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梧里先生文集/卷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梧里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李元翼
1691年
卷三

奏文丁酉以前疏箚。幷逸於兵火。

[編輯]

辨丁應泰誣奏文戊戌。左相時。

[編輯]

是年。以楊經理鎬訟冤陳奏使赴京。到京聞主事丁應泰誣奏本國罪過。至以爲引倭要犯天朝云云。故卽自具奏本。呈通政司。通政司將進奏。而以無規例難之。不果入。只以此呈於閣老六部給事中都察院十三道御史。俱蒙許可。三詣通政司。脫冠叩頭。放聲痛哭。都通政范崙等甚見憐悶。

朝鮮國差來陪臣議政府左議政臣李某,禮曹判書臣許筬等謹奏。爲小邦橫被誣枉。陪臣仰瀝危悰。懇乞聖明俯諒事情。昭察寃痛。特賜辨雪。以慰東民事。陪臣等承國王臣姓諱差委。賫奏前來。已於本月初一日。投進通政司。恭候進止。側聞聖旨卽下。溫綸備至。開示無餘。諄諄若家人父子之提諭。仰惟皇上。德被八域。明見萬里。如天地覆載。無物不遂。如日月照臨。無幽不燭。陪臣等相與聚首感咽。繼之以涕泣。頌祝岡陵之外。不知所言。陪臣等卽宜敬奉聖諭。歸告國王。與一國臣民。銜恩同慶。而今復不揆賤遠。不避瀆濫。唐突來叫於天威之下。蓋以事有又大於前奏之所論。雖國王未及聞知。未及奏辨。而在此陪臣。亦在大罪極惡之中。此名未祛。陪臣不敢戴天日而生還本國也。陪臣等發自本國。時日已久。行近京師。始聞兵部主事丁應泰頃又上本。參劾小邦。其所論無非可駭可愕。爲人臣子。誠不忍聞。誠不忍言。其中一款。至以爲朝鮮與遼民爭訟。往招倭奴。要犯天朝。欲復舊土。丁應泰前奏中堅城得志之語。是屬異日之事。國王猶且至通在心。無地以安其身。況謀犯上國。是何等罪惡。而使國王聞之。又當作何如疾痛也。人臣無將。將而必誅。今玆罪名。豈止於將而已哉。小邦君臣。遭此詆誣。一日不辨。則負一日之大罪。二日不辨。則負二日之極惡。陪臣等不能刳腹剖心以自白。而隱忍數日。假息於天壤之間。更將何面目出入輦轂之下。見天朝之人士哉。小邦沐浴聖澤。百年昇平。恬嬉度日。民不知兵。竟爲兇賊所侵迫。不能自強。而貽憂於君父。以此罪小邦。小邦君臣。死亦甘心。其何說之辭。至於君臣父子之倫。禮義忠信之敎。小邦之人。粵自箕子。有所受之。而講之素矣。祖先以來。遭際休明。恪守侯度。世被皇眷。視同內服。逮至今日。寵渥之隆。曠越前古。環東土數千里地。蠢動含生。無一物不囿於皇上之生成。安其壤土。耕鑿食飮。秋毫皆帝之力。何故敢萌不軌之心。謀爲射天之計。自取覆亡之禍耶。無知匹夫。計較利害者。亦不爲之。曾謂小邦爲之耶。兵興以後。天朝文武大臣。以至將領士卒。往來遼地。凡幾遭矣。其在小邦。詗知小邦前後事情者。凡幾年矣。小邦若果有是事。文武大臣。其肯爲叛亂之一小邦。欺蔽皇上。自陷於罔赦之常刑。將領士卒。其肯爲叛亂之一小邦。噤無一言。捐生於鋒鏑之下。以救小邦。知其必不爲也。關賊之狺然西窺。蓋非一日。蓄謀經營。志不在小。其猖狂兇悖之狀。已具於史世用之書。今不足多辨。而往在壬辰間。倭酋行長以日本起兵之由。書與沈惟敬一紙。以爲日本屢請朝鮮代奏通貢。而朝鮮每見阻卻。緣此廝殺云云。小邦若果有是事。以倭奴之狡詐。寧不先擧此爲名。以激天朝。而乃無一言及之耶。當初小邦覘知倭奴之兇計。一面奏知。一面斥絶。卒之被兵顚沛。勢愈傾而志愈奮。忠義一節。自謂無愧於天下。而今反加之以大逆之名。古今天下。寧有是耶。小邦荷皇上再造。不亡於壬辰。而保有今日。小邦君臣。雖粉身糜骨。無以爲報。未亡之國。未死之民。一脈綿綿。七年於玆。而乃復爲人所擠。落於惡逆之坑而無以自脫。不但小邦之情事。誠可哀痛。抑皇上積年拯濟之大恩。終爲保護一惡逆之歸。陪臣等切痛焉。陪臣等今所賫來兩本。不過自陳本國緊急之事。寃通之情而已。非敢有所怨尤於人。而主事因此。更添一番說話。至以謀犯上國誣之。天乎天乎。是何言哉。國王自罹倭禍。雖積衰之餘。不能自振。而上念皇上之憂勞。下痛祖廟之淪沒。寢處湫陋。減損膳食。灑泣叩心。奬率臣民。日不遑暇。奔走於天朝諸將臣之門。謀所以協勦讐賊。以答皇上之至意。其事天之血誠。拱北之一心。天地鬼神。實所監臨。文武將官。所共聞知。陪臣亦安敢私其所事。而厚誣皇上。小邦之仰皇上。如弱子之依慈母。飢渇疾痛。有急必呼。螻蟻陪臣。徒知至德之可愛。而不知嚴威之可畏。干冒至此。罪當萬死。無任瞻天仰聖激切隕越之至。緣係小邦橫被誣枉。陪臣等仰瀝危悰。懇乞聖明。俯諒事情。昭察寃痛。特賜辨雪。以慰東民事理。爲此謹具奏聞。

疏箚付啓辭筵中論事

[編輯]

柳相被斥陳箚己亥正月初十日領相時

[編輯]

正月初自京還。聞上年冬。諫官以領相柳成龍不卽請行於赴京辨誣爲罪目。仍列他罪過。論之削職。而竝及一時士類。故進箚。

伏以臣至愚極陋。無一善狀。謬蒙拔擢。濫據台鼎。巡邊三載。僨事而還。還朝一年。充位而已。已試而無用如此。以如此之人。作首揆於倭退之初。望其改紀圖理。寧有是理。臣固自知斷不敢冒居。況臣邇年來。癃病日甚。精神筋力。消耗已盡。冥然一木偶人。特未死亡。雖欲策勵報效。其道無由。抑臣一日未退。猶是大臣。値朝家大議論。不得不以未安於心者。一陳之。臣迴自帝京。得見朝報。柳成龍以不卽請行於卞誣之奏被劾。辨誣之擧。晷刻爲急。而處置遲延。以致人議。尙誰咎哉。而因此一事。攻擊之議。紛然而起。遂大有蔓及之端。夫今日之相。以如臣備員者論之。則人人孰不可爲相。若責之以相道。則當此存亡危急之秋。雖以匡濟之大才處之。猶懼不堪。況於柳成龍哉。成龍早負士望。爲儕類所推重。及爲相。自以遇知於聖朝。不自量其智識才局之大不逮而有所猷爲。當大事則無毅然擔當氣像。措庶事則多煩碎不適於時宜。內而朝廷。無以振頓綱紀。外而四方。不能宣布實惠。輔政十年。無一裨益。以此罪之。彼亦何辭以自解。今乃以廣植私黨。潛移威福。賄賂盈門。奸貪濁亂等語攻之。罪惡狼藉。不一而足。雖古之巨奸大猾。愚弄君父。顚覆邦家者。無以加之。吁。此豈可爲的論哉。其以主和一事非之者。其論固正矣。而其間曲折。亦頗有不相符者矣。臣嘗見成龍常以廉介自許。而其一段憂國之誠。實有所可矜。今者成龍旣斥。而謂之親厚而斥之者有之。謂之異論而斥之者有之。所謂親厚異論者。士類固多。一朝盡斥。恐非朝廷之福也。臣一俗吏耳。本不以淸流善士自期待。數十年間。朝論同異。臣視之爲他家事。今忝宰輔之後。誠不敢自外而容嘿焉。伏願聖明垂諒焉。取進止。

答曰。省箚具悉。卿意更加勉輔。

辭職箚閏四月二十日

[編輯]

正月初十日進箚後。呈病不出。上敦諭迫切。另遣史官催出。不得已出仕四十餘日。而又呈辭十二次。上諭愈往愈懇。無許退之意。故以事理不可冒處之意進箚。

伏以臣將悶迫情事。縷縷仰籲。而久未蒙兪允。憂惶踧踖。不知所出。臣本一庸陋俗吏。平生期待。不在遠大。不自意謬恩薦加。位躋輔相。受任於兵戈之中。不敢以不能辭。智暗才劣。事皆潰裂。試之而如此。其無用可知。臣固知分當辭退。大賊壓境。國事蒼黃。姑且黽勉隨行。頃自遠行之後。積傷之病。日漸沈痼。肢體枯萎。居常僵臥。精神昏聵。遇事茫然。種種諸證。乘虛交作。臣之前後辭章所陳達。皆臣實狀。不敢虛飾。抑臣之必欲辭退。疾病之外。更有一節。使臣無疾病。亦難冒出。臣不滿於時流之所爲。曾有一箚。臣之妄見。聖鑑已燭之矣。臣雖無狀。所帶職名則大臣也。自古安有身爲大臣。所見所論。與時流角立。動輒生梗。爲一時所指點。而偃然處於百僚之上之理乎。去春嚴命屢下。不勝惶恐。雖自知決不能供職。而不得不出。旣出之後。旋復引辭。此雖疾病與事勢之致然。而出入僕僕。慢褻無禮。罪實難逭。自上終不可不退臣。臣亦終不可不退。而當此多事之時。在告數月。尙未解職。日復一日。狼狽益甚。不得不罄竭下情。以瀆聖聽。伏乞聖慈。亟賜鐫罷。以便公私。千萬幸甚。取進止。

答曰。省箚。卿與國家。義同休戚。顧今日何時。而欲爲退去。無乃不可乎。雖有疾病。善爲調攝。必有勿藥之喜矣。至於議論之異同。自古然矣。其何害焉。宜體予意。勿辭。

二十五日

[編輯]

伏以臣伏讀聖批。責諭丁寧。臣無任惶悚隕越之至。第於臣之心。竊有所不然者。不得不畢其說於聖鑑之下。所謂同休戚不可去者。若國家危亂。義不可抽身而去。國存則生。國亡則死。存亡死生。此身與之同終始也。至於官位則癃病不堪陳力者。可以去位也。事理不可冒處者。可以去位也。國家雖危亂。此身不可去。而此位可去也。君上之授臣下以官位。非苟欲榮其名利其身而已。將使之有益於國家。可去位者二。而有一於此。則職任廢而官位曠矣。今臣兼有此二者。謂之同休戚。而設虛位以處之。寧有是理。臣當衰謝之年。病發於積傷之餘。精神筋力。耗敗已盡。此是終身之疾。豈能以時月調治而可以差愈。臣之前後縷縷仰瀆。皆臣實狀。不敢虛飾。厚誣君父。至其就一事論一事。無關於大體者。論議異同。固無所害。若近日事。是朝家大議論。臣職忝大臣。旣與時流角立。爲一時所指點。如是而猶靦然不退。是眞忘恥嗜進之人。國家安用此人置諸首揆。以誤國事。臣斷無在職之理。伏乞聖慈。亟賜鐫罷。以便公私。萬萬幸甚。取進止。

答曰。我國非如古之列國。之楚乎。之齊乎。旣去其位。則不聞國政。身雖未出疆。而其心固已去矣。當此國家艱虞之時。卿必不忍於此也。論議之際。雖古之賢人。其於大議論。亦不免於異同。此何妨乎。卿宜善攝。痊可卽出。以副予望。所辭不允。

復拜領相辭箚九月二十七日

[編輯]

正月初十日進箚後。辭單辭箚凡二十餘度而得遞。退處東湖。至是又拜領相。故進箚。

伏以無狀小臣。又忝非據於千萬夢寐之外。聞命以來。驚憂戰慄。喪失神魂。不知所爲計。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方今世亂極矣。國危甚矣。臣身爲大臣。受國厚恩。自知死之無日。欲退。退將焉往。欲去。去將安之。悻悻甘心退去。非臣之素志也。臣之情事。略陳於嚮日之章箚。而積傷衰病。精力耗盡。殆不可復理職務。此則聖鑑亦已下察。今不敢支離更瀆。抑臣之所大懼者。人臣之事君。不度才量力而妄處於不可堪之地。則終必僨事而國家受其禍。在治世。猶不可不戒。況此危急存亡之日乎。自古用人。多失於未試之人。旣試之矣。旣知其不可矣。而猶復任使之。以誤家國。豈理也哉。臣器局狹陋。矇無見識。平生期待。不在遠大。唯以覓一官干斗祿爲心。不自意謬恩薦加。揚歷淸顯。立朝三十餘年。出入臺侍累矣。而獻替謇諤。前後無聞。體察南邊久矣。而事皆潰裂。狼狽而還。還朝之後。日月非不多。而寂然無一言一策可以拯濟時艱。此皆往日之已試者。聖明之所洞燭。朝野之所共知。不獨臣之自知而已。自知而冒進。知之而再擧。事君使臣。俱失其道。此時何時。此位何位。而以此人充此位於此時。壞了一脈僅存之邦國乎。臣於前日。亦嘗屢以此爲言。而自上視之爲例讓。不以爲意。至於今日。事又大謬。臣不勝憂懣痛迫之至。伏乞聖明俯諒危悃。斥免臣職。國家幸甚。微臣幸甚。取進止。

答曰。省箚。卿又有是言乎。予以卿之進退。卜一國之存亡。卿何忍恝然於此。唯願速爲出仕。

與右相聯名箚十一月

[編輯]

十月。自東湖入城拜命。而工曹佐郞鄭榮國,儒生蔡謙吉上疏。歷詆臺閣。得脫者少。有黨附排擯之計。故進箚。右相李憲國亦適會坐而聯名。

伏以生民離散。邦本已搖。賊虜狺然。變故叵測。國勢危蹙。朝不慮夕。朝廷爲四方之表。朝廷亂則萬事去。所謂皮不存而毛不傳。是知正朝廷。在備賊保民之先也。國家不幸。數十年來。奉公之義息。立黨之風成。用人論事之際。唯以同己異己爲取捨。其有不立黨而爲公議者。亦被指點而區別。滿朝士大夫。毋論賢不肖。盡入名色之中。是非不分。邪正不辨。進退不常。任用不專。國事日以敗。國脈日以斵。世道至此。良可痛心。昨年橫議齊發。肆行傾軋。一時士類。斥逐殆盡。自此朝綱益紊。人各攘臂。異論日起。轉相分裂。以致今日之大亂。尙何言哉。自上責時流以不靖。時流不靖之罪。在於前日之斥逐士類。而不在於今日之論斥洪汝諄,任國老等也。汝諄,國老之爲人。見棄於輿論久矣。其論斥。實非一二人之私見。此人得志則他日國家必受其害。臺閣失職。庶官言之。朝廷失道。草野言之。言之而當理。有裨乎治道。則誠衰世之大幸也。俗漸澆漓。人情險巇。公正之言罕聞。詭怪之說雜進。外托疏遠之公言。內濟黨附之私計。倘人主不察而容之。則朝廷必不靖矣。搢紳間相攻。必外人先啓其端。此是極可惡之情態。而邇間所爲。又大可駭。鄭榮國倡之於前。蔡謙吉和之於後。一之已甚。乃至於再。其所論辭意。偏黨傾側。無非爲私黨之失志者。百計扶植。以必勝爲期。以幸亂爲心。似此景象。大非吉兆。國家雖衰替。上有君父。下有臣工。彼不知誰何者。乃敢接踵而起。大言揚揚。視朝廷如無人。聖朝之羞辱極矣。而使人人疑貳。袖手卻立。皆不以職事爲心。試觀今日之勢。不至於亡人之國則不已也。一布衣一小官。能以一言震撼百僚。而臣等俱以庸劣。居百僚之首。自顧茫然。無力量可以鎭靜百僚。今日之事。罪在臣等。伏乞聖明。斥免臣等。改授賢德。以肅淸朝著。以寧靖一世。不勝幸甚。取進止。

答曰。省箚。久未見卿等。今見箚辭。恍然如對面。親聞至論格言也。箚中之辭。雖伊訓說命。何以加此。足見忠愛憂國之誠。無任感歎。夫以予之昏劣殘病。加以衰耗日深。豈但形骸已聾盲哉。今國事日益潰裂。其勢必亡而後已。如予者早合速退。而不能得焉。此予所以日夜痛㦖蹙迫。擧一足。猶不能忘於懷。耿耿臨食而忘餐。入夜而不寐者也。所陳。正中時病。第所謂橫議肆行。士類斥逐者。未知指何事也。抑無乃柳成龍之事乎。成龍之事。言者之所以爲說。誠過矣。予亦未嘗不以爲非也。雖然。亦似有未必不是者。或存乎其中。則恐未可如是爲言也。所謂斥逐。未知被斥者爲某。逐之者爲誰。此係朝廷擧措。大臣有何畏首畏尾。豈宜引而不發。苟有如此。則其論啓而斥逐者。當直指而數其罪。加以流放竄殛之典。以正朝廷。固大臣之職也。切願聞之。夫是非者。非一人之私見。亦非人君強制而勒束之者。三司所論之臣。卽今布在朝廷。屈指可計。亦似未必盡爲欺君自陷於逐賢士之歸者。朝廷之是非。予何能知之。至於蔡謙吉之疏。予於近日。無暇披閱。時未知其疏中之辭。然必非經天緯地之文。旋乾轉坤之策。千鈞之弩。不爲鼷鼠所發。大臣至於以此而辭職。則亦恐未免或近於自輕矣。箚辭當書紳留意。宜勿辭。

與右相詣闕啓辭

[編輯]

前箚初上。上傳於政院日。蔡謙吉之疏。予近日多事。目未暇開。君父未見之疏。大臣先知而爭卞如此。未啓下之疏。固無出於朝報之理。必政院徑自宣露。或私相暗通。當重究。而姑且饒之云云。公及右相詣闕陳啓。

臣等伏聞下政院之敎。不勝未安。凡人進疏。非秘密則自然傳播外間。無不聞之。安有政院暗通之理。又安有暗通而後知之之理乎。當初鄭榮國之疏上。疏辭皆偏黨之論。臣等欲言者有日矣。而謙吉之疏又繼而至。士習之不正至此。故與榮國竝擧辨論。以冀自上明知不正之習而痛絶之也。玆又伏覩箚批之旨。尤無任悚惕之至。臣等所謂士類。非指柳成龍一人也。成龍所爲。旣未必盡是。其時所謂士類。亦未必盡善。第其奉公理職。視他爲優。而橫議齊發。無故盡斥。自此朝廷大亂。不成國體。故臣等因論今日事而及於前日矣。當時之事。聖鑑之所已悉。臣等豈敢畏首尾而不發哉。同朝之士。有兄弟之義。倘非邪正異路。理不相容。則固當同寅協恭。以濟國事。今乃各立私黨。日以傾軋爲事。非國家之福也。浮躁之習。自有鎭以靜之之道。聖明之下。安用流放竄殛之典以正之哉。臣等身爲大臣。受國厚恩。區區之意。欲使朝廷寧靖。世道淸泰。苟有所懷。不敢不達。言雖鄙俚。意實無他。惶恐敢啓。

答曰。卿等之言。至矣盡矣。予又有一言。玆敢煩焉。今日國事。危如綴旒。殆若引髮。域中之生靈盡矣。榻外之兇賊窺矣。推髻染齒之徒。朝夕必至。長驅之勢。如疾風之掃落葉。未知諸卿。以何策禦之。以何兵守之。欲陳而氣先塞。欲言而聲自咽。直欲縮地。則顧乏長房之術。無穴可入。嗚呼。尙忍言哉。夫是非之天。根於人性之所固有。誠不可無也。雖然。所貴乎是非者。眞是眞非之謂耳。豈末世之所謂是非者。或發於形氣之私。或作於意見之偏。俱曰予聖之謂乎。自古未有國不保而家獨全者。與其推鋒於朝著。曷若訓兵邊鎭。與其蓄憾而分黨。曷若修城而據險。與其按劍而相視。曷若枕戈而待變。與其營營於唯務辭說之爭。以爲一時定覇之私計。曷若汲汲於早畫兵農之制。作爲永世垂範之宏規。又必速退負罪昏劣。衰老殘病。喪神失性。顚妄悖謬之君。大擧政令。聳動四方。然後百事可做。不然。雖周,召,伊,傅。論道於廟堂。蓋亦無益。誠以辟不辟。自然萬事潰裂。雖欲收拾。不可得也。予之前後縷縷者。爲國家也。爲宗社也。書稱股肱舟楫。史比柱石喬嶽。李克曰。國亂思良相。杜甫曰。安危在大臣。深有望於卿等焉。夜二鼓批答下

請賜登對箚十一月二十四日

[編輯]

前箚之上。批意嚴峻。詣闕啓辭。答批尤未安。故進此箚。翌日召諸大臣。諸大臣皆有頉。獨爲登對。極陳時事。大咈上意。卽還出東湖。呈辭遞免。

伏以臣蒙被洪造。感激殊遇。不揆空疏。常願報效。目見朝廷不靖。事關國家。不敢終嘿。以負君父。日前伏闕。仰承聖批。責諭丁寧。至有臣子所不忍聞之敎。臣驚慌隕絶。求死不得。不敢更有一言而退。至今數日。神魂靡定。戰戰慄慄。無地自容。臣一庸陋俗吏。性本愞弱。平生碌碌。容嘿隨行。今日之敢有一言。實聖上之奬勵擢拔。有以激發愚衷也。自上旣不以臣言爲是。朝論亦不見容。在臣分義。所宜退伏竢罪。而區區之愚。有不能自已。文語荒拙。終無以達意。伏乞聖上。一賜登對。詰臣之情。臣當開陳所懷。以復聖問。倘臣言果偏黨誣罔。則斧鉞之至。亦所甘心。唯聖明裁察焉。取進止。

答曰。予固願見。今日乘輿已駕。明日又未知當往何處。姑竢數日。

引見時啓辭二十五日

[編輯]

傳曰。大臣引見。公及右議政李憲國,領敦寧李山海,領府事崔興源,海原府院君尹斗壽,判府事李德馨,鰲城府院君李恆福等。皆命牌招之。原任大臣。皆不來。右相李憲國亦不來。公獨入入侍。承旨則石副承旨張晩。史官則注書林晛,翰林睦長欽,李善復也。上曰。予近因接待天將。無暇及他。久不見卿。今日得見。正所謂利見大人。公進啓曰。頃日上箚。辭不達意。批辭至有臣子所不忍聞者。臣至今驚慌靡定。欲死無地。上曰。箚批。予下語不白。使卿不安。予別無意思。所謂不忍聞者。指何語也。對曰。批辭末端。又必速退以下語也。上曰。予素有此意。一擧足之間。豈能忘此念乎。非因箚而始發也。何至於未安。上仍問曰。卿有何欲啓之事乎。對曰。臣之意。已於前箚陳其大略。自上以箚辭爲不是。願摘出不是處詰臣。則臣當對之。上曰。予於批辭。別無非之之語。對曰。批辭雖別無指的非責之敎。而辭意震怒。知上以箚辭爲不是也。臣見數十年來。朝廷分黨相攻。爲一戰場。置國事於度外。不勝叩心痛骨。臣若又有偏黨之心。而爲箚以誣君父。則罪當誅死。上曰。予之批辭。所謂分黨等語。乃指時人之不靖者。豈有指卿之理。領相心事。予豈不知乎。卿何疑予至此乎。對曰。臣冒居此位。千萬不似。衰病又劇。決無供職之望。去夏蒙恩遞免。自期安分終身。而謬擢又出於夢寐之外。臣感激殊過。不得不出。旣在此位。値朝家大擧措。安得不言。凡人主聽言。順乎耳則知其是。逆於耳則知其非。順耳者多佞言。逆耳者多讜論。切勿以入耳之順逆爲喜怒。而必求諸道。則可免爲讒說之所移矣。自上每以時流爲不靖。奸細之人。揣知上意。進疏以中之。一以扶植私黨之失志者。一以非擊朝士之異己者。自上弗咈乎耳。自然喜聞。而不悟其情態。臣實痛悶焉。鄭榮國,蔡謙吉等事。極爲可惡。願上明察而痛絶之。臣立朝三十餘年。爲太學生爲四館時。已聞朝廷搢紳間。微有朋黨之漸。然大學生四館則無有是事。只講學從仕而已。厥後不正之習。日至滋蔓。至於四館,蔭官,大學生,閭巷遊談之輩。皆各以所好爲類。各樹其黨。其論是非。不顧事理之如何。皆以同己異己爲取捨。世道至此。誠可痛心。榮國,謙吉。皆黨於所私者也。外人皆以謂其疏非自爲也。有指嗾敎唆而爲之者雲。此是未可知之事。故臣於箚中。未敢斥此情狀矣。然就其疏語觀之。其論朝士。鬪詰曲折。細入毫末。決非庶官布衣所能盡悉者。謂之敎唆而爲之。無辭可解矣。士大夫立朝。無顧戀好爵之心者少矣。然朝廷不用。則亦無奈何。不用而必狗苟蠅營。百計圖進。匿跡嗾人。排擊攻己者。以作必勝之勢。士大夫而如是無恥。其於賢不肖何如。此人得志則誤國必矣。上曰。卿以予爲喜構捏之疏雲。何至以予爲喜乎。榮國疏批。果有厚將自崩之敎。而時人不靖已甚。自崩之言。有何妨乎。謙吉之疏。予無批答矣。上辭氣頗嚴。公對曰。臣痛心於時事。氣憤言躁。語意未瑩。致有上敎。不勝未安。彼輩揣知聖意而爲之。故自上自然喜聞其語也。豈敢以聖上爲喜構捏之疏也。上曰。卿意則固知之矣。公仍對曰。自古代有朋黨之事。而未有如今時之甚者。當初立黨者。以東西爲名。而西邊旣退之後。東之中生南又生北。北之中又生小北大北。此是閭巷間指目名色。甚爲鄙瑣。甚爲羞辱。而其名色題目。亦與所爲之實狀相符。故陳達矣。如是分崩離析。更迭進退。豈有國事不敗之理。上曰。所謂南。指誰也。對曰。指柳成龍一時人也。成龍一時人斥逐之後。朝廷益壞。無可爲矣。上曰。卿每以柳成龍爲言。卿主意以斥逐成龍爲非矣。對曰。成龍所爲。豈能盡是。其時士類。豈能盡善。其間多有浮躁之習。偏私之事。故臣當其時。每每詆訾其過咎矣。昨年斥逐之後。若代起而佐國者。皆賢人正士。恢張公道。整理國事。則臣亦當踴躍而起。協心供職。成龍一時人。忘之於心固已久矣。而見其代起者。大不厭衆心。不靖而壞事。故臣每以前時人爲勝於此輩而思之也。天下國家之事。只判於公與私二字而已。純用公道。則爲太平之世。公私交雜。則國勢雖扶持。而爲叔季之世。純用私情。則國亡矣。南人當路時。私固多。而公亦有十之三四矣。北人起後。公道滅絶。私情大行。北人分爲大小北之後。小北猶多有以士類自處者。至於大北。則幾皆私黨。純用私情。此輩起而用事。則國事去矣。頃日臺諫論斥洪汝諄及任國老。此皆是公共之論。非一二人私見也。汝諄狼戾貪婪。到處以害人爲事。廝隷臺卒。亦莫不賤惡。外方之民。聞汝諄復爲顯職。必曰時事可知。以此人之進退。卜一世之治亂。用之不可不愼也。任國老則不至於汝諄之衆惡。而其一家父子車駕西幸時。不爲隨駕。有識者棄之久矣。又黨於汝諄。知有私黨。而不知有國家。此兩人當國。誤國必矣。故臣之前箚。以此兩人啓之矣。若朝廷有道而此人等隨才任使。則不至於不可用。第此輩必欲全用私黨。故此人得志。臣以爲憂也。至於南以恭輩。甚爲不靖。罪之何惜。但於不靖之中。必拈出南以恭爲首者。以恭排斥汝諄。故擧以爲魁。仍以尹壻金藎國爲對。加以欲起柳,尹之目也。每稱金,南而爲首。朝廷安有如此羞辱乎。人主當全用平正之士爲之主。使之主張公道。而凡有寸長者。皆收用任使。則國可治矣。上曰。知人甚難。群臣賢否。朝廷是非。予何能知之。卿所見如是。則可好樣處之。對曰。用人。人主之大柄。位雖大臣。用舍進退。可告於君而君用之。然後方可爲耳。豈有大臣自擅大權之理。善爲之。猶不可。不善爲之。則必歸於權奸擅弄之爲矣。上曰。予豈欲使卿爲擅弄之事乎。進賢退不肖。自是大臣事耳。對曰。近來大臣。只差出吏,兵曹判書。判書亦只循例。以常所注擬者擬差。其他選用。一切不相關。大臣何爲乎。臣之所懷。只陳達於君前。至於言之用不用。則在於人主。臣何能使君父必用臣言乎。自上不用臣言。而用此輩。不久自當知此輩之貽害於家國矣。上曰。此外卿無所欲言乎。對曰。臣欲啓之事甚多。而至榻前。茫然十不記一。上曰。當今生民已離。賊又叵測。天兵去後。則域中之變。難保其必無。當此時。雖賢人君子滿朝。恐無補於滅亡。姑除相詰是非。而爲國事則好矣。對曰。臣之爭是非者。正所以以國事爲急也。方今國勢雖危。豈可坐而待亡。若欲收拾補綴。則必委任賢能。然後可也。不肖者當路。則民雖不散。賊雖不來。而國必亡矣。國家有人材。如人一身有臟腑。臟腑病則四肢自然敝矣。上曰。今日民生。困窮至此。未知何策可救。對曰。此正今日之第一憂。臣之對。當以此首陳。而臣旣全爲朝論一事請對。故不暇及耳。民之困窮。皆由於天將之供應。此則無可奈何。然守令得人處。則民頗便之。是知擇守。今爲救民之要道也。前日守令善治人。令吏曹抄啓後塡差事。啓達允下。且遣暗行御史。嚴行賞罰事。亦已啓下。速爲擧行。如何。上曰。此何難乎。今者賊有必來之勢。我之防備。蕩然無形。雖出都元帥副元帥。亦將無可爲。如之何。雖治舟師。數千里沿海。能盡爲布列乎。而舟師亦甚少。奈何奈何。對曰。兩南及湖西之船。不過七十餘隻。以此豈可望禦賊乎。極可悶也。從事官等。已爲分遣。臣雖下去。似無可爲之事。然從事官等。欲令臣下去巡閱也。上曰。大臣有懷。當盡陳無隱。卿旣開陳懷抱。予亦當陳予懷。予臨御已久。年紀已衰。疾病日劇。精神日耗。一接天將。困不能堪。至於發號施令。皆失其當。如是而可以君臨一邦乎。一日之內。機務甚煩。恐終不能堪。而至於衰謝也。雖不得傳位。令東宮攝政。則予可支保餘年矣。宋末。國雖危亂。有如此之例。我朝亦有如此之事。此豈不可爲之擧乎。前此予每陳之。而大臣例以不忍聞罔極罔極等語塞之。予甚痛悶。今冬欲待經理之去而爲此擧。經理不去。當待明年去後。大臣當體予意。勿爲阻塞。對曰。自上春秋鼎盛。何出此言。上每爲如此之敎。群下聞之。孰不驚慌解體。願勿復爲此敎。公將退。上敎曰。卿所論朝廷事。卿好爲處之。對曰。臣只陳所懷而已。在上處之。臣不能有爲之意。前已啓之矣。榻前啓辭時。語及大司諫閔夢龍。汲汲排擊異己者。使無異論。景象可憤云云。仍趨出。

辭免兼帶兩都提調箚庚子四月二十日左相時

[編輯]

四月初間。又有命拜左相。三司論議論偏僻而請遞。論數日而停之。卽呈辭遞免。自東湖赴衿川先墓下。臨行進此箚。

伏以臣父母丘墓在衿川。距臣所住郊舍不相遠。非遠外之比。卽蒙恩慈。位任已解。退伏之中。惶恐不敢陳乞省掃。曳病徑到墓下。病益沈痼。勢未卽還。兢惶戰慄。席藁待罪。臣兼帶宗廟署,軍器寺都提調。至嚴至緊之地。病未察任。時日已久。極爲悶慮。伏乞亟命遞改。不勝幸甚。取進止。

答曰。竝遞差。

辭免體府箚庚子十二月日領敦寧時

[編輯]

六月。自衿川村舍聞懿仁王后之喪。入京肅拜。九月。有命差下三道都體察使。卽先赴慶尙道。在星州得病。進此箚。前此乙未丙申丁酉三年。以右相兼下四道都體察使時及平安道都巡察使時疏箚。竝散失無存。

伏以臣駑劣下品。素無學識。不自意位秩之隆。至於此極。居常怪訝。莫曉其由。臣自筮仕。至於台鼎。其陞遷拔擢。無非出自宸眷。殊恩異奬。逈出諸臣之上。古人有言。以爵祿恩遇之故而效忠者。中人以下者之所爲。臣誠愚昧。不識事君之大義。至於感恩遇而願忠之心。則亦豈後於人哉。而局量偏狹。才器鹵莽。雖欲報效。其道無由。又自四五年前。元氣憊敗。百病交乘。丙申丁酉間。受命在南中。勞民費財。大興城役。措置失宜。民無固志。賊至之日。一時潰裂。臣驚慌憂懣。仍以發病。自是之後。病根在心。病勢入骨。形骸雖存。神精已耗。遇事憒憒。如醉如睡。多方治療。藥不見效。昨歲以來。臣之乞免求退。有可指之形跡。聖上必以臣之前後控辭。爲專出於形跡。實未燭其疾病之至於斯也。今秋受命。一向惶恐。不敢據實陳啓。悶嘿下來。冀或可以黽勉出力。以效萬一。道途之間。宿病轉劇。心煩口焦。不思飮食。下冷上熱。冷熱相搏。氣逆上衝。輒至僵仆。元氣澌盡。如火就灰。日復一日。有增無歇。臣之一身。萬不足恤。而曠職冒處。得罪公議。寔臣之所大懼。因山未完。國家遑遑。臣於此時。敢幹上聽。極知煩猥。無所逃罪。事勢至此。不得不仰首哀鳴。伏乞聖明俯賜裁處。亟罷臣職。國事幸甚。取進止。

答曰。遞差。從備邊司回啓也

又疏辛丑八月

[編輯]

上年冬。以都體察使在嶺南。得病辭遞。正月。還到衿川舊寓。六月。以懿仁王后小祥入京。八月。有命差咸鏡,平安,黃海三道都體察使。令開府於關西。故進此疏辭之。不允。九月。發行由咸鏡入平安。開府於成川。

伏以臣前後受任。每以病辭。聖明不以爲罪。而又有寵命。命臣體察三道。臣非木石。寧不知感。臣雖無狀。誠不敢愛身取便。重孤恩命。臣少患心病。中年差愈。近四五年來。病入骨髓。而加之以衰謝。血氣筋力。敗盡無餘。除疾作危苦外。常時亦枯萎呻吟。臥不思起。一縷殘命。苟度時日。而舊患心疾。乘時而發。少有關心之事。心火輒熾。昏昏憒憒。如醉如睡。氣逆而上。或至不省。其不能察理職事。反有甚於委身床蓆者。人臣之欲區區報效。只是方寸地。而方寸如此。將復何爲。頃於逆獄之鞫。事體至重。強志作氣。力疾趨詣。數日之後。便不能支。至於呈告。今以三道之機務。擔之於身。掛之於心。其勢不久而病必劇。畢竟乞免。又如上年之爲。則國家謂臣爲何如。臣亦何顔擧頭見人。上年承命。自知必不能堪。而一向惶恐。悶嘿拜命。不旋踵而奔還。奔還之後。方悔初時不以實狀告於君父。玆敢以迫急情事。仰籲於天地父母。惟聖明之垂察焉。臣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答曰。省疏。知卿違𧏮。委以繁務。心實未安。第今西北二方。有至危之機。卿必聞之。玆以卿爲體察使。蓋卿最合故耳。疾𧏮若此。則雖不下去。唯當在京籌度指揮。率勵三道。俾有實效。幸甚。

謝賜貂掩虎皮箚辛丑十月。以體府在成川時。

[編輯]

伏以無狀小臣。受恩深厚。非無願忠之心。而才器不逮。且緣痼病在身。受任不效。辜恩負國。罪合萬死。聖德含垢。譴罰不加。至於九重萬機之中。聖念及於在外之一微臣。特賜貂掩虎皮。伏地祗受。峽裏窮陰。自覺陽春暖氣之回。澤洽雨露。恩浹肌膚。惶恐感咽。繼之以涕泣。隕結糜粉。無以上報。伏惟聖明垂亮焉。取進止。

批答遺失。

辭被選廉謹箚十一月領中樞時

[編輯]

朝廷承上命。選擧廉謹四人。而名在其中。故進箚。

伏以駑劣微臣。受國厚恩。報蔑絲毫。心常兢懼。近又伏聞朝廷選擧廉謹。臣名亦厠其中。惶駭羞愧。無顔面見人。臣早年竊科。筮仕以來。未嘗以廉介自持。人亦未嘗以廉介許臣。此朝臣所共知。到今三十年之後。始爲修飭。自異於人。以取是名。臣實無之。臣世業不豐。亂後尤敗。顧無田宅臧獲之可以資賴。而干戈十年。廩料不繼之日許多。家累衣之食之。安然過活者。是豈自耕而自織哉。細自思量。分毫皆他人之物。他人之物。不及於寒士匹夫。而必及於臣者。豈非以臣身居寵秩。人待之自別。而亦無非國家之賜。感德知恩。寸心耿耿。其知舊之爲外職者。餽遺以物。亦未嘗不受。始終所爲。章章如此。不知緣何。以此名加於臣哉。若以臣爲不至貪饕而加此名。則在廷諸臣。皆當與是選。何獨摘出臣名。以貽笑於人哉。至於人臣之任職居官者。恪守公法。不敢少有放溢。乃可稱以謹愼。如臣者。豈可擬議於此名。而前後以自家私事。干求於人。請囑於人者。不一而足。在人耳目。臣不得自掩。如是而謂之謹。何以爲人臣之勸哉。臣雖無狀。誠不敢以克讓爲美事。而故爲此言。以溷天聽。衷情所發。有不能自抑。伏乞聖明。鐫去臣名。以重公選。以安愚分。不勝慚汗悚慄之至。取進止。

箚批大槪奬諭。不許改。

辭錄宣武勳箚癸卯四月

[編輯]

朝廷將錄征倭之勳。而名在其中。詣闕啓辭。而未蒙許改。故進箚。

伏以臣將征倭錄勳一事。略陳於拜命之日。而未蒙兪允。悶嘿而退。反覆思惟。終有所大不安。不得不更塵聖聽。朝家施賞。所以勸人。賞不當賞。爲善者怠。所賞雖微。所係甚大。況賞之以錄勳。書名盟府。與國家同終始。此何等事。可以虛僞爲哉。順安本無交戰勝捷之事。謂有征戰之功。未也。兵屯郊野。無城壁可恃。賊犯則必潰。謂有鎭守之功。未也。謂兵間之效勞。不可不錄。則諸將在臣之前。出入賊藪。謂主將之宣力。在所當錄。則元帥在臣之上。專制一軍。以彼以此。臣無一事之可論。而乃取臣名。入於擬議之中。臣竊驚訝。莫曉其故。臣竊恐朝廷莫重之擧措。以臣之故而終歸於紊舛。人情不服。外議日滋。諸鎭積勞之武將。以臣之故。而皆有所沮心解體。異日緩急。難以收拾。臣身之貪天寵冒非功。事體是非。有不暇恤。而其利害輕重。關於國家豈淺淺哉。臣久病聵聵。雖未能備細孜陳。而心知其決不可。乞以臣言下朝堂。從實釐正。以重記功之事。不勝幸甚。取進止。

答曰。卿有把截順安之功。朝議豈無所以。宜安心勿辭。竟不錄宣武勳。而錄扈聖人。

肅謝判樞後辭錄勳啓四月當在上

[編輯]

臣上年得死病。專蒙天地洪恩。恩賜稠疊。醫藥備至。一縷之命。得有今日。今已經歲。而元氣大敗。腰脇酸痛或緊。精神昏亂無常。拜命無期。下情罔極。玆敢跛曳來詣。瞻望天闕。臣伏聞朝廷錄征倭之功。臣名亦在議錄之類。不勝驚悚之至。征倭之功。當取其能戰與能守。而順安之陣。前後旣無戰捷之事。平壤之賊。又未嘗來犯。羸兵屯野。賊犯則必散。戰與守。俱無可論。不知緣何入於錄功之議乎。其不當錄。章章明甚。廟堂之議。臣實未曉其由。假曰當錄。巡察在元帥之下。有元帥在。巡察不當與。況本無可錄之功乎。臣以疏拙一書生。無功而見錄。則諸道諸陣。效勞宣力。積苦兵間。許多武將之不見錄者。得不解體而慍於心乎。臣於亂初。大駕未發之前。先赴關西。大駕駐義州時。遠在順安。扈從之稱。亦甚不似。而乃見錄於扈從之列。臣私自怪訝於心者久矣。而此則亦不敢仰瀆。至於征倭。則顚錯又甚。山河帶礪之盟。國家莫重之擧。豈容如是虛僞。臣久病病心。因此一事。煩悶又劇。終嘿不言。心不能堪。不避煩猥。敢塵聖聽。冀賜釐正。以便公私。

答曰。卿今差病來謝。深用爲喜。更加調理。錄勳事。廟堂公議。不容辭避。宜勿辭。

因虹變書啓甲辰正月。白虹貫日。有命宰臣所懷書啓。

[編輯]

臣受恩深厚。無絲毫報答。値國危災慘之日。一念耿耿。思欲進言。以效萬一。而病入心神。枯萎昏聵。茫然無以仰塞盛問。唯願聖明。益恢大度。樂聞闕失。使群下盡其情。諍臣盡其言。嚴宮禁。戢貴近。以迓和平之福。振國綱。安百姓。以弭崩解之禍。則外侮可禦。天災可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