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漢㑹要 (四庫全書本)/卷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一 東漢㑹要 卷十二 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東漢㑹要卷十二
  宋 徐天麟 撰
  文學中
  國史
  永平十五年明帝以所作光武本紀示東平王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東平王傳
  馬嚴與杜撫班固等雜定建武注記嚴傳
  明徳馬皇后自撰顯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參醫藥事曰吾不欲令後世聞先帝數親後宮之家故不著也後紀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自太初以後闕而不錄後好事者或綴集時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班彪乃繼採前史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彪卒子固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欲就其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作國史者有詔收固繫獄固弟超詣闕上書具言固所著述意顯宗甚竒之召詣校書部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𨽻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帝乃復令終成前書綜其行事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殫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無不諷誦焉班固傳
  曹世叔妻名昭班彪女也博學髙才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後又詔馬融兄續繼昭成之列女傳
  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張衡參論其事㑹並卒而衡常歎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得専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為王莽本傳但應載簒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後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冝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不聽及後之著述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張衡傳
  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本傳
  元初五年平望侯劉毅以鄧太后多徳政欲令早有注記上書安帝曰皇太后正位內朝化流四海漢之舊典世有記注宜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徳頌以敷宣景耀帝從之後紀
  安帝時李尤受詔與劉珍等俱撰漢記李尤傳
  永寜元年太后又詔珍與劉騊駼作建武以來名臣傳劉珍傳
  應奉著漢書後序多所述載奉又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巻名曰漢事本傳桓帝元嘉中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紀又自採集古今刪著事要曰伏侯註上自黃帝下盡漢質帝為八卷伏湛傳
  荀爽集漢成敗事可鑒戒者謂之漢語本傳
  蔡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説等撰補後漢記㑹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猶前書十志也律厯意第一禮意第二樂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車服意第六帝嘉其才宥還本郡及誅董卓司徒王允收邕付廷尉邕陳辭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馳往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徳復使吾黨䝉其訕議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縉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𤣥聞而嘆曰漢世之事誰與正之兗州陳留聞皆畫像而頌焉其撰集漢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蔡邕傳
  盧植蔡邕楊彪韓説等並在東觀補續漢記盧植傳獻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乃令荀悅依左氏傳體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辭約事詳論辨多美本傳
  景祐元年祕書丞余靖言謹按後漢明帝詔班固陳宗尹敏孟異作世祖本紀及建武時功臣列傳後有劉珍李尤雜作建武以後至永初間紀傳又命伏無忌黃景作諸王王子恩澤侯並單于西羌地理志又邊韶崔寔朱穆曹夀作皇后外戚傳百官表及順帝功臣傳成一百一十四篇號曰漢紀嘉平中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續為東觀漢記吳武陵太守謝承作漢書一百三十卷晉散騎常侍薛瑩作後漢記一百卷泰始中祕書丞司馬彪始取衆説首光武至孝獻作續漢書又散騎常侍華嶠刪定東觀記為後漢書九十七篇祠部郎謝沈作後漢書一百二十二卷祕書監袁山松作一百卷至宋宣城太守范曄益集諸家作十紀十志八十列傳凡百篇十志未成范被誅至梁世有剡令劉昭者補成之唐章懐太子賢招集當時學者右庶子張太安洗馬劉訥言洛州司戶參軍革希𤣥學士許叔牙成𤣥一史藏諸周寳寜等同集范曄後漢書注儀鳯初上之詔付祕書省傳之至今
  圖書校讎
  東觀學者稱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竇章傳
  藏書閣曹大家傳   蘭臺百官志蘭臺令史掌奏及印工文書
  石室李固傳陛下冝開石室陳圖書秘館賈逵傳
  秘書儒林傳序    中書盧植傳
  秘書監桓帝置官   東觀郎李尤傳
  校書郎馬融傳   校書部班固傳
  光武遷還洛陽其經牒秘書載之二千餘兩自此以後參倍於前儒林序
  班固永平中為郎與傅毅賈逵同校秘書本傳
  賈逵明左氏傳國語為之解詁五十一篇永平中獻之顯宗重其書冩藏祕館拜為郎與班固並校秘書本傳建初二年賜東平王蒼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本傳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帝幸東觀覽書林閲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鄧太后自入宮掖從曹太家受經書兼天文筭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事畢奏御賜葛布各有差又詔中官近臣於東觀受讀經傳以教宮人左右習誦朝夕濟濟後紀
  安帝永初四年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謁者劉珍與校書郎劉騊駼馬融及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悞是正文字本紀及蔡倫劉珍傳
  太僕鄧康薦竇章入東觀為校書郎竇章傳
  順帝永和元年詔伏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伏湛傳
  靈帝熹平四年蔡邕拜郎中校書東觀以經籍去聖久逺文字多謬俗儒穿鑿疑誤後學乃與楊賜馬日磾張紃韓説單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學晩儒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冩者車乗日千餘兩填塞街陌蔡邕傳洛陽記曰太學講堂前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崩壊東行論語二碑毀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蔡邕名盧植上書願得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専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裁定聖典刋正碑文歳餘拜議郎與馬日磾蔡邕楊彪韓説等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漢記蔡邕盧植傳
  吳恢欲殺青簡以冩經書子祐諫乃止吳祐傳
  杜林嘗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獨寳愛之每遭困阨自以不能濟於衆也猶握抱此經獨歎息曰古文之學將絶於此耶濟南徐巡東海衛宏更受林以前所得一卷古文尚書林曰林危阨西州時常以為此道將絶何意二生復得之耶此道不墜於地矣袁紀
  董卓遷都關中王允悉收歛蘭臺石室圖書秘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集漢朝舊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王允傳
  董卓移都之際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籍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餘乗道路艱逺復棄其半矣後長安之亂一時焚蕩莫不泯盡焉儒林傳
  經學
  自光武中年以後干戈稍戢専事經學自是其風世篤焉其服儒衣稱先王遊庠序聚橫塾者蓋布之於邦域矣若乃經生所䖏不逺萬里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髙義開門受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専相傳祖莫或訛雜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里繁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説故揚雄曰今之學者非獨為之華藻之從而繡其鞶帨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從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謂譊譊之學各習其師也且觀成名髙第終能逺至者蓋亦寡焉而迂滯若是矣然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自桓靈之間君道秕僻朝綱日陵國隙屢啟自中智以下靡不審其崩離而權彊之臣息其闚盜之謀豪俊之夫屈於鄙生之意者誦先王言也下畏逆順勢也至如張溫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業可移猶鞠躬昏主之下狼狽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繩約而無悔心暨乎剝撓自極人神數盡然後羣英乗其運世徳終其祚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歴年所者斯豈非學之效乎故先師垂典文褒勵學者之功篤矣切矣儒林論光武中興未及下車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㑹京師范升陳元鄭興杜林衛宏劉昆桓榮之徒繼踵而集於是立五經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毛禮大小戴春秋嚴顔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總領焉儒林傳
  祭遵奏置五經大夫本傳
  章帝建初八年詔曰五經剖判去聖逾逺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絶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羣儒選髙才生受學左氏榖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㣲學廣異義焉
  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説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世疑而莫正鄭𤣥括嚢大典網羅衆家刪裁繁誣刋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仲尼之門不能過也及傳授生徒並専以鄭氏家法雲鄭𤣥論永元十四年司空徐防以五經久逺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上疏曰漢承亂秦經典廢絶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徴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逺㣲㫖將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説不修家法私相容隠開生姦路每有策試輙行諍訟議論紛錯互相是非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説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臣以為博士及甲乙䇿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髙説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䇿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本傳
  五經諸儒
  馬融字季長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名重關西融從其遊學博通經籍才髙博給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𤣥皆其徒也著三傳異同説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井丹字大春少受業太學通五經善談論故京師為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
  許慎字叔重少博學經籍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慎以五經傳説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義傳於世
  蔡𤣥字叔陵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順帝詔拜議郎講論五經異同甚合帝意
  鄭𤣥字康成少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厯九章算術又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融初中興之後范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爭論古今後馬融荅北地太守劉瓌及𤣥荅何休義據通深由是古學遂明
  盧植字子幹少與鄭𤣥同事馬融能古今學好研精而不守章句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並本傳
  易家
  前書雲田何傳易授丁寛丁寛授田王孫王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又東郡京房受易於梁國焦延夀別為京氏學又有東萊費直傳易授琅邪王橫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又沛人髙相傳易授子康及蘭陵母將永為髙氏學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費髙二家未得立
  施氏易 劉昆
  孟氏易 袁安子京孫彭  窪丹 任安 夏恭
  梁丘易 范升 楊政 張興
  京氏易 戴憑 孫期 魏滿 郎顗 樊英
  建武中范升傳孟氏易以授楊政而陳元鄭衆皆傳費氏易其後馬融亦為其傳融授鄭𤣥𤣥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自是費氏興而京氏遂衰
  尚書家
  前書雲濟南伏生傳尚書授濟南張生及千乗歐陽生歐陽生授同郡兒寛寛授歐陽生之子世世相傳至曾孫歐陽髙為尚書歐陽氏學張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傳族子勝為大夏侯氏學勝傳從兄子建建別為小夏侯氏學三家皆立博士又魯人孔安國傳古文尚書授都尉朝朝授膠東庸譚為尚書古文學未得立
  歐陽尚書 歐陽歙 牟長 宋登 尹敏 楊震
  桓榮 丁鴻 張興
  大夏侯尚書 張紃 賈逵 牟融
  小夏侯尚書 王良
  古文尚書 周防 孔僖 楊倫 杜林
  中興北海牟融習大夏侯尚書東海王良習小夏侯尚書沛國桓榮習歐陽尚書榮世習相傳授東京最盛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𤣥註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於世
  詩家
  前書魯人申公受詩於浮丘伯為作訓詁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三家皆立博士趙人毛萇傳詩是為毛詩未得立魯詩 髙詡 包咸 魏應 陳重
  齊詩 伏恭 任末 景鸞
  韓詩 薛漢 召馴 楊仁 趙曄 李恂
  毛詩 衛宏
  中興後鄭衆賈逵傳毛詩後馬融作毛詩傳鄭𤣥作詩箋
  禮家
  前書魯髙堂生漢興傳禮十七篇後瑕丘蕭奮以授同郡后蒼蒼授梁人戴徳及徳兄子聖沛人慶普於是徳為大戴禮聖為小戴禮普為慶氏禮三家皆立博士孔安國所獻禮古經五十六篇及周官經六篇前後傳其書未有名家中興已後亦有大小戴博士雖相傳不絶然未有顯於儒林者建武中曹充習慶氏學傳其子褒遂撰漢禮事在褒傳
  大戴禮
  小戴禮 鄭𤣥
  慶氏禮 曹充 曹褒 董鈞
  中興鄭衆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𤣥𤣥作周官注𤣥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𤣥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春秋家
  前書齊胡母子都傳公羊春秋授東平嬴公嬴公授東海孟卿孟卿授魯人眭孟眭孟授東海嚴彭祖魯人顔安樂彭祖為春秋嚴氏學安樂為春秋顔氏學又瑕丘江公傳榖梁春秋三家皆立博士梁太傅賈誼為春秋左氏訓詁授趙人貫公
  公羊嚴氏春秋 丁恭 周澤 鍾興 甄宇 樓望
  程曾 樊鯈 張霸 張楷
  公羊顔氏春秋 張𤣥 李育 何休
  榖梁春秋
  左氏春秋 鄭興 鄭衆 陳元 賈徽 賈逵
  服䖍 頴容 謝該 李封 吳祐
  建武中鄭興陳元傳春秋左氏學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左氏立博士范升與歆爭之未決陳元上書訟左氏遂以魏郡李封為左氏博士後羣儒蔽固者數廷爭之及封卒光武重違衆議而因不復補並儒林傳










  東漢㑹要卷十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東漢會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