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14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三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四十卷目錄

 海芋部彙考

  海芋圖

  本草綱目海芋 附透山根

 海芋部藝文

  海芋贊          宋宋祁

 海根部彙考

  本草綱目海根

 澤漆部彙考

  澤漆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澤漆考

  本草綱目澤漆

 澤瀉部彙考

  澤瀉圖一

  澤瀉圖二

  詩經魏風汾沮洳

  爾雅釋草

  毛詩陸疏廣要言采其藚

  徐光啟農政全書澤瀉考

  本草綱目澤瀉 附酸惡

 沙參部彙考

  沙參圖

  杏葉沙參圖

  細葉沙參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沙參考 細葉沙參考

  本草綱目沙參

 水英部彙考

  水英圖

  本草綱目水英

 水松部彙考

  嵇含南方草木狀水松

  本草綱目水松

 垣衣部彙考

  垣衣圖

  本草綱目垣衣

 垣衣部藝文

  賦得垣衣         唐李益

 垣衣部選句

 垣衣部雜錄

 屋遊部彙考

  本草綱目屋遊

草木典第一百四十卷

海芋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海芋。綱目    野芋。綱目

《天荷》:綱目    觀音蓮:綱目

羞天草。庚辛玉冊 《隔河仙》:方士名

透山根。

海芋圖

海芋圖

《本草綱目》

[編輯]

海芋集解

[編輯]

李時珍曰:海芋生蜀中,今亦處處有之。春生苗,高四、 五尺,大葉如芋葉而有榦。夏秋間抽莖開花,如一瓣 蓮花,碧色。花中有蕊,長作穗,如觀音像在圓光之狀, 故俗呼為觀音蓮。方士號為「隔河仙」,雲可變金。其根 似芋魁,大者如升盌,長六、七寸,蓋野芋之類也。《庚辛 玉冊》云:「羞天草,陰草也。生江廣深谷澗邊。其葉極大」, 可以禦雨。葉背紫色,花如蓮花,根葉皆有大毒,可鍛 粉霜、硃砂,小者名野芋。宋祁《海芋贊》云:「木榦芋葉,擁 腫盤戾。《農經》弗載,可以治癘。」

氣味

辛,有大毒。

主治

李時珍曰:「瘧瘴、毒腫、風癩。伏硇砂。」

附錄透山根

[編輯]

李時珍曰:「按《岣嶁神書》云:『透山根,生蜀中山谷,草類 蘼蕪,可以點鐵成金。昔有人采藥,誤斫此草,刀忽黃軟成金也』。」又《庚辛玉冊》云:「透山根,出武都,取汁點鐵, 立成黃金,有大毒。人誤食之,化為紫水。又有金英草, 亦生蜀中。狀如馬齒莧而色紅,揩鐵成金,亦有大毒, 入口殺人,須臾為紫水也。」又何遠《春渚紀聞》云:「劉均 父吏部罷官歸成都,有水銀一篋,過峽,篋漏急,取渡 旁叢草塞之,久而開視,盡成黃金矣。宋初,有軍士在 澤州,澤中割馬草歸,鐮皆成金,以草燃釜,亦成黃金。」 又臨安僧法堅言,「有客過於潛山,中一蛇腹脹,囓一 草,以腹磨之而消,念此草必能消脹,取置篋中。夜宿 旅館,聞鄰房有人病腹脹呻吟,以釜」煎藥一杯與服, 頃之不復聞聲,念已安矣。至旦視之,其人血肉俱化 為水,獨骸骨在床爾。視其釜,則通體成金矣。觀《何氏》 所載,即是透山根,乃金英草之類。如此毒草,不可不 知,故備載之耳。

海芋部藝文

[編輯]

《海芋贊》
宋·祁

[編輯]

生不高四、五尺,葉似芋而有榦。根、皮不可食,方家號「隔河仙」 ,雲「可用變金」 ,或雲能止瘧。

木榦芋葉,擁腫盤戾。《農經》弗載,可用治癘。

海根部彙考

[編輯]

圖缺

《本草綱目》。

海根集解

[編輯]

陳藏器曰:「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 葜而小。胡人蒸而用之也。」

根氣味

苦小溫,無毒。

根主治

陳藏器曰:「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疰忤,飛屍喉痺,蠱 毒,癰疽惡腫,赤白遊𤺋,蛇犬咬毒,酒及水磨服,並傅 之。」

澤漆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澤漆。本經    漆莖。本經

貓兒眼睛草。綱目 《綠葉綠花草》:綱目

《五鳳草》:土宿本草

澤漆圖

澤漆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澤漆考

[編輯]

《本草》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泰山川澤及冀州、鼎州、 明州,今處處有之。苗高二、三尺,科叉生莖,紫赤色。葉 似柳葉微細短。開黃紫花,狀似杏花而瓣頗長。生時 摘葉,有白汁出,亦能嚙刺人,故以為名。味苦辛,性微 寒,無毒。一雲有小毒。一雲性冷微毒。小豆為之使,惡 薯蕷。今嘗葉味苦澀,食過回味甜。

救饑

采葉及嫩莖煠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采嫩葉蒸過 曬乾,做茶喫亦可。

《本草綱目》

[編輯]

澤漆釋名

[編輯]

陶弘景曰:「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白汁,故名澤漆。亦 囓人。」

集解

《別錄》曰:「澤漆,大戟苗也。生泰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 七日,采莖葉,陰乾大明曰:「此即大戟花也。川澤中有莖,梗小,花黃色,葉 似嫩菜,五月采之。」

蘇頌曰:「今冀州、鼎州、明州及近道皆有之。」

李時珍曰:「《別錄》、陶氏皆言澤漆是大戟苗,《日華子》又 言是大戟花,其苗可食。」然大戟苗洩人,不可為菜。今 考《土宿本草》及《寶藏論》諸書,並雲「澤漆是貓兒眼睛 草,一名綠葉綠花草,一名五鳳草。江湖原澤平陸多 有之。春生苗一科,分枝成叢,柔莖如馬齒莧,綠葉如 苜蓿葉,葉圓而黃綠,頗似貓睛,故名貓兒眼。」莖頭凡 五葉,中分中抽小莖五枝,每枝開細花,青綠色,復有 小葉承之,齊整如一,故又名五鳳草。綠葉綠花草,搯 莖有白汁粘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此為大戟苗 者誤也。五月采汁,煮雄黃,伏鍾乳,結草砂。據此則澤 漆是貓兒眼睛草,非大戟苗也。今方家用治水蠱腳 氣有效,尤與《神農本文》相合。自《漢人〈集別錄〉》誤以為 「大戟苗。」故諸家襲之爾。用者宜審。

莖葉氣味

苦微寒,無毒。

《別錄》曰:「辛」

《大明》曰:「冷,有小毒。」

徐之才曰:「小豆為之使,惡薯蕷。」

主治

《本經》曰:「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 不足。」

《別錄》曰:「利大小腸,明目輕身。」

蘇恭曰:「主蠱毒。」

《大明》曰:「止瘧疾,消痰退熱。」

發明

李時珍曰:「澤漆利水,功類大戟。故人見其莖有白汁, 遂誤以為大戟。然大戟根苗皆有毒洩人,而澤漆根 硬不可用,苗亦無毒,可作菜食,而利丈夫陰氣,甚不 相侔也。」

附方

肺欬上氣脈沈者,深漆湯主之:澤漆三斤,以東流水 五斗,煎取一斗五升,去滓,入半夏半升,紫參、白前、生 薑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心各三兩,煎取五升,每 服五合,日三服。張仲景金匱要略方

「心下伏瘕大如杯,不得食者」:澤漆四兩,大黃、葶藶熬 三兩,搗篩,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葛洪肘後方 十腫水氣:「澤漆十斤,夏月取嫩莖葉,入水一斗,碾汁 約二斗,於銀鍋內慢火熬如稀餳,入瓶內收。每日空 心溫酒調下一匙,以愈為度。」聖惠方

水氣蠱病:生鮮貓眼睛草曬乾為末,棗肉丸彈子大, 每服二丸,白湯化下,日二服,覺腹中暖,小便利為度。 乾坤祕韞

腳氣赤腫,行步腳痛,貓兒眼睛草鷺鷥藤蜂窠等分, 每用一兩,水五盌,煎三盌,熏洗之。衛生易簡方 牙齒疼痛:貓兒眼睛草一搦,碾爛,湯泡取汁,銜漱吐 涎。衛生易簡方

男婦瘰𤻤:貓兒眼睛草一二綑,井水二桶,五月五日 午時鍋內熬至一桶,去滓澄清,再熬至一盌,瓶收。每 以蔥、椒、槐枝煎湯洗瘡淨,乃搽此膏,數次愈。便民圖纂方 癬瘡有蟲:貓兒眼睛草曬乾為末,香油調搽之。衛生易簡 方

澤瀉部彙考

[編輯]

釋名

《藚》。詩經     《蕍》。爾雅

《蕮》。爾雅     牛脣。爾雅

澤蕮。爾雅注   《水蕮》。爾雅注

澤瀉。本經    水瀉。本經

鵠瀉。本經    及瀉。別錄

芒芋。別錄    禹孫。綱目

《神芝》。典術

澤瀉圖一

澤瀉圖一

澤瀉圖二

[編輯]

邢州澤瀉

邢州澤瀉

齊州澤瀉

齊州澤瀉

{{{2}}}

{{{2}}}

《詩經》

[編輯]

魏風汾沮洳

[編輯]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

《釋草》云:「藚,牛脣。」李巡曰:「別二名。」郭璞引《毛詩傳》曰:「水蕮也。如續斷,寸寸有節,拔之可復。」陸璣《疏》云:「今澤蕮也。其葉如車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廣陵人食之。」

《爾雅》

[編輯]

釋草

[編輯]

《蕍》。音俞《蕮》。音昔

今澤蕮。蕍一名蕮,即藥草澤蕮也。《本草》作澤瀉,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陶注》云:「葉狹長,叢生諸淺水中。」

《藚》。音續牛脣。

《毛詩傳》曰:「水蕮也,如藚斷,寸寸有節,拔之可復。」李巡云:「別二名。」郭云:「如續斷,寸寸有節。」陸璣以為「今澤蕮也。」郭氏所不取。《詩·魏風·汾沮洳》云:「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毛傳云:「藚,水蕮。」是也。

《毛詩陸疏廣要》

[編輯]

魏風汾沮洳

言采其藚

[編輯]

藚,今澤蕮也。其葉如車前草大,其味亦相似,徐州、廣陵人食之。

《爾雅》:「藚,牛脣。」 郭註云:「《毛詩傳》曰:『水蕮也。如藚斷,寸寸有節,拔之可復』。」 邢《疏》云:「李巡曰:別二名。」 郭云:「『如續斷。璣以為今澤蕮也』。郭氏所不取。」 鄭註云:「狀似麻黃,亦謂之續斷。其節拔可復,續生沙陂。」

按:陸氏因毛《傳》「水蕮」 誤為「澤蕮」 ,李巡已非之。鄭氏因郭《註》如「藚斷」 ,直指為「續斷」 ,愈失其真矣。又按:《爾雅》雲,「蕍蕮。」 《註》雲,「今澤蕮。」 《疏》雲,「即《本草》澤瀉也。」 《本草》雲,「澤瀉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瀉。」 並無藚與水蕮之名。又按:《本草》云:「續斷,一名龍頭,一名屬折,一名接骨,一名南草,一名槐生。」 亦無藚與水蕮之名。至其莖葉花實之各異,《圖經》已詳之。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澤瀉考

[編輯]

俗名「水。」請幫助識別此字。菜一名「水瀉」,一名「及瀉」,一名「芒芋」,一名「鵠 瀉。」生汝南池澤及齊州、山東、河陝、江淮亦有,漢中者 為佳,今水邊處處有之。叢生苗葉,其葉似牛舌草葉, 紋脈堅直,葉叢中間攛葶對分莖叉,莖有線楞,稍間 開三瓣小白花,結實小青細子味甘,葉味微鹹,俱無 毒。

救饑

采嫩葉,煠熟,水浸淘洗淨,油鹽調食。

《本綱草目》

[編輯]

澤瀉釋名

[編輯]

李時珍曰: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也。禹能治水,故曰 「禹孫。」餘未詳。

集解

《別錄》曰:「澤瀉,生汝南池澤。五月采葉,八月采根,九月 采實,陰乾。」

陶弘景曰:「汝南郡屬豫州,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 漢中、南鄭、青州、代州者。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岐為 好。此物易朽蠹,常須密藏之。叢生淺水中,葉狹而長。」 蘇恭曰:「今汝南不復采,惟以涇州、華州者為善。」 《蘇頌》曰:「今山東、河、陜、江淮亦有之,漢中者為佳。春生 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 叢,似」穀精草。秋末采根,暴乾。

根修治

《雷斆》曰:「不計多少,細剉。酒浸一宿,取出暴乾,任用。」

氣味

甘寒無毒。

《別錄》曰:《鹹》。

甄權曰:「苦。」

張元素曰:甘,平。沈而降,陰也。

李杲曰:「甘、鹹,寒、降,陰也。」

王好古曰:「陰中微陽,入足太陽、少陰經。」

《扁鵲》曰:「多服,病人眼。」

徐之才曰:「畏海蛤、文蛤。」

主治

《本經》曰:「風寒濕痹,乳難養五臟,益氣力,肥健消水。久 服耳目聰明,不饑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 《別錄》曰:『補虛損,五臟痞滿,起陰氣,止洩精,消渴淋瀝, 逐膀胱三焦停水』。」

甄權曰:「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宣通水道。」

《大明》曰:「主頭旋,耳虛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 難產,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

張元素曰:「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 洩止渴。」

李杲曰:「去胞中留垢,心下水痞。」

李時珍曰:「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

發明

蘇頌曰:「《素問》治酒風,身熱汗出,用澤瀉朮。《深師方》治 支飲,亦用澤瀉朮,但煮法小別爾。」張仲景治雜病,心 下有支飲,苦冒,有澤瀉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 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藥。

張元素曰:「澤瀉,乃除濕之聖藥,入腎經,治小便淋瀝, 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寇宗奭曰:澤瀉之功,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蓄渴煩, 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 長於行水。《本草》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 水也。凡服澤瀉散,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 焉得復實?今人止洩精,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凡用 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 王好古曰:「《本經》雲久服明目。《扁鵲》云:多服昏目,何也? 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也。瀉伏 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

王履曰:「寇宗奭之說,王好古韙之。竊謂八味丸以地 黃為君,餘藥佐之,非止補血兼補氣也,所謂陽旺則 能生陰血也。地黃、山茱茰、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藥, 附子、官桂乃右腎命門之藥,皆不待澤瀉之接引而 後至也。則八味之用,此蓋取其瀉腎邪,養五臟,益氣 力,起陰氣,補虛損五勞之功而已。雖能瀉腎,從於諸」 補藥群眾之中。則亦不能瀉矣。

李時珍曰:「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洩,氣味俱薄, 所以利水而洩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 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 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 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 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 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 則補藥得力,一闢一閤,此乃元妙。後世不知此理,專 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致偏勝之害也。

正誤

陶弘景曰:「《仙經》服食斷穀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 水上。

蘇頌曰:「《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擣篩取末,水調,日分 服六兩,百日體輕而健行。」

李時珍曰:《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云:「久服輕身,面生 光,能行水上。」《典術》云:「澤瀉久服,令人身輕,日行五百 里,走水上。一名澤芝。」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 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 知。

葉氣味

鹹平無毒。

主治

《別錄》曰:「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 大明曰:「壯水臟,通血脈。」

實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別錄》曰:「風痺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 面生光,令人無子。」

發明

李時珍曰:「《別錄》言澤瀉葉及實,強陰氣,久服令人無 子。而《日華子》言澤瀉催生,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 有不同。既雲強陰,何以令人無子?既能催生,何以令 人有子?蓋澤瀉同補藥,能逐下焦濕熱邪氣,邪氣既 去,陰強海淨,謂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則腎氣大洩,血 海反寒,謂之無子可也。所以讀書不可執一。」

附方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三錢, 茯苓湯下。保命方

冒暑霍亂,小便不利,頭運引飲三白散:用澤瀉、白朮、 白茯苓各三錢,水一盞,薑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溫 服。

支飲苦冒,仲景澤瀉湯,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 升,煮一升,分二服。 《深師方》: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 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二汁,分再服。病甚 欲眩者,服之必瘥。

腎臟風瘡:澤瀉皂莢水煮爛焙碾,煉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瘧後怪證,口鼻中氣出,盤旋不散,凝如黑蓋色,過十 日漸至肩,與肉相連,堅勝金石,無由飲食,煎澤瀉湯, 日飲三盞,連服五日愈。夏子益奇疾方

附錄酸惡

[編輯]

《別錄》曰:「主惡瘡,去白蟲。生水傍,狀如澤瀉

沙參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沙參。本經    白參:本經

《知母》。別錄    地黃。別錄

虎鬚。別錄    羊乳。別錄

鈴兒草:別錄   羊婆妳。綱目

《苦心》。農政全書  文希。農政全書

《識美》。農政全書  志取。農政全書

細葉沙參圖

細葉沙參圖

杏葉沙參圖

杏葉沙參圖

{{{2}}}

{{{2}}}

《徐光啟農政全書》

[編輯]

沙參考

[編輯]

「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 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 並淄齊、潞、隨、歸州,而江淮荊湖州郡皆有,今輝縣太 行山邊亦有之。苗長一二尺,叢生崖坡間。葉似枸杞, 葉微長而有叉牙鋸齒。開紫花。根如葵根,赤黃色,中 正白實者佳。味微苦,性微寒。無毒。惡防己,反藜蘆。又 有杏葉沙參,及細葉沙參,氣味與此相類,但《圖經》內 不曾該載此二種葉苗形容,未敢併入本條,今皆另 條開載。

救饑

掘根浸洗極淨,換水煮去苦味,再以水煮極熟,食之。

細葉沙參

[編輯]

生輝縣太行山山衝間。苗高一二尺,莖似蒿榦,葉似 石竹子葉而細長,又似水蓑衣葉亦細長,稍間開紫 花,根似葵根而麤,如拇指大,皮色灰,中間白色。味甜, 性微寒。《本草》有沙參,苗、葉莖狀所說與此不同,未敢 併入條下,今另為一條,開載於此。

救饑

掘取根,洗淨,煮熟食之。

《本草綱目》

[編輯]

沙參釋名

[編輯]

陶弘景曰:「此與人參、元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 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乃牡 蒙也。」

李時珍曰:沙參白色,宜於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 人呼為羊婆妳,《別錄》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無 心,味淡,而《別錄》一名苦心,又與知母同名,不知所謂 也。鈴兒草,象花形也。

集解

《別錄》曰:「沙參,生河內川谷,及冤句、般陽續山。二月、八 月采根,暴乾。」

又曰:「羊乳」,一名「地黃,三月采,立夏後母死。」

蘇恭曰:「出《華山》者為善。」

《吳普》曰:「二月生苗如葵,葉青色,根白,實如芥,根大如 蕪菁,三月采。」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 韓保昇曰:「其根若葵根,其花白色。」

《蘇頌》曰:「今淄、齊、潞、隨、江、淮、荊湖州郡皆有之。苗長一、 二尺以來,叢生崖壁間。葉似枸杞而有叉丫。七月開 紫花,根如葵根,大如指許,赤黃色,中正白實者佳。二 月、八月采根,而土生者,葉有細有大,花白,瓣上仍有 白粘,此為小異。」

陳藏器曰:「羊乳根如薺苨而圓,大小如拳,上有角節
考證
折之有白汁。人取根當薺苨。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李時珍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 水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 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 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並結 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 長尺餘,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根莖皆有白 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微黃而虛。小人亦 往往縶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鬆,味淡而短耳。

根氣味

苦微寒,無毒。

《別錄》曰:「羊乳,溫,無毒。」

《吳普》曰:「沙參、岐伯,鹹;神農、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大 寒。」

王好古曰:「甘,微苦。」

徐之才曰:「惡防己。反藜蘆。」

主治

《本經》曰:「血結驚風,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別錄》曰:「療胸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 五臟,久服利人。」

又曰:「羊乳,主頭腫痛,益氣,長肌肉。」

甄權曰:「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 五臟風氣。」

《大明》曰:「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一切惡瘡疥癬及身 癢,排膿,消腫毒。」

李時珍曰:「清肺火,治久欬肺痿。」

發明

張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 味甘也。」

王好古曰:「沙參,味甘微苦,厥陰本經之藥,又為脾經 氣分藥。微苦補陰,甘則補陽,故《潔古》取沙參代人參。 蓋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雖 雲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 之可也。」

李時珍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 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 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能受火剋者 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之也。」

附方

肺熱欬嗽,沙參半兩,煎服之。衛生易簡方

卒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白汗出欲死者, 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後方

婦人白帶,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氣冷所致。沙參為 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證治要訣

水英部彙考

[編輯]

釋名

《水英》:唐本草   《水節》。信都名

《水棘》。河內名   海荏。淮南名

海精木。嶺南名  魚津草。嶺南名

《龍移草》:劍南名  牛葒草:臨汝名

水英圖

水英圖

《本草綱目》

[編輯]

水英釋名

[編輯]

蘇頌曰:「唐天寶《單方圖》言此草原生永陽池澤及河 海邊,臨汝人呼為牛葒草,河北信都人名水節,河內 連、內黃呼為水棘,劍南、遂寧等郡名『龍移草,淮南諸 郡名海荏,嶺南亦有,土地尤宜。莖葉肥大,名海精水, 亦名魚津草』。」

李時珍曰:此草不著形狀氣味,無以考證。芹菜亦名 「水英」,不知是此否也。

主治

《蘇頌》曰:「骨風。」

發明

《蘇頌》曰:「蜀人采其花合面藥。凡丈夫、婦人無故兩腳 腫滿,連膝脛中痛,屈伸急強者,名骨風。其疾不宜針 灸及服藥,惟每日取此草五斤,以水一石,煮三斗,及 熱浸並淋膝上,日夜三、四度,不經五日即瘥,數用神 驗。春取苗,夏采葉及花,冬用根。腫甚者,加生椒目三 升,水二斗,用畢即摩粉避風。忌油膩生菜豬魚等物

水松部彙考

[編輯]

圖缺

嵇含《南方草木狀》:

水松

[編輯]

水松,葉如檜而細長,出南海,土產眾香,而此木不大 香,故彼人無佩服者,嶺北人極愛之,然其香殊勝在 南方時,植物無情者也。不香於彼而香於此,豈屈於 不知己而伸於知己者歟?物理之難窮如此。

《本草綱目》

[編輯]

水松集解

[編輯]

陶弘景曰:「水松狀如松,海人採食。」

《蘇頌》曰:「出南海及交趾,生海水中。」

氣味

甘鹹寒無毒。

主治

陶弘景曰:「溪毒。」

陳藏器曰:「水腫催生。」

垣衣部彙考

[編輯]

釋名

垣衣。別錄    垣嬴。別錄

天韭:別錄    《鼠韭》:別錄

昔邪。別錄    烏韭:

垣衣圖

垣衣圖

《本草綱目》

[編輯]

垣衣集解

[編輯]

《別錄》曰:「垣衣,生古垣牆陰,青苔衣也,或屋上。三月三 日采,陰乾。」

蘇恭曰:此即古牆北陰青苔衣也。其生石上者,名昔 邪,一名烏韭;生屋上者,名屋遊。形並相似,為療略同 江南少濇。故陶弘景云:「方不復用,俗中少見也。」 李時珍曰:此乃塼牆城垣上苔衣也。生屋瓦上者,即 為屋遊。

氣味

酸冷無毒。

主治

《別錄》曰:「黃疸,心煩欬逆,血氣暴熱在腸胃,暴風口噤, 金瘡內塞,酒漬服之。久服補中益氣,長肌肉,好顏色。」 李時珍曰:「搗汁服,止衄血。燒灰油和,傅湯火傷。」

垣衣部藝文

[編輯]

《賦得垣衣》
唐·李益

[編輯]

「漠漠復霏霏,為君垣上衣。《昭陽》輦下草,應笑此生非。」 掩靄青春去,蒼茫白露晞。猶勝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垣衣部選句

[編輯]

齊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梁簡文帝詩:「緣階覆綠綺,依簷映昔邪。」

唐·皮日休詩:「香曼蒙蘢覆昔邪。」

陸龜蒙詩:「石耳泉能洗,垣衣雨為裁。」

垣衣部雜錄

[編輯]

《酉陽雜俎博雅》:在屋曰昔邪,在牆曰垣衣。《廣志》謂之 蘭香,生於久屋之瓦。魏明帝好之。今長安西載箕瓦 於洛陽以覆屋。前代詞人詩中多用昔邪。梁簡文帝 詠薔薇曰:「緣階覆碧綺,依簷映昔邪。」或言構木上多 松栽,土木氣洩,則瓦生松。

《夢溪筆談》:崔融為《瓦松賦》云:「謂之木也,訪仙客而未 詳;謂之草也,驗農皇而罕記。」段成式難之曰:「崔公博 學,無不該悉」,豈不知瓦松已有著說?引梁簡文帝詩「依簷映昔邪」,成式以昔邪為瓦松,殊不知昔邪乃是 垣衣,瓦松,自名昨葉何,成式亦自不識。

屋遊部彙考

[編輯]

圖缺

《本草綱目》。

屋遊集解

[編輯]

《別錄》曰:「屋遊,生屋上陰處。八月、九月采。」

陶弘景曰:「此古瓦屋上苔衣也。剝取用之。」

李時珍曰:「其長數寸者。即為瓦松也。」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別錄》曰:「浮熱在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 李時珍曰:「煎水入鹽漱口,治熱毒牙齦宣露。碾末,新 汲水調服二錢,止鼻衄。」

《開寶》曰:「小兒癇熱,時氣煩悶。」

徐之才曰:「止消渴。」

發明

李時珍曰:「《別錄》主治之證。與《本經》烏韭」文相同。蓋一 類性氣。不甚遼遠也。

附方

犬咬舊屋瓦上刮下青苔屑,按之即止。經驗方。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