性恬潔居無惰容得伊洛諸書服膺焉不臻其極不已有語録二卷士訓一卷詩文二十卷程氏大宗譜十二卷此其為志何如也自伯剛率諸弟以學連二舉兄弟同薦者五人伯剛凡兩薦登科時年二十有五既與其弟各調官待次杜門潛心人罕識其面曰它日欲求此樂不可得也及試吏廣都簿遇事人服其公清部使者傅寺丞使代老令理其縣吏不敢侮卭州號多士伯剛掌敎不肯茍不使郡太守奪其職宇文侯下車始得以經訓古道從事士風遂振鄉長老李徳秀盛稱之凡號端方士皆深知伯剛伯剛則行其所學非茍求知者也不幸蚤世以通直郎賁其終伯剛之父名符孫蓄學不售祖諱志行少豪於才以承信郎鎻其㕔薦居詞賦首曽祖諱準兩貢辟廱有聲六世祖自汴歸蜀愛𨚲䣕山川而居焉今宣化是也伯剛之母魚耶孫氏有賢徳妻犍為王氏女也二子長曰元子前伯剛七年卒次曰光老女曰寧前一月卒次曰嘉伯剛之塟也仲遜無以塞其父之悲乃來請銘銘曰祠西之峯有翩其童暫下人世兮還山無蹤曷不少俟以遊夫蓬萊道山之宮曰吾未足以成功也獨留遺塚與遺書使思子兮無窮我為勒銘識其幽封月明山空魂其歸來蕭蕭松風已矣乎聊託吾文慰而翁無索之於杳冥之中劉光祖撰













  春秋分記例要
  名諱例
  經傳內聖朝廟諱及御名舊制本字俱不改易惟文字援引則易以他字定讀紹興中故寳文閣直學士胡安國進春秋傳用太常博士王晢所進春秋解例並依監本空闕㸃畫外淵聖御名亦不改易本字覆以黃紙詔俞之其論名諱劄子云臣昨列職經筵專以春秋進讀縁春秋正文有淵聖御名方具奏劄未及進稟得罪去國後聞禮官建議以它字易之定讀為威其經傳本字即不改易事已施行臣今奉㫖纂修於經傳本字既有詔令可遵即未委臣所纂修出於已見援引他經子史有犯淵聖御名者亦許於本字書寫或當遷避有此疑惑臣聞古者不以名為諱堯典稱有鰥在下曰虞舜則堯舜者固二帝之名而堯典乃虞氏史官所作直載其君之名而不避也周人以諡改名於是有諱禮然臨文不諱嫌名不諱二名不偏諱載在禮律其義明白孔子作春秋凢書周魯事雖婉其文至於名諱並依本字若襄王名鄭而書衛侯鄭匡王名班而書曹伯班簡王名夷而書晉侯夷恭王名匄而書晉士匄莊公名同而書同盟於幽僖公名申而書戊申朔襄公名午而書陳侯午定公名宋而書宋仲幾是也按春秋書成當恭王之世也夷即三世之穆也宋即哀公之考也午即皇考之廟諱也而筆削之際並無囘避春秋為尊君父而作仲尼豈不恭者書法如此義亦可知自漢已來此義不行臣子習為諂諛而不知恭順之實則有易人之名以徹為通者易人之姓以莊為嚴者易甲乙之紀以丙為景者易郡縣之號以還淳為青溪者又其甚則有父名晉肅而子不敢應進士舉者忌諱既繁名實愈亂本朝㳂襲漢唐故事未暇盡革恭惟陛下天縱聰明既尊春秋之書以新聖徳宜用春秋之法以斷政事凡所施設動以春秋從事即有撥亂反正之功臣所纂修繕寫進本援引他經子史之類欲乞應犯聖朝廟諱不可遷避者依太常博士王晢所進春秋解例並依監本空闕㸃畫於淵聖御名亦不改易本字覆以黃紙庶幾名實不亂上遵春秋之法亦以消臣子諂諛之端向孟軻氏敬王之義明恭順之實取進止十一月二十七日三省同奉聖㫖依奏仍疾速投進今春秋分記經傳本文與所援引論載並倣王晢胡安國春秋二書之舊為名諱例冠諸篇端
  述綱領
  文定胡安國曰學春秋者必知綱領然後衆目有條而不紊自孟軻氏而下發明綱領者凡七家今載七家精要之詞於卷首智者即詞以觀義則思過半矣又曰自杜預范甯唐啖助趙匡此數子者用力甚勤時有所取雖造宮牆之側幾得其門而入要皆未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者也七家所造固自有淺深獨程氏嘗為之傳然其說甚略於意則引而不發欲使後學愼思明辨自得於耳目見聞之外善乎其發前儒之秘而推夫子之心法也用仍其故而附以胡氏說之精要者以為學春秋綱領雲
  孟軻氏曰春秋天子之事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膺戎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又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又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莊周曰春秋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議而不辨又曰春秋以道名分
  漢董仲舒記夫子之言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誦其師說曰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董氏治公羊學其自言曰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春秋之義者必陷簒弒之罪故春秋禮義之大宗也
  隋王通曰春秋之於王道是輕重之權衡曲直之繩墨也舍則無所取衷矣又曰春秋其以天道終乎故止於獲麟
  宋西都邵雍曰春秋孔子之刑書也功過不相掩五伯者功之首罪之魁也先定五伯之功過而學春秋則大意立矣春秋之間有功者未有大於四國者也有過者亦未有大於四國者也不先治四國之功過則事無統理不得聖人之心矣
  橫渠張載曰春秋之書在古無有乃仲尼所自作惟孟子為能知之非理明義精殆未可學先儒未及此而治之故其説多鑿
  河南程頤曰五經載道之文春秋聖人之用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又曰五經如藥方春秋猶用藥治病聖人之用全在比書又曰春秋一句即一事是非便見於此乃窮理之要學者只觀春秋亦可以盡道矣又曰春秋傳為按經為斷又曰春秋之文一一意在示人如土功之事無大小莫不書之其意止欲人君重民力也又曰春秋之法極謹嚴中國而用夷禮則夷之韓子之言深得其㫖又曰夫子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後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經之大法則不知也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微辭隠義時措從宜者為難知耳或抑或縱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寛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夫觀百物而後識化工之神聚衆材而後知作室之用於一事一義而欲窺聖人之用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黙識心通然後能造其微矣
  文定胡安國曰古者列國各有史官掌記時事春秋魯史爾仲尼就加筆削乃史外傳心之要典也周道衰微乾綱解紐亂臣賊子接跡當世人慾肆而天理滅矣仲尼天理之所在不以為已任而誰可故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聖人以天自處斯文之興䘮在己而由人乎哉又曰我欲託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空言獨能載其理行事然後見其用是故假魯史以寓王法撥亂世反之正其志存乎經世其功配於抑洪水膺戎狄放蛇龍驅虎豹其大要則皆天子之事也故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知孔子者謂此書遏人慾於橫流存天理於既滅為後世慮至深逺也罪孔子者謂無其位而託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權使亂臣賊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則戚矣是故春秋見諸行事非空言比也公好惡則發乎詩之情酌今古則貫乎書之事興常典則體乎禮之經本忠恕則導乎樂之和著權制則盡乎易之變百王之法度萬世之準繩皆在此書故君子以謂五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學是經者信窮理之要矣不學是經而處大事決大疑能不惑者鮮矣
  敘傳授
  傳春秋者五家鄒氏夾氏口說無文其學尋廢惟三家之傳行說者因謂左丘明與聖人同時故得授經而公羊穀梁皆子夏門人唐趙匡獨以為不然謂左氏解經義例乖刺非授經之證且曰夫子自比皆引往人故云竊比於我老彭丘明者意必夫子以前賢人如史任遲任之流見稱於當時耳惟司馬遷雲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劉歆以私意編之七略班固因而弗革公穀二傳不記事跡解經密於左氏是知必孔門後之門人也先儒或雲公羊名高穀梁名赤大抵古者列國各有史官如南史氏董狐氏皆世載史筆意左氏世掌魯史因廣集諸國之文故傳舉其氏史失其名遂指以為丘明耳公穀則戰國時人孔門後之門人是已故謂左氏為丘明者非也若夫三家之學左氏敘事見本末公羊穀梁詞辨而義精學經以傳為按則當閱左氏玩詞以義為主則當習公穀如載惠公元妃繼室及仲子之歸魯即隠公兄弟嫡庶之辨攝讓之實可按而知蔡鄭會於鄧而曰始懼楚則楚為中國患之始可得而見書晉趙盾許世子止事當閱左氏謂此類也若夫來賵仲子以為豫凶事則誣矣王正月之為大一統尹氏卒之為譏世卿當習公羊氏謂此類也若夫母以子貴媵妾許稱夫人則亂矣段弟也弗謂弟公子也弗謂公子賤段而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當習穀梁氏謂此類也若夫曲生條例以大夫日卒為正則鑿矣將盡以為可疑而廢傳則無以知其事之本末與義之指歸盡以為可信而任傳則經之𢎞意大指或泥而不通矣萬物紛錯懸諸天衆言淆亂折諸聖要在反求諸心約之以理詳考而精擇之可也故分記之作以聖經為本而事則按左氏其左氏間若近誣則采公羊穀梁及先儒義之精以證之文句有小未安者用啖趙集傳例頗為刪削陸淳曰啖趙所取三傳之文皆委曲翦裁去其妨礙故行有刋句句有刋字實懼曽學三傳之人不達斯意以為文句脫漏隨即注之此則集傳之蠹也閲此記者亦然若所論述大綱本孟子而微詞多取程氏胡氏之論杜預為左氏學祖其師說今注雖本之而至其曲説以求通則不免有所更定別以新注庶幾無戾乎經非敢必其當也故詳識之與四方同志之士共焉以求真是之歸雲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一     宋 程公說 撰年表一
  周天王內魯外諸侯年表第一
  嗚呼春秋之作聖人豈無㫖哉且其言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豈以書會盟侵伐齊晉為多歟列國不一而夫子約以魯史魯史紀年而夫子本以周正此以一統萬以同會異之法也故學春秋者必先通編年之譜通編年者當先明書王之㫖或謂春秋魯史故於譜編年冠魯而次周則非也余今表周魯以及外諸侯旁行斜上年經國緯以統其時尊周天王而內魯次之齊晉主盟中夏其事莫詳焉故得列於魯之後而齊之後於晉則以晉於周魯為親且其覇視齊為長也凡諸侯同徳尚爵同爵尚親自齊而下宋衛蔡陳地醜徳齊莫能相尚而宋以公爵列於三國之首衛蔡陳爵皆侯也鄭曹燕秦皆伯也而陳秦獨後焉則異姓為後之義也若楚吳越皆以僣號抑於春秋則附下方由是言之而年表之作可得而觀矣作周天王內魯外諸侯年表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一>















  春秋分託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     宋 程公説 撰年表二
  周天王內魯外諸侯年表第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















  春秋分記卷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巻三    宋 程公說 撰
  年表三
  周天王內魯外諸侯年表第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















  春秋分記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四     宋 程公說 撰年表四
  周天王內魯外諸侯年表第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四>
  或問大史公表十二諸侯篇言十二實敘十三列吳於下而不數之賤之也賤之者狄之也春秋尊王室抑諸侯內中國外夷狄今子作春秋年表首冠以周誠哉尊王之義而自內魯以及諸侯數吳而並稱之似非春秋外夷狄之法且異乎大史公意也余曰不然也表十二諸侯大史公意也表周天王內魯外諸侯而數吳春秋意也大史公自為一家之書度外出新意曰十二諸侯敘之不數之或可矣若余此書採摭春秋經傳分紀其世則不可也問者又曰大史公意主外狄烏在其不可於春秋哉曰以吳十九世不通中國而僣稱王狄之可也若吳之先與周同出絕之未可也吳與楚何間數楚不數吳非春秋意也且楚出於春秋之初武王僣號稱王至文王春秋方書荊成王改號楚後乃得稱子吳出於春秋之中壽夢始通諸侯書曰吳未幾戚之會書吳人卒書子春秋待吳與楚均也故余於年表而數吳用春秋意也非余私意也















  春秋分記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五     宋 程公說 撰年表五
  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有常稱也王后在父母家亦曰王后天下皆王土也夫人稱婦有姑之辭也王后見於春秋者二餘則采之傳夫人見於春秋者八而如會享孫並詳譜之夫惟觀其名則其人可考矣觀其文則其事可見矣作王后內夫人年表
  王后年表第一名譜附
  桓王 桓八年祭公來 九年紀季姜歸遂逆王后於紀 於京師歸不書
  靈王 襄十五年劉夏逆王后於齊
  王姚姚姓荘王妾生子顔
  隗氏狄後襄王以狄女為後又廢之
  陳媯惠後陳女媯姓荘十八年原莊公逆王后於陳歸京師為惠王后生大叔帶穆後景王后生太子壽昭十五年八月戊寅崩
  內夫人年表第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五>
  嗚呼諸侯無再娶於禮無二適魯在春秋不法不正妾之亂常甚矣然不得稱夫人也稱夫人自成風始由是乃有二祔春秋傷焉作內妾母年表
  內妾母年表第三
  桓仲子  隠元年天王使宰咺 五年九月考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仲子之宮般孟任
  僖成風
  宣敬嬴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襄定姒 四年七月戊子     八月辛亥葬夫人姒氏薨      我小君定姒野敬歸
  昭齊歸 十一年五月甲     九月己亥葬申夫人歸氏薨     我小君齊歸
  哀定姒 定十五年七月     九月辛巳壬申姒氏卒      葬定似薨四  歸賵二 葬五  會葬一
  卒一      不書三
  不書三     考宮一
  嗚呼春秋之明人倫信人情也至矣書王姬魯為之主也內女適於諸侯及其大夫皆書焉以為夫婦之道敎之本也適諸侯則尊同而卒葬不書常事爾其書之者義各有見也未嫁而已許嫁笄而字之故死以成人禮書之春秋之明人倫信人情也至矣於此乎見之矣作王姬內女年表
  王姬年表第四
  齊王姬 荘元年單伯送王姬秋築王姬之舘於外冬王姬歸於齊 二年七月齊王姬卒齊王姬 荘十一年冬王姬歸於齊
  歸二    卒一   不書一
  內女年表第五
  紀伯姬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紀叔姬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杞伯姬     莊二十五年夏六僖二十八年月伯姬歸於杞 秋杞伯姬來
  鄫季姬     僖十五年九月 十六年四月丙季姬歸於鄫  申鄫季姬卒
  郯伯姬            宣十六年秋郯伯姬來歸
  齊子叔姬           文十五年十二月齊人來歸子叔姬杞叔姬
  宋伯姬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莒慶叔姬    莊二十七年冬莒慶來逆叔姬
  宋蕩伯姬
  齊高固叔姬   宣五年九月齊高固來逆叔姬
  伯姬          僖九年七月乙酉伯姬卒
  叔姬          文十二年二月庚子子叔姬卒納幣一 逆而歸一 卒六  葬三







  春秋分記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六     宋 程公說 撰年表六
  魯卿年表
  子言之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其說曰周自平王東遷隠公始専征伐至昭公十世而大夫逐諸侯自宣公失政季氏始専魯國至定公五世而家臣囚大夫陽虎事季平子至桓子而亡厯昭公定公蓋二世曰三世者孔子於未亡也言之以為不過是也諸侯可以竊之於天子則大夫亦可竊之於諸侯陪臣亦可竊之於大夫其理之逆必至於此然又曰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指當時之事為三桓設雲爾故繼之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甚言魯失政大夫専權其極至於陪臣執國命而莫之禁君子考其世以繹其事得失盛衰可覆視也故余表魯諸卿始隠終哀年經族緯隠桓之間如公子益師之非世卿無駭柔俠之未賜族皆附載於上用見春秋初大夫猶未有世爵之僣由是而下曰臧孫氏曰孟孫氏曰叔孫氏曰季孫氏曰東門氏曰子叔氏則以其昭穆少長次之凡卒則書其子所以著代而會盟征伐詳焉上下推之聖人希不失之嘆粲然可考矣作魯卿年表






  按無駭書卒禮命當為大夫傳亦言司空無駭則魯嘗以為卿其不氏蓋未請命未賜族耳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接是年傳雲八月立文伯穀文伯疾曰榖之子弱請立難也許之文伯卒立惠叔穆伯請賂以求復惠叔以請將來卒於齊則穀卒在敖之前經傳不詳其年故闕之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晁公武曰叔牙以弒逆誅公敖以淫亂逐而子孫多賢難穀兄弟相及已氏二子恥惡聲而死皆見稱於傳蔑言行尤著速與羯雖無稱然貜能知聖人所以何忌彘問孝載於論語夫以季友行父之賢其後乃有意如慶父敖之惡其後乃有蔑春秋所以惡惡止其身而屢譏世卿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六>















  春秋分記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七     宋 程公說 撰年表七
  晉卿年表
  春秋諸侯魯晉齊皆侯伯之舊宋則王者之後也魯以周公宋以先王典章在焉若曰諸侯宋魯於是觀禮而齊晉代興務以伯功相尚齊桓晉文之事可覆視也然宋之文獻或不足徵齊之內政務從簡易君子謂其非古矣魯於禮樂以僣為典晉置六軍以僣為強聖人尤傷之蓋魯所重在文物故僣作禮樂而兵權之歸私室者有不能收晉所重在伯權故僣有軍制而典禮之存故府者或不能考則以其國政所施者異也晉作六軍自景公始而考其原已兆於文公被廬之蒐復大於清原之蒐假蒐而僣増軍因軍而僣命卿文公其作俑者歟故其強家世族迭命為卿以執國命而邦國王官之舊皆轉為空官矣逮於悼公新軍之舍稍更其僣然三軍六卿㳂而莫革故余表晉諸卿始文終平皆取諸傳而會盟征伐書於經者咸述焉嗟夫方六卿並命也晉伯於是為盛矣而終之分為六卿其亦勢理之必至歟具著篇端表微君子得以考雲作晉卿年表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蒐於清原作五軍以禦狄趙衰為卿杜預注衰從原大夫為新軍帥按新軍將佐當有四人而傳僅見衰名文六年遂罷之矣故附於此不復別譜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七>孔穎達曰晉侯將以士縠梁益耳將中軍先克曰狐趙之勲不可廢也以狐射姑將中軍趙盾佐之陽處父改蒐於董更以趙盾將中軍狐射姑佐之是一蒐而三易中軍帥三易者士縠梁益耳將中軍易代前人是一易也狐射姑將中軍是二易也又趙盾將中軍是三易也致使賈季箕鄭之徒怨恨而作亂大抵命元帥而頃刻屢改易何有於君權自趙盾弒靈公中行偃弒厲公馴致六卿分晉其所由來漸矣然則晉之霸業繼於襄公晉之亡形實成於襄公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七>








  殺大夫先縠士會代之
  按孔穎達曰當是士會佐中軍郤克將上軍不知誰代郤克佐上軍疑是荀首為之嘗考成二年傳知罃之父新佐中軍罃父荀首也宣十七年士會請老後郤克為政而荀首代佐中軍首於十二年邲戰尚為大夫不應宣之末年得佐中軍故穎達疑先穀死後代郤克佐上軍今從其說



  按孔穎達曰十六年士會將中軍則林父卒矣當是郤克佐中軍疑是荀首將上軍荀庚佐之嘗考成三年荀庚來聘傳稱中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是為將上軍矣林父卒於宣公之季年不應始用荀庚於成公之世故穎達疑林父卒後荀庚即佐上軍雲

  按孔穎達曰士會請老郤克將中軍當是荀首佐中軍荀庚將上軍甞考成三年荀庚來聘傳稱中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是為上軍將也林父之卒雖不詳何年以宣十六年傳士會將中軍推之疑林父已卒矣不應於成三年始用荀庚故穎達疑林父卒後荀庚即佐上軍士會老後荀庚轉將上軍而杜預於成二年鞌之戰以為士燮代荀庚也
  十八年
  成元年


  按此年傳雲郤克將中軍士燮佐上軍欒書將下軍而中軍佐上軍將下軍佐皆闕然以其下傳稱楚屈巫對莊王雲知罃之父中行伯之季弟也新佐中軍則荀首於此已佐中軍明年荀庚來聘傳稱中行伯之於晉也其位在三則荀庚將上軍矣邲戰以來趙朔無代今欒書將下軍則朔卒而以欒書代之不知誰代欒書佐下軍也


  按孔穎達於成二年傳以為不知誰人代欒書佐下軍考六年傳服䖍注趙同佐下軍而此年傳以趙括為新中軍佐則同是年已為下軍佐矣
















  按十三年傳雲韓厥將下軍荀罃佐之此年傳欒書將中軍士變佐之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韓厥將下軍郤至佐新軍荀罃居守郤犫如衛杜預雲荀罃下軍佐於是郤犫代趙旃將新軍新上下軍俱罷矣蓋自三年作六軍新軍將佐六人皆賞鞌之功死亡不復補至此唯有韓厥在耳郤至佐新軍不言中下是新軍唯一知新上下軍於是罷也






  按是年傳悼公即位使魏相士魴魏頡趙武為卿不別其上中下也晉語雲悼公即位使呂宣子佐下軍彘恭子將新軍令狐文子為之佐宣子呂相也恭子士魴也文子魏頡也及宣子卒使趙文子佐新軍文子趙武也觀此但書下軍佐及新軍將佐二人而已其中上將佐及下軍將皆不見焉嘗考首末欒書將中軍於厲公之世既弒厲公自此不復見於經其子黶於悼公即位初傳言為公族大夫則是未為卿也至九年傳言欒黶為下軍將始次於韓起而九年以前則莫可得而知矣是時韓厥請老知罃稟以為政而將中軍其佐范匄荀偃將上軍其佐韓起推而上之悼公初政韓厥實將中軍疑知罃為之佐范匄將上軍荀偃為之佐韓起將下軍自下軍佐而下三卿則從國語為正故國語注亦云悼公即位傳曰韓厥為政則厥當代欒書特欒黶不可得而詳也










  按九年傳韓厥老矣知罃稟焉以為政范匄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軍韓起少於欒黶而欒黶士魴上之使佐上軍魏絳多功以趙武為賢而為之佐此雖見於九年傳然自韓厥請老范匄為政則其序固當若此用列之七年雲






  按是年傳雲夏荀罃士魴卒晉侯蒐於綿上以治兵使士匄將中軍辭曰伯游長荀偃昔臣習於知伯是以佐之非能賢也謂成十年知罃將中軍士匄佐之請從伯游荀偃將中軍代荀罃士匄佐之使韓起將上軍辭以趙武又使欒黶以武位卑故不聽更命黶辭曰臣不如韓起韓起願上趙武君其聽之使趙武將上軍韓起佐之欒黶將下軍魏絳佐之新軍無帥晉侯難其人使其什吏率其卒乘官屬以從於下軍















  晉自是不出兵三軍將佐不詳見於傳故叔向曰雖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按二十九年傳吳季札聘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故但存此三人云


  按五年傳韓起之下趙成中行吳魏舒范鞅知盈杜預注五卿位在韓起之下皆三軍之將佐



  二十九年              中行寅為下卿


  春秋分記卷七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八    宋 程公說 撰
  年表八
  宋卿年表
  余讀書至微子之命未嘗不三嘆息也孔子序書曰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命微子啓代殷後作微子之命殷之亡非周黜之天黜之也武庚以罪殺之微子以賢命之義之盡仁之至也其曰惟稽古崇徳象賢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賔於王家是使得有其國家不廢其典章興滅繼絕之道不臣異代之禮於此可考故宋之制度異於他諸侯有不容槩言也雖然修其禮物則宋實命於周矣禮物之舊則殷禮必有存者矣以官制考之自右師以迄司寇為政卿者六而右師為政卿之首曰大宰少宰顧不常置質之殷典其詳不可得見而較曲禮所紀又復不合何有於統承修物乎中庸載孔子之言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而語曰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由杞視宋則幸殷禮之或存以宋論殷則不足徵之嘆聖人寧無意歟作宋卿年表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十七年
  十八年
  十九年      司馬子魚諫襄公用鄫子
  按子魚即目夷在僖九年襄公即位既為左師以聽政時襄公在喪聽政猶聽於冢宰之義於此則雲司馬子魚以宋官制言之司馬亞於左師也子魚一人耳前為左師而後為司馬若有疑焉豈於時宋卿職未備目夷以左師而兼司馬乎傳雲魚氏世為左師則兼司馬義得之矣
  二十年









  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二十九年
  三十年
  三十一年
  三十二年
  三十三年
  文元年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司寇
  按魚石為左師蕩澤為司馬華喜為司徒向為人鱗朱為司寇考其首末不詳所代今但以傳文次其年而補之尚闕疑之意也又宋六卿備矣然既有大司馬又曰司馬既有大司寇又曰少司寇與大少二宰則六卿外復有四卿今二宰不復録其大司馬並附司馬之下而少司寇則附司寇之下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按九年傳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杜預曰為政卿孔穎達曰宋以右師為政卿今言司城為政卿者蓋宋華閱是元之子以元有大功使閱繼其父耳然則閱宜繼元為右師但不知何年也子罕賢知故特使為政其詳見職官書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八>















  春秋分記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九     宋 程公說 撰年表九
  鄭卿年表
  嗚呼余觀春秋邦國列官分職皆僣王制以鄭區區介於晉楚既小且偪執政之卿尚有六大國如魯晉抑可見矣自今考之魯諸卿季氏莫彊政權歸焉晉之命卿以戎事則政出於中軍宋之命卿主百官則政出於右師名號雖殊所以為政一也若鄭卿自僖公之立始見於傳既曰政卿又曰當國夫國者君所擅制而卿則君之輔也謂卿為當國君將誰屍乎蓋僖公之世偪於大國至簡公幼弱由公子騑公子嘉公子展命之當國者凡四此於制義固已大戾況可律以禮命之數哉雖然鄭之僣制則固也然方騑嘉為政莫知所出惟其來者予之鄭幾以亡至展則國僑於此為卿一時辭令屬焉以禮自維二國莫能加自僑為政寖乎有立大叔繼之及死駟歂為政而鄭以衰所任賢否而治之興替於此乎驗觸類長之可為有天下之鑒非但以考一國之政尚論古之人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觀餘年表斷可識矣作鄭卿年表


















  鄭多世卿是年騑發輒為盜殺嘉遂當國蠆舍之既外而上則騑之子夏發之子僑輒之子良霄俱當繼立然按十八年傳雲子蟜伯有子張從鄭伯伐齊子孔子展子西守是為六卿於時僑年二十四未立為卿至十九年殺子孔子産始為卿則年三十三矣又二十二年傳雲鄭公孫黑肱疾立段而卒黑肱為卿於十年是無可疑矣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九>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九>








  按二十九年子皮代父為上卿禆諶論鄭卿位次若曰天奪伯有魄子西即世政焉辟子産獨不及子皮者蓋伯有既死子西亦卒子皮作上卿鄭人使知政然非舊卿雖繼其父居高位民望政次未之許也故曰焉辟子産至是子皮授子産政雲虎帥以聽以子産位雖下於子皮而子皮推遜之使聽政耳子産為政使伯石次已位則伯石蓋次於子産也然考昭元年閨門外之盟六卿次序則曰罕虎公孫僑公孫段印段游吉駟帶公孫段次於僑與使次已位之文合惟罕虎位次尚在僑上意者子皮雖授子産以政至於位次則子産仍下之乎不然元年傳文何為其序若此也又按是年傳言伯有死始命伯石為卿伯石公孫段也據傳言之則公孫段為卿始於此年而二十九年經書仲孫羯會鄭公孫段云云城杞據經而言則段為卿又在三十年以前經傳若相戾杜預求其說而不得則以城杞之役為公孫段以攝卿行攝卿可施之鄭制而春秋以卿書之豈得為攝嘗考昭元年傳公孫黑不在六卿之數而二年經書鄭殺公孫黑亦得書名氏蓋春秋時侯國敗度不明王制六卿既已僣置或者於六卿外又有散卿特不與六卿之政而其實使為卿故赴告䇿書亦以卿而見歟鄭多世卿凡卿卒必使世嗣惟秉政之卿則不踰於六此公孫段書名於二十九年者當以其既嗣為卿而傳言命卿於三十年則始得列六卿之中也故今表六卿書公孫段始於此年而二十九年城杞之書則不著猶書殺公孫黑之例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九>
  按傳敘六卿餞宣子於郊子齹賦野有蔓草子産賦鄭之羔裘子大叔賦褰裳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其次第雲爾若以六卿嗣其父為次故嬰齊得居上則於此駟帶在五卿之下偃不應列於施癸之上也按下文曰子産拜使五卿皆拜又十三年傳雲子産子大叔相鄭伯當以僑為上吉次之自嬰齊以下不詳其次蓋闕疑之意也一時賦詩見志傳者特以賦詩先後敘之非以定班位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九>
  自是而下六卿見於傳者不詳惟駟歂嗣大叔為政自八年以下列之上方若國參之嗣僑游速之嗣吉罕達之嗣嬰齊駟𢎞之嗣歂皆見於經則以所見先後之年次第於政卿之下一等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九>








  十三年   罕達帥師取宋師於嵒






  春秋分記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     宋 程公說 撰世譜一
  傳有之古者受姓命氏以旌有功而衆仲對隠公稱天子建徳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蓋姓氏二名也以事考之前世所受者為姓後世所命者為氏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有二此因生以賜姓者也至於成周封建列國同姓居多皆以姬為姓如富辰言於王曰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昭如字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則胙之土而命之氏者也若諸侯之或以字則魯之仲叔季展臧以諡則宋有穆襄之族以官則晉之中行宋之司馬司空以邑則晉之魏氏趙氏與苗賁皇之屬觀此則姓氏之別可得而言矣考之王朝如王子叔之為王叔氏則亦以字氏也內史過之為內史氏則亦以官氏也劉氏食采於劉單氏食采於單則亦以邑氏也由是言之姓者百世不易別而言之謂之氏合而言之謂之族故曰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旁支別屬則各自立氏余用是譜王子其王子之後別氏者別譜為王族而次以諸氏譜譜所未詳則存其名不敘其世猶闕疑之意也諸臣名譜附見於後去古既遠其詳不可得見亦幸其猶有考信雲爾雖然古者大夫世祿不世爵春秋時君弱臣彊上替下陵天子大夫世執朝權為周階亂如尹氏武氏書氏以譏世卿蓋春秋深致意者考余此譜當自得矣故備著之以俟來世作王子王族諸氏世譜
  王子王族諸氏世譜
  王子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
  王子還 王子姑 王子發 王子弱 王子鬷王子延 王子定 王子稠八子並靈景之族昭二十二年從子朝作亂單子殺之王孫蘇 王子沒 王子黨 王孫滿 王子廖王子突 王子瑕 王子處 王子趙車
  已上並不詳世次杜預世族譜附見雜人譜今列之王子譜後存其名闗其世列國公子譜皆倣此
  王族
  王叔氏









  劉毅   劉州鳩  劉佗劉氏族昭二十三年尹圉殺之
  儋氏

  諸氏
  尹氏

  召氏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




  雜臣名譜附
  周任   檀伯達  聃季   陶叔
  宰咺   武氏子  南季   家父
  仍叔之子 渠伯糾  榮叔   石尚
  石速   石張   邊伯莊二十一年殺三大夫 子禽祝跪   伯服   游孫伯  桃子一本作姚倉葛   簡師父  左鄢父  聃啓
  伯輿   史狡   萇𢎞   老陽子
  冷州鳩  摰荒  司徒醜  公孫黨氏
  子旅   夷詭諸采地
  太史   史佚武王時太史 史輿
  嬖    宮嬖綽
  嗚呼夫子何為作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乎春秋於春秋而嚴也則以體乎禮之常典也先王於名分其致謹深矣自周轍東一切決隄壞防甚矣其衰也而春秋於是斷之以禮焉不合於禮者斯見正於春秋是則撥亂世反諸正之意也禮公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公子公孫雖親然天下無生而貴者是以命為大夫則名氏兩通未命為大夫則得稱名不得稱公子公孫春秋之世請命於天子者誰與由是世為卿大夫凡舉氏者皆專命之氏其極至於有其民出其君而莫之禁職此其故余於是作魯公族譜而別氏者又為公族譜以盡譜之變合則族別則氏考其世觀之成敗得失可睹矣作內魯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內魯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公子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






  孟公綽孟氏族
  叔孫氏彭生之後別為叔仲氏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






  展氏
  公子展附公子譜不詳誰公孫司空無駭之子杜預公子展孫隠八年夷伯十二月卒展氏桓父食采栁瑕   莊叔   王父   喜
  郈氏
  成叔下諡曰惠原孫也孝 昭伯公八
  諸氏
  孔氏世孫郈孫防叔以上
  防叔見宋公族譜子伯夏子叔梁紇子丘睪夷子奔魯仲尼襄二十二年生子鯉子伋








  雜臣名譜附
  費伯庈父  挾再命大夫隠九 柔年卒再命大夫桓十一年盟於析再命大夫
  曹劌   圉人犖  御孫    鍼季莊三年公傅   卜齮   夏父弗忌會齊 侯叔夏公冉務人 禽鄭   緜房甥   公冶富父終甥 師已   鄫鼓父   狄虒彌
  御叔   閔子馬  豐㸃    公巫
  召伯仲  黨叔   曽夭    曽阜
  萊書   杜泄   謝息    冶區夫司鐸射  慮癸   司徒老祁  饔人檀
  僚祖    鬷戾   右師展    女賈季氏家臣
  公孫朝   洩聲子  魴假    仲梁懷公山不狃子泄 公斂陽公斂處父 茲無還   公南
  侯犯    駟嘉    樂頎    富父槐
  正常    莒夷    共劉    公賔庚
  公甲叔子  析朱鉏   微虎    邴泄
  管周父   汪齮    公孫有山氏 釁夏
  鉏商    公孫宿   郭重    巫尫
  太史 太史克   太史固
  卜  卜楚丘之家 卜楚丘 梓慎
  嬖  嬖童
  匠  匠慶
  異國來奔鮑國本齊臣  弦本齊人
  婦人名譜附
  戴已 聲已已氏已上公孫敖妻   泉丘人 其僚已上孟僖子妻國姜叔孫豹妻 庚宗婦人叔孫豹外妻 小邾夫人生宋元夫人季孫宿平子妻秦歂妻𪧐女 隂忌老𪧐女 季姒公鳥妻齊鮑文子女 南孺子南氏季桓子妻季姬季斯女 聲伯之母叔肹妻 施氏婦孝叔妻齊管子奚女
  孔子弟子名譜附
  南宮閱敬叔亦見仲孫氏 琴牢琴張子開 澹臺滅明字子羽有若 冉求   樊須一名樊遲 衛賜字子貢
  季路字子由哀十五年結纓而死高柴字子羔 秦丕茲見諸氏譜司馬牛見宋公族譜








  春秋分記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一    宋 程公說 撰世譜二
  嗚呼春秋邦國命卿之制其能無戾於先王之舊哉若昔諸侯歲貢士於天子天子使還治其國故諸侯之卿皆命於天子大夫不世爵使以徳爵以功迄春秋時乃有世為卿大夫者而賢徳之選蔑如也王制曰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亦由習見春秋小國經不書卿是以雲爾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雖尊卑不同而豈無所命乎大國之卿三命次國之卿再命小國之卿一命其於王朝皆士也三命以名氏通再命名之一命略稱人凡見於經者雖不能盡如古制皆當時實録也故隠桓之間去西周未乆先王餘法猶存諸侯僣佚猶少是以魯有無駭柔俠鄭有宛詹秦楚皆稱人至其晩節無不名氏通而邾莒滕薛等國日以益削轉從小國之例稱人而已春秋舉實事以正褒貶傷之也故余既譜周王族魯公族自晉而下復比次之且著其說於首作外諸侯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晉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公子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郤縠僖二十八年卒    郤乞
  韓氏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先氏
  丹木   子軫   子縠    子辛
  子且居五年卒霍 子克
  先友 先僕伯文三年伐 先都楚□江 先蔑
  張氏  老文九 子君臣  孫趯
  栁朔  骼年殺之
  女叔氏齊游張孟  叔襄二寛督  伯十四
  氏伯   宗子  州犂文
  㔻氏  鄭僖十一年春殺之子豹
  董氏  狐  叔  安於
  解氏  揚  張張侯 狐揚之後襄三年
  閻氏  嘉  明亦名沒
  右行氏 辛  右行跪辛之後
  梁氏  𢎞  由靡 餘子養 益耳 丙父 嬰父樂氏  王鮒桓子徵  霄  丁
  成氏  鱄  何
  賈氐  佗  華  季  辛
  州氏  綽  賔
  箕氏  鄭父 遺襄二十一年范宣子殺 遺箕遺昭二十
  邴氏  豫  師
  程氏  滑  鄭
  涉氏  佗  賔一年趙午
  屠氏  擊  蒯
  雜臣名譜附
  師服    潘父  頃父九完五正 嘉父頃父子
  里克    罕夷  杜原欵申生傅 虢射飴甥姓呂氏子金 叔堅  左行共華  騅歂
  纍虎    特宮  山祁    慶鄭
  介之推   家僕徒 蛾晢    頭須
  顛頡    茅茷  王官無地  陽處父
  萊駒    狼瞫  臾駢    戎津公壻池靈公之壻 蒯得  鞏朔鞏伯士莊伯 詹季詹嘉鉏麑   祗彌明亦曰捉靈輙   綦母張鮑癸   鄭丘緩  夏陽説  糴茷杜溷羅  茀翰胡  夷羊五  長魚矯孟張   清沸魋  伯子同氏 逢大夫鐸遏寇  和組父  師曠   行人子員田蘇   邢伯   虞丘書  具丙追喜   劉難   黃淵   嘉父司空靖  申書   叔罷   邢蒯斐豹   督戎   輔躒   宛沒
  行人子朱 絳縣老人 成公般  孟丙
  王生   女寛   甯嬴   鄔臧
  樂霄   僚安   觀虎   小王桃甲郵無恤  繁羽   宋勇   傅搜
  公孫尨  楚隆   折成鮒  酅魁壘司馬寅
  史 史蘇   史黯   蔡史墨  史楚
  史趙   史龜
  卜 卜偃   辛廖
  醫巫醫衍   桑田巫  梗陽巫臯
  匠宰匠麗氏  膳宰   屠蒯
  嬖寺外嬖梁五東闗嬖五寺人披勃鞮外嬖叔平公嬖孟張成十七年異國來奔舟之僑本虢大夫雍子楚來奔苗賁皇本楚臣齊烏餘本齊臣
  陽虎本魯臣
  齊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公族
  齊公族惟欒高二氏自惠公出其餘公族不詳何公之子故於上公子譜不序其世雲
  欒氏
  公子欒惠公子公子譜五世欒氏別祖子公孫竈子雅昭三年冬卒 子施子旗昭十年奔魯高氏
  公子高惠公子公子譜五世高氏別祖子公孫蠆子尾昭八年七月卒 子彊子良國氏
  歸父字國子莊子子佐武子成十八年殺之子勝
  子弱景子子夏惠子哀十六年奔魯子書哀十一年吳獲之子瓘悼子子高父成伯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一>








  陳逆子行陳氏宗
  鮑氏姒姓


















  雜臣名譜附
  連稱   徒人費  石之紛如 孟陽雍廩   王子成父 仲孫湫  賔須無蔡朝   公子強  逢丑父  鄭周父析歸父文子 殖綽   榖榮  王孫揮成秩   莒恆   曹開   邢公
  牢成   狼蘧䟽  侯朝   閻職
  桓跳   夏之御宼 燭庸之越 杞殖
  公孫敖  封具   鐸父   僂堙
  鬷蔑   麻嬰   渻竈   孔虺
  司馬竈  梁嬰   公孫傁  梁丘據子游裔欵   子囊帶  籍丘子鉏 犂彌
  闞止子我  江說   弊無存  朱毛
  公孟綽  宗樓子陽 桑掩胥  諸御鞅
  萊章   弦亦曰施
  太史史囂   太史子餘 太史三弟  南史氏
  卜 卜之登
  祝 祝佗父  祝固
  嬖寺寺人貂  易牙   雍巫   夙沙衛
  異國來奔州綽本魯臣 臧紇本魯臣王孫氏本吳伍子胥之中行文子春秋分記卷十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二    宋 程公說 撰世譜二
  宋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公子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二>





  公子榖甥  公孫忌  公孫援  公子丁 公子朱
  公族
  皇氏























  華豹呂封人    華免









  樂將鉏 樂裔將鉏子 樂遄 樂轡字子蕩 樂舉 樂髠
  仲氏
  公子成    子公孫師 子仲江 孫仲幾字子然子仲佗字子服定十年奔陳孔氏自仲尼以下見魯諸氏譜
  弗父何    子宋父周子世子勝子正考父子孔父嘉子大金子睪夷子防叔奔魯子伯夏子叔梁紇子丘仲尼
  魚氏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向為人  向帶二人桓公後蓋向氏族也
  鱗氏
  公子鱗世本桓公子公子譜六世鱗氏子東郷矔子文別祖子奏司徒子朱司㓂少



  靈氏
  公子圍龜字子靈文公子公子譜九世靈氏 四世孫不緩
  褚氏
  褚師段別祖共公子字子石公子譜十世 子彄褚氏別祖定十年奔陳子肥邊氏
  子邊杜曰褚師叚子平公子公子 孫卭
  諸氏
  南宮氏 長萬譜十一世邊氏  子牛別祖莊十二年
  莊氏  朝      堇父
  雜臣名譜附
  仇牧   猛獲   耏班   司寇牛父門尹般  狂狡   羊斟奔陳  西鉏吾芮司徒  司馬彊  張匄   臼任
  戴惡      鄭翩   豐愆  士平
  翟僂新     干犫   廚人濮 省臧
  陳寅      蘧富獵  成讙  郜延
  田丙      子儀尅
  祝史太尹      祝襄
  嬖寺寺人惠□伊戾   寺人栁  司馬寺人冝僚異國來奔郳甲本小邾穆公子 楚建本楚太子 太叔疾本衛人
  衛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公子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二>
  公族
  齊氏

  子叔氏
  子叔黑背穆公子公子譜七世叔氏別祖子公孫剽  子析朱鉏成子公叔氏
  成子獻公子公 子譜九世公孫氏公孫發別祖文子獻公孫成子公叔戍子子定十四年春孟氏
  孟縶奔魯字子孟襄公子公子譜十世公  子公孟彄孟氏別祖世本縶無子靈公以南氏
  公子郢其子彄為後字子南靈公子公子譜 子公孫彌牟十一世
  石氏


  大叔氏
  大叔儀南氏別祖字子之世叔 孫大叔申文子  子疾僖侯
  子遺僖子
  子公子青
  寗氏
  文仲武公曽孫子穆仲靜子速莊子子俞武子子相成子子殖惠子襄二十年冬卒子喜悼子襄二十七年衛□大夫寗孫氏
  喜莊子武公三世子昭子子良夫孫桓子林父子文子襄二十六年入於子嘉
  子襄戚以
  子蒯
  北宮氏
  叛伯國懿子成 子遺公曽
  子佗   子喜    子結孫成子定十四年
  王孫氏王孫牟夏奔魯賈  子齊康叔
  諸氏
  孔氏
  嬰齊 子達子昭子宣十四孫烝鉏年殺子羈 孫圉之成 子悝史氏
  朝  子狗文子     鰌字子魚不知其系

  褚師氏圃    子申定子  子比聲子
  趙氏 黶昭子一名兼 子舉昭子  子陽定十四年奔宋
  元氏 咺僖三十年殺之 子角
  夏氏 戊    子期司徒
  禮氏 孔    至
  蘧氏 瑗字伯玉
  華氏 龍滑   仲   齊   寅
  渠氏 孔    渠子
  雜臣名譜附
  右宰醜  獳羊肩  黃夷   長䍧公子歂犬 鍼莊子  士榮   周歂冶厪   孫免   師曹   尹公他庾公差  右宰榖  殖綽   公孫免餘雍鉏孫林父臣 屠伯   宗魯   慶比鴻駵魋  子王霄  彪傒   子高魴彌子瑕  滑羅   戱陽速  寗跪渾良夫  欒寧   召𫉬   鄢武子肹孟黶   許公為  司寇亥  優狡俳優拳彌   鄄子士  向禽   仲叔子奚公孫臣  行人子羽 司徒瞞成 子伯季子
  祝史 祝鼃  祝佗   祝史揮  胥彌赦筮史嬖寺 寺人羅
  異國來奔宋朝本宋公子 公子整本晉公子 仲由本魯臣
  蔡公子公族世譜
  公子














  公子駟哀二年殺之 公孫獵哀三年放之吳公孫姓哀四年殺之 公孫盱亦曰霍哀四年殺之公孫翩  公孫辰哀四年奔呉公孫霍哀四年殺之
  朝氏  公族
  公子朝文公子公子譜六世朝氏別祖子公孫歸生聲子奔楚 子朝吳
  雜臣名譜附
  文之鍇
  陳公族公子諸氏世譜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二>






  公族
  夏氏
  少西  子御叔子徴舒宣十一年楚殺子晉之惠子禦寇子齧子區夫子哀十三年盜 ︵字位過密 無法顯示︶
  轅氏 殺之申公之後
  濤塗亦作𡊮字宣仲申公九世孫       僑僖四年齊執之
  轅頗濤塗 轅咺四世孫 轅選 轅買
  慶氏 虎桓子司徒頗之族桓公五 寅世孫襄二十三年殺 樂之虎之鍼氏 鍼子弟襄二  宜咎十三年殺之
  宋氏 豎慶氏族僖公
  諸氏
  孔氏 寧公孫寧    奐昭八年楚殺之
  雜臣名譜附
  歂孫   女叔   原仲莊二十七年公子友如陳葬之泄冶儀行父  司徒卬  司馬桓子 干徵師昭八年楚執殺之輿嬖   袁克   逢滑   公孫他人芋尹蓋  賈獲








  春秋分記卷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三    宋 程公說 𢰅世譜四
  鄭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三>





  公孫𫉬  公子歸生子家或雲靈公子宋公弟公子魚臣子公濮 叔宣十二
  公子士洩 公子鰌    叔申  叔禽年鄭殺之申
  公孫肹  公孫登    公孫林
  公族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三>













  諸氏
  皇氏 武子  戍武子之後 耳戍之子 辰  頡石氏 楚   首   制子服  𡙟石盂 甲父尉氏 止襄十年殺之  翩止之子襄十年奔宋十五年醢之
  司氏 臣襄十年奔宋  齊臣之子十五年醢之
  堵氏 堵叔    女父襄十五年醢之 狗女父族
  侯氏 宣多    羽     獳  晉
  洩氏 駕     堵寇僖二十年  堵俞彌二十四年
  高氏 渠彌    克
  樂氏 耳     成
  鄧氏 廖     析
  王子氏伯廖    伯駢
  孔氏 叔     將鉏
  雜臣名譜附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三>


  雜臣名譜附
  公孫會  公孫彊哀八年宋滅曹執殺之 豎侯獳
  翰胡   僖負羈     大夫莊二十六年殺其大夫
  秦公子諸氏世譜
  公子












  公子縶
  諸氏
  子車氏 奄息以下三子子車之子文六 仲行 鍼虎
  百里氏 百里奚     孟明視年殉族譜百里名視字孟
  雜臣名譜附
  公孫枝明奚  冷至  蹇叔   西乞之子子桑西乞白乙術蹇叔子白乙丙或繞朝  庶長無地 士雃
  曰蹇叔   庶長鮑 庶長武  子蒲
  子虎    杞子  杜囘   右大夫說
  逢孫    楊孫  史顆   成差
  不更女父子右大夫
  醫卜 醫緩   醫和  卜徒父
  異國來奔㔻豹不更秦















  春秋分記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四    宋 程公說 撰世譜五
  楚公子公族諸氏世譜
  公子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四>
  王孫游  王孫喜   息公子朱 子家
  公子燮  公子丙   公子馮  王子罷公子平  公子罷戎  公子茷  公子寅令尹子庚 公子何忌  公子宜榖 公子橐師公子成  公子格   公子齮  王子牟公子申襄二年冬殺之公子魴令尹子魚王子勝  公子繁公孫由於 王孫圉   太師子榖 右領差車左史老  公孫朝   公子慶  子彊
  子駢   子㨗   子楊   子貟
  子孟
  公族




  字子蕩令尹 蒍射   蒍洩   蒍居
  蒍啓彊     蒍圍   蒍越   蒍固鍼尹陽氏
  王子陽穆王子公子譜五世陽氏別祖子尹 子匄 子令終宮廏尹昭二十七年子常殺令終與其弟完及佗
  子完
  子佗
  囊氏
  公子貞字子囊莊王子襄十四 年冬卒公子譜六世囊氏 孫瓦別祖子常
  子南氏
  公子追舒令尹字子南莊王子襄二十二年殺之公子譜六世子 子去疾沈氏
  沈尹戍南氏別祖莊王           子諸梁
  子後臧曽孫司馬
  沈尹朱  沈尹壽      沈尹赤諸梁之弟諸氏
  鬬氏亦作尹射得臣之











  鬭丹 鬭章 鬬御彊 鬭梧 鬬克子儀鬭勃子上僖三十三年
  屈氏殺之世為莫敖莊四年有
  莫敖屈重桓十子邊三年縊死禦子朱 子蕩 子到 子建寇息公子子木襄
  子申 子生
  屈重二十八年苝 屈完
  屈氏別族申氏
  申公巫臣字子靈一雲屈系出巫屈申之 子子閻後子重殺之併殺蕩弗
  子子蕩
  子弗忌忌清
  子晉狐庸尹質於
  子晉邢侯
  屈罷
  申氏


  申叔氏
  申叔時 子叔跪 子叔豫 叔展 壽餘 公子牟伍氏
  參   子舉晉椒 子奢舉封棠君昭二十年殺子尚之昭二十年殺
  子貟之子胥尚之弟昭二十年如吳哀十一
  子椒鳴年賜死
  潘氏
  崇 尫師叔 子叔黨 子潘子 子臣子臣見定六年不詳其系觀氏 丁父 起襄二十二年轘於四竟 子從伯玉 子瞻連尹氏 襄老 子黒要
  工尹氏 工尹齊工尹路工尹夀工尹襄工尹赤工尹麋熊氏 負覊 市南相宜僚   相禖 率且比季氏 季然 莠尹然季氏之後
  鍾氏 儀合晉楚成 建
  雜臣名譜附
  道朔   閻敖   逢伯  宜申
  師晉   宛春   鬻拳  彭仲爽耿之不比 榮黃   范山  期思公復遂   盧戢犂  叔𪊽  少宰
  許伯   樂伯   欇叔  許偃
  養由基  彭名   唐狡  蔡鳩居司馬夘  叔展   叔山冉 穀陽豎鄧廖   雍子   楊豚   尹冝
  師祁犂  息桓   牛臣   穿封戍析公   蕩侯   司馬督  囂尹午陵尹喜  僕析父  史猈   須務牟正僕人  枝如子躬 左尹郤宛 費無極鄢將師  晉陳   右司馬稽 武城黒武城大夫吳勾卑  彭生   尹大心  左司馬眅鑪金   闉輿罷  藍尹亹  宋木
  單浮餘 蔡洧    石乞   圉公陽奮揚  太宰犯   小惟子舟師帥
  史 左史倚相 史猈   史皇   周太史巫 范巫矞似范邑之巫
  異國來奔鄭然丹見鄭公族蔡聲子子朝之子歸生齊公子鉏南郭且於公子鱄 衛公孫牟 晉伯州犂 箴尹宜咎本陳人齊申鮮虞為右尹 齊管修管仲之後
  吳公子世譜















  雜臣名譜附
  壽越   公子黨  鱄設諸  公子苦雂偃州貟  泄庸   王犯   徐承胥門巢  展如   王孫彌庸哀十三年越𫉬之行人且姚 壽於姚  申叔儀
  異國來奔狐庸屈狐庸本晉臣 慶封本齊臣太宰嚭子餘本楚伯州犂孫犂晉人自晉奔楚至其孫嚭奔吳為吳太宰以謀楚及吳亡又事越 叔孫輙子張本魯臣 公山不狃子泄本魯臣 伍貟子胥本楚臣








  春秋分記卷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五    宋 程公説 𢰅世譜六
  世譜敘篇考異上
  自昔為春秋學者有譜牒之類逺矣莫得而考也余得杜預世族譜謂春秋時人名莫不詳具然預學左氏自左氏外無所折衷又列其名而闕其世次往往重複牴牾孟子言尚論古之人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自春秋迄今蓋千有餘載左傳記事一人而或稱名或稱字或稱官或稱氏若非詳以世譜則彼此交互漫無據矣最後得春秋世系一書不題𢰅人紀列國諸侯大夫之系旁行為圖次第頗可觀然蔡陳曹秦吳全闕不書自餘尚多踈誤沈栝為機括無異名者不録如東門氏曰仲嬰齊子叔氏曰子叔嬰齊季郈之雞鬭傳指季氏郈氏二族鄭之印氏黒肱及豐氏卷有兩子張沈皆合為一近世有纂為經圖不敘以世前後錯出周王子捷一名王札子則謂捷為札之子趙朔盾之子則謂朔為盾之孫季寤斯之弟則謂寤為斯之子宋仲師之子江則謂師字仲江若王札子頃王子也以為荘王子單成公獻公弟也以為獻公子苦此類者未易殫舉余今本以經傳參之杜注又取世譜世系史記世家合而攷之互有得焉古書有世本今不復存間見諸傳注則采之以補遺亡然後春秋之王子王族公子公族諸氏世序井井不紊斯皆昔所未備而成學治古文者不可廢也然而余之譜法蓋譜而為圖使推而上下之則知源流之所自旁行而列之則見子孫之多少經其世緯其人雖衆而不亂又慮脫本於高下前後或差其次則余之譜將不可考矣乃別為序篇若曰某氏甲生子乙丙乙生子某丙生子某合於譜圖於以互見而諸家之異則考之附見其下蓋譜圖之次待敘篇而愈明敘篇之文參考異而後見覽者得以詳焉
  王子
  平王為一世 生二子曰太子洩曰王子狐為二世狐無後洩早卒生二子曰桓王為三世桓王生二子曰莊王曰王子克為四世克無後 莊王生三子曰僖王曰王子虎曰王子頹為五世虎之後別為王叔氏頽無後 僖王生一子曰惠王為六世 惠王生二子曰襄王曰太叔帶為七世帶之後別為甘氏 襄王生一子曰頃王為八世頃王生四子曰匡王曰定王曰札子曰季子為九
  二王及札子無後季子後別為劉氏 匡王生一子曰簡王為十世簡王生二子曰靈王曰儋季為十一世儋季後別為儋氏靈王生二子曰景王曰佞夫為十二世佞夫無後 景
  王生四子曰王子壽曰王子猛曰敬王曰子朝為十三世  又王子王孫不系者十七人
  考異曰纂圖誤以王札子為莊王子按何休雲札子定王庶兄定王頃王子上距莊王蓋五世矣
  王族
  王叔氏別祖王子虎王子譜之五世也又桓公陳生二人不詳其世此從族譜
  甘氏別祖太叔帶王子譜之七世也生成公成公生景公景公生二子曰簡公悼公成公孫曰平公不詳其禰但曰孫系之成公他倣此平公生桓公 又二人不詳其系他倣此
  劉氏別祖王季子王子譜之九世也生定公定公生獻公獻公生文公文公生桓公 又三人
  儋氏別祖儋季王子譜之十一世也生括括生翩
  王室諸氏
  尹氏自尹子而下凢五人不詳其世
  召氏自穆公至戴公五人不詳其世戴公生襄公襄公生莊公莊公生簡公
  單氏單伯生二子長曰穆公穆公生武公武公生平公次曰襄公襄公生頃公頃公生靖公靖公生二子曰獻公曰成公 又一人
  考異曰纂圖誤以成公為獻公子今考世族譜世系並獻公弟
  周公氏黒肩生忌父自忌父而下不詳其世
  原氏原伯生伯貫伯貫生襄公襄公孫伯絞伯絞弟跪尋 又二人
  內史氏 過生叔服叔服生興
  樊氏  仲山甫至皮不詳其世皮生齊
  祭氏  四人不詳其世 鄢氏 肹生羅
  南宮氏 極生囂    庾氏 皮生過
  冨氏  辰生辛    賔氏 滑生起
  詹氏  父生桓伯   成氏 三人不詳其世毛氏  三人不詳其世
  蘇氏   鞏氏    蒍氏 各二人不詳其世陰氏四人然陰忌於昭十二年殺之至二十六年再見姓名俱同疑
  瑕氏   辛氏 各三人不詳其世
  魯公子
  孝公為一世 生三子曰公子彄後為臧氏曰公子益師後為衆氏曰惠公為二世 惠公生三子曰隠公無後曰桓公曰施父後為施氏為三世 桓公生四子曰莊公曰慶父後為仲氏曰叔牙後為叔氏曰季友後為季氏為四世 莊公生四子曰子般無後曰僖公曰閔公無後曰公子遂後為東門氏為五世僖公生一子曰文公為六世 文公生四子曰惡
  無後曰視無後曰宣公曰惠伯肹後為子叔氏為七世 宣公生三子曰成公曰偃無後曰鉏無後為八世 成公生二子曰襄公曰衡無後為九世 襄公生三子曰子野無後曰昭公曰定公為十世 昭公生四子曰衍曰為曰果曰賁 定公生一子曰哀公為十一世 哀公生二子曰荊曰悼公為十二世
  又公子不系者七人
  魯公族
  臧孫氏別祖公子彄公子譜之二世也彄生達達生缾缾生辰辰生許許生四子曰紇曰賈曰為曰疇紇奔齊賈無後為生賜賜生倉疇生會會生賔如賔如生石
  考異曰案世族譜云為之子賜賜之從弟會曰從弟則㑹蓋疇之子矣世系乃以會為為之子若然何不曰賜之弟而雲從弟乎又譜雲賔如從兄曰倉賔如既為會子則倉當是賜子而世系以倉為會子亦非也
  衆氏別祖益師公子譜之二世也益師生衆仲
  施氏別祖施父公子譜之三世也四世孫孝叔
  孟氏別祖慶父公子譜之四世也生敖敖生二子曰穀曰難難無後穀生蔑蔑生二子曰速曰子服仲叔仲叔後為子服氏 速生二子曰秩無後曰羯羯生貜貜生二子曰説曰何忌何忌生二子曰彘支子曰公期彘生捷捷生側 仲叔生椒椒生囘囘生何 又一人
  考異曰世族譜缺捷一人又孟之側注為孟氏譜族乃載之雜人非也世系以為捷之子今從之又曰按定公傳八年孟懿子為公期築室杜氏注為孟氏支子則公期當系之懿子下世族譜世系及纂圖並闕今増入之
  叔氏別祖公子牙公子譜之四世也生茲茲生二子曰得臣曰叔仲彭生彭生之後為叔仲氏 得臣生二子曰僑如奔齊曰豹豹生四子曰牛曰丙曰壬三子無後曰婼婼生不敢不敢生州仇州仇生二子曰舒曰輙 彭生之孫虺虺生小小生志志生二子曰皮曰衍 又一人考異曰案叔仲彭生之後為叔仲氏文十八年傳雲襄仲殺彭生其帑奔蔡既而復立叔仲氏世譜謂虺為彭生孫世系則謂為彭生子竊意彭生之殺其帑既奔至孫虺而後見於傳世譜所載或得之今從世譜 又曰輙子張州仇庶子也世族譜附在雜人非是又纂圖自叔仲彭生氏而下闕不譜今増入之
  季氏別祖季友公子譜之四世也生無佚無佚生行父行父生宿宿生四子曰公彌後為公鉏氏曰公紇曰公鳥曰公亥無後 公彌生頃伯頃伯生隠侯伯隠侯伯生公鉏極公紇生三子曰意如曰公甫靖後為公甫氏曰公之無後意如生三子曰斯曰寤無後曰魴侯無後斯生二子曰肥曰南孺子所生男 靖生歜 公鳥生申 又二人
  考異曰諸家闕南孺子所生男一人然桓子適子雖殤不可闕也今繫於斯之下又曰公彌之後為公鉏氏世系世族譜闕不可續者二世至公鉏極杜注云桓子族子而不詳所系今考得頃伯隠侯伯二世以補公鉏氏闕文世系置公鉏極於季公鳥之下誤矣
  東門氏別祖公子遂公子譜之五世也生二子曰歸父曰仲嬰齊嬰齊無後歸父生析析生羈
  考異曰三傳皆以嬰齊為仲遂之子歸父之弟也以為歸父之弟則同其言稱仲之意則異公羊以為弟無後兄之義使嬰齊為歸父之子則為仲遂之孫故以王父為氏穀梁以為宣八年仲遂卒者為殺子赤踈之不使稱公子其子由父亦踈之不得稱公孫故別言仲氏左氏無傳杜預曰宣十八年逐東門氏既而又使嬰齊紹其後曰仲氏公羊之義精杜預之釋詳穀梁傳則非也必雲子由父䟽不得稱公孫則歸父何故稱公孫乎為之後者為之子嬰齊既後歸父故曰仲嬰齊此可謂亂昭穆之序失父子之親者以後歸父則弟不可為兄嗣以後襄仲則是父字為氏亦非矣
  又曰案歸父字子家其後曰子家氏世系則闕不書世譜則別録據莊公子遂遂長子歸父歸父之子文伯後為子家氏羈是莊公之𤣥孫歸父之孫則羈當為文伯子也今譜歸父子文伯文伯子羈皆諸家所未備
  子叔氏別祖叔肹公子譜之七世也生子叔嬰齊嬰齊生叔老叔老生二子曰榮駕鵝無後曰叔弓叔弓生三子曰輙曰鞅鞅無後曰閱輙生詣詣生還還生青 閱生敬叔
  考異曰世系以還為輙之弟鞅之子乃以詣青為還之子世序紊矣今自輙以下以世本為正而改世系之誤 又按杜預於世族譜以叔還為叔弓曽孫於定十年叔還如鄭涖盟注云叔還叔詣曽孫自為異同今考還之去詣甚邇不應以為曽孫懸絶如此以譜為正 又閱敬二人世系譜闕不書
  展氏別祖公子展附公子譜不詳何公之子有孫曰無駭自無駭以下不詳其世
  考異曰按杜預注謂無駭為公子展孫劉敞曰非也若無駭真公孫之子當其繼大宗也賜氏乆矣何待其死而賜氏乎然則無駭固公孫也以經考之審如敞言謂無駭為公孫則經當曰公孫無駭矣於經無所考而遽曰固公孫雲以意推之則亦何往不至也啖助謂魯卿既王命皆書卒隠公不請命大夫故未命之卿亦書卒經不書氏蓋不請命故未賜族耳杜預謂為公子展孫當㠯為正特於未氏之說未盡也
  郈氏成叔昭伯二人
  魯諸氏
  孔氏防叔奔魯生伯夏伯夏生紇紇生丘丘生鯉鯉生伋共六人自防叔以上見宋公族譜
  秦氏自秦子下堇生㔻茲餘不詳其世
  南氏   陽氏   梁氏各二人 林氏
  冉氏各三人 顔氏五人  申氏五人 並不詳其世
  晉公子
  穆侯及弟殤叔無後為一世 穆侯生二子曰文侯曰曲沃桓叔為二世 文侯生昭侯桓叔生二子曰莊伯曰韓萬後為韓氏為三世 昭侯生孝侯莊伯生武公為四世 孝侯生鄂侯武公生獻公為五世 鄂侯生二子曰哀侯曰緡無後 獻公生五子曰申生無後曰文公曰惠公曰奚齊無後曰卓子無後為六世 哀侯生小子侯先晉自此絶 文公生六子曰襄公曰成公曰雍自雍以下四子並無後曰樂曰儵曰劉 惠公生懷公為七世襄公生三子曰靈公無後曰捷曰景公為八世 捷生談 景公生厲公無後為九世 談生三子曰周子兄以無慧不立曰悼公曰揚干無後為十世 悼公生二子曰平公曰整奔衛無後為十一世 平公生昭公為十二世 昭公生頃公為十三世 頃公生定公為十四世
  晉公族
  狐氏唐叔之後突生二子曰毛曰偃毛生溱偃生射姑又鞫居狐氏族附之射姑右不詳其世
  欒氏靖侯之後賔生成成生枝枝生盾盾生書書生二子曰黶曰鍼黶生盈  又五人
  考異曰按襄十四年傳欒鍼馳死秦師欒黶謂士匄曰余弟死而子來是鍼乃書之子黶之弟明矣世系以欒鍼為黶之子非也又世族譜闕鍼盈二人並増入之
  祁氏獻侯之後舉生瞞瞞生高高生奚奚生午午生盈 又一人
  羊舌氏大夫生職職生四子曰赤曰肹曰鮒曰虎赤生子容肹生楊石
  孝異曰按閔二年傳羊舌大夫為尉杜預注叔向祖父也孔穎達曰羊舌氏也爵為大夫號曰羊舌大夫不知其名此人生羊舌職職生叔向故為叔向祖父譜雲羊舌氏晉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或曰羊舌氏姓季名果有人盜羊而遺其頭不敢不受受而埋之後盜羊事發辭連季氏季氏掘羊頭而示之以明已不食唯識其舌舌存得免號曰羊舌氏也或曰不知誰為此言杜所不從記異聞耳故以杜氏為正存羊舌氏於公族且附見其說雲
  郤氏豹生三子曰稱無後曰兾芮曰義無後芮生缺缺生克克生錡又芮從子曰步揚曰步招無後揚生二子曰犫曰鵲居犫生三子曰至曰溱曰毅 又二人考異曰步揚步招皆芮從子芮有昆弟二人曰稱曰義不知步揚步招何人之子故不得而詳但系之芮曰從子云 又世族譜闕豹鵲居二人而列稱步招溱三人於雜人今附於郤氏
  韓氏別祖萬公子譜之三世也生求伯求伯生簡簡生子輿子輿生厥厥生二子曰無忌曰起無忌生襄起生四子曰須曰叔禽曰叔椒曰子羽須生二子曰不信曰固不信生子庚子庚生子虎  又二人考異曰按系本萬生求伯求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厥生宣子起起生平子須須生簡子不信不信生荘子庚世家則謂武子三世生厥厥生宣子宣子生貞子須貞子須生簡子簡子生荘子莊子生康子虎自厥而下參之系本無差獨以武子三世生厥則誤也今不從
  又曰按世族譜謂萬之孫曰定伯簡與系本及服䖍之說同獨闕求伯一世今以系本補之
  又曰按昭五年傳韓襄為公族大夫韓須受命而使矣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杜預注襄韓無忌子也須起之門子也箕襄邢帶韓氏族禽椒羽起庶子也世系不辨襄與箕襄之異而誤以箕襄為無忌子不知箕襄及邢帶乃無忌之族非其子也
  荀氏逝敖生林父為中行氏林父生二子曰庚曰首首之後為知氏 庚生偃偃生吳吳生寅 首生罃罃生二子曰朔無後曰盈盈生躒躒生三子曰徐吾無後曰瑕曰申瑕生霄申生瑤  又五人 又別族程氏騅逝敖之孫曰季不詳其世騅曽孫鄭
  考異曰按世譜謂盈為朔之弟罃之子系本乃以盈為朔之子今考諸家皆以盈為罃之子
  晉諸氏
  范氏杜伯生隰叔隰叔生蒍蒍生縠縠生會以隨為氏亦曰范氏生二子曰燮曰魴燮生匄魴生彘裘無後匄生鞅鞅生二子曰吉射曰臯夷 又會從弟穆子為士季氏生渥濁渥濁生弱弱生伯瑕伯瑕生彌牟 又隰叔𤣥孫富及范無恤士鮒士蔑不詳其世
  考異曰世系及族譜闕杜伯隰叔二世今増入之
  魏氏畢萬生芒季芒季生犫犫生三子曰顆曰錡曰絳顆生頡 錡生相 絳生舒舒生二子曰侈曰戊
  侈生曼多曼多生駒  又一人
  右按系本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州生莊子絳絳生獻子荼荼生簡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駒駒生文侯斯傳雲亦曰孺子𤷍  世家萬生武子犫犫生悼子顆顆生昭子絳絳生嬴嬴生獻子獻子生侈侈生桓子桓子生文侯都  世譜萬之孫犫犫之子顆為令狐氏錡為呂氏顆之子頡錡之子相舒之孫曼多  世系萬之孫犫生顆顆生子頡又生子絳絳生嬴嬴生舒舒生侈及戊戊生曼多
  考異曰考系本世譜世系俱以犫為萬之孫世譜世系但知為萬孫而闕其禰今以系本芒季參三家之說俱合世家以萬生犫誤也 又曰系本謂武仲州即武子犫也索隠謂州即犫聲近字因以異然左傳記事字必有據今以犫文為正 又曰系本武仲生絳其系本君篇雲武子居魏悼子徙霍索隠謂悼子與絳兄弟今取以較杜氏武子之子曰顆曰錡是悼子顆與錡絳俱為武子之子明矣世家以顆生絳世系因而不改誤也 又曰系本世譜俱謂莊子生獻子世家則雲莊子生嬴嬴生獻子不知司馬遷何所本増嬴一世世系從之疑 又曰世譜曼多舒之孫而闕其禰今考系本謂舒生侈侈生曼多世系以為戊生曼多誤也
  趙氏公明生二子曰共孟無後曰夙夙生衰衰生四子曰盾曰同無後曰括無後曰嬰齊無後盾生朔朔生武武生二子曰獲曰成獲之孫曰羅成生鞅鞅生三子曰桓子曰伯魯曰無恤伯魯生周伯 又夙曽孫穿不知所系生旃旃生勝勝生午午生稷稷生朝
  考異曰按系本謂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衰世家謂叔帶五世生夙夙生共孟共孟生衰世譜謂叔帶五世孫曰夙夙之弟曰衰世系謂夙子曰共孟共孟之子曰穿及衰且衰一人耳系本以為夙之子世家以為夙之孫世譜以為夙之弟世系從世家今考左傳夙事獻公以閔元年御戎後五年重耳奔蒲衰從之出則衰當為夙之子若從世家謂衰為夙孫則世數隔遠又系本在諸家前必有所據今以系本次第為正
  籍氏黶生頡頡生叔子叔子生官正官正生司徒公司徒公生少襄少襄生太伯太伯生季季生偃偃生談談生秦
  考異曰世族譜止載伯黶談秦三世世系加季偃二世今考世本補籍氏之闕
  胥氏臣生甲父甲父生二子曰午曰克午生帶克生童先氏丹木生軫軫生二子曰縠曰且居縠生辛且居生
  克 又四人
  張氏老生君臣君臣之孫趯又栁朔骼不詳其世女叔氏齊生游又叔寛督不詳其世
  伯氏伯宗生州犂   㔻氏鄭生豹
  董氏   解氏各三人亡其系閻氏右行氏各二人梁氏六人 樂氏四人 成氏二人 賈氏四人州氏二人箕氏三人有二箕遺疑邴氏二人程氏二人涉氏二人屠氏二人並亡其系
  齊公子
  莊公為一世 生三子曰得臣無後曰僖公曰年為二世僖公生三子曰襄公曰糾曰桓公年生無知自無知下
  無後為三世 桓公生六子曰無虧無後曰惠公曰孝公無後曰昭公無後曰懿公無後曰雍無後為四世 惠公生三子曰頃公曰欒後爲欒氏曰高後為高氏昭公生舍為五世頃公生五子曰靈公曰固無後曰鑄無後曰角無後曰勝為六世 靈公生三子曰莊公無後曰景公曰牙無後勝生青為七世又有晳捷洴山商周共六子皆云頃公孫不詳其禰並附於七世 景公生六子曰孺子無後曰悼公曰嘉曰駒曰黔曰鉏為八世自嘉而下無後 悼公生二子曰簡公曰平公為九世又公子公孫不系者八人
  考異曰按隠三年傳衛莊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孔穎達曰衛莊公之立在春秋前三十五年齊僖公之立在春秋前八年莊姜必非齊僖公之女蓋是莊公女僖公姊妹也得臣為太子早死故僖公立也不言僖公姊妹而繫得臣者見其是適女也今從之系得臣於莊公下
  又曰按齊公族惟欒高二氏出惠公子其他雖公族不詳為何公之子則無以知別祖之所自國氏高氏皆姜姓崔氏出自丁公慶氏蒲盧氏則襄十八年傳雲慶舍謂盧蒲癸子不辟宗杜預注慶盧蒲氏皆姜姓晏氏閭丘氏出莊公之孫隰氏出莊公曽孫東郭氏出桓公之孫與北郭南郭氏皆為姜姓並附公族譜他國倣此
  齊公族
  欒氏別祖欒公子譜之五世也生竈竈生施
  高氏別祖高公子譜之五世也生蠆蠆生彊
  考異曰纂圖於欒氏不著公子欒於高氏不著公子高是沒其別祖也又高齮乃敬仲之後纂圖系之子彊下尤失之
  國氏歸父生佐佐生二子曰勝無後曰弱弱生夏夏生書書生瓘瓘生高父
  考異曰按成十八年傳齊殺國佐使清人殺國勝國弱來奔杜預注勝國佐子弱勝之弟則弱為佐之子矣纂圖以弱為佐孫誤也世族譜闕高父一人
  高氏傒生莊子莊子生頃子頃子生固固生二子曰無咎曰厚無咎生弱弱生齮 厚生止止生豎 又敬仲曽孫酀及頃子孫偃偃生二子曰張曰發張生無㔻
  考異曰世系世族譜皆闕今據世本所載莊子頃子之系又酀敬仲曽孫偃頃子孫也世系誤以酀為敬仲孫以偃為齮之子皆誤
  又曰酀不詳其世偃不詳其禰但書敬仲曽孫酀頃子孫偃以別之
  崔氏友生杼杼生三子曰成曰彊曰明彊生如
  考異曰諸家闕如一人
  慶氏克生二子曰封曰佐封生二子曰舍曰嗣又奊一人不許其世
  盧蒲氏就魁嫳癸共三人不詳其世
  閭丘氏嬰生明明生息
  晏氏弱生嬰嬰生二子曰𣯛曰圉又父戎一人不詳其世
  隰氏朋下亡二世至曽孫鉏又黨一人不詳其世東郭氏偃書賈三人北郭氏佐啓二人南郭氏偃一人並不詳其世
  諸氏
  陳氏完生稺稺生湣湣生須無須無生無宇無宇生三子曰開無後曰乞曰書無後乞生九子曰莊曰瓘曰恆曰齒曰夷曰安曰意茲曰盈曰得 恒生盤又須無有孫曰豹 又一人
  鮑氏敬生叔牙亡二世至曽孫二人牽及國國又亡二世至曽孫牧 又二人
  考異曰諸家譜皆闕叔敬不書
  管氏四人 邴氏四人 王氏六人 宛氏二人賈氏二人並不詳其世棠氏棠公生無咎
  申氏鮮虞生摯又蒯幽不詳其世
  工僂氏二人  華氏   顔氏庾生晉
  郭氏   呂氏   商氏   烏氏
  襄氏各二人












  春秋分記卷十五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六   宋 程公說 撰
  世譜七
  世譜敘篇考異下
  宋公子
  戴公為一世 生四子曰武公曰皇父充石後為皇氏曰好父說後為華氏曰樂術後為樂氏為二世 武公生二子曰宣公曰穆公為三世 宣公生殤公無後穆公生二子曰莊公曰勃無後為四世 荘公生四子曰閔公曰桓公曰公子朝無後曰右師成後為仲氏為五世 閔公生四子曰公子游無後曰弗父何後為孔氏曰公孫固無後曰公孫鄭無後桓公生五子曰目夷後為魚氏曰襄公曰向肹後為向氏曰鱗後為鱗氏曰蕩後為蕩氏穆公之曽孫高哀莊公之孫公孫師為六世老佐一人戴公五世孫不詳所系附在第六世後襄公生成公為七世 成公生六子曰昭公曰文公曰須曰卭曰孔叔曰鍾離為八世 昭公之子名闕文公生三子曰共公曰圍龜後為靈氏曰肥無後為九世 共公生二子曰平公曰段後為褚氏為十世 平公生四子曰痤無後曰元公曰公子城曰公子邊後為邊氏為十一世 元公生四子曰景公曰地曰辰曰端秦為十二世 端秦生周為十三世 周生二子曰昭公得曰啓為十四世又公子公孫不系者九人
  考異曰按定十年經書宋公之弟辰出奔陳是年景公之十七年也宋公景公也辰為景公弟則是元公之子明矣杜預於定十年傳公子地母弟辰注云地景公弟辰之兄蓋無疑焉而於昭二十年傳取太子欒與母弟辰公子地為質則誤注以辰及地為元公弟此自相違異也是時蓋元公之十年傳曰母弟者自太子欒而言杜預誤指為元公母弟雲
  又曰按左傳景公無子取公孫周元公孫之子得昭公與啓飬諸公宮世家乃謂昭公者元公之曽庶孫也昭公父公孫糾糾父公子端秦元公少子也景公殺昭公父糾故昭公怨殺太子自立二書所載昭公之系則同而昭公父之名則異左傳曰周世家曰糾然左傳先於史記今從之
  宋公族
  皇氏別祖充石公子譜之二世也二子死於兵並失其名八世孫瑗生二子曰酁般曰麇瑗之從弟二人曰鄖曰仲野仲野生二子曰伯曰非我瑗有從子曰緩非我從弟曰懷不詳所系 又二人
  考異曰按文十一年傳引春秋前事鄋瞞伐宋皇父禦之皇父之二子死焉馬融以為皇父之二子從父在軍為敵所殺名不見者方道二子死故得勝之知令皆死誰殺縁斯孔穎達謂於傳文為順今從之又按哀二十六年傳杜預注云皇懷非我從昆弟非我瑗從子則懷亦瑗從子也世族譜乃謂懷為瑗昆弟是躋一世矣哀十八年左傳宋殺皇瑗復皇氏族使皇緩為右師杜注謂皇緩瑗從子也世族譜乃謂瑗為充石八世孫緩為充石十世孫以世譜推之則緩非瑗從子蓋瑗從孫矣竊考傳文二事當以傳文及注為正且世族譜亦杜氏學異同乃若此又按哀十七年傳皇瑗之子麇奪其兄酁般邑世族譜誤謂酁般為瑗世父且酁般蓋瑗之猶子而麇之兄也從世族譜則是躋猶子為諸父而兄為從祖矣今從左傳
  華氏別祖好父説公子譜之二世也生督督生二子曰家曰季老 家生御事御事生二子曰耦無後曰元元生二子曰閱曰臣無後閱生二子曰椒曰臯比無後椒生子曰弱從兄寅不詳所系椒孫定定又生啓 季老生鄭鄭生喜喜生吳 督曽孫司馬子伯 別族牼弟曰亥曰合比曰費遂亥生無慼合比生姓遂生三子曰貙曰多僚曰登 又二人
  考異曰按世本督子家家子御事世系族譜並缺世家誤以御事為督子今正之又自督之子季老而下缺不譜今増之 又按昭二十一年傳華費遂生華貙華多僚華登三子皆遂之子也纂圖以多僚及登為貙之子誤矣 又按昭二十年華亥使少司寇牼杜氏注牼亥庶兄纂圖誤以牼為亥子 又弱從兄寅不詳所自椒孫定不知其禰用附寅於弱之左系定於椒之下二世
  樂氏別祖術公子譜之二世也生澤澤生須須生呂三世孫喜喜之孫祁犂孫輓孫舍祁犂生溷輓生朱鉏溷生茷
  戴公𤣥孫曰豫至七世孫曰得曰歂戴公五世孫曰嬰齊至四世孫曰大心戴公六世孫曰懼 又六人考異曰按諸家所述戴公𤣥孫豫五世孫嬰齊六世孫懼豫之後七世孫得昆弟歂嬰齊之後四世孫大心不詳所系今別為三派上系之戴公
  仲氏別祖成公子譜之五世也生師師生仲江江之孫仲幾仲幾生仲佗
  孔氏別祖何公子譜之六世也生周周生勝勝生考父考父生嘉嘉生大金大金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紇紇生丘
  考異曰世系缺勝睪夷兩世纂圖自孔父弗父何正考父三世外全缺今増之自防叔而下見內魯諸氏譜
  魚氏別祖目夷公子譜之六世也生友友之孫曰石曰府共四人
  考異曰杜預雲石府目夷之曽孫友之孫也纂圖世系謂石府為友之子誤矣
  向氏別祖盻公子譜之六世也生訾守訾守生二子曰鱣無後曰戍戍生五子曰勝曰宜曰鄭曰行四子並無後曰寧寧生羅羅生五子曰巢曰魋曰頎曰子車曰牛又二人
  考異曰按昭十九年傳鄅夫人宋向戍之女也故向寧請師杜預注寧向戍子也今世譜乃以寧為戍曽孫誤矣又世譜雲巢為戍曽孫據巢為戍曽孫則寧為戍子世譜杜預所述自異若此用正世譜之誤雲又盻訾守鱣世系世譜並缺今增入之行勝二子戍之子也為人帶向氏族也世譜置之雜人今附載向氏之族
  鱗氏別祖鱗公子譜之六世也生矔矔生文文生奏奏生朱
  考異曰按世本所載互有得焉世族譜誤以矔為桓公子以朱為桓公孫皆非也杜氏於成十五年傳注朱為矔孫又與族譜自相矛盾蓋族譜缺鱗文奏三世故於矔及朱之系前後錯亂世系仍之不復考正纂圖止載鱗矔朱三人今並論諸家闕失雲
  蕩氏別祖蕩公子譜之六世也生壽壽生二子曰意諸曰虺無後意諸生澤
  靈氏別祖圍龜公子譜之九世也下亡三世至四世孫不緩
  褚氏別祖段公子譜之十世也段生彄褚師子肥不詳其世
  邊氏別祖子邊公子譜之十一世也孫卭
  宋諸氏
  南宮氏長萬生牛   莊氏朝及堇父不詳其世
  衛公子
  莊公為一世 莊公生四子曰孝伯曰桓公曰州吁以上並無後曰宣公為二世 宣公生七子曰急無後曰壽無後曰黔牟無後曰公子頑曰惠公曰洩無後曰職無後為三世頑生三子曰齊子後為齊氏曰戴公無後曰文公 惠公
  生懿公為四世懿公無後 文公生二子曰成公曰叔武無後為五世 成公生三子曰穆公曰子適子儀適儀無後為六世 穆公生三子曰定公曰殤公無後曰黒背後為子叔氏為七世 定公生三子曰獻公曰鱄無後曰展無後為八世 獻公生七子曰襄公曰公子荊曰蟜曰伯曰皮曰行自蟜以下無後曰當為九世 襄公生二子曰孟縶後為孟氏曰靈公為十世 靈公生四子曰莊公曰庶子悼公曰郢後為南氏曰起又襄公孫般師不詳其禰為十一世 莊公生出公為十二世 又公子公孫不系者五人
  衛公族
  齊氏別祖齊子公子譜之四世也杜預雲齊子無子戴公以其子為後齊子四世孫惡惡生豹
  子叔氏別祖黒背公子譜之七世也生剽剽生析朱鉏共三人
  考異曰公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據子叔黒背穆公之子定公之弟是生公孫剽則剽乃定公弟之子穆公之孫史記以剽為定公弟誤也
  公叔氏別祖當公子譜之九世也當生公孫發發生戍考異曰世族譜缺當一世案世本雲獻公生成子當當生文子拔拔生朱為公叔氏拔或作發朱即戍也
  孟氏別祖縶公子譜十世也生彄
  南氏別祖郢公子譜之十一世也生彌牟
  石氏靖伯孫碏生厚厚生駘仲駘仲生祁子祁子生稷稷生買買生惡惡生曼姑曼姑生魋魋生圍又惡從子圃
  考異曰世族譜以祁仲為靖伯八世孫據禮記謂石祁子駘仲子也則當是靖伯五世孫非八世孫也今從禮記為正
  太叔氏僖侯八世孫儀儀之子亡一世孫申申生三子曰疾曰遺曰青
  寗氏武公曽孫跪生靜靜生速速生俞俞生相相生殖殖生喜
  孫氏武公三世孫級生昭子昭子生良夫良夫生林父林父生三子曰嘉曰襄曰蒯
  北宮氏成公曽孫括生二子曰遺無後曰佗佗生喜喜生結王孫氏牟之後曰賈賈子齊
  考異曰據左氏穀梁俱曰成公曽孫括而公羊於成公十七年經衛北宮結帥師侵鄭以括為結按括之曽孫曰結定十四年奔魯者也從公羊則是結同其曽祖諱矣
  衛諸氏
  孔氏嬰齊生達達之孫烝鉏烝鉏生羈羈之孫圉圉生悝
  史氏朝生一子曰狗 鰌不詳其世
  褚師氏師圃生申 子比不詳其世
  趙氏黶生舉舉生陽
  考異曰世譜謂黶之孫陽而闕舉一世今補之
  元氏咺生角  夏氏戊生期  禮氏二人
  蘧氏一人   華氏四人   渠氏二人
  蔡公子
  宣公為一世 生三子曰桓公無後曰蔡叔曰哀侯為二世哀侯生繆侯為三世 繆侯生莊公為四世 莊
  公生三子曰文公曰燮曰履燮履無後為五世 文公生二子曰景公曰公子朝後為朝氏為六世 景公生靈侯為七世靈侯生𨼆太子友為八世 友生三子曰平侯曰悼侯曰昭侯為九世 平侯生蔡侯朱昭侯生三子曰成侯曰子乾曰子元為十世 又公子公孫不系者七人
  蔡公族
  朝氏別祖公子朝公子譜之六世也生歸生歸生生朝吳
  陳公子
  文公為一世 文公生桓公及佗無後為二世 桓公生四子曰太子免無後曰厲公曰莊公無後曰宣公為三世厲公生公子完奔齊為陳氏宣公生三子曰禦寇無後
  穆公曰少西後為夏氏為四世 穆公生共公為五世共公生靈公為六世 靈公生成公為七世 成公生四子曰哀公曰黃曰招曰過自黃以下並無後為八世哀公生三子曰偃師曰留曰勝留勝無後為九世 偃師生惠公又哀公孫貞子不詳其禰為十世 惠公生懷公為十一世 懷公生湣公為十二世
  陳公族
  夏氏別祖少西公子譜之四世也生御叔御叔生徵舒徵舒生晉晉生禦寇禦寇生齧齧生區夫
  考異曰世系於陳譜全闕族譜於夏氏止列御叔徵舒齧區夫四人餘皆略焉今參考而補之 又曰按齧乃徴舒曽孫世譜謂為徵舒三世孫是也杜預於昭二十三年注云徵舒𤣥孫自為異同今以世譜為正
  轅氏申公九世孫濤塗四世孫僑 又一人
  慶氏虎及其弟寅族樂
  鍼氏僖公孫鍼子鍼子八世孫宜咎
  宋氏宣公六世孫豎
  陳諸氏
  孔氏寧奐二人不詳其世
  鄭公子
  武公為一世 生三子曰莊公曰叔段後為太叔氏曰原繁為二世 莊公生九子曰昭公無後曰厲公曰子亹曰子嬰曰閼曰曼伯曰元曰呂自子亹而下皆無後曰子人語後為子人氏為三世 厲公生文公為四世 文公生七子曰穆公曰華曰臧曰士曰瑕曰俞彌曰帶自華而下皆無後為五世 穆公生十三子曰靈公無後曰襄公曰喜後為罕氏曰騑後為駟氏曰平後為豐氏曰睔後為印氏曰偃後為游氏曰去疾後為良氏曰揮後為羽氏曰發後為國氏曰嘉後為孔氏曰孔後為士孔氏曰然後為然氏為六世 襄公生二子曰悼公無後曰成公為七世 成公生五子曰僖公曰繻無後曰班曰駹曰申無後為八世 僖公生五子曰簡公曰狐曰熈無後 曰侯無後曰丁無後 班生叔 駹生知為九世 簡公生定公 狐生二子曰擊曰惡為十世 定公生獻公為十一世 獻公生二子曰聲公曰共公為十二世又公子公孫不系者十一人
  鄭公族
  太叔氏別祖段公子譜之二世也生滑滑生定叔子人氏別祖語公子譜之三世也生九
  考異曰公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孫公孫之子以王父字為氏語為莊公子則當至語之孫方以子人為氏也今語之子九不曰公孫而曰子人未詳
  罕氏別祖喜公子譜之六世也生二子曰舍之曰鉏舍之生二子曰虎曰魋無後鉏生朔虎生嬰齊嬰齊生達即武子賸
  考異曰魋舍之子虎之弟也世譜謂為虎之族世系謂為虎之子今並正之
  駟氏別祖騑公子譜之六世也生二子曰夏曰黑 夏生二子曰帶曰乞 黒生一子曰印帶生偃乞生歂偃生絲歂生𢎞 又一人
  考異曰按穆公之子曰靈公襄公又有十一子子然士子孔子孔三族亡子羽不為卿罕駟豐印游良國是謂七穆世族譜既譜駟氏而於黒別譜為子晢氏不知子晢即駟氏也襄三十年傳曰駟良方爭伯有侈子晢好在人上杜預注駟氏子晢良氏伯有未始分為子晢氏也又族譜以公子印為穆公之子亦誤公子印乃公子睔印氏之別祖黒子乃印爾當為穆公曽孫豈得以為穆公子
  豐氏別祖平公子譜之六世也生段段生二子曰卷曰施
  考異曰鄭有兩子張公孫黒肱字子張以襄二十二年卒則印氏也豐巻字子張襄三十年子産逐之則豐氏也又豐氏曰公孫段即卷之父印氏曰叚即黑肱之子沈括於此誤以兩子張為一人與世系所載其失有三公孫黒肱附之豐氏失一也卷之逐在黒肱卒之後而合為一失二也子豐穆公之子豐氏別祖也世系誤以子豐為黒肱及見其於公子別祖之義有所不合則以子豐為穆公後失三也今並正之
  印氏別祖睔公子譜之六世也生黒肱黒肱生叚叚生二子曰堇父曰癸
  考異曰子晢之子駟印以印為名也印氏以印為氏也沈括見駟氏公孫黑之子曰印誤以子晢為印氏而以公孫黒肱系之豐氏今正之
  游氏別祖偃公子譜之六世也生二子曰蠆曰楚蠆生二子曰眅曰吉眅生良吉生速
  良氏別祖去疾公子譜之六世也生輙輙生霄霄生止國氏別祖發公子譜之六世也生僑僑生參
  羽氏別祖揮公子譜之六世也生申申生頡
  孔氏別祖嘉公子譜之六世也生洩洩生張
  士孔氏別祖士子孔公子譜之六世也生大季
  然氏別祖子然公子譜之六世也生丹丹生鬷明考異曰世族譜羽氏闕公孫申然氏闕鬷明今增之
  鄭諸氏
  皇氏武子後曰戍戍生耳至辰及頡不詳其世
  石氏五人不詳其世    尉氏止生翩
  司氏臣生齊       堵氏三人不詳其世
  侯氏四人不詳其世    洩氏三人
  高氏  樂氏  鄧氏  王子氏  孔氏各二人不詳其世
  曹公子
  桓公為一世 桓公生莊公為二世 莊公生世子羈僖公為三世 僖公生昭公為四世 昭公生共公為五世 共公生文公為六世 文公生宣公為七世 宣公生三子曰太子無後曰成公曰忻時無後為八世 成公生武公為九世 武公生二子曰平公曰隠公無後為十世 平公生三子曰悼公曰聲公並無後曰靖公為十一世 靖公生伯陽為十二世
  燕闕
  秦公子
  文公為一世 文公生太子竫公為二世 竫公生寧公為三世 寧公生三子曰出子無後曰武公無後曰徳公為四世 徳公生三子曰宣公無後曰成公無後曰穆公為五世 穆公生三子曰康公曰公子憖無後曰公子𢎞無後為六世 康公生共公為七世 共公生桓公為八世 桓公生三子曰景公曰伯車無後曰鍼無後為九世 景公生哀公為十世 哀公生太子夷公為十一世 夷公生惠公為十二世 惠公生悼公為十三世 又公子不系者一人
  秦諸氏
  子車氏三人不詳其世  百里氏奚生視
  楚公子
  蚡冒武王為一世 蚡冒生薳章後為薳氏武王生二子曰文王曰公子元無後為二世 文王生二子曰堵敖無後曰成王為三世 成王生二子曰穆王曰王子職無後為四世 穆王生六子曰莊王曰嬰齊無後曰側無後曰壬夫無後曰辰無後曰陽後為陽氏為五世 莊王生五子曰共王曰穀臣無後曰貞後為囊氏曰追舒後為子南氏曰午無後為六世 共王生五子曰康王曰靈王曰比無後曰黒肱無後曰平王為七世 康王生郟敖 靈王生二子曰祿無後曰罷敵無後 平王生六子曰昭王曰太子建曰申曰結曰啓無後曰尹戍後為沈氏為八世 郟敖生二子曰幕曰平夏 昭王生二子曰惠王曰子良 建生二子曰勝曰燕 申生二子曰朝曰寧 結生二子曰平曰寛為九世 又公子王子公孫王孫不系者三十七人
  楚公族
  薳氏別祖章公子譜之二世也生二子曰呂臣無後曰賈賈生艾獵艾獵有從子曰子馮不詳其禰馮生掩又八人
  陽氏別祖陽公子譜之五世也生尹尹生匄匄生三子曰令終曰完曰佗
  考異曰案昭二十七年傳令尹子常殺陽令終與其弟完及佗則完佗與令終俱為匄之子非令終之子也世族譜世系誤以陽完及佗為令終之子今刋之
  囊氏別祖貞公子譜之六世也貞之孫曰瓦
  子南氏別祖追舒公子譜之六世也生去疾
  沈氏莊王曽孫尹戍生二子曰諸梁曰後臧 又三人
  鬭氏若敖生四子曰亷曰緡無後曰祁曰伯比 亷生申公班班生宜申
  考異曰按杜預注以申公班為若敖孫然若敖有四子不知班為孰之子今考世族譜以冝申為鬭亷孫因冝申而證申班意宜申或以父所封名之則宜申其申公班之子乎當考
  伯比生三子曰於菟曰子良曰得臣 於菟生般般生克黃克黃生蔓蔓生韋龜韋龜生成然成然生三子曰辛曰懷曰巢 子良生越椒越椒生苗賁皇 得臣之後為成氏生二子曰大心曰嘉大心生虎 又六人
  屈氏世為莫敖瑕生邊邊生朱朱生蕩蕩生二子曰到曰申 到生建建生生 又重完一人
  考異曰按世本蕩建祖父宣十二年邲之戰為右廣者是也襄二十五年楚有屈蕩同姓名蓋誤爾不然或同一人也今止書其一 又世族譜以申為蕩之孫據世系申乃蕩之子今從之
  屈氏別族申氏屈申之後曰申公巫臣不詳所系巫臣生五子曰閻曰子蕩曰弗忌曰晉狐庸曰晉邢侯又一人
  申氏舟生犀 宇生亥 驪包胥不詳其世
  申叔氏時生跪跪生叔豫又叔展壽餘公子牟
  考異曰按楚之申氏有三申公巫臣之後屈氏別族也申舟之後及申宇即申氏也申叔時而下申叔氏也世族譜乃以申叔時申叔跪合於申氏之後世系從之以叔時系之申亥誤矣今別而書之
  伍氏參生舉舉生二子曰奢曰椒鳴奢生二子曰尚曰貟
  潘氏崇不詳其世尫生叔黨叔黨生潘子 子臣不詳其世
  考異曰潘氏惟崇及子臣二人不詳所系崇見於文元年尫見於宣十二年故用書崇於首而闕其系
  觀氏丁父與起不詳其世起生從從生瞻
  連尹氏襄老生黑要
  工尹氏共五人     熊氏共四人
  季氏         鍾氏各二人不詳其世
  吳公子
  壽夢為一世 壽夢生八子曰諸樊無後曰餘祭無後曰夷昧曰季札無後曰王僚無後曰蹶由無後曰燭庸無後曰掩餘無後為二世 夷昧生二子曰闔廬曰夫槩王無後為三世 闔廬生三子曰終纍無後曰夫差曰子山無後為四世 夫差生四子曰友曰地曰姑曹曰慶忌為五世








  春秋分記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七    宋 程公說 撰名譜一
  春秋列疆分土者衆矣余既作周魯及外諸侯王子王族公子公族諸氏世譜凡先儒之說與諸家之譜悉辨正之至於小國其詳不可得見也而有不可略則先列其君附以國人之名字裒而次之厥有條理作列國君臣名譜
  列國君臣名譜第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七>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七>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七>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七>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七>




  已上小國爵姓具者四十有四
  賴 賴子
  弦 弦
  萊 萊子 萊共工浮來 正輿子萊大夫 王湫萊大夫譚 譚子
  宗 宗子
  鍾吾 鍾吾子
  已上小國有爵亡姓者六皆子爵
  姬姓  霍姬姓  魏姬姓  焦姬姓  東虢姬姓姬姓  管姬姓  毛姬姓  雍姬姓  聃姬姓
  姬姓  胙姬姓  蔣姬姓  茅姬姓  楊姬姓
  子姓  蕭叔  蕭大夫 還無社


  杜預釋夷國在晉城陽莊武縣今萊州即墨也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杜雲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是有二夷矣而世族譜於夷國下復係以夷詭諸按夷國妘姓而詭諸則周大夫也夷國逺在東垂而采地則王畿之近也豈可併為一哉詭諸之夷非即墨之夷則明矣
  姜姓 申姜姓  任風姓  顓臾風姓    福偃姓
  嬴姓 六偃姓  舒蓼偃姓 蓼偃姓     舒庸偃姓
  已上小國有姓亡爵者二十九
  江  厲   英   巢      桐
  貳  軫   絞   州      權
  道  栢   鄾   房      項邿  遂人遂因氏 頷氏 工婁氏 須遂氏以上四姓皆遂強宗
  陽  冀   崇   戴      共


  已上小國姓爵俱亡者三十
  嗚呼春秋詳內而略外其私魯云乎哉二百四十二年間列國事不勝書託魯以治諸侯其私魯云乎哉故內夫人見於經而外夫人不書是以其年莫得而詳然名氏見於傳者有不可闕用緝其名作外夫人名譜
  外夫人妾名譜第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十七>
  
  燕
  秦   穆姬
  楚





  外公女之見於書者鮮矣余讀左傳及考杜預世族譜得其略焉不敢削也裒而録之作外公女名譜
  
  秦穆夫人獻公女伯姬妾宦女惠公女潞子嬰兒夫人成公女伯姬酆舒殺之
  
  衛
  宋桓夫人昭伯女 許穆夫人昭伯女
  
  陳
  鄭  二姬文公女
  
  燕
  
  簡璧穆公女夫人所生秦嬴桓公女為楚共夫人
  
  江芉 -- or 𦍋 ?文王女  季芉 -- or 𦍋 ?平王女嫁鍾建  畀我平王女
  公女止書其名故次夫人譜後公子則序其世故列於公族大夫譜上



  春秋分記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八    宋 程公説 撰名譜二
  學者多稱三皇五帝之事尚矣略之或失乎陋張之或過乎誇杜預集世族譜亦謂學者上采太史公書世本旁引傳記諸子多有異同莫得其真故止集傳所載古人名字不復他取余用銓次為詳譜焉昔者班固西漢史作古今人物表分為九等以第優劣識者譏之謂其以臆見而品古人且不表今人自異所表之意猶之無益於漢史也余今譜古人物圖列其名雖非春秋時人而皆因見於傳則與古今人物表異矣若古侯國並録於下作古人物名譜
  古人物名譜




  少昊金天氏黃帝之子    金  癸亥  八十四年顓頊高陽氏黃帝孫昌意子   水  癸亥  七十八年
  五帝帝嚳高辛氏黃帝曾孫蟜極徳 木 起辛亥 在位七十年帝堯陶唐氏子姓伊祁黃帝四世孫火  甲辰   一百年帝舜有虞氏帝嚳子姓姚黃帝八 土  甲申   五十年

  黃帝之後世系
















  右五帝三代皆出黃帝之後故用先列三皇五帝名號紀運年代次則譜黃帝之後世系杜預曰按鯀則舜之五世從祖父也而及舜共為堯臣堯則舜之三從高祖而妻其女此史記之可疑也預之說於理為近然距古既逺不得其詳節志傳記所載雲爾八元八愷四凶之族亦出黃帝之後則別譜之
  五官五正
  木曰勾芒    少皥氏子重為之
  火曰祝融    顓頊氏子黎為之
  金曰蓐收    少皥氏子該為之
  水曰𤣥冥    少皥氏子脩及熈為之
  土曰后土    共工氏子勾龍為之惟共工氏工之伯者右按昭二十九年傳少皥氏有四叔重為勾芒該為蓐收脩及熈為𤣥𠖇此三祀也共工氏有子勾龍為后土顓頊氏有子黎為祝融二祀也又𤣥𠖇師之後
  昧    允格昧子  臺駘昧子  沈
  姒    蓐    黃四國
  按昭元年子産曰昔金天氏少皥有裔子曰昧為𤣥𠖇師生允格臺駘沈姒蓐黃實守其祀杜預曰重該脩熈此少昊氏四子主金木及水者少昊氏其官以鳥名然則此五官皆在高陽高辛之世脩及熈皆為𤣥㝠未知昧為誰子或是其子孫沈姒蓐收黃臺駘之後高陽之所封也五紀官
  太昊氏龍官  共工氏水官  炎帝氏火官黃帝氏雲官  金天氏鳥官
  右五紀官見昭十七年傳
  忠 伯奮
  肅 仲堪  文十八年傳曰昔高辛氏有
  八 共 叔獻  才子八人天下之民謂之八懿 季仲  元舜臣堯舉八元使布五教
  髙辛氏
  宣 伯虎  於四方高陽氏有才子八人
  元 慈 仲熊  天下之民謂之八凱舜臣堯惠 叔豹  舉八凱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和 季貍
  案書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
  齊 蒼舒  事允治萬世𠃔賴時乃功此舜聖 隤敳  歎美大禹之辭也地平天成何

  八 廣 檮戭  與於八凱耶孔安國傳謂禹水淵 大臨  土治曰平五行敘曰成皆禹決
  髙陽氏
  明 尨降  九川距四海所致也左氏舉而
  凱 允 庭堅  歸之於八凱杜預注謂此即益篤 仲容  垂禹臯陶之倫不知八凱乃高誠 叔達  陽氏之子而禹則鯀之子也左
  氏既已失而預又併失之矣
  四凶
  帝鴻氏      渾敦  南裔 書雲放驩兠於崇山少皥氏 有不才子 窮竒  北裔 流共工於幽州
  顓頊氏      檮杌  東裔 殛鯀於羽山縉雲氏 有不才子 饕餮  西裔 殺三苗於三危文十八年傳曰舜臣堯流四凶族投諸四裔以禦魑魅右帝鴻少皥顓頊三氏不才子皆帝子孫惟縉雲氏黃帝時官名非帝之裔故別之
  辰參

  伯曰閼伯     商丘宋地  辰星商人是因
  髙辛氏   居曠林  遷  主祀
  季曰實沈     大夏晉陽  參星唐人是因昭元年傳曰昔高辛氏二子伯閼季實沈居曠林不相能後帝遷闕於商丘遷沈於大夏
  共工氏大皥以後神農以前諸侯伯有九州者 子勾龍即為后土者也 太嶽神農後共工之從子孫堯四岳姜姓烈山氏神農世諸侯 子柱為稷
  董氏飂叔安飂古國名祝融之後昭二十九 董父舜之豢龍氏叔之裔子杜預曰𤣥孫之後為裔帝賜姓
  鬷夷氏曰董董父
  虞氏幕之後舜   瞽瞍之先舜父即不 虞思才子蒙子瞽瞍孫妻少
  箕伯    直柄    虞遂
  伯戱康也皆舜
  後夔氏樂正之後名夔舜伯封樂官封豕後契 𤣥妻滅之後䕫妃生
  
  禹伯封鯀  啓之子禹  相之子啓  少康後杼之子孔甲季杼後杼五世孫葬南  桀陵者臯
  后妃  後緡相妃生少康 二姚少康妃虞思女
  有窮氏 后羿夷羿 寒伯明  寒浞 澆有過戈二子浞之子
  雜人  武羅   伯因 熊髠
  尨圉四子羿賢臣夏潰臣  椒澆臣   女艾少康臣
  
  契司徒   相土契孫  湯相二十一世孫 太甲湯孫
  盤庚太甲七世孫 帝乙太甲十二世孫 紂帝乙之子帝辛
  雜人 伊尹湯臣 微子啓帝乙之子 箕子
  祿父紂子    逢伯陵  逢公逢伯陵後    條氏
  徐氏     蕭氏   索氏      長勺氏
  尾勺氏已上商民六族 陶氏   施氏      繁氏
  錡氏     樊氏   饑氏      終葵氏已上商民七族
  古國名
  郇瑕氏古國名成六年 呂古呂國成七年 鄶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襄二十大庭氏九年古國氏昭昆吾五年陸終氏長子昭十甲父二年古國名昭十封父六年古諸侯定  莘四年古國僖二十
  夏諸侯
  有鬲氏     過    戈    斟灌氏夏同姓斟尋氏夏同姓已上並襄四年夏國   扈夏國昭元年 仍
  有緡昭四年    有仍氏哀元年季萴虞夏閒諸侯
  殷諸侯
  豕韋氏襄二十四年  姺    邳昭元年  黎東夷國名昭元年
  宻須姞姓國    闕鞏昭十五年
  周諸侯
  唐杜氏襄二十四年  邶襄二十九年 鄘    豳周舊國周國昭元年   駘西土昭九年 亳昭九年 蒲姑東土杜預雲殷周之間代逢公者
  四夷名録
  戎
  驪戎姬姓男爵
  姜戎姜姓    吾離駒支之祖 戎子駒支姜戎
  陸渾戎姜姓別為允姓 隂戎陸渾  陸渾子
  九州之戎即居陰地陸渾者
  楊拒泉臯伊雒戎
  戎蠻    蠻氏   戎蠻子嘉 戎蠻子赤盧戎南蠻
  狄戎近楚之戎
  犬戎西戎   戎州西戎之別 戎州人  戎州已氏
  茅戎    徐吾氏
  北戎    山戎北戎之別 無終即山戎 無終子嘉父
  大良北戎帥少良北戎帥 孟樂無終子臣
  長狄北方防風氏後 鄋瞞   長狄縁斯 長狄僑如
  焚如  榮如    簡如   虺豹
  赤狄   東山臯落氏 潞氏赤狄最強 潞子嬰兒夫人晉景公姊酆舒潞相  仲章潞臣   廧咎如赤狄別種甲氏  留吁   鐸辰已上皆咎如之餘
  白狄   白狄子  肥子綿臯白狄別種鼓子鳶鞮白狄別種介人
  淮夷   東夷
  苫越
  山夷
  百濮   夷虎   羣蠻   肅慎北夷













  春秋分記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十九    宋 程公說 撰書一
  厯書第一
  厯象之作天地生生之本也厯以候二氣之發斂象以凖三辰之運行聖人以為二氣在天漠然無形故推之以厯曰陽之氣於此發而為春陰之氣於此發而為秋然有識之民知之可也無識之民何自知之故又示之以象曰日在某宿而為春星中某宿而為秋夫然有識者以氣而知陰陽之推盪無識者以形而知四時之代謝故耕耨不失其時夷隩不失其所而生生之本於是乎在然厯法精宻積之毫釐乆則不能無差況欲夷考千歲之正閏哉遂使學者以門王為閏月己亥為三豕於此雖有絕智驟欲根考而其法汗漫非可遽曉嘗稽古昔皇極之主皆以厯數為先務蓋自黃帝氏作迎日推䇿考定星厯起消息正閏餘堯命羲和中星閏餘明時正度夏正以寅商正以丑周正以子窮則反本循環無窮周道衰天子不協時司厯不協日諸侯不受職日御不分朔邦國有行魯厯者焉有行商厯者焉有以夏正而紀晉國之年者焉有行偽周之厯者焉有各以其國之厯相赴告者焉告朔之羊廢登臺之禮亡閏分乖次孟陬失紀春秋紀時日以正人事故合朔先天則經書日食以糾之中氣後天則傳書南至以明之商魯二厯具在姜岌等考之皆不合於春秋蓋孔子所書加王於春正之間明為周王之正則所用必周厯也夫周正皆建子也而今也推之厯法積之氣候驗之日食則春秋所書隠桓之正皆建丑莊閔僖文宣之正建子及丑者相半至成襄昭定哀之正而後建子間亦有建亥者非一代正朔自異尚也厯亂而不之正也其正者偶然也歴自太初至於欽天正朔與經傳未必皆合杜預倣周厯據經及左氏作經傳長厯其合者多矣然於隠元年正月朔則辛巳二年則乙亥諸厯之正皆建子而預之正獨建丑焉日有不在其月則改易閏餘強以求合故閏月相距近則十餘月遠或七十餘月其誤不待闢而審矣大抵東周厯法既亂而預之為厯不辨典要委曲遷就求以附會而失滋甚況夫經傳之文日月之誤如桓十四年五月左氏闕月而二傳則不闕月莊公六年左氏公羊皆王正月而穀梁則王三月文公元年二月癸亥二傳皆不朔而公羊則朔之蜀之春秋石經以甲午為申午以癸卯為葵卯簡冊流傳之失安知其不以十月為五月以日己為乙以日卯為酉也以其文或相似也三傳之經書相異者凡二百四十餘言豈亦聖人自為異哉三傳之文必有一誤於此者安知於日月而不誤也且夫周厯之誤也雖聖人不能不奉王而不書也日月之誤也雖巧厯亦不能以法正之也劉恕作通鑑外紀編年謂前閏後閏大約相去三十二月十九年七閏為一章杜預長厯既違五歲再閏又非歸餘於終但據春秋經傳考日辰晦朔前後甲子則置一閏非厯也恕説善矣而於編年尚仍預之舊則習矣而不察也今用夷考諸家厯書惟開元大衍倚數立法後世作者不可得而易按經布筭截自一千八十一章首復得甲子歲壬申朔旦冬至下求隠之元年積中分以定氣本揲法以定朔累盈餘以定閏氣朔閏正而後考日月交會經傳所書甲子繫於其月因具著於篇
  杜氏春秋經傳厯大凡七百七十九日經三百九十三傳三百八十六大衍經合三百五十九日傳合二百八十一日共計五百四十日視杜預所載十二家厯大衍多二日
  日食三十六大衍雖合而朔差者半
  開元大衍春秋經傳厯
  䇿實一百一十萬三百四十三一歲之氣三百六十五日七百四十三分揲法八萬九千七百七十三一月之日二十九餘一千六百一十三分掛限八萬七千一十八閏法
  三元之䇿十五餘六百六十四分秒七一氣之日
  通法三千四十日法
  象通二十四秒法
  乾實一百一十一萬三百七十九太三百六十五度虛分七百七十九太
  用上䇿實除外歲差三十六分太
  轉終六百七十萬一千二百七十九
  二十七日餘一千六百八十五分秒七十九秒母八十轉差日一餘二千九百六十七分秒一
  交終數八億二千七百二十五萬一千三百二十二二十七日餘六百四十五分一千三百二十二秒秒母一萬
  朔差日二餘九百六十七分八千六百七十八秒中日十三餘千八百四十二分五千六百六十一秒望差日一餘四百八十三分九千三百三十九秒望數日十四餘二千三百二十六分五十秒
  交限日十二餘一千三百五十八分六千三百二十二秒
  交率三百四十三   交數四千三百六十九
  元率一百六十三億七千四百五十九萬五千二百年元月二千二十五億二千六百五十六萬三千二百元分一兆八千一百八十一萬四千一百七十一億五千八百一十五萬三千六百中朔同
  積日五萬九千八百七億二千九百三十二萬八千二百四十
  復見甲子歲天正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朔旦冬至大小無餘分
  蔀率二億七千二百九十萬九千九百二十年
  蔀月三十三億七千五百四十四萬二千七百二十蔀分三百三萬二百三十六億一千九百三十萬二千五百六十中朔同
  積日九百九十六億七千八百八十二萬二千一百三十九
  復見甲辰歲天正甲子月癸未朔旦冬至大餘一十九小餘分盡
  章率八萬九千七百七十三年
  章月一百一十一萬三百四十三
  章分九百九十六億七千八百八十二萬二千一百三十九中朔同
  積日三千二百七十八萬九千八十六
  大餘四十六 小餘六百九十九 庚戌朔旦冬至丁丑年
  演紀上元甲子至周平王四十九年入春秋魯隠公元年積九千六百九十六萬二百九十六年
  第一元
  第一蔀
  第一千八十章
  積九千六百九十五萬四千八百四十年
  積月一十一億九千九百一十七萬四百四十積分一百七萬六千五百三十一億二千七百九十一萬一百二十中朔同
  積日三百五十四億一千二百二十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八
  大餘八 小餘一千 復見甲子歲天正壬申朔旦冬至
  太陽九千六百九十五萬一千六百三十一周以乾實除餘一十一萬八千二百四十七分太滿通法而一為度不及為分四分之三為太
  太隂一千二億八千五百一十六萬五千一百五十周先以秒法乗朔積分然後以轉終除之
  餘一百五十八萬二千七百五十滿秒法而一為分分滿通法為日
  交會一十三億一百三十三萬五千二百一十七周先以秒法乗朔積分然後以交終數除之
  餘四億七千二百七十九萬三千一百二十六滿秒分為分分滿通法為日
  自此止用第一千八十一章首之歲求分卻加上項所餘除筭更不遠取上元庶見入章之法也
  第一千八十一章
  章首甲子歲天正朔旦壬申冬至 小餘一千 大餘八積至魯隠公元年己未五千四百五十六年
  中積分六十億五千六百九十二萬一千六十五積日爻數去外通上章尾大小餘筭
  大餘五十六   小餘一千七百四十五
  歸餘之掛二萬六千五百二十八
  朔積分六十億五千六百八十九萬四千五百三十七日法除爻數去外通上章尾大小餘筭
  大餘四十七   小餘二千五百七十七
  周平王四十九年
  魯隠公元年己未氣餘歸餘朔餘見上
  正月辛亥朔大初十日庚申冬至 二月辛巳小
  三月庚戌大      四月庚辰小
  五月己酉大
  六月己夘小經朔月大定朔月小傳五月辛丑今在六月
  七月戊申大經朔己酉九十五分依經以芒種定氣肭定數一百五十三加成二百四十八又以月入轉朓定數三百四十八減之不足破一度故用戊申為定朔
  八月戊寅大      九月戊申小
  十月丁丑大傳十月庚申今在十一月 十一月丁未小十二月丙子大
  周正皆建子也自三統至欽天正月朔或得辛亥或庚戌壬子視大衍不過前後差一日蓋取分不同爾今以傳五月辛丑十月庚申考之則正月朔非辛亥故杜預遷就以辛已為朔然求之僖五年辛亥昭二十年己丑傳兩書南至在三統俱合而得朔獨左氏差一閏以己丑為二月在大衍則氣雖合而俱在晦故郭綱謂正建丑夫二氣與諸厯既不差則今元年冬至在庚申或前後一日其甲子決不可變若從辛巳則冬至不在正月周厯雖差不如是之甚意者差閏止在今年而杜考之不詳耳大抵周厯惟閏法多差左氏所載屢以失閏為譏在當時已知其失則後世自難考正故今止以大衍立法經傳日月合者皆標其日於月下若不合者則注其差雲
  二年庚申冬至氣餘二千四百八十八歸 正月朔餘六餘之掛五萬九千五百九十五 百五十三按厯經凡歸餘之掛五萬六千七百六十以上其歲有閏故每年記歸餘之掛所以考閏也
  正月丙午小二十日乙丑冬至 二月乙亥大
  三月乙巳小     四月甲戌大
  五月甲辰小     六月癸酉大
  七月癸夘小     八月壬申大庚辰九日合
  九月壬寅小      十月辛未大
  十一月辛丑大三十日庚午霜降 閏月辛未小十五日乙酉立冬十二月庚子大旦日小雪十六日乙夘
  三年辛酉氣餘一百 歸餘二千八 朔餘三百九十一  百八十九  四十二
  正月庚午小辛未冬至    二月己亥大
  三月己巳小 日食經不書朔
  經書二月己巳日食以大衍推之三月己巳朔初三日辛未雨水中氣則當以三月為正復考定氣雨水二千三百六十四分而經朔小餘止五百二十八雖同日而氣未交郭綱謂入雨水定氣誤矣今以立春定氣求太陽所躔𪧐又依交會法推筭太陰相減外餘一十四度四十九分在少象初爻按經月行入少象初爻老象上爻皆沾黃道當朔望則有虧辰今日食黃道室十二度少
  四月戊戌大經三月庚戌在四月傳三月壬戌在四月
  五月戊辰小經四月辛夘在五月 六月丁酉大
  七月丁夘小     八月丙申大
  九月丙寅小經八月庚辰在九月 十月乙未太傳冬庚戌在十月
  十一月乙丑小    十二月甲午大經癸未差
  周桓王元年
  四年壬戌氣餘九百 歸餘三萬五千 朔餘一千四三十四  九百五十六  百五十八正月甲子大丙子冬至   二月甲午小戊申十五日
  三月癸亥大     四月癸巳小
  五月壬戌大     六月壬辰小
  七月辛酉大     八月辛夘小
  九月庚申大     十月庚寅小
  十一月巳未大    十二月己丑小
  五年癸亥氣餘一千 六歸餘六 萬九朔餘二千五百  七十七千  二十三百正月戊午大七十四二十四日辛 二月戊子小巳冬至辛
  三月丁巳大亥大寒壬   四月丁亥小午雨水壬
  五月丙辰大子春分癸   六月丙戌大未穀雨癸
  七月丙辰小丑小滿甲  八月乙酉大申夏至甲
  閏月乙夘小    九月甲申大
  十月甲寅小    十一月癸未大
  十二月癸丑小寅大暑辛巳二
  六年甲子十九日氣 餘二千歸餘 一萬二千朔餘二千 二四百二  十三百一
  正月壬午大十七百六  二月壬子小
  三月辛巳大    四月辛亥小
  五月庚辰大    六月庚戌小十三丙戌冬至經傳五月
  七月己夘大     八月己酉小
  九月戊寅大     十月戊申大
  十一月戊寅小    十二月丁未大
  七年乙丑氣餘一百 歸餘四萬五 千朔餘三百二十  三三百八十  四三十
  正月丁丑小九壬辰冬   二月丙午大
  三月丙子小     四月乙巳大
  五月乙亥小     六月甲辰大
  七月甲戌小     八月癸夘大至傳七月庚申今在八
  九月癸酉小    十月壬寅大
  十一月壬申小   十二月辛丑大月傳壬申辛巳
  八年丙寅差氣餘八 百歸餘七萬 八千朔餘一千四六  十六四百五  十一百五正月辛未大十五丁酉  二月辛丑小冬至丁夘
  三月庚午大大寒經庚寅在二十一日
  四月庚子小戊戌雨水戊辰春分傳甲辰
  閏月己巳大    五月己亥小辛亥甲寅俱同己亥穀雨經六六月戊辰大月己亥辛亥閏差經七月戊戌小
  八月丁夘大傳八月丙戌與厯合以經七月庚子九月辛夘則八月不當有丙戌疑於此置閏
  九月丁酉小     十月丙寅大經九月辛夘今在十月
  十一月丙申小    十二月乙丑大
  九年丁夘氣餘一千 歸餘二萬一千 朔餘一千一六百九  七百四十五  百四十四正月乙未小壬寅冬至   二月甲子大
  三月甲午小     四月癸亥大經三月癸酉庚辰今在四月
  五月癸巳大     六月癸亥小
  七月壬辰大     八月壬戌小
  九月辛夘大       十月辛酉小十一月庚寅大甲寅二十五日   十二月庚申小
  十年戊辰氣餘二千三 歸餘五萬四千 朔餘二千百五十二  八百一十一  二百六十正月己丑大丁未冬至傳癸丑二十五日 二月己未小
  三月戊子大       四月戊午小五月丁亥大六月戊申今在五月
  六月丁巳小經壬戌初六日庚午十四日辛未十五日庚辰二十四日辛巳二十五日七月丙戌大傳庚寅五日
  八月丙辰小傳壬戌七日癸亥八日傳九月戊寅今在
  九月乙酉大     十月乙夘大八月經壬午二十十一月乙酉小
  十二月甲寅大八日二十九日壬午小雪餘一千七百 六十
  十一年己巳六分秒 十氣餘五是 年冬至定歸餘八  萬七千十  五氣退一日
  八百七十九朔餘

  正月甲申小     閏月癸丑大
  二月癸未小     三月壬子大
  四月壬午小       五月辛亥大
  六月辛巳小三百三十六傳五月甲  七月庚戌大
  八月庚辰小辰今在六月傳七月庚辰 九月己酉大
  十月己夘小     十一月戊申大壬午今在八月傳十月壬十二月戊寅大戌今在十一月經十一月
  桓公元年庚午壬辰今在 十二月氣餘 七百歸餘三萬  一千朔餘二  九十
  正月戊申小八一百七     二月丁丑大
  三月丁未小       四月丙子大
  五月丙午小經四月丁未今在五月六月乙亥大
  七月乙巳小     八月甲戌大
  九月甲辰小     十月癸酉大
  十一月癸夘小    十二月壬申大
  二年辛未氣餘一千五 歸餘六萬四 朔餘一千一百四十一  千二百四十 百四十一正月壬寅小癸亥冬至戊申七日 二月辛未大
  三月辛丑小     四月庚午大
  五月庚子大戊申九日   六月庚午小
  七月己亥大     八月己巳小
  九月戊戌大丙寅處暑   閏月戊辰小
  十月丁酉大丁酉秋分   十一月丁夘小丁夘霜降十二月丙申大
  三年壬申氣餘二千二 歸餘七千五 朔餘八百八十四  百三十四  百三十正月丙寅小戊辰冬至   二月乙未大
  三月乙丑小     四月甲午大
  五月甲子小     六月癸巳大
  七月癸亥小     八月壬辰大朔日食經書七月壬辰朔日食大衍在八月入食限蓋春秋閏差故爾以交會法推筭相減外餘十度四十四分在少象初爻日食黃道星初二千七分太
  九月壬戌小     十月辛夘大
  十一月辛酉小    十二月庚寅大
  四年癸酉氣餘三千 歸餘四萬 朔餘一千九二十七  六百一  百四十六正月庚申大癸酉冬至   二月庚寅小
  三月己未大     四月己丑小
  五月戊午大     六月戊子小
  七月丁巳大     八月丁亥小
  九月丙辰大     十月丙戌小
  十一月乙夘大    十二月乙酉大
  五年甲戌氣餘七 歸餘七萬三千朔餘二百三十 六百六十八 十二
  正月乙夘小己夘冬至甲戌二十日二月甲申大經正月己丑今在二月
  三月甲寅小     四月癸未大
  五月癸丑小     六月壬午大辛亥小滿
  閏月壬子小     七月辛巳大旦日夏至
  八月辛亥小     九月庚辰大
  十月庚戌小     十一月己夘大
  十二月己酉小
  六年乙亥氣餘一千四 歸餘一萬六 千朔餘二千七百七十  三九百六十  二百五十
  正月戊寅大一甲申冬   二月戊申小
  三月丁丑大      四月丁未大
  五月丁丑小      六月丙午大
  七月丙子小      八月乙巳大
  九月乙亥小至經八月壬午今在九 十月甲辰大月經九月丁夘今在十
  十一月甲戌小     十二月癸夘大
  七年丙子月氣餘二千 二歸餘五 萬朔餘八百百一十  六二十  九二十
  正月癸酉小七己丑冬    二月壬寅大
  三月壬申小至經二月己亥今在三 四月辛丑大
  五月辛未小     六月庚子大
  七月庚午小     八月己亥大
  九月己巳小     十月戊戌大
  十一月戊辰小    十二月丁酉大
  八年丁丑氣餘二千九 歸餘八萬三 朔餘一千九百五十九  千九十六  百四十三正月丁夘大甲午冬至己夘十三日二月丁酉小乙丑大寒三月丙寅大乙未雨水   閏月丙申小
  四月乙丑大丙寅春分   五月乙未小
  六月甲子大經五月丁丑今在六月七月甲午小
  八月癸亥大     九月癸巳小
  十月壬戌大     十一月壬辰大
  十二月辛酉小
  九年戊寅氣餘六百 歸餘二萬六 朔餘一千六六十二  千三百九十 百三十二正月辛夘大庚子冬至   二月辛酉小
  三月庚寅大     四月庚申小
  五月己丑大     六月己未小
  七月戊子大     八月戊午小
  九月丁亥大     十月丁巳小
  十一月丙戌大    十二月丙辰小
  十年己夘氣餘一千 歸餘五萬九 千朔餘二千七四  百五四百  五十七百正月乙酉大四十八乙   二月乙夘小巳冬至經正月庚申今
  三月甲申大     四月甲寅大
  五月甲申小     六月癸丑大
  七月癸未小     八月壬子大
  九月壬午小     十月辛亥大
  十一月辛巳小    閏月庚戌大
  十二月庚辰小
  十一年庚辰在二月氣 餘二千歸 餘二千七朔餘二千 四百四十  八百五十
  正月己酉大一百三十   二月己夘小
  三月戊申大     四月戊寅小
  五月丁未大     六月丁丑小七庚戌冬至經五月癸
  七月丙午大     八月丙子大
  九月丙午小     十月乙亥大傳九月丁亥己亥今在十月
  十一月乙巳小    十二月甲戌大
  十二年辛巳氣餘二千八 歸餘三萬五千 朔餘五百百九十一  八百一十八  一十三
  正月甲辰小乙夘冬至   二月癸酉大
  三月癸夘小     四月壬申大
  五月壬寅小     六月辛未大經六月壬寅今在七月
  七月辛丑小     八月庚午大經七月丁亥今在 八月壬辰二十三日
  九月庚子小     十月己巳大
  十一月己亥小經丙戌見俱 十二月戊辰大經丁未差
  十三年壬午氣餘五百 歸餘六萬八千 朔餘一千六九十四  八百八十五  百二十九正月戊戌大辛酉冬至   二月戊辰小經己巳二日
  三月丁酉大     四月丁夘小
  五月丙申大     六月丙寅小
  七月乙未大癸亥夏至   閏月乙丑小
  八月甲午大甲午大暑   九月甲子小
  十月癸巳大     十一月癸亥小
  十二月壬辰大
  十四年癸未氣餘一千三 歸餘一萬二千朔餘一千三百三十七  一百七十九 百一十八
  正月壬戌小丙寅冬至    二月辛夘大
  三月辛酉小      四月庚寅大
  五月庚申小      六月己丑大
  七月己未小      八月戊子大
  九月戊午小經八月壬申乙亥今在九月十月丁亥大
  十一月丁巳小     十二月丙戌大經丁巳差
  十五年甲申氣餘二 歸餘四萬五千 朔餘二千四千八百 二百四十六  百三十四正月丙辰大辛未冬至   二月丙戌小
  三月乙夘大     四月乙酉小經三月乙未今在四月五月甲寅大經四月己巳今在五月六月甲申小
  七月癸丑大傳六月乙亥今在七月八月癸未大
  九月癸丑小     十月壬午大
  十一月壬子小    十二月癸巳大
  十六年乙酉氣餘二千八歸餘七萬八千 朔餘五百二十三 三百一十三  百一十正月辛亥小丙子冬至   二月庚辰大
  三月庚戌小     四月己夘大戊申春分
  閏月己酉小     五月戊寅大旦日穀雨
  六月戊申小     七月丁丑大
  八月丁未小     九月丙子大
  十月丙午大     十一月丙子小
  十二月乙巳大
  十七年丙戌氣餘五百 歸餘二萬一 朔餘一百二十六  千六百七  九十九正月乙亥小壬午冬至   二月甲辰大丙午三日經正月丙辰在二月案桓公十七年經二月丙午公會邾儀父盟於趭杜注二月無丙午丙午三月四日也今分記推丙午為二月三日似合於經
  三月甲戌小     四月癸夘大
  五月癸酉小     六月壬寅大經五月丙午在六月七月壬申小經六月丁丑今在七月八月辛丑大
  九月辛未小經八月癸巳今在九月十月庚子大
  十一月庚午小朔日食傳十月辛夘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己亥大
  經書冬十月朔日食以大衍考之在十一月庚午入少象初爻應食日食黃道氐四度
  十八年丁亥氣餘一千三 歸餘五萬四千朔餘一千三百六十九  六百七十四 百一十五
  正月己巳小丁亥冬至     二月戊戌大
  三月戊辰小       四月丁酉大五月丁夘小經四月丙子今在五月丁酉旦疑差六月丙申大
  七月丙寅小     八月乙未大傳七月戊戌今在八月
  九月乙丑小     十月甲午大
  十一月甲子小    十二月癸巳大經己丑差




  春秋分記卷十九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   宋 程公說 𢰅
  書二
  厯書第二
  莊公元年戊子氣餘二千 歸餘八萬七 千朔餘二千四一十  二七百四十  一百三十
  正月癸亥大一壬辰冬   閏月癸巳小
  二月壬戌大至旦日大   三月壬辰小
  四月辛酉大     五月辛夘小
  六月庚申大     七月庚寅大
  八月庚申小     九月己丑大
  十月己未小寒乙亥十七  十一月戊子大
  十二月戊午小
  二年己丑日氣餘二千 七歸餘三萬 一朔餘二千百五十  五千三十  五一百二
  正月丁亥大十丁酉冬   二月丁巳小
  三月丙戌大     四月丙辰小
  五月乙酉大     六月乙夘小
  七月甲申大     八月甲寅小
  九月癸未大     十月癸丑大
  十一月癸未小    十二月壬子大乙酉差
  三年庚寅氣餘四百 歸餘八萬四 朔餘一百五十八  千一百三  九十六正月壬午小癸夘冬至   二月辛亥大
  三月辛巳小     四月庚戌大
  五月庚辰小     六月己酉大
  七月己夘小     八月戊申大
  九月戊寅小丙午處暑   閏月丁未大
  十月丁丑小旦日秋分   十一月丙午大
  十二月丙子小
  四年辛夘氣餘一千 歸餘七千三 朔餘二千九二百一  百九十六  百二十五正月乙巳大戊申冬至   二月乙亥大
  三月乙巳小     四月甲戌大
  五月甲辰小     六月癸酉大
  七月癸夘小經六月乙丑今在七月八月壬申大
  九月壬寅小     十月辛未大
  十一月辛丑小    十二月庚午大
  五年壬辰氣餘一千九 歸餘四萬四 朔餘一百一十四  百六十三  千一正月庚子小癸丑冬至   二月己巳大
  三月己亥小     四月戊辰大
  五月戊戌小     六月丁夘大
  七月丁酉小     八月丙寅大
  九月丙申小     十月乙丑大
  十一月乙未小    十二月甲子大
  六年癸巳氣餘二千六 歸餘七萬三 朔餘二千一百八十七  千五百三十 百一十七正月甲午大戊午冬至   二月甲子小己丑
  三月癸巳大     四月癸亥小
  五月壬辰大庚申    閏月壬戌小
  六月辛夘大辛夘    七月辛酉小
  八月庚寅大     九月庚申大
  十月庚寅小     十一月己未大
  十二月己丑小
  七年甲午氣餘三百 歸餘一萬六 千朔餘一九   十八百二十  四八百
  正月戊午大六甲子冬   二月戊子小
  三月丁巳大     四月丁亥小至辛夘五
  五月丙辰大     六月丙戌小
  七月乙夘大     八月乙酉小
  九月甲寅大     十月甲申小
  十一月癸丑大    十二月癸未小
  八年乙未日氣餘一千 一歸餘四萬 九千朔餘二千九百三  十三八百九  十一百二
  正月壬子大     二月壬午大十二經正月甲午今在
  三月壬子小     四月辛巳大
  五月辛亥小     六月庚辰大
  七月庚戌小     八月己夘大
  九月己酉小     十月戊寅大
  十一月戊申小    十二月丁丑大二月經十一月癸未今在十
  九年丙申二月氣餘一 千八歸餘八 萬二千朔餘九百百  七十六九百  五十八正月丁未小甲戌冬至   二月丙子大甲辰
  三月丙午小甲戌    閏月乙亥大
  四月乙巳小旦日春分   五月甲戌大
  六月甲辰大     七月甲戌小丁酉二十四日八月癸夘大庚申十八日  九月癸酉小
  十月壬寅大     十一月壬申小
  十二月辛丑大
  十年丁酉氣餘一千六 歸餘二萬六千 朔餘六百百一十九  二百五十一  八十七正月辛未小己夘冬至   二月庚子大
  三月庚午小     四月己亥大
  五月己巳小     六月戊戌大
  七月戊辰小     八月丁酉大
  九月丁夘小     十月丙申大
  十一月丙寅小    十二月乙未大
  十一年戊戌氣餘三百 歸餘五萬九千 朔餘一千三十二  三百一十九  八百二正月乙丑大乙酉冬至   二月乙未小
  三月甲子大     四月甲午小丙辰春分五月癸亥大戊寅十六日  六月癸巳小
  七月壬戌大     八月壬辰小
  九月辛酉大     十月辛夘小己未秋分十一月庚申大己丑霜降  閏月庚寅小
  十二月己未大
  十二年己亥氣餘一千 歸餘二千六 朔餘一千四六十五  百一十三  百九十二正月己丑大庚寅冬至   二月己未小
  三月戊子大     四月戊午小
  五月丁亥大     六月丁巳小
  七月丙戌大     八月丙辰小
  九月乙酉大經八月甲午今在九月十月乙夘小
  十一月甲申大    十二月甲寅小
  十三年庚子氣餘一千 歸餘三萬五 朔餘二千八百八  千六百八十 六百八正月癸未大乙未冬至   二月癸丑小
  三月壬午大     四月壬子小
  五月辛巳大     六月辛亥大
  七月辛巳小     八月庚戌大
  九月庚辰小     十月己酉大
  十一月己夘小    十二月戊申大
  十四年辛丑氣餘二千 五歸餘六萬 八千朔餘六百百五  十一七百  四十七
  正月戊寅小八十四庚   二月丁未大
  三月丁丑小     四月丙午大
  五月丙子小     六月乙巳大子冬至甲
  七月乙亥小     八月甲辰大子十日癸
  閏月甲戌大     九月甲辰小酉大暑旦
  十月癸酉大     十一月癸夘小
  十二月壬申大
  十五年壬寅日處暑氣 餘二百歸 餘一萬二朔餘三  百五十四  千四十
  正月壬寅小一七十三   二月辛未大
  三月辛丑小     四月庚午大
  五月庚子小     六月己巳大
  七月己亥小     八月戊辰大
  九月戊戌小     十月丁夘大
  十一月丁酉小    十二月丙寅大
  十六年癸夘氣餘九百 歸餘四萬五 朔餘一千四九十七  千一百八  百八十九正月丙申大辛亥冬至   二月丙寅小
  三月乙未大     四月乙丑小
  五月甲午大     六月甲子小
  七月癸巳大     八月癸亥小
  九月壬辰大     十月壬戌小
  十一月辛夘大    十二月辛酉小
  十七年甲辰氣餘一千 歸餘七萬八千 朔餘二千七百四十 一百七十五  六百五正月庚寅大丙辰冬至   二月庚申小
  三月己丑大     四月己未小丁亥春分
  閏月戊子大     五月戊午小旦日穀雨
  六月丁亥大     七月丁巳小
  八月丙戌大     九月丙辰小
  十月乙酉大     十一月乙夘小
  十二月甲申大
  十八年乙巳氣餘二千四 歸餘二萬一千 朔餘二千二百八十三  四百六十九  百九十四正月甲寅大辛酉冬至   二月甲申小
  三月癸丑大     四月癸未小
  五月壬子大日食
  沈括謂春秋日食三十六淮南衛朴能推算三十五獨不得莊十八年三月者一杜厯得癸未而不入食限劉孝孫得壬子今以大衍推之與孝孫合寔此年五月也經書三月閏差也日食黃道胃十二度少
  六月壬午小     七月辛亥大
  八月辛巳大     九月辛亥小
  十月庚辰大     十一月庚戌小
  十二月己夘大
  十九年丙午氣餘一百 歸餘五萬四千 朔餘三八十六  五百三十六  百七十
  正月己酉小丁夘冬至   二月戊寅大
  三月戊申小    四月丁丑大
  五月丁未小    六月丙子大
  七月丙午小傳六月庚申今在八月乙亥大
  九月乙巳小    十月甲戌大
  十一月甲辰小    十二月癸酉大
  二十年丁未七月氣 餘九百歸 餘八萬七朔餘一  千四二  十五千
  正月癸夘大六百三百   閏月癸酉小
  二月壬寅大    三月壬申小
  四月辛丑大    五月辛未小
  六月庚子大    七月庚午小
  八月己亥大    九月己巳小
  十月戊戌大    十一月戊辰小
  十二月丁酉大
  二十一年戊申八十六壬 申冬至氣 餘一千六歸餘三  萬八朔  餘一千
  正月丁夘小一百七十   二月丙申大
  三月丙寅小     四月乙未大
  五月乙丑大     六月乙未小經五月辛酉今在六月
  七月甲子大     八月甲午小經七月戊戌今在八月
  九月癸亥大     十月癸巳小
  十一月壬戌大    十二月壬辰小
  二十二年己酉氣餘二千四 歸餘六萬三 千朔餘二千二百一十  五九百六十  四百九十正月辛酉大一壬午冬   二月辛夘小至經正月癸丑今在二
  三月庚申大     四月庚寅小
  五月己未大     六月己丑小
  七月戊午大月乙酉夏   八月戊子小至經七月丙申今在八九月丁巳大月丙戊處   十月丁亥大暑丙辰秋
  閏月丁巳小     十一月丙戌大分丁
  十二月丙辰小
  二十三年庚戌亥氣餘一 百歸餘七千 二朔餘一千一十  八百五十  八九百八
  正月乙酉大十戊子冬   二月乙夘小
  三月甲申大     四月甲寅小
  五月癸未大     六月癸丑小
  七月壬午大     八月壬子小
  九月辛巳大     十月辛亥小
  十一月庚辰大    十二月庚戌大甲寅五日
  二十四年辛亥氣餘八百 歸餘四萬三 朔餘五六十一  百三十五  十六正月庚辰小癸巳冬至   二月己酉大
  三月己夘小     四月戊申大
  五月戊寅小     六月丁未大
  七月丁丑小       八月丙午大九月丙子小經八月丁丑戊寅今在九月 十月乙巳大
  十一月乙亥小      十二月甲辰大
  二十五年壬子氣餘一千 歸餘七萬三千 朔餘一千一六百四  三百九十二  百十十二
  正月甲戌小戊戌冬至
  二月癸夘大二十日壬戌即文十七年傳鄭文公四年二月壬戌杜厯以為無此日誤
  三月癸酉小       四月壬寅大五月壬申大庚子穀雨   六月壬寅小庚午小滿經五月癸丑今在六月閏月辛未大日食
  經書六月辛未朔日食今以大衍考之在閏月入老象上爻日食黃道井初五百九十分半
  七月辛丑小旦日夏至   八月庚午大
  九月庚子小     十月己巳大
  十一月己亥小    十二月戊辰大
  二十六年癸丑氣餘二千三歸餘一萬六千 朔餘八百百四十七 六百八十六  六十一正月戊戌小癸夘冬至   二月丁夘大
  三月丁酉小     四月丙寅大
  五月丙申小     六月乙丑大
  七月乙未小     八月甲子大
  九月甲午大     十月甲子小
  十一月癸巳大    十二月癸亥小朔日食經書十二月癸亥朔日食與大衍合入少象初爻日食黃道尾十度少
  二十七年甲寅氣餘 歸餘四萬九千 朔餘一千九五十 七百五十三  百七十七
  正月壬辰大己酉冬至   二月壬戌小
  三月辛夘大     四月辛酉小
  五月庚寅大     六月庚申小
  七月己丑大     八月己未小
  九月戊子大     十月戊午小
  十一月丁亥大    十二月丁巳小
  二十八年乙夘氣餘七百 歸餘八萬二 千朔餘五九十  三八百二   十十正月丁亥小三甲寅冬   二月丙辰大至甲申大
  閏月丙戌小寒甲寅二十九  三月乙夘大日旦日雨
  四月乙酉小水丁未二十三  五月甲寅大
  六月甲申小     七月癸丑大
  八月癸未小     九月壬子大
  十月壬午小     十一月辛亥大
  十二月辛巳小
  二十九年丙辰日氣餘一千 五歸餘二萬 六千朔餘二千七百三  十六一百一  十四百八
  正月庚戌大十二己未   二月庚辰小
  三月己酉大     四月己夘大
  五月己酉小     六月戊寅大
  七月戊申小     八月丁丑大
  九月丁未小     十月丙子大
  十一月丙午小    十二月乙亥大
  三十年丁巳氣餘二千二 歸餘五萬九千 朔餘八百百七十九  一百八十一  五十八正月乙巳小甲子冬至   二月甲戌大
  三月甲辰小     四月癸酉大
  五月癸夘小傳四月丙辰今在五月  六月壬申大
  七月壬寅小       八月辛未大九月辛丑 朔餘一千六百二以月餘加此月當大盡今考大暑定氣朓定數數減朔餘則此月當小盡經八月癸亥今在九月十月庚午大當朔辛未小餘一百七十五分以處暑朓定數及入轉朓定數減之定朔為庚午與經書日食合但差一月耳大衍交會法推算在老象上爻日食黃道翼一十八度少
  十一月庚子大      閏月庚午小十二月己亥大
  三十一年戊午氣餘三千 歸餘二千四 朔餘五百二十二  百七十五  四十七
  正月己巳小己巳冬至
  此雖朔日冬至而歸餘未盡氣朔之餘各不同不可謂之合朔故大衍章法與三統異然大約十九年朔至相去不遠也
  二月戊戌大     三月戊辰小
  四月丁酉大     五月丁夘小
  六月丙申大     七月丙寅小
  八月乙未大     九月乙丑小
  十月甲午大     十一月甲子小
  十二月癸巳大
  三十二年己未氣餘七百 歸餘三萬五千 朔餘一千六二十五  五百四十二  百六十三正月癸亥大乙亥冬至   二月癸巳小
  三月壬戌大     四月壬辰小
  五月辛酉大     六月辛夘小
  七月庚申大癸巳差   八月庚寅小經七月癸巳今在八月九月己未大經八月癸亥今在九月  十月己丑小
  十一月戊午大經十月己未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戊子小
  閔公元年庚申氣餘一千四 歸餘六萬八 朔餘二千七百六十八  千六百九  百七十九
  正月丁巳大庚辰冬至     二月丁亥小
  三月丙辰大       四月丙戌大
  五月丙辰小       六月乙酉大
  七月乙夘小經六月辛酉今在七月  八月甲申大癸丑大暑
  閏月甲寅小       九月癸未大癸未處暑
  十月癸丑小         十一月壬午大十二月壬子小
  二年辛酉氣餘二千二 歸餘一萬一 朔餘二千四百一十一  千九百三  百六十八
  正月辛巳大乙酉冬至        二月辛亥小
  三月庚辰大         四月庚戌小
  五月己夘大乙酉七日        六月己酉小
  七月戊寅大         八月戊申大九月戊寅小經八月辛丑今在九月杜厯閏五月以 十月丁未大
  十一月丁丑小    十二月丙午大
  僖公元年壬戌氣餘二千 九歸餘四 萬四 朔餘百百五  十四千九 百七十
  正月丙子小四十四庚   二月乙巳大
  三月乙亥小     四月甲辰大
  五月甲戌小     六月癸夘大
  七月癸酉小     八月壬寅大寅冬至經七月戊辰今
  九月壬申小     十月辛丑大
  十一月辛未小在八月經十月壬午十二月庚子大今在十一月
  二年癸亥丁巳十八 日氣餘六 百歸餘七萬八朔  餘一千五  十七千三
  正月庚午大十七六百    二月庚子小
  三月己巳大六十丙申    四月己亥小
  五月戊辰大冬至丁酉雨水辛巳十 閏月戊戌小
  六月丁夘大四日丁酉    七月丁酉小
  八月丙寅大      九月丙申小
  十月乙丑大      十一月乙未小
  十二月甲子大
  三年甲子氣餘一 歸餘二萬一 千朔餘一千三千 四百三百  三十一百
  正月甲午小四十九辛   二月癸亥大
  三月癸巳大     四月癸亥小
  五月壬辰大     六月壬戌小
  七月辛夘大     八月辛酉小
  九月庚寅大     十月庚申小
  十一月己丑大    十二月己未小
  四年乙丑丑冬至氣 餘二千一歸 餘五萬四千朔餘二千  四百四十  三三百九
  正月戊子大十八百六   二月戊午小
  三月丁亥大     四月丁巳小
  五月丙戌大     六月丙辰小
  七月乙酉大     八月乙夘大
  九月乙酉小     十月甲寅大
  十一月甲申小十五丙午  十二月癸丑大冬至辛亥霜降辛
  五年丙寅巳小雪戊 申差氣餘一 千八歸餘八萬七千  朔餘五百  百八十
  正月癸未小六四百六十五四十
  傳辛亥日南至三統厯雖合而自魯隱公以後朔皆差二日課日食則不驗今大衍氣合而朔差以意求之周厯置閏在先大衍置閏在後此所以氣在月晦也然大衍日食在春秋視諸厯為最宻則此朔雖差於大體無害雲
  閏月壬子大     二月壬午小旦日大寒
  三月辛亥大     四月辛巳小
  五月庚戌大     六月庚辰小
  七月己酉大     八月己夘小甲午十六日庚子立秋九月戊申大朔日食
  大衍日食黃道翼七度
  十月戊寅大     十一月戊申小丙辰立冬十二月丁丑大傳朔丙子差一日
  六年丁夘氣餘五百 歸餘三萬七 朔餘二八十九  百五十九  百三十
  正月丁未小丁巳冬至   二月丙子大
  三月丙午小     四月乙亥大
  五月乙巳小     六月甲戌大
  七月甲辰小     八月癸酉大
  九月癸夘小     十月壬申大
  十一月壬寅小    十二月辛未大
  七年戊辰氣餘一千三 歸餘六萬三千 朔餘一千三百三十二  八百二十六  百四十六正月辛丑小壬戌冬至   二月庚午大
  三月庚子大     四月庚午小
  五月己亥大     六月己巳小
  七月戊戌大     八月戊辰小
  九月丁酉大     閏月丁夘小
  十月丙申大     十一月丙寅小
  十二月乙未大
  傳於歲尾書閏月蓋十二月也經兩書閏皆於歳末此後世所以有歸餘於終之疑蓋春秋閏法不正爾
  八年己巳氣餘二千 歸餘七千 朔餘一千七十五  一百二十 三十五
  正月乙丑小丁夘冬至   二月甲午大
  三月甲子小     四月癸巳大
  五月癸亥小     六月壬辰大
  七月壬戌大     八月壬辰小
  九月辛酉大     十月辛夘小
  十一月庚申大    十二月庚寅小丁未十八日
  九年庚午氣餘二千八 歸餘四萬一 朔餘二千一百一十八  百八十七  百五十一正月己未大壬申冬至   二月己丑小
  三月戊午大丁丑二十日  四月戊子小
  五月丁巳大     六月丁亥小
  七月丙辰大乙酉三十日  八月丙戌小
  九月乙夘大戊辰十四日甲子初十日十月乙酉大
  十一月乙夘小    十二月甲申大
  十年辛未氣餘五百 歸餘七萬三千 朔餘二百二十一  二百五十四  二十七正月甲寅小戊寅冬至   二月癸未大
  三月癸丑小     四月壬午大
  五月壬子小     六月辛巳大庚戌小滿
  閏月辛亥小     七月庚辰大旦日夏至
  八月庚戌小     九月己夘大
  十月己酉小     十一月戊寅大
  十二月戊申小
  十一年壬申氣餘一千二 歸餘一萬六 千朔餘二千九百六十  四五百四十  八百五十
  正月丁丑大九癸未冬   二月丁未大
  三月丁丑小     四月丙午大
  五月丙子小     六月乙巳大
  七月乙亥小     八月甲辰大
  九月甲戌小     十月癸夘大
  十一月癸酉小    十二月壬寅大
  十二年癸酉至氣餘 二歸餘四萬 九千朔餘一千  千七六百一  十五三
  正月壬申小十二戊子   二月辛丑大
  三月辛未小     四月庚子大
  五月庚午小日食
  經書三月庚午日食大衍厯在五月考之杜厯當差一月而差二月者蓋杜氏於此年二月置一閏出於私意故也日食黃道胃一度
  六月己亥大     七月己巳小
  八月戊戌大     九月戊辰小
  十月丁酉大     十一月丁夘小
  十二月丙申大丁丑差
  十三年甲戌氣餘二千 歸餘八萬二千 朔餘二千一七百五十 六百八十二  百四十八正月丙寅大癸巳冬至   二月丙申小甲子大寒三月乙丑大甲午雨水   閏月乙未小
  四月甲子大乙丑日春分  五月甲午小
  六月癸亥大     七月癸巳小
  八月壬戌大     九月壬辰大
  十月壬戌小     十一月辛夘大
  十二月辛酉小
  十四年乙亥氣餘四百 歸餘二萬五千朔餘一千八五十三  九百七十六 百三十七正月庚寅大己亥冬至   二月庚申小
  三月己丑大     四月己未小
  五月戊子大     六月戊午小
  七月丁亥大     八月丁巳小
  九月丙戌大經八月辛夘今在九月 十月丙辰小
  十一月乙酉大    十二月乙夘小
  十五年丙子氣餘一千一歸餘五萬九 朔餘二千九百九十六 千四十三  百五十三正月甲申大甲辰冬至   二月甲寅大
  三月甲申小     四月癸丑大日食經書五月日食杜預得壬子劉孝孫得癸未皆不入蝕限景初厯得癸丑而入蝕限以大衍考之十二年庚午日食後見一閏而杜預無閏故四月癸丑乃春秋五月也姜岌曰其食誤者五此其一也日食黃道璧六度半
  五月癸未小     六月壬子大
  七月壬午小     八月辛亥大
  九月辛巳小     十月庚戌大經九月己夘晦當在十月
  閏月庚辰小     十一月己酉大壬戌十四日十二月己夘小
  十六年丁丑氣餘一千 九歸餘二 千三朔餘二千六百三  十九百三  十七百四
  正月戊申大十二己酉冬至經書 二月戊寅小
  三月丁未大朔合壬申二  四月丁丑小十六丙申二
  五月丙午大     六月丙子大
  七月丙午小十日甲子十  八月乙亥大
  九月乙巳小     十月甲戌大
  十一月甲辰小九日乙夘十 十二月癸酉大
  十七年戊寅二日氣餘 二千六歸 餘三萬五朔餘七百  百八十二  千四百
  正月癸夘小四一十八   二月壬申大
  三月壬寅小     四月辛未大
  五月辛丑小     六月庚午大
  七月庚子小     八月己巳大
  九月己亥小     十月戊辰大甲寅冬至
  十一月戊戌小    十二月丁夘大乙亥九日辛巳十五日
  十八年己夘氣餘三百 歸餘六萬八 千朔餘一千八八十  五四百七十  一百三十
  正月丁酉大四庚申冬   二月丁夘小
  三月丙申大     四月丙寅小
  五月乙未大     六月乙丑小至經五月戊寅今在六七月甲午大月壬戌夏   閏月甲子小至丁亥二十四八月癸巳大日癸巳大   九月癸亥小
  十月壬辰大     十一月壬戌小
  十二月辛夘大
  十九年庚辰暑氣餘一千 一歸餘一萬 一千朔餘一千五百二  十八七百六  十五百二
  正月辛酉大十三乙丑   二月辛夘小
  三月庚申大     四月庚寅小
  五月己未大     六月己丑小冬至己酉二十
  七月戊午大     八月戊子小
  九月丁巳大     十月丁亥小
  十一月丙辰大    十二月丙戌小
  二十年辛巳氣餘一千八 歸餘四萬四 千朔餘二千六百七十  一八百三十  二百三十
  正月乙夘大九庚午冬   二月乙酉小
  三月甲寅大     四月甲申小
  五月癸丑大     六月癸未大至經五月乙巳今在六
  七月癸丑小     八月壬午大
  九月壬子小     十月辛巳大
  十一月辛亥小    十二月庚辰大
  二十一年壬午月氣餘二千 六歸餘七萬七千朔餘七百百一  十四八百九 十九一
  正月庚戌小十五乙亥   二月己夘大
  三月己酉小     四月戊寅大冬至丁未
  閏月戊申小     五月丁丑大春分旦日
  六月丁未小     七月丙子大
  八月丙午大     九月丙子小
  十月乙巳大     十一月乙亥小
  十二月甲辰大穀雨癸丑
  二十二年癸未十日氣餘 三百歸餘一 萬一千朔餘四  一十七一百  九十
  正月甲戌小辛巳冬至   二月癸夘大
  三月癸酉小     四月壬寅大
  五月壬申小     六月辛丑大
  七月辛未小     八月庚子大丁未八日
  九月庚午小     十月己亥大
  十一月己巳小經書朔合丙子八日丁丑十二月戊戌大
  二十三年甲申九日氣 餘一歸餘五 萬四朔餘一千千 六十千二百 六十五百
  正月戊辰大二十丙戌   二月戊戌小
  三月丁夘大     四月丁酉小
  五月丙寅大冬至庚寅二十  六月丙申小
  七月乙丑大     八月乙未小
  九月甲子大     十月甲午小
  十一月癸亥大    十二月癸巳小
  二十四年乙酉五日氣餘 一千歸餘八 萬七千朔餘二千六  八百三三百  二十七百正月壬戌大三十六辛   閏月壬辰小夘冬至傳二月甲午辛丑
  壬寅丙午丁未戊申以閏
     二月辛酉大差一月壬
  三月辛夘小     四月庚申大傳三月己丑晦今在四月
  五月庚寅大     六月庚申小
  七月己丑大     八月己未小
  九月戊子大     十月戊午小
  十一月丁亥大    十二月丁巳小
  二十五年丙戌氣餘二千五歸餘三萬 六朔餘二千三百四十 六百二十  一百二十
  正月丙戌大五丙申冬至丙午二十一二月丙辰小
  三月乙酉大日甲辰二十  四月乙夘小日丁巳三日戊午四日癸酉十九
  五月甲申大     六月甲寅小
  七月癸未大     八月癸丑大
  九月癸未小     十月壬子大
  十一月壬午小    十二月辛亥大日癸亥十三
  二十六年丁亥日氣餘二 百歸餘六萬 三千朔餘四四  十九六百八  十八正月辛巳小百一壬寅   二月庚戌大冬至經正月己未今在
  三月庚辰小     四月己酉大
  五月己夘小     六月戊申大
  七月戊寅小     八月丁未大
  九月丁丑小乙巳處暑   閏月丙午大
  十月丙子小旦日秋分   十一月乙巳大
  十二月乙亥大
  二十七年戊子氣餘九百 歸餘六千 九朔餘九十  二百八十  二九
  正月乙巳小十丁未冬   二月甲戌大
  三月甲辰小     四月癸酉大
  五月癸夘小     六月壬申大至庚寅十九
  七月壬寅小     八月辛未大日乙未二十五九月辛丑小日乙巳五日經有日無 十月庚午大
  十一月庚子小    十二月己巳大月甲戌初六
  二十八年己丑日氣餘一 千七歸餘 四萬朔餘一千百三  十五四  十九二
  正月己亥小百六壬子冬至戊申 二月戊辰大
  三月戊戌小十日丙午   四月丁夘大九日戊辰己巳癸酉甲午五月丁酉大皆合丙午丁未己酉癸丑 六月丁夘小癸亥皆合壬七月丙申大午十七日   八月丙寅小
  九月乙未大     十月乙丑小壬申七日丁丑十三日經有日無月
  十一月甲午大    十二月甲子小
  二十九年庚寅氣餘二千四 歸餘七萬三 千朔餘二千三百七十  八一百一十  六百二十
  正月癸巳大二丁巳冬   二月癸亥小
  三月壬辰大     四月壬戌小
  五月辛夘大     六月辛酉小至己丑小
  閏月庚寅大     七月庚申大滿旦日秋
  八月庚寅小     九月己未大
  十月己丑小     十一月戊午大
  十二月戊子小
  三十年辛夘分氣餘一 百歸餘一萬 六朔餘二千八十  一千四百一 十一十
  正月丁巳大一癸亥冬   二月丁亥小
  三月丙辰大     四月丙戌小
  五月乙夘大     六月乙酉小
  七月甲寅大     八月甲申小
  九月癸丑大     十月癸未小至傳九月甲午今在十
  十一月壬子大    十二月壬午大
  三十一年壬辰氣餘九百 歸餘四萬九 千朔餘八二十  四四百七十  七十
  正月壬子小七戊辰冬   二月辛巳大
  三月辛亥小     四月庚辰大
  五月庚戌小     六月己夘大
  七月己酉小     八月戊寅大
  九月戊申小     十月丁丑大
  十一月丁未小    十二月丙子大
  三十二年癸巳至氣餘一千 六歸餘八萬 二千朔餘一千百六  十七五百四  十四二正月丙午小百三癸酉   二月乙亥大冬至癸夘
  閏月乙巳小     三月甲戌大大寒旦日雨水經四月己丑今在
  四月甲辰大     五月甲戌小
  六月癸夘大     七月癸酉小
  八月壬寅大     九月壬申小
  十月辛丑大     十一月辛未小
  十二月庚子大
  三十三年甲午氣餘二千 歸餘二萬五 千朔餘八百四百  十八百三  十八九
  正月庚午小十二戊寅    二月己亥大
  三月己巳小冬至經四月辛巳癸巳今四月戊戌大
  五月戊辰小      六月丁酉大
  七月丁夘大在三月傳八月戊子今 八月丁酉小
  九月丙寅大      十月丙申小
  十一月乙丑大     十二月乙未小在七月乙巳








  春秋分記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一   宋 程公說 撰書三
  厯書第三
  文公元年乙未氣餘一百 歸餘五萬八 朔餘二一十三  千九百五  千八正月甲子大甲申冬至   二月甲午小
  三月癸亥大日食
  經書二月癸亥日食大衍在三月杜厯自隱元年至今有三十四閏大衍三十六閏從杜氏則不入蝕限蓋閏法不得其正爾日食黃道危八度太
  四月癸巳小丁巳二十五日  五月壬戌大傳辛酉朔差一日六月壬辰小戊戌七日   七月辛酉大
  八月辛卯小     九月庚申大
  十月庚寅小丁未十八日  十一月己未大
  十二月己丑大戊午小雪  閏月己未小
  左氏曰扵是閏三月非禮也諸厯是年當置閏而不當在三月故逹厯者譏之所謂歸餘扵終蓋言其餘數未盡而已置閏爾
  二年丙申氣餘八百 歸餘二千一 朔餘一千六五十六  百九十九  百九十七正月戊子大己丑冬至   二月戊午小甲子初七日丁丑二
  十日
         三月丁亥大乙巳十九日四月丁巳小己巳十三日  五月丙戌大
  六月丙辰小     七月乙酉大
  八月乙卯小丁卯十三日  九月甲申大
  十月甲寅小     十一月癸未大
  十二月癸丑小
  三年丁酉氣餘一千五 歸餘三萬五千 朔餘二千百九十九  二百六十八  八百一十
  

  正月壬午大甲 冬至   二月壬子小
  三月辛巳大     四月辛亥小乙亥二十五日
  五月庚辰大     六月庚戌大
  七月庚辰小     八月己酉大
  九月己卯小     十月戊申大
  十一月戊寅小    十二月丁未大己巳二十三日
  四年戊戌氣餘二千三 歸餘六萬八千 朔餘八百百四十三  三百三十三  八十九正月丁丑小己亥冬至   二月丙午大
  三月丙子小     四月乙巳大
  五月乙亥小     六月甲辰大
  七月甲戌小     八月癸卯大壬申大暑
  閏月癸酉大     九月癸卯小癸卯處暑
  十月壬申大     十一月壬寅小旦日壬寅十二月辛未大
  五年己亥氣餘四 歸餘一萬一千 朔餘五百十五  六百二十七  七十八正月辛丑小乙巳冬至   二月庚午大
  三月庚子小辛亥十日   四月己巳大
  五月己亥小     六月戊辰大
  七月戊戌小     八月丁卯大
  九月丁酉小    十月丙寅大甲申十九日十一月丙申小   十二月乙丑大
  六年庚子氣餘七百 歸餘四萬四千 朔餘一千六八十八  六百九十四  百九十四
  正月乙未大庚戌冬至  二月乙丑小
  三月甲午大    四月甲子小
  五月癸巳大    六月癸亥小
  七月壬辰大    八月壬戌小乙亥十四日
  九月辛卯大    十月辛酉小
  十一月庚寅大丙寅差  十二月庚申小經閏十二月傳十一月丙寅今在十二月
  是年末經書閏月不告朔以厯法推之未應閏也今而書閏則周閏有所移也今年及哀五年置閏皆以冬焉周閏必以年終以為歸餘扵終之義不知閏積分以成月五歳再閏一章而閏當歳終所謂歸餘扵終非率以年終也故書以糾之
  七年辛丑氣餘一千五 歸餘七萬七千 朔餘二千百三十一  七百六十一  八百一十正月己丑大乙卯冬至   二月己未小經三月甲戌今在二
  月
         三月戊子大
  四月戊午大丙戌春分   閏月戊子小經傳四月戊子己丑
  今在閏月
        五月丁巳大榖雨
  六月丁亥小     七月丙辰大
  八月丙戌小     九月乙卯大
  十月乙酉小     十一月甲寅大
  十二月甲申小
  八年壬寅氣餘二千二 歸餘二萬一 朔餘二千百七十四  千五十五  四百九十
  正月癸丑大庚申冬至  二月癸未小
  三月壬子大    四月壬午小
  五月辛亥大    六月辛巳大
  七月辛亥小    八月庚辰大戊申二十九日
  九月庚戌小    十月己卯大壬午四日乙酉七日
  丙戌八日
       十一月己酉小
  十二月戊寅大
  九年癸卯氣餘三千 歸餘五萬四千 朔餘五百一十七  一百二十二  七十五
  正月戊申小乙丑冬至己酉二日乙丑十八日
  二月丁丑大辛丑二十五日  三月丁未小甲戌二十八日
  四月丙子大     五月丙午小
  六月乙亥大     七月乙巳小
  八月甲戌大     九月甲辰小
  十月癸酉大經九月癸酉今在十月朔十一月癸卯小
  十二月壬申大
  十年甲辰氣餘七 歸餘八萬七千 朔餘一千六百二十 一百八十九  百九十一
  正月壬寅大辛未冬至  閏月壬申小
  二月辛丑大    三月辛未小辛卯二十一日
  四月庚子大    五月庚午小
  六月己亥大    七月己巳小
  八月戊戌大    九月戊辰小
  十月丁酉大    十一月丁卯小
  十二月丙申大
  十一年乙巳氣餘一千四 歸餘三萬四 朔餘一千百六十三  百八十三  三百八十
  正月丙寅小丙子冬至  二月乙未大
  三月乙丑大    四月乙未小
  五月甲子大    六月甲午小
  七月癸亥大    八月癸巳小
  九月壬戌大    十月壬辰小甲午三日
  十一月辛酉大   十二月辛卯小
  十二年丙午氣餘二千 歸餘六萬三 朔餘二千四二百六  千五百五十 百九十六正月庚申大辛巳冬至   二月庚寅小庚子十一日
  三月己未大     四月己丑小
  五月戊午大     六月戊子大
  七月戊午小     八月丁亥大
  九月丁巳小乙酉處暑   十月丙戌大乙卯秋分
  閏月丙辰小     十一月乙酉大旦日霜降十二月乙卯小戊午四日
  十三年丁未氣餘二千九 歸餘六千八 朔餘二千百四十九  百四十四  一百八十
  

  正月甲申大丙戌冬至   二月甲寅小
  三月癸未大     四月癸丑小
  五月壬午大壬午一日   六月壬子小
  七月辛巳大     八月辛亥小
  九月庚辰大     十月庚戌大
  十一月庚辰小經十二月己丑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己酉大
  十四年戊申氣餘六百 歸餘三萬九千 朔餘二百五十二  九百一十一  六十一正月己卯小壬辰冬至   二月戊申大
  三月戊寅小     四月丁未大經五月乙亥今在四
  月
         五月丁丑小
  六月丙午大癸酉二十八日  七月丙子小乙卯差杜雲日誤
  八月乙巳大     九月乙亥小甲申十日
  十月甲辰大     十一月甲戌小
  十二月癸卯大
  十五年己酉氣餘一千三 歸餘七萬二千 朔餘二百九十五  九百七十八  百六十
  

  正月癸酉小丁酉冬至   二月壬寅大
  三月壬申大     四月壬寅小
  五月辛未大     六月辛丑小朔日食戊申八日己巳小滿
  經書朔與大衍合日食黃道昴九度太
  閏月庚午大     七月庚子小旦日夏至
  八月己巳大     九月己亥小
  十月戊辰大     十一月戊戌小
  十二月丁卯大
  十六年庚戌氣餘二千一 歸餘一萬六千 朔餘一百三十八  二百七十二  千六十
  

  正月丁酉小壬寅冬至   二月丙寅大
  三月丙申小     四月乙丑大
  五月乙未小     六月甲子大戊辰五日
  七月甲午小     八月癸亥大辛未九日
  九月癸巳小     十月壬戌大
  十一月壬辰小甲寅二十三日 十二月辛酉大
  十七年辛亥氣餘二千八 歸餘四萬九千 朔餘二百八十一  三百三十九  千一百
  八十二

  正月辛卯大丁未冬至   二月辛酉小
  三月庚寅大     四月庚申小癸亥四日
  五月己丑大     六月己未小癸未二十五日
  七月戊子大     八月戊午小
  九月丁亥大     十月丁巳大
  十一月丁亥小    十二月丙辰大
  十八年壬子氣餘五百 歸餘八萬二 朔餘二百八十四  千四百六  五十八正月丙戌小癸丑冬至   二月乙卯大癸未大寒丁丑二十
  三日
         閏月乙酉小
  三月甲寅大旦日雨水   四月甲申小經五月戊戌今在四
  月
         五月癸丑大經六月癸酉今在五
  月
         六月癸未小
  七月壬子大     八月壬午小
  九月辛亥大     十月辛巳小
  十一月庚戌大    十二月庚辰小
  宣公元年癸丑氣餘一千三 歸餘二萬 朔餘二千百二十七  五千七百 九百八十
  

  正月己酉大戊午冬至   二月己卯大
  三月己酉小     四月戊寅大
  五月戊申小     六月丁丑大
  七月丁未小     八月丙子大
  九月丙午小     十月乙亥大
  十一月乙巳小    十二月甲戌大
  二年甲寅氣餘二 歸餘五萬八千 朔餘一千千七十 七百六十七  六十三
  正月甲辰小癸亥冬至經二月壬子在正月
  二月癸酉大     三月癸卯小
  四月壬申大     五月壬寅大
  六月壬申小     七月辛丑大
  八月辛未小     九月庚子大乙丑二十六日十月庚午小壬申二日乙亥六日 十一月己亥大戊辰處暑
  閏月己巳小     十二月戊戌大
  三年乙卯氣餘二千八 歸餘二千 朔餘七百百一十三  六十一  五十三
  正月戊辰小旦日冬至
  此年至亦在朔餘分未盡不得謂之合朔下倣此
  二月丁酉大     三月丁卯大
  四月丙申大     五月丙寅小
  六月乙未大     七月乙丑小
  八月甲午大     九月甲子小經十月丙戌今在九
  月
         十月癸巳大
  十一月癸亥小    十二月壬辰大
  四年丙辰氣餘五 歸餘二萬五千 朔餘一千八百十六 一百二十八  百六十八正月壬戌大甲戌冬至   二月壬辰小
  三月辛酉大     四月辛卯小
  五月庚申大經六月乙酉今在五月六月庚寅小傳七月戊戌今在六
  月
         七月己未大
  八月己丑小     九月戊午大
  十月戊子小     十一月丁巳大
  十二月丁亥小
  五年丁巳歳餘一千二 歸餘六萬八千 朔餘二千百五十九  一百九十五  九百八十
  

  正月丙辰大己卯冬至   二月丙戌大
  三月丙辰小     四月乙酉大
  五月乙卯小     六月甲申大
  七月甲寅小壬午夏至   八月癸未大壬子大暑
  閏月癸丑小     九月壬午大旦日處暑
  十月壬子小     十一月辛巳大
  十二月辛亥小
  六年戊午歳餘二 歸餘一萬一千 朔餘二千六千二  四百八十九  百七十三正月庚辰大甲寅冬至   二月庚戌小
  三月己卯大     四月己酉大
  五月己卯小     六月戊申大
  七月戊寅小     八月丁未大
  九月丁丑小     十月丙午大
  十一月丙子小    十二月乙巳大
  七年己未氣餘二千七 歸餘四萬四千 朔餘七百百四十五  五百五十六  四十九正月乙亥小己丑冬至   二月甲辰大
  三月甲戌小     四月癸卯大
  五月癸酉小     六月壬寅大
  七月壬申小     八月辛丑大
  九月辛未大     十月辛丑小
  十一月庚午大    十二月庚子小
  八年庚申氣餘四百 歸餘七萬七千 朔餘一千八四十八  六百二十三  百六十五正月己巳大乙未冬至   二月己亥小
  三月戊辰大     四月戊戌小
  五月丁卯大丙申榖雨   閏月丁酉小
  六月丙寅大丁卯小滿辛巳十六日壬午十七日戊子二十三日
  七月丙申小     八月乙丑大
  九月乙未小     十月甲子大己丑二十六日庚寅二十七日
  經書七月甲子日食大衍在十月杜預厯自僖公十二年至文公元年五年一閏者二也四年一閏者三也失二閏焉又自文公十六年至宣公十年凡四年一閏者三也又失一閏焉此預據左氏再失閏之説廢閏以爲厯預是為傳而爲厯非為經而爲厯也預厯七月乙未朔不入食限而其甲子晦亦不入食限焉姜岌謂其誤者五此其二也今從大衍日食黃道角五度半
  十一月甲午小    十二月癸亥大
  九年辛酉氣餘一千一 歸餘二萬九 朔餘一千五百九十一  百一十七  百五十四正月癸巳大庚子冬至   二月癸亥小
  三月壬辰大     四月壬戌小
  五月辛卯大     六月辛酉小
  七月庚寅大     八月庚申小經九月辛酉今在八
  月
         九月己丑大
  十月己未小癸酉十五日  十一月戊子大
  十二月戊午小
  十年壬戌氣餘一千九 歸餘五萬三千 朔餘二千百三十四  九百八十四  六百七十正月丁亥大乙巳冬至   二月丁巳小
  三月丙戌大     四月丙辰大日食己巳十四日
  經書朔與大衍合日食黃道壁七度少
  五月丙戌小癸巳八日   六月乙卯大
  七月乙酉小     八月甲寅大
  九月甲申小     十月癸丑大
  十一月癸未小    十二月壬子大
  十一年癸亥氣餘二千六 歸餘八萬七 朔餘七百百七十七  千五十一  四十六正月壬午小庚戌冬至   閏月辛亥大
  二月辛巳小旦日大寒   三月庚戌大
  四月庚辰小     五月己酉大
  六月己卯小     七月戊申大
  八月戊寅大     九月戊申小
  十月丁丑大丁亥十一日  十一月丁未小
  十二月丙子大
  十二年甲子氣餘三 歸餘三萬二 朔餘四百百八十 百四十五  三十五正月丙午小丙辰冬至   二月乙亥大
  三月乙巳小     四月甲戌大
  五月甲辰小     六月癸酉大
  七月癸卯小經六月乙卯傳丙辰辛未在七月杜閏五月以偶之
  八月壬申大     九月壬寅小
  十月辛未大     十一月辛丑小
  十二月庚午大戊寅初九日
  十三年乙丑嵗餘一千一 歸餘六萬三千 朔餘一百二十三  四百一十一  千五百
  五十一

  正月庚子大辛酉冬至   二月庚午小
  三月己亥大     四月己巳小
  五月戊戌大     六月戊辰小
  七月丁酉大     八月丁卯小
  九月丙申大     閏月丙寅小
  十月乙未大     十一月乙丑小
  十二月甲午大
  十四年丙寅氣餘一千八 歸餘六千 朔餘一千百六十六  七百六  二百四十正月甲子小丙寅冬至   二月癸巳大
  三月癸亥小     四月壬辰大
  五月壬戌大壬申十一日  六月壬辰小
  七月辛酉大     八月辛卯小
  九月庚申小     十月己丑大
  十一月己未大    十二月己丑小
  十五年丁卯嵗餘二千 歸餘三萬九千 朔餘二千六百九  七百七十三  三百五十
  

  正月戊午大辛未冬至   二月戊子小
  三月丁巳大     四月丁亥小
  五月丙辰大     六月丙戌小癸卯十八日辛亥二
  十六日
        七月乙卯大壬午二十八日
  八月乙酉大     九月乙卯小
  十月甲申大     十一月甲寅小
  十二月癸未大
  十六年戊辰氣餘三百 歸餘七萬二 朔餘四百一十二  千八百四十 三十二正月癸丑小丁丑冬至   二月壬午大
  三月壬子小     四月辛巳大傳三月戊申今在四
  月
         五月辛亥小
  六月庚辰大戊申小滿   閏月庚戌小
  七月己卯大旦日夏至   八月己酉小
  九月戊寅大     十月戊申小
  十一月丁丑大    十二月丁未大
  十七年己巳嵗餘一千 歸餘一萬六千 朔餘一百五十五  一百三十四  二十一正月丁丑小壬午冬至庚子二十四日二月丙午大二日丁未經有日無
  月
         三月丙子小
  四月乙巳大     五月乙亥小
  六月甲辰大己未十六日
  經書六月癸卯日食以大衍考之不入食限其年有食當在五月乙亥朔故姜岌謂其誤者五此其三也乙亥日食黃道胃十三度少
  七月甲戌小     八月癸卯大
  九月癸酉小     十月壬寅大
  十一月壬申小壬午十一日 十二月辛丑大
  十八年庚午氣餘一千七 歸餘四萬九 朔餘一千百九十八  千二百一  二百三十
  

  正月辛未小丁亥冬至   二月庚子大
  三月庚午小     四月己亥大
  五月己巳大     六月己亥小
  七月戊辰大甲戌七日   八月戊戌小
  九月丁卯大     十月丁酉小壬戌二十六日
  十一月丙寅大    十二月丙申小
  成公元年辛未氣餘二千五 歸餘八萬二千 朔餘百四十一  二百六十八  二千
  三百五十三

  正月乙丑大壬辰冬至   二月乙未小辛酉二十七日癸亥
  大寒
         三月甲子大癸未二十日癸巳雨
  水
         閏月甲午小
  四月癸亥大旦日春分   五月癸巳小
  六月壬戌大     七月壬辰大
  八月壬戌小     九月辛卯大
  十月辛酉小     十一月庚寅大
  十二月庚申小
  二年壬申氣餘二百 歸餘二萬五千 朔餘二千四十四  五百六十二  四十二正月己丑大戊戌冬至   二月己未小
  三月戊子大     四月戊午小丙戌二十九日
  五月丁亥大     六月丁巳小壬申十六日癸酉十
  七日
         七月丙戌大己酉二十四日八月丙辰小壬午二十七日  九月乙酉大庚寅初六日傳雲九
  月經脫字
        十月乙卯大
  十一月乙酉小丙申十二日 十二月甲寅大
  三年癸酉氣餘九百 歸餘五萬八千 朔餘一百八十七  六百二十九  一十八正月甲申小癸卯冬至辛亥二十八日二月癸丑大甲子十二日乙亥二
  十三日
        三月癸未小
  四月壬子大     五月壬午小
  六月辛亥大     七月辛巳小
  八月庚戌大     九月庚辰小
  十月己酉大     十一月己卯小丙午二十八日
  丁未二十九日
       閏月戊申大傳十二月甲戌今在
  閏月
         十二月戊寅小
  四年甲戌氣餘一千 歸餘一千九 朔餘二千八七百三十 百二十三  百四十七正月丁未大戊申冬至   二月丁丑小
  三月丙午大壬申二十七日  四月丙子大
  五月丙午小經四月甲寅今在五月六月乙亥大
  七月乙巳小     八月甲戌大
  九月甲辰小     十月癸酉大
  十一月癸卯小    十二月壬申大
  五年乙亥氣餘一千四 歸餘三萬四 朔餘九百百七十三  千九百九十 二十三正月壬寅小癸丑冬至   二月辛未大
  三月辛丑小     四月庚午大
  五月庚子小     六月己巳大
  七月己亥大     八月己巳小
  九月戊戌大     十月戊辰小
  十一月丁酉大己酉十三日 十二月丁卯小己丑二十三日
  六年丙子氣餘一百 歸餘六萬八 朔餘二千七十六  千五十七  三十九正月丙申大己未冬至   二月丙寅小辛巳十六日
  三月乙未大     四月乙丑小丁丑十三日
  五月甲午大     六月甲子小壬申九日七月癸巳大辛酉夏至   閏月癸亥小
  八月壬辰大     九月壬戌小
  十月辛卯大     十一月辛酉大
  十二月辛卯小
  七年丁丑氣餘九百 歸餘一萬一千 朔餘一千七一十九  三百五十一  百二十八正月庚申大甲子冬至   二月庚寅小
  三月己未大     四月己丑小
  五月戊午大     六月戊子小
  七月丁巳大     八月丁亥小
  九月丙辰大經八月戊辰今在九月十月丙戌小
  十一月乙卯大    十二月乙酉小
  八年戊寅氣餘一千一 歸餘四萬四千 朔餘二千百六十二  四百一十八  八百四十
  

  正月甲寅大己巳冬至   二月甲申小
  三月癸丑大     四月癸未大
  五月癸丑小     六月壬午大
  七月壬子小     八月辛巳大
  九月辛亥小     十月庚辰大癸卯二十四日
  十一月庚戌小    十二月己卯大
  九年己卯氣餘二千 歸餘七萬七千 朔餘九四百五  四百八十五  百二十正月己酉小甲戌冬至   二月戊寅大
  三月戊申小     四月丁丑大
  閏月丁未小     五月丙子大
  六月丙午大     七月丙子小丙子一日
  八月乙巳大     九月乙亥小
  十月甲辰大傳十一月戊申庚申今在十月
  十一月甲戌小    十二月癸卯大
  十年庚辰氣餘一 歸餘二萬七 朔餘六百八  百七十九  百九
  正月癸酉小庚辰冬至   二月壬寅大
  三月壬申小     四月辛丑大
  五月辛未小辛巳十一日  六子庚子大丙午七日戊申九日
  經有日無月
       七月庚午小
  八月己亥大     九月己巳小
  十月戊戌大     十一月戊辰大
  十二月戊戌小
  十一年辛巳氣餘八百 歸餘五萬三千 朔餘一千五十一  八百四十六  七百二十
  

  正月丁卯大乙酉冬至   二月丁酉小
  三月丙寅大己丑二十四日  四月丙申小
  五月乙丑大     六月乙未小
  七月甲子大     八月甲午小
  九月癸亥大     十月癸巳小
  十一月壬戌大    十二月壬辰小
  十二年壬午氣餘一千五 歸餘八萬六千 朔餘二百九十四  九百一十三  千八百
  四十一

  正月辛酉大庚寅冬至   閏月辛卯小
  二月庚申大     三月庚寅大
  四月庚申小傳五月癸亥今在四月五月己丑大
  六月己未小     七月戊子大
  八月戊午小     九月丁亥大
  十月丁巳小     十一月丙戌大
  十二月丙辰小
  十三年癸未氣餘二千三 歸餘三萬 朔餘二千百三十七  二百七  五百三十正月乙酉大乙未冬至   二月乙卯小
  三月甲申大     四月甲寅大戊午五日五月甲申小丁亥四日   六月癸丑大丁卯十五日己巳十
  七日
         七月癸未小
  八月壬子大     九月壬午小
  十月辛亥大     十一月辛巳小
  十二月庚戌大
  十四年甲申氣餘 歸餘六萬三千 朔餘六四十 二百七十四  百六
  正月庚辰小辛丑冬至   二月己酉大
  三月己卯小     四月戊申大
  五月戊寅小     六月丁未大
  七月丁丑小     八月丙午大
  九月丙子小傳八月戊戌庚子今在九月
  十月乙巳大     閏月乙亥大經十月庚寅今在閏
  月
         十一月乙巳小
  十二月甲戌大
  十五年乙酉氣餘七百 歸餘六千五 朔餘二百八十三  百六十八  九十五正月甲辰小丙午冬至   二月癸酉大
  三月癸卯小乙巳三日癸丑十一日四月壬申大
  五月壬寅小     六月辛未大
  七月辛丑小     八月庚午大庚辰十一日
  九月庚子小     十月己巳大
  十一月己亥小辛丑三日  十二月戊辰大
  十六年丙戌氣餘一千五 歸餘三萬九千 朔餘一百二十六  六百三十五  千四百
  一十一

  正月戊戌小辛亥冬至   二月丁卯大
  三月丁酉大     四月丁卯小辛未五日戊寅十三
  日
         五月丙申大
  六月丙寅小朔日食癸巳二十八日甲午晦
  經書朔日得六月之正大衍法不差日食黃道畢九度半稍弱
  七月乙未大戊午二十四日  八月乙丑小
  九月甲午大     十月甲子小乙亥十二日
  十一月癸巳大    十二月癸亥小乙丑三日乙酉二十三日
  十七年丁亥氣餘二千二 歸餘七萬二 朔餘二千百六十九  千六百二  五百二十
  

  正月壬辰大丙辰冬至   二月壬戌小
  三月辛卯大     四月辛酉小
  五月庚寅大     六月庚申大戊辰九日乙酉二十
  六日
         閏月庚寅小壬寅十三日
  七月己未大     八月己丑小經九月辛丑今在八
  月
         九月戊午大傳十月庚午今在九
  月
         十月戊子小
  十一月丁巳大壬申十六日
  經書十二月丁巳朔日食應在十一月大抵春秋閏多差故日食朔不差而月差也日食黃道房初度
  十二月丁亥小乙卯晦傳以為閏月晦蓋春秋時於此歳終置閏也
  十八年戊子氣餘三千 歸餘一萬五千 朔餘二千一十二  九百九十六  二百一十
  

  正月丙辰大辛酉冬至 庚申初五日庚午十五日辛巳二十六日甲申二十九日傳
  言甲申晦差
       二月丙戌小乙酉朔差
  三月乙卯大     四月乙酉小
  五月甲寅大     六月甲申小
  七月癸丑大     八月癸未小己丑初七日
  九月壬子大     十月壬午大
  十一月壬子小    十二月辛巳大丁未二十七日
  襄公元年己丑氣餘七百 歸餘四萬九 朔餘二百一十五  千六十三  九十二正月辛亥小丁卯冬至己亥差 二月庚辰大
  三月庚戌小     四月己卯大
  五月己酉小     六月戊寅大
  七月戊申小     八月丁丑大
  九月丁未小辛酉十五日  十月丙子大
  十一月丙午小    十二月乙亥大
  二年庚寅氣餘一千四 歸餘八萬二 朔餘一千百五十八  千一百三十 四百八正月乙巳小壬申冬至   二月甲戌大
  三月甲辰大     閏月甲戌小
  四月癸卯大     五月癸酉小庚寅十八日
  六月壬寅大     七月壬申小庚辰九日己丑十八
  日經六月字誤
       八月辛丑大
  九月辛未小     十月庚子大
  十一月庚午小    十二月己亥大
  三年辛卯氣餘二千 歸餘二萬五千 朔餘一千二百一  四百二十四  九十七正月己巳小丁丑冬至   二月戊戌大
  三月戊辰小     四月丁酉大壬戌二十六日
  五月丁卯大     六月丁酉小己未二十三日七月丙寅大經六月戊寅今在七月據傳盟在秋經字誤
  八月丙申小     九月乙丑大
  十月乙未小     十一月甲子大
  十二月甲午小
  四年壬辰氣餘二千九 歸餘五萬八千 朔餘二千百四十四  四百九十一  二百一十
  

  正月癸亥大壬午冬至   二月癸巳小經三月己酉今在二
  月
         三月壬戌大
  四月壬辰小     五月辛酉大
  六月辛卯小     七月庚申大戊子二十九日八月庚寅大辛亥二十二日  九月庚申小
  十月己丑大     十一月己未小
  十二月己丑大    閏月戊午小
  五年癸巳氣餘六百 歸餘一千七 朔餘一千四十七  百八十五  九百二正月丁亥大戊子冬至   二月丁巳小
  三月丙戌大     四月丙辰小
  五月乙酉大     六月乙卯小
  七月甲申大     八月甲寅小
  九月癸未大丙午二十四日  十月癸丑小
  十一月壬午大甲午十三日 十二月壬子小辛未二十日
  六年甲午氣餘一千 歸餘三萬四千 朔餘二千三百九十 八百五十三  一十八正月辛巳大癸巳冬至   二月辛亥大
  三月辛巳小壬午二日乙未十五日丁未二十七日
  四月庚戌大     五月庚辰小
  六月己酉大     七月己卯小
  八月戊申大     九月戊寅小
  十月丁未大     十一月丁丑小
  十二月丙午大丙辰十一日
  七年乙未氣餘二千一 歸餘六萬七 朔餘一千百三十三  千九百十九 九十四正月丙子小戊戌冬至   二月乙巳大
  三月乙亥小     四月甲辰大
  五月甲戌大     六月甲辰小
  七月癸酉大     八月癸卯小
  閏月壬申大     九月壬寅小經傳十月庚戌壬戌
  今在九月
        十月辛未大
  十一月辛丑小    十二月庚午大丙戌十七日
  八年丙申氣餘二千八 歸餘一萬一千 朔餘七百百七十六  二百一十三  八十三正月庚子小癸卯冬至   二月己巳大
  三月己亥小     四月戊辰大庚辰十三日庚寅二
  十三日
        五月戊戌小甲辰初七日
  六月丁卯大     七月丁酉小
  八月丙寅大     九月丙申大
  十月丙寅小     十一月乙未大
  十二月乙丑小
  九年丁酉氣餘五百 歸餘四萬四 朔餘一千八七十九  千二百八十 百九十九正月甲午大己酉冬至   二月甲子小
  三月癸巳大     四月癸亥小
  五月壬辰大辛酉三十日  六月壬戌小
  七月辛卯大     八月辛酉小癸未二十三日
  九月庚寅大     十月庚申小庚午十一日甲戌十
  五日
         十一月己丑大己亥十一日十二月己未小經己亥差傳癸亥五日戊寅二十日
  左傳十二月癸亥門其三門閏月戊寅濟於隂阪侵鄭杜預注以長厯叅校上下此年不得有閏月戊寅是十二月二十日疑閏月當為門五日五字上與門合爲閏則後學者自然轉日爲月晉人三畨四軍更攻鄭門門各五日晉各一攻鄭三受敵欲以苦之癸亥去戊寅十六日以癸亥始攻攻鄭五日凡十五日鄭故不服而去明日戊寅濟於陰阪復侵鄭外邑
  十年戊戌氣餘一千三 歸餘七萬七千 朔餘三千百二十二  三百四十七  一十五正月戊子大甲寅冬至   二月戊午大
  三月戊子小癸丑二十六日  四月丁巳大戊午二日丙寅十日閏月丁亥小經傳五月庚寅甲午今在閏月
  五月丙辰大傳六月庚午今在五月六月丙戌小
  七月乙卯大傳八月丙寅今在七月八月乙酉小傳九月己酉今在八
  月
         九月甲寅大傳十月戊辰今在九
  月
         十月甲申小傳十一月己亥丁未
  今在十月
        十一月癸丑大
  十二月癸未小
  十一年己亥氣餘二千 歸餘二萬六 朔餘二千六十五  百四十一  七百四正月壬子大己未冬至   二月壬午小
  三月辛亥大     四月辛巳大己亥十九日
  五月辛亥小     六月庚辰大
  七月庚戌小己未初十日丙子二十七日
  八月己卯大     九月己酉小甲戌二十六日十月戊寅大丁亥十日   十一月戊申小
  十二月丁丑大戊寅二日庚辰四日壬午六日己丑十三日
  十二年庚子氣餘二千 歸餘五萬三 朔餘九八百八  千七百八  百八十正月丁未小甲子冬至   二月丙子大
  三月丙午小     四月乙亥大
  五月乙巳小     六月甲戌大
  七月甲辰小     八月癸酉大
  九月癸卯大     十月癸酉小
  十一月壬寅大    十二月壬申小
  十三年辛丑氣餘五百 歸餘八萬六千 朔餘一千一十一  七百七十五  八百九十
  

  正月辛丑大庚午冬至   閏月辛未小
  二月庚子大     三月庚午小
  四月己亥大     五月己巳小
  六月戊戌大     七月戊辰小
  八月丁酉大     九月丁卯小庚辰十四日
  十月丙申大     十一月丙寅小
  十二月乙未大
  十四年壬寅氣餘一千二 歸餘三萬 朔餘一千五百五十四  二千九百 百八十五正月乙丑大乙亥冬至   二月乙未小朔日食經書朔與大衍合日食黃道女十度半
  三月甲子大     四月甲午小己未二十六日
  五月癸亥大     六月癸巳小
  七月壬戌大     八月壬辰小
  九月辛酉大     十月辛卯小
  十一月庚申大    十二月庚寅小
  十五年癸卯氣餘一千九 歸餘一萬三千 朔餘二百九十七  一百三十六  千七百
  

  正月己未大庚辰冬至   二月己丑小己亥十一日
  三月戊午大     四月戊子大
  五月戊午小     六月丁亥大
  七月丁巳小日食
  經書八月丁巳日食大衍得七月朔閏法差也姜岌謂其誤者五此其四也日食黃道井三度強
  八月丙戌大     九月丙辰小
  十月乙酉大     閏月乙卯小
  十一月甲申大經十一月癸亥今在閏十月及十二月
  十二月甲寅小
  十六年甲辰氣餘二千 歸餘六千 朔餘二千七百四十 四百三十 三百九十正月癸未大乙酉冬至   二月癸丑小經三月戊寅今在二
  月
         三月壬午大
  四月壬子大經五月甲子今在四月五月壬午小傳六月庚寅今在五
  月
         六月辛亥大
  七月辛巳小     八月庚戌大
  九月庚辰小     十月己酉大
  十一月己卯小    十二月戊申大
  十七年乙巳氣餘四百 歸餘二萬九千 朔餘四百四十三  四百九十七  六十六正月戊寅小辛卯冬至   二月丁未大庚午二十四日
  三月丁丑小     四月丙午大
  五月丙子小     六月乙巳大
  七月乙亥小     八月甲辰大
  九月甲戌小     十月癸卯大
  十一月癸酉小甲午二十二日 十二月壬寅大
  十八年丙午氣餘一千 二歸餘七萬 二千朔餘二百八  十六五百  六十四
  千五百

  正月壬申大八十二甲   二月壬寅小
  三月辛未大     四月辛丑小
  五月庚午大     六月庚子小
  閏月己巳大     七月己亥小
  八月戊辰大     九月戊戌小申冬至傳十月丙寅
  今
         十月丁卯大在九月傳十一月丁
  卯朔己卯乙酉今
      十一月丁酉小在十月傳十二
  月戊戌己亥壬寅甲
     十二月丙寅大
  十九年丁未辰在十一 月氣餘一千 九歸餘一萬五千朔  餘一千百  二十九八
  

  正月丙申小辛丑冬至傳二月甲寅今在正月
  二月乙丑大     三月乙未大傳四月丁未今在三
  月
         四月乙丑小傳五月壬辰晦今在
  四月二十八日
       五月甲午大
  六月甲子小經七月辛卯今在六月七月癸巳大經傳八月甲辰丙辰
  今在七月
        八月癸亥小甲辰差丙辰差
  九月壬辰大     十月壬戌小
  十一月辛卯大    十二月辛酉小
  二十年戊申氣餘二千六 歸餘四萬八千 朔餘二百七十二  九百二十五  千三百
  八十七

  正月庚寅大丙午冬至辛亥二十二日二月庚申小
  三月己丑大     四月己未小
  五月戊子大     六月戊午小庚申初三日
  七月丁亥大     八月丁巳大
  九月丁亥小     十月丙辰大朔日食經書朔日與大衍合日食黃道軫二度太
  十一月丙戌小    十二月乙卯大
  二十一年己酉氣餘三百 歸餘八萬一千 朔餘四七十五  九百九十二  百六十
  

  正月乙酉小壬子冬至   二月甲寅大
  閏月甲申小     三月癸丑大
  四月癸未小     五月壬子大
  六月壬午小     七月辛亥大
  八月辛巳小     九月庚戌大朔日食十月庚辰小朔日食
  經書九月庚戌朔日食十月庚辰朔日食以大衍考之九月朔入老象上爻沾黃道當食日食黃道翼九度太十月朔入老象五爻非食限日在黃道角四度弱
  十一月己酉大    十二月己卯小
  二十二年庚戌氣餘一千一 歸餘二萬五千 朔餘百一十八  二百八十六  一百
  五十二

  正月己酉小丁巳冬至   二月戊寅大
  三月戊申小     四月丁丑大
  五月丁未小     六月丙子大
  七月丙午小辛酉十六日  八月乙亥大
  九月乙巳小己巳二十五日  十月甲戌大
  十一月甲辰小傳十二月丁巳在十一月
  十二月癸酉大
  二十三年辛亥氣餘一千八 歸餘五萬八千 朔餘百六十八  三百五十三  一千
  二百六十八

  正月癸卯大壬戌冬至   二月癸酉小朔日食經朔壬申定朔癸酉九百六十分
  經書二月癸酉朔日食大衍考之入少象初爻日食黃道女二度少
  三月壬寅大己巳二十八日  四月壬申小
  五月辛丑大     六月辛未小
  七月庚子大     八月庚午小己卯初十日
  九月己亥大     十月己巳小乙亥初七日
  十一月戊戌大    十二月戊辰小
  閏月丁酉大
  二十四年壬子氣餘二千 歸餘一千六 朔餘九百六百四  百四十七  五十七正月丁卯小旦日冬至   二月丙申大
  三月丙寅小     四月乙未大
  五月乙丑小     六月甲午大
  七月甲子小朔日食  八月癸巳大朔日食定朔癸巳
  經書七月甲子朔日食八月癸巳朔日食大衍考之七月入少象初爻食限日食黃道井二十一度半強八月老象五爻非食限日在黃道星二度弱
  九月癸亥大     十月癸巳小
  十一月壬戌大    十二月壬辰小
  二十五年癸丑氣餘三 歸餘三萬四千 朔餘二千百七  七百一十四  七十三正月辛酉大癸酉冬至   二月辛卯小
  三月庚申大     四月庚寅小
  五月己未大甲戌十一日乙亥十七日丁丑十九日辛巳二十三日丁亥二十九日六月己丑小壬子二十四日  七月戊午大己巳十二日杜雲經
  書八月誤
        八月戊子小
  九月丁巳大     十月丁亥小甲午初八日
  十一月丙辰大    十二月丙戌大
  二十六年甲寅氣餘一 歸餘六萬七千 朔餘一百千五十 七百八十一  四十九正月丙辰小戊寅冬至   二月乙酉小庚寅六日辛卯七日
  甲午十日
        三月甲寅大定朔
  四月甲申大     五月甲寅小
  六月癸未大     七月癸丑小
  八月壬午大辛亥大暑壬午旦日 閏月壬子小
  九月辛巳大     十月辛亥小
  十一月庚辰大傳十二月乙酉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庚戌小
  二十七年乙卯氣餘一千七 歸餘一萬一 朔餘二百九十三  千七十五  千八百
  七十八

  正月己卯大癸未冬至   二月己酉大
  三月己卯小     四月戊申大
  五月戊寅小甲辰二十七日丙午二十九日
  六月丁未大一日丁未二日戊申八日甲寅十日丙辰十六日壬戌二十一日丁卯二十二日戊辰二十四日庚午二十六日壬申 七月丁丑小二日戊寅四日庚辰
  五日辛巳六日壬午九日乙酉
    八月丙午大
  九月丙子小五日庚辰六日辛巳 十月乙巳大
  十一月乙亥小朔日食
  經書十二月乙亥朔日食以大衍考之在十一月蓋春秋厯失閏也左氏曰辰在申司厯過也再失閏矣姜岌曰交會應在此月不為再失閏也岌蓋以十一月推之而得其正左氏以十二月求之而過言其失閏也杜預牽合左氏而頓置兩閏以為長厯詭聽駭俗預蓋爲傳而為厯非爲經而爲厯也日食黃道氐七度強
  十二月甲辰大
  二十八年丙辰氣餘二千五 歸餘四萬四千 朔餘百三十六  一百四十二  九百
  五十四

  正月甲戌小戊子冬至   二月癸卯大
  三月癸酉小     四月壬寅大
  五月壬申小     六月辛丑大
  七月辛未大     八月辛丑小
  九月庚午大     十月庚子小丙辰十七日十一月己巳大七日乙亥十九日丁亥二十五日癸巳
  十二月己亥小乙亥朔誤乙字甲寅十七日乙未差乙爲巳
  二十九年丁巳氣餘二百 歸餘三萬七 朔餘二三十九  千二百九  千七十正月戊辰大甲午冬至   二月戊戌小癸卯六日
  三月丁卯大     四月丁酉小
  五月丙寅大庚午五日   閏月丙申小
  六月乙丑大     七月乙未小
  八月甲子大     九月甲午小乙未二日十月癸亥大庚寅二十八日  十一月癸巳小乙卯二十三日十二月壬戌大己巳初八日
  三十年戊午氣餘九百 歸餘二萬 朔餘一千七八十三  七百三  百五十九正月壬辰大己亥冬至   二月壬戌小癸未二十二日晉悼
  夫人食輿人城杞者
      三月辛卯大
  四月辛酉小十五日乙亥二十八日戊子
  五月庚寅大四日癸巳五日甲午 六月庚申小
  七月己丑大十二日庚子十三日辛丑十四日壬寅十五日癸卯十七日乙巳二十五
  日癸丑
        八月己未小六日甲子十一日己
  巳
         九月戊子大
  十月戊午小     十一月丁亥大
  十二月丁巳小
  三十一年己未氣餘一千七 歸餘五萬三 朔餘一百二十五  千五百七十 千八百
  七十五

  正月丙戌大甲辰冬至   二月丙辰大
  三月丙戌小     四月乙卯大
  五月乙酉小     六月甲寅大辛巳二十八日
  七月甲申小     八月癸丑大
  九月癸未小癸巳十一日己亥十七日十月壬子大癸酉二十二日
  十一月壬午小    十二月辛亥大









  春秋分記卷二十一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二   宋 程公說 撰書四
  厯書第四
  昭公元年庚申氣餘二千四 歸餘八萬六千 朔餘百六十八  六百三十七  九百
  五十一

  正月辛巳小己酉冬至十五日乙未閏月庚戌大
  二月庚辰小傳三月甲辰今在二月三月己酉大
  四月己卯小傳五月庚辰癸卯今在四月
  五月戊申大經六月丁巳今在五月六月戊寅大
  七月戊申小     八月丁丑大
  九月丁未小     十月丙子大
  十一月丙午小己酉初四日 十二月乙亥大傳甲辰朔庚戌俱差
  二年辛酉氣餘一百 歸餘一萬九千 朔餘六七十一  九百三十一  百四十正月乙巳小乙卯冬至   二月甲戌大
  三月甲辰小     四月癸酉大
  五月癸卯小     六月壬申大
  七月壬寅小壬寅旦日   八月辛未大
  九月辛丑小     十月庚午大
  十一月庚子大    十二月庚午小
  三年壬戌氣餘九百 歸餘六萬二千 朔餘一千七一十四  九百九十八  百五十六正月己亥大癸卯冬至丁未初九日二月己巳小
  三月戊戌大     四月戊辰小
  五月丁酉大     六月丁卯小
  七月丙申大     八月丙寅小
  九月乙未大     閏月乙丑小
  十月甲午大     十一月甲子小
  十二月癸巳大
  四年癸亥氣餘一千六 歸餘六千二 朔餘一千四百五十七  百九十二  百四十五正月癸亥大乙丑冬至   二月癸巳小
  三月壬戌大     四月壬辰小
  五月辛酉大     六月辛卯小丙午十六日七月庚申大傳八月甲申今在七月八月庚寅小
  九月己未大     十月己丑小
  十一月戊午大    十二月戊子小二十六日癸丑二十八日乙夘
  五年甲子氣餘二 歸餘三萬九千 朔餘二千五千四百 三百五十九  百六十一正月丁巳大庚午冬至   二月丁亥小
  三月丙辰大     四月丙戌小
  五月乙卯大     六月乙酉大
  七月乙卯小戊辰十四日  八月甲申大
  九月甲寅小     十月癸未大
  十一月癸丑小    十二月壬午大
  六年乙丑氣餘二 歸餘七萬二千 朔餘六百百三  四百二十六  三十七正月壬子小丙子冬至   二月辛巳大
  三月辛亥小二日壬子傳曰鑄刑書之歳二月或夢伯有曰壬子余將殺帶
  四月庚辰大     五月庚戌小
  六月己卯大丙戌初八日  閏月己酉小
  七月戊寅大     八月戊申小
  九月丁丑大     十月丁未小
  十一月丙子大    十二月丙午小
  七年丙寅氣餘八百 歸餘一萬五 朔餘三百四十六  千七百二十 二十六正月丙子小辛巳冬至癸巳十八日二月乙巳大戊午十二日
  三月乙亥小     四月甲辰大朔日食經書朔日與大衍合日食黃道奎十一度太稍強奎爲魯分士文伯所謂去衛地如魯地者也
  五月甲戌小     六月癸卯大
  七月癸酉小     八月壬寅大戊辰二十七日
  九月壬申小     十月辛丑大辛酉二十一日十一月辛未小癸未十三日 十二月庚子大癸亥二十四日
  八年丁卯氣餘一千五 歸餘四萬八千 朔餘一千百八十九  七百八十七  四百四十

  正月庚午大丙戌冬至   二月庚子小
  三月己巳大甲申十六日  四月己亥小三日辛丑二十五日
  辛亥
         五月戊辰大
  六月戊戌小     七月丁卯大初八日甲戌十一日
  丁丑
         八月丁酉小庚戌十四日
  九月丙寅大     十月丙申小
  十一月乙丑大壬午十八日 十二月乙未小
  九年戊辰氣餘二千三 歸餘八萬一千 朔餘二千百三十二  八百五十四  五百五十
  

  正月甲子大辛卯冬至   二月甲午小庚申二十七日
  三月癸亥大     閏月癸巳小
  四月壬戌大     五月壬辰小
  六月辛酉大     七月辛卯大
  八月辛酉小     九月庚寅大
  十月庚申小     十一月己丑大
  十二月己未小
  十年己巳氣餘三 歸餘二萬五千 朔餘二千二十五  一百四十八  百四十七正月戊子大丁酉冬至   二月戊午小
  三月丁亥大     四月丁巳小傳五月庚辰今在四
  月
         五月丙戌大
  六月丙辰小     七月乙酉大戊子初四日
  八月乙卯小     九月甲申大
  十月甲寅大     十一月甲申小
  十二月癸丑大甲子十二日
  十一年庚午氣餘七百 歸餘五萬八千 朔餘二百七十八  二百一十五  二十三正月癸未小壬寅冬至   二月壬子大
  三月壬午小丙申十五日  四月辛亥大丁巳初七日五月辛巳小甲申四日   六月庚戌大
  七月庚辰小     八月己酉大
  九月己卯小己亥二十一日  十月戊申大
  十一月戊寅小丁酉二十日 十二月丁未大
  閏月丁丑大
  十二年辛未氣餘一千五 歸餘一千 朔餘一百二十一  五百九  十二正月丁未小旦日冬至   二月丙子大
  三月丙午小壬申二十七日  四月乙亥大
  五月乙巳小     六月甲戌大
  七月甲辰小     八月癸酉大壬午十日
  九月癸卯小     十月壬申大定朔丙申二十五日
  丁酉二十六日
       十一月壬寅小
  十二月辛未大
  十三年壬申氣餘二千三 歸餘三萬四千 朔餘一百六十四  五百七十八  千一百
  二十八

  正月辛丑小壬子冬至   二月庚午大
  三月庚子小     四月己巳大
  五月己亥大乙卯十七日丙辰十八日癸亥二十五日
  六月己巳小     七月戊戌大丙寅二十九日八月戊辰小辛未四日壬申五日癸酉六日甲戌七日
  九月丁酉大     十月丁卯小
  十一月丙申大    十二月丙寅小
  十四年癸酉氣餘三 歸餘六萬七千 朔餘二千三千七  六百四十三  百四十四正月乙未大丁巳冬至   二月乙丑小
  三月甲午大     四月甲子小
  五月癸巳大     六月癸亥小
  七月壬辰大     閏月壬戌小
  八月辛卯大傳九月甲午今在八月九月辛酉大
  十月辛卯小     十一月庚申大
  十二月庚寅小
  十五年甲戌氣餘七 歸餘一萬九 朔餘一千九百一十 百三十七  百三十三
  正月己未大癸亥冬至經二月癸酉今在正月
  二月己丑小     三月戊午大
  四月戊子小     五月丁巳大朔日食傳六月乙丑今在五月
  經書六月丁巳朔日食大衍考之在五月蓋春秋置閏後天也日食黃道胃十四度太強
  六月丁亥小     七月丙辰大傳八月戊寅在七月
  八月丙戌小     九月乙卯大
  十月乙酉小     十一月甲寅大
  十二月甲申大
  十六年乙亥氣餘一千四 歸餘四萬 朔餘百五十三  四千四  九
  正月甲寅小戊辰冬至   二月癸未大丙申十四日
  三月癸丑小     四月壬午大
  五月壬子小     六月辛巳大
  七月辛亥小     八月庚辰大己亥二十日
  九月庚戌小     十月己卯大
  十一月己酉小    十二月戊寅大
  十七年丙子氣餘二千一 歸餘七萬七 朔餘一千百九十六  千七十一  一百二十
  

  正月戊申小癸酉冬至   二月丁丑大
  三月丁未小     四月丙子大
  五月丙午大     閏月丙子小
  六月乙巳大
  經書六月甲戌朔日食按大衍是年閏五月六月朔乙巳非食限五月丙午朔日食黃道婁四度太其甲戌則九月朔名也而亦不入食限姜岌謂其誤者五此其五也是月也魯太史以爲夏之四月而季平子以為非正陽之月也此平子必有所考而言之足明乎食朔之誤也是魯太史之誤非春秋之誤也
  七月乙亥小     八月甲辰大傳九月丁卯今在八
  月
         九月甲戌小
  十月癸卯大     十一月癸酉小
  十二月壬寅大
  十八年丁丑氣餘二千九 歸餘三萬三 朔餘八百百三十九  百六十五  一十四正月壬申小戊寅冬至   二月辛丑大乙亥十五日
  三月辛未小     四月庚子大
  五月庚午小丙子七日戊寅九日壬午十三日
  六月己亥大     七月己巳小
  八月戊戌大     九月戊辰小
  十月丁酉大     十一月丁卯小
  十二月丙申大
  十九年戊寅氣餘六百 歸餘五萬三千 朔餘一千四十二  四百三十二  九百三十正月丙寅大甲申冬至   二月丙申小
  三月乙丑大     四月乙未小
  五月甲子大戊辰五日乙亥十二日己卯十六日
  六月甲午小     七月癸亥大丙子十四日
  八月癸巳小     九月壬戌大
  十月壬辰小     十一月辛酉大
  十二月辛卯大
  二十年己卯氣餘一千三 歸餘八萬六千 朔餘百八十五  四百九十九  六
  正月辛酉小己丑冬至
  傳書二月己丑日南至大衍氣同而朔差正與僖公五年辛亥南至同類蓋自入春秋即差一月故進退其日以晦為朔耳杜預謂當言正月己丑朔時史失閏故傳書以正厯此乃僖辛亥朔冬至爲説不知其失初不在是也春秋閏在八月
  二月庚寅大     閏月庚申小
  三月己丑大     四月己未小
  五月戊子大傳六月丙申癸卯丙辰丁巳今俱在五月
  六月戊午小朔合七月   七月丁亥大傳八月辛亥今在七
  月
         八月丁巳小閏月戊辰差
  九月丙戌大     十月丙辰小戊辰十三日十一月乙酉大辛卯七日  十二月乙卯小
  二十一年庚辰氣餘二千一 歸餘二萬九千 朔餘百二十八  七百九十三  二千
  七百三十五

  正月甲申大甲午冬至   二月甲寅小
  三月癸未大     四月癸丑大
  五月癸未小丙申十四日壬寅二十日六月壬子大庚午十九日七月壬午小朔日食
  經書朔與大衍不差日食黃道井十三度弱
  八月辛亥大乙亥二十五日  九月辛巳小
  十月庚戌大丙寅十七日  十一月庚辰小癸未四日丙戌
  七日
         十二月己酉大
  二十二年辛巳氣餘二千八 歸餘六萬二 朔餘八百七十一  千八百六十 百一十
  

  正月己卯小己亥冬至   二月戊申大甲子十七日己巳二
  十二日
        三月戊寅小
  四月丁未大乙丑十九日戊辰二十二日
  五月丁丑小庚辰四日   六月丙午大丁巳十二日壬戌十七日癸亥十八日乙丑二十日丙寅二十一日辛未二十六日乙亥三十日
  七月丙子小戊寅三日辛卯十六日壬辰十七日
  八月乙巳大辛酉十七日己巳二十五日庚午二十六日辛未二十七日
  九月乙亥大     十月乙巳小丁巳十三日庚申十
  六日
         閏月甲戌大傳十一月乙酉己丑
  今在閏月
        十一月甲辰小傳十二月庚戌
  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癸酉大朔日食傳閏月辛丑今在十二月
  是年傳有閏月辛丑在年求經書日食與大衍合杜氏以傳有庚戌及辛丑遂謂十二月朔癸卯不知癸卯不入食限也日食黃道箕四度半強
  二十三年壬午氣餘五百 歸餘六千一 朔餘七十四  百五十四  五百
  正月癸卯小乙巳冬至壬寅朔癸卯丁未庚戌癸丑俱合
  二月壬申大     三月壬寅小
  四月辛未大乙酉十五日  五月辛丑小
  六月庚午大壬午十三日癸未十四日丙戌十七日己丑二十日庚寅二十一日甲午
  二十五日
        七月庚子小戊申九日丙辰十七日甲子二十五日丙寅二十七日戊辰晦  八月己巳大乙未二十七日丁酉
  二十九日
        九月己亥小
  十月戊辰大甲申十七日  十一月戊戌小
  十二月丁卯大
  二十四年癸未氣餘一千三 歸餘三萬九千 朔餘百二十七  二百二十一  一千
  六百一十八

  正月丁酉大庚戌冬至辛丑戊午合二月丁卯小丙戌二十日三月丙申大庚戌十五日  四月丙寅小
  五月乙未大朔日食
  經書朔與大衍厯不差日食黃逍胃四度半強
  六月乙丑小壬申八日   七月甲午大
  八月甲子小     九月癸巳大經八月丁酉今在九
  月經有日無月
       十月癸亥小癸酉十一日甲戌十
  二日
         十一月壬辰大
  十二月壬戌小
  二十五年甲申氣餘二 歸餘七萬二千 朔餘二千千六十 二百八十八  七百三十
  

  正月辛卯大乙卯冬至   二月辛酉小
  三月庚寅大     四月庚申大
  五月庚寅小     六月己未大
  閏月己丑小     七月戊午大上辛初四日季辛二
  十四日
        八月戊子小經傳九月戊戌己亥
  今在八月
        九月丁巳大經傳辛酉戊辰壬申
  今在九月
        十月丁亥小經十一月己亥今在
  十月
         十一月丙辰大傳十二月庚辰
  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丙戌小
  二十六年乙酉氣餘二千 歸餘一萬五千 朔餘二八百三  五百八十二  千四百
  二十一

  正月乙卯大庚申六日冬至  二月乙酉小
  三月甲寅大     四月甲申小
  五月癸丑大戊午六日戊辰十六日六月癸未大
  七月癸丑小己巳十七日庚午十八日丙子二十四日丁丑二十五日庚辰二十八日
  辛巳二十九日
       八月壬午大
  九月壬子小庚申九日   十月辛巳大丙申十日辛丑二十
  日
         十一月辛亥小辛酉十一日癸
  酉二十三日甲戌二十四日
    十二月庚辰大癸未四日
  二十七年丙戌氣餘一 歸餘四萬八千 朔餘四百百六  一百四十九  九十七正月庚戌小丙寅冬至   二月己卯大
  三月己酉小     四月戊寅大
  五月戊申小     六月丁丑大
  七月丁未小     八月丙子大
  九月丙午小己未十四日  十月乙亥大
  十一月乙巳小    十二月甲戌大
  二十八年丁亥氣餘一千二 歸餘八萬一千 朔餘百四十九  七百一十六  一千
  

  正月甲辰大辛未冬至   二月甲戌小
  三月癸卯大     閏月癸酉小經四月丙戊今在閏
  月
         四月壬寅大
  五月壬申小     六月辛丑大
  七月辛未小癸巳二十三日  八月庚子大
  九月庚午小     十月己亥大
  十一月己巳小    十二月戊戌大
  二十九年戊子氣餘一千九 歸餘二萬 朔餘一千百九十二  五千一十 三百二正月戊辰小丙子冬至   二月丁酉大
  三月丁卯大己卯十三日  四月丁酉小庚子四日五月丙寅大庚寅二十五日  六月丙申小
  七月乙丑大     八月乙未小
  九月甲子大     十月甲午小
  十一月癸亥大    十二月癸巳小
  三十年己丑氣餘二千七 歸餘五萬八 朔餘二千百三十五  千七十七  四百一十
  

  正月壬戌大辛巳冬至   二月壬辰小
  三月辛酉大     四月辛卯小
  五月庚申大經六月庚辰今在五月六月庚寅小
  七月己未大     八月己丑大
  九月己未小     十月戊子大
  十一月戊午小傳十二月己卯今在十一月
  十二月丁亥大    閏月丁巳小
  三十一年庚寅氣餘四百 歸餘一千三 朔餘二千三十八  百七十五  一百七正月丙戌大丁亥冬至   二月丙辰小
  三月乙酉大     四月乙卯小丁巳三日
  五月甲申大     六月甲寅小
  七月癸未大     八月癸丑小
  九月壬午大     十月壬子大庚午十九日
  十一月壬午小    十二月辛亥大朔日食經書朔與大衍合日食黃道尾十二度半強
  三十二年辛卯氣餘一千一 歸餘三萬四千 朔餘百八十一  四百三十八  五百
  八十三

  正月辛巳小壬辰冬至   二月庚戌大
  三月庚辰小     四月己酉大
  五月己卯小     六月戊申大
  七月戊寅小     八月丁未大
  九月丁丑小     十月丙午大
  十一月丙子小己丑十四日 十二月乙巳大己未十五日
  定公元年壬辰氣餘一千九 歸餘六萬七 朔餘一百二十四  千五百五  千二百
  九十九

  正月乙亥小丁酉冬至辛巳七日庚寅十六日
  二月甲辰大     三月甲戌大
  四月甲辰小     五月癸酉大
  六月癸卯小癸亥二十一日戊辰二十六日
  七月壬申大癸巳二十二日  八月壬寅小
  閏月辛未大     九月辛丑小
  十月庚午大     十一月庚子小
  十二月己巳大
  二年癸巳氣餘二千六 歸餘一萬七 朔餘九百百六十七  百九十八  八十八正月己亥小壬寅冬至   二月戊辰大
  三月戊戌小傳四月辛酉今在三月四月丁卯大經五月壬辰今在四
  月
         五月丁酉小
  六月丙寅大     七月丙申大
  八月丙寅小     九月乙未大
  十月乙丑小     十一月甲午大
  十二月甲子小
  三年甲午氣餘三 歸餘四萬三千 朔餘二千百七十 八百六十六  一百四正月癸巳大戊申冬至   二月癸亥小辛卯二十九日
  三月壬辰大     四月壬戌小
  五月辛卯大     六月辛酉小
  七月庚寅大     八月庚申小
  九月己丑大     十月己未小
  十一月戊子大    十二月戊午大
  四年乙未氣餘一千一 歸餘七萬六千 朔餘一百一十三  九百三十三  百八十正月戊子小癸丑冬至   二月丁巳大癸巳正月初六日
  三月丁亥小     四月丙辰大庚辰二十五日
  閏月丙戌小     五月乙卯大
  六月乙酉小     七月甲寅大
  八月甲申小     九月癸丑大
  十月癸未小     十一月壬子大庚午十九日巳
  卯二十八日庚辰二十九日
    十二月壬午小
  五年丙申氣餘一千八 歸餘二萬二 朔餘二千百五十六  百二十七  九百九十正月辛亥大戊午冬至   二月辛巳大
  三月辛亥小朔日食
  經書朔與大衍合日食黃道室四度半強
  四月庚辰大     五月庚戌小
  六月己卯大丙申十八日  七月己酉小壬子四日
  八月戊寅大     九月戊申小乙亥二十八日十月丁丑大丁亥十一日己丑十三日庚寅十四日
  十一月丁未小    十二月丙子大
  六年丁酉氣餘二千五 歸餘五萬三千 朔餘九百百九十九  二百九十四  八十五正月丙午小癸亥十八日冬至 二月乙亥大
  三月乙巳小     四月甲戌大己丑十六日
  五月甲辰小     六月癸酉大
  七月癸卯大     八月癸酉小
  九月壬寅大     十月壬申小
  十一月辛丑大    十二月辛未小
  七年戊戌氣餘三 歸餘八萬六千 朔餘二千百三  三百六十一  一百一正月庚子大己巳冬至   閏月庚午小
  二月己亥大     三月己巳小
  四月戊戌大     五月戊辰小
  六月丁酉大     七月丁卯小
  八月丙申大     九月丙寅小
  十月乙未大傳十一月戊午今在十月十一月乙丑大己巳五日十二月乙未小
  八年己亥氣餘一千 歸餘三萬九千 朔餘一千四百五  六百五十五  七百九十
  正月甲子大甲戌冬至傳己丑辛卯今在正月
  二月甲午小     三月癸亥大
  四月癸巳小     五月壬戌大
  六月壬辰小     七月辛酉大戊辰八日
  八月辛卯小     九月庚申大
  十月庚寅小辛卯二日壬辰三日癸巳四日
  十一月己未大    十二月己丑小
  九年庚子氣餘一千七 歸餘六萬二 朔餘二千百八十八  千七百二十 九百六正月戊午大己卯冬至   二月戊子大
  三月戊午小     四月丁亥大戊申二十二日
  五月丁巳大     六月丙戌大
  七月丙辰小     八月乙酉大
  九月乙卯小     十月甲申大
  閏月甲寅小     十一月癸未大
  十二月癸丑小
  十年辛丑氣餘二千五 歸餘六千 朔餘二千五百三十一  三十六  百九十五正月壬午大申午冬至   二月壬子小
  三月辛巳大     四月辛亥小
  五月庚辰大     六月庚戌大
  七月庚辰小     八月己酉大丁巳九日
  九月己卯小     十月戊申大
  十一月戊寅小    十二月丁未大
  十一年壬寅氣餘二百 歸餘三萬九 朔餘六百三十四  千八十三  七十一正月丁丑小庚寅冬至   二月丙午大
  三月丙子小     四月乙巳大
  五月乙亥小     六月甲辰大
  七月甲戌小     八月癸卯大
  九月癸酉小     十月壬寅大
  十一月壬申小    十二月辛丑大
  十二年癸卯氣餘九百 歸餘七萬二 朔餘一千七七十七  千一百五十 百八十七正月辛未大乙未冬至   二月辛丑小
  三月庚午大     四月庚子小
  五月己巳大     六月己亥小
  七月戊辰大     閏月戊戌小
  八月丁卯大     九月丁酉小癸亥二十七日十月丙寅大
  經書十有一月丙寅朔日食在大衍為十月朔其年當閏而春秋置在嵗終故差一月也日食黃道角六度太強
  十一月丙申小    十二月乙丑大
  十三年甲辰氣餘一千 歸餘一萬五千 朔餘一千七百二十 四百四十四  四百七十
  

  正月乙未大庚子冬至   二月乙丑小
  三月甲午大     四月甲子小
  五月癸巳大     六月癸亥小
  七月壬辰大     八月壬戌小
  九月辛卯大     十月辛酉小
  十一月庚寅大丁未十八日 十二月庚申小辛未十二日
  十四年乙巳氣餘二千四 歸餘四萬八千 朔餘二百六十三  五百一十一  千五百
  九十二

  正月己丑大乙巳冬至   二月己未小辛巳二十三日
  三月戊子大     四月戊午小
  五月丁亥大     六月丁巳大
  七月丁亥小     八月丙辰大
  九月丙戌小     十月乙卯大
  十一月乙酉小    十二月甲寅大
  十五年丙午氣餘一百 歸餘八萬一千 朔餘六百六十六  五百七十八  六十八
  正月甲申小辛亥冬至經二月辛丑今在正月
  二月癸丑大     三月癸未小
  閏月壬子大     四月壬午小
  五月辛亥大辛亥一日壬申二十二日六月辛巳小
  七月庚戌大壬申二十三日  八月庚辰小朔日食經書朔得八月之正日食黃道星三度太強
  九月己酉大丁巳九日戊午十日 十月己卯大辛巳三日
  十一月己酉小    十二月戊寅大
  哀公元年丁未氣餘九 歸餘二萬四千 朔餘三百百九  八百七十二  五十七正月戊申小丙辰冬至   二月丁丑大
  三月丁未小     四月丙子大辛巳六日
  五月丙午小     六月乙亥大
  七月乙巳小     八月甲戌大
  九月甲辰小     十月癸酉大
  十一月癸卯小    十二月壬申大
  二年戊申氣餘一千六 歸餘五萬七千 朔餘一千百五十二  九百三十五  四百七十
  

  正月壬寅大辛酉冬至   二月壬申小癸巳二十二日
  三月辛丑大     四月辛未小丙子六日
  五月庚子大     六月庚午小乙酉十六日
  七月己亥大     八月己巳小甲戌六日
  九月戊戌大     十月戊辰小
  十一月丁酉大    十二月丁卯小
  閏月丙申大
  三年己酉氣餘二千三 歸餘一千二 朔餘一千七百九十五  百三十三  百六十二正月丙寅小丙寅冬至   二月乙未大
  三月乙丑小     四月甲午大甲午一日五月甲子大辛卯二十八日  六月甲午小癸卯十日七月癸亥大丙子十四日  八月癸巳小
  九月壬戌大     十月壬辰小癸卯十二日癸丑二
  十二日
        十一月辛酉大
  十二月辛卯小
  四年庚戌氣餘九 歸餘三萬四 朔餘一千一十八  千三百二  百七十八正月庚申大壬申冬至   二月庚寅小庚戌二十一日
  三月己未大     四月己丑小
  五月戊午大     六月戊子小辛丑十四日七月丁巳大庚午十四日  八月丁亥小甲寅二十八日
  九月丙辰大     十月丙戌大
  十一月丙辰小    十二月乙酉大
  五年辛亥氣餘八百 歸餘六萬七千 朔餘三百四十一  三百六十七  五十四正月乙卯小丁丑冬至   二月甲申大
  三月甲寅小     四月癸未大
  五月癸丑小     六月壬午大
  七月壬子小     八月辛巳大
  閏月辛亥小經九月癸酉今在閏月九月庚辰大
  十月庚戌小     十一月己卯大
  十二月己酉大
  六年壬子氣餘一千五 歸餘一萬六 朔餘四百八十四  百六十一  十三正月己卯小壬午冬至   二月戊申大
  三月戊寅小     四月丁未大
  五月丁丑小     六月丙午大戊辰二十三日七月丙子小庚寅十五日  八月乙巳大
  九月乙亥小     十月甲辰大丁卯二十四日
  十一月甲戌小    十二月癸卯大
  七年癸丑氣餘二千三 歸餘四萬三千 朔餘一千百二十七  七百二十八  一百五十
  

  正月癸酉小丁亥冬至   二月壬寅大
  三月壬申小     四月辛丑大
  五月辛未大     六月辛丑小
  七月庚午大     八月庚子小己酉十日
  九月己巳大     十月己亥小
  十一月戊辰大    十二月戊戌小
  八年甲寅氣餘 歸餘七萬六千 朔餘二千二三十 七百九十五  百七十五正月丁卯大癸巳冬至   二月丁酉小
  三月丙寅大     四月丙申小
  五月乙丑大     閏月乙未小
  六月甲子大     七月甲午小
  八月癸亥大     九月癸巳大
  十月癸亥小     十一月壬辰大
  十二月壬戌小癸亥二日
  九年乙卯氣餘七百 歸餘二萬 朔餘一千九七十三  八十九  百六十四正月辛卯大戊戌冬至   二月辛酉小甲戌十四日
  三月庚寅大     四月庚申小
  五月己丑大     六月己未小
  七月戊子大     八月戊午小
  九月丁亥大     十月丁巳小
  十一月丙戌大    十二月丙辰大
  十年丙辰氣餘一千五 歸餘五萬三千 朔餘百一十六  一百五十六  四十正月丙戌小癸卯冬至   二月乙卯大
  三月乙酉小戊戌十四日  四月甲寅大
  五月甲申小     六月癸丑大
  七月癸未小     八月壬子大
  九月壬午小     十月辛亥大
  十一月辛巳小    十二月庚戌大
  十一年丁巳氣餘二千二 歸餘八萬六千 朔餘七百五十九  二百二十三  千二百
  五十六

  正月庚辰小戊申冬至   閏月己酉大
  二月己卯小     三月戊申大
  四月戊寅大     五月戊申小壬申二十五日甲戌
  二十七日
        六月丁丑大
  七月丁未小辛酉十六日  八月丙子大
  九月丙午小     十月乙亥大
  十一月乙巳小    十二月甲戌大
  十二年戊午氣餘三千 歸餘二萬九千 朔餘八百八十八  三百一十七  四十五正月甲辰小癸丑冬至   二月癸酉大
  三月癸卯小     四月壬申大
  五月壬寅小甲辰三日   六月辛未大
  七月辛丑小丙辰夏至   八月庚午大
  九月庚子大     十月庚午小丁亥秋分十一月己亥大戊午霜降  十二月己巳小戊子小雪經書十有二月螽郭綱曰仲尼曰火伏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厯過也然則螽之書也聖人非専以記異亦以著司厯之妄也一行日度議曰哀公十一年當置閏而失之十二年建戌之月己亥朔先寒露三日日在亢五度其時大火未伏至霜降五日始潛在日下乃月令蟄蟲咸俯焉然則周之十二月當建亥而彼以建戌為十有二月此其所以螽也今以大衍推之建戌月大餘三十五小餘一千七百七十五命得己亥朔入秋分日在亢去大火尚一次火未伏而尚螽是合乎夫子之言也然以己亥為十二月朔則今年五月經書甲辰不合恐非失一閏也
  十三年己未氣餘七 歸餘六萬二千 朔餘二千九百五  五百八十四  百六十一正月戊戌大己未冬至   二月戊辰小
  三月丁酉大     四月丁卯小
  五月丙申大     六月丙寅小丙子十一日乙酉二十日丙戌二十一日丁亥二十二日   七月乙未大辛丑七日
  八月乙丑小     九月甲午大
  閏月甲子小     十月癸巳大
  十一月癸亥大    十二月癸巳小
  十四年庚申氣餘一千四 歸餘五千八 朔餘一千百四十八  百七十八  六百五十正月壬戌大甲子冬至   二月壬辰小
  三月辛酉大     四月辛卯小庚戌二十日五月庚申大朔日食胃十四度壬申十一日庚辰二十一日六月庚寅小甲午五日   七月己未大
  八月己丑小辛丑十三日  九月戊午大
  十月戊子小     十一月丁巳大
  十二月丁亥小
  十五年辛酉氣餘二千一 歸餘三萬八千 朔餘二百九十一  九百四十五  千七百
  六十六

  正月丙辰大己巳冬至   二月丙戌小
  三月乙卯大     四月乙酉大
  五月乙卯小     六月甲申大
  七月甲寅小     八月癸未大
  九月癸丑小     十月壬午大
  十一月壬子小    十二月辛巳大
  十六年壬戌氣餘二千九 歸餘七萬二 朔餘八百百三十四  千一十二  四十二正月辛亥小甲戌冬至二十九日己卯二月庚辰大
  三月庚戌小     四月己卯六己丑十一日
  五月己酉小     六月戊寅大
  閏月戊申小     七月丁丑大
  八月丁未小     九月丙子大
  十月丙午大     十一月丙子小
  十二月乙巳大
  十七年癸亥氣餘六百 歸餘一萬五千 朔餘五百三十七  三百六十八  三十一正月乙亥小庚辰冬至   二月甲辰大
  三月甲戌小     四月癸卯大
  五月癸酉小     六月壬寅大
  七月壬申小己卯八日   八月辛丑大
  九月辛未小     十月庚子大
  十一月庚午小辛巳十二日 十二月己亥大
  十八年甲子氣餘一千 歸餘四萬八千 朔餘一千三百八十 三百七十三  六百四十
  

  正月己巳大乙酉冬至   二月己亥小
  三月戊辰大     四月戊戌小
  五月丁卯大     六月丁酉小
  七月丙寅大     八月丙申小
  九月乙丑大     十月乙未小
  十一月甲子大    十二月甲午小
  十九年乙丑氣餘二千一 歸餘八萬一千 朔餘二百二十三  四百四十二  千七百
  六十三

  正月癸亥大庚寅冬至   二月癸巳小
  三月壬戌大     閏月壬辰大
  四月壬戌小     五月辛卯大
  六月辛酉小     七月庚寅大
  八月庚申小     九月己丑大
  十月己未小     十一月戊子大
  十二月戊午小
  二十年丙寅氣餘二千八 歸餘二萬四千 朔餘二百六十六  七百三十四  千四百
  五十二

  正月丁亥大乙未冬至   二月丁巳小
  三月丙戌大     四月丙辰小
  五月乙酉大     六月乙卯小
  七月甲申大     八月甲寅大
  九月甲申小     十月癸丑大
  十一月癸未小    十二月壬子大
  二十一年丁卯氣餘五百 歸餘五萬七 朔餘五百六十九  千八百一  二十八正月壬午小辛丑冬至   二月辛亥大
  三月辛巳小     四月庚戌大
  五月庚辰小     六月己酉大
  七月己卯小     八月戊申大
  九月戊寅小     十月丁未大
  十一月丁丑大    十二月丁未小
  閏月丙子大
  二十二年戊辰氣餘一千三 歸餘一千 朔餘二百百一十二  九十五  一十七正月丙午小丙午冬至   二月乙亥大
  三月乙巳小     四月甲戌大
  五月甲辰小     六月癸酉大
  七月癸卯小     八月壬申大
  九月壬寅小     十月辛未大
  十一月辛丑小丁卯二十七日 十二月庚午大
  二十三年己巳氣餘二千 歸餘三萬四千 朔餘一五十五  一百六十二  千三百
  三十三

  正月庚子小辛亥冬至   二月己巳大
  三月己亥大     四月己巳小
  五月戊戌大     六月戊辰小壬辰二十五日
  七月丁酉大     八月丁卯小
  九月丙申大     十月丙寅小
  十一月乙未大    十二月乙丑小
  二十四年庚午氣餘二千七 歸餘六萬七千 朔餘百九十八  二百二十九  二千
  四百四十九

  正月甲午大丙辰冬至   二月甲子小
  三月癸巳大     四月癸亥小
  五月壬辰大     六月壬戌小
  七月辛卯大     八月辛酉大
  閏月辛卯小     九月庚申大
  十月庚寅小     十一月己未大
  十二月己丑小
  二十五年辛未氣餘五 歸餘一萬五 朔餘二千一百一  百二十三  百三十八正月戊午大辛酉冬至   二月戊子小
  三月丁巳大     四月丁亥小
  五月丙辰大庚辰二十五日  六月丙戌小
  七月乙卯大     八月乙酉小
  九月甲寅大     十月甲申大
  十一月甲寅小    十二月癸未大
  二十六年壬申氣餘一千二 歸餘四萬三 朔餘二百四十四  千三百九十 百一十
  

  正月癸丑小丙寅冬至   二月壬午大
  三月壬子小     四月辛巳大
  五月辛亥小     六月庚辰大
  七月庚戌小     八月己卯大
  九月己酉小     十月戊寅大辛巳四日
  十一月戊申小    十二月丁丑大
  二十七年癸酉氣餘一千九 歸餘七萬六千 朔餘百八十七  六百五十七  一千
  三百三十

  正月丁未小     二月丙子大
  三月丙午大     四月丙子小己亥二十四日
  五月乙巳大     六月乙亥小
  七月甲辰大     八月甲戌小甲戌旦日
  九月癸卯大     十月癸酉小
  十一月壬寅大    十二月壬申小




  春秋分記卷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三   宋 程公説 撰書五
  天文書
  易繫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日月星辰之象見乎上而吉凶應乎下聖人因而象之蓋自庖犧氏之王天下仰觀象於天至帝顓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天人之際備矣堯復育重黎之後是為羲和命以出納日月考星中以正四時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雖二典質略存其大法而周旋乎天理審察乎天度既精且宻其在夏世羲和𥋏掌未之有改至扵殷周二氏世司天地而制莫詳扵周寅亮天地燮理隂陽屬之論道經邦之三公又立六卿法天地四時以治事地與四時皆本乎天則尊之曰冢宰大司徒測景求中馮相氏掌歳月辰日星之位辨四時之序而保章氏又掌五物而詔救政訪序事由是言之古之天文是有二道厯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與夫測景占候先其妖祥以備豫茲其能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使之和同無間歟占天之家牽合取應學者不道也周衰天理之學弗明聖人作春秋書日食星變以示警戒不言事應按經書魯十二君與內大夫行事甚詳扵他國君大夫興亡治亂亦可槩見惟三辰五星災變之異該扵天道則志內加詳志外甚略春秋災變甚矣不可勝書舉魯以見之也爲天下書非爲一魯書也春秋雖因魯史而作然天地乖謬萬物變異豈獨魯之辠哉自災異而言甚者莫過扵日食日者衆陽之宗人君之表也而有食之則災咎之異象也克謹天戒則雖有其象而無其應弗克畏天災咎之來必矣凡經所書或妾婦乘其夫或臣子背君父或政權移臣下或夷狄侵中國皆陽㣲隂盛之證無用拘拘然泥其事應而強求合也嗚呼春秋之時逺矣而推之以厯筭雖千歳之日食之正否可坐而致也不依交限者間有之焉而行有常度者居多則災而非異矣然每食必書示後世遇災而懼之意也若傳載齊晏子止景公之禳彗星楚莊王之弗禜赤雲皆知道者語此不可不識諸歳星所在傳有明文考之汲冢師春紀述為詳謂歳星每歳而成一分積百四十四年而滿本數則為超辰之限前後推繹數之可知故余首志春秋所書日食星變以明聖人之㫖而採傳所載附列下方以存史氏之舊用見春秋非聖人莫能修之學者得以覽觀焉
  日食總三十六
  書日書月書朔者二十有六
  桓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據厯八月壬辰朔食星初二千
  七分太

  張冑元曰當交之中月掩日不能畢盡其食反少去交五六時則月在日內掩日便盡其食乃既按大衍課春秋日食視諸厯最宻今法皆本大衍
  莊二十有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鼔用牲於
  據厯閏六月辛未朔食井初五百九十分半
  二十有六年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食尾十度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鼔用牲於社據厯
  日庚午朔食翼十八度少

  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食翼 大衍厯七度 九月朔文十有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鼔用牲於社
  食昴九度太
  成十有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食畢九度半十有七年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據厯十一月丁
  巳在房初度

  襄十有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食女十度半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食軫二度太
  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食翼九度太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日在角四度弱非食限
  二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食女二度
  

  二十有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食井二十一度
  半強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日在星二度弱非食限
  按厯法前月日有食之既則後月不當再食而春秋有之三傳以下未有説也今以厯法推筭之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日食翼九度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日食井二十一度則入食限庚辰日在角四度及癸巳日在星二度弱不入食限焉一行曰使日食皆不可以常數求則無以稽厯數之䟽宻
  也若皆可以常數求則無以知政教之休咎也今不入食限而食焉政教使之然也
  二十有七年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十一月乙
  亥朔食氐七度強

  昭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食奎十一度太
  十有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據厯五月朔食冑十四度
  太強

  十有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據厯甲戌九月朔五月丙
  午朔婁四度太入食限

  二十有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食井十三度弱二十有二年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食箕四度
  半強

  二十有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食冑四度半強三十有一年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食尾十二
  度半強

  定五年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食室四度半強
  十有二年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據厯十月丙寅
  朔食角六度太強

  十有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食星三度太強
  書日書月不書朔者七
  隱三年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據厯三月己巳朔食室十二度少僖十有二年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據厯五月庚午朔食胃一
  

  文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三月癸亥朔食危八度太
  宣八年七月申子日有食之既杜厯甲子七月晦日食失據大衍厯
  十月甲子朔食角五度半

  十年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據厯四月丙辰朔食壁七度少十有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據厯五月癸卯晦不入食限五
  月乙亥朔食胃十三度少

  襄十有五年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據厯八月無丁巳七月一
  日也食井三度強

  書月書朔不書日者一
  桓十有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據厯十一月庚午日食氐四度
  書月不書日不書朔者二
  莊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據厯五月壬子朔食胃十二度少不日不朔焉
  厯失之也

  僖十有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四月癸丑朔食壁六度半
  星災緫四
  隕星一
  莊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恆星不見月之霸也月霸常在弦望之中是月也以厯法推之大餘二十三命丁亥五日辛卯月未霸也而恆星隱焉其大星也星隕如雨其㣲星也漢成帝元延元年四月丁酉星隕如雨天文志曰王者失勢諸侯圖霸之象
  星孛三
  文十有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
  孛與彗相似而不同彗如帚而芒直上孛如彗而圜其芒四出而氣孛孛然彗與孛固二也傳者一之非也孛水星之變也五星不書而孛書五星正而孛變書其變不書其正也有星孛兵逆之證以李淳風秘筭推之孛日行六十二分度之七凡三千二百三十四日有竒而周天文公十四年七月丙子朔孛歴二百二十八度六十二分度之四十五起室初除之孛在角十度四十五分角去北斗之杓近焉是以孛在角而入於北斗孛循二十八宿而伏行其伏正也其見變也循二十八宿而行正也入於北斗變也
  昭十有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
  士文伯曰日月之會是謂辰然東方獨以寅卯辰名焉有星孛於大辰是孛於東方寅卯辰之辰也東方之辰角亢位焉以李淳風秘筭歩之昭公十七年冬十月癸卯朔孛歴二百一十八度六十二分度之十二入角一度十二分以其在角是以謂孛於大辰也終冬之月猶在角十一度諸傳皆謂孛於大火然夀星之次角亢居辰為大辰大火居卯非辰名也諸傳之誤李淳風厯法足以證之
  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於東方
  星孛不以天紀而以東方紀焉用春秋厯十一月癸巳朔孛歴一百七十度六十二分度之二十三入張六度六十二分度之二十三其朔日在角一度一百分度之十五其旦井十一度南方中自丁夜至旦孛皆見於東方故公羊曰見於旦是也以大衍厯推之癸巳乃十月朔而十一月朔為癸亥孛歴一百七十三度六十二分度之四十七入氐九度亦爲東方雲
  彗星
  昭二十六年傳齊有彗星出齊之分野齊侯使禳之晏子曰無益也祗取誣焉天地不謟不貳其命若之何禳之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穢也君無穢徳又何禳焉若徳之穢禳之何損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徳不回以受方國君無違徳方國將至何患扵彗詩曰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亂民將流亡祝史之爲無能補也公説乃止
  赤雲
  哀六年是歳也有雲如衆赤鳥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日為人君妖氣守之故以為當王身雲在楚上唯楚見之故禍不及他國若禜之可移扵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寘諸股肱何益遂弗禜
  歳星所在
  春秋歳星所在傳有明文今欲求之別為新術按三統厯法歳星一年而行一次一次分為一百四十四分其實歳星一年而行一百四十八分然則每歳而成一分一百四十四年而滿本數所以每一百四十四年而超一次也
  按春秋襄十八年傳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杜雲歳在豕韋是歳星在亥也又襄二十八年傳梓慎曰今茲歳在星紀而淫扵𤣥枵杜雲襄十八年晉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是歳歳星在亥至此十一年知在星紀曰明年乃𤣥枵今已在𤣥枵滛行非次也然則歳星今在丑而滛行在子歳星雖在子二年星紀為實沈故求之術曰歳星逆行是每歳行一次也今以襄二十八年歳在星紀為之定次前後覆逆數之即可知十二公元年歳星所在之次也大較每一百四十四年即是超辰之限按昭十五年有事扵武宮先儒以爲超辰之年其昭元年歳在大梁至十五年依次合在鶉首而超在鶉火若從昭十五年逆推至莊二十三年為一百四十四歳其時莊元年歳在鶉尾至二十三年合在實沈而超在鶉首凖此而推雖百代亦可知也猶恐歩筭非詞義所能盡更為圖術扵後
  隱元年歳在豕韋一名陬婁之口
  桓元年歳在𤣥枵   莊元年歳在鶉火二十三
  年超在實沈     閔元年歳在大梁
  僖元年歳在鶉首   文元年歳在降婁
  宣元年歳在夀星   成元年歳在降婁
  襄元年歳在夀星   昭元年歳在大梁
  定元年歳在𤣥枵   哀元年歳在大梁
  按襄十八年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歳在豕韋二十八年梓慎曰歳在星紀而滛扵𤣥枵嵗在𤣥枵之年三十年子蟜之卒也在十九年將𦵏公孫揮與禆竈晨徃會事焉過伯有氏其門上生莠子羽曰其莠猶在乎扵是嵗在降婁降婁中而旦禆竈指之曰猶可以終嵗指降婁世十二年嵗星終嵗不及此次也已及其亡也嵗在陬訾之口二十八年嵗星紀淫在𤣥枵三十載歳在陬訾是歳停在𤣥枵其明年乃及降婁昭公八年傳史趙曰今在析木之津箕斗之間有天漢故謂之析木之津九年鄭禆竈曰嵗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是歳歳在星紀五嵗及大梁而楚復封自大梁四嵗而及鶉火後四周三十八嵗凡五及鶉火五十二年也十年鄭禆竈言扵子産曰七月戊子晉君將死今茲嵗在顓頊之墟謂𤣥枵也十一年傳景王問扵萇𢎞曰今茲何實吉何實凶對曰蔡凶蔡侯般弒其君之嵗也歳在豕韋襄三十年蔡世子弒其君嵗在豕韋至今十二嵗復在豕韋般即靈侯也嵗及大梁蔡復楚凶天之道也楚靈王弒之歳在大梁至昭公十三年歳在大梁美惡周必復故知楚之㐫也十五年經書有事於武宮籥入叔弓卒去樂卒事以法求之是此年歳星超次之年依次合在鶉首而超居鶉火服䖍以為有事武宮之年龍度天門虔之意以歳星為東方青龍之象此年歳星超辰故言龍度天門乃一時臆説非通論也何以言之歳星之行每年止行一次至超辰之歳即是龍度天門是每年依次而行亦可言龍順天門乎不寜惟是昭三十二年傳史墨曰越得嵗而吳伐之必受其凶此年歳在星紀呉之分歳星所在其國有福呉先用兵反受其殃昭十五年所推可以參考雲圖列於左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三>
  歳星每一年而行一次積一百四十四年而嵗星超一辰此理數之自然更無餘術但入春秋至莊二十三年歳星合在實沈而超居鶉首即知莊二十三年還數滿之年又從莊二十三年至昭十五年積一百四十四年歳星合在鶉首而超居鶉火又是限滿之嵗又從昭十五年已後積一百四十四年嵗星合在鶉火而超居鶉尾是每超辰而一移非但在鶉火以此參論理若循環故曰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哀十四年西狩獲麟其後十三年非夫子所終故不緫矣






  春秋分記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四   宋 程公説 撰書六
  五行書
  大禹言金木水火土穀惟脩謂之六府及觀洛書而得九疇之次後世有箕子為武王陳洪範言鯀所以亡禹所以興在扵五行之順逆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不言穀其曰土爰稼穡則亦在其中矣故水火金木土未有一物之用而不由此者也盈天地之間為萬物莫不有自然之性亦莫不有自然之用而五行實造化之最爲初始由一生萬生生不窮而其用大矣自五行而下皆曰用而五行獨不以用言其亦無所不用故不言歟動植之類非有離乎五行也而各得其氣之一偏人為五行之秀氣稟其氣之全故能盡物之性初一曰五行則天所以生物也次之以敬用五事則人所以事天也善理五行者建用皇極以裁節五事發乎身加乎民使歸扵大中之道則水潤下火炎上木曲直金從革土之扵稼穡五行得其性而天下被其福反是為沴氣隂陽寒暑失節以為水旱蟲螟風雹霪雨火災山崩雪霜不時凡此災異之著見者皆生扵亂政而考其所發騐以人事徃往近其所失而以類至然時有推之不能合者豈非天地之大有不可俄而測哉是故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徳為亂而君子之畏災也見夫失其本性則思所以致而為之戒懼雖㣲不敢忽而已禹修六府必曰正徳洪範九章皇極居中此其大略而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雖曰凡物不為災則不書抑未嘗道其所以然者聖人之意以為若推其事應則有合不合有同不同見其合而同則惑者泥扵怪而不經見其不合不同則怠者以為偶然而不懼是以推明五行詳紀災異而不指言事應謹之至也漢儒董仲舒學春秋所著繁露論五行之義厥有源流至推明相勝相生逆順治亂之理率以列國君大夫行事為之證支離附會類多拘牽治國専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隂陽所以錯行惑扵縱閉之説而劉向父子皆取春秋附洪範凡一異一災指事以為之應及其難合則旁引曲取遷就其説其傳五行也以極與福歸諸視聽言貌思而有未盡則以皇不極之咎而盡其弱又扵狂僭豫急䝉之咎雨暘燠寒風之罰之外増肫與隂至俾洪範失其倫理而何休之失滋甚如螟災一也在五年劉歆則曰僖伯諫貪利以生倮蟲之孽何休則曰先是隱公張百金之魚設苛令急法以禁民在八年休又謂先是有狐壤之戰中丘之役又受邴田煩擾之兆至九年大雨雪休以爲隱不反桓位發扵九年陽數可以極矣以是求經豈不固哉何休之説君子無取焉而劉向洪範傳由漢以來史氏志五行多采為證余考次春秋雖略依洪範五行傳著其災異然削其事應與眊隂之失庶幾不戾洪範春秋大㫖蓋皇極建則五事正而五行順雨暘燠寒風斯得其時而為福矣皇極不建則五事失而五行逆雨暘燠寒風斯至扵常而為極矣有天下國家者可不戒歟可不懼歟
  經曰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從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穡種曰稼歛曰穡土可以種可以斂潤下作鹹水鹵所生炎上作苦焦氣之味曲直作酸木實之性從革作辛金之氣味稼穡作甘甘味生於百穀
  董仲舒繁露五行之義篇曰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水五行之終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也按前漢唐書五行志皆依此為次今倣之著扵篇
  五行傳曰田獵不宿飲食不享出入不節奪民農事及有姦謀則木不曲直謂生不暢茂多折槁及為變怪而失其性也又曰貌之不恭是謂不肅厥咎狂厥罰常雨
  木不曲直雨木氷一
  成十有六年王正月雨木氷
  任伯雨曰陽佚而不収隂凝而不散則為氷焉雨木而氷隂大凝也木之性躁而其類則陽性躁而類陽者氷以見隂之廹物甚也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大夫四世矣馴致其道豈一日哉
  五行傳曰棄法律逐功臣殺大子以妾爲妻則火不炎上謂火失其性而為災也京房易傳曰上不儉下不節盛火數起燔宮室蓋火主禮雲又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厥咎舒厥罰常燠時則有草妖時則有羽蟲之孽
  火不炎上火災緫十二凡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內災六
  桓十有四年八月壬申御廩災
  僖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宮災
  成三年二月甲子新宮災三日哭
  定二年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
  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
  哀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災
  外大災一
  莊二十年夏齊大災傳皆見世本茲不重出下倣此
  外災四
  襄九年春宋災
  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災
  昭九年四月陳災
  十有八年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左傳五月火始昬見心星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東北曰融風衣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宋衛陳鄭皆火
  火一
  宣十有六年夏成周宣榭火
  鄭災左傳
  昭六年六月丙戌鄭災是春三月鄭人鑄刑書士文伯曰火見鄭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鑄刑器藏爭辟焉火如象之不火何爲
  常燠傳曰隂失節也無氷三
  桓十有四年正月無氷
  成元年二月無氷
  襄二十有八年春無氷夏正之冬
  草妖一
  僖三十有三年十有二月隕霜不殺草李梅實
  孫復曰厥罰常燠時則有草木妖邵雍觀物篇曰葉隂也華實陽也李梅冬實常燠之災也
  羽蟲之孽一
  昭二十五年夏有鸜鵒來巢
  五行傳曰治宮室飾臺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謂土失其性則有水旱之災草木百穀不熟也又曰思心不睿是謂不聖厥咎霿莫猴切厥罰常風時則有臝魯果切蟲之孽劉歆謂螟屬也時則有木火金水沴土
  稼穡不成凶年緫五
  無麥苗一
  莊七年秋大水無麥苖周秋夏之五月
  無麥禾一
  莊二十有八年冬大無麥禾周冬夏之九月
  饑三
  宣十年冬饑
  十有五年秋螽冬蝝生饑
  襄二十有四年冬大饑
  有年二
  桓三年冬有年
  宣十六年冬大有年
  胡安國曰舊史災異與慶祥並記故有年大有年得見扵經若舊史不記聖人亦不能附益之也然十二公多歴年所有務農重穀閔雨而書雨者豈無豐年而不見扵經是仲尼扵他公皆削之矣獨桓有年宣大有年則存而弗削者縁此二公獲罪扵天宜得水旱凶災之譴今乃有年則是反常也故以爲異特存耳然則天道亦僣乎桓享國十有八年獨此年書有年他年之歉可知也而天理不差信矣此一事也在不修春秋則為慶祥君子修之則為變異是聖人因魯史舊文能立興王之新法也故史文如畫筆經文如化工嘗以是觀非聖人莫能修之審矣有年大有年自先儒説經者多列扵慶瑞之門至程氏發明奧㫖然後以為記異此得扵言意之表者也
  常風退鷁一
  僖十有六年正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左傳曰風也
  臝蟲之孽蟲災緫十七
  螟三
  隱五年九月螟食苖心者曰螟
  八年九月螟
  莊六年秋螟
  螽十
  桓五年秋螽
  僖十有五年八月螽
  文八年十月螽
  宣六年八月螽
  宣十有三年秋螽
  宣十有五年秋螽
  襄七年八月螽
  哀十有二年十有二月螽
  哀十有三年九月螽
  哀十有三年十有二月螽
  雨螽一
  文三年秋雨螽於宋
  蝝生一
  宣十有五年冬蝝生螽之子初生者
  蜚一
  莊二十有九年秋有蜚
  𧌒一
  莊十有八年秋有𧌒短狐也蓋以含沙射人
  木火金水沴土山崩地震總七
  山崩二君徳消政易則山崩
  僖十有四年八月辛卯沙鹿崩
  成五年夏梁山崩
  地震五隂盛而反常則地震
  文九年九月癸酉地震
  襄十有六年五月甲子地震
  昭十有九年五月己卯地震
  二十有三年八月乙未地震
  哀三年四月甲午地震
  五行傳曰好攻戰輕百姓飾城郭侵邊境金不從革謂金失其性而為變怪也又曰言之不從是謂不乂厥咎僭厥罰常暘時則有毛蟲之孽
  金不從革隕石一石與金同類
  僖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
  石言於晉左傳
  昭八年春石言於晉晉平公問扵師曠對曰石不能言或憑焉作事不時怨讟動扵民則有非言之物而言今宮室崇侈民力彫盡怨讟並作莫保其性石言不亦宜乎扵是晉侯方築虒祁之宮叔向曰君子之言信而有徴
  常暘不雨旱緫九
  不雨七
  莊三十有一年冬不雨
  僖二年十月不雨
  三年王正月不雨
  三年夏四月不雨六月雨
  文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扵秋七月
  文十年自正月不雨至扵秋七月
  十有三年自正月不雨至扵秋七月
  大旱二
  僖二十有一年夏大旱
  宣七年秋大旱
  毛蟲之孽麋一
  莊十有七年冬多麋麋多則害五穀
  五行傳曰簡宗廟不禱祀廢祭祀逆天時則水不潤下謂水失其性百川逆溢壞鄉邑溺人民而為災也又曰聽之不聦是謂不謀厥咎急厥罰常寒時則有雷電霜雪雨雹
  水不潤下大水緫九
  內大水七
  桓元年秋大水
  十三年夏大水
  莊七年秋大水
  二十有四年秋大水
  宣七年秋大水
  成五年秋大水
  襄二十有四年秋大水
  鼓用牲一
  莊二十有五年秋大水鼔用牲於社於門
  外大水一
  莊十有一年秋宋大水
  常寒雨雪總三
  大雨雪二
  隱九年三月庚辰大雨雪
  僖十年冬大雨雪
  雨雪一
  桓公年十月雨雪周十月夏八月
  霜二
  僖三十有三年隕霜不殺草
  定元年十月隕霜殺菽
  雹震電緫五
  大雨雹三
  僖二十有九年秋大雨雹
  昭三年冬大雨雹
  四年王正月大雨雹
  震電二
  隱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僖十有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廟






  春秋分記卷二十四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五   宋 程公說 撰書七
  疆理書第一
  昔在黃帝旁行天下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唐虡稽古協和萬邦至扵夏殷亡所變更周既克殷監扵二代損益莫詳焉大司徙掌建邦之土地之圖以天下土地之圖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蓋以土地至廣大司徒特以圖而知天下土地之數則要在扵上也職方氏掌圖而又按其圖以掌天下之地則詳在扵下也方國各自圖之以入扵大司徒職方氏則謂之天下之圖大司徒合而圖之則謂之建邦土地之圖蓋規為千里以為甸服供祀制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寜宇小大相維以蕃王室相與至扵無窮宗周滅扵幽王岐豐方八百里盡失之平王東遷洛邑纔方六百里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職貢不入扵王府命令不行扵中國孔子懼作春秋斷自隱公始傷王者之跡熄而雅道亡變風作刑政不出扵河洛間也自時厥後惠王割虎牢以畀鄭割酒泉以畀虢襄王舉河內陽樊溫原櫕茅之田以與晉文公王畿日以朘削諸侯彊者並弱者滅並則益以大滅則不復見春秋書侵伐戰圍入取甚者莫極扵滅仇黨盛戰爭興古制泯沒愈不足證職此其由抑嘗考受地之制矣書武城曰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王制孟子皆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逹扵天子附扵諸侯曰附庸而質之周官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地制太廣與書王制孟子之言不合鄭氏以為包附庸而言深求其故理或有之夫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此唐虞三代通制非特周為然故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則未有過扵百里者也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而商湯之興有三千餘國是四百年間其相吞滅者衆矣逮武王之興成王周公繼之封建有加止千七百餘國是六百年間其相吞滅者又幾半矣而謂無損益變通則固哉之説也大抵周初諸侯封域稍廣者武王成王周公不能奪其地而新封之國又不欲更變古制雖曰百里而附庸之國居多其自黃帝堯舜以來世變至此故歟孟子曰周公之封扵魯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於百里大公之封扵齊也亦爲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儉扵百里然管仲曰賜我先君履東至扵海西至扵河南至扵穆陵北至扵無棣則非百里之封疆也詩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奄有龜䝉遂荒大東則亦非百里之封疆也古謂天子之地象日月諸侯之地象雷震則周官五百里以至百里為兼附庸明矣鄭氏之説不為無據然扵釋王制也謂周公斥大九州之界而益其地以求合職方氏之説君子無取焉傳載子産言扵晉昔者天子之地一圻諸侯一同較之書王制孟子俱合至論春秋之變謂今大國多數圻矣若非侵小將焉所取夫以始焉所受一同之地而極扵數圻之多視王畿千里或相倍蓰扵周官兼附庸之數又相什百也大國如晉楚境延袤而封疆之削何國蔑有欲其合受地之制誠亦難矣用考春秋地理倣大司徒邦國所掌合而圖之紀載博備則圖體廣大窮幅不能盡書是書之作先緫圖國名以存大略乃若其詳則國別為圖尚職方氏天下之圖之遺意書王畿不曰周者明自王畿外邦國封疆皆王土也凡山川國邑道塗關津春秋多見其事盟會侵伐各有所止周旋往來可得而推但據當時列國所屬因以求併吞侵削之跡而考彊弱得失之鑒千載之逺粲然目前使諸侯考禮正刑一徳以尊天子由五十里之國以逹扵千里之畿皆如王制則春秋之變不極而西周之美可尋矣


  王畿緫說
  武王克殷都於酆鎬而定鼎扵郟鄏至成王在豐使召公先相宅卜澗水東瀍水西而營洛邑是爲王城郟鄏陌名漢孔安國雲王城今河南城周靈王時榖洛鬬毀王宮則左傳齊莊公遣師城郟是也在今城之西周公往營成周卜瀍水東亦惟洛食遷殷頑民居之孔安國雲將定下都遷殷頑民故併卜之蓋雍州豫州地也禹貢黒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攸同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扵鳥䑕厥土黃壤浮扵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旣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浮於洛逹於河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河南曰豫州在天文雍則鶉首之次東井鬼之分辰居未宮曰巨蟹豫則鶉火之次栁七星張之分辰居午宮曰師子初酆鎬與洛邑通封畿酆鎬地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為方百里者六十四雒邑地方六百里六六三十六為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方百里者百而得方千里者十東西長南北短長短相覆為千里及幽王時犬戎作亂西周方八百里之地盡失而屬於秦平王因此自豐鎬遷居雒邑則東周之始王也其後敬王與子朝爭立出奔晉定公使魏舒率諸侯之大夫會扵翟泉城成周而居敬王今在洛陽城東三十餘里故城則周下都也然成周是王城下都之緫號故左氏傳曰萇𢎞雲西王天棄之東王必大克時子朝居王城故曰西王敬王居翟泉在王城東故曰東王孝王封其弟桓公扵河南以續周公之官職至孫惠公乃封少子扵鞏號東周惠公王赧立東西周分治又徙都西都則王城也其俗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杜之饒號稱陸海民義而健荊河之間四方輻輳故周人善賈趨利而纎嗇李巡雲豫者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大抵宗周被山帶河四塞爲固可守可攻雒邑土中風雨所交四通八逹不恃隘害然皆非有徳不王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五>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五>
  王畿地釋名
  酆昭四年
  文王伐崇作豐今京兆府鄠縣是也傳言康有酆宮之朝即此酆宮在鄠縣之東長安縣之西北靈臺鄉豐水上
  昭元年宗周
  傳言宗周亦曰京周武王居鎬京在長安縣上林昆明池北鎬陂酆鎬二邑相去二十五里
  雒邑隱元年周
  古郟鄏地成王命召公相宅是為王城公羊傳曰王城者何周也水經注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繫扵洛水北因扵郟山以為天下之湊平王東遷居之後為西周君所封今西京河南府河南縣
  成周隱三年
  周之下都周公營之遷殷頑民是為成周公羊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至敬王居成周晉合諸侯大夫城之今河南府洛陽縣
  宗周成周辨
  成王之世以豐為宗周文王宮廟對武王為尊周官以還歸在豐而作其序曰歸扵宗周董正治官是豐爲宗周也康王之世以鎬為宗周以世降殺則鎬爲尊故畢命言王歩自宗周至於豐是鎬為宗周也平王以後緫豐鎬為宗周黍離之詩閔宗周又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是西土緫為宗周也洛邑之下都號為成周洛誥曰周公營成周畢命曰以成周之衆命畢公保釐東郊又曰毖殷頑民宻邇王室康王在鎬而曰密邇者邇王城也晉魏舒城成周亦以敬王自王城居成周也
  洛邑成周辨
  武王克殷遷九鼎於洛邑成王命召公先相宅在澗水東瀍水西而作召誥以洛邑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均焉亦曰王城周公往營成周卜瀍水東亦惟洛食遷殷頑民而作洛誥平王東遷居洛邑王城之地更十三王敬王與子朝爭立子朝據王城扵是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城成周以居敬王其後孝王仍封弟桓公扵王城號西周故今之河南縣爲雒邑則爲於僞反下同定都而作也洛陽縣為成周則爲遷頑民而作也統而言之皆屬河南郡分而言之則有異
  隱三年
  司寇蘇忿生所封之田隱十一年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櫕茅向盟州陘隤懷即蘇忿生十二邑也僖十年狄滅溫蘇子奔衛二十五年晉文公啟南陽遂有陽樊溫原櫕茅之田今孟州溫縣是也
  十一年下同
  自原至懐皆蘇忿生之田隱十一年以與鄭僖二十五年以原與晉文公伐原即此二漢為軹縣地晉為沁水縣地釋例縣西北有原城凡釋例所引皆晉地理下文同俗以濟水重源所發因謂之濟源城隋開皇十六年置濟源縣唐屬孟州國朝因之沁水今屬澤州非原地也
  櫕茅
  始以與鄭後以與晉文公懷州修武縣北有櫕城
  
  釋例軹縣西有地名向上隋大業初軹縣省入河內後復置唐貞觀元年省入濟源故城在今孟州濟源縣東南
  
  古孟津武王伐紂師渡孟津即此隱十一年以與鄭今孟州河陽縣南孟津
  
  隱十一年以與鄭釋例河內野王縣西南有絺城今懷州河內縣
  
  始與鄭人名曰樊後與晉文則名陽樊其實一也釋例河內野王縣西南有陽城今河內縣故野王縣也上書懷州河內縣今不重出懷州字餘倣此
  
  釋例河內懷縣西南有隰城唐貞觀元年懷縣省入武陟在今懷州武陟縣西隰又其西南雲
  
  釋例河內州縣河內今孟州懷州地
  
  懷州修武縣北隤城
  
  禹貢覃懷之地後歸之晉傳謂赤狄圍懷是也二漢為懷縣屬河內郡唐貞觀元年省入武陟國朝因之故城在今縣西
  僖二十四年下同
  故雍縣秦徳公卜居雍即此至孝公徙焉二漢屬右扶風釋例扶風雍縣東南有邵亭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今鳳翔府天興縣
  
  河南縣西北有甘水
  坎欿
  司馬彪郡國志鞏有坎欿聚京相璠曰鞏東地名坎欿今河南府鞏縣晉大康地記晉書地道並言在鞏西非也
  翟泉二十九年
  成周城中有翟泉敬王避子朝之難居之釋例河南洛陽新城縣北大倉南池今西京城內有翟泉即大倉西南池水
  邥垂文十七年
  釋例新城縣北有邥垂亭新城今省入河南府伊陽縣
  鄇田成十一年
  武陟縣西南鄇田
  轘轅襄二十一年
  河南府永安縣有轘轅山
  景亳昭四年下同
  帝嚳所都亦古亳邑商有三亳成湯居西亳此其一也至盤庚又自河北徙治此亳商家從此改號殷武王伐紂還欲示休戎之意名為偃師二漢屬河南郡晉省故杜預誤釋以河內鞏縣西南有陽亭為即景亳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國朝因之今河南府偃師縣
  歧陽
  大王去邠踰梁山邑扵岐山之下詩謂居歧之陽即此文王始以治焉春秋為秦都二漢為美陽縣地屬右扶風今鳳翔府扶風縣歧陽鎮大音太
  閻田九年
  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今河陽縣有閻坎
  前城三十二年下同
  服䖍雲前讀為泉洛陽西南五十里伊闕前亭
  
  釋例河內鞏縣南有黃亭今鞏縣
  滎錡
  寰宇記鞏縣西有滎錡澗
  東圉
  釋例洛陽縣東南有圉鄉今洛陽縣
  谿泉
  鞏縣西南有明谿泉
  
  釋例洛陽縣西南有大解小解今洛陽縣
  二十三年下同
  鞏縣西南地名鄩中京相璠曰今鞏洛渡北有鄩谷水東入洛謂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曰北鄩扵是有南鄩北鄩之稱也
  平隂
  漢因之置平隂縣義本此魏文帝改為河隂今洛陽縣北五十里有漢平隂縣故城
  
  釋例河南鞏縣西南訾城今鞏縣
  
  釋例河南縣西南有蒯鄉今河南縣
  屍氏二十六年下同
  釋例鞏縣西南偃師城今鞏縣
  褚氏
  釋例河南洛陽縣南有褚氏亭今洛陽縣
  闕塞
  禹䟽鑿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歴其間北流故曰伊闕釋例河南洛陽縣西南伊闕按伊闕在伊陽縣伊陽扵洛陽爲西南而伊闕在其北闕塞當洛陽伊陽之間
  
  今鞏縣及求安縣地也永安蓋割鞏縣地所置
  
  周厲王流於彘即此有彘水西南流入汾因曰彘縣釋例晉平陽永安縣東北彘今平陽府霍邑縣
  魯縣二十九年
  在夏爲魯縣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為御龍氏以事夏孔甲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扵魯縣漢為魯陽今汝州魯山縣
  負黍定六年
  京相璠曰負黍在潁川陽城縣西南二十七里世謂之黃城也今河南府登封縣
  穀城八年
  河南縣西北有漢穀城縣
  梁哀四年下同
  周南鄙邑王畿地後爲戎蠻子邑屬楚鄭之境戰國曰南梁以別大梁少梁焉在漠承休西南四十五里武帝元鼎四年行幸至洛陽詔封姬嘉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爲承休侯改為承休邑至唐貞觀元年省梁入承休而更名承休曰梁故今汝州梁縣本承休邑而梁則在梁縣西南
  
  汝州西南四十五里故梁縣地有霍陽聚
  地名疑者一
  唐昭二十三年
  釋例或曰河南洛陽縣東南有唐亭疑
  闕地四十有六
  瓦屋隱八年   陘十一年   單莊十四年
  十六年    酒泉二十一年  鄄成十一年邑名
  十三年    平畤襄三十年  潁昭九年
  甘鹿十七年   郊二十二年   要二十二年下同
  餞      楊     領
  京      圃車    社
  陰      侯氏    汜
  任人     澤邑二十三年下同 牆人
  直人     尹尹氏之邑   阪道
  西闈     左巷    乾祭二十四年下同
  瑕      杏     施谷二十六年下同
  渠      荏谷    莒
  圉澤     隄上    攜
  二十九年    馮定六年下同  狐人
  姑猶     儀栗七年   簡城定八年下同






  春秋分記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六   宋 程公説 撰書八
  疆理書第二
  魯地緫說
  周公旦佐武王得天下至成王留之相焉封公長子伯禽扵曲阜地方七百里蓋古徐州地也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又䝉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底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浮於淮泗逹於河周禮職方並徐州屬青州在天文降婁之次奎婁之分辰居戌宮曰白羊其封域西自大野東薄海北至岱南及淮其俗有聖人之教化故子曰齊一變至扵魯魯一變至扵道言近正也春秋俗漸變子自衛反魯修明六經是以其人好學尚禮義重亷恥去聖既逺人情遷蕩猶有儒風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六>
  魯地釋名
  魯隱元年下同
  本壽丘黃帝所生之地亦為少昊氏之虛有大庭氏之庫周封伯禽爲魯侯宅曲阜在城中委曲長七八里其後楚滅魯以為縣漢為魯國今襲慶府仙源縣襲慶兗州
  
  釋例魯國卞縣南有姑蔑城今襲慶府泗水縣南
  
  釋例髙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郎亭今濟州任城縣
  二年
  即魯棠邑本宋地隱五年公矢魚扵棠二漢爲方與縣屬山陽郡晉屬髙平縣北有武唐亭魯侯觀魚臺唐更為魚臺縣以城北有臺故也今單州魚臺縣
  中丘七年
  城中丘在沂州臨沂縣東北
  防九年
  釋例琅邪華縣東南防地琅邪今沂宻州地
  莵裘十一年
  釋例泰山梁甫縣南莵裘城今襲慶府奉符縣
  桓三年
  釋例濟北蛇丘縣西有下讙亭今襲慶府龔丘縣水經雲蛇水西南逕下讙城南蛇水即讙水也
  祝丘五年
  漢為即丘縣故城在沂州臨沂縣東南
  六年
  釋例大山鉅平縣東南成地今奉符縣
  咸丘七年
  釋例髙平鉅野縣南有咸亭今濟州鉅野縣
  十一年
  郡國志東平陸有闞亭釋例東平須昌縣有闞城魯羣公墓地今東平府須城縣東平鄆州
  曲池十二年
  釋例魯國汷陽縣北曲水亭汶陽故城在今泗水縣西
  莊九年
  釋例琅邪繒縣北有蔇亭今沂州沂水縣
  雩門十年下同
  公子偃自雩門竊出敗宋師扵乘丘雩門在仙源縣
  乘丘
  興仁府乘氏縣興仁曹州
  二十九年
  密州諸城縣
  秦三十一年
  釋例東平范縣西北有秦亭今濮州范縣
  小穀三十二年下同
  經城小穀范甯曰小穀魯地孫復曰魯邑曲阜西北有小穀城按書例亦猶城中丘城祝丘之類左氏扵昭十一年載楚申無宇曰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遂以此年經書城小穀而偶合之曰為管仲也是取申無宇之言而偶合之也杜預因謂小穀為穀城今從范甯孫復之説
  稷門
  寰宇記古魯城西五門三門曰稷門
  逵泉
  寰宇記逵泉在曲阜縣東南十里源出縣東南平澤西南流合沙溝共流數里同入扵沂一名連泉曲阜今仙源縣
  閔二年
  釋例琅邪費縣北有宻如亭今沂州費縣
  汶陽田僖元年下同
  公賜季友後為齊所侵成二年復取
  
  公賜季友其後遂為季氏邑公山弗擾以費叛即此今沂州費縣
  甯母七年
  釋例髙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今魚臺縣
  十七年
  夫人姜氏會齊侯扵卞即此漢晉里卞縣後廢隋開皇十六年扵卞故城置泗水縣今屬襲慶府
  次睢十九年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於次睢之社東漢地理志臨沂故屬東海有叢亭博物記曰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即次睢之社臨沂今沂州治
  昌衍二十九年
  釋例魯國縣東南有昌平亭今仙源縣
  濟西田三十一年
  濟水西田今濟之鄆城鉅野皆魯西田
  重館
  釋例髙平方與縣西北重鄉城今魚臺縣
  文七年
  釋例卞縣南有郚城今泗水縣南故城存焉魯城之以避邾
  十二年
  本莒鄆邑釋例此東鄆莒魯所爭者城陽姑幕縣南有貟亭今沂州沂水縣見莒地列扵魯以別西鄆之異耳
  平陽宣八年
  東平陽也漢晉因曰東平陽縣屬泰山郡今沂州新泰縣
  成二年
  釋例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今奉符縣
  三年
  經書叔孫僑如帥師圍棘左傳曰圍棘取汶陽之田杜預注棘汶陽田之邑在濟北蛇丘縣北棘亭又釋兗州龔鄉縣東北七十五里棘鄉今蛇丘併入龔丘縣則棘亭棘鄉皆𨽻龔丘即魯棘邑之地也蓋田在汶水之陽而棘在其中別以邑稱凡有邑稱邑無邑稱田田而有邑則各自有名釋例乃並汶陽之田棘為一地二名誤矣
  四年
  西鄆魯西邑昭公出居於此今齊州鄆城縣
  中城九年
  釋例東海廩丘縣西南中城鄉今海州沭陽縣
  襄十年
  釋例魯國魯縣東南莝城今仙源縣
  五父衢十一年
  仙源縣東南二里
  台十二年
  釋例琅邪費縣南有台亭今費縣
  十七年下同
  泗水縣東南有桃虛
  陽關
  釋例泰山鉅平縣東陽闗城今奉符縣
  武城十九年
  即子游為宰絃歌之邑在漢為南城縣晉改為南武城今省入費縣故城在焉有澹臺子羽冢
  鹿門二十三年
  臧紇斬鹿門之關古魯城西五門第一曰鹿門
  髙魚二十六年
  晉東郡廩丘縣東北有髙魚城今濮州雷澤縣
  昭二十五年
  魯大夫郈昭伯邑今東平府須城縣東南郈鄉亭
  龜隂田定十年
  魯頌謂奄有龜蒙今襲慶府奉符縣龜山即其地
  蛇淵囿十三年
  水經注蛇水西南逕下讙城南蛇水即讙水也漢有蛇丘縣其地今省入龔丘縣城下有水即魯蛇淵囿
  唘陽哀三年
  沂州沂水縣南在漢晉為開陽縣陸徳明雲開者為漢景帝諱
  邾瑕六年下同
  濟州任城縣南有邾瑕故城
  萊門
  陽生請與南郭且於乘出萊門注魯郭門
  負瑕七年
  魯邑故城在襲慶府治瑕丘縣西南昔衛公叔文子升之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死則我欲𦵏焉伯玉曰吾子欲之則瑗請前
  八年
  漢剛縣本魯闡鄉即春秋齊人取讙及闡也故城在龔丘縣東北
  大野十四年下同
  濟州鉅野縣東東西百里南北三百里
  丘輿
  釋例泰山南城縣西北有輿亭縣故城在今費縣
  平陽二十七年
  西平陽也漢爲南平陽縣今省入襲慶府鄒縣
  地名疑者四
  笙宣十八年
  釋例魯地闕或四境外疑
  紅昭八年下同
  釋例沛國蕭縣西有紅亭迂逺疑
  商衛
  釋例泰山奉髙縣西北有衛亭或曰魯衛西界商宋疑
  東陽哀八年
  釋例泰山南城縣西東安城是也疑
  闕地四十有九
  潛隱二年    許田八年近許之田 鄧十年
  社圃十一年   向桓十六年    趡十七年下同
  奚      生竇莊九年  長勺十年定四年分魯公以殷民七族有長勺氏  鄑十一年   洮二十七年
  二十八年    薛三十一年   夷閔二年
  僖元年    升陘二十二年  鹹文十一年
  句鼆十五年下同  戾丘    巢丘成二年下同
  陽橋     壞隤十六年  鹿囿十八年蒲圃襄四年埸名闕  劉十五年下同孔穎達曰魯城外也
  遇      海陘十六年  旅松十七年
  二十二年    陽州三十一年  庚宗昭四年下同
  丘蕕     蚡泉五年下同  塞關
  比蒲十一年下同  泉丘    清丘
  昌間二十二年   炊鼻二十六年  且知二十七年東野定五年   棘下八年城內地名 莒父十四年下同
  霄      毗哀五年   蠶室八年
  稷曲十一年   輸十五年   陵阪二十七年
  晉地緫説
  晉故曰唐唐者帝堯舊都堯始居此復遷河東平陽周成王既滅唐以封母弟叔虞扵堯之故墟曰唐侯子變改唐為晉穆侯自晉陽徙都絳孝侯改絳為翼至武公自曲沃徙都復謂之絳成六年景公又遷扵新田蓋古並冀州地也禹貢冀州既載壺口雷首至扵大岳既修太原至扵岳陽覃懷厎績至扵衡漳厥土惟白壤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為并州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髙辛氏子實沈及金天氏子臺駘所居焉在天文實沈之次觜參之分辰居申宮曰隂陽其封域東控齊魯南瞰汴滑西接秦雍北負燕代大行掎之首陽起之黃河迤之大陸靡之扼懷衛浦絳之阻脅天下之肩兼相魏瀛徳之廣折天下之脊包祁定深冀之強拊天下之背故自晉獻公以下累世主盟中夏稱霸諸侯非有他也山河之險地勢便利晉無出則已出則可以橫行扵中原其俗剛強多豪傑矜功名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六>
  晉地釋名
  晉隱六年
  故唐國堯舊都地南有晉水叔虞子燮改爲晉亦曰晉陽漢因置晉陽縣皇朝建隆四年以為平晉軍太平興國四年廢為平晉縣熙寜三年省入太原府治陽曲縣
  曲沃五年下同
  文侯封弟成師扵此今絳州曲沃縣在州東四十五里解州聞喜縣在曲沃西南亦其地雲
  
  本曰絳穆侯自晉陽徙都於此孝侯改絳為翼後為曲沃武公所並自曲沃徙都復曰絳獻公九年又北廣其城方二里今絳州翼城縣
  莊二十六年
  即翼城之西絳邑城成六年謀去故絳即此
  新田成六年
  絳州絳縣魏獻子曰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謂此
  千畆桓二年下同
  釋例西河介休縣南地名千畆介休今屬汾州
  陘庭
  翼城縣南
  蒲城莊二十八年下同
  隰州隰川縣在漢晉為蒲城縣
  屈
  亦曰北屈地産馬所謂屈産之乘漢晉為北屈縣今爲慈州吉鄉縣屈城在焉
  採桑僖八年
  吉鄉縣西南採桑津
  髙梁九年
  平陽府臨汾縣西南髙梁城平陽晉州
  十年
  同州韓城縣有韓原
  河外列城五十五年下同
  河之南焦瑕其二城其三闕夷吾所賂秦伯者
  東盡虢略
  從河西南行而東盡故虢略地今虢州是也
  解梁城
  解州解縣
  狐廚十六年
  釋例平陽臨汾縣西北狐谷亭今絳州正平縣
  令狐二十四年下同
  河中府猗氏縣本令狐後以猗頓易今名
  桑泉
  河中府臨晉縣在河中之東重耳濟河入桑泉蓋渡河而東也隋置桑泉縣義取此唐改為臨晉
  臼衰
  釋例河東解縣東南臼城按今解州及臨晉虞鄉俱解縣地臼城在解縣東南蓋虞鄉解縣之間也
  
  猗氏縣有郇城在解州西南
  綿上
  釋例西河介休縣南地名今汾州介休縣有綿上山謂之介山上有介之推祠隋開皇十六年分介休縣南境置綿上縣屬汾州今屬威勝軍故介休以介山得名而綿上乃介之推田考其田在介山之南本則一也
  南陽二十五年
  在晉山南河北傳言始唘南陽即此今懷州修武縣有南陽城
  南河二十八年下同
  自衛州南渡而東詳見水門
  河陽
  孟州河陽縣
  清原三十一年
  解州聞喜縣北
  箕三十二年
  廣記遼州遼山縣遼陽山古箕城春秋晉人敗狄於箕即此杜以爲在太原陽邑箕城非也豈誤以陽邑為遼陽乎
  茅津文三年下同
  陜州平陸縣有茅津在西南對陜城秦伯伐晉晉人不出遂自茅津濟即此
  王官
  解州芮城縣北王官谷
  五年
  懷州修武縣
  董六年
  釋例河東汾隂縣有董亭今河中府榮河縣
  武城八年
  同州馮翊縣
  北徵十年
  同州澄城縣漢徵縣北廣記雲徵澄音相近
  河曲十二年下同
  河中府河東縣南公羊傳河千里而一曲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隂東至扵底柱自華山北而東行河之曲也
  羈馬
  此年秦伯伐晉取羈馬故成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絶秦曰翦我羈馬寰宇記河曲縣南十里有羈馬城在今河中府
  
  僖十五年傳晉侯許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內及解梁城既而不與三十年傳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注謂焦瑕是其二其餘三城不可知也孔穎逹曰以河北為內以河南為外列城五者自華山而東盡虢之東界其間有五城解梁城則在河北非此河外五城之數也文十二年傳秦師夜遁復侵晉入瑕十三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桃林在河外潼關華陰使詹嘉處瑕以守之則瑕當在河外即上所云河外列城之焦瑕者前年晉欲薄秦師扵河而秦師夜遁復入瑕則是既遁而入其河外之邑也杜預以河外之焦瑕及詹嘉之瑕爲二且以爲在猗氏東北猗氏在河北非河之外失之矣
  魏人在東十三年下同
  陜州芮城縣亦魏國扵秦爲東
  桃林塞
  自陜州之湖城靈寶至華州之華隂皆古桃林塞
  隂地
  晉之河南山北自商州上雒縣以東至河南府伊陽縣此是通秦晉要道
  邢丘六年
  漢平皋城應劭曰其地屬晉號邢丘以在河之皋地勢平夷故曰平皋故城在懷州河內縣西
  董澤十二年
  釋例聞喜縣北有董池波今解州聞喜縣水經注東西四里南北三里
  曲梁十五年下同
  漢晉為曲梁縣屬廣平今洺州永年縣
  
  釋例河東聞喜縣西有稷山今絳州稷山縣是也本二漢聞喜縣地至晉尚屬河東後周置曰絳州隋徙絳治正平而稷山遂爲絳屬邑蓋晉聞喜縣地所分置也
  野王十七年下同
  漢晉為野王縣屬河內郡今懷州河內縣
  
  士會邑今濮州范縣
  成二年
  猗氏縣地在解州西南今解鹽池是也故傳曰沃饒而近盬説文雲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六里周囘百一十四里
  瓠丘襄元年
  釋例河東東垣縣東南壺丘亭今絳州垣曲縣
  雞澤三年
  釋例在廣平曲梁縣西南今洺州所治永年縣即古曲梁也或謂今洺州雞澤縣為古雞澤然參之輿圖古雞澤既在今洺州西南而今雞澤縣乃在洺州東北雞澤縣非古雞澤明矣蓋雞澤縣本漢曲梁縣隋初置意其㮣以曲梁之境為皆古雞澤不復考本在曲梁西南第扵東北創邑而用斯名耳謂今雞澤爲古雞澤非也
  著雍十年
  傳曰晉侯還及此而疾則著雍在河之南
  十一年
  釋例河東北關今黃河東北
  長子十八年下同
  潞州長子縣
  純留
  潞州屯留縣
  梗陽
  釋例太原晉陽縣南陽城今太原府清源縣
  二十一年
  太原府祁縣
  雍榆二十三年下同
  釋例汲郡朝歌縣東雍榆城今衛州汲縣
  朝歌
  汲州故朝歌也
  孟門
  晉隘道
  熒庭
  絳州翼城縣東南八十五里有古熒庭城傳齊侯伐晉取朝歌分為二隊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扵熒庭杜注張武軍謂築壘壁水經注紫谷水東出白馬川西經熒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按此城與紫谷相當是古熒庭
  東陽
  晉之山東今衛州洺州以北
  二十六年
  孟州濟原縣南故有亭
  木門二十七年
  寰宇記滄州清池縣西北四十六里古木門城即鱄奔晉託扵木門之地輿地誌雲中有大樹因名木門
  三十年
  信徳府任縣信德邢州
  銅鞮成九年
  羊舌赤邑今威勝軍銅鞮縣
  中都昭二年
  釋例西河介休縣東南中都城今汾州介休縣東南
  五年
  釋例平陽縣故楊國今平陽府洪洞縣
  虒祁八年
  釋例平陽絳邑縣西南汾水上今絳州翼城縣西南
  戲陽九年
  大名府內黃縣北戲陽城
  棘津十七年
  水經河水逕東燕縣故城北則有濟水自北來注之注云亦謂之濟津故南津也僖公二十八年晉師伐曹還自南河即此濟也河水扵是又有棘津之名晉伐陸渾亦扵此渡燕縣今胙城縣則棘津與南河蓋相近而異名也
  乾侯二十八年下同
  大名府成安縣
  鄔
  太原府鄔縣
  塗水
  太原府榆次縣
  盂
  太原府盂縣
  平陽
  堯時為帝都曰平陽晉以為趙朝食邑今平陽府治臨汾縣
  大陸定元年
  信徳府鉅鹿縣大陸津
  邯鄲十三年
  磁州邯鄲縣
  上雒哀四年下同
  商州治上雒縣京相璠曰楚通上雒阨道也
  蒼野
  上雒縣西
  少習
  商州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闗
  
  慶源府臨城縣慶源趙州
  
  真定府欒城縣
  
  漢因之爲鄗邑光武更名髙邑縣今屬慶源府
  逆畤
  中山府北平縣漢為曲逆中山定州
  壺口
  潞州潞城縣有壺口故關
  栢人
  漢以為栢人縣髙帝過趙欲宿心動問縣名曰栢人上曰栢人者迫於人也去弗宿唐天寳元年改曰堯山今屬信徳府
  冠氏十五年
  大名府冠氏縣
  河十六年
  衛州
  地名疑者一
  中牟定九年
  晉車在中牟釋例滎陽中牟縣囬逺疑非也按中牟在河南計非晉境所及至三家分晉中牟屬魏而趙世家曰獻侯即位治中牟則河南之中牟非趙所得都明矣杜之疑扵義為當臣瓚雲中牟當在漯水之上
  闕地四十有三
  隨隱五年    鄂六年    條桓二年
  汾隰三年    聚莊二十五年  東關二十八年
  僖十五年    受鐸十六年下同 昆都
  廬柳二十四年下同  屏     樓
  被廬二十七年   郊文三年   夷六年下同
  郫      菫隂七年   諸浮十三年黃父十七年   向隂宣七年  輔氏十五年下同
  雒      𤓰衍之縣  斷道十七年赤棘成元年   河十三年下同  箕郜
  苕丘十七年   虛十七年   長樗襄三年
  二十一年    鄐二十六年   魏榆昭八年
  平陵二十八年下同  馬首    適歴三十一年平中定三年   五氏九年   百泉十四年棘蒲哀元年   隂人四年   英丘二十三年襄二十一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六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七   宋 程公說 撰書九
  疆理書第三
  齊地緫説
  太公望佐文武定天下以功封扵營丘號曰齊蓋古青州地也禹貢海岱惟青州喁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濵廣斥萊夷作牧浮於汶逹於濟舜分青州為營州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禮職方正東曰青州在天文𤣥枵之次女虛危之分辰居子宮曰寳瓶其封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阻渤澥之險憑河濟之固後據千乘前倚兗濮擅利魚鹽形勢十二故太公用之而富桓公資之以霸自桓公後雖不復霸矣然憑藉地利猶得以雄彊扵諸侯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賞有功至扵今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逹而足智其失則夸奢朋黨季札觀風聞齊音曰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太公乎杜佑曰青州人情變詐皆因管仲輕重而為弊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七>
  齊地釋名
  齊隱三年下同
  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萴湯末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蒲姑氏與四國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大公國扵臨淄廣記雲南郊山下有天齊淵齊之爲齊義本此
  石門
  釋例濟北盧縣故城西南濟水以石為門京相璠曰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門去水三百歩盧縣今濟南府長清縣是也廣記則以二地為在臨邑縣按臨邑居濟南之北長清居濟南之西南長清之西即臨邑之南二邑相近宜盧與石門在二邑間也盧縣雖以春秋盧地得名然曰故城則春秋之盧其故城在晉盧縣境而宻近扵臨邑矣濟南齊州
  
  釋例濟北盧縣故城今長清縣
  六年
  釋例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又琅邪臨沂縣東艾亭疑按廣記襲慶府奉符縣地有漢牟縣而九域志艾山則屬沂州境注云春秋公會齊侯盟於艾考之輿圖沂屬邑沂水新泰俱在奉符東南則艾山當在沂州境矣
  桓三年
  漢晉爲嬴縣後廢入襲慶府萊蕪縣
  莊七年
  此年夫人姜氏會齊侯於穀昭十一年傳曰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於今頼焉廣記曰城中有管仲井即同會穀之地後漢置穀城縣後廢入東阿今東平府東阿縣東故城在焉有穀城山或以城小穀為同此誤也詳見內魯
  葵丘八年下同
  廣記青州臨淄縣有葵丘
  貝丘
  釋例樂安博昌縣南地名貝丘今青州夀光縣地也又恩州治清河縣有漢貝丘地應劭曰齊侯田於貝丘即此然考之輿地齊都臨淄夀光於臨淄為東而貝丘則在壽光南地之相近襄公田㳺於斯恩州距博州西北博蓋古聊攝之地傳謂聊攝以東言齊地西至聊攝謂恩州爲貝丘則是在聊攝外矣襄公雖至㳺荒豈有自臨淄逺至於聊攝之外邪按廣記恩州在春秋時屬齊後屬晉又水經注亦以應注事近踈博昌即司馬彪郡國志所謂貝中聚者然則貝丘當在夀光非恩州貝丘明矣
  乾時九年下同
  釋例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即竭涸故曰乾時今青州千乘縣有樂安城
  堂阜
  東莞䝉隂縣西北有夷吾亭或曰鮑叔解夷吾縛扵此因以為名今沂州新泰縣有䝉隂故城在東南堂阜在東去州西北二百一十里
  十三年
  東平府東阿縣廣記雲本齊柯邑今有阿井甞膠以貢
  陽穀僖三年
  東平府陽穀縣
  穆陵四年下同
  沂州沂水縣穆山齊之南境在州北一百八十里
  無棣
  滄州無棣縣南以無棣河為名州南百七十里
  二十六年
  釋例濟北穀城縣西北有地名酅下今東阿縣地有穀城縣
  周首文十一年
  釋例濟北穀城縣東北有周首亭京相璠曰濟北所治盧子城故齊周首邑也今東阿縣
  平州宣元年
  釋例泰山牟縣西平州鄉今奉符縣
  石窌成二年下同
  濟南府長清縣東地名石窌
  莘
  博州武水縣西北故莘城
  華泉
  濟南府厯城縣有華不注山下有泉
  徐關
  濟南府章丘縣故徐關城
  十七年
  大名府莘縣
  平隂襄十八年下同
  東平府平隂縣
  防門
  釋例平隂城南北防有門今平隂縣水經注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隂三里
  廣里
  傳塹防門而守之廣里水經注防門北有光里齊人言廣音與光同即春秋廣里也
  京茲
  釋例平隂城東南今平隂縣東南
  
  平隂縣西有邿山
  
  東平府陽穀縣
  祝柯十九年下同
  漢晉為祝柯縣今濟南府禹城縣在府西一百三十里
  髙唐
  釋例濟南祝阿縣西北髙唐城今博州髙唐縣髙唐在博州之東北禹城在濟南府之西二邑相近故在博州為東北則扵祝阿為西北雲
  重丘二十五年
  應劭曰安徳縣北五十里有重丘鄉水經注故重丘縣同盟重丘伐齊今安徳府安徳徳州
  廩丘二十六年
  漢晉爲廩丘縣故城在濮州雷澤縣北
  二十七年
  釋例樂安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東朝陽廢入臨邑今屬濟南府
  昭十年下同
  子山故邑釋例齊國西安縣東有戟里亭城今西安故城在青州臨淄縣西北
  夫於
  釋例濟南於陵縣西北有於亭今淄州長山縣
  渠丘十一年
  臨淄縣西北後漢志齊國有蘧丘里古渠丘
  聊攝二十年下同
  博州聊城縣東北三十里攝域
  遄臺
  史遷曰胡公徙薄姑城內有髙臺師古雲武王初封太公未得爽鳩氏地成王以益之今千乘縣
  野井二十五年
  濟南府禹城縣東野井亭
  夾谷定十年下同
  海州懷仁縣本祝其縣地有夾谷山
  哀十年下同
  釋例濟南隰隂縣今考晉地理志濟南郡有縣五無隰隂雲
  
  釋例濟南祝阿縣西有轅城今濟南府禹城縣西北
  十一年
  釋例濟北盧縣東有清亭盧縣故城在今陽穀縣西北
  
  奉符縣故博縣地
  留舒二十七年
  齊救鄭及留舒違穀七里穀人不知及濮雨不渉寰宇記在東平府須城縣曰柳舒故城
  地名疑者四
  黃桓十七年
  釋例闕或曰東萊黃縣非也經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傳曰盟於黃平齊紀且謀衛故也黃在齊衛之間
  申池文十八年
  釋例或曰齊城南面西頭第一門名申門齊城無池惟此門左右有池疑
  弇中襄二十五年
  釋例大山萊蕪縣西有甕口谷疑
  哀六年
  釋例或曰濟南莒縣南有屬亭疑
  闕地三十有四
  禚莊二年    姑棼八年   北杏十三年落姑閔元年   夷僖元年   甗十八年
  郪丘文十六年   垂宣八年   鞌去齊五百里成二年下同
  袁婁去齊五十里  丘輿    馬陘
  東陽襄二年   耏外三年   郵棠二十五年
  句瀆之丘十九年下同灑藍    棠二十五年
  邶殿三十八年   莒昭三年   寜風五年
  十年     沛二十年   媚定九年
  哀六年下同   殳昌淳   潞八年
  十年     艾陵十一年  舒州十四年下同
  豐丘     郭關    顧二十一年下同舟道



  宋地緫説
  周成王誅武庚分其地封㣲子扵宋蓋與東周並古荊河豫州地也禹貢伊洛瀍澗既入於河滎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周禮職方河南曰豫州在天文大火之次氐房心之分辰居卯宮曰天蠍其封域西自蔡潁東薄沂泗北極河濟南拒長淮其中廣袤平坦四通八逹然形勢所控無名山大川之限無鴻溝巨塹之阻而魯伺其右晉鄭掉其左衛拊其背呉楚拒其胷陳鄭伺其翼故襄公用之不能以抗諸侯大康地記雲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氣其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七>
  宋地釋名
  宋閔元年下同
  髙辛氏子閼伯所居古商丘也武王封㣲子啟是爲宋國今南京應天府宋城縣
  
  釋例陳留外黃縣東有黃城外黃今廢入開封府雍丘縣之東
  十年下同
  單州成武縣東南郜城
  防
  釋例髙平昌邑縣西有防城昌邑今省入金鄉屬濟州
  句瀆丘桓十二年
  興仁府乘氏縣西有二漢句陽縣故城廣記雲即句瀆之丘興仁曹州
  十五年
  宿州符離縣西南
  蒙澤莊十二年下同
  拱州考城縣故蒙縣也十三州志䝉澤在縣東水經注宋萬與公爭博弒閔公於斯澤
  梁國有二亳
  南亳今南京穀熟縣北亳今考城縣東北
  梁丘三十二年
  釋例髙平昌邑縣西南梁丘鄉今濟州金鄉縣穀梁曰梁丘在曹邾之間去齊八百里
  僖元年
  淮寜府宛丘縣西北有檉城淮寜陳州
  二年
  考城縣西北有貫城
  葵丘九年
  開封府雍丘縣
  鹿上二十一年
  順昌府汝隂縣原鹿城順昌潁州
  二十三年
  釋例髙平昌邑縣東南有東緍城今濟州金鄉縣
  孟諸二十八年
  應天府虞城縣有孟諸藪禹貢作孟豬張魚反左傳爾雅皆作孟諸
  承匡文十一年下同
  釋例陳留襄邑縣西承匡城今拱州襄邑縣
  長丘
  水經注濟瀆東逕封丘縣南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縁斯是也
  新城十四年
  釋例梁國穀熟縣西有新城今應天府穀熟縣
  大棘宣二年
  釋例陳留襄邑縣南有棘鄉今襄邑縣
  沙隨成十六年下同
  拱州寜陵縣北沙隨亭
  汋陵
  寧陵縣東南二十五里汋陵城
  彭城十八年
  徐州彭城縣
  呂襄元年下同
  釋例彭城呂縣今徐州地在彭城東南五十七里呂梁洪
  
  釋例彭城留縣今徐州地在彭城東五十里
  犬丘
  鄭子然侵宋取犬丘釋例譙國鄼縣東北有犬丘城迂囘疑今亳州鄼縣東北犬丘城於南京爲近且接鄭境非迂囘也
  楊梁十二年
  水經注睢陽東南三十里有故楊梁今曰陽亭也睢陽今宋城縣
  盧門十七年
  宋城南門司馬彪郡國志曰睢陽縣有盧門亭
  蒙門二十七年
  宋城門
  良昭十三年
  釋例下邳良城縣今淮陽軍治
  鬼閻二十年
  釋例長平縣西北有閻亭今淮寧府西華縣
  二十一年下同
  釋例梁國睢陽縣南有橫亭水經注在睢陽縣西南世謂之光城蓋光橫聲相近睢陽今應天府
  鴻口
  梁國睢陽縣東鴻口亭今應天府有此亭
  曲棘二十五年
  釋例陳留外黃縣城中有曲棘亭今開封府雍丘縣東
  雍丘哀九年
  雍丘縣
  空桐二十六年
  釋例梁國虞縣南地名空桐有桐亭今應天府虞城縣水經注空桐澤在虞城東南春秋公遊於空澤卒於連中大尹左師興空澤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宮者矣然則空澤與空桐當為一也
  地名疑者一
  逢澤哀十四年
  釋例地理志言在滎陽開封縣東北逺疑今東京
  闕地三十有二
  管隱十年下同   老桃    稷桓二年
  十二年下同   龜     幽莊十六年
  僖二十一年   汋陂成十六年下同 夫渠
  朝郟十八年下同  城郜    幽丘
  靡角之谷   訾母襄十年  南里昭二十一年下同
  廚      新里    公里
  赭丘     桑林之門  老丘定十五年城鉏哀十一年   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錫六田宋鄭之間
  隙地哀十一年
    鞌十四年   連中二十六年下同館名
  沃宮     唐盂









  春秋分記卷二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八    宋 程公説 撰書十
  疆理書第四
  衛地緫說
  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復伐三監以殷餘民封康叔於衛居河淇間封軫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扵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扵相土之東都以會王蒐其後文公徙居楚丘成公復居帝丘蓋古兗州亦冀州南境之交也禹貢濟河惟兗州浮於濟漯逹於河浮於汶達於濟又冀州既載壺口覃懐底績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恆衛既從大陸既作周禮職方河東曰兗州河內曰冀州在天文陬訾之次營室東壁之分辰居亥宮曰雙魚其封疆界於河濟厠居晉齊魯曹陳鄭之間故衛不能以抗大國者封疆狹小地非險固故也其俗雜數國尚儒學端而信然朝歌俗淫猶有紂之餘風存焉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八>
  衛地釋名
  衛隱三年
  故商都牧野之邑亦曰殷虛成王滅三監中分其地以立康叔曰衛今衛州黎陽縣衛鎮
  楚丘僖二年
  開徳府衛南縣西南有楚丘城開徳澶州
  訾婁十八年
  開封府長垣縣西北十六里訾婁城衛侯師於訾婁即此風俗傳雲長垣西北有訾婁是也
  帝丘三十一年
  古顓帝之墟故曰帝丘夏後相居此夏伯昆吾亦都之故曰昆吾之墟成公自楚丘徙焉
  隱四年
  釋例濟北東阿縣東北有清亭今東平府東阿縣
  八年
  釋例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今興仁府乘氏縣
  桓元年
  近乘氏縣
  蒲三年
  釋例陳留長垣縣西南有蒲城今東京長垣縣
  桃丘十年
  釋例濟北東阿縣東南有桃丘今東阿縣
  十六年
  大名府莘縣
  首止十八年
  釋例陳留襄邑縣東南首鄉城今拱州襄邑縣東南首鄉
  莊十四年
  濮州鄄城縣
  曹閔二年
  滑州白馬縣即詩文公野處曹邑
  僖十三年
  開徳府濮陽縣東有鹹城
  匡十五年
  開封府長垣縣西南有匡城
  宛濮二十八年
  釋例陳留長垣縣西南有宛亭近濮水今長垣縣
  文元年
  釋例頓丘衛縣西戚城又臨阿縣東有戚城按衛縣今開徳府之觀城而臨阿即觀城之隣邑觀城之西爲臨邑之東兩戚城皆衛之戚也
  清丘宣十二年
  濮州臨濮縣
  馬陵成七年
  大名府元城縣東南地名馬陵
  阿澤襄十四年
  東平府東阿縣西南大澤
  柯十九年
  大名府內黃縣東北柯城後屬晉
  澶淵二十年
  隋開皇十六年置澶淵縣唐避髙祖諱改爲澶水貞觀十年省入臨河今屬開徳府釋例頓丘衛縣南繁汙也衛縣今觀城縣其南境即臨河
  西鄙懿氏二十六年
  釋例戚城西北有懿氏城今觀城縣地
  平丘昭十三年
  釋例陳留長垣縣西南平丘城今東京長垣縣
  武父定四年
  傳曰封略武父以南則武父衛之北境非河南武父也
  相土之東都
  釋例闕按帝丘即夏後相所都扵衛為東成公自楚丘徙夢康叔曰相奪予享公命祀相帝丘為相土之東都明矣
  七年
  經書盟於沙左傳作瑣釋例元城縣南有沙亭今屬大名府按成十二年公會晉侯衛侯於瑣澤公羊作沙澤釋例謂為闕地今以定七年沙瑣參之沙瑣二字實同名異又俱齊衛晉會盟之所則瑣澤與瑣一而已杜別瑣澤繫之闕地下非也
  八年
  釋例東郡燕縣東北有瓦亭今滑州胙城縣
  垂葭十三年
  釋例髙平鉅野縣西有郥亭今濟州鉅野縣西南郥亭
  十四年
  傳曰晉人圍朝歌公會齊侯衛侯於脾上梁之間杜注脾上梁間即牽在魏郡黎陽縣東北有牽城今衛縣東北
  哀二年
  釋例戚城南有鐵丘今臨河縣地
  十一年
  衛大叔疾寘其妻娣於黎今黎陽縣昭四年傳謂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即此杜以為別是東夷國在魏郡加以疑辭析為二焉非也
  平陽十六年
  釋例東郡燕縣北平陽亭今滑州胙城縣
  地名疑者二
  五鹿僖二十三年
  釋例濮陽縣南三十里有五鹿城元城縣東亦有五鹿墟
  羊角襄二十六年
  釋例東郡廩丘縣治羊角城又滑州東南有羊角故城
  闕地三十有一
  牧隱五年    城濮莊二十七年 滎澤閔二年下同戰而又反河則非河南滎澤闕也  共滕別邑   菟圃僖十八年
  歛盂二十八年下同  襄牛    酅
  新築成二年下同  鞫居    鍼六年
  近關襄十四年下同  丘宮    茅氏二十六年下同戚東
  鄙
      圉     平夀昭二十年下同
  死鳥     有閻之土定四年下同
  豚澤六年    曲濮八年下同  鄟澤
  十四年    外州哀十一年下同 巢
  鄖      少禘    藉圃十七年
  二十五年下同   泠     城鉏
  平莊之上二十六年





  蔡陳地緫說
  周武王賴閼父為陶正封其子嬀滿扵大昊之墟曰陳又封叔度扵蔡皆古豫州地也在天文則得鄭分野之交其封域居宋衛鄭許之間南境接楚春秋時晉楚兵爭陳蔡鄭許當其衝無歳不被其害鄭之國疆視三國稍加又多賢大夫相與維持猶能植立而陳蔡與許則岌岌自保之不暇其後蔡平侯自上蔡遷都新蔡成公又自新蔡遷都州來二國地廣而平無名山大澤西望外方東不及孟豬故地名見扵經傳者無幾用是疆理之狹矣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八>
  蔡地釋名
  蔡隱四年
  蔡州上蔡縣州北五十五里
  新蔡
  古呂國平侯自上蔡遷焉今蔡州新蔡縣
  下蔡
  故州來國楚滅之夫差時成公自新蔡遷焉今夀春府下蔡縣
  桓二年
  釋例潁川召陵縣西南鄧城故城在今潁昌府郾城縣東
  桑隧成六年
  釋例汝南朗陵縣東北桑里亭朗陵故城在今蔡州確山縣西南
  闕地二
  莘莊十年    郥陽昭十九年
  陳地釋名
  陳隱三年
  包犧氏都曰大昊之墟周封舜後嬀滿扵此爲陳國在今淮寜府宛丘縣故陳州治也
  僖二十三年下同
  亳州譙縣
  夷
  亦曰夷父及城父今亳州城父縣
  壺丘文九年
  水經注汝水逕壺丘城北故陳也楚侵陳克壺丘是也
  辰陵宣十一年
  水經注京相璠曰潁川長平有故辰亭杜預曰長平縣東南有辰亭今此城在長平城西北長平城在東南或杜氏與傳書之誤長平今淮寜府西華縣則辰陵當在其西北
  鳴鹿成十六年
  亳州鹿邑縣州西二百二十里廣記雲本曰鳴鹿東漢置武平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鹿邑
  闕地一
  大𡨋哀公六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宋 程公說 撰書十一
  疆理書第五
  鄭地緫説
  周宣王初封其母弟友於宗周畿內是為鄭桓公今華州鄭縣也號曰先鄭為幽王大司徒甚得周衆與東北之人問扵史伯曰王室多故余安逃死史伯曰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地近虢鄶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帑與賄則君之土也桓公從之後三年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子武公立竟取十邑之地而國之實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號曰新鄭蓋與東周並古豫州地也其國前華後河右洛左濟食溱洧焉土陿而險山居谷汲其俗淫在天文夀星之次角亢之分辰居辰宮曰天秤其封域西聨王畿北抗晉東北並衛東近宋東南倚陳南境並楚邊邑春秋時晉楚交兵鄭無歳不被其害北從晉則楚伐之於南南從楚則晉伐之扵北至子産為相以禮治國晉楚之暴莫能加焉嘗考地勢雖曰荊河通逹而嵩山虎牢之形勢亦有險要故傳言晉悼公城虎牢而鄭服者此也虎牢本王畿其後賜鄭倚以為國蓋在河濟之南伊洛之東居此則晉兵之來可以禦之雲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鄭地釋名
  先鄭
  華州鄭縣附見秦地圖
  鄭隱元年下同
  古有熊國黃帝所都亦為髙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其後世為鄶國鄭桓公始封在華州之鄭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乃取鄶徙居焉是為新鄭今鄭州新鄭縣得名以此
  
  亦曰鄢陵成十六年晉敗楚於鄢陵即此六國曰安陵兩漢晉爲鄢陵縣俱屬潁川郡國朝因其名屬開封府按後漢志曰鄢陵春秋時曰鄢注曰克段於鄢晉敗楚師於鄢陵釋例亦然知其爲鄭之鄢無疑惟是漢陳留郡有曰傿縣潁川郡又有曰郾縣潁川之郾蓋今潁昌之郾城是也陳留之傿則王莽所易為順通在東漢屬梁國者是也應劭扵前漢志誤以陳留之傿爲即克段之鄢水經注據此爲正謂克段於鄢其地在漢屬陳留杜預誤作潁川鄢陵蓋從應劭注耳此自應誤何得雲杜誤乎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故東虢也今鄭州滎陽縣
  
  叔段居之謂之京城大叔漢為京縣楚漢戰京索間即此今滎陽縣東有京故城
  廩延
  釋例酸棗縣北有延津縣今屬開封府廣記載滑州白馬縣有滑臺本鄭廩延邑其城甚固或以為疑按酸棗在河南滑州在河北酸棗之北即滑州之南廩延當在滑州由此濟河而南故曰延津水經注滑臺城即鄭廩延邑下有延津
  長葛五年下同
  潁昌府長社縣北有葛城潁昌許州
  虎牢
  傳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亦曰北制鄭邑也有故虎牢城周穆王獵於鄭圃獲虎命畜之名曰虎牢其地居河洛之南蓋鄭要衝晉悼公城之而鄭服今孟州汜水縣
  八年
  釋例琅邪費縣東南有祊城今沂州費縣
  時來十一年下同
  釋例滎陽縣東有釐城今滎陽縣東
  
  釋例河南緱氏縣西南有鄔聚今河南府偃師縣傳言王取鄔劉蔿邘之田於鄭
  
  釋例河南緱氏縣西北有劉亭今緱氏鎮
  桓十一年
  釋例陳留長垣縣東北有祭城今開封府長垣縣
  武父十二年
  釋例陳留濟陽縣東北有武父城今開封府東明縣濟陽鎮
  牛首十四年
  開封府咸平縣有牛首城在陳留西南十一里
  十五年
  潁昌府陽翟縣經書鄭伯突入於櫟左傳突殺檀伯而居之服䖍曰守櫟大夫櫟鄭之大都宋忠曰今陽翟也王隱曰翟本櫟也
  莊三年
  釋例陳留襄邑縣西北有滑亭今拱州襄邑縣
  大陵十四年
  京相璠曰潁川臨潁縣東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鄭厲公獲傅瑕扵大陵即此
  二十三年
  釋例滎陽卷縣西北有扈亭卷縣故城在今鄭州原武縣東
  桐丘二十八年
  水經洧水東南逕桐丘城西南去許昌故城可三十五里其城南即長隄因洧水之北防西面桐丘其城斜長而不方蓋憑丘之稱即城之名矣許昌今潁昌府許田鎮南三十里
  閔二年
  經鄭棄其師左傳髙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按詩鄭國風清人刺文公也鄭氏曰清者髙克所帥衆之邑釋例滎陽中牟縣西有清陽亭今開封府中牟縣
  新宻僖六年
  鄭州密縣
  汜二十四年南汜
  周襄王避叔帶之難出適鄭處於汜以襄王所居因曰襄城今汝州襄城縣南汜城在焉
  衡雍二十八年下同
  釋例滎陽卷縣所治栢雍城在今原武縣東
  王宮
  鄭州滎澤縣西北有故王城
  踐土
  故王宮城內東北隅有踐土臺
  三十年東汜
  釋例滎陽中牟縣南有汜澤今屬開封府
  原圃三十三年下同
  東京中牟縣西北七里有圃田澤一名原圃寰宇記雲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管城縣界曹家陂又益西北流爲二十四陂
  鄶城
  故鄶國新鄭縣東北有鄶城
  文元年
  釋例潁川新汲縣東北匡城今開封府扶溝縣
  垂隴二年
  釋例滎陽縣東有垂隴城今滎陽縣東隴城
  狼淵九年
  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西南有狼陂水經注青陵陂東入臨潁之狼陂
  棐林宣元年下同
  釋例滎陽宛陵縣東南有林鄉宛陵今開封府尉氏縣地
  北林
  中牟縣西有林亭在鄭北水經注是亭南去新鄭故城四十許里
  十二年下同
  鄭州管城縣南有古邲城晉楚戰處
  
  古管國今管城縣
  滎澤
  滎陽縣東有滎澤
  伯牛成三年
  釋例開封府雍丘縣北有伯牛城
  汜祭四年
  汜水縣
  蟲牢五年
  開封府封丘縣北二里桐牢亭韋昭曰古蟲牢地也
  繞角六年
  汝州魯山縣南有繞角臺
  鳴鴈十六年下同
  釋例陳留雍丘縣西北有鳴鴈亭今雍丘縣水經注今俗人尚謂為白鴈亭
  制田
  開封府尉氏縣制澤陂
  髙氏十七年下同
  釋例河南陽翟縣西南有髙氏亭今陽翟縣
  曲洧
  漢宣帝神雀二年置新汲縣扵許之汲鄉曲洧城今扶溝縣西有漢新汲縣故城下臨洧水
  襄元年
  襄邑縣東南有鄫城
  城棣五年
  釋例陳留酸棗縣西南有棣城今開封府陳留縣
  隂阪九年下同
  水經注洧水東逕隂阪北水有梁焉俗謂是濟爲參辰左傳晉伐鄭濟於隂阪次於隂口而還是也杜預曰陰阪洧津也
  隂口
  近隂阪服䖍曰水南曰隂口者水口也
  陽陵十年
  傳曰諸侯之師還鄭至於陽陵晉與楚夾潁而軍則陽陵在潁北也或以爲襄城武陽縣者非
  十一年下同
  釋例潁川長社縣東北向鄉今潁昌府長社縣東北
  
  釋例滎陽宛陵縣西有瑣候亭今尉氏縣
  湛阪十六年
  水經注湛水北悉枕翼魚齒山阜山有長阪又即湛水以名陂
  十八年下同
  汝州襄城縣東北汾丘城
  魚陵
  襄城縣魚齒山
  上棘
  水經注潁水過陽翟縣又逕上棘城西傳楚師伐鄭城上棘以渉潁者也陽翟縣西有故堰
  雍梁
  釋例河南陽翟縣東北有雍氏城今潁昌府陽翟縣
  棘澤二十四年
  水經注長社縣北有稟水又東南逕棘城即傳楚子伐鄭次於棘澤者也
  黃崖二十八年
  黃水自尉氏至新鄭黃水之崖
  酸棗三十年
  開封府酸棗縣
  鈞臺昭四年
  夏後有鈞臺之享今陽翟縣有鈞臺在南
  菟氏五年下同
  菟氏城在尉氏縣西北四十里
  索氏
  晉地道志謂京有大索大索亭今汜水縣
  
  雍丘縣南五十里傳晉韓宣子如楚鄭伯勞諸圉杜疑其路迂非迂也
  皋鼬定四年
  臨潁縣繁城鎮東南有成皋亭
  黃池哀十三年下同
  在戶牖西北開封府封丘縣南有黃亭
  戶牖
  釋例外黃縣西北東昬城外黃故城在雍丘東
  昭元年下同
  後屬楚在漢為犫縣後廢故城在汝州魯山縣東南
  
  後屬楚潁昌府郟縣
  地名疑者一
  時門昭十九年
  寰宇記雲拱州襄邑縣北七十五里蛟龍池鄭時門之外洧淵也按洧水在鄭國之近襄邑迂逺非是
  闕地三十八
  城潁隱元年下同  潁谷    蔿十一年下同
  邘      狐壤    繻葛桓五年東郊十四年   弭莊二十一年  柯澤僖二十二年函陵三十年   綿訾文元年  暴八年
  十三年    鯈十七年   南里宣三年下同
  郔      厲九年下同   柳棼
  成三年下同   丘輿    訾成十三年
  督揚十六年   柯陵十七年下同鄭西地戲童
  襄七年    戲九年    梧十年
  亳城北十一年下同 蕭魚    濟隧
  胥靡十八年下同  獻於    城麇二十六年下同
  樂氏     斗城三十年  薰隧昭元年城門外
  六年     萑蒲之澤二十年




  曹地總説
  周武王封叔振鐸於曹禹貢兗州陶丘北也在天文得宋分野之交其封域在雷夏菏澤之野昔堯游成陽死而葬焉舜漁於雷澤民俗化其遺風重厚多君子務稼穡薄衣食以致蓄積其封域夾於魯衛之間











  曹地釋名
  曹桓九年
  故三朡國曹都焉其後范蠡變姓名寓居扵陶今廣濟軍定陶縣在興仁府東北二十里
  黍丘哀七年
  釋例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今應天府下邑縣
  闕地九
  洮僖八年    曹隧襄十七年下同 重丘
  昭二十年    郊定十二年   揖丘哀七年下同
  大城     鍾     邘






  燕地緫説
  召公奭佐文武定天下至成王留之相焉封其子為北燕伯蓋古冀州北境也舜以冀州南北闊大分衛水爲并州燕以北為幽州北方幽昧故曰幽顓頊都帝丘其地北至幽陵即此殷復省幽州入冀州周禮職方東北曰幽州在天文析木之次尾箕之分辰居寅宮曰人馬其境居天下北門鎖夷夏關戶右拒遼水左控忻代跨據常山之尾襟憑負海之險然國僻且逺不通中國其俗剛強而好勇慷慨而尚氣春秋説題辭雲箕尾為燕隂氣生俗貪利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燕地釋名
  燕莊三十年
  武王封帝堯之後扵薊又封召公扵北燕今河北化外幽州薊縣
  阪泉僖二十五年
  河北化外嬀州城東
  冀之北土昭四年
  古冀州也北土幽燕之屬
  唐十二年
  釋例中山有唐縣鄀地也今中山府唐縣
  闕地一
  虢昭七年




  秦地緫説
  周孝王命非子養馬汧渭間孝王分為附庸而邑之秦號曰嬴秦今秦州有秦谷亭即秦國始封之邑至襄公討西戎救周平王東遷王城乃以岐豐之地賜之遂有宗周八百里之地秦徳公既立卜居雍曰後世子孫將飲馬於河以為秦都更春秋至戰國孝公乃自秦徙雍鳳翔府後又自雍徙都宗周蓋古雍州秦雍俱屬焉禹貢黒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酆水攸同厥土黃壤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在天文鶉首之次東井輿鬼之分辰居未宮曰巨蟹其封域東阻崤函之險桃林之塞表以大河西有隴坻之隘岐梁之地繞以汧渭南則終南大一連岡乎嶓冢北則髙陵平原踞倚乎涇洛考其初撫封逺且僻未嘗與中國接自入春秋因得西周王畿之地勢力強大遂與中國會盟往來交贄及戰攻相及者晉為多蓋晉國河東境土相接且近焉故也其土曠而腴其民義而健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秦地釋名
  秦桓四年
  秦谷非子始封今秦州隴成縣
  雍僖十三年
  本王畿徳公卜居雍孝公徙焉説者謂四面積髙曰雍宜為神明之隩故有五畤以祠上帝今鳳翔府天興縣
  靈臺僖十五年下同
  釋例始平鄠縣今京兆府鄠縣
  王城
  故荔戎國秦共公獲之更名臨晉以築髙壘臨晉國故曰臨晉故城在今同州朝邑縣西南而王城在東則爲朝邑之南矣
  彭衙文二年下同
  釋例馮翊郃陽縣西北有彭城郃陽今同州郃陽縣或雲彭衙故城在今同州白水縣東北白水二漢衙縣地也按郃陽在白水東北則衙在郃陽白水之間
  
  釋例馮翊臨晉東有故汪城在今朝邑縣南
  少梁十年
  禹貢梁山蓋大梁也今同州韓城縣西少梁亦在縣界
  闕地八
  具囿僖三十三年  邧文四年下同  新城
  刳首七年    麻隧成十三年下同 侯麗
  新楚     棫林襄十四年





  春秋分記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分記卷三十    宋 程公説 撰書十二
  疆理書第六
  楚地緫説
  周成王封鬻熊曽孫熊繹扵荊蠻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歸州有丹陽故城在焉後徙枝江亦曰丹陽文王熊貲立始都郢初曰荊後改號楚蓋古荊州地也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於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雲土夢作又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在天文鶉尾之次翼軫之分辰居巳宮曰雙女其境北自汝潁南接衡湘西連巴東並吳方城帶其內長江阻其後而漢水淮水或迤其上或接其下漢東江南之境小國鱗次介於其間楚皆夷滅之其勢雄峙於南方出而北則與晉抗焉荊之為言彊也陽盛物堅其俗急悍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楚地釋名
  楚桓二年
  文王自丹陽都此今江陵府江陵縣北紀南城城東有小城名郢
  十三年下同
  楚別都襄陽府宜城縣
  荒谷
  盛𢎞之荊州記雲江陵縣東三里餘有三湖湖東有水名曰荒谷
  冶父
  荊州記雲荒谷西北有苑號曰王園北有小城名曰冶父城傳謂莫敖縊於荒谷群帥囚於冶父即此
  樠木之下莊四年
  郡國志雲武陵山亦曰樠木山傳謂楚武王卒扵樠木之下即此今郢州
  那處十八年
  釋例南郡編縣東南有那口城今荊門軍長林縣
  十九年下同
  釋例或曰南郡江陵縣有津鄉江陵即荊南所治而廣記則雲荊南枝江縣西有津鄉春秋傳巴敗楚於津之地考之晉志南郡統縣十一江陵枝江其二也枝江在江陵之西南而津鄉又在枝江之西則津不當在江陵縣也晉泰始初江表八郡猶為吳地杜預亦云江表所記特示其略謂為或曰亦疑之之辭以是言之廣記爲是而杜釋爲非按傳巴人伐楚楚子禦之大敗於津巴居楚上流而禦於津則在枝江之西明矣
  
  釋例南郡鄀縣東南有湫城鄀縣今省入襄陽府宜城縣
  僖四年下同
  釋例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召陵故城在今潁昌府郾城縣東
  召陵
  郾城縣東有漢召陵縣故城
  武城六年
  釋例南陽宛縣北武城今鄧州南陽縣
  二十五年
  本楚白羽邑昭十八年許遷於白羽後改為析漢因爲析縣今鄧州內鄉縣是也秦人過析隈即此隈謂隱蔽之處
  文十年下同
  商州上雒縣
  渚宮
  江陵縣之南水經注今江陵城楚舡官地春秋之渚宮也元和郡國志渚宮楚別宮
  期思
  釋例弋陽期思縣東北有期思城今省入光州固始縣
  十四年
  襄陽府中廬縣
  句澨十六年
  楚國西界地名
  沈宣十二年
  杜注沈或作寢廣記曰本寢丘縣叔敖子所封之邑及秦滅楚蒙恬攻寢即此漢為寢縣今光州固始縣
  州來成七年下同
  故州來國爲楚所滅傳靈王狩於州來次於潁尾地蓋在淮潁之會後吳取之以封季札至夫差時蔡成公畏楚徙此謂之下蔡今夀春府下蔡縣是也釋例以州來爲楚邑而又以延州來為呉邑誤矣其詳見吳地理夀春夀州
  
  本申國鄧州南陽縣在方城之內申息北門所以備中國
  
  古呂國今蔡州新蔡縣國語當成周之時南有荊蠻申呂其在穆王則有呂侯訓夏贖刑傳謂子重請取於申呂以爲賞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呂所以邑也是以為賦以御北方若取之是無申呂也晉鄭必至於漢蓋楚以方城爲固而申在方城之上呂在方城之下形勢綿絡實備北方要處
  鍾離十五年下同
  故鍾離子國後爲楚邊邑今濠州鍾離縣在淮之南
  
  汝州葉縣
  十六年
  水經注北肥水逕山桑縣又東積爲陂曰瑕陂陂水又東南逕瑕城南傳楚師還及瑕即此城也故京相璠曰瑕楚地山桑今亳州蒙城縣
  繁陽襄四年
  廣記潁昌府臨潁縣繁城鎮有繁陽亭
  十四年
  真州六合縣
  雩婁二十六年下同
  九江壽春記雲金明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有雩婁城堯之婁子城也又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婁之野期思陂今安豐軍芍陂是釋例安豐雩婁縣今入安豐軍
  
  釋例譙國鄼縣東北有棘亭今亳州鄼縣
  雲夢昭三年江南之夢定四年雲中
  楚之雲夢跨江南北
  雲夢辨
  禹貢曰雲土夢作又周禮正南曰荊州其澤藪曰雲瞢昭三年傳楚子與鄭伯田於江南之夢定四年傳楚子入於雲中雲夢之名澤其來尚矣按地理志江夏之西陵南郡之編縣有雲夢宮華容有雲夢澤郡國志雲竟陵城西大澤是也鄭康成曰雲夢在華容杜預雲南郡枝江縣西有雲夢城江夏安陸縣東南亦有雲夢城或曰南郡華容縣東南有巴丘湖江南之夢也又曰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樂史寰宇記曰雲夢澤半在江南半在江北其水中平土丘半出酈元水經謂自江陵東界為雲夢北為雲夢之藪穎逹謂雲夢一澤而每處有名者司馬相如子虛賦雲雲夢者方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穎逹又引左傳所稱雲中謂此澤亦得單稱雲單稱夢是雲夢一澤也特其疆界闊逺不可明指一處限而言之然諸儒疑禹貢有雲土夢作又及傳有雲中江南之夢之句遂分雲夢為二澤故沈括謂江南為夢江北為雲其筆談所載曰舊尚書曰雲夢土作又本朝太宗時得古本尚書作雲土夢作又詔改禹貢從古本孔安國注雲夢乏澤在江南不然也據左傳吳人入郢楚子渉睢濟江入於雲中王寢盜攻之以戈擊王王奔鄖楚子自郢西走渉睢則當出於江南後渉江入於雲中遂奔鄖鄖則今之安州渉江而後至雲入雲然後至鄖則雲在江北也左傳曰鄭伯如楚子産相楚子享之既享子産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杜預注云楚之雲夢跨江南北曰江南之夢則雲在江北明矣元豐中有郭思者能言漢沔間地理亦以謂江南為夢江北為雲予以左傳騐之思之説信然江南則今之公安石首建寜等縣江北則玉沙監利景陵等縣乃水之所委其地最下江南上浙水出稍髙方土而夢已作又矣此古本之爲允也以上皆筆談所記王雱又從而為之辭曰雲之地土見而已夢之地非特土見草木生之矣非特草木生之人有加工又之者矣草木生之謂作也加工又之謂又也嘗以上所引諸書載雲夢地理而證二者之説則沈辨失之拘王説失之鑿且如傳言䢵夫人棄鬭伯比於夢中䢵國今江北復州安陸之區則所棄之夢中近䢵國必無過江南而棄之之理是江北亦有夢非止囿於江南也孔安國謂雲夢之澤在江南此説亦失之然謂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為耕作畎畆之治解釋猶有古風故穎逹曰經之土字在二字之間者蓋史文兼上下也蘇軾雲古語如此猶曰𤣥纎縞雲爾蓋纎字居𤣥縞二色之間古文如此下語也意以謂土既見則可作又矣此又足以破王氏之説也必參考而精言則楚之雲夢跨江南北非止一隅如杜預釋左傳地理郡國寰宇水經諸書孔穎逹司馬相如之説皆爲得之要不必指北爲雲南爲夢也今江夏漢沔所會之地淵藪彌望水天一色自江北而言則監利玉沙竟陵之水極多自江南而言則華容石首公安之水亦匯吳分華容置監利縣監利在北而華容在南在南者帶洞庭青草在北者連大㵿白湖杜謂雲夢跨江南北指此信矣所謂九百里雲夢安知不指洞庭青草之屬而言之故今監利華容有大藪澤皆七澤之雲夢也
  昭四年下同
  釋例汝南新蔡縣東北有櫟亭今蔡州新蔡縣
  
  釋例此麻當在汝隂左右今潁昌縣
  夏汭
  沈尹射奔命於夏汭今漢水曲入江處
  乾谿六年
  亳州城父縣乾谿水在縣南五里
  章華七年
  水經注江陵縣東三湖湖則有章華臺臺髙十丈基廣十五丈韋昭以為章華亦地名
  不羮十一年
  釋例襄城縣東南有不羮城定陵縣西北有不羮亭襄城今汝州屬邑也定陵今潁昌之舞陽也二邑相近襄城東南即定陵西北之境楚子所城當以襄城為正意者亭近扵城故定陵之亭以是為名耳
  潁尾十二年
  壽春府西潁水口水經注蓋水之會淮也
  魚陂十三年下同
  水經注竟陵大城城傍有甘魚陂左傳公子黒肱為令尹次於魚陂者也竟陵縣今屬復州
  豫章
  楚師還自徐呉人敗諸豫章杜預注曰定二年楚人伐呉師於豫章呉人見舟於豫章而潛師於巢以軍楚師於豫章又柏舉之役四年呉人舍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此皆當在江北淮水南蓋後徙在江南豫章杜又雲豫章漢東江北地名則春秋豫章蓋在江北而今豫章隆興府非春秋之豫章也漢地理志豫章郡髙帝置第年代闊逺文字殘闕無從考見所徙年月耳按宋武帝討劉毅遣王鎮惡先襲至豫章口豫章口去江陵城二十里信知春秋豫章去江陵甚近今隆興蓋不相干
  十四年
  使鬬辛居鄖以無忘舊勲廣記雲今復州治景陵縣
  十九年下同
  遷隂於下隂隂亦曰上隂釋例南鄉隂縣今光化軍乾徳縣
  下隂
  水經注光化軍故下隂也則下隂去隂不逺矣
  城父
  大子建居於城父釋例襄城城父縣今汝州葉縣
  雞父二十三年
  釋例安豐縣南有雞備亭今安豐軍
  二十五年
  釋例南陽葉縣南有卷亭今汝州葉縣
  二十七年下同
  釋例廬江六縣西南潛城今安豐軍
  
  安豐窮谷沈尹戍與呉師遇於窮即此詳見水門
  容城定四年下同
  岳州華容縣
  大隧 直轅 冥阨
  定四年呉師伐楚舎舟淮汭吳乘舟從淮來過蔡而舍之自豫章與楚夾漢豫章漢東北地名後移扵江南置郡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㳂漢而與之上下遮使勿渡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以方城外人毀吳所舎舟還塞大隧直轅冥阨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方城自唐州比陽縣界至方城縣又至汝州葉縣大隧直轅𡨋阨三者杜雲漢東險道疑在信陽軍羅山縣界其縣界石城山甚險峻史記謂之冥阨魏攻之又呂氏春秋九塞冥阨其一焉其地與淮蔡接境在信陽軍東北一百二十里又東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吳人自淮而來過蔡而舎舟楚司馬戍欲扵此塞之也
  栢舉
  水經注舉水逕齊安郡西又南東歴赤亭下又分為二水南流注於江謂之舉洲春秋左傳吳楚陳於栢舉京相璠曰漢東地也夏有洰水或作舉齊安今黃州
  堂谿五年
  潁昌府郾城縣
  豐哀四年下同
  鄧州內鄉縣南有酆鄉
  三戶
  內鄉縣丹水鎮有三戶亭
  橐皋十二年
  釋例淮南逡遒縣東南槀澤亭合肥志浚遒城在廬州梁縣南三十里東南去橐皋六十里
  十六年下同
  釋例汝隂褒信縣西南有白亭今蔡州褒信縣西南
  
  漢爲慎縣故城在順昌府潁上縣西北
  汝隂田成十六年
  潁昌府
  淮北之田昭九年下同
  淮水北田宿亳蔡潁之地
  夷濮西田本陳地
  水經注沙水逕新陽縣北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東南逕城父縣西南枝津出焉俗謂之夷水也一水東注即濮水也夷濮西田在二水之西矣
  地名疑者一
  柤襄十年
  杜釋闕或曰彭城傳陽縣西北有柤水溝魯國薛縣西南有柤亭譙國攅縣治戱鄉皆去鍾離五百餘里非諸侯六日再會所至也或曰汝南安城縣西南有鍾離亭西平縣北有柤亭去偪陽近千里又非自會九日之所能滅國皆非也
  闕地五十有三
  沈鹿桓八年   郊郢十一年  夕室莊十九年下同
  絰皇     睽僖二十七年下同 蔿
  連穀二十八年   范文十年   大林十六年下同
  陽丘     訾枝    選
  阪髙     臨品    石谿
  仞      轑陽宣四年下同 烝野
  漳澨     臯滸    郔十一年下同
  楚邑     新石成十五年  巢十七年下同
  駕      釐     虺
  庸浦襄十三年   瑣昭五年下同  南懷
  汝清     中犫十三年下同 息舟
  訾梁     棘闈    訾
  宗丘十四年   長岸十七年  薳澨二十三年圉陽二十四年   州屈二十五年下同 茄
  丘皇     養昭三十年   南岡三十一年城口定四年   稷五年下同   軍祥
  麇      公壻之谿  脾洩
  負函哀四年下同  繒關









  呉地緫説
  大伯遜國去之荊蠻號曰勾呉荊蠻義之歸者千餘家爲呉大伯仲雍嗣之斷髮文身臝以為飾不與中國通蓋古揚州地也禹貢淮海惟揚州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厥土惟塗泥㳂於江海逹於淮泗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在天文星紀之次鬥牛之分辰居丑宮曰磨蝎其境襟三江帶五湖阻大海逹長淮自夀夢而下呉國愈大通於上國杜佑曰揚州人性輕揚地非形勢然長淮大江皆可拒守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卷三十>
  呉地釋名
  呉成七年
  吳故國周大伯之邑今平江府吳縣按闔廬城周迴三十里水陸十有二門平江蘇州
  鳩茲襄三年
  太平州蕪湖縣廣記雲本吳鳩茲地
  善道襄五年
  晉人將為吳會諸侯以其道逺故使魯衛先會呉於善道蓋徃會之也穀梁作善稻曰吳謂善伊謂稻緩號從中國名從主人范甯曰善稻呉地夷狄所號地形乃物類當從中國言之以教殊俗故不言伊緩而言善稻則善道之爲呉地灼然無疑而杜預釋例謂為闕地不知屬何國誤矣按阮勝之南兗州記盱眙縣是古善道在淮河南今盱眙軍是也扵呉為北境而距徐境之南且東諸侯之道故魯衛扵此會吳雲
  朱方昭四年
  鎮江府丹徒縣廣記雲春秋謂之朱方鎮江潤州
  襄三十一年
  常州晉陵縣有季札墓在縣北七十里
  延州來辯
  傳曰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杜預注延州來季札邑其釋例以州來為楚邑而延州來則附之呉地曰闕不知其處是以州來別為楚邑而延州來則自為吳之一邑也按延陵吳地在今之常州州來楚邑在今之夀春春秋經書吳入州來呉滅州來凡兩見焉公羊傳曰闔廬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呉國檀弓載孔子之言曰延陵季子吳之習於禮者也此延與州來二邑之辨其不可並為一明矣由左傳有延州來季子之言是使杜預惑焉而以延州來為吳之一邑嘗以經傳書州來事跡始末考之成公七年經書吳入州來則吳始以兵入之至襄三十一年傳雖以延州來冠季子之號然昭十二年楚靈王狩於州來州來蓋猶屬楚十三年經書吳滅州來扵此州來方爲呉所滅然二十三年傳言呉人伐州來楚奔命救州來又夫差時蔡成公自新蔡徙焉故州來亦曰下蔡則州來在楚實淮北要地吳雖曽入而滅之未必能守所以再伐焉而楚必救之也服䖍曰延延陵也州來邑名季子讓王位外延陵為大夫食邑州來傳家通言此義為允又按廣記雲州來呉取之封季札水經注吳季子始封延陵後邑州來故曰延州來二書所述與服䖍之説合以是言之延陵為季子封邑及季子讓國之延陵吳人尊禮焉以楚州來加其食邑春秋疆埸彼此所屬無常左傳曰延州來季子明季子並食此二邑意者若今帶遙郡之制耳蓋季子吳之望州來吳楚之要境吳以是封季子示重吳而制楚義或有焉固不可謂吳楚有兩州來而遂混延州來爲一也
  鵲岸昭五年
  廬州舒城縣有鵲岸渚
  檇李定十四年下同
  吳南境今嘉興府嘉興縣有檇李故城吳越扵此分境嘉興秀州
  
  闔廬還卒於陘去檇李七里則闔廬還國之道當為呉地釋例以爲越地疑非也
  夫椒哀元年
  平江府吳縣西南大湖中有椒山孔潁逹曰杜扵此注以椒為山名土地名以夫椒爲地名以戰必在山旁以山表地耳平江蓋吳地賈逵杜預以夫椒為越地非也
  九年
  揚州江都縣有此名韓江射陽今楚州山陽縣至末口入淮謂之韓江口邗音寒
  十二年
  泰州海陵縣
  笠澤十七年
  平江府吳江縣上承大湖更逕笠澤
  三十年
  隆興府分寜縣本艾縣地隆興洪州
  闕地四
  皋舟隘襄十四年呉險阨之道     房鍾昭六年
  哀十五年    頯黃氏十六年







  春秋分記卷三十
<經部,春秋類,春秋分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