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先生遺稿/卷四
日錄
[編輯]懷德行錄丁未
[編輯]丙午年間。湖右人士。議立浦渚趙先生書院於新昌。詢謀旣同。而以都有司不愜人望。士論攜貳。久而不決。曁於丁未春二月之初。遠近章甫。約會於道高山之日出寺。相與更始其事。任正字弘望德章。亦聞風來至。務爲調定之論。改定各項有司之任。而仍令參會者數人。進往懷德。稟議於院長同春宋先生。余亦當在行中。爲之期日。而還家治任。十六日戒程登途。秣馬於新禮院。夕到新昌水南村。宿於趙鳴和仲應家。昏朴友由經道求來話而去。自家至此八十里也。○十七日。早食。與仲應幷轡行。抵溫陽金谷。以同行之員。相與期會於此地。故仍秣馬留待。李蘊玉汝,尹相殷之胤子舜賓,玄錫,晉子三午後乃至。纔到德平。日暮不可前進。遂止宿於此。此距宿所五十里也。○十八日。凌晨發行。朝炊於蘆決里。晝點於燕歧邑村。來路歷見崔生一華。崔卽故參奉達源之子。而有戚分者也。道過其門。故暫與敍族而罷。黃鎬叔京果先來待矣。秣馬將發。共登燕喜樓。逍遙而下。樓卽邑之賓館。而燕喜之稱。厥惟舊矣。年前趙公植爲倅時。因舊基而新之。危甍層欄。製作宏麗。雕櫳畫棟。竆極華侈。臨觀之美。江山之勝。誠左湖之名區。而又有松谷趙公所製上樑文,尤齋宋公所著記文揭在壁聞。輝暎於耳目。亦足以倍增光彩矣。夕抵羅里江頭。船在越邊。而日且暮矣。入宿江上村舍。自德平至此七十里也。○十九日。仍朝飯。步出津頭。有亭翼然臨江。名曰獨樂。高壓百尺。斷岸俯瞰。十里平郊。亦一湖中形勝也。相與登眺。訪諸居人則曰有古之聞人林蘭秀所建。而前牧使申洬以其外裔。仍舊重修雲矣。觀覽旣訖。登舟以濟。秣馬於炭洞村舍。進抵懷德邑村。日尙早矣。驅馳之餘。不敢卒見長者。止宿於衙前任士澮家。自江至此四十五里也。主倅黃震耉。卽叔京之堂叔也。叔京欲入見而閽阻未果。以此主人便疑吾輩皆爲求見主倅而來矣。○二十日。進至宋村。入見院長於同春堂。稟議院事。乘暮乃退宿於村舍。此距邑村僅五里許也。○二十一日早朝。又入函丈議事。退而朝食。食後復入辭歸。諸友皆復路。而余則爲見妻母。獨向舒川分歧之際。頗有黯然之懷也。夕宿連山地開台炭幕。自宋村至此六十里也。○二十二日。曉發歷連山邑底。行十里餘。道傍見一墓山。松楸甚古。守直人家稠密。不問可知其爲大家山所也。晨光熹微。不見塋域。而路上有神道碑屹立。問之乃黃岡金先生衣冠之藏。而金氏累世先塋。皆在一山雲矣。凌晨作行。氣甚不佳。沽酒以飮。馳到江鏡津。與金壽萬同舟以濟。秣馬於林川馬頭里道傍村舍。舍後有草堂。冠者五六人團坐。意謂林川士夫之鄕。必非素昧聲息之人也。乃進而揖之。問其姓名。主人曰李仁徵。卽蔓之子。而姜震望之妻娚也。同座者曰李蒕。卽仁徵之叔父。而鄭相周之婦翁也。曰鳳徵。卽蒕之子而趙碩民之妹夫也。曰李世吉。卽咸陵爺之堂姪也。主人饋以午飯。自言曾於恩津試所見我雲。而余則忘之矣。李世吉字纘卿。家在韓山。而出外將還。聞余向舒。與之偕行。乘昏到文獻書院。自開台至此一百十里也。李楚晩之弟。方以齋任。已先在院。纘卿亦爲掌議。而待之甚欵矣。○二十三日。早起入廟瞻禮。仍拜牧隱先生畫像。蒼顔華髮。儀形宛爾。凜然英風。可以想見於數百載之下矣。稼亭,牧隱父子主壁。而麟齋,陰崖。亦以子孫配享東西。一家道德相傳。亦吾東所未有之事也。平朝發行。由捷徑直造舒川杻山柳子佑家。李叔丈鼎慶氏及子佑之弟殷卿亦於一二日前次第來到矣。自院至此纔十有五里。而迂由官路則當爲二十里雲矣。○二十四日。留杻山。子佑盛備酒饌以待之。○二十五日留杻山。○二十六日。與李丈同轡而歸。牽馬奴乭金。自念三有疾不差。載諸卜馬而行。借主家兒奴爲御。來路歷弔金玘靈筵。夕宿藍浦。自杻山至此六十里也。○二十七日。朝飯於保寧靑蘿洞。晝點於化城李汝剛家。坐未定。沈澤之,李仲安亦來至。相與打話。沈李兩友行中皆有酒酌二巡。午後與李丈分路而行。纔到金谷。日已曛黑。入宿李棘人延老家。自藍浦至此七十有五里也。○二十八日晴。食時崔友有琬汝懷來話。子佑兒奴自此還送。又借主家奴以行。歷弔權棘人尙。仍訪權可人。午後至家。此距金谷亦二十里。往返凡閱十有三日。而所經過道路。五百九十里也。
鎭岑行錄丁巳
[編輯]丁巳之歲。蕤賓之月。余以事將往見趙司諫世煥於鎭岑寓所。旣戒行。聞牙山李兄以顯陵齋郞。替直下來。欲迂路歷訪。而伯氏亦要余與偕期。以天中後一日相會於洪元沖之家。蓋元沖新遞靑陽。寓居於禮山辛龍卿家旁。而去此三十里也。至期蓐食馳赴。則伯氏已來到矣。主人爲伯氏供飯。飯後行到新昌水南村秣馬。仍與李卓而相見。自禮至此亦三十里也。自此直送卜馬於己田。馳往書院洞。哭朴德配靈筵。又弔朴汝聖母喪。及到姊家。日已沒矣。自水村至此。直路不過十里也。昏與姊氏及李兄父子對話。吾兄弟行中各佩一壺。迭相酬酢而罷。李甥弘毅傳以安東孟令所送書𥳑及紫硯二事曰。此令爲其亡子葬事將上洛。而來留金谷舊居雲矣。○七日。朝陰晩晴。蓋早徵也。李之綱父子及洪薰父子相繼來見。食後余先辭出。過見李令。又見孟令。談討移日。點心後還到李令家。將過見子婦於全義。行過天安豐世郊中。達於金溪驛前。橫截大路。東踰高登峙下。洞壑寬廣。閭閻環匝。其東崖曰崔君泰一之居。其西崖曰金君百鍊之家也。余乃先訪金君。不相見且二十餘年矣。倒屣歡迎。酌酒敍舊。頗有慇懃之意。夕抵崔宅。崔君與其弟得一一之同坐見之。夕食後入見新婦。旣出而金君百鍊來話而去。昏與一之宿於舍館。自牙至溫十里而近。自溫至此三十里而遠也。○八日晴。曉頭新婦使人問安。仍致新襪一部。旣明主人出來。設饌行酒。食後入見新婦。主人又設小酌。二巡而罷。行至全義邑前。迷朱路。遇山僧問而覺之。回車復路。橫穿小逕。達於松峴之下。穿過燕歧邑村。到羅里津頭。是日雌風不興。畏景方熾。胷煩氣暍。令人昏塞。奴喘馬汗。殆不堪行。望見舟人檥在沙岸。舍馬登舟。頹臥船頭。則江風送涼。爽氣襲人。披襟弄波。稍覺蘇醒。顧瞻岸上。獨樂亭依舊巋然。而方有二客憑欄對坐。意態安閒。念余行役之苦。不啻望若神仙。忽憶丁未春。與趙仲應,黃叔京諸人。同往懷德也。共登斯亭。吟眺而過矣。屈指於今。纔過一紀。而仲應叔京俱作泉下人。追撫往跡。感念存沒。不任愴歎也。泊舟南岸。岸有二路。其左者卽抵懷德之歧也。遂從右路直去。涉長郊越荒頃。夕抵三美川。路以左右俱有村舍。控馬踟躕。不知所之。有一童子指示右村曰可往投之。如其言直抵門外。求見主人。主人迎接頗欵。許令止宿於其廊屋。而供饋食物。務令精潔。行李困頓之中。此亦一幸也。主人姓名曰徐必蕃。而自言少習弓馬。不幸見屈於丙辰之科。憤嘆不已。彼丙辰榜額數幾至三萬人。誠國朝以來所未有之賤科也。此人獨以落榜爲恥。科擧之害人心術者有如是夫。此距宿所爲八十有五里也。○九日。朝陰晩晴。仍朝飯作行。行僅八九里許。有鍾子山。山下有盛村。村中有廈屋平臨大野。行人指點雲是禹兵使舊宅也。禹公卽先君外黨也。追念平昔相厚之義。不堪人亡餘宅之感。攬轡顧望。欲問無憑。適見路下有斑白者耘田。問曰爾無乃禹家奴耶。起拜而答曰果是兵使宅人也。又問曰爾年老矣。其能逮事汝令監乎。對曰然。余卽下馬。歷叩往事。仍問曰汝使道之孫名曰瑞圭。登武科筮仕。大有名譽雲。可能繼汝先令監之緖。而未知今爲何官耶。對曰方任都摠都事。而又兼備邊賑恤兩郞廳雲。其有名譽。可知能追趾先美。奴輩亦日望之雲矣。自三美川至鍾子山。通謂之儒城。蓋儒城是面名。而村各有號耳。鍾子之野。田疇廣遠。無慮數千餘頃。而當此大旱。水澤周洽。農人相屬於野。自余作行。凡歷八邑之境。而於此始見之。豈非所謂樂土耶。自此南馳過雌牛巖。達於鎭岑邑前大路。路左有山屹然雄峙。名曰九峯。蓋是邑之案山。而山皆石壁。面面如削。峯巒競秀。氣像巉巖。緣山而行數里許。舍大路而東入小逕。回轉以入。則羣峯環繞。洞壑寬平。大溪橫流。水石淸幽。深敻寥廓。怳然如入壺中。洞名曰南無。或曰樹谷。蓋樹之釋名與南無同音故也。山家五六爲村者凡三處。而幷溪行二百餘步有茅屋。卽趙公之居也。自三美至此三十里也。進至其門。日尙未午。趙公之胤子鴻烈出見於茅亭。未及寒暄。先問主丈之動靜。則曰家親昨赴尤齋夫人會葬所。今夕當還。仍定舍館於村舍。退而炊飯療飢。還到茅亭打話。夕食自主家供之。所定舍館狹隘。不得已移寓於洞口郭文爲名者之家。家室弘敞。槽櫪皆具。而待之甚欵矣。○十日朝。趙生鴻烈。與其孼族趙慶章來見而去。慶章卽文老之從弟也。司諫公久而不還。終日旅館。獨坐無誰語。所謂夕陽門外待人難者。信不誣矣。趙公乘暮乃歸。遣人邀之。余卽尾其人而往拜之。公倒屣迎勞。殺雞爲食。敍舊之言。亹亹不厭。昏又攜余同至舍館。連枕夜話。余問曰尤齋是當今禮學之宗主也。身雖在謫。其家葬禮。亦必有可觀者矣。公曰內喪非外客所可見。雖不知其節文之如何。而有人來自長鬐曰先生於圍籬中。日必衰服危坐如喪側雲。此亦人所難及處也。又問會者幾人。公曰聞先生必欲葬於水原所卜之山。故子弟初欲遵命。忽聞四學方擧告廟之疏。恐有不可知之事。猝然權厝於懷德之地。在遠者未及知之。惟旁邑士子來會者二百八十餘人也。當世道變壞之後。本家摧敗之際。事且急遽。而會者猶尙如此。若使無故則其數豈可量哉。時任朝官則惟尼山倅李光翼,燕歧倅洪天敍,本縣倅潘潤沂三人而已。蓋近日作宰者。率多時人故也。至如沃川倅趙爾炳則近來人事大變。豈肯來見也耶。余曰沃川兄弟。嘗以身出入於門下。其父參奉公㫌門時。其板上題字。能得尤翁之手筆。不親而能如是乎。到今何敢有二心也。公曰患失之輩。安得不隨世而變化也。仍咄咄久之曰子知金宇一宙一兄弟乎。余曰宇一未嘗際接。而宙一則僅識其面矣。公曰宇一等。乃尹鑴之妻姪也。曩時尊信尤齋。不啻若七十子之服孔子矣。及尹秉政之後。反爲諂附之態。乃作長書抵長鬐曰。近觀家禮。乃知朞年服制之說有不然者。今若飜然悔悟。速立降幡。則不惟免禍於一時。亦可有辭於百世矣。先生復之曰向者金右尹以此爲說。而余不能覺悟。到今有何新意見而遽改前說乎。君亦從事禮學。博考程朱諸書。然後可以論此事之失得云云。金之所爲。豈不誠痛駭也哉。渠若眞有所見則當初何不論難於函丈。而今爲此說者。不過示尹以附會時論之意也。人心至於此極。世道寧復有可望耶。憤嘆之言。不啻一二談也。○十一日。朝陰晩晴。趙公先歸其家。余則食後追至。議定狀草。午飯夕飯。皆自主家供之。主人急於呼庚朝者。送奴請糶於主倅。余亦附書報以有故不得往拜之意。兼傳伯氏書𥳑。主倅卽使人復之曰弟以祈雨祭齋。未果就見。而兄有何忙事。不肯暫枉耶。至以情薄責之。然伯氏書亦修答以送。則其意可知。余又答書曰明日歸路。非不欲歷拜。恐有閽阻。用是趑趄云云。則更無伻問之擧矣。余將辭退舍館。主人留與同宿於書室。所謂書室。卽村氓之〈缺〉。自公歸田。僦而居之者也。低微迫隘。殆不可容膝。余曰此地頗有山水之趣。又多樹木之可材者。何不精構一草堂。以爲棲息之所。而自苦如此耶。公曰余甚拙謀。有意而未就。然坐臥於斯。讀書於斯。接客於斯。斯亦足過平生。何嫌乎樸陋也。仍誦立春一絶曰幽僻無爭地。淸閒有福人。休言茅屋小。信宿摠佳賓。相與大噱焉。余又從容問曰行狀旣已修正。則碑誌之文。亦當次第撰出。而歷數當世之諸產。未知誰可屬筆者。公曰尤相文章德行。獨步一世。金石之文。舍此其誰。余曰非不知此。而顧余孤陋顓蒙。未嘗一登其門。到此明夷困厄之中。遽爲此請。義所不敢也。公曰然則尹執義,朴掌令之文。皆可傳信。而尹之作未及見之矣。嘗見朴和叔所爲碑文。甚得作者之體矣。南雲路令公亦以文鳴於世。幷在商量取捨之耳。余又曰先集摠若干卷。而行文則曾已就正於長者矣。至於詩集二卷。時未刪定。故玆敢奉以獻諸左右。願留神揀擇。以終惠焉。公曰吾何敢。吟詠性情。非等閒文字。究其理趣。刪定取捨。不亦難乎。非但我也。世鮮其人也。若得奉玩。以爲考德之地則可矣。刪定吾何敢。第文集只此一件。則人事不可知。而留置未安。須更傳寫累件。投示一本可也。○十二日晴。凌晨戒僕秣馬。將歸公亦命婢早炊以饋之。臨分攜手。眷眷不已。余曰此別可惜。可無一言之贈乎。公籌思良久曰贈言非獨寫情。沉吟之際。亦能留客。斯可幸矣。仍書五言一絶曰倒屣翻疑夢。分攜意不禁。元方應有問。誦我白頭吟。旣已辭退則日高三丈矣。行過縣門外。望見主倅坐軒上。余卽擧扇自蔽。策馬過之。自此北行十五里。又折而西。踰揷峙。峙不甚高而谷口深永。陟降之間。亦可十有餘里。而羣峯夾路。左右顧眄。譬如正牆面而行也。晝點於孔巖書院。院在兩山環抱之中。平野經其內。淸溪繞其外。丹崖翠壁。沿流環擁。蒼松白石。別有天地。院之制上建廟宇。晦菴朱夫子主壁。而李正言,李評事,成東洲及重峯,沙溪兩先生分配東西廟。西別立一間屋。以安徐孤靑神位。中立講堂。扁曰博約。又以忠賢之額。揭之楣間。明宮賓館。隱暎相望於林間。縹緲如畫圖中也。余乃入廟瞻禮。出坐東齋。適有院儒六七人。以議事來會。有曰申汝郁者。方爲齋任。而餘人姓名不能盡記。揖而與之語。仍竊聽其所議之事。則蓋以關學追論尤相。方擧告廟之疏。連懷兩邑之士。發文聚會。議其所以對擧應變之事。而本院亦聞風會議矣。曾聞金敎授振業寓居此地。伻人邀之。相與敍阻。頗有戀戀之意焉。約行十里而踰馬峙。峻坂崔嵬。攀躋甚艱。旣下而又行數里。則石棧沿江。危險莫比。上有千尋絶壁。下臨百尺深潭。差失一足。便決死生。竦身䝱息若墜復稽者。行十餘里。一日之內。累經險阻。令人愁憊殆不可堪。及到公州邑底。則日暮不可前進。投宿於假吏禹孝信之家。此距樹谷七十有五里也。○十三日晴。凌晨發行。孝信夫妻又酌酒以饋上下。且以眞墨三丁獻之。請兒輩習字之用矣。行到銅川。只有一幕。而窄陋不堪。仍馳至古老里路上村舍。朝飯。主人出野。日且晩矣。使奴輩自炊。而馬草則未及刈取矣。旁有兩班不知其爲誰。而遺以生草數束。余乃伻人致謝。請與相見。其人姓名乃李遐也。爲人通儻可愛。且能識字。乍接言論。令人忘倦。今日是祖妣忌辰。而行中無素饌。方以爲悶。李也又以虀醬等物遺之。食後行僅十五里。而爲見林進士晩亨氏。投入新豐。李植兄弟皆會林宅。晤語移日。主人供以午飯。李植酌以秋露二巡。談間余謂林公曰昨過忠贒書院。則院儒以對擧伸救事會議。此中士氣猶不摧沮。是可幸也。林公憤然扼臂曰近來人心日偸。所謂院儒。亦多隨世而變。誰肯觸冒時忌。以爲伸救之計哉。吾鄕有金宙一者。往在尊事尤相之日。權右尹諰,尹判書鑴俱見忤時議。故金之視之不啻草芥如也。權令方退居儒城。而書院祭時。未嘗一致膰胙於其門。尹乃其父友壻。而亦不肯往來於其家。及其換局之後。見斥於尹鑴。則渠乃無聊。敢生媒進之計。推尊權公道德。謂當配入書院。張皇製疏。將欲叫閽。而適爲洪判書宇遠所沮不果上。其爲反覆趍附之態。未滿一哂。彼以金垕之子。尹商擧之婿。宋相之門弟。猶且如此。其他卽又何說。院儒之會議者。特其文具耳。吾固知其無能爲也。憤憤不已。暑退余乃辭歸。歷拜李同知戚丈。由捷徑踰車峴。乘暗投入於新淵信婢之家。自公州至此九十五里也。○十四日晴。平明戒行。策馬登途。則朝日初上。淒風吹冷。寒粟遍體。凜若霜秋。經界之野。旱災尤甚。兩麥之枯損居多。民事之慘。已到十分地頭。而不惟天無雨意。氣候之淸冽如此。天將盡劉而後已。謂之何哉。食前到家。自宿所至此十五里也。通計往返所從徑路。爲四百二十餘里雲。牽馬者家奴士龍也。從後者兒奴信龍也。驅卜者老奴論孫也。幷記之以備不忘雲耳。
赤龍記事丙辰
[編輯]乙卯秋間。南報騷屑。都下喧傳。以爲倭書再至。其一卽問以華戎兵事。鄰壤安否文字。而所謂初度書也。其一卽鄭錦期整兵船。與我國共濟中原等說。而所謂再度書也。伯氏時在京師。前書則得聞於李注書墪。後書則得聞於魚壽遠。而以憂慮之言。幷及於家書中。兒輩饒舌。又發說於親舊間。李汝馨則只見前書而傳說於朴㬝。李汝郁則得見後書而謄寫矣。其後朴㬝旣聞松兒之誦傳。又見汝郁之謄本。遂書一通送示於衿川本家。轉輾傳播。領相許積以爲前書則有之。而後書則無之。此必何人做出惑衆之計也。乃於榻前定奪鉤問。自備局問其言根。則傳相告引。及於朴㬝。㬝納招曰上年七月。李汝馨來言倭書。卽前書也。八月趙松來傳倭書措語。卽後書也。其後李汝郁出示所謂倭書。見而驚訝。言及於家中矣。洪九範來見而謄去。以致如此云云。李汝馨適赴擧在京。故卽爲納招。與朴㬝同就典獄。時丙辰二月十八日也。松兒聞變上去。則備關已發矣。魚壽遠之弟壽萬來見伯氏而慰問。伯氏曰君兄曾言是說。今將據實爲對。壽萬曰家兄遠出。老母在堂。何忍援引乎。歸告其母。其母再送女奴懇辭勸止。又邀畏兒而言曰吾兩家情誼。不啻尋常。兒方遠出。幸勿相厄。伯氏聞來。不忍於心。且當初傳說。雖出於魚松之得聞。實由於我。則不可躐等而告魚。又不可證父而直招。不得已以權辭構草原情。權辭者。卽聞於逆旅之說也。壽萬使其從妹壻金震奎拈管筆削。而安㙫任釐亦參見矣。○二十二日。李汝郁招曰上年秋間。倭書騷動。趙松以其途中所聞傳說。相與酬酢矣。朴㬝一日來見。果以趙松所傳。率易傳說。而無出示文字之事云云。趙松招曰上年七月。爲省妻父病往淸州。到德平旅舍。名不知二客亦至同坐。蓋其自京來者。而以倭書酬酢。故請問其詳。則以文字誦傳。所謂再度書也。一日往見朴㬝。相語間以德平所聞略及之。年少愚騃。不愼樞機之罪。固所甘心云云。與李汝郁同下典獄。先是伯氏謂壽萬曰自備局必欲上達請鞫。則臣子之義。不可不以實卞㬥。君兄必有所聞之處。何不先探其言根。壽萬卽借乘松馬。出外而還。憮然爲悶。至是渠亦揣知朝家之終必鞫問。陰懷自免之計。預爲反擠之謀。一以不測之說䝱持之。一以援證之意恐動之。其設機釀禍之狀。昭不可掩。無何壽遠還來。而隱伏於廣陵莊舍。敎誘安㙫金震奎。約爲他日之證左。又使安㙫揚言於諸宰家。以毀趙某若將爲誣引之狀。○備局以松兒供辭。爲有隱情。將欲啓請鞫問。三月初二日。伯氏呈狀於備局。略曰上年秋間。閭巷騷屑。以爲倭書再至。至於東萊府狀啓入來。傳播喧藉。此則都中人員有耳皆聞者也。一日鄰友魚壽遠來見。仍誦倭書文字。相與酬酢而罷矣。子松上來之時。以其所聞說與。而亦不能戒其妄傳。松於朴㬝家語及之矣。朴㬝書報於衿川。轉輾傳播。松年少愚騃。有何識慮。戒其言語乎。松之納招時。所當直招。而以子證父有所不敢。且於壽遠情義之篤。有若兄弟。及有此事之後。將以援引之意。言於其弟壽萬。則其母驚惶罔極。悲辭勸止。壽遠且遠出未還。遽先發告。有所不忍。松之原情。與壽萬相議構草矣。此事若止於有司之究問。則惟當甘受其罪。豈可使親友之老母終始貽憂。而廟堂將欲啓達雲。何敢以一時權辭。上徹天聰。重陷欺罔之誅乎。家事任長。不能敎子之責。在所難免。而況聞之於壽遠者某也。傳之於松者某也。雖被重律。固所甘心。玆敢自首。悉陳無隱云云。題辭曰趙松招所謂倭書得聞於逆旅之說。大不近理。必有隱情。故今將啓請竆問矣。觀此所訴。旣諉之魚壽遠。則趙松不可徑先請刑。分付刑曹。魚哥捉來推問。於是壽遠乃以前日之爲渠權辭者。執爲變辭之違端。又以推諉國舅之說。幻造陷人之機穽。遂納招曰與趙松三寸叔趙某相親。今此倭書傳播。歸於趙松。而其招托以得見於逆旅矣。今當嚴問之日。忽然變辭。推諉於某。趙某果聞於某。則當初何不直諉於某。而托稱道聽。不肯吐實乎。趙松推捉之時。某之弟壽萬往見慰問。趙某出示原情草。而無他推諉之言。及夫就囚之後。趙某密招壽萬言曰君家兄弟。有同骨肉。或有所聞之處。則爲我指示。曲圖可生之路。又曰君家與淸風府院君家連婚。而其家有戚里之勢。雖有言語之過。必無禍患。吾諉之於君。君諉之於淸風家。則吾有免死之路。君有活人之陰德。壽萬正色叱責。卽爲還家。老母亦聞此言。送人責之矣。今又推諉於某。某果有傳說之事。則固當連累於某。而何必以活人陰德之說哀乞乎。且趙松之於趙某。三寸叔姪。而本非父子。今仍托以以子證父。苟且引嫌乎。原情構草之時。壽萬與洞內諸友。相議筆削。則親舊間例常之事。而以其構草。有若皆出於爲某者然。其計尤極深險矣。○初九日。備邊司啓略曰自上年秋間。騷屑大起。人皆言倭書再至。其中有鄭錦將到之語。其僞造倭書。驚惑人心者。意在樂禍。不可不竆覈重處。査問其言根。則累轉而歸之於朴㬝。行關推捉。則納招云云〈見上〉。各人等亦爲推捉則各有招辭云云〈見上〉。趙松卽前縣監趙某之子。而出繼於司評趙某者也。與鄕曲無知之輩不同。而其招辭大不近似。將啓請刑推。其父某呈狀曰云雲〈見上〉。令刑曹捉致魚壽遠。則其招云云〈見上〉。兩人互相推諉。而至於擧論不干之國舅。尤極痛駭。趙某旣是朝官。不可自刑曹推覈。爲先拿囚。魚壽遠亦爲移送禁府。以爲推覈歸一。依法定罪。趙松則姑爲仍囚。以待結末何如。依允。趙某魚壽遠做出倭書。胥動浮言。及其推問之時。欲爲推諉國舅。事極痛駭。今日內開坐捧招。○十一日。傳曰金吾坐起之規。雖未備員。若有堂上兩員則開坐例也。今日時存之員。只有判義禁閔煕一員而已。其餘奉命在外。知義禁吳始壽卽刻牌招。使之追參。又傳曰原情捧入後。勿爲罷去事分付。趙某原情曰某遇騃不肖。百無一取。而只以亡父掌令某厚被仁祖朝隆渥。至於孝宗朝。擢拜成均司業。旋授掌憲之任。出入經幄。及其疾病。遣醫賜藥。旣歿之後。官庇喪需。終始榮渥。特異常格。某之誤被收錄。亦出於先人之遺蔭。一毛一髮。莫非洪造。常以行身無狀。貽辱先父爲懼。從仕十年。夙夜敬畏。不意今者陷入於不測之地。某螻蟻之命。固不足惜。而先父遺訓。到此掃如。雖萬被誅戮。實所甘心。大槩壽遠自該曹推問時。費辭牢諱。其所爲言。罔非摸空架虛。其最甚者。一則曰君家兄弟。有同骨肉。爲我曲圖可生之路。一則曰君家與淸風府院君家連婚。而其家有戚里之勢。吾諉之於君。君諉之於淸風家。又曰托以以子證父。苟且引嫌。其他誣飾醜詆者。不一其端。聞來痛心切骨。寧欲死而無知也。蓋非渠所傳之說。則何可以推諉之說發口。而只以壽遠不在之故。與其弟壽萬。其所酬酢者。不過憂慮而已。所謂指示曲圖等語。從何發說乎。子松被推上來。壽萬卽爲來見。某以據實納招雲爾。則壽萬曰家兄遠出。何忍援引乎。其母卽送人勸止。又邀兒子。備陳情誼。悲辭懇乞。聞來有所不忍。遂以權辭構草原情。壽萬與從妹壻金震奎來見筆削。而安㙫任釐在坐參見。又有申益顯者窓外參聞。且是日某謂壽萬曰君兄必有所聞之處。何不先往探問。壽萬卽借乘松馬出外而還。愀然曰到今豈有言之之理乎云云。而到今何以曰忽然變辭。推諉於渠乎。其翌日安㙫金震奎來問其言根。某卽備陳首末。明言權辭以對之由。是豈松就囚後創出之言乎。只因其母懇乞之言。壽遠未還之前。不忍遽先發告。而渠所構陷。至於如此。此可謂以怨報德矣。至若諉之於淸風家之說。尤極無據。某問備局將爲請鞫。欲爲擧實呈狀。則壽萬大㥘。謊說其母。其母送人來問。某答曰人雖無狀。豈爲此哉。當此患難。造言構陷。誠甚不可雲矣。豈意今日入於納招中乎。君子可欺以其方。則如此怪妄之言。三尺之童。亦不取信矣。某四十一歲。始有兒息。實是意外也。其前慮其無嗣。取弟之子髮未燥者。養育於家。卽同己子。旣得已出。雖不得立養爲嗣。卽今稱父稱子。洞人所知。而壽遠所謂本非父子云者。是誠何心哉。果有諉人之計。則當初松之說與朴㬝之日。無文字所記。而不過口傳而已。使松牢諱則足以免罪。而鬼神在傍。不敢欺心。何忍援引於無故之人乎。設令有此心而做此事。等閒相知之人尙多。何必援引有老母如骨肉之親朋乎。朴魚俱是親友。而㬝則脫之。壽遠則陷之。揆以人情。斷無是理。壽遠之招。如彼其誣飾。則某雖有啄三尺。亦何可呶呶爭卞。重傷士大夫之廉隅哉。聞之於壽遠。傳之於迷子。致令煩說。有此紛紜。無非某之故也。雖被重律。固不敢辭。而誣援一欵。千萬曖昧云云。○趙某發明與備局呈狀。雖有增加。別無指的。魚壽遠刑曹所供之外。更無他語。兩人招辭中。皆有援證之人。幷爲拿問。憑閱稟處何如。啓依允。傳曰趙某等。原情捧入後。勿令罷坐矣。今夜已深。使之姑罷。明早開坐。○十二日。安㙫招曰一日夕。壽萬邀致某。言曰趙某使我指示可生之路。吾諉之於君。君諉之於淸風家云云。壽萬之母送言於趙某曰欲諉於婚郞雲。胡爲此無據之事乎雲。而趙某與魚壽萬推諉淸風家事。相議之際。不得親聽矣。○金震奎招曰趙松上來之日往慰。則趙某顧謂壽萬曰君兄曾言是說。而今方遠出。誠可鬱悶云云。一日夕因壽萬之請邀進往。則壽萬曰趙某使我指示可生之路。吾諉之於君。君諉之於淸風家云云。原情草筆削。則因其出示文字未瑩處。略有所刪改矣。○任釐招曰趙松上來之日往問。則趙某曰此說亦似聞於沈栻許玧等處。而誠難指的。顧壽萬曰君兄又言此說。而遠出未還。誠可鬱悶云云。○申益顯招曰趙松上來之日。雖不知姓名之爲某某。而多人來會趙某之所。酬酢是事。而某以武人。不敢入與於其間。窓外聞之則趙某曰吾有所聞處。而其人遠出未還。不幸甚矣。招問趙某之子年十四五歲兒曰似有指的。所謂遠出者誰某耶。答曰兒何以知之云云。○趙某所援各人等所供。殊欠明快。其中申益顯雖有窓外偶聞之事。不足爲緊證言根所發。如非自己做出。必有他所聞處。趙某刑推得情。魚壽遠以下各人等。姑爲因囚。以待結末何如。啓依允。趙某本非無識之人。而傳播倭書。煽動禍言。至於諉之於國舅家。敢生避禍之計。尤極痛惡。各別刑推得情。○諸證中如安㙫以魚腹心。通謀往來。自願爲證。則其所反覆。固不足責。而金震奎則雖曰魚之煙親。與吾家相善。伯氏明言爲魚權辭之意。金曰天日在上。寧可諱之乎。任釐則情義之切。非如金之比也。伯氏以權辭之意。往議於伯令公。則大言其不可。釐亦同坐參聽。厥後相見。非止一二。而見輒語及之。親舊中備諳事情者。莫如此人之詳也。禁府依幕。大言安㙫自願立證之非。辭氣慨切。及今證對之際。乃反說出魚家所不言之事。至於沈許兩人亦似言之之說。遂爲諸證之倡。合辭擠陷。不遺餘力。終至於不測之地。人心之危險。亦可慨也。○十三日。政院啓曰伏聞趙某等原情公事判付。則至有與逆無異。推鞫嚴問之敎。其在聖朝治獄之道。恐或過重。自本府鞫問。答曰判付中措辭刪改焉。○同日趙某更推。趙某謂壽遠曰推諉淸風家之說。萬不近似。哀乞之時。有證參之人乎。魚曰果無參證。而君與壽萬偕往典獄時。壽萬斥言推諉不可之由。則典獄署奉事魚震陟亦參聞矣。趙某曰何爲此無據之言。其時震陟謂我曰將欲推諉淸風家之說。其或信然否。此言若出則兵判必大怒。且流入闕內。則宦路必永塞。必須勿援壽遠云云。吾不勝駭然。拂衣而出矣。○趙某,魚壽萬,魚震陟,典獄署問答之說。似是喫緊。魚壽萬魚震陟亦爲拿問。憑閱稟處何如。啓依允。○十六日。禁府啓。魚壽萬,魚震陟,趙某等一處憑問。各人等往覆質問之言。都無緊着。趙某所當依判府加刑。魚壽遠姑爲因囚何如。啓依允。○十七日。加刑後啓。趙某各別嚴刑。而不爲吐實。加刑得情何如。答曰各別嚴刑得情。是日知事吳始壽啓。安㙫,金震奎,任釐等別無證問。似不當一向囚禁矣。領議政許積曰安㙫方爲丹城縣監。尤不當滯囚矣。答曰安㙫等三人放送。○蓋自當初朝議。以爲興訛惑衆之變。專出於失時怨國之人。必欲究問而深治之。一隊名士。持論尤峻。達於筵中曰。此非趙某自做之說。必有傳說之人。而湖西之境。多有失意之輩。嚴鞫趙某則可得其言根。雖死不足惜也。彼魚家又從而造語煽俑曰。今此訛言。趙某得聞於某人。而仍擧曩時名士之與我相親者一二人姓名。轉傳於縉紳間。欲以熒惑羣聽。於是羣議益激。皆謂壽遠之外。必有他所聞處。不可不嚴訊。期於取服。趙某不爲吐實則必死。渠雖拘於私情。抵死牢諱。爲其子者。少知人事。何不擊錚直告。而坐視其死乎。其他可愕之說。不勝其紛紜於談者之口。西人則雖知其寃枉。而或慮誣服於嚴刑之下。而惹起士林之禍。寧其速死而不敢出一言相救。由是物情危悚。疑有蔓延之患。雖親切之人。亦有絶跡而不相問者。○十九日。備局之坐。兵曹參判鄭晳曰趙某忠信。吾所知之。其人豈爲是哉雲矣。○二十四日。備局之坐。參知李宇鼎倡言曰趙某招旣雲情如兄弟。魚壽遠招亦云有同骨肉。則相親如此。而寧有誣引不干人之理乎。其間必有曲折。其在獄體。不可不問壽遠。而偏訊趙某也。左相曰此言是也。○二十五日。引見時。判義禁閔煕啓曰趙某招曰壽遠果若不言。則豈無他而必以相親如兄弟之人援引乎。此言亦似有理。且曰壽遠旣無明白發明之端。何獨訊我雲。魚壽遠招所謂其母使女僕送言於趙某。而其所往復。必傳於客會時。此一欵似太巧矣。領議政曰趙松之聞於逆旅雲者。出於不敢證父之意。而趙某變辭援引。則魚哥之發明。雖由於此。與趙某相親如此。而以漠然不知爲言。此可疑也。上答曰趙某待差加刑。○二十七日。晝講入侍時。同知事洪宇遠啓曰趙松招辭。與其父原情大相不同。趙松嚴刑得情何如。檢討官柳命堅曰洪宇遠所陳誠是。趙松妖言惑衆。死無所惜。以逆獄治之。小無不可也。上曰未得端緖之前。自禁府鞫問。幼學不可令該曹嚴刑得情。○二十八日。趙松刑推後啓請加刑。則嚴刑得情事判下。○初趙松與朴㬝同在獄中。而日子稍久。不無寃苦。相對之際。互相咎訾。松則曰丈若不爲書傳。則吾何爲至於此也。朴則曰君若直招則吾何爲久於此也。有一罪囚驟聞其說。疑有隱情。旣出而傳播。洪柳聞是說。果以爲然。乃於筵中力請嚴刑。伊日晝講。領相判府皆不入侍。而一任兩人之論。刑曹坐起。必於翌日爲之。事機之所以然者。豈不巧乎。於是物論非之曰鞫其子使證其父。有傷倫紀。何爲此失刑之擧雲。○四月初一日。晝講入侍。判府閔煕先發趙松不當幷推之意。領相曰幷刑父子則有傷獄體矣。上曰趙松姑爲停刑。判府曰魚招中未聞其說雲者。不直甚矣。情如兄弟。朝夕相從。而豈有專不聞之理乎。上曰其言果詐也。是日諫院啓曰趙某之引壽遠。在於自首之初。寧有強引元不干之人乎。壽遠之招。只以女奴致其母辭一欵爲證。安有以其婢僕自證者乎。請魚壽遠與趙某一體刑問。答曰趙某則待差推問。壽遠一體刑推。明得實狀。○初二日。臺諫改措辭。將爲連啓。而晝講入侍諸臣。先爲陳達。傳曰魚壽遠當一體刑訊。而至今不爲施刑者。欲待趙某準三次後。次第施刑矣。若趙某徑斃杖下。則此獄端緖。必不可得。壽遠亦爲刑推究問。○刑推判下之後。壽遠之子應瑞。往訴領相曰趙某誣引吾父。至有刑推之命。願大監活之。相公曰旣下刑推之命。恭竢處分。應瑞旣不得情於呼訴。又恐其父吐實於嚴訊。乃以忍杖之意。作小札埋於飯中。入送之際。爲刑吏所搜得。吾家書札。亦在搜中。蓋自得書之後。堂上專疑言根之在魚。而連有事故。不得開坐。○十六日。傳曰魚壽遠一傡嚴刑。期於取服。是日壽遠刑推一次。閉口不言。伯氏又不免三次之刑。罷坐後上別判付。使之同日內更坐加刑。判府請對入侍。啓略曰趙某累次受刑。徑斃可慮。且以獄體言之。無一日再刑之規。趙某則姑爲停刑。魚壽遠則似不無隱情。過數日後更爲加刑何如。上曰魚壽遠爲先嚴刑得情。判府又陳達曰臣嘗分付郞廳。嚴加譏察。頃於兩人飯器中俱得小札。其一則趙某之弟書而無他說話。但呼天稱寃。而使其兄寬心強食而已。一卽魚壽遠之子書。而其書曰雖有刑推之命。不過一二次而止。須忍杖不服雲。渠何知上意之必施一二次而止也。上曰各別嚴刑。○十九日。壽遠之妻。往哭於領相門外請呼訴。領相召其婢問之曰彼哭者爲誰而何哭爲。婢曰此卽魚壽遠之妻。而夫陷死地。故欲訟其寃。領相怒曰吾尙不死。彼哭奚爲。極爲猥濫。斯速退去。魚妻慚惶而歸。又往哭於閔判府李參知之家。而俱不見聽納雲。○二十二日。壽遠再度刑訊。而又閉口不言。吳知事曰吾嘗鞫錦山諸賊。雖獰惡者。莫不號痛。而此獨不然。反有甚於錦山之賊也。刑推回啓曰壽遠各別刑問。則合眼結舌。此誠忍杖者也。更加嚴刑何如。答曰各別嚴刑得情。○五月初六日。壽遠三度加刑。堂上以所捉書示之曰書中所謂勿言者何言也。世豈有勸父忍杖之子乎。勸汝勿言則必有可言之言矣。毋敢隱情。壽遠仍如前閉口。堂上使書吏下庭監刑。極嚴杖而終不服。啓請加刑。答曰允。自是以後朝論譁然。攻魚甚峻。或以爲勸父忍杖。有傷倫紀。法府以風聞刑之可也。或以爲書中勿言之意。不可不問。臺諫論啓。與其父一體刑推可也。○十一日。判府詣闕時。應瑞訴於轎前曰父今將死。願代受其刑。判府曰汝雖不願。其能免乎。是日晝講入侍。領相曰今此魚壽遠之事。不過懲後之意。而若死於杖下則亦非美事。問於諸臣而處之雲。蓋欲以疑獄處斷。將以遠配。而不使至於死也。筵中一二人曰旣有現捉之事。不可不更加嚴問。又書中有曰諸宰之意。亦如此雲。此亦不可不問也。筵臣又齊聲陳達曰使其父忍杖。傷倫甚矣。上曰刑推後定配魚壽遠刑推公事。使之還入。以各別嚴刑改判下。○十二日。刑曹魚應瑞刑推一次後。平安道龜城府定配。○十六日。司諫院移文禁府。應瑞現捉私書。使之輸送。○十七日。司憲府招禁府刑吏。問以現捉書辭緣。啓曰頃日筵中。有魚應瑞刑推後定配之命。臣等竊以爲不然也。凡獄體苟有疑端。則必當究問。而今此應瑞書中。至有忍杖不服。一諉趙某之語。此固爲人子所不忍言者。而欲其父忍杖不服。則其必有所服之言也明矣。固宜嚴刑得情。而只以不孝之罪。徑施定配之罰。其在獄體。決不可如此。請應瑞移送禁府。各別嚴刑何如。答曰應瑞之究問。獄事蔓延。幷爲未安。勿煩。其後三度連啓。及至慈候平復。因赦停啓。○二十二日。壽遠四度加刑。堂上曰爾上有君父之推問。下有老母之憂慮。何敢不言而至於死乎。且爾子之勸爾勿言者何言耶。壽遠又閉口不告。堂上大怒曰觀其情狀。必不肯服。勿拘死生。別爲猛杖之。吳知事曰嘗鞫大賊。初不取服則終必不服。此人近之矣。啓請加刑。答曰嚴刑得情。○六月初一日。慈殿違豫。二日夕。至設侍藥廳。四日夜半疾勢大漸。五日朝侍藥廳口傳啓曰事已至此。當無所不用其極。宗廟社稷山川。速行祈禱事。敢稟。答曰依爲之。又傳曰自前祈禱時。例有罪囚疏放之事。禁府刑曹勿論輕重。盡爲放釋。○是日禁府啓曰李煌,徐漢柱,趙某,魚壽遠,魚壽萬等十四人。幷卽放送。刑曹啓曰死囚四名及其餘九十九名。並卽放送云云。○十一日。罷侍藥廳。○十二日。領相退私第。余卽踵門投刺。相公曰幸蒙天恩。無事得釋。誠可幸也。吾嘗辱知於先大夫先生。常用景仰矣。對曰盛敎及此。尤增惶愧。不肖無狀。墜落先訓。上以獲罪於國家。下以貽辱於先親。更將何語仰對盛問乎。○先是魚壽遠一向忍杖於端緖已露之後。朝廷必欲究問。自上連下嚴刑。至於五度而不已。臺諫以應瑞拿鞫事。連啓爭執。則以獄事蔓延爲未安而不允。上下相持。邈無究竟之期。千萬意外。慈疾忽劇。特因大霈之恩。卒以無事得釋。慈候旋卽快復如常。臣民之慶。固惟無壃。而一人之休咎禍福。亦無非天數之使然歟。
附錄
[編輯]行狀
[編輯]先生諱晟漢字本初。姓趙氏。其先漢陽人也。始祖諱之壽。仕高麗爲僉議中書事。四世而有諱仁璧。漢山伯龍源府院君諡襄烈。生諱溫。入我朝策三勳封漢川府院君諡良節。二傳而諱璔大護軍。生諱允瓚禦侮。又二傳而曰諱世珍宣略將軍。曰諱宗謙參奉。曰諱應箕進士。曰諱璞顯信校尉。寔先生四代也。妣全州李氏。敬一之女。大護軍公第四子諱允瑺蔭郡守。四世而諱景璡迪順副尉。至行夙著。居廬終喪。傲世韜名。人服其淸名。煕一九代祖浦渚相公實銘其墓。生諱克善逸掌令贈吏曹判書兼成均館祭酒諡文穆號冶谷。執贄於浦渚公。道德文章。爲世矜式。朝家禮遇。士林宗享。所生妣贈貞夫人江華崔氏。僉樞贊之女。顯信公無嗣。取文穆公第二子爲後。卽先生也。先生以崇禎戊辰十月二十九日。生於德山大冶谷之第。生有異質。穎悟出羣。凡文字一聞不忘。七歲見人讀論語。因潛心諦聽而成誦。始入學。先受唐詩。每敎只自默聽。掩卷而誦之。冶谷公欲試才。授李白五十九首。纔讀過一遍訖。藏其冊。閱五日使誦之。應誦如熟讀。八歲隨冶谷公於沔川任所。與羣兒遊覽賓館。忽有一狂女蒙衣大叫。咆哮而出。貌極凶獰。見之者莫不驚走。而先生獨偃然不變。識者已知其非凡。是冬授小學。至虞舜父頑母嚚象傲章曰怪哉。天下寧有如許父母與弟也。書不可盡信。此文闕之可也。及讀羅仲素曰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之語。三復歎曰是哉是哉。九歲能屬文。著洪州繫風樓記。其結句曰繫風化也大矣。豈特繫風而已哉。見者皆驚異之。十歲通四書五經。十二歲出後於顯信公。溫凊定省。一法小學。自十三歲始爲日錄。記言動事爲。以自省察。雖不屑於程式。而詞藝亦能夙就。纔冠中鄕解。歸路見一冊袱遺於渡口。使從僕守而待之。推者稱謝不已。又赴別試。冶谷公曰程文惟策爲大。而其如汝素昧向方何。及入圍場。老儒有宿功者。莫之先焉。遂嵬捷。及赴覆試。見講官頗有曲護之狀。自嫌其涉私。仍不應講而出。其廉潔自持類如此。而前後擧於哀外者凡八矣。嘗候咸陵李公澥。李公深器重之。因寄書冶谷公曰今見玉樹。儘佳士中佳士。可謂之靑出於藍也雲。甲午冶谷公之宰淳昌也。先生又陪往焉。母夫人沈疾瀕殆。先生血指得甦。迎醫進藥。靡不用極。彌留累月。竟遭艱。葬前只啜糜粥。旣卒哭。始糲飯和水。而不茹菜醬。哀慕泣血。左目遂昏。戊戌冶谷公以掌令承召詣闕。猝中風疾。幾至屬纊。又割指灌血。以延數日之頃。前後兩喪。皆出於旅館。而先生獨臨終。皇皇之中。愼終之節。亦能致謹。務合禮意。制闋始出入於魯西尹先生門下。執禮經講義。專務聖學。不求聞達。而以文學孝廉。累登道剡。丁未四月。煕一八代祖大提學松谷公薦先生。拜爲童蒙敎官。縉紳子弟之聞風負笈者。百有餘人。一以小學之道訓諸生。黌舍肅如。士習丕變。始修第於淸風溪而居焉。戊申拜漢城參軍。己酉棄官。癸丑四月。除禁府都事。七月拜漣川縣監。邑本弊劇。銓曹以先生膺。特選而授之。其蒞政也。一以勤𥳑仁嚴爲主。積逋盡充。頑俗改觀。三朔之內。吏民咸頌。甲寅二月。仁宣大妃昇遐。八月顯廟又禮陟。先生哭泣悲慟。如喪怙恃。啜粥寢苫。朝夕哀臨。一遵方喪儀式。忽忽不樂。無意居官。適因有嫌。差官不迎而見罷。家屬猶着去時衣服。而弊不掩體。行裝蕭然。道中糧絶。假貸於振威倅。倅是趙公持綱氏。而於煕一爲傍親也。振威公見先生行而嘆曰淸則淸矣。何必乃爾。鄕老相謂曰趙公淸白。乃是傳述之業。而世罕其儔也。時朝議以先生擬薦臺職。先生素無榮途之念。又惡名露於世。裁書於呂相公聖齊懇辭止之。退歸於洪州之綠雲洞東山村。仍號東山。所居堂前。手植雙槐。又號雙槐堂。翫賞梅菊。吟哦逍遙。欲以安命自娛。每誦陶靖節歸去來辭。以寓幽懷矣。丙辰伯氏宜寧公筮仕在京。以魚壽遠訛言事。辭連被囚。先生罔夜馳往。陳情呼訴。言極倫脊。於是臺論峻發。專治魚壽遠。而得免橫罹之禍。自此尤斂跡邱園。竆理修身。而處之晏如也。丁巳往拜同春宋先生。講質疑禮性理之文。宋先生嘗歎曰古有賢人君子。不遇其時。而高潔自守。不累於世者也。今於趙某始見之。又曰以趙某之才之德之美。不能用於世。而圖退逸隱。非但士林之失望。乃家國之不幸。實爲慨惜云云。晩來連喪二子。榮衛內損。轉成沉痼。丙寅冬。聞宜寧公患候危㞃。力疾往救。宜寧公及疾革。仰屋長吁曰吾死無憾。但季方病中。必致重傷。丁寧騈殞。是可痛也。言訖而終。先生悲疚爲祟。宿疴轉深。越六日卒於大冶谷宜寧公之第。卽十二月四日也。享年五十有九。返葬於洪州坪面多介向艮原。先生資稟卓異。孝友根天。自幼年誠愛篤至。雖蒙習亦自有課。不使父母有程督之勞。事所後承順無違。餘力學文。長而益盡其敬。及其喪也。哀毀逾禮。嘗著愛日箴。以致如不及之誠。每上書於親。必滌筆硯正衣冠寫之。親書至。亦必肅容跪讀。如承警欬。終身思慕。語及必流涕。嘗與客同枕。因夢見先公。泣達於聲。客歎曰公白首如此。所謂五十而慕者非耶。日必晨謁家廟。祭祀一依家禮。將祭必齊服達宵。存誠致虔。祭後猶不懈曰祭先纔畢。便卽解衣箕踞。甚不可也。雖朔望俗節。亦致齊。凡遇國忌。必行素。婦孺皆知某日之爲國忌也。事宜寧公若嚴父。雖細事必稟議行之。宜寧公患腳部。坐臥須人者積年。先生時年五十餘。亦衰且病。而扶持左右。有若年少子弟。飮食藥餌。躳必看察以進。有庶叔無子而早夭。叔母孀居。先生盡心事之。軫其飢寒。季弟亦早世。撫育其孤。無異己出。俾男女各得所歸。以至宗族鄕閭。賙恤哀慶。不遺疎賤。訓子嚴正。每有過必規戒。於朋友之最切者。以義服三月。嘗曰吾所交遊者多。而平生無爾汝之友矣。素惡崖異隱怪之行。踏實自修。少無矯俗於譽之事。見分朋以來。偏私成風。嘗慨然於心。有一峻論者。質兩邊是非。聽了微笑曰西非盡善。南豈盡非者也。恆居盥櫛衣冠。端拱正坐。潛究經傳。卷不釋手。自少用功於學問思辨之工。知行兼致。及至通籍。蔚爲縉紳所推。期之以廊廟器。與世齟齬。謙退不進。竟未能展布其蘊蓄。朝野莫不嗟惜焉。煕一七代祖副提學迂齋公及樹谷趙公世煥。嘗語人曰趙友雖不以儒學自處。然世之以儒學著名者。豈復有賢於趙友者哉。先生所著論不爲不多。而間因失火。十僅存一。收錄詩稿遺文若干卷。藏於家。配淑人文化柳氏。司勇愼吾之女。判官浚之孫。文𥳑公寬之後也。生以己巳十月二日。卒於庚辰十二月六日。葬祔先生墓左。性慈順耿介。自成儀範。奉承君子。少無隱違。祇勑賓祭。咸盡禮情。周睦姻黨。撫愛婢僕。各自頌其德感其恤。有七男一女。男長棖。次棇,棡,枋,桄,枰,樟。女適持平尹焜。庶女適李晩遇。嗚呼。以先生之德行。早自擩染於詩禮之庭。晩又磨礱於道義之門。所以成就之大異衆人者固宜。呂滎公有言曰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傅。而能有成者少矣。如先生眞可謂善繼父師之訓。亦庶幾近於呂公所云者乎。竊惟煕一於先生。世世講好。誼同一室。先生之六代孫聲敎甫。送示家狀。屬余以編輯。如余後生末學。何敢仰述於數百載之下。而謹序次如右而還之。以竢立言君子。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成均館事趙煕一謹撰。
門人錄
[編輯]崔應鎭 | 字大卿。戊戌生。 | 水原人 | 天章之子。承旨致榮之孫。 | 服九月 |
金義一 | 字士統。庚子生。 | 彥陽人 | 進士尙中之子。縣監瑞玉之孫。 | |
金泰熙 | 字來伯。己亥生。 | 進士。文科。光山人。 | ||
李日新 | 壬辰生 | 縣監。全州人。 | 牧使重顯之子 | |
徐宗泰 | 字魯望。壬辰生。 | 進士。文科。達城人。 | 達城尉之曾孫 | 服三月 |
崔泰濟 | 癸巳生 | 水原人 | 服五月 | |
李汝詢 | 癸巳生 | 縣監。廣州人。 | 誠慶之子 | |
柳鳳朝 | 服九月 | |||
柳鳳協 | 服九月 | |||
朴汝弼 | 字夢卿。己亥生。 | 咸陽人 | 羽祖之子。潛冶先生之曾孫。 | |
兪命凝 | 己亥生 | 參議。杞溪人。 | ||
李烜 | 壬辰生 | |||
宋漢相 | 戊戌生 | 恩津人 | 正言發源之子 | |
成至敏 | 郡守。昌寧人。 | 服九月 | ||
尹厚敎 | 坡平人 | |||
朴汝相 | 服九月 | |||
徐文裕 | 字季容。辛卯生。 | 文科。達城人。 | ||
崔宗謙 | 乙未生 | 水原人 | ||
李弘毅 | 縣監。德水人。 | 參奉光胤之子。先生之甥姪。 | 服九月 | |
李天運 | 全州人 | |||
林大觀 | 字國賓 | 掌令葵之子 | ||
趙鳳翼 | 乙未生 | 林川人 | ||
李壽根 | 字一初。戊戌生。 | 進士。完山人。 | 洗馬德培之子 | 服三月 |
金萬遠 | 字遐仲。甲午生。 | 文科。光山人。 | 參奉熙老之子 | 服三月 |
朴尙彬 | 字仲章。戊戌生 | 縣監。密陽人。 | 縣監世雄之子 | 服九月 |
趙鴻烈 | 林川人 | 監司世煥之子 | ||
李永祚 | 字汝元。丁酉生。 | 進士。文科。星州人。 | ||
韓配夏 | 文科。淸州人。 | 府使聖輔之子 | ||
柳海齡 | 癸巳生 | 文化人 | 郡守堤之子 | |
安允海 | 癸巳生 | 廣州人 | 世載之子 | |
尹敬敎 | 坡平人 | |||
鄭應天 | 丁酉生 | 溫陽人 | ||
丁信福 | 甲午生 | |||
尹弘宇 | 戊戌生 | |||
趙仁壽 | 字伯靜。戊子生。 | 豊壤人。進士相鼎之子。 | ||
趙大壽 | 字德而。乙未生。 | 進士。文科。 | 仁壽之弟 | 服五月 |
申宅文 | 乙未生 | 平山人 | 參奉明天之子 | |
閔重協 | 字和叔。丁酉生。 | 進士。驪興人。 | ||
韓宗柱 | 戊戌生 | 上黨人 | 服九月 | |
李重爀 | 字士彬。癸巳生。 | 進士。慶州人。 | ||
鄭世煥 | 戊戌生 | |||
禹錫範 | 丹陽人 | |||
成錫三 | 昌寧人 | 服三月 | ||
金起大 | 彥陽人 | 郡守堣之子 | 服三月 | |
尹焜 | 文科。坡平人。 | 先生之女壻 | ||
朴汝肅 | 乙未生 | 咸陽人 | 參奉壽祖之子 | |
李淶 | 字公達 | 進士。延安人。 | 服九月 | |
李齊衡 | 字子重 | 完山人 | ||
朴東胄 | 字震卿。己亥生。 | 密陽人 | ||
李彬 | 字文甫。壬辰生。 | 完山人 | 正言東弼之子 | |
金取重 | 字汝大。庚子生。 | 文科。光山人。 | 服三月 | |
崔宗鎭 | 戊戌生 | 水原人 | 天岳之子 | 服九月 |
朴汝敏 | 字致行。壬辰生。 | 咸陽人 | 服五月 | |
李萬夏 | 驪州人 | 以馨之子 | ||
柳鳳章 | 戊戌生 | 文化人 | 服九月 | |
申處華 | 己亥生 | 高靈人 | 進士暹之子 | |
姜弼文 | 字夢良。己亥生。 | 進士。晉州人。 | 牧使顯允之子 | |
沈檔 | 字隆甫。癸巳生。 | 進士。文科。靑松人。 | 典簿光泗之子。吏判詻之孫。 | 服五月 |
李休錫 | 昌原人 | 垠之子。先生之甥姪。 | 服五月 | |
尹舜賓 | 己亥生 | 坡平人 | 相殷之子 | |
沈師文 | 字澤之。壬辰生。 | 靑松人 | ||
申汝郁 | 己亥生 | 高靈人 | ||
權致熙 | 字明遠。壬辰生。 | 安東人 | ||
成有觀 | 字國之 | 昌寧人 | 郡守文昌之子 | |
南鼎國 | 字台卿 | 宜寧人 | ||
權以鉉 | 己亥生 | 安東人 | ||
崔命濟 | 壬辰生 | 水原人 | 參奉至泰之子 | |
沈思淸 | 己亥生 | 靑松人 | 郡守熙遠之子 | 服五月 |
韓德林 | 辛卯生 | 上黨人 | ||
李孟華 | 字伯春 | 進士。全州人。 | 判官演之子 | |
徐宗鎭 | 字東望 | 達城人 | 府使文徵之子 | |
朴埰 | 己亥生 | 進士。羅州人。 | 世洪之子。大司成炡之孫。 | |
李湸 | 字淵淵。戊子生。 | 進士。延安人。 | 服九月 | |
權以錫 | 安東人 | 郡守愭之子 | ||
金時元 | 戊戌生 | 光山人 | 宅俊之子 | |
李命華 | 己亥生 | 慶州人 | ||
金取凝 | 己亥生 | 承旨。光山人。 | 進士尙羽之子。雙梧堂先生之曾孫。 | |
洪益太 | 戊戌生 | 南陽人 | 掌令熽之子 | |
李世胤 | 辛丑生 | 廣州人 | 縣監廷益之子 | 服五月 |
田有年 | 壬寅生 | |||
沈天甲 | 己亥生 | 靑松人 | ||
崔仁發 | 庚子生 | 水原人 | 士謙之子 | |
鄭雲摶 | 字翊卿。己亥生。 | 東萊人 | ||
洪益鉉 | 戊子生 | 南陽人 | ||
元夢鱗 | ||||
李道俶 | 己亥生 | 咸平人 | ||
金徵明 | 癸巳生 | 江陵人 | ||
李慶休 | ||||
禹敬弼 | 丹陽人 | |||
金振聲 | 光山人 | |||
李彥 | 全州人 | |||
李禎萬 | ||||
鄭思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