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晚軒先生文集 (丁焰)/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晚軒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丁焰
1805年
卷三

[編輯]

王若曰。國家安危。係於用人。一君子進。則衆小人退。一小人進。而黨類乃熾。陰爲不善。陽欲揜之。假託公論。實濟私謀。竊弄威福。以拑制士林。屢失而不知悔。見非而不知違。復起趨。漸成禍基。終使人主孤立於上。豈不大可畏哉。自古帝王。能辨君子小人。以臻治理者誰與。終不能辨。以致亂亡者誰與。其或知而不能去。終至於顚覆者。又誰與。惟我東方。列聖相承。德化大行。紀綱振肅。宜氷炭薰蕕之不同器。而往在先朝。奸人或起。幾危宗社。言念及此。不勝寒心。豈聖明之不能辨而致此。抑亦關於時運而不能免者耶。逮予眇末。雖曰不明。羣賢布列。可無此憂。但世降俗末。習成澆漓。他日幸有奸黨潛熾。竊欺白日。阿附權門。欲售其術者。則其可防微善處。潛沮邪膽耶。舍忍縮首。以待釀成乎。何爲然後。上下信結。君臣義全。以圖萬世無虞之策乎。大抵人主之德。莫如仁明武。而予素乏焉。其於進退人物。不亦難乎。噫。紀綱不立。士習渝靡。亦當今之大患。則豈非謀國者之亦所當慮而思所以振整之耶。古人云治國如治病。其不知其病而欲藥之。不亦難乎。諸生博識經史。聞見必廣。必有能言是者。悉陳無隱。予將親覽焉。

臣對。臣聞小人之與君子。猶陽之有陰。迭爲消長。而其機實在於人主之明不明如何耳。是故。古昔哲主。不患有小人。而患吾之明有所不至也。所謂明者。非猜防畏備。惟事察察之謂也。湛萬理之源。辨是非之歸。公好惡信賞罰。凡可以服人心而已。雖有壬人。孰能施其術者哉。恭惟主上殿下聰明睿知。赫然有臨。於賢則任之不貳。於邪則去之不疑。朝著肅穆。固無奸穢側足於其間。而今乃進臣等於庭。親灑宸翰。特詳於小人之禍。而詢以預待之道。其難其愼之意。溢於言外。其所以感激愚衷者至矣。敢以淺末之見。對揚休命之萬一。臣伏讀聖策。曰國家安危。豈不大可畏哉。臣謂自古小人之誤君敗國者。率皆職諒善背以示可信。故其始也。未嘗不由於得其君而行其志也。不幸而人君罔或致察焉。則僭始旣涵。忠邪混跡。詐信莫辨。終至於掣其柄而自操之。則人主雖或覺焉。而運動弛張。且不能自由矣。彼方且自以爲得。顔厚而不知恥矣。尙何聽其自悔而自遠哉。是則致禍者雖小人。而使小人至於此者。君心之蔽也。詩曰式遏譴綣。伏願殿下留心焉。臣伏讀聖策。曰自古帝王。終至顚覆者又誰與。臣聞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則辨君子小人。以臻治理者。非三代以上聖人。不足以語此。翕受敷施。而九德咸事。流放竄殛。而四凶服罪。此唐虞之際。所以一吁一咈。而陶雍煕之治者也。夏之籲俊。而有謀面之戒。商之敷求。而有不匡之刑。勿用憸人。其惟吉士。見於周書者。又盡詳焉。此三代之盛。後世莫能及者也。若夫秦之於斯,高。漢之於弘,石。唐之於楊,李,盧,裵。宋之於王,蔡,賈,韓。或惑之而不能辨。或知之而不能去。其所以致亂亡顚覆者。前後一輟。則其君之明暗爲如何哉。書曰。終始愼厥與。惟明後。伏願殿下留神焉。臣伏讀聖策。曰惟我東方。不能免者耶。臣謂小人之在治世。固不敢萌其狂猜之心。而少間得乘其幾會。則或逞其邪謀。雖聖帝明王。固不得以逆也。此四凶之所以混於堯朝。三叔之所以得監於殷。而四罪之施。東征之擧。竟貽於舜與周公者也。方先朝極治之時。明明在上。穆穆在下。小人革面。上同乎治。而先王方且包容徧覆。渾善頑同歸於化矣。曷甞曲爲之防。而累同寅之治乎。是以奸人雖起。而終不足定矣。是豈聖明之有所不及而有以致之乎。伏願殿下。以先王之心爲心。而又以是懲毖焉。臣伏讀聖策。曰逮予眇末不亦難乎。臣奉讀再三。有以見制治未亂。保邦未危之盛心。而欲別爲一說。以效殿下之問。則臣之愚慮。有所不及。而竊於聖問中。上下信結。君臣義全雲者。深有所感焉。夫信義者。人性中固有之理。而克綏厥猷者。在上者之責也。書曰。作周孚先。殿下誠能以此爲心。則其所以防微善處。潛沮邪膽者。奚待臣言之贅乎。伏願殿下。致思焉。臣伏讀聖策。曰紀綱不立思所以振整之耶。夫振紀綱則在於威信。正士習則在於敎化。詩曰。勉勉我王。綱紀四方。又曰愷悌君子。何不作人。此在殿下加意焉耳。臣伏讀聖策。曰古人云治國如治病予將親覽焉。殿下之言。卽殷宗命傅說之意也。而及於芻蕘。尤見其求言之益切也。臣初無奇才異能。隨行而入。姑不敢仰揆淵衷。尙何有瞑眩之藥。可以中殿下之病乎。但殿下之問。詳於防小人。而不及於進君子。夫君子進。則小人不足憂矣。孔子曰。取人以身。臯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傅說曰。後從諫則聖。臣之所引。散而不一。辭且鄙拙。固不足以仰塵睿覽。而平日之所欲陳者。故於此而覼縷焉。伏願殿下。少垂覽焉。臣不勝兢惶之至。謹昧死以達。

[編輯]

晦齋伸寃䟽

[編輯]

臣等伏以世道之汙隆。文運之亨屯。未嘗不相關。而任世道之責者。必以文敎爲先。我朝文治二百年於玆。而崇奬義理之學。至近世而益眷眷焉。特未暇於表章之典。方有待於斯。今者亦已久矣。不幸國家多事。內賊汚穢儒紳。外寇焚蕩學校。十數年間。禮樂文物。無復前日之舊。而文運之衰。未有甚於此時也。循環往復。雖理勢之必然。而氣數之或然者。當有人力勝之矣。凡干扶衰之策。其可置之尋常而莫之恤乎。殿下承艱大之業。臨御以來。動遭盤錯。憂勤固多。而盛烈亦非一二。故非常之擧。必以望於殿下。如削勳一事。爲國人最所稱道者。葢以乙巳僞勳。雖已暴揚。而先朝帶礪之盟如昨。豈以擧朝經旬伏闕之請。而勉強從之者乎。必其得於耳目之詳而鬱於宸衷者。宜亦久矣。故能斷然鐫罷。以快神人之憤。自是人心正而天理得。一時寃死之魂。始瞑目於地下矣。今且數十年。而一哉之王心。猶以李彥迪。不克救正。謂非其人。而不可忝廟。夫從祀之請。事關重大。士林中固且擬議。旣久而後。乃敢䟽達。初賜之答曰。重事。難以輕擧。此則聞命矣。至於開視彥迪之事。則臣等所未曉也。聖度包容。不輕棄人。況於彥迪乎。彥迪。嘗蒙殊異之寵。想已感泣於冥冥之中矣。今一朝而疵吝輒出。是必聞於上者前後二人不。然特出於欲得其詳而與之之盛心也。不直則道不見。誠如聖敎也。臣等地偏生晩。事難徵實。聖明旣因所聞而直之。臣等有何所見而現之乎。竊伏思之。人之宇量有寬狹。見識有淺深。處危亂之朝。慷慨憤惋。一言而招拂。至罹害者。人固喜其直節。周旋懇惻。審緩急於顚沛之頃。不屑屑於近者。人反惑焉。鮮知其洪量。乙巳之禍。雖有克難之才。決不能容其力矣。仁廟賓天。尹任入侍。讒賊藉口。乘機階亂。捏爲廢立之說。媒孽於王室。羣邪羅織。慈殿投杼。遂喪之勢。欺天而勝天。擧朝惶惑。初莫知其端倪。雖或意其必無。何暇做去就於其間乎。旣在其位。參鞫何可避乎。推鞠本出於恤刑之意。未必死也。聞其獄官急於取服。厚贈五百。不服而徑死者。多訊杖用。較正之啓。非彥迪。其能爲之乎。忠順堂引對之日。彥迪獨進曰。專心於所事者。不爲深罪。其日同參之錄。力辭以無功。過此則惟決於一死。而無復可爲者矣。聖人亦有大貞凶小貞吉之戒。死其可輕哉。彥迪志存經濟。又際遭遇之隆。而自中廟時。爲養乞外。在朝日少。乙巳仁廟哀疚中。屢降召命。力疾趨朝。未幾旋遭荊湖之慟。皇皇罔措之際。禍起不測。彥迪以兩朝元老。黽勉從事。雖病母在床。而歲除不得歸省。豈於主少國危之時。始負門閭之望。而貪戀不去者乎。自古及今。爲人臣而勤事忠亮者。多見其人矣。志在天下國家者。絶無而僅有。彥迪不以已然之故。而忘國家之大計。超然若處無事之朝。勤懇於章奏之間者。惟啓迪輔導一事。開悟君心。亦非去禍之本乎。議者固以彥迪。不能早退於兩尹搆釁之日爲歉者。人臣進退。若但如此。而在列者皆有是心。則爲人君而得忠藎之用者。幾何時乎。嗚呼。彥迪以營救逆賊。得罪於當時。以不救無罪。見疑於聖明。臣等竊料。彥迪之魂。寧安於塞外。而不安於廟庭也。彥迪學問造詣。非臣等所可量論也。心跡大槩。爲人所嘆服者如此。伏願殿下更加察焉。李滉篤信聖賢之學。最好程朱之書。得見彥迪遺書。宛然若出於程朱之筆。心悅而誠服。非阿其所好而過爲推尊者也。殿下一言而此二人者。便作議論中人。竊恐士之趨向。或怠於所從也。伏願殿下諒察焉。臣等南鄙陋儒也。䟽陳獨後於人。而辭且未瑩。聊備殿下之博採。豈敢必聆兪音。臣等不勝惶恐之至。謹昧死以聞。

湖南儒生自明䟽

[編輯]

臣等伏以雪人之寃。出於公。稱己之寃。由於私。出於公者。猶不得伸。由於私者。豈易自明。然在先王朝之事。雖未蒙快從。在殿下時之事。豈遂默默。自納於不測之誅乎。國朝儒先。道統相承。炳如日星。學者倚墻窺庭。得其門者葢寡。以臣等。爲擯斥李彥迪者。是論者自汙其口也。昧之於君父之前可乎。臣等本意。初欲伸救成渾。而成渾之所就正者。莫近於李滉。李滉之所尊尙者李彥迪。則擯斥之雲。雖兒童走卒。豈信其然乎。論人善惡。必於其倫。朱季友著書。直毀濂洛關閩之說。是大段無狀底人。聲罪杖之。其罰猶輕。論者以臣等。方諸季友而有甚焉。殿下遑遑罔極之中。汎允其請。臣等未知死所也。盧守愼才識高明。親承提誨於李彥迪。而稱之曰三韓心學。惟先生有之。其挽李滉詞曰。淵源宋賢四。統緖國儒三。因押三字爲句。不悉數而無嫌。臣等因撰四句爲對。窘於剩而姑闕。其於大賢。誠不足爲加損故也。嗚呼。是未必殿下之意。而迫於職競之人。聖明之下。誰敢有復言者乎。臣等晩生南服。竊聞崔永慶被鞠之日。非無至親篤友。坐視其死。而無敢有爭之者。事定後。嶺南儒生。始抗章以枉殺山人。歸獄於成渾鄭澈。此二人者。豈誠殺永慶乎。實永慶自不能少待爾。只以未救其死爲殺。則與至親篤友爲一間耳。況成渾初不干獄事者乎。咸稱其寃。不亦宜乎。臣等不自量力。當國家危亂之際。竝生爲伸救之計。則臣等之罪也。聖人嚴賞罰功罪之實。好生之德。常貫乎其中。又必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臣等所望於殿下者。非特爲臣等計也。欲殿下以淸明純粹之資。立鑑空衡平之體。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民自以不寃。伏願殿下察納焉。

民瘼䟽代方伯作

[編輯]

臣伏以使臣之務。惟在乎宣上德而達下情。苟但以宣布敎條。考課殿最。爲能盡職。而不以蘇殘袪弊。振民善俗。爲能稱職。則其何以奉揚治化。而保固邦本乎。故非有才德恩威素協人望者。不足以當之。如臣者迂愚戇拙。本無寸長。歷官中外。已試罔功。辜恩負國。死有餘罪。惟是奔走服役。盡心民事。爲灑愆贖罪之萬一。是以每聞方面之命。惟惶懼屛息。如不自容。而卒不敢辭者。誠以一得之見。欲盡於州縣之間也。然自按道以來。夙夜憂勤。勉竭駑鈍者。凡幾閱月。而於所謂蘇殘祛弊振民善俗者。蓋蔑如也。豈非才不足以當之而然也。容有厚事不當處。而必待於上者乎。臣竊惟國家之有湖南。猶中國之有荊揚也。財賦之辦。兵衛之備。率多於是乎取焉。誠國家之府庫。南紀之保障也。強弱虗實。形勢所繫。豈不重且急哉。切宜藏富蓄銳。以待不虞。豈可竭材殫力。先困其本乎。今者巡歷旣徧。採察旣多。州縣之積弊。軍民之痼病。昔固耳聞。而今焉目擊。昔固口誦。而今焉心怵。葢所見益切。則所感益深矣。臣未知殿下深居軫念。亦如臣之今日乎。而況風俗壞敗。人心渝薄。詞訟之間。敗常干紀者。十常八九。姑擧其大者。則以父求殺子者二。官吏毒殺地主者二。歐母者二。子訴母者五。殺人者二十四。強姦者六。歐辱嫡母者一。子斷母指者一。弟咬兄指者一。凡以弟訴兄者。以妻背夫者。以姪訴叔者。姑姊妹族黨相狙詰爭訴者。不可勝言。臣每於決遣之際。僾然哽咽。食不能下。私自語曰。以如今主張敎化之日。而無復人理。至於此極何耶。旣而思其故。則以如是憔悴窮蹙之民。而責以人理。吁亦難矣。尙何望得其力於親上死長之際乎。而主宣化者。亦不得辭其責矣。以此益知輔保方面。果非如臣之比所能爲也。旣叨重寄。狼狽失措。不得已復出於迂遠之策矣。孟子曰。有恆産者。有恆心。無恆産者。無恆心。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王者之政。固如是而已焉。有剝割其民。而望其有恆心乎。我國之民。有恆産者無幾。而常賦之外。征徭煩重。名色科斂。交迫橫侵。加以兵役之苦。妨農奪時。閑暇之日。而有同繹騷之時。鎭將邊吏。徵索苛暴。又有不能堪者。遂致逃丁逋租。卒歲幾何。而荒田之稅。虗簿之責。薦加於見存之民。賣田鬻畜。以苟目前。幾何其不遂與俱去乎。君門九重。堂下千里。築塞寃鬱。無與踈決。則將見一路枵然。而國非其國矣。豈不大可慮哉。昔宋之儒臣於應詔封事。首言國家之大務。莫大於恤民。恤民之實。在於省賦。古今爲策。豈有出於此者乎。臣愚以爲一番經理。正在此時。然後人心可正。民生可安。而國勢可保無虞矣。臣未知殿下苞桑之計。其亦及此矣乎。臣性執而愚。學誤而固。前日旣嘗啓稟。初不計擧論。而區區螻蟻之誠。自住不得。誠以不如是。無以寬一分於民。而副殿下渴治之心矣。以是乃敢先於郡邑之間。凡可爲民之病者。旣以一切釐革。而其他數在經費。事關沿革者。條目亦多。臣不敢獨任偏見。乃與守令之有識慮者。相議契勘。畫一以上萬一。殿下擇而施行焉。則猶所謂蘇殘袪弊。或庶幾焉。而振民善俗之效行可言矣。嘗觀先儒之言。曰天下之事必須變。大變則大益。小變則小益。大抵更變之事。未見其利。而徒有煩擾之弊者。則固未可輕議。若分明是民蒙其澤。而不害於事體者。則殿下亦何憚而不爲乎。抑嘗思之。親民之官。莫切於守令。而守令未必皆得其人。要擇一監司而已。古之人葢有攬轡澄淸者矣。如得威望素著。器局峻整者授之。則其精神風采。不待臧否。而部下自肅。各效其職矣。但今之監司。一歲而易。未究利病之源。未盡撫摩之方。束裝待期。何暇責效。臣意以爲更遲一期。俾展施措。而又與兵使水使。同心共力。以修武備。以養兵力。而寬恤之意。常存警飭之中。則庶有維持鞏固之勢。而非復如前日之虛踈玩弛也。伏願殿下。留神省察。斷以睿筭。特賜開允。以爲一方之幸。不勝幸甚。無任勤懇之至。謹昧死以聞。

[編輯]

與盧察訪守訥

[編輯]

昨蒙委饋錦鱗。此實川魚之美者也。膾其一。炙其一。烹其一。味各不同。其悅於病口愈深。若沉痾之去體。郵廚供進。亦如是乎。思想及此。故敢且告之。不宣。

答安察訪昌國

[編輯]

前蒙遠過。從容晨夕。感幸迨極。所託不腆文字。乃於還旆。翼日草畢。雖引日爲之。只益拙矣。故付來使寄上。近見高淳昌霽峯所製碣銘。甚得體。舍此何求。以此爲行狀。脫落陋銘往求。幸甚幸甚。吾非虗讓。入石文字。非老於文墨者不能。僕之爲此。豈不大可笑乎。望須照諒。眼病日甚。未得考見古文。鄙俚之甚。更冀亮察。行狀元草姑留。以待推還。

寄孫兒

[編輯]

汝之讀書。不必拘於課限。平心讀之。若急迫讀數。恐反成疾也。雖曰勉強學問。好讀書者。亦寡矣。不知味則不好也。故相洪彥弼。授子暹相公史略。讀畢。又令讀之。如是者四。終令成誦。父子文章。發自史略雲矣。國家興亡。君臣賢否。人物出處。瞭然於心目之間。此第一義也。一圈之下一二行記事者。不必數讀也。半張一張記事處。是作傳法乎。後學年少輩。先要聯句。甚害事也。知作行文。終必成才。須於史略一書。如鑿井見泉。期以年月。可也。毋忽毋忽。

與鄭吏判

[編輯]

謹問令候何如。懷仰舊儀。老境益切。焰。齒髮日催。一步須筇。異日瞻拜。是望外也。冐昧惶悚。前縣監丁至。先師舍人公之子也。少從遐裔。生業蔑如。今其慈親年俯八十。貧無以爲養。旅寓京中。欲乞一縣而無因。憫迫之情。誰得以知之。此人居官謹勤。已有聲蹟。自能堪受縣寄。況其先人未及霈澤。而卒於海島。昭雪之後。褒典無及焉。一家窮困。知恤者鮮矣。豈非事遠而忘之耶。適今閣下持衡。倘念及此。擬議之際。必有所先後焉。便途有闕。特賜恩憐何如。焰衰朽微瑣之人。非平素慕恃之深。何敢乃爾。僭瀆之罪。惟令慈裁之。不勝區區之至。

答梁丹城而敏

[編輯]

我書自此去。君書自彼來。亂離後千裡面目。此已足矣。但聞君遭火災。至於爇鬚。我患腰痛。方出死之路頭。相期只在泉下。復有何望。來書擬爲面目。置之壁間。此書且達。應不恨於前書之見燒也。力病手草。所希好保殘齡。脈脈不宣。

答辛府使

[編輯]

民焰老病無狀。猥承下書。不勝感懼之至。明府悃愊。聞於人者有素。一邑咸仰德政。至勤弊瘼之問。未聞有陳達者。豈可無言者乎。而久弊多端。實未能言者。民常慨歎。無便一進以聽處分。大抵大同之役。甚便於民。列邑稍稍有行之者。吾鄕特以用事之輩。沮抑不行。許多名色。種種科督。不時出定。一夫一匹之催。無月無之。民甚苦之。今因賜問之辱。無以仰答。姑以此報塞殊遇。伏願察納。病困氣短。不暇他及。

雜著

[編輯]

竹樹書院諭縣學者

[編輯]

靜菴先生之祠。今且成矣。將以月二十一日。奉安位牌於祠室。諸生其洗心易慮。以來奔走哉。但其營立之意。不可不先講之。故輒忘其凡陋而爲一說。懇懇爲諸生道也。不知其果信否乎。竊惟孔子之道。如元氣之在天地間。不可一日而離焉者也。是以。古之聖人。建設學校。遍諸天下。俾萬世王祀無窮。欲人之知尊其道者至矣。世降學廢。道術不明。士游於其間。而莫知其所由。然則其或玩而侮之者。亦有之矣。然而一有得其道者雖一二於萬分。而如有一行之修蹇。一節之可尙。則亦莫不歆羨而稱歎之。蓋其秉彝好德之心。終有所不泯而然也。況其所得。非特一二於萬分者乎。祠學之設。非有所加於鄕學也。葢爲先哲之已往者。或以其鄕。或以其寓而立祠。以致尊奉之意。而因爲學者藏修之所。欲學者新其耳目。而提拂其舊習。幸而不至於玩而侮之爾。吾東方舊無書院。近自周先生倡之。而又得儒宗。張大其規模。厥後建置。又非一所。而主張之人。皆士林所信向者。故志學之士。稍有所嚮望。而性理之說。絶於學者之口。數十年之後。周程張朱之書。盛行於世。玆未必不由書院啓之也。綾之爲縣。山明而水秀。間有文學之士出於其間。而如吾靜菴先生者。嘗謫於此。庶學者有所矜式。而卒至於甚不幸焉。則爲士子無窮之恨。其有旣乎。昔屈原沈湘。楚人爲之競渡。介子焚綿。時人爲之寒食。其忠憤介節。猶有稱思於後世而不能忘。而況於先生。其眞所謂知尊夫子者乎。祠宇之立。葢不得不爾也。祠宇旣不得不立。則書院之所宜有而不可廢者固也。書院旣不可廢。則游於中者。其可以尋常視之。而漠然無所興感者乎。吾聞玉川精舍。有試才之規。而今不暇焉。姑以此先之。知當有以起諸生之訟者矣。然所以望於諸生者。不其厚且大乎。昔者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墻。使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廢。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蓋僅有存者。擧善者留之。而非其人者自退。諸生相與振奮激勵。常思所以處此者固非偶然。而必其身於修士。則因循苟且之輩。自不容於其間。而向所謂新其耳目。提拂其舊習者。豈不於此而驗耶。諸生其亦念之哉。

上方伯請建玉溪書院

[編輯]

生等伏以秉彝好德。出於天理之自然。而人心之所不能自已者也。是故。盡同然之理者。必有以感同然之心。生而歆豔之。死而至於崇奉之。是豈千百人之心。私於一人而爲之哉。所謂好德之良心。不期而然者也。故判書盧公。深沈德量。固已見重一世。而吾鄕人覿德。最深且久。葢有他人所不能及知者矣。公之少也。受學於吾鄕斯文安先生之門。而鄕之朋士。得與從游。自當時皆自以爲不可及。狎而敬之。畏而愛之。瞷之熟而悅之深矣。及其出爲世用。而往來經由之便。亦嘗在於是府。故鄕士之相知者。無歲不相從。而數十年間。未嘗見其德履之或變。所養者益熟焉。則非懋於克念之功者。能如是乎。天喪斯文。不幸而奄忽焉。其爲樑摧之慟。曷其能已。生等方欲建院立祠。以寓尊尙之意而瞻思焉。顧以事在一鄕。不由於在上者之頷可。則人亦未必信其爲。而工役之費。況難辦於私者乎。且非不知此事體面重大。不容輕擧。而汲汲於爲此者。抑有意焉。恭惟閤下好賢愛士。諭於士夫之心者有素。而於吾公未必無一日之雅。則談論之間。一芝一蘭。其臭味。應不相遠矣。此乘之會。意其在此。不審閤下以爲何如。生等瞢學淺識。固未足以論公之世。且以狂僭之說。爲閤下請焉。竊嘗思之。公雖由科第出身。其學也曰記誦未也。曰詞章未也。不見其有講習之勞。而能發明聖賢之底蘊。則所務者非徒博也。不見其雕鐫之功。而發於程文者。亦要其有實用。則所尙者非空言也。不必矜持而心未嘗放。不必端斂而體未嘗肆。不有意於謹言而發於口者。無蔓辭焉。不有意於修行而施於爲者。無苟擧焉。處世應物。不露圭角。渾厚溫醇。未易涯涘而發於光輝者。有不得而掩者。殆所謂默而成之。不言而存者歟。然而曠度宏量。謙退不伐。一時名道學者。莫不歷訪而事友之。至其所以爲受用者。則疑別有自得處。而亦未嘗語人也。平生仕宦多任外寄。而且以常調自處。不敢涯異於人。故譽望雖隆。而未必知其所資之深也。朝夕擬以公輔。而亦未必目爲儒宗也。君子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生等之不知宜矣。不知如何而可謂之好學。如何而可謂之成德乎。生等之以是觀公而稱思者。非阿其所好也。非故爲好事也。乃其所見者然也。雖然。此特論其所存者。今其諸孤創鉅痛深。雖未及紀次之事。而宜必有狀其行者。闡揚其幽微。則生等之言。始訂其不誣也。閤下其亦信否。第念吾東方書院之說。古所未聞。而肇自我國朝。其始也創見而誇美之。固以爲昭代之盛事矣。其後踵以爲之者。又不知其幾所。則人情貴耳而輕目。在古則未爲不可。在今則或爲不然。事久而翫。情狃而衰。已有議其不可爲者。則吾道盛衰之機。未必不由是而知之。爲吾徒者。豈不寒心矣乎。當此之時。閣下苟以此爲出於摹倣之爲。而不留意。則生等亦何所望哉。況府是南中雄邑。士子之多。示諸州爲最。而學校之外。迨未有藏修之所。則凡干右文之事。其不係於方面之寄者。閤下誠能不以爲不可。則晦齋書院者。乃前監司沈相公所寘力者也。取其見成措置行下。不勝幸甚。

丁酉通諭檄

[編輯]

至於主上。自將向都城。其爲臣子者。其可寢食私室。觀勢之自至如何而已矣乎。

犒天將文

[編輯]

蠢爾倭奴。負固扶桑。不曰朝鮮。天子之疆。駕海壓境。曾是不意。事迫圖存。且須出避。避將何之。周道如砥。控於大邦。王赫斯怒。矯矯虎臣。是申是甫。桓桓於征。自天子所。迅掃箕都。如雷如電。餘威所及。松京底寧。兇酋屛息。漢陽竊據。駐師閱月。萬全無遽。固所不治。引誘使去。宗社可安。羞辱且置。俾我生靈。且有遺類。閫外制命。此或便宜。抑不可縱。彼詐而欺。南裔引領。王師勿遲。萬竈豼貅。曷飮食之。君子至止。言觀其旂。壺漿宿設。不旨不時。無曰菲薄。遠人之情。振旅閑閑。復命帝庭。百年東土。萬口丹靑。𠺜我東人。無廢聖經。爾之得生。非以甲兵。侯度益虔。吾王之誠。海外有截。天子之靈。

高秀才傅楫字說

[編輯]

余嘗念心之爲物。把促不定。雖學者喚醒提掇。猶患工夫間斷。況於他技乎。執其道而心不容放者。予於篙師見之矣。篙師操舟。寄人性命。洪濤巨浪之中。蕩槳沿洄。雖欲一念怠忽。不可得也。以是利涉大川。如履平地。人見楫之運。而不見心之妙也。朱子曰。撐船須用篙。喫飯須使匙。不理會心。是不用篙不使匙之謂也。發明心學切要之言也。及讀殷宗命傅說之辭。則曰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繼之曰啓乃心。沃朕心。可見倚任之誠切。而其非特在傅說之心。未嘗不嘆服其天資甚高。甘盤之學。不但在於文字間也。精神所感。帝賚良弼。契合昭融。宛若虞庭之都兪。爲後世歆豔慕用。至於取以爲名字者有之。未必知其要之在於心也。高君傅楫。顧名思義。請余易其字。因請畢其說。予謂高宗之於傅說。旣爲之用。然後有楫之喩。未當其任而等待之。則亦虛設爾。姑取其心。而字之曰君平。如求實用。自君之胸海始。君以爲如何。

萬曆丙午新正之二日。晩軒老叟書。

[編輯]

厚倫成俗契序

[編輯]

秉彝好德之心。無古今之異。而人所同得者。叔季以來。學校廢而無管攝人心。呂氏鄕約之書。所以作也。其行於世。必有時而顯晦。在吾東則嘉靖己卯年間。固嘗修擧矣。未免有喜事者。參錯於其間。以致禍敗。厥後屢欲修擧。而不敢必行。雖有所畏而然。而然其秉彜之心。未嘗亡也。國家經亂。人心渙散。鄕無善俗。有識寒心。近有鄕里中舊業文字者數輩。慨然思古。其相與往來者。無慮十八九人。結爲契好。以勸勉規戒之意。嚴其條約。其爲之兆也。有可觀者焉。豈非根於秉彜之心者乎。抑嘗思之。夫所謂契者。必同心同德。乃可行之無廢也。古亦有修契事者。雖但爲文酒之會。觴詠之間。風流氣槩有相似者。無齟齬於其聞者也。況以行誼相求。可不謹於始乎。雖或有未學者。須於講信修睦之日。丁寧相告語。期於自新。則爲益多矣。老病昏耄。所可言者。忘之久矣。猶相率請名其契。欲以厚倫成俗。副塞厚望。未知可否。因書其意而歸雲。

知今堂序

[編輯]

萬曆三十年壬寅冬。知今書舍成。學者五六人。綿力僝功。亦非偶然矣。梯谷舊無書局。子弟生而不知學者多焉。李君景引。居家晩年。授職不仕。有來者親屬數輩。無館可接。同爨而敎之者。已有年矣。經營之謀。實由於此。而有志竟成。其亦幸矣。自今以往。只在學者立志之遠近。用力之勤懈。而堂之興廢係焉。知今之扁。正學者所宜致思焉。抑嘗思之。朱子在南康。以唐人李渤之居。爲流芳之地。就建書院。古人景賢好德之心。於風聲所樹之地。特爲之眷戀焉。今於是乎爲藏修之所。而不知曾有行誼之表著者。始居於是可乎。里乃古居寧地也。麗末門下侍中李凌幹嘗致仕焉。公麗之忠臣也。忠宣王嘗以幸姬賜侍中公。置之別室莫敢犯。久從忠宣王在元。爲盤纏別監。同事者皆致富。公獨淸苦自勵。冬月。破衫單袴。不私一錢。及王竄吐蕃。公懷金。潛附驛吏獻王。王及從臣。賴以不乏。王薨。奉柩東歸。號呼跋涉。勤苦備至。入我朝。我曾祖諱旱雨。卽侍中之外玄孫也。天性孝友。監司以聞曰。某孝友特至。頒令前。自設家廟。制度一從朱子家禮。當祭必哭泣盡哀。事死如事生。鄕里取其成法。成俗之效現著。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敍用何如。特授承仕郞豊儲倉副丞。其終也。且以奉先厚倫之意。嚴條訓以遺子孫。累世遵奉。人稱禮法。梯谷後。復有相繼以文顯者。將大振家聲。不幸皆早世。如吾無行者。墜失遺訓。何以昭其光。後生耳目之所未逮久矣。玆敢錄而示之。庶幾無悔於當初擇里之不暇也。景引旣取晦菴規訓。揭諸窓壁。若予者老而無述。不敢迂引聖謨。不揆言耄。爲自邇自卑之地。爲諸生告焉。世之學者。專事科文。猶未免困於場屋者。亦是知見未到。不中掌擧者之意也。若要知見長進。必讀經史子書。淹貫體認。世道汙隆。人事得失。瞭然於胸中。然後爲文以應之。則非但決科之利。實乃遠到之需也。不然剽掠裝綴。以覬僥倖者。擧子中最下者也。諸生年富力強。不爲則已。爲則必要其成。毋負父師。上帝臨汝。旣作長句一律。因爲之序。

[編輯]

博淵亭記

[編輯]

洛之水橫截鶉墟。界分左右。一源之派。縈廻控引。方國家太平之日。占形便置亭榭。侈於江之上下流者。凡以十七數焉。曾於周愼齋記攬秀中詳矣。而江山之勝。風景之麗。取以爲揭。描諸聲畫尙矣。徂自寇入。蕩然無復形㨾。寇退而摠兵金公搆亭於斯干。其想像太平。而先以是爲飾者乎。第其扁亭。不於其所有事。而迂以博淵爲名。徵文不於搢紳巨擘。而枉托韋布廢棄之物。是適足以起人之爭端。而只低了高亭聲價。豈可容易僭爲之說乎。猶不敢辜負厚望而試思之。則這箇天淵。本以形容聖德之體段。實不外乎心目之快活。命名之意。亦別於江山之勝。風景之麗者矣。登斯亭也。俯仰憑虛。乍覺此身已在物表。不待澡雪而外緣自無。此何等境界。此何等氣像耶。然則聖德之體段。心目之快活。淺深雖殊。而亦一路逕也。嘗聞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前輩以此爲宋室南渡後名言。若愛錢惜命者。物慾害之也。相公好賢樂善。出於天性。名流亦相許可。分符劇邑。淸政如水。吏畏而民安。仗節轅門。威肅於霜。令行而禁止。功高一世。秩峻正卿。緩急之間。人皆有所恃焉。此葢相公之所已能者也。今因亭扁。顧名思義。爲進步之地。則民敬信悅。固未可易言。而所資應亦不少矣。昔橫渠張氏。早說孫吳。范文正公因勸讀中庸。令掇中庸之語爲扁。而俾余爲之記。記固不敢承命。授中庸一篇。使讀而聽之。則亦何敢多議焉。姑書此歸之雲。

止隅亭記

[編輯]

余友李景引。其居負隅。就隅之斷厓。拓土而平之。可坐數十人。緣厓卉木不䟽滌。儘敎岑蔚。置茅棟。扁以止隅。揭沈仁祚額字。固取夫孔子說詩之意。而狀其體段。何其著題耶。與世之虗夸以自號者。大相遠矣。雖然。止隅者。守林之鳥也。景引之自居如是。而人豈以凡鳥視景引哉。景引自爲秀才時。已有出林之翮。期以遠到。其處也九臯之鶴。其出則朝陽之鳳。其終未必著題也。旣而薦授司饔院參奉。暫仕而退。終養老母。烏鳥之情。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年且衰而除馬官。只謝恩命。譽聞益彰。超授刑部郞官。私竊有僥冐之嫌。而不得不趨謝。裝束甚窘。遷延遂過限。是皆未嘗意必而事勢自如此。始知止隅之著題。如天造地設。不可易也。年之未達。名若祟之。道之以臧。名實完之。知景引者。無如我之詳。觀其平生。無慕乎外。陟隅而望。元堂盤乎東南。實其外氏之松楸。而其先子托焉。瞻思之近且切。人子之所願欲也。城山圍於西南。其體勢髣髴乎國都之南山。悠然見之而成趣。環隅之傍。皆其度內。有麥隴焉。有綿田焉。有稻田焉。直隅之下。澗流源源。名以活溪。小鮮之可烹者。不絶種焉。棲息之資。於是乎取焉。奉祭祀。供賓客。必盡其誠。不問其有無。故用常不足。取諸公私。如己之有。無少吝意。涯分已定。無有加損。不言人過失。而人議己者亦少。止隅之著題。要其終而益可見矣。如使君高蹈遠引。則雖以頭流爲隅而止之。其不著題者。應亦多矣。晩軒老人丁君晦。力病而爲之記。幸同志者。取而看焉。

百拙軒記

[編輯]

孔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爲之也難。況以深造之方。扁其居。揭之楣間。而不顧名思義者乎。古之人。謙以處己。不敢自任。而亦不肎放下退托於不逮之資。以爲號而實自勉焉者。多有之矣。金上舍宣。鄕之修士也。方以立揚爲志業。而以百拙名其軒。請余爲之記。余惟拙非道之臧也。書曰。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上舍豈固爲安而甘處乎其中。爲終焉之計者乎。就其所數拙十者言之。有非拙而謂拙者。有宜拙而謂拙者。余病奄奄。未暇面稟。姑反其說而謬答之曰。爲人後而入其室。可無急於堂搆。則非維鳩之拙也。聊自活而困征徭。且不關於墾拓。則非謀生之拙也。好讀書。不求甚解。陶靖節之自許也。有道者未嘗善書。程夫子之戒人也。伐德傷性觴政。惟恐其不拙也。人累科擧俳優。不欲其不拙也。視志而交。過我門我不憾。非交之拙也。逐人面上。無可說便不說。非言之拙也。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名宜拙也。玩物適情。信手忘機。棊宜拙也。凡此無非日休之地。而枉扁以心勞之拙。玆豈非向所謂退托自勉者乎。況花木裝其懷。風月融其神。有他人說不到處。而記須作者爲之。今且徵於拙手。余固拙也。恐人之並子笑爲拙也。安得與子相對乎軒窓。以畢其說乎。

[編輯]

司訟錄跋

[編輯]

金侯伯幹。於事不放過。其爲郡縣。尤致謹於平反。嘗裒集決訟要覽。以便剖判。不惟爲聽訟者之指南。使人人得見法意。不肆其誣。則亦庶幾息爭訟之方矣。今監司泰廷。讀父書。試之一路而有裕。瓜滿將歸。刊板完山。亦可謂能繼其志矣。請余誌其顚末。於是乎書。萬曆乙酉仲冬。光州牧使丁焰謹跋。

養休堂遺稿跋

[編輯]

盧君士誨。奉其先大夫遺稿來示。余受而讀之。葢未有偶然操筆而爲空言者也。有倡而酬之者若干篇。如應製月課諸作。所以供詞掖之職也。挽詩祭文行狀誌銘之屬。人道之最厚。而不可廢者也。乞養之䟽。辭職之狀。尤其勤懇。而不能自已者也。嗚呼。公實非用力於文字者。而其文固亦可觀。況其忠孝惻怛之心。可見於此。則其但藏諸一家而已矣乎。按使金公泰廷。聞而可之。徵梓於旁邑。而與之助。故功易就。其亦幸矣。萬曆乙酉閏夏上浣。

世系後跋

[編輯]

萬曆丁酉亂後。至長水之長溪。尋族孫瀷之居。方經兵火。披灰燼而坐。瀷曰。國破家亡。世代漸遠。祖先官諱。恐遂未知。卽出行橐而示之。請謄以遺子孫。此非族譜也。只傳來歷。而諱暾。內直生員瀷之高祖也。竝錄其外孫。而他不暇言。嗚呼。自四大父。派分於副丞。宜若益衍以昌。而未數世。或絶不嗣。或僅存焉。可嘆也夫。其存者不可不知敦本睦族之義。故識其末雲。月日宗老人書。

[編輯]

中聲琴銘

[編輯]

苟玩而適情。南熏少二繩。苟玩而喪志。北窓多一木。二者之機。子所自知。除非中聲。寧靜無閙。

硯銘

[編輯]

寬而有容。三友源源受用。

[編輯]

得請改宗系賀箋代方伯作

[編輯]

寃深籲固切。雖辨誣於曩時。事久理益明。蒙正繆於今日。歡登封域。憤釋神人。恭惟揚烈覲光。繼志述事。名正言順。粲然禮樂之可興。謨明弼諧。焉有廢墜之不擧。肆負荷其遺大。克終畢乎越卬。伏念臣猥以孱資。同此大慶。跡拘湖甸。班雖阻於駿奔。心注雲霄。誠倍殫於虎拜。

[編輯]

慶基殿移安祭都承旨行次禮狀

[編輯]

罪人旣服。不待無將之誅。明禋肆陳。特紆維淸之命。神人快憤。宗社盤安。恭惟相國閤下。氣干鬥牛。忠貫日月。出納惟允。咸稱喉舌之賢。復逆孚先。兼承耳目之寄。迢迢千里之外。歷歷九重之天。伏念某職守有拘。瞻拜無路。手持段笏。空奮一擊之麤拳。跡阻駿奔。遙想信宿之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