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8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八十七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八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八十七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六十七

  大小便門四

  鍼灸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二百八十七卷

醫部彙考二百六十七

[編輯]

大小便門四

[編輯]

鍼灸

[編輯]

《素問》曰:「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

《靈樞》曰:「三焦者,足少陽、太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 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 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 瀉之。」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 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 請幫助識別此字。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遶跟,別走太陽,其別 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 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太陽大絡,視 其絡脈與厥陰小絡結而血者,腫上及胃脘,取三里 癃,取之陰蹻及三毛,上及血絡出血。

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

先大小便不利,而後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補足外踝下留 之。

《甲乙經》曰:「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少腹尤甚堅,不得小 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則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 絡在太陽、少陽之間,亦見於脈,取委中。」

少腹滿大,上走胸至心,索索然身時寒熱,小便不利, 取足厥陰。

胞轉不得溺,少腹滿,關元主之。

小便難,水脹滿,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

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巔,《漏谷》主之。

溺難痛,白濁,卒疝,少腹腫,欬逆嘔吐,卒陰跳,腰痛不 可以俛仰,面黑熱,腹中䐜滿,身熱厥痛,行間主之。 少腹中滿,熱閉不能溺,足五里主之。

少腹中滿,小便不利,湧泉主之。

筋急身熱,少腹堅腫,時滿,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引 季脅,內控八窌,委中主之。

陰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內閉不得溲,刺足少陰、太陽與骶上,以長鍼氣逆,取 其太陰、陽明。

《三焦約》,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大便難,中渚及太白主之。

大便難,大鍾主之。

陰跳遺溺,小便難而痛,陰上下入腹中,寒疝,陰挺出, 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大敦主之。

遺溺,關門及神門、委中主之。

胸滿膨膨然,實則癃閉,腋下腫,虛則遺溺,腳急兢兢 然,筋急痛,不得大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俛仰,委陽主 之。

氣癃,小便黃,氣滿虛則遺溺,石門主之。

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期門主之。

小便難。竅中熱。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曾陰主之。 小腸有熱。溺赤黃。中脘主之。

溺黃,下廉主之。

小便黃赤,完骨主之。

小便黃,腸鳴相逐,上廉主之。

勞癉,小便赤難,前谷主之。

《千金方》曰:「大便難,灸第七椎兩旁各一寸,七壯。又灸 承筋二穴,各三壯,在腨中央陷內。 大便不通,灸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腸遺,隨年壯。 又灸大敦四壯,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灸石門百壯。

後閉不通,灸足大都隨年壯。

老人小兒大便失禁,灸「兩腳大指去甲一寸」三壯,又 灸大指奇間,各三壯。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 四面各一寸。

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 腸腧下二寸,橫三寸間。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臍下一寸三壯,又灸橫文百壯。 大小便不利,灸八窌百壯,穴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計八穴,故名「八窌。」

小便不利,大便數注,灸屈骨端五十壯。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樞百壯,穴在俠臍相去三 寸,魂魄之舍,不可鍼。大法在臍旁一寸,合臍相去可 三寸也。

遺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陰陵泉隨年壯。

遺溺,「灸遺道,俠玉泉五寸;又灸陽陵泉;又灸足陽明, 各隨年壯。」

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壯,又灸行間七壯。

尿牀垂兩手兩髀上,盡指頭上有陷處,灸七壯,又灸 臍下橫文七壯。

《東垣十書》曰:「大便閉,背脊椎兩旁相去各一寸,灸三 壯,承筋灸三壯。腸繞挾玉泉相去二寸,隨年壯鍼灸。」 書無此穴或雲非正穴也

又法:石門寸半,大都五分。

小便熱痛,目赤尿如血:列缺沿皮一寸。太陵承漿各 五分。

又法:「曲骨灸二七壯,陰陽二陵泉各二寸五分。 遺溺失禁,陰陵泉陽陵泉二寸半,大敦七壯。」

又方:「曲骨陰陽二陵泉各二寸半。」

《醫學綱目》曰:「大便祕澀,照海五分,補二呼,瀉六吸立 通。支溝半寸,瀉三吸。」

又法《照海》瀉之立通。「太白」瀉之灸亦可。

又法:「照海半寸,灸二十壯瀉之;章門灸二七壯;太白 半寸,灸五壯。已上諸穴,看虛實補瀉之。虛結補則通; 熱結瀉則通;寒結先瀉後補,熱結先補後瀉之。」 又法:「氣海八分,令病人覺,便三五次為度,出鍼時記 令人挾臍揉之,卻刺三里五分,覺腹中鳴三五次即 透。」

又法「取合谷。」

大便不通,並傷寒水結,取三間沿皮向下至合谷穴, 三補三瀉,候腹中通出。鍼承山七分,瀉之。

小便不通。取陰谷關元八分。令病人覺淋瀝三五次 為度。便揉小腹。卻取三陰交三分。即透陰谷。

「小便閉數不通,取陰谷一寸五分灸之,陰陵泉瀉之。」 又法:「取《遍歷》。」

小便閉不通,取陰陵泉、陰谷、三陰交、氣海、關元,灸三 十壯,刺二寸五分,不已,取太溪、陰交。

小便數,腹痛取尿胞,在玉泉下一寸,屈骨端。

小便多,灸命門,隨年壯。又取腎俞一分,沿皮向外六 分,補六呼,瀉一吸。

小便滑數,灸中極、腎腧、陰陵泉。不已,取氣海、陰谷、三 陰交。

導引

[編輯]

《保生祕要》曰:「大便不通導引法,以舌頂上齶,守鉉雍 靜念而液自生。俟滿口赤龍攪動,頻嗽頻吞,聽降直 下丹田。又守靜咽數迴,大腸自潤,行後功效。」

運功「左手撫臍,用意推旋,開五臟向後落,大腸九曲 行去。或升腎水,洗潤大腸,九曲而通瀉之。」

以手覆臍,又推開五臟向後落,大腸九曲去。或升腎 水,洗浴大腸九曲而瀉之。

尾間墜氣導引法:「咬牙閉氣聳肩,雙目圓睜,左右轉 動,穀道緊撮,如此行之,氣自然升。」

《運功》元氣下陷之證,氣出不臭是也。因閉氣行功,不 能轉升故耳。當存歸元法,運週天七日見效。有用功 通尾閭及夾脊、雙關之後,不能招攝而墜者,宜用靜 功返照,自然升頂,不必執著。

小水遲滯導引法搓小紙捻入鼻中,俟打噴嚏,小水 自通。此治閉塞。若遲塞,多搓掌心及湧泉穴,退火安 靜或行運法,效。

運功及小腸證同,治從《歸元》法,旋運而下,旋至病處, 多運數十迴,復遶而上,撤而散之,週而復始,如法漸 行穀道,去濁提回守靜。

溺管泄氣導引法:「用指按坎穴,搓運二十四,下意從 靈物頂上吸氣一口轉河車,週天一九數歸元」,又提 行三九而吐納兼用運功效。

《運功》「此證感於坐功之人,當凝想氣海,半晌後,默運 旋轉,動中又靜,念念不忘,其氣自收。」

《歸元訣》「行之之法,提意出上,斡旋造化,從左而右,先 運臍輪,收而放,放而復收,以還本位,不離這箇念,自 歸真矣

醫案

[編輯]

《儒門事親》曰:「戴人過曹南省親,有姨表兄病,大便燥 澀,無他證,常不敢飽食,飽則大便極難,結實如鐵石, 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飛,鼻中血出,肛門連廣腸 痛,痛極則發昏,服藥則病轉劇烈。巴豆、芫花、甘遂之 類皆用之,過多則困,瀉止則復燥。如此數年,遂畏藥 性,暴急不服,但臥病待盡。戴人過診其兩手脈息,俱」 滑實有力,以大承氣湯下之,繼服神功丸、麻仁丸等 藥,使食菠薐葵菜及豬羊血作羹,百餘日充肥。親知 見,駭之。「嗚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種:燥於外則皮膚皺 揭;燥於中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則咽鼻焦乾;燥於下 則便溺結閉。」夫燥之為病,是陽明化也,水液寒少,故 如此。然可下之,當擇之藥,如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 花,可以下濕。大黃、𥐚硝,可以下燥。《內經》曰:「辛以潤之, 鹹以耎之。」《周禮》曰:「以滑養竅。」

項有老人年八十歲,臟腑澀滯,數日不便,每臨後時, 目前星飛,頭目昏眩,鼻塞腰痛,積漸始減,縱得食便 結燥如彈。一日友人命食血臟葵羹、油渫、菠薐菜,遂 頓食之,日日不乏,前後皆利,食進神清。年九十歲無 疾而終。《圖經》云:菠菜寒利腸胃。芝請幫助識別此字。油炒而食之,利 大便。葵寬腸利小溲。年老之人,大小便不利,最為急 切,此亦偶得瀉法耳。

太康劉倉使病大便少而頻,日七八十次,常於兩股 間懸半枚壺盧,如此十餘年。戴人見之而笑曰:「病既 頻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 也。此一服藥之力。」乃與藥大下三十餘行,頓止。 《東垣十書》曰:「昔長安有大賈王善夫,病小便不通,漸 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腫脹破裂出 黃水」,雙睛凸出,晝夜不得眠,飲食不下,苦痛不可名 狀。求予治之。因問受病之始,知病不渴,近苦嘔噦,眾 醫皆用治中滿利小便淡滲之藥,急難措手,乃辭歸, 從夜至旦,耿耿不寢,窮究其理,忽記《素問》有云:「無陽 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 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病小便癃閉,是無陰 而陽氣不化者也。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泄為陽, 止是氣藥陽中之陰,非北方寒水陰中之陰所化者。 此乃奉養太過,膏粱積熱,損北方之陰,腎水不足,故 膀胱腎之室,久而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 噦,非隔上所生也。獨為關,非格病也。潔古老人曰:「熱 在下焦,填塞不便,是治關」格之法。今病者內關外格 之病悉具,死在旦夕,但治下焦可愈。隨處以稟北方 寒水所化,大苦寒,氣味俱陰者,黃蘗、知母、桂為引,用 丸如桐子大,沸湯下二百丸。服藥少時,須臾前陰如 刀刺,火燒之痛,溺出如瀑泉湧出,臥具皆濕,牀下成 流,顧盻之間,腫脹消散。予驚喜曰:「大哉聖人之言,豈 可不遍覽」而執一者也。其證小便閉塞而不渴。時見 躁者是也。凡諸病居下焦。皆不渴也。二者之病。在氣 在血。最易分別。

《丹溪心法》曰:「楊淳三哥,大便祕濇,小便如常,咽塞不 通,食下便有痰出,脈濇,左右手同,此血虛腸燥為脾 約。病甚者,人參散主之。」

一婦人脾痛,後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焦,氣滯 於下焦,以「二陳湯」加木通,初喫後煎柤吞之。

呂仲,年六十六歲,病傷寒,得汗熱退後脈尚洪。此洪 脈作虛脈論。與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當歸、芍藥、陳 皮數日,其脈仍大,未收斂,又小便不通,小腹下妨悶, 頗為所苦,但仰臥則點滴而出。予曰:「補藥服之未至」, 前藥倍加黃芪、人參,大劑與服兩日,小便方利。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醫用通利藥而反劇。《丹溪》曰:「此 積痰也。痰積在肺,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 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 焉。乃以吐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然此可見癃淋又 不獨主於經病也。」

馬希聖,年五十餘,性嗜酒,常痛飲,糟粕出前竅,便溺 出後竅,六脈皆沉澀,與四物湯加海金沙、木香、檳榔、 木通、桃仁服而愈。此人酒多而肆氣,酒升而不降,陽 極虛,酒濕積久生熱,煎熬血乾,陰亦大虛,陰陽偏虛, 皆可補接。此人中年後陰陽俱虛時暫可活者,以其 形實,酒中穀氣尚在,三月後其人必死。後果然。 一人年四十,口乾溺數,春末得之,夏求治。脈俱澀,右 略數而不弦,重取似大而稍有力,左稍沉,略弱而不 強,然澀卻多於右。喜二尺皆不甚起,當作飲食厚味 生熱,此謂之痰熱。禁其厚味降火,以清金抑肝而補 脾。三補丸二十一粒,元明粉五粒,阿膠五粒,薑湯吞 下,一日六次。又以四物湯加參、朮、陳皮、生甘草、五味、 麥門冬煎服,一日三次。與丸藥間服之,一二日自覺 清快,小便減三之二。口不乾,止渴未消,頭運眼花,久 坐則腰疼,遂以「摩腰丹」治腰痛,仍以四物減川芎,加 參、芪、白朮、牛膝、五味、炒蘗、麥門冬煎調六一散。反覺 便多,遂去六一散,仍服丸藥。

一婦轉胞,小便閉,脈似濇,重取則弦,左稍和,此得之憂患,「濇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不舉,氣多 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墜。」以四 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甘草、生薑,空心飲,隨以指探 吐之,俟氣定又與,至八貼而安。此恐偶中,後又治數 人皆效。

一老人患小便不利,因服分利之藥太過,遂致閉塞, 點滴不出。予以其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一服而 通。因先多用利藥,損其腎氣,遂致通後遺尿,一夜不 止,急補其腎然後已。

《衛生寶鑑》曰:「中書右丞合剌合孫,病小便數而欠,日 夜約去二十餘行,臍腹脹滿,腰腳沉重,不得安臥。至 元癸未季春下旬,予奉聖旨治之,遂往診視,脈得沉 緩,時時帶數。嘗記小便不利者有三,不可一概而論: 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一也,宜 分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熱澀而不行,二也,必」 滲泄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利水道,下輸膀胱而 化者,三也,可順氣令施化而出也。今右丞平居膏粱, 濕熱內畜,不得施化,膀胱竅澀,是以起數而見少也。 非滲泄分利,則不能快利,遂處一方,名曰茯苓琥珀 湯。《內經》曰:「甘緩而淡滲。」熱搏津液內畜,臍脹腹滿,當 須緩之。緩之必以甘淡為主,是用茯苓為君。滑石甘 寒,滑以利竅,豬苓、琥珀之淡,以滲泄而利水道,故用 三味為臣。脾惡濕,濕氣內畜,則脾氣不治,益脾勝濕, 必用甘為助,故以甘草、白朮為佐。鹹入腎,鹹味下泄 為陰,澤瀉之鹹以瀉伏水。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津 液不行,以辛散之。桂枝味辛,散濕潤燥,此為因用,故 以二物為使。煎用長「流甘爛水,使不助其腎氣,大作 湯劑,令直達於下而急行也。兩服減半,旬日良愈。」 《醫學正傳》曰:「本邑趙德秀才之母,年五十餘,身材瘦 小,得大便燥結不通,飲食少進,小腹作痛。召予診治, 六脈皆沉伏而結澀。予作血虛治,用四物湯加桃仁、 麻仁、煨大黃等藥,數服不通,反加滿悶。與東垣枳實 導滯丸及備急大黃丸等藥,下咽片時即吐出。蓋胃 氣虛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藥耳。」遂以備急大黃丸,外 以黃蠟包之,又以細鍼穿一竅,令服三丸。蓋以蠟匱 者,制其不犯胃氣,故得出幽門達大小腸取效也。明 日下燥屎一升許,繼以四物湯加減,作湯使,吞潤腸 丸,如此調理月餘,得大便如常,飲食進而平安。 予族孫因出痘,大便閉結,自病至痘瘡愈後,不如廁 者凡二十五日,肛門連大腸,不勝其痛,叫號聲達四 鄰。外醫及予二三人,議用皂角末及煎蜜導法,服以 大小承氣湯及枳實導滯丸、備急丸,皆不效,計無所 出。予曰:「此痘瘡餘毒鬱熱結滯於大小腸之間而然。」 以香油一大盞令飲,自朝至暮,亦不效。予畫一計,令 侍婢口含香油,以小筒一箇套入肛門,以油吹入肛 內。過半時許,病者自云:「其油入腸內,如蚯蚓漸漸上 行。再過片時許,下黑糞一二升止。」困眠而安。

修德翁年七十,秋間患小便不通二十餘日,百方不 效。後得一方,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至微之 物,而有迴生起死之功,故錄以為濟利之一助雲。 《醫學綱目》曰:「鄰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數十次,如稠米 泔色,心神恍惚,瘦瘁食減。令服桑螵蛸散,未終一劑 而安。」此藥能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補心氣, 用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苓、當歸、龜甲酢炙 各一兩為末,以人參湯調下二錢。

《醫宗必讀》曰:「少宰蔣恬庵服五加皮酒,遂患大便祕 結,四日,腹中脹悶,服大黃一錢,通後復結。余曰:『腎氣 衰少,津液不充,誤行疏利,是助其燥。以六味丸料煎 成,加人乳一鍾,白蜜五錢,三劑即通,十日而康復。 文學顧以貞,素有風疾,大便祕結,經年不愈,始來求 治。余曰:『此名風祕,治風須治血,乃大法也』。用十全大 補』」湯,加秦艽、麻仁、杏仁、防風、煨皂角仁,半月而效,三 月以後,永不復患。以手書謝曰:「不肖道力,僻處竅鄉, 日與庸人為伍,一旦攖非常之疾,困苦經年,靡劑不 嘗,反深沉痼,遂就治神良。乍聆指教,肺腑快然。及飲 佳方,百日以來,沉疴頓釋,今日幸生歸矣。凡仰事俯 育,儔非意外之慶,則儔非台翁之賜哉?」全家額手,屍 祝湛恩,乞附名案尾,以誌感忱,幸甚!

方伯張七澤夫人,患飲食不進,小便不禁。余曰:「六脈 沉遲,水泉不藏,是無火也。」投以八味丸料,兼進六君 子加益智、肉桂,二劑減,數劑安。

文學俞元倩,憂憤經旬,忽然小便不禁,醫皆以固脬 補腎之劑投之,凡一月而轉甚。余謂之曰:「六脈舉之 則軟,按之則堅,此腎肝之陰有伏熱也。」用牡丹皮、白 茯苓各二錢,苦參八分,甘草梢六分,黃連一錢,煎成, 調黃雞腸與服,六劑而安矣。有吳門醫者云:「既愈當 大補之。」數月後仍復不禁,再來求治。余曰:「肝家素有 鬱熱,得溫補而轉熾。」遂以龍膽瀉肝湯加黃、雞腸服 之,四劑即止。以四君子加黃連、山梔,一月而痊。 郡守王鏡如,痰火喘嗽正甚時,忽然小便不通,自服 車前、木通、茯苓、澤瀉等藥,小腹脹閉,點滴不通。余曰「右寸數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錢,麥 冬三錢,五味十粒,人參二錢,一劑而小便湧出如泉。 若淡滲之藥愈多,則反致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 先兄念山,謫官浙江按察,鬱怒之餘,又當盛夏,小便 不通,氣高而喘。以自知醫,服胃苓湯四貼不效。余曰: 「六脈見結,此氣滯也。」但用枳殼八錢,生薑五片,急火 煎服,一劑稍通,四劑霍然矣。

孝廉俞彥直修《府志》,勞神,忽然如喪神守,小便不通。 余診之曰:「寸微而尺鼓,是水涸而神傷也。」用地黃、知 母各二錢,人參、丹參各三錢,茯苓一錢五分,黃蘗一 錢,二劑稍減,十劑而安。

《薛己醫案》曰:「一人大便素結,服搜風順氣丸,胸膈不 利,飲食善消,面帶陽色,左關尺脈洪而虛。余曰:『此足 三陰虛也』。彼恃知醫不信,乃服潤腸丸,大便不實,肢 體倦怠。余與補中益氣、六味地黃,月餘驗。年許安 都憲孟有涯,氣短痰運,服辛香之劑,痰甚遺尿,兩尺 浮大,按之如無。余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源,香燥致 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劑而愈。

「一老儒有風熱,飲食如常,大便十七日不通,肚腹不 脹,兩尺脈洪大而虛」,此陰火內爍津液,用六味丸二 十餘劑,至三十二日始欲去,用豬膽潤而通利。 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 脈洪大,重按細微,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 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椀,腹始痞 悶,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 間前藥。飲食不進。諸證復作。

一男子年五十餘,因怒少食,大便不利,服潤腸丸,大 便閉結,胸脅作痛,欲兼服脾約丸,肝脾腎脈浮而濇。 余曰:「此足三陰精血虧損之證也。」東垣先生云:「若人 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小便數而 大便難者,用《脾約丸》。若人陰血枯槁,內火燔爍,肺金 受邪,土受木傷,脾肺失傳,大便閉而小便數者,用潤 腸丸,今滋其化源,則大便自調矣。」如法果驗。

一儒者,懷抱鬱結,復因場屋不遂,發熱作渴,胸膈不 利,飲食少思,服清熱化痰行氣等劑,前證益甚,肢體 倦怠,心脾二脈濇滯,此鬱結傷脾之變證也。遂用加 味歸脾湯,飲食漸進,諸證漸退。但大便尚濇,兩顴赤 色,此肝腎虛火,內傷陰血,用「八珍湯」加蓯蓉、麥冬、五 味,至三十餘劑,大便自潤。

一男子所患同前,不信余言,服大黃等藥,泄瀉便血, 遍身黑黯,復求治。余視之曰:「此陰陽二絡俱傷也。陽 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辭不治,後果然。 職方陳莪齋,年踰六旬,先因大便不通,服內疏等劑 後,飲食少思,胸腹作脹,兩脅作痛,形體倦怠,兩尺浮 大,左關短濇,右關弦濇,時五月,請治。余意乃命門火 衰,「不能生脾土,而肺金又剋肝木,憂其金旺之際不 起。後果然。」

劉天錫內有濕熱,大便滑利,小便澀滯,服淡滲劑愈 加滴瀝,小腹腿膝皆腫,兩眼脹痛。此腎虛熱在下焦, 服淡滲導損陽氣,則陰無以化,遂用地黃、滋腎二丸, 小便如故,更以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兼服而愈。 一富商飲食起居失宜,大便乾結,常服潤腸等丸後, 胸腹不利,飲食不甘,口乾體倦,發熱吐痰,服二陳、黃 連之類,前證益盛,小便滴瀝,大便泄瀉,腹脹少食。服 五苓、瞿麥之類,小便不通,體腫喘嗽。用《金匱》腎氣丸、 補中益氣湯而愈。

大司徒許《函谷》,在南銀臺時,因勞發熱,小便自遺,或 時不利。余作肝火陰挺不能約制,午前用補中益氣 加山藥、黃蘗、知母,午後服地黃丸,月餘全安。

司徒邊華泉,小便頻數,濇滯短赤,口乾唾痰。此腎經 陽虛熱躁,陰無以化,用六味滋腎,二丸而愈。

考功楊樸菴,口舌乾燥,小便頻數,此膀胱陽燥陰虛。 先用「滋腎丸」以補陰而小便愈,再用補中益氣、六味 地黃以補肺腎而安。

「一儒者,發熱無時,飲水不絕,登廁則小便濇痛,大便 牽痛,此精竭所致,用六味丸加五味及補中益氣,喜 其謹守得愈。若肢體畏寒,喜熱飲食,用八味丸。 劉大參年踰六旬,形氣瘦弱,小便不禁,或頻數,內熱 口乾,或欬痰喘運。余以為肺腎氣虛,用六味丸、益氣 湯以滋化源。」彼不信,反服補陰降火澀精之劑,陰竅 作痛,或小便不利。仍服前藥。不兩月而愈。

《證治準繩》曰:「甲午秋,治一婦人,年五十,初患小便澀, 醫以八正散等劑,展轉小便不通,身如芒刺,加於體。 予以所感霖淫雨濕,邪尚在表,因用蒼朮為君,附子 佐之發其表,一服即汗,小便即時便通。」

馬參政父,年八旬,初患小便短濇,因服藥分利太過, 遂致閉塞,涓滴不出。予以飲食太過,傷其胃氣,陷於 下焦,用補中益氣湯一服,小便通。因先多利藥,損其 腎氣,遂致通後遺尿,一夜不止,急補其腎然後已。凡 醫之治是證,未有不用泄利之劑者,安能顧其腎氣 之虛哉?表而出之,以為世戒有瘀血而小便閉者,宜多用牛膝。《本事方》云:「頃在毗 陵有一貴官妻妾,小便不通,肚腹脹痛不可忍。眾醫 皆作淋治,如八正散之類數種,皆治不通,病癒甚。」予 診之曰:「此血瘕也,非瞑眩藥不可去。」乃用桃仁煎,初 服至日午,大痛不可忍臥,少頃,下血塊如拳者數枚, 小便如黑豆汁一二升,痛止得愈。此藥猛峻,氣虛血 弱者,宜斟酌之。

《醫方考》曰:宋季饒醫熊彥誠,年五十五歲,病前後便 溺不通,五日腹脹如鼓,同輩環視,皆不能措力,與西 湖妙果僧慧月相善,遣信邀至訣別。月驚馳而往,於 釣橋逢一異客,揖之曰:「『方外高人,何孑孑走趨若是』? 月曰:『一善友久患祕結,病危急,欲往問。客曰:『易事耳。 待奉施一藥』』。」即脫靴入水,探一大螺而出,曰:「事濟矣。」 抵家,以鹽半匙,和殼生搗,置病者臍下一寸三分,用 寬帛緊繫之,仍辦溺器以須其通。月未以為然,姑巽 謝之。至熊家,彥誠昏不知人,妻子聚泣,知諸醫無他 策,慢使試之,曾未安席而暴下,諸醫愧歎而散。月歸 訪異人,無所見矣。熊後十六年乃終。崑謂便溺不通 者熱,祕之也。大螺性寒,而善分清散濁水之中。一著 大螺。便能澄澈。劑之以鹽。取其善潤而已。

《寓意草》曰:姜宜人得奇證簡《本草經疏》治交腸用五 苓散之說,以為神祕。余見之辨曰:「交腸一證,大小二 便易位而出,若交易然。古用五苓治之,專為通前陰 而設也。若此證閉在後陰,二便俱從前陰而出,擬之 交腸,誠有似是實非者。況交腸乃暴病,驟然而氣亂 於中,此證乃久病以漸,而血枯於內,有毫釐千里之 不同,安得擬之?」原夫疾之所始,始於憂思結而傷脾。 脾統血者也。脾傷則不能統攝,而錯出下行,有若崩 漏,實名脫營。脫營病宜大補急固,迺悞認為崩漏以 涼血清火為治,則脫出轉多。不思天癸已盡,潮汛已 絕,萬無是病。其年高氣弱,無血以實漏卮者,毫不念 也。於是胞門子戶之血,日漸消亡,勢不得不借資而 仰給矣。借資於大腸,轉將大腸之血,運輸而滲入胞 囊。久之大腸之血亦盡,而大腸之氣,附血而行者,孤 而無主,為拳為塊,奔騰渙散,與林木池魚之殃禍同 矣。又如《救荒》者,剝鄰國為立盡之墟,所不顧矣。猶未 也,仰給於胃脘,轉將胃脘之血,吸引而滲入胞囊。久 之胃脘之血亦盡,下脫之血始無源自止。夫胃脘之 血,所以榮週身而灌百脈者,今迺暗歸烏有,則苞稂 失潤,而《黍離》足憂,血盡而止,較之血存而脫,又倍遠 矣。故血盡然後氣亂,氣亂然後水穀舍故趨新,舍寬 趨隘,江漢兩渠,併歸一路,身中為之大亂,勢必大腸 之故道復通,乃可撥亂返治,與五苓一方,全無干涉。 又況水榖繇胃入腸,另有幽門,泌別清濁,今以滲血 之故,釀為穀道,是幽門闢為坦徑矣,尚可用五苓再 闢之乎?又況五苓之劫陰,為亡血家所深戒乎!今之 見一病,輒有一藥橫於胸中,與夫執成方奉為靈祕 者,大率皆悞人者也。若宜人之病,餘三指纔下,便問 曰:「病中多哭泣否?」婢媼曰:「時時泣下。」乃知「臟燥者多 泣,大腸方廢而不用也,交腸云乎哉?今大腸之脈,纍 纍而現於指,可虞之時,其來春棗葉生乎。棗葉生」而 言果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