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5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五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三十
面門一
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 六節臟象論 脈要精微論 五臟生成篇 玉版論要
篇 診要經終論 刺熱篇 欬論 風論 厥論 脈解篇 鍼解篇 骨空論 氣交變
大論 六元正紀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本輸篇 邪氣臟腑病形篇 終始篇 經脈篇 經別篇 厥論 雜病篇
海論 陰陽二十五人篇〉
扁鵲難經〈面色〉
張機金匱要略〈面色 面瘦面腫〉
傷寒論〈愧怖之色〉
華佗中藏經〈五色脈論 臟腑虛實寒熱見於面色 察面色形證決死法〉
王叔和脈訣〈五臟察色歌 雜病生死歌 察色觀病生死歌 五臟死色歌〉
竇漢卿瘡瘍全書〈面發毒 痄腮毒 發頤毒 穿腮 頦癰 面風毒
頰疽 鴉啗瘡〉
劉完素六書〈胃疸面黃〉
張從政儒門事親〈面黃腫〉
李杲十書〈面赤 面腫 面熱 面色〉
朱震亨心法〈面寒 面熱 面鼻得冷則黑 面部凶證〉
羅天益衛生寶鑑〈面熱〉
戴思恭證治要訣〈面風〉
李梴醫學入門〈面寒 面戴陽證 面上雜病 搭腮腫〉
龔信古今醫鑑〈面病專屬胃〉
薛己醫案〈時毒〉
徐春甫古今醫統〈面熱面寒 面腫面浮 面色 痄腮〉
樓英醫學綱目〈面戴陽證〉
王肯堂證治準繩〈面部所屬 顴瘍 頰瘍 痄腮 發頤 面游風 牙
叉發 承漿癰〉
陳實功外科正宗〈肺風粉刺酒鼻 雀斑 白屑風 發頤 黑子 痄
腮 女人面生黧黑斑 時毒 時毒看法 時毒治法 骨槽風〉
張介賓景岳全書〈辨色總論 面色 面腫有虛實辨 面虛浮〉
陳士鐸石室祕籙〈粉刺 面上凍瘡 面瘡〉
藝術典第一百五十卷
醫部彙考一百三十
[編輯]面門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上古天真論》
[編輯]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
〈註〉陽明之脈榮於面。故其衰也面焦。夫氣為陽。血脈為陰。故女子先衰於脈。而男子先衰於氣也。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
〈註〉三陽之脈。盡上於頭。三陽脈衰。故面皆焦。
丈夫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
〈註〉《平脈篇》曰:「寸口脈遲而緩,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陽氣衰,故顏色焦。」
《六節臟象論》
[編輯]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
〈註〉《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於面。心主血脈,故其華在面也。
《脈要精微論》
[編輯]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 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 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註〉此言色生於氣,氣生於臟,欲其氣華於色,而不欲臟象之見於外也。赤如白裹朱,白如鵝羽,青如蒼璧,黃如羅裹雄黃,黑如重漆,乃五臟之氣章華於色也。赤如赭,白如鹽,青如藍,黃如土,黑如地蒼,此五臟之精象見於外也。夫臟者藏也,如五臟之真色,見而不藏,則其壽不久矣。明者,五臟之神明,言五色之發乎五臟之精氣神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 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註〉五臟主藏精者也。精有所藏,而後能視萬物,審短長,如精微象見於外,則精氣內衰,視物昏瞶,而壽不久矣。此反結上文之義,而言視精明者,由藏精之所資也。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 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 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註〉肝主血而主色,脈盛而色不見者,血蓄於下也,當病墜傷,或為手搏所傷,因血凝脅下,故令人喘逆。蓋肝脈貫膈上注肺,血積於下,則經氣上逆而為喘也。其不及而色澤者,當病溢飲。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耎而散者,當病 食痹。
〈註〉足陽明之脈,從氣衝下髀,抵伏兔,下足《跗髀》傷
故脈盛而色赤也。飲食於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氣不足。故當病食痹。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耎而散,色不澤 者,當病足胻腫,若水狀也。
〈註〉五臟元真之氣,脾所主也。濕熱太過,則色黃,脈盛而少氣矣。其不及,當病足脛腫,脾氣虛,故足腫也。若水狀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澤。
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耎而散 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註〉腰者腎之腑,腰傷故腎脈盛也。傷於骨者,其色赤黃,則外應於肌肉間也。其不及,當病少血,蓋腎為牝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腎之精液,復上入心而為血,精虛至令不復化赤而為血也。
《五臟生成篇》
[編輯]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 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註〉《奇脈奇經》,衝任之脈色也。衝任為經血之海,五臟之血,皆歸於肝,故外榮於目。面主氣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而俱見。面黃者,五臟之陰,而俱得胃脘之陽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 皆死也。
〈註〉《經》云:「人無胃氣者死。」面無黃色,無胃土之陽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臟邪乘陽,純陰無陽,故皆死也。
《玉版論要篇》
[編輯]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註〉五經之脈見於色,氣血衰則面色脫,而夭然不澤,故至百日,五臟之氣盡而已矣。
《診要經終論》
[編輯]少陰終者面黑。
〈註〉「心之華在面。」面黑者,火氣滅而水氣脫矣。
《刺熱篇》
[編輯]肝熱病者,左頰先赤。
〈註〉肝屬木而位居東方,故「左頰先赤。」
肺熱病者,右頰先赤。
〈註〉肺屬金而位居西方,故「右頰先赤。」
腎熱病者,頤先赤。
〈註〉腮下謂之頤。腎屬水而位居北方,故頤先赤。
《欬論》
[編輯]久欬不已,則三焦受之,欬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 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註〉水聚於胃,則上關於肺而為欬,欬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使人涕唾。水氣上乘,故「面浮腫而氣逆也。」
《風論》
[編輯]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 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 上,其色黑。
〈註〉風邪干於腎,則水氣上升,故「面痝然浮腫。」風行則水渙也。
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
〈註〉頭乃諸陽之會,因沐中風,則頭面之皮腠疎而陽氣弛,故多汗惡風也。
《厥論》
[編輯]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 見而妄言。
〈註〉癲狂走呼,妄言妄見,陽明之脈病也。其脈循腹,屬胃絡脾。經氣厥逆,故腹滿,胃不和,不得臥也。陽明乃燥熱之經,經氣上出於面,故面赤而熱。
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註〉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從耳後入耳中,下頰車,循胸,過季脅,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則暴聾,頰腫脅痛,足胻不可以運行。
《脈解篇》
[編輯]少陰所謂面黑如地色者,秋氣內奪,故變於血也。
〈註〉秋時陰氣正出,則內奪其所藏之陰,陰氣上乘,故「面黑如地色也。」
《鍼解篇》
[編輯]《人齒面目應星》。
〈註〉人面有七竅,以應七星。
《骨空論》
[編輯]數髓空,在面俠鼻。
〈註〉言面之俠鼻間,而有數處之髓空也。
《氣交變大論》
[編輯]歲水不及,濕迺大行,上臨太陰,則大寒數舉,陽光不 治。民病寒疾於下,復則大風暴發,草偃木零,生長不 鮮,面色時變,筋骨併辟,肉瞤瘛,目視《䀮,䀮》物疎璺,肌 肉胗,發氣並,鬲中痛於心腹。
〈註〉六癸之歲,水運不及,土乃勝之。若辛丑、辛未歲,司天之氣,上臨太陰濕土,則太陽寒水在泉,水弱土勝,《木後復》之,陽明屬土主面,故面色時變
《六元正紀大論》
[編輯]金鬱之發,民病欬逆,心脅滿引小腹,善暴痛,不可反 側,嗌乾面塵色惡。
〈註〉此受司天在泉之勝制,鬱極乃發,以報復其歲氣。如庚子、庚午歲,太商金運而上臨少陰,庚寅、庚申歲,太商金運而相火司天;乙巳、乙亥歲,少商金運而相火在泉;乙卯、乙酉歲,少商金運而君火在泉,則金氣皆鬱矣。欬逆嗌乾,肺病也。《靈樞經》曰:「足少陽是動,病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又曰:「肝是」動。則病腰痛嗌乾。面塵脫色。蓋金氣復而肝木病也。
《至真要大論》
[編輯]帝曰:「天氣之變何如?」岐伯曰:「陽明司天,燥淫所勝,筋 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 欬腹中鳴,注泄鶩溏,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 腰痛,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目昧眥,瘍瘡痤癰,病本 於肝,太衝絕,死不治。」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燥淫所 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帝曰:「邪氣反勝,治 之奈何?」岐伯曰:「燥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 苦甘。」
〈註〉「陽明司天,卯酉之歲也。」燥金淫勝於上,則肝血傷而面塵。蓋金淫於上,故病本於肝。太衝,肝經之俞穴脈也,肝氣已絕,故死不治。苦溫能勝清金,辛能潤燥,燥必內結,故以酸苦泄之。
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 外反熱。
〈註〉陽明在泉,子午歲也。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乃足少陽病;嗌乾面塵,乃足厥陰病,蓋金勝而肝膽病也。
岐伯曰:「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 鼽衄善悲,時眩仆,胸腹滿,手熱肘攣掖腫,心澹澹大 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 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所謂動氣,知其臟 也。」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 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帝曰:「邪氣反 勝,治之奈何?」岐伯曰:「寒化於天,熱反勝之,治以鹹冷, 佐以苦辛」,
〈註〉太陽司天,辰戌歲也。太陽為諸陽之首,即君火之陽。然本於在下之寒水,今寒凌心火,逼其火熱上炎,故面赤也。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
〈註〉此濕淫於上也。
《靈樞經》
[編輯]《本輸篇》
[編輯]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後。
《邪氣臟腑病形篇》
[編輯]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邪中於面,則下陽明;邪 中於頰,則下少陽。」
〈註〉「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者,精陽之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
黃帝問於岐伯曰:「首面與身形也,屬骨連筋,同血合 於氣耳。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 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 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 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天熱甚寒不能勝之也。」
〈註〉氣血皆上於面。天熱甚。寒不能勝之。謂陰陽寒暑之氣。皆從下而上也。
面熱者,足陽明病。
〈註〉衛氣之悍熱太過,而上行於面也。
《終始篇》
[編輯]少陰終者,面黑;太陰終者,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 逆則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則面黑。
〈註〉面黑者,氣色外脫也。
《經脈篇》
[編輯]足少陰之脈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
手厥陰之脈動,則病心中熱,面赤目黃。
足少陽之脈動,則病口苦,甚則面微有塵。
足厥陰之脈動,甚則面塵脫色。
手少陰氣絕。其面黑如漆。柴。
手陽明之脈,其支者上頸貫頰。
足陽明之脈,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 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循頸上頰;又支者,別頰上䪼,病 則頰腫。
手少陽之脈。其支者。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又支者。過客主人前交頰。是病則頰腫。
足少陽之脈,其支者,加頰車,下頸。
足厥陰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
《經別篇》
[編輯]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 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 散於面,繫目系,合少陽於目外眥
〈註〉按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循頭面而下行於足跗。少陽之別。繞髀上行。至目銳。而合於少陽之經。是經脈與經別。交相逆順而行者也。
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液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 嚨。出於面。合目內眥。
〈註〉手少陰之止。上出於面。亦與足太陽相合於目內眥之睛。明。水火上下之相交也。
《厥論》
[編輯]厥頭痛。面若腫。
〈註〉陽明之氣,上出於面,厥氣上逆於頭,故為頭痛面腫。
《雜病篇》
[編輯]厥。胸滿面腫。
〈註〉《本經》曰:「中於面。則下陽明。」蓋中於面之皮膚。則面腫。
《海論》
[編輯]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悗息面赤。
〈註〉氣上逆。故「面赤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編輯]木形之人,小頭長面;火形之人,廣䏖銳面;土形之人, 圓面大頭;金形之人,方面白色;水形之人,面不平。
〈註〉「面長」者,木之體長也。「面銳」者,火之炎上,銳且小也。面圓者,土之體圓也。「面方」者,金之體方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
足太陽之上,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註〉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循兩眉而上額交巔。血少氣多,則面多肉,氣之所以肥腠理也。血氣和者,謂經脈皮膚之血氣和調,則顏色鮮美也。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 瘦惡色。
〈註〉手太陽之脈,其上行者,循於顴頰、耳、鼻、目眥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色惡,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扁鵲難經》
[編輯]面色
[編輯]《十三難》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
《十六難》曰:「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得心 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 善思善味;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 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
《二十四難》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 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 篤,癸日死。」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 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 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編輯]面色
[編輯]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 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 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 圓者,死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 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裏虛也。 男子脈虛沈弦,無寒熱,短氣裏急,小便不利,面色白, 時目瞑兼衄,小腹滿,此為勞使之然。
面赤如醉者,此為胃熱上熏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血不足,衛氣衰 則面色黃,榮血不足,則面色青。又曰:「陰陽俱虛,則面 色青白。」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 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沈緊。 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 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主之。去 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裏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沈,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 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噉蒜虀狀, 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 之。
病人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沈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 者,下血,煩欬者,必吐血。
下利,脈沈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
面赤色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發汗則愈。
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 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面瘦面腫
[編輯]黃汗,其脈沈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 致癰膿。
寸口脈沈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名曰風水。 夫水病人,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 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沈絕者,有水,可下之。
肺癰,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
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 酸辛欬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傷寒論》
[編輯]愧怖之色
[編輯]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纍纍 然,其面白脫色也。」
《華佗中藏經》
[編輯]《五色脈論》
[編輯]面青無右關脈,脾絕,木剋土;面赤無右寸脈,肺絕,火 剋金;面白無左關脈,肝絕,金剋木;面黃無左尺脈,腎 絕,土剋水;面黑無左寸脈,心絕,水剋火。五絕者死。凡 五絕當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耳。五色雖見,而五 脈不見,即非死者矣。
臟腑虛實寒熱見於面色
[編輯]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其脈沈而急,浮而急亦然。 心脈大,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
凡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脈當浮而大,反沈濡 而滑,其色當赤反黑者,水尅火,死不可治也。 凡赤黑色入口必死,面目赤黃亦死,赤如血亦死。 又憂愁思慮太過,心氣內去,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 十日死。
又「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若痛,言語顫 慄,惡寒恍惚,面赤目黃,喜衄。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 而微者是也。」
脾病則面色萎黃。
《又》云:「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節,半歲而死, 色如枳實者,一月死。」
脾正熱,則面黃目赤脅滿。
胃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安眠,語狂目亂, 便硬者是也。
胃脈堅而長,其色黃赤,病折腰。
久欬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澀,今反浮大,色當白, 今反赤者,火尅金,十死不治也。 又云:「面白目青,此謂經亂也。」
又云:「面黃色白者可治。」
腎病手足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痛,小腹結 痛,氣上衝心,脈緩當沈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其 翕翕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便下清,脈遲可 治。
又云:「腎病,其色青黃,連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 死。」
上焦實則食已虛,虛則還出膨膨而不樂。虛則不能 制下,遺便溺,頭面腫也。
《察面色形證決死法》
[編輯]黑。或如馬肝色。朢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
面目直視者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黃。即時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面黑直視者死。
面黑脣青者死。
病人黑色,出於天中、天庭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黃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脣黑者死。
面色黑。脅滿不能反側者死。
面色蒼黑。卒腫者死。
《晉王叔和脈訣》
[編輯]《五臟察色歌》
[編輯]《心臟歌》曰:「順視雞冠色,凶看瘀血凝。」
〈註〉雞冠色赤,瘀血赤而黑者,赤乃本色為順,黑則水來尅火為凶。
心脈歌曰:「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
〈註〉心脈大實,蓋心家熱則生風,故面赤而身有風也。有風有熱,故燥痛,面色與心色同,赤之甚也。
《肝臟歌》曰:「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
〈註〉肝木色青,《翠羽》青而紅,枯草青而白,紅屬心火
白屬肺金,木生火故吉,金尅木故殃。
《腎臟歌》曰:「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註〉腎水色黑。烏羽黑而青。是水生木。故吉。炭煤黑而黃。是土尅水。故危
肺臟。歌曰:「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註〉肺金色,白而光澤,白者金也,光澤者水也,金能生水,故吉。枯骨之色,白而不澤,白者金也,不澤者內失其水,火就燥也。火來尅金,故命難全
脾臟。歌曰:「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註〉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致發黃疸,飲食不消,肌膚黃瘦。
《雜病生死歌》
[編輯]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魚口氣粗難得 瘥。面赤如妝不久居。
〈註〉中風口噤脈遲浮,乃病脈相應,故吉。急實大數,乃風熱之極,故《三魂孤》。口如魚口之張,脾氣絕也;氣粗,肺氣絕,而呼出氣驟也。面赤如妝,火盛也。
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
〈註〉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則氣先死。
《察色觀病生死歌》
[編輯]「面黃目青酒亂頻,邪風在胃袞其身。面黑目白命門 敗,困極八日死來侵。面色忽然朢之青,進之如黑卒 難當。面赤目白憂息氣,待過十日定存亡。面赤目青 眾惡傷,榮衛不通立須亡。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 鼻有災殃。面青目黃中時死,餘候須看兩日強。目無 精光齒齦黑,面白目黑亦災殃。口如魚口不能閉,氣」 出不返命飛揚;肩息直視及脣焦,面腫蒼黑也難逃; 妄語錯亂及不語,屍臭元知壽不高;人中盡滿兼脣 青,三日須知命必傾;兩頰顴赤人病久,口張氣直命 難停。
《五臟死色歌》
[編輯]《肝臟歌》曰:「面腫蒼黑舌卷青。四肢乏力眼如盲。泣下 不止是肝絕。八日應當命必傾。」
《心臟歌》曰:「面黧肩息直視看,又兼掌腫沒文斑,狂言 亂語身悶熱,一日之內到冥間。」
《脾臟歌》曰:「臍趺腫滿面浮黃,泄痢不覺污衣裳,肌肉 粗澀兼脣反,一日十二內災殃。」
肺臟歌曰:「口鼻氣出不復迴,脣反無文黑似煤,皮毛 焦乾爪枯折,途程三日定知災。」
《腎臟歌》曰:「面黑齒痛目如盲,自汗如水腰折頻,皮肉 濡卻髮無澤,四日應當命不存。」
《竇漢卿瘡瘍全書》
[編輯]面發毒
[編輯]此證多起於房勞太過,乘虛風入經絡,陽明經虛,發 於面也。或面生癤㿔,患者欲求速愈,而以毒藥敷點, 或以艾火灸之,或以針刀刺之,或犯尻神惡宿,或破 後房事不戒,或受狂風霜雪寒露暴戾之氣,或服金 石草木諸物惡毒相攻相反之劑,以致病證日劇。殊 不知面為諸陽之首,禁火禁刀禁毒。況耳目口鼻之 「官,總係一處,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難生。何也? 面為陽,火氣入之,熏蒸肌肉,刀針刺之,即傷經絡,毒 藥點之,暴剝皮肉,轉轉為患。繼之以風邪入之,則頭 面虛腫,目鼻腫脹,患處日腐,其臭穢難聞,脾胃日削, 寒熱交作,痛楚萬狀,難以盡言。」若有五善而無七惡, 外敷清涼拔毒之藥,內服參朮內托之劑,每合犀角 鬱金散服之,以拔積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則難生。
痄腮毒
[編輯]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於肝腎,氣血不流,壅滯頰腮, 是風毒證。先用清肝流氣飲,後用「托裏流氣飲」治之。
發頤毒〈一名流注〉
[編輯]傷寒後餘毒不散,汗發不透,故發此疽。在耳後一寸 三分,或在心窩兩肋,在身者可治。在耳後相連咽喉, 毒氣內攻,難進飲食藥餌,鼻流清膿,兩耳閉塞者死, 無即生。用二十四味流氣飲,熱服出汗,次服「《千金》內 托散。」患上用「鐵箍散」,將薑汁、好酢加蜜少許和勻,火 上熬熱,調藥搽,四向空中出毒,時用餘汁溫潤之。
穿腮
[編輯]一名「骨槽風」,一名「穿珠」,一名「附骨」,一名「穿喉」,一名牙 槽風。此毒因憂思驚慮,太陽受證,結於大腸之間,邪 毒交生,灌於經絡之內。初起生於耳下及項間,隱隱 皮膚之內,略有小核,漸長如李子之狀,便覺紅腫,或 上或下,或左或右,牙關口噤不開,急用鵝毛攪出風 痰,即服驅風破毒散,立愈。此證小兒亦生者,其故何 也?稟氣虛弱,感風寒暑熱相結成疳。或恣食肥甘生 冷甛物,餘穢積成於牙縫,不能滌洗去垢,漸爛至臭, 膿血淋漓,日久則氣血凝滯,結成《多骨》而出,甚至爛 漫穿腮。急用珍珠冰片散搽之。
頦癰
[編輯]此毒生於頦上,不為風頦下,要成漏瘡,不可輕易。當
用敗毒流氣飲,再用「內托清肝飲面風毒
[編輯]此毒氣血壅上,結聚成毒,當用鬢疽藥治之。先用敗 毒流氣飲,後用「清肝流氣飲」治之,外用圍藥敷之。
頰疽
[編輯]此毒生於頰車之上,多者皆出於附骨,亦名附骨疽。 若不速治,漸剉其骨,久後必致成漏,終不能痊。治用 「內托散」,加羌活、獨活,水煎服。次用「十奇散」,加川椒、細 莘、桔梗、青皮,外用圍藥搽之。
鴉瘡
[編輯]鴉。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少。腠理不密。發於 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後爛似鴉日久將來損傷 難治。《小兒》同前。其治法用陰蝕瘡之藥治之。
《金劉完素六書》
[編輯]胃疸面黃
[編輯]食已如饑。胃熱能消穀。陽明脈終。心火上行。心憎煩。 面黃。小便赤澀。茯苓加減湯主之。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編輯]面黃腫
[編輯]凡病面黃身熱肌瘦,寒熱往來如瘧,更加涎嗽不止, 喘滿面腫,或身體俱熱,自汗。《經》云:「病名傷寒,夾勞之 證也。」治之奈何?病在上者,其高者因而越之,可用防 己散吐之,吐後切用通解丸一服,次服人參黃芪散、 當歸飲子、加減小柴胡,擇而用之。《經》謂男女之證皆 同類,用其治法也。依此調治,無不取效。
《李杲十書》
[編輯]面赤
[編輯]諸病面赤,雖伏火熱,禁不得攻裏,為陽氣怫鬱,邪氣 在經,宜發表之。《經》曰:「火鬱則發之」是也。瘡瘍亦然。
面腫
[編輯]虛風痳木,牙關緊急,目內蠕動,胃中有風,獨面腫,宜 「升麻胃風湯。」
面熱
[編輯]「面熱」者,胃病也。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 少而生大熱,有時如火上行,獨燎其面。
面色
[編輯]肝病面青,脈弦皮急,多青則痛,形盛,胸脅痛,耳聾,口 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已上,是形盛,當和之以小柴 胡湯也。如形衰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此乃膝筋,治之 以羌活湯,《本草》云:「羌活為君也。」瘧證取以少陽,如久 者發為痹瘧,宜以鑱鍼刺絕骨穴,復以小柴胡湯治 之。
心病面赤,脈洪身熱,赤多則熱暴病,壯熱惡寒,麻黃 加知母石膏黃芩湯主之。此證如不發汗,久不愈為 瘧也。淹疾䪼腫,面赤身熱,脈洪緊而消瘦,婦人則亡 血,男子則失精。
脾病面黃脈緩,皮膚亦緩,黃多則熱氣勝形也。《傷寒 論》是為濕溫,其脈陽浮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陰。濕 溫自汗,白虎湯加蒼朮主之。如久不愈,為溫瘧重暍, 白虎加桂枝主之。淹疾肉消,食少無力,故曰熱消肌 肉,宜以養血涼藥。《內經》曰:「血生肉。」
肺病面白皮澀,脈亦澀,多白則寒,暴病澀癢氣虛,麻 黃加桂枝,令少汗出也。《傷寒論》曰:「夏傷於暑,汗不得 出為癢。若久不痊為風瘧。」形衰面白脈澀,皮膚亦澀, 形羸氣弱,形淹衛氣不足。
腎病面黑身涼,脈沈而滑,多黑則痹,暴病,形冷惡寒, 三焦傷也。治之以薑附湯或四逆湯。久不愈為瘧,暴 氣衝上,吐食夜發,俗呼謂之「夜瘧。」太陽經桂枝證,形 衰淹疾,黑癉羸瘦,風痹痿厥,不能行也。
又云:「肺寒則面白生痰,喘欬唾嚏。」
又云:「肺病面白而不澤,則為脫氣、脫血、脫津、脫液、脫 精、脫神。」
《朱震亨心法》
[編輯]面寒
[編輯]面寒者,胃虛也。
面熱
[編輯]面熱因鬱熱。
面鼻得冷則黑
[編輯]諸陽聚於頭,則面為陽中之陽,鼻居面中央,而陽明 起於額中,一身之血運到面,鼻到面鼻陽部,皆為至 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熱而有峻急之 毒。多酒之人,酒氣熏蒸,面鼻得酒,血為極熱,熱血得 冷,為陰氣所搏,汗濁凝結,滯而不行,宜其先為紫而 後為黑色也。須用融化滯血,使之得流,滋生新血,可 以運化。病乃可愈。予為酒製四物湯。加炒片芩茯苓 陳皮生甘草酒紅花生薑煎調五靈脂末飲之。氣弱 者加黃芪無有不應者。
面部凶證
[編輯]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
《羅天益衛生寶鑑》
[編輯]面熱
[編輯]如人患面熱,脈洪大而有力,此乃陽明經多血多氣因膏粱積熱而致。先以調胃承氣湯七錢,加黃連三 錢、犀角一錢,疎下三兩行,次以升麻黃連湯治之而 愈。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面風
[編輯]兩頰赤腫。其狀如疿,名頭面風。酒調消風散,食後服, 仍以杏仁去殼揩之。
《李梴醫學入門》
[編輯]面寒
[編輯]胃中有寒濕,則面不能耐寒,先以附子理中湯,次用 升麻附子湯。
面戴陽證
[編輯]面戴陽者,浮火所衝也。又曰:「面戴陽者,面雖赤而不 紅活,乃下虛也。」醫者不察,誤用涼藥,則氣消而成大 病矣。
面上雜病
[編輯]凡風刺、粉刺、䵟𪒟、痤疿、酒皶、肺風諸瘡,皆屬面上之 病。
風客皮膚,痰漬臟腑,則面生䵟𪒟。脾肺風濕搏熱,則 生瘡紅紫或腫,「升麻胃風湯加減用之。」
搭腮腫
[編輯]腮腫亦名「痄腮」,因風熱或膏粱積熱而作,宜升麻黃 連湯,或升麻胃風湯,或荊防敗毒散。腫久不消,欲作 膿,宜托裏消毒散。腮、頰、齒、牙、脣、口俱腫,出血者,宜清 胃散加石膏。
《龔信古今醫鑑》
[編輯]面病專屬胃
[編輯]手足六陽之經,雖皆上至頭,而「足陽明胃之脈,起於 鼻,交頞中,入齒挾口環脣,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 維,絡於面上,故面病專屬於胃。其或風熱乘之,則令 人面腫」,或面鼻色紫,或風刺癮疹,或面熱,或面寒,隨 其經證而治之。
若面脣紫黑,宜升麻白芷湯。
《薛己醫案》
[編輯]時毒
[編輯]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 面耳目,焮赤腫痛,重則咽喉頸項亦腫,或漫腫無頭, 或結核有根,令人憎寒發熱,頭痛或肢體痛,恍惚不 寧,咽喉閉塞。醫人不識,謂之傷寒,便服解熱之劑,一 二日間,腫勢益增,始知藥誤。原夫此疾,古無方論,初 發狀如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若能延至十日之 外,不治自愈也。「五日以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 不出,頭面益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 然此疾有陽有陰,有可汗,有可下。粗工不識,但云熱 毒只用寒涼之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 不審也。
「脈浮數者,邪在表也,葛根牛蒡子湯、解毒升麻湯、升 麻牛蒡子散之類以發之。」脈沈實而便祕者,邪氣在 裏也,宜梔子仁湯。脈沈澀者,邪氣入深也,宜漏蘆湯、 大黃湯。
表實而不解者散之,以「芩連敗毒散。」
裏實而不利者,下之,以五利大黃湯。
表裏俱實而不解者,宜解表攻裏,並施以「通聖消毒 散。」
表裏俱解而不消者,和之以「劫瘴消毒飲。」
腫甚焮痛者。砭去惡血。更用消毒。以普濟消毒飲。次 用七神散。
頭面耳項赤腫作痛,咽乾發熱,脈浮數,以黃連敗毒 散,次以「劫瘴消毒散」、七神散。
若腫痛發熱作渴,而脈實便祕者,先以五利大黃湯, 次以「追疔奪命湯」,又次以水邊嫩桕根水煎,入酒和 服。
腫痛發熱,脈浮數,以芩連敗毒散,次以退熱消毒飲, 又次以「七神散。」
焮腫脹痛,作渴寒熱,便祕,脈數,按之緊實,以通聖消 毒散,次以芩連消毒散,又次以七神散。
腫勢已盛,大熱脈實者,先宜砭去惡血,次以「洗瘴散」 洗之,消腫散刷之,卻以蛇不見根同白梅搗傅牙齗, 含去涎。初服「追疔奪命湯」,次服「七神散、萬病解毒丸。」 表邪已解,腫尚不退,脈滑而數,乃瘀血欲作膿也,以 托裏消毒潰之。若脈浮數或洪數者,不可托之,只宜 消之,以烏苞子根水煎服,又以谷藤根水煎服,及用 祛瘴散服之。又宜於鼻內㗜以通氣散,取十餘嚏作 效。如㗜藥不作嚏者,不可治之證也。如嚏出膿者,治 之必愈。左右之人,每日嚏藥㗜之,必不傳染,其病人 亦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 也。
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犀角連𧄍 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 服托裏散、黃芪散。
==面熱面寒
[編輯]《經》曰:「面熱者,足陽明病。面寒者,為胃寒。」陽明胃經氣 盛有餘,則身以前皆熱,況其人素食膏粱,積熱於胃, 陽明經多血多氣,本實則風熱上行,諸陽皆會於頭 目,故面熱之病生矣。
面腫面浮
[編輯]面腫屬肝風胃火,面浮屬脾土肺金。面腫與浮,最宜 分別,腫則為實,因風火上炎,紅腫而熱,或按而痛,此 邪有餘,脈必急躁緊實。面浮則為虛,因脾傷勞役,飲 食失節,水土不調,脾氣輸散不常,肺氣傳布失度,故 面虛浮,眼下如臥蠶之狀,或有氣喘,皆其候也。此正 氣不足,脈必虛弱,或浮而無力。
面色
[編輯]久病人面色轉黃,此欲愈也。
病人面紅難愈。
不病人面色紅,有肺火。
瘦人面紅,血虛有火。
瘦人面白,色如枯骨,此血虛氣弱,當防痰火病作,亦 難治。
「面黃者,乃脾胃濕熱病。黃而兼青色者,為木尅土」,主 死不治。
不病人面色如灰塵,眼下青黑,即有病至,不能治 病應愈。面色如煤不開者,終必死。
女人面兩顴頰紅色。名曰「帶紅花。」此肺金燥火所乘。 心火尅肺。大腸膀胱無蔭。故多淫而無子。 女人面色青者。性惡多怒。
痄腮
[編輯]痄腮牙病,而及於腮頰俱腫是也。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面戴陽證
[編輯]傷寒少陰證。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宜「通脈四逆湯。」加 蔥白九莖。煎服。
面赤色,為陽氣怫鬱在表,故用蔥白以通陽氣也。
《王肯堂證治準繩》
[編輯]面部所屬
[編輯]面,統屬諸陽。
〈註〉《靈樞》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又屬足陽明胃經。
《素問》曰:「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八陽。」
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靈樞》曰:「邪中於面,則下陽明。」 《中藏經》曰:「胃熱則面赤如醉人。」 《素問》又曰:「己食如饑者胃疸,面腫曰風。」 註:胃陽明之脈,行於面故耳。
又屬足太陽膀胱經。
〈註〉《靈樞》曰:「足太陽之上,血多氣少,則面多小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肥而不澤,血氣和則美色,俱有餘則肥澤,俱不足則瘦而無澤。」
又統屬手少陰心經。
〈註〉《素問》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又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
又以五色候五臟,故「面青屬肝。」
〈註〉《素問》曰:「生於肝,如以縞裹紺。故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註:「縞繒之精。白者紺深青揚赤色。」又曰:「青如翠羽者生,如草茲者死。」註:「茲,滋也。如草初生之色也。」
赤屬心。
〈註〉《素問》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故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註:「赭,赤土也。」又曰:「赤如雞冠者生,如衃血者死。」註:「衃血,凝血也。」
黃屬脾。
〈註〉《素問》曰:「生於脾,如以縞裹䒷蔞實,故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又曰:「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
白屬肺。
〈註〉《素問》曰:「生於肺,如以縞裹紅,故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又曰:「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
黑屬腎。
〈註〉《素問》曰:「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又曰:「黑如烏羽者生,如炲者死。」註:「炲,煤也。」又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或曰:升麻加黃連湯治面熱,升麻加附子湯治面寒, 有何依據?答曰:出自仲景雲,「岐子註《傷寒論》中辨葛 根湯雲,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 其脈俠鼻絡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此陽明經 受病也。始於鼻交頞中,從頭至足,行身之前,為表之 裏。陽明經標熱本實,從標脈浮而長,從本脈沉而實, 陽明為病主。蒸蒸而熱,不惡寒,身熱為標病。陽明本 實者,胃中燥,鼻乾、目疼,為本病。陽明為肌肉之本,禁 不可發汗,在本者不禁下,發之則變黃證。太陽主表, 榮衛是也。榮衛之下,肌肉屬陽明,二陽併病,葛根湯主之。衛者桂枝,榮者麻黃。榮衛之中,桂枝麻黃各半 湯主之。榮衛之下,肌肉之分者,葛根湯主之,又名解 肌湯,故陽明為肌肉之本,非專於發汗止汗之治。桂 枝、麻黃兩方,互併為一方,加葛根者,便作葛根湯,故 榮衛肌肉之次也。桂枝、芍藥、生薑、甘草、大棗止汗,麻 黃、桂枝、生薑、甘草發汗,葛根味薄,獨加一味者,非發 汗止汗也。從葛根以解肌,故名葛根湯。錢仲陽制升 麻湯,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 未發,用葛根為君,升麻為佐,甘草、芍藥安其中氣。朱 奉議作《活人書》,將升麻湯列作陽明經解藥。予診楊 氏婦,陽明經標本俱實,先攻其裏,後瀉經絡中風熱, 故用升麻湯加黃連,以寒治熱也。尼長老,陽明經標 本俱虛,先實其裏,次行經絡,故用升麻湯加附子,以 熱治寒也。仲景乃群方之祖。信哉。
面塵運氣面塵有二:一曰燥金制肝。《經》云:「陽明司天, 燥淫所勝,民病嗌乾面塵。」又云:「金鬱之發,嗌乾面塵, 宜治以濕劑」是也。二曰火。《經》云:「少陽之復,厥氣上行, 面如浮塵,目乃瞤瘈,治以寒劑」是也。 運氣面赤皆屬寒。《經》云:「太陽司天,寒淫所勝,民病面 赤目黃,治以熱劑」是也。
脈緊者,寒也,或面白善嚏,或面色惡,皆寒也,以羌活、 防風、甘草、藁本四味,瀉足太陽,少加附子,以通其脈。 面色惡悲恐者,更加桂附。
面痛皆屬火,蓋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而火,陽類也。心 者生之本,神之變,其華在面,而心,君火也。暴痛多實, 久痛多虛。高者抑之,鬱者開之。血熱者涼血,氣虛者 補氣,不可專以苦寒瀉火為事。
顋: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 少陰心經。
〈註〉《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喬岳曰:心絕則虛陽上發,面赤如脂。按:如脂者,如女人以粉傅面,以丹傅顴也。夫白者肺之候,丹者心之候。發明謂之火尅金,是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其病不治。故《脈訣》云:「面赤如妝,不久居也。」
又屬足少陰腎經。
〈註〉《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顏黑。」
頰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 會。
〈註〉《素問》曰:少陽之脈,色榮頰前,熱病也。註:足少陽部在頰,色赤色也。「前」,當依《甲乙經》作「筋。」《靈樞》曰:邪氣中於頰,則下少陽。又曰:「少陽氣至則囓頰。」又曰: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又曰:「上部地,兩頰之動脈。」註: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穴之分,動應於手,足陽明脈氣之所行也。巨髎直兩目瞳子,
又屬足厥陰肝經。
〈註〉《素問》曰:「肝病氣逆,則頰腫。」
顴瘍
[編輯]或問:顴骨內卒然而痛,經宿而痛甚,寒熱大作,何如? 曰:此顴骨肉疽也,屬上焦與陽明經鬱火所致,宜活 命飲加升麻、桔梗、乾葛,水酒煎服,仍與烏金散、奪命 丹汗之可消。按《經》曰:「心病者顴赤。」又曰:「腎病者顴與 顏黑。」然則當察其色,赤者,宜以黃連安神丸降心火, 補心丸養心血;黑者宜以地黃丸滋腎水,未可專委 之陽明鬱火也。
頰瘍
[編輯]或問頰腮生瘡何如?曰:「此名金腮瘡,初如米粒,漸大 如豆,久而不治,潰蝕透頰,屬陽明經。初宜勝金丹、活 命飲加升麻、桔梗、黃連消毒散選用。壯實者,一《粒金 丹》下之。治不得法,潰爛不斂,口吐臭痰,喘急神昏者 死。」
痄腮
[編輯]或問腮臉生毒何如?曰:「此名腮頷發。肌肉浮而不著 骨者,名痄腮。俱屬陽明風熱所致,急服活命飲加元 參、芩、連,水酒煎服,及紫金丹汗之。」
痄腮,屬足陽明胃經,或外因風熱所乘,或內因積熱 所致。若腫痛寒熱者,白芷胃風湯。內熱腫痛者,升麻 黃連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者,犀角升麻湯。內傷寒 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祕結者, 加味清涼飲。表裏俱解,而仍腫痛者,欲作膿也,托裏 散。若飲食少思,胃氣虛弱也,六君子湯。肢體倦怠,陽 氣虛弱也。補中益氣湯。膿毒既潰,腫痛不減,熱毒不 解也,托裏消毒散。膿出反痛,氣血虛也,「人參內托散。」 發熱晡熱,陰血虛也,「八珍湯。」惡寒發熱,氣血俱虛也, 十全大補湯。若腫焮痛連耳下者,屬手足少陽經,當 清肝火。若連頤及耳後者,屬足少陰經虛火,當補腎 水。患此而有不治者,多泥風熱,執用尅伐之藥耳。
發頤
[編輯]或問「顴骨之下,腮頷之上,耳前一寸三分發疽何如?」 曰:「此名發頤。古雲不治之證,屬陽明經熱毒上攻,宜 活命飲加升麻、桔梗、黃連,水酒煎服。紫金丹、奪命丹 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黃 芪內托散、人參養榮湯。若治不得法,延及咽嗌,潰爛 穿口,不食者死。」
按:《經》云:「腎熱者,頤先赤」,故頤屬足少陰腎經也。而今 醫師以耳後一寸三分發銳毒者,名曰發頤,則是少 陽分野。薛氏亦以為屬足少陰經,當補腎水者,何也? 蓋腎為相火之宅,宅完且固而火得歸息焉,則治腎 正所以治少陽也。此證傷寒汗出不徹者多患之,亦 有雜證,客熱久而不散,而發於頤者,宜以藥速消散 之。失治成膿。則費手矣。若又服尅伐之藥。而不滋補 其氣血。即穿口穿喉而死。
面遊風
[編輯]或問「面遊風毒何如?」曰:「此積熱在內,或多食辛辢厚 味,或服金石剛劑太過,以致熱壅上焦,氣血沸騰而 作,屬陽明經。初覺微癢如蟲蟻行搔,損則成瘡,痛楚 難禁,宜服黃連消毒散去人參,加薄荷、梔子,及活命 飲加桔梗、升麻,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外用祛風潤肌 之劑敷之。」
牙叉發
[編輯]《鬼遺》云:「左右牙叉骨接處,發癰疽脹,攻骨及牙關,張 口不得,因諸風熱上攻,或多食燒炙之物所為,或因 患牙癰,即從牙縫中破出膿血,切忌外風水觸犯。」 按:此係陽明經鬱熱,治宜清胃散、甘露飲、防風通聖、 涼膈之屬,量虛實表裏用之。若服寒涼過多,火不歸 源者,服理中之劑,佐以薑附始安。
承漿癰
[編輯]或問地角下生疽何如?曰:「是名頦癰,屬陽明胃經積 熱所致。」用白芷升麻湯、活命飲加升麻、桔梗,更服紫 金丹汗之,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
《陳實功外科正宗》
[編輯]肺風粉刺酒皶鼻
[編輯]肺風粉刺酒。鼻三名同種,粉刺屬肺,皶鼻屬脾,總 皆血熱鬱滯不散,所謂「有諸內,形諸外。」宜真君妙貼 散加白附子敷之,內服枇杷葉丸、黃芩清肺飲。
雀斑
[編輯]雀斑乃腎水不能榮華於上火,滯結而為斑,當以六 味地黃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漸愈。
白屑風
[編輯]白屑風生於頭面耳項髮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 屑,疊疊而起,脫之又生。此皆起於熱體,當風,風熱所 化,治當消風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當歸膏潤之。 髮中作癢,有脂水者,宜「翠雲散」搽之自愈。
發頤
[編輯]傷寒發頤,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風寒,用藥發散未盡, 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 身熱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湯清熱解毒。患上紅色熱 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初起身涼不渴者,牛蒡甘桔 湯散之。患上微熱不紅疼痛者,沖和膏和之。腫深不 退,欲作膿者,托裏消毒散。已潰氣血虛弱食少者,補 「中益氣湯」,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 亦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穩。
黑子
[編輯]「黑子」,痣名也。此腎中污氣混滯於陽,陽氣收束,結成 黑子,堅而不散。凡人生此,終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 之,宜細銅管將痣套入孔內,撚六七轉,令痣入管,一 拔便去。有痣浮淺不能拔者,用針挑損,痣上搽冰螄 散少許,糊紙蓋之,三日自脫。或灰米膏點之亦可。落 後珍珠散乾摻,生皮而愈。忌醬酢無斑。
痄腮
[編輯]痄腮乃風熱濕痰所生,有冬溫後天時不正,感發傳 染者多。兩腮腫痛,初發寒熱,以柴胡葛根湯散之,外 敷如意金黃散。在裏內熱口乾,二便不利者,四順清 涼飲利之。表裏俱解,腫仍不消,必欲作膿,托裏消毒 散。膿成者即針之。體虛人兼服補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編輯]黧黑斑者,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以致火燥 結成斑黑,色枯不澤,朝服腎氣丸以滋化源,早晚以 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漸退,兼戒憂思、動火、勞傷等 件。但此生於夫主不利,疑事不決者常有之。
時毒
[編輯]「夫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春當溫而反寒,夏宜熱 而反涼,秋當涼而反熱,冬宜寒而反溫,此四時不正 之氣,感於人,發成斯疾也。」自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 分治。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其患 既得,寒熱交作,體強頭眩,脈浮緊數者,為邪在表,以 荊防敗毒散,或萬靈丹發汗以散之。如兩目、鼻、面漸 次傳腫者,乃正陽明受病。其患焮腫發熱,便祕口乾, 多熱少寒,脈數有力,為邪在裏,五利大黃湯、四順清 涼飲下之。又頭角兩耳前後結腫者,乃手少陽經受 之。其患耳鳴筋痛,寒熱嘔吐,口苦咽乾,煩躁時甚,當 以知母石膏湯、小柴胡湯和之。通用防風通聖散加 牛蒡、元參,解毒攻裏。勞役凶荒,沿門闔巷傳染者,普濟消毒飲、藿香正氣散以安之。表裏俱解,腫尚不消, 宜砭去惡血。腫熱甚者,如意金黃散敷之。微熱不紅 堅硬者,沖和膏選而用之。自後仍不消者,必欲作膿, 宜托裏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針托之。已潰體倦食少 者,補中益氣湯。膿穢脾虛,食而嘔吐者,香砂六君子 湯。潰而不斂者,十全大補湯。又有毒中三陽,自項之 以上俱發腫者,光如水色,雙目合縫,脣似豬形,口角 流涎,腫不消潰,聲音不出,飲食不入,咽喉腫閉,牙關 難開,破流臭水,穢氣連綿不絕者,犯此俱為不治。
《時毒看法》
[編輯]初起,寒熱交作,頭面一處作腫,紅赤發熱疼痛者易。 已成高腫,發熱疼痛,有時,語聲清朗,湯藥易入者輕。 已潰膿稠,堅腫漸消,疼痛漸減,飲食漸進,身溫者吉。 潰後,膿水漸止,腫退肌寬,神彩精寧,睡臥安穩者順。 初起,多寒少熱,頭面耳項俱腫,光如水晶,不熱者險。 已成,漫腫無頭,牙關緊閉,湯水不入,聲音不出者逆。 已潰膿水清稀,氣味敗臭,腫痛不除,如屍發胖者死。 潰後臭水淋漓,腫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譫言者死。
《時毒治法》
[編輯]「寒熱交作,頭眩體痛,六脈浮緊,邪在表也,宜汗散之。 頭面赤腫作痛,口燥咽乾,大便祕實,邪在裏也,下之。 外有寒熱,內亦口乾,脈弦有力,表裏俱實,發表攻裏, 表裏俱解。腫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滯,宜砭去惡血。 砭血之後,腫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膿,宜托裏健脾。 腫痛日多而脹痛者,已有膿,急針之,更兼補托脾胃。」 潰後腫痛不減。膿清腥穢。脾胃弱也。更宜溫中健脾。 饑年時毒流行傳染者。忌用攻發。當和解。宜養正氣。
骨槽風
[編輯]骨槽風,初起生於耳前,連及腮項,痛隱筋骨,久則漸 漸漫腫,寒熱如瘧,牙關緊閉,不能進食。此得於鬱怒 傷肝,致筋骨緊急;思慮傷脾,致肌肉腐爛;膏粱厚味, 致膿多臭穢。初則堅硬難消,久則瘡口難合。初宜艾 灸腫頂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壯,膏貼以泄內毒。「真 君妙貼散」敷腫上牙關,內腫用線鍼刺去惡血,冰硼 散搽之,使內外毒氣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熱消腫 之劑,潰後當托裏藥中加麥冬、五味。外腐者玉紅膏, 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虛熱不 退,堅腫不消,形焦體削者死。
《景岳全書》〈臣張介賓著〉
[編輯]《辨色總論》
[編輯]形者氣之質,色者神之華,有諸中必形諸外。故但知 面中形色之常變,則凡虛實、寒熱、凶吉死生之兆,已 可得其七八,而再證以脈,再察以因,則病無遁情矣。 凡醫之所貴者,在必能無差,欲能無差,在確有真見。 使不有獨見之明,則何以隔垣能觀,而通神明之理? 《經》曰:「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見口 弗能言,俱視獨見,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又曰: 「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 是可見形中之色無難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 學者於此,必能以神會神,斯雲神矣,又安能以筆楮 盡哉!
面色
[編輯]面色之辨,經言已詳,諸所未盡,猶當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屬火,若滿面微紅而氣盛者,此火證 無疑也。
病人兩顴鮮赤,如脂如縷,而餘地不赤者,此陰虛也。 《仲景》曰:「面戴陽者,下虛故也。」婦人尤多見之。
「病人面紅」不退者,邪盛病進,為難愈。
病人面白色者,氣虛也。或白兼淡黃,而氣不足者,必 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氣俱敗也。若證有痰火,則尤 為難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陽虛陰勝之病。
久病人面轉黃蒼,此欲愈也。
病人面黃潤而微赤者,必主濕熱。
病人面黃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蒼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強脾弱,多怒少食,或經脈不調。
面腫有虛實辨
[編輯]「面腫有虛實,腫者為實,浮者為虛。實腫者,或熱或痛, 乃因風火上炎,此以邪之有餘也。脈必緊數,證必寒 熱,風則散之,火則清之,壅滯祕結,則通之利之,邪去 而腫自消也。虛浮者,無痛無熱,而面目浮腫,此或以 脾肺陽虛,輸化失常,或以肝腎陰虛,水邪泛溢。然淨 而就上,其形虛軟者,多由乎氣;腫而就下,按而成窩 者,多由乎水。治氣者,須從脾肺,虛則補之,實則順之。 治水者,須從脾腎,虛則化之,實則瀉之。」然水氣雖分 上下,而氣即水之母,水即氣之質,故有相因之化,而 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虛浮在氣者,雖曰氣虛,然亦有 虛實之異,不可執也。蓋虛而浮者,多因於脾,此或以 勞倦,或以色慾,或以瀉痢,或以中寒,而脈必微弱,氣必虛餒者是也。實而腫者,多因於胃,或木火熾盛而 濕熱上浮,或縱酒縱食而陽明壅滯,此其脈必滑數, 證必多熱是也。然此證雖浮而不痛不腫,自與前證 有異,虛實即辨,則或補或瀉、或利或清,所當詳酌而 為之治也。
面虛浮
[編輯]面目虛浮,有因色慾過度,陰虛氣越而致者,宜用六 味地黃湯,或八味地黃湯,或加減八味丸。
若因勞倦傷脾,氣虛不斂,而面目虛浮者,宜參苓白 朮散、歸脾湯,或十全大補湯。
若因飲酒過度,濕熱上乘而面目浮腫者,宜「葛化解 酲湯,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瀉痢不止,脾腎氣虛,而面目浮腫者,宜胃關煎, 或溫胃飲。
若因飲食不節,陽明壅實,二便祕結,而頭面滿脹者, 宜「廓清飲。」惟小兒多有此證,甚者宜木香檳榔丸下 之。
若陽明實熱,胃火上浮,或煩熱乾渴,而頭面浮腫者, 宜抽薪飲或白虎湯,或大分清飲利之。
凡風熱腫痛,此必痄腮、時毒、癰瘍之證,當察治之,「甚 者,防風通聖散主之。」
《石室祕籙》〈臣陳士鐸著〉
[編輯]粉刺
[編輯]粉疵之證,乃肺熱而風吹之,要亦氣血不和,多成此 疵。雖無關大病,然書生嬌女,若生此病,亦欠豐致。我 有一方為之「添容」,方用輕粉、黃芩、白芷、白附子、防風 各一錢,各為細末,蜜調為丸,於每日洗面之時,多擦 數遍,臨睡之時,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須三日,自然消 痕滅瘢矣。
面上凍瘡
[編輯]面上凍瘡,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膚凍死,忽遇火氣乃 成凍瘡。方用黃犬屎露天久者,變成白色,用炭火煅 過為末,陳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調敷,雖成瘡而爛,敷 上即止痛生肌。若雖凍而不成瘡者,不必用此藥止 消。荊芥煎湯洗之,三日愈。
面瘡
[編輯]「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證,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瘡 毒於面頰間是也。有瘡俱照瘡毒之法消之,但不可 如發背、肺癰重證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瘡毒神方:金 銀花、當歸、蒲公英各一兩,生甘草三錢,荊芥、連𧄍各 一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消,三劑愈。此明治之妙法 也。然頭面上切不可用升藥,蓋下病宜升,而上病不 宜升。宜用降火之藥。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