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晩求先生續集/卷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 晩求先生續集
卷之七
作者:李種杞
1936年
卷八

雜著

[編輯]

氣之精爽辨附朱子說諸條

[編輯]

往尹忠汝爲余說心者氣之精爽一句。雲非理則氣何自以精爽乎。又謂這精爽。與木之神仁金之神義之神字相似。葢以爲理也。頃見李寒洲丈。亦有是說。而鳴遠又主之甚力。余始而疑。中而從之。然每與諸友論理。輒覺有礙。故往來紬繹。葢未嘗一日忘於心也。及攷朱書語類說性理諸條而後得之。乃知氣之精爽雲者。不專是理也。但以諸公方以爲心卽理之說。而這一句爲氣說者之所宗主。故必欲破其窩窟。然此則尤有所不然者。夫心合理氣者也。惟其合理氣也。故古人之言心。有從理而說合於氣者。有從氣而說合於理者。亦有以理言者。亦有以氣言者。未可以一槩論也。就其合而言也。理常爲主而氣則隨之。故指其主宰妙用處而亦可以理言之。如曰靈曰神曰知曰覺之屬是也。然其謂之理也。與單指理言者微不同。何者。彼專以理言。而此則兼氣言之也。且如漢儒言木之神仁金之神義。世人多執之以爲神卽理也。然是乃所謂微不同。而亦可以理言者也。朱子曰氣之精英爲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爲金木水火土是神。其在人則爲理。仁義禮智信是也。五行之神。與五性之理。固是一箇理。然五行就流行發育處說。故言兼氣之理。人則就稟受成性處說。故言單指之理。言固各有當也。若乃性之發用處則亦可以神言。周子所謂神發知矣者是也。神發而性感。則亦猶木神仁金神義之說也。神字似心字。理字似性字。今直以神爲理。則亦將直以心爲性乎。神妙是理而乘氣而發。則與無爲之理。固不同矣。心具是性而合氣而言。則與未發之性。亦有間矣。神之妙用。卽是理也。心之主宰。卽是性也。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氣之精爽卽神也。忠汝之論得之。但直以爲理則是遺了上面一氣字也。直以爲氣則是不察下面之精爽三字也。

答楊子順書曰魂氣之說近之。但便謂魂爲知則又未可。大抵氣中自有箇精靈底物。卽所謂魂耳。

答劉叔文書曰細詳來諭。依舊辨別性氣二字不出。雖其方在氣中。然氣自氣性自性。亦不相夾雜。至其徧體於物。無處不在。則又不論氣之精粗。而莫不有是理焉。不當以氣之精者爲性。性之粗者爲氣也。如雲精而又精。不可名狀。所以不得已而強名之曰太極。又曰氣愈精而理存焉。皆是指氣爲性之誤。

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

氣之精英者爲神。金木水火土非神。所以爲金木水火土者是神。在人則爲理。所以爲仁義禮智信者是也。

問靈處是心是性。曰靈處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

問心之動性之動。曰動處是心。動底是性。

性猶太極也。心猶陰陽也。太極只在陰陽中。非能離陰陽也。然至論太極自是太極。陰陽自是陰陽。所謂一而二。二而一也。

問人心形而上下如何。曰如肺肝五臟之心。卻是實有一物。若今學者操存舍亡之心。則自是神明不測。故五臟之心受病則可用藥補之。這箇心則非菖蒲茯苓所可補也。問如此則心之理。乃是形而上否。曰心比性則微有跡。比氣則自然又靈。

問鬼神便是此氣否。曰又是這氣裏面神靈相似。

致道謂心爲太極。林正卿謂心具太極。致道擧以爲問。先生曰這般處極細難說。看來心有動靜。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直卿曰體不是體用之體。恰似說體質之體。猶雲其質則謂之易。按其體則謂之易。卽心是氣之說也。其理則謂之道。卽心卽理之說也。其用則謂之神。卽心兼理氣之說也。曰神則理爲之主。

問知覺是心之靈固如此。抑氣爲之耶。曰不專是氣。是先有知覺之理。理未知覺。氣聚成形。理與氣合。便能知覺。譬如這燭火。是因得這脂膏。便有許多光燄。

問心之發處是氣否。曰也只是知覺。語類五三板淳錄

所知覺者是理。理不離知覺。知覺不離理。同上節錄

問心是知覺。性是理。心與理。如何得貫通爲一。曰本來貫通。理無心則無著處。同上

問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謂主宰者。卽是理也。不是心外別有箇理。理外別有箇心。又問此心字與帝字相似否。曰人字似天字。心字似帝字。語類一三板夔孫義剛錄

問精氣爲物。精氣凝時。此理便附在氣上否。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有理而後有氣。雖是一時都有。畢竟以理爲主。語類三四板明作錄

與崔進夫論涵養兼動靜

[編輯]

程子曰涵養須用敬。又曰敬以直內是涵養。朱子曰敬字工夫貫動靜。而必以靜爲本。退陶先生曰涵養者。涵泳於義理而養成之謂。葢涵養雖以靜爲本。而其用工處只是敬而已。未發時敬以守之。發時敬以察之。無動無靜。皆欲涵泳於義理而養成之也。必其與省察對待立言。然後屬之靜時。然所謂敬以直內。而收放心養德性者。動靜一也。

遊赤裳錄戊寅

[編輯]

余自禪石歸入法山。葢欲向華洞也。表弟崔士顯曰三洞之約宿矣。李應賢待吾兄如渴。豈忍終負之乎。余曰諾。重九日。余與士顯及崔聖九鼎東發行。至陽亭謁鄭丈。逢娥林族人周彥敘話。至枝邨宿鄭文彥家。○初十日雨。與諸友敘話。○十一日晴。訪鄭觀彥。觀彥因病謝客。黧然毀鑠。相對悶然。午後三人發行。文彥大人致汝氏偕行。踰後嶺頫見五蒼臺。巖壁削立。水過其下。匯泓作潭。有漁人發笱取魚。北望泉倉。林薄鬱然。與巖臺相暎。水從西北來者四湊八合。明沙白石。皚皚入望。鄭先生當日捿遲偃仰之趣可想。鄭丈因說五蒼之義曰上蒼下蒼前蒼後蒼中有蒼顔白髮。余喟然歎曰先生多少淸福也。少間別鄭丈。至廣院宿呂喪人中應家。○十二日行至步川。將向知禮。聖九指川南一路曰此入修道路也。仙區咫尺而不入。所謂舍近圖遠也。自五蒼而西。山益深水益駛。葢吾鄕西北多山。山多則水衆而景態生焉。不但武屹九曲爲然也。道傍有舞鶴亭。鄭先生所命名也。暮入上院。川塗多險。聖九以路熟先之。宿李應文家。聖九甥也。聞應賢待我輩不至。且欲南遊觀海。日前筇鞋獨往雲。甚悵然也。○十三日拜應賢大人。因相謂曰我輩至此。爲應賢也。已發之行。不可中止。且赤裳不遠。丹楓政佳。先辦赤裳則三洞其歸路也。因三笑而作。至芳草亭暫憇嘯詠。見板上有韻。因賦懷李應賢絶句。過知禮邑。邑樣甚儉。路逢族叔天弼自沙月來。立馬暫話而別。過寒松亭。傍有旌閭。翬甍隱見叢薄間。欲登覽而路迤未果。賦望寒松一絶。暮抵沙月李文擧家。峽路深深。邨落掛山腰。開戶碧嶂當前。前家在後家籬底。後家在前家霤上。大柿樹高十丈許。匝邨蒙鬱。紅子離離綠葉間。見之纈眼。然野人一宿。便覺氣悶。眞魚鹿殊性也。○十四日雨。此去赤裳百餘里。欲與文擧偕往。辭以秋殷。強之不可。晩晴因發。踰釜項嶺。嶺甚高峻。聖九指右邊嶺路曰此去黃澗路也。寸寸躋攀至頂上。擧目豁然。東瞻慶尙。西頫全羅。頓覺胷襟脫灑也。下至店打酒。茂朱地也。循川而西。至茂豐河子範家。子範與士顯契甚欵。茂豐勝地也。土沃而饒柴水。宜五糓桑麻。幽邃爽朗。隱者之所盤桓也。聞其北洞尤佳。多京鄕人來住雲。○十五日。欲與子範同往亦不可。因與其伯氏致一丈同行。自釜項而西。水皆西流。地勢然也。白石淸川。勝似嶺南。山勢則巨而順。少起伏蟠結。所以人物之產。不及嶺南矣。其川曰朱溪。邑之得名以是也。川之北則沃川。忠淸界也。淸流縈帶。使人應接不暇。至鄕校。致一方爲校長。兩掌儀亦來會。接待頗欵。○十六日謁聖殿。殿廡諸位位置不正。標題或缺。荒涼蕭索。令人有滿庭秋草之歎。退陶先生座尤欹。余就正之。因與三任別。致一爲人溫雅可尙。因手指赤裳曰此去三十里雲。行觀邑宇頗壯。上寒風樓。朱溪一曲。鋪鏡於前。七屯山對樓而峙。榜曰湖南第一江山。板上有詩。乃金公壽恆奉使史庫時題詠也。徘徊久之乃下。循溪行數里。見有人藉靑篛坐石而漁。水淸魚不食。發其簏。所獲惟鯈魚數尾。大抵溪水淸駛。魚產亦不及嶺南矣。自此擧趾漸高。望見山頂出半空。而羣巒夾束。鬱鬱蒼蒼。苟非異觀在前。寸步不必進也。得店打酒。因訪山城北門路而去。葢以北門路稍順故也。行見數童子坐磐石上。出飴果啖之。問之乃茂朱通引輩上山城而歸也。因問上山遠近。曰十五里。又問山上有可觀乎。曰所見不如所聞。自此穹林四圍。仰見惟天。但以使行所經。除道甚謹。故雖骩骳而無崎險。林薄間窺見上峯若不遠。而路迤不竆。余唫昏黑應須到上頭之句。三人憊甚。盤坐莽石間少憇。遂努力一攀。見有一間荒臺。可認城北門也。四望羣山皆眼下。山外應有海而眼力不及可歎。因賦一絶。循嶺而北。未及寺先至馬房。有一少娥煑蹲鴟方熟。士顯丐得一椀。三人共啖。入寺見梵宇鋪置如禪石。僧徒數十人頗恭謹。相與周觀。因尋史庫。翬甍在鉅山中。扃鐍甚嚴。繚以垣。榜曰石室藏。書室之中更不知有幾重封樁。不覺肅然。外三門西旁一扇可開而入。然亦不敢。但循牆窺見而已。僧徒雲壬辰之燹。僧相勳者負史書而逃。藏之按廉臺石室中。史之傳。相勳之力也。亂靖後事聞。上特召見。賜爵二品。又曰我國名山之藏有四。江華之傳燈。奉化之覺華。月汀之五垈。幷此寺爲四。舊嘗以三年一遣使𣌑曬。且藏新書。近來惟十年一遣雲。因念吾東黨議相軋。文字不公。至於野史。亦難考信。況近密之地。多是一邊人譔述。毀譽由於愛憎。予奪生於從違。於是乎善有所略而不盡書。惡有所護而不盡著。變黑爲白。點鐵成金。後來之人。亦生長是非林中。膠於聞見。不自覺知。仁明以前。猶有可考。宣仁以降。雖有良史氏作。亦不知其所折衷。眞千古一喟也。又聞史臣於𣌑曬之時。見其祖先罪過處。輒思有以諱改之。甚或水浸。期於腐漶。嗚乎。以一人之私而欺百世之公眼。不修方來之善。而追飾旣往之惡。曾謂孝子慈孫而以是爲心哉。縱使一處容奸。四山之書。其可盡改乎。徘徊感歎。因賦一絶。傍有璇源閣。以奉國系。體勢規模如石室而差小。官置參奉。爲史庫也。別將爲山城也。各有直所而居甚樸陋。行見四山如甑樣。而寺閣在中陷處。亦有數三民居在石室南。僧産啙窳而仰廩於官。葢以史庫守護之重也。夜宿僧房。臥念身在縹緲頂上。家鄕杳如下界。淒涼澁竦。睡不能甘。○十七日僧徒早起禮佛。因起坐賦一絶。有小闍梨進紙請書而去。俄有老僧次韻以進。問之乃金剛山僧游歷至此者也。食後欲發。士顯曰入此山而不見按廉。豈非上東岱而遺日觀乎。三人從石室而南。得一菴。有僧出迎曰此去按廉不遠。但到頭石逕稍險。過此則至矣。履巉巖披蒙茸。路山脊而去。城址猶在。據址而俯焉。巖壁削斷萬丈。下有雨露平川。四豁無礙障。西北尤坼。眼力則見漢陽雲。俄至石逕傾仄。纔數武地耳。兩足先下。偏身按壁而去。雖若可行。但一失足則萬丈下。士顯與聖九過之。余據巖石上不去。二君行數步許。得所謂按廉臺者。極口稱賞。喧聒可聞。須臾皆返。士顯詑余奇觀。兩石對立。中可藏書。下有降仙臺。而南望見古阜赤裳。高至此而極。而軒豁無比雲。下至菴。僧又待矣。由東門而出。山下流川。曲曲可見。雉目三公諸邨在眼中。飛筇信屩。食頃而下。古人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之語。覺有味也。聞雉目有士人居者。欲訪而不可得。問之野人。皆曰訪家不如之店。葢湖嶺不同風也。自後不復爲尋訪計。踰嶺回望。赤裳揷雲霄間。此生無計更上。甚悵然也。楓丹則山如美人紅裳。故以是名。而今歲霜晩。楓葉靑紅相半。然好花看到半開時亦可矣。呼韻賦丹楓。至店點心。過三公里。路傍得印月瀑。白石磐亘數十步而水被之。落而爲瀑。泓渟可觀。兩老松生石上。根入而石合。諦視之不知其何以入何以合也。嘯詠久之。余以爲松石瀑三絶有詩。此是茂朱九千洞也。或雲洞有九千故名。或雲昔時寺有僧九千故名。嶺人呼陳棄物。必曰九千洞。葢厭之也。至所謂新竹店者。屋如蝸。備虎甚嚴。日已晡矣。二君欲踰嶺。余曰峽路無人而曛黑則奈何。遂止宿。入其室。黑窣不見人。擔商六七據上座而不讓。主媼老而聾。語多不良。名區勝賞。於分已侈。而一夜喫苦。亦理勢然也。夜則扃重閉。便深亦於其內。士顯起坐無聊。賦詩長吟。余亦睡不甘。相與唱酬。○十八日朝起而盤纏已罄。得一崇飯。三人共餐。因踰嶺行。見路傍多鐵罏松竅。菴在其西。而嶺隔不可見。或有草幕在林樾中。亦冶所也。其嶺曰懸嶺。路如懸故名之雲。高不及赤裳而視釜項則反過也。踰嶺有詩。下至店。安陰地也。主媼作嶺語。一山之間而謠俗已判。豈天所以限西南乎。見載鐵馬相續於道。葢赴販於九千冶所也。馬之至店者。汗已滴珠而猶踰嶺。太史公所謂皆爲利往者。信不虛矣。至蘇亭。主人林丈與士顯有舊甚欵。余憊甚。就枕而臥。午後向葛川。林丈送之溪邊。指示程道。訪林文叔家。亦與二君舊也。○十九日雨晩晴。欲發而諸友苦挽乃止。因觀其所謂葛川書堂者。堂火於昨歲。而營葺甚麗。林氏之先。有葛川先生。師友於退陶。與其弟瞻慕堂。俱以孝友稱。命旌其閭。雲仍旣繁。世襲儒風可尙也。日長山上有所謂某里者。桐溪鄭先生避世地也。先生避世。故以某名其里。樓曰百歲淸風。我正考賜詩曰日長山色碧嵯峨。鍾得乾坤正氣多。北去南來同義理。精金堅石不曾磨。士林以春秋釋菜雲。咫尺望之而蠟屐已倦。瞻悵久之。○二十日晴發行。林元叔送至溪邊。林孔和,啓天,文叔諸人偕至龍巖亭。亭乃林公碩馨所藏修也。碩馨氏以好客聞於世。而亭在搜勝上流。幽邃淸絶。與搜勝相上下。今之主者其曾孫也。葛川一曲。發源於懸嶺。抱邨而南迤。澄波白石。如噴雪如鋪練。屈曲洄潏。呈奇聘巧。不可盡狀。孔和諸人極詑葛邨水口之美。行至搜勝臺。大石盤陀屈起如伏龜然。大抵此溪石多物形。如龜如蛇如龍如獅如積疊如劌削。而是臺則酷似耳息者。可恠也。臺上可坐數十人。前後石刻殆遍。其一面題曰退陶命名之地。葛川杖屨之所。葢退陶在嘉靖間。嘗尋此臺至全氏四樂亭。聞召命而回。有曰寄書鄕丈。改名搜勝。鄕丈卽葛川也。臺舊名愁送而改之也。詩曰未寓搜尋眼。徒增想像懷。亦在石面。臺之北有黃山邨。愼氏居也。愼氏與林氏爭此臺。劒槊相尋。嗚乎。山林水石。造物者公器。而反作後人鬪閧之資。若使林愼兩氏去私去吝。廓然於是非之公。則其必有歸宿處矣。我東地狹氣褊。每每閒爭競如是可歎已。樂水亭在臺傍。愼氏有也。四樂亭在其下十里雲。諸人列坐臺上。酒三行。次退陶韻。因發。諸人送至古淵店點心。余困酒頗甚。午後驟步向娥林。淸川白石。處處入眼。而無暇眺觀。古人從容二字深愧學不得也。安陰有三洞。一曰尋眞二曰猿鶴三曰花林。搜勝乃猿鶴中之一景也。欲遍觀旬月乃可。而吾行只窺得管中一斑子可歎。暮過娥林邑。隔溪眺望。林薄已生暝矣。人定時入箭項之心蘇亭。逢尹敬在自華洞來。聞家姪安信。○二十一日。尹見五,李孝仲,朴夏建諸人設酌亭上。亭是三姓有也。水石甚麗。棟宇頗壯。俯仰樂之。不覺日已夕矣。○二十二日俱發。尹允和,李▣▣送至中道。餘三人及尹敬在,愼禹賢踰嶺至東禮洞禹賢家。午後至釜山宿書塾。塾是金崔兩姓有也。夜與金仲執,金子愼,崔天翼諸人敘話。天翼士顯同宗也。又逢卞性九。責予以戛過。性九居屛山。○二十三日。與諸友別。至紅江浦。士顯,性九從上山際去。余與敬在從下山際。午後至華洞。周行凡四百五十里。余以七月之旣望遊南浦。八月遊禪石。今又爲是遊。六旬之間。三辦壯遊。不已漫乎。與人書曰遠愧泰山讀書。近慚沮溺丈人。姑錄之以爲後日臥遊資。

萬愚子說爲許聖郁作

[編輯]

有一友人。抱牙氏之琴。歌烝民之詩。逌然而來。揖余而言曰子知世間有萬愚子乎。聞子不好知而好愚。盍爲我著說焉。余熟視而笑曰子之手不以移山而足不以蹈穽。目分五穀而耳辨三籟。生於有道之邦而不好自用。不𣌑於宋而不居於冉溪。獨其心瀅瀅焉。是非甚明而慮事無所失。不傷於直而不流於訐。吾雖欲爲子說。又奚從而愚之乎。顔子不違如愚。老子容貌若愚。子豈有意於孔氏之學而崇太上之德乎。萬愚子愀然而作曰有是哉。子之愚也。子不觀夫今世之知者乎。便儇皎厲。與人之知也。而我則質。韋脂蠟梔。行己之知也。而我則鈍。乘機射利。宦達之知也。而我則抱拙而終身焉。衆之所賤。我之所榮。衆之所棄。我之所趨。攜琬琰而易羊皮。飫肥甘而慕糠粃。愚如是足矣。吾子以爲不愚何也。余復笑曰子之所謂愚。乃吾所謂知也。以是而求吾之愚子也。滋不愚子矣。雖然有一於此。今子與愚人友。又辱與上下其議論。以子之知而惟愚之取。悠乎其兩忘。混乎其同歸。我不從子而知則子必化我而愚矣。而又狎之以愚說。則子之愚其在斯乎。其在斯乎。萬愚子俯首而退。

遲庵說

[編輯]

夫子戒闕黨曰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范魯公推其義而有園花澗松之句。葢人情莫不喜速而惡遲。故年少氣銳者。多失於早就。而老成鍊歷者。恆期於晩節。理勢然爾。余友李守謙因其故所居精舍而自號曰遲庵。求余說以誌之。余惟守謙一生業文字。老而登上庠。有子而晩出。今旣勝冠。是二者皆遲也。守謙善於書。自少而已成。余固不知書。未知其晩年所得比少時有加與否也。夫遲者待也。遲而又待則其來也不竆矣。子之遲其猶有所待乎。上庠之業詞章爾。詞章之外。有義理之學。子其有意於晩年工夫乎。人之有子。欲其敎之。而晩出之子。屬望尤勤。子其有意於義方之誨乎。虛亭暇日。倚梧濡毫。足以爲老境消遣法。子其有意於必有事焉。神明厥德者乎。子之遲於是乎不竆矣。余旣爲之說。且爲子待之。

送族君孔伯說

[編輯]

族君孔伯將適沁。過余而辭焉。余詰之曰此去沁八百里矣。時當大冬。一不可也。疾病在身。二不可也。委妻孥於峽而室如懸磬。三不可也。胡爲乎然哉。孔伯則汪然出涕。良久而對曰先人志事。如嘉木之隕於霜。巾衍之藏。如良玉之埋於泥。藐諸孤。將無以藉手承當。自非當世之賢公大人秉闡幽之筆而垂汲物之仁者。無可望已。有先人之執友在於沁。藐諸孤又何憚於遠而何畏於病乎。其身之且不恤。況敢爲百口計乎。余無以詰則揜抑而論之曰。木之霜者。往矣不論。而玉之泥者。是吾輩之責。而遠適於人衆面。不如一心也。悲夫悲夫。行矣無恐。吾將見氷雪之溫而疾病之健。而凍餒而不死。感於神而佑於天。氣之所竆。理必顯焉。以子之行而卜之。

盧天民字說

[編輯]

天降生民。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性之所具。莫不有虛靈知覺之心。彼芸芸職職於覆載之間者。皆可以聖且賢而無不覺矣。夏士摯乃自謂天民之先覺者。有若擧一世爲夢爲幻而已獨覺者何哉。葢性者理也。心者合理氣者也。理無不同而氣有淸濁。淸者智而濁者愚。智者覺而愚者不能焉。氣之情少淸而多濁。人之稟少智而多愚。淸且智矣而又有淺深高下之不齊焉。必其上智之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不明。其次則必學而後覺。而目之欲色。耳之欲聲。鼻口之欲臭味。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性者。不可勝言。於是而蔽於物而流於氣。則其覺者不過情慾利害之私。而同歸於愚而已矣。學則雖愚亦智。不學則雖智亦愚。此尹之所以旣先覺而又欲覺後者也。豈惟尹之心如此。凡吾人之均有是性者。皆當思有以自覺。而又推之以覺於人也。然則其學之也當柰何。葢聞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顔子之好學。不過曰克己復禮。非禮勿視聽言動。不遷怒貳過。毋伐善施勞。有若無實若虛。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而已。此其所以治心養性。制氣存理。而卒進於聖也。至其爲邦之問。則夫子告之以四代之禮樂。使其得志。亦擧而措之爾。顔子是未出底伊尹也。伊尹是已達底顔子也。睎顔所以睎尹。而有爲者亦若是矣。盧生覺容冠而字之以天民。其所期亦遠矣。吾未知其進取之如何。而姑誦所聞以勉其學於己者雲。

盧晦夫根容贈言

[編輯]

晦夫從余讀大學纔十數日。以病旋歸。業未卒可恨。臨行請余贈言。以爲歸家警省之資。余惟君旣讀至誠意章矣。夫誠意之方。在於毋自欺。自欺雲者。知其如此而心之所發有未實也。苟能於一念之動。猛加省察。使其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必欲快足而無少虧欠。悠久而不失焉。則於誠之之道。殆庶幾乎。以是而事親從兄交友接人。以至於讀書講義。漸當有得力處。晦夫試歸而驗之。

知非箴幷引○爲崔大圭作

[編輯]

五十曰知非。是以年言也。大圭作知非箴。是以心言也。年知非則喫飯者皆能之。心知非則非有志於學者不能也。余之過知非已十年。而其心則未始有知也。讀大圭之箴。亦可愧已。大圭責余爲一言。強顔以續之。

有蒼顔白髮者。不可以爲不動心。有四豆杖鄕者。不可以爲耳順。彼艾年而蓬心者。可以爲知非乎。問其年則是。語其心則非。唉我不知於十年之久兮。勖乎大圭之日知其所非。

盧氏復書

[編輯]

論交簪盍。夙仰趣操之高。留意葭親。竟荷婚姻之好。恭承繾綣。豈敢虛徐。令弟第三位長子。勤承義方。久艶賢譽。杞第一女子。年在及嫁。敎乏宜家。雖同氣之是求。愧量才而非偶。惟異日止慈之庇化愚爲良。庶兩家惇姻之傳撫終如始。其爲喜幸。曷可勝雲。

[編輯]

書目發揮內外篇序

[編輯]

旅軒先生之學。先立其大者。大者何。心志是已。此志旣立則由是讀書竆理。由是誠意正心而至於家國天下。故曰敬者聖學始終之要也。先生妙道之發。其大者有宇宙要括帖易學圖說。其小者書目是也。書目有圖而無說。又所畫者只是讀書之工程次第。故不列於著述之編。然其自始至終。以敬爲主。而卒至於豁然貫通焉。則易所謂知至至之可與幾也。大學所謂知止而能得也。中庸所謂尊德性道問學而居上不驕爲下不倍也。故其兩傍書曰能做天下第一事業。方爲天下第一人物。則與要括帖同一關棙矣。先生後孫新齋公爲之序與銘。以發其主敬竆理之旨。至其子谷隱祿遠述論敬集說爲內篇。巖居朴丈永魯述讀法集說爲外篇。皆取程朱大訓而門分彙摭。隨類附見。葢敬者一心之主宰。而讀書竆理。乃敬之見於事者也。總而目之曰旅軒先生書目發揮內外篇。噫先生當日只一箇圖子。而今乃衍之爲一部集說。非二公用意之勤。何能發其精蘊如是耶。昔朱夫子解太極圖。而曰使周先生見之。當犂然而笑。愚於集說亦云。朴丈嘗從坪上學。固竆讀書。老而不倦。嘗以是篇徧質於當世諸君子。皆蒙印可。肯庵李公嘗欲爲之序而人事已不及矣。朴丈又以命種杞。顧藐然後生。識膚學蔑。何敢當是役。第以重長者之命。且竊喜託名卷端。遂忘僭而書之雲爾。

農塢實記序

[編輯]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夫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忠信本也。文藝末也。文質彬彬然後謂之君子。然林放問禮之本而夫子有寧儉之訓。與其以文而滅質。不若有質而無文。若農塢李公其亦近世之忠信者歟。公驪州人也。上祖有文順公奎報。以高文大官。顯於麗季。其後冠冕之傳。不絶如綫。逮公之身。事親孝。力田以奉甘毳。葬祭以禮。又以爲刻薄成家。理無久享。於是散財以贍族人。雖饑歲無餓殍。推以及於竆交流丐。全活不可勝計。乃喟然歎曰生民之道。旣富方穀。築室庤書。有來學者。資其紙筆。此公之大較也。以大耋陞副護軍。子有司果。孫有進士。皆從事翰墨。公嘗自號曰農塢。今有實紀一冊。皆親友後人述行之作也。世間農者何限。而公獨致是者何也。以忠信爲之本也。本立而道生。而其效驗至於如此。卽實紀一冊。雖謂農塢有集可也。朱子曰得其本則禮之全體。無不在其中矣。

密陽朴氏世譜序

[編輯]

嘗觀人家譜系之有分合勢也。其初一人之身。而本支百世。雖欲不分得乎。我國之朴。皆祖新羅。而密城君之後最大。密城之朴。遍於一國。而道州最繁。密城之後有諱翊贈左相。至孫諱乾。徙於淸道。有子諱融號憂堂。三世而有諱河淡號逍遙堂。諱河淸號城窩。諱河澄號甁齋。是爲朴氏三賢。夫自新羅而言則密城其分也。自密城而言則道州其分也。道州之譜。宜若不可分。而顧今三賢之後滿一州。當其修譜之時。議論或牴牾。事故或妨礙。其勢亦不得以合也。歲甲子。甁齋公之後爲派譜。至庚子冬又重修。而遣其族人中默甫徵序於不佞。不佞辭不獲。則復之曰子之譜不合而分。固爲可欠。況三先生不得共其雲仍乎。誠願三家之人無忘其所以合。雖各譜其譜。而輪次相換。尊閣几案。則三家之爲一室在是已。又推而上之於密城。亦如是已。又推而上之於羅代。亦如是已。豈不誠保合太和乎。朱子曰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愚於玆譜亦云。若夫閥閱文華之盛。按譜可知。玆不贅。

盤龍寺同遊錄序

[編輯]

自夫庠序之敎廢。而士無所於學。士無所於學。而師友觀善之道蔑矣。敎道陵夷。人自爲學。而羣居嬉戲。功令葩藻之習。靡然而成俗。間有豪傑之士。從事於古人之所謂學者。則孤雊衆恠。輒爲世所棄。往往放於山巓水涯。以樂其所得而不悔焉。歲己丑春。郭君鳴遠來自太白。抱麟經入靈川之盤龍寺。手抄口誦。竆晝夜不舍。是役也。靈之秀士李君大衡實左右之。而遠近士友亦稍稍有聞而至。挾冊而問難者凡十餘人。於是月朔有講。居處有位。離經而辨志。敬業而樂羣。先生束帶終日。弟子矜式於前。又有答問之錄言志之述遣興之作記敘之篇。皆足以發明其蘊奧。掞揚其志意。彼其舊習之纏繞者。日改月化。而庶幾有循循雅飭之風矣。於是父兄之愛其子弟而未知所以敎之者。與夫鄕里遊居之良老成之倫。莫不咨嗟歎息以爲是古人之學也。八月之吉。行士相見禮於僧舍之南寮。賓主就位。聽講誦一遭。諸生爲之歌菁莪白駒之詩。盡歡而罷。噫鳴遠棄於世而獨不棄於我輩。其幸不幸何如也。然棄之者世也。不棄者友也。若而人之力。不能回一世之視聽。豈惟不能回。方且相率而歸於棄也。其幸不幸。又何如也。雖然古之學者爲己而已。諸公能知之深言之篤。終始一意。雖擧世非之而不以爲沮。上不負皇天之賦畁。下不墜士友之箴規。孝弟達於知命。經綸本於屋漏。使寒泉之井。不食而渫。則是所謂棄於時而不自棄也。又非其終可幸也耶。抑有所感焉。我輩今日不得與當世之士大夫周旋於州序黨庠之中。以賁飾盛世之文物。顧乃窘之於嵌巖寂寞之濱。欹菴敗砌之間。徒使殘僧冷隷指點而作恠。是不但古人興國之感而已。因幷及之。

鎭海儒契案序

[編輯]

州必有望族。所以爲一州之紀也。蜀之有江鄕。嶺之有四姓。非必以宦達爲甲乙也。我朝鮮以名敎立國。而吾嶺之去京師最遠。惟以羣賢輩出。士皆敦行檢而尙文藝。故命之曰儒。葢與當朝仕宦者。判爲二道。而不失爲鄕道之望也。鎭海爲郡。在嶺之南陲。而龍蛇之亂。士大夫之播流江表者。往往居之。其從事於道學文藝則一也。幽蘭長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況在羣菲衆卉之中。其品彙自別者乎。郡故無儒案。至庚子冬。諸章甫會於竹谷之檜溪齋。唱喏訖。相詢而謀曰儒不可無案。盍修契以立之。於是第其年歲而列錄其姓名。凡十姓百餘員。旣成而遣其郡人權鶴煕載九徵序於不佞。不佞旣諾之。而又屬焉曰公卿大夫。人爵也。我輩所不能皆有。而若夫儒則在自勉而自守耳。今旣爲契以自名。則僉君子行宜加謹學宜加懋。期以無愧乎是名。然後可以爲其土民人之望。而同省遠近擧將爲聲氣之求耳。僉君子其亦講到於是乎。權生起而對曰敢不蚤夜以相勉。遂書以送之。時辛丑上元之翌也。

載寧李氏派譜序

[編輯]

族之有譜。所以溯遠世明近親也。太史公敘傳。上推於程伯休父。而近則父祖而止耳。老泉之序嵋山譜。亦曰詳吾之所自出。則功緦之外。葢鮮記焉。後世譜法寖廣。覃及於遠族。則編帙汗牛。卒難裒合。故派譜之法出焉。葢從俗從宜之一道也。載寧李氏。祖於新羅開國公諱謁平。而子孫遍於國中。未可更僕而數也。麗朝司宰令諱日善。子孫最蕃。其第五子諱酉。爲六派之一。而今在咸漆靈陜之間者。數不過百許。而已至十四世之遠矣。歲辛丑春爲派譜。葢司宰令公已上則旣不可盡合。而六派之親則疑若可合。然其繁旣甚。故其合之難。亦如大同焉。此第五派之所以自爲一譜也。剞劂伊始。其後孫壽鎬以諸宗之意。屬弁文於不佞。累辭而不獲。遂略敘其始末如右雲。

高敞吳氏世譜序

[編輯]

吳氏之籍高敞。昉於麗代。七世而入朝鮮。今且五百有餘歲矣。夫族有淸有望。如楊大尉之家世淸白。崔博陵之擧族淸愼。是之謂淸。而其世德旣孚。衆推爲望。是則雖聲韻已歇。而猶有舊步之稱焉者也。若高敞氏。其殆族之有淸望者歟。葢就其全譜而論之。如翰林公之肇基也。東閣,玄靜兩先生之繼述也。禮儀公之垂統也。皆不出於儒家範模。吁亦盛矣。自是而承休趾美。有如四鶴之懿德高名。三友之遜荒尙德。竹塢之早親有道。司直之奕世行義。葢指不勝僂。而至於竹牖則又大焉。葢嘗講道陶山。山斗嶺表。學者至今稱之。若其簪纓之世襲。公輔之間出。特第二義耳。吳氏之譜。其始修也。今不可考。我英廟丙寅正廟丙辰憲廟丙午。皆重修之。今五十有七年矣。往在辛卯。吳氏之居榮川者修譜事。而高陽氏不入焉。今年高陽氏又譜焉。而海西沃川開谷諸派又不入焉。是之謂三友公派譜也。夫族大則合難。事牽則議岐。其勢固然爾。然瓊林一枝而全樹之猗可見也。世閥雖降而淸望之素猶在也。又安知異日有合分而爲同掇衰而爲興也耶。是又人事之可期者耳。吳生聖烈,道烈,寅淳俱幹譜事者。屬余以弁卷之文。余誼不敢辭。遂謹據其舊譜所載而書以歸之。

[編輯]

李孝子旌閭記

[編輯]

客有過伽水之陽者。必禮焉曰是故李孝子之閭也。噫口閭已成。雖無待於旌可。然朝廷以孝理風一世。綽楔之典。不徒褒顯其人。將以聳勸來後。則閭之建又惡可已乎。按孝子諱根壽字可潤。系出星山。以府院君能一爲上祖。世有冠冕行治。有諱士澄官左獻納。五傳而有玉山先生諱起春。與兩岡及松庵爲道義交。曾祖諱宗仁。祖諱孟實。考諱亨魯。皆有贈爵。妣東萊鄭氏。處士修學女。東平君種之後。以純廟壬辰。生公於仁谷坊禮洞舊第。天資孝友。自幼戲。未嘗咈親志。及長菽水自力。每以貧竆無資。奉養不稱爲恨。丙寅先公猝患風痺。公咋指注血。幸而得甦。於是擧家政而委之傍人。專以侍疾攝護爲事。起居飮食之宜。幾席尿溺之節。躳自執役。汙穢不見於衣衾。罵詈不及於婢僕。親飯亦飯。親喜亦喜。嘗築壇於家後凈地。每晨昏汲井水以祝天。居歲餘患稍減。至辛未更肆。母夫人又患卒㞃。公扣胷呼天曰父病未復。母又至此。穹壤之間。此何人斯。又斷指注血。未幾勿藥。里人感其孝。競以酒食饋之。公幷辭不受。是年夏。先公竟下世。公僕地幾絶。葬於所居邨後。朝暮哭省。風雨不廢。以至石間成蹊。丙子巨侵。人多餓莩。公計曰劃糧。以其餘分親戚之無告者。辛巳母夫人又下世。公哀如前喪。方設端午節薦。而適雨市不通。有山鷄飛入。乃熟而薦之。丙戌六月十日。以疾終於第。享年五十五。甲午旌閭。贈朝奉大夫童蒙敎官。加贈嘉善敦寧府同敦寧。配全州李氏。從夫贈。三子宜祚,宜善,宜勳。嗚乎。不佞亦星人。稔知公實行。今於玆役也。實有好德之忱。而宜祚託以記。不敢以不文辭。撮其始末如右雲。

[編輯]

書西澗林公遺事後

[編輯]

孔子之言曰不知其人視其友。今觀西澗林公遺事。有桐溪鄭先生所爲詩三序記各一記後序一啓一祭文一。皆極其推重愛好之意。百年灰燼之餘。僅傳者有此。則其不傳者想有多於是矣。夫以鄭先生道德節行文章之盛且大。不妄交人。亦不妄與人。其得一言。足以定之。況累言而不置乎。又有蘆坡李先生挽詩二篇。其他後人之追述者。所不論也。惜乎。自家著述不少槪見。而鄭先生詩序有曰二十八詩。乃西澗所倡。又贊其能言志而達於辭。是則公之詩不傳而猶傳也。公以瞻慕爲父。葛川爲世父。其後子孫世守儒雅。父作而子述。光前裕後。後之求公者。不但視其友。而又足以論其世也。公之里中有小樓。卽西澗之號之所寓。而屢經補葺。至今尙存。世世堂搆之美又可尙雲。來請文者。公之八世孫秀魯氏。元叔其字也。

三川遺集跋

[編輯]

三川鄭公之於學。其性者乎。曷謂性。曰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穀。其性也。公生於下鄕。無父兄之詔師友之導。而自少獨有志於此學。葢嘗總角擔簦。北走千五百里。贄謁丈席之門。崎嶇顚沛而手一部春秋。以寓尊周之義。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旣又身益竆賤。歸嶺外而路由湖。湖之搢紳先生皆厚遇之。問答成袠。夫以公之刻意勵行。從事此學者。性之能也。澡身就德。無入不得者。誠之感也。天不厚其奉。又從以嗇其壽。嗚乎。公之嗣子繼憲奉公文字。以乞言於當世之君子懇懇焉。繼憲甫文不甚。而乃能留意於此事。其殆有所感也夫。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豈不信然矣乎。繼憲責余爲一言。余亦聞公之風而有感者。遂爲之書。

書徐八下錫止眞草千字後

[編輯]

黃鍾之正。樂師能辨之。蜀錦之奇。紅女能知之。自衆人而言之。聽其鏗鏘焉而已。視其燦爛焉而已。曷足以語其奧哉。左馬韓歐之文。王虞顔柳之書。婦孺皆稱其美。悅於外而迷於眞者也。八下今世之善書者也。屛障家家得之恐後。然人鮮能知之。八下之於世。葢甚不相遇也。今其子耕淳送其所書眞草千字文一帖而求言於余。余平生不解書。狎而玩之。只見其雅而正奇而變。使人心開而目明。然謂有得則未也。八下之帖臨趙松雪。松雪之帖臨智永禪師。智師者。吾不知其何代人也。未見智師者。觀於松雪足矣。未見松雪者。觀於此帖足矣。吾未知八下果能知松雪而其自視亦何如也。是則八下當自知矣。帖之成也。刺史李公某郡守李公某皆有題以贊之。又未知二公之知果何如也。吾聞松雪之臨是帖也。與其子雝各書一本。爲王府之寶。今耕淳亦善書。人皆謂右軍之有獻之。吾亦未敢知。然耕淳愛是帖。將摹刻以遺後。其必有以知之矣。八下於是不爲無所遇也。

書載寧李氏家乘後

[編輯]

載寧之李。蔓延於國中。支派各別。其中司宰令公子孫最繁。公有六子。諱酉其第五子也。際値龍蛇之亂。子孫漂泊於海澨。至玄孫平始入咸安之道興。而漫不省所自。混於月城之系者數世矣。至八代孫有杞。始還貫載寧。然其子孫猶繫於判決公之後。則昭穆紊序。瓚譜失承。重可慨也。及有杞氏牒藏之書出於簏中。而源流來歷恍然如發矇見天。噫人事之顯晦固有時。而孰有如李氏之溟涬者乎。葢其初厄於滔天之亂。而文籍蕩然。繼以沈淪黯䵝。秖得事農畒而全軀命。則其勢容或有然者矣。李虞侯宇榮爲是之痛心血指。申狀於本府。乞言於秉筆家。以成後日之的案佐證。而又遣其從姪壽鎬。屬余爲一言。余之言豈足輕重於其間。而感慈孫之意。嘉久鬱之伸。遂書此以歸之。

書崔元則琡民金剛遊帖後

[編輯]

天下事。非我做則人做。人與我一也。余平生欲一見金剛而不可得。郭鳴遠乃先爲之。其歸示詠物百首詩。尹忠汝繼之。又示以紀行一篇。今又得崔元則遊帖。三人者皆讀書明理。其遊之也。宜有以異乎人之遊之也。而元則又與余同庚。所感者深矣。鳴遠山而已。忠汝益之以搜訪人物。元則又有賢士大夫歌詠以張大之。又忠汝之所未有也。余乃合而有之。是則爲之於身者未必多。而爲之於人者未必少也。余將語於人曰老子三入金剛雲。

題裵子和筆帖後

[編輯]

夫嚴家餓隷。病拘束而存古義。肥女膩粧。諧俗眼而欠眞格。物皆然。書爲甚。嘗見筆家書本。枯槁澹泊。往往如童兒習字樣。柳柳州論有人學書功至。自以爲得。而知書者笑其形縱而理逆。嗚乎。書豈易言哉。故友裵子和有筆帖一冊。其縱橫點畫。皆有法象義諦。合而成字則典雅謹嚴。其抑之也如有思。揚之也如得意。止而稜也如星之守舍而光芒四射也。直而行也如馬之循軌而範驅不失也。飄乎若山禽之決起。泛乎如水荇之舞風。以之或大或小。爲眞行爲亂草。衆體迭見。而敬謹持守之意。常寓於其中。噫子和之於書。其亦有所得也夫。余固不知書。又不知子和之於書。其果得其眞否也。然槩見其法而謹焉。庶不爲知書者所笑矣。余於是抑有所感焉。記曰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言因其業而小變之耳。子和之子善模方有意於古人之學。紬經繹傳。葢已駸駸乎造其門矣。吾意其王顔之藝。轉而爲游夏之科也歟。是又可賞也已。

虎溪申公墓表後敘諱適道字士立

[編輯]

右墓表。晩退洪公所述也。今至二百年所。哲廟庚申。士林建院於丹邱。當寧丁卯。因繡衣使朴某啓。贈公通政大夫吏曹參議。其目曰道學高明。忠節卓異。是則豎碑後事。故不見於表中。後孫相憲俾不佞足其後。若夫先生學問之正。樹立之高。有舊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