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2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二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二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六

  經絡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離合論 診要經終篇 血氣形志篇 氣府論 骨空論

藝術典第一百二十六卷

醫部彙考一百六

[編輯]

經絡門一

[編輯]

《黃帝素問》

[編輯]

《陰陽離合論》

[編輯]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離則為三陰三陽,合則為一陰一陽。

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南面為陽。故曰「廣明。」背北為陰。故曰「太衝。」太衝乃陰血之原。位處下焦。上循背裏。是以三陰以太衝為主。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

太衝所起之地,為足少陰之處。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少陰與太陽合,陽出於陰,故在陰之上。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至陰穴。在足小指外側。太陽經脈之根起於此。《靈樞》曰。太陽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陽明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少陽結於請幫助識別此字。籠。請幫助識別此字。「籠」者,耳中也。太陰結於太倉,少陰結於廉泉,厥陰結於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陽出於陰,從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廣明。」

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太陰主中土,為陰中之至陰,故位居「廣明」之下。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太陰與陽明合並。主中土。故位居太陰之前。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陽明經脈之所起。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太陽之氣在上,故曰少陰之上。兩陽合明,曰陽明在二陽之間而居中土,故曰太陰之前。厥陰處陰之極,陰極於裏,則生表出之陽,故曰厥陰之表。蓋以前為陽,上為陽,表為陽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陽之氣也。曰至陰厲兌竅陰者,言三陽之經脈也。手足十二經脈,主三陰三陽之氣,在經脈則分為三陰三陽,在氣相搏。命曰「一陰一陽耳。」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竅陰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陽主初生之氣,故名「陰中之少陽。」三陽之氣,皆出於陰,故曰「陰中之陽」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陰陽之氣,分而為三陰三陽,故有開有闔、有樞也。太陽者,巨陽也,為盛陽之氣,故主開;陽明合於二陽之間,故主闔;少陽乃初出之氣,故主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開闔者,如戶之扉;樞,扉之轉柱也。舍樞不能開闔,舍開闔不能轉樞,是以《三經》者,不得相失也。開主外出,闔主內入,樞主外內之間,若搏於中而勿浮,則合而為一陽矣。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陽氣出而主外,陰氣升而主內。

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陰陽二氣,皆主於下。陰氣出而在內,是以中為陰。其所出之太衝在下而衝之上,名曰「太陰。」衝脈為十二經脈之原,故三陰三陽皆以太衝為主。

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隱白穴在足大指端。太陰,為陰中之至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

中為陰。故曰後曰前。言陰氣出於下。而並處於裏之中也。

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湧泉穴,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少陰乃一陰初生之氣,故為「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少陰主水。厥陰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陰之前。

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大敦穴,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陰肝經所出之井穴,陰在下,故論足之三陰也。十一月一陽初生,厥陰主十月,為陽之盡,故曰「陰之絕陽。」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故為「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太陰者,三陰也,為陰之盛,故主開;厥陰為兩陰之交盡,故主闔;少陰為一陰之初生,故主樞。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

陰氣從下而出,在內之中,搏聚而勿沉,命為一陰也。陽氣主浮,故曰:「勿浮」;陰氣主沉,故曰:「勿沉。」蓋三陽之氣開闔於形身之外,三陰之氣開闔於內之前後,故曰「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

陰陽𩅞𩅞,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𩅞𩅞」,氣往來也。陰氣積於內,陽氣傳於外,日出而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晡而陽氣衰,日入而陽氣內歸於陰。一晝夜而為之一周,陰氣開闔於裏,陽氣出入於形表,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

《診要經終論》

[編輯]

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論臟腑陰陽之合併也。所論五臟之氣者,三陰之所主也。三陰之氣,與三陽交並,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合於十二經脈,內絡臟腑,外絡形身,外內出入,循環無端,故曰:「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不知併合,診故不明。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當知五行而生三氣,三而三之,合而六氣,六六之氣,以應十二經脈。一經之氣已終。是不復陰陽相貫。而環轉無端矣。

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 汗乃出,出則死矣。」

「戴眼」,眼上視也。「反折」,背反張也。「瘈瘲」,手足屈伸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俠脊抵腰中。手太陽之脈,循背上肩,至目外眥。太陽主筋,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太陽之經氣已絕,是以筋脈急而戴眼,反折,手足牽引也。手太陽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絕汗者,津液外亡也。色白者,亡血也。津液外脫,則血內亡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睘絕系,絕系一日半死。」 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手足少陽經脈,皆循於耳,經氣絕,故耳聾。少陽主骨,諸節皆屬於骨。少陽氣終,故百節皆縱。睘,目驚貌。手足少陽之脈,皆至目銳眥,終則牽引於目,故目如驚而邪視也。絕系,目系絕也。少陽屬腎,腎藏志,系絕則志先絕,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氣外脫也。白者,三焦之榮內亡也。夫陽生於陰,色生於氣,是以六經之氣終而先見於色。

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 仁則終矣。

手足陽明之脈,皆俠口承目,故口目動作而牽引歪邪也。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陽明之善驚也;罵詈不避親疎,陽明之妄言也。色黃,陽明之土氣外脫也。上下經盛,胃氣絕而無柔和之象也。榮衛者,中焦水穀之所生。肌膚不仁者,榮衛之氣絕也。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心之華在面,面黑者,水氣上乘,火氣滅而水氣脫矣。「齒長而垢」,骨氣洩也。「腹脹閉而上下不通」者,心腎水火之氣並絕,而不能上下交通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 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

足太陰脈,入腹屬脾,故腹脹。手太陰脈,上膈屬肺,而主呼吸,故為不得息。脹滿則升降難,不得息則氣道滯,故為噫為嘔。嘔則氣逆於上,故為面赤。不逆則否塞於中,故為上下不通。脾氣敗則無以制水,故黑色見於面。肺氣敗則治節不行,故皮毛焦。

「厥陰終者,中熱嗌乾,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 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足厥陰肝脈,「循喉嚨,入頏顙;其下者,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厥陰木火之氣欲絕,故中熱嗌乾也。肝所生病者,遺溺。善溺者,肝氣下洩也。心煩者,包絡之氣上炎也。肝者筋之合,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甚則舌卷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三陰三陽之氣終也。

《血氣形志篇》

[編輯]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 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 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夫氣為陽,血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臟腑陰陽,雌雄相合,而氣血之多少,自有常數。如太陽多血少氣,則少陰少血多氣,少陽少血多氣,則厥陰多血少氣。陽有餘則陰不足,陰有餘則陽不足,此天地盈虛之常數也。惟陽明則氣血皆多,蓋血氣皆生於陽明也。

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少陽與厥陰為表裏,陽明與 太陰為表裏,是謂「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裏, 少陽與心主為表裏,陽明與太陰為表裏,是謂「手之陰陽」也。

夫手有三陰三陽,足有三陰三陽,以合十二經脈,陰陽並交,表裏相應。是以聖人持診之道,先後陰陽而持之。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取虛實之要,知此乃足以診。如切陰不得陽,診消亡;得陽不得陰,守學不湛。是故臟腑陰陽,相為表裏,此皆診候之要也。

《氣府論》

[編輯]

足太陽脈氣所發者七十八穴:

脈者血氣之府。穴者,脈氣所發。

兩眉頭各一。

攢竹穴也。

《入髮》至項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

大杼、風門二穴也。「入髮至項」者,謂上入於髮際,下至於項間,相去三寸半許;「旁五」者,謂五行之兩旁也,相去三寸半者,《大杼》在大椎各開一寸五分,《風門》在二椎間,各開一寸五分也。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太陽之脈氣,循背上升於頭項,而中行督脈之「顖會、前頂、百會、後頂、長強五穴;旁兩行太陽經之五處、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十穴;又旁兩行少陽經之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皆從太陽之氣,而為太陽之脈氣所發,是剛健柔順,脈隨氣發者也。後六經皆然。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

天柱二穴也。

風府兩旁各一。

風池二穴也。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五臟之俞 各五,六腑之俞各六。

自大椎至尾骶骨,計二十一節。其間十五椎旁各一穴,謂「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兩旁共計三十穴,而五臟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皆在於其間。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

委中崑崙京骨束骨通骨至陰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計七十七穴。《外脫簡》一穴。

足少陽脈氣所發者六十二穴:兩角上各二。

天衝、曲鬢,左右各二,共四穴也。

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左右各五。共十穴按太陽之氣。上升於頭項。少陽之氣。上升於頭頰。故此五脈。從太陽之氣。則為太陽之氣所發。從少陽之脈。則為少陽之脈氣所發也。

耳前角上各一。

頷厭二穴。

耳前角下各一。

懸釐二穴。

銳髮下各一。

和髎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客、主人各一。

一名「上關。」在耳前起骨上廉。

耳後陷中各一。

翳風二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下關各一。

下關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屬足陽明胃經。」

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頰車二穴。屬足陽明胃經。

缺盆各一。

缺盆二穴。「在肩下橫骨陷者中,屬足陽明胃經。

掖下三寸,脅下至胠八間各一。」

腋下,謂淵液、輒筋、天池。脅下至胠,謂日月。章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共九穴。曰「八間」者,自腋下三寸,至季肋間,凡八肋骨間也。淵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輒筋,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間。天池,屬手厥陰心包絡經,在腋下三寸,乳後一寸。《日月》:在期門下五分。章門,係足厥陰肝經穴,在季脅肋端,臍上二寸,兩旁開九寸,側臥,肘尖盡處是穴。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五樞》:在帶脈下三寸。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

髀樞中旁各一。

環跳二穴:「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為得。」

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陽陵泉、陽輔、丘墟、臨泣、俠谿、《竅陰》六穴。陽陵泉,在膝下一寸,胻外廉陷中,端坐取之。「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三分。丘墟:在足外踝下陷中。臨泣: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俠谿:在足小指

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竅陰》。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足陽明脈氣所發者六十八穴:額顱髮際旁各三。

懸顱、陽白、頭維,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懸顱、陽白係足少陽膽經,頭維係本經穴,懸顱在曲角上,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頭維》在頭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半,神庭旁四寸半。

面鼽骨空各一。

「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對瞳子下。

大迎之骨空各一,

大迎穴,「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

人迎各一。」

人迎穴:在結喉兩旁一寸半,大動脈應手,

缺盆外骨空各一。

天髎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在肩缺盆上骨際陷中,缺盆上起肉是穴。

膺中骨間各一,

膺窗、氣戶、庫房、屋翳、乳中、乳根六穴曰各一者,言膺中之骨間,正諸穴之所在。氣戶:在柱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中是穴。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

《本經》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五穴,各去中行三寸。不容,在巨闕旁第四肋端,下至下承滿。梁門、關門、太乙上下相去各一寸。

《俠齊》廣三寸各三。

滑肉門天樞外陵三穴「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俠齊各三寸。天樞在齊旁各開二寸陷中。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

下齊二寸,俠之各三。

大巨、水道歸來三穴:「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二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各開齊下中行二寸。」

氣街動脈各一。

即「氣衝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

伏菟上」各一。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菟後交分中。

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

八俞者,謂三里、巨虛、上廉、巨虛下廉、解谿、衝陽、陷谷、內庭、厲兌八穴,分之所在,計十六穴。三里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大筋內宛宛中。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解谿: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中。衝陽:在足跗下五寸,動脈應手。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下本節後陷中。內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

手太陽脈氣所發者三十六穴:目內眥各一。

睛明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內眥外一分宛宛中。乃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五脈之會。

目外各一。

瞳子髎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在目外去眥五分,

鼽骨下各一。

顴髎二穴。在面鳩骨下廉,銳骨端陷中,

「耳郭上各一。」

角孫二穴。係手少陽三焦經。在耳郭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

耳中各一。

聽宮二穴:「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巨骨穴各一,

巨骨二穴。係手陽明大腸經。在肩尖端上行兩叉骨罅間。

《曲掖上骨穴》各一,

臑俞二穴: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

柱骨上陷者各一。

肩井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

上天窗四寸各一。

天窗竅陰四穴。「竅陰屬足少陽膽經。天窗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

肩解各一。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天宗二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小海、陽谷、腕骨後谿、前谷、少澤六穴。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陽谷:在手外側陷中,銳骨下。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後谿在

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揑拳取之。《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少澤》: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

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迎香、扶突二穴迎香在鼻下空旁五分,扶突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半。

大迎骨空各一,

大迎穴,「係足陽明胃經,在頰前一寸五分,

柱骨之會各一。」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上,扶突後一寸。」

「髃骨之會」各一。

肩髃二穴也。在膊骨頭肩端上兩旁,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三里》陽谿合骨《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三里在曲池下二寸。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合骨: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三間: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二間: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商陽在食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許。」

手少陽脈氣所發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

顴髎二穴。係「手太陽小腸經。」在兩頄骨銳骨端陷中。

眉後各一。

絲竹空二穴。在眉後陷中。

角上各一。

懸釐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曲角上,腦空下廉

下,完骨後各一。」

天牖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風池二穴。係足少陽膽經。在耳後腦空下髮際陷中。

俠扶突各一,

天窗二穴。在頸大筋間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屬手太陽小腸經。

《肩貞》各一。

肩貞二穴。係「手太陽小腸經,在曲頰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

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肩髎、臑會、消鑠三穴「肩髎當缺盆上突起肉。臑會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鑠:在肩下臂外間,腋對肘分下。

肘以下至於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天井、支溝、陽池、中渚、液門、關衝六穴:「天井:在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罅中。支溝:在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陽池,在手錶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在手小指次指本節間陷中,揑拳取之。關衝:在無名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許。」

督脈氣所發者二十八穴:項中央二,

風府、瘂門二穴也。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瘂門在項間風府後一寸,入髮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入繫舌本。

《髮際》後中八。

神庭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強間腦戶八穴神庭在鼻上,入髮際五分。「《上星》人髮際一寸,正中央陷中;顖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前頂在上星後寸半陷中,百會在前頂後寸半,頂中央略退後些可容爪甲一米許。後頂在百會後一寸半,強間在後頂後一寸半,腦戶在強間後一寸半。」

面中三。

《素髎》、水溝、齗交三穴素髎,在鼻柱上端準頭。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近鼻孔中央陷中。齗交,在脣內齒上齗縫中。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

自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後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三椎下節間,神道在五椎節間,靈臺在六椎節間,至陽在七椎節間,筋縮在八椎節間,脊中在十一椎節間,懸樞在十三椎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骶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

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節,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或曰「應二十四氣。」

任脈之氣所發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

廉泉、天突二穴。廉泉在頷下結喉上四寸,中央仰面取之。天突在結喉下四寸宛宛中。

膺中骨陷中各一,

《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處六穴,喉下胸骨

間為膺。《璇璣》:在天突下一寸。《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中處》: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一 腹脈法也。

胃脘,概上脘、中脘、下脘,皆胃之脘也。此言蔽骨以下,至胃之上脘,計三寸間,有鳩尾、巨闕之穴。自臍之中央,至胃之上脘,五寸間,有上脘、中脘、建里、水分之穴。自胃之下脘,至橫骨毛際橫紋間,計六寸半,有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之穴。一者謂六寸半之零一分也,蓋以量盡處取穴,而上下穴間有一分之餘也。此分度腹穴之法也。鳩尾在蔽骨下五分,巨闕在鳩尾下一寸,上脘在巨闕下一寸五分,中脘在上脘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上臍上二寸。水分在下脘下一寸。神闕在水分下一寸,當臍之中央。陰交在臍下一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石門一名丹田,在齊下二寸,關元,在齊下三寸,中極,在齊下四寸,曲骨,在中極下一寸,入橫骨毛際中五分。故自胃之下脘,至橫骨間止六寸半也。此取腹穴之法,上以蔽骨,下以橫骨,中以齊之,中央為準,各分而度之也。

「下陰」別一。

下兩陰之間。別有一穴。名曰「會陰。」

目下各一。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乃任脈陽蹻胃經脈氣之會。

下脣一。

承漿穴,在脣下陷中。

齗交一。

齗交穴,在齒齗縫中,上古以齗交有二:督脈之齗,交入上齒,任脈之齗,交入下齒也。以上下之齗齒相交,故名齗交。以上共二十七穴,尚少一穴。愚謂「脖胦,乃齊下另有一穴,非氣海也。」

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 一。」

言衝脈之穴,俠鳩尾各開半寸,下至臍間,相去一寸而一穴也。幽門二穴,在巨闕旁各開五分。「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陰都在通谷下一寸,「石關」在陰都下一寸,「商曲」在石關下一寸,肓俞在商曲下一寸。

「俠臍下旁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法也。

此衝脈之俠臍下兩旁各開五分,每穴相去一寸,此取腹脈之法,蓋腹穴無陷中可取,止可以分寸度量,上以蔽骨、鳩尾,中以臍中,下以橫骨為準繩也。中註:在肓俞下一寸,四滿下中注一寸氣穴,一名胞門,又名子戶。下《四滿》一寸《大赫》,一名陰關,又名陰維。在氣穴下一寸,橫骨下大赫一寸,在陰上橫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五分。按《圖經》內。橫骨大赫氣穴。皆相去中行寸半。

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足少陰舌下者,腎脈之上通於心,循喉嚨俠舌本,而舌下有腎經之穴竅也。「足厥陰毛中急脈」者,謂肝經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而肝氣之弦急也。本篇論手足三陽之脈氣所發者,三百六十五穴,以應周天之數,而末言足少陰舌下,厥陰毛中,手足魚際,謂內有五臟之脈五,而陽中之有陰也。然脈氣又皆本於五臟五行之所生。而三陽之氣。亦由於陰中之所出也。

手少陰各一。

言三百六十五穴之中,有心脈之穴二也,

陰陽蹻各一。

「陰蹻」,謂交信二穴。「陽蹻」,謂跗陽二穴。本篇雖論手足三陽之脈氣所發,而內有衝任陰蹻,五臟之陰脈焉。

手足諸魚際脈氣所發者。

「魚際」者,謂手足之白肉隆起處,有如魚腹,而穴在其際也。手之魚際,肺之脈氣所發。足之魚際,脾之脈氣所發也。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手足三陽經脈氣所發者二百九十八穴,督任衝脈所發者七十八穴,五臟脈氣所發者十穴,陰陽蹻四穴,通共三百九十穴。內太陽經內重督脈五穴,重足少陽十穴,手陽明內重大迎二穴,手少陽內重「懸釐」二穴,風池二穴,天窗二穴,顴髎二穴,共重二十五穴,除去所重,實三百六十五穴也。

《骨空論》

[編輯]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 咽喉。上頤。循面入目。

此言任脈之有骨空也。任脈乃循於腹之肉穴

考證

然起於中極之下。上毛際而交於橫骨。循膺胸之鳩尾、膻中、天突。而至於咽喉。上頤。循承漿而入絡於齒齗。復循面入目下。而絡於承泣。是始終之有骨穴也。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 散。

「氣街即氣衝,係足陽明經穴,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橫骨之兩端,衝脈並足陽明、少陰二經之間,循腹上行,俠臍左右各五分,上至胸中而散。」再按:衝任二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起於竅衝,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澹滲於肌腠,充膚熱肉,生毫毛,此衝脈之血氣行於脈外也。今止言腹而不言背者。謂衝脈之血氣。散於脈外。而充於骨空也。故所謂骨空者。謂經脈之氣。注於節之交而為穴也。至於骨空之血氣。乃脈外之血氣也。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庭孔,其孔, 溺孔之端也。

此論督脈循於骨空也。下骨中央,毛際下,橫骨內之中央也。庭孔,陰戶也。溺孔之端,陰內之產門也。此言督脈起於少腹之內,故舉女子之產戶以明之。當知男子之督脈,亦起於少腹內,宗筋之本處也。故下文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蓋此節舉女子,則男子可知,下節論男子,則與女子等也。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 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

篡間,前後陰相交之處。臀,尻也。言督脈之別絡,前循陰器合篡間,繞前後二陰之後。又別絡者,分而行之,繞臀,與足太陽之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按:足太陽之中絡者,循髀樞絡股陽而下貫臀,合足少陰,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而督脈之別繞臀者,至少陰與太陽中絡所合之處相合,而同上股貫脊屬腎。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 項。循肩髆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

此言督脈循於背者,乃從上而下也。夫背為陽,腹為陰,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故其脈之循於背者,復從上而下,若天氣之下降也。蓋陽生於陰,故其原出於前陰,循腹而上至於目。太陽主諸陽之氣,其脈起於兩目之睛明穴,而督脈亦與太陽之脈同上額交巔,絡腦出項,循脊而下。此陽氣之環轉於上下前後,猶天道之遶地而一周也。

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 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脣。上繫兩目之下中央。

「此言督脈之原起於少腹內分而兩岐,一循陰莖下至篡而與女子等;一從少腹直上貫臍,入喉,上頤環脣入齗,交上齒縫中,上繫於兩目之下中央會太陽於睛明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