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山《自由新報》小史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檀香山《自由新報》小史
作者:馮自由
本作品收錄於《革命逸史

自由新報前之黨報[編輯]

檀香山向無革命黨報之組織,自癸卯年(民前九年)冬,孫總理重遊夏威夷群島,為宣傳革命及對抗保皇黨起見,始將興中會員程蔚南所設《檀山新報》(又名《隆記報》)改組為革命黨機關報,而停頓多年之興中會,亦因之復興。該報主筆張澤黎(號孺伯)與保皇黨之《新中國報》主筆陳繼儼(號儀侃)文戰劇烈,久久不休。後三年(民前六年),社長程蔚南以年老力衰,向各同志提議,擬將報社轉讓別人集股接辦。於是曾長福等乃將該報從新改組為日報,易名《民生日報》,社址設於斯密士街一零一六號,仍由張澤黎主持筆政,與《新中國報》新任記者梁文興(號秋水)繼續筆戰,劇烈不減於前。至丁未年(民前五年)秋,澤黎因事辭職他適,《民生日報》乃函東京《民報》社,請總理推舉主筆。總理命前香港《中國日報》記者盧信(號信公)應之。信抵檀後數月,以編輯部發言權時遭股東干涉,憤然辭職,擬即買舟離檀,曾長福堅留之。盧謂必須另創一報,編輯人須有絕對之言論自由權,股東只有供給經費之義務,而無過問言論之權利,伊始可取消東歸之意。長福從之,因即另行集資,授信以編輯全權創辦新報,即《自由新報》是也。是報以自由名,即表示名實相符之義。

《自由新報》發刊後之經過[編輯]

盧信既創辦《自由新報》,籌備數月,於戊申年(民前四年)八月出版,報面所載編輯人盧梭功,即盧信別號也。信自任社長,黃堃(號時初)為司理,孫科為譯員,曾長福、黃亮、譚逵、梁海、楊廣達等為董事,每星期一三五等日出版,是為隔日報式。發刊後言論自由,不受股東拘束,因得高談革命排滿,無所顧忌。其創刊日所載發刊詞,駢四驪六,揭布宗旨,為錄如後:

鳴呼,神州已矣,痛黃裔其長沉;奴隸甘乎?哀人心之盡死。昊天不弔,二百年憔悴誰憐?虜運未終,四百兆酣嬉若夢。問漢家宮闕,哭斷冬青。睹胡族衣冠,悲興胡黍。回觀大陸,儘是愁城。千重之毒霧重埋,半角之斜陽有限。新亭未坐,哭已失聲;故國瀕危,言其無罪。邇者人聯同志,結文字之因緣;報號自由,振天聲於海國。或者謂賈生痛哭,徒託空言;王郎悲歌,何裨實際?今者力唱民族,疾呼同魂。文主激而不平,鋒過剛而易折。志士舒投時之策,堅主民權,少年編革命之書,即成黨獄。旗未張乎獨立,版曷出乎自由。不知七尺之軀尚存,方寸之心忍昧。文章寫恨,著作鳴愁。問天而首難搔,避地而身焉托。風沈雨晦,呼始祖其哀余;火熱水深,問同胞其何似?江南已矣,庾子山揮淚成文;薊北悽然,劉越石嘔心鍊句。以宣尼變魯之思,為莊生悲越之吟。有托而成,無微不到。發談言之公是,借題目以子虛。措詞則胸臆直舒,動聽則心脾漸泌。善乎白香山之體,以達俗而彌精;江文通之詞,以移情而見誦。惟老嫗之可解,豈大雅之是嗤。縱非錦繡能工,要亦轆轤自運。而況萬流為海,眾壑朝山。奇才多入彀中,異彩定騰海外。嗟乎,江山異色,撰述何心?怕聞亡國之杜鵑,憐渠泣血;朝惱能言之鸚鵡,撩我傷情。誰鳴警世之鐘,獨樹登壇之幟。先乎言論,繼收實行。文字收功之日,還我山河;英雄應運之秋,蕩平醜虜。

《自由新報》出版後,大遭清領事梁國英及保皇黨徒之忌。初以盧信在主持《民生日報》時所持入境護照為教員憑證,而別任報館主筆,不在美國移民律只准許中國官吏、商人、教員、學生、遊客五種人入境之列。遂朋比為奸,同向檀埠移民局指摘,謂盧信依法不得在檀居留,應即撥送出境,以免他人效尤。檀移民局徇其請,遽令信克日離檀,曾長福等大憤,立延律師向美京工商部抗爭,數月後,得工商部復電,解釋移民律第某條之意義,謂報館主筆亦屬教員之一類,應有居留美境之權利等語。於是盧信全獲勝訴,是為中國報館主筆取得入美國境域權利之嚆矢。在盧信抗爭以前,中國記者固無一人可用本身職業之資格留美也。至是梁國英以所計不售,乃電請清政府通傷各省禁止《自由新報》入口,並威嚇該埠僑商,謂當行文粵督查抄《自由新報》股東原籍財產。致令該報股東之有身家在內地者,咸懷戒心。未幾,梁領事舉行華僑總註冊,張貼告示,謂每一僑民須繳納註冊費一元二角五分。《自由新報》斥為非法敲詐,攻之甚力,於是全體華僑開大會於亞鴉喇公園,公推鄺良為主席,決議驅逐梁國英出境,一致拒納僑民註冊費。梁國英因之氣餒,而其借名斂財之計劃竟成水泡。此《自由新報》策動之力也。翌年己酉(民前三年),信復與孫科、許棠等,發刊《大聲》雜誌,為《自由新報》之助。又先後編印《自由言論》、《人道》、《革命真理》、《揚州血淚》四書行世,僑眾思想愈形開發。及辛亥夏間,信偕黃堃返香港,溫雄飛代理筆政。是秋武昌革命軍起,溫亦歸國,由謝英伯、吳榮新二人先後承乏。民國成立後,《自由新報》繼續支持二十餘年,近年始易新名,為海外各黨報之唯一壽命最長者。

同盟會成立與《自由新報》[編輯]

同盟會東京本部成立後五年,檀香山興中會尚未改組為同盟會,丁未年,盧信到檀主持黨報,曾兼奉開設同盟會之使命。以當時一部分同志僑商,鑑於往年駐檀清領事數次移文粵督查抄興中會員李昌等及保皇會員梁蔭南等原籍家產之前轍,有所戒懼,故未便大張旗鼓,從事改組。及庚戌(民前二年)三月,總理自美抵檀,盧信率《自由新報》關係諸人迎迓於碼頭。數日後,諸同志開歡迎大會於荷梯厘街華人戲院,僑眾列席者千餘人,座無餘隙。總理宣布是歲新正廣州新軍反正一役失敗之經過,謂全國軍人多已趨向革命,如軍餉充足,即可隨時大舉。座眾聆言,咸為鼓舞。旋召集興中會員開會於《自由新報》樓上,令一律改寫盟書,補行同盟會入會手續,眾無異議。盟書上,誓詞為「廢滅韃虜清朝,創立中華民國,實行三民主義」之十八字,與是年正月舊金山組織同盟會之誓詞相同。是為總理擴大乙巳同盟會盟書意義之第二次。是日首次舉手加盟者,有曾長福、梁海、雷官進、許直臣、孫科、溫雄飛、譚逵、黃堃、許棠、程就、鄺良、林覺、古柏荃、盧冠等二十餘人。公推梁海為會長,曾長福為司庫,盧信為書記。繼以同志商人中,有不便公開入黨者,特另設同盟會秘密團,使不致為清領事所羅織構陷。復在鍾宇住宅開秘密會,列席者,有鍾宇、楊廣達、李烈、譚逵、譚亮、黃亮、雷官進、盧信諸人,眾如式加盟後,由總理委任楊廣達為團長,李烈為司庫,盧信為書記。譚逵、雷官進、鍾宇、黃亮為值理。其後茂宜及希爐兩島興中會,亦相繼改組為同盟會。茂宜島加盟者,有鄧明三、陸進、譚進、劉聘、譚貴福等。希爐島加盟者有黎協、林弼南、李成功、劉安、李社銀、鄭功、袁僚、潭惠金、古鵬雲、古賀等。總理居檀兩月,旋東渡日本,瀕行語曾長福等,謂旅檀華僑子弟日眾,應設學堂以教育之。故事後長福、盧信、楊廣達、李烈、黃亮、鍾宇、雷官進、譚逵、楊著昆、古柏荃等,遂聯絡埠中殷商趙錦、古今福、龍文照、許發、劉佛良、余楫、楊年、林業舉等,措資創辦華文學校。其中捐款最巨者,首推長福。是校至辛亥年夏秋間,始宣告開學。是歲四月,盧信歸香港,代聘謝英伯為校長。及民國成立,仍續辦多年,成績卓異。民十七年,改名中山學校,紀念總理創辦功勳。辛亥三月二十九廣州一役之前,檀埠同盟會亦接總理公函,令募款濟急,以乏專員前往督導,故收效甚微。結果,香港革命軍統籌部僅收到該埠捐款港幣三千元,及民三年改組中華革命黨。復奉總理命募捐討袁軍餉,為數不貲,實《自由新報》鼓吹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