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06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六十六卷 |
第六十六卷目錄
釋教部總論二
齊竟陵王集〈淨住子淨行法門 皇覺辨德門一 開物歸信門二 滌除三業
門三 修理六根門四 生老病死門五 剋責身心門六 檢覆三業門七 訶詰四大門
八 出家順善門九 在家從惡門十 沈冥地獄門十一 出家懷道門十二 在家懷善
門十三 三界內苦門十四 出三界外樂門十五 斷絕疑惑門十六 十種慚愧門十七
極大慚愧門十八 善友勸獎門十九 戒法攝生門二十 自慶畢故止新門二十一
大忍惡對門二十二 緣境無礙門二十三 一志努力門二十四 禮舍利寶塔門二十五
敬重正法門二十六 奉養僧田門二十七 勸請增進門二十八 隨喜萬善門二十九
迴向佛道門三十 發願莊嚴門三十一〉
神異典第六十六卷
釋教部總論二
[編輯]齊竟陵王集
[編輯]淨住子淨行法門
[編輯]《遺教經》云:「波羅提木叉是汝大師,若住於世,無異我 也。」又云:「波羅提木叉住則我法住,波羅提木叉滅則 我法滅。」是故眾僧於望海再說禁戒,謂之布薩。外國 雲布薩,此雲淨住,亦名長養,亦名增進,所謂淨住身 口意身絜意,如戒而住,故曰淨住。子者,紹繼為義,以 沙門淨身口七支,不起諸惡,長養增進菩提善根,如 是修習,成佛無差,則能紹續三世佛種,是佛之子,故 雲「淨住子。」
皇覺辨德門一
[編輯]「九十六種道,而佛道為最上勝者,非無其義。夫立名 所以表德,非德無以顯名。有名未必具德,有德名非 虛唱。」是知名有真假,德有虛實。豈可道俗混同,竊名 假實,而不辨析者乎?今睹殊教異軌,分衢舛跡,未嘗 不有其名而闕其德,不無其稱而求其用。是知有名 無德者,外道也;有德無名者,佛道也。譬若濟海託舟, 踐途寄足。故《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 場,能辯事故。」如是四弘六度,俱稱道場。藉如此之勝 因,獲若斯之妙果。所以解脫去其累,般若窮其照;相 好表其容,法身顯其德。語其至仁,則三念齊想;言其 自在,則無畏獨步;談其累功,則十力為用;仰其妙極, 則不共之法。神通方便,無量法門,洞達三世,了照萬 有,卓然明顯,英聖超群,故號如來,十號具足,既自覺 於生死昏夜,又復起於未覺悟者,斯可謂有其名,德 無不包,具其美,德無不備。故知形端則影直,聲調則 響和。未見貌醜鑒鏡有悅目之華;體矬照水發溢群 之觀。《書》云:「不登山無以知天之高,不測水無以知地 之厚也。」凡如斯之異學,皆漏於佛之大道矣。故經云: 「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世間者有 名無義,出世者有名有義。故《六師結誓經》問佛名德。 佛答云:「最正覺自得,不染一切法,一切智無畏,自然 無師保,至獨無等倫,自獲於正道,如來天人尊,一切 智無畏。」今各既知至德有歸,邪正異趣,善惡分逕,凡 聖路隔,幸得信因果,悟非常,順智流入正道。諸聖並 能悼川上之不追,悟交臂之潛往,病生滅之無窮,慕 我淨之恆樂。凡我咸已仰風餐化,割愛辭榮,豈得不 懍然增到,形命相競者乎。故當清和其性,哀愍有形, 等心存濟,以法惠施,不犯不取,有求不逆,常志大乘, 內外相副。是名「具足清淨度門。」
開物歸信門二
[編輯]如來愍念眾生,愛同一子,何嘗不以善權方便,弘濟 益之津乎?所以垂形丈六,表現靈儀,隨方應感,法身 匪一。及其金容託體,相好莊嚴,顯發眾生,欣樂瞻睹。 「行則大千震動,眾魔懾伏;住則洞達諸定,外道歸化; 坐則演示方等,釋梵諮仰;臥則開一實道,三乘稟德。 言則三塗靜苦,笑則四生受樂。聞聲者證道,見形者 解脫。」當此之時,豈不盛哉!今者雖稟精靈,昏惑障重。 進不睹分衛國城,退不聞八音辯說,將由罪業深厚, 煩惱固牢。非唯恐不見前佛後佛,來聖近賢。深憂惡 道無由可絕。發如此意,實有切情之悲;運如是想,不 覺痛心之苦。豈容順默使流,宴安苦海,沉淪沸火,而 不自拔者乎。當須慷慨凜厲,挫情折「意,生增上心,懺 悔滅罪,去諸塵累,乃可歸信。自不堅強其志,忘身捨 命,捍勞忍苦,銜悲惻愴者,將恐煩惱熾火無由而滅, 無明重闇,開了未期。譬如牢獄重囚,具嬰眾苦,抱長 枷,牢大械,帶金鉗,負鐵鎖,捶撲其軀,膿瘡穢爛,周遍 形骸,臭惡纏帀。而欲以此狀求見國主貴臣,雖復一 心無怠,懇誠嘉到,恐升高殿,踐王筵,亦無由而果。假 令愍念,欲睹為難。何以故?以其具諸罪惡,不離苦具 故。若去枷脫鎖,洗垢嚴服,王不我礙,自然而現。今欲歸信,亦復如斯。將見如來相好光明者,先當淨身口 意,洗除心垢,六塵愛染,永滅不起,十惡重障,淨盡無 餘。業累既除,表裏俱淨,方可運明想於迦維,標清心 於寶」剎,去諸塵勞,人歸信門,必然仰睹法身無礙。如 囚脫枷鎖,自然見於王,「我今除煩惱,亦必睹諸佛。」若 不如是,雖復慇懃倍切,直恐障礙難通,豈可不五體 投地,如泰山崩?一心歸信,無復疑想?奉為至尊皇太 子,七廟聖靈、龍神八部,一切劇苦眾生,敬禮十方一 切三世諸佛,求哀懺悔。既悔之後,常行柔軟「調和心、 堪愛心、不放逸心、寂滅心、真正心、不雜心、無貪恡心、 勝心、大心、慈悲安樂心、善歡喜心、度一切心、守護眾 生心、無我所心、如來心,發如是等廣勝妙心,專求多 聞修離欲定」,奉戒清淨念報恩德,常懷悅豫不捨眾 生。
滌除三業門三
[編輯]身、口、意三禍患之首。故《經》云:「有身則苦生,無身則苦 滅。」既知其患苦,則應挫而滅之。滅苦之要,莫過懺悔。 懺悔之法,先當潔其心,淨其慮,端其形,整其貌,恭其 身,肅其容。內懷慚愧,鄙恥外發。《書》云:「禮無不敬,敖不 可長。」又曰:「過而能改,是謂無過。」《經》云:「於一切眾生,敬 之如親想。」各自省其過,然後懺悔。眾等從無始世界 「以來至於此生,由於身意造諸苦業,並緣愚痴,多違 至教,遂乃憍慢懈怠,形用不恭,眠坐放逸,行動輕傲。 或入出僧坊登上堂殿,禮拜旋遶形不卑恭;或於父 母師長上中下座善友知識前,服用不端,動止乖法, 非禮而觀,用違體製。或盜三寶財及親屬物,一切他 有抄掠強奪,欺誑增減非分相陵;或」淫佚恣縱,非時 非處,罔隔禽獸,不避親族,或造五逆,水火焚澆,攻略 坑陷,加毒無罪。或「劓,刖刵考掠、斫射傷毀,斬截、殘 害、剝裂、屠割、炮燒、煮炙燖瀹,諸如此罪,或為淫慾,或 為財利,或為慳貪,或為癡我,無慚賢愚,不愧聖達,今 思此過,若影隨形,怖懼慚愧,悲惻懺悔痛苦,懺悔已 有相加害者,從今已去,為真善友,生生相向,以法示 誨,願十方佛,特加攝念,悔身業障,永更不造。」次懺口 業,此是患苦之門,禍累之始。《書》曰:「一言可以興邦,一 言可以喪國。」又曰:「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一發,榮辱 之主。《經》云:「不得離間惡口,妄言綺語,諂曲華詞,構扇 狡亂。」故知有言之患,招報實重。廣如《自愛經》彰斯業 相。又如經云:失命因緣,尚不妄語,何況戲笑,搆扇是 非。常以直心懺悔口業,次懺意業。意為身口之本,罪 福之門。《書》云:「檢七情,務九思,思無邪,動必正。」七情者, 喜、怒、憂、懼、愛、惡、欲者也。九思者,視思明,聽思聰,色思 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利思義。 此皆所以洗除胸懷,去邪務正。經云:「不得貪欲、瞋恚、 愚癡邪見。」故知萬惡川流,事由心造。何以知其然?若 瞥緣心起,故口發惡言,言由意顯,便行重罪。今欲緘 其言而正其身者,未若先挫其心,而次折其意。故《經》 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既心會於道,身過不遏而止; 意順於理,口失不防而滅。然身口業麤,易可抑絕;意 造細微,難可壑盡。廣如諸經,說其相狀。
修理六根門四
[編輯]經云:「罪無定相,隨因緣造。」既是因緣而生,今亦隨因 緣而滅。前已懺其重惡,則三業俱明。又欲莊嚴容體, 則須六根清淨。固知心之驅役諸識,亦猶君之總策 諸臣。故《書》云:「君人者懍乎,如朽索之御六馬。」言其畏 敬御物,不及於亡。驗之此事,曉然俱了。但以萬境森 然,感發內外,更相因倚,搆接心識。故《經》云:「心王若正, 則六臣不邪。須各慚愧,制馭根識。」如《法句經·心意品》 說:昔有道人,河邊學道,但念六塵,曾無寧息。龜從河 出水,狗將噉龜。龜縮頭尾四腳,藏於甲中,不能得便。 狗去復出,便得入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龜,放恣六情, 不知死至。輪轉五道,皆由意根,故須聰明。六根罪業, 我從無始已來,眼根因緣,隨逐諸色,「見勝美之事不 能修學,見不善之業隨順履行。獲此雙眼其淨甚少, 惟見無慚無恥之色,不見賢聖神通方便作用之色。 雖有雙目與盲不異,是大可恥一也!我從無始已來 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說正善信忠勸矣,不能修學 反生憤結,聞邪惡事歡然順行,緣此因故,唯聞一切 不善音聲,不聞清淨正法之聲。十方諸佛常說妙法。 我今不聞,生聾不異。是大可恥二也。我從無始已來, 鼻根因緣,若聞正教戒德妙香,初不樂聞,反生妨礙, 聞諸惡欲邪媚之香,深心耽著,由此業故墮大地獄, 生在邊地,不聞賢聖五分之香,不聞三乘四攝等香, 使我輪迴常與善隔。是大可恥三也。我從無始已來, 舌根因緣造過特多,貪著厚味不淨說法,致此罪緣 常淪生死,是大可恥四也。我從無始已來,身根因緣 多造眾罪,自重輕他增長痴愛,由此業故得下賤報, 於佛勝緣無由攀附,是大可恥五也。我從無始已來, 意根因緣備造眾惡,至人經教拔苦出要,心不希行 更生違拒,乃學異論,規圖罪種致無正信」,求名求利。
增長我見。乖僻尢重。臨死之時方悔虛過。此大可恥六也。生老病死門五
[編輯]尋。夫遠劫已來,三業所纏,六根所惑,染愛潤業,沈沒 迄今。生老病死,實為大苦。故經云:「一身死壞,復受一 身。生死無數,盡天下草木,斬以為籌」,計吾故身,不能 數矣。所以達人興厭,高升界繫之表;愚夫貪生,恆淪 死生之獄。故須識過,可得長辭。如《胞胎經》云:「眾生受 胎,冥冥漠漠,狀若浮塵。在胎十月,四十二變。識微苦 毒,楚痛難忍,臭處迫迮劇於牢獄,饑渴寒熱,過於餓 鬼,母飽急塞,母饑悶絕,食冷如冰,食熱如火,飲多如 漂大海,行急如墮險谷,坐久如土鎮笮,立久如懸廁 屋,下熏上壓,無時大苦,及將欲生,倍復艱難,如赤身 受刃,叫聲震烈,雖具此苦,復多不全。若一日百日,一 月十月,或在胞胎墮落,或出生母子」喪命。當思此生 實是大苦。次思老苦。《經》云:「年耆相熟,形變色衰,坐起 苦極餘命無幾。」《涅槃經》云:「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 既盡光炷非久。」人亦如是,唯賴壯膏。壯膏既盡,衰老 之炷何得久住?又如折軸,無所復用,如遭霜花人不 欲視。又《經》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 樂?」當思此老復為大苦。次思病苦,皆由風寒冷熱,食 飲不節,四時變改,則水石乖戾。況此假合之體,危脆 之形,望免四大不虧,百一無惱,豈可得也。及至苦患 切身,心煩愁塞,求生不差,求死不絕,痛楚百端,窮憂 自結。屎尿臭處,妻子為之改容;形體不攝,傍人為之 變色。況單身寄病,誰肯提攜。故《經》云:「慈父孝子,至病 死時」,不能相救。此至言也,實為大苦。次思《死苦。經》云: 死者,盡也。氣絕神逝,形體蕭索,人物一統,無生不終。 又經云:「去處懸遠,而無伴侶,無所破壞,見者愁毒等。」 《經》又云:「獨生獨死,身自當之,幽冥幽冥,會見無期。」是 以聖人以身為患,豈復以死更受生乎?往來無道,勞 我精神,誓斷貪源,絕其生本。是故死苦,實「由此身」,如 來出家,立言此意。
剋責身心門六
[編輯]身為苦,本自所造集,於生死中,復增惡業,不能改悔, 隨順佛語,是故特須深自剋責。《經》云:「見人之過,口不 得言,己身有惡,則應發露。」《書》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 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又云:「君子顯其過。」《經》云:「讚 人之善,不言己美。」《書》云:「君子揚人之美,不伐其善。」《書》 云:「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書》云:「己所不欲,勿施於 人。」今以經書交映,內外之教,其本均同,正是音殊名 異。若使理乖義越者,則不容有此同致。所以稱內外 者,本非行分,但以心表為言也。經云:「佛為眾生說法, 斷除闇惑,猶如良醫,隨病授藥。」《書》云:「天道無親,唯仁 是與。」若出家之人,觀空無常,厭離生死,行出世法,是 則為內,乖此為外。在家之人,歸崇三「寶,持戒修善,奉 行禮義,是則為內,乖此為外。」今內外道俗共知內美 之稱由心,外惡之名在行,豈得不捨外惡,勤修內善? 若欲修行,先自剋責。當知「求進」是假名,退檢是實名。 欲涉千里者,必裹糧衛足而致也;欲升彼岸者,必聚 智糧,具戒足而登也。所以能果者,實由退檢覺察,校 試輕重,故能卻斷無「明,退截老死,愚闇滅則慧光發, 四相遷則戒德顯。故知廉退者,進之兆也;貪求者,退 之萌也。夫求而獲者,虛則實愛情深,故有傾危墮墜 之苦,此外道之法也。退而獲」者,實則意無深戀,故得 常安涅槃之樂,斯佛道之法也。今者但應退檢不及, 以自責躬,若志求進,必損我傷物;退檢失則彼我兼 利。當知剋責心口。是八正之路。檢察身行。是解脫之 蹤。是故如上善自剋責。則無善而不歸也。
檢覆三業門七
[編輯]「剋責之情猶昧,審的之旨未彰。故以事檢心,校所修 習,既知不及,彌增悚恧。何謂檢校?檢我此身,從旦至 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 念一頃,有幾心幾行幾善幾惡,幾心欲摧滅煩惱,幾 心欲降伏魔怨,幾心念三寶四諦,幾心念苦空無常, 幾心念報父母恩慈,幾心願代眾生受苦,幾心發念 菩薩道業?幾心欲布施持戒?幾心欲忍辱精進、幾心 欲禪寂顯慧、幾心欲慈濟五道、幾心欲勸勵行所難 行?幾心欲超求辨所難辨?幾心欲忍苦建立佛法?幾 心欲作佛化度群生?」上已檢心,次復檢口,如上時刻, 從旦已來,已得演說幾句深義,已得披讀幾卷經典, 已得理誦幾許文字,已得幾過嘆佛功德已得幾過? 稱菩薩行已得幾過?稱讚隨喜已得幾過?迴向發願, 次復檢身如上時刻已得幾過?屈身禮佛幾拜已得 幾過?屈身禮法禮僧已得幾過?執勞掃塔塗地已得 幾過?燒香散華然燈已得幾過?拂除塵垢正列供具 已得幾過?懸幡表剎合掌供養已得幾過?遶佛恭敬 幾十百帀,如是檢察,會理甚少,違道極多。白淨之業, 裁不足言。煩惱重障,森然滿目,闇礙轉積,解脫何由? 如上檢察,自救無功,何有時間議人善惡?故須三業 自相訓責,知我所作幾善幾惡?
===訶詰四大門八===「上已,檢校所行多諸廢惰,由此四大勿致懈怠,是故 訶詰,令其覺悟。」夫三界遐曠,六道繁滋,莫不依因四 大,相資成體,聚則為身,散則歸空。然風火性殊,地水 質異,各稱其分,皆欲求適,求適非一,所以乖忤易動。 故一大不調,四大俱疾,乍增乍損,痾疹續生,風輕而 地重,水冷而火熱,互相煎惱,無時得安。經喻四蛇,信 哉可患。又此四大無慚、無恥、無恩、無義,我今恐其不 安,所以資給所須。然彼四大初無感愧。何以知之?至 如悲風霜殞,嚴冬雪零,便須綿纊衣裘,臥褥溫室。若 季夏鬱蒸,熇赫炎烈,復須輕絺廣室,風扇牙簟。春秋 改節,氣候清爽,復須輕軟服御。乃至食則甘肥,珍餚 充滿,飲則瓜果溫漿冷水,隨時資給,「安苦求樂。此皆 四大所須,而我供贍未曾拒逆,而此四大求索無慚, 不知有無,有則充給不厭,無則恐迫令得,如饑須食 不可蹔闕,脫致乖違,內愁外戰增發火大,不知我艱 辛,不恕我空乏,唯欲貪求無有休息,是名無慚。云何 無恥?汝之所須無窮,我隨給汝不少,雖然當受初無 愧容。我既役智盡謀以相資贍,而汝初無矜念於我, 於少日中不須衣食,云何無恩?今既得我如此供給, 未嘗為我造作善事,獲我衣食飽煖怡懌,反更思念 作一切惡,少時禪誦禮拜即生懈怠,云何無義?此四 大身不可期懷、不可委信。我今為汝種種供須,反復 橫起種種愛著,驅逼於我行殺盜淫,我既愚痴不能 製革」,還相隨順生諸疾病,或遭王法、牢獄、鞭杖為汝 所招。我既嬰苦,汝亦無利,猶復不知更求更索。從今 日去,不復隨汝流轉老病生死大海。「汝當隨我行道, 作諸善業,方可給汝隨病衣食,趣得支身,以除饑渴。 汝當善自驅策,令我蚤得五分法身,常化遊行,自在 無礙。」
出家順善門九
[編輯]「上已檢校所行,知乖道實。遠剋責自咎,則進趣有途。」 前雖道俗《總論》,混知其過,然在家罪重,出家罪輕。但 出家之人,行業階差,生熟難辨,然阡陌而觀,亦麤見 其跡。今出家者,未登聖境,而期望之人,恆引聖責凡。 良由大教勝遠,尊之者責重;法律精微,信之者望深。 何以知然?今欲見雅形妙相之體,當睹儀容端麗之 人,欲觀仁義盛德之風,當尋有禮有義之行。何常見 眾多之口,競譏棄諸外道,正以不足及言。所以息議, 在於眾僧,動為論端,實由我法清勝,嫉之者多;我法 高遠,毀之者眾。《書》云:「城高則𧘂生,道尊則魔盛。」今乍 聞詰誚之言,乃足驚怪。就理而尋,非無義而發。試為 檢其所修,比其所習,福之深濃,罪之「厚薄,可加意察 之。夫父母是孝戀難遣,而能辭親;妻子恩染難奪,而 能割愛;勢位物情所競,而能棄榮;饑苦是人所難忍, 而能節食;滋味是人所貪嗜,而甘厭蔬澀翹勤是人 所厭怠,而能精苦;七珍是人所恡惜,而能捨離,錢帛 是人所蓄聚,而能棄散,奴僮是人所資侍而自給不 使;五色是人所欣睹」,而棄之不顧;八音是人所競聞, 而絕之不聽;飾翫細滑人所保著,而能精粗無礙;安 身養體,人所共同,而能忘形捨命;眠臥是人所不免, 而晝夜不寢為業;恣口朋遊,人所恆習,而處靜自檢; 白衣飲饌,不知紀極,而進食如毒;白衣日夜無所不 甘,而己限以晷刻;虛腹白衣則華屋媲偶,而己塚間 離著,又行住坐臥如是法,禮拜圍遶如是法,讀誦講 說如是法,食飲便利如是法,受供行施如是法,修道 習行如是法。略說如上,無非有法。數則三千威儀,廣 則說不可盡。餘如《出家功德經》說。
在家從惡門十
[編輯]俗士,每言談之次,或問白衣歸向何法,無不答云:「釋 氏純臣,縱復實心錯背,亦羞言其乖咎。所以爾者,實 由大法精勝,不欲與善相違故也。」既言其信,當事與 言同。若言事相反者,便是矯偽諛諂,側佞邪媚,天下 所驚嗟,四海所駭嘆。若欲真實期於三世者,見沙門 之過,當知凡劣。形服雖異,喜怒何殊,便思其理可崇, 「本不在人,何得以鄙恡之行,用廢大道乎?且其積習, 勝業已積,《熙連沙》喻可不深思。今諸士女試自檢察, 實自多過,瞋恚不避尊貴,惡罵無復高卑,貪求不計 毀辱,慳恡不知禮節,淫慾不擇禽獸,黜退不避親族, 加以憍慢放逸,貢高懟恨,諍訟邪命,詐現異相,以利 求利,惡求多求,無有恭敬,不隨教誨,身見有見及以 無見,未嘗省退,以禮自製,一何苦哉!惟恐我不勝人, 人莫及我。」《經》說「起慢,此業熾盛,燒滅宿世所種善根。」 又云:「為惡雖少,後苦無邊,如毒在身,終為重患。」諸俗 人等,唯欲營生,不知顧死。然生不可保,死必奄至,尋 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兇變無常。如佛為愚痴 富老公說偈:「汲汲憂子財,非我何所有?愚人多預慮, 莫知當來變。」廣文如彼,何得不思?貪求積聚,終必散 失,身死名滅,唯業相隨。又觀女人所起患毒,倍於男 子,經云:「女人甚深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 入罪門。女人有何好,但是諸不淨,何不審諦觀,為此 發狂亂。」《郁伽長者經》云:「在家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想,非常久想、不淨潔想、臭穢惡想、羅剎惡鬼恆噉人 想,貪色難飽無止足想,惡知識妨淨行想」,三惡道增, 憂苦不斷,目、面、唇、口,惑人之具,人為所惑,破家滅國, 殺親害子,眾禍之本,皆由女色。
沈冥地獄門十一
[編輯]「萬法雖差,功用不一。至於明昧相形,唯善惡二途而 已。」語善,則人天勝果差別於目驗;述惡,則三途劇苦 皎然而非虛。而愚惑之夫,好起疑異,多言人天是妄 造,地獄非實說。以不睹故,便不知推因以測果;由不 了故,復不知驗果以尋因。既因果未分,空扇是非,疑 途亂起,明在何日?無論未來,其事難了。但以即今善 惡是驗,冥漠非妄。夫有形則影現,有聲則響應,未見 形存而影滅,聲續而響乖。故知善惡相資,亦復如是。 幸各明信,無厝疑心。何謂地獄?經中廣說。此洲地下 八大地獄,最下阿鼻四萬由句鐵城四周表裏火徹, 銅狗黑蛇,哮吼嚼咋,甚可怖畏。諸小獄者,散在鐵圍 山間,海渚空野眾處,備受寒熱,難可「具說。獄各有主, 牛頭阿傍,其性殘虐無一慈忍,見受苦者唯憂不苦, 唯憂不毒。」或問獄卒:「眾生受苦甚可憐愍,而汝無慈 常懷毒害。」獄卒答曰:「諸受苦者,由是不孝父母,謗佛 法僧,罵辱親疏,毀陷一切,破壞和合,瞋恚殺害,貪淫 欺詐,邪命邪求及以邪見,憍慢懈怠,放逸怨恨,迷沒 聲色,耽著酒食,犯所」受戒,不知慚愧,具足惡業,來此 受苦。受苦既畢,恆加諫喻:「此是惡處,今已得脫,勿復 重來。」然此眾生,初無改悔,今日得出,俄頃復來,勞我 形力,加毒於彼。今觀此輩,既不修善,往趣泥洹,則是 無知,不識避苦所以,倍痛害之,何由得生慈忍?又《經》 云:「有十惡業,殺生、偷盜,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 鬼,無」量劫數,乃得為人,還受短命貧窮等報。又感外 報,棘刺沙礫,水草少味,不如意等。且身口意,此三發 業之始。自作教人,見作隨喜,此三成業之由。現報、生 報、後報,此三感業之所。故《論》云:「三三合九種,從三煩 惱生。」然前九位,業通善惡,受三塗報,唯在三毒。是故 行人先須觀彼,於此人身,可有出理。
出家懷道門十二
[編輯]自大聖已還,性體未圓,三相所遷,四山作固。所以如 來智周域外,尚假苦切之言,令諸有生得人律行。今 居在凡愚,善惡雜糅,何能免點累之愆,愛染之失?若 聞所說,當深嘆悼,何時免離若斯之過?不得內懷驚 疑,增其忿憾也。然則起忿之來,誠由著我。如《經》所說, 「執我見者,生死大患,第一破戒。」且舉一我,無人不患。 自非正聚,誰不弊之?出家本意,為滅此惑,故諸行者, 常須遮制,積功不已,漸得出有。迷此不修,還同無始, 徒在僧倫,更招苦業。今聞出家之美,不得便言無惡; 又聞俗人之惡,不可便言無善。故通述之,宜各警策。 夫出家者,猶信故入道也。當去愛著,順佛語,則出世 之行成也。若於行有虧,則非謂之信也。內既無信,則 翦落衲衣缶𥟡等,於身無用。略引數條,不得自怠,已 去憒鬧得空間,已離俗愛無攀緣,已出馳動入寂定, 已離染著得無礙,已捨苦境得無惱,已離妻子無纏 縛,已棄飾好厭華侈,已絕聲色滅貪求,已斷榮辱、去 我見,已向八正趣道門,已披弘誓忍辱鎧,已服解脫 涅槃衣,已望畢竟空寂舍,已登慈悲喜捨堂,已見迴 向之大利,已聽多聞自覺音,佛見出家之利樂如此, 所以勸獎誡勵修學。故《經》云:「蓋聞沙門之為道也,捨 家妻子,捐棄愛欲,斷絕六情,守戒無為。其清淨一心, 則萬邪滅矣。」一心之道者,聲色不能汙,榮位不能動, 免離憂苦,存亡自在,塊然獨立。捨五慳,除兩穢:二堅 縛,二障法、二種垢、二雨雹、二癰瘡、二燒法、二種病。四 破戒者,一謂三業不淨、二謂聞空怖畏,三謂不為泥 洹、四謂貪著我見。又如經說,「菩薩修行先除四失,謂 捨欺誑、重報恩、決嫌疑、滅諂心,如是備行諸度妙行, 清淨廣大安住寂靜。」
在家懷善門十三
[編輯]「前已聞其惡,深自鄙悼,今顯其善,悅以進道。」何以知 之?自非貪欲情厚,染愛性深,富貴意重,勢利心濃者, 則不容安處累縛,黑闇所纏。故知「在家」者,眾患之本 矣。故使室家妻子,宗親眷屬,周旋來往,朋友遊處,奉 上接下,皆須將意,意不獨往。其應筐篚,筐篚之用,非 求不至。既馳求事廣,財念無窮,惟念多蓄,不顧無常, 擁積腐壞,靡知分散,是為欲不慳貪,便不能得。既不 屬纏繞,百心不同,不加鞭罰,則為惡者眾。雖曰止惡, 要由意瞋起,是為「欲不瞋恚,亦不能得。為此資生挍 計,馳求萬方,以利縈心,不知患害,水火盜賊,艱苦備 經,或夭身命殘殺無辜,宴集歡樂,非此不濟。起貪痴 心,謂我加爾,飲噉之後暢快莫思。」是為欲不起痴,而 不能得。當知白衣與善相違,故曰:「所作之事,與地獄 對門。」又曰:「居處如牢獄,妻子如枷鎖,財物如重擔,親 戚如怨家。」而今在窮苦之地,繫縛憂厄,艱辛纏累,備 諸苦惱,不親三寶,不近正法,窮迷闇障劇苦之內,而 能一日一夜守持清禁,六時行道,兼修六齋。或持一戒、二戒、三戒,乃至五「戒、八戒、十戒,菜蔬節味,檢身口 意。又率妻子內外眷屬,迴向崇善,建菩提因。或撤父 母之供,妻子之分,財貨衣服,甘珍餚果,窮其所有,敬 供精潔。合室營奉,晨昏翹注。或為疾病患危急,縣官 牢獄;或親族崩亡,祈福魂路;或生善滅罪,始發信心。 崇仰沙門,在聖無別。」由其隨順佛正教故,所以順佛 語故,「出離生死,若違佛語必墮惡道。是故常應堅發 正願,願受化生,自在飛行一切佛剎,隨所感見,應接 群生,學佛威儀,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巧便 大慧,開悟解脫,於諸法中究竟無障,盡虛空際大誓 莊嚴。」
三界內苦門十四
[編輯]夫三界牢獄,四圍輪轉,在家出家,未斷我倒,無得免 者。既為生死所纏,身心勞累,遷變無窮,無非是苦。故 《經》云:「三界皆苦,何可樂者?」而眾生常惑,謂言世問是 常是樂,出世樂因無常是苦。何其沈迷,頓此顛倒?纔 驗刺身,即覺苦受,何得雲樂?略引數條,證知唯苦。若 謂飲食為樂者,則應多所餐進,身和心悅。何意小乖 分度,便成疹患?若謂衣服為樂者,則應春夏一服,愛 心無厭。何意寒暑異服?明不甘樂,所以苦本。若謂室 宇為樂者,何意不常一處,既致馳動,明知避苦。若謂 妻子眷屬為樂者,則應長相歌笑,何意俄爾無常,悲 號哽噎?當知眷屬實是苦本。若謂妙色以為樂者,則 應長悅心目,永慰形骸。何意須臾顏貌變改,髮白面 黑,傷痛少年華美之艷?故知此色本是自苦,不是外 來。若謂好聲以為樂者,則應絲竹繁會,親聽無厭,何 意小久便致昏倦,耳不樂聞,當知是苦。若謂酣酒以 為樂者,則應適意遣憂,長無惱患。何故神昏心悶,骨 節慘痛?或因此事鞭杖鎖繫,喪身夭命,破家亡國,受 苦無量。若謂朋遊為「樂者,則應終日遊散,不知厭極, 何意每一登臨,少時便倦,後更相攜,無復行意?若謂 淫佚為樂者,則應血氣剛強,眼明神爽,少而不老,壯 而不變,何意恣情逞欲,輒有疲困,抽腦徹髓,頭眩眼 亂,心驚氣迫,筋骨緩縱,口燥唇焦,四肢振掉,抽拔五 藏,由此夭命?當知淫佚實是苦本。若謂榮位為樂者, 則應」始終不變,無恥無辱,何意黜陟之間,憔悴立至。 已上諸條,大舉而言。然此六塵五情,遊心之處,無非 是苦。所以大聖覺察三界牢獄,知苦不迷,解脫生死。
出三界外樂門十五
[編輯]佛世尊說三界世間總是苦聚,非唯一苦而已。又是 無常、無我、不淨,終歸於空。出世之外,則有常、樂、我、淨, 具八自在。而眾生長迷妄謂為樂,一何可悲?且說一 苦隨相有八。「何謂八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 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於一苦中,更 有諸苦。故諸行人策勵行道,節身口意,翹勤匪懈,群 小無知,謂之為苦。大聖圓照,三達洞了,知此小苦,大 樂正因。雖有勞頓,所期者大,非謂為苦」,故引諸行相, 用簡有心:若捨身命,憐愍眾生,得佛金色身光明洞 徹,行住坐臥,震動大千相。若禮拜父母、師長、賢聖,得 佛頂高明相;若不誑眾生,讚揚其德,得佛眉間毫相。 若行慈愛,仁救眾生,得佛紺青螺髮相。若以光燈供 養施人,得佛頂出日光相。若以慈意視眾生者,得佛 淨目上下眴相。若絕滋味,十善化人,得佛四十齒齊 密相。若說慈善,志意堅強,得佛四牙白淨相。若絕口 四過,得佛方頰車廣長舌相。若行施平等,得佛果時 七處合滿相。若忍苦行,決定無亂,得佛師子臆相。若 行正淨,醫藥救人,得佛身方正相。若行慈仁,不杖眾 生,得佛修臂指長相。若視地行,不踐蟲命,得佛行不 蹈地相。若手扶接有苦眾生,得佛手內外握相。若行 四攝攝取眾生,得佛手足網相。若以淨心供養善人, 得佛《手足輪千輻理相》。若施衣服隱過蔽惡,得佛陰 馬藏相。若說除患死法,得佛鹿腨腸相。若善莊嚴不 解眾生肢節,得佛鉤鎖骨相。若柔和順塔,右遶從人, 得佛右旋毛相。若平治道,去棘刺,得佛一孔一毛相。 若不服華綺,沐浴於人,得佛皮膚細軟相。若掃塔除 穢,得佛身不受塵相。若修萬行,常願具足,得佛胸卍 字相。若捨國城妻子,得佛淨土眷屬賢聖相。若自節 食,上味施人,得佛上味相。若常誦讀,不惡口加人,得 佛總持口香氣相。若說法引接眾生,得佛面無饑渴, 滿口光辯才相。若持戒無缺,得佛法身圓備相。若在 山間頭陀苦行,得佛塵累都盡相。若捨華堂幽林禪 思,眾生謂苦,不能行之。菩薩志意堅強,所期者大,不 以為苦,故,得自然宮殿、七寶房舍,早得成佛,眾生猶 自流轉生死海中,豈非為顛倒惑纏之所致也。故當 勤加精進。修行此行。便出三界。
斷絕疑惑門十六
[編輯]夫因果感應,影響相生,必然之道,理無差舛。而眾生 業行不純,善惡迭用,以不純故,報有精麤,或貴或賤, 或美或惡,其事跡匪一,不了本行,故致疑惑。何者?如 精進奉戒,應得長生,子孫熾盛,親族榮顯,而返見身 命夭促,門族衰殄;屠害之人,應嬰促壽;眷屬殘滅,而反延年壽考,宗強援廣,清廉之行,應招富足,而見貧 苦。貪盜之人,應見困窘而睹豐饒。此乃緣其福故,現 世輕受。如《金剛般若》云:「由持經故,為人輕賤」,是人先 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輕賤故,先世罪滅。所以致有 此疑者,由其無明惑故,妄起顛倒,不能解了三世業 相。今略出數條世人惑事,用以懲誡,庶有識者識以 除疑。智人以生為苦,所以不忍;愚夫貪生,以生為樂, 是一惑也。智人以不生則不死,故云「涅槃寂滅之樂。」 而愚夫惡死,不知遠死之方,是二惑也。智人以居家 為苦,譬之牢獄。《書》云:「割情在於驕奢」,而愚夫染著,以 為榮樂,是三惑也。智人知妻子之累,故比之枷鎖。《書》 云:「割情在於所愛」,而愚夫以恩愛為懽欣,是四惑也。 智人以眷屬是繫縛之本,放之如讎,而愚夫繫戀以 為勝適,是五惑也。智人以榮利,是自滅之筌。《書》云:「割 情在於速達」,而愚夫不計讒害取貴,是六惑也。智人 以色聲香味為苦本。《書》云:「割情在於嗜欲」,而愚夫為 之沈溺迷醉。且列如前,不容致惑。是以智人當勤自 勉,自生老病死不離其身,勿生疑惑,一生空過。今更 出之,以顯疑相。見布施者疾患早亡,便起疑心慳吝; 見持戒人過中不食,致患懷疑自養;見忍辱人檢心 攝形,致患懷惱,勸令開意;見誦經人旦夕緣理,致患 勸息;見菜蔬人致患瘦弱,勸噉肥美;見坐禪者致患 勸臥。聞語引進便稱本情,懈怠自恣隨順流俗曾不 思量,朝聞夕死如救頭然,何有情賴更習常俗,以死 自誓,方曰「有志。」
十種慚愧門十七
[編輯]既已同知在家男女之惡,又見出家僧尼瑕累,又聞 疑惑顛倒之門,退自思省,實可慚愧。經云:「慚愧得具 足,能滅闇障故。」又云:「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若無慚 愧,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涅槃經》云:「有二白法,能救眾 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 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 長。懷慚愧故罪則除滅。顯相如此各須慚愧順清白 法事乃無量。略舉十條以為綱要。「第一慚愧諸佛如 來往昔欲令我等離苦獲安。所以發心行菩提道。忍 苦受辱令成法身。常以正法為我解說,而我不能如 說修行。第二慚愧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長養教 詔常懷憂惕。既為人子不順誨約,反學凶強陵蔑貴 賤,既乖諍子上失令名,深為可愧第三慚愧諸子。然 彼實能晨昏定省色養無虧,而終貧賤無物賑給,故 使諸子無由得立,又闕教導使子愚昏,實為可愧第 四慚愧師僧。然我父母生育訓誨不能使我出生死 海。今此師僧教我出家受增上戒,懷羅漢胎得羅漢 果,而我違犯,深為可」愧。第五慚愧。弟子既能晨夕依 教策修,而反固遮有違聖說,致使道業寸尺無功,一 生空過,無法制奉,顧斯負累,亦可深愧。第六慚愧。帝 王恆以十善化導天下,故國土安寧,五穀豐熟。所以 百姓安家復業,出家之人泰然安樂,任其禪誦,而今 懈怠,深是可愧。第七慚愧。檀越出家所懷解脫為本, 形骸「資待,衣食為先。所以諸俗為道興福,供給資緣, 故隆正業,而或不全,失於敬重,亦可深愧。第八慚愧。 良友知識化導,見佛因緣,令具梵行。《大經》唱示,而我 聞諫反以為讎。背逆三歸禮向神俗,迷著善導,故違 正誨,深為可愧。第九慚愧。所化諸人由我無德,久不 種緣,致使開悟莫能津濟,故令聽者徒枉」功夫。縱聞 雜善不獲純淨。內心自疾深可慚愧「第十慚愧天龍 神鬼護法冥祇。我本發心誓度一切。故諸天龍擁護 無惱。而我愆缺情志不恆。唯知負恩但增慚愧。」
極大慚愧門十八
[編輯]慚愧之義,以不及為本。若於正行悉能遵奉,則無假 慚愧。《書》云:「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又曰:「心苟無暇,何恤 無家。」今既理妙難精,觸向乖背,一念之間造過無量。 過無量故,慚愧亦應無量。前已略舉大致,其中枝派 不可縷悉。更立此門,使尋文求旨,知理無不攝也。夫 眾生以我見故,不能推美於物,引惡在己,而於萬善 不能修習,見人勝行,意欲陵之,無慚之甚,何得不見? 今列位顯之,庶可斂跡。若見直心行慚愧人,我不能 行,願彼不作。見行布施持戒人,開解脫門,願其早止; 見行忍辱精進人,自不能行,願早退沒。見多聞修定 者,自不能行,不欲使作見;行慈悲喜捨者,不能讚勉, 欲其不行;見菜蔬一食者,自不行,故,勸令退敗。見行 伏心人,應慚愧法,乃勸不行,乖八正道。見學問誦經 人,自無此行,不使彼作。見圍遶禮拜者,自嫩惰故,嫉 令不行。見有唱導梵音者,自不及彼,願不為之。見經 行頭陀者,既不能行,反謗毀滅。今據叔世,設法開化, 以此為高,義當生信滅罪,祈福弘道。而今登無畏座, 開廣笑謔之端,飾詞自麗之美,高言興色,誹誚往還, 儀容傲佷,初無謙遜,永不退省。我解未深,唯詰諮者, 尋經有謬,故《經》云:「若為利養名譽,我心愛黨而說法 者,是名非說。若利於彼,增信心故,滅煩惱故,起淨業 故,知慚知愧,開八正路,是名善說。」如過去世,有苦岸比丘,說有眾生我人壽命。違於佛語,命終入阿鼻地 獄,仰「臥伏臥,左右脅臥,各九百萬億歲,爾後更歷諸 餘地獄。自外徒黨受苦難言。故知不依佛教,毀謗正 法,其罪實重。」當知法師實亦為難。其善則致福無量, 其惡則獲罪亦重。是故法師應須極大慚愧。然居在 世間,養生之急,在於衣食,由此衣食勞亂極深,所須 繒纊皮革,無不損生殘命。著他皮肉,還養肉身,乃至 食噉一粒之食,非用功夫無由入口。推度前功商量 我腹,「上入下出常流不止,而於其中選擇精肥,進納 軟滑,貪嗜美味無羞無恥,須臾變改臭不可近,將行 將坐如廁不殊。」何有智者於食生貪?若生貪者大須 慚愧,與彼畜獸復何取別?
善友勸獎門十九
[編輯]夫能了除疑惑,內發慚愧,勸獎之功,善知識也。今欲 修習萬行,非善知識,無由進道。《經》云:「如栴檀葉,在伊 羅林,其葉則臭。伊羅臭葉,在栴檀林,其葉則香。」《書》云: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偕芳。與惡人居,如在 鮑魚之肆,與之俱臭。」又云:「近墨必緇,近朱必赤。」故知 善友能作佛事,是大因緣,是同梵行。善知識者,今能 「將我得升淨土;惡知識者,今能陷我墜於地獄。當知 善恩,不可酬報。」夫善惡之理,皎然明白。但以任情適 道,則進趨之理遲;善友勸獎,便勇猛之心疾。經有獎 課之文,書有勸學之說。當知要行,實由勸成。故《經》云: 「菩薩自身布施,亦勸他人令行布施;自行持戒、忍辱、 精進、一心、智慧,亦勸他人令行此事。」然則勝美之事, 欣樂羨仰,物之恆情。今若徒有願樂之心,不行願樂 之事,未見其果,猶若絕糧思味,其於饑渴,終無濟益。 故略引數條盛行要事,以相警誡。今有財富室溫,家 給人足,不勞營覓,自然而至。復有貧苦饑弊,形骸勞 悴,終日願於富饒,而富饒未嘗暫有。以此苦故,勸其 布施,力厲修福。若有衣裘服翫,鮮華充備,又有尺布 不全,垢膩臭雜,是以勸獎,令施衣服,及以室宇。若見 百味珍羞,連幾重案,又有藜藿不充,困於水菜,所以 勸獎,令施飲食。若見榮位通顯,乘肥衣輕,適意自在。 復有卑陋猥賤,人不齒錄,塗炭溝渠,坐臥糞穢,此苦 可厭,勸令修福,除滅憍慢,奉行謙敬。豈可他人常貴, 我常在賤。若見形貌端正,吐言廣利,又有面狀矬陋, 所言險暴,此苦可捨,勸令忍辱。若見意力強幹,少病 登勞,行道無礙。有人多患不安,所行莫濟,見有此苦, 勸施醫藥,令其進趨。故《法句經》云:「四時行道,得度眾 苦:一者少年有力勢時,二者有財物時,三者遇三寶 福田時,四者當計萬物必離散時。」常行此四,必得道 跡,應自督課,不待他勸。
戒法攝生門二十
[編輯]前已勸獎於他,我今自加課勵。凡論課勵,要必託境 行因。若心志浮蕩,則進趨無寄。然託境行因,戒為其 始,可謂入聖之初門,出俗之正路。如乖此訓,永處三 塗,人天長絕。是以《經》云:譬如大地,長生萬物。戒亦如 是,能生眾生人天華果。」故《經》云:「若無此戒,諸善功德, 皆不得生。」良以三塗苦報,罪障所纏,人天勝果,堪為 道器。欲感勝果,非戒不生。是以聖人先明此教。然三 歸五品,戒法兩科,七種小學,要以三歸為宗;一乘大 教,必崇三聚為本。並如經律,具顯規猷卓爾,憲章行 業,明逾鑒鏡。今粗舉其大致,用光恆俗。所以發戒之 原,須依三寶者,蓋由佛、法僧寶,天人所尊,歸依生信, 必能出有;若歸邪神,反增苦趣。故《經》說云:「歸佛清信 士,不歸諸天神。」故須先定邪正,方識逆順。《經》云:「信為 道元,功德之母;智是解脫,出有之因。」誠至言也。若無 此信,心志浮虛,歸戒不得。是以發足,立信為先。何謂 三歸?謂佛、法、僧。此三可重,故名為寶。何謂為佛?自覺 覺彼無師大智,五分法身也。何謂為法?能軌能正,滅 諦涅槃,清淨無相也。何謂為僧?能和和眾,無學功德, 自他滅處也。何謂為歸?可憑可向也。何謂為寶?能招 利樂,正心依仗,近獲人天,遠登無學。此則三寶區別 之門。若論極教理,唯一統,照無不周,照周等覺,謂之 佛寶;禮無非法,謂之法寶;至德常和,謂之僧寶。此乃 體一義三、同性三寶。眾生解悟,信知佛性,離此生死, 招興利樂,是故一切無不歸憑。第一「《翻邪三歸》、第二 五戒、《三歸》第三《八戒》《三歸》第四十戒。第五具戒。第六 《十善戒》、第七大菩薩戒。此之七戒,所防過境,近約大 千世界之內,一切六根六大,並是戒境,廣如常說。
自慶畢故止新門二十一
[編輯]從前發心已來,知至德可歸,檢校剋責,滅諸惡門。疑 惑既遣,慚愧續修。勸獎兼行戒德又顯。得捨如是之 罪障,餐聽若斯之勝法。豈得不踴躍歡喜,差抃自慶 者乎?《經》云:「八難難度:一、地獄難;二、餓鬼難;三、畜生難; 四、邊地難;五、長壽夭難;六、雖得人身,盲聾瘖瘂不能 聽受難」;七、雖得人身,六情完具,而世智辯聰,信邪倒 見,不信三寶,肆意輕侮。此身死已,便在三途,隨業沈 沒,久乃得出。時在人道,還不正信家生。第八前後佛 間,不睹正法,徒生一世,增長邪見,具造眾罪,尋爾徒死。是故《經》云:「徒生徒死,甚可憐愍。」奉法行人,先崇此 意,生死大事,不可自寬。今略出《自慶》數條,繫在心首。 佛言:地獄難免,而今同得免離此苦。「一自慶也;佛言: 餓鬼難免,而今同得,遠於此苦,二自慶也;佛言畜生 難捨,而今同得,不樹此因,三自慶也。佛言:生在邊地, 不知仁義,今在中國,修習禮智,四自慶也。佛言:生長 壽夭,不知植福,福盡命終,還墮惡道,而今不以世樂 自娛,迴以供養,五自慶也;佛言:人身難得,一失不返, 有過盲龜浮木之譬,今得人身」,六自慶也。佛言:「六根 難具,今無缺損」;七自慶也。佛言:「丈夫男身難得,我已 得也。」佛言:「女人身者,須知佛性,則是丈夫,我已知也。」 佛言:「邪辯難捨,我今歸正法也。」佛言:「佛前佛後,是為 大難。我今相與,慷慨立志,既見色像,又聞正法,則同 鹿野,滅惑不殊也。」佛言:「見佛為難,我今頂禮,佛所記 像,功」用等倫也。佛言:「聞法為難,我今備得聞也。」佛言: 「出家為難,我今具隨眾也。」佛言:「出家專信倍復為難, 我今一心無敢二見,敬法愛法以法為師。」經中偈言: 「惟念過去世,供養為輕微,蒙報歷遐劫,餘福值天師。 淨慧斷生死,癡愛銷無遺,佛恩流無窮,是故重自歸。」
大忍惡對門二十二
[編輯]夫道從苦生,不由樂果,德憑功建,非情所集。故《經》云: 「忍辱第一道,於諸眾生心無礙故。」以其在苦則多礙, 多惱,起不善業。今所以得無礙者,良由在礙而修無 礙,故礙而不為礙。既於礙而無所礙,豈非忍力之所 致乎?《經》云:「娑婆世界,五濁之剎,五痛、五燒,具諸惡報。」 是故發大乘者,多來此土,以救苦為資糧,以拔惱為 要行。此土一日修善,勝於他方淨國百千萬劫。所以 爾者,良由極苦之地,心不及善,而能於劇苦之中卓 然發意,忍苦受辱,豈不奇哉?所謂「火中生蓮華」,此實 為其有他方淨土無修福地,所以不及此土。何者?淨 國七財豐溢,不假布施,攝貧窮也;淨國律儀圓淨,不 假持戒,攝毀禁也。淨國則無辱無忍,穢土無事非辱, 在辱能忍勝他方也。淨國精進如救頭然,不假翹勤 攝懈怠也。淨國之人入法流水,念念修順無出入觀, 不假寂定攝亂意也;淨國智慧明滿,不假才巧說攝 愚痴也。又淨國之人非無弘誓,但弘誓之功不及淨 土,四攝四等例同無用。淨國樂故,則救苦之心薄;惡 土苦故,則進善之心猛。故《經》云:「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也。夫欲發廣大心,行菩薩行,自非履危涉險,備受艱 難,蹈熾火,歷冰霜,嬰苦切,甘楚毒,於萬苦中而能忍 受者,則道場可踐。若無此惱,忍何從生?藉此煩惱,起 我諸善,所謂塵勞之儔,為如來種。當知忍者,有力大 人,功德之本。所謂忍痛癢,忍思想,忍疾病,忍饑苦,忍 疲勞,「忍寒暑,忍憂悲,忍熱惱,忍惡罵無恥辱,忍撾打 無恚礙,忍貪欲無愛著,忍憍慢無背道,忍所難忍,忍 所難行,忍所難作,忍所難辦。」能行此者,真可謂大忍 辱矣。
緣境無礙門二十三
[編輯]經云:「在俗則謂之為縛,在道則謂之為解。」解即無礙 所致,縛即資待所招。今若欲有待於無待,則有待更 煩;無待於無待,則有待自遣。有待既遣,則無礙之門 可入。若志在於資養,便睹縛纏更重。但眾生凡類,觸 向多阻,不資於物,則自濟無方。資於物者,累之重也。 生累纏繞,解脫何由?今既深如其累,累實為苦。何以 「知之?今欲陸行,非車輿、人馬不動,一累礙也。今欲水 遊,非舟航不移,二累礙也。今欲養身,非衣裘屋宅,則 無所憑託,三累礙也。今欲養命,非粳糧黍粟、五味柔 軟,則無所資待,四累礙也。今欲修習一慧,髣像無向, 五累礙也。今欲求見一佛及一淨土,發奇特心,冥漠 不見,六累礙也。今欲徹視十方,障礙滿目,七累礙也。 今欲求佛聖智以除障惑,近是眾生心行而我不睹, 八累礙也。今欲披文尋義,雖課心力,近在淺言不達 意旨,九累礙也。今欲誦習經典受己忘漏,十累礙也。 凡此累礙其事無量,聖」人所無礙自在者,由何而致? 實由遠諸塵勞,自策為本,是所資待莫不勤役自辦, 不假於地而他為我用。所謂讓而得者,則其理通;求 而獲者,則其理滯。菩薩不求自利,但欲利益眾生,是 以其利在己,而得無礙。眾生常利我,忘彼所以,恆縛 而無解。聖是可求而得,非是永隔無津。今若欲學聖 捨凡者,當遵聖人所習。雖其途無量,然津濟要趣,唯 一解脫耳。故《經》云:「若自無縛,欲解彼縛」,斯有是處。今 欲學菩薩道,必須棄凡夫縛。凡夫縛者,唯願得五欲, 縱意自在,實大縛也。菩薩行人,棄之不顧。《經》云:「不得 畜養奴婢畜生,當自翹勤,出離生死。若假於他,他還 縛我,無解脫期。」今云:無奴不立,無婢不辦,此乃氣力 強梁之時。一旦臥床,百事同棄,自救不暇,何憂及人? 宜自勉勵,則解脫之門,易可豋耳。
一志努力門二十四
[編輯]初從辨德,極於無礙。善惡二途,凡聖苦樂,明了審諦, 斯言備矣!唯應努力,勤而行之。《經》云:「感傷世間貪意 長流,沒於愛欲之海。吾獨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為勞。」《經》云:「我與阿難,空王佛所, 共發菩提心,我常勤精進,所以速成正覺。」又云:「得正 法智己,以無疲厭心為眾生說。」斯可謂努力矣。夫眾 生流轉三有,觸苦相纏,所以情識闇弱,慮淺多迷。每 一修善,怯退遑擾,念念之間,百變乖舛。自非勸之以 努力,獎之以剛幹,則勇銳驍果之心不發。《經》云:「眾生 與無明怨賊鬥戰,亦不異世間。」「敵相禦。世間則須 金鉦壯其氣,鼓鐘激其忿,鬱拂增其怒,決裂成其力, 不資此發勇,不假此振威,何能摧鳴條之戰,拉牧野 之師乎?今與煩惱共戰,當集無漏之智,命無畏之師, 控道品之眾,禦六度之侶,建道場之幡,擊甘露之鼓, 著弘誓鎧冑,被忍辱袍甲,握智慧弓刀,執堅固箭盾, 精進督怠惰,翹勤課不及,登行登」歡喜,稅駕頓法雲, 種智斷其勇,方便運其略。於是無明老死之賊,協附 四魔之軍,影響波旬,因倚天女,憑帶鬼神億千萬眾, 擔山吐火,雷電四繞,欲入闇惑之旅,退金剛之師。由 乎菩薩忍調無想,積德久善,魔怨稽伏,一念努力,豁 然大明。非法王壞,正法王勝。此並經中之盛事,若不 努力,何由辦也?如人營家,晨起夜寐,劬勞督課,便自 室內盈實,饑寒不切,但能努力,無所不濟。出世妙行, 事不殊俗。若小努力,微復加意,三明六通,不足為難。 更運方便,重課心形,信順之忍,漸深自至,豈得空捨 一生,虛過三塗?切己力無所施,方復生悔,何嗟及矣! 所以努力一門,貫通前後,位心極行,唯此而已。願幽 明「聖鑒,照覽窮途,故敢發言,託文現意。」
禮舍利寶塔門二十五
[編輯]「大聖詮化,隨機感發。譬若一音說法,各得其解。是故 應以現生蒙利者,所以降神母胎,誕聖王宮。」應以出 家蒙利者,「所以捨金輪位,剃除鬚髮。」應以相好蒙利 者,「所以現成正覺,坐菩提樹。應以實相蒙利者,所以 三轉法輪,十二部經。」應以滅度蒙利者,所「以雙樹潛 輝,現於涅槃。」良由眾生障業煩多,是故聖化隨應不 一。然則現於涅槃者,復是增發悲戀之心,以悲慕故, 善心濃到。凡禮拜像塔,皆宜感發悲心,潸然思慕,慘 切其情,「追想正法,我不餐仰,泣想如來,不親音旨,如 入祖禰之廟,睹靈若在,歔欷無顏。如來慇懃令我等 具諸苦行,而我違背,自墮惡道,在於像末未蒙解脫, 以苦報故,憶如來恩。是以今各歸心於此像塔,嗚咽 涕零,慚顏哽慟,至心奉為至尊皇后皇太子七廟聖 靈,今日信施龍神八部,廣及一切劇苦眾生,敬禮十 方三世一切諸剎土中所有如來形像靈廟,敬禮釋 迦如來。一切現在靈骨舍利,敬禮如來。現在頂骨舍 利,敬禮如來;現在鏤蓋舍利,敬禮如來。現在眼睛舍 利,敬禮如來;現在一」切紺髮紅爪舍利,敬禮如來現 在一切指骨舍利,敬禮如來現在一切牙齒舍利,敬 禮如來現在衣缽、水缶、錫杖、眾具,敬禮過去四佛生 地,並行坐遺跡,敬禮如來得道樹寶塔,敬禮如來轉 法輪處。寶塔,敬禮如來般涅槃處。寶塔,敬禮如來滅 後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敬禮阿育王所造無量諸 佛像,「敬禮天上人間海中龍宮一切像塔,敬禮此國 諸州諸瑞聖像,敬禮此國諸寺諸山無量靈像,敬禮 天上人間海中無量形像。願一切眾生不在佛前佛 後,常見佛生,常見佛出家,常見佛得道,常見佛涅槃, 能建立是無量像塔,盡於來際,佛事不絕!」
敬重正法門二十六
[編輯]「諸法本空,寂滅無說,以因緣故,現有文字。」當知文字 經典,本在破病滅惑為先。惑既八萬四千,故使教門 亦有八萬四千法藏。至於病銷惑遣,藥亦隨亡,如栰 喻者,可以情悉。然群生沈罔,隨言封滯。由此見故,教 藥常陳。所以金簡盈於寶殿,玉軸煥於神宮,辯析空 有於假實,表發權智於無方。故如來一代四十九年, 隨緣示教,種種說法,及於涅槃。但有聲教,計隨言說, 必致淪亡。然以義理談元,正宗無昧,言雖得喪,金旨 難乖,故立法依,用永刊定,天魔外道莫敢侵陵。自慧 日已沈,法雲遐布,非夫簡冊,無由獻功。尊大迦葉,法 門英㒞,擊鐘聲告,召集無學千僧一夏撰結遺言十 二,義求三藏文攝多羅葉典,其量莫思,蘊積西夏將 及千載,時運漸染,東翻漢朝,沿彼至今,年垂六百,雜 錄正經七千餘卷,詞義明敏,談味無遺。近則安國利 人,遠則超凡證聖,備如卷部,智者尋之,至心奉為至 尊皇后皇太子、七廟聖靈、天龍八部,乃至十方一切 劇苦眾生。敬禮一切真如法藏,敬禮十方一切諸所 說法藏,敬禮過去一切諸佛法藏,敬禮賢劫初佛拘 樓孫如來天龍宮法藏,敬禮拘那含牟尼佛天龍宮 中法藏,敬禮迦葉佛天龍宮中一切法藏,敬禮釋迦 如來天龍宮一切法藏,敬禮西印度黑峰山寺一切 法藏,敬禮沮渠國大乘十二部法藏,敬禮北印度石 壁八字捨身法藏,敬禮神州大國一切眾藏經典,敬 禮《易州石經》《朔州恆安石窟經像》。敬禮一切受持三 藏諸法師等,敬禮一切禪師律師,讀誦經典諸行人 等。願一切含靈入如是法門,常能總持,廣說教化,通達無礙。
奉養僧田門二十七
[編輯]僧稱福田,群道宗尚,斯何故耶?良由發蒙俗之幽心, 啟正道之遐趣,拯沉淪而將濟於三尼,御法網而弘 護於萬齡。由是道被天下,德光四俗,能生善種,號曰 「福田。」德響楗槌,又稱應供。心乖理義,行越法科,則顯 乖剃落之容,幽受空樹之譬。及與施主為讎隙,與骨 肉為瘡疣,熱血之相可尋,石女之倫不遠。僧護佛藏, 明言不迷,《智論》大經,清範攸屬。固當日須三省,事必 九思,念念策心,無時寧舍,方可入三乘之一位,預三 寶之一員。盛德可觀,六道歸依。而出有高行難擬,七 眾相從為「福田。」豈非形寄域中,情超域外者也?流俗 纏糾,封附昏迷,處處生著,何能遠出?是以樹立僧寶, 為俗良田,令興福力,得出生死,不徒設也。然佛超累 表,作範區中,為物受供,而實不受。法在除惑,清淨非 情,供養感果,自隨生業。僧含凡聖,形繫往因,縱成無 學,猶嬰善報,身謝無餘,方出諸有。今以形累有緣,多 須資待,故凡施者教多在僧。然供養於僧,備有三寶, 故佛有言:「隨順我語,供養佛也。」為解脫故,供養法也。 眾僧受用,供養僧也。有斯理義,故名眾僧良福田矣。 奉為至尊皇后皇太子,七廟聖靈天龍八部,乃至十 方一切劇苦眾生,敬禮十方一切僧寶,敬禮當來下 生佛兜率天彌勒菩薩僧,敬禮遊方大士文殊師利 菩薩僧,敬禮護法大士普賢菩薩僧,敬禮十方一切 行大道心菩薩僧,敬禮十方一切行緣覺心辟支佛 僧,敬「禮十方一切行下乘者諸聲聞僧,敬禮賓頭闍 住法萬載諸聲聞僧,敬禮佛子羅睺羅住法萬載諸 聲聞僧,敬禮剡州山海九億萬住法萬載諸聲聞僧, 敬禮三千界內見在一切諸凡聖僧。願一切含靈常 與賢聖同乘正道,開智生福,不墮惡趣,生生遭遇為 善知識,拔除煩惱,得出諸有。」
勸請增進門二十八
[編輯]勸請者,慇懃之至意也。由發慇懃之意,則願善之情 深矣。是故於一切纖微之善,咸須慇懃勸請增進,令 生慧行,不容中廢。然勸請有二:「勸請眾生,修行戒善, 具諸德本;勸請諸佛救護眾生;說法久住;十方四惡 趣,我今悉勸請,修持諸戒行,獲得於人身;十方一切 人,我今悉勸請,修十善業,得生於天上;十方諸天人, 我今悉勸請,登立正定聚,得離於惡道。十方諸學人, 我今悉勸請,覺察諸煩惱,速證無學地。十方阿羅漢, 我今悉勸請,知非究竟位,唯有一佛乘。十方辟支佛, 我今悉勸請,成就大悲智,教化諸眾生。人天二乘眾, 我今悉勸請,體覺如來藏,修習菩薩行。一切諸菩薩, 我今悉勸請,修行十度行,速登於十」地。兜率天菩薩, 我今悉勸請,常轉不退輪,速下度群生。菩薩智未明, 我今悉勸請,金剛滅塵累,顯發真實相。十方一切佛, 初成正覺者,我請轉法輪,安樂諸眾生。十方一切佛, 若欲捨壽命,我今歸命請,願久住於世。如是佛菩薩, 我今皆勸請,發此慇懃心,是故稽首禮。
隨喜萬善門二十九
[編輯]眾生以愚惑故,多懷嫉妒憎上之心,是以見人行善 則興惡想,摧毀破壞,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損行, 而此嫉者,妄增惱熱,增長惑業,生死不絕。是以聖人 調心制意,行此隨喜,亦復勸請眾生,如說奉行。「十方 一切眾,所有微細善,仁義及禮智,孝養謙恭敬,慈和 及愛敬,廉貞清潔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隨喜,離欲 在家人,奉修如來戒,三歸五八戒,十善菩薩戒,清淨 諸律儀,離惡名聞者,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飯僧 施法衣,浴除煩惱垢,救攝諸貧窮,饑寒窮塞者,疾病 艱危苦施藥。」〈缺三字〉「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曠路作 好井,橋船度人物」,〈缺四字〉「果,施佛並供僧,渴乏除熱惱, 其福實無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隨喜。造經流法教, 然燈發慧明,習誦及轉讀,決子諸義趣,若復為人說, 倍增歡喜心,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建立諸塔廟, 堂殿及寶剎,彩畫及木像,金銀銅石等,傳寫諸相好, 顯示於法身,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若有造僧坊, 床帳及臥具,令彼息心」者,安意於禪林,出入苦空門, 次第寂滅觀,如是諸功德,我今悉隨喜。如來大慈悲, 善說諸法門,發生隨喜行,令我等修學。隨喜諸聲聞, 忍苦度生死;隨喜諸菩薩,不捨惡道受。隨喜十方佛, 無畏天人尊,能於三界獄,引出諸眾生;願令眾生類, 悉得於佛道,是故我隨喜,稽首禮諸佛。
迴向佛道門三十
[編輯]言迴向者,以不著為義。原一切眾生備修萬行,捨身 命財,所以不得解脫生死者,皆緣耽著果報,不能捨 離。若能不執其心,修行攝度,隨有微福,迴施群生,向 於佛道者,則於果報不復生著,便於生死蕭然解脫。 故《經》云:「如所說,修行,迴向為大利。」是以一切所作善 業,皆因迴向。兼勸眾生不著果報。何者?即此身形果 「報之本,終日養飼,莊嚴雕飾,要必當死,徒為保著,自 非愚闇,所以貧受此身;少有慧明,何得無時不厭?以是智者撫臆論心,不容貪著,迴流生死。十方諸眾生, 所行微善業,仁孝及謙敬,慈愛柔和等,忠正修禮智, 矜逮賑孤窮,如是世俗善,悉迴向佛道。一切諸外道, 種種勤苦行,五熱炙其身,投岩赴水火,反縛塗炭等, 無量諸邪見,今皆為迴向,同歸正覺道。」一切清信士, 歸戒行十善,乃至諸女人,亦能修福德,又能善說法, 開化眾妙福,迴向施群生,共成無上道。一切弟子眾, 聞聲即解悟,善來成比丘,乃至四道果,方便及初觀, 苦空非常想,亦迴施群生,共向無上道。十方諸辟支, 自然成緣覺,深悟在「別世,曉了因緣法,隱顯化眾生, 獨處樂善寂,如是兼一切,盡迴向佛道。十方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入禪出禪者,勸總行眾善。如是等三善, 一切眾德本,亦迴施眾生,歸向無上道。一切諸善本, 乃至賢聖果,解空未能窮,有無不雙盡,悉令於一切, 同入真妙境,著迴有相心,皆向解脫道。如是諸菩薩, 我今勸迴向,發此無著心,是故稽首禮。」
發願莊嚴門三十一
[編輯]原。眾惡所起,皆緣意地貪瞋癡也。自害害他,勿過於 此。故經號為「根本三毒」,能煩、能惱,勞擾身心。於緣起 惡,三三九種。然此九種,義通善惡。三善根生,名善業 道;三不善根生,名惡業道。是故行人常一其心,不令 動亂,微起相見,即自覺察。守護人根,不令塵染,常發 弘願,以自莊嚴。願一切眾生,皆從今日乃至菩提,眼 「常不看貪淫、邪豔惑人之色,不看瞋恚、醜狀、屠裂、愚 癡、疑闇、倨慢邪眾之色。願見一切十方常住法身之 色、菩薩下生八相之色、如來相好、聖眾和會善集之 色。願一切眾生,耳常不聞悲啼愁嘆聲、地獄苦楚聲、 餓鬼畜生受苦聲、八苦交對聲、四百四病起發聲、八 萬四千塵勞聲。願耳常聞諸佛說法,八音聲、八萬四 千波羅蜜聲、三乘聖果、十地功德如是等聲。願一切 眾生鼻常不聞殺生滋味飲食之氣、三十六物革囊 之氣、發欲羅綺脂澤之氣、五辛能熏九相屍氣。願鼻 常聞十方世界諸樹草木之香、五戒八戒十善六念 諸德香,學無學人十地五分十力八萬四千諸度無 漏之香、十方諸佛說法之香。願一切眾生舌恆不嘗 眾生有命身肉雜味,能生煩惱滋味。願舌恆嘗甘露 不死之味,天自然食,在其舌根變成上味。諸佛所食 之味,法喜禪悅之味,解脫泥洹最上勝味。願一切眾 生身常不覺邪淫細滑,生欲樂觸,不覺鑊湯寒冰之 觸,餓鬼畜生諸苦惱觸,脫百四病,寒熱風霜蚊䖟蚤 虱饑渴諸苦等觸。願身常覺清涼強健,心悟安隱證 道飛行八自在觸。願一切眾生皆從今日乃至菩提。 意常覺知九十八使、八萬四千塵勞之法,十惡五逆、 九十六種邪師之法,三塗可厭生死大苦。願意常知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為醫王,法為良藥,僧為看病 者,為諸眾生治生死患,令得解脫,心常無」礙,空有不 染。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