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書亭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五十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五十 曝書亭集 卷第五十一
清 朱彜尊 撰 清 子朱昆田 撰附錄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卷第五十二

曝書亭集卷第五十一

           秀水 朱彝尊

 跋

   宋太宗書庫碑跋

右宋太宗皇帝書庫碑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御書勒石在太

原府壽寧敎寺碑爲風雨崩剝其半沒土中歲久盡蝕文凡

二千餘言僅存數百字其陰石尤泐所可識者有太宗御製

文集四十卷又集一十卷怡懐詩一卷迴文詩一卷逍遙詠

一卷至理勤懐篇一卷宋志載御製集一百二十卷蓋統言

之也棊𫝑圗琴譜各二卷蓮花心漏迴文圗若干卷𮦀書扇

子一百三十六柄𮦀書簇子七百五十三軸按史帝旣削平

諸國收其圗下詔購遺書於左昇龍門北建崇文院徙三舘

書實之此崇文書目所自始也又分三舘書萬餘卷別爲書

庫所謂祕閣是也王明清有言太平興國中諸降王死其舊

或宣怨言太宗盡收用之寘之舘閣使修羣書廣其卷帙

厚其廩祿贍給以役其心俾卒老於文字則帝之留意翰墨

特出於權謀袐計而非性所好也雖然亡國之臣丗主往往

輕視之如土芥而重繩之以刀鋸帝獨容之禁侍之列給筆

札事纂述謂非丗主所難能歟嗚呼是可記也

   宋京兆府學石經碑跋

京兆府學新移石經碑記宋元祐中京兆黎持撰文河南安

宜之書鋟之者長安石工安民也其曰汲郡呂公者宣公大

防之兄以工部郎中陜西轉運副使知陜州以直龍圗閣知

秦州大忠也自唐鄭覃等勒石壁九經一百六十卷天祐中

築新城石爲韓建所棄劉鄩守長安幕吏尹玉羽請輦入城

鄩謂非急務玉羽紿曰一旦敵兵臨城碎爲矢石亦足以助

戰鄩然之移置尚書舊省至大忠領漕日始克盡列於學載

持記甚詳方是時宣公在朝二三執政罔非正人監司長吏

咸以興起學校裒集經史爲務至紹聖元符之際小人柄政

諸君子咸被重罪以去宣公竄死䖍州未幾大忠亦降官崇

寧𥘉藉黨人立石端禮門側蔡京復自書碑頒郡縣彼張商

英周秩楊畏之徒反覆附和恬不知恥民以一石工獨能嚴

邪正之辨不肯鐫名姓於碑惟恐得罪後丗匹夫之志不可

奪如是夫持爲京兆學官其文辭條達𩔖南豐曽氏而宜之

之書亦稱入格迄今博聞之士或不能舉其姓氏民則後生

末學皆能道之以此見立身行已不可不爲後丗慮苟是非

得其正雖百工技能之人反有榮於當時之士大夫者嗚呼

可感也已玉羽者京兆長安人以孝行聞杜門隱居鄩辟爲

保大軍節度推官仕後唐至光祿少卿晉髙祖召之辭以老

退歸秦中甞著自然經五卷武庫集五十卷其書散見於冊

府元龜惜歐陽子不爲立傳而其書亦不傳於丗也予旣感

碑文之岀於民所鐫而題其後予友鍾淵映將注五代史記

並書玉羽之事告之俾附註於鄩之傳焉

   太原縣惠明寺碑跋

呂惠卿憸人也當時君子視若鬼蜮而王安石獨任之不疑

且曰惠卿之賢雖前丗儒者未易比也今觀惠明寺舍利塔

碑雖能文善書之士無以過之丗徒知爲頭㑹箕斂之才不

知兩人當日以經術定交而取合於文字也嗚呼此其所以

爲姦也歟

   桂林府石刻元祐黨籍跋

元祐黨籍徽宗書之立石端禮門其初九十八人爾旣而蔡

京復大書頒郡縣以上書人及已所不喜者作附麗人添入

凡三百九人碑稱皇帝嗣位之五年蓋崇寧四年也是時籍

中曽任宰臣執政者十無一存曽任待制及餘官亦已零落

過半亡者毀其繪像及所著書奪其墳寺存者定爲邪等降

責編管荒徼禁不得同州住其子弟亦不得詣闕下小人之

快意未有甚於斯時者矣豈復有所忌憚乎其後張綱看詳

謂王珪一名不合在籍自九十七人外益以上官均岑象求

江公望范柔中鄧考甫孫諤六人共一百三人皆係名德之

臣許子孫陳乞恩例次數而龔頤正遂采三百九人之事跡

成元祐黨籍列傳譜述一書凡一百卷蓋惟恐其闕然則小

人之厄君子適以榮之士之自立宜審所擇矣京所書刊石

滿天下惟桂林勒之崖壁故至今獨存碑後王珪章惇姓名

漫漶者爲瀑泉所泐也康熙乙丑二月望日書

   大同府普恩寺碑跋

右大同普恩寺碑記宋修武郎借吉州團練使充通問副使

婺源朱公弁所作也公以建炎元年十一月奉使爲金人所

留迫之事劉豫不可欲易其官不可探策使之歸復不可其

語耶律紹文曰上國之威命朝以至則使臣夕以死夕以至

則朝以死觀其懷印臥起悲歌慷慨與漢之蘇武何異非孔

子所稱不辱君命者歟記成於金皇統三年二月實髙宗紹

興之十三年也於是公之去國蓋十七年矣題曰江東朱弁

而不書官又其上系以皇統年號論者疑公自貶其詞合乎

古君子危行言孫之義而未得其本也攷公之歸宋在是秋

七月記之作當在和議初成而公臨發之時也彼寺僧者見

公旣去不能原公大節所在惟知奉國人之法輒刪去其官

爵増易其紀年無足怪者史載公被留時嘗具酒食告僚友

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畢命諸公幸瘞我其處表曰宋

通問副使朱公之墓於我幸矣而公碑文亦曰予築舘之三

年歲在庚戌冬十月乃遷於茲寺然則所謂近郊其寺者殆

即普恩寺非邪史又載公以文字教金之貴人子弟使之就

學因得以和好之說進蓋公之文有不得已而爲之者當其

時宋諸臣留於金若宇文虛中吳激蔡松年之徒多以文學

自命顧寺僧獨以公之言爲足重於丗亦以見恭敬之不可

棄而忠信所行者逺也嗚呼士君子不幸生喪亂之際又不

幸以文章爲丗所重得其文者或不原其志意所在輒更易

以就時人之耳目至使大節皎然若朱公者幾無以自白於

後丗讀普恩寺之碑其亦可感也夫

   杭州府學宋石經跋

宋髙宗皇帝御書石經紹興十三年知臨安府事張澂摹勒

上石淳熙四年詔知府趙磻老建閣於太學題曰光堯石經

之閣置石其下洪邁曾惇楊冠卿葉紹翁李心傳陳騤王應

麟潛說友紀之詳矣宋亡學廢爲肅政廉訪司治所西僧楊

璉真伽造白墖於行宮故址取其石壘墖杭州路㢘訪經歷

申屠致逺力持不可然已損其什一元至正間即治所西偏

建西湖書院以祀先師設有山長掌書庫其後明常熟吳訥

乾州宋廷佐先後巡按浙江或覆之廊或甃以瓴甋崇禎末

廊圯乃嵌諸壁中左易二書六詩十有二禮記向有學記經

解中庸儒行大學五篇今惟中庸片石存爾其南則理宗大

書御製序四碑在焉右則春秋左氏傳四十八碑闕其首卷通

計八十七碑諸經雖非足本然書法甚工學古者所當藏弆

若夫秦檜一跋已爲訥椎碎其詞見於學士院中興紀事本

末君子無取也

   書拓本玉帶生銘後

玉帶生宋文丞相硯名也石産自端州未爲絶品其修扶寸

廣半之厚又微殺焉帶腰玉而身衣紫丞相寶惜旁刻以銘

書用小篆凡四十有四字歲甲申觀於商丘宋節使坐上因

請以硬黃紙摹之不敢響搨也生之本末略見玉笥生詩其

銘辭亦附註於詩編按金華胡翰作謝翶傳稱天祥轉戰閩

廣至潮陽被執翺匿民間流離久之間行抵勾越是信公軍

敗後硯即歸翺可知其寓浦陽永康閱祐思諸陵登釣壇度

必攜生偕往懷古之君子可以深長思矣

   遼釋志願葬舍利石匣記跋

京師仙露寺金人俘宋室子女置其中見蔡鞗北狩行録趙

子砥燕雲錄顧地誌失載遺蹤遂不可稽康熙二十六年

月宣武門西南居民掘地得石匣匣旁有記自稱講經律論

大德志願錄並書乃遼丗宗天祿三年瘞舍利佛牙於此記

後有千人邑三字蓋社名也施主姓名首列帝后諸王大臣

下及童男小女考遼史丗宗妃甄氏後唐宮人帝從太宗南

徵得之寵遇甚厚及即位立爲皇后至天祿四年方冊立皇

後蕭氏二後同死察割之亂並葬於醫巫閭山記刻於三年

所云皇后蓋指甄也東明王者疑是明王安端即察割之父

以功王東丹國故曰東明王也燕主大王者中臺省右相牒

蠟爲南京留守封燕王故曰燕主大王也國舅相公者靖安

蕭太后族只撒古魯以天祿元年爲國舅帳詳穩故曰國舅

相公也獨趙思溫子延照史作延昭而通鑑亦作照常爲石

晉祁州刺史後仍歸遼餘子本末不得其詳矣又記有建窣

堵波之文疑當時石匣置於塔下塔久廢而石匣僅存土中

匣已無蓋其舍利佛牙又不知何時散佚也

   遼雲居寺二碑跋

右王正智光雲居寺二記共勒一碑碑額篆書重修雲居寺

一千人邑㑹之碑一稱結一千人之社一千人之心一稱完

葺一寺結邑千人近年京城發地得仙露寺石函記後有千

人邑三字尼曰邑頭尼覽者疑是地名合此陴觀之則知千

人邑者社㑹之名爾天順皇帝者遼穆宗尊號丞相秦王者

重元爲南京留守也遼史聖宗初即位羣臣上尊號曰昭聖

皇帝統和元年六月上尊號曰天輔皇帝五年四月上尊號

曰至德廣孝昭聖天輔皇帝二十四年十月上尊號曰至德

廣孝昭聖天輔皇帝今碑建於二十三年尊號無天輔字是

則二十四年十月以前聖宗尊號但云至德廣孝昭聖皇帝

如碑所記至二十四年乃合元年尊號天輔字以稱之否則

二十四年所上之號與五年無異何用羣臣復上乎竊疑史

有誤也

   金京兆劉處士墓碣銘跋

金京兆劉處士墓碣銘奉天楊英𢰅文武功張徽書洛陽李

微題額立石者同知京兆緫管府事髙貴也文稱處士初諱

章更各九隴又名渭又名於菟其字希文不易也下筆有骨

肋西州碑版多出其手一榻之外皆法書名畫望而判其眞

贗甞鬻書於市一達官持之去處士直詣㕔事取書辭色不

少遜挾書掉臂而出性不喜浮屠法而處開元墖三十年無

家無妻子正大八年詔民東徙至陜旣而事且變投所蓄古

印章鼎彞於河避地平陽入太原尋還故里以疾卒按金史

哀宗紀元兵旣取鳯翔兩行省棄京兆遷居民於河南所云

事變者此矣英之銘曰士之遇也爲龍爲虎其不遇也如魚

如鼠旣魚其龍又鼠其虎生必違其所好死則從其所惡將

矯丗以自戕抑直行而不顧苟會於心千載其猶旦墓著所

以信於人者以銘先生之墓吁辭特崛奇而徽正書多涉篆

隸體亦不猶人金源遺集傳至今者惟趙秉文王若虛段克

已誠已李俊民元好問數家而已斯銘不見於載記乃摭其

大略書之冊尾兼録其副示長洲孫生附著於書法考焉

   趙吳興千字文跋

周興嗣千文便於小學善書者恆寫一本獨智永曽書八百

本散在江南而吳興趙王孫亦屢書之延祐三年四月有㫖

趙子昂寫來千文一十七卷發祕書監裝背收拾此或一十

七卷之一也吾鄉項子京家刻石今歸於予

   元豐閏縣令碑記跋

豐潤縣本玉田之永濟務金史稱太和間置明寰宇通志一

統志因之今觀至元七年縣令孫慶瑜碑記則改務爲縣乃

章宗大定年事且雲承安中以懐逺大將軍夾谷公習揘來

宰是縣足徵置縣在泰和之先也碑又雲大安初避東海郡

侯諱更名曰豐閏東海郡侯者即衞紹王然則縣始置時仍

名永濟可見又雲大朝開創以來庚辰之歲改縣爲閏州考

元史竟未之載宋王諸公未免失於討論矣淸𩔖天文分野

之書雲洪武元年改閏爲潤而今國子監金元史雕本閏旁

均著水亦非也碑書法雖不工然辭足以逹其述先後政頗

詳顧修地誌者曽不引證何哉

   霍山廟建文元年碑跋

右霍山廟碑建文元年正月壬午祇祭上帝於南郊二月癸

亥鴻臚寺序班周敖國子監生𡊮綱奉命以香幣牲醴祭告

中鎭勒其文於碑嵌廟四壁上蓋自燕師靖難之後四年之

政事悉行革除舊典遺文去之惟恐不盡乃普天之下尚留

此一片石存人間丗之君子有志於補修惠宗實録者辭雖

不多所宜大書特書布在方策者也

   跋首善書院碑

萬曆丁酉先太傅文恪公偕福清葉文忠典應天郷試得華

亭呂公原先生卷先文恪欲置第一文忠謂是卷文雖髙恐

不得第欲以所擬第二人領解先文恪曰此時文爾雖第與

不第等未若不第者之文其人必以學行聞於時遂定先生

卷第一後先生試禮部輒擯落謁𨕖人官工部司務是時鄒

忠介馮恭定講學京師於宣武門內大時雍坊建首善書院

先生與周忠毅董其役而先大父時爲都察院照磨實經營

之及書院成文忠作記董文敏書之則先大父巳遷官故未

得書於石也繼而羣小交攻毀書院而碎其碑傳聞碑初立

時祗搨一十三紙而先生藏其二至崇禎壬申文敏起自田

間桐城孫舍人國敉請重書是碑文敏謂曩曽書二碑一置

書院一爲王評事應遴摹勒藏壁間爲御史某徙置中城察

院官舍訪之果存其後西洋人借書院以爲曆局久之遂踞

其中甲申春李自成入寇中城所臧之碑亦不可問矣康熙

辛酉予復主江南鄉試先生之孫嘉先持搨本見示又六年

嘉先子天右持至都將重勒上石請予跋其尾予母華亭唐

文恪公孫也先君安度先生侍先太傅於京邸兩家結婚呂

先生實爲行媒今兩家子姓仳離坎壈先代賜書俱已零落

而先生後人猶能於兵火之餘裝潢是碑守以勿失摹而刻

之俾覽觀者仰先儒之典型可以識君子小人存亡進退之

故是碑傳書院雖毀安知無有復之者則嘉先父子之功不

可泯巳

   北京國子監進士題名碑跋

唐人及第書名雁墖未必鋟諸石也明自永樂二年命工部

建進士題名碑於南京國子監𢰅記者翰林侍讀學士王達

也十三年㑹試天下貢士於北京登科考謂是歲即命立石

國子監然今無有有之自宣德五年林震榜始也由宣德訖

崇禎十三年碑凡七十一通思陵厭薄進士故將下第舉人

與廷試貢士史惇等百六十三人又吳康侯等百人盡留特

用於是惇等請援進士例謁孔廟行釋菜禮並立石題名帝

如所請大學士周延儒奉勅𢰅文太僕寺少卿翰林院侍書

朱國詔奉勅書石篆額工部營繕司郎中王灝監工立於進

士題名之次而十六年楊廷鑑榜遂無隙地可樹碑矣予輯

日下舊聞旣撮其大略筆之於卷康熙辛未秋八月上丁

天子命大學士代祀孔子彞尊充十哲分獻官禮畢偕祭酒

汪霦鼂采司業吳涵容大徧覽諸碑其𥘉釋褐即𢰅記立石

後乃有遲一二十年始立又或有題名無記兼踣於地者多

有之嗚呼明之祖宗待進士可謂隆矣苟不由是出身𨕖人

輒投之僻左荒逺之地士大夫論資格日嚴而萬曆以後題

名之石不師舊典作記登第者罕有拓而傳示子孫徒僵立

於風雨氷雪之中信其剝蝕不亦可歎也夫爰屬二公扶其

踣者並搨之


曝書亭集卷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