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0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九卷目錄

 僧寺部彙考三

  河南通志崇法寺 祐國寺 正覺寺 葆光寺 常樂寺 寶蓮寺 化城寺

  安國寺 少林寺 會善寺 御題寺 福勝寺 龍巢寺 香巖寺

  陜西通志慈恩寺 金勝寺 招福寺 光宅寺 寶剎寺 臥龍寺 章敬寺

  開福寺 二龍寺 資聖寺 羅漢寺 廣教寺 大定寺 靈泉寺 崇皇寺 法相寺

  正果寺 中興寺 八龍院寺 金塔寺 安靖寺 壽聖寺 精進寺 普濟寺 迴鑾寺

   大佛寺 大金佛寺 法門寺 八角寺 開元寺 龍眼寺 湧泉寺 福巖寺 走平

  寺 石櫃山寺 古塔寺 觀音寺 丈八寺 石宮寺 龍馬寺 妙華寺 三泉寺 普

  圓寺 瑞應寺 普觀寺 聖容寺 莊嚴寺 塔寺 弘覺寺 髮塔寺

  江南通志靈谷寺 棲霞寺 雞鳴寺 清涼寺 吉祥寺 弘濟寺 靜海寺

  嘉善寺 崇化寺 大報恩寺 天界寺 弘覺寺 花巖寺 高座寺 永寧寺 瓦官寺

   迴光寺 慧光寺 三山寺 崇因寺 崇明寺 白龍寺 飛來寺 開元禪寺 瑞光

  禪寺 虎丘禪寺 靈源教寺 治平教寺 靈巖禪寺 光福講寺 寒山寺 翠峰禪寺

   慧聚教寺 報國講寺 聖像教寺 無礙講寺 留光禪寺 南翔講寺 萬安教寺

  廣安教寺 壽安講寺 南禪寺 北禪寺 普照講寺 興聖教寺 延慶講寺 化成永

  壽寺 法忍教寺 龍華教寺 明心教寺 太平教寺 觀音禪寺 積善講寺 澱山禪

  寺 頤浩講寺 天寧萬壽禪寺 祥符寺 慧山禪寺 長泰寺 南嶽講寺 廣福教寺

   乾明廣福禪寺 迎福講寺 焦山寺 招隱寺 因勝寺 勝果寺 法雲寺 普照寺

   妙果寺 開元教寺 景慧禪寺 華嚴寺 天寧寺 法雲寺 上方禪智寺 石塔寺

   乾明寺 河院寺 木塔寺 齊興寺 雙蓮寺 迎江寺 法蕭寺 茂林寺 石屋寺

   山谷寺 太平興國寺 南源古寺 靈泉寺 景德寺 興國教寺 廣教講寺 三天

  教寺 法雲禪寺 天寧禪寺 靈山寺 寶勝禪寺 水西首寺 崇慶禪寺 報恩教寺

   崇果教寺 瑞蓮寺 翠微寺 化城寺 隱靜禪寺 廣濟院 龍興寺 開元寺 大

  聖禪寺 上龜山寺 宣梵寺 興國寺 永慶寺 開化禪寺 褒山寺 淨戒寺 興教

  寺 定慧禪寺

神異典第一百九卷

僧寺部彙考三

[編輯]

《河南通志》

[編輯]

崇法寺

[編輯]

寺在開封府治東北。齊天保六年始建,名曰「建國。」唐 睿宗改為相國寺。明洪武初敕修,置僧綱司。成化二 十年更賜今額。嘉靖三十二年重修。

祐國寺

[編輯]

寺在府治東北隅。晉天福中,僧紫薇課初建於明德 坊,名曰「等覺禪院。」宋乾德間,詔遷豐美坊,即今所。慶 曆中,改上方寺。內有鐵色琉璃塔,俗呼為「鐵塔寺。」元 末為兵廢。明洪武十六年,僧視全重建。天順間修葺, 嘉靖間重修。

正覺寺

[編輯]

寺在禹州西義讓里,宋時建,明洪武六年修,以「文殊」、 「龍福」、「崇因」、「龍潭」、「土城」、「清涼」六寺併焉。

葆光寺

[編輯]

寺在彰德府湯陰縣西三十里,唐天寶間建。金大定 間修,明成化十六年重修。相傳晉孫登學道之所。有 嘯臺及煉丹井、白雲洞遺跡尚存。

常樂寺

[編輯]

寺在武安縣南三十里鼓山之麓。按《齊書》,文宣帝自 鄴都詣晉陽,往來山下,嘗起離宮於此,以備巡幸,復 建此寺。初名石窟,天統間改「智力。」宋嘉祐中,復改今 名。金正隆三年重修。

寶蓮寺

[編輯]

寺在安陽縣南三十里,邑人余鍾英刱建。鍾英,明萬 曆丁未科進士,深心內典,此寺遂為南北叢林之冠。

化城寺

[編輯]

寺在懷慶府濟源縣東北三十里。有洞,唐相裴休讀 書之所。咸通中建,明永樂七年修。

安國寺

[編輯]

寺在河南府治南,唐咸通間建。明洪武初修,置僧綱 司於內。成化、弘治間,相繼修葺。參議喬縉為《記》。

少林寺

[編輯]

寺在登封縣西,少室山北麓。後魏孝文帝時建。梁時 達磨居此,面壁九年。隋文帝改名「陟岵」,唐復名「少林」, 明洪武間重修。

會善寺

[編輯]

寺在登封縣西,後魏時建。宋王著有記,又有元雪庵、 李溥光所書茶牓刻字。

御題寺

[編輯]

寺在靈寶縣治南。初,唐德宗為雍王時,征史朝義過 之,題詩於壁。後即位,僧元覺詣長安請寺額,詔以御 題為名。金大定四年修。明洪武十五年,置僧會司於 內。成化六年重修。

福勝寺

[編輯]

寺在鄧州治西南,宋天聖間建。明洪武十年修,置僧 正司於內。寺東北隅有塔十三層,高百餘丈,中一併 呼為「海眼」,因為塔以鎮之。

龍巢寺

[編輯]

寺在浙川縣東三十里,魏太和間建,因龍巢於此,故 名。今窟尚存,有碑。

===香巖寺===寺在淅川縣東南白崖山,有兩禪院,乃唐一行與虎 茵二師所開。一行在長安示寂,肅宗歸而葬之。鄧守 表聞,自葬後山中香風經月不息,故名其寺曰「香巖。」 始建未詳,明永樂間重修。

《陝西通志》

[編輯]

慈恩寺

[編輯]

寺在西安府南曲江池,唐高祖建。中有雁塔,進士既 捷,題名於此。

金勝寺

[編輯]

寺即崇仁寺,在府城西郭外,即唐三藏法師譯經處。 古有玉佛殿、尊經閣,並轉輪藏。

招福寺

[編輯]

寺,乾封二年睿宗在藩立,本隋正覺寺。寺南、北門額 並睿宗所題。長安二年,上出等身金銅像一鋪,並《九 部樂》,南、北二門額,上與岐、薛二王親送至寺。景龍二 年,詔寺中別建聖容院,是睿宗在青宮真容也。先天 二年,敕出內庫錢二千萬,工匠一千人重修。

光宅寺

[編輯]

儀鳳二年,望氣者言「光宅坊有興氣」,敕令掘得石函, 函內有佛舍利骨萬餘粒,遂立光宅寺。武太后始置 七寶臺,丞相韋處厚自居內庭至相位,每歸,輒至此 寺焚香瞻禮。

寶剎寺

[編輯]

隋開皇中立為寺,佛殿後造,四面立柱,當中構虛,起 兩層,榱棟屈曲,為京城之奇妙,故曰「寶剎寺。」

臥龍寺

[編輯]

寺在陸海坊四牌樓南。有吳道子書《觀音像》及佛足 跡碑。初以像名觀音寺,宋有僧惟果,長臥其中,人以 「臥龍」呼之,故名臥龍。

章敬寺

[編輯]

寺在通化門外,本魚朝恩宅,後章敬皇后立寺,故名。 殿宇四千一百三十間,分四十八院,以「曲江亭、百司 館、華清宮、觀風樓」及將相沒官宅捨給其用,今廢。

開福寺

[編輯]

寺在得辛坊,有貝葉三片,長三寸,闊二寸,細軟如綿 帛,蒼色,真府中奇觀也。瞻仰者甚眾。

二龍寺

[編輯]

寺在咸寧永寧坊,中有龍井。宋咸淳國師曇延說法 於此。

資聖寺

[編輯]

寺本趙國公長孫無忌宅。龍朔年,為文德皇后立為 尼寺。咸亨四年改為僧寺。後被火焚,灰燼中得《經》數 部,不損一字,眾以為異。數日之間,施捨鉅萬,遂營造 如故。今改為神峪寺,在咸寧白鹿原下。

羅漢寺

[編輯]

寺在五臺西,石鱉谷四十里。又上嶺二十里,有羅漢 洞,遊人至此,如在天上。

廣教寺

[編輯]

寺在咸陽縣北三十里睦村地俗名「三絕」,謂修塑畫 也。中有吳道子畫壁,神彩飛動。

大定寺

[編輯]

寺在鄠縣東南六十里。昔魏武之始,有李順卿者隱 居此地,誦《金剛經》,聚疊瓦塔,以記經數。至隋大業中, 乃以此地賜附馬尉遲安為柴莊。安嘗見一老人,素 服謂曰:「此古寺地,何不再葺之?」安遂置寺,掘地得順 卿石像焉。寺即居賢寺。

靈泉寺

[編輯]

寺在臨潼縣驪山下。唐太宗幸溫泉,改為「溫泉宮」,元 宗每年幸之。

崇皇寺

[編輯]

寺在高陵縣。漢薄姬至此,誕文帝。唐初置,宋太宗賜 額。

法相寺

[編輯]

寺在涇陽縣東北。有宋游師雄題畫碑,及金人題詠, 並前賢《分襟橋》詩。周克新過師墓,必下馬謁告師,又 有集賢書堂。涇陽茹通判起穆、進士世傑、賽知縣賢、 三原劉主事德學、馬光祿理,及高陵馬生世傑、吉生 士,皆講學於中。

正果寺

[編輯]

寺在涇陽縣西北十五里,係唐時古剎。寺有佛藏,全 部在內。

中興寺

[編輯]

寺在盩厔縣黑水谷仙遊潭上,有馬融「讀書石室。」

八龍院寺

[編輯]

寺在富平縣東三十里,神光祖師說法八龍聽講處。 有塔半截斜立不崩,俗名「半截塔。」

金塔寺

[編輯]

寺在同州治東,隋文帝建,以葬其養母神尼者,有司 祝釐習儀之所也。

安靖寺

[編輯]

寺在朝邑縣。有鐘浮水而至,叩之不鳴。或曰「宋熙寧間所鑄也。」

壽聖寺

[編輯]

寺在朝邑縣大慶關渡之西,唐建一名「雙泉寺。」明時 某孝廉會試,遇火感佛救,益侈大之。

精進寺

[編輯]

寺在澄城縣東門外。唐肅宗時建。有浮圖九級。

普濟寺

[編輯]

寺在澄城縣金沙谷,上有佛圖。澄洗腸泉,禱雨輒應。

迴鑾寺

[編輯]

寺在澄城縣南景家河,隋文帝避暑迴鸞於此。

大佛寺

[編輯]

寺在邠州西三十里,唐尉遲敬德建。石岩萬仞,即鑿 大佛像,故名。

大金佛寺

[編輯]

寺在鳳翔府治東。元大德年敕修。世祖鑄金佛像。

法門寺

[編輯]

寺在扶風縣北二十里,古塔四層,唐憲宗迎佛骨於 此。明正德年,僧澄段修。

八角寺

[編輯]

寺在寶雞縣東一里。有泉,其形八角,故名。

開元寺

[編輯]

寺在隴州北二里,內有「木塔七級,唐建。」

龍眼寺

[編輯]

寺在隴州東十五里。山脊有二泉如龍眼,故名。唐鄂 國公建。

湧泉寺

[編輯]

寺在漢中府北七十里天臺山。有湧泉,故名。

福嚴寺

[編輯]

寺在褒城縣西南九十里,即金華寺,中有龍骨塔。昔 老僧嚴公於後洞得龍牙、龍角、龍骨數十,夜夢一巨 人縞衣告曰:「此山神龍所依,因樵牧污穢,龍已去矣。 今德人住此,龍當復來。今洞中之骨其蛻也。」嚴公即 建塔,取龍骨盡瘞之。

走平寺

[編輯]

寺在鳳縣東南一百里。寺舊在山頂,一旦山裂,寺走 平地,亦奇事也。故名「走平。」

石櫃山寺

[編輯]

寺距平涼府華亭縣二十里,唐趙聖僧有「《證道歌》留 壁。」

古塔寺

[編輯]

寺在華亭縣城內,塔高數十仞。

觀音寺

[編輯]

寺在華亭縣西二十五里。有湫水甚靈,民賴之。

丈八寺

[編輯]

寺在崇信縣銅城。佛高丈八,巍然屹立。

石宮寺

[編輯]

寺在崇信縣上三鄉東南鑿崖為洞,刻成石像,如水 簾洞。

龍馬寺

[編輯]

寺在涇州東長武鎮,宋太祖微時常過此,僧守嚴者 異其骨相,陰使畫工圖於寺壁。

妙華寺

[編輯]

寺在鞏昌府治北,元至正年建,有浮圖一十二層。

三泉寺

[編輯]

寺在徽州東四十里。石出「三泉,州之奇勝。」

普圓寺

[編輯]

寺在徽州西四十里,有臥佛像,有石岩石洞,奇甚。

瑞應寺

[編輯]

寺在秦州東八十里麥積山上。隋時建。有唐杜甫及 五代時王仁裕詩。

普觀寺

[編輯]

寺在甘州衛城南一百三十里祁連山下,古名馬蹄 寺,開創無考。有石門二,石洞七層,共三十餘處。每洞 廣狹不一,俱有佛像。明永樂十五年,敕賜額曰「普觀 寺。」

聖容寺

[編輯]

寺在永昌衛城北二十里,地名「金川」,舊有石佛在石 崖間。

莊嚴寺

[編輯]

寺在涼州城南六十里紅崖地。舊名「淨覺禪寺。」明永 樂五年,三藏國師《耳赤》建。敕改今名。

塔寺

[編輯]

寺在涼州城北門內,有石磚塔一十三級,高一十一 丈。

弘覺寺

[編輯]

寺在西寧衛城東南隅,舊名妙華菴。明洪武二十三 年建。永樂十年敕賜額曰「弘覺。」

髮塔寺

[編輯]

寺在山丹衛城東南隅。初掘土得鐵佛五,石函一,內 藏髮。又有石罏一,刊曰「髮塔寺。」

==
《江南通志》
==

靈谷寺

[編輯]

寺在江寧府鍾山東南。舊於獨龍阜建道林寺,梁改 開善,宋改太平興國,後改蔣山。明洪武初徙山之東 偏,改名靈谷。自山門入,松徑五里乃至寺。其中路履 之有聲,鼓掌則聲若彈絲,俗呼「琵琶街。」殿宇不施一 木,皆壘甓空洞而成。後有浮圖,即梁《寶誌》改葬處。塔 前有石泉迴曲,僧曇隱所得八功德水也。石旁有古 松偃榦,明高帝月夜掛衣於上,蟲蟻不生。方丈扁以 「青林堂」榜,明高帝《山居詩》於上,左有梅花塢,寺有明 高帝《大靈谷寺記》,及徐一夔奉敕撰《靈谷寺碑》。

棲霞寺

[編輯]

寺在府攝山南。齊明僧紹故宅,捨為寺,陳江總有碑。 隋造舍利塔於寺,後唐改功德寺,高宗製《明隱君碑》。 南唐改妙因寺,徐鉉書額。宋改普雲寺,仁宗賜《金寶 方碑》。明洪武初仍名棲霞寺。寺有王世貞記、陳文燭 《重修棲霞寺碑》、陸光祖《天王殿記》、汪道昆《般若堂》及 《多寶塔記序》、焦竑董其昌《五百阿羅漢畫像記》。按攝 山,一名請幫助識別此字。山中峰屹然卓立,左右山環抱如拱,陳江 總及《唐高宗碑》尚完。天王大雄法堂諸殿接於中峰 之麓。隋舍利塔前。中峰澗水從石蓮孔中噴出,為品 外泉。倚山石佛千身,為千佛巖、紗帽峰、明月臺。循中 峰而上,有白鹿泉、珍珠泉。疊浪巖再上為天開巖,為 明徵君故宅,宅後有白乳泉。僧寮倚山架壁,各擅其 勝。白雲庵、紫峰閣,頗稱幽峻。歷朝以來,高僧棲息,明 覺浪禪師開法於此,塔在焉。笑峰、竺庵,山門重新。今 禪堂創建於中峰之下。

雞鳴寺

[編輯]

寺在府雞籠山,與覆舟臺城相接。晉永康間,始創道 場。明初為普濟禪師廟。洪武二十年,改創雞鳴寺,遷 「靈谷寶誌公法函」瘞於山麓,建浮圖五級。有施食臺。 寺中有憑虛閣、望湖亭。

清涼寺

[編輯]

寺在府石城門內崇山之阿,寺極幽邃。吳順義中,為 興教寺。南唐為文益禪師道場,號「法眼宗」,最盛。後主 嘗留宿寺中。宋太平興國間,改清涼廣惠寺。蘇軾嘗 捨彌陀像於寺中。明洪武初,周王重建,賜今額。左上 為清涼臺,俯視大江,即南唐翠微亭舊址。

吉祥寺

[編輯]

寺在府清涼山之北。元時為天妃廟。明永樂初改寺。 萬曆間,焦竑讀書於寺,建華嚴樓,為《重修吉祥寺碑 記》。後有古梅,虯枝鐵幹,扶疏十畝。

弘濟寺

[編輯]

寺在府觀音門外燕子磯。明洪武初,即山建觀音閣。 正德間因閣建寺,賜名「弘濟殿。」閣皆緣崖構成,以鐵 繩穿石繫棟,俯臨大江,從江上望之如燕子飛。

靜海寺

[編輯]

寺在府儀鳳門外,盧龍山之麓。明永樂間,命使海外, 風波無警,因建寺賜額。有「潮音閣」,傑出殿表。

嘉善寺

[編輯]

寺在府鐵石山。明正統中,僧法通建寺賜額「山椒。」有 石佛閣、蒼雲崖、一線天,奇石綺錯,崖壑幽勝。

崇化寺

[編輯]

寺在府高峰院。明正統間重修,賜額。崖下有泉,沸起 水面若散花,故名「梅花水。」

大報恩寺

[編輯]

寺,在府聚寶門外古長干里。吳赤烏間,康僧會致舍 利,吳大帝神其事,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江南塔,寺 之始也。晉太康間,劉薩阿得舍利於長干里,復建長 干寺。晉簡文帝敕長干造三級塔。梁武帝詔修。宋改 天禧寺,建聖感塔。元改天禧慈恩旌忠寺。元末燬於 兵。明永樂十年,敕建梵宇,悉準宮闕造九級琉璃塔, 賜額「大報恩寺。」《御製碑記》。《宣德再賜御製碑》。

天界寺

[編輯]

寺在府聚寶門外善世橋南。舊在城中大市橋北,元 名龍翔集慶寺。明初,改天界寺。洪武戊辰,寺災,徙建 今所,榜寺門曰「善世法門。」永樂間,增置毘盧閣、栴檀 林三十六庵。天順間,重建觀音、輪藏諸殿。成化中,益 廊廡,規制宏敞,僧廬悠邃。寺中萬松庵、半峰亭最勝。 崇禎間,博山艤禪師開法於此,其後覺浪盛禪師繼 之。

弘覺寺

[編輯]

寺在郡牛首山。梁天監間,司空徐度建,名佛窟寺。唐 大曆元年,代宗因感夢,敕修浮圖,七級相峙,東西峰 頂。宋太平興國二年,更名崇教寺。明正統間,改賜今 額。茲山為唐法融禪師開教處。入門,有白雲梯,石磴 百級,銀杏一株,蔭蔽天日。上為觀音閣,為兜率崖。又 上為文殊洞。洞傍有含虛閣,巒壑萬狀,踞牛首之勝。 先是,明有御製《牛山庵記》,舍利塔在文殊洞下。西峰 又有方塔,在文殊洞前。

花巖寺

[編輯]
寺在府幽棲山陰,即古獻花巖。唐高僧懶融居此,有
考證
百鳥獻花,因名。明成化間,始建寺,賜額「寺中」巖洞臺

閻最盛。

高座寺

[編輯]

寺在府雨花臺梅岡。晉永嘉中建,名甘露寺。西竺僧 屍黎蜜據高座說法,因名。舊《志》云:「有僧號高座道人, 葬此,故名。」或曰竺道生所居。明洪武中重修,弘治間, 復加恢拓。

永寧寺

[編輯]

寺在府梅岡,古名剎。按《志》:高座亦名永寧,今為二寺。 後有方正學祠、景大夫祠。其地高敞,有木末亭,亭後 有嘯風亭,南對雨花,北眺鍾陵,有芝泉出於其間。

瓦官寺

[編輯]

寺在府城西南隅。《建康實錄》:「晉哀帝興寧二年,詔移 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陶所建寺,故名瓦官。」內有 晉義熙中,獅子國所獻玉佛。先有徵士戴安道手製 佛像五軀,及顧長康《維摩圖》,世號「三絕。」南唐昇元中, 改寺曰昇元寺,閣曰昇元閣。宋太平興國五年,改為 院,額曰「崇勝戒壇。」明初,寺廢。嘉靖中,杏花村建積慶 庵,掘地得《昇元石像》,雲「此即瓦官寺故地。」遂為古瓦 官寺。

迴光寺

[編輯]

寺在府城南隅。梁天監間創。蕭子雲飛白大書寺額, 名「蕭帝寺。」唐保大中,改法光寺。宋至和中,改鹿苑寺。 明永樂間,有迴光大士自西域至,重建,改今額。

慧光寺

[編輯]

寺在府新亭鄉。宋治平間建,賜「古光宅寺。」創制極古, 佛宇後山石如掌,雲光法師講經於此。明洪武間重 建,賜今額。

三山寺

[編輯]

寺在府三山之麓,明洪武十三年建。其地三峰相連, 中隱孤寺,有磯頭懸江中,登者豁目。

崇因寺

[編輯]

寺在府城南十里石馬山之陰。劉宋時名曠野寺。齊 廢。梁大同中,復建。唐開元中,以懶融嘗居,改禪居院。 太和中,改崇果院。宋改寺額曰「崇因。」明嘉靖間重修。 此地舊為新亭,有王、謝遺跡。劉誼詩云:「十里崇因寺, 臨江水氣中。」

崇明寺

[編輯]

寺在句容縣東北隅。晉咸熙中建,名「義和。」梁昭明太 子書額,宋太平興國年改今額。寺有浮圖,甚峻,明隆 慶四年重修鐘樓,崇禎十六年再修。

白龍寺

[編輯]

寺在溧陽縣西七十里,晉建。舊有三塔,一名三塔寺。 或雲僧伽化行之地,又名大聖院。

飛來寺

[編輯]

寺在高淳縣西南三里。明天啟二年中秋夜,忽有銅 像《彌勒》一尊,端坐太平圩之東角。及旦,黃沙蔽天,士 民咸集,見而異曰:「殆飛來佛耶?」建寺遂以飛來名。

開元禪寺

[編輯]

寺在蘇州府盤門內,吳孫權母吳夫人捨宅建。永禪 師開山,名通元寺。寺有石佛二。相傳晉建興二年,滬 瀆海口漁者見神光照水徹天,旦而視之,乃二石像 浮水上,或曰水神也。以三牲巫祝迎之,像泛流而去。 吳人朱膺等復於海濱迎入城,置通元寺,光明七晝 夜不絕。其後漁者復於此獲一青石缽,初疑臼類,莗 而用之,俄有佛像現於外,遂併以供佛。唐東宮長史 《陸柬之書碑》。延載元年,則天遣使送珊瑚鏡一面、缽 一副,宣賜供養,兼改重雲寺。開元中,再改今額。舊在 城北陲,後唐同光中,錢氏遷置於此。

瑞光禪寺

[編輯]

寺在府開元寺南。吳赤烏間僧性康建,名「普濟院。」宋 宣和間,建浮圖十三級,五色光現。詔賜今額,並賜塔 名「天寧萬壽寶塔。」

虎丘禪寺

[編輯]

寺在府虎丘山,晉王珣及弟珉別業也。咸和二年捨 建,即劍池分為東西二寺,今合為一。

靈源教寺

[編輯]

寺在府太湖洞庭東山碧螺峰下。峰有靈泉,故名。梁 天監元年建。

治平教寺

[編輯]

寺在府上方山下。梁天監二年建,舊名「楞伽寺」,宋治 平元年改今名。寺傍有石井,隋人刻字,蓋楊素移郡 橫山時也。

靈巖禪寺

[編輯]

寺在府靈巖山上,舊名秀峰寺,宋改顯親崇報禪院, 即吳故館娃宮也。梁天監中,始建為寺。寺成,有異僧 負缽囊入憩廡下,長身黧面,梵相奇古。其徒不之省, 夜索筆圖其像於壁而去。其後異僧見之,驚曰:「此西 土智積菩薩也。」因建智積菩薩殿。弘治間重建。

光福講寺

[編輯]

寺在吳縣鄧尉山龜峰上,梁大同間建。寺有舍利塔又有銅觀音像。郡水旱祈禱輒應。

寒山寺

[編輯]

寺在府閶門西十里楓橋下。唐人詩有「姑蘇城外寒 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

翠峰禪寺

[編輯]

寺在府莫釐山之陰,唐將軍席溫捨宅建。天寶間,僧 重顯所謂「雪竇禪師常居此。」其遺跡有降龍井、羅漢 樹、悟道泉猶存。

慧聚教寺

[編輯]

寺在崑山縣馬鞍山下,梁天監十年吳興沙門惠嚮 建。相傳「嚮登山,寓一石室,忽見寺神請助千工,用佐 景福。是夜風雨暴作,喑嗚之聲,人皆聞之。遲明,殿基 成,延袤一十七丈,高丈有二尺,巨石矗然,其直如矢。」 事聞,因命建寺,賜今額,封山神為「大聖山王」,仍賜鐵 爐繡佛,敕張僧繇繪龍於四柱。歷朝御書題詠甚多。

報國講寺

[編輯]

寺在崑山縣景德寺西,舊在城西一里許,名九品觀 堂。相傳其地本屠沽所聚,寺僧師諒一夕夢有神人 披髮執戈而告曰:「此地當作道場,師何不興一觀堂, 名以九品,鑿池為沼,當有石塔現。寤與眾言之」,因協 力建造,果得石塔數層,上刻「元幹僧師諒九品觀堂。」 元泰定間改建於此。後荃公重建,奏請今額。

聖像教寺

[編輯]

寺在崑山縣南三十五里滬瀆。晉建興二年,有迦葉、 《維衛》二石像,從海逆水而來至此,眾迎像置郡城開 元寺。里人趙罕復捨所居,建寺於此,敕賜今額。

無礙講寺

[編輯]

寺在吳江縣常樂坊西,故名西寺。梁開平間建。晉天 福七年賜額「華嚴賢首講寺。」吳越王常浴於此,改名 無礙寺,浴池猶存。

留光禪寺

[編輯]

寺在嘉定縣澄江門內,宋天聖中建庵,俄有祥光現, 鑿土得異木刻觀音像,頗著靈異。乾道初,始建寺。

南翔講寺

[編輯]

寺在嘉定縣南二十四里。梁天監間,掘地得石徑丈, 常有二鶴飛集其上,即其地作精舍,每鶴至止,必獲 檀施。後鶴去不返,僧方悵然,俄時見石上有「白鶴南 翔去不歸」之語,因名。

萬安教寺

[編輯]

寺在嘉定縣萬壽寺西新華浦。與《南翔大德》為「三大 剎。」成於泰定。

廣安教寺

[編輯]

寺在太倉州直唐市,唐乾元初簡大師建。相傳簡領 二人來遊,立庵於此,插竹護籬落,後遂成林。初名寶 林寺,宋祥符元年改今額。紹興六年建塔,鑿地得磚, 有「長安二年瞿像寶塔」字,乃知唐武后時嘗建塔宇 於此。

壽安講寺

[編輯]

寺在崇明縣永興沙,舊在三沙東鄉。宋淳祐間,有二 僧曰模曰儔,卓錫曠野,拾枯枿簪土,祝曰:「枿復榮,當 建道場。」無何,枯枿向榮,遂結庵名富安院,後拓之。元 延祐戊午,賜額「永福壽安寺」,尋圯於潮。泰定甲子,遷 於東仁鄉之中土。

南禪寺

[編輯]

寺在松江府學東。宋崇寧中,張頭陀卜築於此,鑿地 得住世羅漢像,人異之,遂為「施水庵。」紹興中,賜名演 教禪院,後改今額。

北禪寺

[編輯]

寺在府城內東北,宋紹興間,僧法寧建。寧先住沂州 馬𡺸山淨居寺,航海至青龍,有章氏者迎止於此,發 地得古碑,雲「大唐禪寺。」又得金銅天王像,因建寺焉。

普照講寺

[編輯]

寺在華亭縣治西,唐乾元中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改 今額。「每歲正旦、冬至及聖節,郡縣俱習儀於此。」

興聖教寺

[編輯]

寺在府治東南穀市橋西。五代漢乾祐二年建。初名 「興國長壽」,宋祥符中改今額。地縱廣踰三十畝。東有 水陸池,南有浮圖,四面九級。有鐘樓,高及浮圖之半。 鐘聲洪亮,聞數十里。

延慶講寺

[編輯]

寺在府治守禦千戶所東。其地本施家瀁。宋隆興中, 每遇陰晦,或金氣亙天,間有聞鐘聲者。吳僧守祥結 芧蘆葦中,以眾力成「十六觀堂。」乾道六年間賜額。

化成永壽寺

[編輯]

寺在府南二十七里,其址古胥顧泖也,泖有六和,神 靈甚。宋端平間,僧妙智苦節清修,並泖架一室奉神。 神顯靈於人,凡禱祈者,以所驗重輕發土實泖。未幾, 泖隆然。遂構精舍曰「成化庵。」元泰定中賜額。

法忍教寺

[編輯]

寺在婁縣朱涇鎮,唐咸通十年建,宋法忍院也。其地 本船子和尚覆舟處,寺有船子及夾山會禪師遺像又有東法忍寺。

龍華教寺

[編輯]

寺在上海縣黃浦西龍華村。相傳吳越忠懿王常夜 泊浦上,風雨驟至,草莽間祥光燭天,鐘梵隱然。詢其 地,古龍華寺基也。遂命大盈莊務將張仁泰重建。宋 治平初,賜額曰「空相。」西北隅舊有白蓮教院,前有寶 塔,時時放光,至今存焉。舊有山門,門外有二井,俗呼 龍井。明嘉靖間,山門燬於倭,僧惠林重建。萬曆間,詔 頒《佛藏》於諸名山,僧達果疏請,特遣中涓齎敕詣寺, 並賜達果金環、紫衣護藏。慈聖皇太后復賜其徒理 圓銀環、紫衣護藏如其師。又賜範金千葉寶蓮毘盧 佛一、金彩結旛十丈,並日月錦旛二、鏤銅器五,敕賜 大興國慈華禪寺。

明心教寺

[編輯]

寺在上海縣西南六十里,梁開平初建,初名「華嚴院」, 宋治平二年賜今額。寺有石函觀音像,禱求響答。

太平教寺

[編輯]

寺在上海縣二十三保華亭,太平禪寺在其西,俗呼 此為「東太平。」宋太平興國間,僧及操舟雲游,夜泊范 家濱,聞蘆葦間有鐘鼓音,疑為梵宇,訪之無有,後夜 復然。又見白光燭天,發地得鐵佛一,因以建寺。

觀音禪寺

[編輯]

寺在上海縣西,宋崇寧初建。淳熙三年賜額「慈報禪 院。」元燬,明洪武十六年重建,改今額,為縣之首剎。

積善講寺

[編輯]

寺在上海縣西北。宋紹興間,里人李阡夢金人乞坐 地,遂捨地為精舍,度其孫師立主之。元至大間,有番 賈航海南來,拜師立道上,自云:「慕師高德,以貨寶一 巨艘施之,不通姓名而去。」立遂大拓舊規,請額為「積 善院。」明成化間重修,後建海雲堂。今寺為本縣祝聖 習儀之地。

澱山禪寺

[編輯]

寺在青浦縣薛澱湖中山頂。宋建炎初建。紹興八年 賜額普光王。寺內有會靈祠,祀降聖夫人,今為伽藍 神。何松年《記》云:「秦始皇時,邢氏有三姑,長曰雲鶴夫 人,主沈湖,次曰月華夫人,主柘湖,季曰降聖夫人,主 澱湖。即此。」相傳神靈甚赫,嘗大旱祈雨,隨車而至。每 歲湖中群蛟競鬥,水為沸騰,獨不入祠。

頤浩講寺

[編輯]

寺在青浦縣金澤鎮。宋景定中,始創經堂,僧道崇主 之,其徒如信開拓,遂成大剎。元元貞中,賜今額。

天寧萬壽禪寺

[編輯]

寺在常州府城東門外,舊名廣福。唐天復間,齊雲長 老維亢施捨利,卜寺址,淮南楊行密因名齊雲。南唐 保大中,進浮圖七級,龕僧伽所留國祥寺衲衣,號普 照王塔。宋崇寧二年,詔天下建崇寧寺,加「萬壽」二字。 四年,賜塔名曰慈雲。政和元年,改崇寧為天寧。

祥符寺

[編輯]

寺在府治馬跡山上。唐貞觀初,嘗徙置津里山隩名 「靈山」,居重湖疊嶂間,最為清絕。宋大中祥符間,改祥 符禪院。宣和四年間,陞為寺。

慧山禪寺

[編輯]

寺在無錫縣西七里慧山。梁大同間建,名「法雲。」唐會 昌中廢,咸通重建,名「惠山。」宋至道中更名普利。紹興 初,以寺賜信安郡王孟忠厚,奉昭慈聖憲皇后歲祀, 改旌忠薦福。寺依慧山麓,有泉石之勝。

長泰寺

[編輯]

寺在無錫縣南四十里。梁大同元年建,名「長泰。」宋改 普寧禪院,為僧伽掛笠之所。寺後有巨人跡,雨後則 現。明洪武十五年復舊名。

南嶽講寺

[編輯]

寺在宜興縣南嶽山,齊永明二年建。唐天寶中,稠錫 禪師廬其旁。有滌場池、卓錫、真珠二泉、天然井。又有 《吳越金書法華經》二帙。宋改「勝果禪院。」明洪武二十 四年改今額。

廣福教寺

[編輯]

寺在宜興縣芙蓉山,唐乾元初建。紹興間,僧了清為 《記》,有「龐居士三到斯山」之語。

乾明廣福禪寺

[編輯]

寺在江陰縣治東。初本二寺,唐乾貞元年建,名崇聖。 宋太平興國五年賜額「乾明院」、「廣福院。」嘉祐中賜飛 白御書,治平中改「壽聖。」紹興避高宗號,改「廣福。」乾道 九年始併為一寺。有泛海觀音像,相傳天聖初自海 浮至。又有草書《心經》石刻。

迎福講寺

[編輯]

寺在江陰縣治南大寧坊,唐天祐十一年建,名「報恩。」 宋紹興間,有異僧書《華嚴經》畢,擲筆池中,化青蓮花。

焦山寺

[編輯]

寺在鎮江府焦山。《傳燈錄》載,「為歷代祖庭,創自漢興 平間,名普濟寺。唐時重建,宋名普濟庵。」元祐初,復名 寺。明宣德正統間,規模漸壯。景泰間,復拓之,與北固金山相抗。

招隱寺

[編輯]

寺在郡南七里招隱山,宋景平元年創,即戴顒隱居 之地。梁昭明太子嘗讀書於此。

因勝寺

[編輯]

寺在郡西二十五里五州山。梁時山中有寺,武帝曾 遊幸焉,輦道尚存。宋熙寧中,陳丞相升之葬親於山 半,為建寺曰「顯慈。」宋元祐中,蘇右丞頌請為功德院, 遂名為「因勝報親院。」

勝果寺

[編輯]

寺在郡虎踞門外,宋乾道中,建「高宗成肅皇后謝氏 功德寺」也。後父冀王,母慶國夫人劉氏墓在焉。寺有 古繡七佛像及墨竹石刻,今皆不存。

法雲寺

[編輯]

寺在郡平昌鄉,唐大中五年建。初名「流水院」,宋改今 額。寺有大中年所鑄鐘。

普照寺

[編輯]

寺在郡壽丘山巔,宋高宗故宅也。陳名慈和寺,宋號 延慶。先是,泗州有僧伽塔,紹興中,始建塔院於此山 之上方,以奉僧伽像,名曰「普照。」

妙果寺

[編輯]

寺在丹陽東南七里竹村,宋咸淳間創庵,後改為寺。 元至元大德、元統間,相繼恢拓,遂為巨剎。

開元教寺

[編輯]

寺在淮安府城內,唐開元五年奉詔賜額。宋末兵廢, 明宣德、成化間重修。內有枸杞井。

景慧禪寺

[編輯]

寺在淮安府城西北二十餘里,缽池山仙境,有古敕 賜額。

華嚴寺

[編輯]

寺原在府治東北十里淮河北岸。宋元豐年建,後遷 淮河南。有劉伶臺。

天寧寺

[編輯]

寺在揚州府城大東門外,東晉時,褚叔度請謝安捨 別墅建。

法雲寺

[編輯]

寺有二,一在府城大東門外運司前,本晉謝安宅,手 植雙檜。唐時尚存,溫庭筠、劉禹錫有詩。一在儀真縣 胥浦西,唐景雲間建,名「慶雲寺。」宋治平中改今額。明 洪武中遷於三堰中衢。

上方禪智寺

[編輯]

寺在江都縣東大儀鄉,一名竹西寺。寺側有蜀井。明 太祖曾幸此寺。有《三絕碑》及蘇軾《送客詩》石刻。

石塔寺

[編輯]

寺在府城,本慧照寺。唐乾元中名「木蘭苑。」宋蘇軾有 《石塔寺》詩。

乾明寺

[編輯]

寺有二:一在興化縣北,宋乾道間建;一在儀真縣,本 唐大雲請雨寺,宋改今名。舊有星居院一所及石浮 圖,宣和中,更為「神霄宮」,後移寺於城北隅。乾道間,守 張郯奏請賜額。

河院寺

[編輯]

寺在高郵州西南武安湖濱。舊傳湖傍常有光,夜燭 天。居民掘之,得一石,上鐫「河院寺」三字。自後不復有 光,因醵金建寺。

木塔寺

[編輯]

寺在興化縣東,有古黃梅一株,以花之東西盛衰,兆 上下河田豐歉。

齊興寺

[編輯]

寺在寶應縣治西八十里,南唐保大四年建,宋乾德 四年賜額。內有梁武帝讀書臺。

雙蓮寺

[編輯]

寺在安慶府城阜民坊內,產雙青蓮,因以名寺。有大 塔,又名「大塔寺」,宋范文虎捨宅為之。元至元間建塔, 明正德間塔廢。

迎江寺

[編輯]

寺在府樅陽門外。明隆慶間建萬佛塔。有光宗御書 「護國永昌禪寺」,特建宸翰樓貯之。

法蕭寺

[編輯]

寺在桐城縣東三十里,梁昭明太子讀書處,有祠存 額為「唐宣宗筆。」

茂林寺

[編輯]

寺在桐城縣南一百二十里黃陂坂,宋建。有古鐘,相 傳飛來者。

石屋寺

[編輯]

寺在桐城縣東一百里青山,晉建。元至正間裴仙修 煉處,明正統初重修。寺有十奇,稱「仙蹟。」

山谷寺

[編輯]

寺舊名乾元寺,在潛山縣北十五里,梁僧寶誌卓錫 之地。宋太宗時,有民柯萼遇老僧往萬歲山,指古松 下掘之,得石篆,乃誌公記聖祚綿遠之文。進之朝,名瑞石。遣使致謝,諡曰寶公,賜號道林真覺禪師,兼為 三祖璨大師道場,古今題詠甚富。寺有覺寂塔,唐時 為三祖璨大師建,至今莓苔不茁,鳥雀不棲。歲有龍 「來洗塔。」雷電晦冥,則龍爪悉見。

太平興國寺

[編輯]

寺在徽州府歙縣西南,舊名興國寺,宋太平興國中, 敕改今額。別院三十有四,今存其十。中阜曰「應夢羅 漢院。」唐僧貫休為寺僧清瀾畫《十六梵像》,後取入禁 中。帝夢歙僧十五六輩求歸,因復賜之。

南源古寺

[編輯]

寺在歙縣長陔,祀梁武帝暨寶誌。有古碑存朱文公 讀書寺中,手書「新安大好山水」六字。請幫助識別此字。石壁。

靈泉寺

[編輯]

寺在祁門縣八都,寺前有泉,從椒石中出,病者飲之 輒愈。

景德寺

[編輯]

寺在寧國府治北,陵陽三峰上,今為祝釐習儀之所。 寺始晉時名永安,唐初名大雲,開元中改額「開元。」有 水閣東向。刺史裴休延黃檗禪師開堂演法,宋景德 中更今名。殿後有鐵佛一座,北面有多寶塔。

興國教寺

[編輯]

寺在府城北門外里許,舊名「延慶。」唐咸通乙酉建。有 木浮圖,因號「木塔寺。」

廣教講寺

[編輯]

寺在府北五里敬亭山南,唐大中己巳刺史裴休建。 相傳其材皆蘿松,黃檗禪師募之。安南寺後有金雞 井,材從井出,顯其神異。宋太宗賜御書百二十卷,建 閣貯藏。元末盡燬,惟兩浮圖存。亦名「雙塔寺。」

三天教寺

[編輯]

寺在府城東七十里稽亭山,舊名「妙顯」,隋扶風禪師 智琰棲息處。開皇乙巳詔建,敕近寺居民五十戶充 灑掃。宋治平中賜額「壽昌」,紹興末改今額。

法雲禪寺

[編輯]

寺在府城西六十里行廊山,梁杯渡禪師建,舊名「興 雲」,宋治平中改今額。山有杯渡巖,有梁武帝及師像。

天寧禪寺

[編輯]

寺在府城西一里,明洪武中廢,天啟元年建。造時掘 得石小獅子二枚,小石碑一面,上書「古天寧寺」四字, 因復其名。

靈山寺

[編輯]

寺在南陵縣西三十里朗陵峰下。「諸峰攢簇,泉溪縈 繞。梁天監元年,杯渡禪師建。」

寶勝禪寺

[編輯]

寺在涇縣西五里,舊名水西寺。宋太平興國中建,名 「五松院」,賜御篆。元豐五年改名寶勝禪院。有御書閣。 洪武初僧宗泐重建,法堂、廊廡在焉。

水西首寺

[編輯]

寺在涇縣,與寶勝、崇慶並在水西。唐上元中建。寺後 白雲泉在半山間,有澗水出焉。又有東峰亭,即淳于 氏送客亭。前瞰賞溪,登覽最勝。唐乾寧二年為白雲 院,明正統間為西方院,後改今額。

崇慶禪寺

[編輯]

寺在涇縣西五里。南齊永明元年建,相國淳于棼捨 宅,始名「凌巖。」唐上元初改天宮水西寺,大中中重建。 宋太平興國賜今名。凡十四院,其最勝者曰華嚴院。 橫跨兩山,廊廡皆閣道,泉流其下。

報恩教寺

[編輯]

寺在涇縣東六十里城山嶺,有十八景,唐至德間建, 宋政和中修,造浮圖七級。

崇果教寺

[編輯]

寺在寧國縣西一百一十里。唐貞觀中建。寺前有石 鏡。又有羅漢竹一十八竿,每一筍生則一竿枯,竹下 龍潭湧泉。正統間重建。

瑞蓮寺

[編輯]

寺在旌德縣北二十五里,唐乾符中建,時產碧蓮,故 名。

翠微寺

[編輯]

寺在太平縣西南六十里。唐中和二年置麻衣禪師 道場。明洪武立為叢林。

化城寺

[編輯]

寺在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晉隆安五年建。唐開元 間賜額,造千佛閣、方丈、廊廡,規制大備,為九華諸寺 之冠。

隱靜禪寺

[編輯]

寺在太平府繁昌縣東南二十里隱靜山,一名「五峰 寺。」宋祥符間改普慧禪寺。嘉祐三年建閣,藏三朝御 書百一十軸。明洪武初改今額。

廣濟院

[編輯]

院在蕪湖縣北,赭山南麓有塔。唐乾寧中建。內有黃 庭堅「滴翠軒」遺址。

===龍興寺===寺在鳳陽府東三里盛家山南,舊名「皇覺寺。」明太祖 初潛此寺,後登極,敕修之。有御書亭,有《御製僧律法》, 其道場最為宏麗。

開元寺

[編輯]

寺在府聞賢門內,一名莊臺寺。唐開元二十六年,詔 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以《紀年》為額。

大聖禪寺

[編輯]

寺在泗州治西,唐普光王寺。龍朔中,有僧伽者,自西 域來長安,至泗上。景龍二年,中宗遣使召至京師。伽 請以佛號名寺,書額曰「普光王寺。」後焚於火,宋時重 建,有碑。今以水侵寺,漸廢。

上龜山寺

[編輯]

寺在盱眙縣治西南。宋天禧二年建。元末兵廢。明洪 武初重建。有鐵羅漢一百五十軀。

宣梵寺

[編輯]

寺在天長縣西四十五里,元建。明正統間,浚古井,獲 石佛三十六尊。

興國寺

[編輯]

寺在太和縣東門內,明景泰年建。掘地得斷碣,有「興 國」二字,故名。

永慶寺

[編輯]

寺「在徐州碭山縣西街北。明永樂七年,建琉璃塔九 層於寺內。嘉靖十一年,建千佛閣。」

開化禪寺

[編輯]

寺在滁州南十里瑯琊山塘。建時列圖將進,天子夜 夢遊一山寺,形勝制度,隱然在心。忽覽封章,冥合符 契,因賜號「寶應。」後太平興國二年賜今額,藏累朝御 書。元季兵燹,明洪武重修。今屬龍興寺。

褒山寺

[編輯]

寺在含山縣,山以唐貞觀惠褒禪師得名。宋元豐後, 黃魯直、王介甫、王深甫皆有記。塔上「寶塔」二字,猶傳 張安國書。明初永樂中,鄭和使西域還,建殿堂,制度 甚工,無蛛絲鼠竁,雲有辟塵珠所致,然不知所在。《藏 經》楮小而古,蠹不敢蝕,雲有異香所塗。住持世守,更 有玉杵、鐵杖、金磬、錦帨、玻璃盤、栴、檀座等物,或侵或 毀,無復遺者。

淨戒寺

[編輯]

寺在含山縣南七十里,唐貞觀二年,密禪師建。有彭 祖煉丹井併仙室在焉。

興教寺

[編輯]

寺在含山縣東關嶺,唐貞觀三年鐵船祖師建。有「關 公飲馬池」、卓刀泉。

定慧禪寺

[編輯]

寺在廣德州治,舊名竹山寺,唐咸通八年建。明太祖 駐師廣德,更賜今額,併龍牌立碣以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