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9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九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九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
肩門
黃帝素問〈金匱真言論 平人氣象論 臟氣法時論 欬論 氣穴論 氣府論
氣交變大論〉
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 經脈篇 經別篇 經筋篇 骨度篇 五邪篇 師傳
篇 本臟篇 玉版篇 陰陽二十五人篇 邪客篇 論疾診尺篇 九宮八風篇〉
華佗中藏經〈肩痛〉
竇漢卿瘡瘍全書〈肩疽 上肩疽下鼠疽 左右搭 左右串 癰疽發〉
李杲十書〈肩痛〉
戴思恭證治要訣〈作痛〉
樓英醫學綱目〈痛屬火刑肺 肩疽〉
李梃醫學入門〈左右搭手〉
王肯堂證治準繩〈疼痛 肩疽 蓮子發 左右串 缺盆疽 肩後疽〉
方〈消毒散 內托定痛散 加味托裏散 摻藥 加味麻黃桂枝湯 牛膠飲 白芷升
麻湯 黃礬丸 十六味流氣飲 內疏黃連湯 烏金散 奪命丹 勝金丹 一粒金丹
仙方活命飲 人參養榮湯 十全大補湯〉
單方
鍼灸
醫案
藝術典第一百九十卷
醫部彙考一百七十
[編輯]肩門
[編輯]《黃帝素問》
[編輯]《金匱真言論》
[編輯]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註〉俞者,經氣之所注也。
秋氣者,病在肩背。
〈註〉秋氣降收,不能主持於皮膚肌腠之間,故風氣入於俞。
《平人氣象論》
[編輯]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註〉「中手促上擊」者,浮而搏擊應手也。此陽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
《臟氣法時論》
[編輯]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 內痛。
〈註〉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於脅下也。
肺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 皆痛。
〈註〉肺主氣而發原於腎,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欬也。肺俞在肩背,氣逆於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於下則尻陰胻膝皆痛也。
《欬論》
[編輯]腎欬之狀,欬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欬涎。
〈註〉腎脈貫膈入肺中,故欬則肺俞相引而痛。
《氣穴論》
[編輯]肩解二穴。
〈註〉即「肩井」穴。在肩上陷中。屬足少陽膽經。
肩貞二穴。
〈註〉肩貞穴,「在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屬手太陽小腸經。」
《氣府論》
[編輯]手太陽脈氣所發,肩解各一。
〈註〉謂「秉風」二穴。在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
肩解下三寸各一。
〈註〉謂天宗二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手陽明脈氣所發,髃骨之會各一。
〈註〉謂肩髃二穴也。在膊骨頭肩端上兩旁罅間陷者宛宛中,舉臂取之。
手少陽脈氣所發: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註〉肩貞二穴,係手太陽小腸經,在曲胛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下三寸,謂肩髎、臑會、消濼三穴。肩髎當缺盆上突起肉臑會挾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對肘分下。
《氣交變大論》
[編輯]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中熱,肩背熱,甚 則脅支滿脅痛,膺背肩胛間痛。
〈註〉諸戊之歲,火運太過,火勝則尅金,故金肺受邪
肩背者,肺之俞也。若亢極則心火自傷。膺胸之內,心主之宮城也。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胸中膺背肩胛間痛。手少陰心脈,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後廉,是以脅支滿痛。
歲金不及,炎火迺行,民病肩背瞀重。
〈註〉六乙之歲,金運不及,則所勝之火氣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瞀重。
金不及,其眚西,其臟肺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
〈註〉膺胸之內。肺之分也。脅內乃雲門、天府之分。肺脈之所出。肩背肺俞之分。皮毛肺所出也。
《靈樞經》
[編輯]《邪氣臟腑病形篇》
[編輯]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肩上熱。
〈註〉小腸名赤腸,為受盛之腑,其氣與膀胱相通,是以腰脊控睪而痛。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臂出肩解,此太陽之經脈病也。
膀胱病者,肩上熱。
〈註〉肩上乃足太陽經脈之所循。
《經脈篇》
[編輯]肺手太陰之脈,是主肺,所生病者,氣盛有餘,則肩背 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 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註〉氣之盛虛,謂太陰之氣也。肺俞在肩背,因氣而痛於俞,所謂氣傷痛也。「溺色變」者,氣虛不化也。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臑外前廉 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動則病肩前臑痛。
〈註〉肩端兩骨間為髃骨。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出肩解,繞肩胛,交 肩上。動則病咽痛。肩似拔,臑似折。
〈註〉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
膀胱足太陽之脈。其直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其 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貫肘。循臑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
膽足少陽之脈。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 手少陽之後。
手太陽之別,上走肘,絡肩髃。 手陽明之別,上循臂,乘肩髃。
《經別篇》
[編輯]手太陽之正,指地,列於肩解。
〈註〉「指地」者,謂手之太陽,下合於足太陽也。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
《經筋篇》
[編輯]足太陽之筋,上挾脊上項;其支者,結於肩髃。其病脊 反折,肩不舉。
手太陽之筋,上繞肩胛,其病繞肩胛引頸而痛。 手陽明之筋,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 其病肩不舉。
手太陰之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
《骨度篇》
[編輯]肩至肘,長一尺七寸。
《五邪篇》
[編輯]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
《師傳篇》
[編輯]五臟六腑者,肺為之蓋,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本臟篇》
[編輯]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 高;合腋張脅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 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註〉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
《玉版篇》
[編輯]肩項中。不便逆也。
〈註〉太陽為諸陽主氣,肩項中不便,陽氣傷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編輯]木形之人大肩背,火形之人好肩背,肩背肉滿;土形 之人美肩背,金形之人小肩背,水形之人小肩。
《邪客篇》
[編輯]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論疾診尺篇》
[編輯]《肘後》獨熱者,肩背熱。
〈註〉《肘後》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也。
《九宮八風篇》
[編輯]風從北方來,名曰「大剛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腎,外在 於骨,與肩背之膂筋。
《漢華佗中藏經》
[編輯]肩痛
[編輯]心病則胸中痛,四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
肺脈虛則不能息,耳重嗌乾,喘欬上氣,肩背痛
《宋竇漢卿瘡瘍全書》
[編輯]肩疽
[編輯]病肩疽者,因負重傷動肩井穴,故生此疽。用內托散 加烏藥、青皮、木香,外貼金絲膏。
肩疽,受在腎、膀胱,氣血凝滯不行,結成疽毒也。先用 流氣飲、內托散,四圍以圍藥敷之。多服消毒散、內托 定痛散。
此毒因怒氣上攻於心,酒後房事,下傷於腎,宜服加 味托裏散。如膿出盡時,服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 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澀,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 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 黃礬丸,日進三服。
上肩疽下鼠疽
[編輯]此毒因怒氣上攻於心,酒後房事,下傷於腎,宜服「加 味托裏散。」胸膈滿悶加陳皮、砂仁;熱盛加小柴胡、黃 芩、元參;咳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口乾煩躁 加麥冬、前胡、乾葛、烏梅;寒多加厚朴、防風、藿香。再服 黃礬丸、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如膿出盡時,服 內補散三四貼;膿未盡時,服「排膿內托散。」小便赤澀, 用五苓散加黃連、燈心服之,其毒從小便出。更服乳 香護心散,日進五服。又服黃礬丸,日進三服。
左右搭
[編輯]此證少陽經少血,有相火,尤甚於厥陰,發於左搭肩 骨,上生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於右搭肩者,必難治 也。此證由於風變之來,以脈斷之,邪在表,其證大小 便如故,飲食如常,口能知味,知其不在裏也。不惡風, 只燥熱,脈不浮,知不在表。若表裏既和,則邪在經絡 中,凝於經絡,其癰斯出。身半已上,風從受之。故云:「八 風之變。」法當卻寒邪。調和經絡中氣血。則氣血通暢 自愈。
左右串
[編輯]此證發於左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 於右搭肩,必難治矣。可用雞黃皮及綿絮焙乾為末, 濕則乾摻,乾則清油調搽。
如證發於右搭肩骨上。生在移動之處,可治難安。串 於左搭肩者,亦難治。用藥搽摻,依前左搭肩藥治之。
癰疽發
[編輯]凡兩肩下、兩脅邊成癰疽,因血虛而氣亦虛,切不可 服補陽之藥,熱劑即補陽也。倘受熱劑則虛熱愈盛, 易致傷骨膜,切慎!切慎!宜服十六味流氣飲,內疏黃 連湯,治法與發背癰疽同,湯劑:附子、薄桂、烏頭之類 禁用。
《元李杲十書》
[編輯]肩痛
[編輯]《脈經》風寒汗出,肩背痛,中風小便數而欠者,風熱乘 其肺,使肺氣鬱甚也,當瀉風熱以通氣,防風湯主之。 如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 散之。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編輯]作痛
[編輯]肩背痛未辨何證,俱宜和氣飲,每服加烏藥半錢, 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 有積氣故也。
其人素有痰飲。流注肩背作痛。宜星香散。或導痰湯 下五套丸。更於嘔吐門。停飲證選藥。
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 氣飲」,每服加炒茴香半錢,炒水椒十粒。
有本體虛,及病後心膈間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 背,此乃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之劑, 愈刷愈痛。發汗太多,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於氣 無補法之說,誤矣。《經》云:「汗者心之液。」又曰:「陽受氣於 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疼也。
《樓英醫學綱目》
[編輯]痛屬火刑肺
[編輯]肩背痛,屬肺分野病。《經》云:「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 肩背。」故秋氣者,病在肩背。又云:「秋脈太過為病,在外 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是也。
運氣肩背痛,皆屬火攻肺病。《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肩 背熱。」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病肩背臑缺盆中痛。」 又云:「歲金不及,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治以 寒劑」是也。
肩疽
[編輯]丁疽發兩肩,惡血留結內外,榮衛不通,發成丁疽,五 日腫大,令人口噤寒戰,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陳乾疽腫,發起兩肩及兩大臂胛骨,二十日痛不息, 亦不可動,五十日身熱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無血 者死。
使榮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 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
《李梃醫學入門》
[編輯]===左右搭手===生在肩下脊上,乃因飲食感毒,廣一尺,深一寸,雖潰 在危,內不穿膜不死。急治脾肚中之毒,內服護心散, 外用敷藥,始不奔心。大要服藥截之。若通脊皆腫者, 不可救。
右搭肩發,骨上生者,移動之處可治,若串左肩,難治。 左搭肩發,骨上生者,移動之處可治,若串右肩,難治。 二證內服「托裏散」,加升麻、桔梗,外用「去惡散」,或棉絮 燒灰為末摻之,乾者麻油調搽。
《王肯堂證治準繩》
[編輯]肩背痛
[編輯]按:風寒汗出而肩背痛,小便數者,《脈經》既以瀉風熱 之藥,通肺氣之壅,則寒熱氣不足以息,而肩背痛、小 便遺失者,當以人參、黃芪之屬,補肺氣之虛,不言可 知也。
濕熱相搏,肩背沉重而疼者,當歸拈痛湯。
肩疽
[編輯]或問肩上生疽何如?曰:「此處手足三陽交會之所,名 曰肩疽,由風熱鬱結所致,或因負重損傷而作,服烏 金散、勝金丹、活命飲加柴胡、桔梗。壯實者,一粒金丹 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托之。」
蓮子發
[編輯]或問肩胛內痛,漸至潰爛成瘡,何如?曰:「此名太陰疽, 即蓮子發,屬手太陰肺經積熱所致。宜活命飲加桔 梗、黃芪、奪命丹、勝金丹、黃芪木香散選用。壯實者,八 陣散、一粒金丹下之。」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 大渴,胸滿脈微者死。
左右串
[編輯]或問「左右搭串何如?」曰:左肩骨上生疽,串於右者可 治;右肩骨上生疽,串於左者難治。古有此說。愚謂不 然,攻注左右者,氣血不調,陰陽交錯也,宜勝金丹、活 命飲加羌活、桔梗。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七 惡證少,何慮難痊?元氣虛憊,治之何補哉!
缺盆疽
[編輯]或問「一人年六十,肩前陷中生疽,寒熱大作,飲食少 進,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脹,何如?」曰:「是名缺盆 疽,又名鎖骨疽,屬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宜隔 蒜灸,先服紫金丹、奪命丹而惡證退。惟苦小水不利, 投以六一散而利,後服十全大補湯而安。若治之稍 緩,必致潰爛,是經少血多氣,瘡口不合,危篤者多矣。」
肩後疽
[編輯]或問「肩膊後骨上生疽何如?」曰:「此名上鼠疽,即上搭 也。怒氣積鬱所致,屬太陽兼少陽經。初覺宜隔蒜灸, 活命飲加羌活、桔梗、柴胡,勝金丹、紫金丹、奪命丹選 用。既潰,十全大補湯、黃芪木香散、人參養榮湯。」
方
[編輯]消毒散
[編輯]治肩疽。〈《瘡瘍全書》,下同。〉
人參 紫蘇葉 前胡 川芎 黃芩 桔梗 羌活 獨活 枳殼 白茯苓 甘草 防風 赤芍藥。
右煎服
內托定痛散
[編輯]治證同上
人參 黃芪 生地黃 白芷 川芎 赤芍藥 防風 赤茯苓 生甘草 烏藥 桂心 枳殼 桔梗 木香
右,薑三片,棗一枚,不拘時服。
加味托裏散
[編輯]治肩疽
桔梗 厚朴 人參 白芷 黃芪 當歸身 官桂 川芎 荊芥穗 黃芩 烏藥 防風 連𧄍 香附 枳殼 花粉
右水煎服
「胸膈滿悶。」 加陳皮、砂仁。
熱甚加小柴胡、黃芩、元參。
欬嗽,加麥冬、兜鈴、五味、杏仁、桑皮。
口乾煩躁,加麥冬、前胡、乾葛、烏梅。
寒多,加厚朴、防風、藿香。再服「黃礬丸」 、通氣散,仍貼「元武膏、金絲膏。」
摻藥
[編輯]治左右搭肩
雞黃皮焙 血竭 花蕊石 冰片
右為細末,濕用乾摻,乾用清油調搽。
加味麻黃桂枝湯
[編輯]治「形實色黑。背生紅腫。胛骨下痛。脈浮數而洪緊。食則嘔」
䒷蔞仁一錢半 生附子 羌活 人參 青皮 白朮 山藥各一錢 半夏 生甘草節各六分 黃芪二錢
右,水二鍾,薑三片,煎服。冬加黃蘗。
牛膠飲
[編輯]治「搭肩截癰疽惡瘡險處。服之使毒氣不攻於內。不傳惡證。」
牛皮膠透明好者,四兩。
右用好酒一椀,入膠內,重湯煮,令膠鎔透服,或用酒煎米湯調和服之。
白芷升麻湯
[編輯]治證同上
「官桂三分, 白芷、 紅花、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桔梗各五分, 甘草、 生地各一兩, 黃芩酒炒 黃芪、 連𧄍、 歸梢各二錢, 生黃連一錢五分。
右十三味,水酒各一椀,煎至半椀服之。須睡並怡養心神,不可妄想,以動心火。
黃礬丸
[編輯]一名「蠟礬丸。」 治肩疽發背,一切惡證,服此能衛護內膜,驅解諸毒。
通明礬一兩,為末 黃蠟七錢。
貴人加木香,富人加沉香,平人加紫蘇葉,俱為末。鎔蠟下蜜一匙,少溫入礬,眾手拌勻,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日三服。未破內消,已破易合。蠟性實大腸,礬性解諸毒,故用之也。
十六味流氣飲
[編輯]未成速消。已成速退。疼痛漸減。前十二味。名「托裏內補散。」
人參 當歸身 官桂各五分, 川芎 大腹皮 白芍藥 桔梗 黃芪 炙甘草 厚朴 木香 白芷 防風 烏藥 枳殼 蘇葉各一錢。
右為末,每六錢,酒調下。不飲酒者,木香湯代之,米飲亦可。輕重量人氣稟用之。服藥後,飲酒以助藥力。
不退熱。加茯苓、白朮、地黃。
不進飲食。加砂仁、香附。
疼痛加乳香沒藥
水不乾。加知母、貝母。
瘡不穿。加「皂角刺。」
大便閉,加大黃、枳實。
欬嗽,加陳皮、枳殼、半夏、杏仁、薑。
「小便閉」 ,加麥門冬、車前子、木通、滑石、燈草。
內疏黃連湯
[編輯]治「一切癰疽,嘔啘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痲木,而皮肉不變色,根系深大,病源在內,臟腑祕結,當急疏利。」
黃連 白芍藥 當歸 山梔仁 檳榔 木香 薄荷 連𧄍 茯苓 黃芩 桔梗 甘草各一錢。
右除木香、檳榔為末外,餘剉。每一兩水煎八分,入檳香二末和服之。吃三服後,加大黃一錢,再加二錢,以利為度。
烏金散
[編輯]治疔毒腫痛。肩疽,因負重損傷而作。
砒製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餘煅 蛇蛻煅 蜂房煅,各一錢 蟬蛻酒洗 血竭 乳香炙 白殭蠶炒去絲,各二錢 辰砂研水飛 雄黃研 穿山甲炙黃,各二錢半 全蠍三錢,湯泡七次 天龍四錢,酒炙,去頭足 牙皂四分 沒藥炙 川烏尖
右各為細末,稱準分兩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奪命丹
[編輯]治諸般腫毒。疔疽惡瘡。
硃砂三錢 白礬枯 寒水石 銅綠 滴乳香 明沒藥 麝香各一錢 蝸牛三十一粒,另研 蟾酥 輕粉各五分
右為細末,丸如「菉豆大,如不就,加好酒糊,每服一丸,生蔥三五莖,嚼極爛,吐於手心,包藥在內,熱酒和蔥送下。如重車行五七里,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勝金丹
[編輯]治證同前
麝香 白砒製,各五分 雄黃 辰砂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半 全蠍泡,炙 穿山甲炙 天龍去頭足,炙,各三錢 白殭蠶炙,去絲,五錢 蟾酥一錢
右為細末和勻,每服三分,赤砂糖調蔥頭、酒送下,取汗為度。
一粒金丹
[編輯]治證同前
沉香、 木香、 乳香各五分, 巴豆霜一錢五分。
各為細末和勻,用黑肥棗箇半,去皮,搗爛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量人虛實,「先呷水一口,行一次,胃氣壯實者,只可呷水三四口,不可太過,後用水一口,送藥下行盡數次,以米飲補之。」
仙方活命飲
[編輯]又名「真人活命飲。」 治一切癰疽,未成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滴乳香研 防風 香白芷 赤芍藥 當歸尾 貝母 沒藥研 皂角刺炒 天花粉 甘草節 穿山甲炮,各一錢 陳皮 金銀花各三錢
右為粗末,大者四兩,小者二兩,作一劑,無灰酒十茶鍾,瘡小五茶鍾,入有嘴瓶內,以厚紙封口,勿令泄氣,煎至三大鍾,去查,作三次服,接連不斷,隨瘡上下服。能飲酒者,服藥後再飲三五杯。此藥並無酒氣,不動臟腑,不傷血氣。忌酸薄酒、鐵器。服後側睡覺,腫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
人參養榮湯
[編輯]治一切潰瘍。並老弱人之病。
白芍一錢半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酒拌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半 遠志去心炒,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十全大補湯
[編輯]治證同前
人參 肉桂 生地酒洗,蒸焙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白朮 黃芪鹽水炒 當歸酒拌,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薑棗煎服。
單方
[編輯]肩疽:吳茱萸用鹽醃過,炒研,酢和塗之。〈活幼口議〉 頸、肩、胸背有大腫赤發,即封之,令不成膿。用「𥐚硝五 兩,香豉、生地黃汁各半升,三味合搗,煮令地黃爛熟, 敷腫處,厚二分,日三四易,至瘥止。」兼治一切腫。〈千金方〉
鍼灸
[編輯]《素問》曰:「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 指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靈樞》曰:「足太陽之筋,其病小指支踵跟痛,骨攣,脊反 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 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 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 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 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 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 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肥人廣肩腋項,肉薄,皮厚而黑色,脣臨臨然,其血黑 以濁,其氣濇以遲。其為人也,貪於取與,刺此者深而 留之,多益其數也。
癰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汗 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逞焫之。 《甲乙經》曰:肩痛不可舉,天容及秉風主之。
肩背髀痛,臂不舉,寒熱淒索,肩井主之。
肩腫不得顧,《氣舍》主之。
肩背髀不舉,血瘀,肩中不能動搖,巨骨主之。
肩中熱。指臂痛。肩髃主之。 肩重不舉。臂痛肩主之。 「肩重肘臂痛不可舉,天宗主之。」
肩胛痛而寒至肘,肩外俞主之。
肩胛周痹,曲垣主之。
肩痛不可舉,引缺盆痛,《雲門》主之。
肩肘中痛難屈伸。手不可舉。腕重急。曲池主之。 肩肘節酸重,臂痛不可屈伸,肘主之。 「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痛。陽池主之。」
肩不可舉,不能帶衣。《清冷淵》主之。
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 「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老》主之。」
肩背頭疼時眩,《湧泉》主之。
《千金方》曰:「氣舍,主肩腫不得顧。」
曲池、天井,主肩重痛不舉。
天井,主肩痛,痿痹不仁,不可屈伸,肉《痳木》。
肩貞、關衝、肩髃,主肩中熱,頭不可以顧。 巨骨,主肩中痛,不能動搖。
支溝、關衝,主肩臂酸重。
清冷泉、陽谷,主肩不舉,不得帶衣。
天宗,主肩重臂痛。
曲垣,主肩胛周痹後谿,主肩臑痛。
腕骨,主肩臂痛。
養老、天盲,主肩痛欲折。
湧泉,主肩背頸項痛。
前腋,主「肩腋前痛,與胸相引。」
天牖、缺盆、神道、大杼、天突、水道,主肩痛。
巨骨,主肩背痛。
膈腧、譩譆、京門、尺澤,主肩背寒痓,肩甲內廉痛。 《醫學綱目》曰:「鍼灸肩背痛有二法:其一,取肺。《經》云:『肺 病者,喘欬逆氣,肩背痛,汗出,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 外,厥陰內血者』。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餘,則肩 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時眩,取之 湧泉』』」、崐崘,視有血者,盡取之是也。 肩背痛連胛,胛縫,在背踹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 寸半,瀉六吸;《五樞》,二寸半,瀉八吸。
肩背胛痛:崐崘懸鍾肩井。 肩背頸項腋前,痛與胸相引,取湧泉一分,見血妙。前 腋,刺面上一寸。
又法《氣舍五分天》。「灸曲池一寸半天井五分。」 肩背痛。手三里主之。
鍼灸肩痛有三法:其一,取手陽明。《經》云:「大腸手陽明 之脈所生病者,肩前臑痛,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手太陽。《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肩 似拔,臑似折,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筋。《經》云:「手太陰之筋,病繞肩胛,引頸而痛,應 耳中鳴痛。」手陽明足太陽之筋皆病,肩不舉,皆治在 燔鍼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也。
肩不可動,臂不可舉,肩顒二寸半,巨骨五分。
清冷淵,一寸。關衝,五分。
肩端腫,取肩顒二寸半,瀉九吸;腕骨七分,先瀉後補。 兩胛痛,取肩井二寸半,不宜久停,鍼支溝。
醫案
[編輯]《儒門事親》曰:「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 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經云:『汗出 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內經》云:『虛與實鄰,決而通之』。又 云:『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又言: 陷下者灸之,為陽氣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 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已上證皆宜灸刺, 謂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於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 肩井穴內,先鍼後灸二七壯,及至瘡發,枯瘦處漸添 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 穴,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 接,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時值仲夏,暑熱 漸盛,以清肺飲子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薛氏醫案》曰:「一男子肩患毒,腫硬作痛,惡證迭見。用 白礬末三錢糊丸,以蔥頭七莖煎湯調下,腫痛悉退, 再服,諸證亦退。更以仙方活命飲二劑,出水而消。此 祕方名千金化毒湯,本礬末蔥湯調服,因末難服,故 易為丸。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 後用消毒藥甚效,常治。」蕘之人用此即退,不用托 裏藥亦愈。蓋止熱毒為患,血氣不虧故也。若金石毒 藥發疽者尤效,蓋礬又能解金石之毒也。一方用礬 末五錢,硃砂五分,熱酒下亦效。此藥托裏固內,止瀉 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 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此方或蟲犬所傷,鎔 化熱塗患處,更以熱酒調末服。皆效。
上舍陳履學之內,先從左肩下一點,寒三日後,右肩 下發一白腫如甌中,紅如酒盞,自用消解涼藥一劑 不散,次投十宣散四劑,加痛略紅,次連投參、芪、丁、桂、 防、芷之劑,膿潰後,惡心嘔吐,頭運不止,厥逆寒戰,鼓 牙虛汗頂平膿清,此投解散涼劑之誤,急洗去圍藥, 投以參、芪、歸、朮、地黃、薑、附,大劑一服。原從左肩下舊 寒一點,先熱起,又進一服,遍腫浮熱,腫高膿稠,兼絍 烏金膏,數日出腐筋如脂膜大小數片,日進前藥二 服,參芪投至八錢,踰兩月始安。愈後時以勞厥,即投 參、芪、歸、朮、薑附大劑乃甦。 一男子肩患毒,臖痛飲冷,煩躁便祕,脈數而實,以清 涼飲二劑少愈;以金銀花散四劑悉退;又以十宣散 去桂加天花粉數劑。瘡潰而痊。此脈與證皆屬有餘 也。
一人肩患疽,脈數,以槐花酒一服頓退,再以金銀花、 黃芪、甘草,十餘貼而平。槐花酒治濕熱之功最妙速, 若胃寒之人,不可過劑。
一婦人患瘰𤻤不消,膿清不斂,予以八珍湯治之,少 愈。忽肩背痛,不能回顧,此膀胱經氣鬱所致,當以防 風通氣湯治之。蓋膀胱之脈,始於目內眥,上頂巔,下耳角,復上頂至腦後,過風府,下項走肩膊,一支下腰 膂,是經氣動則脊痛項強,腰似折。按此非膀胱經證 而何?彼乃云:「瘰𤻤,膽經病也,其脈主行項側,即是經」 火動而然,遂自服清肝降火之藥,反致不食痛甚,復 請予,診其脈,胃氣愈弱。先以四君子湯加陳皮、炒芍 藥、半夏、羌活、蔓荊子,四劑食進痛止。繼以防風通氣 湯,二劑而愈。
王喬年踰三十,肩患毒,以人參敗毒散一劑,更以十 宣散去參、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四劑而潰。因怒動肝 火,風熱上壅,頭面赤腫,焮痛飲冷,以荊防敗毒散加 芩、連、薄荷二劑不應。急砭患處,出黑血盞許,仍以一 劑,勢退大半,再進人參敗毒散,四劑而愈。夫病有表 裏上下之殊,治有緩急攻補之異。若不砭刺,毒氣結 於肉理,藥不能及,焮腫日甚,使投峻利之藥,則上熱 未除,中寒已作,必傷命矣。
一男子患肩疽作渴,脈數有力,以黃連解毒湯三劑 而止。更以「仙方活命飲」,四劑潰而愈。
一婦人肩下患毒,脈弦緊,以白芷升麻湯二劑,表證 已退,更以托裏藥,潰之而愈。
一男子肩下患疽已數日,漫腫微痛,頭甚多,皆如粟 許,色不變,不起發,此氣血虛也。診其脈果然。先以仙 方活命飲二劑,殺其大勢,更以托裏藥而起發,瘡頭 雖潰,但流血水,氣血尚虛,不能為膿也。彼欲服「太乙 錠子」,予謂「此藥止能攻毒,不能托裏。」彼不深信,仍服 之至四次,飲食不進,瘡色黑陷,吃逆不絕,胃氣虛極 也。不治。強投溫中健脾之劑。不應而死。
「一婦人,癸卯冬失物發怒,缺盆內微腫,甲辰春大如 覆椀,左肩胛亦腫,肉色如故,或鍼出鮮血三椀許,腹 痛如錐,泄瀉不止,四肢逆冷,嘔吐惡寒,或時發熱絕 食,已七日矣。」其脈洪大,時或微細,此陽氣脫陷也。用 六君加炮薑三錢、附子二錢,早服至午不應。再劑加 附子五錢,熟睡覺來,諸證頓退六七,少進稀粥,再四 劑,諸證悉退,飲食如故,缺盆始痛,鍼出清膿二椀許, 諸證復至,此虛極也,以十全大補加薑、桂、附各一錢, 三劑而安。後減乾薑、桂、附各五分,與歸脾湯兼服,五 十餘劑而愈。
《外科正宗》曰:「一男子六旬有二發生,右搭先用艾灸, 漸次形勢高腫,堅硬不痛,十五日後,尚未潰膿,日生 煩悶,恐其毒陷,先用針通,隨行拔法,拔出惡血鍾許, 已後稍得輕便,搽上化腐之藥膏盇用。至三日,其瘡 漸作腐潰。至二十日,亦出正膿,壞肉漸脫,新肉漸生, 此外治之法盡矣。因病家與內科一醫平交甚切,托」 彼用藥,內服而不遵外科補托之法,自執己見,不聽 予言,失於峻補,每日人參不過二錢,以為足用。予曰: 「不及,法當五錢,兼熟附二錢,方為稱病,不然必生變 矣。」彼俱不信,後果肉色淡白,瘡口散大,膿水清稀,飲 食減少,此敗證具矣。後雖強投溫中健脾大補之藥, 終則不應。至於形體消削,膿水臭穢,「延至六十日,歷 盡氣血而亡,然後方自懊悔。殊不知凡大瘡每日膿 出一椀,用參必至三錢,以此為則。」況本病出膿,日有 三椀,用參二錢,謂之大損小補,豈不歸死?又外科乃 破漏之病,最能走泄真氣,如損補兩不相敵,無以抵 當,往往至於不救者多矣。此為不信於補,而執俗見, 自取敗亡者也。可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