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離鉤
葉序
昔船子示夾山曰: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而潘子無聲定書法,亦以離鉤名者何居?夫謂之鉤,則不可離矣;既謂之離,則不復言鉤矣。豈其以不離為離,實鉤而非鉤乎?我知此一鉤也,千百世聖人同之,千百世賢人同之,千百世愚不肖人同之。釋迦三藏,性之鉤也;道德五千言,氣之鉤也;孔子春秋,救世之鉤也。他如毛詩鉤乎情,禮樂鉤乎傲,易卦鉤乎陰陽;貪夫鉤利,烈士鉤名,一任遊戲清波,總離不得這個鉤字。雖然,鉤可離也。能者離亦是,不離亦是;不能者離亦非,不離亦非。何以故?欲知離鉤,當先知吞鉤。善吞鉤者,無往非鉤。孔子之不試而多藝也,七十弟子之身通六藝也,遊藝非鉤乎?而藝之有六書,又非鉤乎?今有村牧夫,目不能識丁,手不能操管,便與木石不異。故自漢魏而下,代有聞人,鍾、王其最著也。彼鍾、王者,何嘗以法示人,不過自悅其鉤而已,自離其鉤而已。而天下之人,以為此絲線隨君弄者也,以為此不犯清波者也,從而宗法之。自是其法傳,因是其鉤傳。然而人人自有其鉤,人人當自求離鉤。以我求我,開眼閉眼皆是;以我求彼,雖覿面不啻千里,況百世哉!然則無聲書法,可無刻也,實不可不刻也。何也?釋迦三藏、道德五千言、孔子春秋,皆以鉤示天下也,而第不可執以為鉤。故書法自原流以至草書,此千百世所同之鉤,如禮之揖讓拜跽,樂之柷敔笙鏞,射之弓矢,禦之和鑾,數之奇偶。自取法至筆鋒,是吞鉤之法。而定心、知道至解悟,則已超凡入聖。不又如禮之周規折矩,樂之簫韶九成,射之貫虱,禦之不失其馳,數之悟得於局者乎?自學篆以下八卷,言言皆法則,言言皆鉤。總之,善離者登晉魏之堂,入唐宋之室,內不關心,外不關手,筆墨可為筌蹄,碑帖皆成糟粕,雲卷霞舒,小技也而至道存。不善離者,前人之十體,懸絲捉影,精良之毫素,長竿捕風,即使繡出鴛鴦,不解金針暗度,離鉤雲乎哉!余遊藝之暇,因六書之謬,訂字孿一編,實與書法相表裏,既為之序,而並寄字孿與無聲商之。鉤耶離耶,余亦聽天下人之自為耳。
三衢葉秉敬撰
王序
書法首推晉,晉首推二王。夫陰陽、奇偶、左右、多少,為法似莫嚴於書,而乃以風流相尚、放誕不羈之晉人當之,何哉?豈昔人所謂反經合禮,背水用奇,相馬遇以神,解牛遊乎虛者,非無法而正善用法也?蓋神以無累而全,氣以自然而充,不羈而後多致,涼冷而後成趣,非晉代疇能有之?雖然,誌不正而神何以清?欲不凈而氣何以雄?非雅無以言致,非博無以成趣,晉豈盡王夷甫一流清言韶令而已哉!史載右軍籠鵝竟去,子猷看竹即造,似簡誕,似疏傲,而當時父子清風,蔭映江左,使棄倫滅法者可擬議乎?矧夫筆墨有神,鬼夜哭者何物,又可以點畫斜正盡乎法耶?故唯顛足以稱草聖,而但肉則以號墨豬。貴法法者,而不貴徒法如此。吾友張卿子亟稱潘無聲兄弟,飲白水,讀古經,為郡中奇男子。法古禔躬,而高簡蘊藉,若不概苦人以法,是精於法法者。茲談書可見一斑,喜而引其端。
友弟王道焜
自序
慨自倉頡作書,山鬼夜哭,盜陰陽而鑿混沌,莫此若也。何則?忠臣孝子,義士仁人,當歡欣鼓舞之情態,涕泣無從之心事,方詠歌不足,以一毫端泄之而有餘,故宛宛三寸枯竹間須看言笑,孰謂曾有遁形乎?若然,則人自具一肺腸,時自際一哀樂,而必繩以八法之功令,若矩矱之不可廢者何?蓋庖丁之神解,養由基之巧中,其遊刃決拾之法自在也。故論世漢則古雅多質,晉則逸韻自賞,唐則清峭取險,宋則姿媚求工,世可殊而法不變也。語境則醉墨濡頭者豪於致,敗毫成冢者勇於力,怒猊渴驥者奇於氣,驚沙舞劍者悟於神,綠蕉覆雲者博於趣,脫巾嘯傲者逸於姿,境可殊而法不變也。即語至變,篆籀可變而為分隸,分隸可變而為真草,其鋒中筆正可變乎?轉折三過可變乎?譬之人,肺腸各不同,而哀樂有時異,至眉目手足定位,抑豈可易耶?是必深於法者而後可與離法,又必超於法者而後可與進法。斯豈第吊詭者不敢奸,沓拖者不能跂。即令中行之士,窺藩籬,入堂奧,猶或難之矣。余少嗜書,長而未成,間取前人論議,拈定為一集,聊以自祛腕鬼耳。偶為寅陽葉先生見而敘之,名曰離鉤,因遂商之墨池諸君子。
天啟丁卯中秋,錢唐潘之淙題
凡例
一邇日子史盛行,而書法獨缺焉不講,豈以塗鴉小技,無裨雕龍?不知前代名賢正往往寄趣於茲,如顏魯公骨法嚴整,王大令風神遒邁,披玩間便堪想見,奚第在筆墨工拙雲。
一書家筆筆有法,固矣。然法有可傳者,有不可傳者。但俗學株守規繩,而高明盡滅紀律,俱非作者。是編一證以六書之原流,八法之指趣,故從性、知道諸篇,進不法而法、法而不法之妙。
一評騭往往各遵其便,各理其師。故議論雖多,私僻不少。今取前賢確議,而折衷以歸於當,使人知所取從。一法帖支派既繁,傳訛日甚。此獨詳其統系,次以品題,使新舊妍媸,洞如燭照。
一古人論書者,各極意旨。此舉歷代諸篇,條分縷析,使以類從,便於參究。
一是編雖談書法,饒有佳文,即如淳化釋文,皆前賢筆劄之雋,亦甚雅觀。
一草書變化由心,法多不一。近惟草訣流行,其不合者多矣。故附刻釋文,以窮草書之變,以開取精之門。
一是編因書論法,原宜字字從古。但傳訛既久,恐不便讀,姑多從俗,未敢盡刊,即釋文悉照原帖草法,亦以便辨認也。若字學之奧,隨有字孿刻行以正訛。達齋主人識。
卷一
原流
伏羲觀象於天,取法於地,作八卦而字畫萌。倉頡仰觀奎星圓曲,俯察鳥跡龜文,窮天地之變,泄造化之機,而文字立。至周設官分職,乃立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藝。六藝之五,有曰六書,而書法乃大備。六書者,一象形,二指事,三會意,四諧聲,五假借,六轉註也。肇於象形,滋於指事,廣於會意,備於諧聲。四書不足,然後假藉以通其聲。聲有不合,則又轉註以演其聲。象形加義於指事,會意生聲於諧聲,假借葉聲於轉註。此六書之本末也。既明六書文字,當識子母相生。倉史主母而役子,率子以從母。主類為母,從類為子;用者為母,不用者為子;得勢為母,不得勢為子;母主形義,子只主聲。總而為言,則象形、指事之謂文。因而滋蔓,子母相生,會意諧聲之謂字。孳乳浸多,著於竹帛之謂書。科鬥謂之古文。周史籀作大篆,篆者,傳也,傳其書也,與古文小異,名曰籀文。秦有小篆,損於籀文。有八分,損於小篆。有隸書,通於楷書。漢史遊急就,解散於隸書。蔡邕飛白,變楷以題署。章草乃隸書之捷,行書乃真書之省,草書又章草之捷也。六書十體如是,四聲五音系之。故曰三倉制字而後知義類,有周爾雅而後知訓詁,秦漢定體而後知書文,許慎說文而後知偏旁,孫炎作音而後知聲韻。其他辨論品騭,代不乏人,是在究心者參之。
六義
象形者,象其物形,隨體詰詘,而畫其跡也。如日字從口從一,陽數;月字從月從二,陰數;田字象四口,十阡陌之制;字象物初出,有枝莖之類是也。
指事者,直著其事,加物於象形之文,指而可識也。如木,象形之文,加一於下,則指為本;加一於上,則指為末;人在一上為上,人在一下為下之類是也。其字既不可謂象形,又不可謂會意,故謂之指事。
會意者,比類合義,以見指捴,或合體而兼義,或反文而取意。象形指事,文也;諧聲,字也;會意,文字之間也。如止戈為武,人言為信,艸生田上為苗,鼠居穴下為竄之類是也。
諧聲者,主母以定形,因母以主意,而附他字為子,以調合其聲也。如江河左從水,以定其體,而諧聲在右;鵝鴨右從鳥,以定其體,而諧聲在左;裠裳諧聲在上,簾箔諧聲在下,園圃諧聲在內,徽輿諧聲在外之類是也。
假借者,無義之義,本非己有,因他所授也。因義而借者:初本裁衣之初,借為凡物之初;狀本犬形之狀,借為凡物之狀。無義出借者:易本蜥易之易,借為變易之易;財本貨財之財,借為財成之財。因借而借者:商本商度,既借為宮商之商,又借為商賈之商;之本之草,既借為之往之之,又借為語辭之之是也。
轉註者,展轉其聲,註釋其字,而後知也。有義轉註者:惡本善惡,惡則可惡,故轉為憎惡之惡;齊本齊一,齊則如齊,故轉為齊莊之齊。無義轉借者:荷本蓮荷,轉為負荷之荷;雅本烏雅,轉為風雅之雅。因轉而轉者:長本短長,長則物莫先焉,故轉為長幼之長;長則有餘,故又轉為長物之長;行本行止,行則有蹤跡,故轉為德行之行;行則有次序,故又轉為行列之行是也。
四學
晁氏云:文字之學有三。其一體制,曰點畫縱橫也;其二訓詁,曰稱謂古今雅俗也;其三音韻,曰清濁高下也。殆後篆隸變而行楷興,復有論格勢諸書,是謂四學。
論體制者,許慎說文,呂忱字林,李陽冰刊定徐鉉集註、徐鍇系傳,王安石字說,夢英公字源,張有復古編,鄭樵六書略,戴侗六書考,楊桓六書統,倪鏗類釋,許謙假借論,周伯琦正訛,趙古則本義皆是也。
論訓詁者,周公爾雅,劉熙釋名,揚雄方言,曹憲博雅,張揖廣雅,陸德明釋文,陸佃新義,顧野王玉篇,朱子十三經註疏皆是也。
論音韻者,漢史正義雲魏秘書孫炎始作反音,晁氏謂齊、梁間西域之法,始則沈約四聲韻,陸法言切韻,呂靜韻集,夏侯詠、楊休之、杜臺卿、周思言、李季節、僧鑒聿韻總,僧守溫字母,夏竦四聲,吳棫補韻,及韻略、韻海、韻經、韻會皆是也。
論格勢者,蔡邕筆勢論,衛夫人筆陣圖,右軍筆法論,衛恆四體,索靖書勢,李陽冰翰林禁經,張懷瓘書斷,郭忠恕法書苑,許歸歟墨藪,張彥遠法書要錄,蔡耑法書撮要,黃伯思法帖刊誤,米元章書史,及諸家法帖、譜系、翰墨誌、記評訣考議皆是也。
證非
趙氏云:言之於語、論,寸之於寺、專,謂之因母以主意;口於非切之於園國,晶之於曑罍,謂之主母以定形。班孟堅、衛巨山謂諧聲為形聲,非其義也。自說文以同意相受,老考為轉註;依聲託事,令長為假借。鄭玄以之解經,鄭樵以之成略,遂失本旨。惟蕭楚雲,一字轉其聲而讀之為轉註,程端禮雲,轉註為轉聲,假借為假聲是也。老字從人從毛從匕(音化)者,人毛匕而白為老,會意字也。考者,老也,從老省定意,從丂(苦浩切)者,諧聲字也,非以老字轉為考也。如耆耇耋孝,皆從老省以為意,旨句占至為聲,孝則子承老為會意。鄭氏出入轉註,非也。以日月成易轉為明,以目少作眇轉為省。至葛稚川加彡於景作影,王逸少從車於軍陳為陣,又日莫之莫加日,烏雅之雅作鴉,然火之然,加火為燃,州渚之州,加水為洲,果字有艸,須字有髟,奚論丁寧不用口,車渠不用石哉。是不明假借之旨也。如獻亨(俗作享)亨飪(俗作烹),亨通而異,匕箸(俗作筋)箸見(俗作著),依箸(俗作著)而殊者,亦昧於轉註、諧聲也。
述傳
古書邈矣。所謂伏羲因龍瑞作龍書,神農因嘉禾作穗書,少昊鳳鸞之文,顓頊科鬥之篆,堯因軒轅之圖而作龜書,禹著鐘鼎之文,又作螺書,務光倒薤,史佚虎書,此傳疑也。其孔壁經傳,汲冢周書,列國款識,鼎彜石銘之類,此傳信也。漢誌:秦書八體,一曰大篆,史籀作也;二曰小篆,李斯作也;三曰刻符,竹符合而中分字形也;四曰摹印,屈曲縝密,秦璽文也;五曰蟲書鳥形,施幡信也;六曰署書,題宮闕也;七曰殳書,題戈戟也;八曰隸書,程邈作也。漢興,草書尉律,漢律篇名又以李斯倉頡篇、胡毋敬博學篇,並名倉頡書。司馬相如作凡將篇,史遊作急就篇,大匠李長作元尚篇,揚雄作訓纂篇,杜林訓之,班固續之。王莽使甄豐定六書,一曰古文,孔壁書也;二曰奇字,籀文也;三曰篆書,小篆也;四曰佐書,隸書也;五曰繆書,摹印也;六曰鳥書,蟲書也。光武時,馬援疏論,和帝命賈逵修文,許慎訪逵說文。隋誌亦云:後漢鐫蔡邕書七經於石碑。又云:魏世行八分,其訓義有史籀、倉頡、三倉、埤倉、廣倉諸篇。蕭子良古今篆籀文體,又有槁書、楷書、蓬書、填書、奠書、龜書、雁書、偃波、飛白、懸針、垂露、倒薤、芝英、金錯、仙人、虎爪、鶴頭、象形、蚊腳、科鬥、鳳鳥、龍虎、麒麟、尚方、大篆、十二時書三十種,餘皆出於六文八體,因事而生變也。
古文
秦火滅經除典,古文絕矣。漢文時,博士伏勝獻古文尚書。魏文時,樂人竇公年二百八十歲,獻古文樂書。武帝時,魯共王壞孔子宅,壁中得古文尚書、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北平張倉獻左傳。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子壁,得古文二篇。晉熙寧一作咸寧五年,汲郡人發魏襄王一作安釐王冢,得冊書千餘萬言。又云:冢書石銘,人無識者。叔孫通云:科鬥文也。
學古編云:科鬥為字之祖,象蝦蟆子形。上古無筆墨,以竹梃點漆書竹簡上,竹剛漆膩畫不行,故首重腹圓尾輕,似其形耳。
大篆(籀文、奇字)
周宣王太史籀變科鬥,著大篆十五篇。漢藝文志云:凡九千字,趙高以教胡亥。說文云:秦學僮試諷籀書。又云:與古文或異。又云:孔子六經、左傳皆以古文。又云:奇字即古文,而異者則籀文也,其跡石鼓文存焉。字源云:漢元帝、王遵、嚴延年並工史籀。秦焚書,惟易與史篇得全。呂氏春秋雲倉頡大篆,非也。
學古編云:款識文者,列國之文。薛尚功集古鐘鼎文為五聲韻。
李斯既作小篆,遂以籀文為大篆。篆法匾者佳,謂之(音蝸,書譜訛為,後人以蜾字代之,益非。)匾。徐鉉曰石鼓文是也。
小篆
小篆,秦篆也。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七章,郎中令趙高作爰歷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七章,皆損益大篆也。始皇並六國,罷不合秦文者。其畫如鐵石,勢若飛動。隸、楷之祖。銘題鐘鼎符節,至今用焉。
學古編云:漢篆變古法,許氏作說文以救其失也。兼考通釋,復古篇得矣。
舒元輿云:秦相變倉籀為玉箸篆,成一家之法。歷漢至隋八姓,無出其右。唐李陽冰宗之。
八分
八分,秦羽人上谷王次仲作也。序仙記云:次仲少有異志,變倉頡書為八分。蕭子良云: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蔡邕云:次仲初變古形,非效程邈隸也。小篆古形猶存其半,八分又減小篆之半。蔡琰云:吾父割隸字八分取二分,割篆字二分取八分。隋誌云:魏世有八分書。王愔云:建初中以隸字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法書苑云:八體之後又分此法。
隸書
隸書,秦下邽人程邈作也。初為獄吏,得罪始皇,入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易大小篆方圓為隸書三千字。奏之,始皇用為御史。以奏事煩多,為隸人佐書,趨省易也。八分乃小篆之捷,隸又八分之捷也。秦隸近款識篆,即秦權量上刻字,未有挑法也。漢隸蔡邕石經諸碑皆有挑法矣。
宣和書譜云:後人發臨淄冢,得齊太公六世孫胡公棺,有字同今隸。胡公先始皇四百餘年。豈與篆籀相生,特未行世,邈以此解雲陽之難耳。
飛白
飛白,後漢左中郎蔡邕作也。王僧虔云:靈帝熹平中,蔡邕作聖皇篇,待詔鴻都門,見役人方修飾,以堊帚成字,心悅而歸為飛白。衛恆祖述飛白而造散隸,開陳隸體,微露其白,瀟灑於隸書,揚采於飛白。梁武帝謂王獻之書白而不飛,蕭子雲書飛而不白,宜斟酌得衷。後子雲以篆為之,雅合帝意。雖創法於八分,實窮微於小篆,後歐陽詢得焉。王愔云:體勢勁,大字輕微不滿,變楷制以題署。書指云:飛白是分隸間入以行草而筆勢輕淡者,漢魏署榜多用之。蓋字形既大,患在填實,故使透漏見素地耳。
東坡飛白贊云:微微乎若輕雲之蔽月,翻翻乎若長空之卷旆;猗猗乎若遊絲之縈柳絮,裊裊乎若流水之舞荇帶;離離乎其遠而相屬,縮縮乎其近而不迫。
楷書
楷書,真書也。蔡邕云:隸減八分之半而通於楷。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時人用寫篇章法令,亦謂之章程。梁鵠云:鍾繇善章程。姜堯章云: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真書無出鍾元常,其次王逸少,二家瀟灑,何拘平正?唐人以書取士,故有科舉氣習,顏魯公幹祿書是也。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風矣。
張懷瓘書斷云:後漢王次仲為上谷太守,楷隸初制,六範幾同,故後人惑之。按次仲秦人,作八分,合蔡邕、蕭子良諸說,懷瓘誤矣。或云:次仲作八分,即今之古隸。程邈作正隸,即今之楷書。至東漢漸至訛異,蔡邕作石經正之。而書指亦以程邈正隸為楷,且古人書譜無專舉正楷為言者。此說近是。
行書
行書,後漢潁川劉德昇作也。即真書之少縱,以從簡易,相間流行,鍾繇善行押書是也。張懷瓘書斷云: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兼真者謂之行楷,帶草者謂之行草。獻之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合窮揮運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行草之間也。姜堯章云:魏晉行書,自有一體。右軍蘭亭記及諸帖第一,謝安石大令諸帖次之。所貴穠纖間出,血脈相連,筋骨老健,風神灑落。
急就(章草)
章草,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凡三十二章,雜記姓名,諸侯五官以教童蒙,綬急可就而求之,謂解散隸體,粗略書之,漢書簡墮,漸以行之是也。唐顏師古為之註。後漢北海劉穆始善。建初中,杜度善章草,帝詔使草書上事。魏文亦使劉廣通上事。蓋因章奏用之,謂之章草。章草乃隸楷之捷,草書又章草之捷也。
訣云:章草草其隸字,八分謹嚴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
草書
徐鍇云:按書傳多雲張並作草,又雲齊相杜深作。說文云:漢興有草書,則張並之前有矣。衛恆云:杜度善草書。崔瑗崔寔父子繼能。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弘農張芝因而變之。轉精其妙。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於隔行。故王子敬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世稱一筆書。自伯英始也。
衛瓘、索靖俱尚書郎。善草。時稱一臺二妙。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骨。懷素工瘦。張顛工肥。瘦硬易得。肥勁難工。皆草聖也。
卷二
取法
學貴取法,則可以見古人於寸楮而臻其妙。蔡邕入嵩山學古,於石室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籀,寫史籀李斯等書筆勢。邕得之,三日不食,大叫欲狂,若對千人。遂讀三年,妙達其理,後筆特異,遂作筆論。
鍾繇見蔡邕筆法於韋誕,自捶胸盡青,因嘔血。誕死,繇令人盜發其墓,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王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及渡江北,見李斯書,之許,見鍾繇、梁鵠書;之洛,見蔡邕書張嶽碑,始悔學衛夫人徒廢年月。又云:頃尋諸名書,鍾、張洵為絕倫,餘不足觀。
詹孟舉云:李陽冰見潭州碧落碑,寢碑下數日,不忍去。
歐陽詢見索靖古碑,駐馬觀之。去數步復還,下馬觀之。倦則布氈坐觀之,宿碑旁三日乃去。
張懷瓘云:上則法於自然,次則歸於篆隸,又次師於鍾、王。夫學鍾、王尚不繼虞、褚,況冗冗哉。
唐舒元輿陽冰篆誌云:今世所重,秦斯之跡,豈能盡辨別之。以秦古斯邈矣。況今去古愈遠,晉、魏真跡尚不可見,篆隸之風不益遐哉。宜其日流而日弊也。
初學
筆勢論云:初業書要類乎本,緩筆定其形勢,忙則失其規矩。但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方圓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緩展毫端。
張敬玄云:初學必先真書,若便學縱體,則真體難成矣。
虞永興云:掇筆往來,懸管自在,但使體勢雄壯,不可拘其小節。若畏懼生疑,否臧不決,運用迷於筆前,振動惑於手下。師心因乎獨見,弟子執其寡聞,恥請問於智人,忌藝能之勝己,若欲造玄,未之見也。
孫過庭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東坡云: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能走也。
山谷云: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字既成,且養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作以示人為楷式。凡作字,須熟觀晉、魏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
書指云:善學書者,其初不必多費楮墨,取古人之書而熟觀之,閉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後舉筆而追之。字成而以相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後多書以極其量,自將去古人為不遠矣。
執筆
衛夫人云:學書先學執筆。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掠屈曲,須盡一身之力送之。
虞世南云:筆長不過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實掌虛。
韓方明云:五指撮管末,可大草書。
姜堯章云:真書執筆近頭;行書寬縱,執宜稍遠,草書流逸,執宜更遠。遠取點畫長大,易於分布齊勻。
張懷瓘云:若執筆淺,則堅掣打勁,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則有餘。若執筆深,則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意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制豈自由,乃成稜角,筆則死矣。
韋榮夫云:搦破管,畫破紙,飛鋒結體。
山谷云:能使筆力悉從腕中來,筆尾上,直當得意。
東坡云: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歐陽公云: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側。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
操手
盧雋云:拓大指,擫中指,斂食指,抵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名指抵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
唐太宗云:腕豎則鋒正,正則四面鋒全。次實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虛則運用便易。
張敬玄云:運腕不可太緊,緊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不可懸臂,氣力有限。若行草須懸腕,大草書須懸臂,筆勢無限也。
韓方明云:雙指包管,五指共執,實指虛掌,鉤撇托送。若以單指包之,則力不足而無神氣。
姜堯章云: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虛其掌。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故孫氏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淺深長短,使謂縱送牽掣,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
祝枝山云:擫、捺、鉤、揭、抵、拒、導、送八法,謂撥鐙法。撥者,筆管者(俗作著)中指名指尖,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亦欲淺,則易撥動也。擫者,大指骨下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捺者,食指著中節旁,此二指主力。鉤者,中指著指尖鉤筆下。揭者,名指著指外爪肉際揭筆下。抵者,名指揭筆,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二指主運轉。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送者,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二指主來往。枕腕者,以左手枕右手腕。提腕者,肘著案而虛提手腕。懸腕者,懸著空中,最為有力。
用筆
纂要云: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
右軍云: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藏鋒點畫,使左先右,至回左亦然。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當畫中行。
虞世南云:覆腕上搶掠毫開,下撇撥歷鋒轉有筋骨,指端橫鉤蹲踞之狀。行書則覆腕搶毫,乃按鋒直進,其綰也內拓外旋,結鋒環轉。結者上促,旋毫不絕,內轉鋒也,加以掉筆聯毫,容曳而來往,勁而復虛。
書法云:夫用筆之法,須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雕逝,信其自然,不得重改。送筆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若深思此,理當自見。
又云: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不欲太瘦,瘦則形枯。太露鋒芒則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山谷云: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倚筆則有力。
筆鋒
右軍云:每作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草則縱心奔放,覆腕轉促,懸管聚鋒,柔毫外拓。左為外拓,右為內伏。連卷收攬,吐納內轉,藏鋒也。但先援筆引興,心逸則急接鋒以取興,興盡則已。又生扌族鋒,任毫端之奇妙,象兔絲之縈結,轉剔刓角,多勾篆體,或如蛇形兵陣,無常定也。
張旭云:褚河南論書,用筆如印泥畫沙。始不悟,後於江岸以錐畫沙,始信其言,貴藏鋒也。
蔡希綜云:始下筆,須藏鋒轉腕,前緩後急,形勢相連莫斷,簡略為上。至如棱側起伏,隨勢所立,圓規為妙。其有誤發,不可再模,恐失筆勢。如放箭不欲遲,如高峰墜石也。
姜堯章云: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一起一側,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筆鋒在畫中,則左右皆無失矣。下筆之初,有折鋒,有搭鋒,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搭鋒,應其左故也。又有平起如隸,藏鋒如篆。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
定心
書者,心畫也,必先乎心而後乎手。內而理乎己之心,外而盡乎古之法。心而致乎手之正,法而致乎筆之妙。
蔡邕云:寫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口不出言,氣不盈息,沈密神采,如對至尊,則善矣。
羲之云:夫欲書,先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文在筆後。
衛夫人云: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執筆近而不能緊者,此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執筆遠而急者,心手相得,意前筆後者勝。
柳公權云: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朱晦庵筆法銘云:握管濡毫,申紙行墨,一於其間,點點畫畫。放意則荒,取妍則惑。必有事焉,神明其德。
知道
譚景昇云: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筆,然後知書之道。和暢,非巧也;學古,非樸也;柔弱,非美也;強梁,非勇也。神之所沐,氣之所浴,是故點策蓄血氣,顧盼含性情,無筆墨之跡,無機智之狀,無剛柔之容,無馳騁之象。若黃帝之道熙熙然,君子之風穆穆然,是故觀之者其心樂,其神和,其氣融,其政太平,其道無朕。夫何故?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雲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
張懷瓘云:大巧若拙,明道若昧。靜而求之或存,躁而求之或失。明目諦察而不見,長策審逼而不知。豈徒倒薤、懸針、偃波、垂露而已哉。
從性
虞世南云: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字雖有質,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必資神遇,不可力求也。必須心悟,不可力取也。
禁經云:有攻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攻,神采不變。
孫過庭云: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緣思慮通達,志氣和平,不激不厲,風規自遠。子敬以下,莫不鼓努為力,操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性情懸隔也。
又云:右軍書樂毅論則情多拂郁,書東方贊則意涉瑰奇,書黃庭經則怡懌虛無,書太師箴則縱橫曲折,蘭亭集則思逸神超,私門戒誓則情拘意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情動乎中,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朱晦翁云:歐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遊,中實剛勁。荊公則躁擾急迫。書劄細事,德性相關如此。
峭翁云:觀其書篆,而知人之性情焉。
祝枝山云: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輕重,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氣之清、和、肅、壯、奇、麗、古、淡,互有出入。題是山水仙隱,氣自然清;富貴宴樂,氣自然和;朝廷禮義,氣自然肅;珍怪豪傑,氣自然壯;□□□□,氣自然奇;佳麗園池,氣自然麗;造化上古,氣自然古;幽貞閑適,氣自然淡。八種交相為用,變化又無窮矣。
適誌
翰林禁經云:書法有九生。一生筆,純毫為心,軟而復健。二生紙,新入篋笥,潤滑易書,即受其墨,若久露風日,枯燥難用。三生硯,用則貯水,畢即幹之。司馬云:硯石不可浸潤。四生水,義在新汲,不可久停,停不堪用。五生墨,隨要旋研,凝和墨光為上,多則泥鈍。六生手,適攜執勞,腕則無準。七生神,凝神靜思,不可煩躁。八生目,寢息適寤,光朗分明。九生景,天氣清明,人心舒悅。備此九者,乃可言書。
孫過庭云: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神怡務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遽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氣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
解悟
張旭見擔夫與公主爭道及公孫大娘舞劍而悟草法。又曰: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
顏魯公謂懷素曰:學書於師授之外須自得之,張長史觀孤蓬驚沙之外,見劍器,始得低昂迴翔之狀。未知鄔彤有之乎?素曰:似古釵腳,為草書豎畫之極。顏曰:何如屋漏痕?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夏雲因風變化無常,又遇壁坼之路,一一自然。
雷簡夫云:余晝臥,聞江瀑漲聲,想其翻睠掀磕、高下奔逐之狀,起而作書,心中之想,皆出於筆下矣。
文與可云:見蛇鬥而草書長。
記異
淮南子云:倉頡造書,天雨粟,鬼夜哭。(又曰:龍備藏。)
大令於會稽山見一異人披雲而下,左持紙,右持筆,遺獻之。受而問曰:君何姓字?何遊處?筆法何施?答曰:吾象外為宅,不變為姓,常定為字,其筆跡豈殊吾體耶。獻之佩其言。
虞世南云:右軍謂耽玩之功,積如丘山,誌專者神必應之。余中宵遂夢吞筆,覺後若在胸臆。又假寐,見張芝指一道字,用筆體法,信有之矣。
楊升庵云:嶽麓禹碑刻之紹興者,其釋文第六句作南暴昌言。余疑文義不貫,字形亦不類,思之不得。是夕,夢一魚首黃衣指謂曰:此南瀆衍亨四字也。寤而觀之,形義兩協。其所謂思之不得,鬼神將通之耶?
卷三
學篆
初學篆,當虛手心,伸中指,並二指,於幾上虛畫,如此流便,方可操筆。操筆必須單鉤,卻伸中指在下夾襯,方圓平直,無不可意矣。若篆大字,當虛腕懸筆。腕著紙,字即不活。似紙筒棕櫚為筆,非士夫所為也。小篆一也,而各有筆法。李斯方圓廓落,陽冰圓活姿媚,徐鉉如隸無垂腳,字下如釵股稍大,鍇如鉉,但字下為玉箸微小耳。崔子玉多用隸法,似乎不精,然有漢意。陽冰多非古法,蓋法子玉也。小篆世喜長,但以方楷一字半為度,一字為正體,半為垂腳。有不可者,當以正腳為主,餘略短如幡腳可也。無垂腳者,如生曰之等字。以上枝為出,如草木為物。正生則上出枝,倒懸則下出枝耳。凡寫扁額,畫宜肥,體宜方圓。碑蓋同此,但以小篆為正,不同雜體。凡囗中字,不可填滿,但如升斗中著一字,任其空,可放垂筆,方不覺大。囗比諸字,亦須略收,不可圓,不可方。若日月,須更收小也,包一二畫如日目之類,初一字內畫不與兩旁相連,後皆如之,首尾一法。若或接或否不同者,非也。圓圈圓點,古文之法,小篆無之。口字不可三角形,鐘鼎古文錯雜用,無跡,小篆則自一法也。
學隸
漢碑三百餘種,無前漢者。體各不同,亦各不著名字,後人服膺一刻亦自可。魏三大碑立為界格,已一變矣,去漢未遠,古意猶存。自唐以來,巧麗特甚,古意泯焉。欲學隸者,當以石經為祖,次及漢刻之奇者,如孔子廟碑、魏受禪記、劉寬之類。
訣云:本於篆法,學如真書,但變隼尾、擊石二波也。
佩觿云:勢如八字,有偃波之文。
吾衍云:八分,漢隸之未有挑法者也。用篆筆作漢隸,八分與漢隸多不分。
括云:方勁古拙,斬釘截鐵,挑拔平硬,如折刀頭。
書指云:隸有蠶頭,由下筆反挫,順筆平行,燕尾自出。
學楷
張敬玄云:楷書把筆,妙在虛掌運腕。不宜把筆苦緊,太緊則轉換不得。既腕不轉,則字體或粗或細,上下不均,雖多用力,元來不當。翟伯壽問於米老曰:書法當何如?米曰:無垂不縮,無往不收。
姜堯章云:或者專喜方正,極意歐、顏;或者專務勻圓,留心虞、永。或謂體須稍匾,則自平正,此徐會稽之病;或謂欲其蕭散,則自不俗,有王子敬之風。豈足以盡書法之美哉!
禁經云: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大凡點畫不在拘拘長短遠近,但勿遏其勢,俾令筋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此但備點畫耳,非書也。祝京兆云:大字貴結密,不結密則懶散無精神。若牌扁,須字字相照應,掛起自然停分,又須帶逸氣,方不俗。小字貴開闊。小字易得侷促,須令字內間架明整開闊,寫起一似大體段,長史所謂大促令小、小轉令大是也。當以二王及虞東方畫贊、樂毅論、洛神賦、破邪論序為則。
書指云:真書點畫,筆筆皆須著意,所貴修短合度,意態完足。蓋字形本有長短廣狹小大繁簡,不可概齊。但能各就本體,盡其形勢,雖復字字異形,行行殊致,乃能極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
學行
訣云: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轉輕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
姜夔云:行書與草不同,各有定體。縱復晉代諸賢,亦苦不相遠。大要以筆老為貴,少有失誤,亦可輝映。
祝京兆云:行書貴穩雅,下筆不疾不徐。亦有間架,須是明凈,不要亂筆多絲纏繞。疾則失勢,緩則骨癡。亦以右軍為祖,次參晉人諸帖及懷仁聖教序。
學草(附章草)
自唐以前,多是獨草,不過兩字相連。後世屬十數字而不斷,號曰遊絲。此雖出於古人,不善學者,反更成病。
唐太宗云:行行若縈春蚓,字字若綰秋蛇,惡無骨也。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疾還徐,忽往復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精神,無鋒以含氣味。相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意盡則用懸針,若再生筆意,不若垂露耳。草書最忌橫直分明。畫多則如積薪束葦,無蕭散之氣時一出。
虞永興云:既如舞袖揮拂而縈紆,又若垂藤樛盤而繚繞。
草書賦云: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剪而齊整,或上下而參差,或陰森而高舉,或落脫而自披。眾巧百態,無不盡奇,宛轉翻覆,如絲相持。
姜堯章云:學草書先法張芝,次索靖諸人,後仿王逸少,申之以變化。若泛學諸家,則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知向背起止轉換。古人作字,相連處特是引帶,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皆輕,雖張顛野逸,不失此法。
草書之體,如人坐臥行立,揖遜忿爭,乘舟躍馬,舞歌擗踴,一切變化,非茍焉者。又一字之體,率有多變,有起有應,如此起者,當如此應,各有義理。
祝枝山云:草書貴通暢。草書下筆易於疾,須放令少緩,徐行穩步,一點一畫,皆有規矩,不令容易。亦有墻壁間架,須要明凈,方合晉人法度,不可如後人全率爾也。用筆不可太遲,遲則緩慢無神氣;不可太疾,疾則恐窘步而失勢。
又云:章草須有古意乃佳。下筆要重,亦如真書,點畫明凈,有墻壁,有間架。學者當以索靖、張芝、皇象、韋誕、月儀、八月帖、急就章為模範也。
論寫
姜堯章云: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橫直畫者,字之骨體,欲其堅正勻凈,有起有止,所貴長短合宜,結束堅實。撇磔者,字之手足,伸縮異度,變化多端,要如魚翼鳥翅,有翩翩自得之狀。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沈實。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則不遒。然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懸針者,筆欲極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繩。若垂而復縮,謂之垂露。
祝京兆云:凡偏旁不相稱者,屈曲點畫以避就之。偏少者,伸點畫以就之;偏礙者,屈點畫以避之;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然必古人有樣,乃可用耳。
蘇子云: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大抵勁健方瘦,輕快疏朗,幹澀古拙相近;軟緩圓肥,重滯密促,滋潤時媚為鄰。然必骨肉適宜,剛柔濟美也。
黃山谷云:楷法如快馬斫陣,草法欲左規右矩。又云: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梳妝,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也。
書指云:書必先生而後熟,亦必先熟而後生。始之生者,學力未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出,筆底具化工也。
論血
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於副毫之內,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過貴乎疾,如飛鳥驚蛇,力到自然。不可少凝滯,仍不得重改。
論骨
字無骨,為字之骨者,大指下節骨是也。提之,則字中骨健矣;縱之,則字中骨有轉軸而活絡矣。提者,大指下節骨下端小竦動也;縱者,骨下節轉軸中筋絡稍和緩也。
論筋
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
論肉
字之肉,筆毫是也。疏處捺滿,密處提飛,平處捺滿,險處提飛。捺滿則肥,提飛則瘦。肥者,毫端分數足也;瘦者,毫端分數省也。
論脈
字之脈,章法是也。藏鋒出鋒,皆欲其首尾相應,上下相接,其脈相通為佳。後學之士,隨所記意,圖寫其形,未能渾融,皆支離而不相貫。吾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揮運之時,此可窺其妙矣。
卷四
體式
衛夫人云:用筆六種結構:圓備如篆法,凶險可畏如八分,郁拔縱橫如古隸,窈窕出入如飛白,飄揚灑落如章草,耿介特立如鶴頂。然心有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
孫過庭云: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回互雖殊,文體相涉。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章草,涵泳飛白,毫釐不別,胡越殊風。
書譜云:鍾繇隸奇,張芝草聖,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
形狀
蔡中郎云: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立,若動若飛,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憂,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短弩勁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象矣。
鐘繇云: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萬類象之,點如山頹,摘如雨線,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如鳴鳳遊雲漢,來如遊女入花林。
書評云:王逸少隸,飄若遊雲,矯若驚龍。唐徐浩草隸,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張旭草書,如驚蛇入草,飛鳥出林。
姜堯章云: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圓而有力。屋漏痕者,無起止之跡。錐畫沙者,勻而藏鋒。壁坼路者,欲其無布置之巧。祝京兆云: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臒,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雅如賢士。
氣勢
蔡邕云:氣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蔡希綜云:屈折之狀,如鋼鐵為鉤;牽掣之蹤,若勁針直下。主客勝負,皆須姑息,先作者主也,後為者客也。必舉止合,則起伏相承。
訣云:彩色,字之神也。神馭氣,氣馭形,形全骨肉,肉全神色。
孫過庭云:或恬淡雍容,內含筋骨;或折銼槎枿,外耀鋒芒。坡仙云:吾醉後輒作草書十數行,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
布置
訣云:長短闊狹,字之態度;點畫斜曲,字之映對。先主後賓,卑奉尊接。審其疏密,取其停勻。空則補就,孤則扶持。以下承上,以右應左;以大包小,以少附多。
蔡邕云: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皆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相背。
歐陽詢云:不可頭輕尾重,無令左短右長,斜正如人,上稱下載。
姜堯章云:疏欲風神,密欲蒼老。如佳之四橫,川之三直,魚之四點,畫之九畫,須下筆勁凈,疏密得均。當疏不疏,反成寒乞;當密不密,必致雕疏。
書法三昧云:如中字孤單,則居中;龍字相並,則分左右為二停,訩字則分左右中為三停,雲字則分上下為二停,素字則分上下中為三停。凡四方八面,點畫皆拱中心。左短者齊上,右短者齊下。重畫上仰下覆,重捺上留下放。重字上小下大,左促右展。
纂要云:位置大停。又唐人經生之弊,絕無位置,終不成書。
運用
三昧云:一點一畫之間,三過其筆。一點微如粟米,亦分三過。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顧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接下承上。
郭若虛云:氣韻本乎運心,神采生於用筆。夫畫有三病,一曰版者,腕弱筆癡,全虧取與,物狀平褊,不能圓混也;二曰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度,鉤畫之際,妄生圭角也;三曰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滯,不能流暢也。
東坡云: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
又云:作字要手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韻。
書指云:書貴質不貴工,貴淡不貴艷,貴自然不貴作意。質非鄙俗之謂也,清廟明堂,大雅斯在是已。淡非浮易之謂也,太羹玄酒,至味存焉是已。自然非信手放意之謂也,不事追琢,神氣渾全,險易同塗,繁簡一致是已。
肥瘠
衛夫人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
梁武帝云: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
虞永興云:側管則鈍慢多肉,直鋒則幹枯露骨。比其悟也,粗而不鈍,細而能壯,長而不為有餘,短而不為不足。
歐陽詢云:不可瘦,瘦則形枯。不可肥,肥則質濁。
張懷瓘云:馬以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亦如之,必骨肉相稱,神貌洽然。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馬為駑駘,在人為肉疾,在書為墨豬。準其病狀,未即已也。惟題署及八分,肥密可也。
徐浩云:筋骨不立,脂肉何附?筆須藏鋒,不然有病。鷹隼乏彩,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翬翟備色,翩翩百步,肉豐而力沈也。華彩高翔,則書之鳳凰矣。
黃魯直云:肥不露肉,瘦不露骨。
訣云:書以骨為體,以主其內;以肉為用,以彰其外。氣宜清,色宜溫;骨宜豐,肉宜潤。
方圓
崔子玉云: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
虞世南云:字體質滯,為目所視。如水在方圓,豈由乎水。且筆妙喻水,方圓喻字,所視不同,遠近則異。
變通異訣云:方以圓成,圓由方得。舍方求圓,則骨氣莫全;舍圓求方,則神氣不潤。方不變謂之鬥,圓不變謂之環,書之病也。
張懷瓘云:欲方而有規,圓不失矩,亦猶人之指腕,促則如指之卷,賒則如腕之屈。然須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
姜夔云:方圓者,真、草之體用。真欲方,草欲圓。方者參之以圓,圓者參之以方。方圓曲直,不可顯露,直須涵泳,一出自然。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方長嚴肅為體,圓轉輕健為用。歐、顏方正,虞、永勻圓。
遲速
筆勢論云: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初,結思成矣。筆不欲急,何也?筆為將軍,故須持重。心不欲遲,何也?心為箭鋒,遲則中物不入。
訣云:能速而速,謂之入神;能速不速,謂之賞會。未能速而速,謂之狂馳;不當遲而遲,謂之淹滯。狂馳則形勢不全,淹滯則骨肉重慢。縱橫斜直,不速而行,不止而緩,腕不停筆,筆不離紙。心不速而神氣短,筆不遲而神色枯。一遲一速,剛柔相濟。
孫過庭云: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令美之方;專溺於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遲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心閑手敏,難以兼通焉。
姜堯章云:遲以取妍;速以取勁。必先能速,而後能遲。若不能速而專事遲,則無神氣;若專事速,則多失勢。
勁軟
隸訣云:方勁古拙,挑拔平硬。國史補云:草瘦硬易,肥勁難工。訣云:剛縱其柔,柔縱其剛。筆勢論取形質快健,手腕輕便。八法訣云:點欲堅如鐵,勾欲力如銀。點橫無力而不險,勾短棘針而有力。橫畫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掠撇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啄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滯。磔䟐重鋒,緩則勢肥,須遒勁而遲澀之。草訣挑法:揭欲利,按欲輕,輕則骨勁,重則質鈍。故云形圓則潤,勢疾則澀,以緊而勁,以險而峻。圓則骨不重,方則氣不潤。遲取妍,速取勁,墨潤取妍,燥取險。毫勁有力,圓則妍美。側管鈍慢多肉,直鋒幹枯露骨。觀諸說而勁軟辨矣。
結構
雲空上勾以應下,如鳥之視胸。九見腕勾以應上,須折鋒而起。門月右勾應左,半斜以銳為精。來東中勾應中,隨縮鋒而微露。長民左勾應右,須盡趯其鋒。黍委上下之撇點,有陰陽之分,不分則無上下相承。術訩三排之直畫,卓然中立而不倚,其左右有拱揖之情。畺三三排之橫畫,截然中處而不乖,其上下有仰覆之別。其目四畫,上下反其情,二三但取順。然無四點,左右要成八字,中帶可就上,不可就下。皿四直,左右上開下合。炎茶兩捺,一上捺,一下捺,不宜顛倒。反及二撇,先長而斜硬,後差短而腕轉。廬多先腕轉而後斜硬。口曰不可橫長,下畫長承直末。臣巨欲直左,而右旁短直應之。句匊裏面字與勾齊方稱。長馬短畫,不可與長直畫相粘。衣良捺應左勾,須略平起。(一雲勾宜另搭。)莫矢下畫宜長,撇短不轉,而點取下長短應之。思誌心在下者,欲折右足右寬方稱。(一雲猶嫌挺直均平。)頁貝右長直畫須作小棘剌,中短畫不可相粘,欲圓凈勻平而啄短,出以點承長直畫。還遠之繞裏字,上大下小方稱。雖難直畫微向左,以避右邊之勢。烏鳥屈腳之勢,如角弓之張。用周初撇,首尾向外,次弩,首尾向右。同國初直畫,首尾向右,平畫仰,次直畫,首尾向左。戔森重勾在先縮鋒,而後出鋒,作趯以應,捺亦同。行作左短右長。於佳右短左長。自因左豎短,右勾微長。亦馬點之重並,必屈伸以變換之,否則如布棋。三冊畫之重並,必屈伸仰覆向背變換之,否則如布算。爨溳繁雜者,必求古人佳樣,不可擅寫。邊爾太繁者宜減之。倉食上面,不可寫波。上下直畫宜短,點宜近上。是足卜字居中,下撇須橫,而波磔終之,又名三牽綰法。心初點向裏,橫戈斜平,勾向內而收,中點取高勢,欲粘第三點,第三點須與勾高,不可下。風兩邊悉宜圓,名曰金剪刀。柔下木字,左右須齊直。者曰字不宜正對土字。十橫畫校長,直畫宜短。七橫畫校長,直畫轉而復回。和偏少者,伸點畫以就之。氈偏礙者,屈畫以避之。井字孤單者,展一畫以舒之。棗字重並者,促一畫以斂之。畫字九畫,須下筆勁凈,疏密停勻照映。辛字太疏,補之作,必古有佳樣乃可寫。左畫短斜硬其撇。右畫長腕轉其撇。
一字有一字之形勢,要在結構得宜。此不過舉前人論議之概,其間錯綜變化,惟會心者自得之,未可執一論也。
弊病
梁武帝云:運筆斜則無芒角,執筆寬則書緩弱。點掣短則臃腫,點掣長則離澌。畫細則字橫,畫粗則形慢。拘則乏勢,放又少則。
王右軍云:腹不宜促,腳不宜賒,又不宜斜。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不宜傷密,密則似屙瘵纏身;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不宜傷短,短則似壓死蝦蟆。
孫過庭云:質直者勁挺不通,剛狠者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澀滯,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染於俗吏。此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張懷瓘云:方圓齊平,支體肥鈍,布置逼仄,稜角相形,神氣昏蒙,以濃墨為華,書之病也。
虞安吉云:太緩無筋,太急無骨。
歐陽詢云: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
韋誕云: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書法有十戒:一蠢俗,二力弱,三柔細,四嫵媚,五讓右,六板律,七狹長,八葳蕤,九向背不得宜,十上下不聯屬是也。蠢俗則不大雅,力弱則不遒勁,柔細則不卓練,嫵媚則不蒼古,讓右則套落庸劣,板律則氣運不動,狹長則勢不冠冕,葳蕤則不揚眉吐氣,向背不得宜則結體無情,上下不聯屬則神不流貫。凡此十者,犯一不可言書。
附:楷書金科
屈腳灣灣張角弓,見烏為鳥暨鴻馮。立人如鳥附柱形,仁信任使要娉婷。踠腳壯士屈其臂,鳳飛幾氣是其意。急牽掣電在雲中,目因日月俱相同。回轉右肩忌頭長,寧宣臺尚可為方。有腳須當向左舒,實其典興與寅輿。字方右腳須擡上,園圃固國圖等樣。腹勿使促又勿賒,滿而不虛乃為尚。南隔目匊之四勾,亦須填實勿曠蕩。半腹還當放右虛,用見岡月俱同書。無字間開仍間合,上下變通互開闔。隔仰隔覆有妙理,並二畺三須得體。磔掠留放不可重,若爻若茶良可宗。字逢兩豎須變換,並縮斤垂左右判。壘藥鸞醫鷺鬐聲,此皆上重而下輕。在下固須能頂戴,亦勿使上促其形。交錯如中井曲弗,兼禹禺爽襄爾冊。垂甬無密婁耳車,疏密勻停方入格。字有相背北肥兆,相向非卯知何好。向背體勢要相親,粘合不到如筆到。又有偏側欹斜字,向右心戈衣幾是。向左夕朋乃勿多,正如偏者亥丈互。正者令偏偏使正,此是書法之體勢。字有挑扌窕之形勢,戈弋武丸與瓦氣。獻勵散斷左既多,須得右邊得扌窕意。省炙之類上偏者,又得下扌窕君須記。字中一法號貼零,如令今寒以及冬,頭尾配合方為美,二點與上宜勻停。字有形斷意復連,以心必小川州泉。字上大者覆冒下,雲頭穴宀之亞,大頭亦與宀頭同,奢金食夆巷泰舍。垂如都鄉莑卯卿,曳如水支欠皮更,以及走民也之類,神情全在垂曳成。點畫稀少在相映,畫多應副亦宜稱,假如龍詩讎轉間,畫畫相對如一定。字之獨立如撐住,可下求亨寧亭寺,丁手司卉草茅巾,千予幹兮此等字,勢須勁健斯為至。三體成形仿佛贛,鄒謝儲兮以及鋤,尤須朝揖乃成書。以小附大少附多,旁如夂欠及支戈,形彰飛起超飲勉,皆宜附近莫離蹉。尚向上包幽凶下,匱匡旭它左包右,旬匈曷丐右如之,此名包裹由來舊。結束鬥湊得其宜,庶於書法稱入彀。字有難於結體者,或因畫少而增添,新之為建為,曹{畝曰}美{羊火}古有然。但取體勢成茂美,是名增減圖字妍。字有借換如之何,秋秌蘇蘓鵝<鳥我>鵝鵞,秘庭{巍山}靈諸借法,粵稽古帖良足多。字之成形在其小,孤字一乀寧一勾,欠一拔兮戈一點,傳神全在小中收。左右大小要相停,高低長短都是病,若或賦體原不同,又當肖形乃為正。繁則減除盛從皿,懸毚取則良有本,疏則當補如神處,卻字即從卻字是。分若卅卌字之類,皆須自立其抵背,合同對目八州間,筆筆相矚如相連。孤單必大成獨立,一點一畫戒纖細,重則宜促不可長,昌呂爻棗上下妝。並如林棘及絲羽,三如森渺晶轟侶,並不宜同兼勿闊,三宜異態而同處。乀則還宜去映丿,交欠以入是其格,女安必互斜相屬,以斜附曲勿相瀆。口字在左與上齊,嗚呼喉嚨籲吸嘶。平頭須要覆其下,走之又要承其上。形影三撇勿一向,一起一轉一承上。排疊字如壽臺麗,羸爨糸傍言傍類,筆畫宜細且停勻,勿闊勿狹乃相配。字中一法名避就,如廬如府如逢右,此為避密又避重,是以就簡稱神授。左右或多或少樣,必須彼此來相讓,譬如馬旁糸鳥旁,左邊平直右邊放。再如糸言糸字兩相妨,中央言字短其上。辦字力字須下齊,讓出兩辛乃舒暢。再如鷗鶠馳睹靜,各要成形又相向。字中一法名補空,姑以我哉來作證,其點須對右邊實,勿同成戟戈無定。再如襲辟餐之類,但欲四滿成方正。此從羲之筆陣圖,以及智果心成頌,法取歐陽三十六,編成俚歌使易誦。勖哉知予非臆說,落筆自得真實用。
卷五
鍾意
梁武帝觀鍾繇十二意:一曰平,(橫也。)二曰直,(縱也。)三曰均,(間也。)四曰密,(際也。)五曰鋒,(末也。)六曰力,(骨體也。)七曰輕,(屈折也。)八曰決,(牽掣也。)九曰補,(不足也。)十曰損,(有餘也。)十一曰巧,(布置也。)十二曰稱。(大小也。)
張長史問,顏魯公答。平謂橫者何?謂每為一畫,皆須縱橫有象也。直謂縱者何?謂每直必縱之,不令邪曲也。均謂間者何?謂間不容光也。密謂際者何?謂築鋒下筆,皆合宛成,不令其疏也。鋒謂末者何?謂末以成畫,使其鋒健也。力謂骨體者何?謂趯筆則點畫皆有筋骨,字體自然雄媚也。輕謂屈折者何?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又謂轉角為暗過也。決謂牽掣者何?謂牽掣為撇,決意釋鋒,不怯滯,令險峻而成也。補謂不足者何?謂結構點畫,或有失趣,則別點畫旁救之也。損謂有餘者何?謂趣長筆短,常使意氣有餘,畫若不足也。巧謂布置者何?謂欲書先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意外字體,令其異勢也。稱謂大小者何?謂大字蹙令小,小字寬令大,茂密相稱也。
瓘法
張懷瓘用筆十法:
偃仰向背謂兩字並一字,須求點畫上下離合之勢。
陰陽相應謂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左右相應。
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無使平齊。
峰巒起伏謂起筆促衄,如峰巒之狀,殺筆亦須蹲結。
真草偏枯謂兩三合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須求映帶。
邪正失則謂落筆結字,分付點畫,須依位次。
遲澀飛動謂勒磔皆須飛動,無凝滯。
射空玲瓏謂煙蹙識等字,行草用筆,不依先後。
尺寸規度謂勿長有餘而短不足,須引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
隨字轉變謂如蘭亭年字,一筆作懸針,歲字即變垂露,其間之字體各別。
心頌
隋僧智果成心頌:
回展右肩宣高尚等字也。
長舒左足其貝真等字也。
峻拔一角國用周等字也。
潛虛半腹見目月字畫略粗於左,左實右虛也。間
開間闔無字四畫上開下闔,四點上闔下開也。
隔仰隔覆並字隔二,畺字隔三,仰覆也。
回互留放爻字上捺下波,茶字上波下捺也。
變換垂縮並字左垂右縮,斤字左縮右垂,上下並然。
繁則減除王書懸字,(作懸)虞書毚字,(作毚)除下二點。張書盛字,改而為皿。
疏則補續神加點,辛加畫也。
分若仰背川冊等字相背也。
合如對目八州等字須潛相矚視也。
孤單必大一點一畫獨立者大書之也。
重並乃從昌呂爻等字宜上小,林棘羽等字宜左促也。
似側映斜丿為斜,瑽為側,交欠人之類也。
如斜附曲女晏字,為曲也。
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統視連行,妙在相承起伏。
綱目
永字八法,綱領所全綱目。三靜法地,五動象天。次及條目,變點方圓。俯仰向背,沈瑩清權。拗者讓者,引焉疑焉。鳥立木上,雁在天邊。掬特圓起,搶摺回聯。齊弩磋駐,屋漏蜿蜒。烏絲闌者,蔡襄所專。復有八忌,切意精研。枯槁生硬,輕重纏綿。內外是縱,左右非堅。
靜,不變;動,變也。點,下筆成點而後行。變,如高低闊狹。方圓,如置箸案上,非偏鋒也。沈,筆不浮。瑩,明朗無翳。清非寒瘦,肥亦清也。權,如鬢字無長點。拗,東西相順,讓還地位。引,如左薝字引而申之。疑,如帝帶字伏兵不動也。鳥立木,行仁字。雁在天,燕然字也。掬,本身掬出。圓,口字特筆寫其上,欲起口字也。搶策類摺,則筆鋒飛翻,非硬直也。回聯,各有虛賞,不可偏廢也。齊勒類弩豎書,磋者左右揭腕,駐如駐馬。屋漏痕不見起止。烏絲闌鋒正,兩旁如界也。枯槁無潤澤,生硬非軟美,輕重不典,纏綿不瑩,內縱肚腹闊,外縱手足長,左右揭腕要有力。
八法
李陽冰云:逸少十五年偏工永字,以其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字也。禁經云:八法起於隸,自崔、張、鍾、王傳受,該於萬字,墨道之最。智永發其旨趣,授於世南,自此廣焉。
一側(丶也,點也。)
柳子厚云:側不貴臥,丶如高峰之墜石。
訣云:側下其筆,使墨精暗墜,徐乃反揭,則棱利矣。作點向左以中指斜頓,向右以大指齊頓作報答,以中指挫鋒,按筆收鋒在內。疾則失中,過又成俗。
論云:點而言側,謂筆鋒顧右,審其勢而側之。止言點則不明顧右,無蹲鋒向背墜墨之勢。若左顧右側,則橫摘無力,而側不險乃失於鈍。鈍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
俗雲點,點之祖,蹲鴟之勢,此三過側法也。起自中而末鋒自中出。點有尖禿斜正俯仰橫波雁陣諸法,要在隨勢用之,變通為妙。
二勒(一也,橫畫也。)
柳子厚云:勒常患平,一如千里之陣雲。
訣云:策須勒,仰筆覆收,以中指鉤筆澀進,覆筆以中指頓筆,然後以大指遣至盡處。又云: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又云:勒緩縱以藏機。
論云:橫畫言勒,謂趯筆而行,承其虛畫,取其勁澀。止言畫慮其不趯,一出便盡,則鋒拳而怯薄也。勒藉於豎趯,趯則筆勁澀,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
唐太宗云:為畫必勒,貴澀而遲。
俗雲畫,畫之祖,勒法也。狀如算子,便不是書。其法:初落筆鋒向左,急勒回向右,橫過至末,復駐鋒折回。鍾、王、智、虞多用篆法為畫,歐陽、褚、薛多用隸法為畫。訣云:橫畫須直入筆鋒,豎畫須橫入筆鋒。
三弩(丨也,豎畫也,直落也。)
柳子厚云:弩過直而力敗,丨如萬歲之枯藤。
訣云:鋒須先發,管逐勢行,緊收澀進,如錐畫沙。又云:弩彎環而勢曲,如深林之喬木。又云:鬚髮勢而卷筆,若折骨以爭力。又云:弩不宜直其筆,筆直則無力。立筆左偃而下,最須有力。
論云:中心豎畫為弩,勢微努,曰弩,在䟐筆下行。若直其畫,則形圓勢質,書之病也。
唐太宗云:為豎必弩,貴戰而雄。
俗雲豎,豎之祖,弩法也。初橫入筆向上行而少駐,復引鋒下行,至末復駐鋒向上,此垂露也。末鋒駐而不收,引而申之,此懸針也。畫多則分俯仰以別其勢,豎多則分向背以成其體,避算子也。
四趯(亅也,鉤也,剔也,內挑也。)
柳子厚云:趯宜蹲而勢生。峻快如飛。訣云: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旁鋒輕揭借勢,勢不勁,筆不挫。又云:直曰趯,橫曰挑。鋒貴乎澀,適出期於倒收,謂之欲挑還置也。論云:字之出鋒曰挑,今曰趯,以筆鋒去而言之,趯自弩畫收鋒。豎筆潛勁借勢,而趯之法須挫衄,轉筆出鋒,佇思消息則神蹤不墜矣。張敬玄云:又謂之抽筆。事字中畫宜直,下筆便挑,不宜停筆。俗雲鉤,鉤之祖,趯法也。蹲鋒上出,險勢旁分。然亦分三體,左如氏長字,須長趯以應右;右如門丹字,須短趯以應左;中如東乘字,須朝上也。
五策(乛也,短橫也,折也。)
左上為策。柳子厚云:策仰收而暗揭。
訣云:仰筆潛鋒,以鱗勒之法,仰收揭腕,趯勢於右。潛鋒之要,左畫勢暗歸於右也。
又云:策筆仰鋒豎趯微勒借勢,峻顧於掠也。
論云:策一名折畫,今謂策。仰筆趯鋒,輕擡而進,故曰策也。若及紙硬畫,不務遲澀向背偃仰者,備畫耳。
唐太宗云:策者,仰策仰收。
俗雲短畫,短畫之祖,策法也。仰筆趯鋒,輕擡而進,有如鞭策之勢,故言策不言畫。異於勒,勒則兩頭下而中高,策則兩頭高而中下,如夫天之類,凡短畫皆策也。
六掠(丿也,長撇也,腕也,分發也。)
左下為掠。柳子厚云:掠左出而鋒輕。
訣云:撇過謂之掠,借於策勢,以輕駐鋒,右揭其腕,如以迅出,勢旋於左。法在澀而勁,意欲暢而婉,遲留則傷於緩滯。
又云:拂掠須迅,其鋒左出而欲利。又云:微曲而下,筆心至卷處。
論云:一名分發,掠乃疾徐有準,隨手遣鋒,自左出,取勁險,盡而為節。發則一出運用無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
孫過庭云:遣不當速。
唐太宗云:為撇必掠,貴險而勁。
俗雲撇,撇之祖,掠法也。顏云:掠仿佛以宜肥。
法曰:此乃斜懸針,而末鋒飛起也。宜出鋒處送筆,力到而勻,不可半塗撇出,則無力而瘦弱。
七啄(也,短撇也。)
啄也,短撇也。
右上為啄。柳子厚云:啄倉皇而疾掩。如利劍截斷犀角象牙。
訣云:右向左之勢為卷啄,按筆潛蹙於右,借勢收鋒,迅擲旋右,須精險衄,去緩滯。又云:啄如禽之啄物,立筆下罨,須疾為勝,臥斫斜發,啄不宜遲。
論云:撇之與掠,同出異名。撇乃俗言,啄因勢立名,用輕勁為勝。去浮怯重體為工。
俗雲短撇,短撇之祖,啄法也。下筆駐鋒後即出,水永字,凡短撇皆用之,如隼尾也。
八磔(乀也,捺也,波也。)
右下為磔。柳子厚云:磔䟐趞以開撐。如崩浪雷奔。
訣云:始入筆緊築而微仰,便下徐行,勢足而後磔之。筆或藏鋒或出鋒,由心所好,須飛動無滯。又云:微直曰磔,橫過曰波。抑而後曳,捺不宜緩。又曰抽筆法。左罨掠須峻利,右潛趯而戰行。待勢卷而機駐,揭摘而暗收。若便拋之,必流滑凡淺。又云:側起平發緊殺,按波為抽筆,腹內起。又云:平磔法,不遲不疾,戰筆側去,勢盡不可便出,須駐筆而後放。
論云:發波曰磔,循古無蹤,源其用筆,磔法為輕。磔若左顧,右則勢鈍,䟐重鋒緩則勢肥。法須遒勁而遲澀之。
禁經云:如生蛇度水者是也。
唐太宗云:為波必磔,當三折而遣毫。磔者不徐不疾,去欲復駐而去之。
庾肩吾云:將放更留。
俗去捺,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兩駐,雖雲三過,其實不知此法也。其法首搶起,中駐而右行,末駐筆蹲鋒,如蘭葉之狀,皆含蓄而不露,最為高也。有欣字燕尾者,乃急就章之波法也。如水自泉口流出,其下遇石激而過,故曰激石波也。
點例
點之變無窮,皆帶側勢蹲之,首尾相顧,自成三過偃仰向背等勢。著墨皆磊磊落落,如大石當路,或如科鬥,或如瓜瓣,或如粟子,或蹲如鶚口,或尖如鼠矢,如斯之類,各稟其儀。
散水法清江旁三點是也。訣云:上衄側,中偃,下潛按趯鋒,或藏或露,狀貌遞相顯異也。若頻有則兩點相近,而下點當高,此潛相矚視也。外須解摘,內相附屬,為上中潛鋒暗衄,下峻趯潛遣之,此鍾法。行書勢微按輕利。又冷涼旁二點是也。上側覆殺,下築而趯之,須相承揖。若並連,衄側輕揭,則率字左右用之。
烈火法燕然字下四點是也。訣云:衄鋒暗按,須各立勢,抵背潛衄,所謂視之不見,考之彌彰。聯飛暗衄,微駐輕揭潛趯,筆鋒連綿,相顧不絕。又云:聯飛如雁陣當秋。姜堯章云:四點者,一點起,二點帶,一點應,若四點勻則俗矣。
曾頭註曾上點啄是也。對合貴縱,上開下合。
其腳法其下啄點是也。相對貴橫,上合下開。
訣云:左潛揭而右啄,曾頭也;左啄右側,其腳也。
袞筆法令今下一點是也,須按鋒上下促衄之。
烏字法下四點是也。宜緊收。右軍云:字有緩急,烏字橫直須遲,四點須急,取烏腳急形勢也。馬焉字同。
宀頭法(宀音綿。)訣云:上點駐鋒,左右挫鋒,橫畫按筆,勢須相順,上點側,橫畫勒,左亻壹筆擺鋒,右峻啄輕揭出。虞永興常用法,以圓峻飛動為美。
姜堯章云:宀頭覆下,容寶字上點須正,畫不宜相著,上長下短。
暗築法月其字中兩點是也。馭鋒直沖,有點連積。
畫例
偃法蹲鋒自駐,力到疾提,力滿微捺,力盡回鋒。
仰法蹲鋒自駐,力到微捺,力滿疾提,力盡回鋒。
平法蹲鋒自駐,力到疾過,力盡回鋒。
訣云:用筆若錐畫沙。橫畫放手,畫力瘦硬,方直沈著,勁健無變為度。縱畫硬如屈鐵,一縱一橫,可方可圓。熟瘦硬之鐵畫,變溫和之玉畫。又云:橫畫似八分。
士兩畫上仰下偃。
三三畫上潛鋒平勒,中背筆仰策,下緊趯覆收。
唐太宗云: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生是也。
禁經云:黃庭三關字用草法,上衄側,中策,下奮筆橫飛。
匚(音匡。)有三法:一法上平,旁向,下偃;一法上仰,旁背,下平;一法上飛平,旁飛向,下飛偃。空中飛筆,緊提轉腕疾出。
向背二豎並者,宜有向背。向筆貴和,背筆貴峻。
丨法(丨音兗。)垂縮法頓筆垂露,欲垂復縮。
懸針法自右軍始,筆欲極正,自上而下,如針垂。
偏拂法自張顛始。
張敬玄云:申字中畫宜卓筆直畫疾抽。
豎亻壹尚常中畫用之,擡筆豎策曰亻壹,挫鋒,上下豎直。
奮筆示系下小字是也。訣云:左側而獨立,中衄折而右勾。
勾例
勾弩訣云:勒弩趯,圓角趯鋒作弩,勢未盡而趯之。
右軍云: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畔斡轉,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慢。視筆取勢,直截而下,轉為曲折,勾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角。
唐太宗云:貴促鋒而轉。
張敬玄云:固字轉角之勢,不宜稜角,弩張則字體俗矣。但有轉筆,一切貴圓潤也。
書勢論云:急牽引如雲中掣電,日月因目字是也。
勾裹一法仰勒背亻壹趯,一法偃勒向亻壹趯。訣云:圓角激鋒,待筋骨而成,如武人屈臂。
右軍云:回角不用峻及有棱是也。
顏魯公云:用筆如紙下行。
丁字丁打宜疾不宜遲。寺守亦疾挑。
勾外
戈法戈如百鈞之弩發。
筆訣云:以中指遣至盡處,以名指拒而趯之,潛鋒暗勒,勢盡然後趯之。
右軍背趯戈法:上則俯而過,下則曲而就。
永禪師戈法:下以名指築上,借勢以中指遣之至下,以名指衄鋒潛趯,名禿出法。張旭折芒法:潛鋒緊走,意盡乃收而趯之。
章草法:潛按微進,輕揭暗趯。夫揭欲利,按欲輕,輕則骨勁,重則鈍俗。
唐太宗云:為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張敬玄云:戈腳宜斜筆直抽,直者緣上,實藏鋒下自成也。
背拋乙躉尾,如壯士屈臂。乚外掠。
訣云:蹲鋒緊掠徐擲之。速則失勢,遲則緩怯。
右軍云:腕腳兆刂斡,上捺下拈,始終折轉,援毫蹲鋒,即輕重有準。
庾肩吾云:欲挑還直,為駐鋒而後趯之。
風凡字其勢似飛,宜圓緊。用筆之時,左邊勢宜疾,背筆時意中如電急,幾鳳等字同。
撇例
撇法
背撇首圓蹲過,作背懸針法左出。向撇首側蹲。右顧作向左,筆尾懸針左出,如手之前後撇物。如大天字,須直下筆而彎出之,左字須斜硬,右字須腕轉也。彡(音彬。)上平中仰下偃,上橫下縱,或反之。
唐太宗云:彡乃形影字右邊,須背下撇之。
人王蒙云:趯之欲利,按之欲輕。立人如鳥在柱上。姜堯章云:一切偏旁,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不可太密太巧,唐人之病也。
重復唐太宗云:多字四撇,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出鋒。戔上磔衄鋒,下磔出之。訣云:上縮鋒作弩,下出鋒作趯。
卷六
篤學
徐季海云:張伯英忙則為楷,謂匆匆不暇草書。臨池學書,池水盡黑,衣帛必書而後練,斯稱草聖。
鍾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
唐太宗軍中馬上把燭學蘭亭不釋手。
永禪師登樓不下四十年餘,有禿筆頭十甕,甕皆數石,後瘞之,號筆冢,乃著能名。
懷素種蕉葉萬株以供揮灑,號其居曰綠天庵。漆盤二方,兩版皆穿。
鄭虔聞慈恩寺貯柿葉數屋,往寄寓,歲久隸書殆遍。
東坡云:留意於物,往往成趣。昔人好草書,夜夢則見蛟蛇糾結,數年後或晝日皆若見之。
黃魯直云:張古書於壁間,觀之入神,乃可下筆。
趙子昂學書,十年不下樓。
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方進膳。
俗云:字無百日工。以此觀之,殆悠謬之談也。
臨書
筆勢論云:始臨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其手,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澀,筆下不滑,兩行一度仍臨。惟須筆滑,不可計其遍數。
唐太宗云:吾少時觀陣,即知強弱。今臨古人書,不學其形勢,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吾之所寫,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名。
張懷瓘云:為書之妙,不必應文按本,妙在應變無方,遇事從宜,決之度內者也。
虞安吉云:未得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轉自取拙耳。
姜堯章云:下筆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務遒勁則俗病不除。
摹書
姜堯章云:摹書最易。唐太宗云:臥王濛於紙上,坐徐偃於筆下,可以嗤蕭子雲。惟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運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
其次雙鉤蠟本,須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毫髮失真,則精神頓異。
雙鉤之法,須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體。雖然,猶貴乎瘦。使工人刻之,又從而刮治之,則瘦亦肥矣。或云:雙鉤之時,必倒置之,則無容私意於其間。誠使下本明,上紙薄,倒鉤何害。若下本晦,上紙厚,卻須能書者為之,發其筆意可也。夫鋒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雙鉤多失之,此又須朱其背時稍致意焉。
書丹
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為奇。而圓熟美潤常有餘,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欲刻者不失真,未有若書丹者,第書時盤礴,不無少勞。若鍾繇、李邕必自刻之,可謂癖矣。
辨惑
陽冰云:孔壁遺文,汲冢舊簡,年代浸遠,謬誤滋多。李斯將束為宋,蔡邕以豊同豐,魚魯一惑,涇渭同流。
章俊卿云:有妄改而誤者:罰字古從刀,元命刀改作寸。對字古從口,漢文改口從士。疊字古從晶,新室改三田。洛字古從水,世祖改從隹。有私說而誤者:陸氏釋文以國風為曰風,男女為女子,名譽為毀譽。李祭酒涪說以傳人為嘉期,僅得為遠近,平生為外甥。郭氏佩觿集以塗泥為道塗,黨與為取與,胄子為甲冑。有忌諱而誤者:罪字《爾雅》、《周禮》皆從辠,祖龍以與皇字相肖,以四下作非代之。騧字宋明帝忌與禍字相類,以馬旁作瓜代之。有穿鑿而誤者:班史以龜茲音丘慈,範史以龜茲音屈沮。審氏名食其音異基,趙氏名食其音食其。
古今人表以君疇為尹壽,孟僖本傳以箕子為荄茲。有音韻而誤者:漢書註河朔謂毛曰無,佩觿集巴蜀謂北曰卜,西京記以下馬為蝦蟆,搜神記以琵琶為婆娑。不辨六書音訓,則帝虎亥豕莫別矣。
趙氏曰:篆籀廢而分隸興,分隸廢而字學昧。分隸有匕無,有無又,有禾無尗,漸至支攴同書,殳{刀又}並作矣。
先後
下筆有先後,不可紊也。惟草書多變,往往難拘。楷書則有一定之序。不明偏旁,遂致顛倒,略序一二,以俟悟者旁通焉。
書先次丨次曰
長先丨次次
將先丨次次
肅先肀次次丿丨
鼎先目次爿次片
聚先丁次次乑
畞先十次田次乆
歐先次次欠
無先次次灬
馬先丨次次灬
龜先次
右先丿次(有布同法)
與先次次
僶先□次□次□
毋先次女飛
先□次□次飛
臣先丨次□
匡先主次
烏先□次□
必先□次□或先□次心
門先丨次□次□次□
齋先□次□次示次□
鼠先臼次□次□次
誤寫
此世俗相傳,誤書點畫者,襲謬已久,是當改正。
美從大從火非
博從十從忄非
倏從攸從犬從大非
陜陜西從入從人非
彞從糸從分非
諌從柬從東非
解從刀牛從羊非
糾赳従丩從鬥非
覓從爪從不非
輩從非從北非
歛聚斂從文從欠非
觀從□従□非
利器
韋誕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得筆、得紙、得墨三者具,而復得手,然後可逞尋丈之勢,方寸千言。
右軍云:紙剛用軟筆,紙柔用硬筆。純剛如錐畫石,純柔如泥洗泥,既不圓暢,神格亡矣。書石同紙剛例,蓋相得也。又云: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則毫弱無力。
歐陽詢云:墨淡則傷神采,絕濃又滯鋒毫。
米芾云:作字需要得筆。茍得筆,則細若絲發亦佳;不得筆,雖大逾尋丈終無骨氣。
東坡云:使人作字,不知有筆,亦是一快。又云:制墨之妙,正在和膠。今之造佳墨者,非不擇精煙,而不佳絕者,膠法謬也。又云:研細而不退墨,紙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
又云:研之發墨者必費筆,不費筆則退墨。二德難兼,非獨研也。大字難結密,小字常侷促。真書患不放,草書苦無法。姜堯章云:作楷墨欲幹,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得,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墨燥則筆枯。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揮灑,勁則有力,圓則妍美。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勿勁。
書譜云: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幹研墨,濕點筆;濕研墨,幹點筆。又云:磨墨之法,重按輕推,遠行近折。濃則滯,淡則薄,粗則多,累積則不勻。又云:研池寬面細,每夕一洗,則水墨調勻,骨肉得所。端石取細潤停水,歙石唯取填澀發墨,兼之斯為美矣。又云:初學須用佳紙,令後不怯;用惡筆,令後不擇筆。凡書不得自磨墨,令手顫筋骨木強,是大忌也。磨墨不得用研池中水,令墨滯筆沍,須以註汲新水,臨時斟酌之。
卷七
品題
王羲之云: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行,或謂過之。
梁武帝云:世之學者宗二王。元常,羲之有過之之論,後生遂爾雷同。元常謂之古肥,子敬謂之今瘦。張芝、鍾繇巧趣精細,殆同機神。
肥瘦古今豈易致意。逸少至學鍾書,勢巧形密。及其獨運,意疏字緩。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也。
陶隱居云:伏覽書論,使元常老骨更蒙榮造。子敬懦肥,不沈泉夜。逸少得進退其間,則玉科顯然可觀。比世皆高尚子敬,海內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
蕭子云云:見敕旨書,商略筆勢,洞達字體。於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法元常。
庾肩吾云:張功夫第一,天然次之。鍾天然第一,功夫次之。王功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鍾,功夫過之。
唐太宗云:鍾雖擅美一時,亦為過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字勢疏瘦,如隆冬枯樹,槎枿而無屈伸。筆蹤拘束,若嚴家餓隸,羈羸而不放縱。鮮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惟逸少乎!其點畫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霧結,狀若斷而復連,鳳翥龍翔,勢欲斜而反直,玩之不覺其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
孫過庭云:元常專工於隸書,伯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餘草。以子敬之毫翰,擅右軍之筆劄,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紹箕裘。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疑矣。
張懷瓘云:若真書古雅,則元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無施,則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極致高深,則伯度第一。若章則勁骨天縱,草則變化無方,則伯英第一。其間備精諸體,惟獨右軍,次至大令。又云:鍾書狀貌亦古,乏於筋力,既無奇姿異態,有減於齊高。然則梁武之聲價不振,實以學元常之故也。學鍾、張殊極不易,不得柔中之骨,不究拙中之趣,則鍾降而笨矣;不得放中之矩,不知變中之權,則張降而俗矣。
卮言云:宋齊之際,右軍幾為大令所掩。梁武一評,右軍復伸。唐文再評,大令大損。
宋、齊之際,人語曰:買王得羊,不失所望。蓋時重大令,而羊欣為大令門人,妙有大令法者也。中、睿之季,人語曰:買褚得薛,亦不落節。蓋時重河南,而薛稷為河南甥,妙有河南法者也。
東坡云:張長史書必俟醉,或以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長史未妙,猶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嘗寄於酒乎!
又云: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反覆不已,乃識其奇趣。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於小楷,勁嶮刻厲,正稱其貌耳。褚河南書,清遠蕭散,微雜隸體。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張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自足,雖稱神逸。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長安猶有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柳少師書,本出於顏而能自出新意。其言心正則筆正者,非獨諷諫,理固然也。
又云:歐陽文忠公用尖筆幹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後人觀之,如見其清眸豐頰,進趨曄如也。
又云: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此真可謂書之豪傑。蔡君謨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隸小劣。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
黃山谷云:李西臺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宋宣獻富有古人法度,清瘦而不弱,此亦古人所難。歐陽文忠公頗於筆中用力,乃是古人法,但未雍容耳。徐鼎臣筆實而字畫勁,亦似其文章,至於篆,則氣質高古,與陽冰並馳爭先也。
又云: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如李北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公第一。
又云:余嘗評近世三家書,楊少師如散僧入聖,李西臺如法師參禪,王著如小僧縛律。恐來者不能易余此論也。
又云:米元章書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然似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
又云:王著極善用筆,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緣碌碌,則書不病韻。蓋美而病韻者王著,勁而病韻者周越,皆渠儂胸次之罪,非學者不盡功也。
姜堯章云:歐陽率更雖結體太拘,而用筆特備眾美,風流瀟灑,追跡鍾、王、顏、柳。結體既異,用筆復溺一偏,書法一變。字畫剛勁高明,固不能無助,而晉、魏之風掃地矣。
王履道云:世之學東坡者多矣,劍拔弩張,驥奔猊抉,則不能無。至於尺牘狎書,姿態橫生,不矜而妍,不束而嚴,不軼而豪;蕭散容與,霏霏如初秋之霖;森疏掩抑,熠熠如從月之星;紆餘宛轉,纚纚如縈繭之絲,恐學者未易至也。
豐道生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古傳筆法也。妙在第四指得力,俯仰進退,收往垂縮,剛柔曲直,縱橫轉運無不如意,則筆在畫中,而左右皆無病矣。此法鍾、王之後惟藏真得之為多。庶幾於是者,唐則虞伯施、歐陽信本、褚登善、孫虔禮、鐘紹京、張伯高、李泰和、顏清臣、柳誠懸、楊景度,後主重光,宋則蔡君謨、米元章,元則巙子山、趙子昂,本朝則宋仲珩、李伯貞、祝希哲、文徵仲也。
王弇州云:山谷書以側險為勢,以橫逸為功,老骨顛態,種種槎出。又云:趙承旨書,功力完足,故於腕指間從容變化,各極其致。中有疏而密者,柔而勁者,生而熟者,緩而緊者。出山陰,入大令,傍及虞、褚,不露蹊徑,正以博綜勝耳。
右軍之書,骨在肉中,趣在法外,緊勢淳質,古意不可到。故智永、伯施尚能繩其祖武也,歐、顏不得不變其真,旭、素不得不變其草。永施之書,學差勝筆;旭、素之書,筆多學少。學非為積習也,乃淵源耳。顏書貴端,骨露筋藏;柳書貴遒,筋骨盡露。智永、伯施有書學而無書才,顛旭、狂素有書才而無書學,河南、北海有書姿而無書體,平原、誠懸有書力而無書度也。
唐文皇以天下之力摹書法,以取天下之才習書學,而不能脫人主面目。玄徽亦然。智永不能脫僧氣,歐陽率更不能脫酸餡氣,顏、柳、趙吳興不能脫俗氣。
宋蔡忠惠略取古法,加以精工,稍滯而不大暢。
蘇文忠正行出入徐浩、李邕,擘窠大書源自魯公而微韻,行草稍自結構,雖有墨豬之誚,最為淳古。
黃山谷大書酷仿瘞鶴,狂草極擬懷素,姿態有餘,儀度少乏。米元章源自王大令、褚河南神采奕奕,終愧大雅。是四君號為宋室之冠,然小楷絕響矣。
子瞻似顏,極口平原;魯直效陶,推尊瘞鶴;元章出褚,左袒河南。河南楷似行,然自有楷;平原草似楷,然自有草。李北海、楊凝式、黃魯直無楷矣。
米元章有書才而少書學,黃長睿有書學而少書才。故評騭古人墨刻真贗,有相牴牾者。然長睿引證,各有依據,不似元章之孟浪也。虞伯生謂坡、谷出而魏、晉之法盡。米元章、薛紹彭、黃長睿諸公方知古法,而長睿所書不逮所言;紹彭最佳而世遂不傳;米氏父子最盛行,舉世學其奇怪,敝流金朝,而南方獨盛。
歐、虞、顏、柳以至蘇、黃、米、蔡,各用古法損益,自成一家。趙承旨則各體俱有師承,小楷法黃庭、洛神,於精工之內,時有俗筆;碑刻出李北海,北海雖佻而勁,承旨稍厚而軟;於行書得二王筆意,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旭、素。
元人自趙吳興外,鮮于伯機聲價幾與之齊,極圓健而不能去俗。鄧文原有晉人意而微近粗,巙子山有韻氣而結法少疏。然是三人者,吳興之流亞也。虞伯生差古雅,鮮于必仁朗朗有父風,揭曼碩父子美而近弱,張伯雨健而近佻,柯敬仲老而近粗,班彥功少頗遒爽,晚成惡劄,龔璛、陳深皆長於題跋,倪元鎮微有韻而未成。
國朝宋璲仲珩,學士濂次子也,真、行、草、篆俱入能品。宋克仲溫正體頗秀健,出宣示、戎輅而失之佻,章草是當家,健筆縱橫,差少含蓄。宋廣昌裔猶臣於克。國初三宋燧為勝。
祝希哲京兆,少年楷法自元常、二王至吳興,行草則大令、狂素、顛旭至李、米、蘇、黃,靡不臨寫工絕;晚節變化,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足配吳興。他所不論。乃李貞伯之子婿,徐有貞之外孫也。
文徵明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惟小尖耳。草師懷素,行仿蘇、黃、米。晚歲取聖教損益,加以蒼老,遂自成家,惟絕不作草耳。子博士彭、教諭嘉,小楷皆足箕裘。彭肉而圓,嘉俊而佻,臨摹雙鉤第一手也。
李應禎少卿善懸腕疾書。書述云:質力高邁,乃特違眾,棄去根源,或從孫枝。翻出己意,別安耳目。
王履吉初法虞、智,行書法大令,最後益以遒逸,巧拙互用,合而成雅。文以法勝,王以韻勝,不可優劣也。
陸深文裕小楷精謹,自謂有黃庭遺意,然不能離吳興也。行草法李北海、趙吳興,晚節尤妙。
附袁昻古今書評
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王子敬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徐淮南書,如南岡士大夫,徒好尚風範,終不免寒乞。阮研書,如貴胄失品次,叢悴不復,排突英賢。王儀同書,如晉安帝,非不處尊位,而都無神明。庾肩吾書,如新亭傖父,一往見似揚州人,共語便音態出。陶隱居書,如吳興小兒,形容雖未成長,而骨體甚駿快。殷均書,如高麗使人,抗浪甚有意氣,滋韻終乏精味。袁崧書,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蕭子雲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曹喜書,如經論道人,言不可絕。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師宜官書,如鵬羽未息,翩翩自近。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鐘司徒書,字十二種意,意外殊妙,實亦多奇。邯鄲淳書,應規入矩,方圓乃成。張伯英書,如漢武帝愛道,慿虛欲仙。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梁鵠書,如太祖忘寢,觀之喪目。皇象書,如歌聲繞梁,琴人舍徽。衛恆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孟光祿書,如崩山絕崖,人見可畏。李斯書,世為冠蓋,不易施平。張芝經奇,鐘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四賢共類,洪芳不滅。羊真孔草,蕭行範篆,各一時絕妙。右二十五人,自古及今,皆善能書。奉敕遣臣評古今書,臣既愚短,豈敢輒量江海。但聖旨委臣斟酌是非,謹品字法如前。伏願照覽,謹啟。普通四年二月五日,內侍中尚書令袁昻啟敕旨具之,如卿所品,臣謂鐘繇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寉遊天,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蕭思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薄紹之書,字勢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嘯樹,乃至揮毫振紙,有疾閃飛動之勢。臣淺見無聞,暗於明滅,寧敢謬量山海。以聖命自天,不得斟酌過失是非,如獲湯炭。
盛熙明云:善書者聲譽著於時,書翰傳於後,皆可歷數。至於謬當虛名,庸亦有之;其泯沒無聞者,固已何限。況乎好利售奇,傳拓亂真,自非精鑒,鮮能去取也。故纂輯評論,研究書刻精粗,以備採摭雲。
倉頡史籀李斯趙高程邈
王次仲陳遵史遊杜操劉穆
杜度劉德昇崔瑗崔寔曹喜
邯鄲淳師宜官衛弘蔡邕張芝
張昶胡昭韋誕鍾繇鍾會
皇象梁鵠衛瓘索靖張華
嵇康謝安衛夫人王廙王羲之
王獻之王瑉葛輿阮研
──右舊評上品
嚴延年許慎班固羅暉趙襲
魏武帝吳孫皓劉邵毛弘衛覬
衛恆司馬攸陸機劉輿庾亮
庾翼王導王敦郗氏(羲之妻)王徽之
王玄之王凝之王操之(皆羲之子,工草隸)謝道韞
郗愔郗超桓玄杜預李式
張翼羊欣薄紹之孔琳之張超
殷均謝靈運謝綜陶弘景郭伯道
李鎮東左伯張彭祖任靖韋昶
張永範懷約吳休尚施方泰康昕
王崇素張昭朱誕徐希秀劉繪
王知敬丘道護許文靜宋文帝王僧虔
蕭子雲智永唐太宗虞世南歐陽詢
漢王元昌褚遂良薛稷張從申李陽冰
張旭顏真卿懷素李邕柳公權
──右舊評中品
何曾羊祜晉元帝王恬王洽
王薈王修王珣王濛張敞
張澄王裒張紘范曄蕭思話
謝朓謝靜謝敷姜翊梁宣
韋秀鐘輿向泰羊溉識道人
庾黔婁宋炳湯繩費元瑤孫奉伯
諸葛融楊潭張炳岑淵張輿
王濟劉穆之張融朱齡石庾景休
褚元明孔敬通王藉衛宣李韞
陳基傅廷堅張紹陰光韋熊
張暢曹任宋嘉裴邈羊固
傳夫人辟閭訓謝晦孔閭顏寶光
周仁皓張欣泰張熾徐幹徐令文
僧嶽道人王愔顏清王彬之柳惲
徐淮南法高道人張斯齊高帝劉瑉
蕭特庾肩吾袁崧梁武帝梁簡文
梁元帝陳文帝褚淵沈君理張正見
智果蕭綸房彥謙張大隱殷令名
簡靜文錢毅劉逖王晏周顒
解斯彥明虞綽魏徵徐浩房玄齡
陸柬之鄔彤盧藏用裴行儉王承烈
高正臣傅玄楊肇崇簡蔡隱丘
韓擇木樑林卿張庭珪史惟則孫過庭
張懷瓘史麟梁耿張芬房廣
沈益張彪陸曾桓夫人傅玉
王紹宗程廣張越蕭誠韋陟
宋儋沈千運關操鄭虔李璆
吳郁賴文雅賀知章何昌裔宋之問
李清玄悟湛然
──右舊評下品
卷八
賞鑒
辨古人墨跡,當觀其用筆。雖體制飄逸,興思不同,其法一也。有如真書,宜逐筆拆看,不可全以紙色體勢言之。
響拓偽墨跡,用紙加碑帖上,向明處以遊絲筆圈卻字畫,填以淡墨,謂之響拓。然圈隱隱猶存,其字亦不精彩。
唐蕭誠偽為古帖,示李邕曰:右軍真跡。邕欣然曰:是真物。誠以實告。邕復視曰:細看亦未能好。以此論之,古帖前墨,誠未易辨也。
古墨跡紙色必表古而裏新。贗作者用古紙,浸汁染之,則表裏俱透;微揭視之乃見矣。
東坡云:辨書之難,正如聽響切脈。知其美惡則可,自謂必能正名之者,皆過也。
蘭亭帖,世以定武本為第一,金陵清涼本為第二。其定武本薛珦別刻石易去,宣和間於薛珦家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所存。清涼本洪武初因寺入官,其石留天戒寺,僧金西白盜去,後事發,其僧系獄死,石遂不知其處。
山谷云:蘭亭敘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爾。
又云:觀其筆意,右軍清真,風流氣韻,冠映一世,可想見也。今時論書者,憎肥而喜瘦,黨同而妒異,曾未夢見右軍腳汗氣,豈可言用筆法耶!
弇州云:蘭亭如聚訟,自宋已然。即以定武一石言之,有肥者,有瘦者,有五字未損者,有五字損者。何子楚、王明清謂唐時諸供奉拓此帖,獨歐陽率更逼真。石留之禁中,他本在外,爭相摹拓,而歐本獨不出。耶律德先入汴,得而棄之殺胡林,流轉李學究家,以至復入公庫,所謂未損本也。定武薛師子紹彭摹之他石,以應世購,潛易古刻,於湍流落左右五字微劖一二筆,藏於家。大觀中人主知之,取進禦,龕之宣和殿壁。京師陷,諸珍寶悉逐虜北,而此獨留。宗汝霖得之,以進光堯,至維揚而復失之,所謂損本也。然則紹彭之所別摹者,亦得稱未損本也。夫未損本既有兩種,不易辨,而先拓者又不可得,蓋不能不取極於損本矣。
唐人臨禊帖,自湯普徹、馮承素、趙模、諸葛貞外,其嚴整者必歐陽率更,而佻險者咸屬褚河南。
太傅宣示帖,為丞相始興公寶愛,以授右軍。右軍以授王脩,脩死從殉,遂不傳。傳者乃右軍別臨本,梁武所謂勢巧形密、勝於自運者也。
外景、樂毅,俱有完本不完本。完本則爛若舒錦,不完本則零若遺珠。三復之餘,覺不完者差勝。二書見駁通人,幾成子朝之誣,至有以為吳通微及王著筆者。此中尚可容虞、褚數人,不知通微輩能辦之否。
沈存中謂樂毅論是右軍手書刻石,唐文皇將以殉葬。此殆是夢中語。按此論乃右軍手書以貽子敬者,至梁武已疑其為摹跡,而陳文帝時賜始興王,貞觀中進禦,十三年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至中宗朝,太平公主攜出,以錦袋裝之。後變起,咸陽老嫗竊得,為吏所跡,迫而投之爨下。宋有二石本,其一秘閣所刻,其一高紳學士家所藏,蓋他摹本之壽諸石者也。
曹娥碑小楷則右軍軼塵,行筆則蔡卞竭蹶矣。不謂中間尚藏北海,其流利豐妍,肉不欺骨,自是可人。
曹娥碑憔悴宛篤,若花蕊漂流,幼女捐軀於波間。東方朔贊遒逸瀟灑,令人作天際真人想。黃庭經象飛天仙人,樂毅論象端人正士不得意。
昔人謂洛神賦象淩波神。考趙吳興孟頫謂所得之陳集賢者十三行,僅二百五十字,系晉麻紙,字畫神逸,墨彩飛動,為天下法書冠。又謂宣和書譜所藏末有柳公權跋語者,其行字筆意皆同,而小乏韻,且系唐硬黃紙,定以為臨本無疑。
東坡云:唐太宗購晉人書,自二王以下僅千軸。蘭亭以玉匣葬昭陵,世無復見,其餘皆在秘府。至武后時,為張易之兄弟所竊,後遂流落人間,在王涯、趙延賞家。涯敗,為軍人所劫,剝去金玉軸而棄其書。余嘗於李都尉瑋處見晉人數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為王氏物也。
山谷云: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復見。余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耶?歐陽公以魯公書宋文貞碑得瘞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
佛遺教經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羲之書。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耳。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雲數等。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乃不可名貌。以此觀之,良非右軍筆畫也。若瘞鶴碑斷為右軍書,端使人不疑。如歐、薛、顏、柳數公書,最為端勁,然才得瘞鶴銘仿佛爾。惟魯公宋開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間。
智永真草千文,崔氏所藏真跡,薛嗣昌刻之長安漕司者。翻本尚完好,但太瘦生耳。
今世惟歐陽醴泉銘多舊本,當是宋人好臨仿其書,而石堅致耐拓耳。
人傳懷仁聖教序為借內府右軍書集成者,不知集與習通,乃懷仁習右軍之字而書,非拘拘集湊也。若使集湊,則三五字已不免補綴之痕,彼其鋒芒映帶,章法掩抑,又何奇也!且其墨跡久藏項氏,近歸武陵楊脩齡侍御,其字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哉!
淳化帖,宋太宗搜訪古人墨跡,於淳化中命侍書王著用棗木板摹刻十卷於秘閣,各卷尾篆書題云: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聖旨摹勒上石。上有銀錠紋,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打,手摹之而不汙。親王大臣則賜一本。摹刻雖近肥俗,然深得古意,不見古跡,得此足矣。但人間罕得,今世人所有,皆轉相傳摹者。
絳帖,淳化之子,尚書潘師旦用淳化閣帖增入別帖,重摹刻廿卷於絳州。北紙北墨,極有精神,在淳化閣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高二字,骨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駁馬露骨,人未免羸瘦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寶月大師摹。風韻和雅,血肉停勻,但形勢俱圓,乏峭健之氣。慶歷間僧希白重摹本亦佳。紹興間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大清樓帖,大觀間奉旨以禦府所藏真跡重刻於太清樓,較淳化帖有數帖多寡不同。其中有蘭亭帖,蔡京摹刻,京瀋酣富貴,恣意粗率,筆偏手縱,非復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耳。卷尾題云: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聖旨摹上石。太清樓續閣帖,劉燾摹刻,工夫精緻,亞於淳化。肥而多骨,求備於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風韻。
戲魚堂帖,元祐間劉次莊以淳化閣帖十卷,摹刻於臨江,卷尾除去篆題而增釋文,頗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在潭帖之次。
黔江帖,秦子明於長沙借寶月古法帖摹刻。石載入黔江紹聖院,乃潭人湯正臣父子刻石。
東庫本,世傳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為二。其後絳州公庫乃得上十卷,絳守重刻下十卷,足為一部,名東庫本。其家亦復重刻上十卷,足為一部。於是絳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並不存,金虜重摹者,蓋天淵矣。
鼎帖廿卷,紹興廿一年武陵丞趙銍與子濬編次者也,較諸帖增益最多。中間有右軍黃庭,他本所無。石硬而刻手不精,雖博而乏古意。
賜書堂帖,宋宣獻公刻於山陽。有古鐘鼎款識文絕妙,但二王帖未精。石已不存,後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臨摹絳帖上十卷刻石,出於臨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彭州亦刻歷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紙類北紙。
汝州帖,乃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後會稽重摹,謂之蘭亭帖。
脩內司帖,淳熙間奉旨以禦府珍儲刻石禁中。卷尾題云:淳熙二年乙巳歲二月十五日,脩內司恭奉聖旨摹刻上石。亦名秘閣續帖。
利州本,慶元中以戲魚堂帖並釋文重刻石於益昌,釋文字畫較臨江帖稍大。
泉州帖,完善本雖少遜於大觀絳帖,比之他刻亦大徑庭。凡泉刻第五卷,智果而後缺十餘幀,其他不爾也。
甲秀堂帖,廬江李氏刻。前有王顏書,多諸帖未見,後有宋人帖亦多。
星鳳樓帖,尚書趙約刻於南康。曹士冕摹勒,工致有餘,清而不濃,亞於太清續帖者也。
群玉堂帖,韓侂胄刻。所載前代遺跡,亦多有宋人書。
寶晉齋帖,宋米元章芾手摹二王以下真跡入石者也。凡閣帖所載俱置之。人皆謂元章特妙臨摹,又工作古書畫色,以真贗本並示人,人往往不能辨。此帖雖古意藹然,而不能脫米家腕法。
百一帖,王萬慶摹刻。筆意清遒,雅有勝趣,恨刻手不精耳。
二王帖,許提舉刻於臨江,摹刻極精。
章草千文集,書家定為漢章帝書,而後人復定為杜度書,不知章草言以之通章奏耳。千文乃梁周興嗣取右軍帖中所有千字作韻語,章帝時那得有之?疑只是蕭子雲之最得意者。
孔明對玄德語,章草法甚妙,不知與王中令書先後,要皆為妙墨。
蓋融會張芝、索靖兩家,骨肉豐殺略相宜爾。
索征西筆短意長,誠不可及。今人作字,大概筆多而意不及。
智果善學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羊欣書舉止羞澀。
蕭衍老翁亦善評書也。
宋儋筆墨精勁,但文辭蕪穢,不足發其書。
王侍中學鍾繇最近,真、行皆妙。
昨遂不奉恨深帖,有秦漢篆筆。中令自言,故應不同,真不虛爾。
中令書中有相勞苦語,極佳。讀之了不可解者,當是箋素敗逸字多爾。觀其可讀者,知其爾也。米元章專治中令書,皆以意附會,解說成理,故似杜元凱春秋癖耶?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彌覺成就爾。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
王會稽初學書於衛夫人,中年遂妙絕古今。今人見衛夫人遺墨,疑右軍不當北面,蓋不知九萬里則風斯在下耳。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無不如意。
王中令人物高明,風流弘暢,不減謝安石。筆劄佳處,濃纖剛柔,皆與人意會。貞觀書評,大似不公,去逸少不應如許遠也。
王、謝承家學,字畫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風味耳。
張長史郎官廳壁記,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故草聖度越百家,無轍跡可尋。懷素見顏尚書道張長史書意,故獨入筆墨三昧。
盛傳顏公書得長史筆法,僧懷素見公,自矜得折釵股筆。顏公言折釵股何如屋漏痕。懷素起捉公手云:老賊盡之矣。觀魯公乞米、乞鹿脯帖、與郭令書、祭侄文,皆當與王中令雁行耳。懷素草暮年乃不減長史。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樂毅論,舊石刻斷軼其半者,字瘦勁無俗氣。後有人復刻此斷石文,摹傳失真多矣。完書者是翰林侍書王著寫,用筆圓熟,亦不易得。如富貴人家子,非無福氣,但病在韻耳。東方曼倩畫贊,筆圓靜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
道林嶽麓寺詩,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工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復生,不過如此。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當時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元祐中,親賢宅從禁中借板墨百餘本,分移宮僚,但用潘谷墨,光輝有餘而不甚黟黑,又多木橫裂紋,士大夫不能盡別也。
北墨多用松煙,色青,北紙橫紋,其質松厚,不甚染墨,拂之如薄雲過青天。凡北碑皆然,不用油蠟。南碑用油墨,色純黑,用油蠟碑文。贗墨皆仿此。
卷九
法帖
古籀篆
石鼓文古文尚書古文孝經延陵季子碑
泰山碑望山碑嶧山脾倉頡十五篇
詛楚文碧落碑新泉銘張平子碑
許慎說文徐鍇通釋六書考石經遺字碑
薛尚功款識法帖薛尚功重廣鐘鼎韻
王梵鐘鼎韻張有復古編(又)五聲韻譜
林罕偏旁小說高氏五聲韻總
夏竦古文四聲韻翟耆年籀史
續千文泉誌
隸書
漢隸字源碑本款韻佐書韻編蔡邕石經碑
洪適隸韻洪適隸釋嘯堂集古錄
真書
鍾繇力命克捷宣示右軍樂毅畫贊黃庭霜寒
大令洛神賦六朝曹娥遺教羊叔子碑
智永千字文虞世南孔子廟碑
張旭郎官陶弘景瘞鶴舊館壇
歐陽詢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皇甫碑
柳公權陀羅尼褚遂良哀冊聖教
顏真卿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幹祿字東方贊
行書
鍾繇丙舍吳人羸頓雪寒長風
逸少蘭亭開元寺(又)官奴來禽諸帖(並見淳化)
大令地黃鵝群諸帖(並見淳化)
謝安八月五日褚河南枯樹賦星霜
李邕嶽麓娑羅樹雲麾東林寺
張從申玄靜先生碑懷仁聖教序
草書
張芝知汝諸帖右軍十七諸帖大令委曲諸帖(並見淳化)
張旭千文懷素自敘千文聖母藏真
淳化閣帖(為諸帖之祖。)
絳帖(淳化之子。)潭帖(淳化之子。)太清樓帖(淳化之弟。)
戲魚堂帖秘閣續帖黔江帖東庫本
鼎帖賜書堂帖蔡州帖彭州帖
汝州帖泉州帖脩內司帖利州本
甲秀堂帖星鳳樓帖寶晉齋帖玉麟堂帖
二王帖群玉堂帖百一帖
近世雜刻種種,去古愈遠,茲不具載。
原筆
劉熙云:筆者,述也,述其事書之。上古用竹簡刀錐畫之,或用漆以竹梃子書之。詩曰:貽我彤管。禮曰:史載筆。說文曰:楚曰聿,吳曰不律,燕曰弗,秦曰筆。
蒙恬始用兔毫為筆。毛穎傳云:穎,中山人,蒙恬載以歸,始皇封諸管城,號管城子。累拜中書令,呼中書君。
書指云:筆管欲細欲輕,毫不欲太剛,亦不欲太弱。
古人以象管為筆,重而不適。竹管兔毫者為佳,取圓熟而健。若貍毫者峭而不圓,未善也。
江淹夢筆生花而文章益進,王珣夢人授筆如椽,而草武帝哀冊謚議。筆洵有靈,毋以毛錐薄之也。
藏筆須用黃連輕粉明礬漬尖,且塞管孔。然亦一年而止,不可太久,久則毫宿而易斷也。
原墨
劉氏云:墨者,畫也,畫其跡以為則也。上古以漆畫字,未嘗有黑。毛穎傳云:與絳人陳玄、弘農陶弘、會稽楮先生友善,出處必偕。
坡仙云:世人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采,亦復無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又云:王晉卿遺墨用黃金丹妙,墨成,價與金等。三衢蔡瑫自煙煤膠外,一物不用,特以和劑有法,甚黑而光,殆不減晉卿。胡人謂犀墨暗,象白暗,可以名墨,亦可以名茶。
墨膠以鹿角者為妙,然最要椎煉堅好,磨之,其光可以照人,而四旁可截紙,乃貴耳。
墨舊而膠氣盡者,必少光采。世重舊墨,取其入藥耳。若作書畫,太舊則煙浮而不光,須十年上下者為妙。
原研
劉氏云:研者,堅也,研也。太公曰:石研孔著,其用久矣。唐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援筆因勢,凹則鋒圓,書畫亦圓。今研如砥,援筆則鋒多偏。近有𨫼心凸研,援筆則三角矣。
坡翁云:建州北苑鳳凰山,山如飛鳳下舞之狀,山下有石,聲如銅鐵,作研至美,如有膚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余名之曰鳳咮。
又云:仆好用鳳咮石研,然論者多異同。蓋自少得真者,為暗黮灘石所亂耳。
淄石號韞玉研,發墨而損筆。端石非下巖者,宜筆而褪墨。二者當安所去取?用褪墨研如騎鈍馬,數步一鞭,數字一磨,不如騎騾用瓦研也。
端溪石出肇慶府端溪下巖。舊坑卵石,色黑如漆,細潤如玉,有眼,眼中有暈,六七眼相連,排星鬥象。此巖慶歷間坑已竭。又有一種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細潤如玉,有青花如箸頭大,似碧石青瀅,或有白點如粟,排星鬥象,水濕方見,皆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此二種石最貴。下巖止有一坑,出此二種石,其色未嘗紫也,別無新坑。
端溪中巖,舊坑亦卵石也,色紫如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如綠豆,或有綠條文,或有白條文。堅而圓者為眼,橫而長者為條。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此種石亦貴。外有青膘色,久用鋒鏌不退。
北宋時坑已取竭。中巖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鸜鵒,眼中有暈,嫩者扣之無聲,磨墨微有聲。
端溪上巖,舊坑新坑石皆灰色,紫而粗燥,眼如雞眼大,扣之磨墨皆有聲,久用光如鏡面。舊坑稍勝,新坑惟端溪有眼。古云:無眼不成端。其眼有活眼、淚眼、死眼。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又云:眼多石中有病。
辰沅州出一種石,色深黑,質粗燥,或有小眼。端溪人取歸,刻作端樣,稱為黑端。辰沅人自製者,多作犀牛八角等樣。又有一種氵黎石,出九溪氵黎溪,表淡青,內深紫而帶紅,有極細潤者,久用則光如鏡面。或有金線及黃脈相間者,號為紫袍金帶。
歙溪石出歙縣龍尾溪。舊坑卵石,色淡青黑有細紋,潤如玉,水濕微紫,或隱隱有白紋,成山水星月異象,燥則否。大者不過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或有純黑者。此石最貴,不減端溪下巖。南唐時方開,至宋時盡矣。龍尾溪新坑,石色亦有青者,質粗燥。有極大者,盈二三尺。
金星舊坑新坑石,淡青色,並粗燥,大者盈尺。
銀星舊坑新坑石,色淡青黑,並粗燥,有星處不堪磨墨,多側取為研,大者盈尺。
萬州懸巖金星石,質亞端溪下巖,色漆黑,細潤如玉。水濕金星則現,幹則否。極發墨。
洮河綠石,色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出臨洮大河深水底,甚難得。今有綠石研名洮石者,多是氵黎石之表,或是長沙山石也。氵黎石光而潤,亦不受墨。
銅雀研,乃銅雀臺瓦,入水多年,故滋潤發墨,世多偽者。
未央研,乃未央宮瓦,亦註水經久,好事者以為研。
原紙
劉氏云:紙者,砥也,平滑如砥。上古竹簡韋編,漢蔡倫字敬仲用樹膚敝布魚網為之,故從巾;一從糸,氏聲。
坡翁云:成都浣花溪水清勝常,以漚麻楮作箋紙,堅白可愛。數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揚州有蜀岡,岡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謂與蜀水相似。西至六合,岡盡而水發,合為大溪,溪左右居人亦造紙,與蜀產不甚相遠。自十年以來,所造益多,工亦益精。更數十年,當與蜀紙相亂也。
北紙用橫簾造,紋必橫,其質松而厚。南紙用豎簾,紋豎。故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唐有麻紙,其質厚。有硬黃紙,其質如漿,潤澤瀅滑,用以書經,故善書者多取作字。五代有澄心堂紙。宋有觀音紙,匹紙長三丈,有彩色粉箋,其質光滑,蘇、黃多用是作字。元亦有彩色粉箋,有蠟箋,彩色花箋、羅紋箋,皆出紹興。有白籙紙,清江紙、觀音紙,出江西。趙松雪、巙子山、張伯雨、鮮于樞多用此紙。有倭紙,出倭國,以蠶繭為之,細白光滑之甚。或雲倭國無蠶,亦樹膚也。
紙取無灰者為妙,然愈舊愈佳。堅滑則勝,松澀則惡。
卷十
切韻
三十六字母切韻法
見溪羣疑是牙音
經堅見(輕電切)輕牽溪(牽奚切)勤虔群(瞿雲切)銀言疑(魚其切)
端透定泥舌頭音
丁偵端(多官切)汀天透(他候切)廷田定(徒徑切)□年泥(年題切)
知徹澄娘舌上音
珍邅知(珍離切)振延徹(敕列切)陳纏澄(時陵切)紉□娘(女良切)
幫滂並明重唇音
賓邊幫(博旁切)繽偏滂(普郎切)頻蠙並(部迥切)民綿明(睂兵切)
非敷奉微輕唇音
分蕃非(匪微切)芬番敷(芳蕪切)墳煩奉(父勇切)文樠微(無非切)
精清從心斜齒頭音
津煎精(子盈切)親千清(七精切)秦錢從(墻容切)新仙心(思尋切)餳涎斜(徐嗟切)
照穿床審禪正齒音
征氊照(之笑切)嗔昌穿(昌緣切)榛潺床(仕莊切)身氊審(式荏切)辰常禪(時連切)
影曉匣喻是喉音
殷焉影(於鐃切)馨祅曉(興鳥切)礥賢匣(轄甲切)勻緣喻(兪戍切)
來日半舌半齒音
鄰連來(郎才切)仁然日(入質切)
切韻內字音釋
樠(武官切木名)祅(馨煙切從示從天胡神)紉(尼鄰切索之也)□(女聯切吶平聲有聲無字借用)傎(音顛□倒也)礥(下珍切難也太玄經有礥首)侲(癡鄰切欲仆也)延(抽延切徹平聲廣韻安步延延)
切韻六十八字訣
因煙寅延人然神禪新鮮餳涎興掀兄喧刑賢迎妍營員零連寧年清千秦前精箋賓邊平便娉便經堅輕牽擎虔真氊稱燀澄纏聲膻丁顛汀天亭田民眠肱官轟歡分番文樠
早梅詩切字例
舊字母三十有六,犯重者十六,似有惑焉。此篇以早梅詩一首,凡二十字為字母,標題於上。即各韻平聲字為子,葉調於下,得一字之平聲,其上去入三聲字,一以貫之矣。其間東早梅暖一枝無人見來十字呼之,其氣內而不出,若風破向開冰雪春從天上十字呼之,其氣皆出口,此音有出入之異而兩分之。
東丁顛風分番破平偏早精箋梅民綿向欣軒暖寧年一因煙枝真占開輕牽冰賓邊雪新先無文樠人仁然見京堅春澄纏從清千天亭田上神禪來零連
假如用陽字韻,以東字為母,以江字為子,曰東江切,即葉之曰東。丁顛當乃是當字,仍以當字平上去入調之,當黨蕩鐸,四字全矣。又以風字為母,以陽字為子,曰風陽切,即葉之曰風。分番房乃是房字,仍以房字調之,為房仿放縛四字矣。又以破字為母,以陽字為子,曰破陽切,即葉之曰破。平偏旁乃是旁字,仍以旁字調之,為旁髈胖粕四字矣。餘皆準此。
好雨詩切字例
好(許老切許興掀好)
雨(王矩切王寅延雨)
知(珍離切珍真氊知)
時(辰之切辰神禪時)
節(子結切子精箋節)
當(都良切都丁顛當)
春(樞倫切樞稱燀春)
乃(曩采切曩寧年乃)
發(方越切方兄喧發)
生(師庚切師聲膻生)
隨(旬為切旬餳涎隨)
風(方中切方兄喧風)
潛(慈鹽切慈秦前潛)
入(日執切日人然入)
夜(寅謝切寅盈延夜)
潤(儒順切儒人然潤)
物(文拂切文營員物)
細(思計切思新鮮細)
無(微虞切微文樠無)
聲(書征切書伸膻聲)
野(以者切以寅延野)
徑(吉定切吉經堅徑)
雲(於群切於寅延雲)
俱(恭於切恭經堅俱)
黑(迄得切迄興掀黑)
江(均雙切均經堅江)
船(食緣切食神禪船)
火(虎果切虎轟掀火)
獨(徒各切徒亭田獨)
明(睂兵切睂民眠明)
曉(興杳切興欣掀曉)
看(丘寒切丘輕牽看)
經(堅丁切堅巾軍經)
濕(失入切失聲膻濕)
處(昌拠切昌稱燀處)
花(呼瓜切呼轟歡花)
重(儲用切儲澄纏重)
錦(居飲切居經堅錦)
宮(居中切居經堅宮)
城(時征切時澄纏城)
右杜詩,亦切韻法。以上一字定何音,下一字定何韻,中間二字乃轉音而得之也。如好為許老切,則許乃撮唇音轉興掀二字而得,老字下皆仿此。總之不出前六十八字,轉求余韻可以意會矣。
辨聲音要訣
切韻先須辨四聲,五音六律並兼行。
難呼語氣皆名濁,易紐言詞盡屬清。
唇上碧班邠豹剝,舌頭當滴帝都丁。
撮唇呼虎烏塢汙,捲舌伊幽乙意英。
閉唇披頗潘坡拍,齊齒之時實始成。
正齒止征真誌只,穿牙拆摘塞箏笙。
齒唇分敷方奉復,鼻唇工貢故官肱。
引喉勾狗鷗鴉厄,隨鼻蒿毫好赫亨。
上鄂囂妖嬌矯轎,平牙臻櫛怎詵生。
縱唇休朽求鳩九,送氣查拏詫宅根。
含口甘含堿檻呷,口開何可我歌羹。
大抵宮商角徵羽,應須紐弄最為精。
世間義理皆如此,自是人心不解明。
辨五音訣
欲知宮舌居中(喉音)
欲知商口開張(齒頭正齒音)
欲知角舌縮卻(牙音)
欲知征舌掛齒(舌頭舌上)
欲知羽撮口聚(唇重唇輕)
四聲三聲例
東洪江陽真文山寒端桓先全庚晴侵尋緘咸廉纖
已上四聲如東董凍篤是也
支辭西微居魚呼模皆來蕭豪戈何家麻遮蛇幽樓
已上三聲如支紙置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