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溪先生文集/卷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 東溪先生文集
卷之四
作者:權濤
1875年
卷五

敎書[編輯]

敎領中樞府事兼四道體察使李元翼書丁卯[編輯]

王若曰。家髦遜荒。勉從蓋出於致敬。門庭有寇。委寄當先於採輿。玆丁坐甲之危。用勤臥護之望。惟卿先朝大老。貴戚元卿。玉潤金剛。優於瑚璉之器。冰貞櫱苦。凜然廉立之風。所立如有卓然。多能乃其餘事。在昔海寇之猖獗。乃膺箕甸之旬宣。無踰老臣。炳如北拱之志。若保赤子。逖矣西土之人。果賴綏靖之力。克集恢拓之庸。非才氣出人。誰辦此事。而恩威並著。乃能有成。何處得來。歐陽受知於宋祖。爰立作相。傅說惟命於殷宗。而殷憂未弛於南顧。故赤舃又勞於東征。披心吐肝。萬手加額。革弊蠲冗。一方其蘇。雖我公以歸之莫留。而甘棠勿伐之如昨。玆屬北虜之奔搶。用畀南服之經營。留蕭相於關中。蓋爲根本大計。用魏公於淮上。卽是朝廷歸途。玆授卿以四道體察使。起之告老之中。付以分體之重。未堪多難。暫屈視師之勞。不遑寧居。有愧優老之義。徒得重臥而指授。不煩強起而驅馳。於戲。充國之願至金城。縱憂筋力之不逮。彥博之復秉樞軸。尙幸精神之未衰。勉集勳庸。以扶宗社。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敎奮忠贊謨靖社三等功臣西城君韓汝復書[編輯]

王若曰。蓋聞機深者慮成。功大者賞懋。行金間楚。封邑輒益於六奇。進寶匡周。功名爲盛於十亂。有稽往牒。適符今時。恫惟大邦頃遭無前之變。閔予小子叨膺有作之期。寔賴一二臣之同心。豈惟六七聖之默祐。惟卿當我否運。嗣爾茂庸。言念危機之在前。不惜破產而善後。達人成務。變而遂通。君子用財。積而能散。始焉如臨深壑。幸而克集大勳。正坤御於東朝。彝倫攸敘。訖天誅於兩觀。日月重明。社稷之綴旒者安。民生之倒懸者解。伊誰之力。汝有勞焉。欲報之功。何可量也。玆申帶礪之誓。用錫茅土之封。於戲。爾尙有終。予言不再。公侯之世必復。旣能無忝爾所生。盤盂之戒在盈。庶用撝謙以自牧。故玆敎示。想宜知悉。

[編輯]

持平避嫌疏乙丑[編輯]

伏以臣於正月二十五日。除授本職。翌日肅謝之後。兩司始爲引避。則未避之前。臣之署經。可以爲之。厥後再避三避之間。皆以慶禮出仕隨參。旣已出仕。則一番坐起。亦可爲之。而當此合司之日。拘於署經。不得仕進。至於十八日之久。大禮陳賀之日。亦不得同慶於舞蹈之列。今始來謝加資之命。此無非臣庸劣無狀。不能有無於言地。使爲同僚者。視之如庶官。任其龜縮而不爲之所也。焉有身居風憲重地。受人攔住。拋擲幾至二旬之後。乃敢抖擻風采。自謂臺諫而行呼唱於道路者哉。臣雖至愚極陋。亦知人間有羞恥事。決不可偃然仍冐。請命遞斥臣職。

執義避嫌疏丁卯[編輯]

伏以臣頃在本府席上。同僚有以高原郡守金光煜病重。當論發言者。臣答以光煜果有重病。則本道監司自當啓聞處置。發於臺論。便是曩時弊習。決不可爲雲。則同僚皆以爲然而停止矣。粵二日諫院卽爲論啓得請。昨朝掌令臣韓必遠以城上所在茶時廳。臣送人相邀。語之曰光煜非不知呈病本道。而欲免準期。自八月初。歸臥城中。託疾逡巡。百計圖遞。不利於本府則又顧而之他。必遂其願欲而後已。其情可惡。不可不論。卽令操筆具草。則必遠答曰此論誠是。而若爾則諫院當全數避嫌。騷擾之弊。亦可慮也。今與同僚相議。明日爲之。亦不爲晩。臣然其言而姑止矣。日晩持平臣李景義,掌令臣金聲發相繼過臣。議以克合。約以明早入啓。而閉門後得見諫院避嫌則卽此事也。臣旣已發論而遷延等待。不卽擧劾。疲軟不職之失。在所難免。請命遞斥臣職。

執義避嫌辭職疏辛未[編輯]

伏以臣賤遠孤蹤。猥蒙寵擢。歷敭華貫。致位通顯。非臣萬殞所可報答。而賦性賤劣。學術空踈。出處臺閣。不能振勵風采。糾逖官邪。入侍經幄。不能發衍經義。裨補聖學。旅進旅退。癏素度日。不穪之譏。臣所甘心。展對之際。安得無失。頃於晝講入侍。知事李貴言及朱子引君爲黨之語。恭承顧問。出於倉卒。言語訥拙。辭不達意。不能推明大賢立言本意。以動天聽。退而追惟。愧懼騈集。欲冒昧陳箚。以畢其說。而適會遷除。不敢越俎。玆者伏見李貴以此上箚。而至擧臣名。咎以失對。臣誠湔劣。敷對糢糊。不能明白痛快。竭盡底蘊。以臣自省。猶且歉然有愧。人之有言。臣亦無辭自列。何敢以措語間些有未詳。爲之強辨哉。第以區區願陳之心自激於中。言旣及此。不敢遂默。吾朱子繼往開來。集成聖道。橫說竪說。泛應曲當。皆可爲萬世法。而殿下遽疑其不能無病。係着堅固。不肯決捨。不幸而近於侮其言。其爲聖學之疵累爲如何哉。噫。由今之道。無變今之習。則黨之一字。固可以亡人之國。而朱子所遇之時。則與今日之事自別焉。當紹煕新服。陰邪朋結。盤據左腹。形勢日熾。一時端人正士。不肯受其籠絡者。擧皆目之以朋黨。一網打盡之計。機牙垂發。而宰相留正。不能辨別賢邪。扶植士類。而顧乃依違其間。專事調停。言路章疏稍侵奸黨者。或黜之遠外。或處以閒地。助其氣勢。醞釀巨𥚁。而方且晏然泯慮。欲以無黨自處。則以朱子救世之心。其可不爲之盡氣而力爭耶。前後往復書疏累數千言。諄復啓發。叩竭無餘。而務爲調柔。規避黨目。政爲留相受病重處。不得不勤攻其闕。而有是言也。聖賢立言之旨。各有所指而發。孔子之死欲速朽。孟子之仇讎何服。若不深究微意。而斷取一句語。以辭害意。則其不能無疑者鮮矣。殿下試取朱子與留書四通。宴閒之暇。反覆溫繹。則朱子立言之本意。庶幾昭晣於乙覽之下。而無復可疑矣。臣身在下位。學未知方。而輒不自量。妄爲大賢分疏。僭越之罪。自知難免。臣於昨日重患腹痛。不能及時拜命。且以失對被斥於重臣。何敢諉之非臣本意。而偃然冒居。以速官謗。請命斥臣職。

司諫避嫌疏壬申[編輯]

伏以臣之請推李貴。出於一時相規。非有他意。則聖明旣已洞燭之矣。箚辭中多少說話。臣不必與卞。而其中欺君護黨一款。則人臣之罪。無以加之。臣何敢晏然承當。若固有之哉。臣以嶺外孤蹤。遭値明時。十年寵擢。動踰涯分。犬馬殘齡。已迫桑楡。有何顧藉。有何希冀。而馳逐少年場中。自陷於朋黨之目哉。臣與安時賢年輩藐然。素昧平生。朝廷一揖之外。未嘗一過其門。臣不敢知此言奚爲而至哉。今之士夫間世祿子弟落在科臼。不能自脫。則稍存私意。跡涉營護。則果有之矣。臣本孤立。何黨之可護。至於欺君二字。臣子之所不忍聞。而聖明在上。臣有所恃。臣之無此罪目。李貴非不知之。而忿懥之發。自不覺其言之過當耳。箚中又有徒以攻臣爲奇貨之語。以臣之愚。竊恐此言全沒思量也。日者李貴之輕肆罵詈何限。受人踐踏亦何限。臣之前後忝竊。非止一再。何不以此時居此奇貨。而乃於身居銓地。眷注方隆之日。爲此齟齬之計哉。此則愚者之所不爲也。臣之所論。皆是設辭。重臣之攻臣。不遺餘力。臣於昨夕得見元箚。不可一刻仍冒。而重患癨亂。餘勢未歇。今始扶曳來避。所失尤大。請命罷斥臣職。

司諫辭職疏[編輯]

伏以臣以無狀。待罪匪據。僶勉夙夜。惟曠闕是懼。頃者重患寒疾。冒昧呈告。三日三呈。政院輒卻之。借曰新承聖敎。不敢捧入雲。則何獨於大司憲洪瑞鳳而捧入之乎。兩司固是一體。臣之所忝竊。亦在長官之後。則政院之一出一納。臣未知其惟允也。臣誠狼狽。進退維谷。且臣方在告中。不得晉參於肄儀。揆之彼此。決難苟冒。請命遞臣職。

嘉禮都監辭加資疏戊寅秋。莊烈王后嘉禮都監時。[編輯]

伏以臣以嶺外孤蹤。猥蒙寵擢。出入三司十有餘年。曾無一言一事可以裨補聖德。自知甚明。分甘廢棄。而乃於昨日。伏蒙恩命。特加一資。係是都監常典。不宜冒餙虛讓。以煩天聽。而揆以愚臣私分。竊有所未安於心者。不得不仰籲於天日之下。臣之董役都監。皆以臺諫兼仕。或因同僚引避。隨衆退待。或以事勢難便。呈告請遞。消遣許多日子。不得終始勤仕。都監事役。幾盡兩月。而臣之實仕。未滿四十。郞廳恩典。旣以仕日久近爲之低昂。則臣之所蒙。實爲僭賞。何敢貪冒天寵。晏然承當。伏願天地父母察臣微懇。還收成命。俾安愚分。

執義時上民弊。因避嫌疏。[編輯]

伏以今日之事。不止於痛哭而流涕。喪亂甫爾。饑饉斯酷。三南郡邑。赤地者幾半。流離之慘。有甚於安上所見。而君臣上下。方且恬然越視。未聞有救焚拯溺之政。仁愛之天。安得不動威而警告之乎。陰虹濁氣。敢抗於太陽之精。竟夕氛霧。乃發於閉塞之節。冬䨓夜殷。陰曀經旬。若以洪範傳所載言之。此非小變。而如臣湔劣。待罪言地。曾無一言裨補。徒費吁勤。如李景奭所言。誠臣等之藥石也。不可靦然在職。而適以修正謄錄。仕進都監。不得與同僚偕避。所失尤大。請命遞臣職。

承旨辭職疏己卯[編輯]

伏以臣受氣劣弱。榮衛不實。昔在盛年。重患積聚。沉綿床蓆。十有餘年。幸賴藥餌。僅全縷命。而痞結之氣。猶據半腹。有時衝上。則擧體搖動。胷膈痞悶。氣不接續。呼吸短促。或一日二日而止。或至於涉旬之久。積十餘年矣。逮玆日迫桑楡。漸不能與之爲敵。乍發乍止。殆無虛月。而尋常職事。亦不敢以此停廢。今臣叨蒙異恩。忝冒近密。竭力奉職。不敢少懈。以爲萬一裨補之地。而昨日入侍經席。舊疾遽爾發動。區區所懷。不能自盡而退。夜不交睫。心不自定。謁聖擧動。只隔二日。喉舌之臣。各有所司。而該掌尤爲緊要。不幸病勢持久。則臣之狼狽。何可勝言。伏願天地父母。諒臣憫迫之懇。命遞臣職。以便公私。

辭戶議疏[編輯]

伏以臣之賤息。男女俱有婚期。蒙賜恩假。得便私計。當此多事之時。身處煩劇之地。義當趁期還朝。奔走供職。而臣以素多疾病。尩羸骨立。觸冒寒暑。易爲傷損。本月初六日。行到雲峯地。重感寒疾。由限太迫。沉綿旬日之內。決難登程。狼狽憂惶。不知所以爲計。伏願天地父母。曲垂矜察。命遞本職。

大司諫辭病遞職疏[編輯]

昨晩同僚以憲府處置。通簡停當。而臣於近日重患寒疾。差復無期。自念言責重地。不是養疾之場。冒呈辭單。以冀遞免。而天日未燭。恩由不下。臣誠惶蹙。無地措躳。臨簡侷促。不敢可否。只占紙尾。書以謹悉。再次往復。亦復如斯。今見鄭之虎引避之辭。糢糊之失。正在臣身。不可仍冒言地。請命遞斥臣職。

箚子[編輯]

請罷譏察仁城君珙箚子乙丑[編輯]

伏以天下之事變無竆。而制變之道不一。愚者昧於故常。而智者與時推移。臣等不知殿下以今日之事勢爲何如也。政如一人之身。新經大病。元氣未復。而客邪外感。疊見層出。有不可以言語形容。則醫者之用藥。不可以一槩論也。珙之希冀之念。臣等不敢以爲必有。而亦不敢保其必無也。人之用心。擧一則可反三隅。以子而廢母。天下之極惡。而珙旣以怵禍。未免稱首。則其不能安分而守死。國人之所共知也。設令初無是心。實未與知。而今日出於逆招。明日又出於逆招。負莫大之名。處必疑之地。則以前日怵禍之心。能保其後日之不與知乎。不幸羝羊之觸計乃無聊。羸豕之孚。至於躑躅。而不止於假以爲名。則殿下仁愛之心。亦將何以處之哉。抑臣等之私憂過慮。又有大於此者。枳句之來巢。空穴之來風。理勢之必然也。人心動則有疑。疑則有懼。懼則必危。積疑之極。至於危懼。則禍亂之作。可立竢也。目今國事艱虞。人心未靖。君臣上下。如處飛幕。而指以爲的者珙也。始則勳臣疑之。今則國人盡疑之矣。羣疑塞胷。危甚累卵。而所恃以爲安者。譏察而已。逆適之變。弘考之變。蓋嘗用之而得力矣。然而國家之有譏察。非國家之福也。上自三代聖王。下至漢唐庸君。治亂得失。不一其跡。而未聞以譏察爲國者。周厲之監謗。武后之告密。雖不敢取以爲今日之戒。而國體之損傷。人心之疑畏。其弊有不可勝言者。臣等身逢聖明之際。拭目堯舜之盛。而國家之大計。乃出於此。臣等實爲殿下羞之。今不出珙於外則譏察不可止。譏察不止則國家不可保。臣等之血誠籲呼而不能自止者。區區之念。不在於保珙而已。伏願殿下夬從公論。以安宗社。

啓辭[編輯]

請改正振武加資啓辭甲子[編輯]

臣竊觀功臣會盟後。親功臣及嫡長等賞典。開國時或賜官爵絹銀。靖亂時或賜熟馬表裏。或賜官爵。或加資。靖社佐命佐翼敵愾翊戴佐理功臣。皆只賜物。而新功臣亦無加資之事。時或有舊功臣及嫡長加資者。而亦絶無而僅有。則其愛惜爵賞。愼重名器。爲如何哉。目今國事不幸。事變疊出。金玉盈廷。識者寒心。雖無祖宗朝舊例。亦當思所以變通之。況有成憲可以爲監者乎。大臣之獻議。有曰官資太濫。國計甚屈。宜從節省。不宜張大。有曰參酌時宜。有所裁處雲。則大臣之意亦可見矣。請舊功臣及嫡長加資。並命改正。依祖宗朝故事。別施恩賜。

請還宮啓辭甲子[編輯]

昨日私廟親祭。豫爲出宮齋宿。與宗廟祭享之節。少無降殺。已極未安。而今日時刻已晩。百僚就列。而遲留私室。尙未下豫備之命。非所以嚴擧動防私昵之道也。一國瞻聆。所損非細。請毋留一刻。速爲還宮。

答曰爾言是矣。少無降殺之語則過矣。

請推考禮曹判書啓辭甲子○聯署[編輯]

臣等伏見禮曹啓目。啓運別宮出入闕內時。以承旨一員陪行事定奪矣。此是無前變禮。雖有上命。該曹不可率爾擅便。當與大臣議處。而今者獨以己見先自停當。殊無愼重之意。請該曹堂上郞廳並推考。

答曰該曹少無所失。勿煩。

請還收金公諒加資啓辭甲子○聯署[編輯]

金公諒往在先朝末年。汎濫恣橫之罪。罔有紀極。而廷臣之麤鄙嗜利者。又從而附麗之。以致物議喧謄。朝野以目。稍以廉隅自好者。恥言其姓名。而降資還授之命。遽下於意慮之外。政院之不敢承受。固出於愛君之誠。而殿下非但不恢虛受之量。反下至嚴之敎。臣等實不料殿下之有是失也。今日在廷諸臣。孰不欲執藝以諫。而出納惟允則責在喉舌。隨事匡弼。政得其職。而一言不稱。嚴旨遽行。使之結舌而不敢言。則將何所措手足哉。臣等伏想殿下私情所激。不覺其忿懥之發。而深宮乙夜。細入睿量。則必已悔悟而有所裁處矣。殿下之過。政如日月之蝕焉。不遠之復。宜在今日。請更下溫音。以安政院諸臣之心。亟寢金公諒降資還授之命。

傳曰予自幼少時。受養於仁嬪。昨日親祭於私廟。不勝渭陽之感矣。今其同氣只有金公諒一人。曾亦有降資之事。故不忍至情言之。其令該曹還收已降之資。

再啓[編輯]

臣昨日以請寢金公諒降資還授之令。來啓蒙允矣。今見下該曹傳旨。則又申加資之命。人主之一擧一措。不可不愼。寧有今日以爲不可行。而明日以爲可行。今日已從臺諫之請。而明日又復廢格之理乎。金公諒往時罪惡。有不暇論。而政令之無恆。待下之不誠。其弊有不可勝言。此無非臣庸劣無狀。不能有無之致。請命遞斥臣職。

答曰勿辭。

論朴炡請遞南以恭啓辭乙丑○聯署[編輯]

朴炡等請遞南以恭之箚。初非炡等之私論。士類之稍持淸議者。同有是心。臣等亦嘗言及於僚中。而第以殿下深懲往事。必欲保合責效。而金瑬新持銓柄。上體聖意。無論彼此。汲汲器使。惟恐少有偏陂。故如以恭之身負大諐者。亦得登庸。則其事雖未盡。而其意則固善。臣等不欲先立崖異。以敗其好意思。姑待以恭之善爲自處矣。玉堂之猝發。誠亦有過激之失。臣等之只爲一番陳箚。其意亦有在矣。至於昨日御筆指揮之下。則臣等之責。政在今日。牽裾折檻。所不辭焉。金瑬以玉堂爲非公論。則亦非實知外間之論。而故爲此好勝之言。今日朝廷之上布列淸路者。皆是曩時能自樹立之人。惟欲自潔其身而已。故銓長之門。或至盡日而不見士夫之跡矣。外間論議紛然有日。而誰肯爲金瑬言之者。其不能有聞而不免於忿懥者。其勢則然。一朴炡也而前攻趙希逸則殿下褒奬之如不及。後攻南以恭則云云。臣等不復遠引前代。姑以殿下近日之待朴炡者。爲殿下言之。趙希逸見陷於虎口。縶纍累年。纔得放歸而居鄕。卽其居憂之日也。雖欲不善。何暇爲之。朴炡以暗昧行言。不待長官。經先彈劾。亦涉狙擊。而殿下擢奬之如不及。至於以恭則曩時所坐不甚輕。而立幟邪論之罪。又非居鄕不善之比。其他行己少無可觀。而朴炡旣通於長官。又與同僚共之。則其視攻趙之擧。亦太詳緩。而殿下疾惡之又如此。此一朴炡也而前則寵擢之。後則疾惡之。臣等於此。便知殿下先以黨惡二字着在聖心。而忿懥之發。不能處之以無心。於趙則以炡爲公。於南則以炡爲私。殊不知殿下此心已陷於私窩。而不得爲大公至正之發矣。臣等竊恐人人有以闚殿下之淺深。而聖德之疵累。有可憂者也。臣等雖無狀。待罪言地。主張公道。何敢區區爲一朴炡遊說。以負殿下哉。

請鞫海平君佶啓辭戊辰[編輯]

罪在殺人則償命之外。更無他文。而近來國綱解弛。王法不行。識者之寒心久矣。宗室海平君佶。白晝大都之中。殺人而奪其妻。其亂撲殞絶之慘。逼迫宣淫之狀。道路過者不忍正視。此實百年內所未有之大變。天子之父執之而已。何有於宗戚近屬。請海平君佶拿鞫正罪。

請推考吏曹判書李貴啓辭[編輯]

設官分職。各有所司。政柄言責。不宜越俎相侵。而吏曹判書李貴偃然陳啓。擧劾臺官。李貴之口不擇言。輕肆詈罵。乃其病痛。其在閒地。固當任之。而今爲冢宰。大小注擬。皆出其手。則自我除拜。自我彈駁。職是冢宰。而兼行臺閣之事。則該曹權柄。無亦太重乎。人主之耳目。何所寄乎。此雖李貴率爾忿懥之發。而設令權奸秉銓。踵以爲例。捍斥言官。惟意所欲。則兩司長官。皆爲冢宰之私人。而人主之勢。日孤於上矣。其流之弊。何所不至。請吏曹判書李貴從重推考。

請用四字例議元廟諡號啓辭壬申三月○掌令金聲發,持平閔光勳,許棨聯啓。[編輯]

古者雖有諡法。而文武成康。只一字而已。降及後世。比古稍加。而未有如我朝近代繁文也。惟我四祖肇基王跡。功德巍蕩。而太祖只上四字之號。其法古從簡之意。可謂盛矣。豈以諡號之加損而有所輕重也。今殿下所當遵行者。我聖朝家法也。成廟朝何必倣而行之。請追崇諡號。依太祖朝例只上四字。

答曰減削已定之號。實非人子所可忍爲。爾等若以爲濫則勿言於寡昧。與主張指揮之人。任意削去可也。時政院請還收啓辭。

傳曰此非不允而已之事。爾等愼勿防塞。

再啓獨啓[編輯]

臣以諡號字數增損。該曹啓辭。參酌得宜。而自上必用成廟故事。似非得中之典。故昨與同僚論啓。蓋古者諡法所以據實而易名。子不得以私其父。臣不得以私其君。名之以幽厲。而不孝之譏。不及於宣平。其義之嚴。有如是矣。受命臨御之君。發政施仁。德盛業茂。四字懿稱。不足以形容其美。則繼體誠孝之發。或可以有加無損矣。至於追崇之禮。則不幸而未及臨御矣。未及發政矣。德盛業茂。無跡可尋。而育德毓慶。爲可稱謂。則四字美名。足以盡之。不得於言而強爲架虛。毋亦有欠於誠實之道乎。我聖朝康獻大王追諡肇基之世。而徽稱只用四字。大聖人所作爲。實出尋常萬萬。區區犬馬之誠。實附於責難之恭。而殿下乃以人子所不忍爲爲敎。臣誠惶懼無地自容。臣旣論事率爾。致勤嚴敎。不可一日仍冒。請命罷斥臣職。

答曰爾等未議之前。則含默不言。旣定之後。欲爲減削。其意難測也。旣謂之架虛。則其侮辱可知也。勿辭。退待物論。

請還收趙挺職牒啓辭[編輯]

臣等將趙挺罪狀。論列已盡。而殿下尙靳兪音。豈不以挺之罪惡。不至已甚。而臣等之言。爲不足信耶。挺以貪猾之鄙夫。乘昏亂之時。久擅權勢。壞亂國政。竆凶煽禍。罔有紀極。使倫紀掃地。而衣冠變爲禽獸者。挺與一時凶憝。固無彼此。而當永昌幽囚之日。擧國臣民苟有血氣者。不敢言而敢怒。其誰不然。山林緇髡。亦激於忠憤之性。不覺一言之出口。而挺也乘機誘告。終致訊斃。觀此一事。足見其梟獍之心。逢惡樂禍。無所不至者也。反正之初。倖免鼎鑊。使之偃息自由。無非國家之寬宥。而不料今者還授職牒之命。遽及於網漏之輩。輿情駭惑。公論奮發。咸謂以一挺之故。前有失刑之議。後有濫施之典。朝家紀律。自此而顚倒矣。殿下何惜一凶醜。而容庇至此乎。況今雖經大赦。微瑕薄罪。未盡疏釋。而如挺者有通天之惡。負罔赦之罪。獲參於蕩滌之中。臣等竊恐人人有以闚殿下之深淺也。伏願殿下夬從公論。亟收成命。

論斥白大珪啓辭[編輯]

內官白大珪旣以圖挾柳氏。上言自首。則當歸於有司之法。而殿下乃以其罪雖重。容有可恕爲敎。有若先爲大珪地者然。臣等不能無惑焉。三尺之法。明有科條。惟輕惟重。蔽之而已。若以自首而可恕。則犯法者何苦而自就於嚴刑之下哉。其流之弊。將至於爭爲引伏。以冀幸恩。而法無所施。內官竊弄之漸。決不可長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