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厯代職官表 (四庫全書本)/卷49
欽定厯代職官表 卷四十九 |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四十九
盛京五部等官表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欽定歷代職官表,卷四十九>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欽定歷代職官表,卷四十九>
<史部,職官類,官制之屬,欽定歷代職官表,卷四十九>
盛京五部等官
國朝官制
盛京戶部侍郎一人〈滿洲員額各部官屬並同凡盛京官品秩俱視 京師〉
掌
盛京稅賦之出納及官荘旗地嵗輸之數謹其儲積辨其支給以時稽核而㑹計之嵗終則要其成以聼於在京戶部焉
盛京自
國初設有六部承政㕘政等官順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都燕京悉裁諸舊制官不備設以內大臣等官鎮守戶禮刑工四曹咸屬焉五五年復設禮部十六年復設戶部工部康熈元年復設刑部皆置侍郎及其官屬三十年又設兵部侍郎於是五部之制始備五部舊各設理事官一人康熈六十年省雍正八年設尚書一人以總五部尋罷之
戶部經㑹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糧儲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農田司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堂主事二人銀庫掌闗防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司庫一人庫使八人掌官荘六品官二人筆帖式二十三人內倉正副監督各一人
分掌錢糧倉庫租稅徵收及闗支存貯之政令順治十四年初置戶部滿洲郎中二人員外郎五人主事二人司庫二人筆帖式十有五人康熈二十九年増設員外郎四人筆帖式八人雍正五年増設漢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二人乾隆三年改戶部滿洲員外郎一員為銀庫員外郎八年省漢人員額又省滿洲員外郎四人増設滿洲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初
盛京五部司屬皆以本地人員除授雍正五年
命在京各部掄員往補其本地人員皆撤回以京曹調用
乾隆八年
詔以京員與本地人員參半除用十八年復
諭吏部定議用京員十之七本地人員十之三以歸平
允焉
盛京禮部侍郎一人
掌
盛京祭祀朝㑹燕饗之儀式及園池果蓏畜牧之用咸辨其物而以供時薦焉
禮部左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右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堂主事一人讀祝官八人贊禮郎十有六人筆帖式十人管千丁六品官一人鳯凰城迎送朝鮮官三人助教四人
分掌朝儀祀典職貢教習之事員額俱順治十四年定筆帖式初設十有二人乾隆八年省二人又有牧務總管一人掌牧塲乳牛以錦州副都統兼管其屬有六品翼領一人七品牧長十有七人八品副牧長十有七人牧副三十有四人副牧副三十有四人皆總轄於禮部焉
盛京兵部侍郎一人
掌
盛京武備及郵驛邉防之政
兵部左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二人右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十有二人驛站正副監督各一人驛丞二十九人
分掌駐防驛遞簡稽軍實之事員額俱康熈三十年定惟員外郎初置六人乾隆八年省二人
盛京刑部侍郎一人
掌
盛京旗民之獄訟㑹奉天府共讞之邉外䝉古訟者㑹扎薩克副台吉共讞之秋審則定其爰書以送在京刑部與各直省同
刑部肅紀前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肅紀左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肅紀右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三人肅紀後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堂主事二人〈員外郎內置䝉古二主事內置䝉古二人漢軍一人〉筆帖式三十人〈內䝉古二人漢軍五人〉𧷢罰庫司庫一人庫使一人司獄一人〈內漢人一人〉
分掌訊囚斷獄𧷢罰禁繋之事郎中初置二人康熈二十八年増二人員外郎初置四人康熈二十八年増四人乾隆八年又増䝉古二人省滿洲四人主事初置三人乾隆八年増三人又置堂主事二人筆帖式初置十有五人康熈二十九年増十有四人雍正五年又増五人乾隆三十八年以滿洲筆帖式一缺改為司獄又雍正五年置刑部漢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乾隆八年省
盛京工部侍郎一人
掌
盛京營造工作製器物料及諸色工匠之屬凡黃瓦厰席厰灰厰缸厰炸子厰木炭等壯丁咸司其役籍焉
工部左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二人右司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二人堂主事二人筆帖式十有七人〈內漢軍一人〉銀庫司庫二人庫使八人管千丁四品官一人管理燒造瓦料五品官一人管理匠役六品官一人看守
大政殿六品官二人
分掌營繕製造之事郎中員額順治十四年置員外郎初置六人乾隆八年省二人主事初置四人乾隆八年増二人又雍正五年置工部漢人郎中一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一人亦乾隆八年省又舊置有司匠一人乾隆二十九年省
盛京內務府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佐領各一人驍騎校一人營造司承管催總一人廣儲司承管司庫二人庫使十有六人兼領三旗織造庫催總三人掌儀司承管催總二人筆帖式三人廣寧承管催總一人都虞司承管催總二人筆帖式一人㑹計司承管催總二人筆帖式二人堂主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管理三庫內管領一人筆帖式十有五人三旗內管領一人掌領達一人倉達三人筆帖式三人
掌祗奉
三陵守䕶
宮殿凡營葺掃除之宜四時品物薦獻之禮咸共其事粟榖果蓏鱻薨皮革之著於籍者則辨其數而納之以儲邦用皆佐領率其屬經理之而總其成於奉天將軍焉鑲黃旗正黃旗佐領順治三年置正白旗佐領順治八年置各驍騎校康熈十九年置營造掌儀都虞三司催總初各置一員乾隆二十九年各増一員㑹計司催總初置三員乾隆二十九年省一員廣儲司司庫初置三員後省一員庫使初置十員乾隆九年増六員堂主事內管領等員俱乾隆十九年以來先後増置
奉天府尹滿洲一人丞漢人一人
尹掌
留京治化與其禁令丞掌學校考試以為之貳國初設遼陽府知府順治十四年改建奉天府置尹一人康熈三年増置丞一人乾隆三十年始以
盛京侍郎兼管奉天府尹事務皆由
特簡無常員
奉天府治中漢人一人通判滿洲一人
興京理事通判滿洲一人儒學教授漢人一人經厯司經厯漢人一人司獄司司獄漢人一人
分掌府屬之政令治中通判康熈三年置
興京通判乾隆二十八年置教授經厯初皆屬遼陽府順治十四年改𨽻奉天府旋設訓導一人後省司獄康熈七年置又初設有奉天府推官一人康熈六年省
承徳縣知縣滿洲一人典史漢人一人
職掌品秩與大興宛平二縣同員額俱康熈三年置舊有縣屬巨流河巡檢一人乾隆四十二年省
厯代建置
三代
金履祥通鑑前編成王八年周公分正東都尚書洛誥命公後蔡沈集傳成王留周公治洛謂之後者猶後世留守留後之義
尚書序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鄭康成禮記注君陳周公子〉
杜佑通典成王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曰尹茲東郊葢今河南牧之任亦留守之始
尚書序康王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孔安國傳分別民之居里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䕶畢公代周公為太師為東伯命之代君陳
尚書畢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於豐以成周之衆命畢公保釐東郊
謹案成王營洛邑為東都謂之成周此即後世陪京之制所自始成周在鎬京之東八百里而商民所居又在成周王城之東二十五里稱為下都説者謂尚書所稱東郊即指下都而言故王應麟以下都為保釐大臣所居然殷民宻邇王室風聲所樹式訓非難保釐大臣自當仍在東都王城之中未必即與殷頑錯居於下都之地也至周公君陳畢公相繼分正東都皆以懿戚重臣膺治洛之任非僅後世守臣可比而據尚書尹茲東郊之文則陪京置尹實本於此故仍繋之於篇以著其𦍤雲
秦〈未置〉
漢
後漢書百官志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人漢初都長安皆秩中二千石謂之三輔中興都雒陽更以河南郡為尹以三輔陵廟所在不改其號但減其秩
張衡西京賦封畿千里統以京尹李善注漢書曰內史周官武帝更名京兆尹
謹案後漢以長安為西京與東京對舉則即如今之
盛京其雲統以京尹則原西漢初制而後漢之未易尹名即於此可証
三輔故事光武徙都洛陽太常卿一人別治長安主知祭事
東觀漢記光武中興都洛陽又於南陽置郡張衡南都賦陪京之南居漢之陽薛綜注南都在南陽光武舊里以置都
謹案東漢卜宅洛陽長安南陽雖並有西都南都之名而其制稍殊葢長安為舊京故仍屬司𨽻校尉所部而守臣亦不改尹名尚近後世陪京之制至南陽則守臣但為太守與列郡無異其所謂南都者不過取邑有先君廟之義而已至長安別置太常卿以奉陵廟後漢書百官志不載僅見於三輔故事葢如今
盛京之設禮部以奉
三陵也
三國〈未置〉
晉〈未置〉
宋齊梁陳〈未置〉
謹案曹魏以譙郡許昌長安魏郡與洛陽並號五都而自河南以外其官號並無列郡江左諸朝亦並無別建陪京之制惟晉恵帝幸長安僕射荀藩等與其遣官在洛陽者為留臺號曰東西臺然其時以故都無主承制行事乃一時權宜之制非定製也
北魏
魏書韓顯宗列傳顯宗上書曰春秋之義有宗廟曰都無則謂之邑此不刋之典也況北代宗廟在焉山陵託焉王業所基聖躬所載其為神鄉福地葢亦逺矣今便同之郡國臣竊不安愚謂代京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崇本重舊以光萬葉髙祖善之謹案魏自孝文遷洛以後平城故都即改為列郡故官氏志所載官品令太和初定者有代尹其續定者則但有河南尹而無代尹矣韓顯宗所言雖稱髙祖善之當時實未舉行然考肅宗本紀熈平二年十月詔曰北京根舊帝業所基云云是魏在洛京時平城亦嘗有北京之稱特其官號未備耳
北齊
北齊書孝昭帝本紀天保五年除並省尚書令乾明元帝以長廣王湛錄並省尚書事後主本紀天統三年以並省尚書左僕射婁定逺為尚書左僕射武平三年以並省吏部尚書髙元海為尚書右僕射元景安列傳判並省尚書右僕射源文宗列傳並省尚書隴西辛慤羊烈列傳遷並省比部郎中崔瞻列傳天保初兼併省吏部郎中文苑列傳並省主客郎中盧思道並省三公郎中劉珉並省右民郎髙行恭
隋書百官志後齊尚書省都令史八人
謹案北齊繼魏建都於鄴而晉陽實為創業之地當時倚為根本故特置尚書省以蒞其事隋書百官志雖未備載並省各官職官而以史傳㕘考則有錄尚書事尚書令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各部尚書及諸曹郎官規制畧具明代南京並設六部其源葢本於此至并州刺史雖無尹號而據白建傳稱晉陽國之下都毎年臨幸徵召差科責成州郡本藩寮佐爰及守宰諮承陳請趨走無暇云云則其任亦極為要劇故多以尚書省長官兼領之如長廣王湛以並省錄尚書事領并州刺史是也〈見武成帝本紀〉又王晞傳載晞嘗為并州長史葢晞本孝昭所親信故付以留司之任殆亦如今府丞之職歟
後周
後周書武帝本紀建徳六年相併二總管各置官及六府官宣帝本紀大象元年二月詔起洛陽宮移相州六府於洛陽稱東京六府河陽幽相豫亳青保七總管受東京六府處分
隋書地理志河南郡洛陽有漢已來舊都後周置東京六府魏郡後周曰相州置六府宣政初府移洛太原郡後周置并州六府後置總管廢府隋書高祖本紀周太象二年以世子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冡宰
謹案後周稱洛陽為東京別置六府以總司留務葢即後世陪京六部之比特史失其官制之詳不可復考然觀楊勇以總管兼小冡宰則所設當自小冡宰以下而不及六卿正如今
盛京五部之但設侍郎也至相併二州為北齊舊都故亦各置六府以鎮之然不立都名視東京又為少異雲
隋
隋書煬帝本紀仁夀四年十一月帝幸洛陽詔曰我有隋之始便欲創茲懐雒因機順動今也其時但成周墟塉弗堪葺宇今可於伊洛營建東京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大業元年三月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實之五年正月改東京為東都
通典河南尹隋初為洛州刺史復為河南內史大業初為荊河州刺史又為河南太守尋為河南尹與京兆同
唐六典隋文帝罷郡以州統縣改別駕治中為長史司馬帝罷州置郡罷長史司馬置賛治後改為丞又置通守以貳太守京兆河南等為內史○漢京兆尹統長安令後漢河南尹統雒陽令魏晉以後皆因之隋初兩京置四縣〈京兆下大興長安河南下河南洛陽〉増秩為正五品丞尉悉用他郡之人
隋書百官志河南尹正三品罷長史司馬置賛務〈即賛治唐人避諱改之〉一人以貳之從四品次置東西曹掾從五品主簿司功倉戶兵法士曹等書佐改行㕘軍為行書佐河南洛陽縣令並増為正五品其後諸郡各加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河南則謂之內史又改縣尉為縣正尋改正為戶曹法曹分司河南洛陽則加置功曹而為三司司各二人
謹案隋既於洛陽置東都又改太守為河南尹於是規制始全同京兆然並未別置尚書省葢在京百司行幸則從故東京別無専署觀帝自東京幸江都以越王侗光祿大夫段達太府卿元文都檢校民部尚書韋津等總留後事足知陪京衆務皆出一時簡任未嘗設有省僚也又齊王暕𫝊暕於大業初為豫州牧明年轉雍州牧尋徙河南尹是東都初昉西都置牧以主府事其後罷州置郡改雍州牧為京兆尹故豫州牧亦並改為河南尹耳
唐
舊唐書憲宗本紀元和六年十月以戶部尚書韓皋為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穆宗本紀長慶二年二月以河東節度使司空平章事裴度守司徒充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七月以前義武節度使陳楚為東都留守判尚書省事敬宗本紀寳厯二年八月以太常卿崔從檢校吏部尚書判東都尚書省事兼御史大夫東都留守文宗本紀大中十一年六月以特進檢校司空杜悰判東都尚書省兼御史大夫充東都留守
新唐書職官志御史臺東都留臺有中丞一人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監察御史三人元和後不置中丞以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主留臺務而三院御史亦不常備
陸游老學菴筆記唐人本謂御史在長安者為西臺言其雄劇以別分司東都事見劇談錄
唐六典兩京郊社署令各一人丞一人門僕八人齋郎一百一十人掌祠祀祈禱之禮武庫令兩京各一人丞一人監事一人掌蔵天下之兵仗兩京諸市署令各一人丞各一人掌百族交易之事北都軍器監監一人〈開元初令少府監置十六年移向北都〉少監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錄事一人掌繕造弓弩之屬以時納於武庫
謹案唐六典稱東都百僚廨署皆如京城之制而官不備設據舊唐書所載則常以留守兼判東都尚書省事葢留司衆務不可無所統屬故特畀以綜理之任而別無寮屬則其閒簡可知惟分司御史臺以有稽察之責故中丞以下獨設有定額觀元禎𫝊有禎為東臺監察御史攝河南尹房式於臺擅令停務一事則為是官者尚能自舉其職然其後亦不全設若兩京並置之郊社署令武庫令諸市署令等官則仍統於在京之太常衛尉太常諸寺並不別置長官也至史𫝊所載分司之官在東都者如李固言杜悰以太子太傅李聴以太子太保崔珙以太子少師李徳裕裴休夏侯孜以太子少保李紳李珏以太子賓客田融以檢校刑部尚書韋貫之以太子詹事崔羣以祕書監盧行術王式以王傅李佐以王府長史王彥威以衛尉卿舒元輿以著作郎此類甚多然皆不過冗員散秩葢本以罪廢黜及老病退閑之人或有田宅在東都者因假虛銜以示優禮如宋世祠祿之比其實並無官曹職事如嚴挺之請就醫京師以員外詹事詔歸東都葢即其例與明代之南京官又不相同矣
通典顯慶二年置東都改刺史為長史而洛州本置牧一人以親王為之多以長史理人開元元年改洛州為河南府改長史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京兆諸曹書佐亦如之開元以後増置太原府為北京官屬制置悉同兩京
舊唐書職官志河南太原府牧各一員尹各一員少尹各二員司錄㕘軍二人錄事四人功曹戶兵法士等六曹㕘軍事各二人㕘軍事六人執刀十五人典獄十一人問事十二人白直二十四人經學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醫藥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二十人河南洛陽太原晉陽謂之京縣令各一人丞二人主簿二人錄事二人佐二人史四人尉六人司功〈佐三人史六人〉司倉〈佐四人史八人〉司戶〈佐五人史十人〉司兵〈佐三人史六人〉司法〈佐五人史十人〉司士〈佐四人史八人〉典獄十四人問事八人白直十八人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五十人
謹案唐自開元以前車駕嵗幸東都百司皆從唐書張嘉貞𫝊載嘉貞為中書令帝數幸東都洛陽主簿王鈞為嘉貞繕第足知供億浩繁故河南尹稱為劇任中葉以後東幸之禮久廢河南尹乃與列郡刺史無異張延賞𫝊載大厯初延賞除河南尹輕徭賦䟽河渠流庸歸附鄭珣瑜𫝊亦載珣瑜為河南尹賤歛貴發以便民時方伐蔡河南主餽餉百姓不知僦運勞是其職固全主民事而兵柄則別屬之東都留守故河南尹當如今之奉天府而留守則近於今之奉天將軍矣〈説別詳奉天將軍篇〉至唐代又以扶風為鳯翔府蜀郡為成都府蒲州為河中府荊州為江陵府漢中為興元府華州為興徳府陝州為興唐府各置尹少尹等官葢以其曽經駐蹕及形勢扼要之地故特重其任與陪京之制不同今但附見於此
趙璘因話錄王并州璠自河南尹拜右丞相除目纔到少尹侯繼有宴以書邀之王判書後雲新命雖聞舊銜尚在遽為招命堪入笑林洛中以為話柄故事少尹與大尹遊宴禮隔雖除官亦須𠉀正敇也
五季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都以宣武節度副使皇子友文為開封尹開封浚儀為赤縣
謹案唐自昭宗遷洛梁太祖以宣武節度遂移唐祚因建汴州為東都而凡郊天享廟必就洛陽行事是當時仍以洛陽為都城汴州特陪京之比後唐滅梁開封已降為州至晉天福三年復升汴州為東京其洛京改為西京於是始自洛定遷於汴而洛陽乃為陪京矣五季規模草畧時代亦極短促本不足為典則今姑並著於表以附見其一時之制雲爾
舊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元年以魏博節度判官王正言為禮部尚書行興唐尹以河東軍城都虞侯孟知祥為太原尹充西京副留守以澤潞節度判官任圜為工部尚書兼真定尹充北京副留守李承勲列𫝊累遷至太原少尹盧程列傳任圜為興唐少尹
謹案冊府元龜載長興三年中書省奏稱本朝都長安以京兆府為上今都洛陽請以河南府為上其五府舊以鳯翔府為首河中成都江陵興元為次中興初升魏博為興唐府鎮州為真定府皆是建業興王之地宜升在五府之上合為七府是後唐以洛陽為京都太原魏博以荘宗創業之地真定以控制北升為西京東京北京而鳯翔等各建府名亦俱仍唐舊其尹及少尹皆以守臣兼之今並著其崖畧於此然任圜未嘗為興唐少尹其為少尹者乃圜弟團〈資治通鑑載盧程笞興唐吏事作任為少尹〉此則薛史之誤而歐史亦仍之者也
舊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六年七月以前鄴都留守廣晉尹髙行周為河南尹西都留守
舊五代史職官志梁開平元年四月始置建昌院以博王友文判院事以太祖在藩時四鎮所管兵車賦稅諸色課利按舊簿籍而主之五月中書門下奏請以判建昌院事為建昌宮使仍以東京太祖潛龍舊宅為宮二年二月以侍中〈原本有闕文據五代㑹要以侍中韓建判建昌宮使〉判建昌宮事十月以尚書兵部侍郎李皎為建昌宮副使三年九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薛貽矩兼延資庫使判建昌宮四年十二月以李振為建昌宮副使乾化二年五月以門下侍郎平章事於兢兼延資庫使判建昌宮事六月廢建昌宮
謹案梁以四鎮賦稅課利舊籍別置建昌宮使以領之正如今
盛京內務府之比而宮使以外又命宰臣判其事則亦如今奉天將軍兼管內務府事也其官専司帑蔵已別系之戶部三庫表內今仍互見於此篇
宋
柯維騏宋史新編職官志河南府為西京應天府為南京設官畧與開封府同牧尹少尹不常除〈牧從二品尹從三品少尹從六品〉闕則置知府事一人通判一人判官推官各一人其屬有司錄戶曹法曹士曹㕘軍士曹或䕃敘起家不常置助教有特恩而授者不釐務使院牙職左右軍巡悉同開封〈開封府有左右軍巡使判官各二人左右廂公事幹當官四人〉
盧多遜幸西京詔定鼎洛邑我之西都燔柴泰壇國之大事況削平江表底定南方惟率土之混同自上天之鑒祐內慙涼徳感是洪休得不罄以恭䖍申其告謝睠惟京而西顧兆陽位於南郊豆籩陳有楚之儀黍稷奉惟馨之薦朕令暫幸西京取四月內選日有事於圜丘宜令有司各揚其職禮容儀衛典故在焉
謹案西京有圜丘則宋時西南北三京特以西京為重故幸西京詔擬諸定鼎洛邑西京屬官有左蔵庫使葢常有大事於西京故供用悉取諸左蔵同於內省也
老學菴筆記本朝都汴謂洛陽為西京亦置御史臺至為散地以其在西京號西臺名同而實異也宋史職官志政和三年資政殿大學士鄧洵武言河南應天大名府號陪京乞依開封制正尹少之名從之〈慶厯二年升大名府為北京〉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慶厯中北邉求闗南地丞相呂文靖公召彭年計之〈太子中舍於燾字彭年夀光人〉彭年雲宜治西北行宮若將親征者以壓其謀乃以大名府為北都
李元綱厚徳錄張文節公知白初㕘知政事為王欽若所排知南京○呉節使元扆知河南值河溢督工壅塞民無墊溺
江休復隣幾雜志大名府學進士劉建侯與妻同殺人程琳尚書知府日殺之
謹案宋河南府應天府設官畧與開封府同史稱牧尹少尹不常除闕則置知府事一人厚徳錄及隣幾雜志所稱知河南知南京知大名府葢即職官志所云尹不常除者也
馬端臨文獻通考宋制天子親征則命親王或大臣總留守事其西南北京留守各一人以知府事兼之
宋史新編職官志三京赤縣令正八品主簿尉俱正九品
謹案宋太祖以歸徳節度使受禪故建宋州為南京而洛陽以唐舊都大名以控制契丹建為西北二京然牧尹皆不正除常以他官知府事亦時以重臣作鎮如文彥博以太尉判河南府是也至其他規制皆與列郡無異南渡以後武林建業並建行宮武林視汴都建業視三都故建康知府亦帶有行宮留守之號然俱權時措置僅有虛名其規模益無足道矣
歐陽修王武恭公神道碑男次曰咸融西京左蔵庫使
王安石馬正惠公神道碑改西京作坊副使遷西京作坊使
謹案宋史職官志有西京作坊東西染院使西京作坊東西染院禮賓副使使為大夫副使為郎與西京左蔵庫使副使並設南北京不見此職葢其規制視洛陽為稍殺矣
遼
遼史百官志遼有五京上京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餘四京隨宜設官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邉防官南京中京多財賦官○東京內省司東京大內不置官嬪惟以內省司副判官守之○五京諸使職名東京戶部使司中京度支使司南京三司使司南京轉運使司西京計司○五京留守司兼府尹職名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某京副留守知某京留守事某府少尹同知某京留守事同僉某京留守事某京留守判官某京留守推官○五京學職名道宗清寧五年始設學養士置博士助教各一員上京學東京學中京學南京學亦曰南京太學太宗置聖宗統和十三年賜水磑荘一區西京學○中京文思院中京文思使馬人望父佺為中京文思使○中京大內都部署司中京大內都部署中京大內副部署○南京宣徽院南京宣徽使知南京宣徽院使事知南京宣徽院事南京宣徽副使同知南京宣徽院事○南京栗園司典南京栗園
王圻續文獻通考遼有五京聖宗時設東京中京南京宰相府各有左右相左右平章政事
謹案遼以上京為皇都其中東西南四京皆當同陪京之制而聖宗以後三京皆置宰相府以總其省事則亦如今
盛京設五部之比特其官職較崇耳至其他約畧相近者如東京戶部使中京度支使西京計司皆當如今
盛京戶部之職中京文思使當如今
盛京工部之職東京內省使中京大內都部署司南京宣徽院南京栗園司當如今
盛京內務府之職而府尹之以留守兼領則又沿唐之舊制也
金
金史百官志諸京留守司留守一員正三品帶本府尹同知留守事一員正四品帶同知本府尹副留守一員從四品帶本府少尹留守判官一員從五品掌紀綱總府衆務推官一員從六品掌同府判分判刑案之事上京兼管林木事司獄一員正八品知法女直漢人各一員南京漢人二員○諸縣令一員從七品丞一員正九品主簿一員正九品尉一員正九品在諸京倚郭者曰京縣自京縣而下以萬戶以上為上三千戶以上為中不滿三千為下○上京提舉皇城司提舉一員從六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南京提舉京城所提舉一員正七品同提舉一員從七品掌本京城壁及繕修等事不常置上京同此管勾一員正八品掌佐修治受給官一員掌收支之事壕寨官一員掌監督修造○東京宮苑使一員西京北京同○東京西京御容殿閤門各二員掌享祀禮數鋪陳祭器○東京萬寧宮小都監一員
謹案金都燕為中京而以㑹寧為上京遼陽為東京大同為西京大定為北京汴梁為南京其守臣皆以留守兼府尹之事然考之金史列傳有稱㑹寧尹者有稱㑹寧少尹者有稱同知㑹寧府事者有稱同知㑹寧府尹者皆不帶留守職銜疑或兼或否亦無一定又有稱判東京留守者則亦官尊特異其文不為常制葢如今以
盛京侍郎兼奉天府尹也至上京為太祖創業之地宗室國戚多在焉世宗時又屢徙諸明安穆昆以實上京其任最為䌓劇當必尚有官司以治之而史所載惟大定二十五年以㑹寧府官一人兼大宗正丞以治宗室之政此外別無可考見觀世宗本紀又有東京麴院都監一職而百官志亦不之及知其所漏闕者良多矣又諸京各官內如皇城司提舉京城所掌繕修之事當如今
盛京工部宮苑使御容殿閤門萬寧宮小都監掌宮殿苑囿之事當如今
盛京內務府而諸京縣令品秩獨不得比於大興宛平則其制度亦較為從減矣
元
元史百官志上都留守司品秩職掌如大都留守司而兼治民事車駕還大都則領上都諸倉庫之事留守六員正二品同知二員正三品副留守二員正四品判官二員正五品經厯二員都事四員照磨兼管勾一員令史四十四人譯史六人回回令史三人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一十二人國初置開平府中統四年改上都路總管府至元三年又給留守司印十九年併為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府其屬修內司秩從五品掌營修內府之事大使一員副使三員直長三員祗應司秩從五品掌裝鑾油染裱褙之事大使一員副使二員直長三員器物局秩從五品掌造鐵器內府營造釘線之事大使一員副使一員直長二員儀鑾局秩正五品大使二員副使三員直長二員至大四年罷典設署改置為局兵馬司秩正四品指揮使三員副指揮使二員知事一員提控案牘一員警巡院秩正六品達嚕噶齊〈解見戶部篇〉一員警巡使一員副使二員判官二員開平縣秩正六品達嚕噶齊一員尹一員丞一員主簿一員尉一員典史一員八作司品秩職事悉與大都左右八作司同達嚕噶齊一員提領大使副使各一員餼廩司掌諸王駙馬使客飲食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於哈刺和林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宗遷都大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徳十一年改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治和寧路統有北邉等處〈每省丞相一員平章二員右丞一員左丞一員參知政事二員嶺北減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二員都事二員檢校照磨管勾各一員理問二員〉
元史地理志和寧路始名和林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諸郡建都於此前後五朝都焉世祖遷都大興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徳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置和林總管府皇慶元年改和林路為和寧路
謹案元世祖始相宅於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岡建開平府後以闕廷所在加號上都嵗一臨幸率以為常當時在京諸司從行者皆於上都別建官舍謂之上都分署其規制與大都無異惟上都留守司為守土之官史稱其職掌與大都留守司同考大都留守司所掌為守衛宮闕都城調度本路供億諸務兼理營繕內府諸邸都宮原廟尚方車服殿廡供帳內苑花木及行幸湯沐宴遊之所門禁闗鑰啟閉之事而上都留守司以兼本路總管又治民事故所屬如兵馬司警巡院開平縣皆彈壓京輦之事修內司祗應司器物局儀鑾局皆供奉內廷之事實兼有今府尹及內務府之職而八作司掌營造又如今
盛京工部之事餼廩司掌供給朝貢人使則如今盛京禮部之事葢其職務繁劇故無所不統也至和林為元太祖創業舊邦最稱重地元史明宗紀載至順元年監察御史言嶺北行省控制一方廣輪萬里為太祖肇基之地國家根本繋焉者是也雖後代不立都名而特設行中書省以總其事亦即今
盛京五部之比故並附著於表又考馬祖常有上都學宮詩而百官志不見開平建學之制案元制各路皆有儒學教授學正學錄等員統於總管府上都留守司實兼總管府事則開平學官亦當屬於留守矣
明
明史職官志南京宗人府〈經厯司經厯一人〉吏部尚書一人右侍郎一人〈司務一人文選考功驗封稽勲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主事一人〉凡南京官六年考察考功掌之不由北吏部戶部尚書一人右侍郎一人〈司務一人照磨一人十三司郎中十三人員外郎九人主事十七人所轄寳鈔提舉司提舉一人廣儲庫承運庫𧷢罰庫甲乙丙丁戊五字庫寳鈔廣惠庫軍儲倉各大使一人長安門倉東安門倉西安門倉北安門倉各副使一人龍江鹽倉檢校批驗所各大使一人〉總督糧儲一人〈以戶部右侍郎加都御史銜領之〉禮部尚書一人右侍郎一人〈司務一人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各郎中一人儀制祠祭二司各主事轄鑄印局副使〉一〈人所人〉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一人右侍郎一人〈司務一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司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主事五人所轄典牧所提領一人㑹同館大勝闗各大使一人〉成化二十三年始専以本部尚書㕘賛機務同內外守備官操練軍馬撫䘏人民禁戢盜賊振舉庶務故其職視五部為特重雲刑部尚書一人右侍郎一人〈司務照磨各一人十三司郎中十三人員外郎五人主事十四人〉分掌南京諸司及公侯伯五府京衛所刑名之事工部尚書一人右侍郎一人〈司務一人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司郎中四人員外郎二人主事八人所轄營繕所所正所副所丞各一人龍江清江二提舉司各提舉一人文思院寳源局軍器局織造所龍江抽分竹木局瓦屑壩抽分竹木局各大使一人〉都察院右都御史一人右副都御史一人右僉都御史一人〈司務經厯都事照磨各一人司獄二人〉浙江等九道各御史二人福建等四道各御史三人〈嘉靖後不全設恆以一人兼數道〉凡刷卷巡倉巡城巡江屯田印馬巡視糧儲監收糧斛閘軍士管理京營比驗軍器皆敘而差之清軍則偕兵部兵科覈後湖黃冊則偕戶部戶科提督操江一人〈以副僉都御史為之領上下江防之事〉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右通政一人右㕘議一人〈掌收呈狀付刑部審理經厯一人〉大理寺卿一人右寺丞一人〈司務一人左右寺丞各一人左右評事各一人〉詹事府〈主簿一人〉翰林院學士一人〈不常置以翰林坊局官署職孔目一人〉國子監祭酒一人司業一人〈監丞一人典簿一人博士三人助教六人學正五人學錄二人典籍一人掌饌一人〉太常寺卿一人少卿一人〈典簿一人博士一人協律郎三人賛禮郎七人司樂二人各祠祭署合奉祀八人祀丞七人〉光祿寺卿一人少卿一人〈典簿一人大官珍饈良醖掌醢四署各署正一人署丞一人〉太僕寺卿一人少卿二人〈寺丞二人主簿一人〉鴻臚寺卿一人〈主簿一人司儀司賓二署各署丞一人鳴賛四人序班九人〉尚寳司卿一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六人又戶科給事中一人管理後湖黃冊行人司左司副一人欽天監監正一人監副一人〈主簿一人五官正人五官監𠉀〉一〈人五官靈臺郎二人五官司書一人〉太醫院院判一人〈吏目一人恵民藥局生藥庫各大使一人〉五城兵馬司〈指揮各一人副指揮各三人吏目各一人〉○應天府府尹一人府丞一人治中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經厯知事照磨檢校各一人儒學教授一人訓導六人所轄上元江寧二縣各知縣一人縣丞一人主簿一人典史一人司獄一人織染局大使一人左右副使各一人都稅司宣課司四稅課局二各大使一人副使或一人或二人龍江遞運所大使副使各一人批驗所大使一人河泊所官一人龍江闗石灰山闗各大使一人副使四人○南京官自永樂四年成祖往北京置行部尚書備行在九卿印以從是時皇太子監國大小庶務悉以委之惟封爵大辟除罪三品以上文武職則六科都給事中以聞政本故在南也十八年官屬悉移而北南京六部所存惟禮刑工三部各一侍郎在南之官加南京字於職銜上仁宗時補設官屬除南京字正統六年定製復如永樂時
謹案周公營洛本在王畿後漢京兆南陽始有陪京之號而設官置吏仍與列郡無異後周洛京與相併二州同設六府亦不過行臺尚書省之比唐代始於東都立尚書省御史臺及分司各官漸開冗濫之端然猶未備建六官徧置省寺也明自永樂遷都南京官吏已從減省其後仁宗復以北京為行在南京各部寺因悉補設如初迨正統既定都北京南京官僚仍舊並置而實無職業可任於是投閑置散者則一切屏之於南京其為是官者亦率以養髙自放不復事事其間如吏部都察院尚有考察之責則又藉以行其私意遇有一事則紛紜論列與北京部院互相攻撃羣肆把持徒受冗官之𡚁於實政毫無禆益
國家以
盛京為肇基重地式循舊典備列班聨
聖聖相承以時損益五部侍郎靖共厥職各有専司曹郎則中外並用以釐衆務仍總其成於在京各部奉天尹丞以下分猷布化庶績咸熈冗曠悉除官常倍飭
陪京制度斟酌得宜實前代所莫及也
欽定厯代職官表卷四十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 1644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657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773年 (提及)
- 1764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54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777年 (提及)
- 517年 (提及)
- 572年 (提及)
- 577年 (提及)
- 579年 (提及)
- 605年 (提及)
- 822年 (提及)
- 857年 (提及)
- 657年 (提及)
- 713年 (提及)
- 907年 (提及)
- 923年 (提及)
- 912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059年 (提及)
- 995年 (提及)
- 1185年 (提及)
- 1263年 (提及)
- 1311年 (提及)
- 1260年 (提及)
- 1307年 (提及)
- 1312年 (提及)
- 1220年 (提及)
- 1330年 (提及)
- 1487年 (提及)
- 1406年 (提及)
- 1441年 (提及)
- PD-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