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33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三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僧部列傳九
梁一
保誌〈附道香 僧朗〉 僧旻
法雲 智藏
慧澄〈附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法申〈附道遠 惠命〉
僧伽婆羅〈曼陀羅 道命〉 智順
寶亮〈附道明 僧成 僧寶〉 法通〈附智進〉
慧集 曇斐
寶唱
神異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僧部列傳九
[編輯]梁一
[編輯]保誌〈附道香 僧朗〉
[編輯]按《高僧傳》,「保誌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師道林 寺,師事沙門僧儉為和尚,修習禪業。至宋太始初,忽 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髮長數寸,常跣行街巷, 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齊建元 中,稍見異跡,數日不食,亦無饑容。與人言,始若難曉, 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京土士庶皆敬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明旦,人見其入市,還檢 獄中,誌猶在焉。誌語獄吏:「門外有兩轝食來,金缽盛 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並送食 餉誌,果如其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延入, 居之後堂,一時屏除內宴,誌亦隨眾出。既而景陽山 上猶有一誌,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檢,失所。闔吏啟云: 「誌久出在省,方以墨塗其身。」時僧法獻欲以一衣遺 誌,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並云:「昨宿旦去。」又至 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伯云:「誌昨在此,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誌嘗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未及發言,誌忽來引衲而 去。又時就人求生魚鱠人為辦覓,致飽乃去。還視盆 中魚,游活如故。誌後假武帝神力,見高帝於地下,常 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齊衛尉胡諧病,請誌。 誌註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諧亡,載屍還宅。《誌》 云:「明屈」者,明日屍出也。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 達鎮江州,辭誌。誌畫紙作一樹,樹上有烏,語云:「急時 可登此。」後顯達逆節,留齊之鎮州。及敗,齊之叛,入廬 山,追騎將及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烏,如誌所 畫,悟而登之,烏竟不飛。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卒以 見免。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誌。誌遙見而走,大 呼云:「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後未旬事發,偃叛往 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腹。梁鄱陽忠烈王恢嘗屈 誌來第,會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誌 多去來興皇、淨名兩寺,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先是, 齊時多禁誌出入。今上即位,下詔曰:「誌公跡拘塵垢, 神遊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 則聲聞以上;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 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來,隨意出 入,勿得復禁。」誌自是多出入禁內。天監五年冬,旱,雩 祭備至,而未降雨。誌忽上啟云:「誌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願於華光殿講《勝鬘》請雨。」上 即使沙門法雲講《勝鬘》。講竟,夜便大雪。誌又云:「須一 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嘗問誌云: 「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 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答云:「旨在書字時 節、刻漏中。」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弟子何 時得靜心修習?」答云:「安樂禁。」識者以為禁者,止也,至 安樂時乃止耳。後法雲於華林殿講《法華》,至「假使黑 風,誌忽問風之有無,答云:『世諦故有,第一義則無也』。」 誌往復三四番,便笑云:「若體是假有,許亦不可解,難 可解。」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有陳征虜者,舉家事誌 甚篤。誌嘗為其現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誌知名顯 奇四十餘載,士女恭事者,數不可稱。至天監十三年 冬,於臺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屍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自然一燭,以付後閤舍人 吳慶。慶即啟聞,上歎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後 事囑我乎?」因厚加殯送,葬於鍾山獨龍之阜,仍於墓 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製銘辭於塚內,王筠勒碑文 於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初誌顯跡之始,年可五 六十許,而終亦不老,人咸莫測其年。有徐捷道者,居
於京師九日臺北,自言是誌外舅弟,小誌四年。計誌亡時,應年九十七。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並有神力雲。
按《梁書何敬容傳》:敬容妾弟費慧明為導倉丞,夜盜 官米,為禁司所執,送領軍府。時河東王譽為領軍將 軍,敬容以書解慧明,譽即封書以奏,高祖大怒,付南 司推劾。御史中丞張綰奏敬容挾私罔上,合棄市刑, 詔特免職。初,天監中,有沙門釋寶誌者,嘗遇敬容,謂 曰:「君後必貴,然終是何敗何耳。」及敬容為宰相,謂何 「姓當為其禍」,故抑沒宗族,無仕進者,至是竟為河東 所敗。
按《隋書五行志》:「梁天監三年六月八日,武帝講於重 雲殿,沙門誌公忽然起舞歌樂,須臾悲泣,因賦五言 詩曰:『樂哉三十餘,悲哉五十裡。但看八十三,子地妖 災起。佞臣作欺妄,賊臣滅君子。若不信吾語,龍時侯 賊起。且至馬中間,銜悲不見喜』。」梁自天監至於大同, 三十餘年,江表無事。至太清二年,臺城陷,帝享國四 「十八年」,所言五十裡也。太清元年八月十三,而侯景 自懸瓠來降,在丹陽之北子地,帝惑朱異之言以納 景。景之作亂,始自戊辰之歲,至午年帝幽崩。十年四 月八日,《誌》公於大會中又作詩曰:「禿尾狗子始著狂, 欲死不死齧人傷,須臾之間自滅亡。患在汝陰死三 湘,橫屍一旦無人藏。」侯景,小字狗子,初自懸瓠來降。 懸瓠,則古之汝南也。巴陵南有地名「三湘」,即景奔敗 之所。
按《伽藍記》,沙門寶公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醜陋,心 志通達,過去未來,預睹三世。發言如記,讖不可解。事 過之後,始驗其實。胡太后聞之,問以世事。寶公曰:「把 粟與雞呼朱朱。」時人莫之能解。建義元年,後為尒朱 榮所害,始驗其言。時有洛人趙法和請占早晚當有 官爵。寶公曰:「大竹箭,不須羽,東廂屋,急手作。」時不曉 其意。經月餘,法和父喪,大竹者杖東廂屋者倚廬。初 造《十二辰歌》,驗其言也。
僧旻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旻姓孫氏,家於吳郡之富春,有吳開 國大皇帝,其先也。幼孤,養能言而樂道。七歲出家,住 虎丘西山寺,為僧迴弟子。從迴受《五經》,一聞能記,精 神洞出,標群獨秀。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未嘗不 慨然欲為己任。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沙彌何 姓,家在何處』?旻曰:『貧道姓釋,家於此山』。辯甚異之。特」 進張緒見而嘆曰:「松柏雖小,已有凌雲之氣。」由是顯 譽。年十三,隨迴出都,住白馬寺,寺僧多以轉讀唱導 為業。旻風韻清遠,了不厝意。年十六而迴亡,哀容俯 仰,率由自至。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景久居寺 住,雅有風軌,大小和從,寺給僧足。旻安貧好學,與同 寺法雲、禪岡、法關、稟學、柔次、遠亮四「公經論,夕則合 被而臥,晝則假衣而行,往返諮詢,不避炎雪。」其精力 篤課如此。大明數論,究統經律,原始要終,望表知裡, 內鑒諸己,旁啟同志,前疑往結,靡不冰泮。雖命世碩 學,有是非之辯。旻居中振發,曾無壅滯。光緒既著,風 猷弘遠。齊文惠帝、竟陵王子良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延請僧宗講《涅槃經》。旻叩問聯環,言皆 摧敵。儉曰:「昔竺道生入長安,姚興於逍遙園見之,使 難道融義,往復百翻,言無不切。眾皆睹其風神,服其 英秀。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性極照窮,言必典詣,能 使前無橫陣,便是過之遠矣。」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於普弘寺共講《成實》,大致通勝,冠蓋成陰。旻於末席, 論議詞旨清新,致言宏邈,往復神應,聽者傾屬。次公 乃揮麈尾而歎曰:「老夫受業於彭城,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每恨不逢勍敵,必欲研盡。自至 金陵累年,始見竭於今日矣。且試思之,晚講當答。」及 晚上講,裁復數交,詞義遂壅。次公動容,顧四座曰:「後 生可畏,斯言信矣。」年二十六,永明十年,始於興福寺 講《成實論》。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其會如市。 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衣冠士子,四衢輻輳,坐皆 重膝,不謂為迮。言雖竟日,無起疲倦,皆仰之如日月 矣。希風慕德者,不遠萬里相造。自晉、宋相承,凡論議 者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及旻為師範,稜落秀上,機 變如神,言氣典正,座無洪聲之侶。重以性多謙讓,未 嘗以理勝加人,處眾澄眸,如入禪定。其為道俗所推 如此。時人稱曰:「析剖磐隱,通古無例,條貫始終,受者 易悟。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於是名振日下,聽 眾千餘,孜孜善誘,曾無告倦。晉安太守彭城劉業嘗 謂旻曰:「法師經論通博,何以立義多儒?」答曰:「宋世貴 道,生頓悟以通經,齊時重僧,柔影《毗曇》以講論,貧道 謹依經文,文元則元,文儒則儒耳。」時竟陵王世子蕭 昭冑出守會稽,有要旻共往征虜別之。旻曰:「吾止講 席,相識未嘗修詣。聞其得郡,便狼狽遠別,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永元元年,敕僧局請三十僧入華林園 夏講,僧正擬旻為法主,旻止之。或曰:「何故?」答曰:「此乃 內潤法師,不能外益學士,非謂講者。」由是譽傳遐邇, 名動京師。瑯琊王仲寶、吳人張思光,學冠當時,清貞獨絕,並投分請交,申以縞帶。年立之後,頻事開解,蔚 為宗匠。九部五時,若指諸掌,元理伏難,坦然夷易。故 緇素結轍,華鄙邀延,復屯萃矣。時有令聞夙成,負先 來之風;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設伏者比肩,翹開者 間出。旻隨方領會,弘量有餘,皆銜璧輿櫬,嚮然風靡 者,一人而已。值齊曆橫流,道屬昏詖,時寵小人,世嫉 君子。因避地徐部,仍受請入吳。法輪繼轉,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聞南北。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 帝則。以天監五年遊於都輦,天子禮接下筵,亟深睠 悅,敕僧正慧超銜詔到房,欲屈與法寵、法雲、汝南周 捨等入華林園道義。自茲已後,優位日隆。六年制注 《般若經》以通大訓,朝貴皆思弘厥典。又請京邑五大 法師於五寺首講,以旻道居其右,迺眷帝情,深見悅 可,因請為家僧四事供給。又敕於惠輪殿講《勝鬘經》, 帝自臨聽,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 東莞劉勰等三十人同集,上定林寺抄《一切經論》,以 類相從,凡八十卷,皆令取衷於旻。十一年春,忽感風 疾,後雖小間,心猶忘誤,言語遲蹇。旻曰:「自登座講說, 已二十年,如見此病,例無平復,講事盡矣。」乃修飾房 內,隔立道場,日夜禮懺。後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 謝覽,各遣僚佐至都,表上延請,有敕給船仗資糧,發 遣二郡迎候,舟楫滿川。京師學士,雲隨霧合,中途守 宰,莫不郊迎。晉陵太守蔡樽出候門迎之,歎曰:「昔仲 尼素王於周,今旻公又素王於梁矣。」天監末年,下敕 於莊嚴寺建八座法輪,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旻最 處後,眾徒彌盛。莊嚴講堂,宋世祖所立,欒櫨增映,延 袤遐遠,至於是日,不容聽眾,執事啟聞,有敕聽停。講 五十日,悉移窗戶,四出簷霤。又進給床五十張,猶為 迫迮,桄桯摧折,日有十數,得人之盛,皆此類焉。旻因 捨什物嚫施,擬立大堂,慮未周用,待庫生長,傳付後 僧。又於簡靜寺講《十地經》,堂宇先有五間,慮有迫迮, 又於堂前權起五間,合而為一。及至就講,寺內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少與齊人張融、謝朓友善,天 下才學通人,莫不致禮,雖居重名,不嘉榮勢,閑處一 室,簡通豪右,眾人多恨之。惟吳郡陸倕,博學自居,名 位通顯,早崇禮敬,旻亦密相器重。時為太子中庶。賓 從到房,旻稱疾不見,倕欣然曰:「此誠弟子所望也。」人 皆推倕之愛名德也,彌重旻之不趣於世,暨普通之 後,先疾連發,彌懷退靜,夜還虎丘,人無知者。時蕭昂 出守吳興,欲過山展禮,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旻曰: 「吾山藪病人,無事,見貴二千石。」及蕭至,旻從後門而 遁。其年,皇太子遣通事舍人何思澄銜命致禮,贈以 几杖、鑪奩、褥席、麈尾拂扇等。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 善,使所在備禮發遣,不得「循常,以稽天望,於路增劇, 未堪山寺,權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良醫上藥, 備於寺內,中使參候,相望馳道。」以大通八年二月一 日清旦卒於寺房,春秋六十一。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窆於鍾山之開善墓所。喪事大小,隨 由備辦。隱士陳留阮孝緒為著《墓誌》,弟子智學、惠慶 等建立三碑,其二碑皇太子湘東王並為製文,樹於 墓側。徵士何引著文,立於本寺。其所著《論疏雜集》《四 聲指歸》《詩譜決疑》等百有餘卷,流世。
法雲
[編輯]按《續高僧傳》,法雲,姓周氏,義興陽羨人,晉平西將軍 處之七世孫也。母吳氏,初產坐草,見雲氣滿屋,因以 名之。七歲出家,更名法雲,從師住莊嚴寺,為僧成元 趣,寶亮弟子,而儁朗英秀,卓絕時世。年十三,始就受 業。太昌僧宗、莊嚴僧達,甚相稱讚。寶亮每曰:「我之神 明,殊不及也,方將必當棟梁大法矣。」齊永明中,僧柔 東歸,於道林寺發講,雲:諮決累日,詞旨激揚,眾所歎 異。年小坐遠,聲問難敘,命置小床,處之於前,共盡往 復,由是顯名,與同寺僧旻等年臘齊名譽。曾觀長樂 寺法調講論,出而顧曰:「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動 靜威儀,勿易為也。」前後法師,或有詞無義,或有義無 詞,或俱有詞義而過無威儀。今日法「座俱已闕矣,皆 由習學不優,未應講也。」及年登三十,建武四年夏,初 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二經,序正條源,群分名類,學 徒海湊,四眾盈堂,僉謂理由言盡,紙卷空存。及至為 賓,搆擊縱橫,比類紛鯁,機辯若疾風,應變如行雨,當 其鋒者,罕不心瞀,賓主咨嗟,朋僚胥悅,時人呼為作 幻法師矣。講經之妙,獨步當時。齊中書周顒、瑯琊王 融、彭城劉繪、東莞徐孝嗣等,一代名貴,並投莫逆之 交。孝嗣每日見雲公俊發,自顧缺然,而性靈誠孝,勞 於色養。及居母憂,毀瘠過禮,累日不食,殆不勝衣。僧 旻謂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賢者企及。且毀不滅 性,尚出儒宗,況佛有至言,欲報生恩。近則時奉顏儀, 使物生悅,遠則啟發菩提,以導神識。」又云:「恩愛重賊, 不可寬放。寬放此者,及所親愛,墮於惡道。惟有智者, 以方便力,善能治制,則惠兼存沒,入諸善趣矣。宜思 遠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細近耶?」雲乃割哀情, 微進飲粥。永元元年,曾受毗陵郡請。道俗傾家,異端畢集,弘振風猷,道被京城,鼓舞知歸,巾褐識反。及梁 氏高臨,甚相欽禮。天監二年,敕使長召,出入諸殿,影 響弘通之端,贊揚利益之漸。皇高亟延義集,未曾不 敕令雲先入,後下詔令。時諸名德各撰《誠實義疏》,雲 乃經論合撰,有四十科,為四十二卷,俄尋究了。又敕 於寺三遍敷講,廣請義學,充諸堂宇。敕給傳詔,車牛 吏力,皆備足焉。至七年,制注《大品》,朝貴請雲講之,辭 疾不赴。帝云:「弟子既當今日之位,法師是後來名德, 流通無寄,不可不自力為講也。」因從之。尋又下詔,禮 為家僧,資給優厚。敕為光宅寺主,創立僧制,雅為後 則。皇太子留情內外,選請十僧,入於元圃,經於兩夏, 不止講經,而亦懸談文外。雲居上首,遍加供施。自從 王侯,逮於榮貴,莫不欽敬,至於吉凶慶弔,不避寒暑, 時人頗謂之遊俠。而動必弘法,不以此言間懷。中書 郎順陽范軫著《神滅論》,群僚未詳其理,先以奏聞。有 敕令雲答之,以宣示臣下。雲乃遍與朝士書論之,文 采雖異,而理義倫通。天監末年,欲報施主之恩,於秣 陵縣同下里中造寺一所,敕以法師建造,可仍以法 師為名。即禪岡之西山也。郊郭內地,實為爽塏,結宇 孤巖,北面城市。懷澗隱嶺,窮野人之致;終日談論,曾 無休廢。天監將末,扶南國獻經三部,敕雲:譯之詳決, 梁、梵皆理明意顯,狀若親承。帝抄諸方等經,撰受菩 薩戒法,構等覺道場,請草堂寺慧納法師以為智者, 躬受大戒,自持莊嚴。自茲厥後,王侯朝士,法俗傾都, 或有年臘過於智者,皆望風偃附,啟受戒法。雲曰:「戒 終是一,先已同稟,令重受者,誠非所異,有若趨時。」於 是固執。帝累勸獎,每加說喻。答曰:「當先發願,若得相 應,然後從受。」雲欲發起中表菩提之心,捨己身外䞋 施之物,通啟於華林園光華殿,設千僧大會,分此諸 物為五種功德。上帝隨喜,警梵從時,鏘金候旭,百和 氤氳,眾伎繁會,觀者傾城,莫不稱歎。普通六年,敕為 大僧正,於同泰寺設千僧會,廣集諸寺知事及學行 名僧,羯磨拜授,置位羽儀,眾皆見所未聞,得未曾有。 爾後雖遘疾時序,而講說無廢。及於扶接登座,疲劇 乃止。至御幸同泰,開大涅槃,敕許乘輿上殿,憑几聽 講。及遭父憂,由是疾篤,至於大漸。以大通三年三月 二十七日初夜卒於住房,春秋六十有三。二宮悲惜, 為之流慟。敕給東園祕器,凡百喪事,皆從王府下。敕 令葬定林寺側。太子中庶瑯琊王筠為作銘誌。弟子 周長引等有猶子之慕,創造二碑,立於墓所。湘東王 蕭繹各為製文。初雲「年在息慈,雅尚經術,於妙《法華》 研精累思,品酌理義,始末照覽。乃往幽巖獨講斯典, 豎石為人,松葉為拂,自唱自導,兼通難解,所以垂名 梁代,誠績有聞。而文疏稠疊,前後繁映,致依講誦,有 阻恆功。嘗於一寺講散此經,忽感天華狀如飛雪,滿 空而下,延於堂內,升空不墜,訖講方去。有保誌神僧 道超,方外罕有得其」情者。與雲互相敬愛,呼為大林 法師。每來雲所,輒停住信宿。嘗言欲解師子吼,請法 師為說,即為剖析,誌便彈指讚曰:「善哉微妙,微妙矣!」 儀同陳郡袁昂雲有常供養僧學雲《法華》,日夜發願, 望得慧解。忽夢見一僧曰:「雲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 經,那可卒敵也。」每於講次,有送錢物乞誦經者,多獲 徵應。又得夢如別記述。夷陵縣漁人於網中得經一 卷,是《泥洹四相品》,末題云:「宋元徽二年,王寶勝敬造 奉光宅寺」法雲法師以事勘校,時雲年始十歲,名未 遠布,寺無光宅,而此品正則初雲弘法,次斷魚肉。驗 今意行,頗用相符。其有機神變化,人莫敢競。其類者, 雲得此告,彌深弘演雲爾。
智藏
[編輯]按《續高僧傳》:「智藏姓顧氏,本名淨藏,吳郡吳人,少傅 曜之八世孫也。高祖彭年,司農卿。曾祖淳,錢唐令。祖 瑤之,員外郎。父暎,奉朝請,早亡。其母嘗夢繞吳城一 帀,密雲四布,而天中開朗,眾星墜地,取而吞之,因而 有娠焉。及生藏也,少而聰敏,常懷退讓,果食衣服,爰 及威儀,皆新華先讓而處下末,由此擊譽,鄉閭敬而」 尚重。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 寺,師事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藏稟依訓 範,敬義弘隆。遇師疾甚,不食多日,藏亦從之,待師進 飲,藏還進飲,乃至平復,方從師好。自是戒德堅明,學 業通奧,眾所知識,超於夷等。當時柔、次二公,元宗蓋 世,初從受學,挹酌經論,統辯精理。及其開闡延敵,莫 能涉其津者。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預有比蹤,罔不 折伏。於是二僧歎揖,自以弗及之也。齊太尉文憲王 公深懷欽悅,爰請安居,常歎相知之晚。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將講《淨名》,選窮上首,乃招集精 解二十餘僧,探授符策,乃得於藏。年臘最小,獨居末 坐,敷述義理,罔或抗衡,道俗翕然,彌崇高譽。先是會 稽慎法師志欲宣通妙法,乃請文宣,方求講匠。以藏 名稱普聞,允當僉屬。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服膺鼓 篋,實繁有徒。但以律部未精,重遊京輦,信同瓶喻,有 似燈傳。俄而十誦明了,諸部博究。末還吳郡,道流生地也。學人裹糧,隨之不少。永元二年,重遊禹穴,居法 華山,繼眾弘業。及齊德將謝,王室大騷,天地既閉,經 籍道廢,遂翻然高舉,欲終焉禹穴。逮有梁革命,大弘 正法,皇華繼至,方遊京輦,天子下禮,承修榮貴,莫不 來敬。聖僧寶誌遷神窀穸於鍾阜,於墓前建塔寺,名 「開善」,敕藏居之。初藏未受具戒,遇誌於定林上寺,遂 推令居前,垂示崇敬之跡,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 矣。時梁武崇信釋門,宮闕恣其遊踐。主者以負扆南 面,域中一人議以御座之法,惟天子所昇,沙門一不 霑預。藏聞之,勃然厲色,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 聲曰:「貧道昔為吳中顧郎,尚不慚御榻,況復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即拂衣而起。高岸釋門,皆此類也。藏神 㝢凝隔,風韻清高。其應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可謂 望儼即溫,君子之變者矣。自現處巖岫,晦形人世。又 於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並是茅茨,容膝而 已。皇太子聞而遊覽焉,各賦詩而返。嘗宿靈曜寺,夜 漸用心,見有金光照曜,一室洞明。人問其故,答曰:「此 中奇妙,未可得言。」是日遭疾,至於大漸。帝及儲君中 使相望四「部白黑,日夜參候。敕為建齋,手制《願文》,並 繼以醫藥。而天乎不憖,惟增不降」,臨終辭色詳正,遺 言惟在弘法。以普通三年九月十五日卒於寺房,春 秋六十有五。敕葬獨龍之山,赴送盈道,同為建碑墳 所。新安太守蕭機製文,湘東王繹製銘,太子中庶子 陳郡殷鈞為立墓誌。初藏嘗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 談,執二麈尾,其一寶裝,其一者素留。素者與藏先。有 墅姥者,工相人也,言人吉凶,百不失一。謂藏曰:「法師 聰辨蓋世,天下流名,但恨年命不長,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聞斯促報,講解頓息,竭精修道,發大 誓願,不出寺門。遂探經藏,得《金剛般若》,受持誦讀,畢 命奉之。至所厄暮年,香湯洗浴,淨室誦經,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善男子,汝往年三十一者,是報盡 期,由《般若經》力,得倍壽矣。」藏後出山,試過前相者,乃 大驚起曰:「何因尚在世也?前見短壽之相,今了無一 沙門,誠不可相矣。」藏問:「今得至幾?」答云:「色相骨法,年 六十餘。」藏曰:「五十知命,已不為夭,況復過也。」乃以緣 由告之,相者欣服。竟以畢年辭世,終如相言。
慧澄〈附慧朗 慧略 法生 慧武〉
[編輯]按《續高僧傳》:「慧澄,姓蘭氏,番禺高要人。十四出家,依 和尚道達,住隨喜寺。而在性貞苦,立素齋戒,魚肉葷 辛,畢世未視。當齊氏之季,百工輟業,澄閉戶禮誦,不 修聞達。天監初,建開闡學校,白黑樂求,皆得其志。澄 深懷願望,以日為歲。世始廓清,南路猶梗,負笈躊躕, 欲前未進。親舊諫曰:『何不就饒聚糧貨,待路好通,為 爾棲棲,橫生憂苦』。」澄曰:「榮華賄貨,此何見關?日月如 電,時不待人耳。」於是間關寄託,遂至京室,憩莊嚴寺, 仍從僧旻,以申北面。勤苦下帷,專攻一事,且經且律, 或數或論,十餘年中,鉤深索隱,猶晦跡下筵,而名聞 日遠。桂陽王蕭象聞風欽悅,延請入第,頂禮歸依,求 屈講說,親自餐服,遂使遠近投集,聞者斐然。後桂陽 出鎮南嶽,請與同行,瀟湘道俗,重增歸敬,法席繼興, 善誘忘倦。澄以違親歲久,逝暫定省,而番禺四眾,向 風欽德,迎請重疊,年年轉倍。以普通四年隨使南返, 中途危阻,素情無憚。食值饑客,合盤施之。船人更辦, 不肯復受。若見單薄,解衣賑之。及至南海,復停隨喜, 七眾屯結,其會如林,「讚請法施,頻仍累跡,理喻精微, 淺深無隱,新舊學望,如草偃焉。」於斯五載,法利無限, 未及旋都,遇疾而卒,春秋五十有二,即大通元年也。 時復有慧朗、慧略、法生、慧武等,皆從僧旻受學,雖復 廣綜諸部,並以成實擅名。朗居貧好學,博達多通,久 當師匠,巧於傳述。略聰明儁警,宣講有則,品別支條, 分籍甚有嘉譽。生尋訪異聞,博述經論,銓次祕奧,物 益奇之。武振揚文義,省約不繁,宣流未廣,蘭摧中葉。 年三十餘卒。
法申〈附道達 惠命〉
[編輯]按《續高僧傳》:「法申,本姓呂,任城人也。祖世寓居青州。 申幼出家,夙懷儒素,廣學經論,妙思獨遠。彌歷年祀, 規空畫有,日夜惆悵。隱士平原明曇聊嘲之曰:『三陽 在節,明辰淑景,何不飲美酒,賦新詩,而終日竟歲,瞪 視四壁,百年俄頃,知得成儒素否』?答曰:『蓋是平生鄙 好,何論得失』。」頃之而大明成論,譽美州鄉。值宋太始 「之初,莊嚴寺法集敕請渡江住安樂寺,累當師匠,道 俗欽賞。建元之中,遭本親遠喪,道途迴阻,有礙北歸, 因爾屏絕人事,杜塞講說。逮齊竟陵王蕭子良永明 之中,請二十法師弘宣講授,苦相徵屈,辭不獲免。」當 斯之盛,無與友者。兼又淳厚仁惠,不出厲言,安閑守 素,不狎人世。以天監二年卒,春秋七十有四。時復有 道達、惠命,並以勤學顯名。達姓裴,河東聞喜人,住廣 陵永福精舍。少以孝行知名,拯濟危險,道潤江濆。永 明中,為南兗州僧正,在職廉潔,雅有治才,罷任之日, 惟有故紙五朿。惠命,廣陵人,住安樂寺。開濟篤素,專 以成實見知
僧伽婆羅〈附曼陀羅 道命〉
[編輯]按《續高僧傳》:「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扶南國 人也。幼而穎悟,早附法律,學年出家,偏業《阿毗曇論》, 聲榮之盛,有譽海南。具足已後,廣習律藏,勇意觀方, 樂崇開化。聞齊國弘法,隨舶至都,住正觀寺,為天竺 沙門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復從跋陀研精方等。未盈 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數國書語。值齊曆亡墜,道教陵」 夷。婆羅靜潔身心,外絕交故,擁室棲閑,養素資業。大 梁御㝢,搜訪術能。以天監五年,被敕徵召,於揚都壽 光殿、華林園、正觀寺、占雲館、扶南館等五處傳譯。訖 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經》《解脫 道論》等是也。初翻經日,於壽光殿,武帝躬臨法座,筆 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盡其經本。敕沙門寶唱、惠超、 僧智、法雲及袁曇允等相對疏出,華質有序,不墜譯 宗。天子禮接甚厚,引為家僧。所司資給,道俗改觀。婆 羅不畜私財,以其䞋施,成立住寺。太尉臨川王宏,接 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於正觀,春秋六十有五。梁 初又有扶南沙門曼陀羅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遠 來貢獻,敕與婆羅共譯《寶雲法界體性文殊般若經》 三部,合一十一卷。雖事傳譯,未善梁言,故所出經文, 多有隱質。太清中,湘東王記室虞孝敬者,學周內外, 撰《內典博要》三十卷,該羅經論,條貫釋門,諸有要事, 備皆收錄,頗同《皇覽》《類苑》之流。渚宮陷沒,便襲染衣, 更名道命,流離關輔,亦有著述雲。
智順
[編輯]按《高僧傳》:「智順本姓徐,瑯琊臨沂人。年十五出家,事 鍾山延賢寺智度為師。少而聰穎,篤志過人,故雖年 在息慈,而學功已積。及受具戒,秉禁無疵,陶練眾經, 而獨步於涅槃、成實講說徒眾常數百餘人。嘗以事 生非慮,頗致坎折,而貞素確然,其徽無點。齊竟陵文 宣王特深禮異,為修冶城寺以居之。司空徐孝嗣亦」 崇其行解,奉以師敬。及東昏失德,孝嗣被誅,子緄逃 竄避禍。順身自營護,卒以獲免。緄後重加資俸,一無 所受。嘗有夜盜順者,淨人追而擒之。順留盜宿於房 內,明旦遺以錢絹,喻而遣之。其仁洽篤恕如此。後東 遊禹穴,止於雲門精舍,法輪之盛,復見江左。順為人 虛靜恭恪,形器若神,風軌清嚴,動無失措,故士庶瞻 禮,常有懼焉。以天監六年卒於山寺,春秋六十一。初, 順之疾甚,不食多日,一時中竟,忽索齋飯。弟子曇和 以順絕穀日久,密以半合米雜煮以進順。順咽而還 吐,索水洗漱,語和云:「汝永出雲門,不得還住。」其執節 精苦,皆此之類。臨終之日,房內頗聞異香,亦有見天 華天蓋者。遺命露骸,空地,以施蟲鳥。門人不忍行之, 乃窆於寺側,弟子等立碑頌德。陳郡袁昂製文,法華 寺釋惠舉又為之墓誌。順所著《法事讚》及《受戒弘法 記》,皆行於世。
寶亮〈附道明 僧成 僧寶〉
[編輯]按《高僧傳》,「寶亮本姓徐氏,其先東莞冑族,晉亂避地 於東萊。」縣亮年十二出家,師青州道明法師。明亦 義學之僧,名高當世。亮就業專精,一聞無失。及具戒 之後,便欲觀方弘化。每惟訓育有本,未能遠絕緣累。 明謂曰:「沙門去俗,以宣通為理,豈可拘此愛網,使吾 道不東乎?」亮感悟,因此客遊。年二十一,至京師,居中 興寺,袁粲一見而異之。粲後與明書曰:「頻見亮公,非 常人也。比日聞所未聞,不覺歲之將暮。珠生合浦,魏 人取以照車。璧在邯鄲,秦王請以華國天下之寶,當 與天下共之,非上人貴州所得專也。」自是學名稍盛。 及本親喪亡,路阻不得還北,因屏居禪思,杜絕人事。 齊竟陵文宣王躬自到房,請為法匠,亮不得已而赴。 文宣接足恭禮,結菩薩四部因緣。後移憩靈味寺,於 是續講眾經,盛於京邑。講《大涅槃》凡八十四遍,《成實 論》十四遍,《勝鬘》四十二遍,《維摩》二十遍,其大小品六 遍,《法華》《十地》《優婆塞戒》《無量壽》《首楞嚴》《遺教》、彌勒下 生等亦各近十遍。黑白弟子三千餘人,諮稟門徒常 盈數百。亮為人神情爽岸,俊氣雄逸,及開章命句,鋒 辯縱橫。其有問論者,或豫蘊重關,及亮之披解,便覺 宗旨渙然,忘其素蓄。今上龍興,尊崇正道,以亮德居 時望,亟延談說。亮任性率直,每言輒稱「貧道。」上雖意 有間然,而欽挹其神。天監八年,初敕亮撰《涅槃義疏》 十餘萬言,上為之序曰:非言無以寄言,言即無言之 累。累言則可以息言,言息則諸見競起。所以如來乘 本願以託生,現慈力以應化。離文字以設教,忘心相 以通道。欲使珉玉異價,涇渭分流,制六師而正四倒, 反八邪而歸一味。折世智之角,杜異人之口;導求珠 之心,開觀象之目,救燒灼於火宅,拯沉溺於浪海。故 法雨降而燋種受榮,慧日升而長夜蒙曉,發迦葉之 悱憤,吐真實之誠言。雖復二施等於前,五大陳於後, 三十四問,參差異辯,方便勸引,各隨意答。舉要論經, 不出兩途。佛性開其本有之源,《涅槃》明其歸極之宗。 非因非果,不起不作,義高萬善,事絕百非。空空不能 測其真際,元元不能窮其妙門。自非德均平等,心合無生,金牆玉室,豈易入哉?有青州沙門釋寶亮者,氣 調爽拔,神用俊舉,少貞苦節,長安法忍,耆年愈篤,齯 齒不衰,流通先覺,孜孜如也,後進晚生,莫不依仰。以 天監八年五月八日敕亮撰《大涅槃義疏》,以九月二 十日訖。光表微言,讚揚正道,連環既解,疑網雲除,條 流明悉,可得略言。朕從容暇日,將欲覽焉,聊書數行, 以為記別雲爾。亮福德招感,供施累積,性不蓄金,皆 散營福業,身沒之後,房無留財,以天監八年十月四 日卒於靈味寺,春秋六十有六。葬鍾山之南,立碑墓 所。陳郡周興嗣、廣陵高爽並為製文,刻於兩面。弟子 法雲等又立碑寺內,文宣圖其形像於普弘寺焉。時 高座寺僧成、曠野寺僧寶,亦並齊代法匠。寶又善《三 元》,為貴遊所重。
法通〈附智進〉
[編輯]按《高僧傳》,「法通本姓褚氏,河南陽翟人,晉安東將軍 揚州都督䂮之八世孫也。家世衣冠,禮義相襲。通幼 而岐穎,聰悟絕倫。年十二出家,遊學三藏,專精方等, 大品、《法華》尤所研密。年未登立,便為講匠,學徒雲聚, 千里必集。後踐跡京師,初止莊嚴,後憩定林上寺。棲 閑隱素,履道惟勤,希風影附者,復盈山室。」齊竟陵文 宣王、丞相文獻王,皆紆貴慕德,親承頂禮。陳郡謝舉、 吳國陸果、潯陽張孝秀,並策步山門,稟其戒法。白黑 弟子七千餘人。晦跡鍾阜三十餘載,坐禪誦念,禮懺 精苦。至天監十一年六月十日,便覺不豫,語弟子云: 「我止可至九月二十間耳。」到九月十四日,見兩居士 皆執白拂,來向床前,便次第出去。至十七日,忽漫語 云:「檀越不相識,何處來耶?」弟子曇智問意故,答云:「有 一人,著朱衣,戴幘,擎木箱底在床前。」至二十日,見佛 像作兩行來,通合掌良久,侍疾者但聞異香,竟不測 其意。通乃密向同意慧彌說之。至二十一日,索香湯 洗浴竟,仍作禮還臥,叉手當胸,正中時卒。春秋七十。 仍葬於寺南。弟子靜深等立碑墓側。陳郡謝舉、蘭陵 蕭子雲並為製文,刻於兩面。時定林上寺復有沙彌 智進,本閹人,清信篤至,遂出家苦節。嘗《頭陀》至山東, 宿於樹下,有虎來摩其頭,見進端坐無擾,跪之而去。 爾後每獨行獨坐,常見青馬一匹,衛其左右。
慧集
[編輯]按《高僧傳》:「慧集,本姓錢,吳興於潛人。年十八,於會稽 樂林山出家,仍隨慧基法師受業。為性慤實,言無華 綺,而學勤昏曉,未嘗懈息。後出京,止招提寺,復遍歷 眾師,融冶異說,三藏方等,並皆綜達。廣訪《大毗婆沙》 及《雜心》揵度等,以相讎校,故於《毗曇》一部擅步當時。 凡碩難堅疑,並為披釋,海內學賓,無不畢至。每一開」 講,負袠千人。沙門僧旻、法雲,並名高一代,亦執卷請 益。今上深相賞接,每請開講。以天監十四年還至烏 程,遘疾而卒,春秋六十。著《毘曇大義疏》十餘萬言,盛 行於世。
曇斐〈附法藏 明慶〉
[編輯]按《高僧傳》:「曇斐,本姓王,會稽剡人。少出家,受業於惠 基法師。性聰敏,素著領牒之稱。其方等深經,皆所綜 達,《老》《莊》、儒、墨,頗亦披覽。後東西稟訪,備窮經誥之旨。 居於鄉邑法華臺寺,講說相仍,學徒成列。斐神情爽 發,志用清元,故於小品、《淨名》尤成獨步。加又談吐蘊 藉,辭辯高華,席上之風,見重當時。梁衡陽孝王元簡」 及隱士廬江何引,皆遠挹徽猷,招延講說。吳國張融、 汝南周顒、顒子捨等,並結知音之狎焉。以天監十七 年卒於寺,春秋七十有六。其製作文辭,亦頗見於世。 初斐有譽江東,被敕為十城僧主,符旨適行,未拜便 化,厥土僧尼,倍懷戀德。斐同縣南巖寺有沙門法藏, 亦以戒素見稱喜,放救生命,興立圖像。時餘姚縣有 明慶比丘,與斐同時致譽。慶本姓鄭氏,戒行嚴潔,學 業清美,本師事炎公,以弘實弟子師資,三業並見重 東南。
寶唱
[編輯]按《續高僧傳》:「寶唱姓岑氏,吳郡人,即有吳建國之舊 壤也。少懷恢敏,清貞自蓄,顧惟隻立,勤田為業,資養 所費,終於十畝。至於旁求,傭書取濟,寓目疏略,便能 強識。文彩鋪贍,義理有聞。年十八,投僧祐律師而出 家焉。祐,江表僧望,多所著述。唱既始陶津經律,諮稟 承風,建德,有聲宗嗣。住莊嚴寺,博採群言,酌其精理。 又惟開悟士俗,要以通濟為先」,乃從處士顧道曠、呂 僧智等,習聽經史,《莊》《易》,略通大義。時以其遊涉世務, 謂有俗志,為訪家室,執固不迴。將及三十,天廕既崩, 喪事雲畢。建武二年,擺撥常習,出都專聽,涉歷五載, 又中風疾。會齊氏雲季遭亂入東,遠至閩越,討論舊 業。天監四年,便還都下,乃敕為新安寺主。帝以時會 雲雷,遠近清晏,風雨調暢,百穀年登。豈非上資三寶, 中賴四天,下藉神龍,幽靈葉贊,方乃福被黔黎,歆茲 厚德。但文散群部,難可備尋,下敕令唱,總撰《集錄》,以 擬時要。或建福禳災,或禮懺除障,或饗接神鬼,或祭 祀龍王,部類區分,近將百卷八部神名,以為三卷。包括幽奧,詳略古今。故諸所祈求,帝必親覽,指事祠禱, 多感威靈。所以五十許年,江表無事,兆民荷賴,緣斯 力也。天監七年,帝以法海浩瀚,淺識難尋,敕莊嚴僧 旻於定林上寺纘《眾經要抄》八十八卷,又敕開善智 藏纘眾經義理,號曰《義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 《大般涅槃經》七十二卷,並唱奉別敕,兼贊其功,綸綜 終始,緝成部袠。及簡文之在春坊,尤耽內教,撰《法寶 聯璧》二百餘卷,別令寶唱綴比,區別其類,遍略之流。 帝以佛法沖奧,近識難通,自非才學,無由造極。又敕 唱自大教東流,道門俗士有敘佛理,著作弘義,並通 鳩聚,號曰《續法輪論》,合七十餘卷。使夫迷悟之賓,見 便歸信,深助道法,無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三十卷, 並唱獨專,慮纘結成部,上既親覽,流通內外。十四年, 敕安樂寺僧紹撰《華林佛殿經目》,雖復勒成,未愜帝 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紹前錄,注述合離,甚有科據,一 袠四卷,雅愜時望,遂敕掌華林園寶雲經藏,搜求遺 逸,皆令具足,備造三卷,以用供上。緣是又敕撰《經律 異相》五十五卷,《飯聖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經》五十 卷。於時佛教隆盛,無得稱焉。道俗才華,互陳文理。自 武帝膺運,時年三十七,在位四十九載。深以庭蔭早 傾,常懷哀感,每歎曰:「雖有四海之尊,無由得伸罔極。」 故留心釋典,以八部《般若》為心良田,是諸佛由生,又 即除災滌累。故收採眾經,躬述註解,親臨法座,講讀 敷弘。用此「善因,崇津靈識,頻代二皇,捨身為僧,給使 洗濯煩穢,仰資冥福。每一捨時,地為之震,相繼齋講, 不斷法輪。」為太祖文皇於鍾山竹澗建大愛敬寺,結 構伽藍,同尊園寢,經營彫麗,奄若天宮,千有餘僧,四 事供給。又為獻太后於青溪西岸建陽城門路東起 大智度寺,殿堂宏敞,寶塔七層,房廊周接,華果間發 五百諸尼,四時講誦。又以大通元年,於臺城北開大 通門,立同泰寺。樓閣臺殿,則宸宮九級浮圖,迴張雲 表,山樹園池,沃蕩煩積。其年三月六日,帝親臨幸,禮 懺敬接,以為常准,即捨身之地也。雖億兆務殷,而卷 不輟手,披閱內外經論典墳,恆以達曙為則。帝前後 集百有餘卷,著《通史書苑》數千卷。唱當斯盛世,頻奉 璽書,預參翻譯。初唱天監九年,先疾復動,便發二願, 遍尋經論,使無遺失。搜括列代僧錄,創區別之,撰為 部袠,號曰《名僧傳》三十一卷。至十三年,始就條列,後 不測其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