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曝書亭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三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三十三 曝書亭集 卷第三十四
清 朱彜尊 撰 清 子朱昆田 撰附錄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卷第三十五

曝書亭集卷第三十四

           秀水 朱𢑴尊 錫鬯

 序

   周易義海撮要序

自漢以來說經者惟易義最多隋經籍志六十九部唐志増

至八十八部宋志則二百一十三部今之存者十之一二而

巳唐資州李氏合三十五家易說題曰集解南北朝以前遺

文墜簡藉以得見指歸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集鄭康成以

下至王介甫易說百家擇取專明人事者編成百卷曰周易

義海至紹興中江都李衡彥平刪其冗複益以正叔子瞻子

發三家目爲義海撮要凡十卷而附以雜論補房氏之闕略

焉其擇之也必精義海失傳而是編傳後之學者所樂得而

講習也彥𠥾宣和末入辟雍乾道中官祕書修𢰅尋除侍御

史改起居郎以言事去國退居崑山聚書講學丗目爲樂菴

先生者也

   周易輯聞序

周易輯聞六卷宋趙汝楳𢰅取雜卦反對之義上下二篇各

一十有八卦每六卦析爲一卷附文言於乾坤釋彖之後而

繫辭說卦諸傳皆闕焉余旣抄而藏諸笥序之曰易之爲敎

本窮理盡性之言自周官掌之太卜簭人而秦以其卜筮之

書未燔迄於漢孟喜京房焦贑之徒多藉以考驗災異而已

鄭康成主象數王輔嗣主名理言數者㦯失之巫言理者或

失之鑿往往得其偏曲而未窮其奧賾焉考之隋經籍志說

易凡六十九部唐四庫書目益之凡八十八部至宋増至二

百一十三部而是書未與焉可謂詳矣迨後家守程朱之書

未暇廣究諸家之說久之本義單行並程氏傳亦輟不復觀

況凡有小異朱子之說爲制舉所不取則見者非僅不觀將

唾而逺之惟恐子弟之入於目此自隋迄宋諸家之𢰅述日

至於放失無存也是書晰理而兼詳夫象數援據精洽足以

益學者之神智萬曆中周藩宗正灌甫曽雕刻行之顧流傳

者寡惜世無有重刻之者汝楳爲資政殿大學士天水郡公

善湘之子商恭靖王元份七丗孫善湘以儒生破李全身歷

戎馬乃能注意經學六易藁而授之子汝楳不以丗祿自矜

逺游閒服玩之習惟遺編是輯又歸其善於親益以徵宋時

經術之盛化俗之厚而灌甫亟刻其書雖流傳巳少是書實

藉以無失皆宗室之賢宜附著之以告後之君子讀是書者

   易璇璣序

宋之南渡君臣多講易義髙宗召荊門朱震論易殿中稱旨

除祠部員外郎遷祕書少監賜以告詞敷及否泰之義右相

張浚入朝亦書否泰二卦賜焉於時浚及宰相李綱李光沈

該皆著易傳而林儵李授之劉翔郭伸王義朝都潔彭與王

大寶吳適宋大明均以易義經進或令祕書看詳或令有司

給札或與堂除或補上州文學獨環溪吳氏上易璇璣三卷

其言易自彖求之卦次求之象次求之爻作論二十七篇文

辭簡奧間以韻語行之𩔖古繇占卓爾成一家言以書犯廟

諱賞獨不及嗟夫朝之一命再命奚足爲儒者重輕而得之

不得有命焉此嚴夫子董相𠩄以有哀時命文士不遇賦也

吳氏諱沆字德逺崇仁布衣其沒也郷人祀諸郡縣學

   周易集說序

周易集說一十三卷各冠以序吳人俞琰玉吾叟 -- 臾 ?所著也叟 -- 臾 ?

於寶祐間以詞賦稱宋亡隱居不仕自號石澗道人又稱林

屋洞天眞逸其書草創於至元甲申斷手於至大辛亥用力

勤矣丗之言圖書者謂馬毛之旋龜文之坼獨叟 -- 臾 ?之持論以

尚書顧命文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河圖與天球並列則河圖亦玉也玉之有文者爾崑崙産玉

河源出崑崙故河亦有玉洛水至今有白石洛書蓋石而白

有文者此易家之異聞也

   合訂大易集義粹言序

孔子學易韋編漆書至於滅絶者三乃不以是敎其子而與

門弟子雅言惟詩書執禮然三經無統論之文獨易有十翼

則聖人之注意存焉矣自歐陽永叔謂十翼之說不知起於

何人於是學者不能無疑今丗所傳程正叔易傳張子厚易

說均舍大傳不講而正叔之言曰聖人用意深處全在繫辭

又曰繫辭之文後人決學不得⿱目兆 -- 晁子止則雲子厚易解甚略

繫辭差詳是張程二子咸篤信大傳者也吾友納蘭侍衞容

若以韶年登甲科未與館𨕖有感消息盈虛之理讀易淥水

亭中聚易義百家插架於溫陵曽氏粹言隆山陳氏友文

集傳精義一十八家之說有取焉合而訂之成八十卷擇焉精

語焉詳庶幾哉有大醇而無小疵也乎刑部尚書崑山徐公

嘉其志許鏤板布諸通邑大都用示學者乍發雕而容若溘

焉逝矣昔王輔嗣注易每取舊解𠩄悟者多深斥陰陽災異

小數曲學專明人事論者謂其獨冠古今出荀劉馬鄭之上

顧官止尚書郎年僅二十四而夭說經者恆惜之容若淸才

逸辨兼工風騷樂府書法即其會粹二書不專言理變占象

數並收補大傳訓注之闕雖老儒亦遜焉豈意短命而終讀

其書不禁蘭摧而蕙歎也

   徐氏四易序

聖人則圖書以作易作易之後不必因圖而易始見也新安

朱子著易本義取河洛先後天諸圖冠諸卷首今之學者僉

謂舍圖書無以言易矣考先儒之論多以九爲圖十爲書獨

西山蔡氏從而反易之以爲河圖之數十而洛書九也蔡氏

之說稱本邵氏然邵氏之言曰圎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

文以數之體驗之則奇爲圎而偶爲方矣同州王氏臨邛張

氏漢上朱氏咸以九爲圖十爲書此邵氏之學也伊川程子

曰九是純陽六是純陰但取河圖見之過六則一陽生至八

便不是純陰是亦以九爲圖矣此程氏之學也橫渠張子曰

陽極於九陰終於十又曰十者九之偶也史繩祖闡其義蓋

即言九圖十書之理此張氏之學也朱子報郭沖晦書曰河

圖四正四隅之位洛書四實四虛之數所以畫卦也河圗九

疇之象洛書五行之數所以作範也是年朱子五十有一矣

猶主九爲河圖後與蔡氏再三往復始從其說迨作啓蒙又

詳述其初說而曰安知書之不可爲圖圖之不可爲書是雖

信之而未篤矣處士徐善敬可氏著四易一曰天易二曰羲

易三曰商易四曰周易凡三十卷其於圖書博採諸家之論

而一本乎邵氏程子張子及朱子之初說謂反之則四象五

行之位皆若枘鑿之不可合從其舊則不惟位與數各當因

以推夫三易改演之原洪範大衍律歷運氣太一奇門之所

自出靡不犂然有據焉乃或疑其與朱子晚年之說不協夫

圖之可爲書書之可爲圗朱子旣言之矣徐氏特因朱子之

說而𤼵揮之爾亦何悖於朱子哉於是同里朱彞尊爲之序

   東萊呂氏書說序

東萊呂先生伯恭受學於三山林少穎少穎又東萊呂居仁

之弟子也少穎所著尚書集解朱子謂洛誥以後非其所解

其孫石鼔書院山長畊稱坊本自麻沙初刻繼而婺女及蜀

中皆有之訛以傳訛訪之故家先得宇文氏拾遺一卷後得

建安余氏所鏤新板又得葉學録所藏寫本再三參校自詡

成完書矣而伯恭書說先之秦誓費誓自流以泝其源上至

洛誥而止殆以補林說之所未及爾門人宗學敎授從政郎

時瀾不知師之微意乃取而増修之非伯恭之本懷矣趙希

弁讀書附志稱是書六卷康熙壬戌予抄自無錫秦氏凡十

卷與馬氏經籍考同宋史志藝文雲三十五卷蓋並門人増

修之書合著於録也序以藏之笥

   雪山王氏詩緫聞序

雪山王氏詩緫聞二十卷每章說其大義復有聞昔聞訓聞

章聞句聞字聞物聞用聞跡聞事聞人凡十門每篇爲緫聞

又有聞風聞雅聞頌冠於四始之首自漢以來說詩者率依

小序莫之敢違廢序言詩實自王氏始旣而朱子集傳出盡

刪詩序蓋本孟子以意逆志之旨而暢所欲言後之儒者咸

宗之獨王氏之書晦而未顯其自詡謂研精覃思幾三十年

而吳興陳日強稱其自成一家能寤寐詩人之意於千載上

要之雖近穿鑿而可以解人頤者亦多也王氏名質字景文

汶陽人紹興庚辰進士召試館職不就歷樞密院編修官出

通判荊南府不行奉祠山居有集四十卷

   聶氏三禮圖序

六經有圖三禮尤不可少鄭康成阮諶梁正夏侯伏朗之書

吾不得而見之矣博採諸圖成書者洛陽聶崇義也當周顯

德中崇義以國子司業兼太常博士與國子祭酒汝陰尹拙

同寮其論祭玉援引周禮正文拙無以難迨宋建隆初考正

三禮圖表上於朝時拙巳遷太子詹事被詔集儒學之士重

加參議拙多所駮正崇義復引經釋之書成拜紫綬犀帶白

金繒帛之賜頒其書於學官繪圖宣聖殿後北軒之壁至道

初舊壁崩剝命易以版改作論堂之上咸平中車駕幸學親

覽觀焉斯亦儒者稽古之榮矣乃有賈安宅等言其未見古

器出於臆度而陳用之𢰅太常禮書陸農師𢰅禮象皆以正

聶氏之失而補其闕遺有詔毀論堂畫壁然竇學士儼序稱

其采三禮舊圖凡得六本鑚研尋繹推較詳求原始要終體

本正末能事盡焉則非出於臆度者也永嘉陳伯廣跋卷尾

雲觀其圖度未必盡如古昔苟得而考之不猶愈於求諸野

乎斯言得之

   丘氏周禮定本序

考工記可補冬官之闕乎曰周官三百六十多以士爲之若

記之所云直百工焉爾矣夫玉府有工有賈而巾車弁師追

師屨人之屬府史胥徒而外咸有工以執事亦猶大府典絲

典婦功庖人羊人馬質之各有其賈也賈不與士齒工顧可

充司空之官乎典絲則頒絲矣掌皮則頒皮革矣槀人則掌

六弓八矢四弩矣是則湅絲者工也而頒絲外內者考工者

也函鮑韗韋裘者工也以式法頒皮革者考工者也刮摩攻

木以爲弓矢者工也而受財於職金以齎其工書其等乗其

事試其工弩者考工者也以是推之則記之所載三十工鄭

氏以爲司空之官非矣新昌黃氏度作周禮說置考工記不

解至臨川俞氏廷椿復古編謂司空之屬分𭔃於五官同安

丘氏暢其旨取五官所屬歸於冬官六屬適各得六十著爲

周禮定本昔人皆言冬官闕一篇蓋讀此而宛如全書焉繇

漢迄唐說經者義雖紛綸往往存其疑而不改逮宋元諸君

子生千載之後一旦釐正其文若朱子之孝經大學蔡氏之

武成金氏之洪範蔡氏之雜卦傳吳氏之禮記以及俞氏丘

氏之周禮皆自信而不惑後學者莫敢議其非雖然無數君

子之學識苟好奇穿鑿則或失之僣㦯失之誣殆亦難乎免

矣丘氏名葵字吉甫隱居海嶼自號釣磯翁蓋宋人而不仕

於元者書成時年八十餘可謂老而篤學者也

   讀禮通考序

禮有五喪祭重矣曲臺之記石渠之論議於喪禮尤詳焉晉

人崇尚莊老宜其自放禮法之外而於喪禮變除假寧之同

異獨齗齗辨難若杜預衞瓘𡊮準孔倫陳銓劉逵賀循環濟

蔡謨劉德明葛洪孔衍之徒均有𢰅述宋齊以降言凶禮者

不乏自唐徙五禮之名置凶禮第五於時許敬宗李義甫上

顯慶新禮以爲凶禮非臣子所宜言去國恤一篇自是天子

凶禮遂闕宜柳宗元以不學訕之也迨宋講學日繁而言禮

者寡於凶事少專書朱子家禮盛行於民間而丗之儒者於

國恤不復措意其僅存可稽者杜氏通典馬氏通考巳焉嗚

呼愼終追逺之義輟而不講斯民德之日歸於薄矣刑部尚

書崐山徐公居母憂讀喪禮𢰅通考一書再朞而成尋於休

沐之暇瀏覽載籍又增益之凡一百二十卷摭採之博而擇

之精考據之詳而執之要此天壤間必不可少之書也當

孝莊太皇太后崩公時由禮部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

直史舘自初喪及啓殯禮無纖鉅

天子惟公是咨公斟酌古今之宜附中使入奏悉中條理蓋

公於是書黙識於心宜其折衷靡不當上結

主知誠稽古之效矣公歸田後開雕是書彞尊因勸公並修

吉軍賔嘉四禮庶成完書公喜劇即編定體例分授諸子方

事排纂而公逝又二年先以刊完喪禮行丗彞尊夙承公命

作序至是乃書其大略若全書綱要公𤼵凡舉例已詳言之

後之覽者可以見公用力之勤也已

   陸氏春秋三書序

唐丹陽主簿趙州啖助考春秋三傳短長𢰅集傳復攝綱條

爲統例助卒其子異裒録遺稾於是門人洋州刺史河東趙

匡損益之而給事中陸淳師事匡纂㑹其文爲春秋集傳纂

例十卷又𢰅集注春秋二十卷微旨三卷辨疑七卷集注自

元已亡而纂例及辨疑微旨三書延祐中從集賢學士曲出

之請鋟板江西行省魏晉以前說舂秋者創通大義而巳有

所未通則沒而不說又㦯自亂其義自杜元凱以例釋左氏

其說有正例變例非例之分別爲五體以尋經傳之微旨言

春秋者宗之然猶略而未該至三子書出例乃大備庶乎絲

麻冠屨之不紊其有功於春秋甚大淳爲韋執誼所援得侍

講東宮柳子厚因執弟子禮歸安朱臨序是書謂子厚文章

宗匠以韓退之之賢猶不肯髙以爲師獨肯執弟子禮於陸

氏以此推陸氏之學要之子厚之師陸氏特出於黨人一時

附和正未足以是爲輕重也然唐人所尚者詩賦往往未暇

究明經義陸氏獨能傳習其師說通聖人之書於後丗其賢

有過人者當其時蔡廣成以易施士匄以詩仲子陵𡊮彞韋

彤韋茝以禮強蒙以論語皆自名其學以顯於時今其書俱

不傳惟三子書僅存錢唐龔主事蘅圃刻而傳之功不在曲

出下矣

   春秋權衡序

孔於之作春秋撥亂丗反諸正其好惡一出於平而已非若

後丗史臣有所激於中借史以洩其忿也顧說春秋者往往

未得聖人之意煩其例苛致其文予者十一誅譏者十九夫

有所攘也蓋有尊也有所貶也蓋有襃也仐欲尊周而動著

王室之非禮欲誅亂臣賊子而先責賢者備亡不越竟即責

以弒君不嘗藥則罪以弒父是聖人惡惡之辭長而善善之

辭反短比之申不害衞鞅韓非而有甚焉者矣我故於說春

秋者義無多取見有刻深之文戾乎孔子之旨未嘗不疾首

張目焉及得宋劉仲原父春秋權衡讀之凡三傳有害於義

者旁引曲證必權其輕重而別其非是以待讀者之自悟可

謂善學春秋者也原三家之傳雖或未得其平由於尊聖人

之過求聖人之心不得遂紛綸同異者有之要其所主皆二

百四十年之事若胡安國之傳出言無不純理無不正然其

文則孔子之文其事則類指南渡君臣得失斯蓋因述以寓

作者矣近乃舍三傳而列之學官久之取士者並舍經而專

主乎傳是何異學易者之僅知操錢而卜也嗚呼三傳胡氏

孰贏孰縮經與傳之孰輕孰重安得起仲原父立而相其平

準也與

   春秋意林序

往予與髙念祖同舟至天津念祖書簏中攜劉仲原父春秋

權衡意林凡一十九卷宋刻甚工時歲在甲辰七月暑未退

揮汗讀之舟中未暇抄録也旣而念祖留京師二書爲有力

者所得予在大同聞之頗以爲憾越五年潁州劉考功公㦷

相遇濟南揖罷亟語予以獲權衡爲喜問以意林則無之又

五年求之淸苑陳參議祺公遂以權衡抄本貽予復從宛平

孫侍郎耳伯所抄得意林然後二書悉爲吾有原父在當日

聲譽與廬陵歐陽子相上下曁弟貢父並以經術聞其說春

秋尤長二書之外有春秋傳一十五卷予獲之書賈舟中又

有說例二卷文權二卷惜乎不能盡得也予感是書自舟中

讀後幾不復遇求之十年乃始得焉而予之爲客不自知其

已老矣南還之日念祖無恙尚期共讀之兼以二書聞之考

功亦足以豪已乎甲寅十一月書

   涪陵崔氏春秋本例序

涪陵崔子方彥直自稱西疇居士嘗與蘇黃諸君子游知滁

州日曽子開曽爲作記刻石醉翁亭惻其說春秋有經解十

二卷本例二十卷建炎中江端友請下湖州取所著春秋傳

儲祕書省於是其孫若上之於朝仐其解不可得見惟本例

獨存序之曰以例說春秋自漢儒始曰牒例鄭衆劉寔也曰

諡例何休也曰釋例潁容杜預也曰條例荀爽劉陶崔靈恩

也曰經例方範也曰傳例范甯也曰詭例吳略也曰略例劉

獻之也曰通例韓滉陸希聲胡安國畢良史也曰統例啖助

丁副朱臨也曰纂例陸淳李應龍戚崇僧也曰緫例韋表微

成元孫明復周希孟葉夢得吳澂也曰凡例李瑾曽元生也

說例劉敞也曰忘例馮正符也曰演例劉熙也曰義例趙

瞻陳知柔也曰刊例張思伯也曰明例王晳王日休敬鉉

曰新例陳德寧也曰門例王鎡王炫也曰地例余嚞也曰㑹

例胡箕也曰斷例范氏也曰異同例李氏也曰顯微例程迥

也曰𩔖例石公孺周敬孫也曰序例家鉉翁也曰括例林堯

叟也曰義例吳迂也而梁之簡文帝齊晉安王子懋皆有例

苑孫立節有例論張大亨有例宗劉淵有例義刁氏有例序

繩之以例而義益紛綸矣彥直之論謂聖人之書編年以爲

體舉時以爲名著日月以爲例春秋固有例也而日月之例

蓋其本乃列一十六門而皆以月日時例之亦一家之言云

   春秋地名考序

九丘之書逸矣伯禹伯益之所名夷堅之所志周公之所録

其著在六經者莫若禹貢詩春秋言禹貢者則有若摯虞之

畿服經孟先之圖程大昌之論易祓之廣紀言詩者則有若

范處義王應麟之地理考言春秋者則有若京相璠之土地

名楊湜鄭樵之譜張洽之表外如嚴彭祖之圖專紀盟會則

圍伐滅取土地之見遺者多矣羅泌專紀國名則郡縣之失

載者又多矣然則說春秋者必兼包乎郡國土地之目而後

可無憾焉試跡其地名有見於經者有見於傳者有並見於

經傳者顧其文蔑以爲昧紀以爲杞滑以爲郎檉以爲朾偃

以爲纓崇以爲柳鐵以爲粟以陸渾爲賁渾以厥憗爲屈銀

以臯鼬爲浩油以祲祥爲侵羊若是者不可悉數也邾也謂

之邾婁貫也謂之貫澤訾婁也謂之叢安甫也謂之鞌沙也

謂之沙澤一郕也或以爲成或以謂盛一酈也或以爲犂或

以謂麗一盂也或以爲霍或以爲雩一虢也或以爲郭或

爲漷一艾也或以爲鄗或以爲蒿貍脤謂之貍軫或又曰蜃

也蚡泉謂之濆泉或又曰賁也郪丘謂之犀丘或又曰菑丘

又曰師丘也其在當時傳者已滋異同繁省之不一而況乎

百丗之下壤地之離合名號之廢置升降乃欲通習而考證

之刊落叢謬不其難哉地名考一十四卷吾郷徐處士善所

輯予受而讀之愛其考跡疆理多所釐正簡矣而能周博矣

而有要無異聚米畫地振衣而挈其領也原春秋之作孔子

旣取百二十國寶書筆削之而又述職方以輔春秋之不及

則學乎春秋非惟義疏序例大夫之辭公子之譜皆宜究圖

而土地之名補方志之疏舛尤其要焉者若經之有緯書之

有正必有攝也予老矣恆媿經義無所𤼵明序其書竊比北

宮司馬諸子獲附見於春秋之傳焉

   五經翼序

古之仕焉而巳者歸敎其郷里尊之曰先生親之曰父師王

者養之則曰國老乞言合語載諸惇史授數而論說之若傳

記所稱老彭老聃皆殷周之國老而遲任周任之言殆即惇

史之文也漢之時伏勝張蒼轅固博士江翁胡母生杜子春

之徒多以耆耊敎授弟子蓋聖人之道莫備乎經學者必老

成人是師庶學有統而道有歸然守一家之說足以自信不

足以析疑惟衆說畢陳紛綸之極而至一者始見故反約之

功貴夫博學而詳說之也吏部侍郎宛平孫先生年八十矣

好學不倦集漢以來諸儒五經序義分爲二十卷名曰五經

翼給事中餘杭嚴公鏤板行之先生凡五致書命予爲序予

惟經學之不明非一日矣自漢迄唐各以意說散而無紀其

𡚁至於背畔貴有以約之此宋儒傳注所爲作也今則士守

繩尺無事博稽至問以箋疏茫然自失則貴有以廣之先生

是書所爲述也當萬曆中周藩宗正灌甫藏書八萬餘卷至

黃河水決遺籍盡亡初先生知祥符縣事時從其孫永之借

鈔諸經義後又益以祕閣流傳諸書故多丗所未見者予不

學未能𤼵明五經之藴因述先生之老而好學無媿於古之

致仕者以爲當丗法俾讀其書若見惇史且及其采輯所從

來蓋歷數十年而始成洵匪易矣嚴公亦與予善其勤學下

士相等事三老者必有五更告於先生者必及君子然則舍

嚴公其誰也

   授經圖序

六經大義至宋儒昌明之而始無遺憾學者守爲章程宜也

不知絶續之際漢儒爲難當日秦書旣焚往聖遺言澌滅殆

盡幸而去古未逺間得之屋壁所藏女子所獻老生所口述

然而僅矣迄學者代興遐捜博考或一人集衆是或數人成

一經要其授受各有師承非若後人以意見爲予奪也劉歆

遺書博士謂孝宣時廣立經文義雖相反不嫌並設與其過

而廢之寧過而立之旨哉斯言夾漈鄭氏乃雲秦焚書而書

存諸儒窮經而經絶於是有指斥漢儒跡其同異紛紜爲詆

訶所自起豈知前型未墜盡信非也槩疑之亦非也六經之

義如江河日月無所不該解之者惟其不背於經斯已爾而

又何同焉夾漈之言過矣授經諸圖見於章氏考索明西亭

宗正復加釐定並采諸儒言行列爲小傳由是師友淵源燦

如指掌自漢以後晨星相望專家雖不逮漢儒而亦多有纉

承惜其未暇補入然傳注義疏序解辨問諸條犂然各具於

圖之左方覽者因目以求其書則得矣是集黃徵君俞邰藏

有善本龔主事蘅圃刋之白下丗之師心黨同薄前賢爲不

足法者庶幾知所返也然則漢儒洵有功於六經而爲功於

漢儒者二子又將與西亭並傳也夫

   重刋玉篇序

小學之重於古久矣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敎之六書漢制太

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吏民上書字或

正輒舉劾自凡將元尚滂喜諸篇均失其傳而爰歷博學爲

閭里書師所合入之倉頡篇中許愼據以𢰅說文解字古本

部分自一至亥者是已顧氏玉篇本諸許氏稍有升降損益

迨唐上元之末處士孫強稍增多其字旣而釋慧力𢰅象文

道士趙利正𢰅解疑至宋陳彭年吳銳丘雍輩又重修之於

是廣益者衆而玉篇非顧氏之舊矣予寓居吳下借得宋槧

上元本於汲古閣張子𥸤三請開雕焉棃棗之材尺幅之度

臨橅讎校之勤不舍晨暮並取繫傳類篇汗簡佩觽手鑑諸

書推源析流旁稽曲證逾年而後成書爰屬予序其本末以

予思之學奚小大之殊哉毋亦論其終始焉可也講習文字

於始窮理盡性官治民察要其終未有不識字而能通天地

人之故者宋儒持論以灑埽應對進退爲小學由是說文玉

篇皆置不問仐之兔園冊子專考稽於梅氏字彚張氏正字

通所立部屬分其所不當分合其所必不可合而小學放絶

焉是豈形聲文字之末與推而至於天地人之故或窒礙而

不能通是學者之所深憂也孫氏玉篇雖非顧氏之舊然去

古未逺猶愈於今之所行大廣益本玉篇復上元之舊而古

之小學存焉矣

   重刊廣韻序

聲韻之學盛於六代周顒以天子聖哲分四聲而學者言韻

悉本沈約顧其書終莫有傳者今之廣韻源於陸法言切韻

而長孫納言爲之箋注者也其後諸家各有増加巳非廣韻

之舊然分韻二百有六部未之紊焉自平水劉淵淳祐中始

並爲一百七韻於是合殷於文合隱於吻合焮於問盡乖唐

人之官韻好異者又惑於婆羅門書取華嚴字母三十有六

顚倒倫次逮洪武正韻出脣齒之不分淸濁之莫辨雖以天

子之尊行之不逺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矣曩崐山顧處士

炎武校廣韻力欲復古刊之淮陰第仍明內庫鏤板縁古本

箋注多寡不齊中㳙取而刪之略均其字數頗失作者之旨

吳下張上舍𥸤三有憂之訪諸琴川毛氏得宋時鋟本證以

藏書家所傳抄務合乎景德祥符而後已抑何其用力之勤

與嗟夫韻學之不講久矣近有嶺外妄男子僞𢰅沈約之書

眩於丗信而不疑者有焉幸而廣韻僅存則天之未喪斯

文也吾故序之俾海內之言韻者必以是書爲準

   合𠜇集韻𩔖篇序

六藝其五曰書書有六體比𩔖象形謂之文形聲相益謂之

字聲成文謂之音保氏以書敎國子大行人屬瞽史諭書名

聽音聲六體形聲獨多左右下上外內審其形而聲從焉國

史六書著録次於經典唐宋小學恆與太學並設分敎弟子

紹興中猶然淳熙以後更灑埽應對進退之節爲小學徽國

文公別𢰅書一編頒諸學官功名之士習四子書麁通一經

足以應舉開口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之言朝士取其

辭爲諸生法式古文奇字安𠩄用之昌黎韓子有雲凡爲文

辭宜略識字江都李氏亦云人讀書須是識字其亦不得已

而言之也與今夫聲音文字之學講之正非易易巳五方之

民風土各異發於聲不能無偏輕土多利重土多濁北人詆

南爲鴃舌南人詆北爲荒傖北人不識盱眙南人不識盩厔

此限於方隅者也楚騷之音殊於風雅漢魏之音異於屈宋

此易於時代者也書文旣同而音之不一者統歸於一斯聲

音文字必相輔以行而義始備也

聖天子文軌之盛包海內外野無遺賢終始典學香廚中簿

之藏分授詞臣編摹㑹粹而通政司使巡視兩淮鹽課監察

御史曹公奉

命編孴全唐詩歷五年所較舊本廣益三百餘篇鋟諸棗木

用呈

乙覽復念詩之醇疵一本乎韻韻之乖合原於六書旣鋟玉

篇廣韻又求集韻𩔖篇善本讎勘雕印以行學詩者得而誦

習之旣免四羊三豕之失而音無奪倫紐分畛域注相引證

庶乎取諸左右逢源矣夫

   字鑑序

元至治間長洲李丗英伯英受其父梅軒處士之旨以六書

假借難明於是就典籍中字同音異者正其字畫溯其原委

緝𩔖韻一書凡三十卷其從子文仲復緝字鑑五卷仍依韻

編之予抄自古林曹氏嗟夫字學之不講久矣舉凡說文玉

篇佩觿𩔖篇諸書俱束之髙閣習舉子業者專以梅氏之字

彚張氏之正字通奉為兔園冊飲流而忘其源齊其末而不

揣夫本乖謬有難畢舉也已李氏之學逺引說文證以後代

諸家之說其亦所謂元元本本者與遼金元字雜以國書字

體轉益茫昧其詩詞落韻有出於二百六部之外者茲編所

道者古信可傳也


曝書亭集卷第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