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36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目錄
景天部彙考
景天圖
本草綱目〈景天〉
景天部藝文〈詩〉
詠慎火 梁范筠
慎火草 宋王十朋
景天部紀事
雲實部彙考
雲實圖
本草綱目〈雲實〉
雷丸部彙考
雷丸圖
本草綱目〈雷丸〉
防風部彙考
防風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防風考〉
本草綱目〈防風〉
防風部紀事
防風部雜錄
積雪部彙考
積雪圖
本草綱目〈積雪草〉
恆春部藝文〈詩〉
省試方士進恆春草 唐梁鍠
半夏部彙考
半夏圖
禮記〈月令〉
汲冢周書〈時訓解〉
本草綱目〈半夏〉
半夏部藝文〈詩〉
寄劉蕡問疾 唐王建
常父寄半夏 宋孔平仲
夏枯部彙考
夏枯草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夏枯草考〉
本草綱目〈夏枯草〉
草木典第一百三十六卷
景天部彙考
[編輯]釋名
《景天》。〈本經〉 慎火。〈本經〉
戒火。〈本經〉 救火。〈別錄〉
據《火》。〈別錄〉 火母。〈別錄〉
護火。〈綱目〉 辟火。〈綱目〉
景天圖
《本草綱目》
[編輯]景天釋名
[編輯]陶弘景曰:眾藥之名,景天為麗人,皆盆盛養於屋上, 雲可辟火,故曰「慎火。」方用亦希。
集解
《別錄》曰:「景天,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採,陰 乾。」
《蘇頌》曰:「今南北皆有之。人家種於中庭,或盆置屋上。 春生苗,葉似馬齒莧而大,作層而上,莖極脃弱。夏中 開紅紫碎花,秋後枯死。亦有宿根者,苗、葉、花並可用。」 寇宗奭曰:「極易種。折枝置土中,澆溉旬日便生也。」 李時珍曰:「景天人多栽於石山上。二月生苗,脃莖微 帶赤黃色。高一、二尺,折之有汁。葉淡綠色,光澤柔厚, 狀」似長匙頭及胡豆葉而不尖。夏開小白花,結實如 連翹而小,中有黑子如粟粒。其葉味微甘苦,煉熟水 淘可食。
正誤
陶弘景曰:「廣州城外有一樹,大三四圍,名慎火樹馬志曰:「嶺表人言並無此說。」蓋錄書者纂入謬言,非 陶氏語也。
氣味
苦平無毒。
《別錄》曰:「酸。」
《大明》曰:「寒,有小毒。可鍛硃砂。」
主治
《本經》曰:「大熱火瘡,身熱煩,邪惡氣。」
《別錄》曰:「諸蠱毒痂疕,寒熱風痹,諸不足。」
陶弘景曰:「療金瘡,止血。煎水浴小兒,去煩熱驚風。」 甄權曰:「風疹惡癢,小兒丹毒及發熱。」
陳日華曰:「熱狂赤眼,頭痛,寒熱遊風,女人帶下。」
花主治
《本經》曰:「女人漏下赤白,輕身明目。」
附方
驚風煩熱,「慎火草煎水浴之。」〈普濟方〉
小兒中風汗出,中風一日,頭項腰熱,二日,手足不屈。 用慎火草乾者半兩,麻黃、丹參、白朮二錢半,為末。每 服半錢,漿水調服,三四歲服一錢。〈聖濟錄〉
《嬰孺》風疹在皮膚不出及瘡毒。「取慎火苗葉五大兩, 和鹽三大兩,同研絞汁,以熱手摩塗,日再上之。」〈圖經〉 熱毒丹瘡:《千金方》:用慎火草搗汁拭之,日夜拭一二 十遍。一方:入苦酒搗泥塗之。《楊氏產乳方》:治煙火 丹毒,從兩股、兩脅起,赤如火。景天草、真珠末一兩,搗 如泥塗之,乾則易。
漆瘡作癢挼。「慎火草塗之。」〈外臺祕要〉
眼生花瞖,澀痛難開:「景天」搗汁,日點三五次。〈聖惠方〉 產後陰脫:慎火草一兩,陰乾,酒五升,煮汁一升,分四 服。〈子母祕錄〉
景天部藝文〈詩〉
[編輯]《詠慎火》梁·范筠
[編輯]茲卉信叢叢,微榮未足奇。何期糅香草,遂得遶花池。 忘憂雖無用,止燄或有施。早得《建章》立,幸爇《柏梁》垂。
《慎火草》宋·王十朋
[編輯]禁殿安蚩尾,騷人逐畢方。何如栽此草,有火自能防。
景天部紀事
[編輯]《南越志》:廣州有樹,可以禦火,山北謂之「慎火」,或謂之 「戒火」,多種屋上,以防火也。但南中無雪霜,故成樹。樹 開紅白花,斷之有白汁。《倦遊錄》謂「即龍骨樹也。」 《荊楚歲時記》:「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
雲實部彙考
[編輯]釋名
《員實》。〈別錄〉 雲:「實。」〈別錄〉
雲英。〈別錄〉 草:「雲母。」〈唐本草〉
馬豆。〈圖經〉 《羊石子》。〈圖經〉
臭草。〈圖經〉 天豆:〈綱目〉
《粘刺》。〈綱目〉
雲實圖
《本草綱目》
[編輯]雲實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員」亦音雲,其義未詳。豆以子形名,羊石當 作「羊矢」,其子肖之故也。
集解
《別錄》曰:「雲實,生河間川谷。十月采,暴乾。」
《吳普》曰:「莖高四、五尺,大葉中空,葉如麻,兩兩相值。六 月花,八月、九月實,十月采。」
陶弘景曰:「處處有之。子細如葶藶子而小黑,其實亦類莨菪,燒之致鬼,未見其法術。」
蘇恭曰:「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黃黑似豆,故名天 豆。叢生澤旁,高五、六尺,葉如細槐,亦如苜蓿,枝閒微 刺。俗謂苗為草雲母」,陶雲「似葶藶者,非也。」
韓保昇曰:「所在平澤有之。葉似細槐,花黃白色。其莢 如豆。其實青黃色,大若麻子。五月、六月采實。」
《蘇頌》曰:「葉如槐而狹長,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 石子草。實名馬豆。三月、四月采苗,十月采實,過時即 枯落也。」
李時珍曰:此草山原甚多,俗名「枯刺」,赤莖中空有剌, 高者如蔓,其葉如槐,三月開黃花,纍然滿枝。莢長三 寸許,狀如肥皂莢,內有子五、六粒,正如鵲豆,兩頭微 尖,有黃黑斑紋,厚殼白仁,咬之極堅重,有腥氣。
實修治
《雷斆》曰:「凡採得粗擣,相對拌渾,顆、橡實蒸一日,揀出 暴乾。」
氣味
辛溫無毒。
《別錄》曰:「苦。」
《吳普》曰:「神農:辛,小溫;黃帝:鹹;雷公:苦。」
主治
《本經》曰:「泄痢腸澼,殺蟲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 熱。」
《別錄》曰:「消渴。」
《蘇頌》曰:「治瘧多用。」
李時珍曰:「主下𧏾膿血。」
花主治
《本經》曰:「見鬼精,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通神明。」 《別錄》曰:「殺精物下水,燒之致鬼。」
發明
李時珍曰:「雲實花既能令人見鬼發狂,豈有久服輕 身之理。此《古書》之訛也。」
根主治
李時珍曰:「骨哽及咽喉痛,研汁嚥之。」
附方
𧏾下不止:雲實、女萎各一兩,桂半兩,川烏頭二兩,為 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丸,水下,日三服。〈肘後方〉
雷丸部彙考
[編輯]釋名
雷丸。〈本經〉 《雷實》。〈別錄〉
雷矢。〈別錄〉 竹苓。〈綱目〉
雷丸圖
《本草綱目》
[編輯]雷丸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雷斧、雷楔,皆霹靂擊物,精氣所化。此物生 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餘氣所 結,故曰竹苓。苓亦屎也。古者屎、苓字通用。
集解
《別錄》曰:「雷丸,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八月採根,暴 乾。」
陶弘景曰:「今出建平、宣都閒,纍纍相連如丸。」
蘇恭曰:「雷丸,竹之苓也。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今 出房州、金州。」
李時珍曰:「雷丸大小如栗,狀如豬苓而圓,皮黑肉白, 甚堅實。」
修治
《雷斆》曰:「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夜,銅刀刮去黑皮,破作 四、五片,以甘草水再浸一宿,蒸之從巳至未,日乾,酒 拌再蒸,日乾用。」
《大明》曰:「入藥炮用
氣味
苦寒,有小毒。
《別錄》曰:「鹹,微寒,有小毒。赤者殺人,白者善。」
《吳普》曰:「神農:苦;黃帝、岐伯、桐君:甘,有毒;扁鵲:甘,無毒; 李當之:大寒。」
甄權曰:「苦,有小毒。」
李時珍曰:「甘、微、苦,平。」
徐之才曰:「荔實、厚朴、蓄根、芫花為之使,惡葛根。」
主治
《本經》曰:「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 《別錄》曰:「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 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陰痿。」 甄權曰:「逐風,主癲癇狂走。」
發明
陶弘景曰。《本經》雲。「利丈夫。」
《別錄》曰:「久服陰痿,於事相反。」
馬志曰:《經》言「利丈夫不利女子。」乃疏利男子元氣,不 疏利女子臟氣。故曰:「久服令人陰痿也。」
李時珍曰:按:陳正敏《遯齋閒覽》云:「『楊勔中年得異疾, 每發語,腹中有小聲應之,久漸聲大。有道士見之曰: 『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讀至雷丸不 應,遂頓服數粒而愈。」
附方
小兒出汗有熱:雷丸四兩,粉半斤,為末撲之。〈千金方〉 下寸白蟲:雷丸水浸去皮,切焙為末,五更初,食炙肉 少許,以稀粥飲服一錢匕,須上半月服,蟲乃下。〈經驗方〉 《筋肉化蟲》:方見石部雄黃下。
防風部彙考
[編輯]釋名
銅芸:〈本經〉 回草:〈別錄〉
屏風:〈別錄〉 蕑根。〈別錄〉
《百枝》:〈別錄〉 石防風。〈圖經〉
防風。〈綱目〉 《回芸》。〈綱目〉
《百蜚》:〈綱目〉 珊瑚葉:〈綱目〉
防風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防風考
[編輯]一名「銅芸」,一名「回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風」,一名「蕳根」, 一名「百蜚。」生同州、沙苑、川澤、邯鄲、瑯琊、上蔡、陝西、山 東處處皆有,今中牟田野中亦有之。根土黃色,與蜀 葵根相類,稍細短。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葉似 青蒿葉而闊大,又似米蒿葉而稀疏,莖似茴香,開細 白花,結實似胡荽子而大。味甘、辛,性溫,無毒。殺附子 毒,惡乾薑、藜蘆、白斂、芫花。又有石防風,亦療頭風眩 痛。又有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
救饑
采嫩苗葉,作菜茹煠熟極爽口。
《本草綱目》
[編輯]防風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防者,禦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 風隱語》也。曰芸、曰茴、曰蕳者,其花如茴香,其氣如芸 蒿、蕳、蘭也。」
集解
《別錄》曰:「防風,生沙苑川澤及邯鄲、瑯琊、上蔡。二月、十 月采根,暴乾。」
《吳普》曰:「正月生葉細圓,青黑黃白。五月開黃花,六月 結實,黑色。」
陶弘景曰:「郡縣無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蘭陵,即近 瑯琊者。鬱州百市亦有之。次出襄州義陽縣界,亦可 用。唯以實而脂潤,頭節堅如蚯蚓頭者為好。」
蘇恭曰:「今出齊州龍山最善,淄州、兗州、青州者亦佳。 葉似牡蒿、附子苗等。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風,輕虛 不如東道者。」陶雲「無沙苑」,誤矣。
蘇頌曰:「今汴東、淮、浙州郡皆有之。莖葉俱青綠色。莖 深而葉淡,似青蒿而短小。春初時,嫩紫紅色。江東、宋、 亳人采作菜茹,極爽口。五月開細白花,中心攢聚作 大房,似蒔蘿花。實似胡荽子而大。根土黃色,與蜀葵 根相類。三月、十月采之。關中生者,二月、六月采之,然 輕虛不及齊州者良。又有石防風,出河中府。根如蒿」 根而黃,葉青花白。五月開花,六月采根,暴乾。亦療頭 風脹痛李時珍曰:「江淮所產,多是石防風生於山石之閒。」二 月采嫩苗作菜,辛甘而香,呼為珊瑚菜。其根粗醜,其 子亦可種。
《吳綬》曰:「凡使,以黃色而潤者為佳,白者多沙條不堪。」
氣味
甘溫無毒。
《別錄》曰:「辛,無毒。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人痼疾。」 《吳普》曰:「神農、黃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鵲:甘,無毒;李當 之,小寒。」
張元素曰:「味辛而甘,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手 足太陽經之本藥。」
王好古曰:「又行足陽明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藥。」 《李杲》曰:「防風能制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 畏而相使者也。」
徐之才曰:「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槁本療風。得當 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畏萆薢。殺附 子毒。惡藜蘆、白斂、乾薑、芫花。」
主治
《本經》曰:「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 身,骨節疼痛。久服輕身。」
《別錄》曰:「煩滿脅痛,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 內。」〈《字典》不載。〉 大明曰:「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 赤眼,止冷淚及癱瘓,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 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張元素曰:「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 中留濕,主上部見血。」
王好古曰:「搜肝氣。」
葉主治
《別錄》曰:「中風熱汗出。」
《蘇頌》曰:「江東一種防風。茹其嫩苗雲動風。」與此文相 反。豈別是一物耶。
花主治
甄權曰:「四肢拘急,行履不得,經脈虛羸,骨節閒痛,心 腹痛。」
子主治
蘇恭曰:「療風更優。調食之。」
發明
張元素曰:「防風治風通用。身半已上風邪用,身;身半 已下風邪用,稍治風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故爾。 能瀉肺實,誤服瀉人上焦元氣。」
李杲曰:「防風治一身盡痛,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 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 陽證,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已上,雖無手足太陽 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 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 防風者,乃於土中瀉木也。
附方
自汗不止: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二錢,浮麥煎湯服。《朱 氏集驗方》:防風用麩炒豬皮煎湯下。
睡中盜汗:「防風二兩,芎藭一兩,人參半兩為末」,每服 三錢,臨臥飲下。〈易簡方〉
消風順氣,老人大腸祕濇。防風枳殼麩炒一兩甘草 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簡便方〉
偏正頭風:防風、白芷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 一丸,茶清下。〈普濟方〉
破傷中風,牙關緊急:天南星、防風等分為末。每服二 三匙,童子小便五升,煎至四升,分二服即止也。〈經驗後方〉 小兒解顱:防風白及柏子仁等分為末,以乳汁調塗, 一日一換。〈養生主論〉
婦人崩中,「獨聖散」:用防風去蘆頭,炙赤為末。每服一 錢,以麪糊酒調下,更以麪糊酒投之。此藥累經效驗。 一方加炒黑蒲黃等分。〈經驗方〉
解烏頭毒、附子、天雄毒,並用防風煎汁飲之。〈千金方〉 解芫花毒。同上。
解野菌毒。同上。
《解》諸藥毒已死只要心閒溫暖者,乃是熱物犯之。只 用防風一味。擂冷水灌之。〈萬氏積善堂方〉
防風部紀事
[編輯]《唐書甄權傳》:權後以醫顯者,義興許𦙌宗。𦙌宗仕陳, 為新蔡王外兵參軍,王太后病風,不能言,脈沈難對, 醫家告術窮。𦙌宗曰:「餌液不可進。」即以黃耆、防風煮 湯數十斛,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金鑾密記》:「白居易在翰林,賜防風粥一甌,剔取防風 得五合餘,食之口香七日
防風部雜錄
[編輯]《博物志》:「太原晉陽以北,生屏風草。」
《酉陽雜俎》:「香州防風子,可亂畢撥。」
《藥譜》:防風別名「曲方氏。」
積雪部彙考
[編輯]釋名
積雪草:〈綱目〉 地錢草:〈唐本草〉
胡薄荷。〈天寶方〉 新羅薄荷。〈圖經〉
連錢草:〈藥圖〉 海蘇。〈河北名〉
積雪圖
《本草綱目》
[編輯]積雪草釋名
[編輯]陶弘景曰:「積雪草,方藥不用,想此草以寒涼得名耳。」 蘇恭曰:「此草葉圓如錢,荊楚人謂為地錢草。」徐儀《藥 草圖》名連錢草。餘見下。
集解
《別錄》曰:「積雪草,生荊州川谷。」
蘇恭曰:「此草葉圓大如錢。莖細而勁。蔓生溪澗。側生 處亦稀。」
蘇頌曰:「今處處有之。八、九月采苗、葉,陰乾用。」段成式 《酉陽雜俎》云:「地錢,葉圓莖細,有蔓延地。一曰積雪草, 一曰連錢草。」謹按天寶《單行方》云:「連錢草,生咸陽下 濕地,亦生臨淄郡、濟陽郡池澤中,甚香。俗間或雲圓 葉似薄荷。江東、吳、越、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 之。」河北柳城郡盡呼為海蘇。好近水,生,經冬不死。咸 陽、洛陽亦有之,或名「胡薄荷。」所在皆有。單服療女子 小腹痛。
寇宗奭曰:「積雪草,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 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葉葉各生。今人謂 之連錢草,蓋取象也。」
李時珍曰:按:蘇恭註薄荷云:「一種蔓生,功用相似。」蘇 頌《圖經》云:「胡薄荷與薄荷相類,但味少甘。生江、浙間, 彼人多以作茶飲,俗呼為新羅薄荷。《天寶方》所用連 錢草是也。」據二說,則積雪草即胡薄荷,乃薄荷之蔓 生者耳。又《臞仙庚辛玉冊》云:「地錢,陰草也。生荊、楚、江、 淮、閩、浙間,多在宮院、寺廟磚砌間。葉圓似錢,引蔓摶」 地,香如細辛,不見開花也。
莖葉氣味
苦寒無毒。
《大明》曰:「苦、辛。」
蘇頌曰:「甘平,無毒。」
李時珍曰:「取汁結草砂,伏硫黃。」
莖葉主治
《本經》曰:「大熱,惡瘡癰疽,浸淫赤熛,皮膚赤,身熱。」 蘇恭曰:「搗傅熱腫丹毒。」
陳藏器曰:主暴熱,小兒寒熱,腹內熱結,搗汁服之。 甄權曰:「單用治瘰𤻤、鼠漏,寒熱時節往來。」 陳日華曰:「以鹽挼貼腫毒,並風𤺋疥癬。」 陳士良曰:「胡菝。」主風氣壅。併攻胸膈。作湯飲之立 效。
李時《珍》曰:「研汁點暴赤眼,良。」
附方
熱毒癰腫秋後收連錢草,陰乾為末,水調傅之,生搗 亦可。〈寇氏衍義〉
女子少腹痛。蘇頌曰:「《天寶單行方》云:『女子忽得小腹 中痛,月經初來,便覺腰中切痛連脊間,如刀錐所刺, 不可忍者。眾醫不別,謂是鬼疰,妄服諸藥,終無所益, 其疾轉增。審察前狀相當,即用此藥。其藥夏五月正 放花時,即采曝乾,搗篩熱糝,每服二方寸匕,和好醋 二小合,攪勻,平旦空腹頓服之。每旦一服,以知為度』。」 如女子先冷者,即取前藥五兩,加桃仁二百枚,去皮 尖,熬搗為散,以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旦空腹以飲及 酒下二十丸,日再服,以愈為度。忌麻子蕎麥。〈圖經本草方〉 男女血病:九仙驅紅散:治嘔吐諸血及便血,婦人崩中,神效。用積雪草五錢,當歸酒洗巵子仁酒炒、蒲黃 炒、黃連炒、條黃芩酒炒生地黃酒洗陳槐花炒各一 錢。上部加藕節一錢五分,下部加地榆一錢五分。水 二鍾,煎一鍾服,神效。此方得之甚祕,此草與《本草》主 治不同,不可曉也。〈集驗方〉
牙痛塞耳:用連錢草,即積雪草,和水溝污泥同擣爛, 隨左右塞耳內。〈摘元方〉
恆春部藝文〈按恆春草圖考俱缺當是方士飾為美名以愚人主非必實有此草也〉
[編輯]《省試方士進恆春草》梁·鍠
[編輯]東吳有靈草,生彼剡谿傍。既亂莓苔色,仍連菡萏香。 掇之稱遠士,持以奉明王。北闕顏彌駐,南山壽更長。 金膏徒騁妙,石髓莫矜良。儻使霑涓滴,還遊不死方。
半夏部彙考
[編輯]釋名
半夏。〈本經〉 守田:〈本經〉
《水玉》:〈本經〉 《和姑》。〈本經〉
《地文》。〈別錄〉 《痰宮劈歷》。〈藥譜〉
半夏圖
《禮記》
[編輯]《月令》
[編輯]仲夏之月半夏生。
《汲冢周書》
[編輯]時訓解
[編輯]夏至後十日,半夏生。半夏不生,民多厲疫。
《本草綱目》
[編輯]半夏釋名
[編輯]李時珍曰。《禮記。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 名。守田會意。水玉因形。
集解
《別錄》曰:「半夏,生槐里川谷。五月、八月采根,暴乾。」 《吳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葉,三三相偶,白 花圓上。」
陶弘景曰:「槐里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以 肉白者為佳,不厭陳久。」
蘇恭曰:「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 勝。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用,功狀 殊異。其苗似是《由跋》誤以為半夏也。」
蘇頌曰:「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二月生苗一莖,莖 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生江南者似芍藥葉。根 下相重,上大下小,皮黃肉白。五月、八月采根,以灰裛 二日,湯洗暴乾。」《蜀圖經》云:「五月采則虛小,八月采乃 實大。其平澤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絕類半夏, 而苗不同。
《雷斆》曰:「白旁。」子真似半夏,只是咬著微酸,不入藥 用。
修治
陶弘景曰:「凡用以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有毒,戟 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須用生薑者,以制其毒故也。」 雷斆曰:「修治半夏四兩,用白芥子末二兩,釅醋二兩, 攪濁,將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若洗涎不盡,令人氣 逆,肝氣怒滿。」
李時珍曰:「全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 日換湯,曝乾切片,薑汁拌焙入藥,或研為末,以薑汁 入湯浸澄三日,瀝去涎水,曬乾用,謂之半夏粉;或研 末,以薑汁和作餅子,日乾用,謂之半夏餅;或研末,以 薑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日乾 用,謂之半夏麴。」《白飛霞醫通》云:「痰分之病,半夏為主。」 造而為麴尤佳。治濕痰,以薑汁白礬湯和之。治風痰, 以薑汁及皂莢煮汁和之。治火痰,以薑汁竹瀝或荊 瀝和之。治寒痰,以薑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 造麴妙法也。
根氣味
辛,平,有毒《別錄》曰:「生微寒,熟溫。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湯洗盡,滑 用。」
張元素曰:「味辛、苦,性溫。氣味俱薄,沈而降,陰中陽也。」 王好古曰:「辛、厚苦輕,陽中陰也。入手陽明、太陰、少陰 三經。」
徐之才曰:「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 皮、龜甲。反烏頭。」
甄權曰:「柴胡為之使。忌羊血、海藻、飴糖。」
張元素曰:「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 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諸血證及 口渴者禁用,為其燥津液也。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 害。」
主治
《本經》曰:「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欬逆,頭眩,咽喉腫痛, 腸鳴,下氣止汗。」
《別錄》曰:「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欬嗽上氣,心下急痛, 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面目,墮胎。」 甄權曰:「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 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
《大明》曰:「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張元素曰:「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欬。消胸中痞, 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 結。」
朱震亨曰:「治眉稜骨痛。」
王好古曰:「補肝風虛。」
李時珍曰:「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發明
甄權曰:「半夏,使也。虛而有痰氣,宜加用之。」
蘇頌曰:「胃冷嘔噦,方藥之最要。」
成無己曰:「辛者,散也,潤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氣結氣, 除煩嘔,發音聲,行水氣,而潤腎燥。」
王好古曰:「《經》云:『腎主五液,化為五濕,自入為唾,入肝 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痰,入肺為涕。有痰曰嗽,無痰 曰欬。痰者,因欬而動脾之濕也。半夏能泄痰之標,不 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腎也。欬無形,痰有形。無形則 潤,有形則燥,所以為流濕潤燥也』。」俗以半夏為肺藥, 非也。止嘔吐,為足陽明;除痰,為足太陰。柴胡為之使。 故小柴胡湯中用之。雖為止嘔。亦助柴胡。黃芩主往 來寒熱。是又為足少陽陽明也。
寇宗奭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 故也。脾惡濕,濕則濡困,困則不能治《水。經》云:「水勝則 瀉。」一男子夜數如廁,或教以生薑一兩,半夏、大棗各 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燒為熟水,時呷之便已 也。
趙繼宗曰:「丹溪言二陳湯治一身之痰,世醫執之,凡 有痰者皆用。夫二陳內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風痰、寒 痰、濕痰、食痰,則皆相宜。至於勞痰、失血諸痰,用之反 能燥血液而加病,不可不知。」
汪機曰:「俗以半夏性燥有毒,多以貝母代之。貝母乃 太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肺經、陽明胃經之藥,何 可代也?夫欬嗽吐痰,虛勞吐血,或痰中見血,諸鬱咽 痛喉痹,肺癰肺痿癰疽,婦人乳難,此皆貝母為向導, 半夏乃禁用之藥。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煿,皆 能生脾胃濕熱,故涎化為痰。久則痰火上攻,令人昏」 憒口噤。偏廢僵仆。蹇澀不語。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 星。曷可治乎。若以貝母代之。則翹首待斃矣。
李時珍曰:脾無留濕不生痰,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 貯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飲及腹脹者,為其體滑而味 辛性溫也。涎滑能潤,辛溫能散,亦能潤,故行濕而通 大便,利竅而泄小便,所謂辛走氣,能化液,辛以潤之 是矣。潔古張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欬嗽自愈。」丹 溪朱氏云:「二陳湯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聊攝成氏》 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氣而潤腎燥。」又《和劑局方》用半 硫丸治老人虛祕,皆取其滑潤也。世俗皆以南星半 夏為性燥,誤矣。濕去則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 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劑 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傷打撲皆主之。惟陰虛勞損, 則非濕熱之邪,而用利竅行濕之藥,是乃重竭其津 液,醫之罪也,豈藥之咎哉?《甲乙經》用治夜不眠,是果 性燥者乎?岐伯云:「衛氣行於陽,陽氣滿不得入於陰, 陰氣虛故目不得瞑。」治法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既 通,其臥立至。方用流水千里者八升,揚之萬遍,取清 五升煮之,炊以葦薪大沸,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煮 一升半,飲汁一杯,日三,以知為度。「病新發者,覆杯則 臥,汗出則已。久者三飲而已。」
莖涎主治
《雷斆》曰:「煉取塗髮,眉墮落者即生。」
附方
法製半夏,清痰化飲,壯脾順氣。用「大半夏湯洗七次, 焙乾再洗,如此七轉,以濃米泔浸一日夜。每一兩,用 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乾,以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七日,以漿水慢火內煮沸,焙乾收之。每嚼 一二粒,薑湯送化下。」〈御藥院方〉
紅半夏法:消風熱,清痰涎,降氣利咽。大半夏湯浸焙 制如上法。每一兩入龍腦五分,硃砂為衣染之。先鋪 燈草一重,約一指厚,排半夏於上,再以燈草蓋一指 厚,以炒豆焙之,候乾取出,每嚼一兩粒,溫水送下。〈御藥 院方〉
化痰鎮心,祛風利膈,辰砂半夏丸用半夏一斤,湯泡 七次,為末,篩過,以水浸三日,生絹濾去滓,澄清去水, 曬乾一兩,入辰砂一錢,薑汁打糊丸梧子大,每薑湯 下七十丸,此《周府方》也。〈袖珍方〉
化痰利氣三仙丸方見「虎掌下。」
消痰開胃,去胸膈壅滯。《斗門方》:用半夏洗炮焙乾為 末,自然薑汁和作餅,濕紙裹煨香,以熟水二盞,同餅 二錢,入鹽五分,煎一盞服之。大壓痰毒及酒食傷,極 驗。《經驗方》:「用半夏、天南星各二兩為末。水五升,入 甕內浸一宿,去清水,焙乾重研。」每服二錢,水二盞,薑 三片煎服。
中焦痰涎利,咽清頭目,進飲食:半夏泡七次,四兩,枯 礬一兩為末,薑汁打糊,或煮棗肉和丸梧子大,每薑 湯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錢,熱痰加寒水石鍛四 兩,名「玉液丸。」〈和劑局方〉
老人風痰,六腑熱,不識人,及肺熱痰實不利:半夏泡 七次,焙,硝石半兩為末,入白麪擣勻,水和丸綠豆大, 每薑湯下五十丸。〈普濟方〉
膈壅風痰:「半夏半斤,酸漿浸一宿,溫湯洗五十遍,去 惡氣,日乾為末,漿水搜作餅,日乾再研為末。每五兩 入生龍腦一錢,以漿水濃腳和丸雞頭子大,紗袋盛, 避風處陰乾。每服一丸,好茶或薄荷湯嚼下。」〈御藥院方〉 搜風化痰,定志安神,利頭目,辰砂化痰丸「用半夏麴 三兩,天南星炮一兩,辰砂、枯礬各半兩,為末,薑汁打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送下。」〈和劑局方〉 痰厥中風,省風湯:用半夏湯泡八兩、甘草炙二兩、防 風四兩。每服半兩,薑二十片,水二盞,煎服。〈奇效方〉 風痰頭運,嘔逆目眩,面色青黃,脈弦者,水煮金花丸: 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鍛各一兩,天麻半兩,雄 黃二錢,小麥麪三兩,為末,水和成餅,水煮浮起,漉出 搗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極效。亦治風痰咳 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潔古活法機要方〉
風痰濕痰清壺丸:「半夏一斤,天南星半兩,各湯泡曬 乾為末,薑汁和作餅,焙乾,入神麴半兩,白朮末四兩, 枳實末二兩,薑汁麪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 下。」〈葉氏方〉
風痰喘逆,兀兀欲吐,眩運欲倒:「半夏一兩,雄黃三錢, 為末,薑汁浸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已 吐者,加檳榔。〈活法機要〉
風痰喘急:千緡湯:用半夏湯洗七箇、甘草炙、皂莢炒 各一寸,薑三片,水一盞,煎七分,溫服。〈和劑局方〉 上焦熱痰咳嗽:制過半夏一兩,片黃芩末二錢,薑汁 打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淡薑湯食後服。此周憲 王《親製方》也。〈袖珍方〉
肺熱痰嗽:制半夏、栝樓仁各一兩為末,薑汁打糊丸 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或以栝樓瓤煮熟丸。 〈濟生方〉
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者,小黃丸:用 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為末,薑汁浸蒸餅 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薑湯下。〈活法機要〉 小兒痰熱,欬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和 入膽內,懸風處待乾,蒸餅丸綠豆大,每薑湯下三五 丸。〈摘元方〉
濕痰咳嗽,面黃體重,嗜臥驚悸,食不消,脈緩者,白朮 丸:用半夏、南星各一兩,白朮一兩半,為末,薄糊丸梧 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活法機要〉
氣痰咳嗽,面白氣促,灑淅惡寒,愁憂不樂,脈濇者,玉 粉丸:用半夏、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為末,糊丸梧子 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活法機要〉
「小結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 主之。」半夏半升黃連一兩栝樓實大者一箇,水六升, 先煮栝樓至三升,去渣,內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 傷寒論〉
濕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為末,粥糊丸,綠豆大。每 服二十丸,薑湯下。〈丹溪心法〉
急傷寒病:半夏四錢,生薑七片,酒一盞,煎服。〈胡洽居士百病 方〉
結痰不出,語音不清,年久者亦宜。玉粉丸:半夏半兩, 桂心一字,草烏頭半字,為末,薑汁浸蒸餅丸芡子大。 每服一丸,夜臥含嚥。〈活法機要〉
停痰冷飲嘔逆,橘皮半夏湯:用半夏水煮熟陳橘皮 各一兩,每服四錢,生薑七片,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和劑 局方〉
停痰留飲,胸膈滿悶,氣短惡心,飲食不下,或吐痰水茯苓半夏湯:用半夏泡五兩茯苓三兩,每服四錢,薑 七片,水一鍾半,煎七分,甚捷徑。〈和劑局方〉
支飲作嘔:嘔家本渴不渴者,心下有支飲也。或似喘 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下憒憒,並宜小半夏湯: 用半夏泡七次一升,生薑半升,水七升,煮一升五合, 分服。〈金匱要略〉
「噦逆欲死。半夏生薑湯主之。」即上方也。
痘瘡噦氣:方同上。
嘔噦眩悸,穀不得下,半夏加茯苓湯:半夏一升,生薑 半斤,茯苓三兩,切,以水七升,煮一升半,分溫服之。〈金匱 要略〉
「目不得眠。」見《發明》下。
心下悸忪,半夏麻黃丸半夏、麻黃等分為末,蜜丸小 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金匱要略〉
《傷寒》乾啘:半夏熟洗研末,生薑湯服一錢匕。〈梅師方〉 嘔逆厥逆,內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麥麪一 升,水和作彈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 十五枚,旋煮旋吞,覺病減再作。忌羊肉、餳糖。此乃《許 仁則方》也。〈外臺祕要〉
嘔吐反胃,「大半夏湯: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水一斗二升和,揚之一百二十遍,煮取三升半,溫服 一升,日再服。」亦治膈間支飲。〈金匱要略〉
胃寒噦逆,停痰留飲,「藿香半夏湯」:用半夏湯泡炒黃 二兩,藿香葉一兩丁皮半兩,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七 片,煎服。〈和劑局方〉
小兒吐瀉,脾胃虛寒:齊州半夏泡七次,陳栗米各一 錢半,薑十片,水盞半,煎八分,溫服。〈錢乙小兒方〉 小兒痰吐,或風壅所致,或欬嗽發熱,飲食即嘔半夏 泡七次,半兩丁香一錢,以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麪 重包煨熟,去麪為末,生薑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 二三十丸,陳皮湯下。〈活幼口議〉
妊娠嘔吐:半夏二兩,人參、乾薑各一兩,為末,薑汁麪 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
霍亂腹脹:半夏、桂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匕。〈肘後方〉 小兒腹脹,半夏末少許,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薑 湯下,不差加之。或以火炮研末,薑汁調貼臍上,亦佳。 〈子母祕錄〉
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半夏、生薑各半斤,水 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氣結而死,心下暖,以 此少許入口,遂活。〈張仲景方〉
伏暑引飲,脾胃不利,消暑丸:用半夏醋煮一斤,茯苓 半斤,生甘草半斤,為末,薑汁麪糊丸梧子大。每服五 十丸,熱湯下。〈和劑局方〉
老人虛祕冷祕,及痃癖冷氣,半硫丸:「半夏泡炒、生硫 黃等分為末,自然薑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溫 酒下五十丸。」〈和劑局方〉
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 用半夏搥扁,以薑汁和麪包煨黃研末,米糊丸梧子 大。每服三十丸,白湯下。〈直指方〉
白濁夢遺:半夏一兩,洗十次,切破,以木豬苓二兩,同 炒黃,出火毒,去豬苓,入鍛過牡蠣一兩,以山藥糊丸 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湯送下。腎氣閉而一身精 氣無所管攝,妄行而遺者,宜用此方。蓋半夏有利性, 豬苓導水,使腎氣通也。與下元虛憊者不同。〈本事方〉 「《八般》頭風」,三次見效:半夏末入百草霜少許,作紙撚 燒煙,就鼻內㗜之,口中含水,有涎吐去再含。〈衛生寶鑑〉 少陰咽痛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半 夏七枚,打碎,雞子一枚,頭開一竅,去黃,納苦酒,令小 滿,入半夏在內,以鐶子坐於炭火上,煎三沸,去滓,置 杯中,時時嚥之,極驗,未瘥更作。〈仲景傷寒論〉
喉痹腫塞:生半夏末㗜鼻內,涎出效。〈集簡方〉 骨哽在咽:半夏、白芷等分為末,水服方寸匕,當嘔出。 忌羊肉。〈外臺祕要〉
重舌、木舌、脹大塞口,半夏煎醋含漱之。又方:「半夏 二十枚,水煮過,再炮片時,乘熱以酒一升浸之,密封 良久,熱漱冷吐之。」
小兒囟陷乃冷也,水調半夏末塗足心。
面上黑氣:「半夏焙研末,醋調傅,不可見風,不計遍數, 從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湯洗下,面瑩如玉也。」〈摘元方〉 癩風眉落:生半夏、羊屎燒焦,等分為末,自然薑汁日 調塗。〈聖濟錄〉
《盤腸生產》:產時子腸先出,產後不收者,名「盤腸產。」以 半夏末頻㗜鼻中,則上也。〈婦人良方〉 產後運絕,「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納鼻中,即愈。」此 扁鵲法也。〈肘後方〉
小兒驚風:生半夏一錢,皁角半錢,為末,吹少許入鼻, 名《嚏驚散》即甦。〈直指方〉
卒死不寤,半夏末吹鼻中,即活。南嶽夫人紫靈魏元 君方也。
《五絕急病》:一曰自縊,二曰牆壓,三曰溺水,四曰魔魅, 五曰產乳。並以半夏末納大豆一丸,入鼻中,心溫者一日可活也。〈子母祕錄〉
癰疽發背及乳瘡:「半夏末,雞子白調塗之。」〈肘後方〉 吹嬭腫痛:半夏一箇,煨研酒服,立愈。一方以末隨左 右㗜鼻效。〈經驗方〉 打撲瘀痕,水調半夏末塗之,一宿即沒也。〈永類鈐方〉 《遠行足趼》:方同上。
金刃不出入骨脈中者,半夏、白斂等分為末,酒服方 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李筌太白經〉
飛蟲入耳:生半夏末麻油調塗耳門外。〈本事方〉 蠍蠆螫人:半夏磨末,水調塗之,立止。〈篋中方〉
蠍瘻五孔相通者:半夏末水調塗之,日二。〈聖惠方〉
半夏部藝文〈詩〉
[編輯]《寄劉蕡問疾》唐·王建
[編輯]年少病多應為酒,誰家將息過今春。賒來半夏重薰 盡,投著山中舊主人。
《常父寄半夏》宋·孔平仲
[編輯]「齊州多半夏,采自鵲山陽。纍纍圓且白,千里遠寄將。 新婦初解包,諸子喜若狂。皆云已法製,無滑可以嘗。」 大兒強占據,端坐斥四旁。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 小兒作蟹行,乳媼代與攘。分頭各咀嚼,方愛有所忘。 須臾被辛螫,棄餘不復藏。競以手捫舌,啼噪滿中堂。 父至笑且驚,亟使啖以薑。中宵方稍定,久此燈燭光。 大鈞播萬物,不擇窳與良。虎掌出深谷,鳶頭蔽高岡。 春草善殺魚,野葛挽人腸。各以類自蕃,敢問孰主張。 水玉名雖佳,《神農》錄之方。其外則皎潔,其中慕堅剛。 奈何蘊毒性,入口有所傷。老兄好服食,似此亦可防。 急難我輩事,感惕成此章。
夏枯部彙考
[編輯]釋名
夏枯草:〈本經〉 《夕》句。〈本經〉
乃《東》。〈本經〉 燕面。〈別錄〉
鐵色草:〈綱目〉
夏枯草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夏枯草考
[編輯]《本草》一名「夕句」,一名「乃東」,一名「燕面。」生蜀郡川谷及 河淮、浙、滁平澤,今祥符西田野中亦有之。苗高二、三 尺,其葉對節生葉,似旋覆葉而極長大,邊有細鋸齒, 背白,上多氣脈紋路。葉端開花作穗,長二、三寸許。其 花紫白似丹參花葉味苦、微辛,性寒無毒。土瓜為之 使。俗又謂之「鬱臭苗」,非是。
救饑
采嫩葉煠熟,換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本草綱目》
[編輯]夏枯草釋名
[編輯]朱震亨曰:「此草夏至後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 則枯。故有是名。」
集解
《別錄》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蘇恭曰:「處處有之。生平澤。冬至後生,葉似旋覆。三月、 四月開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參花。結子亦作穗。五月 便枯,四月采之。」
李時珍曰:原野間甚多。苗高一、二尺許,其莖微方。葉 對節生,似旋覆葉而長大有細齒,背白多紋。莖端作 穗,長一、二寸。穗中開淡紫小花,一穗有細子四粒。丹 溪云:「無子,亦欠察矣。」嫩苗瀹過,浸去苦味,油鹽拌之 可食。
正誤
寇宗奭曰:今謂之臭鬱,自秋便生,經冬不悴。春開白 花,夏結子朱震亨曰:「臭鬱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無臭 味。」明是兩物俱生於春。夏枯先枯而無子,臭鬱後枯 而結子。
莖葉氣味
苦辛寒,無毒。
徐之才曰:「土瓜為之使。伏汞砂。」
主治
《本經》曰:「寒熱瘰𤻤,鼠瘻,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 痹,輕身。」
發明
朱震亨曰。《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𤻤散結氣。有補養 厥陰血脈之功。而不言及。觀其退寒熱虛者可使。若 實者。以行散之藥佐之。外以艾灸。亦漸取效。
李時珍曰:「𥟖居士《易簡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 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內熱,緩肝火也。」樓全善云:「夏枯 草治目珠疼,至夜則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藥點之,反 甚者,亦神效。蓋目珠連目本,即係也,屬厥陰之經。夜 甚及點,苦寒藥反甚者,夜與寒亦陰故也。夏枯稟純 陽之氣,補厥陰血脈,故治此如神,以陽治陰也。」一男 子至夜目珠疼,連眉稜骨及頭半邊腫痛,用黃連膏 點之,反甚,諸藥不效。灸厥陰、少陽,疼隨止,半日又作, 月餘。以夏枯草二兩,香附二兩,甘草四錢,為末,每服 一錢半,清茶調服,下咽則疼減半,至四五服良愈也。
附方
明目補肝,肝虛目睛痛,冷淚不止,血脈痛,羞明怕日。 夏枯草半兩香附子一兩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湯調 下。〈簡要濟眾方〉
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采,陰乾為末,每服二錢,食 前米飲下。〈徐氏家傳方〉
血崩不止:夏枯草為末,每服方寸匕,米飲調下。〈聖惠方〉 產後血運,心氣欲絕者:夏枯草搗絞汁,服一錢,大妙。 〈徐氏家傳方〉
撲傷金瘡:夏枯草,口嚼爛,罯上即愈。〈衛生易簡方〉 汗斑白點:夏枯草煎濃汁,日日洗之。〈乾坤生意〉 瘰𤻤馬刀,不問已潰未潰,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 兩,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虛甚者則煎汁熬膏服, 並塗患處。兼以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尢善。 此物生血,乃治瘰𤻤之聖藥也。其草易得,其功甚多。 〈薛己外科經驗方。〉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