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3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三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三卷目錄

 貫眾部彙考

  貫眾圖

  爾雅釋草

  本草綱目貫眾

 遠志部彙考

  遠志圖一

  遠志圖二

  遠志圖三

  詩經豳風七月

  爾雅釋草

  大戴禮記夏小正

  詩集傳名物鈔七月四章

  徐光啟農政全書遠志考

  本草綱目遠志

 遠志部紀事

 漏盧部彙考

  漏盧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漏盧考

  本草綱目漏盧

 續斷部彙考

  續斷圖

  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

  本草綱目續斷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三卷

貫眾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濼》。爾雅     《貫眾》。爾雅

《貫渠》。爾雅注   《貫節》。爾雅注

《百頭》。爾雅疏   《虎卷》。爾雅疏

萹,苻。爾雅疏   伯萍。爾雅疏

《藥藻》:爾雅疏   草鴟頭。別錄

鳳尾草:圖經   黑狗脊。綱目

貫中。綱目    貫仲。綱目

《管仲》。綱目

貫眾圖

貫眾圖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濼》。音爍《貫眾》。音終

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貫渠。《廣雅》雲「貫節。」藥,草名也。一名濼,一名貫眾。《本草》云:一名貫節,一名貫渠,一名百頭,一名虎卷,一名萹苻,一名伯萍,一名藥藻。此謂鴟頭。陶註云:「葉如大蕨,形色毛芒,全似老鴟頭,因名之。」郭氏云:「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死,一名貫渠。《廣雅》名貫節。」

《本草綱目》

[編輯]

貫眾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此草葉、莖如鳳尾,其根一本而眾枝貫之, 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貫節、貫渠。渠者,魁也。《吳普本 草》作「貫中」,俗作「貫仲。」管仲者,皆謬稱也。《爾雅》云:「濼音 灼,貫眾」即此也。《別錄》一名伯萍,一名藥藻,皆字訛也。 金星草一名鳳尾草,與此同名,宜互考之。

陶弘景曰:「近道皆有之。葉如大蕨,其根形色毛芒,全 似老鴟頭,故呼為草鴟頭。」

集解

《別錄》曰:「貫眾,生元山山谷及冤句少室山。二月、八月 采根,陰乾。」

《吳普》曰:「葉青黃色,兩兩相對。莖有黑毛叢生,冬夏不 死。四月花白,七月實黑,聚相連,卷旁生。三月、八月采 根,五月采葉。」

韓保昇曰:「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 曲者名『草鴟頭。所在山谷陰處則有之』。」

蘇頌曰:「今陝西、河東州郡及荊襄間多有之,而少有
考證
花者。春生,苗赤,葉大如蕨,莖榦三稜,葉綠色,似雞翎,

又名鳳尾草。其根紫黑色,形如大瓜,下有一黑鬚毛, 又似老鴟。郭璞注《爾雅》云:『葉圓銳,莖毛黑,布地,冬不 死。《廣雅》謂之貫節』是矣。」

李時珍曰:「多生山陰近水處。數根叢生,一根數莖。莖 大如著,其涎滑。其葉兩兩對生,如狗脊之葉而無鋸 齒,青黃色,面深背淺。其根曲而有尖觜,黑鬚叢蔟,亦 似狗脊根而大,狀如伏鴟。」

根氣味

苦微寒,有毒。

徐之才曰:「雚菌,赤小豆為之使。伏石鍾乳。」

主治

《本經》曰:「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

《別錄》曰:「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

《蘇頌》曰:「為末。水服一錢。止鼻血有效。」

李時珍曰:「治下血、崩中、帶下,產後血氣脹痛,斑疹毒, 漆毒,骨哽,解豬病。」

發明

李時珍曰:「貫眾大治婦人血氣。根汁能制三黃,化五 金,伏鍾乳,結砂制汞,且能解毒軟堅。」王海藏治夏月 豆出不快,快斑散用之,云:「貫眾有毒,而能解腹中邪 熱之毒。病因內感而發之於外者多效,非古法之分 經也。」又黃山谷《煮豆帖》言:「荒年以黑豆一升挼淨,入 貫眾一斤,剉如骰子大,同以水煮,文火斟酌,至豆熟」 取出,日乾覆令展,盡餘汁簸去。貫眾每日空心啗豆 五七粒,能食百草木枝葉,有味可飽。又王璆《百一選 方》言:「滁州蔣教授,因食鯉魚玉蟬羹,為肋肉所哽,凡 藥皆不效。或令以貫眾濃煎汁一盞,分三服,連進至 夜,一喀而出。亦可為末。水服一錢。」觀此可知其軟堅 之功,不但治血治瘡而已也。

花主治

《別錄》曰:「惡瘡令人洩。」

附方

鼻衄不止:貫眾根末,水服一錢。普濟方

諸般下血,腸風酒痢,血痔,鼠痔下血,黑狗脊黃者不 用,須內肉赤色者,即《本草》「貫眾」也。去皮毛,剉焙為末。 每服二錢,空心米飲下,或醋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 三、四十丸,或燒存性,出火毒為末,入麝香少許,米飲 服二錢。普濟方

女人血崩:貫眾半兩,煎酒服之,立止。集簡方

產後亡血過多,心腹徹痛者:用貫眾狀如刺蝟者一 個,全用不剉,只揉去毛及花萼,以好醋蘸濕,慢火炙 令香熟,候冷為末,米飲空心每服二錢,甚效。婦人良方 赤白帶下,年深諸藥不能療者,用上方治之亦驗,名 「獨聖湯。」方同上。

年深欬嗽出膿血,貫眾、蘇方木等分,每服三錢,水一 盞,生薑三片煎服,日二次。若久欬漸成勞瘵,鳳尾草 為末,用魚酢蘸食之。聖惠方

豆瘡不快,快斑散:用貫眾、赤芍藥各一錢,升麻、甘草 各五分,入淡竹葉三片,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王海藏方 頭瘡白禿:「貫眾、白芷為末,油調塗之。」又方:「貫眾燒 末,調油塗之。」聖惠方

漆瘡作癢:油調《貫眾》末塗之。千金方

雞魚骨哽:「貫眾、縮砂、甘草等分,為粗末,綿包少許,含 之嚥汁,久則隨痰自出。」普濟方

解輕粉毒,齒縫出血臭腫。貫眾、黃連各半兩煎水,入 冰片少許,時時漱之。陸氏積德堂方

血痢不止:鳳尾草根即貫眾,五錢,煎酒服。陳解元《吉 言》所傳。集簡方

便毒腫痛:《貫眾》酒服二錢良。多能鄙事

遠志部彙考

[編輯]

釋草

《葽》。詩經     《葽繞》。爾雅

《蕀,蒬》。爾雅    小草:爾雅疏

遠志。爾雅疏   細草:爾雅疏

王萯:大戴禮記  《醒心枝》。記事珠

遠志圖一

遠志圖一

遠志圖二

遠志圖二

泗州遠志

解州遠志

遠志圖三

遠志圖三
,

{{{2}}}

{{{2}}}

商州遠志

威勝軍遠志

齊州遠志

《詩經》

[編輯]

豳風七月

[編輯]

四月,秀葽。

不榮而實曰「秀。」葽葽草也。《夏小正》:「四月王萯。」秀。葽其是乎!物成,自秀葽始。《釋草》云:「華,榮也。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李巡曰:「分別異名以曉人,則彼以英秀對文,故以英為不實,秀為不榮。《出車》云:『黍稷方華』,《生民說》《黍稷》云:『實發實秀』,是黍稷有華,亦稱秀也。言其秀實,知葽是草也。」《夏小正》《大戴禮》篇名葽之為草,書傳無文。「『四月已秀,物之鮮矣』,故疑王萯」正與「葽」為一。《月令》:孟夏,王瓜生。注云:「今曰王萯生。」《夏小正》云:「王萯秀。」未詳孰是。鄭以四月生者,自是王瓜。今《月令》與《夏小正》皆作「王萯」,而「生」、「秀」字異,必有誤者,故云未知孰是。《本草》云:「萯,生田中,葉青,刺人,有實,七月采,陰乾。」雲七月采之,又非四月已秀,是葽與否,未能審之。朱注不榮而實曰「秀。」葽,草名。大全廬陵羅氏曰:「曹氏云:『今遠志也。其上謂之小草』。劉向云:『葽,味苦,謂之苦葽』。《本草》云:『遠志又有棘菀、葽繞、細草三名。四月陽氣極於上,而微陰已受胎於下,葽感之而早秀』。」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葽,繞《蕀蒬》。音冤

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廣雅》雲。藥草也。葽繞,一名蕀蒬,郭雲「今遠志也。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廣雅》雲」者,案《本草》:「遠志一名細草,其葉名小草。」陶註云:「『小草,狀如麻黃而青』。今註云:《遠志》,莖葉似大青而小。《廣雅》云:『蕀蒬,遠志也,其上謂之小草』」是也。

《大戴禮記》

[編輯]

夏小正

[編輯]

四月,王萯秀

《詩集傳名物鈔》

[編輯]

七月四章

[編輯]

箋:「物成自秀葽始。」《詩緝》曹氏曰:「《釋草》:『葽繞蕀菀』。注云: 『今遠志也,其上謂之小草』。《說文》云:『劉向說:『葽,味苦,謂 之苦葽』。《本草:遠志》又有棘菀、葽繞、細草三名。四月采 根、葉,陰乾』。參訂諸說,知葽為遠志矣。四月陽氣極於 上,而微陰已受胎於下,葽感之而早秀。」案:嚴粲《葽毛》 不指為何草,鄭疑為王萯,陸機亦無明說。唯曹氏以 「為《遠志》」,證據甚明。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遠志考

[編輯]

一名棘菀,一名葽繞,一名細草。生太山及冤句川谷。 河、陝、商、齊、泗州亦有。俗傳《夷門遠志》最佳,今密縣梁 家衝山谷多有之。苗名小草,葉似石竹,子葉又極細。 開小紫花,亦有開小紅白花者,根黃色,形如蒿根長 及一尺許。亦有根黑色者。根葉俱味苦,性溫,無毒。得 茯苓、冬葵子、龍骨良。殺天雄、附子毒。畏珍珠、藜蘆、蜚 蠊、齊蛤、蠐螬。

救饑

採嫩苗葉,煠熟,換水浸去苦味,淘淨,油、鹽調食。又掘 根換水煮浸,淘去苦味,去心,再換水煮極熟食之。

《本草綱目》

[編輯]

遠志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世 說》載謝安云:「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記事珠》謂之 「醒心杖。」

集解

《別錄》曰:「遠志,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葉,陰乾。 陶弘景曰:『冤句屬兗州濟陰郡。今此藥猶從彭城北 蘭陵來,用之去心取皮,一斤止得三兩爾。亦入仙方用。小草,狀似麻黃而青』。」

《馬志》曰:「莖、葉似大青而小,比之麻黃,陶不識也。」 掌禹錫曰:「按《爾雅》云:『葽繞,棘菀』。」郭璞注云:「今遠志也, 似麻黃,赤華,葉銳而黃,其上謂之小草。」

蘇頌曰:「今河陝洛西州郡亦有之。根形如蒿,根黃色。 苗似麻黃而青。又如畢豆葉,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 月開白花,根長及一尺。泗州出者花紅,根葉俱大於 他處。商州出者,根又黑色。俗傳夷門出者最佳。四月 采根,曬乾。古方通用遠志、小草,今醫但用遠志,稀用 小草。」

李時珍曰。《遠志》有大葉小葉二種。陶弘景所說者。小 葉也。馬志所說者。大葉也。大葉者花紅。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須去心,否則令人煩悶。仍用甘草湯浸 一宿,暴乾或焙乾用。」

氣味

苦溫無毒。

徐之才曰:「遠志、小草,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畏珍珠、 藜蘆、蜚蠊、齊蛤。」

陶弘景曰:「藥無齊蛤,恐是百合也。」

《甄權》曰:「是《蠐螬》也。」

蘇恭曰。《藥錄》下卷有齊蛤。陶說非也。

主治

《本經》曰:「欬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 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

《別錄》曰:「利丈夫,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除 皮膚中熱,面目黃。」

《徐之才》曰:「殺天雄、附子、烏頭毒,煎汁飲之。」

甄權曰:「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堅壯陽道。」

陳日華曰:「長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 王好古曰:「腎積奔豚。」

李時珍曰:「治一切癰疽。」

葉主治

《別錄》曰:「益精,補陰氣,止虛損夢洩。」

發明

王好古曰:「遠志,腎經氣分藥也。」

李時珍曰:遠志入足少陰腎經,非心經藥也。其功專 於強志益精,治善忘。蓋精與志,皆腎經之所藏也。腎 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靈樞 經》云:「腎藏精,精合志。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 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 人之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 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陳言《三 因方》遠志酒治癰疽,雲有奇功,蓋亦補腎之力爾。葛 洪《抱朴子》云: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 人,能坐在立亡也。

附方

心孔惛塞,多忘善誤。丁酉日密自至市,買遠志,著巾 角中還為末服之,勿令人知。肘後方

脾痺,心痛逆氣,膈中飲食不下,小草丸用小草、桂心、 乾薑、細辛、蜀椒出汗各三兩,附子二分炮,六物搗下 篩,蜜和丸梧子大。先食米汁下三丸,日三服,不知稍 增,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菜。范汪東陽方 喉痺作痛:「遠志肉為末吹之,涎出為度。」直指方 腦風頭痛不可忍,遠志末㗜鼻。宣明方 吹乳腫痛:遠志焙研,酒服二錢,以滓傅之。袖珍方 一切癰疽。遠志酒治一切癰疽發背癤毒,惡喉浸大, 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傅之即痛;有憂怒等氣積, 怒攻則痛不可忍,傅之即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 手不可近,傅之即清涼;或氣虛冷,潰而不斂,傅之即 斂。此本韓大夫宅,用以《救人方》極驗。若七情內鬱,不 問虛實寒熱,治之皆愈。用遠志不以多少,米泔浸洗, 搥去心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一盞調。澄少頃。飲其清。 以滓傅患處。三因方

小便赤濁:「遠志、甘草水煮半斤,伏神、益智仁各二兩, 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棗湯下五十丸。」普濟方

遠志部紀事

[編輯]

《孫盛雜記》:初,姜維詣諸葛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 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 歸也。」

《抱朴子·內篇》:「陵陽子仲服遠志二十年,有子三十七 人,能坐在立亡也。」

《世說》:謝公始有東山之志,後嚴命屢臻,勢不獲已,始 就桓公司馬。於時人有致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 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則為遠志,出則 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此過 乃不惡。」亦極有會。

漏盧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漏盧。本經    野蘭。本經

鹿驪根。別錄   莢蒿。蘇恭

木黎蘆。蘇恭   《鬼油麻》:日華

《老翁花》:綱目

漏盧圖

漏盧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漏盧考

[編輯]

一名「野蘭」,俗名「莢蒿」,根名「鹿驪根」,俗呼為「鬼油麻。」生 喬山山谷及秦州、海州、單州、曹兗州,今鈞州、新鄭州、 沙岡間亦有之。苗葉就地叢生,葉似山芥菜葉而大, 又多花。又有似白屈菜葉,又似大蓬蒿葉,又似風花 菜腳葉而大,葉中《攛葶》上開紅白花。根苗味苦鹹,性 大寒。無毒。連翹為之使。

救饑

採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編輯]

漏盧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屋之西北黑處謂之「漏。」凡物黑色謂之「盧。」 此草秋後即黑,異於眾草,故有「漏盧」之稱。《唐韻》·仵篇 其莢如麻,故俗呼為「鬼油麻」雲。

集解

《別錄》曰:「漏盧,生喬山山谷。八月采根,陰乾。」

陶弘景曰:「喬山應是黃帝所葬處,乃在上郡及出近 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根,苦,酒磨以療 瘡疥。

蘇恭曰:「此藥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 細麻之莢,大如著許,有四、五瓣,七、八月後皆黑,異於 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 山南謂之『木黎蘆,有毒,非漏盧也。今人以馬薊似苦 芺者為漏盧,亦非也』。」

《馬志》曰:「《別本》言:漏盧莖大如著,高四、五尺,子房似油 麻房而小。江東人取其苗用,勝於根。江寧及上黨者 佳。陶雲鹿驪」,蘇雲「木黎蘆」,皆非也。漏盧自別。

陳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樹生如茱萸,樹高 二、三尺,有毒,殺蟲,山人以洗瘡疥。」

韓保昇曰:「葉似角蒿。今曹、兗州下濕處最多。六月、七 月采莖,日乾,黑於眾草。」

《大明》曰:「花苗並可用。形並氣味似乾牛蒡,頭上有白 花子。」

蘇頌曰:「今汴東州郡及奉、海州皆有之。舊說莖葉似 白蒿,花黃白莢,莖大若著房,類油麻而小。今諸郡所 圖,上惟單州者差相類。沂州者,花葉頗似牡丹;秦州 者,花似單葉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𠏉;海州者,花紫 碧,如單葉蓮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 青而細,又類蔥,本黑色,淮甸人呼為老翁花。三州所」 生,花雖別,而葉頗相類。但秦、海州者,葉更作鋸齒狀, 一物而殊類如此,醫家何所適從,當依舊說,以單州 出者為勝。又《本草》飛廉一名漏盧,雲與苦芺相類,其 根生則肉白皮黑,乾則黑如元參。七、八月採花,陰乾 用。所說與秦州、海州所圖漏盧花葉及根頗相近,然 彼人但名漏盧,不曰飛廉也。

《雷斆》曰:「一種真似漏盧,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 止。」

李時珍曰:按:沈存中《筆談》云:「今方家所用漏盧,乃飛 廉也。飛廉,一名漏盧。苗似苦芺,根如牛蒡,綿頭者是 也。采時用根,今閩中所謂漏盧,莖如油麻,高六、七尺, 秋深枯黑如漆。采時用苗,乃真漏盧也。」餘見飛廉下。

根苗修治

《雷斆》曰:「凡採得漏盧,細剉,以生甘草相對拌蒸之,從巳至申,揀出曬乾用。」

氣味

鹹寒無毒。

《別錄》曰:「大寒。」

陳藏器曰:「有毒。」

李杲曰:「無毒。足陽明《本經》藥也。」

《徐之才》曰:「連翹為之使。」

主治

《本經》曰:「皮膚熱毒,惡瘡疽痔,濕痺,下乳汁。久服輕身 益氣,耳目聰明,不老延年。」

《別錄》曰:「止遺溺,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

大明曰:「通小腸,泄精,尿血,腸風,風赤眼,小兒壯熱,撲 損,續筋骨,乳癰,瘰𤻤,金瘡,止血排膿,補血長肉,通經 脈。」

發明

陶弘景曰:「此藥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見用之。近 道出者,惟療痿疥耳。市人皆取苗用。」

李時珍曰:漏盧下乳汁,消熱毒,排膿止血,生肌殺蟲, 故東垣以為手、足陽明藥。而古方治癰疽發背,以漏 盧湯為首稱也。龐安常《傷寒論》治癰疽,及預解時行 痘疹熱,用漏盧葉,雲無則以山巵子代之。亦取其寒 能解熱,蓋不知其能入陽明之故也。

附方

腹中蚘蟲:漏盧為末,以餅臛和方寸匕服之。外臺祕要 小兒無辜疳病,肚脹或時泄痢,冷熱不調:以漏盧一 兩,杵為末。每服一錢,以豬肝一兩,入鹽少許,同煮熟。 空心頓食之。聖惠方

冷勞泄痢:漏盧一兩,艾葉炒四兩為末,米醋三升,入 藥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後末和丸梧子大,每溫水下 三十丸。聖濟總錄

《產後帶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氣脈壅塞也。又治經絡凝滯,乳內腹痛, 邪畜成癰,服之自然內消。《漏盧》二兩半,蛇退十條炙 焦瓜蔞十箇,燒存性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良久 以熱羹湯投之,以通為度。和劑方

歷節風痛,筋脈拘攣:《古聖散》:用漏盧麩炒半兩,地龍 去土炒半兩,為末,生薑二兩取汁,入蜜三兩,同煎三 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以三杯,調末一錢溫服。聖濟 總錄

一切癰疽發背,初發二日,但有熱證,便宜服「漏盧湯」, 退毒下膿,乃是宣熱拔毒之劑,熱退即止服《漏盧》用 有白茸者。連翹、生黃芪、沈香各一兩,生粉草半兩,大 黃微炒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李迅癰疽集驗 方

白禿頭瘡「五月收漏盧草燒灰,豬膏和塗之。」聖濟總錄

續斷部彙考

[編輯]

釋名

續斷:通志    龍豆。通志

《屬折》:通志    接骨。通志

南草:通志    《桑上寄生》。藥錄

續斷圖

續斷圖

鄭樵通志

[編輯]

昆蟲草木略

[編輯]

續斷曰龍豆,曰屬折,曰接骨,曰南草,曰槐,曰大薊,曰 馬薊。《蜀本圖經》云:「莖方,葉似薴,花似益母,根如大薊。」 此北續斷也。范汪云:「即馬薊也,與小薊相似,葉如蒡 翁菜,兩邊有刺,花紫。會稽者正爾,此南續斷也。」

《本草綱目》

[編輯]

續斷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續斷、屬折、接骨,皆以功命名也。」

集解

《別錄》曰:「續斷,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陰乾。」

《吳普》曰:「出梁州。七月七日采。」

陶弘景曰:「按《桐君藥錄》云:『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 大。根本黃白有汁。七月、八月采根。今皆用莖葉,節節 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時人又有 接骨樹,高丈餘許,葉似蒴藋,皮主金瘡。廣州又有續 斷藤,一名諸藤,斷。其莖,以器承取汁飲,療虛損絕傷, 用沐頭長髮。折枝插地即生,恐皆非真。李當之雲是虎薊,與此大乖,但虎薊亦療血。

蘇恭曰:「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葉似薴而莖方,根 如大薊,黃白色。陶說非也。」

蘇頌曰:「今陜西、河中、興元、舒、越、晉、絳諸州亦有之。三 月以後生,苗,榦四稜,似苧麻葉,兩兩相對而生。四月 開花,紅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薊,赤黃色。」謹按《范汪 方》云:「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於小薊爾。 葉似蒡翁菜而小厚,兩邊有刺,刺人,其花紫色,與今 越州所圖者相類。而市之貨者亦有數種,少能辨其」 粗良,醫人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

《雷斆》曰:「凡使,勿用草茅根,緣真相似。若誤服,令人筋 軟。」

李時珍曰:「續斷之說不一。桐君言是蔓生,葉似荏李 當之、范汪並言是虎薊,日華子言是大薊,一名山牛 蒡。」蘇恭、蘇頌皆言葉似苧麻,根似大薊。而《名醫別錄》 復出大、小薊條,頗難依據。但自漢以來,皆以大薊為 續斷,相承久矣。究其實,則二蘇所云,似與桐君相符, 當以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來,色赤而瘦,折之有煙 塵起者為良焉。鄭樵《通志》謂范汪所說者乃《南續斷》, 不知何據。蓋以別《川續斷》耳。

根修治

《雷斆》曰:「凡採得根,橫切,剉之。又去向裡硬筋,以酒浸 一伏時,焙乾入藥用。」

氣味

苦微溫,無毒。

《別錄》曰:「辛」

《吳普》曰:「神農、雷公、黃帝、李當之:苦,無毒;扁鵲:辛,無毒。」 徐之才曰:「地黃為之使。惡雷丸。」

主治

《本經》曰:「傷寒補不足,金瘡癰瘍,折跌續筋骨,婦人乳 難,久服益氣力。」

《別錄》曰:「婦人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 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

甄權曰:「去諸溫毒,通宣血脈。」

大明曰:「助氣,補五勞七傷,破癥結瘀血,消腫毒,腸風 痔瘻,乳癰瘰𤻤,婦人產前後一切病,胎漏,子宮冷,面 黃虛腫,縮小便,止泄精,尿血。」

發明

李時珍曰:「宋張叔潛祕書知劍州時,其閣下病血痢, 一醫用平胃散一兩,入川續斷末二錢半,每服二錢, 水煎服即愈。紹興壬子,會稽時行痢疾,叔潛之子以 方傳人,往往有驗。小兒痢服之效。」

附方

小便淋瀝:生續斷搗絞汁服。即馬薊根也。初虞世古今錄驗 「妊娠胎動,兩三月墮,預宜服此。」川續斷酒浸杜仲薑 汁炒去絲各二兩,為末,棗肉煮爛,杵和丸梧子大。每 服三十丸,米飲下。

產後諸疾,血運,心悶煩熱,厭厭氣欲絕,心頭硬,乍寒 乍熱:續斷皮一握,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一 里,再服無息。此藥救產後垂死。子母祕錄

打撲傷損閃肭骨接,用接骨草葉,搗爛罨之,立效。衛生 易簡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